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素养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53―01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培养。数学素养就是指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意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数学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加简单快速地掌握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小学生是没有自己思想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教师自己亲力亲为,于是数学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研究表明,这样的教学思想是完全错误的,这样教学只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学生上课不会按照教师的步调走,上课不认真听课的情况比比皆是,课堂教学效率也迟迟提升不上去。因此,教师要转化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课堂上教师要多询问学生的观点,多考虑学生的感受,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效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探究性教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向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转变。笔者是这样做的: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解决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就可以先带着W生复习长方形面积的求法,然后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出“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结论,还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培养。
三、转变教学评价,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考试不是唯一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新时代的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要采取全新的评价手段。数学考试中要尽可能多出一些有利于数学素养形成的题目,要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多给学生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除此之外,在评价时也要多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养和个性品质。
四、从数学化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数学化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从一个人的估算能力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至关重要。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人们日常的生活离不开推理,合情推理能够让人们解开自己的疑惑。同样,数学应用题中很多隐藏的条件也需要学生自己去推理得出。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数学应用的根本目标在于让学生利用数学所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总之,教师要从数学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学生一系列具体能力的培养,来帮助学生产生科学的思维,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五、课堂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个优秀的人不仅需要有过人的技能和本领,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总是大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因此,数学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要适时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四舍五入法的国家,进而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又如,教学“认识千米”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东西南北的跨度长度,再告诉学生要坚决维护我国的,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国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加强数学教师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教师的数学素养欠缺,到底欠缺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是欠缺在数学本身,即数学的现代修养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研究成果,至今仍没有人超过他,用国外数学家和同行的话来说,“他是移动了群山才达到这一研究水平的”。这个群山就是现代数学的众多基础知识和思想观念。当然,对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具有专职数学家那样的数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但是从《课标》中所列出的那些数学内容与模块看来,尤其是要开设的那些选修课,有许多都涉及到了近现代的数学分支,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这些必要的功底,如何能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数学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何在?更何谈创新与发明?
二、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构成
数学素养主要包括数学的认识、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的意识、数学语言的运用等四个要素。
(一)数学的认识
完整准确地认识数学的本质,对数学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如果一名教师注重数学的学科结构,他就会自觉地把数学视为模式的科学;如果一名教师注重过程,他就会认为数学是直觉和逻辑的产物;如果一名教师注重社会价值,他又会把数学理解为是一种工具等等。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对数学的认识要注重由绝对主义的静态观向可误主义的动态观转变,这是新形势下数学教师建构专业理念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数学的意识
数学意识指的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与训练形成的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习惯,一般说来,主要包括推理意识、抽象意识、整体意识与化归意识。推理意识就是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既包括在数学理论思考中由一个或一些判断导致另一判断,也包括由经验事实引出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判断。抽象意识指的是在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把适当的问题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抽象概括。整体意识是指全面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的习惯。化归意识则指的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眼光观察问题,认识问题,有意识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转化,变为易解或已解的问题。数学的意识,还集中表现在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借助于数学方法使问题获得解决。
(三)数学语言的运用
数学语言,又叫符号语言,它是一种改进了的自然语言,通过使用字词、符号、图形体现数学思想,反映数学本质,具有精炼、准确、清晰等特点。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互相转换是数学语言表述的最基本的要求。
数学语言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正确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技能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是师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信息载体。没有准确、规范、简约的数学语言作为媒介,很难想象一节数学课是优质的,或是成功的。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做好未来数学教学工作的基础。
除了上述所列三类数学素养,还有诸如对数学史的明了、数学美的悟性、数学论文写作、数学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能力素养也是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重要组织部分。
三、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培养
培养和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重在抓内因,没有个人认识上的到位,外因起不了多大作用。为此,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从教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在教学技能、还是在专业知识上。《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等基本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些虽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对数学教师数学能力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具有比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目标更高的能力水平。
(二)要积极倡导数学课外阅读
数学教师具有了较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对一般的数学课外读物都能尝试加以阅读。诸如,张景中院士的《新概念几何》、《数学家的眼光》,李毓佩教授著《奇妙的数王国》,谈祥伯教授等的《数学与文史》、《数学与建筑》、《数学与金融》等。在数学教师中广泛倡导阅读这些数学科普读物,不但可以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明了数学的曲折发展历程,从中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要强化数学教师的解题训练
一、注重在数学阅读中培育思想,为培养数学素养夯实基础
1.加强阅读指导,培育数学思想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研究,探索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一方面,数学阅读过程和一般的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具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清晰的指导,并坚持扎实的训练。
在操作上,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对于学生而言,粗读并不能准确地把握内容的核心,只有在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甚至反复推敲,才能帮助学生彻底弄清结论成立的每一个要素,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例如,小数的性质是指“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在阅读这一数学性质时,对小数的“末尾”容易泛化地理解为小数点的“后面”。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什么是小数的末尾。如果是一位小数,那么小数的末尾指什么?如果是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就逐步学会咬文嚼字地阅读,准确地体会文本表达的含义。
其次是学会运用常用的阅读符号。通常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本时会运用一些阅读符号,那么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也不例外。如可约定:条件用“——”标,问题用“……”标,重要概念或关键句用“— —”加注,重点词用“”标注,公式用“”圈起来等。长期坚持训练,逐步要求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圈点勾画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2.重视阅读指导,贵在引导交流
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符号等内容的过程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到小学第二学段,就可以帮助学生尝试做数学阅读笔记。一是疑问性笔记,即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自觉记录下来,随时寻求解决的方法。二是梳理性笔记,即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三是随想式笔记,即把数学阅读中的所感、所悟和发现都随手记录下来。比如阅读“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时,要能自觉地联系前面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进行分析、比较,并且及时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在学生完成阅读和反思之后,应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辨析数学问题或结论的是非真伪。这样,既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数学思考的水平,又能够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真正发挥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注重在习题训练中发展思维,为培养数学素养提供动力
1.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对习题功能的有效挖掘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之一。教材习题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示范性等特点,它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抓手。因此,习题教学不能就题论题、照本宣科,而要举一反三、适度拓展。而一题多解就是沟通数学知识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对此,教师对教材习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习题存在哪些不同解法,各种解法能达成什么目标,涉及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从而充分发挥习题应有的功效。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在《分数的基本性质》单元中有道以表格形式呈现的习题:李晓明、赵强、陈东东三名同学投篮总次数依次为10、8、9,投中次数依次为7、5、7,求每人投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并比较谁投得准一些。此时学生已会通分,但一般只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该题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明确问题“谁投得准一些”与“投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的联系。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大多只会想到对三个分数进行大小比较,而这恰恰是讲评交流的重点。不仅要交流运用两两比较法间接比较出最大的分数,还应交流“可以先把三个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然后进一步提问:“是否还存在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呢?”从而讨论得出:李晓明和赵强同样是未投中3个,那么投篮总次数多的李晓明投得准一些;而比较李晓明和陈冬冬谁投得准一些时,同样投中7个,应该是投篮总次数少的投得准一些,从而得出“陈东东投得最准”的正确结论。
2.重视一题多变,培养应变能力
重视“变式练习”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一题多变”主要包括变换条件、变换问题、变换情境、变换题型、变换题序等。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恰当地进行“一题多变”的教学,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探索历程中,他们将所学的知识横向沟通、纵向加深,并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思维方向,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得到培养。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有道题:礼堂里一排有18个座位,小芳和小英是双胞胎,要让她俩坐在一起,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图略)
变式一:将数据“18”改为“20”。
变式二:将“右边”改为“左边”。
变式三:礼堂里一排有18个座位。小芳、小英和小红是三胞胎,要让她们三人坐在一起,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小红在小芳的右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变式四:将条件“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删除。
在以上变式中,变式一“变换数据”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变式方法之一,学生解题时比较“容易上手”。而变式二与变式三是适度“变换条件”,前者与原题只有一字之差,后者将“两人”改为“三人”,但题目情境、结构和表述均未发生大的变化,解题方法也无根本性改变。相对而言,变式四能较大程度引发学生进行思辨,数学思维的含量较大。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习题教学少不了变换,但并非变换得越多越好。
三、注重在数学活动中转化经验,为培养数学素养积淀智慧
1.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也是数学教学关注的重要目标之一。传统数学教学过多地关注“双基”,而忽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因而影响了学生积累探索、操作、建立数学模型的经验和积累情感及思想性经验。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我们必须主动引导其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通过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促使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比如教学《年、月、日》时,年、月、日的时长学生不能像“分、秒”那样可以现场体验,课堂上可以请学生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有的学生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是一年。”有的学生说:“我妈妈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领工资是一月。”“今天晨会课到明天晨会课是一天。” ……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就构成其进一步学习数学新知的数学现实。
又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提供了自己的照片(有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的,也有变形的)。当教师的照片赫然出现在大屏幕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学生通过认真、细心地观察照片,提出了大胆、合理的猜想,进而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同时还快乐地亲身体验到了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智慧自动作发端”,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高素养;策略分析
一、设疑激趣,鼓励自我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而不再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来引导学生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在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延伸,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d趣及求知欲。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关于提高学生素养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独立思考,进行自我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素养,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之后,数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尚未对某一事物形成特定的思维,依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素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探究,从而通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水平,来提升学生的素养。学生在进行自我探究时,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萌生出一些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并逐步地形成自己对于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积极引导,授予科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养,最重要的是将严密的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不断地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他自身的学习中,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用适当的方法、端正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加准确、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一旦学生能熟练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于他们智力的发展能够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数学思想的传授以及对于一些数学方法等的概括,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较为严密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这种严密的思维方式梳理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一些知识来解决其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三、升华思想,培养良好品德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教师可以从小学开始抓起,使小学生从小就能够对数学知识有所涉及,以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小事为例,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要注意这一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课本中出现的一些数学家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于数学家的生平有所了解,学习他们身上对于数学用心钻研的态度和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对某位数学家的生命及事迹向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对于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的生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在学习知识时能够站在数学家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认真地体会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的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逐步使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面对一些问题时能够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处理。
四、课外延伸,拓展学科视野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一些向学生科普知识的文章。比如“你知道吗”这些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逐步渗透,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入数学知识,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进行思维转换,这样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针对学生不易弄懂的地方详细讲解并进行相应的延伸,通过延伸,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使三五个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查阅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了解数学的本质。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当充分地利用课后进行延伸,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开拓自身的视野,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进而培养学生的素养。
五、增强体验,实现培养效率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让学生切身地去体会自己所学的内容,可以大大地提高其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当然,数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为了能够在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素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去感悟,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比如,在数学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包括一些数学概念和原理等等,这样的知识学生缺乏兴趣,无法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时,倘若教师采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加上充沛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来为学生呈现出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开展对枯燥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无形中便会受教师的指引,进行相应的知识的学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六、多元评价,支撑素养培养
在教学中,评价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评价可以让爱学数学的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学习,也可以让在数学学习上出现困难的学生重拾信心。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学科素养,教师要构建一种多元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课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我们要不断地创新我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从小对学生进行过于应试的数学教育,而应该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中不断地深入对于数学的素养,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能够拥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以及端正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张浩.小学数学素养的养成路径分析:以“埃及分数”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6.
[2]陈文婷.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素养的培养[J].教育,2016.
[3]杨瑞松.基于小学数学素养展开教学:学科整合,彰显“数据分析观念”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6.
关键词:数学教师 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在个人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等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观念等的一种综合修养。我们也称之为数学品质。数学素养当然也包括与数学有关的人文修养。
一、加强数学教师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教师的数学素养欠缺,到底欠缺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是欠缺在数学本身,即数学的现代修养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研究成果,至今仍没有人超过他,用国外数学家和同行的话来说,“他是移动了群山才达到这一研究水平的”。这个群山就是现代数学的众多基础知识和思想观念。当然,对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具有专职数学家那样的数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但是从《课标》中所列出的那些数学内容与模块看来,尤其是要开设的那些选修课,有许多都涉及到了近现代的数学分支,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这些必要的功底,如何能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数学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何在?更何谈创新与发明?
二、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构成
数学素养主要包括数学的认识、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的意识、数学语言的运用等四个要素。
(一)数学的认识
完整准确地认识数学的本质,对数学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如果一名教师注重数学的学科结构,他就会自觉地把数学视为模式的科学;如果一名教师注重过程,他就会认为数学是直觉和逻辑的产物;如果一名教师注重社会价值,他又会把数学理解为是一种工具等等。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对数学的认识要注重由绝对主义的静态观向可误主义的动态观转变,这是新形势下数学教师建构专业理念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数学的意识
数学意识指的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与训练形成的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习惯,一般说来,主要包括推理意识、抽象意识、整体意识与化归意识。推理意识就是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既包括在数学理论思考中由一个或一些判断导致另一判断,也包括由经验事实引出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判断。抽象意识指的是在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把适当的问题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抽象概括。整体意识是指全面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的习惯。化归意识则指的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眼光观察问题,认识问题,有意识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转化,变为易解或已解的问题。数学的意识,还集中表现在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借助于数学方法使问题获得解决。
(三)数学语言的运用
数学语言,又叫符号语言,它是一种改进了的自然语言,通过使用字词、符号、图形体现数学思想,反映数学本质,具有精炼、准确、清晰等特点。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互相转换是数学语言表述的最基本的要求。
数学语言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正确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技能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是师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信息载体。没有准确、规范、简约的数学语言作为媒介,很难想象一节数学课是优质的,或是成功的。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做好未来数学教学工作的基础。
除了上述所列三类数学素养,还有诸如对数学史的明了、数学美的悟性、数学论文写作、数学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能力素养也是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重要组织部分。
三、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培养
培养和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重在抓内因,没有个人认识上的到位,外因起不了多大作用。为此,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从教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在教学技能、还是在专业知识上。《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等基本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些虽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对数学教师数学能力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具有比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目标更高的能力水平。
(二)要积极倡导数学课外阅读
数学教师具有了较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对一般的数学课外读物都能尝试加以阅读。诸如,张景中院士的《新概念几何》、《数学家的眼光》,李毓佩教授著《奇妙的数王国》,谈祥伯教授等的《数学与文史》、《数学与建筑》、《数学与金融》等。在数学教师中广泛倡导阅读这些数学科普读物,不但可以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明了数学的曲折发展历程,从中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要强化数学教师的解题训练
让数学教师进行解题训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多寡,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在高师阶段,应当系统地、有计划地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纳入师范生技能考核的一个方面,让学生形成一种紧迫感,充分认识到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就是提高就业竞争力,就是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上述只是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提高的几个主要途径,还有诸如加强信息技术和数学的结合与渗透,一句话,只要我们正视数学教师数学素养较为薄弱这一现实问题,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章建跃论数学素质及其培养中国教育学刊,1999(3):35—38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3、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作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著名猜想、科学发现的重大作用,如介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人的杰出贡献,形成良好氛围。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4、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
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文字语言是数学逻辑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日常言,图形语言则是直观、形象、生动,符号语言简捷、抽象、精确、概括。“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是无法学习并交流的。随着社会数学化、科学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语言必将成为人类交流和信息存贮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存的一种工具。
5、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形成应用数学的强烈意识。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实行调查,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在高考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题,都是经过人工改造,抽象概括过的问题,这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所不同,数学建模中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抽象概括,比解应用题更复杂,更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动手动眼,获得丰富第一手材料,布置学生撰写建模小论文,激发他们参与建模热情,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
6、注重心理指导,创设良好环境,严格养成教育
关键词:初中学生 数学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14-02
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活中,笔者一直觉得数学这个科目最简单,因为既不用死记硬背,又不用大量书写!只要上课时认真听懂了,课后再做几道题也就掌握了。直到自己当了数学老师之后,才发现这个想法只是针对那些喜欢数学的孩子!可是,对于那些不喜欢数学的孩子,似乎就不那么轻松了,那么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成了当务之急。该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面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缺少家庭上对学习的必要关心,因此,笔者把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首要任务全部放在了课堂上。
1 改变数学课堂的乏味与枯燥
记得在七年八班上第一节数学课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从今天开始,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赚钱!”孩子们此时睁大了眼睛,一脸期待的望着我,等待我说出答案。于是,我故意卖了个关子,说道:“想知道为什么老师这么说么?那么请好好听课吧,明天告诉你们答案!”
第二天,我又来到八班的教室,孩子们看见我急切地说,“老师快点告诉我们啊!怎么领我们赚钱?”我说:“3年的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如果将来你的成绩就是考不上,幸运的也许还可以选择一条叫做“择校”的路!但这条路的路费可不便宜,3万!”孩子们张着大嘴聆听着。“从现在开始我要和大家在一起3年,1000天的时间,如果把@3万元换算到每天,那么一天就是30元钱,你每天跟着老师的节奏,努力地完成当天的课业任务,那么你就赚到了这30元,日积月累,知识储备多了,钱也就多了,3年后你也就顺利的考上了高中,否则,你现在浪费多少,将来就得补齐多少!想想看,你3年赚了3万,是不是比爸爸妈妈还厉害!”听着我的话,孩子们若有所思的点头,认真地听课!
后来,我说的这段话也被几个孩子们搬到了《我最喜欢的老师》的作文上!这些话,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我,也荣幸的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老师。
2 用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学生都是来自各个省市的贫困农村的孩子,家长也都是为了生存来连的务工者,所以当很多家庭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家长哪还有时间,精力和能力来管自己的孩子的学习!面对这样一个群体,面对这样一批家长,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我深深的知道小学6年的漂泊不定和放任自流使部分孩子已经放弃学业,但是,在课堂上下,我依然还是会经常鼓励他们,哪怕是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认真观察,及时鼓励。
我准备了很多的主题贺卡,每一张贺卡都有不同的激励性的语言。当我看到哪个孩子进步时,茫然时,失落时,气馁时,甚至是为了感情一蹶不振时,我都会选择一张最合适的卡片,写上我的祝福与期望,偷偷地塞到孩子们的桌格里,让他们无时不刻地感受到我的细心,我的爱!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时刻正面影响着他们,给他们以正能量。
3 采用独特的奖励机制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也许应用题怎么讲解也不会,但是计算题确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作为班主任,我总是会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其他任课教师,那么我的计算题过关该怎么办呢?4道计算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需要20 min,那就是半节课啊!孩子们每天课都排的满满的,哪还有那大块的时间专门练计算!
在这种矛盾下,我精心创办了“数学超市”!提前把准备好的数学题一道一道剪裁开,悬挂在“超市”里,让学生们利用课间来“数学超市”选题,其中只有第一题是“免费”的,学生免费取走后,进行自主练习,做完后,拿来给老师批改,如果做对了,则可以在“数学超市”里换走第二道题;如果做不对,则通过自主修改,同伴互助,或者请老师帮忙,二次过关,三次过关,直到做对以后,再用做对的小卷来换下一道题,每道题都是如此的循环。就这样,一道道,一次次,一天天,一轮轮,周而复始,原本怎么也完不成的计算题“老大难”,如今却变成了“互相争抢的奖励!”每天8道题,班级里大部分同学几乎都能完成!完成的学生,奖励一道拔高题;而今天没完成的小卷就成了下架“商品”,被放在另一个专门的盒子里,第二天再继续由没完成的学生到盒子里挑选,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现今的社会是超现实的,也很残酷,只要今天不努力,将来真的逛超市的时候,也只能买得起“下架商品”。就这样,从计算题过关训练,到几何初级题目过关,到典型题目过关,都十分适用。
在这样的奖励机制的鼓励下,孩子们,慢慢的懂得了,自己想要的美好的生活,都是要靠一步一步努力得来的;都是一点一点坚持换来的;都是一滴一滴汗水浇灌等来的!成功从来就没有捷径!
4 完善有效的评价机制
“超市”再怎么吸引人,再怎么搞促销,也会有人不愿逛“超市”的。任何方法也不可能适应全体同学。面对班级里面连第一题的免费题目都无法完成的小部分同学,“超市”就毫无用处!只能另想他法了。这时,我想起班级小组评价机制!我何不加以改编利用它呢!于是,我按照学生的成绩及表现认认真真地划分小组,4人一组,再把每个小组结成两个师徒对子,要求师傅在完成自己的课业任务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地帮助自己的徒弟讲解,这样既锻炼了师傅的解题和理解能力,加深了印象,又使徒弟们收获到了知识!
每个评价机制的建立,都必须进行及时的客观的评价。我要求徒弟每天到我这来过关,我任意出一道类似的题,只要徒弟作对就在该小组评价表上给师傅相应加2分,徒弟加1分!而最后的分数,作为该生这一学期的学生评价分数,计入学生成长档案。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师傅和徒弟的学习兴趣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高涨!班级学习气氛浓郁!利用这个小组评价机制,学生们在课堂上也更加积极、活跃,为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坚持是师生双方胜利的法宝
无论前面说了多少方法,方法多么有效,不坚持做都是白费的!坚持说起来容易,行动起来实属不易!而我们这个地区的孩子做到坚持就更难!与其说让学生学会坚持,不如说让老师坚持,只有老师坚持住了,孩子们每天耳濡目染,才会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的素养才会渐渐形成,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所以,无论我每天工作多么忙,我都会抽出时间把教材上的题目分类打印,整理,改编,出题;无论多么忙,都会把题目进行整合,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每天编排8到题目放入“超市”;无论多么忙,我都会每天人人过关,每天都会对目标生过关,每天都会对师徒对子进行考核;无论多么忙,都会不断完善小组评价机制,每天都会和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状况。
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也从来不是一件事那么简单。有些人认为教的年头多了,也自然就有经验了,可是,被教育的人,是不同的,是不一样的,所以,教育无时不刻不在提醒我们,要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不断坚持,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周华.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J].考试周刊,2008(53):52-53.
【关键词】数学教育;科学和谐;人文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8.6【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11-0001-04
当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党的执政理念,当自主创新能力被视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时,高等教育更是多了一份责任和关注。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发展的人而组成,如果说人是和谐社会的最后目的,教育的作用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那么,数学教育的谐和作用则在于通过教育对象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对内外在诸因素协调平衡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及创造力的最大发挥,促使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数学教育的剖析
数学教育包括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数学和教育。恩格斯曾提出,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看成是一种知识体系,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总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数学本质特征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和深化,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当代数学下定义,认为:数学是一门演绎的科学;数学是一门演算的科学;数学是一门艺术;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一种语言等等。无论是作为一门科学的数学,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的数学,它对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起多方面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本质就是帮助人的自我完善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以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数学教育是把数学和教育联系起来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利用数学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本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数学教育一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它应当是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它具有科学教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因此数学教育要体现科学和谐和人文和谐。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人才,需要数学人才,这是有目共睹的。这不仅因为数学人才本身蕴含着宝贵的数学精神、科学素养,在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有较大的优势。而且因为许多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专门的数学知识。同时数学无处不在,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
二、数学素养培养的科学和谐
在和谐社会科学模式中,科学技术和谐是基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代社会科学向数学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得数学素养成为公民基本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么,数学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思维的训练、思想方法的渗透、科技能力的提高而促进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数学素养培养的科学和谐不仅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技能与数学能力的和谐,而且包括数学的科学价值、思维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和谐。
1、数学素养培养的三基和谐。
法国军事家拿破仑说,数学的发展和完善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相关。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在数学教育上,就是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基本的数学能力和素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知识是数学科学的最基本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学概念、符号、公式、定律、法则、性质、定理等,包括常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整体的内部联系,又要注意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基本的数学技能包括:阅读与语言运用技能、数学推理技能、计算技能、识图与作图技能、变换技能、数学建模技能等。数学教育过去一直重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基本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的数学素养使数学能力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实验观察、信息获取、数据处理、模式抽象、合情推理、预测猜想、逻辑证明、探究创造等。
2、数学素养培养的价值和谐。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培根说过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科学史表明,一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成就的出现,无不借助于数学的力量。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把数看作万物之源。庞加莱说过:“没有数学这门语言,事物间大多数密切关系将永远不会被我们发现;我们也无从发现世界内部的和谐,而这种和谐正是唯一真正的客观现实。”
“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这句话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这种体操训练,确实能增强思维本领,提高科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这样,思维方法的学习就应该看成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以问题解决为数学教育中心”主要地就是指应当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数学本身就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并发展的。人类之所以离不开这种思维方式,在于它独特的特征。数学的论证推理和合情推理,使人的思维逻辑性、灵活性、严谨性和完整性得到训练,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模拟、猜想、验证等教育活动对人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进行了全方位培养。数学题形形、千变万化,但万变中、又有规律,这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问题能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局限于单一的、旧的模式,表面形式或传统的思维轨道,这就是思维的灵活性。数学中,考虑问题严密有据,问题的解决允许运用直观的方法,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水平上;运用合情推理,但要加以逻辑论证;公式定理的运用强调成立的条件;以及正确地使用概念,完整地解答问题等等,这些都体现出思维的严谨性。思维的完整性表现为考虑问题全面、周到、无懈可击等。数学并非是对客观对象量性规律的直接研究,而是包括了对于研究对象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活动表现为一种“思维的自由想象与创造”,这就赋予了数学思维更多的功能,一方面,数学思维的自由性使得数学思维能增长人的创造才能,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方面发挥它的威力;另一方面,非逻辑的数学思维一想象的、直觉的、甚至是审美的数学思维,又使得数学在解决问题上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学生具备了数学思维这种数学素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学好数学,另一方面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工作或研究中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水平。因此数学教育在锻炼思维、启迪智慧,尤其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上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数学兼有了科学与技术的双重身份,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数学技术。数字技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几乎把数学及其应用推向一切领域。当代科学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定量化、数字化,而定量化、数字化的标志就是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社会日益科学化、科学日益数学化,高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动、高质量、高效率等特 点,无一不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并借助计算机的控制来实现的。数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应用牛顿定律和高速计算机,天文学家们已经预测了太阳系在未来2亿年内的运动情形。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核心领域,它们的建立与发展都与数学有密切关系。20世纪以来,数学不仅已经成为化学领域不可缺少的工具,对分子对称性的研究,对分子振动的研究,对晶体结构的研究等,都使用了群论方法。而且由于数学与化学的结合,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如数理化学、化学动力学、量子化学、分子拓扑学、计算机化学等。19世纪后期,恩格斯曾指出,数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等于零。20世纪以来,数学几乎触及到生物学的每个领域。生物统计学、生物微分方程、生态系统分析、生物控制、运筹对策等数学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生物科学研究;而且产生了如数学生态学、数量生理学、数量遗传学、数量分类学、数量生物经济学、传染病动力学、数理医药学、分子动力学、细胞动力学、人口动力学等许多生物学分支。另外在医学中神经科学的数学模拟进行计算机数值诊断,即利用数学的信息理论、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对病患者的症状表现和各种化验和检验指标进行数学加工分析,作出疾病的定量诊断结果。
在信息时代数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军事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了数学中的蒙特卡罗方法。在当今的军事理论和国防战略研究中,使用了许多复杂的现代数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数理战术学。另外波音777型新一代飞机是“百分之百数学化设计”。还有研究地理的分形地貌学、“数字地球”的产生都离不开数学。许多西方学者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或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研究各种政治系统,寻求合理的民主控制方法、建立有效的政治协商机制,这本质上是一个纯数学问题。在当代管理科学中,正越来越多地使用运筹学等各种数学方法进行决策优化。在历史科学领域,数学方法的运用导致了计量史学的诞生,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数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形成了数理语言学。20世纪40年代初,美籍乌克兰作曲家希林格(1895―1948)在音乐理论上提出了一套新的创作原则。可以用各种数学符号、方程或图式、表格来进行创作,将音高、时值、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都纳入数学计算的体系中,形成了数学作曲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音响技术应运而生。20世纪,西方出现了一系列深受数学思想方法影响的美术流派。M.C.埃舍尔(Escher,1898―1973)是当代杰出画家,他的一系列富有智慧的作品体现了奇妙的悖论、错觉或者双重含义。如今普遍使用的三维电脑动画,其理论基础首先是数学。数学中的分形理论与方法不仅使计算机完成的作品可以极为逼真地再现现实世界的各种景象,而且可以容易地构造出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彩构图。在计算机图形学的基础上发展出虚拟现实技术,它可以使人们对虚拟世界产生真实的感受。
在传统的社会科学领域中,经济学是最成功地实现数学化的学科,成就令人瞩目。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超过2/3的获奖者是由于在经济学领域运用数学方法获得重大突破而获奖的。微积分学、集合论、拓扑学、实凸分析以及概率论,在研究和表达经济理论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很多数学家惊讶地发现,极其抽象的拓扑学最有用的地方竟是在经济学领域。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产生了数理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控制论、经济预测、经济信息等分支的数量经济学科群。活跃在我们身边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如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贷款、保险、股票、债券、效益、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都与数学紧密相关。以致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当代的经济学实际上已成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三、数学教育的人文和谐
在和谐社会文化模式中,人格和谐是基础,个人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最大限度实现是其深层意蕴。从心理学层面考察,人格是个体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的总和,是“个体在对人、对自然、对社会及对一切环境中的事物适应时所显示异别于他人的性格而显示的心理特征”。如果将“和谐人格”理解为人的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等要素所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那么,数学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数学理性精神的培养而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和谐的数学文化素质,养成和谐的健康人格,进而促进人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1、数学文化素质的和谐。
数学不仅是科学,是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对学生进行数学的观点、信念和态度教育,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意识、数学精神,数学气质,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对待,加强数学文化素质的和谐。
数学基本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份。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思想和手段,它是人们探索数学真理,求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并蕴含于各个数学分支的公理、定理、公式、法则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数学思想方法产生数学知识,数学知识蕴含数学思想和方法,两者的联系是辩证的统一。数学思想方法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维,能把知识的学习、挤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数学意识是用数学思想方法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主要包括同化意识、转化意识、量化意识、反思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
著名数学家、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完美的内涵。”数学精神也表现在求真、创新、合作与独立思考精神。
2、人格的和谐。
第一,陶冶思想,使品质和谐。数学科学不仅教人以知识,授人以智慧,学习数学还能使人懂得怎样做人。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优化人的个体品质的价值,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隐性价值的影响更深入、更持久、更普遍。数学史涉及数学家、数学发现、数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判断都有自身的内在矛盾,都是运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普遍联系的。通过数学教育使人能运用数学知识去看待世界、去认识自然,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数学是一门论证科学,崇尚实事求事的精神,尊重事实、以理服人;崇尚独立思考、追求真理。数学教育使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积极创新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数学也是一门精确科学,在数学中,差一个符号、少一个标点,是不合逻辑的。粗枝大叶、敷衍塞责,都是与数学的严谨性格格不入的,虚伪更是与数学无缘。数学教育使人养成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落笔有据、言之有理的严谨品质,养成诚实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习惯。数学更是逻辑性很强的抽象科学。学习和钻研数学,必定会使人懂得脚踏实地的重要性。那种投机取巧、油腔滑调、不干实事的人是很难有所造诣的。
第二、净化心灵,使情感和谐。数学科学给人以美的熏陶,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实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是一门真真实实的科学,而真与美从来都是统一的,数学就是这样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和力量。正象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所说的,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数学是艺术,是美的化身。数学语言的简练,数学思维的灵巧,数与形的融合,数学图形的对称,无不展示了数学的美。数学教育正是通过展示数学的理论美、语言美、方法美、规律美、思维美,揭示其丰富的思维内涵和美学价值,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塑造着人们的心灵,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愫,激发创造性劳动的巨大力量。因此数学教育既能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美的神韵,也能让学生的情操得到美的熏陶;既可以诱发出学生非智力因素,又可以诱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第三、塑造人格,使意志和谐。现代社会多变化、快节奏,要求人们要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能经受挫折,具有耐心与恒心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是发展的,其历程又是艰难曲折的。数学的抽象性使得数学问题的解决经常伴随着困难,数学的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尝试失败、反思、否定、批判的探索过程,会使人体验挫折和失败。而这正是磨炼意志,提高耐挫力的时机。数学教育可以培养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毅力、自尊心和自信心,塑造完整的人格。
人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数学教育,数学可以使人更富有,并且可以使人更聪明,更高尚。尤其是,现代社会的人,若不接受数学教育,则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自古以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要接受程度不同的数学教育;历数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都有较高的数学造诣、数学修养和数学精神;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一半以上都是数学家。另外数学成绩优秀、数学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也更容易出类拔萃;还有,在我们工作生活中,领导者、管理者等,如果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强,逻辑推理能力强,那么他们也容易大胆创新地开展工作。
四、如何实现数学教育的和谐作用
21世纪的数学教育从传统的、狭隘的数学教育现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一种对自身的超越,这种超越体现了新时代数学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昭示了数学教育更为高远的价值取向:数学教育致力于人的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1、建构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价值观。
数学教育为了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相应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十分必要的。对数学学科性质重新定位是最基本的转变。单纯地把视数学为自然科学的典范,忽视数学的其它价值,就会造成数学教育的诸多负面影响。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新的数学教育理念、新的人才观,立足“全人”的教育。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同时要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智力与人格的全面协调发展。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理性的思维,健康的个性,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2、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加强人的自主发展。
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得为人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而人的自主发展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的,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不够。常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正确处理好数学与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加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数学的规范性、严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寻找融合点,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这是数学教育在新世纪发展的必然,也是数学教育实现人的发展的前提。
3、关注人的数学现实,加强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数学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世界,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数学。因此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与需求出发,为不同的人提供数学修养,扩展每个人的“数学现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和发展。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成功。加强数学化教学,建立数学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正确数学观。加强问题解决教学,从现实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习得数学、获得新知。学生积极地投身问题情景问题模型的解决中,凸现问题解决的过程,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4、关注人的情感体验,加强数学美育渗透。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对成功的渴望和需求。成功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因此,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尽可能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与成功是联系在一起的。浓厚的兴趣又是与美感相联系的,数学是一门充满美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从美的角度去感悟数学,理解和变通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激起兴趣,产生丰富想象,陶冶情操。
5、关注人的右脑开发,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新的时代,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数学素质的培养,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右脑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是灵感、直觉、想象等创造性思想火花闪现的地方。创造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于数学知识,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并形式化的数学观点。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方法的训练,重视非形式化内容及数学思想实质的教学。注重逻辑训练和直觉训练的数学教育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思想方法比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所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学生)出校门不到两年就记忘了,惟有深刻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 因此成功的数学教育,应当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深深地永远地铭刻在学生的头脑里,长久地活跃于他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使人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张春新,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75
2、杨高全,数学教育与人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
3、张楚廷,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数学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提升
国之根本在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促使我国将关注的热点落到教育方针上。新课改的实施让教学工作不断改进,适应时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二高”学生。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社会中起着越碓街匾的作用。譬如,在财务会计核算、经济业务核算、企业管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数学学科知识概述
1.什么是数学
数学是一门用来研究空间、几何、代数、概率论、信息的学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门用来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形式上的科学。
2.数学的发展历程
数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标榜为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到今天为止,已经坐拥五千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为不断地适应时代需求而更新变化着。从数学初期的形成阶段到现在的飞速发展阶段,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这样,才有了当下现代数学的发展模式。
3.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特别是人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研究,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又何尝不能够提升人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先生曾经做过一期浅谈数学学习对学生重要性的专访,在相互交流中,明确的指出了学生学习数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在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均有体现,而且这个发展趋势也只会有增无减。不管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娱乐方面,数学都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除此之外还有及其重要的一点,“数学使人聪明”,古人说,脑子越用越灵。正是这个道理,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不同的乐趣。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证明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微妙的关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无可厚非,数学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的周密。
二、立场不同所针对的学习方向的差异性
1.小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小学阶段是人们对数学认知的开始,是儿童开始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只进行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和研究。通过学习一些数学问题和思考技能,来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知程度,为日后研究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2.中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小学阶段已经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基础性认识,基于这些了解,中学阶段致力于对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培养。在中学阶段这一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与技巧。众所周知,中学时期的学习对人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智力的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灵活的掌握数学知识要点并能够举一反三的运用,是及其重要的。
3.大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在大学阶段,学生还面临着诸多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多数人发现,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并非和高中阶段一样,甚至完全打破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标新立异,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内容上也有了极大地差别。对微积分、函数和概率等知识的学习,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认识。针对这些变化,数学的学习模式也有所演进。告别题海战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是大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浅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什么是数学学习能力
所谓数学学习能力,就是针对函数、线性代数、概率、几何等数学问题学生自身能否独立的迅速完成学习。
2.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是否具有数学学习能力是能否真正意义上的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知识学起,才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的精髓。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不断的实践与思考才能持续不断地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准确,更具有逻辑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面对问题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后,学校的教育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进而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从思想上去改变,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逐渐改变对传统教育的认识,使学生爱上学习。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紧抓课堂教学是首要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再者,师资队伍要进行整改,大大提升师资力量,共同针对教学任务的实施的方案。譬如,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抛砖引玉,以情景方式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
四、浅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1.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用“真”、“善”、“美”三个字来概括,所谓“真”,就是达到数学严谨性科学性的要求;“善”就是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去解决问题;“美”就是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欣赏这门学科的美。
2.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近期,马云鹏教授在网上了一个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报告,报告明确指出了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使人更好的发展。譬如,一个高中生在上大学之前选择了汉语言文学,法律学或者心理学专业,这就意味着他在大学里必修课程中不再包括数学这门学科,那么,他的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定型,再无较大的发展。他毕业后在工作过程中,以及需要高中阶段累计的数学核心素养。若他从事新闻工作、记者或者心理咨询师的行业,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依旧需要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这就迫使他必须调动自己所储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来解决问题。再者,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借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
3.如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是新课改下教师基本教学任务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首先,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要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除此之外,学校应该举办关于数学知识有奖竞答、趣味数学建模等活动,来提升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娱乐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早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积极地引导学生科学、健康的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国家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池长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生成性”备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32-3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