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范文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孙权劝学中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

第1篇:孙权劝学中的成语范文

怎么做到让“言”的教学做到既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又能准确把握其文言释义呢?

一、重识“字”,准确译“意”

陈寅恪先生说:“通经必先识字”,每个汉字就是一块活化石,字是汉语最基本的单位,学习文言文得从识字开始。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是初一起始阶段就力求学生掌握这两个最基本识字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字句翻译上的基本规律,还可以紧扣汉字表意特点,

1.“说文解字”解词意

黄玉峰老师提出“说文解字学古文”,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学生一旦探得了汉字的秘密,许多障碍就迎刃而解了。他列举了自己上《蒹葭》时,帮助学生理解“溯洄”二字,以及学习《孔雀东南飞》的关于“相”的多种理解,这样学习文言文不但轻松有趣,更可贵的是学生学而得法,终身受益。

要达到黄老师的文化积淀不是朝夕之事,然而我们也可从文言实词的字形,根据形旁来推测义项。如“春和景明”的“景”字从“日”,阳光之义、“沙鸥翔集”的“集”从“隹”,短尾鸟也。“木”乃“树木”也,根据“集”的字形,意为“鸟儿落在树梢上”,即了解该字之义为“栖息”,这样“沙鸥翔集”这四个字呈现给学生是一幅灵动活泼的画面——白色的沙鸥时而飞翔在湖面上,时而静静地栖息在树上,一动一静,盎然春意在沙鸥翔集里弥散开来。这样学习文言词语不仅不费力,而且容易让学生发现文言文的美,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

2.对举推测晓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结构相似的句式,学习中注意结构相似的句式,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从常用成语迁移,如“狼吞虎咽”“山穷水尽”“好逸恶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如学习《岳阳楼记》时,其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其中“谗”“讥”容易写错,有的写成“食”字旁,讲析时,可从结构入手,“忧谗”与“畏讥”是并列结构,意思相近,那么“谗言”“嘲笑”都是“言”字旁,学生弄清“讥”的意思就可以把“谗”的意义记住并掌握了。再如学习《与朱元思书》时,理解“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绝”“穷”意思相近,都是“尽,消失”之义。这样循着文言词语的解释规律,学习文言实词的效率就会提高。

3.联想推断识“字”义

因为成语和现代词语中保留了许多文言词汇。课堂上下,运用联想法来推断,就是先借助熟悉的成语或现代词汇来推断该词在成语和常用词汇中的意思,再由此迁移到文言文里,如:“长跪而谢之”的“谢”,可以联想到“谢罪”,道歉;“薄暮冥冥”,可以联想到“日薄西山”,迫近;由“辍耕之垄上”的“辍”,可以联想到“辍学”,停止……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无知,这样活学活用,文言文“言”的教学才会盎然生机。

二、重诵读,读中会“意”

对这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文言文作品,诵读是会“意”的钥匙,是培养语感的捷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确,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与气势来,最终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那么文意的理解就不为其难了。诵读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示范读,激趣兴味

范读文言文,让学生懂得如何读书,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有关停顿、句读等知识点与划分方法,以口诀或顺口溜的形式教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例如用这样的顺口溜“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2.品味读,知文会意

所谓有语感,就是能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彩。语感是可以训练的,其训练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反复品读,在品读中知文会意。注意语气词“也”“邪”“耳”等细微差别,如在《孙权劝学》一文中品味对话的意蕴,孙权的语重心长,鲁肃的由衷赞美以及吕蒙的调侃自豪尽在读中。

3.想象读,悟情入境

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写景抒怀的文字。

像《与朱元思书》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像《记承天寺夜游》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像《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这些文字里的妙处不仅仅是通过“字字落实”的准确翻译而能得以体味的,疏通文字障碍后,引导学生驱遣着想象力来读这些文字,再借助音乐媒体,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清韵。

三、重积累,树立意识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真正有效的积累应该是在学生自主积累的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从量和质上分层积累语文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完善积累。文言文学习更是如此

1.重实词的隐性积累

实词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意识的积累文言词汇是“言”的教学的重点,除了常规的实词显性积累,落实到作业外,最重要的还是课堂上的隐性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形成日积月累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单篇课文的实词学习时,教师仍要注意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做到新旧勾连,古今关联。

2.重文言句式的积累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课堂上要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为了利于学生学得有趣,可以采用造句的形式强化这样的句式。

如学习“判断句”时,首先明确此类句式的特点,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还有“乃”、“为”、“非”、“悉”、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然后用游戏的形式要求学生用当堂造句,或者将教师出示的现代汉语改写成文言判断句式,学生在此过程中,对于此类句式的理解记忆会得到强化。

3.重课外的文化积淀

第2篇:孙权劝学中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个”坚持诵读积累学以致用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这样界定文言文教学:“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应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考查评价中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考查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根据以上标准和评价,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以“诵读”作为教学主线

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年代很遥远,这使得文言文的教学有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引起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要“多读”这个道理。基于此,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诵读”为主线贯穿课堂,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有距离感和畏惧心理。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在课前自读中扫清字音障碍。学生在自读中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字音,这时就需要自己查字典或词典,或者借助课下注释解决。特别是遇到异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一定要先查清字音。如七年级下册《口技》一文中的“曳屋许许(hǔhǔ)声”,“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只有解决了字音层面的问题,才能展开有效的阅读。

其次,朗读时要读准节奏、语速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诵读文言文,只有做到停顿正确,才不会在理解文意上出错。正确的断句、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文言文的语境中,有利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如《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孙权劝学》中孙权的娓娓劝导,循循善诱,鲁肃的赞叹,吕蒙学习后所得的自信,就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语气的变化表达出来的。只有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才能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

最后,通过反复诵读,形成语感,达到背诵的目的。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教学时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外都可以看着书。”可见,除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做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看着书读”和“背诵”。诵读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大多数学生较熟悉课文内容以后,还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比赛。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文言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脑海里。靠声音的直感达到口熟的效果,从而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二、坚持以“积累”作为教学原则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文言文教学尤其要注重积累,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者的共识。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授之以渔”的方法点拨,要学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进而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随文理解,把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上课前,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习,不理解的地方圈点勾画出来。课上再组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的量增多了,必然会涉及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古文今译等内容。在教学中,除了坚持让学生随文理解外,也要坚持做到让学生每课学有所得。在学完一课内容后,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进行文言知识的归类积累,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和重点虚词的用法等进行整理,只有坚持进行文言知识积累,才能为以后文言文阅读的感悟深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以“致用”作为教学目标

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学以致用”。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还有大量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沿用。尤其是选入课本中的文章,如《论语》、《伤仲永》、《三峡》、《马说》、《岳阳楼记》、《出师表》等,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引导学生大量积累,学以致用,这无疑将是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宝藏。我们可以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用《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督促学生自强奋斗;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指导学生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学习这些文章对提高学生修养,塑造学生人格至关重要。学生也可将积累的文言名句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为文章增色。不仅如此,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为人处世方面也会从古人的智慧中获益。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应坚持以“诵读”为主线;以“积累”为原则;以“致用”为目标。让学生品味到学习文言文的妙处,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益处,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让学生在文言文的浸润下,在古人智慧的启迪下,品性得以涵养,心灵得以濡染。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孙权劝学中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吟诵;“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自2001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文言文的教学却成为语文教改的一个“死角”。这是因为: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虽都是流传千秋的名家名作,但由于古今语言的流变、时空的阻隔,学生要读懂了解文章内容尚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领会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情感等内容就更艰难了。

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意图结合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立足吟诵建语感,提高对言语灵敏的感觉能力

古语云:“置之齐地则齐语,置之楚地则楚语。”这就是说,学习语言要有一个“活”的语境。文言文学习也是一种语言学习,诵读就是为文言文的学习提供语境。古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又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就有了对言语灵敏的感觉能力,不需要进行词法、语法、句法等理性分析,就可以直觉辨识言语,体悟文章的情味,换言之,就是有了语感。

二、落实字词品文句,培养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1、授之以渔,文言词义推断有法可循。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要让学生养成查古汉语字典自己解决词语疑难的习惯。但有些字词有多个义项,即使查了词典,要确定用哪一个义项也有一定难度。为了学生对词义掌握有“山的沉稳”和扎实,一线老师归纳了多种巧释文言实词的方法。浙江杭州九中余佩枫老师总结了七种方法: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邻字帮助法,成语对应法,古今比照法。河南濮阳一中范利萍老师也归纳了七种方法:字形推断法,通假字音推断法,成语推断法,整齐句式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语境分析法,带入检验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生对文言文字面含义的理解才能更准确。

2、品味词义,方法要有“水的灵动”。

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中,不能孤立地解释其含义,要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情感的领会紧密地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让学生从字词句中揣摩人物性格。仗势骄横而色厉内荏的秦王性格通过“其许寡人”、“逆寡人者,情寡人与”和“色挠,长跪”来表现;不畏、机智勇敢的唐雎性格通过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来表现等等。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鉴赏等多种方式推敲文本语言,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于无声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落实文言文字词的教学,达成“山的沉稳”的浅显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穿插背景明意图,领悟思想感情与写作目的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作品基本上都是产生于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文章,但如果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放在开头介绍,学生就会以为是例行公事而无动于衷。背景资料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应该明确时机,当引则引。如教学《陋室铭》,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多对刘禹锡的人品不以为然,认为他善于自我吹捧。笔者穿插背景介绍:这篇文章是他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所作,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但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了解背景后,学生们为刘禹锡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格深深折服,对文本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四、弘扬个性试创新,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所体现的古人思想在历经漫长的岁月后依然焕发着活力,依然启迪着现代读者的思想,但也不可否认,古文中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现代人的观点形成了一定的摩擦。教学中,学生必然会用现在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代的思想,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宋定伯捉鬼》时,学生提出了与教材观点相反的问题。课文的阅读提示说:此文表现了“人用智谋制服鬼”、“人能胜鬼的积极意义”。学生对此予以否定,说:人鬼相逢,鬼直言相告“我是鬼”,何等坦率磊落;鬼在途中两次生疑,说明他并不愚蠢;鬼善于变化,本领高强。鬼之所以上了当、中了圈套,全是因为鬼对世界和对宋定伯的信任。相较而言,宋定伯其言可憎,一路上尽说谎话;其行可恶,一路上占尽便宜;其动机可鄙,一得“千五百”,就溜之大吉。……这些打破常规的全新认知使得文言文课堂生机勃勃,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与思想,时代的创新主旋律也在小小的语文课堂上唱响。

五、多法写作促领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

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作品中不确定的“空白”处不少,足以给人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扩写、改写、补写、续写提供了恰当的情境。学生的写作反过来在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可以让学生补写渔人“及郡下”和太守的对话;学习《孙权劝学》时,可想象主与臣对话时的神态动作等等。

六、多方延伸求综合,拓展认知领域建立信息网络

1、精选课外篇目,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第4篇:孙权劝学中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语文,善教,乐学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学科是最基础的学科,它是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它部分是科学,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知识,部分是技能;部分是政治,部分是业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然而,应试教育将初中语文教学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展、社会变革、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相对立,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是新一轮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可见语文教师不再是语文知识简单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要真正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落实到语文教学工作中来,笔者认为无非是做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1教师善教、要善于钻研,以生活和学生已有知识为抓手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树立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让学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如我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先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写出来,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比的读书生活作对比,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深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学生既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教师善教,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师德修养

现代社会新知识导出不穷,而在传统视觉里,社会又赋予教师以知识的至高权威的角色,这样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会有很高的要求,在不知不觉中教师背负了太多的“应该”,包揽了太多的“必须”,逼迫教师去扮演“超人”的角色,可是这样行得通吗?当然不能!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也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无所不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不是教师个人所能解决的,有许多新兴的领域是教师未必熟悉的,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是难以回答的,有不少现代化工具是教师还不会使用的。所以要允许教师自身的无力与无奈,承认自己某方面的无知,相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只是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为此,为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做一个综合的、博学的教师,从而让学生被你的才华所折服,所陶醉。

3教师善教,以语言煽情,倾注真情唤醒学生的激情

教师的魅力,语言是最关键的载体。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语言就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因此,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简洁、生动、有启发性;教师的情绪感染力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情风趣、抑扬顿挫、有感染力;内容深刻、深入浅出、有吸引力。一言一语拨动学生的心弦,随时让学生进入教学意境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激情带进教室,要把微笑引入课堂,与学生一起欣赏、探索、感悟,用满意的情绪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去对待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对学习充满渴望、始终保持参与学习的热情。

4教师善教,要勤于思考,积极发掘课程中的“美”和“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堂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可恰当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手、脑、眼、耳并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如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入新课时,运用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一下了抓住了学生的心,都想走进课文、走近主人公,去倾听贝多芬的故事。又如教学《孙权劝学》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播放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曲”,让学生说说由此想到了哪个英雄人物,说到“刘备、曹操”的,就可由“生子当如孙仲谋”导入,说到“关羽”的,由关羽丢失荆州、败走麦城引到吕蒙而导入等,课堂气氛热烈,老师要灵活调控,并适时引导学生课外“读《三国》、讲《三国》”。

5教师善教,要真情育人,以真诚的关爱打动学生

教师要真正做到善于教人,就应该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教师应转变“成绩好才是优秀生”的错误观念。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长处,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就没有他的闪光点。其次,充分了解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创设不同但适合于他们的水平的目标,使他们都能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与勇气。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热爱学生,能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之爱,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的基点。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影响,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真诚地关爱学生,才能打动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促使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6教师善教,要巧妙构思,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营造学生乐学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