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德育思想论文范文

传统德育思想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德育思想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德育思想论文

第1篇:传统德育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措施;重要意义

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Ling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 contains rich resour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t the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y can enr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content, enhance the efficiency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o as to optim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measure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中国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独特的教化功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和人们思想逐渐被异化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重要的使命和挑战,由此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作一简单了解和把握的前提下,致力于深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跨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使得多元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也得到了加强,然而在学术研究的广泛领域里,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并不一致,很多不同学科和立场的学者从各自的问题视域和致思角度出发作出了莫衷一是、取向各异的己属界定。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价值。概括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环保思想和整体主义思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等等,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以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积极汲取万物和谐发展的教育因素和大力传承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文精神资源,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前提、为基础,去继承传统,承认历史和传统对人类的作用,从而根据民族传统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向下一代提供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范型和参照系。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新文化建设,都不可能脱离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包含着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继承和汲取的精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地拥有优势和特色,其核心环节就在于能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

(三)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可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

作为有机体的国家社会,要维系存在和发展,必须建立社会共同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多元化倾向。但是,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许多以我为中心价值观的膨胀。这些人以价值观多元化的存在冲击排斥社会价值观的存在,否认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显然不利于建立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道德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应当十分注意从传统价值观中选择、提炼有价值的加以继承和现代阐释,对于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传统文化的认同能达到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经历了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不断的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成为整个民族生生不息、休戚与共的内在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实施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深厚感情的同时,认识到生活在中国广大国土上的各族人民,有着共同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承继着统一的文化传统,从而达到一致的文化认同,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一)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必修课教学课程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在课堂的教育内容上,我们应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扩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量。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可以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耳、入脑。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的了解与探究,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辨水平。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教师应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充分应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采用学生乐于且易于接受的方法认知中国文化,学习传统美德,有效地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多方面协调配合,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重视环境对人品德的影响作用,倡导选择良好的环境培育人的美德,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并以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通过家庭感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合力育人"的传统,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领域结合起来,构建教育一体化网络,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并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

(三)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教育不能脱离实践"坐而论道"和"闭门思过",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在大学生中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实践活动要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而组织和展开。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活动既是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的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采取理论学习研讨型、文艺活动型、实践型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文艺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表现出来,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做到知行统一,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崇高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吸纳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把它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3]贺斌.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7,(2).

[4]薛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8).

[5]曲洪志.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6,(4).

第2篇:传统德育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 公共课教学 传统文化 结构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一、何为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性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迈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也展开了传统与现代的分化与转化问题。这一时代课题在改革开放后表现出一股又一股的“文化热”现象。不过,由于此时人们不仅对传统文化具体内容的认识各有侧重,而且在认识的方法上也表现得很不相同,所以导致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主干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有的认为是道家,有的认为是儒家和道家,最后有人认为是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些讨论无疑是对传统思想文化之结构的认识。通过这些讨论,现在我们应该达成这样一个基本共识,即传统思想文化不应作为单一某家的思想文化去理解,而应该作为多家思想文化的共同体去理解。

那么这一由多家构成的传统思想文化共同体还有没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互补性和开放性来进行一番说明。

首先是互补性。人们常说,儒家入世,道家离世,佛家出世。又说,儒家治世,道家养身,佛家修心。这些说法虽然不甚全面,但是道出了作为传统思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道、佛诸家相比之下的各自特征以及对人类需求的互补功能。事实也是如此,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而服务的。道家的修身则更多是指通过大道之个体的养生来成就顺应自然大道的愿望,所以孟子批评其末流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孟子・尽心上》)。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多是对于今世今生的关照,对于他世别生多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而佛教在这方面则广泛汲取人们的智慧成果,不仅有三世报应之说,还有六道轮回之论,甚至有西方彼岸世界之地。所以,儒佛道三家确实为不同人群及其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着丰富而互补的智力支撑,以至于传统社会中的不少人一生中会根据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文化归宿。

其次是开放性。百年来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开放性。梁启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最早是儒家与道家融合,后来又与印度传来的佛家文化融合,现在我们正在与西方文化进行融合。这些融合都蕴含着一种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正是基于构成传统文化诸家的互补性而来。儒家以家族伦理道德为起点构筑现实礼仪制度,道家则以玄妙大道为前提规划人类发展的自然状态,魏晋玄学则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道家的玄妙大道来为儒家礼仪进行论证,最终提出了“夫仁义者,人之性也”(郭象《庄子・天运注》)这样的命题。至于道家道教方面,则最终出现了以忠孝为特色的净明道派;而佛家则出现了强调“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作为日常修行的禅宗。作为宋明理学的儒家则常常被指为“出入佛老,阳儒阴释”,由此也可见三家在思想文化上由互补而呈现出的开放性地融合情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中的互补性和开放性共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即特别强调人文精神。从这一特质出发,我们不仅可以在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做到知己而定位好自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能更好地为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如何实现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性教育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是大家最先接触的公共课程之一,而且也是深刻影响学生未来学习和接受新知识乃至新体系的启蒙课程之一,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教授一些具有结构性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些涉及结构性知识的教育中,关于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结构性教育占有重要位置,它广泛地存在于关于人生价值、家庭美德、爱国主义、社会公德以及生态文明等等方面的论述之中。在这里,笔者主要围绕生态文明来谈谈如何实现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性教育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融为一体。这是我国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形成的文明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关于生态文明有不少资源可以发掘。

首先是整体观。我们发现,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的叙述结构都蕴含着深刻的整体观。道家以宇宙大道为根本,以顺应自然为原则,将自身视为小宇宙,希冀物我两忘,达至逍遥自在,这无疑是一种天然的整体观。儒家虽然强调仁义的内在基础性,但是也特别强调要将之发挥出来,由近及远,亲民爱物,最终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佛家既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认为“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但都是为了说明内心与外境也是浑然一体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这种在宇宙之境下探索实现自我完善的整体论思维模式,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必然有其深刻价值。

其次是人文性。我们知道,生态文明之所以今天受到如此的重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则根源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所以生态问题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人自身的问题。俗话说,从哪里倒下,就应从哪里站起来。解决生态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归根结底还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而不能依靠他者的力量。这种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来解决问题的精神,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直的。儒家孔子云:“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所以宋儒强调儒家实乃为己之学。道家《老子》中亦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大道的实现要靠日积月累的点滴努力。至于佛家,即便其有“见性成佛”(禅宗)和“念佛往生”(净土宗)这样快捷的法门,也从未有任何派别放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样一个共法,所以中国佛家的诸多派系特别强调要止恶行善,主张先学做人才能成佛。

笔者在这里只是强调了其中比较具有结构性并且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实际上关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资源还可以找到很多,比如对生命的尊重、对欲望的节制以及对感觉表象的破除和对真理的追求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结语

第3篇:传统德育思想论文范文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把小笼中的小鸟放在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欲使德育生活化,就必须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或德育资源”的观念,直面变化着的生活,积极开发和利用鲜活的德育资源。

乡土资源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最肥沃的土壤。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总有着特殊的亲切感,更有深入了解的强烈愿望。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更能使德育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换,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效益。

二、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德育方式

课堂教学案例:

寒假前,教师布置任务:常州正在火热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作为常州人应该也是必须了解常州历史的点点滴滴,因为这是我们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队、自由选择一项或几项作为活动的内容……

(一)节日风俗文化:收集、调查传统节日期间的饮食习惯、婚嫁礼节、宗祠拜祭习惯、各种娱乐形式;

(二)本地区历史文化遗迹的考察:主要调查本地区古人类活动遗迹、现存祠堂、古乡镇村落、寺院、文物保护单位等内容;

(三)历史名人事迹,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

(四)对本地区姓氏文化的研究。

(五)其它自己认为可以活动的内容。

寒假后,学生成果展示:

PPT: 我所知道的圩墩遗址

手抄报——青果巷民居介绍

学生讲述恽姓由来的小故事

小品表演:我们的春节见闻

小论文:西夏墅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

……

教师:(趁热打铁)一方面补充相关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我们在开发乡土资源时,必须在立足用好乡土资源的基础上,为“用”而“开”。这就要求我们挖掘课堂生成资源。

比如说:在这次活动中,有一组学生撰写了《西夏墅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小论文,虽然有些偏题,但是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在之后的一节课中,展示了学生的这篇论文,并由撰写这篇论文的同学讲解,图文并茂,真正“激”起了学生为环保而忧的“情”,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后进一步去了解本地环保现状,深层次分析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尝试制定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案。最后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交流各自成果和心得,通过学生的辩论,进一步优化方案。虽然师生花费了不少精力,学生的成果可能也显得比较幼稚,但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动手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容易达到环境教育的真正目标: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转变,从而为学生由“意”到“行”的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德育的实践性原则认为,德育过程不同于教学过程,德育过程是以活动和交往为基础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对乡土资源的利用,可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并且以各种方式呈现: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讲;可以是规范实用的调查报告;可以是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黑板报;还可以是稚嫩的小品表演……实践活动以新颖的形式,浓郁的乡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积极的情绪体验,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在品德践行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情感再次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3.构建和谐的隐蔽德育,营造全面的、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所谓隐蔽德育意图,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的。

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的调研和各类学习活动,充分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动力。班级里的很多学生开始从自己周边的事做起:开空调时,尽量高开一度,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尽量不用一次性的筷子或餐盒……

第4篇:传统德育思想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德育应顺应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研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第5篇:传统德育思想论文范文

一、网络对德育工作的冲击及负面影响11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在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不同主体经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的频率越来越大,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首先,大学生理解信息变得多角度化,他们不再简单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其次,大学生理解信息变得更加主动。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自行选择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被动地听从教育者的安排。21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信息,从而严重影响着德育的作用。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到达学生身边,造成大学生身边的信息空间发生“过载”,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有限的德育信息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难度加大。31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网络信息以其广泛性、多样性、多媒体化等特点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而对学校德育活动的参与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度下降。这样,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德育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使得高校德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大为降低。41信息质量难以把关,德育环境受到污染。

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由于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单一,德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管理手段来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努力去掉那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各种不良信息,同时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担当信息源的角色。因此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接受的外界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流动过程都有较好的可控性,使得信息比较“纯净”。计算机的普及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计算机网络形成的环境中,对信息源的限制以及对信息的过滤非常困难,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够在校园中传播而形成复杂的信息环境,信息质量大幅度下降,德育空间被污染。51对网络的过分痴迷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养成。网络丰富的信息和各种新鲜刺激的娱乐手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使得一些大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网络上。一方面,长期的网上漫游缩短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时间,影响了正常的交友活动,人具有社会性,社会活动的减少会给其道德养成造成阻碍,另一方面,由于网上的人和物都是虚拟的,摆脱了真实的环境,人的行为缺乏了角色的约束而趋于放任,极端者利用网络高智商、高技术、难以侦破等特点进行违法甚至是犯罪活动。这些情况虽然不具有普遍性,却影响了某些大学生的道德养成。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措施网络虽然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不能采用“封杀”的办法,而应当采用疏导的方法。我们德育工作者应当占领网络这块阵地,抓住时机,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大胆创新,以网络为工具开展德育教学,消除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11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1)借助国内已有的知名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一些网络公司及其网站已经跻身于世界知名网站的行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借助知名网站,就是利用其知名效应,使访问者引起兴趣。特别是可以获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络和网站的“路由”。目前,我国可借助的知名网站主要有中华网、搜狐网、炎黄在线网等,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网。(2)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通过有目的的组织,帮助一些德育工作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网页,提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与热心网友进行沟通、对话、辩论、答疑、咨询活动。由个人建立的网页有时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更灵活,更容易使人感到有平等性而被接受。(3)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德育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乐、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使大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21采取新的德育方法(1)采取“网上”聊天的方法。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式的“渗透”教育才能有效。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网上聊天这种形式开展教育,通过“闲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讲道理。(2)采取“网上”辩论的方法。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实践表明,人们总有各种成熟或不成熟,准确或不准确的观点,并且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愿意别人能倾听自己的观点,注意自己的存在。

但是,生活中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场所很少,因此许多人存在这方面的心理压抑感。信息网络出现以后,开辟了“我来说两句”的场所,给人以不限时间、场合、顺序、范围、对象的说话机会。辩论的方法从表面看是一对一,实际上许多“观辩”者也是受教育者或是受影响者,不排除有时“观辩”者的思想观念转变更快更彻底。(3)采取“网上”咨询的方法。在网上开展信息咨询,如学生工作信息咨询,包括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奖励、处罚的政策规定,校内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校内热门话题,遵章守纪,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再如网上心理咨询,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打开心扉,心中的压抑感得到释放。还可以在网上开设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一方面可以使用人单位能够更全面、更方便地了解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择业意向;另一方面增加了就业信息公布的新渠道,提高了信息的公开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应聘、择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可在网上开设就业“指导”、“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答”、“择业技巧与方法”等栏目,使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摆正自己择业的坐标,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31

增加德育内容(1)网络道德教育。由于今后的年轻人学习、工作、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因此,网络使道德教育比过去更显得重要。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规定:新生入学后必须接受一次计算机使用方面的道德教育。校方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本计算机网络使用守则,向学生解释攻击计算机网络和发送伪造的电子邮件等行为是错误的。经过短期培训后,学生还必须参加一次以守则为内容的网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使用校园网。在我国,部分高校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了网络道德教育,开始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增加了“网络道德与文明”的内容,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规范、网络礼仪、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健康等方面的教育。(2)网络法规教育。网络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青少年好奇心强,富于挑战,在掌握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后,便将网络当做他们施展技能的天地,并依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必须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法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法规方面的各项规定。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制订了许多相关政策和法规。近几年更是加快了网络立法的进程,仅2000年一年就颁布了七部网络法规。作为教师应该关注这方面的动态,把最新的网络法规、管理规定等及时向学生传达。

同时还要看到网络时空只不过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律法规和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国家保密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如:《宪法》第四十条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国家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因工作需要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网络中使用的电子邮件从本质上讲只是为了便利人们的交往提供的一种先进技术手段,电子邮件的内容与账号同样受法律保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法律课教学时要注意这方面的灌输和引导。(3)网络安全与健康教育。告诉学生在网上可能遇到的有害情况,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如: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的密码,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不要回复任何粗俗、暧昧或肮脏的电子邮件;不要跟陌生人约会见面,如有必要须有朋友同行并且约会地点选在公共场所等等。针对一些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中,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网络综合征的出现,还应开展网络健康教育,使他们明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与使用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网络也是这样,使用网络并不是要在网上消磨时间,而恰恰是为了节省时间并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4)学德教育。在网上信息非常简单、快捷,而且不用通过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社会信息过滤系统,因此对学生进行学德教育,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有对社会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与此同时,由于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比较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如网上资源搜索、下载、搜索引擎等方式,使得抄袭他人作品成为更简单的事,甚至美国波士顿大学还发现有八家网络公司在网上出售论文,即所谓的“论文工厂”,为大学生抄袭论文提供便利,因此网络环境下学德教育不能忽视。41改进德育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德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正确思想与行为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要通过加强对学生德的状况的要求与考评的管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可否认,目前德育评价相对于学校的智育和体育的评价还依然是一个比较差、比较弱的环节。比如在评价内容上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中的受教育者,当受教育者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标准时,不是用新的实践去重新检讨既定的品德标准,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否定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状态,想方设法约束防范受教育者,这导致对德育对象估计失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失调、对立,严重影响了德育实践的效果。再如,在评价方法上也不甚科学,如我们经常采取的评语法,即用简明的评语来表述评价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只注意定性描述而不注重定量分析,因而不够精确,对评价对象不能逐一排出先后次序,有时难以做具体的比较分析。做评语时,也容易掺杂个人偏见或主观因素。网络环境下,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在校表现,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1)把网上道德作为一项评价指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纪的受教育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超级秘书网

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学校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所以,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应包括网上道德水平的评价指标,如学生上网后遵守网络道德的情况,被网管处理的情况,被网友谴责的情况的记录和反映。同时,还应实施对学生自身定期上网的道德状况的评估,如破坏校园网的情况,“黑客”行为的有无,恶意造谣、诽谤同学的问题,对教师的不良人身攻击或评价等。(2)评价方法的创新。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每个学生将本门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所有工作总结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学习主页中还包括每个学生的学期论文,包括个人与小组对当前高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成功个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做的调查研究报告,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搜集和整理的全部资料与信息,并综合成每一届学生集体创建的课程资源库。这种全新的学习评价与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示出每一个学习者的才华与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创造出一种师生之间,本届同学之间直至不同届互不相识的学习者之间跨时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评价的新模式。

第6篇:传统德育思想论文范文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手。是班级德育的组织者与管理者,班主任对班级德育管理的能力直接决定班风与学风,班级的班风与学风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班主任德育论文工作,不仅关系学校德育管理,对各学科教学质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教育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班主任要搞好班级德育工作,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班主任如何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用爱心对待每名学生。以身示范

爱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班主任面对的对象是存在着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能拿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更不能以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他们。只有用爱心平等地对待他们,才能唤起学生心中的爱心。对于能力差、有缺点的学生不能歧视,要用爱的语言鼓励他们;用爱的渴望调动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感染他们;用一颗真心唤醒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遵其言、信其行。

二、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以自己树榜样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班主任自身的形象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对待各种学生的态度、仪表、自身的能力,以及讲课时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知识面的广度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班主任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提前到校,检查出勤、卫生、督促学习,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努力进修,积极抓好班级工作,真诚的关心学生,一视同仁,这样对以后的班级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分发挥各科任教师的能动性。从各科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班主任德育要和各科任教师紧密联系。了解学生,了解教学进度,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只要班主任德育论文充分挖掘,是可以选择适当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四、充分发挥班会的主导作用。直接进行德育教育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使学生在本周按班会要求进行对照,以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主题班会的选材一定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班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力宣传公民道德规范,以此激励学生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事业的合格者。

五、将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如今,单纯的说教已越来越不被新形势下的学生所接受。怎样才能既让学生愿意接受,又能达到教育目的呢?将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就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当前很多学校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不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束缚在学校中,单纯地追求教学质量。实际上,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久而久之,将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学校应该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原则,适当地组织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这样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六、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接受德育

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且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个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个健康的道德环境。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因此,班主任德育论文要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七、小结

班主任只有把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顺利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接班人,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的合格人才,争取让学校德育工作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参考文献

第7篇:传统德育思想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德育 孝文化 感恩责任 忠诚奉献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坐落于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我院从2000年开始,利用传统的孝文化资源,探索高职德育新模式,以孝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以感恩教育为特色,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阵地,职业精神与创业教育和德育综合评价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一、从孝道到“感恩”,搭建思想教育基础平台

传统孝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有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多地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带着共性的传统和精华。孝文化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深深地融入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意识之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孝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以孝文化传统明显的孝感,要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孝文化的优势。孝文化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来看,包含着对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理解、对人的历史继承关系的肯定;孝文化从情感上包含着人类真挚的亲情,特别是对他人的关爱;孝文化从价值观念上推崇对人的社会价值的理解,强调人的责任,孝文化从道德伦理上,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

我院以弘扬传统的孝文化入手,营造感恩和亲情的文化氛围,搭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高,价值评价多元化影响越来越大;学生来校前主要关注考分、升学,到校后,关注感情和就业;在升学教育中,思想教育的内容比较大空泛等情况,通过感恩和亲情,用传统的孝文化来搭建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

1.挖掘孝文化的优秀传统。我院协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先后创作出版了《千古孝子黄香》《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孟宗的故事》《无敌孝子剑》《中华孝文化研究》《寻根问祖》《苍歌》等作品,为孝德教育增添了新的载体。

2.开展感恩家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积淀了厚重家庭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忘我付出。但是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学校,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以感恩家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和学院社团活动,开展一句话、一封信、一件事生动具体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感恩。

3.利用社会资源展开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我院将感恩教育与孝感的红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走红色革命路,做可靠接班人”活动,每年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大悟县、应城汤池等地参观学习,在驻孝感某部军史馆、孝感市老干所建立德育教学基地,并请现代孝子楷模黄来女、田子君等来学校与学生交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对家庭父母的感恩,推衍到对学校、社会的感恩。

4.发现、培养感恩典型。在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发现感恩的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作用。我院的谭之平带母上学,艰苦创业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成为感恩的典型,被授予孝感市十大孝子、湖北省道德模范、全国十大孝子、全国道德模范等。随后,学校掀起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活动热潮,将感恩教育引向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二、从“责任”到“忠诚”,启发敬业创业的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敬业和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忠于职责、忠于职守、忠于事业,要培养学生忠诚的职业精神。

传统的孝文化中“孝”和“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其中包含主动地承担起对亲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国家。孝文化包含着很多具体、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叙述的大多数是以顽强的自立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自己的亲人、国家。

我院通过弘扬孝文化,激发学生对亲人、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倡导学生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忠诚,拓展孝文化的现代内涵,将孝文化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职业和国家的责任和忠诚。

1.培养学生感悟责任,明确学习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国家和学生家长所期盼的是后代能够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回报社会。这与古代的孝文化对后代的要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更要有自立自主的精神。我院从尽孝的责任入手,将孝文化教育与学生入学的认知教育结合起来,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熟悉和热爱专业,学好本领,立业创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

2.树立创业尽孝典型。孝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行动,历史上的孝道故事都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担孝的责任。我院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业尽孝的谭之平,宣传身边的感人事迹,感动学生。动员学生将对亲人、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情转变成实际行动,组织义工社,组织学生回自己的家乡服务,通过典型的示范和实践体验,树立敬业乐业、劳动创业的精神。

3.学习训练,养成热爱专业、忠诚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不少内容对高职学生是枯燥的,也有些技能训练是单调的,这需要学生以意志的力量,以热爱专业的敬业精神来完成。在我院的专业教育中,引述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的典型和先辈事迹,引导培养学生的感情和意志,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4.通过实践性教学,感受前辈的忠诚敬业精神。孝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表现在丰富的内容上,更多蕴涵于民族的意识里,存在于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潜意识和行为中。在企业中,老一辈的工人、技术人员身上都显示着这种优良的精神和传统。在实践性教学中,将敬业精神和对企业忠诚的品质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

三、从“忠诚”到“奉献”,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孝文化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有相通和继承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的是在肯定个人价值基础上,坚持将社会共同利益和人类命运放在首位的价值观念。而孝文化强调社会的整体性、人类社会的历史的继承,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强调对民族国家的忠诚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是在肯定个人利益和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坚持把回报社会、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孝文化所强调的是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感恩父母、报效国家等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也存在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的道德实践,强调加强自身修养,实践“八荣八耻”。孝文化强调修身克己、立身齐家、和谐和睦,并将这些基本的道德修身要求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境界,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八荣八耻”是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是孝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强调在彰显个性、肯定个人的价值,肯定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性与社会的共性的辩证统一,并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因此,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是孝文化中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发展。而作为传统的孝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与人们的亲情相连,融化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之中。以孝文化为底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能丰富思想道德教学的素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

我院坚持以孝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将理想建立在社会利益的基础上,以回报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为最高的追求;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上,强调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忠诚的爱国者;强调忠诚于事业,敬业奉献;在人生价值追求上,强调以社会进步和有利于社会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道德伦理上,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对社会的仁爱之心。

四、从理论到实践,构建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高职德育是一个体系,健全的德育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德育工作机制,其中重要的是德育评价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既是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评价,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验,还是保障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我院不仅将感恩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孝文化为特色的高职思想教育体系,还将这一教育体系与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1.确立全面的德育目标模式。构建高职德育评价体系,必须明确德育评价标准。我院建立了以思想素质为核心,以学生日常操行、孝行、感恩、实践性教学社会评价为重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内容,以“感恩、责任、忠诚、奉献”为特征的目标模式。在高职学生目标模式的设计中,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多样化和多元性,并将学生的三下乡、敬老爱幼无偿献血、向希望工程捐款、义工实践等活动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做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信为宗旨,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信息网络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设计中,将德育作为首要的内容,将德育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各种隐形的课程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建立多主体评价,包括辅导员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对象包括对学生个人、班级等团队和教师、辅导员等德育的管理人员的德育工作评价。

第8篇:传统德育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 :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2009年6月,第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会议在天津召开。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以德育课为主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成人成才转变为学生内在需求。本文通过对农村中职学校德育现状的简要分析,提出提高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几点意见。

一、农村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1.1 德育对象成绩差,素质底。

农村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招生后的线下生,质量普遍比较差,生源质量差不仅体现在在校学习的成绩比普通高中学生差,更体现在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较低,影响了自身和其他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这是目前农村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1.2 教师授课质量低。

尽管目前中职教育正得到不断重视,国家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但是相对应的软硬件条件却迟迟跟不上招生规模的发展,必要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的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低等都影响到中职教师的授课质量,不仅学生不主动学习,部分教师也敷衍了事,不重视中职课程的教授。

1.3 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还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对学生德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其他文化课和实践课并没有多少区别,要科学地判断学生在德育课中到底收获多少知识,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多少,达到了怎样的教育效果,没有相应的评价依据可供参考。

二、对提高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建议

2.1 改变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和中职教育机构都在加紧扩大中职办学规模,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软硬件条件的提高,盲目扩招和争抢生源给农村中职教育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在农村地区,学生和家长“闻中职招生色变”,大大影响了农村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提高农村中职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要改变农村中职学校的招生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改变招生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首先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中职学校招生程序的规范力度,遏制中职学校招生的乱象,提高中职学校办学门槛,制定一定的软硬件考核指标对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进行衡量,清理那些以经济利益为追逐目标的学校,还原中职教育的良好初衷。其次,中职学校招生人员资格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任何人都有机会从事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招生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是农村中职招生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部分不法人员为了经济利益欺骗学生和家长,败坏中职教育的声誉,严重影响农村中职教育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对招生从业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规范招生行为。

第三,对中职学校自身来说,改变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就是要制定与实施相应的中职招生规划,更新自身的办学理念。在明确自身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制定相适应的招生管理办法,确保招进来的每个学生都能在优秀的学习环境和师资条件下学习。

2.2 改革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上课热情。

德育课教学具有不同于中职学校其他学科的区别,其特殊性在于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如何,很难通过单纯的考试来进行衡量,要提高农村中职教育德育课的实效性,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改革德育的评价体系,应该不单纯以考卷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对中职学生和教师来说,德育课的评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已远远落后于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引进一些新的理念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德育教学评价需要对中职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行为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这并不全面;德育教学评价应该产生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德育教学评价还需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让学生能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德育教学评价在对学生德育效果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而应该充分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在农村中职教育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改革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总结德育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总结出全面的的考核方法,尽快建立起一套能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科学的德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并使之不断完善,达成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3 改善授课方式,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

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授课方式一般比较落后,受制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不能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知识单向流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德育教学缺乏吸引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何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的“教与学”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习惯,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德育教学中,结合智力、非智力因素,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达到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建议在农村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注重和完善下面几种教学形式:

首先是进行“对话教学“。以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教师答疑为主,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诱导性地提问。德育课教师还需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面,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进行圆满解答,这同样也是教师个人提高德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其次还要加强课堂讨论。任课教师要做好讨论话题的调研,为课堂教学准备有实际意义的讨论题目,议题应该包含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中职学生关心的就业、工作现状等问题。通过课堂讨论还可以近距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因材施教。

再次要加强辩论。将辩论的教学方式引入德育教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对弈中快速吸收知识。辩论不同于讨论,面不应太广,抓着某一点,深入展开,通过辩论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最后是采用小论文进行考核。采用布置论文作业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的德育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针对具体的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分析,通过论文最终真实地反映学习成果。论文的着眼点要注重实效性,可以考虑对国内外思想、政治、社会、经济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帮助中职学生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认识偏差,使德育教育更生动、直观,并且养成注重自我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4 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师生交流。

德育课教师应该时刻牢记中职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管中职学生相较于高中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有差距,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却并不比其他学生差,甚至在农村中职学校中,他们的自尊心可能更强,这就对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德育课教师来说,要想学生配合自己顺利完成德育教学,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并不在于德育课程本身,而是注重在课堂上、生活中加强与学生进行课程之外的交流。对中职学生来说,只有当学生认为老师是他的朋友时,才会乐于接受老师的德育。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遵循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的原则,中职学生尤其是农村中职学生的自尊心强,因此,德育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人格,切忌不分场合训斥谩骂,要注意改进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要善于发现不良学生的优点,适当地表扬,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追求上进的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还要加强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心里波动,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关心帮助,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感化来挽救一些落后的学生。

周济说,没有爱就没有德育,没有责任就做不好德育,农村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德育课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秀平.再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J].科技与生活,2010,(3).

[2]徐凯.新时期中职生德育教育方法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6,(16).

[3]曹秋梅.小议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的转换[J].南昌高专学报,2005,(2).

[4]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第9篇:传统德育思想论文范文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凡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和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探究和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和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把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喜好、喜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熟悉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探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和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索新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摘要: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