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范文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第1篇: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制度创新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流动人口最多的国家。我省人口流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规模和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省流动人口11074527人,其中省外流入4313602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省内流动人口增长87.35%,省外流动人口更是增长101.08%。这是一个正在不断变化的数字。

2009年,福建省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由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海西建设刻不容缓,加快海西建设离不开流动人口本地化的管理。作者以海西经济区福建省为例,对当前我省流动人口本地化现状进行探究,并找出海西背景下流动人口本地化政策的改革路径,为完善我省发展战略,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福建省流动人口本地化的现状分析

(一)就业问题。当前,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及人口大部分向厦门、福州、泉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大多数人的基本动因就是经济利益。目前,我省流动人口就业率偏低,他们自身择业能力取决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受教育水平,教育和培训的匮乏,大批量的流动人口仍旧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一方面他们缺少参加城市就业竞争的能力和信心,另一方面他们也缺乏对信息应有的收集、判断和识别。我省人力资本具有偏向性,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着不确定性风险,我省目前的就业处于大量待业人员和一些较高级就业岗位空位待聘并存矛盾。同时,城乡分割和地域分割问,劳动力流动不合理,阻碍外来农民工流动的政策,农民工流动的就业管理和服务不够,使流动人口的本地归属感下降,造成整个就业市场的阴霾。

(二)户籍管理问题。我省的流动人口长期受到“城乡二元化”和“地区差别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他们为福建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为户籍制度这一壁垒,使他们在很多方面被差别化对待,如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子女在城市上学也成为一种奢望,导致新闻报道上常常出现很多所谓的“留守儿童”。户籍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度。01年,我省户籍制度经改革,包括取消户口登记二元管理;取消户口迁移指标控制,实行按政策条件落户;放宽户口迁移政策限制,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这一系列改革,促进我省流动人口的本地化,但问题依旧严峻,即流动人口的农民工毕竟没有城市户口,选择权较为薄弱。

(三)社会保障问题。我省的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户口仍在农村,中国社会明显的二元特征,使他们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这也导致他们缺乏最基本的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我省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低,女性农民工生育保险缺失,这些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几乎为零。07年,我省召开“全省农民工联席会议第二次(扩大)会议”,提出了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民工技能素质;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全面推进“平安计划”;做好农民工公共服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这些举措能给流动人口带来切切实实的便利和实惠。

二、福建省流动人口本地化政策的制度创新路径

我省面对大量的流动人口,他们的增加对我省大中城市的发展而言,利弊互现。一方面,他们能给福厦漳泉等城市注入新的劳动力和活力,城市经济和社会规模效益也能体现出来。但同时,本就人口众多的城市也因流动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城市压力,各种”城市病”突现,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住房紧张等问题。作者针对我省已经开展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结合海西政策,提出流动人口本地化政策的改革路径,创新社会管理。

(一)增加相关法律保护力度,确保就业权和社会保障权益的实现和发展。随着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流动人口的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总体来说,关于流动人口本地化的法律保护还是非常迫切的。我国宪法和劳动法都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应享有的权利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我省目前很多地方通过行业或企业的限制来对当地的流动人口进行行业选择的限制。这种限制导致的结果是有悖于国家法律,对公民平等就业和择业是不利的。我国劳动法还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在社会保障形式上,流动人口因其成分的复杂性、流动的频繁性和收入的低下性,很容易出现“退保潮”现象,政府政策的不合理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公平的社保待遇。为此,我省要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取消阻碍流动人员的政策限制,来建立同工同酬、同城同策的就业服务体系,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规范,使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收到保护。工伤保险制度,应遵照《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及时为流动人口办理工伤保险手续,按时交纳他们的工伤保险费。在医疗保险等其他社保方面,福建省政府在立法等方面要积极加快推进步伐,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是这些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使政府和雇主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责任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要对流动人口办理养老保险,推动用工改革,消除制度障碍。

(二)加大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推进相关政策的融合和优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不能局限在以前老式的管理方式,应该实现以人为本的本地化工程,使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克服排斥和轻视。为此,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需要政府将其纳入人口管理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在文化、习俗和观念上最大限度的融合发展,这需要靠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户籍管理创新方面,需要完善居民的身份证制度,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福利待遇。对地方经济发展而言,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是一支能推动城乡发展的力量。福建省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农民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这一变化的战略意义,真正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转移流动作为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来抓,在实行流动人口本地化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发展,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城市和乡镇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要对回乡创业的流动人口进行鼓励和政策支持,还要进行社会大融合的管理服务创新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增强流动人口的情感归属,更加有益于管理和制度创新,形成社会大融合。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苏杨.改革户籍制度,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J].群言,2011(6):31.

[3] 福建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福建省公安厅—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切实落实进城务工农民户口政策[EB/OL].http:///action/article/article_show.action?vo.aid=13143.

[4] 曲芳.浅议和谐社会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

第2篇: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格局已经确立,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西部内陆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出现大规模的信息、资源、劳动力等向东部地区移动的现象,尤其是人口的流动,造成我国空间人口分布不合理,对人口流动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不可否认劳动力人口的流动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所以需要强化和创新人口流动的管理与服务,解决人口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维护我国社会治安的稳定,推动社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新时期流动人口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近年我国针对流动人口权益维护在进行不断的探索,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显。尤其流动人口以为户籍问题,在异地难以享受平等的居住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和受教育权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还没有完善的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导致流动人口的权益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尤其,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是农民工等社会底层民众,在异地会受到人为的排斥,法律政策也是更偏向本地居民,导致这部分流动人口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二)人口流动与户籍管理之间的冲突

我国将会定期的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但是户籍附有的社会保障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例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流动人口的规模最为庞大,但是本地户籍的居民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但是流动人口的子女却面临上学难的问题。甚至大部分企业招工也是优先本地户籍居民,进一步加深流动人口的社会边缘化和弱势化。

(三)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滞后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流动人口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程度越来越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但是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却没有及时的更新,出现明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性和系统性缺失;第二,法规制度的针对性不足;第三,参与流动人口管理的部门之间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制度。

二、加强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更新管理理念,体现管理服务人性化

要保证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就要高度的重视和把握人口流动的规律和方向,在新经济背景下及时的跟新管理服务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策理念,将流动人口与相关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视为管理服务的重点内容。通多种渠道教育人们消除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歧视,促进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益。

(二)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的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合法权益,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进行保障,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流动人口各项合法权益,这也是促进社会公平,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其次,要将流动人口纳入本地社会保障体系中,并且实现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平稳对接,建立流动人口的常住户籍登记制度,让流动人口摆脱户籍限制,遭遇各种合法权益的损害,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有序的融入到本地社会环境中。

(三)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功能

流动人口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为城市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所以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秉持着执法为民的民主化管理理念,注重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功能。例如,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没有形成较高的法律意识。当地的公安部门应该加大对流动人口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和文明道德教育,促使其形成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意识。

(四)加强劳动力市场社会化服务建设

流动人口的就业管理是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的重点内容,要完善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劳动合同管理等制度,确保流动人口能能够在社会劳动力市场中发挥自己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各项岗位技能培训,切实的提高流动人口的劳动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力人口的流动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但是我国人口流动服务和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必须及时更新管理理念,体现管理服务人性化,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功能,加强劳动力市场社会化服务建设,维护我国社会治安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坤.优化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5(01).

第3篇: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以创新服务管理体制为突破,以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体化、均等化、规范化为目标,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证二合同三承诺”服务管理新体系(即强化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落实流动人口房屋租赁合同、劳动用工合同;流动人口所在社区与有关单位和个人签订《公民文明守法承诺书》、《房屋租赁社会责任承诺书》、《劳动用工社会责任承诺书》)、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两项制度”(即流出人口服务管理制度、流入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四项机制”(即清理清查机制、以房管人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区域协作机制)、推行“五项均等服务”(即宣传技术服务、避孕节育服务、健康检查服务、便民维权服务、奖励优待服务)的服务管理模式,形成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模式,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按照“创新发展,突出特色、强基提质,全面提升”的原则和“齐创、示范、分验”的工作思路,用两年时间在全区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创建活动,逐步建立完善“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机制。2011年9月底前,各镇办分别有1至2个村(社区)达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标准;2012年8月底前,全区以镇办事处为单位全部达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标准。确保全区成年育龄妇女办证登记率、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查证建档率、流出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流动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全部达到95%以上,流入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国家规定基本项目免费技术服务达到90%以上,流动育龄妇女“三查”率达到90%以上。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完善“一证二合同三承诺”服务管理新体系

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员服务管理,建立以流动人口居住证件为基本依据,以加强房屋租赁管理和劳动用工管理为重要手段,落实居住证管理制度、出租房屋登记备案制度和劳动用工登记备案制度,明确居住证持有人、房屋出租人、用工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形成“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相结合的“一证二合同三承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体系。综治、公安、人社、民政、经贸、住建等部门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区、镇(办)和村(社区)的职能分工,坚持“以人为中心”,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努力形成“以房(业)办证、以证服务、共担责任、协同运转”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体系。

(二)落实“两项”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1、大力推行流出人口“四个一”管理制度。强化源头管理,在户籍地流出人口管理中实行“四个一”管理制度。即已婚育龄妇女在外出前办理一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签订一份计划生育合同、落实一项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留下一个有效的通讯联系方式。并将育龄妇女信息一人一档整理归档管理。以村民自治为抓手,将流出人口纳入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实现群众自律自管。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协作,积极主动与流动人口聚集地市、县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作服务管理协议书》,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对需要协查的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坚持发送协查通知单,请求有关市、县政府工作部门给予协查配合。落实流出人口档案管理,对于流出重点管理对象通过PADIS信息平台进行核查,及时掌握流出重点管理对象婚育变化情况。依据村民自治章程,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村民自治范畴,依靠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打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区人社局要与区人口计生局紧密配合,在流出人口比较集中的外省市建立劳务办事机构,并加挂“外出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办公室”牌子,也可成立流动人口党支部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履行流动人口便民服务、计划生育维权等综合管理协调职责,解决流动人口“管不着、无法管”的问题。对流出人口坚持做到“六清”,即:流出时间清、居住地址清、从事职业清、婚育现状清、节育措施清、奖罚情况清,努力提高流出人口办证率和《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回寄率。

2、建立完善流入人口“七项”管理制度。一是建立流动人口基本信息登记制度。对每个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情况进行登记入库,及时掌握每个流动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切实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是建立清理清查制度。计生部门要以提高婚育证明办证率、持证率、查验证率为突破口,定期会同公安、工商、房管等部门对本辖区的流动人口进行清理清查。三是建立《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制度。及时掌握流入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情况,并与常住人口一样纳入服务管理。四是建立计划生育合同制度。由有关部门、企业、雇主、房主、房客、社区、育龄妇女等方面互签计划生育合同,落实各自责任。五是建立“以房管人”制度。对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计生和公安部门要相互配合,实行“旅店式入住”,落实房主责任。六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通过电话、信函、网络平台等形式和渠道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交流流动人口有关情况。七是建立工作考核评估和奖惩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三线”考核内容,并进行单项考核,综合评估。

(三)强化“四项”机制,构建流动人口“一盘棋”服务管理格局

1、实施跟踪服务,建立清理清查机制。各镇办事处要紧紧抓住“双节”、农忙季节农民工返乡较多等关键时段,深入开展以流动人口重点对象清理清查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月活动。每月组织公安、工商、计生等部门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清查,并形成经常性的工作制度。流动人口聚居地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计生服务专(兼)职工作人员,流动人口集聚100人以上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应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实施“内清外查”措施,定期组织专门技术服务工作组到流出人口聚集地开展跟踪服务,实现流动人口跟踪服务管理目标。

2、创建先进社区,推行以房管人机制。各级有关部门要依托社区管理,建立“逐户建卡、以房管人、共同管理、优质服务”的现居住地服务管理机制。即逐楼、逐户、逐人登记,摸清各类育龄人员底数,建立《已婚育龄妇女基础信息卡》。已婚流动育龄人员入住所在社区要督促租户与房主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与辖区居民一同纳入服务管理范围。要实行社区计生干部、楼院长周巡访、月排查制度,及时掌握动态信息,落实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享受同等计生宣传和生殖保健等服务措施。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先进社区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均等化”目标。

3、构建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统计、公安、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管理资源,构建和完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开展流动人口变动趋势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跨部门、跨系统共享。充分发挥国家、省、市三级信息平台作用,加大流动人口PADIS信息平台的监测应用力度,坚持“日登陆、旬报告、月通报、季考核”制度,落实专人专机,加强更新维护,随时上网监测、提交、回复、反馈流入流出人口协查信息,实现区内相互协作信息共享,确保国家流动人口PADIS信息平台区、镇两级应用率达到100%,网络化协作信息接收率100%,重点服务管理对象信息反馈率100%;省级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个案录入率达到95%,全年维护和更新网络平台不少于四次;以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流动人口信息平台(PADIS系统)、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出生实名登记通报制度、二胎引产报告制度、婚姻登记定期报告制度和领抱养通报制度,实现部门间人口信息资源共享目标。

4、强化一体化管理,建立区域协作服务管理机制。按照“区域联动、信息互通、合作共赢”的原则,强力推进区域协作。按照中、省、市区域协作服务管理要求,积极参与跨省和省内区域协作,做到现居住地、户籍地为群众办理相关证件时高效准确;群众来电、来函和投诉案件及时处理;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登记、孕环检报告单全部由人口计生部门通过信息网络或邮政信件向户籍地通报;认真做好《婚育证明》管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与计划生育证件办理、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项工作的协调协作。切实加强统筹管理,计生、财政、公安、统计、教育。民政、人社、住建、卫生、工商等部门要不断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形成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合力,努力形成工作措施到位,信息畅通共享,协调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实现区域计生工作和部门协作管理一体化、规范化目标。

(四)落实“五项”均等服务,夯实流动人口“一盘棋”基础

1、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充分利用镇办计生服务站、村(社区)计生服务室、流动服务车等技术服务资源,落实辖区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主动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孕情、环情和健康检查,并通过国家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向户籍地通报,做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确保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技术服务和孕情、环情、健康检查免费服务率达到90%以上。

2、落实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服务。创新发放模式,通过“多点分布,送领结合,卡网结合,委托发放,社区服务,自助服务”等模式,拓宽发放渠道;利用节假日开展送宣传、送知识、送服务、送药具活动,丰富发放手段;在辖区所有的社区、流动人口集聚企业、工地、集贸市场等处设立标识明显的药具免费发放点,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自动发放机,扩大药具发放面、提高可及性,实现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服务全覆盖。

3、落实流动人口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拓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内容,将流动人口纳入免费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等项目中,使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婚前、孕前检查和育龄妇女健康检查治疗等服务。

4、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服务。认真落实国家流动人口便民维权十项措施,免费办理计划生育相关手续,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送温暖活动,实行政府多个部门、多种服务行业联合办公,窗口式受理、敞开式审核、一站式服务的工作模式,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平台。

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服务。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自觉落实长效避孕措施的流动育龄夫妻,按规定给予奖励;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等待遇。

三、工作步骤

(一)安排部署阶段。各级有关部门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创建宣传、发动组织开展试点工作。

(二)规范创建阶段。各镇办对照创建工作内容,结合镇办实际,集中精力开展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活动,确保创建达标;区人口计生局按年度进行检查验收。

(三)总结完善阶段。各镇办组织自查自验,区人口计生局牵头对各镇办创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完善相关制度,提升创建质量,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创建活动是省、市确定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级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推进。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区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另发)。各镇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保障,扎实做好创建各项工作。特别是镇办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汇报,分管领导要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建目标按期完成。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在为流动人口办理工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积极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区人口计生局要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及时召集部门联席会议,组织开展流动人口联合巡检活动,督促、指导相关部门、镇办抓好创建任务落实。

(二)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区、镇(办)、村(社区)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配齐配好人员,定期组织培训,提升计生干部素质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能力。区计生、人社等部门要加强衔接,强化城市社区计生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或招聘大学生村官等办法,为每个社区(含新型社区)配备1-2名计划生育协管员(凡5000人以上的社区配备人数不少于2名),全面夯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网络,为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筑牢基础。

(三)强化基础保障。认真落实中省市有关规定,将流动人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落实本级计划生育经费的基础上,按人均1元标准追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各级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同时,要积极规划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项目,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移民搬迁安置和社区建设等工作,把人口计生工作与社区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着力构建“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新机制,切实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和水平。要结合计生信息化达标创建工作,及时更新、升级流动人口PADIS信息平台设备,村(社区)要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用微机,为实现网络化协作提供保证。

第4篇: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口 管理 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并呈逐年递增趋势。流动人口在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诸多新问题,现就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管牢控好流动人口,充分发挥流动人口的积极作用谈几点建议。

1.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流动人口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处在生育旺盛期的育龄人口,这个流动的庞大育龄群体,不仅使传统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面临严峻挑战,而且给人口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更大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新形势,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攻坚破难,加快建立完善新机制,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根据当前全国各大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情况分析来看,我们应该出台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借鉴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针对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所提倡的职能分离、下放权力和以市场为导向等理论,为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提出各方面的对策。并对现行管理上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从中看出一些政策的不足,从而得出完善相关政策的对策。流动人口具有双重效应,管理得好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能够作出有益的贡献,管理得不好容易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管好流动人口、发挥流动人口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1.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

在政策上,要给予外来人口同等福利待遇,用工管理上,出台与本地实际相适应的用工管理办法,特别是要出台能够吸纳外省人才为我所用,使外来人员能够安心工作,为我县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在组织上,落实现行政策,真正赋予各乡镇人口管理办公室(即公安派出所)的应有权利,形成以公安机关为主,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管理机制,使管理工作政出一门,任务清、职责明、工作连贯,使各项管理措施能真正得到落实。另外,政府还应从加强全民素质教育,包括外来人口的素质教育,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减少人口流动的盲目性、无序性。

1.2作为劳务输出地,要加强本地流动人口的管理

一是要发挥派出所、居委会、村委会的作用,对外出人员进行登记,重点要清查这些人在计生、遵纪守法等方面有无存在问题,掌握这些人的去向、服务处所等,对列入重点管理人口的,要将性别、年龄、家庭成员等原始资料收集齐全、备案管理,必要时还要录入档案;二是及时掌握外出人口的动向,及时向流入当地公安机关反馈信息;三是对于在外务工遵纪守法,事业有成的居民,给予足够的关心,让其在外地更好发展。

1.3作为人口流入地,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

一是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明确有关部门对外来人口管理的权限,提高对外来人口常管、巧管、善管的能力。二是加强宣传工作,发动和动员群众,让群众关心和参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让广大群众密切配合公安机关的管理,及时报告、反映流动人口出现的突发性情况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流动人口管理规范化。包括申领暂住证制度,登记制度,录入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实行电脑管理制度、用工制度等。四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和服务,充分发挥流动人口自我约束的能力。公安机关作为流动人口的主管机关,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制教育、交通的知识教育和其他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流动人口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2.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措施

失业的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国家问题,他是流动人口的部分来源,他的数量关乎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保障。只有做好就业的相关工作方可杜绝社会不和谐声音的出现。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统计制度和手段,能够为政府及时而准确的提供相应的数据。

2.1建立各职能部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机制

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整合资源,实行综合管理,切实落实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责任制势在必行,各职能部门对此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倒查,要制定明确的责任倒查工作规范,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全面实行责任追究,并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列入各职能部门的综治考核,在年终作为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落实情况的一项重要依据。

2.2落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保障制度

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点建设,配备足额的流动人口协管人员,综合开展日常登记、管理和教育工作,协助做好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各项管理工作。要建立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经费保障机制,将各项管理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采取多渠道投入的办法,切实解决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5篇: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个地区的医疗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平均寿命年龄不断增加,使我国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等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时期。本人重点分析了我国计划生育人口流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我国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不断完善。

关键词 :新形势 计划生育 流动人口 管理工作

计划生育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流动人口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促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如今,城市流动人口中的育龄人口逐步增多,给我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是计生管理工作人员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社会与经济已经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很多地方计生部门的管理体制还比较陈旧,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开展工作。管理人员根本没有从国家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出发,改革管理方式,也未能创新一个全新的管理体制。在以往的管理当中,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制约着流动人口计生的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幅度提高。

2.外来人口流动量大

在我国很多地区,外来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量越来越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口转移量不断增加,这无形中增加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难度。

3.流动人口缺乏信息网络管理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计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内容越来越繁琐,但是由于计生部门没有对这些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了解、掌握,增加了管理难度。其中,管理人员没有更好的发挥流动人口的信息网络管理的作用,没有及时将外来人口的年龄、工作、住址等严格录入网络管理平台,很多育龄人口没有及时得到关注,导致了计划生育工作难以更好的进行。

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的优化措施

1.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

转型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体制,务必要突出社区化管理的主导性质,与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相结合,创建一个全面、健全的流动人口的社区化居住管理网络平台,并建立工作组对社区的外来人口进行管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及场地物力等资源向流动人口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积极宣传计划生育的相关内容与规定,组织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其中,增加外来人口的城市归属感。

2.流动人口的自治管理

流动人口往往会聚集在其工作与生活的地方,充分发挥自治作用,有利于流动人口之间的协调沟通,社区可以在流动人口中培养自治管理人员,发挥其纽带作用,完善政府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流动人口的需求,履行相关义务。通过对流动人口进行自治管理,大幅度提高了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工作效率。

3.加强建设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的信息网络

建设流动人口的信息网络,能够掌握流动人口的状况,促进对流动人口的安全、动态和全面管理。发挥流动人口统筹作用,与人口计生、公安、教育及卫生部门等互相协调,采集流动人口的综合信息,实施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计生部门进行人力调查与统计等。建设信息网络平台,还能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了解流动人口的发展状况,有效开展管理工作。

4.创新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模式

第一,单一管理转向服务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计生管理工作需求。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宣传,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服务,尤其是在计生方面,让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由政府主导转化成属地管理。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以流动人口居住地区域管理为主,充分发挥群众的纽带作用,完善计生管理国祚。

第三,从计生部门管理转化为综合管理。充分整合资源,由部门管理不断转向综合服务型管理模式,统筹协调人口计生与卫生教育等部门的管理,解决相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此外,应该加强计生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对管理人员的相关技能进行培训,加强其专业性,强化期管理职能。

第四,完善管理制度。计划生育工作管理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制度,按照国家标准,根据流动人口各方面实际情况开展管理工作,尤其是计生方面,应该加强信息更新力度,及时了解育龄人口的数量及需求,尽可能满足育龄人口的实际需要。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更应该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化生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和其他部门有效结合起来共同协调做好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计生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制定相关制度,了解并掌握措施流动人口的具体情况,给予服务性的管理,提高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楼红菊.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 J ] .青春期健康,2015,11(6):85

第6篇: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人口信息质量管理制度;理论依据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有效管理及利用,日渐成为提高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在信息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建立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求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要,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增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重要手段,更是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推进人口计生事业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背景,理论依据及取得的实际意义 。

1、建立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信息时代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建,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加快,流动人口逐年增多,社会的发展致使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呈现多元化趋势,群众对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需求也不断增长,使得原有的静态管理体制的弊端和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日益暴露出来,传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方式、手段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推动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为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也为人口信息的管理各项工作提供了便利,提升了工作效率。

2、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客观需要。

以人为本,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全面、准确、及时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分析人口的总体情况、构成、分布、人口素质等一些重要问题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各项业务指标的运行情况,正确判断未来影响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可以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撑,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对新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具有积极意义。 建立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的人口信息快速、动态采集机制,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能够改进工作手段,整合业务流程,促进人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与公安、民政、工商、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服务的优质化和人性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特点、

1、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内容。《陕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是陕西省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一个成功的典范,《陕西省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等业务软件为其辅助,按照“应用主导、完善体制、优化管理、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采集、录入、及时变更人口信息,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人口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查询、统计、汇总、分析等功能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动态管理。它既包括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信息,也包括所有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性质、流动状态等信息。

2、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特点。一是信息全面。信息采集的是所有人口信息,包括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录入的信息不仅包括育龄妇女的各项信息,还包括全部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和计划生育信息。二是信息综合。《陕西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陕西省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由人口信息、信息查询、报表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管理五个部分组成,涵盖了人口基本信息、人口变动信息、育龄妇女婚姻状况、育龄妇女子女情况、妊娠信息、现孕信息、出生情况、独生子女光荣证情况、技术服务信息、引导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统计报表及汇总分析等功能,涉及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业务。三是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村级采集全员人口信息及每月的变更信息,乡级录入和变更人口信息,形成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上传到省市县三级人口和计生部门,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公安、卫生、教育、民政、工商等相关部门之间都能互通、共享人口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查询、掌握和运用。四是信息呈现动态性。村级每月采集人口变动、出生节育、技术服务、流动人口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录入数据库,实现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五是服务性。利用数据库的各项信息如出生、孩次、性别、人口结构、节育措施等情况来服务人口计生业务工作,并结合人口理论来指导经常性工作;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功能,对人口数据按照不同需要收集、整理、分类,并定期不定期地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人口信息数据,服务经济社会。

三、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化是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对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全员人口信息管理,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实行动态化管理,数据准确,变更及时,从乡、县、市、省到国家的各级计生部门利用数据库一是可以直接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和各种需要的汇总资料,二是可以实时、有效监测人口计生各项指标的运行,根据各项指标的运行情况来评价一个地方的工作绩效,或是某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2、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人口信息系统全面、实时的人口信息可以提供并预测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发展趋势及地区分布状况,为应对人口变化对教育、城市建设、卫生、人员就业、社会保障、环境、资源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加大科学决策力度,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数据库开展人口预警分析,预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趋势,为各级党委政府编制经济、社会“五年”、“十年”发展规划纲要提供可靠的数据,为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提高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是对全员先进行实际信息的采集,然后进行信息录入,对流动人口实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全程服务机制。利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将访视或生殖健康检查结果与原籍进行平台交流,并对需要回复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促进了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快速、便捷、高效联系,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提高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率。

4、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使技术服务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 各乡(镇)、街道围绕日常工作重点,利用数据库现有功能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动人口管理、奖扶政策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方面提供信息引导。每月利用数据库信息及时把应参加新婚培训、预计出生、应施术、应发生育证、应随访、应康检等各类名单分村整理,指导乡镇计生服务中心、村计生宣传员等有针对性的开展上门服务,使管理服务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

四、加快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的对策

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是实施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的基础,这些信息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信息采集者和信息应用者的素质是基础中的基础,加快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的管理,网络的软硬件建设水平是前提,计算机操作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是关键,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保障。

1、加强网络建设,及时对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进行更新换代。

要进一步完善县级机关的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加强基层的信息化办公建设,充分保证各级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够适应工作发展水平,紧跟时展步伐。硬件维护方面,要以主机房的硬件保障、更新为主,如PC及外设、网络设备、安全产品设备、主机系统等;软件维护方面,要以系统安全、数据备份、软件更新为主,包括系统及工具软件,应用软件以及针对人口信息化的应用需求所提供的咨询规划、系统集成、培训、运营维护等;网络建设方面,要进行整体远景规划、分布建设实施步骤、完善技术支持及服务。通过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计算机网络建设。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系统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应用水平。

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前虽然大多数人员参加了各种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培训,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是跟人口信息化对人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精通或熟悉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人才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加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和普及力度,在一个县最少保证一季度对计算机操作人员培训一遍,有培训教材、培训制度和考试成绩,使系统各级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会利用计算机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创造性和计算机应用的潜力。

3、实行规范运作,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规章制度是信息规范运作的保障。

要按照国家《县乡两级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管理规范》和《基层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引导工作规范》以及省人口计生委信息化规范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落实各项信息管理制度,如:以服务信息为主的乡、村两级和服务机构月变更、月反馈的机制,实现育龄妇女信息双向良性互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数据信息化管理以及服务站所与人口计生委信息的共享;建立微机室管理制度、网络中心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备份制度、工作日志制度、技术资料管理制度、病毒防范管理制度、微机操作员岗位职责、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工作制度、网络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多媒体培训教室管理制度、微机信息引导服务项目、信息保密制度等。

4、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入库数据信息质量。

数据质量是人口信息网络的生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持续推进依赖于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录入,要通过检查、评估和考核,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要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及其工作职责,落实采集信息签字制度、数据核查制度、信息录入制度、统计上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同时,落实奖扶平台工作制度,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库;落实流动人换信息分析制度、信息交换上报制度、流入及流出信息反馈制度和信息交换登网制度;落实对育龄人口优质服务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如妇科病的筛查档案、0-7岁领证独生子女健康检查档案、出生缺陷干预档案、新婚夫妇的培训档案、避孕药具的发放档案等。

5、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促进部门信息交流。

充分利用信息交换工作平台,实现计生、公安、民政、卫生、工商等部门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网络信息的综合开发,形成紧密、畅通的信息数据链,切实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建设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第7篇: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范文

一、认真宣传,抓好育龄妇女普查

我社区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计划生育工作宣传、咨询。抓好节假日的计划生育工作宣传,及时掌握育龄妇女思想动向和变化,积极发挥好单位党、政、工的力量,抓好育龄妇女的服务工作。此外,今年三八妇女节,我们发放200余份计划生育宣传资料面向广大居民及流动人口进行宣传,受到广大群众及流动群众普遍欢迎。

二、领导重视,完善计生管理机构

社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将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细抓实,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机构。成立了以社区主任闫文科为组长,副主任张利花为副组长的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增强了责任感,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做到了组织落实,人员落实。实行层层负责,分级管理,责任明确,落实到位,有力地保障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注重落实,狠抓流动计生管理

    我们严格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认真清理登记,全面进行查漏补缺,社区工作人员态度端正,服务热情,使流动人口

管理工作收到较好效果。

第8篇: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口;有效管理;区域发展;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2-0009-03

周忠伟(1962―),男,江西警察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处置与流动人口管理;王占军(1976―),男,江西警察学院治安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治安管理与安全管理。(江西南昌 330100)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招标项目“江西人口流动态势与有效管理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

人口流动和迁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禁徙”和“限徙”作为中国数千年管控社会治安的传统思维定势,在一定时期对社会治安起到了有效控制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人口流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当然,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资源使用冲突、违法犯罪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使得城市管理压力剧增,成为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不无忧心的问题。

美国人唐纳德・博格(D.J.Bogue)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人口转移“推一拉”理论认为,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地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地的“推”的力量比“拉”的力量大,占有主导地位。同样,在转入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产生“拉”力的主要因素是: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与此同时,转入地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人口转入的“推”的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的家庭分离、陌生的生产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综合起来,转入地的“拉”力比“推”力更大,占有主导地位。[1]

二、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最现实问题,是管理的“被动性”导致的管理难度。流动人口被动接受有关部门管理,租住单位和个人无奈应对有关部门对人口的核查,有关部门迫于社会压力被动应付,因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流动人口对“被管理”的“需求缺乏”。以进行暂住登记和办理暂住证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之所以难以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暂住人口对《暂住证》的“不需要”,使其逐渐成为公安机关一厢情愿的管理手段,在社会的发展中自然日趋被动化终至被淘汰。

因此,应当切实制定和落实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到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管理”和流动人口“主动被管理”的有机结合。这样,既可以减轻管理压力,也可以大幅提高管理效果。如目前的《居住证》取代《暂住证》,这并非名称的简单变更,而是以附加众多利益增加流动人口的“需求”,引领流动人口主动进行登记、主动接受管理。当然,其效果自然主要取决于附加利益的“需求性”,即其是否能够真正满足流动人口的切实需要。对于租住单位和个人以及涉及的有关管理部门而言,其“需要满足”是引领主动接受管理和主动管理,从而有效实行管理的关键所在。如个人出租房屋申报登记的被动性,关键点即在于个人出租房屋申报登记的“无利益性”与发现不申报登记的“利益惩罚性”,有需要或者使其需要,才能使被动的登记行为转化为主动的申报行为。同时,对于不登、漏登、不报、瞒报的行为,要从法律制度上予以规范,给予一定的惩戒。要切实设定和建立“需要满足”体制,让主动接受管理或主动管理成为现实需要。

三、流动人口有效管理的途径

(一)加强部门协作,切实实现管理责任化

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社会化工程,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公安机关包揽全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对于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事实上,现有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体制仍然是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在相对割裂的体制格局下,公安、工商、房管、计生、民政、税务、劳动、交通等各部门之间工作缺乏配合、资源难以共享、信息缺乏沟通、工作缺乏动力,从而导致公安机关独立承担局面的出现。因此,应当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流动人口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牵头、公安主管、多方配合的专职管理新模式。公安、工商、房管、计生、民政、税务、劳动、交通等职能部门应明确职责分工,细化管理工作要点,明确定位,不缺位、不越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通有无、互相配合,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格局,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制度,以内涵提升促进服务与管理的积极性

创新能够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也要求根据区域社会实际情况不断寻求管理创新办法。江西省公安厅日前在通报《江西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办法》实施情况时,即明确宣称“四个创新”,即着力推进服务管理理念创新;着力推进服务管理体制创新;着力推进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着力推进服务管理手段创新。[2]其具体实施必将有效促进江西省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当然,在思想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达到此要求,亟需相关制度的设定与完善,其是行为的导引、监督与约束的必然之规,只有在完善的制度下,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精神震撼。当然,制度不仅要制定得好,更要执行得好,这样才能促使相关服务与管理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更到位、工作更有压力与动力。

但是,制度设定更需要内涵的提升,工作方法有效与否关键在于服务与管理理念的端正与否。无论何种制度与方法,都需要用心来操作,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管理理念,有效提升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价值意识、岗位能力意识、服务社会意识,才能真正实现管理效果。同时要正确认识时代警务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装备提高和效能提升的关系。信息化建设是公安工作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推进常住人口信息系统全国联网,要建立集各有关职能部门管理服务职能于一体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立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预警系统等,不断提升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在提高装备的同时,更要加强装备使用的实际使用效果,加强服务与管理人员的“人力”管理,强化流动人口信息的掌握程度,切实做到“应采(采集)尽采、应登(登记)尽登、应变(变动)尽变、应办(办理)尽办”,这样才能掌握实际流动人口信息,有效实现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的管理要求,真正提高服务与管理效能。

(三)借鉴特种行业管理要求,有效强化出租屋及其中介组织管理

出租屋管理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手段。各地公安机关积极寻求管理创新,探索出“星级式”、“物业式”、“旅店式”等出租屋管理的有效模式。但苦于没有有效强制性管理规定为后盾,虽有效果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出租屋漏管现象依然存在。如现有规定虽然明确要求出租房屋须经房管部门审批,出租户主有责任登记和核实租赁人员的有关信息,但罚则规定的缺位使得许多出租户主往往不屑甚至逃避办理房屋租赁手续,有关部门难以及时掌握出租房屋的有关信息。现行法律仅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7条对房屋出租人设置了处罚规定。该条款规定在实际执行中操作难度明显过大,为房屋出租人设计的责任难以执行到位。而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区域内国有土地上的商品房屋租赁,在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出租房屋则不适用该管理办法。法律规定的缺位致使出租屋管理成为流动人口管理的桎梏,其管理效果主要取决于专项行动。

为有效解决出租屋漏管现象,当前我们可参照特种行业尤其是旅馆业的管理要求,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实施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和公安部等六部局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租房屋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基础上,积极会同出租屋涉及的有关管理部门,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制定出台出租屋管理的有关地方性法规,将出租屋及其中介组织纳入特种行业管理范围加以规制,明确规定出租屋中介组织、出租屋业主、房屋租赁人员以及有关出租屋管理部门的法律责任,以有效解决出租屋无有效强制性管理规定导致的责任不明、难以有效管理等问题,切实通过出租屋管理加强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

(四)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尽可能消除影响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障碍

心理上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是流动人口融入本地区的根本标志,而户籍条件、附加利益和身份差别则是阻碍其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形成的主要障碍。只有逐步直至完全放开城市落户的限制条件,才能真正做到经济上同工同酬、政治上同责同权、生活上同城同利,真正加速城镇化建设。对于经济欠发达城市而言,不用考虑出现“人口入市”的井喷现象,不用担心城市容纳力不足的问题,石家庄等城市户籍政策调整的结果即是有效证明。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解决城乡和谐发展问题,是强化流动人口有效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举措。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流动人口的现实权益问题,有效增加流动人口的区域认同感和归属感;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拆除城乡户籍差别“羁绊”,打破城乡界限、地区界限和城市界限,剥离户口上的各种附加利益,还户口作为“身份管理”的本来面目和初始作用,以“实际居住地”为户籍登记要件,确立新型户口管理制度。各流入区域要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法律援助、机动车注册和驾照办理、公共交通、户籍管理和义务教育等各方面强化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促进流动人口的市民化,确保流动人口只要登记纳入公安机关等有关管理部门的管理即可享有本区域公民的同等待遇,切实消除流动人口的身份障碍和思想疑虑。同时,通过解决流动人口高度关注的切身权益问题,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和善待流动人口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要消除农民工二代的户籍障碍,切实解决城市接纳问题。当前农民工二代规模越来越大,融入城市的要求也愈发强烈,但融入想法与接纳差异不可避免使其产生心理落差。“农民市民化的核心是权利问题。促进农民市民化转向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平等的权利架构,实现农民群体的权利回归,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3]随着城镇化的改革和推进,各地应当尽可能为二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便利条件,当然消除户籍障碍首当其冲,使其不但在心理上融入城市,更要在身份上融入城市,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这不但有利于解决二代农民工的问题,有利于社会治安管理,更有利于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的发展,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Bogue, Donald J. Internal Migration[A]. Hauser, Duncan.The Study of Population: An Inventory Ap-praisal[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9.

第9篇: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范文

一、主要目标

组织健全,结构优化,素质提高,活力增强

二、主要任务

1、阵地建设方面。社区要设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室或服务室,工作室要有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模式图、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生育节育情况一览表、政务公开一览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措施等上墙牌面;服务室要配备免费避孕药具(箱)和宣传品;室外要有固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专栏,内容包括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流动人口服务指南、办事程序、奖励优惠救助政策等。

2、载体建设方面。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在重大的节日如母亲节、5·29会员日、7·11世界人口日等节日,扎实开展对流动人口计生政策法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性与生殖健康等知识的宣传,及时为流动人口育龄群众提供服务,扩大计生协在基层的影响力,增强协会凝聚力。

3、健全服务网络。组建以社区支部书记为会长,社区流动人口专管员、居民小组长、及社区计生协管员为成员的专职流动人口计生协管理队伍开展工作。

4、完善管理制度。计生协会要为村居“两委”出主意、当参谋、搞协调,发挥好协会的知情、评议、监督作用,参与扶贫开发、少生快富、关爱女孩、妇女发展、幸福工程、生殖健康等项目的实施,在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相关事务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三、时间安排

1、7月初为制定方案阶段,下发在楚苑社区成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的通知。

2、7月中旬为动员部署阶段,动员积极遵守、配合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人员入会,并做好会员登记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