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年文艺范文

少年文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年文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年文艺

第1篇:少年文艺范文

在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的会议室,记者认识了这位“读书榜样”。据了解,陈舒琪的头顶还笼罩着诸多光环——在海门市东洲小学就学时担任校长助理,曾作为学校代表去香港插班修学;升入初中后出任学生校长,担任学校各类活动的主持,多次获校级、市级演讲比赛一、二等奖等。记者面前的陈舒琪像个邻家小姑娘,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侃侃而谈,没有一丝羞怯扭捏,阳光般的笑容时时绽放在她的脸庞上。

“读书榜样”诞生记

故事还是从2012年的暑假说起吧。当时陈舒琪正在兴致勃勃地为时长15天的澳洲修学做准备,却意外地接到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栏目打来的电话,原来她已经顺利通过了市级、省级的海选比赛,将要进京与全国30个读书少年进行“读书榜样”的角逐。惊喜之余,陈舒琪却有点犯难:自己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去澳洲修学的机会,多么难得啊!可是权衡再三,她决定将修学的机会置后,现在,进京比赛去!

在陈舒琪的印象中,这一活动的市级比赛比较简单,主要介绍一本自己读过的书;省级比赛和全国比赛难度大一点,比赛前选手要提交一份自己阅读过的书单,评委根据这份书单现场提出相关的问题,比如平时喜欢看的书、对书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了解情况等,限时回答5分钟。几场比赛下来,陈舒琪自我感觉还不错,基本上还算顺利。

“如果要求你为张爱玲写回忆录,你会帮她写一个什么样的自我介绍开头?”比赛中有评委这样向陈舒琪提问。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不仅考查对张爱玲生平的了解,而且要求深刻把握张爱玲的个性特点。但在陈舒琪看来,相对于那些着眼于书本细节的问题而言,这道题真是蛮容易的,所以她的回答很顺利,着实令评委吃了一惊。

最终,陈舒琪拿到了“读书榜样”奖,收获了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份不寻常的回忆,还有一群共同闯关的好朋友。临别前的晚上,她和别的小选手聚在一个房间,举行了临别派对,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换名帖、念诗、玩闹,直到凌晨两点才散场。

事后,陈舒琪开玩笑地说,在自己亲身经历了这场比赛之后,以前觉得很神圣、很厉害的中央电视台的神秘度大为降低,因为自己站在台上也不觉得怎么紧张。这得益于她在学校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经历,在活动中,她临场发挥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渐渐学会了如何调节好心态。

文艺少年养成记

陈舒琪是学校活动的“金牌主持”。她在幼儿园就主持过毕业典礼,小学的时候主持升旗仪式、策划主持学校儿童节的活动,升入初中之后参与的活动就更多了。陈舒琪的小诀窍是:告诉自己,这是别人的活动,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这样就能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心理上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

其实,陈舒琪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少年”。先看看她参加比赛前提交的阅读书单:《娱乐至死》《百年孤独》《郁闷的中国人》《第二性》《亲爱的加百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挪威的森林》《天瓢》《怨女》《洛丽塔》《重返金本位》。这些书远远超出了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阅读范围,她却坦然地表示,自己已经到了读这些书的时候。从小开始,父母对陈舒琪就实行“放羊式”的教育,她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读《青年文摘》《读者》,妈妈还会介绍一些适合高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给她,于是她到了高年级时就开始读更深层次的书。她觉得读书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但从书本中自己能更早地接触大千世界,少一点迷茫,多一点思考,早点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将来的生活才会更有方向。

陈舒琪有一个在澳门读大学的大朋友,在她看来,这位大朋友坚强、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他的读书兴趣也影响了陈舒琪,陈舒琪会从他贴在博客上的书单里挑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来读。他曾经告诉陈舒琪一句诗: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正是在他的影响下,陈舒琪明白了人应该是自由的、独立的。

对陈舒琪影响很深的还有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其实她很少读韩寒的书,但她喜欢这本书中“在路上”的感觉——短暂脱离原来的生活,去邂逅不同的人和事,让自己的心变得轻盈,不受束缚。

第2篇:少年文艺范文

关键词:知识;人文素养;重视;艺术教育

一、概述

通常所理解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认知。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体系,渗透到人的健康发展,才能称之为素养。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人只拥有知识,却不具有人文素养。如今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中学校园里,因为课业繁重,过多的考试和作业挤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一些学生把很多时间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自身人文艺术知识的积累;陶醉于流行歌曲而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不屑一顾;沉迷于肥皂剧的无聊剧情,却对身边的美术展览视而不见。浮躁心理造成他们忽视了学习人文学科的课程,但人文素质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在这个层面上讲,学校、家长、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考的指挥棒使中小学教育是以分数和考试为中心的,美育长期受到冷落,以至于各项评比都与成绩挂钩,“成绩不行说什么都没用”,往往一些学习成绩不佳、出路成问题的学生才报考艺术专业。中学阶段的这种教育状况,造成了一些学生人格塑造的缺陷。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一种畸形成长,他们好坏不分、真假不辨、美丑不识,一旦进入大学,这些缺陷就暴露出来,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这种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自我封闭式的修身养性,而是在接受智育的同时伴随美育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心灵世界的塑造来说,艺术教育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调研结果显示,当代中学生在综合素质修养和人格上存在很多滑坡,这和美育的缺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向人们昭示人生的意义,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艺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万物立言,而不单是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语言,更是一种寄情抒怀、言志写意的心灵寄托,其精神层次更重于表达形式,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引导学生对幸福的渴望、对不幸的同情、对和平的追求、对正义的讴歌、对残暴的愤慨、对邪恶的鞭挞,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中学生充实和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名宣传画《你加入了吗》曾激励过无数爱国志士血染疆场,为国捐躯;中国抗战时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与其他优秀抗战文艺一道,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全民族的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鼓舞着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使面对它的每一位观众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冲击,让无数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切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每个人要适应社会所发生的这一系列改变。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每当一种新科技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需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虽然智商对于追求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决定人们走向成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但关系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缓解学习压力,对将来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对一位学生的人生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教育专家、社会学家认为,艺术教育同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共同构成牵动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中学是培养和发展人文素养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学艺术教育工作。当今中国飞速发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然而,面对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不能只重视抽象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而忽视感性的艺术知识和能力,这向当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把美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把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审美教育是把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审美思想、文化素养、生活积累、艺术表现等,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熏陶,让学生走进艺术家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因此,中学艺术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审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样既可以保证艺术教学很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第一,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欣赏罗中立的《父亲》,当这幅油画的幻灯片出现在银幕上时,学生被巨幅画像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震撼了。特别是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有的目瞪口呆,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感慨万千,有的激动不已,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画中的父亲不就是自己在农村辛苦劳作着、节衣缩食供给自己学费的父亲吗?这幅画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超过那些空洞的口号与标语,绘画视觉艺术独特的力量在德育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第二,审美教育是现代中学生释放过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调整心态、增强学习动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学习、家庭、就业等方面的种种压力,有时甚至还会承受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抑和烦恼,他们疲惫的心灵需要缓解,焦虑的心情需要抚慰。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存在于字里行间、墨海音流等艺术形式中,给人以愉快的精神享受,其对于提高自主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第三,审美教育在对中学生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不但能促进智力发展,而且常常引发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我们之所以重视艺术作品,就是因为它们是激发新体验的不竭之源,同时也因为它们经常能使我们回归到我们的真我之中。”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仅在绘画上声名远播,同时还是杰出的发明家和工程师。达•芬奇的很多科学设计和发明也使自然科学受到了启发。有时,达•芬奇会凭空幻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而且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与常人不同,这一切都与他的艺术修养分不开。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程度攸关国家的前途和希望。艺术教育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也跟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教育不是无关痛痒的点缀,更不能让它在中学教育中处于敲边鼓的次要地位,而是应当将它作为中学教育工作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使中学艺术教育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外,教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应懂得把握授课的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美,使智力、德行与情感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师的努力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魏永利,殷金山.美术技法理论:透视•解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3篇:少年文艺范文

教育同样也离不开艺术,以往的学校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升学考试,所以青少年的学习内容有很大局限性。青少年主要学的是考试科目,音体美课可上可不上,这就造成了青少年智商高、情商低,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不能体会友谊的可贵。

二、艺术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艺术教育关系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相反,青少年又是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艺术教育开发青少年智力,陶冶了青少年情操,成为培养青少年创造力和精神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全面开展积极向上的,面向广大师生的各类技术活动,使青少年们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有一个健康的艺术活动氛围,做好后期等一系列工作,在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上多下功夫,使艺术教育在“以美育人”中起到实质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艺术教育提供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内容

艺术教育对每一个青少年都提出了挑战,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造诣。同样的,艺术教育也使一些青少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缓解了学习压力,减少了辍学几率。每个青少年都是天才,只是他更注重哪一方面,学习只是基础,个人的成长、以后的社会生活才是更主要的。教师不要把每个青少年都培养成伟人,他们也不可能都是有成就的人,首先要把他们培养成立足于社会的人,要让青少年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例如:每周的艺术兴趣活动使青少年在学习之外的时间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定期的艺术社团活动,如书法社、诗歌社、器乐社等不仅能活跃学习氛围,更能增强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学校的艺术节不仅展示了学校艺术教学活动,还展示出科目的教育成果,从而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四、艺术教育的推行并不单纯是音体美教师的个人行为

艺术教育应是全体教师的职责,艺术教育要推行得一帆风顺,必须有社会、学校、教师的一致认可和辅助。艺术教育不怕青少年爱闹、爱叫,所有艺术活动必须持续地保持多样性,只有不断开展活动,才能使它动起来、活起来。那么,艺术活动可能与一些教师有冲突,毕竟其他学科教师更注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家长的支持与否决定了活动能不能进行,班主任支持与否决定了能不能正常训练。所以,要协调好各个学科,要协调好各科教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将它艺术活动继续推行。

五、注意培养提高青少年的鉴赏能力

马克思曾说:“你要听音乐,须培养一个能听懂音乐的耳朵。你要欣赏绘画,须具有懂得形式美的眼睛。”所以,教师要认真备课和讲课,上课做到知识讲解与形象感受相结合;引导与青少年参与相结合;听讲与实练相结合;复习与迁移相结合,使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实际讲解学会审美、学会欣赏。艺术教育在人性培养方面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艺术着重于人的心灵培养,旨在促成人成为独立的、自由的与审美的人,进而成为身心合一的人,青少年们的判断力、理解力和审美力都需教师用心培养。与此同时,教师要十分重视上好艺术活动课,要制定艺术活动课的长远计划,指派有专长的教师进行辅导。上级领导也在不断强调推行艺术教育,校园现在推行的体育艺术二加一就很好,体现了青少年在成绩好的同时加强体育、艺术特长教育。

第4篇:少年文艺范文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文明礼仪好少年》。

我们是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自从,我班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以来,我们进步可大了,文明礼貌用语到处可见,“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这些礼貌用语,我们牢牢记在心里,用了十字礼貌用语,我和同学交谈十分亲切,用了十字礼貌用语,生活变得格外甜蜜,阳光照,花儿笑,我背书包上学校,早上叫声老师早,放学离??说再见,老师夸我有礼貌。我是文明示范员,文明精神我宣传,在家孝敬父和母,帮助他们做家务,洗洗碗、扫扫地,爷爷奶奶夸我很懂事。节约用水又节电,见到水笼头的水哗哗流,急忙关上水笼头。我们班的同学王刚和李雷在操场上踢足球,把旁边同学撞倒了,他们赶快跑过去,把他扶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说:“小朋友,对不起。”我们小学生真是时时讲文明,事事讲文明。那些环保小卫士,每天坚持在校园捡纸屑、落叶、维护环境整洁,爱护校园一草一木,我们班的同学还给小树挂牌呢!我们真是无比的高兴。

讲文明,树新风,我们变化可大了,当人们走进校园、教室,感到清新、明净。没有痰迹、碎纸和灰尘,只有歌声、笑声、读书声,当看到掉队的同学,伸出一双双手臂,送出鼓劲儿的春风。当学期初已经结束,清点教室的桌椅,老师总会高兴地宣布:不缺少一颗螺丝钉。乘客踏进库厢,会传来阵阵童声:“爷爷请坐,阿姨请坐。“那样清脆、甜蜜、动听。新道德,新风尚美化着我们的心灵,为人民,为大家成为我们的使命。文明需要大家来参与,文明的氛围要靠大家共同来营造,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校园里,我们是文明的学生,在家庭里,我们是文明的孩子,在社会上,我们就是文明的使者,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小公民。一个微笑,一个微笑,把“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轻轻出口,用一颗真诚的心,用诚挚的热情打动人们的心,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营造文明的晴空,永远记住----行动比语言更重要。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5篇:少年文艺范文

总以为青春活力无限

可以在开学前一天晚上刺激

可以在零下的温度里倔强

可以在没有光亮的黑暗中玩酷

也可以面对质问毫不在乎

年少的我们

总以为热情无所不能

可以止住困乏

可以抵御严寒

可以战胜恐惧

也可以过滤掉影响心情的话语

他说

年少的我们无知

从不听前人的劝言

他不知

即使伤到头破血流

我们无怨无悔

他说

年少的我们张狂

把前人的忠告不放在眼里

他不知

蓬勃的朝气让我们不断前进

开创自己的新路

他说

年少的我们嚣张

大肆评论前人的经验

他不知

那经验会让我们怯懦

我们需要勇敢

当年少的我们带着累累伤痕

回首过去走过的路时

可以自豪的对他说

这是我们青春的见证

第6篇:少年文艺范文

“你好,请问励志中学在哪?”一个很清脆的声音从怡雪身后传来。怡雪回头一看一个穿着黑色运动服,一顶白色的鸭舌帽扣在个子很高梳着马尾辫的女生头上。不禁回答道:“我是励志中学的学生,我带你去吧!我叫冷怡雪,你叫什么?”“任雪晴。”那个人回答道。

两个人到了中学门口,怡雪刚想告诉雪晴理事长办公室在哪里,可雪晴消失了。便独自一个人向教室走去。雪晴站在理事长办公室前面,轻敲几下门。一个粗犷的声音响起:“请进。”雪晴推门而入:“袁明理事长,应您的要求我来到这所学校。”袁明起身拉雪晴坐下,还十分热情的要帮雪晴摘下帽子。雪晴用手甩开了袁明的手,有些不愿道:“有什么事快说,别这样表哥。要我来这干什么,不是单纯的为了给学校添光吧?”

“不愧是著名侦探小说家——任明的妹妹。”袁明鼓掌,表情也有些严肃,“励志中学有个冒险小组,你知道吧。”雪晴轻轻回答一句嗯。“那里的成员都是被宇宙射线辐射过的孩子。因为Z市有个野心家想统领世界,使用了禁止使用的W号外星生物克隆剂,制造出奇怪的异形体。而这些异形体会因某种因素而进行变异,虽然冒险小组的成员们能进化,但是每次都会消耗许多力量。通过你哥哥,我知道你也是受过宇宙辐射,并且要比其他人体内的辐射值更高。然而你的力量好像从没消耗……”“到底什么意思,少磨叽。”“就是希望你能加入他们解决问题。”“行,但是我要观察他们,剩下交给你了。别说出我的身份!”

第7篇:少年文艺范文

关键词:网络萌现象;身体美学;青少年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68-02

近几年,随着网络文化的日新月异,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引起许多人的重视,而在由读者推荐并经汉语专家反复评议、甄选之后,2011年12月20日《咬文嚼字》编辑部推出了2011年十大流行语,排位第六的是“卖萌”[1]。而在2014年,随着“萌”现象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大量网民在无数扑面而来的流行语面前狂热的遣词造句,造就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狂欢。而更多的是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们用鲜活、生动的身体语言,造就了大量的文化热点,在这些热点背后伴随而来的是青少年特殊的身体文化符码。

一、网络“萌”的现象溯源

“萌”字在汉语中的本意是草木的芽,常用于描述植物发芽的过程,或者用于描述事物开始发生的状态。而“萌”字在中国网络上爆红以后,“萌”便有了新义项,如“可爱、青春、活力、美貌”等。而“萌”字的新义项最早来源于日本,本意是指动漫爱好者看到美少女角色时产生的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2]。现在,除非在特定的语境中用到“萌”字的本意,不然大多数人在听到“萌”字后,脑海中想到的更多是“萌”字的新义项。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只要稍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萌”现象。从瞪圆眼睛、比划剪刀手、嘟嘴自拍,到打字聊天时的“颜文字”、动画表情,以及大量影视节目中的演员们耍宝卖萌的表演等等,这些都催生了网络“萌”现象的发展衍变。而在2014年的网络社交领域内,一款叫做“MYOTee脸萌”的APP软件也将网络“萌”现象再一次推向,这款由郭列团队在2014年1月份推出的软件,在6月份爆红网络,上线六个月用户达到3000万。“MYOTee脸萌”软件的爆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迎合了用户的“卖萌”以及自恋心态,依附于社交网络的普及,犹如病毒传播机制一样迅速打开市场。

研究新媒体、网络传播及网络文化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传播系副主任孙海峰对记者解读这种文化现象时说,卖萌跟装痞、充愣、撒娇、非主流等有关系,“都是一种后现代的话语策略。”他看到,在网络时代的早期,这类“策略”便已经很明显了,“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就是一部此类黑话的杂烩。这是一种话语策略,被很多不同阵营的人利用。萌传达的是一种软的意象。官方用来伪装,民间用来自嘲。整体来说,是对咄咄逼人的现代性叙事的解构。[3]”

二、网络“萌”的主体及对象

1.网络中主宰“萌”现象的主体人群

为了研究主宰这一现象的主体人群,笔者在网络上选取了两个有关“萌”的百度贴吧,分别是:萌吧、卖萌吧,这两个贴吧的发帖量都超过了几十万。

关于萌吧,它的贴吧介绍是:二次元死宅的群聚处讨论任何ACG相关话题,这里的二次元、ACG泛指动漫、游戏、小说以及其衍生同人创作及周边产品,笔者在贴吧里发现排名前十位的热门帖子大都是关于动漫的讨论,而动漫的主要受众人群是青少年。关于卖萌吧,这个贴吧排名前十名的帖子含有“萌”字标题的占到了百分之五十,大部分帖子是少女的自拍照以及萌系公仔。

通过对这两个网络“萌”贴吧的对比,可以看出热衷在网络上展示“萌”现象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因为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等各个方面迅速成长的同时,也承担着一部分来自学习、工作等的社会现实压力,这种压力使得他们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而网络的虚拟性、无边性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种机会。这种发生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下、流行于网络空间内,依靠模仿等方式流行起来,以青年为文化主体的一种挑战主流文化的非主流文化活动[4],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前的文化发展里。

2.网络“萌”现象的受众主体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总是能迅速地接收到时下最新最热话题讨论,尤其是网络“萌”现象出现以来,各种关于“萌”的句式也迅速发展而来,例如“卖萌”“呆萌”“萌妹子”“萌萌哒”等网络流行语。随之而来的是各个领域内对于“萌”的使用,广告界有可口可乐的“卖萌瓶”,该公司在2013年推出了营销的新秘笈,在包装瓶身上最显眼的位置,出现了“纯爷们”、“文艺青年”、“高富帅”、“喵星人”等网络流行语的包装。

所以,网络“萌”现象的受众主体到底是那些人群,通过在问卷星上的关于“网络萌现象受众对象的问卷调查”表发现,在接受问卷的受众里,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13到25岁之间,其中74%是女性,数据说明网络“萌”现象的受众主体主要是青少年们,而其中女性受众又占了大部分比例。

三、网络“萌”的身体美学及文化探析

1.“萌”作为特殊的身体美学

从1992 年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在他的著作《实用主义美学》中将“身体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设想,旨在把对身体理论的探讨与对身体实践的关怀结合起来。他把身体美学定义为:“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5]”

通常身体美学在实用主义层面的含义,主要是指用一些特殊方法改善美化身体以及对其结果进行评价,而改善身体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身体进行外在表面的改善,如美容、化妆等;另一种是对身体内在感受进行调节,比如瑜伽和禅定。但是,伴随着网络“萌”现象的出现可以发现,“萌”其实属于一种特殊的身体美学状态,它与实用主义层面上的身体美学有很大的不同。实用主义层面上的身体美学关注的是内在修养以及外在修饰,或者两者的相融合产生出来的美感,而“萌”却不需要内在的修养以及外在的修饰,它更多的是关注一种原始的、自然迸发出来的美感,例如网络上各种爆红的宠物,人们被它们所吸引的缘故就是这些动物不自觉地做出来的一些“温暖”的表情或者行为。这种状态不需要过度的外在修饰、内在涵养,只需要在生活中瞬间的展示。

2.“萌”是青少年在虚拟时空里对身体文化的重构与呈现

伴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身份特征已经具有自反性,并且越来越通过私人化的消费模式被主动地建构起来。在现代社会以前,人们认为身份是被赋予的;甚至在单一的或者有组织的现代性当中,身份是相对稳定的,身份会十分清楚地反映职业、家庭地位等因素。但随着网络的出现,网络的虚拟性、无边性解构了这一传统思维,人们在网络中的身份特征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且必须在充满诸多的可自由选择的环境中去选择并且适应自己的新身份。

而处于青春期并逐渐迈向成熟期的青少年们,他们困于学业、生活的压力,在还没有完全走入社会之前并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定位,这就造成了当他们进入到网络以后更加无所适从,无法承担起网络所赋予青少年严肃认真的责任,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自己的角色意识。因此,他们唯一可以利用的便是自己的身体所带来的文化寓意,这种身体文化所带来的愉悦感刺激了青少年们在虚拟时空里一次又一次的对身体符码进行新的重构与呈现。

对这一现象,刘成纪在他的《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一文中已经做了高度概括:“当代大众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围绕身体建构的文化,其主题是欲望,其价值是身体性愉悦,其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对人体进行技术再创造和改装。[6]”网络“萌”现象作为一种身体文化的特殊展示,它解构了关于身体只能通过视觉力来延伸发展,而是通过网络的途径重新编码,再由青少年群体的解码传播,将网络流行文化在大众消费语境下推向狂欢。

3.网络“萌”作为青少年的社会化与文化表达

网络“萌”现象的出现,除了网络的推波助澜,更多的是作为主宰人群的青少年们对于网络文化的热衷,这种“萌”现象背后的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青少年亚文化。

对于亚文化研究早已有之,D・道格拉斯认为亚文化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中被边缘的一部分,拥有少数支持者和特有的亚文化的意义和仪式,以此区别于正统的文化。但也有学者认为亚文化是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边缘化、非主流、次生的文化形态,表现出非理性的方式,体现出对欲望和感官的追求,对社会现有的价值秩序造成冲击[7]。而青年亚文化是亚文化的一个分支,在《青年学词典》中被定义为:以青年的特殊利益为驱动力的,在青年群体和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一套受青年群体拥戴和认同的特殊独立的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最终达到青年自我实现的目的[7]。作为区别于正统文化的青少年亚文化有着多变形、碎片性以及宣泄性,网络“萌”现象的出现则说明了这些特点,作为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少有发言权的青少年们,一旦进入到网络中便会拥有大量的自,他们习惯按照自己的文化心理状态来分析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用以区分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亚文化特征,然后彰显自己的话语权地位。

在西方学者眼中,青年亚文化会与主流文化妥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的进步以及消费社会的崛起,青年们会寻求新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以取代用激烈情绪去反叛主流思想的方法。所以,网络“萌”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背后青少年亚文化的话语表达,更重要的是在这话语形式背后所掩藏的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身份象征。

四、结 论

网络“萌”现象作为青少年话语权的一种象征,体现了青少年从身体意识开始转变到身份意识,不再仅仅的利用身体元素来表达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感悟,更多的是通过身份的转变,从亚文化的附属地位逐渐走向主流文化的参与者。这些网络现象的出现,汇合到众多的网络话语声音中,补充了主流话语的声音。但同时,如果网络“萌”现象的过分传播,夸大了其效应,也会带来一波又一波不计后果的网络狂欢,这些狂欢背后带来的是“娱乐至死”的麻痹效果,非但不能起到补充主流文化的声音,反而会将大众审美带向不可预知的地步。所以,对于网络“萌”现象,人们在体验它带来的愉悦感的同时,也要随时防止过度娱乐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李靖.流行语之生成理据考察―以《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语(2008-2012)为例[J].语言应用研究,2013(7).

[2]百度百科[EB/OL].http:///view/1760149.htm.

[3]都市时报数字版.http:///html/2012-12/10/content_317488.htm.

[4]曹文欣.网络时代的青年“萌文化”研究[J].传媒e时代,2014(8).

[5]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彭锋译.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第8篇:少年文艺范文

过程教育。个体从生到死的发展都离不开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在个体人生教育中所占时间最长,效果最直接,远远超出学校教育。青少年时期对于社会的认知缺乏整体概念,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性的传授,而对于青少年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中,家庭地位远比学校教育要深远。

潜移默化。家庭教育中,占主体地位的是父母或者长者,与青少年之间存在代际之间的差距,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存在双重性。家长的示范作用和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比起其他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深刻和强烈得多。

覆盖全面。家庭教育所涉及的教育覆盖面非常宽泛,伴随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各个细节,衣食住用行,能力爱好和发展规划等等,都离不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1、家长的素质为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奠定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上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明程度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并通过自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为青少年的成长做榜样示范。家长从胎教开始不断为孩子积累成长的相关知识,记录成长日记,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已然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参照。家长教育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家长开始对孩子的培养转向能力培养,注重竞争、实力、平等和自主意识,不断教会孩子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对于大方向争取的前提下,采取家庭民主式教育方法,给孩子空间,通过理智的教育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转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给孩子以平等的尊重,承认孩子的权力和地位,并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营造有爱真诚的平等民主式家庭氛围,注重孩子成长成才,关注孩子身心灵的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

2、促使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健康积极融洽。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日益富足,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环境开始重视,成员间良好的感情基础和人际关系维系下,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促使家庭有序的生活,对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尊重的良好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家长与青少年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寓教于乐,促使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并在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良好的家风,实现家庭的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好学、勤奋、健美等,培养子女的德行发展。家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投资有效的帮助青少年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不自觉的实现个性心理需求和家庭成长需求。

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1、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观念的误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于孩子往往是物质利益上的满足,错位的物质关怀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重养轻教,导致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空虚和道德理性的缺失。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仍然成为衡量青少年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会不自觉的影响孩子人格、心理和性格的发展。慈善的言行,高尚的道德,势必为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发展产生影响。然而家长往往言行不一,重言轻教,在实践调研中,中美日三国学生对比中,中国学生对父母感恩和家庭的尊重远远不及另外两国学生,这也需要家庭引起重视,积极改正。

第9篇:少年文艺范文

    鉴于当今青少年普遍对语文学科不重视,不感兴趣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对青少年语文知识储备的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详细全面了解现代青少年的语文知识储备情况,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对青少年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提出一些看法。

    调查方式

    首先我们通过小组内的讨论编出一份调查问卷,再通过在街头和校园向青少年散发问卷进行调查,最后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得出结果。

    调查结果

    通过在街头和校园内问卷的散发,我们得到了45份答卷。经过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分析

    1青少年语文知识储备情况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青少年的语文知识储备比较匮乏。我们小组认为这份问卷的选择题应答对六道题以上算是正常水平,因为选择题只考察一些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和作者。可是通过调查反应出来的情况不是很理想。选择题答对六道以上的只有53%,只答对3到5题的人还有38%,全部答对者只有一人。这说明还有47%的人语文知识储备不够充足。这些数据是不容乐观的。此次调查反映出青少年的语文知识储备情况只能勉强合格,而仍有一部份人的语文知识储备情况只停留在初一甚至小学的水平,而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去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语文的了解。在新世纪的今天,语文不光是一门基础学科,还是帮助人们提高交流能力,理解能力的重要工具,更是塑造完善我们人格的途径。青少年语文知识的匮乏对于要求高素质人才的今天来说是不相适应的。青少年语文知识的匮乏将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造成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低下,甚至影响青少年心智的健康发展。

    从各题答题情况来看,我们还发现了青少年语文知识储备的片面性和不均衡性等。

    第一题,第二题的正确率是比较低的,分别只有38%和40%。这两道题调查的是外国文学,相比调查中国文学的第四,第五题的高正确率说明大部份青少年对于外国文学的了解不如对中国文学了解的多,也说明了青少年缺乏一个广阔的语文观,仅仅局限于自己平常接触较多的中国文学,而没有去关注世界范围内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对于中国文学,青少年也缺乏全面的认识。虽然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第四,第五题的正确率高达75%,但像调查中国近现代文学第七,第八题的正确率却略低,只有平均50%左右。这说明青少年对近现代中国文学的了解没有对古代文学了解得多。而大多数青少年对于现代文学的了解也只停留在校园文学,网络文学上,这可以从回答问答题时,有不少人认为韩寒,郭敬明等也属于现代文学大家这一现象看出,现在青少年可能会有大多数人读过或比较了解四大名着,但有较少人会了解像茅盾,沈从文,贾平凹等近现代作家的作品。这从连线题只有11%的正确率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少年对于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不甚了解。

    2原因分析

    (1)青少年对与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从网上的一些调查我们得知,青少年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与对数理化一些学科。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一,学科爱好表现个人差异,随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偏爱某些科目而冷淡某些科目,似乎是难于避免的心态。其二,课程增加,学习负担加重,使中学生不可能还像小学时那样将主要兴趣集中于语文学习。其三,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日渐形成,使他们对语文教学现状逐步感到不满,兴趣下降,有的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其四,“重理轻文”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使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其五,我国的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即使在大力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仍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2)青少年的阅读贫乏。从此次调查反映出青少年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在量上达不到要求,也在广度上达不到要求。青少年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只限制于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着和现代的一些校园文学,武侠作品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世界名着较少涉猎。现代青少年较为偏向流行阅读而不去注重经典阅读。尽管流行阅读也有其价值,但青少年更应注经典阅读,这更有益于打好自己的语文基础,更有利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论与建议

    经过此次关于青少年语文知识储备的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青少年的语文知识储备情况不容乐观。大部份人的语文知识储备水平勉强合格,而另一部份人的语文知识储备低下。

    2青少年对于中国文学的了解程度较好,尤其对于古典文学了解较多。但对于近现代文学了解较少。

    3青少年较少接触世界文学,对于这一方面的语文知识储备最为浅薄。对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作者与人物知之甚少。

    对于青少年的语文知识储备我们有以下建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