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制造范文

智能制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制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制造

第1篇:智能制造范文

“从加工到成品入库,整个过程几乎实现全自动,比以前少了3/4的工人,效率却提升了4倍。”恒安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秋阳说。

泉州是东南沿海制造业重镇,民营经济比重占到九成以上。2015年以来,泉州市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强化政企良性互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在下行压力下赢得了增长实绩、赢得了企业转型发展的信心。

特步公司是福建体育用品龙头企业之一。2015年5月21日,记者在特步生产基地看到,两台智能机器人挥舞着印线喷头,给传动带上的鞋面材料迅速喷绘鞋型纹线,每个图案都整齐划一、丝毫不差。

“这道工序过去需要4个工人操作,物料成本高,活儿又脏又累。现在采用机器人替代,一次喷绘时间提高了1.2秒,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工作人员黄旭钊说。

特步的“机器换人”,得益于当地政府大力实施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早在2013年,中国工程院就以泉州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帮助编制《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描绘了智能制造、提升质量与品牌、服务型制造等三大转型路线图。

按照“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泉州在福建省率先启动“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2014年以来,近1000家泉州制造企业应用国产数控系统1400多套,建成制鞋、水暖卫浴、汽车配件等数十条自动化生产线,帮助企业减少用工20%至30%、降低设备成本30%至50%。

嘉泰集团、微柏工业机器人、黑金刚科技自动化……在大规模市场化应用的刺激下,泉州本土“智能装备”制造业也呈现“井喷式”发展,涌现出一批专门从事“智能装备”生产与研发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在泉州市洛江区的福建嘉泰集团厂房内,刚刚下线的500多台数控机床整装待发。集团董事长苏亚帅说:“这些都是国内一流水准的数控机床。2015年以来,智能装备市场异常火爆,集团原本规划的5亿元产值,2015年有望翻一番。”

工业机器人市场火爆,但民企研发成本高、技术攻关难度大。为了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泉州市政府加快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先后引入中科院、中国航天二院、哈工大等一批国内顶级工业机器人科研机构,建设了全国首个“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

记者了解到,2015年泉州还将设立3亿-5亿元的“数控一代”产业投资基金,推广应用1000台机器人、1000台3C钻攻中心、1000套数控装备,继续在资金、市场培育等方面加大对“智能制造”扶持力度。

第2篇:智能制造范文

本轮全球工业化新变革中最重要市场推动因素是2008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发达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解决棘手的就业和财政失衡问题,除了开动印钞机救急“治病”的短期对策以外,更是着眼于长远国家战略,纷纷开出了“再工业化”、“产业回归”、“自由贸易区”的药方寻找后危机时代的解决出路。世界范围的产业格局处于变化的前夜。

中国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在加入WTO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全球化进程中,积累了庞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世界市场。中国工业的起落兴衰与世界市场紧密相连,已经是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中国制造2025》的出炉更是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轮改革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即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主题是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中心是提质增效;主线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推进智能制造;目标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

新常态下中国工业的发展战略

新一届政府执政以后,面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发展特点: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政府从区域、金融和产业三个方面重塑中国工业发展战略,提升工业能力。如图1所示。

新一届政府全方位推进我国工业能力的提升:在市场发展战略方面,对内建设推广“自贸区”,对外推广建设“一带一路”,为中国工业深度开发新市场;在金融战略方面,对内推动深化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对外倡议建立金砖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中国工业走向海外提供金融支持。这些政策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核心战略是产业发展战略,新常态下中国工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工业能力?这是新一届政府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3月18日,工信部在其官网上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决定自2015年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该《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在2015年启动3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16年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2017年进一步扩大试点示范的范围,全面推广有效的经验和模式。随后,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公布,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将智能制造引向深入。

自2015年起,工信部聚焦制造的关键环节,将在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优先从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企业中选择试点示范项目。重点行动体现在六个方面: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试点示范,以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离散制造试点示范,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产品试点示范,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以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为代表的智能化管理试点示范,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与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试点示范。试点示范项目将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4%。从《方案》中可以看出,下一阶段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重要关键词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诠释,最广泛认同的是技术角度的解释,即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大部分传统的制造企业在成本和市场的压力下,需要向“智能制造”转型,用自动化和机械设备代替人工。其中原因是信息成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之一。

智能制造产品结构的复杂化、精细化,以及功能的多样化,使产品所包含的设计信息和工艺信息量猛增,对于工业经济而言,首先从广告传媒业、零售批发业开始,然后逐步向上下游渗透,包括制造业、能源业、物流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传递、医疗、教育,最后整个经济活动都会迁移至互联网,并完成流程再造,最终形成全社会范围的协同价值网络。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后,数据成为第一生产要素。随之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内部的信息流量增加,制造过程和管理工作的信息量也必然剧增,因而促使制造技术发展的热点与前沿,转向了提高制造系统对于爆炸性增长的制造信息处理的能力、效率及规模上。先进的制造设备离开了信息的输入就无法运转,柔性制造系统一旦被切断信息来源就会立刻停止工作。有人甚至认为,制造系统正在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这就要求制造系统不但要具备柔性,而且还要表现出智能,否则是难以处理如此大量而复杂的信息工作量的。

智能制造能否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此次《中国制造2025》公布三步走实施路径,新增量化指标。第一个十年两大目标:打造优势产业从3.0向4.0升级,提升弱势产业从2.0向3.0过渡。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0也就是人们预测的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纵观人类的工业发展史,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科技进步往往只是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性。科技进步与产业的融合更需要软环境的配合:对外改变国际产业分工的格局,对内实行财政金融产业政策配合,内外结合,往往是一种创造性破坏进程,在此基础上推动全球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以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三次工业革命为例,这三个工业革命表面特征如图3所示。

除了图3所罗列的工业革命的技术和经济指标外,促使工业革命发生还有深层次的四个因素:主导国家、全球贸易规则、全球国际金融规则和相应的理论基础。这四个因素更为重要,如图4所示。

从过往经验来看,工业革命的爆发不仅仅需要科学技术等硬实力,也需要贸易规则、金融秩序等软实力的配合。工业革命的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进程,不仅仅有创新生产方式、促进全球产业扩散的一面,也有伴随领先国家的衰落、贸易规则的改变、金融体系的动荡和全球共识的重塑方面的挑战。核心特点是全球产业升级的同时,伴随着产业分工(制造能力)的重组和价值链(资源流向)的重置。以这些条件看,断言现在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许为时尚早。

德国工业4.0的借鉴意义

为工业发展精准定位需要吸取历史经验。当今世界,作为一种工业能力的贮备,智能制造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每个发达国家对于智能制造的态度也是有所区别,其原因是每个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地位,和在国家产业价值链所处位置是不同的。

一战之后,美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处于上游地位,美国通过制定工业标准、贸易规则,控制金融资源等方式维护本国在国际产业分工的领导地位。但作为工业能力储备,美国1992年执行新技术政策,智能制造技术自在其中,美国政府希望借助此举改造传统工业并启动新产业。配合以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TPP和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强大的金融实力重点控制未来全球工业标准和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从下图苹果iPad的价格构成看出,一个智能制造不能解决美国目前的失业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失业。

欧盟,尤其是德国,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游,主要通过技术进步与工业发展融合、主导区域性的贸易规则(欧盟)、控制区域性金融资源(欧元)保持工业竞争力,国内外工业发展软环境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德国工业的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效率上,比较重视智能制造。欧洲联盟的信息技术相关研究有一项ESPRIT项目,该项目大力资助有市场潜力的信息技术。1994年又启动了新的R&D项目,选择了39项核心技术,其中三项(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先进制造技术)中均突出了智能制造的位置。最有代表性的如德国的工业4.0,如图5所示。

但欧盟(德国)工业能力的短板主要是市场不够大,需整合欧盟区域内市场,重整财政秩序,积极开拓欧亚大陆市场和跨太平洋区域市场;另一个制约欧盟工业能力的因素是金融,欧元危机仍旧处于动荡之中,如果缺乏实体经济相应且有力的投资与增长支撑,欧洲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则很难完全排除。因此,欧盟(德国)最迫切需要联手合作伙伴,稳定欧盟经济、在国际产业分工方面有所突破,能够在下一轮国家产业价值链上取得高端地位。

中国大陆制造业总量巨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表面上看,工业发展的软硬实力都不足。如果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正好赶上了二战后全球贸易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我国工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成为本轮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受益国,影响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实力逐步增强,金融资源经过十多年积累比较充沛。目前制约我国未来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继续完成工业化进程,充实工业发展实力,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何通过“四个全面”的改革,让“改革红利”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助翼,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国工业能力在制造能力(全球价值链)、技术水平(智能制造)、市场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和金融支持(优化投融资体系)方面更上层楼。

有了上述的分析,就不难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德两国缘何首先提出了加强工业合作、共同推进工业4.0的行动方案。

德国工业4.0研究项目是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政府已投资两亿欧元进行前期研究。

德国工业4.0的出发点是个性化的需要,一个由智慧产品主导的自治生产网络,满足极端单个体生产需要;主题是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如图6所示)。

智能制造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3D打印以及增材制造等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和传统的制造相比,智能制造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自律能力:即搜集与理解环境和自身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又称“智能机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甚至相互间还能协调运作与竞争。

人机一体化:IMS不单纯是“人工智能”系统,而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人工智能机器只能进行机械式的推理、预测、判断,只具有逻辑思维,最多做到形象思维,完全做不到灵感思维,只有人类专家才同时具备以上三种思维能力。人机一体化突出人在制造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在智能机器的配合下更好地发挥出人的潜能,使人机之间表现出一种平等共事、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的关系。

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融信号处理、动画技术、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借助各种音像和传感装置,虚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过程、物件等,因而也能拟实制造过程和未来的产品。特点是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任意变化,这种人机结合的新一代智能界面是一个显著特征。

自组织与超柔性: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各组成单元能够依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自行组成一种最佳结构,其柔性不仅表现在运行方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形式上,所以称为超柔性。

学习能力与自我维护能力:智能制造系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知识库,具有自学习功能。同时,在运行过程中能够自行故障诊断,并具备对故障自行排除、自行维护的能力。

从核心要点看,德国工业4.0的核心要点是构建智能工厂。智能工厂的架构是基于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具体如图7所示)。

实现智能生产需要实现三大集成:通过价值链实现横向集成、跨整个价值链的工程、垂直集成与网络化制造。智能工厂的关键词是价值和信息:即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价值。从工业发展的市场条件看: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面临萎缩困局,德国工业制造产品必须在个性化需要上做文章,对内受制于高福利、劳工保护和老龄化的供给因素制约,推动智能产品主导的自治生产网络势在必行。

智能制造,中国何去何从?

面临扑面而来的德国工业4.0,我国工业转型升级需要做些什么?动力在哪里?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提升受制于现有技术、国内外市场、财政金融政策、金融系统多因素影响,必须同时精准发力,才能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

从现有技术角度看,中国工业技术装备落后反而具有后发优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是“互联网+”。如图8所示。

“互联网+”应用于工业发展上,就是要认识信息世界的客观规律,实现虚实结合,借助互联网个性化需要,按需重组工业逻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于工业大数据和网络的制造服务,促进工业走向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化;3D打印带动个性化制造变革传统研发、制造服务模式;借鉴德国工业4.0,建设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打造智能生产体系;大数据成为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要要素。

从内外市场环境看,我国工业发展也到了从追求数量型到追求质量型的转型升级的阶段,即集约发展阶段。发展的核心要点是:将逐步由过去的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向通过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能力和提升全球竞争力转变。主导模式将逐步由过去粗放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和模仿创新向精益化生产和自主创新转变。这个能力的提升如图9所示。

中国仍旧是全球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工业投资仍旧有效益。从工业出口结构看,2013年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值分别比2012年同期增长7.3%和9.8%,远远高于全部工业品出口值5%的增长率。其中集成电路出口尤为乐观,2013年累计出货值同比增长达64.1%;进入21世纪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逐步下降,2013年已降至38.9%。中国工业的竞争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制造留出了广阔空间。

当然中国工业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资源环境压力比较大,其次是国际市场,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幅波动,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导致工业品出口势头衰减,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效益下降明显。我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过程中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经济体低端挤出的“双端挤压”的风险。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同时,美、欧等国家加速构建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秩序新格局,例如积极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发展中经济体如东盟、印度等将以更加低廉的成本优势实现对中国制造的替代。未来我国在攀升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必须突破高端被发达经济体封杀、低端被新兴国家阻击的“夹击”格局。

我国政府“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就是打破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主动出击,为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市场和发展机遇,尤其是亚投行的创立,为我国企业走向海外,进行大规模投资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支撑。对内市场建设而言,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是为我国工业转型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打下基础。

第3篇:智能制造范文

欧洲模具展是法兰克福大型商贸展中的一个展会。它展出了能够制造产品原型的设备,以及可将上述设备投入生产的工具。传统的工程师使用车床、钻头、冲压机和制模机工作。欧洲模具展上的设备虽由身着工装裤的工人操纵,但却一改传统油腻不堪的形象。每一个展厅摆满了发出清脆爽利声响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工具,它们来自美国、亚洲和欧洲。操作这些设备的男男女女大多坐在计算机屏幕前。你在这里根本找不到一个锤子。

神奇的3D打印机

最近的一届欧洲模具展于2011年11月举行,展出了一种新设备——3D打印机。3D打印机通过将材料层层电解沉积的方法来生产产品,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材料锻打、弯曲、压切。这项工艺被恰如其分地称作“添加型制造”。一家名为3D系统的美国公司用3D打印机当场“印制”了一把锤子,这把锤子有整洁的仿木手柄和金属锤头。

这就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你可以找个工厂,让它为你生产一把你自己设计的锤子,而你将为此支付上千美元的费用。这是因为制造者首先要生产一个模具,浇铸锤头,磨平锤头,车削出木质手柄,最后把这些部件装配起来。仅做一把锤子,成本将无比高昂。当然,由于规模经济,如果你生产成千上万把锤子,每个锤子的成本将大大降低。但是,对3D打印机而言,规模经济效应将无足轻重。无论是生产一件产品还是生产机器能容纳的最大量的产品,开动机器的成本都是一样的。这就如同办公室里的二维打印机,无论打印一张信笺还是更多的文件,一直打印到墨盒需要更换、纸张需补充为止,其打印的单位成本总是一样的。

3D打印的应用范围之广让人难以置信。助听器和战斗机上科技含量较高的零件已经可以按个性化定制的形状打印出来。供应链的地理格局也将转变。在沙漠中央工作的工程师发现自己缺少某件工具,他不必再让人从离他最近的城市送来,只要简单地下载工具设计图然后把工具“打印”出来即可。工程项目因需要一套工具而被迫中止,顾客抱怨他们再也找不到之前买过的备用零件,这样的日子或许有一天将一去不复返。

其他的变化也差不多如此。新型材料比旧材料更轻,强度更大,更耐损耗。从飞机到山地车,碳纤维正在取代钢铁和铝,成为制造这些产品的主要材料。新技术使工程师可以用很小的尺寸塑造物品。纳米技术让产品的功能变强,如止血的绷带、效率更高的引擎和更易清洁的瓷器。因特网让更多的设计师可以合作开发新产品,因此设计的门槛正在降低。当年福特需要花很多钱来建造他那间位于胭脂河旁的庞大工厂,而他的现代同行们除了一台笔记本和发明的渴望之外,几乎可以从零开始。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尽管像3D打印这样的“添加型制造”尚未达到造出一辆汽车或者一部iPhone手机的程度,但它已被用来生产汽车的个性化部件或者为客户定制iPhone手机内外壳。尽管这是一个相对稚嫩的技术,但大多数人或许已经拥有在3D打印机协助下生产的产品了。它可能是一双鞋子,在批量生产前作为一种设计原型被实体印制出来。它或许是一部助听器,为个人定制以适合使用者的耳型。它甚至有可能是件首饰,由3D打印机浇铸成型或者采用越来越多的可打印材料直接做成。

“添加型制造”只是引领未来制造业的众多突破之一,传统生产设备正变得更智能化、更具柔性。大众汽车公司已经推出了一项全新的生产战: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简称MQB),通过对某些部件如发动机挂接点的参数实施标准化。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有望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所有的模件。今年,大众汽车公司已经引进了这项工艺,且进展迅速,十年之内将有更多新车型面世。最终它将使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分厂能够根据当地市场的要求生产本土化的车辆。

智能社会化生产

由于自动化的铣床能够互换部件,进行多维切割,能够“感知”故障,再加上装有视觉和其他知觉系统的机器人,工厂的生产效率可以大幅度提升。日产汽车位于英国桑德兰的工厂建于1986年,目前是欧洲生产效率最高的汽车厂之一。1999年,它雇佣4594名员工,共生产了271157辆汽车。2011年,该厂制造了480485辆汽车,是英国产量最高的汽车厂,而它的员工只有5462名。

劳斯莱斯是英国的一家企业,它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和其他动力系统,其工程与技术部门主任科林·史密斯称,“我们不能指望使用过时的手动工具生产现代化的部件,厂大人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直接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也将随之下降。这将鼓励制造商将一部分制造行业迁回发达国家,因为新技术使得制造商能更快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且成本更为低廉。

产品制造的原材料也在发生变化。例如,不管是山地自行车还是大型客机的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正在逐步取代钢铁和铝。再过些时日,甚至连制造设备都有可能不再是机器了,而是由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后的微生物来完成。

未来工厂的一切都将由智能软件操纵。制造行业的数字化将会跟已经完成数字化的其他产业一样,产生断裂效应。这些已经完成数字化的产业包括办公设备、电信、摄影、音乐、出版和电影等行业。这种效应将不会局限在大型制造商中间。事实上,这些大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因为这种即将完成的技术将会使中小企业甚至个体企业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产品创新将会更为容易,成本更低。提供3D打印和类似于Facebook的其他生产服务的社区,已经在网上兴起。这是一种新的现象,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生产。

更关注个性化定制

以上所有变革的结果将促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由于采用了新材料、全新的生产工艺、易操作的机器人,以及在线制造协作服务的普及,制造业小批量生产变得更加划算,生产组织更加灵活,劳动投入更少。生产方式像个轮子一样兜了个圈又回到了原点,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又转到了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方式。这一转变反过来将会把制造业的某些就业岗位带回发达国家,这些工作岗位一度被发达国家丢弃至新兴世界。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晚期英国的纺织业机械化。在工业革命以前,纺织业工作种类繁杂,需要许多工人在数百间纺织工坊里面手工完成,后来工作都集中到一间纺织厂里面,工厂就这样诞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早期,那时候亨利·福特发明了装配流水线,迎来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前两次工业革命让人们更加富裕,同时使得人口更加向城市集中。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制造业正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次革命不仅将改变商业,还将改变除商业外的许多行业。

一些令人注目的科学技术正走入公众视线,如智能软件、新型材料、更灵敏的机器人,新型加工(尤其是3D打印)和一系列基于网络的服务。过去的工厂是基于生产大量同一产品这一理念而运作的。正如福特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他说买汽车的人可以给车涂上任何他们想要的颜色,只要是黑色就可以。但是生产品种花样更多的小批量产品的成本正在降低,这些产品每项都是按照顾客的奇思妙想定制的。未来的工厂将更关注个性化定制——比起福特的装配生产线,这看起来更像是纺织工人的小屋。

未来在哪里制造产品

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这一场革命将是破坏性的。数码技术将给媒体业和零售业带来巨大的冲击,这就好比纺织厂让手工织布机退出舞台、福特的T型老爷车让蹄铁匠失业那样。许多人看到未来的工厂会感到震惊。未来的工厂不会有积满灰尘的机器,机器边上也不会站着满身是油污穿工装裤的工人。工厂里面的机器将非常干净,而且几乎都是无人看管的。一些汽车制造商比起约十年前,已经能以同样的人力生产两倍数目的汽车。大多数工作将不在工厂现场进行,而是在附近的办公室里面。办公室里满是设计师、工程师、IT专家、物流专家、市场专员和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在未来人们要想从事制造业,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

第4篇:智能制造范文

另一方面,现在互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不断成熟,智能化也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各政府也竞相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电动、智能汽车的推广和普及,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常州是我们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历来以装备制造业著称,尤其是在智能制造领域特色鲜明。常州是全国第二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城市之一,也是江苏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区,产业基础良好,与汽车产业高度关联的像碳材料、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进入常州重点发展的产业行列。

近年来常州在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大力度,给予投资者很多非常好的机会,不但引进整车项目,这几年引进了北汽新能源的高端产业基地,还引进了众泰汽车、东风汽车、上汽房车、车和家新能源汽车项目。

在整车项目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也形成了很好的集聚效应,像动力电池、驱电电机、电池电控等研发和生产企业在行业当中也占据了一定的市龇荻睢

今年(2016年)以来,中航锂电项目、宁德时代新能源电子项目相继开工,北汽新能源常州高端产业基地首辆纯电动汽车成功下线,标志着常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当中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16年9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华东院项目落户武进高新区,为常州市乃至全省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也为常州打造智能制造名城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5篇:智能制造范文

所谓智能制造,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结合,实现工厂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管理和优化的新型制造系统。

智能产品具有监测、控制、优化和自主等四个方面的功能。而智能生产是指以智能制造系统为核心,以智能工厂为载体,通过在工厂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以数据互联互通为特征的制造网络,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管理和优化。

此次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抓住智能制造这一世界经济热点,洞察当下全球前沿技术的竞争点,融政产学研为一炉予以共同关注。世界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一场进化,生产将变得更加聪明,效率也就更高。此次大宾朋满座,说明企业对智能制造充满渴望,产业发展充满动力。这场大会是科技思维的饕餮盛宴,必将碰撞出大机遇。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由大转强的核心战略选择,更是中国经济增长变速换挡走向新里程的标志。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在2015年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建成了世界上门类最为齐全的现代制造业体系,中国制造业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一度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代名词,创造过无数让国人引为荣耀的辉煌。然而,中国制造在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品牌塑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是急需破解的瓶颈,依托资源消耗和人力成本低廉的路径选择越来越艰难,低端的传统优势日趋衰弱,向着东南亚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凸显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尴尬。中国制造亟待在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引领中强筋壮骨,在着力提升生产率的转型中浴火重生,以获得经济中高速增长。

如果说过去3年中国制造在转型中“热身”,试图打开一扇窗户向外瞧,那么这场大会就是一个全新的里程碑――以最先进的智能制造思想武装自己,开辟新的航程。

智能制造给世界带来新活力,给中国带来新发展。瓦特的蒸汽机,在轰鸣声中不但改变了他自己贫病交加的命运,也把整个人类带进了工业社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进步。乔布斯的“苹果”,一机在手,包揽世界,亿万网民在刷屏中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也助燃了信息化火焰燃遍全球。中国也在欢呼声中见证“神九上天,蛟龙入海”的神奇,惊叹中国制造尖端技术的鬼斧神功,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安装了强劲的翅膀。

智能制造为世界经济提供新动能,提高生产率。世界经济不景气,增长下向风险的警报一直未能解除,亟需转变发展方式,期待新动能除旧布新、改天换地。唯有人工智能等科技生产担当此重任,大幅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依托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这些人工智能核心领域技术的发展,以生态科技、智能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渐趋成熟。由此撬动的相关产业链也将迎来巨大市场机会,可估商业利益至少在万亿量级。

智能制造将掀起新一轮企业淘汰浪潮。在欧美和日本有成百上千家百年企业,但中国很多企业却做着做着就夭折了,这与企业家的胸怀和眼光有密切关系。企业家要站得高,看得远,转型中高端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一轮智能制造大潮,让传统企业倍感压力,跟上了,企业就往上走;跟不上,就要趴下去。

第6篇:智能制造范文

随着工业和信息化的不断融合,工业制造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制造技术开始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业的各个环节。这3种技术将重新构筑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引领新一轮制造业变革。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根据《“十二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将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在中国制造业举起智能化发展大旗的同时,究竟在如何补足短板,确定方向,实现有序、健康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卢秉恒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还需要改变,同时需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智能技术切实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

自动化不是智能化

CEI:不管是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一些企业的发展层面,都已经把智能制造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你如何看待中国当前智能制造的发展?

卢秉恒:中国是制造大国,当前,制造业已经开始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然而中国现在的智能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对于智能制造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有的人把数字化认为是智能制造,有的人认为自动化就是智能制造,这存在一些误读。制造业的自动化、早已有之,智能化是最近的概念。

简单而言,自动化是节约人的体力,智能化是节约人的脑力,智能化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的价值,它是在数字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发展的,是更前沿的阶段。以机床为例,第一阶段是电动机和机床结合在一起,形成机床,而不是古代使用马拉进行运转的工具。第二阶段是将计算机和机床结合在一起,变成数控机床,实现程序化控制,这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第三阶段的智能机床,需要传感器,随时感知其工作状况、参数,需要根据工艺知识而设计的智能控制软件,智能控制软件体现了人们对加工工艺过程优化的知识。传感器、数控机床、智能控制三者共同构成智能机床。这亦可看出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区别。当然,智能制造还包括车间级、企业级等制造系统的智能化。

但是,现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包括国家立的一些科研项目把二者都混淆起来,将智能制造的经费也用到了其他的技术方面。作为企业来说,也需要认识到这二者的区别,智能化将比数字化、自动化能带来更大的受益。

还是以机床加工来看,数控机床是编好程序以后,机床按照程序规定的命令执行,如果加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震动、主轴发热等情况,机床自身是无法控制的。而智能机床可以随时监测刀具是否出现磨损、主轴是否有发热、震动等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到加工的质量,智能机床可以随时干预加工过程,改变运行参数,降低转速、减少进给速度,保护机床或者停止运转等。

CEI:你所说的这类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情况如何?智能制造应该是一种什么概念?

卢秉恒: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开始应用,如德马吉的机床已经可实时监测机床振动。其把机床的振动分为3个档位。当振动在0~3个重力加速度时,说明机床的运行稳定;当震动在3~7,认为是需要密切监视;当震动达到7~10就会立即停止机床运行,认为这可能带来机床故障。当加工状态的温度过高等情况出现时,智能机床还能将故障警示通过手机发送给操作者,一个操作者可以管理数台机床,哪台机床报警了操作员将直接收到信号,甚至操作者在工作的同时能够听音乐也不耽误工作。

智能技术还能监测机床温度升高引起变形的情况,也就是热伸长。热伸长影响加工精度,可能导致加工零件变成废品,而智能技术在自动检测到潜在问题后,能够通过数控机床进行温度补偿,仍然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在智能技术下,机床还可以通过加工程序的设置,实现按照最好的产品质量水平或者最大生产率运行,提供两套程序选择。当需要进行粗加工时,提高加工效率即可,而需要精加工时,则可以选择质量最优方案,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再提升加工效率。

过去,依靠工人编程的数控机床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无法控制,而智能机床就可以实现。

当然智能制造还有更广泛的意义,包括整个生产过程、生产系统智能化,让所有设备按照最优布局分配加工任务,使整体加工效率达到最高。智能制造既体现在智能制造装备上,也体现在整体的生产系统的控制上。

短板在于传感技术

CEI:在中国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发展智能制造,关键点在哪里?

卢秉恒:国家应该有规划、有计划推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当前,中国在发展智能制造业上存在一个薄弱的环节——传感器行业。这个行业的研发严重不足,智能制造应用的传感器,需要实现不干扰设备的工作状态,体积要小,质量要好,需要足够的灵敏度。中国目前传感器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这导致传感器产品的价值很高,供应不及时。由于传感器不是大批量产品,价格高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最终可能导致企业放弃智能化的发展。

此外,传感器需要的品种很多,企业往往选不到所需的传感器产品,一些传感器无法安装在设备上。现在微纳制造可以制造非常小的传感器,比较符合智能制造需要的传感器。但是这种技术在中国还停留在个别高校的科研阶段,没有形成产业化技术和商品化的产品。

因此,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首先应该从国家层面重视传感器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商品化。

CEI:由于智能制造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结合,但事实上有的信息人才并不熟悉制造业,制造业人才不熟悉信息技术。在实现软硬两种技术产品的结合上,你有何建议?

卢秉恒:确实是存在这个问题,这需要实现学科的交叉,从事信息技术的人不熟悉制造业,从事制造业的人不了解信息技术,需要双方面人才、产业的交叉发展。

智能控制的软件研发,基础应该建立在对制造工艺的研究之上。必须对工艺过程非常熟悉,深入研究工艺过程,对不同行业的制造任务、具体制造环节、工艺过程都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实现对制造过程的优化,每个优化方案都需要建立在对工艺的深刻理解上。

CEI:你认为中国发展智能制造,应该形成何种氛围才更利于产业的发展?

第7篇:智能制造范文

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计划,其核心是智能生产技术和智能生产模式,旨在通过“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把产品、机器、资源、人有机联系在一起,推动各环节数据共享,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制造需求市场,这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本期高端访谈邀请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CEO Wolfgang Wahlster教授、德国工业4.0概念提出者解读智能制造实施中的困惑。

Q: 从2011年工业4.0这个词被提出之后,现今在德国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怎样的?

A: 现在工业4.0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通用的词汇。工业4.0形成涵盖大量人员、IT系统、自动化组件和机器的高度联网系统结构。在德国,工业4.0已经出现的成果包括基于网络的工厂,人们能够看到生产力提升25%,出现500台机器的互联和信息共享的工厂,能够提升解决故障及提高性能的效率。一个现实例子是,通过工业4.0的生产模式,汉堡可以节约165万瓦特的电力。

在未来,工业4.0可以把工业机器人联合在一起。比如在宝马和奥迪的工厂中,现在使用的机械手能够与人进行协作,并且在工作中,机械手能够分辨出人的存在,因此这种协作方式不存在风险,人可以通过语音给机械手发放指令,这种模式是制造业的未来。与之类似的还有FRANKA机械手公司,该公司用机械人来制造下一代机械手。这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性质的机械手系统。这些都是工业4.0所要达到的目标。

Q: 在智能制造的实现过程中,您是怎样看待自动化与人的关系?

A: 很多行业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而如今工业4.0要做的是进入更加广泛的行业,如智能电话、通信、汽车工业。一方面,工业4.0能够很好地控制质量,另一方面,它能够降低人为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介入与干扰。

在工业4.0的探索中,德国的企业也在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必须承认在某些行业推行完全的自动化是失败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宝马的完全自动化生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美国的工厂,把门装到车身上时,需要把门组装起来,门本身是一个铁板,可是门板的里面会有一些内饰,有时会是木料,他们尝试着做全自动化。因为生产线是全自动化的,每一次订单的不同都会导致生产线的重新配置,生产的成本反而升高。在这类案例中,完全自动化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在流水线上配置部分人工操作,能够更加地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在某些生产环节中,完全自动化反而不是最有选择,未必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Q: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走向工业4.0的实施步骤中,您有哪些建议?

第8篇:智能制造范文

【关键词】智能制造 企业 成本管理

一、智能制造模式内涵

智能制造模式是指将智能制造技术和系统应用在制造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用高度柔性和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模拟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以便取代或延伸制造过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完善、继承和发展。智能制造可以使决策自动化和制造技术“智能化”,进而实现制造生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二、智能制造模式的成本构成特点

(一)直接人工费用大幅减少

智能制造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对高技术含量和高自动化水平设备和工艺的采用,这就使得制造成本的构成、成本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一方面,高自动化设备不需要普通机器操作工,取而代之的是能够对设备进行调试和日常维护的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所做的工作是不直接作用于产品,所以不应当将其完全划入直接人工成本;而且,单个技术工人同时监控好几部制造设备,再加上单台自动设备的产量非常的高,这就使得单位产出的直接人工费用几乎为零。

(二)间接成本多样化

智能制造模式下,与设备购进及应用相关的成本费用大幅度提高,同时间接成本对价值增值的作用也大幅度增加。主要体现在:设备固定投资成本。智能制造设备是非常昂贵的,制造商必须为此付出大额投资资金,而且还需要购进高额备件以在设备维修时使用,这就使得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分配额增加了。设备维护成本。智能制造设备科技含量高,日常维修和保养的费用昂贵,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维修备件价格也很高。设备再怎么先进和智能,都是少不了技术人员的监控和维护的,而技术人员的薪金费用是很高的,这无疑会增加间接人工成本。智能设备的运行需要软件系统的支持和控制,为此需要付高额费用购买或开发软件,这些费用也要计入产品成本。

三、智能制造模式下成本关键控制点

智能制造模式下,成本管控要从停线成本、启动成本、在制品库存成本、设备切换成本和质量失控成本等方面入手,以提高产能效率。

(一)停线成本控制

智能制造模式下,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是要靠智能生产线来实现的,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它每分每秒都在创造价值,单位时间内产量越高,单位产品的成本越低,一旦生产线发生故障或是物料短缺而导致生产线停线,就会造成成本的大幅增加。因此,在生产中要加大对智能生产线的检修力度,做好日常的保养和维护,将生产线的故障发生率降至最低,从而提高产能,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

(二)换装和调试成本控制

一条生产线更换生产产品,需要更换工装夹具,并进行首版测试和工艺参数调试等等,这会影响设备的有效运转及废品的增加。所以,为了减少工装夹具更换、安装和调试带来的时间损失,可以通过明确区分在线换装时间(机器设备停止后才能完成的操作)和离线换装时间(机器设备云状可以完成的操作),尽可能减少在线换装时间,以减少整个换装时间的损失,降低成本。

(三)质量失控成本控制

智能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加工的产品种类多、工艺复杂,要求设备系统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但智能生产设备有很多的控制参数,难免会出现错误,其所造成的后果要比普通生产线严重的多。因此,管理控制好成本,就要控制好工艺和设备的稳定性,从而避免因设备和工艺参数配置问题引起产品质量失控,最终导致各种成本的增加。

四、智能制造模式下价值流成本管理探索

在智能制造模式下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不能有效地反映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有效管理、控制成本,财务人员需探索成本管理的新模式。价值流成本管理是一种基于智能制造平台与企业信息化平台,以价值流为成本管理对象,运用MES(制造执行)系统的实时采集数据,对产品价值进行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管理的管理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以智能制造数据平台为载体,探索MES系统数据库的建设,利用自动化设备的数据接口对产品制造过程的作业方式、设备、人员、能耗、产量等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完善相关基础数据与系统平台。

(2)以精益生产的价值流为导向,通过产对品成本构成现状统计分析,寻找成本的动因;通过价值流成本点的梳理,确定成本形成的关键点及各关键点的成本动因,编制价值流成本结构表,结合MES(制造执行)系统与ERP系统,寻找各关键点的取数逻辑,探索价值流成本管理方法。

运用价值流成本管理方法,使成本信息能及时反馈到成本价值流的分支点,通过编制成本信息计分卡,清楚地反映出价值流的计划、实际、差异与未来计划情况;通过成本信息的及时传导,精细化的核算与数据分析,科学评价生产执行过程中的作业绩效。

五、结束语

智能制造模式下,智能制造相关的设备购进和设备维护、技术更新成本、技术人员成本等成为了制造成本的构成部分,因此,在智能制造模式下,需要针对智能设备时间成本高的特点,从停线成本、换装调试成本和质量失控成本方面入手,做好成本控制管理。运用成本价值流管理方法,使成本根据动因更精细的分摊到各产品成本中,提升产品成本的敏感度,使前端业务的细小变化能及时的传导至相关产品成本中,为公司运营管控、经营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第9篇:智能制造范文

政策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目前,在《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战略的指导之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稳步实施,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生产模式的变革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已成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企业如何借助智能制造的东风实现自身的变革创新?将生产自动化与工艺紧密结合对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将成为发展重点。另外,探索建立数字化/智能工厂,提高柔性制造和快速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也显得着实必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调研员张荣瀚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了多项成绩:一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增材制造装备等领域快速发展;二是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三是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装配、流程管理、物流、仓储、能源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四是智能制造基本标准体系初步构建,人才培育长足进步,一批系统集成商孕育成型。

随着顶层设计的日趋完善以及智能制造模式的深入实践,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撑作用显得愈发明显和重要。与此同时,这些新兴技术的涌现也为实现智能制造规划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助力。

技术驱动行业创新发展

在论坛上,来自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航工业精益六西格玛研究所、浪潮国际、数之联、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智能云科、波鸿集团的高管和专家,分别就智能制造的综合解决方案、云计算与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生态系统、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核心制造技术突破等主题发表了演讲。

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永峰提到,航天科工打造了“航天云网”平台,并首先在业内提出了“云制造”模式。“云制造”本身是通过打造一个云端的平台,以云端的工具,包括供应链、营销链、服务链等等,把线下传统企业通过虚拟化方式集中在云端,把能力和资源聚集起来,通过交易、协同设计、协同生产,把不同的企业资源和能力组织起来协同起来。

就如王永峰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下,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此时,进行生产模式的轻量化改造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有效途径。把异类异构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各种网络在云端进行聚集,从而打造一个行业内的生态系统。

另外,中航工业精益六西格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孟菖认为精益生产和人在智能制造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提出,可以将智能制造拆开来解释:第一是制造,首先是制造型企业才谈制造;第二是能制造,能制造、会制造,优秀制造,最后才可以实现智能制造。这个过程其实类似于企业的精益化生产模式。

在圆桌论坛环节,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事业部OEM副总裁庞邢健、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季献忠、数之联CTO 方育柯博士、成飞公司数控加工厂副厂长宋智勇等嘉宾,就如何应对和抓住智能制造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话题,结合各自所在的领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就四川省发展智能制造业给出了各自的建议。

抢占西部智能制造高地

四川作为国家布局的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军事电子装备整体实力居全国第一,信息安全产业总量居全国第二,微型计算机产量占全国20%以上,航空电子、平板显示、卫星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整体实力均名列全国前茅。

张荣瀚表示:“今天我们选择在成都举办这次以智能制造创新合作为主要议题的论坛,探讨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制造模式的变革,分享智能制造的用户经验,对推进四川省乃至全国智能制造发展都很有意义,希望能够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上下游深度结合,以产业链的方式共同推进智能制造,加强统筹谋划、协同攻关、共同推进智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助力制造强国战略的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