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免疫学知识点范文

免疫学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免疫学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免疫学知识点

第1篇:免疫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电子工艺;课程建设;职业岗位;项目化;工学结合

当前,随着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和评估工作的开展,中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的突破性发展正逐步落实到每所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中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成为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从微观层面看,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所以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成功实践无疑成为这轮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核心点。

一、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目标的定位

“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专科层次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发展性。

1.课程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组织课程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最为有效的模式。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绝不仅是提升技能,而是培养面向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这包括专业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行业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还应有科学态度(对于周围事物的探究倾向、社会调查、观察的正确性、批判性)、工作责任感等。

2.课程内容的定位

有科研成果显示,人的职业能力有70%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应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所需要的内容体系。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应致力于围绕岗位任务,在对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开发更具实践价值的工作知识。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取决于实际生产、服务与管理的需要,大多数岗位对其工作内容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3.课程结构的定位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依次从岗位、任务和项目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首先,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设置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如:任务、项目、案例等),确定每个“情境”中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为每个“情境”的实施选定教学方法。

4.课程质量的定位

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表现在对学生显性能力培养方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方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必须创新评价方法,注重社会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对教师而言,主要的变化就是要把课程与教学同评定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称为“嵌入”课程评价,意即用当前的课程活动达到对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

二、高职《电子工艺》课程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工业企业及其产品来说,工艺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优良产品以及增加利润。它建立在对于时间、速度、能源、方法、程序、生产手段、工作环境、组织机构、劳动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因素的科学研究之上。电子整机(包括配件)产品的制造工艺主要涉及到的是这类产品设计、试验、装配、焊接、调整、检验、包装等的工艺过程。就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主要涉及制造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以及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

1.认识狭隘、不受重视

在很多普通人甚至电子专业人士眼里,电子工艺就是电子元器件检测、焊接、维修的代名词,认为高职学生无论顶岗实习还是就业,就只能是在产线上机械地插件、焊接,好点的不过就是调试、维修。普遍认为电子工艺与电子设计比起来过于低级。所以无论是各种电子技能竞赛,还是各种电子实习实训,无不围绕着电子线路设计和软件编程开展。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几个认识上的盲点或误区。第一,电子设计的结果容易判断,最直接的就是程序“跑起来”、产品“动起来”,而对工艺的判断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例如:设备、人员、成本,甚至使用区域,所以很难有确定唯一的判断标准,这就使得相关的竞赛难以进行。第二,很多教师没有生产现场经验,直接认为工业批量生产就是把实验室开发流水线化,即一台变很多台,一人变很多人完成。而事实上,从实验室开发成功到量产成功需要很长一个过程,也即是原理性设计≠产品设计,合格样品≠合格产品,试制成功≠批量生产成功。正是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对《电子工艺》课程建设的投入不足,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出现偏差,对学生产生误导。

2.脱离现场、片面繁荣

日本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郎:“技术人员不了解现场,产品制造就无从谈起。”对于电子技术应用类的人员来说,不了解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细节,不理解生产工人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就很难设计出具有生产可行性的产品。由于《电子工艺》课程的实践性极强,所以技能训练必不可少。但是无论是早期的按图装接电子套件训练,还是现在增加了PCB制版、SMT表贴、电子EDA等模块的综合训练,有很多学校仍存在对学生能力培养表现出操作技能是强项,现场组织技能是短板的现象。这些学生或许有优异的焊接、检修、设备操作编程能力,但是不会指导和组织工人生产、不会解决突发状况,没有在电路设计时就考虑生产效率和成本的意识,不会做岗位操作说明书,不会设计生产报表,更谈不上工艺改进、工艺标准化等工作。而后者正是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具体工作。这些与现场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如果要留到就业后在实践中边工作边学习,无疑会延缓他们职业成长的速度,同时对学校教育质量扣分。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内容没有真正根据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进行筛选和编排设计。

三、面向职业岗位的高职《电子工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多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电子信息类学生毕业后从事最多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就是电子产品工艺和生产管理,具体岗位包括从物料员、工艺员升迁到工艺工程师、从生产助理升迁到生产主管或工业工程师等。岗位技能要求包括:(1)在开发阶段:设计方案(安全性、可行性、劳动量、材料定额、加工精度、工装夹具…)讨论,产品初样工艺分析鉴定、试制;根据产品设计文件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流程和工位作业指导书等。(2)在生产阶段:对新产品的试制、试生产的准备和协调;完善全套工艺文件编制、工艺质量评审、指导批量生产现场组织,提出改进意见;实施生产现场工艺规范和工艺纪律管理,培训和指导工人的生产操作,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控制和改进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协同研发、检验、采购等相关部门进行生产过程质量分析,改进并提高产品质量。(3)在发展阶段:研讨、分析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参与重大工艺问题和质量问题的处理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重塑课程结构和内容

1.构建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体系

电子工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门课或一个实习就能达到目标的,必须构建一个持续有效的教学系统。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应更深层次注重电子工艺实习的先进性、工程性、应用性,着眼于从整体上有计划的将电子工艺的工程训练有机的、分层次的与阶段性理论授课、综合实训、专项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营造工学互补环境,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一般是在第三学期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电子制造工艺与管理》,同时开设的平行课还有《电子测量与检验》、《电子EDA》,在第四学期开设《电子维修》、PCB设计与制作实训、电子产品开发实训,在第五学期开设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同时在一、二年级的暑假和三年级的顶岗实习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门的SMT操作训练和参与企业生产。课程内训练项目和实习实训项目选取基本来自实际工程项目或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2.《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教学改革

课程的任务是操作现代电子产品工艺设备,完成产品从原材料检测—原材料预处理—印刷电路板装配—焊接—总装—调试—检验—维修,直到最后包装的全部生产工序,最终能安排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编制工艺文件和组织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初级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所以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任务时,先逐个训练单项技能(也即是各项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再训练综合能力(包括各项技能的熟练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生产过程的组织、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在技能训练中逐步培养CDIO工程素养、管理素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项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展开,强调知识的产业需求和标准,并不断根植、巩固,且持续改进。项目安排见表1。

课程内容增加现场管理部分,与职业岗位要求吻合;同时引入IPC标准,作为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操作质量的基本依据。对于SMT技术在课内仍以手工操作、半自动操作为主,辅以仿真软件操作,真正的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放入专项实习或校外顶岗实习中。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

1.采用CDIO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业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驱动,强调工程意识、持续改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CDIO教学模式。上课流程为:明确任务-知识链接-演示-实操-辅导-检查点评-整理现场-考核。

强化实际操作,理论讲解和学生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发现问题应集中显示及时讲解,以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效果。教师应在学生操作时,巡回指导,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问题集中解决。

(1)资讯:视频或图片介绍、教师引入任务。

(2)决策:学生对任务分析讨论,教师点评引导。

(3)计划:分析讨论、教师示范、多媒体教学、小组分工。

(4)实施:学生实操、完成产品或文件,教师辅导巡视。

(5)检查:学生成果汇报、质量总结、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

(6)评价:教师评价操作,学生结果处理,经验推广、教训避免。

2.采用档案袋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采用全过程的全面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学生成绩评定分三部分:平时成绩(作业、纪律等)、实践成绩(团结协作精神、产品或文件制作质量、创新点、课内发言)、开卷或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平时成绩+课内项目实践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成绩评价表见表2。这样的评定方法避免了很多片面性,既重视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了实践运用能力和素质、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要上交学习记录,即课程引导文。学生不仅依据课程引导文明确本次课的任务、目标,并且可以随时记录操作结果、数据和自我评价、改进措施。每位同学的课程引导文和完成的作品(包括各种文件报告、焊接的PCB板、维修小电路、制作的电子产品等)放入各自的档案袋,作为老师对学生实践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打造教学环境和师资

1.教学环境

在校内建设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电子工程训练中心,其中配了一个生产性实训室,接近一般小企业水平的实践车间,建成了两条普通生产线,基本能进行除全自动SMT以外的产品加工生产,可以承接产品代加工或引厂入校。在校外,学校签约6个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在校学生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满足产学结合的需求。实习期间企业工程师亲自给学生上课讲解关键知识点和生产工艺注意事项,为学生答疑,给学生引导,让学生直接参与现代电子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亲身体验职场环境和工作氛围,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将来就业及择业及安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

目前已建成一支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基本上都有企业工作或挂职锻炼的经历,甚至少数教师本身就是企业的兼职工程师,长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工艺改造等,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另外,正在逐渐建立一支与教师队伍相匹配的校外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学生的理论授课、实践指导,进一步拉近与学生工程实践的距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教材选用王卫平等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第2版)》和项目化校本讲义。陈老师的教材包括配套的教学影碟,是一本凝聚了无数心血和电子工艺专家工程实践经验的优质教材。在校本讲义里根据本课程实际项目补充了课程引导文、授课讲义和关于现场管理的部分内容,例如:5S管理、质量工具与分析、标准工时核定、各类岗位操作说明书等。

另外,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还包括主讲教师在企业收集的各种实际操作、工艺设备、工艺文件照片和视频。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SMT制造教学系统进行仿真操作,可以利用实训室的校园网链接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国家资源库,随时查阅资料、在线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授课,运用动态的文字、图像展示元器件、电路图,使用视频软件观看产品制作调试的过程和方法,这些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节省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四、课程改革的成效和创新

1.改革的成效

笔者所进行的《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课程实施,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人操作技能外,重在培养职业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学生普遍能结合个人兴趣和特点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认识到工艺与设计密不可分。在本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进行后续的课程和实习实训时,会自觉运用工艺知识。例如在进行电子产品设计时会自觉想到元器件的实际封装,进行实际测绘,而不是一味从库里调用,焊盘的大小也会依据标准设计,会自觉计算材料成本;在进行专业实习时,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审核下自己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安排岗位人员、编写岗位操作说明书和各类报表、组织生产、5S整理,学生不再只把自己看作工人,而是设计者、管理者,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得到很好的锻炼。

2.改革的经验和创新

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值得一提的经验有:教师的工程经验准备是成功的保证,课外兴趣小组的骨干培养是成功的推手,学生的提前企业锻炼是成功的催化剂。另外,档案袋评定非常具有实际价值。具体说来就是将学生的活动结果装入个人档案,能够提供他们有关学习的情况,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就,学生成为档案袋内容的一个主要决策者,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因为对学习者来说,自我反思、自我选择比标准化更重要。这关系着学生一生的职业成长,体现出教育的隐性质量。

本次课程改革突出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流水线生产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实际操演一次未来生产工艺与现场管理的职业岗位角色。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摈弃实验室操作等同于现场生产的固有思维,理解设计和实施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自己亲身感受现场与想象的不同,亲身体会对于现场的把控远比对自我的控制要难得多,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习惯。

五、总结

电子工艺学是一门在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而过去又不受重视的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先进的电子工艺技能就制造不出高水平、高性能的电子产品。高职教育应该将单项的技能培养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改革建设势在必行。

当下,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坚持在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理念的指引下,采用基于职业活动的项目化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扎实基础、熟练技能、开拓视野”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工程实践逐步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大农.高职课程改革基本观念问题的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10(33):8-12.

[2]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8.

[3]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130-132.

[4]孙建京,方建军.应用型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5]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晨晖,徐有明,杨端.对电子工艺教学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83-384.

第2篇:免疫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医学;教学方法;学生,医科;变态反应和免疫学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6.05.0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519(2016)05-0772-03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技术方法的不断拓展,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已经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就现代教学理念中针对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教学特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提升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免疫学教学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现阶段新形势下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1]。

1改良医学免疫学教学模式

作为医学科目中重要的一员,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前沿学科,由于其发展迅速,初学者往往难以适应。免疫学具有极高程度的专业性,涉及领域极为广泛,抽象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都是以新的概念在解释新的事物,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吃力。同时,由于免疫学的学习前后章节关联紧密,如前面的章节未深刻理解,后面章节的学习难免受到影响,进而降低教学质量。比如,在进行“淋巴细胞”章节讲解时,如果学生在未曾理解“抗原”及“抗原提呈途径”等概念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就会觉得费劲。所以,作者认为,在讲授每一个章节时,可以略微提及后续将要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在后面提及时,才会主动关联,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类似于“环路教学”,即先在教学讲授过程中设立一个知识点,而后针对此知识点略微发散,并再次回到知识点,这便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环路”,使其不仅对于后续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也更进一步理解之前所学内容。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采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和幽默的描述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免疫学[2]。比如“文献激发”法的运用就相对有效。首先,教师可根据课程设置认真选取相关国外经典文献供学生阅读,根据文献结合所需讲授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就问题提出各自观点,教师再根据各组观点提炼出知识点,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就会事半功倍,但鉴于授课对象是医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在选取文献时一定要偏向临床实际问题,可以选择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作为参照,就病理特征结合免疫学概念进行讲解。比如,在进行“淋巴细胞”章节讲授时,可以选取肿瘤、感染相关的文献,并可涉猎当今国际医疗卫生的热点,结合临床实际告诉学生淋巴细胞在机体中抗击感染,杀伤肿瘤的过程及效应。在此教学模式的辅助下,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形成系统、缜密的科学思维[3]。为进一步改善免疫学教学模式,还应适当改变、改善考试形式。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同时也能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传统的考试方法大都采取试卷的方式进行笔试,这样的方式无疑能让学生更多地学到知识,但从能力上却难以得到提高,导致学生更多的只是在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没有深刻理解知识,甚至有的学生仅仅只需在考前将上课时做的笔记或多媒体中的知识点进行记忆便能轻易地通过考试,这样的情况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低,学完一门课程便忘记一门课。因此,改善考试形式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那么,采用何种考试形式能够合理妥善地提高教学质量呢?作者认为,可以采取“笔试加口试”的方法。对免疫学而言,知识点的记忆固然重要,所以,在“笔试”阶段着重衡量的是学生记忆知识点的效果,但在试卷中也应适度涉猎免疫实验课的相关内容及课后要求学生阅读文献中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免疫学。此外,“口试”可以就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临床问题,让学生从免疫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其发病机制,这就需要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及理解,最终形成方案进行讲述。比如,可以就临床中某种疾病的病因作为对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中的每位学生就这一特定问题运用免疫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通过每位学生的回答评判其学习效果。

2优化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

目前,研究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文献较多,同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解析的也有大量报道,普遍认为“PBL”、“TBL”、“POPS”等教学方法相对有效。但作者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依赖课堂和课后两部分开展[4-5]。课堂上进行免疫学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抽象难懂的问题,比如,在介绍“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这一章节时,学生大多对此概念陌生,从未接触。如在授课过程中紧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的接受程度肯定不高,若在此时引入图片和肢体语言进行诱导,学生接受起来便相对容易。所以“图片式”教学方式或许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新的概念。另一方面,鉴于医学的特殊性,尤其是基础医学的专业性,在讲解过程中最好结合临床作用进行。比如,在介绍“补体”章节时,除了使学生明确补体是协助抗体完成效应的分子外,还应适当结合临床,从其产生、分布到临床作用进行梳理和讲解,使学生明白“补体”的功能和作用究竟是什么,在临床的应用是什么,能否制备成特效药物并解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从分子层面了解其来源、分布,还能从宏观层面上让学生更加明确该分子的临床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再者,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免疫学作为基础医学专业,就专业本身而言,学生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乏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不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在教学过程尤为重要,也是值得每一个免疫学教师探讨的问题[5-7]。作者认为,第一,要重视绪论的讲解。绪论是每堂课开始的章节,也是对于本门课程的归纳和总结,对学生而言也是培养兴趣的开始。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结合历史起源、概况及免疫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第二,要展开讨论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分组教学,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总结概括,这种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第三,注重语言的简练和精准,免疫学授课中对于概念性的解释一定要做到精炼恰当,避免出现“似乎”、“差不多”等类似的不准确词语,有时甚至些许的口误都会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毕竟学生更希望接受的是准确简短的知识点。课后学习对学生了解免疫学知识也尤为重要,也是教学方法优化中至关重要的成分。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传授知识让学生从感性层面理解免疫学中相关概念和内容,但如要将这些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储备起来,关键还要靠课后的学习和深究。因此对免疫学而言,课后应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作者认为,首先应反复揣摩教师上课过程中提及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对重点部分进行着重讲授并提点,那么学生应在课后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结合相关文献阅读进一步明确授课内容的精髓所在[8]。其次,学生应注重课后与教师及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会将大量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内容进行压缩、凝练,所以在课后学生应将教师在课堂上压缩凝练的内容进行二次伸展,全面理解教师需要传递的信息和内容。比如,在学习“补体”章节时,补体的激活需要3条途径予以完成,那么,这3条途径是否有共同和异同点,这就需要学生课后对知识点进行伸展,必要时可以通过列表和画图的方式进行理解,方便记忆。

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在解释临床某些疾病现象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阐述疾病发病机制的过程中也相对重要,但免疫实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比如,临床中白血病分型、乙型肝炎发病等检测时,均需要用到免疫学方法。所以,免疫学实验内容的学习尤为重要,免疫学实验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大多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学生普遍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动手实际操作,觉得实验课可有可无,最终导致学生运用和理解免疫学的过程不够充分彻底[9-10]。究其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有3点。一是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在对待实验课的时候大多抱以应付的态度,觉得实验课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小,课程内容相对简单,不需要过多理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二是学校课程设置上的原因,由于结合学校排课的原因,在排课的过程中往往将实验课程的比例压缩,就免疫学而言一学期也就2次免疫学实验课程,并且每年的实验课程均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和“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选方法”,在较为单一且有限的实验课程中,教师很难将免疫学的相关技术及运用传授给学生,顶多也只能让学生稍微了解一下免疫学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真正掌握免疫学相关技术;第三,学校提供给学生运用的公共实验室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和陈旧,在免疫学实验课中,学生普遍反映仪器设备使用不方便,甚至有的设备根本不能正常运转,某些实验学生只能从教师所讲的内容中感性的接受,不能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实验结果便不会理想,也达不到预期授课效果,同时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和效果势必受到直接影响[10]。如果要解决这些矛盾,除了更新设备设施,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安排外,还当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层面上得以提高,毕竟在免疫学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往往需要辅以实验课的某些实例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内容、概念,而实验课又需要理论课的相关知识作为支撑,使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做好实验,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小结

免疫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有助于在临床中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及进展,同时也能在临床监测疾病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医学生而言,全面系统地掌握免疫学知识十分必要,这就需要在教学模式、方法、理念上进行改革和优化,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只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冯彬.医学免疫学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7):897-899.

[2]王俊平,王刚.提高医学免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2):123.

[3]冯龙,郭文涛,张妍,等.启发式教学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5):685-686.

[4]张艳平,丁矢,杨杰,等.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7):2590-2591.

[5]栾希英,杨玉涛,张晓姝,等.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110-112.

[6]孙书明,孙爱平,宋向凤.成人教育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0):13-14.

[7]钱丽丽,吴丽娜,吴艳敏,等.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9):1463-1464.

[8]张明顺,王迎伟.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80-681.

[9]熊洁,刘胜武,孙平,等.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340-342.

第3篇:免疫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学导;案例;教学法;医学免疫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R392-4

医学免疫学在医学生教学课程中属于一门必修课,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连接,发挥的桥梁作用不可忽视。这门课程涉及的各种免疫疾病、诊断防治学及发病机制等知识量很大,内容比较繁杂,与多个学科紧密交叉。高效准确的教学方案可以明显锻炼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而传统的免疫学教学多为老师一味灌注医学理论知识[1],虽然可以将书本基本知识系统的教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又因免疫学课程各种专业术语使课堂往往比较枯燥无趣,同学们会感觉特别乏味,气氛十分沉闷,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课堂气氛非常不和谐,分析原因是老师只是一味在45分钟内完成其教学任务,很少注意学生自身的情况。然而在学生进入实习岗位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低,很难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为此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了“学导一案例式”教学方案,取得的满意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导一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措施

1. 老师设计教学病例

按照具体教学大纲,设计简明典型的教学案例同时引出各种问题是案例教学的必要措施[2],案例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获得,第一种是老师在日常临床实践中收集的特色病例,整编为教学案例,另外一种则可以通过老师依据自身的专业素养,自己编写教学案例,要求突出重点,简明典型,逻辑性好。

2. 学生自学

学生先仔细斟酌老师给出的案例,在设置的问题引导作用下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对免疫学理论知识进行初步掌握。

3. 老师精讲

在学生自学完成以后,老师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医学免疫学多媒体教学[3],组合声音、文本、图像及视频,再结合自身之前教学经验,将课堂知识的重难点简明扼要的讲解出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4. 分组讨论

进行分组学习,每组成员利用自学与老师精讲的知识,分析探讨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对出现的错误观点及时更正分析,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肯定表扬。

5. 老师小结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结束后,老师再次对教学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强化讲解,形成系统的知识链,也可以对免疫学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简单扩展,激发学生课后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及自学能力。

二、“学导一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法中强调的是教师不仅仅发挥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一步将其解决的能力,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后,可以指导其大胆提出疑惑之处,根据自身理解,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何解决疑惑。例如老师在讲到破伤风梭菌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先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典型案例,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病例,解决疑惑,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学导-案例式”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虽然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4],但是这对老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要求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环环深入的启发引导,对典型案例设计合适的思考题,如何才能更好的诱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求知欲最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分析,最后成功解决问题。这些均要求老师事先备课充分,提升专业素质,仔细钻研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掌握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在课堂扩展环节,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其他更多的医学课程知识,包括“组织胚胎学” 、“ 医学生物化学” 、及“ 病理学”等方面,做到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过硬。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自身素质的不断进步,也是提高“学导-案例式”教学方案效果的有效保证。

3. 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积累

“学导-案例式”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老师启发学生对案例问题思考、分析推理,将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结合到临床病例诊疗中[5],要求学生借助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病例问题进行解释,使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知识连贯成一个系统,而小组讨论可以借助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互相之间取长补短,在交流探讨中提高见识,促进学生积累专业知识,促进全方面进步发展。

三、结论

我们本次选择的“学导-案例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l挥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优势十分明显,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将问题解决的热情,增加专业知识积累,同时也督促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改善。不过,现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医学免疫学整体专业知识比较繁杂,“学导-案例式”这种方法更适用于中等难度的知识点教学,涉及到比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自学起来比较吃力,想要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较难,这都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及医护工作者的不断探索,达到更完美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学导-案例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共同的努力,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挖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利因素,推动学生教学成绩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医护人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贾淑平. 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5):998-999.

[2]叶锋, 贾晓丽.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9):34-35.

[3] 袁星,蒋斌.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96-97.

第4篇:免疫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59-02

医学免疫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又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1]。其内容覆盖面广,进展迅速,知识点多、理论抽象、内容繁杂,因此成为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院校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如何将这门枯燥难懂的理论课变得轻松易学,成为我们需要不断思索的重要问题。笔者针对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教学工作浅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 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课程设置学时有限

对于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重心还是放在中医相关学科。医学免疫学这门课,多数专业设定为考查课,有的甚至是选修课。由于理论课学时不足,实验课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缩减,然而实验课是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转化,这样不利于理论与实际的充分结合,使学生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1.2 学习兴趣不足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多、机理抽象、内容繁杂,课程本身有一定难度。再加之我们所授课的对象是文理科兼有的学生,因此,学生在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这样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2.1 引导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主要是兴趣引起对事物正确全面的认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动机[1]。兴趣是人们认识和获得知识的内在力量,是形成新观念、吸收新知识的基本条件。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有兴趣,才会主动的学习和钻研它。因此,如何将繁琐、枯燥、抽象的医学免疫学知识生动地传递给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2]。借鉴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列举一些生动有趣生活实例,使晦涩难懂的定义,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通俗化,具体化,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在讲授理论课知识时才能够与学生感兴趣的兴奋点完美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大可能的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理论知识密切结合临床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多,抽象,枯燥。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教授,学生听起来会感觉像流水账,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适当引入临床病例分析。如关于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其发生机制即使讲解地再彻底,学生可能还是想象不出I型超敏反应是如何发生的。这时引入具体病例分析,举例Ⅰ型超敏反应常见的疾病:花粉症。告诉学生“花粉”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IgE,参与的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为肥大细胞。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的概念。再联系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为什么会有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呼吸困难等等症状?这时结合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效应细胞肥大细胞活化所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组织胺,白细胞三烯,前列腺素D2,等等,均能导致平滑肌收缩(呼吸困难)、毛细血管扩张(粘膜水肿,鼻塞)、腺体分泌增加(流鼻涕,流眼泪),所以才会有上述症状发生。这样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听完后豁然明朗。

2.3 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语言生动具体

如今多媒体教学方法已经广泛渗入到教育教学等各个领域。具有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和交互性好等优点,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接受。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运用多媒体方法,将抽象的免疫反应机制通过直观的Flas或图片演示给学生,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这样即能够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4 合理的实验教学,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

医学免疫学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中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3]。通过实验,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方面是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让学生到实验中寻找答案,这样理解的更加透彻。另外,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的能力,并且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原则,这为学生今后的临床操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例如,学生能够从免疫血清与绵羊红细胞的凝集现象中直接得出结论―― 免疫血清中存在抗羊红细胞抗体。这时可以继续提出问题―― 除抗羊红细胞与羊红细胞结合可出现红细胞凝集以外,是否还存在能够与羊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的物质?如何证明实验中出现的红细胞凝集现象是抗羊红细胞与羊红细胞结合所致呢?这样学生再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会发现,除了抗羊红细胞抗体外,一些植物血凝集素和一些具有血凝素的病毒都可能引起羊红细胞的凝集现象。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结论不够严谨,进而从免疫学理论和具体实验结果中分析得出应有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钻进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思考获得新知,同时也体验到一种探索知识的愉快。

2.5 加强教学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交流较少是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录。这样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进来,并且长时间的听讲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注意力不集中。不仅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距离,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教学的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交流和认知过程的统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且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积极的师生情感,能够让学生在心理、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育,把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并不懈努力。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多互动,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课程内容、进度进行适当调整。并且课下,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络平台,为学生解惑答疑,增进师生感情。

参考文献

[1] 卢小玲,曾小云,赵永祥.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几个新问题的剖析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78-79.

第5篇:免疫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病原生物;免疫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两部分组成。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免疫学基础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性疾病发生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这门学科是本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重点和难点学科。针对这门课程内容繁琐枯燥、知识点抽象、知识体量大的特点,教师要灵活运用各式教学方法,结合每个层次的课程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

一、善于利用比较教学法

常见微生物中,病原体有个性更有共性,各个知识点容易混淆,通过比较、结合临床实际更能加深学生记忆。免疫学中,超敏反应是最难掌握的,有四种类型,可以通过比较来讲解。首先,从免疫应答的方面来比较,Ⅰ、Ⅱ、Ⅲ型超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而Ⅳ型超敏反应则是属于细胞免疫;其次,从结果方面进行比较,Ⅰ型反应是可逆的,且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Ⅱ、Ⅲ、Ⅳ型反应不同,仅导致组织器官病理方面损伤,这是不可逆的;最后,把相关联的免疫物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Ⅰ型反应跟IgE因素相关联,同时Ⅱ、Ⅲ型反应跟IgM因素、IgG因素有关联,Ⅳ型反应与CD4+、CD8+T淋巴细胞释放的免疫因子相关联。

在病原生物中,人体寄生虫分类中的医学蠕虫部分,是学生不爱也不想学习的部分,因为寄生虫的种类多,生活史杂。我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比较,以达到教学目标。首先从中间宿主这个关键点来进行区分,有的医学蠕虫是有中间宿主的,而有的医学蠕虫则没有。以线虫纲来说,线虫没有中间宿主。二是对各类型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进行比较,通过PPT比例放大图片的展示,其形状特征清晰可见、对比效果一目了然。三是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并抓住共同点进行比较。就像在生活史中,比较叙述线虫纲中各类型寄生虫的生活史时,我会指出蛔虫的生活史最长,以此为例打开话题,将它生活史中的两个阶段详细地解释出来,将学科的疑点和难点释放出来。这是比较教学法的精髓,通过两个相似的知识点或者两个有关联但是截然相反的事例,加深学生的记忆。在知识点的对比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记忆方法与知识网络,在以后的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积极运用线条图形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近年来慢慢成为主流教学手段,此教学方法需要与多媒体紧密配合。一是能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丰富教学内容;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系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课件进行临时修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目的地植入内容,及时调整授课进度,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线条图形是形象教学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局限于薄弱的基础硬件条件,又能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经济、简单、易行的长处。课件的制作不拘泥于形式,且有一定的留白,设计框架要条理清晰、便于理解,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在制作课件时,将图形按比例放大,使其色彩鲜明,达到让学生看得准、记得牢、理解快、分得清的直接目的。

三、大胆使用实验演示教学法

实验演示教学法,又称为直观教学法,即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不同类型实物物品和教学用具,进行示范性操作实验,另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能让学生建立更感性的认识,在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培养学生无菌操作的意识。

例如,肠道杆菌属中各个类型的细菌,因为都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单纯地依据形态染色的特征,是无法辨别的,只有通过各种生化反应和有关血清凝集实验的检测方法,才能确定实验结果。假如我们大胆使用实验演示教学法,将预备好的试验器具,如生化反应管、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带到课堂,一边进行实验演示,一边对学生讲解生化反应原理,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和学生医学事业引路人,承担着沉重的责任。要运用更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熟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有立足之地,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雪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8(8).

[2]陈先宏.浅谈中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J].成功,2013v4w.

第6篇:免疫学知识点范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经研究,现将营改增试点期间有关再保险、不动产租赁和非学历教育等政策补充通知如下:

一、再保险服务

(一)境内保险公司向境外保险公司提供的完全在境外消费的再保险服务,免征增值税。

(二)试点纳税人提供再保险服务(境内保险公司向境外保险公司提供的再保险服务除外),实行与原保险服务一致的增值税政策。再保险合同对应多个原保险合同的,所有原保险合同均适用免征增值税政策时,该再保险合同适用免征增值税政策。否则,该再保险合同应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原保险服务,是指保险分出方与投保人之间直接签订保险合同而建立保险关系的业务活动。

二、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

1.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一般纳税人,出租自行开发的房地产老项目,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纳税人出租自行开发的房地产老项目与其机构所在地不在同一县(市)的,应按照上述计税方法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后,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

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一般纳税人,出租其2016年5月1日后自行开发的与机构所在地不在同一县(市)的房地产项目,应按照3%预征率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后,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

2.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出租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按照5%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纳税人出租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与其机构所在地不在同一县(市)的,应按照上述计税方法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后,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

三、一般纳税人提供非学历教育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3%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

四、纳税人提供安全保护服务,比照劳务派遣服务政策执行。

五、各党派、共青团、工会、妇联、中科协、青联、、侨联收取党费、团费、会费,以及政府间国际组织收取会费,属于非经营活动,不征收增值税。

六、本通知自2016年5月1日起执行。

第7篇:免疫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变态反应和免疫学;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渗透下,当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显示出和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诸多环节息息相关,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紧密联系等一系列特点,加之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新颖概念繁多,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觉得学习较为困难。因此,如何适应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针对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成为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加强教学改革,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培养,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优化免疫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比较抽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多,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出发,把握教学重点,找出难点和关键。并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之成为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例如免疫应答是基础免疫学的核心内容,以往学生反映本章理论深奥,难以掌握,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将每一种应答的基本内容设计为图表进行归纳,把繁杂的文字叙述提炼为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框架,提供给学生最简单、最有效的知识养分。在课堂上主要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而对其他次要内容或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则略讲或让学生自学。根据学生情况,推荐一些新版专著及相关的综述文章作为参考,以开阔其思路和视野。这样,一方面在不失全面性、系统性的基础上,紧扣重点、突破难点,精辟讲解,使学生学得懂,学得精;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动性。

2 改革免疫学理论课教授方法,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2.1 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医学免疫学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知识结构相互依存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知识,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加强记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经常运用提问方式,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或者有的问题问而不答,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老师学生共同解疑。比如在讲免疫学绪论时,我们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首先提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如何发生的?乙型肝炎如何预防等,然后简单回答,最后小结免疫学与疾病的发生、诊断、预防、治疗等息息相关,以此说明免疫学的重要性和激发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它改变了“一本书、一张嘴、外加板书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此外,多媒体教学应用视听结合方式表达授课内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两种功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得到更形象、直观的阐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讲解抗原提呈细胞章节时,可用几幅带有动画效果的画面,通过颜色和不同画面出现的时间差的变化,比较形象地把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展现给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3] 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身心均发育成熟的大学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又由于免疫学对初学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记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太多,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我们认为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学习方法,对帮助其学好免疫学非常重要。在免疫学学习过程中,第一是要求学生上课时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相应的知识,切忌上课当“打字机”。第二是要求做好笔记。因我们所选教材的内容丰富、繁杂,有时一次课涉及多个章节内容,如果学生上课时不做笔记,或做得不好,课后将难以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略记。重点的内容提示学生先理解听懂,再留时间做笔记。第三是课后要求及时复习。因免疫学内容抽象,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容易忘记,而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学生不能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就会感到难以记住。第四是要求阶段小结。因为免疫学前后章节联系紧密,前边所学内容进一步为后边的内容打下基础,如果前边的内容没学好,学习“欠帐”越多,后边的内容理解就越困难。因此,要求学生对前边所学的内容要进行阶段小结,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第五是指导记忆方法。因免疫学内容繁多,不好记忆,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4 引入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临床免疫学的内容,如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在学生对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我们采用PBL教学法[4],进行病例讨论。讨论课前将病例及问题发给学生,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例,列出“初步考虑病人患何病?”、“发生机理如何?”、“如何进一步明确诊断?”、“如何预防?”等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的知识点,自学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在PBL教学课中,围绕病例所提出的问题,首先由组长作中心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再由教师提出新问题,让作中心发言的学生解答,或由他人回答。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如果仍不能解决,则由教师解答。PBL教学课结束前几分钟内,教师做总结归纳,强调一下重点和难点。此外,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评定。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3 改进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验的开设很重要。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学生在理论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增加了实用性强的实验,并注重对实验内容的整体安排。另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开展课外科研兴趣小组活动,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查找文献,收集资料,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实验计划,亲自动手完成相关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写成论文。比如以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鉴定为主线,安排了血清IgG的提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等一系列实验。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这对日后进一步深造及科研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

4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高效轻松的课后复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医学免疫学的内容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我们利用学院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自学和复习。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中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反复观看。同时,可以利用网上提供的练习题进行自我测验,检查学习效果。对还没有掌握的内容再进行学习。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教师工作强度,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5]。2006级学生医学免疫学期考成绩为(80.32±16.46)分,2005级学生期考成绩为(72.78±21.75)分,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18,P<0.01),2006级学生医学免疫学期考成绩比2005级学生有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免疫学的学科特点,对免疫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静,毛立群,牛秀珑.医学免疫学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571-572.

[2] 程桂芝,郗雪艳,马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9-320.

[3] 樊晓晖,杨海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120-121.

第8篇:免疫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质量

免疫学内容复杂、理论概念抽象和且英文缩写符号繁多,这对初学免疫学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常使学生听不太懂,继而望而生畏。这也是历届学生反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教学效果常常是事倍功半。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学生所学实践活动,本人谈谈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讲好免疫学绪论开篇章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良药",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只要对某种事产生了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地学习下去。因此,在讲授免疫学概述的时候,比如介绍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时,可做适当的比喻,如"国防军、清洁工、公安局",再加一些故事作为引导,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那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不再是以前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自然而然的就进入角色,积极思考,记忆深刻,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讲授免疫学应用时,强调免疫疗法是未来临床治疗肿瘤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解决器官移植后一系列排斥问题提供了思路,最后总结出免疫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也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说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免疫学的第一堂课是至关重要的。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好免疫学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我有几点做法:①让学生养好良好的预习习惯。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通过自己预习,找出自己认为学懂得知识,并找出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只有让学生真正做好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占据有主动权,有的放矢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和答案。②让学生每次课后及时归纳总结重点和难点,并给学生适当的布置一些拓展性强的思考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前后联系、查阅参考资料找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结构、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③在绪论这一章,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医学免疫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去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比如我经常说:目前临床上许多疾病几乎都与免疫有一定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以后要当好一名医生,要会看病和治病,必须具备有扎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不要为考试而学,而要为构建自己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而学。再者,利用简单地流程图给学生介绍医学免疫学知识,各章节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了解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研究形态学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不仅是机制多、概念多,而且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最后,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会归纳总结,理解记忆,纵横联系,切忌浮于表面的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学会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

3注重启发式课堂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讲授一个新的概念或机制时,往往是先举实例。根据实例提出问题,由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出概念。讲授超敏反应的内容时,先提问学生所知道的有哪些过敏疾病,并将临床上常见的一些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介绍给学生,比如,青霉素是如何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临床表现,以及发病机制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讲授医学免疫学要采用形象贴切的比喻,以抓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抗体的生物学作用ADCC效应,可以把抗体比作是桥梁,连接NK细胞和靶细胞,从而使NK细胞能够直接杀上靶细胞,这样的比喻轻松帮助学生理解ADCC作用。

4注重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愉快的课堂气氛

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概念多、机制多、抽象深奥,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满嘴生疏的医学术语在讲台上"说书"的话,只能让学生们越来越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益友参与到教学当中去,用具有亲和力的表情,优雅大方的姿态,通俗易懂、抑扬顿挫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的情绪。同时,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尊重学生、多引导、多鼓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更重要的是与学生架起相互信任、互相配合、相互理解的情感桥梁[1]。

医学免疫学知识中看不到摸不着的概念和机制多,也是很难给学生讲解清楚的难点。教师应尽量采用一些形象的动画,幽默风趣的比喻和姿体语言,同时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等,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生动的比喻带给学生对免疫学抽象概念的形象理解,同时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与图像动画结合,将难以理解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使得免疫课程生动有趣,使得学生易于接受有关理论知识,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在讲抗体的结构时,可将每个人伸个胳膊做个"Y"姿势比作是一个抗体,扭个腰、抬个腿,抗体的基本结构就呈现出来[2]。通过这一形象的类比,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 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记忆式的学习。在合理应用多媒体的同时,应该通过丰富的表情、准确的手势、抑扬顿挫的声音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

5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意识

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训练可以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开阔思路,磨练意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协作精神[3]。早日接触科研工作,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本科学生,应要求针对某一疾病共同讨论并促使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拟撰写的主题和方向,然后共同查阅英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共同完成免疫学前沿进展综述的撰写[4]。通过这样的训练,查文献、读文献、最后总结归纳获得对该问题的全面认识过程,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外语阅读和翻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归纳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科研经历直接影响学生的将来和职业发展。因此,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创新思维培训、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基点。

6注重学生的反馈与自我评估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效果主要掌握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教师可以在课下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每节课随堂测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可以让学生无记名的反馈一下教师的授课优缺点,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促进其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用心于教学改革,为教师提高能力、提升境界搭建新的平台。

7结论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教育理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再觉得免疫学像天书一样枯燥难懂[5]。现代免疫学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疾病从免疫学的角度可获得新的、更合理的解释。对于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不但要让同学们学到免疫学基本理论,也要让同学们对这门学科的新进展有所了解,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英.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1):80-81.

[2]Seldin P, Miller J E, Seldin C A. The teaching portfolio: A practical guide to improved performance and promotion/tenure decisions[M]. John Wiley & Sons, 2010.

[3]杨明,刘斌,杨小庆. 医学影像系大学生科研计划训练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医学影像学,2006.15(2):93-94.

第9篇:免疫学知识点范文

免疫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如果单独介绍书本知识,而没有医院、病例和医药公司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学生就会感觉学习起来干巴巴的,没有实际意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我们在课堂上导入为当今社会所熟知的艾滋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让学生思考如何针对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药物设计。也可以针对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运用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用于乙肝病毒HBsAg诊断的原理和过程,以启发学生思维。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寓教于乐,漫画、主题游戏体验式教学

传统的免疫学课堂教学,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燥的免疫学知识,不但让学生无所适从,还会对本科程产生“厌学”心理[3]。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拟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选用大量图片、漫画、视频等教学工具,采用图片启示法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形象地掌握所教内容。例如,讲B淋巴细胞时,我们选择“B细胞的一生”这组漫画,使得学生的课堂气氛骤升,课后学生也对这组漫画记忆犹新,明显加强了对B淋巴细胞的认识和记忆。此外,针对免疫学名词概念多且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免疫学名词猜猜看游戏,即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背对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免疫学名词,下面同学给他描述这个名词的功能和行为,讲台上的同学根据大家的描述来猜,在热烈的游戏气氛中,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显着加深,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学习的过程,通过体验将老师讲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

3.通过论文导读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

在工科院校,免疫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免疫相关问题。基于此目的,我们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免疫学论文导读,例如讲授完树突状细胞后,教师以题为“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4]”进行导读,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形式,有如剥笋般层层深入阅读文献,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DC、CIK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等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

4.以专题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演示免疫学新技术

建立伊始,我院就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这种“2+2”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免疫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果不了解这些技术和方法,学生在阅读文献时会遇到很多障碍,也很难建立自己的科研思路。针对这些问题,利用本院现有资源,我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现场演示免疫学新技术,例如流式细胞仪技术、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等,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可激发对免疫学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不但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我们成立的科研小组曾以“抗LDL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题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并取得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