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典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天人合一”应用于现代教育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思想,它体现的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反映的是天(自然)决定人,人又定胜天的辩证理论,强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天的德育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变能够反映学生的想法,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将教育客体与“人”(也就是我们的教育主体)、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密切的联系,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教育的形式上设立更加活泼的、真切的、轻松的体验。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改变原有的单一和刻板(包括教师对于学生教育态度和语气)方式,传统的德育课程也好,实践活动也好,都会令学生感觉到“又在说这些大道理”老生常谈,枯燥乏味,而且从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看,认为没有学习价值,会出现应付的心态,教育效果不好。但如果能够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新的教育方式,那么更能易于学生接受,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吸纳学生关心的、热议的话题以及社会元素,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时政实事为德育教育的新的立足点,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度,与时俱进,用身边的真实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引起反思,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同身受,主动学习、认真领悟,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2“.学思并重,循序渐进”教育方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观点。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广泛的学习思考也就变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如果只知道学习而不会思考那也只是“虽知不广矣”。因此,不论是哪种科目的教育都是需要“学”与“思”相结合的。在现代的大学德育教育中也同样应该指导学生要“学思并重”,善于思考。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涉及面较广,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比较易于学生接受,但大多都是在开展的各项活动过后德育的教育过程也就随之结束。久而久之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十分适应这种方式,形成惯性。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对每次教育过程进行思考。浪费了很多再教育的机会。清代学者王夫之曾说过“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就是说,学与思是不可分离的,不论学习什么,深入的思考都会推动学习的效果,而思考遇到困难,不够深入,就需要加强学习,只有做到二者并重,才能取得进步。
3“.有教无类”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论语》中曾讲到:“子曰:有教无类”,《墨子•所染》中也曾提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秉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人性论,也是他推动贫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在《荀子•法行》中记载:南郭惠子曾问自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答道“:君子正身以倭,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这是教育可以化愚为智,话恶为善的道理。学生是不分好坏、等级的,而且良好的道德素养也不是生来就有、永远不变的,这就像认为学习好的学生思想品行就一定不会出现问题,学习不好的学生思想道德就一定有问题一样。我们曾在网页、报纸上看到多少貌似品行端正、成绩优秀的青年其实是违法犯罪的罪犯,轰动全国的化学系高材生因嫉恨室友的才能为其投毒等等。当然这些仅仅是个案,但是不是也能反映出存在于优秀青年中的有关思想道德的一些问题呢?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好与坏并不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而且也不是永远不变的。这就提示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任何类型的学生,应重视后天教育环境对学生影响的巨大作用。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理论联系实践。《朱子•语类》中曾讲:“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里的“知”是指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如不付诸于实践,那就成了纸上谈兵。二千年前,希腊人曾提出“:美德可以被教会吗?”的问题,而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道德,对道德的认知会导向对道德的实践。那么这样一来,教给学生“美德”,究竟是指将“有关道德的知识”教给学生呢,还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德行”呢?而实际上,我们的《论语•学而》中早已有“敏于事而甚于行”的理论论述。这与今天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完美人格都是相互关联贯通的。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曾提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这是道德的自觉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国学中的德育思想对德育教育的意义
1.国学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根本。清末以前本无国学的说法,它的产生是与西学东渐分不开的,在民族危难,国势衰微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迷茫中的中华民族,找回民族尊严与自信,多少仁人志士将这一理想寄予国学身上,希望能够通过国学达到中国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中国人民族意识的重新觉醒。这种独特的精神认同和民族思想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在这一点上看来,国学的产生便肩负起了教育国人要学习国学,热爱民族,热爱中华的重任,这与我们今天的德育教育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2.国学中的哲学思想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指导意义。“哲学”中的“哲”在国学中训作“知”,意思是说求知的学问,讨论哲学的内容在《子》部最多,诸子百家中的儒、道、法、墨、名都曾谈及,但以儒道二家最为突出,儒家除《论语》以外还有《孟子》《荀子》有涉及哲学的名篇。例如在我们熟知的《论语》中就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即“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强调凡是要通过人的努力去达成目标;在政治上提倡“克己复礼”,“学而优则仕”,在教育上认为“学而知之”“,困而学之”,提倡“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等。在儒家经典名篇《大学》中强调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我们在《易》经中又学习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诸如此类,在国学经典中还有很多,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是当时人们学习的经典教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对于今天的青年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形成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总结
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更新的今天,供电企业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随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安全教育培训是满足员工渴望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的自身需求,维护员工权益的基础保障。对于个人来说,员工应通过企业提供的各种安全教育培训,将接受和参与安全教育培训作为企业最大的福利,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防护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宽,提高安全素质,增强新形势下对企业安全需求的适应能力,维护自己最大的权益。
当前供电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安全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基层单位、班组负责人,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存在盲区,导致员工岗位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没有被纳入单位、班组日常工作计划的现象出现,受经济效益、工作进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显现出员工岗位安全教育培训缺乏的现象。
2.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尚不健全。随着供电企业快速发展和企业员工对安全教育培训满意度的变化,现有安全培训制度显现出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或标准的缺失,可操作性欠缺,安全教育培训职能交叉加重了基层的负担等方面的问题。
3.安全教育培训覆盖面不足。基层单位、班组受培训能力限制,导致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有名无实,流于形式,造成基层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严重缺失,在不断积累之后造成员工整体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偏低。
4.安全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当前,安全培训多以理论讲解为主,由于与现场安全工作实际出现脱节,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之前没有开展前期调研,广泛征求员工对安全教育培训的需求,导致安全教育培训没有真正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员工的工作特点把握安全教育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的拟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基层单位、班组的安全教育培训显现出走过场,为了培训而培训,缺乏针对性等方面的问题。
5.安全教育培训评价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供电企业员工安全培训体系建设逐步趋于完善,但培训评价管理体系相对滞后,导致基层单位、班组安全培训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培训质效的考核、认证欠缺规范。
6.安全教育培训师资较薄弱。一是基层单位、专业班组培训员由于长期从事繁忙的现场工作、接触的专业前沿信息较少、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导致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时,教育理论知识相对欠缺;二是由于基层单位、专业班组培训员在承担现场培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面对和处理复杂、动态的现场作业工作,导致培训人员投入到培训教学上的时间、精力很难保证;三是一些基层单位将培训人员承担的培训任务划为义务劳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培训人员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受挫,培训效能感下降,从而影响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教学质量。
做好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研究
1.企业要健全和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建设。企业在完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同时,一是在硬件设施的投入和配备等方面要安排专用资金,落实具体部门,建设并完善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基地,配置必要的培训设备和设施,深入基层开展培训课题调研,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二是加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基层选拔、自主培养,专业人员引进等多种方式,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师资资源的储备,建立能满足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要求的师资队伍,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效,使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2.企业要将安全教育培训与企业安全目标愿景进行有效结合。安全教育培训具有形式和载体多元化的特征,但无论是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还是通过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竞赛、演讲、论坛、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始终都要同企业安全发展的安全目标愿景相结合。一是企业要将安全教育培训与员工个人的岗位追求、价值追求相结合。从关心员工各方面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能够发自内心的真正认识到只有保证了安全,才能得到个人利益,实现个人追求,真正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主动接受安全教育培训,自觉汲取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技能。二是安全教育培训要纳入企业的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中,与专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培训有机融合,确定专责部门和人员统一管理,形成完善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避免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出现,使安全教育培训在培训资金、培训时间、培训场所、培训设施、培训质效等方面从组织结构和管理上得到保障。
3.企业要形成安全教育培训的闭环管理流程。安全教育培训的闭环流程包括全面掌握企业和员工安全技能和素质提升需求,做好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安全教育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的编制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设置培训课程;安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和安全教育培训质效评价等四个方面。企业和员工安全技能和素质提升需求调查,是确定安全教育培训目标、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的基础,是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和安全教育培训质效评价的前提,也是加强培训工作计划性、针对性、可控性和预见性的关键。企业和员工安全技能和素质提升需求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全教育培训部门和基层单位、班组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的落实情况;二是企业安全水平和缺陷、隐患、事故状况,员工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水平和“三违”现象发生率;三是员工对岗位新工艺、新设备、新技能的认知状况,应急处置技能和水平。
编制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和设置培训课程,应根据各级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组织机构实际,结合安全教育培训需求调查制定。计划要做到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安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首先是要明确培训要求,科学合理的控制培训进度,着重从员工安全意识的提升、安全知识的完善、安全技能的补缺等方面提高员工整体安全素质。基层的单位和班组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中,可从制度、规范、常态、学用结合等方面出发,采用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竞赛、演讲、论坛、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唤起员工参与安全教育培训积极性;把握好安全理念、安全启迪、事故警示、人机互动等环节,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培训;结合工作实际和安全实践经历,紧贴本单位和班组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开展安全知识和技能学习、讨论分析事故案例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安全教育培训质效评价是安全教育培训取得实效的保障,包括评估确定、评估方案制定、评估实施和评估反馈四个步骤。一是利用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参培人员进行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进度、培训环境、后勤服务、授课技巧等方面认可程度的评价;二是利用试卷答题、技能实操以及撰写培训心得体会等方式,掌握参培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情况;三是通过对参训者行为观察及访谈其主管或同事,评定参训者接受培训后在工作行为上的变化;四是评估培训后带来的组织相关产出的变化效果。
关键词:成人教育;结论;问题;意识
一
一般说来,成人教育研究的任务就是对成人教育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纷繁复杂的成人教育现象中,通过分析和总结,得出一些结论,客观地描述了成人教育发展的进程,从而帮助人们了解成人教育,为成人教育实际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然而,每当我们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时,这一结论又常常会被后人或同时代人重新认识或批判,甚至有时还会被自己否定。每当我们自以为是在客观地描述成人教育发展运行的轨迹时,我们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现自己所处意识形态环境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尽管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种继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不断的否定和批判。其实,完全的继承是不可能的,继承是相对的,批判则是绝对的,任何时期的成人教育研究都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不仅是因为成人教育科学的独特性,也不只是成人教育本身阐释的多样性,而且还在于成人教育事业的复杂性、文化差异性、批评的不确定性和认识的未完成性。可以说,任何一部成人教育发展的历史都只是一部当代成人教育研究者笔下的成人教育史。
二
无论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包括成人教育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其实都是一个对真理不断探索的过程,都要对真理是否存在和怎样存在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在科学领域,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继而又被开普勒、伽利略及17世纪的牛顿等加以完善。到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其基本世界观为:事物是匀速、线性的运动的,各部分相互分立只有机械联系;运动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与意识无关。最终取代这种独占鳌头的世界观的是相对论及量子理论。后者认为:世界在基本结构上是相互联结的,应从整体着眼看待世界;世界是“复数”的,存在多样性、多种选择性;微观世界的发展存在跳跃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事物间因果联系像“蝴蝶效应”那样异常复杂;事物发展的前景是不可精确预测的等。在哲学领域,自19世纪以来,休谟与康德的“不可知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动摇了人们对确定性的信念。在其看来,经验是不可靠的,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走出自己的经验领域,我们只能驻足“现象”的此岸。罗素也承认人类的全部知识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都是不确定的,而且我们还无法判断其不确定性程度。体现在成人教育领域,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创生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真理不可能是绝对的,真理的存在应该是一根无限的问题链,是一个永远的运动过程。也就是说,真理不是以结论的方式,而是以问题的方式存在着的,每一次探索的成功都会导致新问题的出现。尽管我们总是希望对研究对象做出一个大家能够相对接受的结论,但是结论提出之时也就是被否定之际,整个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进程都是处在不断批判和否定的动态发展之中。从整个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来看,宏观的成人教育学理论的历程是这样,某一个具体成人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是如此。著名的德国教育家斯宾塞早在19世纪就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
有最大价值的知识是科学。要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在教学的科学功能受到热烈追捧的同时,人们也逐渐发现教学的科学功能的绝对优势也同时引发了许多副作用。如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几乎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人的情绪、情趣、情感、心态、体验等深层次内心活动一概被忽略了,这就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倾向甚至是畸形的,严重缺乏完整性。要求教学过程的计划性、预设性、程序性、可控性、高效性,强调标准的统一性、精确性,令本该十分人性化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变得枯燥、机械、僵化甚至窒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被异化了,在这种科学化教学过程中,作为人的很多固有的基本功能便逐步消失得踪影全无。科学在给人类带来无限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人是完整的人,人具有人的固有功能,教学应以此为前提,而教学科学功能不能全部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这令教学走上了极端功利及非人性的歧路,这对人的发展需求是不可能满足的。因此,进一步发展完善教学观已经成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经过不断的探索,人们发现教学的人文功能是发展完善教学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教学的人文功能能够注重教学对于人的完整发展的意义,视教学活动为人的生活存在方式,是呈现生活力量与意义的活动,是对人本身充满关怀、富于人性之美的活动。因此,教学的人文功能是对教学的科学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这是一个批判的循环,是成人教育学思潮发展留下的足迹。确实,人类的发展总是在不断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前进的。难怪有人说,的灵魂就是批判性。新的理论和观念是在对旧理论和观念的不断否定中产生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既适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适合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与成人教育思潮的演变。因此,如果我们对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成人教育思潮的探讨,不是得出某个结论,而是提出某些问题,也许更科学些。
三
翻阅以往成人教育研究的成果,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研究者总是在不断地试图总结出一系列结论?既然真理的探索是由一连串问题构成的问题链,为什么我们还依然在努力通过总结得出一系列结论呢?这显然是与我们所习惯采用的成人教育研究视角和方法密切相关的。在成人教育的研究过程中,研究界已经习惯于从研究产生的源头探索起,然后对每一时期的成人教育发展进行梳理,试图描述在某一时期成人教育发展的特征,总结出某种成人教育学的规律性,同时揭示他们的渊源关系,也就是总结出某种成人教育发展的传统,比如科学主义、实用主义、技能主义、人文主义等。这种以成人教育正向发展为视角来研究的方法,已经为几乎所有成人教育研究者们所采用,成为几乎是唯一的研究方法。而实际上,成人教育研究并非只是一个正向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后人不断阐释和评说的过程。当一个学者不再著述时,甚至在他去世后的很多年,我们对他的著述的阐释和评说却在不断地变化着,对夸美纽斯是这样,对杜威是这样,对孔子是这样,对梁漱溟、晏阳初也是这样,几乎成人教育学史上的每一位著名教育家都是如此。而且,越是优秀的教育家,其著述就越丰富、越复杂,给后人阐释和评说的空间就越大。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由于意识形态环境、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把新的认识添加到本来并不存在的著述文本意义中去。再说,成人教育研究还有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这不仅与研究者的语言水平有关,甚至与不同研究者的认知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人教育的发展史应该更是一部逆向发展的接受史。从时间上来说,正向发展无论如何是非常有限的,到教育家本人去世或终止著述为止。而逆向发展则是无限的,只要人类的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活动还存在,只要这位教育家的著述还拥有研究者,还具有研究价值,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如对孔子的包括其终身教育思想在内的教育思想的评价,就经历过一个从肯定到否定(时期)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空间上来说,正向发展只是存在于学者本人可能接触的社会生活和文本范围之内,而逆向发展却几乎可以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中去。我们常常这样说,一个学者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著作是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实际上,任何成人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都只是自己的研究,这种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既然我们的研究根本无法避免时空及个人水平的局限,因此我们得出的任何结论都不可能是非常客观的,甚至还可能是对成人教育发展的一种程度不同的误读。可见,“多点问题,少点结论”也就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成人教育研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山.简论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新的增长点.成人教育,2005,1.
[2]姚远峰.欧美成人教育研究综述.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1.
1.行政会。8月23日下午、24日上午。
2.全体教师会。8月28日。
3.教职工大会。8月29日。
4.学生报到。8月31日。审核住宿学生情况。
5.完成学校计划的制订工作。(8月23日)
6.行政会:周二下午3:00。总结开学工作,查找问题。
7.全体教师会:周三下午3:20。
8.教师节活动准备。
9.完成xx年秋季苏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基本情况调查表。
德育工作:
1.开学典礼,9月1日上午10:00——10:30。
2.教师导护值日安排。(8月31日前)
3.完成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9月2日)
4.班主任完成班级工作的制定工作。(周五前)
5.加强学生常规教育。
6.召开家长会。(9月4日,下午3:20开始)
7.班主任进行板报更新。(9月3日下午放学后进行检查评比)
8.做好家校路路通资料统计更改工作。
教学工作:
1.教师课务安排。(8月25日前)
2.完成教导处工作计划的制定。(9月2日前)
3.组织教师制定各学科计划。(9月2日下班前上传于ftp上教导处下面的“教学计划”文件夹内。)
4.进行备课检查。(9月2日下班前将两周备课上传于ftp上教导处下面的“备课”文件夹内。)
5.做好学生教材的选用工作。
6.教研究活动:周三放学后磨好课活动。
7.太仓市xx-xx学年教师市级公开课申报。
8.完成xx-xx学年太仓市中小学任课教师一览表的填写上报工作。
9.“我与经典有约”征文上交。
科研工作:
1.教学片段案例评比与上交。(8月31日)
2.上交研修手册检查。(9月4日)
3.上交“师陶杯”参赛论文。(9月4日下班前将论文上传于ftp上教科室下
面的“师陶杯论文”文件夹内。)
4.完成教科室工作计划。(9月3日)
5.创建资料的完善。
6.做好苏州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选参赛工作和《苏州特教研究》第
28期征稿工作。
总务后勤工作:
1.制订总务处工作计划。(8月26日)
2.制订和完善宿管员、厨师、保洁员工作职责及考核要求。
3.宿管员招聘和培训。
4.后勤人员会议。(8月31日)
5.做好学生住宿安排,相关住宿物品的发放。
6.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制度,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7.做好开学物品的添置和发放工作。
8.完成免费教育统计工作。
人事工作:
1.做好xx—xx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收集工作。
2.做好聘用合同书的签定工作。(8月28日)
3.核对、修改教职工花名册。
学校应通过反复研讨论证、教代会讨论等途径,学校提出校训和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用教研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以特色为追求”的办学思路。以“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为办学宗旨,高标准、严要求地实施“五学会、五负责”工程,着力构建全员管理和特色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提高育人质量。优秀校长先进的办学思想,就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注重理论学习,培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多年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并引领鲜明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并引领全体教师达成以下教育共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办出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在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的基础上,切合实际地创建自己的教育特色,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的必然方向。为适应特色建设的需要,学校着眼于学生发展,依靠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成长“三部曲”,一年入门——做熟识教学的教师,两年精通——做技艺精湛的教师,三年成为名师——做有思想的教师。
二、加强科研引领,助推特色教育发展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在学校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原则,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办学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不仅要对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进行总结和扬弃,同时也要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学校以科研兴校为抓手,加强科研引领,助推特色教育发展,使教育科研蔚然成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与能力,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推出特色项目,丰富特色教育理论
学校在常规德育教育的基础上,深挖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培植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特色项目。以德育、科研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以特色的思想建设学校项目。形成特色项目群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现在开设有地方体育、民族舞蹈、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兴趣班,各班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计划,自订计划及课程目标、整合资源优势、自编校本教材,按时认真训练、辅导,随时总结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亲切的教学内容,特别的吸引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常年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坚持以“唱读讲传”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人文校园建设。做到人手一册红歌唱本《红歌谣》,课前唱、就餐唱、大课间活动唱、班会集会唱,开展红歌演唱会、拉歌比赛、红歌进入土家苗寨、下乡赶场等活动。在实现“红歌满校园、经典进课堂、故事入人心、箴言传师生”过程中,坚持把“唱读讲传”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校园建设、校本教材研发、课程育德工作、大课间活动、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努力提升人文理念、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倾力构建人文环境、着力推行人文管理,积极打造一个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经典,处处有特点,处处有文化的师生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成长乐园、生活花园及生态学园。唱红歌,唱出了光荣历史,唱出了浩然正气,唱出了团结和谐;读经典,读出了人类文明,读出了民族智慧,读出了理想信念;讲故事,讲出了感人事迹,讲出了光辉业绩,讲出了英雄楷模;传箴言,传出了时代真理,传出了创新格言,传出了人生警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是我校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在德育立校、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科研兴校几个方面,按照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探索中引领特色项目走向成熟。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为期两个多月的教育实践已经拉下了帷幕,踩着时光的脚印,我们在这个实践的旅途中学习并成长了许多,沉淀下来的也许是这一辈子都无法摒弃的一笔财富。实践期间发生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走上了讲台,第一次走在校园里有学生喊我“老师”,第一次为了写好一份教案而通宵达旦,第一次觉得当一位教师实在不易,第一次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第一次在食堂的教职工窗口打饭......这些美好的第一次,更加坚定了我将来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决心,我渐渐地爱上了教师这个行业,我爱校园里的“同事”,我也爱这里可爱的学生。
从自己走上讲台这么多次之后,我进而思考了一个问题:教师有“一桶水”就够了吗?在某种程度上,我是一只没有装满水的水桶,那些欠缺的需要我今后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充电完善自己。以前要求教师具备的知识曾将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之所以有资格当教师,有“一桶水”是必然的,然而在当今这个信息日益发达的社会里,“重复昨天的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应该注视时代的发展,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育上跟着时代的脚步一起更新。“一桶水”如果不与时俱进,就只是一桶“死水”了。因而,现代的教师只有主动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才能让自己的“那桶水”鲜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多读书,读相关的教育教学期刊,读经典名着,读名师成长的书;一方面加强学习、交流与讨论,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在网上知名的教育论坛上与全国各地的教师交流、切磋,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一方面多写论文,写教育随笔,写教学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行动起来,才可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自己的那桶水处于“活水”状态,这样一来,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一杯水”,而是整个“水资源”,这也是我今后在教师道路上需要长期努力奋斗的目标。
这两个多月,整个实践小组的成员每天呆在一起,我们之间的感情也在时光的年轮里沉淀下来了,一起改教案、一起写反思、一起作总结、一起讨论、一起吃饭......这些生活与实践上点点滴滴终将铭记于心,跟着他们,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经验,更多的是深厚的友谊。
两个多月,看着班里的学生在不断地成长,自己也在与指导老师、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了许多,沉淀了许多,也学会了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每一个问题,也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且有威信的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我才真正的体会到:凡事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用心准备了,结果如何也是需要顺其自然。在跟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我也深刻的体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成绩而不同对待学生,成绩只是每一位同学的一部分,诚心的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这也许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吧,这一条路很长,我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加油!
一、革新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改革
观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观念,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让先进的教育思想牢固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加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校采取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人人钻研业务、学习业务教育书籍。全体教师做到了:一读(坚持每天阅读有关教育信息、经验文章,名师教育专著,新课程理论等);二写(每天坚持写笔记,每课写教学随笔或反思);三上(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观摩课)。做到了四会,即:新课堂教学模式理念会应用;教学经验会总结;教学观摩会评价;教学风格会创新。通过这些手段加速了教师由教师匠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转变。全新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学习改变了我校教师的精神气质和教学品位,增长了教师的职业智慧。如今,教师自己学习已成了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校在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管理。学校注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并以少先队为主阵地,弘扬爱国、爱家、爱校思想,坚持每周升一次国旗,并在升旗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每日“红领巾广播站”及时播报好人好事,重要信息。学期初,修订了“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日、周托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安全注意事项”还制定了“流动红旗班评比制度”,“课间操抽查评比制度”,“卫生检查与评比制度”“放学路队管理制度”等。长期的坚持使学生得到了积极的锻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二、创建优美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校园建设是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改善办学条件,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今年,我校在县政府、教育局、中心校及南关村村委会的鼎力支持下,建起了新式餐厅,三层宿舍楼,厕所,加固了东院宿舍楼,硬化了整个操场,彻底解决了学校风天满园尘土飞扬,雨天遍地泥水淤积的状况,从而使我校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在各教室硬件设施配备到位后,又进行了整理布置。达到了教育技术装备规范化、现代化标准,学习活动环境温馨舒适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物质条件。十一月份,顺利通过山西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评估组的各位领导对我校的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教学活动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和一致肯定。同时,幼儿园接受了市教育局等级达标验收,我园以达标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师资队伍、规范的园务管理,优质的保教质量被评为一类园。
校园环境犹如一个人的仪表,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办学思想和目标,对小学生身心的愉悦、情操的陶冶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校园建设上又制定了三个目标:校园绿化、环境美化、卫生经常化。春季,我们在校园花池内补植数种名贵花木,更新标语牌。秋季,各班教室门边贴有图案美丽、语言凝练、造型美观的班风牌,教室外墙挂有经典字画,各班教室积极创设班级文化建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师生共谋,群策群力,亲自动手,发挥各自优势,布置出了一个个漂亮而具有浓浓文化气息的教室。并且充分发挥教室每一面墙壁的多功能作用,教室空间的有效利用,为班级管理学生多元化评价,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优化教育管理,增强办学活力
“以管理促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已成为我校领导的共识,并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可和拥护。本学年我们在管理方式上提倡合作性,研究性,竞争性。规范教学行为,增强制度化调控、评比、导向的力度,实行管理工作的透明化、民主化、制度化。从校领导到一般教师,有老教师到年轻教师,全校上下你比我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景象。
1、严格制度管理。严格的制度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为了加强管理,我校继续实行集体办公制度和签到、查课制度、会议制度,各项活动评比制度等,有专人负责检查登记,并进行量化打分,将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评估考核中。
2、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坚持以教研组为单位,采取同级集体备课形式,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研教研学。在研讨中,获得别人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听取别人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不断提升自己研读教材的水平。教师备课要求做到“五全一有”。所谓“全”就是环节齐全,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有即课课有教学反思。并要求做到:每上新课之前,同年级同学科的备课进行交流,批注,取长补短,拓展教学空间。各教研组长定期对备课进行认真检查与指导,并做到查后有登记,及时了解备课情况及教学进度,做到问题当面指出,经验当众推广。
3、坚持说、讲、评一体化。开学初,青年教师率先做“课改”的先行者,开展了课堂新模式赛教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后,做好校级培训,进行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教研组内,校内的优质课赛讲;老教师的家常课;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大比武活动,随机的推门课等,一次次的高质量讲课,一位位精彩到位的点评,给教师充分提供展示个人成果和才华的机会,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品尝成功的快乐。从而锻炼提高他们的执教水平。本学期,我校李妮、王莉、刘瑞荣、王芬、尉章丽五位老师参加了中心校名师赛讲活动,全都荣获“教坛名师”称号。孙红梅、王莉、赵萍老师被评为“市级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张丽芳、武亚妮老师被评为“运城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卢美娟、阴良娟老师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马秀花老师被评为“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文运芳老师参加了市级课件制作大赛;武亚妮、刘英老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武亚妮、孙红梅、赵萍老师荣获国家级论文奖;姚丽老师荣获运城市“安全与我同行”主题征文大赛优秀辅导奖。孙红梅、李妮老师在市班主任才能展示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此外,在中心校组织的多次各年级学科统考中,我校各班班容量较大,且频频取得优异成绩,走在中心校前列。
4、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有效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我校的教研工作不仅扎实,而且是有特色的。学校采取教研组长负责制来落实常规教研工作,校领导和教研组长在全面分析学情、校情、师情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学期的教研课题和教研计划。这学期,我校“学校的教学方式特色”之课题得到省教科院课题组的批复,并被确立为特色实验校。我们围绕大课题,确定小课题,每周一的第一、二节课是各学科集中教研活动时间,做到了组织有计划,人人有专题,周周有活动,并要内容、人员、时间、地点四确定,活动前要研究,活动中有记载,活动后有小结。
5、构建课堂新模式。我校根据中心校倡导课堂教学模式及诠释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积极组织教师结合课堂实际,围绕教学模式初步探索,不断实践。学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课改新理念,开展“课堂新模式”实验公开课活动。并采取课改优惠方案,解除教师们的后顾之忧,大大激起了教师们勇于探索改革的热情。
四、以活动促发展,打造特色学校
经典诵读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感悟人生,陶冶情操。我校以科研为龙头,以经典教育为基调,以各项活动开展为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得到社会认可的特色学校,我们制定了特色工作总目标、阶段目标,成立了学校特色教育领导小组。力求学生多诵读雅言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永恒经典作为孩子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的文化精神储备。
1、全校师生人手一本《弟子规》校本教材,每天早读前10分钟为诵读《弟子规》时间,周一、周三、周五语文老师负责,周二、周四数学老师负责,使学生每天诵读,日日接触,并把每天诵读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板报,让学生耳濡目染经典文化,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
2、利用课间操时间,全体师生共同学习《弟子规》。每页内容分两天学习,有普通话标准的老师轮流领读、学习,通过赛读,抽读理解等形式,使全校学生学习《弟子规》热情高涨。
3、为了加强校园经典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效,在教学楼三层楼道的墙壁上都张贴了《弟子规》板面,并在校园各个醒目的位置张贴了书香校园的警示语、口号等,营造了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4、为创新诵读形式,我校部分教师齐心协力,编排了一套《弟子规》操,把诵读活动科学地融入广播操中,让学生在娱乐中感受传统文化,使诵读活动丰富多彩。
5、为了深入践行《弟子规》,我校自去年以来先后举行了《弟子规》诵读比赛,《弟子规》情景剧表演,《弟子规》操比赛等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德育工作的进展和素质教育进程。
6、多样兴趣小组活动有序开展。每周六第三四节课为兴趣小组活动课,配备了专职教师,认真辅导训练。现已成立“书法”“舞蹈”“绘画”“诵读”“腰鼓”等兴趣小组。一年来,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越来越多,学生的各项特长都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发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在中心校组织的读书演讲比赛中,我校5名学生参赛,并取得了三名获一等奖,两名获二等奖的好成绩,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精彩而动人的演讲,打动了会场的每一个人,甚至感动流泪;在中心校组织的读书笔记展示活动中,我校16名学生参赛,11名学生荣获前15名,六级四班的景一凡同学取得了中心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吴佳一同学被评为市级优秀少先队员;在第25届运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14名同学参赛均获奖,卫永洪、吕小英、秦瑛老师荣获优秀辅导奖;胡梦雨同学荣获“安全与我同行”征文大赛奖。在中心校组织的第二届冬季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中,我校取得了团体冠军;庆元旦特色活动展示中,我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赢得了家长和学生们的称赞。
五、强化电教意识,全面普及应用
我校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在依靠制度评价使教师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多种活动,检测教师应用情况,提升应用能力。我校50岁以下教师在县上信息技术能力考试中,成绩全部合格。
1、开设信息技术课。我校3——6年级各班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学生从熟练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到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学生的兴趣很浓,应用能力很强。这学期,32名学生参加了市组织的“小学生网络作文大赛”。
2、坚持“实名制”上课,“一帮一”模式形成。根据实际,安排了“实名制课表”。每周安排62节多媒体课,并开足开全课程。所有节课的66名教师中,63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教师使用率达到95.5%。并且每节多媒体课都由专人登记、落实“实名制”上课情况。同时,根据年龄稍大的教师在这方面接受较慢的实情,“一帮一”帮扶模式形成,共有10名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成对子。
3、搭建交流平台。现在,我校校本资源库初步规范形成,有学校资料,教学光盘、卫星接收下载资源,校本资源等,老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各类资源。此外,每位老师都建有自己的博客,老师们经常在博客上、会友聊天、写教案、日志等,促进了老师之间的交流。在今年县上组织的“电教新秀”评选活动中,我校的孙红梅、赵萍老师脱颖而出,特别是孙红梅老师被县上推荐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电教能手评选活动,并受到评委们的一致称赞和肯定。
六、注重细节管理,规范寄宿发展
一位智者曾说:“把简单的事都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都做好就是不平凡”。根据寄宿生的特点,我们从细微处入手,注重每一件小事的落实。首先强调的是寄宿生的安全。未经生活老师的许可,坚决不准出校门,有事请假写假条,家长接送要签名;其次是合理安排学生的吃住,每位生活老师负责管理四个宿舍48名学生,监管学生的一日三餐情况和睡觉卫生等情况;其次是对学生纪律方面的要求。我校每周对宿舍不定时检查评比,学期末评选“优秀宿舍”和“优秀周托生”。今年,我校为每位学生购置了铁皮柜,学生就可安全管理自己的东西,为每层楼道安装了一台电视,为每位学生添置了一个塑料凳子,可让学生学习、看电视、洗漱时使用。
七、确保学校稳定,创建安全校园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表演力;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13-01
舞蹈表演艺术是一种比较复杂而系统性的概念,这其中包括了舞蹈表演技艺还有舞蹈的审美特点和规律,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那么对学生的舞蹈表演力的培养,就需要我们的舞蹈教师运用适合、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帮助舞蹈学习者建立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的素养,有针对性的提高,舞蹈受训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素质,使舞蹈学习者深入感知舞蹈的美,以而引导舞蹈学习者更顺利,推动他们更快的掌握舞蹈表演的技艺、更快的投身到舞蹈艺术表演的实践中。
一、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特点
1、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目标。舞蹈表演教学并不是简简单单教育论文的让我们的舞蹈教师教授舞蹈学习者表演技艺,而是希望我们的舞蹈教师通过舞蹈表演艺术的教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学生的自身情感的协调和舞蹈动作。需要我们注意的,我们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艺术的时要注重进展学生的特点风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学生的舞蹈动作和学生个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同时,学生在接受舞蹈表演的培训过程中,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舞蹈的动作和舞蹈的意象,和自己对舞蹈表演艺术内涵的理解等,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做到学以致用。
2、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原则。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原则总的来说是,鼓励革新和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意识的革新和学习,进行舞蹈的表演和编排使我们舞蹈教授者应该做到的。不断地训练,由点及面的积极地刺激、创造的激发,对学生学习舞蹈、热爱舞蹈、投身舞蹈表演艺术的行业和事业中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舞蹈表演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断的训练,不断的积累,正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一个长期的努力的过程。此外,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创造力,一个没有革新的舞蹈表演是没有生机、没有趣味,更不会受观众欢迎,所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舞蹈表演艺术中是多么的重要和难能可贵。
二、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
1、舞蹈传授者,要注重对学生舞蹈表演艺术审美特点和意识的培养。舞蹈既是一门表演艺术,又是一门审美艺术,它有其特定的美学特点和美学规律,因此,无论是对于舞蹈的编排,还是本科毕业论文对于教师教授舞蹈而言,要想进地步掌握舞蹈的表演艺术、编排出优秀的舞蹈、更好的展现我国舞蹈的风采,那么了解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点和表演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其中舞蹈表演艺术的审美特点有:舞蹈表演艺术的动作性、舞蹈表演艺术的性、舞蹈表演艺术的虚拟性。
不管是我们的舞蹈教授者、还是舞蹈的学习者,都应该积极的探讨,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质体现手法和舞蹈生活的美学规律,把我们的生活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并借用特殊的舞蹈美学手法展现给观众欣赏。
2、电化、多媒体课堂的日常教学。对舞蹈的产生、历史,对舞蹈的欣赏,对舞蹈的技能、对舞蹈的编创等课程的观摩和赏析舞蹈家的舞蹈风格、创造思想,还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浅析经典舞蹈作品的能力。让学生站在欣赏者和观赏者的视角推动学生对舞蹈表演、舞蹈服装、舞蹈音乐、舞蹈灯光、舞蹈舞台等,推动多元化舞蹈人才的培养。
3、舞蹈艺术就是需要在舞台上进行表演,那么舞台上的经验对舞蹈表演就很重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舞蹈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舞台经验的灌输,同时也需要我们舞蹈教师多对学生进行实践上的指导,例如,进行影视表演实践、模特表演的实践等。
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舞蹈的编排、舞蹈表演的作用、和能力的提升更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应该引起重视的。快速的接受能力、机敏的想象力、合理的创造力都可以推动学生对舞蹈的表演能力、理解能力和自身的全面进展。
三、总结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时代的进步,国民的审美能力和素质也在相应提高,所以对舞蹈表演艺术的要求更是“水涨船高”。为此,舞蹈传授者要以多方面、多角度、对舞蹈学习者的舞蹈表演能力进行培养,以提高舞蹈教育水平,推动我国舞蹈表演艺术教育事业的进步。
一、校园环境做成了隐形课程,形成环境育人的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建设以学生为根本的创意校园,提升文化品位,强化育人功能,展示学校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学校把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做成了隐性的课程,使每一面墙壁都起到育人的效果,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体验幸福成长的快乐。
学校教学楼西侧以专题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了校本课程展示的平台:“轻叩诗歌的大门”是学生经典诵读的展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是学校的民族教育天地;“学无止境”以活字印刷术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作为学生教师特长展示的区域;“音乐的殿堂”让学生认识中外各种乐器,畅游在音乐的殿堂,培养学生高雅气质。
在教学楼的每一层特设了开放式的活动厅,力图打破空间的界限,实现空间的开放性,让更多学生充分参与,提供生生互动的机会。现在,图书馆、大队室、舞蹈室、美术室、体育馆都成了学生最爱去的地方,因为开放式活动厅已成为他们活动的乐园。
中山,经过百年文化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学校东侧的文化展室,就是一部中山的发展史。走进展厅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在缓缓地追溯着历史。在对历史的回顾与回归中,获得一种历久弥新的美的体悟。它是中山特定时空的积淀,衬托百年校园厚重文化。那里既有中山百年来的历史回顾,又有中山人对未来的憧憬;既有历年来从中山毕业的莘莘学子,又有一支现就读于中山的阳光自信的学生团体。既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山人的创业历程;又有一支精力充沛敬业精业的教师队伍。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定会身心愉悦,健康成长。学校不以规模显大气,却在精致中透出典雅。
二、以德育课程为载体,促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1.德育网络的构建
学校构建德育网,历经8年不断地丰富、完善。合校后,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基地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它涵盖面大,内容丰富,有教师天地、学生乐园、大队部三个主板块。教师天地中的论文、教案是教师们交流的平台。学生乐园则从五爱、法制、名人名言、心理健康、活动记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广阔的展示空间。大队部板块则从少先队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了解队的常识,以“小苗成长记”记录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瞬间,充满了科学性、趣味性,是学校的德育大平台。
2.班级特色文化的创建
学校要求各班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形成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本班的班标、班训。每位学生根据实际,结合班情展开讨论,把班级中学生行为习惯融入到常规管理中。每班的展示墙成为学校班级特色的亮点。班级展示墙上贴满了学生的书画作品、日常小练笔、数学小报等。这里记载着学生成长的足迹。班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学生喜爱的书籍,学校还在读书节上评出“书香班集体”,德育教育在阅读中得到了渗透。
3.微型德育课程的构建
近年来学校开设了德育微型课,利用晨读或课间进行,一节课为10~15分钟。课程内容:周一班主任讲话(结合大队部的升旗仪式展开),周二千古美文欣赏(结合学校的经典诵读开展),周三每周一歌,学校广播站向全体学生教唱校园歌曲或欣赏中外名曲,周四英语沙龙,周五中山之声,广播站播放校园新闻和国内外重大新闻。德育微型课的开展为中山学生的每日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三、多选择的校本课程,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
我们认为学生的特长发展,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主要是想通过对学生特长的培养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拥有阳光心态。
学校努力探索一条“让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子,学校坚持国家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心,开足开齐课程,积极挖掘、开发国家课程资源。研究构建具有中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分为选修课、必修课两类。到目前为止,经过反复修改试行选修课开设了“跆拳道”、“舞蹈”、“手工制作”、“剪纸艺术”、“绘画课”、“民乐”、“中山小足球”、 “科技制作”等十多项体艺类课程。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及学生特点,开发能够培养学生学科技能的教学内容。本学期与内蒙古电视手在选修课类开设了法制班会课。设必修课,先后开设了“硬笔书法”、“民族团结教育”、“经典诵读”、“趣味数学”、“语文实践”等课程。学校在此基础上将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调整、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形式多样化,让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校尽力为学生创设充实、愉快、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无论什么活动,都争取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合唱节上师生们大方登台赢得阵阵掌声;体育节上小足球运动员的精彩进球受到全校师生的啧啧称赞。二胡队稚嫩带有童气的音乐之声让人佩服。跆拳道运动员的铿锵有力又带有节奏的喊声让台下的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读书节上,同学们抑扬顿挫的经典美文诵读,陶冶着学生的高雅情趣。三楼美术室摆满了学生的作品,那一件件精美的作品都是出自一双双灵巧的手,展示着师生的智慧。书法班门前展示着一幅幅硬笔书法作品,孩子们洒脱无拘束的心灵跃然纸上,一横一竖一点一捺尽显学生个性。
我校的操场面积小,学生的生均面积2.4平方米。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体育屡获佳绩,获得了全国足球邀请赛烟台赛区第一名、包头足球赛第三名、回民区足球赛第三名的好成绩。国家足球队守门员高红,原国家足球队,现北京国安队教练员吕军进校指导。这些成绩的取得源自学校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视,得益于“小操场办大体育”的工作思路。
学校全身心地为学生做好各种服务,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让沐浴在阳光中的孩子们从小感受美、享受美、领悟真。
四、润物无声,在课堂教学中立德育人
让教师在专业上拔节,办有内涵有特色的教育离不开一支阳光的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但每一位教师都是不同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把教师分为三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老教师,根据不同特点分类要求。对于工作未满五年的青年教师,学校主抓课堂教学常规的培训,在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方面跟踪指导。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拜师求艺”、“成长讲台”等多种活动。为青年教师举办“随堂课”、“汇报课”、“拜师展示课”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合格教师,学校的青年教师也正按照预期目标,不断成长。对于骨干教师进行“提升培训”开设“文心书社”“教育论坛”“专题讲座”,通过观摩、研讨、评比等形式给骨干教师机会。对于事业心强,有潜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走出校园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观摩课及教师培训,使骨干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名师引领”为老教师搭建了引领、指导的平台。
我们期待的课堂是让每个孩子的脑袋都在思考、交流,同时相互碰撞引出更精彩的“火花”。学校开始课堂教学的改革。数学课上“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小有成效。高燕老师教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不是先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疏导。让学生动手剪剪拼拼议议说说,自己去感受这一知识点的思维方式,老师则认真倾听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引导让学生本来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语文课则开发了“单元主题拓展课”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单单依靠小学阶段的十二册语文课本去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抓住语文课本的单元主题这一特点,深入开展“单元主题拓展课”探究,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其中,郑慧敏老师在进行六年级《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时,不失时机向学生介绍中国著名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并向学生推荐了沈石溪的《狼王梦》、《再被狐狸骗一次》等作品,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文章的同时又和教师一起阅读了其他几部这样的作品。这样的教学给孩子们提供阅读的空间,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习惯。“阳光体育五个一”纳入到了课堂整合的内容中:1.每天锻炼一小时;2.会一项体育技能;3.懂一项运动规则;4.讲一个体育明星的故事;5.建一个自制的活动记载卡。体育一周一节的整合课,音美两周一节的整合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走近了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人文管理,和谐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