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汽车驾驶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技工学校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主要介绍现代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原理、检查维修、装配调试及故障诊断方面的内容。在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做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教学工作对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人从事汽车构造教学十几年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教学:
一、“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开进行,难以有机统一。 “三位一体”的教学,即将汽车发动机的拆装实习、现场教学和课堂多媒体教学有机组合在一起,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同学们的认知规律,由老师指导,学生动手,由外到内,由表及里,逐个系统,逐个零部件地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在分组拆装发动机的同时,老师现场讲解其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直观明了,学生轻松掌握;学生现场提问,现场得到解答,师生互动,既锻炼了同学“真刀实枪”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师生感情交流。对发动机一些复杂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全班集中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样有分有合,有理论有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提高,现场即是课堂,多媒体课堂也在现场,灵活机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各知识点的特点,我们将“气环三隙检查”、“ 发动机油的更换”、“气门间隙的调整”、“供油时间的检查调整”、“发动机水温过高”等相对独立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实际的要求与规范来指导学生完成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进行分组,争取使每个学生都掌握相应的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五合一”的教学内容组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发动机原理分为二册,先讲“构造”,后讲“原理”,将一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导致讲“构造”时难以深入,而讲“原理”时,又枯燥乏味,而且以前所学的构造已经忘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相关内容有机穿插,有些系统是先讲构造,后讲原理;而有的是先讲理论,提出问题,再讲构造;还有的是构造、原理穿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觉得有骨有肉。除此之外,我们还结合拆装发动机的机会,将后续的发动机修理运用课程中的发动机拆装、运用、调整中的部分内容也自然插入,花的时间不多,却起到很好的效果,使同学从结构、原理角度进一步理解汽车的正确使用(大部分的同学取得汽车驾驶证),同时也巩固和深化了汽车发动机结构原理的学习。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堂气氛活跃、生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五、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方法上将结构原理部分的内容重点讲解,结合实物现场分解,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实训,对故障分析等难点内容可让学生结合结构原理讨论,然后由老师引导总结分析,归纳出故障原因及排除故障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按照各机构系统分类、分项、分步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技能的训练力度,加强技能的培训深度。严格按照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进行教学。专业课的教学应尽量进实验室,接近实物,课堂效果会更显著。将有关结构原理的内容重点讲解,先结合实物分步、分解讲述,结合实物让学生将原理吃透。对一些运动关联性较强的机构系统,如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尽量安排在实验室讲解,在老师讲完原理之后,针对实物分解,并演示其传动关系,然后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己观察实物和传动关系理解原理,再从每一小组中抽一两位同学讲述,最后老师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使对结构原理看的比较清楚,容易理解其原理;另一方面构件的传动关系可进行现场演示。使学生对结构原理的掌握比较扎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故障分析,就显得比较容易了。
故障分析与排除部分,尽量按排在现场进行。有条件的情况下,预先设置故障,让学生自己针对故障现象,结合所学结构原理进行故障原因的分析讨论,然后由老师总结。再引导学生按照由外到内,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除故障。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避免了由老师在黑板上分析故障原因,讲述故障排除的方法的枯燥乏味,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牢固地掌握了故障分析的方法。
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
汽车驾驶与维修的教学是以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所以上课中,我们让学生尽量联系已学过的物理知识、机械、电子等知识,进行发动机结构原理的学习,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同学进行自学提高,有意识留下问题,促进同学进行独立思考。
为了培养同学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一开始就要求每个同学结合课程,进行一个小制作或小发明创作。有的同学进行教具解剖,将一些难以看到内部结构的发动机零部件(如液压挺杆)进行解剖,促进了同学自学及动手能力,也方便了其他同学观察学习;有的同学根据拆装过程中专用工具缺少的问题,设计出发动机气门拆装工具和活塞环安装工具,既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又应用了学过的知识,发现了不足,得到老师的指导,还为解决实验室工具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文/江苏 李嘉国
李嘉国
汽车维修专业技师,东方天威汽车维修工程师俱乐部资深会员,沙洲工学院汽车运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员,鉴定汽车修理工种专业考评员,曾任张家港市广播电视大学汽车运用专业外聘专职教师。
“汽车维修与保养”,从表面上看,它关联着汽车维修的知识与技术,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关联着一名维修专业人员的人生之路。在过去45年中我经历了学习再学习的逐渐成熟过程,也经历了许多不可估量的挫拆、失败和磨练,最终收获成功。
勤学苦读,争做能文能武技术员
1965年我初中毕业,被军工企业举办的半工半读的四年制中专学校录取.进行机械加工与设计专业的学习与实践,在当时这是一种新理念专业学校。实际上,与大家现在谈论的校企合作之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更关键的是我们学校那时具备各种软硬件,而且教师的技术很高,很多教师都是一线的高级工程师或专家,而且很多设备都是国内一流的。在那种优越的条件下,我学习了许多关于汽修高科技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机械加工的专业实践操作技术,成为了一名“能文能武”的优秀技术人员。四年的艰苦学习,为我后来踏上汽修之路并成为出色的技师和教师打下了基础。
1969年我进入甘肃运输公司工作,正式进入汽修行业。一同进入这家企业的还有很多优秀的技术人才,他们在技术上的严谨要求,让人折服。在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下我很快掌握了汽车修理技术,特别是在诊断与检测方面。汽车的维修与保养,必须是有理有据,有正确的科学数据与检测数据,才能获得客户信任,并提高满意度。这一点我足足延续了40年,在这方面我对教过的所有学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也正是在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的影响下,我明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维修人员必须掌握这个专业相关的所有技能,所以我参与了维修的各个流程——修理、钣金、焊工、电工、轮胎工、管理技术人员、长途客车司助员等所有的工作内容,最终成为了一名全面手。同期我还参加了许多技术革新的工作。记得那时我和一名18岁的年轻技术员将一辆废弃的CA1084解放牌汽车改制加工成5吨的起重机。从设计、制图、加工到安装完成,花费了7000多元,历时4个月,得到甘肃省交通厅领导很高的评价,也正是那时的成绩,为在张家港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精研创新,推广修车新理念
1986年我调入江苏省张家港工作,那时我工作的公司是当地交通局的下属单位,当初单位为了多方面发展经济,大力发展了汽车运输与汽车修理。当时车辆多而杂,我们承接了几乎所有车辆与厂内的机动车辆,再加上单位领导对我的期望值很高,面对这一切,我感到压力很大。以柴油机为基础加液压机械系统,许多难题需要解决,许多新技术需要加速学习和掌握。作为一名外来人员在当地想要快速建立基础与人脉,必须在技术上独树一帜。我白天工作并了解当地及本企业的许多特点与需要,晚上在家翻阅理论书,有针对性地学习与研究,为企业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例如,利用V型焊接修补技术解决了大量的断裂问题:利用铸铁在焊接时所发生的特殊性,以及立体几何等原理,消除在焊接时所产生的变形和内应力,从而改变了许多缸体、缸盖、叉车前桥等许多总成与零部件。此外,据我所知,中药房的许多药材有特殊用处,例如,二茶可以解决许多不明原因的渗病;硼酸粉、盐酸、锌等可以作为焊料与焊液;利用肥皂与液压来解决大型主伸油缸在装配时容易损坏活塞密封件等技术难题。我还总结了厂内机动车辆许多特性与故障的诊断,从而使单位成为当地厂内机动车辆的检验和检测中心。
1985-1988年当地大量引进了CA141解放牌汽车,但由于超载、维护、保养不当,发动机要每年进行一次大修,而许多配件叉跟不上,成本很高,修理上多采用老式的修理模式。于是,我从两个方面开始进行改革。—方面通过文章进行宣传,我书写了“如何利用发动机的构造特性”“如何进行旧车修理法”等文章。另—方面,在实践中我动手指挥如何运用旧车修理法对发动机进行大修,特别指出改掉传统习惯,严禁动用刮刀,必须按原厂说明要求保证各配台间隙,主油道的清洗工作。利用轴、孔制、孔轴制的机械原理,经定位机械加工,一次性装配成功,不仅提高了车辆的有效动力,也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当然面对的阻力也很大,但是每次遇上阻挠或者困难,我都会积极跟对方解释、沟通,确保最终完成任务。经我改进的维修工艺,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和使用期限,由原来一年一次的大修,变成了三年一次大修,为单位节约了大量成本。
愈挫愈坚,支撑汽修精神家园
1989年国家恢复了技术工人的考核制度,我参加了苏州市首届高级工培训班,同年11月高级技术理论考试合格。1990年汽车修理工种业务七级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同年7月获得苏州市高级技术工人台格证书。那两年获得很多荣誉,培训班期间交流经验时受到大家一致肯定,但当时我还没能顺利晋升为技师。
1991年11月14日,我被张家港市汽车行业管理所聘任为汽车修理工中级工培训班教师、职教中心教师,被劳动局技术培训技导中心聘任为汽车驾驶员、初中高培训教师,从此走上教师之路一直至2013年。走了24年的修理工种与汽车驾驶员的教育培训之路,我能将修理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反映到驾驶员那里,将驾驶员所反映的问题反馈给修理工。我擅长将许多复杂的理论变成简单的语言,进行通俗易懂地就地任教,并且同步现场,处理学生所提及的一些难题,我的教学模式很受学生们的喜欢。因此,虽然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授,但大家都尊称我为“李教授”。听到那么多的人这样称呼我,我的内心时常悲喜交加。
1995年4月6日,按国家规定的技术任职条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江苏省劳动局考核,我获得了技师合格证书,同时一起发放了技师聘任书。这本技师合格证书,对于我一个平民百姓来说,来得非常不容易,困难重重,我苦苦奋斗了五年! 1996年接到苏州市劳动局晋升高级技师培训的通知,虽然我多次请求要去参加培训,但单位工作忙,有许多技术难题让我尝试去解决,使我失去了晋升高级技师的机会.至今我遗憾万分!但在这失望中我有着坚强的信念,理论与技术是不为精神支撑所局限的,要发挥张家港精神,我要为社会发挥我的能量,作出我应该的贡献,走我自己的汽修人生路。1999年12月30日,经培训考核,符合鉴定汽车修理工种专业考评员资格,我成为一名国家考评员。从此我叉增加了一门专业考评的技术内容,茌许多技术的标准上更有发言权。“自找压力、自我拼搏”,越是如此,越觉得肩上的负担重,迫使我去学习,钻研更多的知识理论、信息与技术。
身兼数职,树立维修人员好榜样
2001年随着社会经济的改变,原单位进行了转资改革。虽然单位领导希望我留下来继续负责主管,但我考虑到单位主要注重的是装卸行业,而我要继续进一步走好我的汽修和教育之路。我拿着每月退休最低生活费,离开单位,从新的起点开始。
1990年开始,我国大量进口并发展新型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随之而来大量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概念、新工艺等,急需要我们这些人去掌握,但是再好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有效理论。那时4S店等新型产业大量进入市场,我接受了私人老板的聘用,策划设计4S店的售后修理服务工作,在短短的100天中,完成了从基础工程设计、采购、软硬件的组合、设备的安装调试,整套企业管理及经营制度与模式的制定,以及新人员的招收审核与培训。从此成立了4 S店与售后服务,建立了三套维修生产流水线,其中两套是由水、气、电、油尾气自动排放等的快修流水线,另一套是免拆修理流水线,它由全套的车辆各种性能的检测加上各种新型的仪器设备与计量工具,再加上国外进口的全套产品,对车辆进行诊断免拆维修,一切以数据为准则和依据,最大地接近适台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的特性。
我们引进了好多高科技的汽保设备与仪器。同步培养了三种不同层次的维修专业人员。在招工时我着重招收一批有灵性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画,而那些习惯于其他车型的老一代维修人员要想改变原有的维修习惯比较困难,也吸引了大量技校刚毕业的外地专业学生。当时,我对这些员工谈到,“汽车维修过去是师傅带徒弟,手把手言传身教,但是现茌已经行不通了,因为现代汽车的维修与保养,决定于理论基础与现代仪器设备的掌控程度,主要靠自学研究和总结。”所以当初我结合原厂质量操作流程,以及当地行业规定的参照国际实例,实行了一整套流程。我们给每位员工发放了有关资料与笔记本,要求将厂方未提供的有些技术数据在实际操作中记录并进行详细地对比,以此解决维修中的许多难题。大家白天正常上班,下班后抽出两个小时进行实训,将白天所遇到的疑问与难题提到实训班来,就地讨论学习有关资料。我亲力亲为在短短的两个月中将这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培养成为了出色的维修人员,使企业变得生气勃勃,使员工与企业双双受益。当时我身兼数职,董事长顾问售后服务经理、维修主管、技术总监等工作都需要,虽然很辛苦,压力也大,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因为我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我在技术道路上奋斗了一生,我想以我的一切为员工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紧接着社会上普遍认为4S店的维修与保养收费偏高,所以去找没有质量保证的不正规但是廉价的小店去维修与保养车辆。对于这一切我深入地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是客户付了钱,而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与服务。当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六个不同地方来的客户,选择亲自接待,对这六个客户除了按4S店正常接待外,还刻意将轮胎上取下的小石子、铁钉以及鼓式刹车尘土全部收集在盒中给客户看,将发动机上尘土全部清理的千干净净,包括车内、底盘,全部服务从不起眼的细微之处做起,并做彻底。整车的主要技术参数打印出来交给客户留存,以便今后对照。最后的结算,我比别人要高出20%,但征求客户意见时,客户也反映相当满意,并不觉得收费高,在其他地方享受不到这样的高质量服务,自己的爱车在道路上行驶时也更加放心了。无偿的服务不仅质量不高也有损形象,所以我们提供有偿且高质量的服务。
我在4S店的两年中遇到了许多以前所未遇到过的技术难题,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我总结了六种逻辑分析法——修护理论:一是互换比较法;二是分离判断法;三是重叠对比法;四是最终结果法;五是模拟判断法;六是模糊分析法。原厂所有设定的初始化程序起的作用很大,关键时利用它在重新整理程序的同时破解出特定的防盗系统,使车辆恢复正常。当时我感到自己还需要补充更多的知识,但需要环境与时间,所以我果断地辞去所有职务。授业解惑,乐享追求之硕果
我于2002-2004年任张家港市广播电视大学的汽车运用专业外聘专职教师.2004-2008年被沙洲工学院汽车运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电工程学)聘为会员,并担任理论与实践操作教师,还负责为学校采购实验室的设备。
在大学任职的七年中我担任了许多专业课程的任教,例如,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与检测、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雇盘及其诊断维修等。在任教的同时也大量地丰富了我的知识面,因为这些教科书大部分是从美国TDC公司出版的汽车维修技术丛书编译而来。相比之下,这些书与当下实践比较接近,因此我成为了适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优秀技师。
2004年6月21日,经申报我被聘请为东方天威汽车维修工程俱乐部资深会员(CASE)。2004年12月30日,经劳动局申报荣获“苏州市有突出贡献技师”荣誉称号(苏州市人民政府发放证书)。在此基础上,我叉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将现代汽车上的最新科学技术结合具体的教材和实践,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论点去指导学生,受到好评。为此我积极学习,钻研了现代汽车的许多内容与实践中发生的故障,帮助学生和企业解决了许多疑难故障及操作上存在的习惯问题。
关键词:外事旅游 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
外事旅游专业培养的是社会需求量大,与社会的经济建设联系密切的酒店、旅游业初中级服务型专门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外事旅游专业要办出特色就应重视密切联系社会、争取旅游业的支持。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听取行业意见,不断修改和完善课程计划。强化课程的就业导向性、行业适应性、内容实用性和教学实践性,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的舞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向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捷径。
一、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技能教学质量
1、加强教材和大纲的研究
贯彻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本着少而精原则,突出重点,制定本专业的能力教学体系。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旅游管理的发展需求和学生能力的发展需求,调整外事服务专业原有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方式。变“学科系统课程”为“专业模块课程”(餐厅、前厅和客房、导游等模块),变“课程统管”为“课程自选”(增设选修课)。改变过去“课程结构统一、学制年限统一”的管理观念。在转变管理观念的同时,注意发挥外事专业教研室的教学管理职能,由外事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参与制订专业课程设置计划,更新和调整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使其具有更大的弹性。
2、整合教学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符合教学规律,同时要突出适应学生将来就业上岗的现实需要,避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养成的脱节和分离。要重视构建综合的课程体系,如外事服务专业的理论知识部分由于课程编者不同,有重复内容出现。如《礼貌礼节》第三章内容和第六章中有关宴会内容与《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的内容相近;《前厅服务与管理》中的内容与《客房服务》内容重复。因此在构建外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把《礼貌礼节》的第三章内容和第六章中宴会部分内容整合到《客房服务》和《餐饮服务》中。把《服务语言与艺术》中“服务语言应对一百例”整合到《餐饮服务》和《客房服务》中,并在实训中随时使用。把《礼貌礼节》第二章中关于站姿、坐姿、走姿、引领、微笑服务、目光交流训练等整合到《形体》训练中,而在餐饮和客房摸拟实训中随时按要求使用。把《菜点酒水知识》整体整合到《餐饮服务》中,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把《前厅服务与管理》与《客房服务》整体整合,同时把《前厅服务与管理》中的“常用服务用语”整合到《旅游实用英语》中,而在客房服务实训中按要求随时使用。增设了餐厅服务英语口语课程,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及岗位待遇。
3、优化训练方法
技能教学有多种方法,应结合不同的内容、设备和训练目标,总结出适合外事服务专业学生特点的技能训练方法。在外事服务专业的教学中可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摄像观察法、演示法、竞赛法、榜样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如《礼貌礼节》、《服务语言与艺术》、《前厅服务与管理》等课程属专业理论课,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性较强。如果就在教室里进行讲授,脱离实训,那么就会给学生一种水中之花、镜中之月、空中楼阁之感,枯燥乏味,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更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因此外事专业承担这几门课的教师采用行为导向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法,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服务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外事服务的中餐宴会摆台、西式铺床等技能的教学中,例如:老师先操作,摄制成录像带,在全班放映,给学生一个感官上的刺激,然后再进一步示范,教学效果显著,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为规范的操作要领。我校外事服务专业的学生在参加全市职业技能大赛时囊括了比赛的所有名次,受到了市领导及所有观众的一致好评。
外事专业成绩统计表
转贴于
二、采用选修课等形式建立“一凭多证”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在高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开设的选修课有导游证培训班、汽车驾驶与修理、汉字录入、flash动画、网页制作、旅游服务英语口语、舞蹈、声乐、电子琴、手风琴、电钢、竹笛、葫芦丝、科技制作等培训班。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兼选自己喜爱的其他专业的课程,为他们考取其他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奠定了基础。我校的各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中初级职业技能鉴定。如我校外事专业的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了中级客房服务员、中级餐厅服务员技能等级证书,有的学生又分别考取了汽车驾驶证、计算机等级证书、导游证、普通话等级证书,真正实现了“一凭多证”,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学生的发展夯实了基础。这也符合教育部对中职生实行“双证制”考核要求。同时通过这种训练,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相关能力。
三、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建设高质量的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大了在政策制度的制订、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建设的力度。同时,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合作,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基地。
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在整个中职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任务重,一些基本的实践教学任务必须在校内完成。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实践基地,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耗资300多万元,兴建了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综合实习楼,内设多功能歌舞厅、可容纳3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供学生实习、就业。学校对原有的模拟客房、模拟餐厅进行了重新装修,添置了满足现代化教学实习的设施、设备。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途径,是人才培养能够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发挥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到现在为止,我校共建立外事服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30多个。包头宾馆、包头一电厂、包头交警支队、金盾酒店、民航大厦、兴苑酒店等本地区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联办关系。在学校中率先走出本地区,与天津、北京、广州、珠海、深圳等地的服务部门建立了联办关系,与北京的醉翁亭酒家签订学生实习协议,与首旅集团签订了长期联合办学协议,学生教学实习期间,受到了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54-02
一、农村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汽车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汽车维修企业也随之发展,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已远远满足不了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而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为促进农村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汽车运用与维修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必要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使用的都是旧版教材,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过于抽象,不易理解。这样的课程体系与农村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差距较大,同时又脱离生产实际,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人才。这种状况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才能得以解决。而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则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实际的工作环境,编写通俗易懂,新颖实用,便于理解,具有系统性,循序渐进性,低难度,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紧密联系的教材,并依据这种精简、优化了教学内容的教材,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对应现实的工作任务,教学手段对应现实的工作过程,才能发挥课程改革的成效。
(三)改变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现状的必要选择。目前,3年制的中职学校都是前2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到企业去顶岗实习,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是2年,即要在2年的时间里学到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维修技能。然而汽车维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结构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时面临很多困难。同时,学生的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使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不能够同步,很难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尽管教师非常努力,但学生对汽车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不高,专业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有相当的距离。这种教学现状迫切需要进行教学创新。在农村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既解决了理论与实训脱节的问题,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动中求学,动静结合,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在当前形势下尤为必要。
二、农村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组建教学团队。农村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把它当做本校的一项重要大事来抓。可建立相关课题组,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担任课题组组长兼项目主持人,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中层领导、汽修班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和汽车组骨干教师组成,确保课题组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给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做好教学前准备,及时总结。首先,应做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前的准备:一是根据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进行实质上的融合。二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融合后,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融为一体,并确定教师组织教学的形式。三是针对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成本高的问题,用好汽车教学软件产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又减少实训损耗。四是针对一体化教学大规模开展难以实施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五是以校办汽修厂为基地,深化校企合作,为一体化教学长期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其次,明确课题组人员的分工。课题组建立定期召开例会制度,交流教学心得,集体研讨教法,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在原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发现有不完善之处及时整改,并将整改意见反馈给教学第一线,对现行教法进行修正。对好的做法要及时总结,使之成为经验,加以推广。
(三)进行调查论证,确定教学实施方案并在教学中实践。课题组成员可对汽车公司、汽修厂、4S汽车维修公司等企业进行调查走访,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和企业对工人的技术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初步确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方案:以小班教学为运作主体,以分组实操为实施对象,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以学校、班级、授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班干部、实训小组长多位一体齐抓共管,协同管理的模式来制定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可分成模块来实施,首先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内容分成以下10个模块:汽车维修基础模块、发动机模块、底盘模块、汽车电器模块、自动变速器模块、汽车空调模块、汽车故障诊断模块、汽车维修模块、汽车综合故障排除与检测模块、汽车驾驶模块。教学主要在汽修实训室中,并按照一定的教学流程进行,使每一个模块逐一过关。教学流程为: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模块检测―问题反馈―问题讨论―重新辅导―反复操练―再次检测―模块过关。课后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总结,写出教学心得,在课题组召开的例会上交流教学经验,大家共同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并积极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做到在实践中去研究,在实践中寻真知。
三、农村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实践中,农村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以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例进行说明。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通过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更好地贯彻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加强了师生的双边互动,丰富了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以讲理论为主,学生实习的机会少,虽然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中无法熟练操作。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之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每一节课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经过反复训练之后,增强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提高了企业对汽修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过去农村中职学校安排到企业实习或到企业就业的学生,因为动手能力差,开始上岗的时候无法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只能从学徒做起。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后,学生的基本功扎实了,动手能力增强了,一上岗就能熟练操作,很快就能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操作能手。从该校对市场的广泛调查来看,企业对该校的毕业生非常满意,欢迎该校把毕业生送到他们企业去工作或者实习。而同时,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逐年得到提高。
(四)提高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之后,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得到增加,操作技能也得到大大提高,企业从该校送去实习的学生中体会到了该校学生能力的提高,纷纷要求该校将毕业生送到他们企业去工作,这大大提高了该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知名度。目前,该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已与其所在市、县汽修厂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了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初中毕业生的吸引力。
【关键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4S”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构建和实施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如何构建和实施以“能力本位”观的高职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
我院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组合,构建出反映汽车行业特色,实用性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于“4S”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选择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对我国高职教育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外课程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模式。国外课程模式有其先进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对所在国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因我国国情的制约, 我们不可能照搬。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通过借鉴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体系和模式,逐渐形成我国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种类较多,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以下几种:其一,学科课程体系的改版,尽管做了改进,没有突破本科 “压缩版”的原型。其二,是模块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组成,根据需要可合成面向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具有较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重视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上,明显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性或职业定向性,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使用。其三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凸显岗位技能和相关岗位能力课程的要求,是今后主要推广应用的课程体系。
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总体思路: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通过与企业专家、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论证,分析学生就业岗位,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在明确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以“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为使学生能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需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技能;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
具体方案如下:
(1)“4S”是一种以“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包括整车销售(Sale)、售后服务(Service)、零配件(Spare Part)、信息反馈(Survey)。它拥有统一的外观形象、统一的标识、统一的管理标准,只经营单一的品牌的特点。汽车4S店是一种个性突出的有形市场,具有渠道一致性和统一的文化理念。4S店在提升汽车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形象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与企业专家、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论证,分析学生就业岗位,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见表1。
表1 基于“4S”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2)在明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以“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1。
(3)基于“4S”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要求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参照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获取“汽车维修工”、“汽车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把素质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第1学期:在校学习《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实用英语》、《信息技术》、《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等课程。
第2学期上半学期:在4S店进行认识实习,了解专业岗位,体验企业文化,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2学期下半学期和第3学期:在校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消费者心理学》等课程,汽车发动机拆装、汽车一级维护等实训。
第4、5学期:分步完成4S岗位技能的培养,每学习一个“S”,在悦达起亚4S实训中心和4S店之间轮转一次。
第1个“S”―销售(Sale):开设《汽车营销》、《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训练定货程序、市场调查、分析,营销策略的设计等能力。
第2个“S”―售后服务(Service):开设《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故障与维修》等课程,主要采用情境模拟法,训练学生售后服务能力。
第3个“S”―零配件(Sparepart):开设《汽车零配件管理与营销》、《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训练零配件出入库程序、检索方法、库存量确定等能力。
第4个“S”―信息反馈(Survey):开设《保险理赔》、《数据库实用教程》、《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等课程,主要采用实践(活动)训练法,培养学生跟踪调查、回访、客服等能力。
第6学期:在企业从事汽车营销、汽车维护、汽车检测、维修、车辆估价、保险理赔等顶岗实习,汽车驾驶实习,并且完成毕业设计。
2.2 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技能
为了使学生能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结合岗位群应具有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建设《汽车营销》、《汽车故障与维修》、《汽车零配件管理营销》、《汽车服务企业管理》、《4S店信息管理软件使用》等5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见表2。
表2 核心课程建设一览表
依据 “4S”工作过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特定岗位能力”。如汽车营销课程教学中,针对汽车“销售顾问”岗位进行专项训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观察市场,分析、研究变化的市场给企业所能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并能及时提出应对各种变化的建议或经营方案,还要训练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参照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按照校企共建、边建边用、精做共用的原则,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专业视频库、配套特色教材、特色软件工具建设,建设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
3、课程体系的实施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须的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掌握一定的汽车运用、维修技术与汽车营销技能,能从事汽车营销、汽车检测、维修、养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证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可在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不断改革、优化。
3.1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突出“能力本位”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综合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要突出“能力本位”观,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整理组合现有课程,重构学习领域课程,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2 革新教学内容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厂实践、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与实际接轨,反应出时代要求和技术进步。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目前,市面上汽车专业相关的教材较多,但是部分教材内容与汽车发展严重脱节。如本专业《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组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4S店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和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
3.3 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能力训练为本位,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特别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维护案例、学习情境、任务工单、汽车维修资料等开发,为实现课程教学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提供了资源。同时还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进行台架训练和整车训练之前,让学生进行模拟仿真实训。2006年开始,学院与上海景格、北京运华天地合作开发汽车仿真软件充实到具体课程中进行教学,学生在点电脑上进行模拟仿真实训,三维动画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能够更容易理解,之后利用故障模拟实验台及整车进行教学,弥补实践操作资源有限所产生的不足,为学生进行实操作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教学效果。
3.4 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以探索“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机制为基础,以提高校内教师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按照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原则,实施访问交流工程,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优秀教学团队,争取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聘请行业高水平兼职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和引进骨干教师6名,优化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达到40%。
3.5 加强“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
(下转第29页)
(上接第27页)技能训练平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必备支撑,依托悦达学院积极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中心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建设生产性悦达起亚4S实训中心。根据4S店规范要求,采用现场实景教学模式,将课堂搬进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综合技能,为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实训室的管理,不断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建成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保证教学实训设施设备良好率,为学生实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立一批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与中大工业集团、东风悦达起亚捷翔4S店、东风悦达起亚嘉华4S店、广州本田盐城4S店等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有10个紧密型实训基地;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保证。
3.6 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优化校企共建悦达学院的运行机制,完善“校企轮转、分步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汽车维护、汽车营销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在学校侧重人文素养、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在企业侧重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练一体化。
3.7 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在考核体系上,坚持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致性,把职业资格考证内容嵌入到学历教育课程之中,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在考核方法上,实施新的考核办法,强调过程考核,注意学习引导,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4、总结
围绕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就业的主岗位,调研企业,明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形成针对“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信息反馈”方面的特定岗位能力。在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不断改革、优化。在实施“双证融通”的同时,把素质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证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课程体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是一套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从学科体系向“4S”工作过程体系的一种转移,能够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课程体系已在两届学生中实施,取得预期效果,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学生个人发展有后劲。
【参考文献】
[1]邱英杰,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以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9).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练型 教学团队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兼办中职。高职教育通过几轮的办学水平评估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相对而言中职教育发展略显薄弱,教育教学改革十分迫切。以锡林郭勒民族中等职业学校为例,隶属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现有在校生近1000人,生师比14: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采取工学结合,办学所需教师、实习实训设备等资源与学院共享。师资聘用方面,根据2012年开设的7个专业,部分核心课程任课教师从学院教师队伍中调用或从企业中聘用,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过程中,采取课堂传授与演练相结合模式。本课题根据学生认知基础、情感心理、就业岗位等因素,研究教学团队向教练转型,引入教练型教学模式,以适应中职教育发展需求。
一、中职的师资现状
根据教育部2010年7月重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规定,专业课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专任教师的30%。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调查结果显示:师资队伍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的转型滞后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1.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
截至2013年3月,锡林郭勒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数为68人。其中专任教师30人,占教职工总人数的44.1%。近5年,这个比例随着在校生的增多变化不大,专任教师总数还不到合格标准的50%。在2012年上半年开设的51门课程中,从学院调用、企业聘用的教师为20名,基本满足了专任教师总量的要求,也符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理念。问题是,按照双师型教师的硬性条件,校本部专业课教师10人,数量上明显不足,教练型、双师型教师缺乏。这是因为,近年来一些中职(专)合并升格后,有更多的教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或多或少影响到中职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数量增加。
2.专业课教师结构不尽合理
现有专业课教师年龄结构情况,35~55岁教师占70%,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30%左右,30岁以下青年教师仅占9%。从学历结构看,专任教师中,大专学历3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10%;本科学历23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76.7%;研究生学历4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13.3%,比例为1:7.7:1.3。从职称结构看,专任教师中,初级职称7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23.3%;中级职称10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33.3%;副高级职称的13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43.4%,呈倒金字塔结构。由此反映出,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教师数量稳步增长,整体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素质。中年和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所占比重过大,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小。从表面上看,专业课教师的师资力量正处在强势,但从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看,结构还不尽合理。
3.专业课教师角色不够鲜明
一般说来,教师应该具有多重角色,如专家型角色、学习型角色、研究型角色、裁判型角色、教练型角色,具备与之相应的形象表征。针对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教师的教练型角色更为重要。能够扮演教练型角色的教师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基础和前提。近两年,为了满足中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推动教练角色的转型,一是选派7名专业教师参加各地(一般为示范校师资培训基地)举办的全国双师型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时长为10天左右;二是有针对性地选派4名教师通过挂职锻炼的方式考察学习先进院校的经验;三是根据学生实习场所和就业岗位需要,选派12名专业教师到所在地的大中型企业,带领学生实习、考察学习或兼职见习。受各种因素制约,无论是短期强化培训、挂职锻炼,还是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全职工作,大都难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成为教练型、双师型教师,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有利于教师转型,有利于教练型课程创设的机制。
二、适应学情的教学模式创新
当今媒体在“捐款”、“就业”、“代表”、“开心”、“幸福”、“和谐”等不及物动词或者形容词前加上“被”字,成为民众表达意愿一种方式,此种构词法看似荒谬,却反映了“被时代”的现实问题。联系到中职学生现状,结合我们抽样对两个班50多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课堂纪律、课外学习与交流、自我认识与评价等5方面问卷调查,中职学生也有“被字型”的影子:
学生面对中职教育的“被选择”性。学生进校的渠道绝大多数为老师或家长建议,极少数为自主选择或跟同学结伴选择中职教育。从社会的认可程度来看,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成为学生、家长、社会的第一选择。
学生面对课堂教学的“被学习”状态。中职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的动机很明确,比如,想成为能自食其力的人,想成为像某人能创业的人,但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并不明晰。除课堂外,学生每天自主学习时间不足2学时,很少有课前预习或课堂做笔记的习惯,很少利用图书馆等资源,很少与同学探讨学习问题。他们对理论课普遍缺乏兴趣,而对实训课程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面对未来就业的“被自信”心态。其实是没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一般,有问题也很少请教老师。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的挫折没有抚平,形成陋习(睡觉、说话、调皮)难以短时间内改变,很多中职生在入学两年,甚至就业后还在为自己的初等教育、应试教育的失败感到懊丧。
更为严重的是,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陈旧,再加上中职生留守孩子、单亲家庭和家庭教育失当孩子所占比例很大,普遍欠缺家庭温暖,产生不了、尝试不到幸福感和尊严感,毕业后,学生获得的似乎是一种“被成功”的中职教育。
中职教育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内心,开展适应学生的教育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教练型教师在角色定位上,与传统专任教师相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能体现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更能体现指导学生接受意识与参与意识紧密结合的特点。对于“被字型”学生学习动机、心理模式和自我约束能力,采取教练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课程中引入教练型教学方法,将机器工具伤害、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物体打击伤害、刺割伤害、倒塌伤害等在企业生产一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在课堂上模拟一个一个生动的现场,引导学生参与情景剧的表演,课堂气氛活跃。火灾、爆炸、触电事故的自救与互救的项目教学,也是安排在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中进行演练的。汽车驾驶技术课程,借鉴行业考核体系,使教练技术的运用取得较好的成效。
对任何专业类别的教师来说,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对中职学生学习及提高兴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鉴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较好的方法手段,如教练型课堂情境创设,对提高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有学者指出,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授法和谈话法为主,除此之外,公共课教师更多地使用案例法和讨论法,专业课教师更多地使用练习法和演示法。这对于中职教学很有借鉴意义,不同的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个中职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重点是教师能否挖掘出来,要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要用显微镜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潜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采取教练型的教学模式,制定与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三、教练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中职教育教学知识技能传递的实践型与教师角色的教练型应作为衡量中职教师是否合格的指标之一,要求教师掌握教练型教学的方法,懂得情境创设的艺术,能按照教学内在程序有效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对应于传统型教师一对多的“批发式”教学,教练型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的是一对少或一对一的“零售式”施教。其本质属性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专家会诊”和“处方育人”。从这个角度看,教练型教师是对双师型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是职业素质优良。从教师的职业规范、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来说,教练型教师的优良素质应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学生的期待来说,友善的态度,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仪表,公正,宽容,有耐心、幽默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法生动有趣,容易领悟,多和学生接触,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共同参与学生活动等。
二是专业知识精通。能够做教练的专业教师,本身应该是学识渊博、专业精通的个体。只有专业精通的教练型教师,才能从内心深处给学生树立良好典范,使学生因“钦佩”而“热爱”,进而“尊师”。因此,教练型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身知识素养,精通专业学科,始终站在专业领域前沿,才能当好学生的教练员。
三是操作技术精湛。这里的操作技术指专业技能及技能的有效传递和对专业课程的驾驭能力。操作技术精湛与教师的认知程度、实践机会、教学经验等有关。高明的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术快、迁移灵活,实践机会多的教师对各种课堂事件见多识广、处理起来得心应手,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掌控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教师要做教练型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和操控能力。
四是教学艺术高明。教育教学艺术是在专业教学技能技巧基础上的提升与发展。课堂教学就是一门艺术,要求教练型教师能抓住学生学习特点,在三言两语中点拨学习要领以开拓学生思维,因此,教练型教师是善于启发的导师,是善于创设情境的化妆师,是善于组织课堂模拟和实战演练的设计师,是善于归纳总结的评估师。教练型教师讲究教学艺术,要求根据不同的对象,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五是团队特色突出。做教练型教师,采取教练型教学模式,建设教练型教学团队,突出团队特色,针对一个班的学生群体建立教练型教学团队,强化团队的组织作用,依托学校的文化实力,做好教练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顶层设计,广泛开展不同课程、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教练型岗位的运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家琼,教师职业角色的类型与形象表征,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陈善云.中职生一直被国家高看却被社会看扁,中国教育报,2012(1)
[3]胡建栋,特力更.高职院校教练型教师转型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
[4]涂锐.“教练型”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教育的理论初探,教育与职业,2011(1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CAI课件;评价标准;制作方法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standard on how to make multi-media courseware and sets forth the specific methods to make courseware. At first, make up the outline of courseware; then collect the relative materials, choose integrated software to make multi-media courseware; at last adjust and complete the courseware.
Key words: technical institute;CAI courseware; evaluation standard; methods
一、高质量CAI课件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需要
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形象,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仿真功能来再现事物的变化过程。复杂的动态工作过程,一直是工科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课件可以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地演示工作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能从认知理论出发,分析学习活动的各种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知识内容来设计课件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1],是从教与学两方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决定了其技能性课程比较多,理实一体化课件可辅导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和检查实验结果;模拟型课件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许多贵重的实验设施不可能完全满足需求,如学习汽车驾驶技术的模拟系统,让学生先通过计算机模拟训练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掌握部分技术再用实物练习,既能减少实验器具的损耗,又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操作技术,能有效解决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和实验仪器不足的矛盾[2]。
多媒体课件还能有效地延伸课堂教学,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来打开CAI课件进行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自主地安排学习的时间、进度、内容,也可以复习、重学、 提前预习、跳跃式学习。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软件的使用越来越方便,教师结合专业实际开发制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课件是完全可行的。
二、高职院校工科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特点决定了工科类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为教学目的,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因此,高职院校的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实一体化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再好的课件如果不以现有的实训条件为基础,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课件制作必须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学校现有的实习实训资源。
2.合理运用技术手段
技术的使用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技术手段的应用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实验性原则
能够仿真再现实验过程是多媒体课件的最大优势[3],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对于一些实验设备或耗材昂贵,或者非常危险的实验(如建筑爆破技术过程等),使用课件对其进行模拟,可以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进行的实验,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
三、CAI课件的制作方法
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制作多媒体课件需经过编写大纲、收集素材、软件集成、使用调试这几个步骤:
1.综合课程实际情况编写课件制作大纲
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要编写详细的大纲,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统筹规划制作软件的类型及课件的表现形式。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操作方便, 课件还必须易于计算机的表达。多媒体课件大纲应包括:(1)课件名称、课件功能及使用对象;(2)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结合程度,并划分详细的层次结构;(3)结合学院实验室及实训基地的器材实际情况在大纲中设计课件动画,演示操作规程;(4)要体现出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市场需求;(5)课件的外观设计要简洁,并设计相关的操作控制点,保证教学的连续性;(6)要标注重要文字、动画内容、图像及声音类型及需要使用的软件名称,并形成文字脚本。编写大纲是课件制作成败的关键,要注意并非多用动画、录像就是好课件,不能本末倒置地过量添加动画,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增加课件的交互性,合理设置控制按钮。
2.依据大纲收集整理素材
课件大纲确定后,教师要着手收集制作多媒体课件所需各种资料,如文字内容、动画图片、声音等素材。对需要使用的素材切记不能囫囵吞枣、拿来就用,素材要偏重于实验过程,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如制作《汽车构造》课件时,演示活塞环的工作原理和过程一直是难点问题。在收集素材时就应准备相关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演示活塞环工作过程的仿真动画,并进行比较选择,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片段,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制作大纲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再加工处理,实践技能性的素材要占60%以上,达到通过模拟实践积累起一定的操作技能,在技能实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能够缩短实习周期、降低设备损耗、减少实习成本。符合学院实际情况、满足教学要求的素材才能为我所用,否则制作的课件就会出现黑板搬家、生拉硬拽、不切实际的结果,违背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加工整理素材常用的软件有: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可处理图片艺术效果、美术字,进行色彩空间变换及文件格式转换;使用3DS max加工处理三维动画素材;声音的编辑处理可用 Windows自带录音机程序,可实现截取、复制、粘贴、合并、改变音量和播放速度等操作;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可以为多幅静态画面连缀并配音,生成AVI、MOV、FLC等多种视频格式文件,还可以用Flash自己制作相关的动画片。
3.选择制作软件集成多媒体课件
为保证系统的操作通用性,多媒体课件应在Windows环境下集成,并采用操作方便、支持较多媒体技术的集成软件。比较适合高职工科教学特点的制作多媒体课件的集成工具软件有:PowerPoint、方正奥思、洪图、Director、Authorware等。其中Authorware是一款完全可视化的设计平台和基于设计图标的程序设计方法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它支持目前已有的动画软件的各种声音格式文件,并支持ActiveX、ODBC、VR以及流媒体技术,以图标流程线、动态连接库为主要特征的所见即所得的编程方程,具备多媒体素材的集成能力和超强的交互控制能力,对工科实践技能性的课程如机械、电子类课程,使用优势明显。方正奥思对文字及静态表现形式多样,操作控制及互交性能良好。这些集成软件使用难度较小,非专业教师也可以快速地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制作出与专业相符、特色鲜明的多媒体课件。
4.精心制作
启动集成软件后,按大纲的要求制作课件的封面,输入名称及目录,在制作课件主体内容时,首先要设计好控制按钮,它关系到课件使用的灵活性,要做到翻转、进退、切换使用方便,再做好整体架构,不能从头至尾连续在一起,应以两节课的容量为一个节点,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一个完整节点中,要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及应达到的目的,还要制作出相关的作业内容供学生课后练习,并提供网上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如《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课件使用Authorware集成制作时,首先制作出流畅的封面,标明主题内容,其次制作操作方便的交互控制按钮,后集成相关的动画内容,可有效地展示塑料成型过程,反映出模具的设计形状对成型的工艺影响,学生如亲临现场感受深刻。
5.调试与完善
初步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后,教师还要进行反复测评调试,着重检查课件界面是否布局合理、操作是否方便、灵活、人性化;有没有相应的控制技术、交互性能如何;集成后课件的整体风格是否统一;色彩搭配是否符合视觉心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配合是否恰当等,逐一进行调试修改,还要检查教学内容、体系规范、结构严谨等方面的内容。有条件时可请专业人员和教研室的教师共同对课件进行严格的测试、评估,经过多次调试修改运行无误后才能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学生的意见对课件进一步完善。
随着高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现代教育方面的硬件投入不断加大,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应用人才,是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的目标。以计算机为工具、CAI课件为手段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开发多媒体课件,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 伟.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和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高等学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专业。所谓“特色专业”是指专业建设和管理达到较高水平,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即指一所学校形成的其他学校所没有的独特的专业风格。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交通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2009年被评选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对此,建设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专业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院交通工程专业经历了近9年的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始终把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把解决就业与专业课程设置的统一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实践表明,结合行业现状和社会发展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交通工程特色专业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2002年我院开始招收第一届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到目前为止,已有5届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在这几年的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社会对交通方面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但在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师资队伍有待完善,表现在教师短缺,尤其是专业对口、有丰富教研经验的教师短缺,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较少。其次,缺少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积累,尚无本专业自编教材,还没有形成特色课程。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致使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课程覆盖面广而不精,课程设置门数多,学时少,课程教学内容深度不够,没有明显的专业方向性,缺乏专业方向群的建设,这就导致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方面缺乏灵活性,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二是目前的专业定位仍需完善,存在开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师资设课程,因学时安排教学内容,存在相关课程内容重叠等现象。因此,在新形势下建设具有特色的交通工程专业,必须解决目前专业课程建设中的这些问题,提出建设规划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的要求也在改变,如果学校对人才市场需求缺乏必要的了解,缺乏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自我调节机制,保持专业课程体系不变,既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也不利于学校的招生。我院的交通工程专业自招生以来,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历了两次改革与调整,基本上都是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实践,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此课程体系在某阶段内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第一次课改本专业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后,2004年我们完成校级教改项目《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本专业申报招生时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完善和革新,将《道路工程》改为《城市道路与桥梁设计》,增加《路基路面工程》课程,配合《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使知识体系更系统。另外,根据道路工程设计与施工需要,增加《数字化测图》、《道路工程新技术》等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删除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如《汽车驾驶与检测》等。同时在进行课程内容整合时,有重点增减某些课程的学时,使学生学习时有的放矢,主次分明。
(二)第二次课改尽管经过精心的调研和探讨,完成了交通工程专业2004年课改项目,但随着实践应用,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2009年我们又对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微调。结合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和来校用人单位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保证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经过讨论,对交通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部分微调建议:其一,加强计算机教学及其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和操作计算机,如增加《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其二,强化基础课,突出主干课,充分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其三,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避免各专业课程一些内容的重复授课,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四,从实际出发,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证学生的就业要求,适当将与本专业学生就业去向密切相关的课程提前。如因用人单位多是第七学期到校招聘人才,为保证学生在招聘时学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将《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路桥检测技术》、《现代桥梁结构》等课程适当提前开课,而将对学生就业影响不大的课程适当后置等。
三、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今年我校为进一步推进教学工作改革和发展,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重点要求做好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发展特点,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结合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为了本专业长远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突出本专业的特色,今后交通专业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设置专业方向群或加强专业课程组建设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标。新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体现专业特色,打厚基础,拓宽专业,建立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本专业课程涵盖面过于广泛,涉及到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公路设计、道桥施工、检测等多领域,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多而不精,针对性弱。鉴于此,应结合社会对大交通领域不同层面人才的需求,建立有重点、有目标的培养模式,在本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专业方向群。分别设立交通工程设计与施工(侧重交通工程设施与道桥工程设计及施工,兼顾工程管理)、交通规划与系统控制(侧重公路及高速路网规划与管理)、城市交通与智能交通技术(侧重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技术应用)等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群的课程设置侧重有所不同,课时有所不同。在相应的课程体系中,设立不同的学科基础课、不同的专业重点课程;在实践环节中,安排不同内容的重点,同时建立各专业方向群沟通的“平台课程”,保证专业方向间的相通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目标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二)专业课程内容整合现阶段,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的整合是指课程之间内容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同时在相关课程中不断导入提高学生核心技能的训练方法,使得在不增加课程或课时数的情况下,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我校的交通工程专业自招生以来已有8年多的历程,在这8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方面在交通工程专业选用的面向21世纪“交通版”的教材中,有些不同名称的教材存在一定的重复内容;另一方面因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并且当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时,课程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容的重复或遗漏。若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不加以整合与优化,势必造成教师重复讲,学生重复学状况,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产生片面性,从而无法完成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对存在重复交叉内容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建立较为优化的课程体系大系统,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加强创新和实践性课程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交通土建,交通工程设计、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方面,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课程建设。目前我校本专业设置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建议授课教师可结合课程性质与课程内容,适当增加课程实践教学课时,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另外,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指导学生完成一些小课题,有成果即可计创新学分。另外,可建立一批或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这是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硬件条件。目前,已有校内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作为基础,还需在校外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实践实训基地,并长期保持合作关系,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双师”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例如具有讲师、副教授、教授职称的教师,同时又具备工程师、注册结构师、注册监理师、实验师等职业资格。“双师型”的教师对于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实际情况,可实施多样化人才引进机制,例如积极引进来自行业、企业的高职称高水平“双师型”人才;加强校内教师的“双师”意识与能力培训。建立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参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教改、课堂及实践性教学等,真正实现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