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问题

第1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明显,并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感困扰、学习压力等5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旨在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训的力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疾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给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紧张。

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长辈溺爱,常常任性自私,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周围人的立场和感受。而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使得一些学生上大学后仍然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一些大学生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他人的看法、想法等与自己不一致时,他们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方式予以解决。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则因没有倾述对象而使得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二)情感困扰。

大量案例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在学生生活中所占份量越来越低,许多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因此有些学生为摆脱孤独寂寞或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而急于谈恋爱,种种恋爱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其陷入自卑、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

(三)学习压力大。

很多大学生对个人的成功和自身表现要求过高,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完美,都比别人略胜一筹,却往往忽略自我真实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不能接受,继而感到压抑和自卑,诸多压力无从排解。

(四)就业和前途危机。

部分大学生在入学后,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奋斗目标,不知道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愿尝试创造性的思维,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在择业前表现得盲目乐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际水平,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就业失败就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等心理状况,最终导致心理疾患的形成。

(五)心理期望与家庭不符。

部分大学生读大学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更是为了“光耀门楣”,满足父母的期望,这种现象在强势父母与弱势子女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择业时,这部分学生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当自己的期望同父母的意愿相违背时,往往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因此势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大学生群体虽不是一个问题群体,但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不应仅限于对有问题和困扰的个体,更应关注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对不同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而各个高校也应做出相应的干预政策,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二)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三)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四)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五)学校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1、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其作为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机构。此外,学校应将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同时各高校应经常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大学生数量庞大,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有限,致使心理咨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的力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创造条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 心理问题、 途径、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1.1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比例上升

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使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数量增加。1989年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而近几年则高达二分之一。

1.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特点

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称为从众心理。

1.2.1考证从众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校大学生逃课率呈上升趋势 ,究其原因为部分学生盲目追风,参加各种培训班,如:心理咨询师、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培训等,以求获得更多的证书。

1.2.2消费从众

大学校园里攀比、请客之风盛行。遇到聚会、游玩时,即使囊中羞涩,也要争着结账。而一些同学并不情愿大手大脚花钱,但大家都如此,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

1.2.3恋爱从众

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只有少数人谈,而另一班级则出现一群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

1.2.4作弊从众

校园里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谬论,每逢考试,作弊成了寝室卧谈的热点话题,以至于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帽”。

当大学生面临择业时,开始关注求职方面的问题,由于就业难度增大,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呈现出求职心理这一特点。

1.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求职方面的特点

1.3.1焦虑不安:一些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缺乏了解,面临择业时,由于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心理产生落差,整日忧心重重,焦虑不安。

1.3.2缺乏自信: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性格怯懦,阅历浅薄,在求职择业,“自我推销”时,缺乏自信心,勇气不足。

1.3.3求稳求全:对未来职业利弊的权衡,过于挑剔,最终将陷入误区。

2 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对不同的大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

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加强心理教育的师资建设。当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时,老师可以担当心理开导的角色,让他们找到倾诉的对象,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和误区。

开展心理调查,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结合的心理教育系统。每年新生应接受学校的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及早帮助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同时,家长和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经常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构建家庭与老师有效的“保护网”。只有这样,才能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营造和睦宽松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的心理保健功能。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引导其正确处理学习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不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去要求孩子,以免给孩子造成重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疾病。

要想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除以上方法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1迁移法

当遇到困难而导致心情抑郁时,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把注意力转移到喜欢的事情中,如:跑步、唱歌、跳舞等,使心身得到充分放松,缓解不良情绪。

2.2控制法

情绪对身心健康具有重大影响,大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做无克制的发作。

2.3法

面对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大学生不能自暴自弃,应该勇于面对现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它,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它。

2.4宣泄法

在大学生身处逆境、压力过大时,如得不到及时释放,极易走向极端。他们可以采取哭泣、大喊大叫、拳击沙袋等方法,以发泄心中的怨气,使不良情绪得到恢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使大学生在一个舒适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冰释《心理障碍调适与思想政治教育》(1994年第4期)

第3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097-02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

(一)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冲突

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与别人比较时,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自尊心又极强,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不愿欠人情债。

(二)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的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时害怕因学业差而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所有这些,使得贫困生精神压力大,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抑郁是一种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和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他们又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三)渴望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

孤独是指个体因主观上感到受人排斥和否定而产生的情感,是个体违背主观愿望,被动地独立于群体之外而产生的离群的心理体验。贫困大学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多数贫困学生因经济拮据而吃穿俭约,使得他们自惭形秽,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更不敢轻易和他们说话。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而羞于交际,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轻易袒露心迹,渐渐地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四)虚荣与依赖心理较强

大部分贫困生能正视贫困,注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然而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受虚荣心驱使,为了让别人瞧得起,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盲目与人攀比;部分贫困生面对父母到学校探望,竟然向同学谎称是自己的老乡,惟恐给自己丢人。虚荣心使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部分贫困生为了经商赚钱而本末倒置,把学习搁在一边,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妒忌、敏感与攻击心理较重

部分贫困生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最怕同学怜悯或瞧不起他们。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学生的内心极为敏感、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就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于是在内心深处重重设防;还有些贫困生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内心产生对他人的不满、不服气,进而又心生憎恨、妒忌。贫困生的这种消极、冷漠、厌世,在思想上很容易走向极端,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少数学生会产生行为。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1.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状况,建立贫困生综合档案,包括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干部等都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从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就业等的重要性,教育贫困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人格面对贫困,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3.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设立网络心理辅导,在虚拟的空间内完成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救助。

4.加强心理咨询宣传。要营造心理咨询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从观念上普遍认同和主动接受心理咨询,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二)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1.宣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消除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疑虑和不满情绪。使贫困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校招生并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深对国家经济状况及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政策和学校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等方面的理解,督促学生正视困难,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解决经济困难与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关系。

2.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困难观。教育贫困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教育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可以定期邀请校友或校外的、一些在生活经历或创业经历上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进行现身说法,通过他们自身成长过程和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经验,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调整心态。

3.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感恩的思想观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和谐思想的人。进行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对父母感恩的教育。学校和社会要将感恩教育与学习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逐渐使贫困大学生学会知荣明耻、知恩图报,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教育贫困大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培养其珍惜岗位、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具有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敬业精神,塑造其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的诚信品质,用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将来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树立贫困大学生中成人成才的楷模。要让典型引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栏、座谈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和顽强、豁达、吃苦耐劳、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良好精神风范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摆脱困境。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对贫困大学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要努力营造对贫困大学生理解、尊重和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体学生中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风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排除虚荣心理的干扰。同时,教育家庭富裕学生,要真诚、主动地和贫困学生交往,热心而讲究策略地帮助他们,言谈举止注意分寸,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其隐私,充分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尽力避免使他们产生被施舍的感觉。

2.开展适合贫困学生特点的集体活动,实现心理良性互动。根据贫困生的特点、爱好和专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开展一些深入实际、适应竞争、有利于发展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建立贫困生自己的社团组织,定期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联谊会等,让贫困生敞开心扉,彼此充分交流内心的困惑和感受。还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实现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性心理互动,达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使贫困生获得理解、启发和帮助,并借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心理危机感。

(四)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1.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助学机构,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省和学校的相关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从家庭收入、个人消费和同学评议三方面综合考虑,深入细致地做好贫困生经济贫困的等级(特困、贫困、一般贫困)界定工作,并定期对界定结果进行复核,实行动态管理,在进行各种资助时,要确保重点、补到实处、补出士气。

2.发挥舆论作用,支持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主动与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联络,宣传贫困生帮扶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慷慨解囊,对贫困大学生献出一片爱心,使贫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拓宽助学渠道,提供就业支持。面对贫困大学生生活窘迫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应侧重于能力培养和就业信息提供两个方面。政府、学校、民间团体和社会经济主体等部门和单位,应设多种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专项基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一)面临新环境的心理落差感

贫困学生大都来自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传统风俗比较浓厚,基础教育相对薄弱,这些造成了他们现在特有的行为准则、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体验。进入大学后,面临一个文化、习俗、生活、语言都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新环境,他们将感受到巨大的“心理鸿沟”,这种差异决定了贫苦新生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如果我们对此处理、引导不够及时,则会延缓他们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型过渡,甚至影响到大学后期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情绪不稳,抗压较差

这部分学生因承受家庭的经济压力,以及家庭的其他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中,容易产生不自信、自卑等心理。在这种心理状况下 ,当遇到困扰时,就会显得自身很无助,再加上不太善于与他人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就体现的的就比较差,而且自身的情绪不能很好的宣泄出去,就会导致情绪不稳定。

(三)适应环境能力差

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基本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家庭,从小生活的环境相对比较朴素、简单。而大学基本都是在城市中,经济、文化相对都比较发达,接触的群体也大多是城市居民。另外,在大学生中,形形的学生及其他群体较多,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导致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尽快的适应这种快节奏、人际关复杂、生活水平较高的生活环境。与其之前生活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甚至有些想法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不同。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适应力较差。

(四)不善表达,比较封闭,人际关系不和谐

他们有些人来自偏远地区、有些人家庭经济基础较差,来到高校后与城市的学生相处,产生了对比。使得这部分学生认为城市的学生或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学生比他们优越,在某些场合或活动中就不太敢于表现自我,觉得自我不够优秀、没有特点,从而表现出缺乏自信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里条件的驱使下,就逐渐使自己封闭自己,也不懂得与他人如何交流。在遇到困难时,不太善于与他人交流,也害怕他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身的不足及缺点。通过这几点因素的作用,导致很多贫困大学生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因为经济条件及家庭条件的原因,在遇到困难时,或自身表现不好时。就会担心别人因此瞧不起或轻视他们,在与其他人生活的过程中,自己对于该类问题的出现,反应比较敏感。在集体活动中或生活中,表现不佳时,就会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会出现不自信、自卑的一面,自身容易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容易产生焦虑、厌烦等心理,反而忽视自身的优点。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不能正面积极的去面对,也不能很好的去体现自己的优点,不能够正确的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身在生活中、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及价值,欠缺正确的态度评价和理性的判断。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题的调适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针对心理有问题的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其关注度,要尽可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这部分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加大对他们的指导、引导频率,从而及时缓解或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要长期关注他们的生活动态,定期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帮助他们解答疑惑,疏解心中困扰,避免问题积压,造成心理困扰。通过各种方式,以及侧面引导帮助他们缓解压力,管理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心理问题是长期形成的,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长期引导和调整的。因此,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定期跟踪,有助于定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避免问题恶化。同时,发现问题时,有助于找出根源,也能够起到长期监控的作用。

(二)加强精神关怀

我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往往体现在经济上的帮助,却忽略了对他们精神上的关怀。其实精神上的关怀,往往对他们的改变和帮助最大。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往往是缺乏精神支柱,而感到无助,感到无奈。他们来到学校后多数是个人在校生活,远离家人,生活上任何事情都是靠自己。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困惑时,更多的是精神上、心理上容易产生波动,从而对自身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加强精神关怀,让他们有所依靠,感受到温暖,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他们并不是孤独的,是有人关心的,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精神压力。

(三)加强对三观的正确引导

经济基础的薄弱,家庭条件较差,以及以往生活环境与进入大学的生活环境相差较大,导致有些人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产生了偏差。大多数有问题的贫困大学生,主要问题都出现在这几种价值观念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就会导致他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影响他们对各种问题正确的认识。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判断长期以往,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积压。可见,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让人理性判断,遇到问题和困扰可以合理解决。因此,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引导。

(四)注重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进入高校后,相关部门及社会针对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帮扶政策有很多。希望通过在物质上的帮助,能够帮助他们减轻生活上的压力,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在物质帮扶上,高校应重点考虑这部分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他们减轻压力。另外,由于这部分学生经常表现出性格内向、不够自信等消极一面。所以,在就业指导上要经常加以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的人际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第5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就是将大学的智力优势和无形资产与适应市场机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这也是当前中国高校规模扩张的一种有效的形式,也将成为未来具有特色的一种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学生作为一个新的学生群体,因此国内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甚少,仅有的一些关注也是以粗放性概括为主。与普通大学相比较,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状况无论是在收费机制、生源质量、社会认同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心理、需求以及动机等也都随之变化着,表现出独特的形态,以下是作者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特点进行的初步探讨。

1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

独立学院的学生因为社会的评价及自身的评价等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我认同感,由此就产生了自卑感,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学习成绩都比不上普通本科学校学生,因此自我潜意识存在了一定的压抑感和自我消极性等自卑的弱点,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产生迷茫感,找不到发展方向。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很大一部分由于高考前没有很好的把握自己的实力,没有很好地制定好准确的目标,因此造成高考并不理想,就导致自己内心存在一定的失败感,这也是学生心理困境的根源。而独立学院的学生自卑心理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即来自就业竞争、学习能力以及个人实力等。

2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对于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他们有机会进入高校大门的,但是由于高考的失利,使得很多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造成强烈的自卑感和焦虑心理。而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就是,面对困难时抗挫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欠缺等。但是这些特征在独立学院学生的身上更加明显,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韧劲,在学习过程中害怕吃苦,“三分钟学习热度”是当今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最佳体现,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和制约自己,迷恋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看小说、打牌等等。有的独立学院学生毕业于重点高中,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比较优秀,因此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并不甘于人下,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但是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考进理想的大学而进入独立学院,尤其是在现如今重视文凭、重学历以及重学校牌子的社会,使他们底气不足,心理对未来产生困惑。他们看不清楚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时候,就会没有自信心,甚至有的学生开始自暴自弃,对自己产生的怀疑,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行,对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和勇气,内心自卑的情绪便涌现出来。

3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的原因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大方面是我们在平时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并不是遗传的缺陷或某些神秘症状的缘故。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产生是众多因素形成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等。而教育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过调查,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据大学生总人数的50%左右。

为了避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发展,就需要我们重点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如遗传素质、成熟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个体人格特质等身心方面。我们可以从两个因素分析:从客观环境因素看,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和人相处相对中学而言都发生了变化。而当面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环境都会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从主观因素上分析,大学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存在的必然的矛盾冲突,其中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如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失望与失宠感、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畏首畏尾甚至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和疾病。

4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妨碍着其心理健康的成长,会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帮助大学生维护和增加其心理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大学生当前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6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1.学习环境变迁无法适应

大学新生入学,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出现各种适应性心理问题。他们一时无法适应大学自主性强的学习特点,对自己缺乏约束,因而感到茫然无措,心理压力很大,失落和焦虑情绪油然而生;抑或感觉眼前大学与以前向往的理想化大学存在差距,造成心理落差,不免产生失落或盲目自信的极端心理。

2.不善交际导致自闭倾向

研究发现,因不善交际、缺乏与人有效沟通已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学生多独生子女,一般个占主导地位本不善于与人沟通,再加上初级教育片面追求成绩而追求的封闭半封闭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更不懂与人交往的技巧和原则,以至于部分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不及时矫治容易酿成极端行为。

3.自卑与攀比

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认识,自卑的同学往往没有自信,总以自己的不足来对比别人的长处,导致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不良情绪。自卑情绪在贫困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学生,在虚荣心驱使下,与人盲目攀比,在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有的为了赚钱耽误学业,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沉迷网络

部分大学生因为交际困难而又渴望与人交际,于是在虚拟网络世界里寻找心理慰藉。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不分昼夜泡在网上,也逐渐和现实生活产生隔阂。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他们正常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定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精神问题,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

5.个人感情和性问题

大学生性生理已经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得到异性的友情和爱情。研究表明,由于大学生性知识缺乏、心理不成熟等因素,由恋爱引发的心理问题逐年上升。

6.就业焦虑症

随着社会竞争趋于激烈,大四学生面对就业难的问题,经常因对前途的担忧和茫然而焦躁不安。部分大学生竞争精神不足,承受能力差,加上社会上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公平竞争,让他们产生心里不平衡。许多学生对自己期望值很高,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不愿意从小事做起,无法完成知识和经验积淀,毕业前漫无目的只能抓瞎。

以上是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诱因。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稳步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渊源,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1.学院应努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给学生心理调节的技巧,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家讲座,面向不同层次和心理素质的大学生,以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分阶段进行指导和教育,以期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

2.完善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根据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基层学院应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全面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并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科学心理健康测验和调查,掌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常见心理问题,分层次开展心理辅导,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把问题消灭于襁褓之中。

3.培养科学的恋爱观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业和恋爱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的关系,正确处理情侣间与团结其他同学的关系等方面;其次,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反对,严厉批判性自由、性解放等极端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两性观念。

4.开展实践,砥砺意志

我们要积极带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砥砺意志,磨炼身心,树立正确对待挫折,自强自立、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锻炼学生在面临苦难时积极向上,沉着应对摆脱困境的能力;引导他们认识到只有摆正心态,用科学的方法调节焦躁的情绪,遇事冷静,豁达大度,才能完善自己德才兼备,增强对挫折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建立心理测试档案、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为祖国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泽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张啸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06(3):34-36.

第7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思考

一、案例背景

张某,女,广西人,家庭成员结构相对复杂,系离异再重组家庭。在张某很小的时候,母亲便带着她改嫁到了另一个离异家庭。该生体型瘦小,性格非常的内向,在同学中朋友较少,是一个专业成绩不错,但不爱说话的同学。

二、案例简介

在大学入学后,同宿舍的同学反映,张某在宿舍生活中,总是不敢一个人走出宿舍阳台的现象。刚开始同学们并没有特别在意,认为张某只是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张某身边的同学渐渐发现,张某不仅是不敢走出阳台,就是进入食堂或与同学共同参加在室内举行的众人活动这些人多的场合,她也会表现出不适应的状态。渐渐的,同学们都觉得奇怪,也就和她越走越远。但在班上,还有班长和小菊两位热心的同学,还总能出现在她身边,和她在一起。

有一天,张某终于和小菊说出了自己在生活上,有这些不适的原因:因为她总是感到有人在说自己的坏话,特别在男生多的场合,总会感到有男生在议论她,说她笑起来很傻;自己在阳台洗漱的时候,会感觉到有人在偷看她,并安装摄像头拍摄她,上传至网上,让她出丑。

辅导员通过同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其进行了谈话,在谈话中,辅导员并没有感觉到该生的任何异常。相反的是,感觉到张某特别的有礼貌。与此同时,张某在生活上,朋友却越来越少,小菊成了那极少中的一个。“小菊,我又听到那种声音了”,张某对小菊说。张某说的那种声音,指的就是感觉到有人在骂她了。

又有一次,张某坐班车回家,在张某的后排,坐着一位与张某并不认识的先生,张某感觉到这位先生也在骂自己,并且从上车骂到了下车。回到学校,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小菊。小菊也感到很不理解,却没有办法与她沟通。

三、解决方案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中张某的心理症状属于偏执性精神病症状。偏执状态以突出偏执妄想而无幻觉为特点。它既无偏执狂那样的系统性妄想,又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分散和荒诞离奇、伴有幻觉,且发生人格衰退等不同。有学者认为偏执状态似乎是介于偏执狂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之间的一种状态。

偏执状态的患病率比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少,而比偏执狂多,目前尚没有该病的确切发病率。该病病人可照常工作,甚至可圆满完成任务,往往不去求医。

偏执状态的病因,是在一定个性缺陷的基础上由长期持久的精神紧张所引起。急性精神创伤可作为诱发因素。 偏执状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与偏执狂类似,本病的妄想虽多呈持续慢性形式,但也有短期内消失的。

案例中的张某之所以出现偏执性精神病症状,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就辅导员所了解到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该生家庭系离异再重组家庭,成员构成较为复杂,其继父子女较多,据其继父称,儿女中既有副厅、正处级的干部,也有某高校的副教授。其母亲早年做生意,人生经历较为丰富,有重大交通事故史。复杂的家庭组成情况,在生活中,就难免有相对一般家庭更加容易产生口角等家庭矛盾,极易在该生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一些影响,这时小孩一旦出现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极易形成一些不利于成长的复合情绪。

第二,张某在高三的时候,曾经因为有男生向其示爱,由于示爱的方式比较猛烈,因而受到了一些惊吓。因此在男生多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对示爱场景的回想和幻想。

第三,个性自卑,遇事较为敏感。研究表明,心理敏感的人往往害怕与别人交往,害怕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受到别人的嘲笑,此例中,张某甚至不敢在别人面前笑,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笑的样子很傻,害怕被别人拍成视频放到网上去。

(二)解决方法

结合该生日常生活表现及辅导员所了解的情况,辅导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把握事件发展态势,理清事件发展脉络,有条理的将事件上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分管领导,同时安排与其关系较好的同学细心的观察她的日常行为,并做好记录,为日后辨别其心理健康状态作依据。

第二,积极联系其家长,将该生的情况与其家长作通报,了解其以往的心理情况并告知其在校表现的具体情况,争取家长对处理此事的配合。此案中,辅导员虽然积极联系了其家长,但其家长开始矢口否认一切不利于小孩的事实,并隐瞒该生过往的一些经历,这为事情的解决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与交谈,告知了学校对该生的关心,其家长才放下包袱,来到了学校,试探性的配合了学校的工作。

第三,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有关条款的前提下,寻求正规医疗机构的帮助与诊断。心理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患者敞开胸怀的配合治疗,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在此案中,张某在心理出现异常初期(寒假前)及寒假结束后在家人和老师的陪同下,在专业的脑科医院分别做了两次针对偏执型精神病的治疗。然而,初次治疗和第二次治疗的结果却相差甚远。初次治疗,张某就医生的提问,都能够认真的回答,从整个心理咨询过程及各项数据的综合反映来看,医生给出了疑似偏执性精神病的诊断,希望张某能去其它三甲医院的专科门诊进行复查。第二次治疗是该生希望能回到学校学习时,再次做的诊断治疗,但第二次的各项数据,却均显示一切正常,整个心理咨询过程,她也回避了(下转第151页)医生的大部分提问。究其原因,是因为第二次的治疗,张某开始有意识的封闭了自己,所有的选项都选择了否定的答案,在答题时间上,也比第一次减少了很多。

四、处理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细致而有节奏的工作,最终该生家长同意了学校的休学建议,并在一年的休学调整后,和学校协商,让该生采用在家自主学习,相关指导老师视频指导的方式,完成了余下的学业。

在此案例的处理中,虽然因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欠缺,在处理中略显力不从心;学生家长对事情的处理也未能充分理解和配合,但在学校相关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系部的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下,还是取得了双方较为满意的工作效果。

五、思考

大多数的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学习心理学的,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上,只能做到发现与关注,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的判断及处理,还有待专业的心理临床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指导、执行。因此,大力发展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成一定的层级机构,明确每个层级的责权及所扮演的角色,通力协作,才是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渠道。但是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队伍,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在学生心理健康出现偏差初期,还是大有可为的:

第一,加强宿舍长、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的三级防控机制建设,制定适合自己所带班级的信息反馈机制,并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对心理方面的学生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学生骨干真正起到辅导员眼线的作用。

第二,对出现异常行为的同学,要加强对其日常的言行的记录,找专人对其进行跟踪与反馈,了解其心理变化规律,更好的为其总结出行为规律,为日后的工作作依据。这对后期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也是颇有裨益。

第三, 一旦启动事件的处理程序,辅导员一定要有耐心,因为此类疑似病例的确认和处理,注定是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解决此类事件的关键。

第8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近些年来大学校园里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训的力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疾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给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关系紧张

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长辈溺爱,常常任性自私,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周围人的立场和感受[3]。而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使得一些学生上大学后仍然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一些大学生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他人的看法、想法等与自己不一致时,他们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方式予以解决。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则因没有倾述对象而使得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2.情感困扰

大量案例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在学生生活中所占份量越来越低,许多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因此有些学生为摆脱孤独寂寞或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而急于谈恋爱,种种恋爱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其陷入自卑、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

3.学习压力大

很多大学生对个人的成功和自身表现要求过高,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完美,都比别人略胜一筹,却往往忽略自我真实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不能接受,继而感到压抑和自卑,诸多压力无从排解。

4.就业和前途危机

部分大学生在入学后,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奋斗目标,不知道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愿尝试创造性的思维,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在择业前表现得盲目乐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际水平,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就业失败就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等心理状况,最终导致心理疾患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大学生群体虽不是一个问题群体,但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不应仅限于对有问题和困扰的个体,更应关注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对不同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而各个高职院校也应做出相应的干预政策,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4]。

1.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2.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3.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4.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以上是大学新生中最常见最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及常用的应对方法与措施。在现实的大学校园里,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变化,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因素也会随之而变化。即使克服了一种,在新的复杂的学习与社会环境中,又会随之产生新的心理转变发生。因此做好对大学新生的心理转变工作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作为任何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专职的学生工作辅导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西部农村 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日益加剧以及我国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学校制度的改革,我国高校中来自西部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伴随着经济贫困等多种因素,我国高校中的西部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针对这种特殊的问题,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提出这种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尤为重要。

西部农村大学生存在的心理现状

1、心理压力大。西部农村贫困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从小就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他们从小就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又面临着高昂的学费、生活费,他们渴望自己能够自立,为家庭减轻经济压力,处处想法设法赚钱,有时好不容易找个兼职还可能被骗,所以他们往往无能为力。此外,西部农村贫困大学生生活拮据,常常省吃俭用,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却能安逸地吃好喝好,穿名牌,论档次。相比之下,他们自感寒酸,这无形中给了他们许多心理压力,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同学便远离其他同学,进而形成孤僻的性格。

2、自卑感强。西部农村贫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往往只注重学习成绩,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改变命运,而大学是个综合性的大舞台,只凭学习好已经不能代表一个人优秀。现实生活中从小吃尽苦头的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渴望自己比别人优秀,但他们往往在文艺、形象、人际交往等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考验综合能力的大学不免让他们感到有落差,从而产生焦虑。一些同学便变得自卑自弃,不自信,对生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怕犯错,不敢尝试,不敢挑战自我。

3、自尊心过强,疑心重。来自西部农村的贫困大学生通常不愿意承认自己家庭贫困,怕别人看不起自己,部分同学甚至不愿接受其他同学或老师在经济物质上的好心帮助。他们总是怕别人谈论自己的不足,怀疑自己又做错了什么,容易因同学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而闷闷不乐。

二、造成西部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西部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西部农村大学生进入城里后面临居高不下的物价,对很多消费品只能是渴望而不可即。目前我国各类高校人均年交学费大都在3000—20000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一个大学生年平均年费用都在1万元以上。西部农村贫困的大学生只能靠贷款,借债以及学生兼职打工来维持生活,他们也无力通过购买大量辅导书籍或参加各种培训来提升自身实力,且还迫切地渴望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各方面的压力日积月累造成了西部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以及不完善的学校资助方式是造成西部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环境中处处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生活压力让人身心疲惫。来自西部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拉开了明显的差距,他们无法满足内心的虚荣,在与别人比较时常感自卑。同时高校不完善的资助环节给他们增添了更多的压力与烦恼,比如本应当资助的同学未能享受到资助,这不但不能减轻他们的负担,更让他们觉得世界的不公平,从而产生厌世的情绪。

三、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措施

1、经济方面完善经济资助体系

解决西部农村大学生的经济之忧是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根本措施。高校要完成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采取奖、贷、助、减等多种方式确保家庭贫困的西部农村大学生能不受或少受经济困扰,安心完成学业。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开发勤工助学岗位,并鼓励西部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假期积极参与基层社会实践锻炼,在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疏导机制

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清自我心理缺陷并掌握心理调节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以促进心理健康。高校还应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积极引导农村贫困生敢于面对自己的心理缺陷,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贫困只是暂时的,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努力去改变现状。同时适时邀请成功人士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以他们自己在艰苦中成才的实例激励这些农村贫困大学生通过努力改变命运也是一个好办法。

建立高校素质学生会,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全面帮助贫困生提高综合素质

各个高校可以以学院为单位,素质学生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羽毛球赛,乒乓球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专业擂台赛等,大力鼓励西部农村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帮助他们找到自信,敢于表现自己,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西部农村贫困大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慢慢克服自己心理上的弱点。

充分发挥贫困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自身思想境界

农村贫困生要多关注一些成功人士的艰难坎坷之路,比如俞敏洪通过三次高考进入北大后忍受着同学的白眼孤独寂寞地奋斗成了大家的“活字典”,他在北大当教师时和妻子共住不到十平方米的地下室,却一边听着哗哗的水流声一边读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后来辞职离开北大一个人领着糨糊桶,骑着自行车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在北京冬夜的街头四处张贴小广告。同时也要关注同为贫困大学生的同龄人是怎样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比如带着病重的父亲边上学边做兼职的烟台大学中文专业的贫困生张修奇,靠捡垃圾、卖水果赚钱并为100多名贫困大学生找到兼职工作的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管理系贫困生肖令。贫困生要以他们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以自己的不懈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此外,西部农村大学生要积极发现生活中积极上进的同学,加入他们的团队,和他们交朋友,互相鼓励,比如参加能力方面的培训,去认识更多的好朋友,寻找为理想而奋斗的团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互相分享积极的思想,以促进自己自强自立,不断进步。

结语:非凡的出身注定西部农村贫困大学生必定有非凡的人生。在各高校与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有效地实施克服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种种措施,一定能够取得不朽的成绩,这必将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不小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戴晓英,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第9卷第1期。

【2】唐臻,俞敏洪传【M】,哈尔滨出版社,2013-1第1版。

【3】方慧兰,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N】,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