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职业技术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技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技术教育

第1篇: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特点与优势

(一)青岛市对发展本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上重视,领导上得力

青岛市是我国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过渡型经济的特点尤为明显和突出。青岛的社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大大高于农业产值,向工业化经济过渡的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同全国其他地市一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青岛市中等教育的结构比例需要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落后的问题十分严重,矛盾更为尖锐。青岛市委及市政府较早地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重视发展本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列入了议事日程,放到了一个恰当的位置。

青岛市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经常研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听取工作汇报,视察学校,注意做好决策、监督和检查;各县、市、区的主要负责同志更是亲自联系学校,帮助、指导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市教育局也成立了相关科室,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努力支持办好职业技术学校。这种思想上的重视和领导上的得力,既是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又是近几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快、发展好的一个关键而有力的因素。

(二)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式灵活多样,发展稳健,并已形成较大的规模

在思想重视、领导得力的基础上,青岛市认真吸取了大起大落的沉痛教训,注意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办学形式,逐步推动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稳步和健康发展。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伊始,青岛市就注意避免“一拥而上”的现象,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及可能,通过加强宏观控制,利用条件和优势,采取改办、新建、联建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在对原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调整、挖潜的同时,从本市普通高中校数量多、密度大、基础较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地逐年压缩普通高中的学校数和招生规模,将一批有一定办学条件的普通高中改建为职业中学(中专),以己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目的。同时,通过鼓励、支持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职合办学、企业和乡镇自办职业技术学校等做法,调动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由教育部门一家“唱独角戏”的情况,既解决了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又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学校的活力。目前,青岛市职业中学(中专)的主要专业已全部实现了联办,有力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健康的发展。

由于加强了宏观控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青岛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出现了少见的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城镇已基本实现了普及职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目标,大大缓解了全市经济建设所需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提高了就业人员的素质。青岛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已基本上适应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青岛市的职业技术学校专业门类齐全,地区特色比较明显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青岛市重视从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办出本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根据青岛市的具体情况,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导向”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针。“一个中心”,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要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根据青岛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和重点行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情况,加强了学校专业体系的建设。“两个导向”,一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为外向型经济建设服务为导向。青岛市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又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外向型经济建设中,青岛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保证青岛市外向型经济的顺利、迅速发展,根据统一的规划目标,专门制定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外向型经济服务的大专业系列教育规划,加强了以电子、港口、旅游、酿造、化工等为重点的专业体系建设。二是以为农业发展服务为导向。无农不稳,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果、蚕、渔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既关系到国计民生,又是青岛市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青岛市农业资源的优势,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青岛市改革了传统的农科类综合技术专业,突出了种、养、加工技术专业,强调了实用技术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训练,使农类各专业的建设逐步走向合理。

(四)青岛市重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努力在发展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重视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同时,青岛市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努力进行教育研究与改革,逐步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办学效益,成立了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强化了校际中心教研组的建设,各学校也十分重视组织教师搞好各种教研活动,初步形成了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的教学研究机构。

青岛市还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规定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下大力气抓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建立专业教学、技术服务和实习生产三位一体教学新体系的工作中迈出了一大步。

青岛市还进行了职业技术学校“双证书”的试点工作。首先在机械专业试行了由教育部门颁发职业高中(中专)毕业证书,由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等级合格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使业务部门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督促学校办出特点,提高质量。此外,还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评估、检查、对比,抓好典型,推动整体改革。2004年,青岛市共评出12个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和10个先进专业,作为骨干与榜样加以推广,促进了全市学校改革的深入。

困难与问题

(一)师资问题十分突出,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没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便不会有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青岛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主要由这样几部分人构成:一是原来就在职教岗位任教的教师,占少数,主要分布在普通中专和一些技工学校。这部分教师从事职教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但一般年龄偏大,且学历水平较低。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一部分教师,数量较大,主要分布在各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这部分教师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时间较长,有学识水平,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但搞职业技术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经验,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最近几年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补充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学历高,年轻,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但经验明显不足,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不够稳定。四是从其他部门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这部分教师从事实际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但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不多,在教学上面临不少困难。

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来源不稳、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矛盾非常突出。具体地讲,第一,专任教师人数较少。第二,在现有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低,尤其是职业中学(中专)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更低。第三,专任教师的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基础文化课教师较多,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课教师人数明显不足。第四,缺乏可靠的来源,教师流失时有发生。因此,师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特色的发挥和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尚不够合理

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建设上,青岛市是颇下了一番工夫的,也产生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统筹安排,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仍不尽合理,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容易办的长线专业过长,而难办、急需的短线专业过短,适应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明显薄弱。

职业技术学校的层次结构问题也比较突出。青岛市已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据青岛市教育局2004年度报告中的统计,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的人数达到了68%,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在完成初中教育后直接或间接就业,这一类青少年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这部分青少年没有受到严格的职前教育训练,必然会影响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必要和迫切,特别是在农村。在青岛市这样一个农业生产仍占有相当比重、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视初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初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亟待改善和提高

管理问题是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又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总的说来,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有效,学校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职教的特点、质量和效益。

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青岛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对口管理。普通中专、中等师范学校由教育部门主管,其余由各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绝大多数职业中学(中专)由教育部门管理;少数联办学校实行双重管理。这种职教管理体制是由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决定的,其好处是可以调动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办学积极性,专业课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经费等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同时也便于把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但对口管理的最大弊端是它的封闭性和各自为政,由于对口管理,客观上难以统筹安排,往往导致一些学校、专业的设置有很大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师资设备利用率低,毕业生交流困难,办学效益差。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尚缺乏稳定、足够的经费保证,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同一些先进城市比较,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差距是办学条件差。办学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是经费少,缺口大,且没有稳定的来源保证,明显落后于不少兄弟地市。有的县甚至将上级下拨给职业技术学校的经费截留,不少单位经费得不到落实,还有的拨了专业经费却停拨了正常办公费用。由于经费不足,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校舍少,专业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短缺,实验、实习问题难以解决。这种状况与青岛市的经济基础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很不相称,近两三年来,经教育部门多方努力,情况虽有所缓和,但问题远没有解决,仍需进一步重视和努力。

(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有关部门及学校早就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但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不过硬,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实际动手能力差,工作适应期长,不受用人单位欢迎。造成质量差的原因较多,一是生源差,同普通高中比较,除少数中专外,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的分数一般低于前者。二是师资薄弱,青岛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专任教师学历达标人数均少于普通高中。三是教学条件差。四是一些中等学校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不明确或不落实,总想向普通高中看齐,没有办出特色。此外还有一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问题。质量不高将导致毕业生的出路困难,直接威胁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由于青岛市劳动就业工作做得较好,目前问题尚不十分明显,但也已出现了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优势不大的现象。对此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把提高质量的工作抓好,以保证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发展。

结合青岛市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与设想,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进一步向前发展。在校生人数将大大增加,学校、专业的结构与层次将向地方化和高级化不断深入,整个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的在职提高教育和重新训练任务将大大加强,并将逐步形成以市区为龙头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了迎接挑战,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上述目标,青岛市将以解决现有的质量问题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师资、经费、管理等关键和重点,从加强科学研究、拓宽职教功能,加快配套改革、确定规划步骤着手,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顺利、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山东职业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青岛社会科学院.青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3]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第2篇: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率先设立了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招收2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和2007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先后落户于华东师范大学。到2008年,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600人左右,博士生200名左右,全国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总的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具有诞生时间短、发展迅速、跨专业考生比例较大等特点。地方院校及普通院校在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过程中突出了自己的显著特点。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在2005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10年开始正式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有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管理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三个方向,截至2015年,共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32名(其中1名已退学),平均每年招收6名左右,大多来自地方普通本、专科学校,调剂的考生占多数,排在前三位的学科依次为教育学(占25%),管理学(占15.63%),中文、英语和经济(各占12.5%),其中非教育学专业的比例为75%,仅四分之一的学生具有教育学背景。进一步细分发现,有3名学生具有职业教育的求学经历。专职导师的数量10名左右,年龄都在40岁以上,理论知识渊博,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管理学(占30%)、农学(占30%)、教育学(占20%),存在着学科背景与专业不匹配以及教师多来自学校优势学科的现象。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什么区别?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在课程学习上大致是相同的,主要分为四大类课程,即学位课(占48.39%)、必选课(占22.58%)、自选课(占22.58%)和开放式课程(占6.45%)。所有的学生必须修满26个学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学位课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学分就占25.8%,主要通过课外阅读和专业讲座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观察发现,跨专业的学生与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而与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有着明显的关系。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利与弊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具有的优势

1.从培养目标定位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关的教育教学、政策法规和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能够积极探讨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协调性关系,能够重点探索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以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研究生为例,学科背景涉及中文、英语、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这些学科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英语专业,不仅可以为学生了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最新进展提供方便,更可以为当前市场流行的英语职业培训研究提供便利。

2.从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具比较优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逐步建立并形成了以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以及普通高校的部分学院来承担。从教育的任务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可以达到专科学历,虽然本科、研究生也潜在地承担着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部分任务,但无明确的职业技术教育本科、研究生学历。近年来,本科职业教育成为热门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有望取得突破。在研究生层次,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受到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职业教育的一门学科,更加偏重于学术研究,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为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便利。

3.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本身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完善需要从其他学科吸取养料

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与教育学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但是,其明显的职业性、技术性促使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必须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相对具体的理论指导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要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者,更应该应用自己的知识经历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弊端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学科背景作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如此。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缺乏职业技术

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学生的学科背景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是阻碍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大障碍。以笔者和身边同学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科背景虽然与职业教育有联系,但都来自于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教育系统理论与学习实践;第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长期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第三,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容易与原来所学的学科知识相比,因现实与期望不对称从而会产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的现象。

2.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生源较差

从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相比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等距离教育学一级学科更远,在报考过程中,特别是地方院校,第一志愿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考生比例较低,调剂考生、刚过线考生比例较大,由此导致生源质量较差。

3.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位授予点不足

我国尚未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在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在理念上,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用人单位和导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热情不高;在培养模式上,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课程类型单一,综合性、交叉型课程较少,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严格的细化和区分,缺乏针对性;在管理上,大多采取以学科划分为主的二级学院的管理方式,在资源分配、考核评估上惯于采用单学科方法,缺乏与其他单位的有效沟通。

4.院校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学校的总体水平、导师的学科背景和导师与学生相匹配的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首先,统计资料显示,老牌的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分别承担着47%和20%的任务,专业性院校(包括985和211高校)承担者24%的任务,从硬件和软件水平上可以看出地方院校的整体水平偏低。其次,地方院校导师的学科背景大多依托于本校的优势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农学和管理学比例都占到60%,同时这也导致了导师和学生学科背景不匹配的现象。再次,在培养模式上,地方院校一般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时间较短,教育教学水平、资源总量、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质量的策略

为了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紧紧地把握两点:一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利用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一方面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解决,探索出一条地方专业院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独特模式。

(一)明确跨专业研究生目标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兴趣为动力,明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定位。跨专业研究生无论是选择获得更高的学历,还是希望满足自己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兴趣,或是为了弥补自己以前的专业缺陷,都必须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定位。作为研究生导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动态,特别是在入学之初研究生学习行为形成之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入学之初都会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位及研究生教育状况、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心理健康、外事安全以及研究生励志等入学专题教育,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多方交流,为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单位承担着研究生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选课机制,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在课程上,一方面,要在第一学期加强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第二学期适度增加选修课比例和选修范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等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授课环节上,导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实施以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培养目标上,要针对跨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学习经历,有区别地细化学生培养方案。在培养环节上,要适度增加实践环节,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而言,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实践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培养水平

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的培养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从招生选拔、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导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考核,淡化对学生性别、年龄、学历和学校等因素的考量,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应侧重于对专业的兴趣和忠诚度的考察。要依托地方专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建设开放型的课程体系,针对跨专业学生和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分梯度设置课程,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专业化背景拓宽导师的遴选范围。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利益。

(四)建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强合作交流

第3篇: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大众性

我国的9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及高中以上阶段教育的大众化程度也大有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5%,按国际惯例,已进入“大众型”水平。

在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层次的大众化进程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2002年,全国中职教育招生470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0%;举办高职教育的五类院校共计1374所,在校生781万人,占本专科学生总数的53.4%。更值得注意的是,各级职业技术教育面向绝大多数人群,培养社会绝大多数职业的从业人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高中及高中以上层次的普通教育而言,具有鲜明的大众性特征。

一、大众教育相对于精英教育而又包含精英的培养

大众教育(Popular education)相对于精英教育 (Elite education),却扑不排斥而包含着精英的培养。精英人才及对他们的培养任何时代都需要,而精英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与大众教育对立。职业技术教育的大众属性,并不排斥其他某个教育类型的大众属性,只是不包括培养学术型和大部分工程型人才的精英(虽然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当中,也有可能成长为:工程型甚至学术型精英,但不是主流,也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初衷),而包括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中的精英。因为精英是同类人群中的出类拔萃者,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性人才,都有自己的精英,尽管培养此类精英并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任务的主体。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进入大众型阶段,但考察我国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乃至相关的部分政策,居统治地位的仍然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单一的智力标准进行层层选拔,与此相伴的自然结果是层层淘汰,因此它是排斥大众的。同时,精英教育只承认学术精英而否认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中也有精英。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有它的必然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精英教育理念和体制的局限性与保守性就逐步凸显出来。我国教育的实践证明,精英教育思想的遗患还远不仅是它的局限与保守。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在《实施实业教育要览》一文中说过:“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面尽其对群众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所下的这个定义,可以理解为,如果不能面向“人人”那就不能叫做职业教育。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举行“第二次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大会提出“全民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概念,并成为该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所以,“大众性”不仅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应有之义,而且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

二、大众的主体是平民,平民的多数在农村

本文所说的“平民”,是特指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的群体。“大众”的外延大于“平民”,平民是大众的主体部分。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前辈们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平民性”问题,不仅高度重视并有过丰富的实践。黄炎培先生曾经指出:“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诚然,社会新旧不能同日而语,但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许多方面的差距也是现在的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黄炎培先生“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让我借用重庆市教科所的一个调查结果,试图以此证明今天重申“职业技术教育平民性”问题的事实依据及其重要性。根据该所2000年对重庆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6969名新生的调查,家庭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占94.6%,父母的职业为农民、工人、个体户或无业者占96.4%。凡是有社会责任心的人,看到这样的数据,我想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在我国现阶段,“平民群体”不仅数量很大,而且经济水平很低,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2002年底,城镇居民接受最低生活救济人数估计达 2500万,约占城镇总人口的1/10。据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王郁昭2003年3月25口向中央新闻单位介绍说,当前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达1459.5万人;人均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9033.4万人;人均1000-2000元的人口有31079.3万人。有近3000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6000万人徘徊在温饱线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如果不顾及农村,就势必脱离大多数人民群众,远离它固有的大众属性,必将严重影响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转贴于 三、面向大众要以就业为首要目标

在目前情况下,大众的首要需求是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人人都首先需要生存,然后需要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需要施展才华的更大空间。因此,尽管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有多种,但其首要目标应该是就业。

诚然,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无疑都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就业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认识清楚,操作得当,这矛盾的双方可以获得协调和统—…;如果陷入任何一种片面性,则矛盾的对立必然出现。围绕这个问题,有必要在如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形成共识:

1.不能把就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看得太狭窄。尤其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适应某种职业工作都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决不仅仅是“一技之长”而已。

2.能促进就业的教育是意义非凡、贡献重大的教育。黄炎培先生认为:如果职业教育能够解决人们的生计问题,“已足令感受生活压迫者闻而起舞矣”。当—个人眼前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一切“未来”也将失去意义。正如鲁迅先生说:“……将来是现在的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有意义。”

四、面向大众必然伴随教育的深度改革

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需要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要更新人才观。对于在升学考试中成绩偏低的学生不能不加区分地一概看成“智力低下”,应该承认人的智力多元,相信人人有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是无奈地而是自觉地乐于吸纳任何基础的求学者,而且对任何一位学生都满怀爱心和富有信心,高度负责地帮助他们把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

第二,要坚持教育的多样性。人类社会个性万千、人才各异,职业多种、需求多样,所以职业技术教育要为学习者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然后,还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权利与机会,实施因材施教。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充分的多样性,就没有真正的大众性。

第三,要使学习制度弹性化。面对不同基础、不同潜质的学习者,要把学习时间作为变数,以“学会”为质量基准,因人而异,弹性操作。做到:“上不封顶”——支持每一位学习进度快的学生达到更高的目标;“下能保底”——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保证最基本的质量标准。

第四,推进“双证”的互补与融通。即通过教学体制和课程的改革,通过产学结合的途径,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互补,努力促使相互融通,使多数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两种证书;对于要求升学的学生,采取加选部分课程的办法帮助他们实现继续深造的目标。

五、面向大众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

涉及职业技术教育大众性的政策问题是多方面的,当前最需要调整的是如下两方面政策:

1、要调整财政性教育投资政策和学生收费政策。 既然职业技术教育是面向以平民为主的大众群体,那么理应得到国家政策的特殊关怀。但是现在财政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不是偏重而是偏轻,恰恰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主体部分的经济承受能力形成巨大的反差。以前几年的教育投资情况为例,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预算内经费占职业技术教育总经费的比重,2000年比 1996年下降了9.8个百分点;预算内职教经费占预算内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从1996年的11.53%下降到2000年的8.43%。迫使面向大众的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收费标准反而明显地高于普通教育。以河北省现行的收费标准为例,职业中专学生的收费标准14005fi/年,是普通高中的2.8倍;对口升学的高职院校学生收费标准5000元/年,是普通高校学生的167%。同一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6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478.86元。可见现行的收费政策,对于平民家庭不仅负担过重,而且不够公平。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地区和群体之间,由于经济差距的拉大导致教育水平差距的拉大,而教育水平差距的加大又势必进—步激化经济收入的差别,如此恶性循环如何得了?我想,有关方面应该作为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行动,下决心对有关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首先要增加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性投入,然后改变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的高收费政策。

2.要改革以行政手段强行分批录取的招生政策。现在,高职院校多被列为第5批录取,中职学校也被安排在末批录取,而不是根据考生志愿平等地对待各类院校,无端恶化了职业技术院校的社会形象。

第4篇: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内容提要】当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选择: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此,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必须实现相应转变。

【摘要题】改革与发展

【英文摘要】AtpresentChines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isintheprogressofindustrializationandinformationalizationfacescomplicatedandvarioussocialdemands,whichneedsustomakestrategicchoicefromthecombinationofrealisticdemandsandlong-termdevelopment,thatis,constructingtasksandachievingmodesindifferentstage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ccordingtolife-longeducationalideaandtargetoflearningsociety,infiltratinglife-longeducationalidea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graduallyformingthesystem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canmergeintolearningsociety.So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andlearningsystemmustbechanged.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

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learningsociety/life-longeducation/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learningsystem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却面临着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即工业化和信息化平行发展,这就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而多变的要求。

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二)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

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

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和策略的选择。既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又要在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因此,把握职业技术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讨论终身教育理念,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要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这里需特别提及“知识革命”这个概念。“知识革命”在国内提得不多,但是在国际上关于这一概念的讨论已相当普遍,在很多国际机构的报馆之间都会提到正在经历的这场革命对未来的影响。《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里对知识革命描述如下:“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的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这里面讲到的知识革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因为这场知识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运动方式,改变着产业结构,也在改变着产品生产方式,改变着就业方式。从学习型社会对职业教育影响这个角度,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面对环境的变化会有新的要求。2001年一份题为《中国与知识经济》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知识经济带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变化。工业社会时期的劳动者,在泰勒制的管理下能够按照岗位规范化要求完成岗位工作,就可以称为工业社会的合格的工作者。当然,这种要求往往注重一些常规问题。而知识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的问题。因此,知识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习者在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发生变化的,当然还有组织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是相对固定的,在学习型社会是相对变化的。这就给我们的工作者和学习者提出新的要求,学习者必然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曾经这样讲过:“归根结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这里强调培养不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略)

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略)

4.就业与创业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的人中有没有创业人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今后10年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为1000万~1300万,而我们自己能够提供的岗位为500万~600万。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增长已越来越少,所以如何创出一条创业教育之路,需要我们探讨与关注。

5.就业与升学

前几年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开通了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继续去升学的途径,这为不同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但是应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绝不能搞成一种升学教育,否则就失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略)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习机构的讨论涉及体系构建中的实体部分,而关于学习制度的讨论则涉及体系构建的软件部分。

讨论这几个学习机构之间的关系,应该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世界劳动组织2003年了题为《公共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报告,主要讲知识社会到来以后,工作、学习的变化对于教育培训的影响,其别谈到能力和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个人能力(自尊、目标之确定和动力、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技能)、集体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精神和谈判技能)、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普通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主要在学校里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培养,而核心能力应由工作岗位和学校共同培养,网络则为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中,学习机构扩展为社会学习型组织,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因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在这些职能里面如何合作,如何整合。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实际上,终身教育意味着学校可以从为人计划一生的沉重负担中摆脱出来。只要社会能为人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人们就能取得适应并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整个职业工种消失和出现整个的全新职业,也不应构成重大威胁。”

(三)学习制度

从制度化教育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并不否定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而是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

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按照国际上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哈耶克的观点,这种制度是“由规则调节着建立起来的秩序”。

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一种制度,能够按照这种制度共同的争取这种规范来维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秩序。所以,关于迈向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讨论。

1.就业导向与文凭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不管是民办,还是国办,体制的健全都是一个前提。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凭导向。如何从文凭导向转为就业导向,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和能学生就业的变化来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场会逐步改变文凭导向这种观念和意识。

2.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本位,必须强调能力建设。不能走普通教育完全学历的路,而应突出能力建设,当毕业生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能力优势时,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国务院提出,大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可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技能,拿证书。这就体现了能力对于人们在社会上谋职的重要性。天津的一所信息工程学校2003年计划招收500多名学生,报名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其中20%的报名者有本科和专科学历。所以,突出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单向考核与多向考核

现在的选拔基本上以考试成绩、知识作为衡量的标准,尽管现在考高职也是有一些侧重的考核,但是能力考核还没有在考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包括经验,经验也是一种能力,这些都不包括在考核内容里面。所以,要真正体现能力本位,应该在选拔制度上调整。

4.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普通教育模式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高中段教育,为期三年,不管是哪个专业,不管实际需要,在时间与专业教学安排上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5.衔接、沟通、渗透(略)

6.政府与市场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要强调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应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即使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也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有没有生命力,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

最近我到四川泸州合江县看了一所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员12000余人。这所学校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但是读的人非常多,而隔壁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却关了门,后来被这所民办学校买下了。同样是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靠的是市场经济,而公办学校没有利用好市场机制来增强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发展固然需要政府支持,或者某种程度上政府要给些政策,但是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更重要的。

7.市场机制与教育规律(略)

第5篇: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根据该法,美国联邦政府还建立了三个永久性机构:职业安全健康复议委员会、全国职业安全健康咨询委员会、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也曾开展过“安全生产月”活动,以提高全民的安全生产知识,推动国家的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加拿大在十九世纪末就实行了企业缴纳较高数额的职业安全健康保险金制度,利用保险机制加强事故预防和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该制度还规定,职业伤害事故较少的企业,可逐年减少保险金及相关费用的缴纳,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对雇员的安全生产教育。英国政府为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安全健康监管和教育工作,专门成立有“职业安全健康执行局”,有计划地开展经常性活动,指导和帮助企业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对人力和财力有限,安全管理和教育培训不足的小型企业,还实施了“小型企业资助计划”,该计划规定资助资金的一半以上须直接用于安全与健康顾问对企业提供的安全诊断和培训服务。[7]类同于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启示此,日本则长期实施有“蒲公英”计划,帮助规模少于50人的小企业提高安全健康管理与教育水平。韩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局”则将开展职业安全与健康培训、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制定与发行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出版物和影视媒体为其主要职责。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水平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机会、职业稳定性和收入高低,与其基础文化水平和所接受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文化程度低,又无一技之长者,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就业盲目,择业困难,失业率增加,一方面不能满足企业用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城市文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出于对培训时间、经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考虑,大多数农民工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对此我们难以厚非。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缺乏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服务意识,投入不足(或有投入效果差),措施不到位,只求农民工为我所用,不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象,却值得我们反省和改进。我国从国家、企业、社会各层面增强服务意识,视农民工教育培训为己任,建立更加开放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主动、积极地推进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企业与雇工之间缺乏长期稳定合约关系的现实情况下,尤其需要政府充分认识为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不是施惠而是责任,并在政策、资金上调动和促进用工企业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努力提升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进一步而言,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升,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均有甚为重要的作用。据本世纪初美国人口调查局的调查结果显示:提高一线工人平均受教育水平10%,可直接提高生产率5%-8%;西欧一些国家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工人的技术等级水平每提高一级,劳动生产率就提高10%-20%。[8]强化监控管理,保证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实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组织有序,实施规范,杜绝形式主义和腐败现象,是发达国家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特点。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在国家政策和经费支持,政府部门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巨大成果,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和认真地关注在不少方面存在的监管不力、控制不严、形式主义严重、经费使用不合理甚至弄虚作假,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已有十多年之久,但该法只是“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的一部综合性法规,局限于原则性的规定,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辅法规和制度,亟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立法体系来看,往往既有纲领性的综合法,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具体法规,具有较为完善全面的职业教育立法体系。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督和管理。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无效供给”,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有的地方利用专项经费建了培训大楼,挂了牌子,但却不见教师和设备;有的部门巧立培训名目,套取培训资金,或按人头领取培训补贴,事实上却是“只见名单不见人”;有的地方对农民工培训机构审查不严、有的部门截留培训资金或“雁过拔毛”,国家的扶持政策、鼓励措施成了少数人新的“生财之道”,这不能不令人义愤和痛惜。解决之道是必须切实强化对培训项目和资金的监管,除了要加强培训信息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外,监察、审计部门应介入管控,严肃查处虚报套取、截留挪用培训经费的单位和个人,遏制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违规违纪行为。

适应我国城镇化建设需要,促进农民工“短半径”就业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产业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依托和基础,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地方性主导产业,是推动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战后的日本在经济振兴过程中,大力发展“城郊工业园”,对农村富余人员和失地农民提供转业培训援助,使该国并未出现农民大规模外出寻工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我国国情来说,城镇化发展依靠的是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带动和各类非农产业的横向扩充,从而吸纳、集聚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形成“工业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这对实现农民工离家不远的“短半径”就业应是很有帮助的。因此,适应我国城镇化建设,大力引导和培育农民工教育资源,发展与地方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建设所需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民工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创造条件,帮助农民工实现“离土不离乡”的近距离就业,改变农民工外出打工常年难回家的生存方式,减少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很有好处和实际意义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教育培训的项目和内容应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力求贴近区域经济建设第一线,贴近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农村和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使命和作用。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与培训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是保证安全生产,减少职业伤害的基础,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对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的农民工而言更为重要。据相关调查,我国职业性伤害及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其中农民工是主要受害群体。“没挣几文钱,却落下一身病”是不少进矿、进厂务工农民的真实写照。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切实维护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健康权益,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如何建立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保障机制,除了要加快相关立法,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外,还应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违章作业、冒险作业和提高事故应急处置与自救能力。2008年正式启动的“中加合作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项目”,在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对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卫生公共政策的制定、强化雇主的守法和自我约束意识、提升农民工的安全卫生素质和扩大农民工职业安全保护的社会影响等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优化我国有关劳动安全与卫生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职业安全的监管力度,完善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与培训的体制与机制,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尽管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但其重视城市移民的素质提升和文明养成,使之顺利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从而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理念和做法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国务院总理2013年1月16日在国家粮食局考察调研时指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10]的讲话也是对当前农民工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文化程度是农民工自身全面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提高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前提。目前我国农民工学历多数为初中毕业或肄业,务工前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也不多,长期以来封闭型的小农经济环境、残存落后的封建习俗、行为懒散的生活习惯,对农民工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会形成种种障碍,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我国农民工教育应在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培养,尤其要通过开发企业与社区教育资源,结合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引导和培养农民工增强法制观念、爱护社会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得到同步发展和提升。当然,追本溯源,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全面优化我国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为我国的城镇化、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的合格劳动者。就此,韩国的“新村教育运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该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在全面推进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与我国目前遇到的农村教育问题极为相似,通过前后为期三十年的“新村教育运动”,培养农民正直向上的价值观、勤奋自强的自我意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该国此后的经济腾飞,步入发达国家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作者:范安平 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第6篇: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PPT 是用Microsoft Powerpoint 程序打开并演示的幻灯片文件,恰当地使用这种多媒体,对教学效果确实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已经普及。

作为教授过多门德国职教课程的职院教师,深刻体会到国内外的职教课堂对PPT 截然不同的运用。以下通过对比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PPT,给国内的同行提供另一种视界。

一 国内职教课堂的PPT

在国内的职教课堂,经常可以看到制作精美、内容详实、样式华丽、页面让人眼花缭乱的PPT,而且在公开课比赛中经常得到好评。

然而,在德国职教同行的眼中,这样的PPT 反而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产生不良的影响[1]。

国内职教课堂上PPT 应用存在的问题如下。

1 PPT 成为文字处理软件,教师在课堂上“读”PPT直接从书里摘下文字,输入到PPT 页面中。更有甚者,连文字输入的功夫也省了,连图带文字整页扫描成图片搬到屏幕中,认为将讲授的内容改为用多媒体呈现就充满现代感,是教学效果的飞跃。而且经常在一张幻灯片中塞进尽可能多的内容,以课件播放演示代替讲授。为图方便,避免失误,常采用顺序式结构的内容切换,只需按翻页键,课件就会“毫无差错”地按顺序“播放”下去。授课时照着屏幕念一遍完事,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至课件的既定流程,成为名副其实的“流水课”。

此现象是唯PPT 教学才上档次的看法的悲哀,实则是全盘抛弃了传统的教学艺术,当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反而有反作用,变成“点击式”课堂。教师的行为变成了照PPT“宣科”,以“读”“念”的形式把知识呈现,大大弱化了授课的实际意义,进入了以“读、念”代“讲、授”的误区。

究其根源,实质上是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体”演变成了“PPT+ 教师”为主体,只是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不容许学生的想法有半点“跑偏”。这种课堂能让学生的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吗?

2 用制作、搜索课件代替备课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以及网上共享课件的扩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PPT 课件的制作和搜索上,往往忽略了备课的环节,转而以课件的制作、网络共享课件的搜索代替了备课。拷贝课件或上网搜索课件,连续几年重复使用一个课件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许多教师把多媒体教学当作授课的唯一方法,一旦停电,就不知所措,教学无法进行。PPT 教学并不意味着课件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须知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取长补短,合理地综合运用包括传统媒体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有效地开展课堂,让学生易于掌握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的效果[2]。

3 “形式大于内容”

许多教师以为只要能够吸引听众的眼球,就能达到教学效果。刻意在色彩、动画和美工等细节处理上费尽苦心,制作所谓的“样式华丽,色彩灿烂,动感十足,形象逼真,电影般的画面切换”的课件,走进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技术误区。许多职业院校为了推广与标榜PPT 的教学作用,时常开展课件制作大赛,往往是上述者获胜。绚丽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让职业教育沉迷其中,忘记了教育的本源。

孰不知这样的处理常会造成形式掩盖了内容。学生看到了喧哗的动画,亮丽的色彩,花俏的样式。可是一节课下来,却没有记住什么,以至于误会课堂是在展示PPT 制作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所谓的主动学习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互相探讨,通过思想碰撞擦出新的“火花”,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3]。

二 德国职教课堂对PPT 的看法

与国内大肆应用PPT 相比,德国的职业教育大大弱化PPT,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1 以PPT 为主体的授课容易让学生产生惰性

PPT 的画面就像在家看的肥皂剧,容易产生坐在沙发上吃着薯条、喝着饮料欣赏剧情,不必思考,你给什么我就看什么的惰性状态。或者因“剧情”进展得太快,来不及理解当中的意义。在以PPT 讲授为主体的课堂,讲授者对学生并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只要学生不干扰讲授,按部就班讲完则可,师生间缺乏互动。教师不希望学生在中途“打岔”,把内容引向未知的方向,影响课程进度。学生出于尊重老师的观念,有疑问也不便于在授课期间即时提出。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根本不参与课堂的逻辑思考,接受的知识似是而非,当时好像听懂了,也很简单,事后一问,模模糊糊,知识点没有在脑海里留下明确的印象。德国人把这种只靠PPT 对着学生猛讲的课堂叫做“高精直喷”,意思是你讲的可爽了,但苦了下面在用心听的人。在课堂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肯定比不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争取多动手操作的动态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学习效果好。外国的教育研究表明,动手学习或通过自己的行为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也掌握得最牢固。

2 以PPT 为主体的授课信息量往往过大,对学生要求过高

不管是图片为主,还是文字为主,信息量往往过大。这样一来,以PPT 讲授为主的课堂往往要求学生精神高度集中,自始至终充满兴趣,思想上不能开一点小差,理解能力要跟得上老师的进度,课堂笔记也必须抓紧记下。这样一来,整堂课就显得非常紧张,听明白了就来不及记笔记,顾着记笔记就顾不上听,经常兼顾不了。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这样优秀的学生占整体的比例也不会太大。

另一方面,PPT 页面随着讲授在课堂上一翻而过,学生事后要翻看或在课堂上记录也极不方便。

3 PPT 讲授网络化

如果光靠PPT 讲授就能让学生掌握技能, 倒不如把PPT播放与旁白录制成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那就不存在授课的必要了,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把课程分成面授与网络教育两部分。正式参与面授前,需通过网络预先学习。通过网络能把课堂扩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让学生可以反复多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只有学习完并通过网络测试,才能获得参与面授的资格。学员在面授前已掌握了课程的基础知识,对面授内容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便于面授的开展。也让教师从讲授中“解放出来”,为实际技能的演练腾出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基于对课程内容的预先了解,学生在面授时能提出“有分量”的问题[4]。

三 德国职教课堂的PPT

1 以展示为主

PPT 相当于一幅大海报。画面简洁是最基本的要求,切忌花里花俏,切忌电影般的切换样式,那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不该去的地方。

为避免受课本尺寸及印刷的影响,需要专门制作、拍摄高清晰度的彩色图片在课堂上投影放大,并设计与之相应的学习活动,或讲述局部细微之处。也便于打印出来作为小组活动的素材,让学生细看或讨论[5]。

2 基于PPT 的展示展开课堂活动

PPT 页面切忌堆砌大量的文字。他们认为,文字注释出现在PPT 里是毫无必要的,课本才是文字描述的地方。PPT 画面内容的意义、所需的文字解释或最终结论应该由授课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

可以在讲解或小组活动展开后,让学生总结并呈示在教室所配的诸如翻纸板或喷胶贴板等传统媒体上。也可以由授课者边讲解边把预先准备好的重要知识点或技能规范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出来。

这些卡片、翻纸板或喷胶贴板区别于传统课堂的黑板板书,不会被擦去,重点内容都被保留下来。课后学生可以再翻看或讨论,也可以拍成照片,以作课堂笔记资料保存,课后再慢慢复习、消化体会。

所以,德国人的PPT 仅起展示作用,授课者以PPT 的画面所提供的信息展开教学活动。可以是分小组讨论后各小组做总结并相互展示结论和提出疑问,也可以授课者边讲解边让学生总结。总之,不能对着PPT“干”讲,要通过PPT 提供的画面设计合适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3 提倡禁用PPT

只要存在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挂图、实物、场景等条件,德国人都提倡尽量禁用PPT。使教师从PPT 的脚本中脱离出来,促进师生互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禁用幻灯片则能鼓励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

综上所述,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对PPT 多媒体的看法和用法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不能对PPT 多媒体技术形成依赖性。在课堂开展上,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取长补短。在PPT 展示的内容中,合理地综合运用包括传统媒体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易于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Robertamp, James D.Russell.教学媒体与教学新科技[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

第7篇: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对于学生选择职教师范生的意愿我们也做了调查,其中愿意的占16.1%;不愿意的占39.2%;不清楚的占44.7%。我们分析得出对于职教师范专业,小部分同学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接受职教师范专业。但在剩下的同学中,犹豫选择的和肯定不选的各自占有一半。愿意选择职教师范为未来学习方向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因为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倾斜,不选择职教师范的同学大部分是因为不想选择教师作为职业以及未来不明确的就业前景。

2专业教师对职业师范专业的介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会计专业是江西省第一个包含师资类的会计专业,此专业经过1993年的以完全职教专业招生到2004年以完全应用类专业招生演化为如今分为职教类和应用类两个招生方向。同时针对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安排和就业规划,学院的安排是会计专业在本科教育前四个学期接受统一基础课程,在大二下学期结束之前进行职教类和应用类专业分流。大三和大四开始接受职教类课程。会计职教类方向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中高职院校就业,应用类方向专业毕业生面向社会就业。在采访当中,老师们针对职教专业的教学特色归纳到:在专业方面,职教类专业比应用类专业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并且不局限于毕业后进行教学工作,使得职教毕业生在就业渠道的选择更有灵活性;在就业前景方面,国家对职教类专业有众多政策扶持,鼓励并且推广职教师资类专业,这使得职教师资类毕业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同时还提出在职教类和应用类方向的选择上,学生们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同时也应该加强此类专业的推广,使得学院的职教类专业的特色继续保持。此次采访内容以文稿的形式刊登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报上,从而进一步宣传职教师范类专业。

3职教师范专业的宣传及推广方式方法选择

第8篇: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着重从教师需要实现的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服务对象新的学习需求方面的变化,分析探讨教师必须完成的职业角色的转换及应当承担的新的职能。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此相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对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转换角色,才能真正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

一、新形势下教师要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变化,必然使教师要完成的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发生变化,教学中我们不再强调课程理论体

系的完整,不再强调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而是强调教学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这种变化打破了多年来教师习惯的教育教学目的,况且对于知识体系的界定是明确的和较为简单的,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具体职业能力的界定与评估却是相对模糊和困难的,这使许多教师一时无法适应,教师为适应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引导者和训练师。

二、新形势下教师面对的需求权益者

在以往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直接面对的权益者是企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学校培养的唯一指向。但是在今天,社会的发展更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本人对自身的能力结构设计和就业取向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面对企业和学生这两个需求权益者,学校、教师要做的是充分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客观的传达给学生家长和学生,对其将来面临的职业环境进行尽量客观的描述,帮助他们了解将来就业的市场环境、就业条件、能力需求等,使他们尽量合理的制定个人职业教育目标,再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贯彻执行。

三、教师角色转换

(一)计划课程的设计体现角色转换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在当今社会,职业要求和个人职业能力的一一对应法则已被否定,新职业和就业领域中,岗位要求和个人技能是一种开放式的对应,两者处于一种相互动态适应的过程。基于这种形势,在职业技术教育计划课程的设计中,教师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设计者,而首先应当是一位学习者。教师要不断认识和解读职业领域中的需求变化,判断这种变化给就业者职业能力带来的新要求,思考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来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才能实现学生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动态适应。

教师在计划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主观的设计者,而应当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学习者,是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协助者,是在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之间的一个协调者,我们要做的是像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所作的那样,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提供一个相对多样的,能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方案选择,提供一个参考服务。

(二)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体现角色转换

课程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集中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应当首先从教师的角色观念作起,从课程结构与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等方面作全面的变革,具体包括:

课程结构与管理方面:改变过去课程以学科为基础的做法,以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改变过去一元化、专业化的倾向,向多元化和均衡性的管理转化;改变过去教学过程管理的同一性与指令性,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灵活的,指导性的教学管理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性与自觉自律。

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中,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习惯,代之以职业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心;改变过去课程组织强调系统与规范的做法,强调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减少过去课程组织中原理与经典知识,增加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与技术政策问题;变旧有课程教学的难、窄、旧为浅、宽、新;将过去教学过程的概念、法则、练习的渐进模式变为经验、思考和应用模式;将过去的教学重心从注重结论、获得知识转移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通过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使教学从一个单向的授递过程变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课程内容与教材设计发生以上变化之后,教师的角色必然随之转变,教师不再成为知识传授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者。

(三)教育评价方法体现角色转换

教育教学评价应当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出发对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的评价。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应当是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的,通过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过程中应以评“学”为主,改变过去学生在教学评价中被动地位,多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精神与学习收获的总结评价。具体实施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少给定标准化答案,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其次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形式,多采用论文、答辩和制作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方式;在此从评价考核的内容出发,减少知识掌握的测试,加强技能、技巧、参与性、多元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考评,以此种评价的指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升能力。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之下,教师不再作为教学评价的直接对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便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在学习种起组织、帮助、沟通的作用,积极启发学生寻找和搜集学习资料、进行检视与反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专长与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面对问题与困惑,挫折与失败,引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做出评价,在民主的互动种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教学是一个共同体。

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指路者,而应当成为人们职业发展的加油站,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企业提供由我们设计的就业者,而是时刻准备着满足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劳动者个人对职业技能发展提高的需要,我们应当是一个随时可以依靠的强大的支持系统。教师此时就是这个支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系统能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服务、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解决新问题,使系统运转的更有效和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曹莉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7-8.

第9篇: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1 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与背景分析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面临新的改革机遇,特别是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匮乏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问题,不少企业因急缺高技术工人,而面临生产停滞窘境,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行体制建设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以上情况更加凸显对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和改革的必要性,也明显表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坚持迈向职业技术教育市场化发展方向。

2 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创新的策略与改革方向

2.1 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技术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人为本,把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与高级技工教育有机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优势互补。新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技能、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职业教育特色更加突出;面向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基地,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集学制教育、短期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劳务中介为一体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模式;调整教材,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与大型企业加强联系,将毕业生推向沿海改革开放领先、经济建设发达地区,进而辐射全国,做到“订单培养”“量身定做”,走出校门即上岗,实现学校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

2.2 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加强职业技术和实训中心建设,通 过实训室建成电子阅览室、汽车实训室和汽车驾驶训练基地。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实现毕业前的职业技能鉴定,确保高学历、高技能“双高”人才的货真价实。职业教育要从国情和各地实际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解决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和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人才的矛盾。实行“订单式”培养,最为关键的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订单”要求安排运作,如建立灵活的专业设置机制,确保订单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依托行业办学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职业教育院校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有教学能力的人员、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各职业院校可以打破现行按专业、学科设置课程的框架,构建灵活的“课程模块”制,真正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科设置模式。

2.3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形成特色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改革、以高技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以优质就业为标志的校企合作,构成技术学院品牌特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我国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方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以及实训基地建设几方面探索职业教育的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 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实现体制创新

3.1 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制创新

推动公办职业院校的重组与整合,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探索与行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合作办学,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同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要与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相结合,支持行业、企业办学和民办职业院校发展,促进民办与公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应积极吸引民营资本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充分发挥民办职业教育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和运行高效的特点。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采取政府支持、办学主管部门配套、职业院校自筹、社会捐资等多渠道筹措方式。

3.2 以职业技术教育能力为本位,加快课程体系建设创新

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突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这是职业教育自身性质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