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汉语论文范文

对外汉语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汉语论文

第1篇:对外汉语论文范文

在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学科具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存在、发展是建立在一定客观规律之上的。它的学科理论是建立在语言学习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法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其次,明确了教学研究对象。就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其实就是研究外国人如何学习汉语和习得汉语的教学规律。另外,研究方法有了独到的见解。在所谓难点方面,侧重汉语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点,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法上更注重了“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再有,学科正在拓宽研究领域。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不同语言间的学习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对学习第二语言产生很大的障碍。在语言学习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在教学方面,同样也取得了很多的进步,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首先,在教学方面,对“结构———功能———文化”达成了一致;其次,明确了在教学中的四大实践环节。对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多种语言技能训练,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论知识,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明确了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为了达到使用语言交流的目的,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基础,通过教学活动来掌握语言技能。在教学中强调运用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手段。在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的培养始终是贯穿在各种教学活动当中的。只有强化这些语言技能,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达到交流的无障碍。另外,语言教学和文化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不是单一的学科,是一门综合的跨文化交际的学科,它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跨文化的语言学习过程。语言教学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中,才会让学生在语境中了解语用,对语言的把握更加全面,到位。目前国内已有将近三十多所大学设立了这一专业。向世界各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生成为了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的主力军。即使是这样,汉语教师的资源仍然无法满足国际推广的需求。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国或者准备出国,那么以他们为主力的在校大学生和来自其他各行各业的中青年志愿者,完全可以成为向世界推广和传播汉语的有生力量,从中培养汉语师资和汉语国际推广志愿者。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方面,首先是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位问题。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学科的定位一直存在分歧。有些专家把对外汉语定位为现代汉语下面的一个分支,属语言文学类;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应该是属于语言学类下面的二语习得专业等。其次是关于研究的方向和视角。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文章中,探讨教学法的文章偏多,而探讨汉语语言具体要素的文章显得尤为少数。同样在探讨学习方法中,有价值的教学实验和各种调查报告缺乏一定的数据。所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从多方面、多视角、有侧重的进行科学的研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学习汉语从开始就是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太多的强调听、说、读、写,课程目标非常的单一。其实,在汉语学习中应该重视汉语的思维和语言意识的培养,只有增强文化交流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涵。

第二,教学中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对不同对象的学生应具有他们本国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源,贴近教学对象的思想、习惯和生活,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通过唱中文歌曲,收看中文视频节目,参与中国的文化节日活动等以达到不同的学习目的;另外,制作的学习资源力求浅显易懂,结合视听教学,渗透中国文化。

第三,在汉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有些人认为不会写就相当于没学会。在汉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能熟练写出来的字比能认识的字要少很多,比如“懵懂、尴尬、蹊跷、痉挛、貔貅”等词语。像这类很多人不能正确地写出来的汉字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但我们在日常的读书、看报、交谈中,我们能够运用自如,因此不能说不会写就等于没掌握,完全不会。其次,不理解文字的深层次含义就等于没学会。在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中,很多字词是很难有明确解释的。比如“既然”两字,有谁能一下子解释清楚这里的“既”、“然”是什么意思,而“既然”这个词组为什么会出现在语句中呢?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固然很好,不明白也并不影响我们熟练地使用它。同样,“所以、即使、但是”等等这样的词汇用法也很多,我们在掌握了他们的基本含义后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应用它们来进行交流。再有,很多老师认为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诚然,这四项技能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能同时掌握固然好。但是,听、说、读、写,音、形、字、义全面推进的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要求的,这对于成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小孩子对笔画多的字反而比笔画少的字印象深刻。所以,我们要结合汉语特点,对不同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们不认为“随课文识字”是唯一的教学思路。对外汉语使用的教材通常是课文、字词、练习等传统教法。其实,“随课文识字”即分散识字的优点是可以阅读课文来学习文字,其缺点是认识生字的效率极低。在针对海外儿童的汉语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法,往往生字生词太多和孩子们想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理解文化现象的期望有差距,致使孩子们因为生字量的拖累而不能自主阅读与其年龄匹配的读物。

三、国际汉语教师将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主力军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教授中国的地理、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然后分类介绍;在讲授汉语知识时还需要要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当中。当前有关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也逐渐增多,教学中可选择的教材范围也比过去多很多,在选用教材时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在视听说课里把相关文化知识直观地、动态地表现出来,让外国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到地道的文化。当然,要让外国学生多体验到生动的中国文化在汉语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特点,开设多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课供学生选修;可根据不同阶段开设比如像书法,绘画,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课程,力求多样性;在选修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在文化语境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所学知识,加深知识印象。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国际汉语教师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这项事业。让他们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四、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

对外汉语教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正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走向世界各地。面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和学习汉语者比例严重不足的现状(1:10),我们应该创造一切条件,充分发挥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办学优势,制定文化视角下的教学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在远程教育中进一步发展。以下就对外汉语教学在远程教育环境下所开设的课程来进行分析:以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干课程有基础英语(精读、泛读、听说)、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与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教育实习等。远程教育教学的发展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借鉴学历教育的经验的同时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课程教学任务贯穿到远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可以看出,这些课程设置涵盖了现代汉语和英语两个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而现代汉语和英语是电大办学初期就建设的很有经验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规范化的教学环节,具有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和丰富的办学条件。在分析了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中,外语类在总课时比例,基本都占到了全部课时50%。所以,加大外语课应该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个特色,是符合对外汉语交流和本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另外,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针对以上这些课程,开放大学具有多年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并且他们依托开放大学的平台,都具备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开放大学区别于其它院校,有着广阔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还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可以制作出精美的、有特色的、适合不同特点学习使用的多种媒体课件资源来辅助教学,使对外汉语课程实行真正的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学习平台,打造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针对前面提到的面对面教学经常出现的教学误区还可以制作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供学生反复学习和随时随地复习。还有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教学辅助人员,他们在多年的远程教学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从学生入校到整个学习过程,做论文到考试等全程提供帮助、全程指导和监督每一位学员,使得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全部学习任务。

第2篇:对外汉语论文范文

在汉字不断转变、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从象形字到形声字再到会意字的过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它所包含的具象、隐喻和会意,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长期以来,很多对外汉语老师对于汉字教学认识不足,沿用西方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体系进行教学。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特有的音形义的结合,字形是核心要素,与字义的联系十分紧密,而表音文字的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确是间接的。因此,盲目地模仿西方的“词本位”理论进行教学,割裂了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忽视了汉字里所蕴藏的中国古老的文化元素。诚然,汉字以其独特且优美的字形激发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又因其复杂结构令人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瓶颈。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汉语特点,找到一条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学习规律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把字与词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字为基础去掌握词语,加深对汉字字义的例句。此外,而基于汉字书写形成的汉字书法艺术更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瑰宝。练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还有助于留学生全面领悟和体会中国文字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态美,是对汉语学习的升华。

二、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随堂渗透,介绍相关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时为留学生扫除语言学习中的障碍。但是对于一些中文程度较好,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随堂渗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所以,适当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某一部分的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在知识性文化教学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可以开设书法课、剪纸课、中国音乐欣赏课、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课、太极拳课等中华才艺课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了一项中国才艺的情况下,也了解了这项才艺的起源,传承和发展。此外,还在特定的节日举行主题文化的交流讲座,这种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主题交流,对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详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并且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变被动为主动。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主题交流讲座既培养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汉语写作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组织校内外文化体验活动

第3篇:对外汉语论文范文

所谓买卖婚,就是把女子当做货物,用其它的财物交换以作为自己的妻妾的一种婚姻方式。“嫁”这个字就形象的反映了这一婚姻方式。在古代,女子的婚嫁,是以男女家庭不平等为前提而成为事实的。《汉字简史》认为“:嫁”得名于“贾””沽”“购”,而“贾“”沽”“购”都有买卖之意。《说文》:“贾,市也”。“市”就是买卖。“沽”亦为买卖之意,《墨子•公孟》“:当为子沽酒。”成语“沽名钓誉”“、待价而沽”里的“沽”也是买卖之意。“购”的意思则是重金收买。而且,在先秦“,嫁”字确实有“卖”义。《战国策•西周》“:臣恐齐王为君实立果,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嫁之齐”就是卖给齐国。可见“,嫁”表现了古代的买卖婚俗。正是因为有了买卖的性质,所以就产生了嫁女的补偿问题,也因此出现了女人的高低贵贱之分。

二、从“姑“”舅”看表亲婚婚俗

在我们现在的观念中,我们都知道,“舅”是指母亲的弟兄,“姑”是指父亲的姐妹。但是在古代的文献中,“舅”“姑”这个称谓和我们现在的理解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在古代,这两个称谓不仅指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弟兄,它还可以指公婆。《尔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这是妻子对婆婆的称呼.除了公婆这两种称谓外“,姑”字还是女婿对岳母的称呼。《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舅”除指母亲的兄弟外,又是媳妇对公公的称呼,亦为女婿对岳父的称呼:“为出生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成辞受帝衣中密诏,当诛曹公。”理论上说,舅姑表婚有三种基本形式。从男子的角度来说,一种是与父亲的姐妹的女儿结婚,一种是与母亲的兄弟的女儿结婚,还有一种最普遍的是双向的姑舅从表婚,即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结婚,这个女子既时他父亲姐妹的女儿,又是他母亲兄弟的女儿。产生这种婚姻的原因并不是一代产生的,而是上一代的婚姻也是从表婚产生的。在有些地方,这三种形式不一定并存,但它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是有一定的遗存,如云南沧源侗族中就曾经十分盛行双向交错从表婚。

三、汉字婚俗文化的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就显得略有不同,这就显示出了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性。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差别性的选择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体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教师应体现出动态性。所谓的“材”就是指的学生,学生是活动的,变化的,因此在婚俗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变化来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师要体现出整体性。在婚俗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针对个别的学生来进行教学,而是针对全班同学进行教学,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提高班级的文化能力。第三,教师应体现出阶段性。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质的飞跃,当不同的学生都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时,教师就应该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句话说的很好:“事异则备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些方面来看,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进行区别性教学显得很有必要。

(二)循序渐进

对教师来说,婚俗文化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婚俗文化的学习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的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人的认识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在婚俗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从慢到快,从少到多的教学节奏。在刚开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教学生们进行汉字的书写,如:“婚”“嫁”“娶”等等。在学生掌握这些汉字以后,教师开始逐步地对学生们讲解这些汉字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在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这些文化知识之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加快教学的进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个缓冲的过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保持客观中立态度的原则

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要用客观的态度来上好每一节课。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强国,婚俗文化又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教师给学生讲授婚俗文化知识时,不应该夸大其词,更不应该卖弄、炫耀,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在讲解婚俗文化的特点时,应该客观地去讲解,不能私自夹杂个人的感彩。教师更不能私自评价其他国家婚俗文化的优劣,这样容易打消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感。因此,在以后的婚俗文化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教师也应该尽量避开,从而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四、结语

第4篇:对外汉语论文范文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反义方位构式“XAXB”习得偏误分析

“XAXB”结构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难点之一,也是语言习得中较为复杂的一部分。由于反义方位构式本身具有一定的构式义,整体意义并非各部分的简单加和,其表意又比较抽象,且“X”与“A”、“B”的搭配往往是固定的、有所限定的这类结构初学者往往很难区别和把握,必须通过逐个记忆的方法进行学习。我们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及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中的留学生对此类反义方位构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同学们在使用这类结构时存在一些问题,“AXBX”格式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XAXB”,“XAXB”结构在使用时常常出现偏误,具体情况如下:一是,整体来看,留学生对这种表义比较灵活的结构使用较少,他们似乎更倾向于使用能够通过识记掌握的成语,而成语的使用正确率相对较高,如:1.正在左顾右盼时,她突然大声地叫我们。2.那时日本遭遇空前绝后的大干旱,所以那年的大米收获情况相当差。3.这样的话,那时候的人都瞻前顾后……他们不仅想现在要怎么做好房屋,而他们也想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故。二是,由于反义方位构式既有字面义,又包含隐喻义,而隐喻义又难以理解和掌握,从而导致留学生在使用这类结构时出现语用错误。如:1.这就是我很忙里忙外的一天,到现在大家了解起来了吧!2.出发时,大家都忙里忙外上车,因为这是学校举行第一次出去旅游。3.因为宿舍里没有电梯,每天要爬上爬下到五楼,而且宿舍的房间很小,也不太舒服。4.每天爬上爬下楼梯能算是一种锻炼身体,能减少体重。语料1中“忙里忙外”使用错误是由于不了解其“表反复、持续”的构式义,不了解“忙里忙外”实际上表示的正是动作“忙”反复、持续的过程,而将其用法等同于近义词“忙”,错误地将其前面加了副词“很”;语料2、3中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将“忙里忙外”、“爬上爬下”分别与不能反复的动作“上车”和“到五楼”搭配,搭配不当,出现错误;语料4中“爬上爬下”与楼梯搭配不当,应该将“爬上爬下楼梯”改为“爬楼梯”或“爬上爬下”。综上所述,在对留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方位词的基本意义留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而最难掌握的是方位词的隐喻义,由于其对方位词的隐喻义不甚了解,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这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难点。

二“、XAXB”构式教学方法

第5篇:对外汉语论文范文

对于一个词来说,明确其语义、语用是确定其词性的前提。下面我们从语义内容及轻重,是否位于第二分句句首、是否可前加其他副词、是否可后加基本形式的动词或形容词、究竟有无语体差异、是否可互换等方面分析母语语料,与前文所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处理相对照。我们通过CCL母语语料库的检索,加以人工核对,得到汉语母语者的542例“省得”有效例句,①并相对应地抽取同样数目的“免得、以免”有效例句进行比照分析。就三词的位置与组合能力来看,“省得、免得”大多可直接位于后一分句句首,比率分别为85%和92%,其余15%和8%的余例中也位于后一分句,只是前有其他副词修饰。所有的“以免”都位于后一分句句首,前无其他副词修饰。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指“省得、免得”在第二分句的前边,或复句的后一分句开头,可前加其他副词,但与语料事实相比却是语焉不详或言之不尽,“省得、免得”一般位于后一分句句首,前可加其他副词,但并不是任何副词都可,可在其前的副词(有时不限于单个副词)其实为数不多,主要有“倒(还/也)、还、也、不、(这样、这、那、也)就(可以)、却、为(了、是)”等,在教学中应穷尽列举,542例“免得”中仅有1例位于前一分句:为了免得引起不良的联想,连钢琴腿都用布遮了起来。“免得”前加了表目的的“为了”,若去除则必须调换前后句:*免得引起不良的联想,连钢琴腿都用布遮了起来。连钢琴腿都用布遮了起来,免得引起不良的联想。这恰恰说明“省得、免得”的原型位置应当在第二分句中,若要位移,必须添加标记。《现代汉语八百词》及《HSK虚词例释》认为“省得、免得”后可加基本形式的动词、形容词,而“以免”不可。从语料来看,事实上三者都可后接动词、形容词的基本形式。……免得后悔、免得浪费、免得寂寞、免得骄傲、免得麻烦……省得冷、省得牵挂、省得迟到、省得单调、省得片面、省得争吵……以免泄密、以免牵挂、以免误会、以免忽略、以免后悔、以免遗忘以上各例中除了“省得冷”不可换为“以免冷”,其他例子三词皆适用,因此,我们只能说“以免”后不可接单音节基本形式的形容词、动词,却不可说不能接基本形式的形容词、动词。而“省得、以免”虽可后接单音节基本式的形容词、动词,但在实际语料中,出现频次也极低,在1084例中仅出现2例。语义方面,前文已经反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互训的方法,赞同将三词的语义统一描写为“由于前一句的行动而避免后一句不好的事情或情况发生,或表示避免发生不必要或不希望发生的事,该定义适用所有1626例。再看语义轻重,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认为“省得”语义较轻,后接内容更多地表省时省力省花费等;“免得、以免”语义较重,其后所接内容也表示较严重情况。实际语料中三词后所接的内容语义轻或语义重的都有,但“省得”后即便接了语义重的内容,其严重性也会被削弱:1.“就让他跟着我过吧,回家多少总能做个帮手儿,也省得他饿死哩。”2.这下他才赶紧下令:“通知他的家属,把他弄回家去,保外就医。省得死在所里还得给他买棺材。”3.“我可以成全你,承担这一罪名,任杀任剐。省得你非要搅个鸡飞狗跳、天翻地覆、人心惶惶。”前两个例句都提及死亡,语义较重。句3后接多个语义关系递进的成语,仅从其采用的形式也可看出其语义的强度。但因用了“省得”,句1显示说话人主观上有意将其往轻里说,好讨要该人;句2中表现出说话人的厌烦和怕麻烦并不重人命之情;句3中说话人主观上已做好了准备,从而减弱了严重性。其实,语义的轻重跟语体色彩也有一定关联,以上3句都是口语性的,可替换为“免得”,但换“以免”就有些别扭。在实际语料的对比中,我们也发现,“省得、免得”所应用的语言环境是一般性的(口语、或反映日常生活的文稿),“以免”则突出性地应用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医疗、新闻报道等领域。因此,也可认为是语体对语义的轻重有一定影响,而且相对于语义来说,语体较易于把握。我们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确定“省得、免得”多用于口语,“以免”多用于正式语体,这一点或可涵盖三词语义轻重的差异。固然,所有的“以免”都可以替换为“免得”,部分也可以用“省得”替换,但替换后在语义、语体上有差别。综上,我们对三词的CCL母语语料库分析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条:1.语义上可陈述为“由于前一句的行动而避免后一句不好的事情或情况发生,或表示避免发生不必要或不希望发生的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避免互训释义。2.“省得、免得”大多位于后一分句句首,“也”前可加其他副词,有“倒(还/也)、还、也、不、(这样、这、那、也)就(可以)、却、为(了、是)”等,教学中应穷尽列举。“以免”只出现在后一分句句首,不可前加其他副词。3.“省得、免得”用于一般性语境,“以免”用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医疗、新闻报道等正式语境。语义由轻到重、语体由一般至特殊的顺序为“省得—免得—以免”,三词大多可互相替换,但替换后语义轻重、语体上有差别。

二、“省得、免得、以免”的中介语偏误分析

我们再看看三词的中介语语料,中介语语料反映学习者使用该三词的事实情况,由其可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处理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同时也是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现代汉语语料分析结果的基础。我们检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列出三词使用偏误,并针对三词用法进行修改和分析。1.“省得”,共7例。错3例,占43%。a我是基本上不太喜欢抽烟的人,因为我的父母一直对我说省得危害健康不要抽烟。修改:……,因为我的父母一直对我说不要抽烟,省得影响健康。b不过,假如我想象从今天食品突然没了,那我应该后悔。因此,我认为人人得省得浪费食品。修改:……,省得浪费食品。c这样不但使他们脱离他们的痛苦,而且这样做就省得很多有限珍贵的药品,以至省得很多钱。修改:……,而且这样做就能节省很多有限珍贵的药品,以至省出很多钱。a与b例中,学习者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省得”的位置一般在后分句句首,在句中仅限于某些特定副词后,“一直对我说”和“我认为人人得”之后不可直接加“省得”。二是,“省得”口语性强,后接词语不适宜用正式性的。将“危害”换为“影响”更好,当然,这一点也可从语义轻重角度诠释,前文对此已有交代。c例的错误与教学和语言现实有关,由于对外汉语教材中有“省、节省”,而且先学“省”,以至于学习者对于“省得”的语义常理解错误。虽然,“省得”在现代汉语中也确有表“省”或“省而得”的用例,如:孙金荣确实从内心里感激刘中正,省得了他许多唇舌。那些做老板的省得一分就一分,才不会来个自动自觉。但,这种意义的“省得”有时代局限性,主要出现在现代汉语早期语料中,或具方言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提倡,因此,可做说明,避免此类错误。2.“免得”,共43例。错8例,占19%。a关于安乐死问题,由法律方面来看,关键是能不能免得乱用。修改:……,关键是能不能避免乱用/滥用。b我觉得如果中国法院认为这是个安乐死,以后不能免得麻烦了。修改:……,以后不能避免麻烦了。c我也支持本市政府的措施,为了免得吸烟。修改:……,免得市民吸烟。d同时也得考虑方法,免得最不好的情况。修改:……,免得发生最不好的情况。e所以有吃的,就可以免得死亡。……,就可以免于死亡/避免死亡。f-g属同一类问题:f很多人想使用化肥与农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尽量免得饥饿。g用农药给人们可以免得饥饿。h没有一个人会为了免得饥饿吃经过污染的食品。修改:……,免得挨饿/免得饿。从以上偏误可看出,学习者对于“免得”的位置及其前可加的副词等还是不够清楚,常随意将其用在句中,随意将其他词放置其前。如a、b例中“能”后应用“避免”。d、e例中,学习者在“免得”后使用了名词。现代汉语中“免得”后,也有后接名词性成分的:除非此妇身死,另娶一人,方免得终身之耻。不禁后悔当初没有听雨杭的,干脆让他们成了亲,不是免得今日的伤心和奔波吗?但仅限于“……之(的)……”结构,不可直接接名词。f、g、h则反映出学习者对“免得”后接的形容词不够清楚,“免得”后可接形容词的基本形式,但其实语料中实例屈指可数,且都是性质形容词,不可后接状态形容词的基本形式。事实上,前文中虽然有参考书指出“省得、免得”可接动词、形容词的基本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其出现比率很低,而且这些动词、形容词是有选择性的,主要为心理活动动词,如后悔、遗忘、寂寞等;或表负面结果的动宾式、联合式复合词,如受罚、惹祸、浪费、摔跌等。3.“以免”,共61例。错4例,占7%。a虽然累得站也站不住,但是以免我们受累,让我们好好休息,你们居然选择做家务或别的。……,省得/免得/以免我们受累。082b增加了长辈和晚辈的了解,以免发生了代沟问题。……,以免发生代沟问题。c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不该过多,以免它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以免威胁人体健康。d要文件、证明等等,以免装安乐死的犯罪。……,以免有人伪装安乐死。a例还是错在位置方面,b是学习者不明白“以免”后事情的未然性,c、d还是涉及“以免”后接名词性成分的问题。“以免”后接名词性成分与“免得”接名词性成分类似,只能固定的“……之(的)……”,“之(的)”后为谓词性成分,“之(的)”成分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定。是其发展演变的遗留,语料实例很少。通过以上中介语语料中学习者的实际错误可看出我们想要用之前对于汉语母语语料分析总结的结果来解决学习者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前期的分析可以解决其位置错误和语义轻重或语体问题,但对其后接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的问题都没有预见。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实际的错误中,最多见的错误并不是发生在这三个词之间的,即不是当用“省得”而用了“免得”或“以免”这一类型的错误,而是各词内部的错误。因为“省得、免得、以免”都历经了语法化过程,在现代汉语中,三词都还有其历史用法的遗留,如“省得”就有动词、副词、和连词三种用法:那些做老板的省得一分就一分,才不会来个自动自觉。省得费心/省得冷你早点回吧,省得你老婆又要唠叨。当然,现在多将“省得费心”中的“省得”也判为连词,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这也可认为是副词,至少这里的“省得”不是典型的连词用法。“免得、以免”也有类似的后接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和有主语小句的情况,学习者更多的时候犯的是弄不清各词内部用法的错误。此外,我们在分析错例时,发现常与“免得”混淆的是“避免”,但在我们所见的对外汉语教学参考书或教材中却没有针对这两个词进行详细辨析。

三、结语

第6篇:对外汉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 古汉语 文化观照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主要是系统讲述关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阐明有关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其“语言科学的理论素养”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这种转变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不仅具有教授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古代汉语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自然也要服务于汉语国际化的国家长远目标。长期以来,由于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的繁杂枯燥以及教学时数的不足,导致学生对这门课普遍不感兴趣,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如何克服古代汉语教学面临的困难,成为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汉语教学只有自觉进行文化教学,才能使枯燥的语言文字理论变得富有趣味,使学生产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这样做,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古汉语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丰富古汉语课的实践教学内容。

一、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字词意义的理解

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字形来表现词义。古汉语中,大多数词都是多义词,这些意义之间有着或近或远的引申联系,顺着这些引申线索,我们总能追溯到某个字(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就是汉字据以构形的基础。运用汉字的构形理论分析字形与词本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汉民族的文化,也能更好的理解本义与后世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如“年”,甲骨文作“”,上面是“禾”,下面是“人”,像人头上顶着禾的样子,表示谷物成熟后收割了下来,顶在头上拿回家。因此,“年”的本义为谷物成熟。古代一年种一次庄稼,谷物从这次成熟到下次成熟就是一年的时间,因此,“年”就有了时间单位“年岁”的含义,从“年岁”义引申出“年节”义,也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关于春节还流传有各种民间传说,兹不赘述。年节一过,人也增加了一岁。于是“年”又引申指人的年龄。《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我们通过分析“年”的字形构造知其本义,又进一步结合古代社会生活和有关传说分析其各意义之间的引申联系,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其意义的理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2]。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对汉字中蕴含的古代文化予以阐释,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而且促使他们做深入的探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

二、精选语法用例,让学生在掌握语法规律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语法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琐碎而枯燥。各种古汉语句式的不同形式特点,不同词类的虚词的语法功能及与现代汉语虚词之间的对应关系都让学生颇感头疼。如果教师能够精选古代经典中既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语法特点的典型例句作为语料,用来分析古汉语的句式和虚词,那么,就会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这些句式的形式特点和虚词的功能,又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词类的活用”一节就是讲古代汉语叙述句的谓语不仅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形容词,而且作谓语的名词、形容词可以和宾语形成使动、意动等特殊的语义关系。我们以《孟子·尽心上》里面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来说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的道理,进而对人生有更深的认识。又如《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节讲宾语前置现象,我们以《论语·学而》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因为该句前半部分符合此规律,后半部分因为宾语是名词“人”就不符合此规律的要求,故不能前置。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知人”的必要性。我们总是说知己难觅,其实,等到我们学会了主动去“知人”,“知己”离我们也就不远了。又如学习“者”字结构,我们以《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例,既让学生掌握“者”字结构的形式和意义,也让学生从圣人言中学习到生活的真谛。这样我们就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枯燥的语法教学结合在一起,学生“爱屋及乌”,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三、补充文选阅读所需的古代文化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文选是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选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文选教学一般占到古代汉语教学时数的一半左右,可见文选有多么的重要。与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相比,文选更紧密地联系着中华民族广阔的古代生活以及民族的心理、风物、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是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历史记录与写照。所以,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自然就是学习古代汉语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是了解民族历史并接受民族思想、情感和精神教育的过程。

文选教学以解释词句为主,只有让学生对文中的词句的意义都懂透了,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读懂其它的文言作品。一般而言,只要把文选中重点的词句讲清楚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差不多了。除了词句的障碍以外,影响学生对文选理解的就是古代文化常识了,这方面内容包括古人的姓氏名号、职官、地理、历法等。在古代汉语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很多高校的古代汉语课都把这一部分通论知识砍掉了,以致这些知识成为了学生文选阅读的真正障碍。基于此,我们认为文选教学不仅要解释词句,也要补充解释文选中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读懂文言作品。如《段于鄢》中称郑武公的妻子为武姜,为什么这样称呼她呢?原来古代姓是用来指婚姻的,女子必须称姓。武公之妻的娘家为姜姓,武是她丈夫的谥号,女子死后常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谥号来称呼她,所以称她武姜。又庄公的弟弟名段,周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排行,段比庄公小三岁,所以叫叔段。叔段后来失败出奔共国,所以又称“共叔段”。又如《鞌之战》中写“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可见古代战车上一般是三个人,教师就有必要介绍他们在车上的位次。原来古代车战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乘居右;但君王或战争时的主帅居中,御者在左。又文章开头写“癸酉,师陈於鞌”,教师就有必要介绍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干”是指十天干,即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支”是指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十干配十二支,得六十“甲子”,用来纪年。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于东汉,西汉以前的逐年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这些实例说明古代文化常识对文选阅读的重要性。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对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予以文化观照的益处。但是也应认识到,古代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授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阐释汉字的文化内涵,精选代表优秀古代文化的典型用例,在文选讲授时补充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都是为了增加古代汉语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不能喧宾夺主,把古代汉语课变成古代文化课。

注释:

[1]王宁:《古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第7篇:对外汉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60-03

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语言要素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1.词汇方面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个民族的文化也会深植于词汇之中。同时学习一门语言,词汇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中国,人们对血缘关系十分重视,所以亲属称谓十分复杂。它不仅和其他民族一样,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和细微的规定。比如,英语中的uncle就可以表示一切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属或非亲属,而在中文中就要分伯父、舅父、姑父、姨夫等。这种现象虽然复杂,但终究不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但是有时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若不将这一部分弄清楚,将会严重影响两种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很容易缠身误解甚至摩擦。比如,我们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作龙的传人,中国传说里的龙也是能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神兽,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龙的词语,像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等,这些词的意思大多是美好的或非贬义的。但是在西方人眼里,龙是凶猛恐怖的动物,它代表着邪恶,是西方人畏惧的意象。自然而然地当他们听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时,会把他们心中龙的想想转移在中国人身上,于是就会产生误解和偏见。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就要努力解决这类问题。毕竟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进行交际,我们文化传播者还要在传播语言的同时,把握一切机会向外国人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消除来自不同文化人们的误解,使其可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2.语法方面

语法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所以语法会反映一种文化的深层心态特征。语言受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出不同的语言。因此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汉语语法表现出其特殊性。中国文化深受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特性、农业经济、宗法制社会的影响,产生了极具民族特性的心理特征。比如注重领悟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汉语语法中就使汉语注重意合而不注重形态。因此,我们汉语中缺少形态的变化,并不如印欧与那样拥有大量的词缀和派生词,汉语的大多数词语都是复合形成的,而且也没有明显的此类标志和丰富的构型法。正因为汉语语法如此随意,也就使有些句子具有许多个意思,也就会在使用时产生歧义。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歧义的发生呢?除了陈述者有意地是表达清楚外,接受者也应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领会言语之中蕴含的意义。这一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最困难的一部分。毕竟,任何成年的汉语学习者已经形成了适应自己文化的思维方式,要想完全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非常困难。尤其思维这种抽象的东西,不像其他文化内容那样具体,培养思维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深入到生活中从方方面面渗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就对我们文化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汉字方面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本身有其严谨的规律和系统性。虽然中国土地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方言各异,有时差别巨大,语言不通,但是却东可以用相同的汉字记录下来,而且所有人都看的懂;虽然古今汉语的语音经过时间的洗礼也有很大变化,但我们依然可以读懂古籍,了解先人的历史和思想。可以说正是因为汉字的字形几千年来自行没有颠覆性的变化,才使得我们中国的文化可以完好的保存下来,有许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因为历史上的文字变革才造成了文化断层,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都没有保存下去,永远尘封在历史当中而没有被后人所知晓和传承。另外这种历史的传承性和独特的形体使得汉字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字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汉字书法艺术。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汉字历经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属、楷书的的演变。各代的书法大家们把汉字注入了新的内涵,或使其清新秀丽,或使其狂放不羁。而且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诗词艺术结合起来,给世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传世佳作。汉字不仅仅记录我们的语言,更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精髓——方方正正、刚直不阿。弘扬汉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世界会因汉字更了解中国,消除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汉字还可以让世界领略到独特的书法艺术,给世界人民带来全新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教学的重点并不是教学生写汉字,而是要让学生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与价值系统相关的文化因素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价值观处于文化的底层,不易被人理解。不理解价值观的差异也就不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中国的价值体系与其亚洲以外的他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尤其与欧美文化相去甚远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比如,中国的孩子如果犯了错,中国的家长不仅会严厉地批评他,甚至还会打孩子。这在西方人看来是虐待儿童,不讲人权的表现,父母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的,因此会对中国父母产生误解,误认为中国人是野蛮的。但在相当多的中国人眼中会认为这很正常,因为中国古代长期处于父权社会,封建伦理道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一旦做错事,父母就有权利惩戒孩子。另外,“养不教父之过”的思想是家长承担了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父母把对孩子的责罚当做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所以,中国父母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反而认为“爱之深,责之切”。又如,中国社会趋向于群体取向,而群体取向的延伸就表现为他人取向,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的意志。所以中国人表现得谦虚谨慎、相互依赖、提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获得成功也把功劳归于集体力量和他人的帮助。而西方则强调个人的价值,主张张扬个性。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显得过分死板,没有个性。由此可见价值系统中的差异是两个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产生障碍的根本原因。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师,对汉文化与其他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进行点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习俗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文化更是多姿多彩,更是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这些习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文化,因此也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不了解中国人平时生活中的习俗,汉语学习者与中国人的交往就会产生许多麻烦,因为中国的许多习俗中包含着中国人的习惯和禁忌。就拿婚礼来讲,西方人信奉基督教,一次结婚时男女双方会在亲朋好友和牧师的见证下,许下不离不弃的誓言,婚礼未必热闹但却庄重,亲戚朋友会送自己惊喜挑选的结婚礼物送给新人。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婚礼大多大操大办,一定要热热闹闹风风光光,这与中国人好面子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很多外国人参加中国的婚礼会显得很不习惯,尤其是中国人直接送礼金给新人这让外国人大为惊讶。又如,中国传统节日里的许多习俗像过年时贴春联、放鞭炮,外国人只觉得有意思,但却不知什么意思。中国文化受宗教影响很大,许多与宗教有关的习俗都保留下来,它们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因为太常见而忽视了他们本来的宗教内涵。我们腊八节吃的腊八粥与佛祖释迦摩尼有关,平时喜欢测算风水选择良辰吉日与道教五行八卦有关。这些古老的习俗除了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外,还使中国文化蒙上了神秘色彩,深深吸引着外国人,勾起了它们探求的欲望。所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中很应该有习俗文化的一席之地,除了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之外,还可以弘扬中国的习俗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些学生具有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理解起一种全新的文化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学习文化同学习语言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文化教学时,首先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入手,比如先了解春节、端午节和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这种平时能够接触到的传统民俗。对于这些每个人都经常见到的和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学生比较有兴趣,而且也容易理解。然后,在更深一步地延伸到传统道德以及世界观、哲学观等比较抽象的内容。这些文化内容在中国人看来都十分难以理解,更不要说是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这些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要想了深入的了解中国,做一个中国通,这些知识的摄取必不可少。

(二)客观性原则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客观性。虽说文化没有高低之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的一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尤其是当一种文化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时,就难免在某个历史时期形成某些错误的文化意识。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它的文化延续五千年不断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骄傲的。同时,他也是世界文化宝贵的遗产。他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如诸子百家和长城故宫等灿烂的瑰宝。但是,由于中国大部分的历史都处在原始社会的蒙昧阶段和封建专制社会,政治制度上不是十分先进,以至于科学的发展在大段的时间里都受到阻碍,所以许多封建制度下产生的思想和风俗并不具有科学性,甚至对人是十分有害的。例如,奴隶社会时盛行的殉葬制度是对人的生命的严重戕害,这种风俗是非常残忍的。再如,中国古代盛行的女子缠足,给女性的心理和生理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除了对女性的伤害外别无其他。但是这些丑恶的风俗都是根植于中国的迷信思想和男尊女卑的伦理纲常。古代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所以君主死后仍想享受被人服侍的帝王待遇,就一定要把生前服侍他的奴隶殉葬。传统伦理里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三纲五常也教育妇女自己地位低下。男人认为小脚走西路来摇摇晃晃姿态优美,女性就必须要缠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破除了迷信。现代教育也使人们认识到人人平等,没有高低尊卑之分。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糟粕自然也被摒弃。但是,对于这些并不科学的思想和风俗我们不能刻意回避他,他们确实造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更是反映在了语言里。所以对待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必须本着公正客观的态度向学生介绍。对自己的文化是如此,对待他人的文化更应该这样,时时牢记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客观对待自己文化的同时,尊重别国文化。

(三)针对性原则

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到底怎样选择教授的内容这是一门学问。在讲授时,我们不能漫天撒网信手拈来。对于内容的选择要慎之又慎即有针对性。什么事针对性呢?他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当选择一个话题和方向即内容上有针对性。课上所讲授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这个既定的方向,这样内容才集中,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确保这一话题和内容是有意义的。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国别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文化内容。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亚洲如日韩,难么他们的文化背景就与我们十分相似,许多文化理解起来就十分容易,对他们的文化教学就要着眼于汉文化圈内不同国家在个别方面的差别,讲授的内容层次要更深一些。对于来自除东亚以外国家的学生,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太大,很多方面会存在疑问,这时就需要我们挑选比较浅层的知识进行讲解。文化教学也要因人而异,有选择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四)实用性原则

文化内容那么多,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当然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对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除了学习汉语,他们在中国还要生活,如何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社会环境、早如融入中国的文化圈子,是最迫切的问题。我们文化教学就要把它当做第一要务,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注意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比如说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日常禁忌。在见到老人时,要恭敬有礼。西方人习惯直呼其名,但东方人崇尚长幼有序,在称呼上要体现出长者德高望重的地位,如李老、张老。在西方人的文化里,年龄被视为隐私,尤其不可以冒昧地询问女性的年龄,否则被视为不尊重对方。在中国人眼里,传统的思想并不认为年龄是隐私,尤其是长辈询问晚辈的年龄,更被视为关心晚辈。中国人在受到夸赞时常常表现得十分谦虚,西方人则不然,一旦受到了肯定,则马上表达谢意,这种种差异,都让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交往时产生不快。有了这些基本的文化生活常识做准备,彼此互相了解,才不至于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五)交流互动原则

第8篇:对外汉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因素;语言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98-01

著名语言学家H.Goodenougd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同时还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依赖文化现象而存在的。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

第二语言学习 ,可以分为在目的语环境中和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这样两种不同的情况。但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进行的 ,第二语言的获得也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实现的。因此,课堂内的教学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而言至关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导入同样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文化因素应该有机地融合在课堂内的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教学中。

一、词汇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常常体现在词汇层面上。因此,词汇能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有相当一部分汉语词汇是与汉族人的文化背景密切关联的。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无不体现在汉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得既直接又明显。汉语中有许许多多饱含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舅舅”,“姨姨、姑姑”等等十分具体的称谓。这些称谓折射出汉民族强调“长幼有序、嫡庶有别、长者为尊”的文化传统,看重亲属关系的态度以及父权宗法制度和观念。这是在汉族社会长久存在的客观现实。不同民族语言中表示相同事物的词,只有很有限的一小部分是等义的,绝大多数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词义指称范围不等,如汉语的“做”就分别对应英语中的“do”、“make”、“perform”等词。汉语词的指称范围要比英语词的指称范围宽泛得多。总之,词语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词语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要使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掌握汉语,仅在教学过程中教授词汇的理性意义是不够的。

二、语法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语法揭示了语言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合句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英汉语法差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并培养他们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表达上汉语讲究顿悟,注重意义的结合,即汉语较少借助语法形式的手段,而是用词语意义间的联系来达意。这样,汉语的句子大多结构松散,没有特别明显的形式标记词。而英语注重形合,偏重形式,常用语言形式的手段实现词语、句子的连接,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 ,是一种理性的语言。所以也有人说英语是 “显性的语言”,语法严谨而便捷,汉语是“隐性的语言”,语法宽松而灵活。

三、语用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该语言。要想比较自如地使用一门外语,除了掌握大量词汇与语法外,在语用上也需格外注意。语用,简单来说,就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说怎样的话。例如,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被置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因此人们会这样打招呼;而“去哪里啊”,这样的句子也并非是真的想打探别人的隐私。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提问是被认为非常不礼貌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句子仅仅表达一种关切问候,回答者可以不必认真地回答。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对渗透于汉语之中的文化因素进行详细的探讨。文化影响着语言,而语言教学势必要体现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已经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无序再到有序的蜕变。

参考文献:

第9篇:对外汉语论文范文

摘 要:语调教学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调中的重音却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现通行汉语课本之一的《汉语教程》为例,提出问题,并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改进的办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重音,教学

语调教学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用正确的汉语语音流畅地进行交际。语调是在语流之中的,语调教学是汉语语音教学较高级的阶段,要求学生语音达到自然优美的程度。赵元任(2002)认为:汉语语调不是独立于声调的音高变化,而是声调和语调的复合体。

对外国留学生来说,能够准确地发准字音是非常必要的,字音是整体认读的带声调的单音节。然而在真实话语交际语境中要想准确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还必须掌握正确语调。它是独立于语流之外的,学生学会了单个字的发音并不代表着朗读的准确无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到很多留学生在读单个字的时候比较准确,而在成句表达的时候就出现了“洋腔洋调”。本文就汉语语调中重音特别是词重音和句法重音的重要性,来谈谈如何进行重音的教学。

1.关于重音、词重音、句法重音、句子重音、焦点重音

根据《汉英双语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重音指一个词、词组或句子里重读的音,重读指把一个词或词组里的某个音节或语句里的某几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例如“石头、棍子”两个词里,第一个音节重读,“老三”这个词里,第二个音节重读。“过年”里“过”字重读是“明年”的意思,“年”字重读是“过新年”的意思。

除了词重音,还有句法重音、句子重音、焦点重音。

句法重音是根据短语、句子的语法结构特点把其中某些部分重读的现象。这种重音不随语用而改变,是短语或句子的语法结构的特点决定的,每个短语和句子都有句法重音。

句子重音是逻辑重音,是语用上的需要,它往往可以改变句子的句法重音。

焦点重音是从不同的语用需要出发,选择的表达的重点,称为焦点,一般需要重读。例如“小李考上了大学”,分别重读“小李”、“考上”、“大学”,所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参见张斌《新编现代汉语》,2006)

因为句子重音和焦点重音是随语用需要而变的,位置不固定,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进行重读,相对好掌握。那么本文将主要讨论对于留学生来说不太注意到,而且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词重音和句法重音教学。

2.目前对外汉语重音教学仍存的问题

现在很多教材已经注意到重音的教学,但是在现在通行的汉语教材中,都是把重音的教学放在初级阶段的语音教学部分。这会给我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重音的教学只跟语音教学相关,语音教学结束后,在中高级阶段就不强调重音了。但是实际上,它对留学生摆脱洋腔洋调、更加准确地把握句法结构、更加准确地理解句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汉语重音的一些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上) P51第六课提到了双音节的重音:

“汉语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中总有一个音节读得重一些,这个重读音节就叫词重音。大部分词的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如:汉语、发音、英语、星期、大学、文化,也有一些词的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如名字、大夫、学生。”

但是这样的描述,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很迷糊:有的词重音在第一个音节,有的词在第二个音节,那么怎么具体掌握呢?哪些是在第一个音节,哪些是第二个呢?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除了示范以外,还应进一步为学生明确重音的规律。

另一方面,句法重音的教学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仍以《汉语教程(修订本)》为例,除了第一册的语音教学中讲到了词重音、句重音和逻辑重音,第二册开始就未出现过重音的内容了。实际上在中、高级的语法教学中,很多语法现象其实都与句重音有关。

如“是……的”句型是公认的表示强调的典型句式,但在《汉语教程(修订本)》 第二册的语法说明中仅仅作了如下说明:

《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二册(上) P93-94第六课 (一)是……的。汉语用“是……的”强调已经发生或完成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目的、对象等。在肯定句中,“是”可以省略。否定句中“是”不能省略。如肯定式:我(是)去年九月来中国的。否定式:我不是来旅行的,我是来留学的。(其他例略)

《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Ⅰ》P11的语言点“是……的”说明中仅提到:用来说明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时间、处所、方式等。例如:我是去年三月来中国的。(其他例略)

以上两个课本在一些本与重音有关的语言点的说明中,并未明确重音的部分,这对于一些语感不好的学生,就容易带来母语的负迁移,自己随意找重音,出现洋腔洋调。

在此,笔者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想再次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在重音的实际教学方面展开一些探讨。

3.词重音和句法重音教学举例

3.1双音节词的重音教学

上文已经提到,《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第六课有双音节词的重音的介绍,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于这个部分的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要让学生介绍双音节词以“中重”与“重轻”两种格式为主。

其次,要为学生明确双音节词的重音规律:不带轻声的词,双音节词是后一个字重读,也就是说重音多在后一音节上。带轻声的词,重音是在第一个音节上。这就是上文我们提到的,为什么双音节词有的重音在第一音节,有的是在第二音节了。假如学生没有掌握这一规律,就会出洋腔洋调,如:谢谢、*谢谢。

再次,做演示、模仿练习。老师要给予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同听感上明确。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一至六课已学过的部分双音节词,甚至可以使用夸张的方法,让学生再次感知重音是怎么回事。

还可以做对比练习。与带轻声的双音节词同时做朗读练习,又复习了第二课学习的轻声的知识。例如:

中重 重轻

名字 爸爸

学习 哥哥

汉字 什么

发音 谢谢

今天 名字

学校 你们

再见 学生

…… ……

总之,教学中要注意的是,不能只说汉语有词重音,而不解释词重音的规律。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怎么说,另一方面老师在指导学生口语练习时,要及时纠正学生发音,打牢语音基础。

3.2“连……也/都……”结构的重音教学举例

《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二册P146第二十课语法部分(二)“连……也/都……”有如下阐述:

汉语常用“连……也/都……”这一结构表示强调。介词“连”引出要强调的部分(一般是极端情况),后边用“也、都”与之呼应。隐含有比较的语义,表示强调的对象尚且如此,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例如:来北京快半年了,她连长城也没去过。(别的风景区更没去过了)(其他例略)

同样,没有特别明确指出重音的部分。因此老师教学时,可以特别重读重音的部分。特别是安排学生做操练练习时,可以明确标注,并及时纠正。

例如下列操练练习:

老师:认识这个汉字的人很少,连老师也不认识。

学生:(重复)认识这个汉字的人很少,连老师也不认识。

老师:这道题非常容易,连小学生都会做。

学生:(重复)这道题非常容易,连小学生都会做。

老师:你为什么说他不怕热?(他夏天也穿毛衣)

学生:我说他不怕冷,是因为他连夏天也穿毛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