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导读:诸葛亮哭周瑜歇后语解释《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一命归天。诸葛亮又至东吴吊孝,假哭周瑜。
诸葛亮哭周瑜歇后语
诸葛亮哭周瑜——不是真心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一命归天。诸葛亮又至东吴吊孝,假哭周瑜。
[例]淑坤十分为难地笑道:“个个都送东西来,个个都说不收不成,真把人为难死了。”小妹年轻,不懂得姐姐的意思,就说:“人家张哥可是好意呀,”淑坤说:“诸葛亮哭周瑜,我看他不是真心。”
相关三国演义歇后语:
1、曹操
曹操转胎——疑心重
曹操杀人——乱来一气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走对了路子)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曹操吃鸡肋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诸葛亮——心思不一样
2、张飞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卖刺猬——人强货扎手
张飞卖豆腐——货不硬人硬
张飞战马超——不相上下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烧火——猛灶
张飞讨债——气势汹汹
张飞的胡子——满脸
对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砣)——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战关公(关羽)——忘了旧情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生非(吴氏生飞)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张飞绣花(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3、黄忠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黄忠出阵——不服老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4、刘备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
刘备得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刘皇叔哭荆州——拿眼泪吓人
刘备杀人——心慈手软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编草鞋——内行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而后人也根据四大名著中的人或事编造出许多歇后语.那么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歇后语有哪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曹操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
曹操歇后语1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计——又好又滑
曹操不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
曹操歇后语2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曹操歇后语3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谩------顾全大局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关云长剖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曹操歇后语4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比喻非常凶恶,或大发脾气。)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人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赴会一一单刀直入
关云长刮骨疗疮——若无其事
曹操歇后语5曹操打徐州 ———— 报仇心切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战宛城 ———— 大败而逃
曹操杀蔡瑁张允 ———— 上了大当;将错就错
曹操遇关公 ———— 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不自喜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背时遇稀饭 ———— 倒霉透了;真倒霉
曹操背时遇蒋干,蚕豆背时遇稀饭 ———— 倒霉透了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蚕豆)背时遇稀饭 ———— 倒霉透了
吃曹操饭,干刘备事 ———— 吃里爬外;人在心不在
中国有国宝,咱们也有班宝,他们可是闻名全班的“钮沙二重唱。”
听起来有些怪。告诉你们吧!钮是指钮仁吉力蛋(钮仁劼),沙就是我们班的沙家帮(沙天楠),为什么叫“钮沙二重唱”呢?你看了下面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次上语文课,讲的是关于《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曹老师有声有色的讲着,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着。这时,曹老师问:“你们谁能跟我讲一讲草船借箭这个歇后语接什么呢?”“我知道,有借无还。”沙家(外号)连手都没举就说道。“我不同意,应该是有去无回。”钮仁(外号)反驳道。“才不是呢!你想,草船借箭,借字,当然是有借无还了!”“有去无回,因为箭扎到了草人身上,跟本就回不到曹操手上了,所以我说对了!”“你虽然说对了……”“你终于说我对了。”“但是,我话还没有完呢!我的更准确一点!”“但我的还是对了,所以要接有去无回。”“什么事都要做到十全十美,所以应该我对了。”“有时残缺也是一种美,一点也不懂艺术。”“但……。”“停!”曹老师发火了,你们有完没完,还让不让我上课!“老师,我们这所表现应该表扬一下才对呀!”“表扬,你没有看曹老师发火了!”“可以咱们这种表现本来就要表扬一下吗?”“沙天楠,钮人劼,你们真是二重唱,我快被你们烦死了!”钮人、沙家听了,立马把嘴给关上了。“草……”“叮铃铃”下课了,曹老师搬着本子回办公室了,钮仁劼和沙天楠继续在说“永远谈不完的问题。”
唉,真是两个“活宝。”
《三国演义》第114回对此事的叙述与正史记载基本保持了一致。朝廷军政大权被司马昭掌控,曹髦惴惴不安。公元260年,他召集手下亲信研究对策,说:“司马昭将怀篡逆,人所共知。朕不能坐受废辱,卿等可助朕讨之!”然后不顾尚书王经的劝告,亲自率领殿中宿卫杂役等三百多人去攻打司马昭。结果飞蛾扑火,被太子舍人成济所杀。
俗云:“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难测,如同海水难量。年纪轻轻的曹髦凭什么断定司马昭之心就是篡逆之心?又凭什么断定“人所共知”司马昭有篡逆之心呢?不幸的是,两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这句歇后语来比喻“地球人都知道”的阴谋和野心,却并不关心其中真伪。那么,司马昭之心到底是颗什么心?
司马昭并无杀曹髦之心 关于曹髦其人,陈寿的评价恰如其分:“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唐代诗人王勃如是评:“高贵乡公名决有余,而深沉不足。其雄才大略,经纬远图,求之数君,并无取焉。”意思是,曹髦有才气,但性格不够“深沉”,浮躁轻率,缺乏帝王心术。性格决定命运。当皇家威权尽失时,曹髦不能忍,结果自取其祸。
但曹髦原本可以不死。威权崩溃,他的身份优势还在。从君臣名分讲,他是君,司马昭是臣,这皇位他坐得名正言顺。司马昭若想越雷池一步,只能背负“弑君”篡位的历史恶名。
从正史来看,司马昭固然跋扈,但确实没有或不敢有弑君之心。即使曹髦让他对曹魏丧失了愚忠的最后心理防线,他也没想自己代魏称帝,而是坚决反对废曹髦。这体现了他对曹魏的社稷、法统以及皇帝的维护。想想曹操是怎样对待汉献帝的。没当魏公魏王时,其在《自明本志》中可曾有一句尊重皇帝的话?司马昭已经是晋王了,在他给孙皓书信中还对曹髦尊敬有加。丘俭、文钦等人都曾中肯地指出,司马昭“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恪守臣子之道。
退一步说,即便司马昭有弑君之心,如果曹髦能效法汉献帝,能多多体会古人所说的“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明而少怒,哪怕是装傻充愣,潜心恩结上下弥补威权之失,待时而起,未必没有翻身的机会。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跟曹髦的境遇就比较类似,曾私下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但元子攸懂得抓住时机适时出击,成功诛杀了权臣尔朱荣。可惜曹髦不是元子攸,连郭太后也不支持他;而司马昭也不是尔朱荣,在人心向背定成败的认识上,司马昭显然更胜一筹。
施惠于民为曹氏 当曹髦愚蠢地采取自救式的最后一搏时,司马昭又在干什么?正筹划灭蜀大计呢。在这之前,也就是258年,诸葛诞在淮南造反,司马昭建议曹髦亲征,并取得郭太后的支持,最终赢得了寿春之战。是役,活捉战俘十多万,部下请求全部活埋,但司马昭不同意,说:“放他们回去,才显示大魏的宽宏大度。”此举与曹操为一己之私泄愤而坑杀数万战俘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后来,连扬州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再反对他。
司马昭执政,以仁治国,以民为本,一以贯之。
他爱护百姓、减轻刑罚,洞悉百姓热爱和平、期望统一之心,以招抚之策解决了少数民族“钉子户”问题,让北方八百万兄弟民族归顺,灭蜀后也能善待后主刘禅。名将羊祜说:“先帝(司马昭)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张悌也说:“(司马昭)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这样的人,又怎能不成功?司马昭用恩德仁政换人心,说到底为的还是曹氏。
小学语文 阅读 策略
1.选编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呢?国家课程标准虽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读物太少,太一般化,缺少层次性,为此,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理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诵读类。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名著类。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还认识不够,实践不足。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我们列出的必读书目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国儿童文学50年精品库》――童话卷、诗歌卷、散文卷、科学文艺卷、小说卷、故事卷;少年侦探易拉明科学探案系列――《神秘的脚步声》、《神秘的草房子》等10本;世界著名少儿历险故事丛书――《奇境历险》、《绝路逢生》、《鲁滨逊漂流记》等6本;《中国儿童阅读文库》――小说篇、古诗词篇、散文篇;世界著名童话系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童话365夜》;世界著名神话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童话故事集》、《红岩》等。
(3)浏览类。指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生活社会中他们不仅应该接受传统的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主要报刊有《小学生学习报》、《少年儿童故事报》、《报刊文摘》、《衢州晚报》、《少年报》、《读者》、《小学生时代》、《少年博览》等。
2.读书活动荟萃例析
(1)建立“读书积分卡”
建立“读书积分卡”。为了促进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对孩子的读书活动进行量化,每个实验班都成立了读书会,给每个会员建立了“读书积分卡”。以学校推荐书目为主进行阅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目阅读,学生读书积分成绩由实验老师认真核实。学生每阅读一万字的内容,可积10分。设立“读书星计划”,四至六年级学生积满50分,可获得一颗读书星,获得30颗读书星,将荣获“班级读书大王”称号;获得60颗读书星,将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的学生,可获得老师赠送的精美图书一套。
(2)举办读书成果展览会
a.剪报本――每生用厚16开白纸自己装订成几个剪报本,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把自己从报刊中看到的最喜欢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这些本子上,每张报都要尽量做得精美别致,比如加上标题,在四周添上花边,或在适当处加插图或加一段读后感。
b.摘记本――每生准备一个厚硬皮本,专门摘记从课外书报中读到的重要信息,如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知识、写作知识、对联、8字成语、文学常识等等。同样,学生要精心制作每一页版面,做到图文并茂。
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都做得非常棒,在每学期一次的读书成果展览会上,孩子们的剪报本、摘记本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故事报、新闻报、诗歌报、作文报、图案报、生活常识报、数学报等精彩纷呈,摘记内容丰富生动,值得积累,很有价值。通过评比“优秀剪报手”、“摘记小能手”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热情。
(3)争当最佳图书推销员――孩子们开始热爱读书了,可书从何来?a.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里有藏书几十万册,除必读书外,每个学期再搞个调查,列出班内学生最想看的书目,每个月让图书管理员到图书室去借出多于班级学生数10本的书,做好有关登记后,一一借给学生看,然后在每天中午半小时阅读课中,学生可以随时先还后借,每次限借一本,最迟在7天内归还。b.学生个人购书。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些适合孩子看的课外书。在班内搞个图书推销活动,先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好书,再借给同学看,看完后讨论讨论。凡推销成功一人者可得10分,谁推销的多谁得分就高,根据得分高低评出“最佳图书推销员”若干名,实验老师要对这些可爱的孩子进行大张旗鼓地表扬。当然《借书制度》得人人遵守,爱护书籍的教育必不可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损坏丢失照价赔偿”得警钟常鸣噢。
(4)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英语习语是英语中使用最普遍、表达力最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部分,是语言的精华。若想学好英语和熟练、地道的地运用英语,必须注意英语习语的学习与掌握,英语习语一直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英语习语的定义
习语是指某一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其广义内涵,即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一些固定短语或短句,包括习语、谚语、成语、典故、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习语是人们大众口头常用的词组或短句,凡是其历史悠久、影响力巨大的语言都有大量的习语。
二、英语习语的来源
1. 英语习语来源于古典文学作品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表达是产生习语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里面所产生的习语被广泛使用。如《威尼斯商人》中的这句话:“All that glisters is not gold。” (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也有很多习语来源于其它作品,如:open sesame 开门咒、敲门砖 《东方夜谈》; Simon Legree 残暴之人《汤姆叔叔小屋》; apple of discord 不和之源,纷争之祸根 《荷马史诗》;中国也有很多来自文学作品的习语,如:多行不义必自毙 Persisting in Evil brings self-destruction 《左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All that is needed is an east wind 《三国演义》。
2. 英语习语来源于古老的古典神话传说
古希腊罗马文明对英语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很多英语习语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传说。如,a 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 来源于寓言故事,在寓言中,潘多拉是第一位尘世美女,在古希腊语中,“潘”是所有的意思,“多拉”则是礼物的意思,“潘多拉”即为“拥有一切天赋的女人”,但作为习语来翻译,则是:造成一切灾难的根源。英语中的“cut the Gordian knot”就出自古希腊传说,意思是:“end a difficulty by using a vigious or violent method, esp.instead of the usual method.”
3. 英语习语来源于宗教
宗教是英语习语的重要来源。在西方国家,人们绝大多数信仰的是基督教,人们深受宗教的影响,现在仍有很多反映当时的习语,大部分习语都来源于《圣经》。如出自《圣经》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中,olive branch(橄榄枝),意味着“和平”,真正含义为“讲和”。
在中国,儒家教人“安贫乐道,”恪守忠勇;道家教人“清静无为”,“知足而乐“;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所以汉语中的大多习语来自于佛教和道教,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go on tolling the bell as long as one is a monk, do the least that is expected of one/talk a passive attitude towards one’s work.;临时抱佛脚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 (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make a frantic last-minute effort);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the truth grows a foot high, the evil grows to ten/as virtue rises one foot, vice rises ten (the more illumination, the more temptation/where God has his church, the devil will have his chapel).
4. 英语习语来源于运动项目
非本国的英语学习者在翻译与运动项目相关的习语时有一定的难度,除非他们知道一些运动项目。通常来说,英语习语主要从baseball 和American football两大运动项目中来,其它国家的人是不知道这类习语的。如:to not get to first base 没有取得初步成就;
She attracted him at first sight and he made elaborate plans to court her, but he didn’t even get to first base. 他一眼就看上了她,于是就盘算这怎样去追她,结果第一招就不灵。
to carry the ball (负主要责任)
The negotiations are the key to the undertaking, we’d better ask Tom to carry the ball. 这个项目的关键是谈判,我们最好让汤姆负责去做。
其它运动项目也衍生出一些习语,如:play one’s trump card(s) 打出王牌,使出绝招或最后一招 (Card Games); to swallow the bait, hook, line and sinker 上钩,上当 (Fishing); cannot behind the horse 马后炮 (Chinese chess); strike a pose on the stage 亮相 (of Beijing opera, dancing, etc.).
三、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说:“译道三难:信、达、雅。”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笔者认为,对于英语习语的翻译,应主要采取下列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由于绝大多数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甚至隐含的意义也相同,故直译是习语翻译的最佳方法。其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充分传播了原语文化。如:to add fuel to the flames 火上浇油; to blow one’s own horn 自吹自擂;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祸不单行。
2. 意译法
由于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另一种语言的读者不了解这些习语的文化背景,所以必须使用意译的方法。如:“keep one’s nose clean” 译为“明哲保身”比译为“保持鼻子干净”要好。Cat’s paw (被人利用);to rain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
3. 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有些习语经过直译后语义不太清楚,这时就需要再进行意译,以便更恰当地表达原意。如: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不到黄河心不死);Every birds likes its own nest. (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A mid-winter turnip. (三九的萝卜――冻了心(动了心)。
4. 套译法
有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有相同的意思,他们有着类似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这时可以把他们套用汉语的习语来翻译。这样的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可以互相取代,翻译起来就像是直译一样。如:the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to be in the same boat (同舟共济)。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习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形词组或短句。习语的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来源于古典文学作品、神话传说,还来源于宗教和一些运动项目等等。由于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习语中的表现非常明显,所以在翻译习语时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可以选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套用法等等。笔者认为以上四种方法只是翻译习语时用得最多的方法。当然,译者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背景知识灵活选用其它更多的翻译方法,力求使译文再现原文之美。
参考文献:
[1] 蒋磊.张梦. 《实用英汉互译教程》.中国教育出版社. 上海:2004.
[2] 申雨平. A Course in Practical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