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启发式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83-02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里讲的这句话,几乎成了教师职业的定义。时至今日,仍有中小学老师常常以“传道受业解惑”者自居,却不知韩老先生说的“传道受业解惑”,本不是指的中小学老师。韩老先生在《师说》中说得已经很清楚:“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谓童子,应相当于中小学生,这些童子在韩老先生眼里,是谈不上“传道受业解惑”的。因此,高校教师更适合这一身份。以笔者之见,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教”,另一方面为“学”。而传、授、解,分明只是强调教,以一副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的姿态,有一定的灌输色彩,它只有单向的传递,没有双向的交流。要“解惑”是必须要学习的,但“学”不一定必须“从师”,“从师”而“学”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或者一小部分。可见离开了“学”就没有老师,而离开老师却有“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才是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与注入式教学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前者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广受好评的教学模式。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研究正常人体的构造,属生物学形态学课,是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学名词中,人体解剖学名词占20﹪~30﹪,因此人体解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1]。人体解剖学的内容在基础和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但其难记、易忘,学生苦不堪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严重影响后续相关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学习[2]。人体解剖学是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密切相关的课程之一,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要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由于它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把临床病例或影像学资料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习解剖结构为中心、以临床资料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带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要素,因此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设计启发性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材料以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经验等因素,最好是处在学生知识“边缘发展区”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大部分,又不能全部解决。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把问题一一解决。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在教学开始设置一个大的问题,尽量涵盖整个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问题,形成递进台阶,不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在学习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途径时,可以先让同学自己查找肝硬化或肝癌晚期的一些临床症状,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腹水、便血、海蛇头样改变等等。在此基础上,再来讲解具体的交通途经并解释上述现象,由于晚期时门脉高压导致这些血流发生异常,导致相关的吻合部位血流增加,比如食管静脉丛处静脉曲张,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直肠静脉丛处静脉曲张,导致便血,脐周静脉网处静脉曲张则称谓海蛇头样改变,进而可以再问为何称海蛇头改变,可联系希腊神话中女妖美杜莎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声波传导途径时,可以问学生是否有过录在录音机内自己唱的歌放出来时为何不像自己唱的,进而解释气传导途径与骨传导途径,听别人说话时主要通过气传导,而自己听自己说话时,不但有气传导途径还有骨传导途径,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理解;在学习颈动脉窦时,可以问学生为何在格斗过程中被别人砍击颈部会昏迷,进而讲解颈动脉窦的位置及压力感受器的作用,解释颈动脉窦在砍击时,受刺激会引起降压反射,引起大脑血供不足,从而造成昏迷;在学习桡神经走行及作用时,可以问同志的右手是啥样的?再讲解他因为从马背上摔下来,肱骨体骨折,而桡神经恰好走行于肱骨体背侧的桡神经沟内,骨折时的骨片损伤桡神经,桡神经由支配上肢背侧的肌肉,所以伸的功能丧失,表现为“垂腕”症状;在学习胸腔内的结构时,先让学生说说胸腔内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再向学生展示临床X线胸片和胸部断层扫描图像,给学生设置问题,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学习的后续部分不断插入影像图片,逐个解决学生的疑问;在讲解内囊的位置及分部穿行结构时,让学生收集偏瘫患者的症状,即对侧半身浅深感觉障碍,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双眼对侧视野偏盲,伸舌歪向健侧,口角歪向患侧,进而讲解内囊中穿行的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皮质核束、视辐射、听辐射等重要结构,损伤皮质脊髓束则导致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失去上级神经元支配,而导致对侧肢体骨骼肌的硬瘫,损伤丘脑中央辐射则导致对侧半身浅深感觉传导通路中断,从而无法产生相应感觉,损伤皮质核束使对侧舌下神经核失去上级神经元支配,其支配的舌肌功能丧失,伸舌歪向健侧,损伤视辐射导致双眼对侧视野偏盲,同时问学生为何听辐射损伤没有听觉障碍?进而解释听觉传导通路时双侧传导,一路不通,行另一路;再比如,在学习胰头的毗邻关系时,可以把胰头癌患者从发病到确诊这样一个过程引入到教学中去;在学习颅内外交通孔裂时,可以让同学思考为何有七窍流血的说法,让他们解释出现这一症状的解剖学基础;在讲股四头肌起止点及作用时,可以问孙膑获“膑”刑后为何要坐轮椅,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股四头肌肌腱包裹膑骨后附着于胫骨粗隆,“膑”刑时,股四头肌肌腱被割断,股四头肌作用丧失,而其作用为曲髋伸膝,为走路时的主要动力来源,因此孙膑获“膑”刑后只能坐轮椅。从患者症状入手,利用课堂所学的解剖学知识一一解释出现的一系列症状。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十分显著。
因此,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充分地利用临床上典型的病例和资料。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临床病例资料,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和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充分和准确。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疑问尽量在课堂中放大并解决,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顾晓松.人体解剖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衣昕,金国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解剖教学效果[J].中外医疗,2009,28(32):6-9.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医学院教学研究课题(Y2009-05)
关键词:中学语文 启发式教学 特色 要求 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质量,很多人都在进行着探索和研究,笔者今天就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之见。
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在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促进其发展。那么,如何全面认识中学语文中的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
二、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
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教师导读激发
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 教师启读、精讲
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学生的理解精练
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
(四)教师评价及学生创造
这一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阶段,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读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体现在写作训练上,写是读的目的,写是读的质的飞跃。另外,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写是最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的。一是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是常言道“文如其人”,从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学生个性的质的发展状况,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恰当及时地评价,使其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以上分析说明:总结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看出它有如下特点:
(1)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是活动教学,也是启发教学。
(2)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要求,体现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特色。
(3)以单元教学为客观整体,以单篇文章为微观文体,既注重单元教学,又使教学过程程序化。
启发式体育教学法,主要是结合有关通俗易懂,易于引起学生联想的具体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观察中引起思考,悟出其中道理,并从中得到启迪,获得意念的变化,达到举一反三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试行运用启发式教法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教学难点,运用简单的物理演示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质的变化。
例如:我在教“前滚翻”的专门性练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滚动时整个胸露出来,造成翻滚不过的技术性错误。我意识到这是由于翻滚时没有含胸,没有低头而产生的。于是,我找来一个篮球和一块长方形木块,分别用力推蓝球和木块,组织学生观察结果,反复几次,我问:“为什么篮球会向前滚动而木块不会呢?”学生深思后纷纷举手回答。归纳学生的见解为:篮球会向前滚动,由于篮球是圆形的,接触地面比较小,所以很快向前滚动,而长方形木块是接触地面较多,所以很难向前滚动。接着我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跟篮球滚动一样,把身体贴紧大腿和低头。身体成篮球形姿势。紧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让其作实地示范。通过结合示范练习与改进,学生对这项技术的掌握率达85%以上。
我认为,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远不及成年人,但他们的具体性思维高于抽象性思维,而且容易受到激发,所以,在启发的艺术处理中,应尽量避免抽象性和单纯的概念形式,要强调具体的演示,依靠直观的手段启发学生。
二、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定型来启发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在“跨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中,因受到平时“跳橡筋绳”游戏的影响,部分学生把“远竿腿”“作摆动腿”使用,出现了错误的过竿现象,引起了堂上的哄笑,又因爱面子而不敢参加练习,影响了教学的进行。
我意识到这是由于受到另外一种动作定型的干扰而造成的,而要排除这种干扰,就必须建立新的另一种技术定型概念,我又想起这些学生中平时也喜欢玩一种叫“双杠追人”的游戏练习,而这种游戏的用腿方法与“跨越式”跳高的过竿技术颇有近点,于是我把她们带到双杠前,先组织她们进行那种游戏,同学们兴高采烈,动作敏捷,技术娴熟地双腿依次摆绕很流利。这时候,我宣布游戏暂停,要求她们试以“远侧腿”先摆越横杠,然后着地,结果无一成功,接着我进行诱导性提问:“主要困难是什么?”答:“不顺脚。”问:“怎样才能顺脚?”学生根据平时活动的习惯,讲出了只有以“近侧腿”先摆起的过杆方法即跨越过“竿”的关键所在,最后结合本课教材的要求及学生的错误所在,我让学生自己作出这两种技术的比较,谈注意事项,然后让他们继续参加“跨越式”跳高的过竿练习,通过改进,女学生的过竿技术合格率达90%以上。
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如果能以学生的运动习惯来帮助学生建立和掌握一种新的技术,这比起单纯强调让学生反复练习来说,是否会更有成效?原因是让学生自己启发了自己。
启发式教学是以我国孔子为首的历代教育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贯穿中华民族悠久教育史的全过程,是我国优秀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但是,当前的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启发式教学的应有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智慧。具体表现如下:一是认识不到位,往往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难以操作;二是“启”与“发”脱节,教师只重视“启”,只注意“启”的方式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发”,不注意学生“发”的时机与状态;三是忽视“发”的个体性,因为启发式教学中的“发”,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是有差异的“发”,是生动活泼的“发”,而不是全体学生步调统一的“发”。
启发式教学在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达到愤悱的基础上,教师适时适度启发诱导,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独具特色的教育范式,集教学思想、方法、原则与策略于一体,体现以学论教,实现教学相长,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教学智慧体系。
一是自求智慧。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建构一种自主学习、自求自得的场域。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在颜渊问“仁”时,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为仁是依靠自己主观努力追求的一种自主自觉的道德行为。自求智慧特别重视思的作用,重视独立思考。如孔子说“君子有九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未见孔子的长篇大论,记载的都是孔子对弟子思考结果的简短的证实、点拨和生成之语。孔子以自己的德行学问,成为学生人格的仰慕者、思想的追随者,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让学生自思自悟。
二是愤悱智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曾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难成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调查、研究学生,当学生心求通而不通、口欲言而说不出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敏锐,老师只要略加点拨指导,即可意开词达。愤悱智慧特别重视问题的价值,《论语》有丰富案例,如“问君、问孝、问政、问仁、问礼、问为邦、问行、问成人”等都是由学生发问、孔子应答的。愤悱状态是学生主体(内因)与教师主导(外因)最佳结合状态,是启发教学的最佳时间点。要精心设计问题,给足思考问题的时间,把握愤悱的时机,让学生在学问思辨的愤悱之境域中得到启悟。
三是诱导智慧。《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学的最好方式是诱导。办法是引导而不硬牵着走,严格要求而不强制压抑,指出学习的门径而不包办代替。“和”指氛围和谐融洽,“易”指没有畏难心理而轻松学习,“思”指会思考学习。师生情感氛围融洽(乐学),学习没有畏难心理轻松生动(学会),使学生更好地开动脑筋思考学习(会学),这样才算善于诱导。诱导智慧的最高境界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学生,用各种文献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仪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关键词:启发式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自顶向下 启发式 自底向上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77-03
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进行任何教学都应贯彻的。而启发式教学是运用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坚持的。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由于注入式教学无视学生在学习上主观能动性,而启发式教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下面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谈谈个人肤浅认识。
计算机是一门工程性科学,它的实践性非常强。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意在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日常事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当讲到理论部分时,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或者不愿意听,而演示一些特殊效果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我们提出,采用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使用案例驱动教学,即从知识的顶层讲起,然后引出底层基础知识。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先讲原理,再讲怎么做,这种模式会使学生觉得内容枯燥难懂,失去学习兴趣,是一种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而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则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计算机解决方法,首先引出所要讲的问题,以实例效果显示它能干什么,然后具体讲解怎么做,最后再讲原理。
一、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加机房实践的教学方式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殊性,现在大学普遍采取多媒体教学和机房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台式电脑、投影机和扩音器等相关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生动的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教案形象生动地把知识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因如此,现在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新建了许多多媒体教室,鼓励教师制作新颖高效的多媒体课件。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机类课程均采取在多媒体教室上两节理论课,然后学生再在机房上四节计算机实践课。这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先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然后再来具体实践,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病:
1.教学课件是事先准备的,原有的写黑板的互动环节无法进行。
2.省去了写黑板的时间,教学进度有所加快。
3.由于设备老化等因素,有些多媒体教案的投影效果不是很好,为了提高效率,教师不得不拉上窗帘,关掉了灯,但这样一个昏暗的多媒体环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往往是事倍功半。而且,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性很强,教师经常要操作电脑,昏暗的灯光使得教师在操作电脑时看不清键盘,大大降低了操作速度。
4.由于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并不是马上就去上机实践,学生也还有其它的课程要学习,使得原本在计算机面前很好解答的问题变得复杂。由于大班上课,上机实践时,一个教师对一百多学生,教师又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导致许多疑问在上机实践中并不能得到完全解答。
(二)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是一种自底向上的教学方式,即先讲原理,再讲应用,原理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自顶向下的教学方法
鉴于自底向上教学方法的缺点,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好的切入点,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的方法,因此,提出一种自顶向下的教学方法。图1对比了两种教学方法:
(1)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
(2)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图1 两种教学模式对比
三、案例启动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应让学生明白计算机能干什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what can we do by computer)。
计算机类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枯燥无味,案例却非常有趣。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提出,以案例启动教学。例如,在讲网络理论之前,可以先引用一个例子来告诉学生,凡是你在网上见到的都可以得到(所见即所得的转义理解)。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对excel的讲解为例,首先教师应将excel的所有功能以一个实际例子快速地演示,让学生明白excel的独特之处,以及excel可以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如自动输入数据,使用公式求平均分、排名次写总评,统计分数段人数等,如图1所示。演示过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功能,并不需要学生马上掌握。
四、设计一些经典小例子,让学生对概念掌握透彻
通过案例演示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这时应有步骤地讲解案例中的细节制作过程。
以数据库为例,在讲窗体设计和编程时,最关键的几个问题是:1.认识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2.理解事件驱动编程的概念;3.如何获取用户数据 4.如何和数据库交互。
让学生认识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时,可以举生活中他们见过并且比较熟悉的例子,如图2:
关于事件驱动编程的概念,学生在初学时很难理解,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搞清楚的。目前,教师比较喜欢用一个比较大的例子来讲解这个概念。这样做的问题是:大的例子里涉及的方面太多,无法侧重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因此有必要自己设计一些小的例子,暂时回避其它问题,让学生对这个概念进行掌握。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如图3的简单窗体:
我们想干什么呢?我想在单击“打开窗体2”命令按钮时,打开窗体2,并想单击“关闭本窗体”命令按钮时,关闭这个按钮所在的窗体1。那么应该在“打开窗体2”命令按钮的 “单击”事件里写代码:docmd.openform “窗体2”,同时在“关闭本窗体”命令按钮的 “单击”事件里写代码:docmd.close。
关于如何获取用户数据,也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小例子,如图4所示:
通过代码控制来获取用户在文本框输入的用户名,从单选按钮里选择字体,从组合框选择字号,以及从检查框里选择字形,然后在下面的文本框显示。
如何和数据库交互设计到ADO的相关知识,ADO的知识很多,如果要讲理论,又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我们只需把连接数据库最基本的知识讲清楚就可以了。如图5所示:
五、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现状,然后通过对比自底向上的传统教学方法和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发现,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引入理论知识,既能提高学生兴趣,也能顺其自然地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课程,也可应用于其它课程。本文的教学法研究对改进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曲大鹏,薛建生,范铁生.启发式教学法在《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2] 逄启寿.高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反思[J].大学教育,2012,(11).
[3] 王辉.关于启发式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0).
启发式教学 小学数学 课堂效率
启发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如何更科学的运用启发性教学,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效率,是当前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巧设启发点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思维、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课堂上提出适宜的启发性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寻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智力地发展和能力地培养。如激疑启发式,即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引进路转峰回的岔道口,促使他们去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机会释疑,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一、设计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意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非常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启发式教学要想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之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很大的关联,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旧知识的运用和指导学习新知识。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二是要“启”和“试”相结合,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四动”的尝试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开发智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阶梯,有难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了解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只手,说出有几个手指,然后把几个同学画的小手粘在黑板上,学生说:“我画的5只手指,他画的有5只手指,一共有10只手指,算式是2×5=10。依次往下推5只手,一共有25个手指,算式是5×5=25。”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二、灵活机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这样有助于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认识自然数“1”的教学中,教师仿照课本上的图,在教室的前方布置了一个真实环境,让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坐在课桌前,手拿铅笔在本子上写字,桌上放着一个文具盒,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全班学生观察思考:在课台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她的课桌上有几个文具盒?几支铅笔?几本练习本?这些东西的个数都相同吗?这个数是几呢?
这样,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处于教材内容所规定动作的环境中,通过概括一些集合的共同性质,而抽象出自然数“1”的概念,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激发学生探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兴趣教学开始,教师出示一组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已知边长的正方形图形,师生开展竞赛看谁能先求出它们的面积,当老师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不如利用公式口算快时,学生应产生了疑问,将会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正方形边长与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投入到积极的探索中,这样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教师要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就必须使学生学会思维,而要使学生学会思维,就必须使学生能够思维。“能够思维”就是应当有问题的情境,适时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了解学生实际,把握深浅适宜
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启发式”不只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确定所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到,同样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由于指导思想不同,可能是启发式的,也可能是注入式的。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24元 文具盒:36元 水彩笔:12元 蛋糕:4元 巧克力:8元
①月月买水彩笔,芳芳买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②兰兰花的钱是月月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兰兰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
③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关键词】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
0. 引言
随着如今教育的主流,成为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并且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如何让小学生们从思想根源上改变,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广大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们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如今他们终于得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答案――启发式教学模式。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和翻阅书籍,对启发式教学模式做出如下总结,即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和如今新课改政策下的大势所趋,在充分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下,突破局限,力求活跃学生思维,让其主动思考探究,而老师只充当引导者而非灌输者,并且重视课堂的参与性与师生的互动性,不仅能够让学生快乐学习,还能提升师生之间交流的顺畅性,使其更加和谐,提升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效率,并且减轻其劳动强度,一举多得。接下来,文章将对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详细的探究。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和应用
1.1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在启发式教学中,鼓励思考、打破“死读书”的模式、培养质疑精神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有一位名人曾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来的更重要的理念,这是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是一种实践技能,而提出问题和新的观点,则需要提问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进步[1]。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学生有了提问的勇气和兴趣,会激励教师继续对自身能力进行拓展,从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同时,教师还应指引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意识,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发问的空间,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导自己的课堂。
1.2 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想象是对已经有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就是要有可供加工改造的丰富表象,多观察就是丰富表象的重要方法[2]。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因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和充分理解后再引导他们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创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此外,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材中可能有很多学生不熟悉或没有经历过的场景,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体会当时情境,从而养成学生的发散习惯,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1.3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和想象是不同的概念,可是又相互关联,想象是由思维引导。如果不打破学生本身的思维定势就难以达到培养想象力的效果,学生缺乏想象力往往是思维僵化的结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除此之外,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掌握,启发学生养成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创新的勇气。
2. 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引和点拨下,学生凭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是我国新课标的客观需要,我国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定:“现代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使学生成为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现代语文教学已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其中当然也包括自学能力。
第二,满足终身教育的客观需求。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为紧跟时代的步伐,人们必须更新自身知识[3]。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从而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
第三,迎合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客观要求。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现语文教学的规模却来越大,学时越来越少,教师若想要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不仅需要在课堂上授予学生更多知识,而且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引和启发,教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学习的内容和发散知识点,以让学生能在课后继续进行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其语文成绩,最终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3. 结束语
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次还要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使其不仅能在课堂上消化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可在课后通过自身的自学能力以深入了解更多知识,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有效学习提供了方法依据。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李册.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言教学[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08):172-174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条件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大胆使用“启发式”教学,因为对此往往心存几种顾虑:一是怕启而不发,拖了进度;二是怕学生思路杂乱,捣乱秩序;三是怕被学生难住,易发难收。为使启发式教学获得成功,应重视教学规律的探索,我认为启发式教学的实行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力量,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先决条件。若教师对学生采取高压政策,或师生关系对立,教师在讲课时,学生思想上有戒备,战战兢兢,注意力分散,甚至产生思维封闭现象,这样的教学即使课堂纪律好,也是很难有效的。
2.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熟知又有深知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好地掌握一般学生的知识底数和困难所在,捕捉新旧知识的临界点和突破口,以此入手,使学生的思维一触即发。“启而不发”的现象,可以说都是脱离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实际而造成的。
3.要创造一个思维活跃的教学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阔学生眼界,扩展他们的感性知识领域。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动手,动眼,动口,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动起脑来。
4.要注意教师的智能结构,提高教学才能。启发也有一个“身教”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应条理清晰,思路严谨,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幽默,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明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善于思考,往往会带动他的学生也具有这个特点。
二、启发式教学的一般模式与提问的艺术
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一般为: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创设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疑激思,以疑引思,同时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内部动力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向纵深发展。
现代教学中作为理想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寻求一种“动”:课堂中让学生多发言、多表演,教师多提问、多演示,其实这些并不一定都能称为启发,式教学。而有的教师讲课时,虽未提问,但学生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而且听讲时情绪高昂,心领神会,能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得到了深刻的教益,这也是启发。教师应将学生带入认识活动中,使之动脑筋、想办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正如苏格拉底将他的辩论术称为“产婆术”一样,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起“助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注意一些问的艺术。
1.问的时机。《论语》中讲:“不愤不起,不悱不发”这里谈到了启发的时机,应在“愤、悱”时“启发”。愤:即心求通而未得。悱:起即欲言而不能。在学生非常想知道非常想说,就是弄不明白、说不出来时去启发,这时启发的效果最好。
2.注意问题的难度。一位教师讲《我的战友》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教师:的身后有什么?学生:有一条水沟。教师:他跳进水沟了吗?学生:没有。教师:最后怎么了?学生:牺牲了。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不需要动脑思考,只是师生间的简单对话,形成了一种热闹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帮助。
3.注意在“关键处”设疑。“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教师应注意提出对于理解教材和掌握规律具有激发动机。引导思路的关键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卡壳”的地方设问。
4.注意启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尽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培养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