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志愿者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要求的,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自由”。哈耶克一再嘱咐我们,市场要求的,是建立了道德共识的人的自由。不讲道德的社会,或许仍可以继续符合着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的定义――因为主流经济学根本不理睬“社会”,但那绝不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所理解的“市场社会”――market society。
长期以来,我们竭力鼓吹“市场经济”及其“道德基础”,我们一方面反对那种“只见物不见人”的庸俗经济学,另一方面也反对试图以强权政府推行某种理想道德秩序的“理性的狂妄”。一方面,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显然无法靠强权政府来支撑,它必须是哈耶克所谓“自发的秩序”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与西方成熟社会的市场秩序相比较,很显然,当我们自己的传统道德早已在“西风东渐”的历史大潮中崩坏瓦解的时候,我们的市场秩序难以自发形成。
最近兴起的综合社会科学,或者被更精确地称为“认知行为学-符号交往社会学-神经元经济学(neuroeconomics)”,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原则――“社会学基本定理”:如果一个社会完全消灭了鼓吹利他主义行为的“道德规劝”,那么长期而言,这个社会必定瓦解。
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告诉我们,最令人感奋的道德规劝,不是来自政府或主流媒体的“规劝”,而是那些高风亮节、以其挺拔人格泰然自立于危难时局,著名者如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等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精神感召。
今天,在当今的危难时局里,感召我们向善的,让我们在喧闹的生活场景里停下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道德立场的,恰恰是由这群平凡的志愿者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他们朴实善良,不事张扬,他们恳求得到一个以真诚牺牲的行动来实现自己道德价值的机会,他们是中国市场社会的建设者。
志愿者所体现的崇高精神,不同于职业工作者。后者虽然敬业甚至崇高,但在分工社会里,各个专业之间的劳动交换及其货币关系,往往遮蔽了职业工作者能够表现出来的道德价值。也因此,一位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受到感动并且流泪就会被认为是“不够专业”,“不够客观”,他甚至必须为此向观众道歉。志愿者与此不同,他在现代社会里的“身份(identity)”恰恰是非职业的,是临时跑来作牺牲的,是无法建立“交换”和“货币”关系的。志愿者以这一特殊的身份或“角色(role)”为自己界定行为规范――奉献、忘我、必要时首先牺牲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一个健康的市场社会,如社会学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所论,有三类社会交往秩序:(1)市场秩序,以货币关系为其特征;(2)官僚秩序,以权力关系为其特征;(3)社区秩序,以情感为其特征。
我们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纯粹的市场和纯粹的官僚,我们还需要,而且今天特别需要的,是有人情味的“市场社会”,是以社区秩序为依托的市场秩序和官僚秩序。
当然,市场社会的基层社区力量的恢复,不仅依赖于市民社会各种成员发扬出来的志愿者精神,而且还依赖于各种民间组织、非官方新闻媒体、非盈利机构,以及独立于“政府”、“市场/企业”、“家庭/私人”之外的争取市民社会权益的联合努力。
我们面前站着两位真实世界里的人物:一位来自农村,是“身份卑微”的打工妹,她甚至没有获得北京市的“居留权”,但她恳求人们让她到 “非典”一线去当“义工”;另一位,平时努力要把自己打扮成时髦的中产阶级分子,街头流行“非典”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赶快买一辆私家车,既可减少感染机会,又提前实现了从“小资”过渡到“中资”的梦想。后者其实无可非议,因为我们所鼓吹的市场经济,原本就是要满足这类人的这类梦想。更何况,前者很可能也抱着类似的梦想呢。市场经济最不坏的地方,就是带给我们更多的自由,包括买车和开车的自由,当然,还包括给我们自由思考汽车带来的种种公害的权利,以及反抗商业广告在我们内心激发出来的物欲要把我们变为它的奴隶的趋向的自由。
什么是志愿者精神?简要地说,志愿者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地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在我国,志愿者精神的内容体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科学发展观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和谐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很明显,这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是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和谐社会就是充满志愿者精神的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充满志愿者精神的发展观。因此,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和条件。
志愿者精神与和谐社会的一致,不仅仅表现在两者的字面上,更重要是表现在两者背后的深层理念上。我在这里强调四点:
第一,以人为本的深层理念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志愿者精神更是直接以人为本的,而且是以人们中间的弱者为本的。
大家知道,志愿者事业发源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以后才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各个方面。但是不管志愿者事业如何扩展,关爱弱势群体仍然是它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之一。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的数量还十分巨大。这一点更不能忽视。所以在某种较为狭窄的意义上,也可以说,志愿者精神,就是关爱弱势群体的精神。在这一点上,志愿者精神与社会学的关注点是一致的。因为,社会学认为社会代价往往大多数是由弱势群体来承担的,这就是社会学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注没有话语权或很少话语权的“沉默大多数”的渊源。社会学如实地说明了这样的理论与现实矛盾:从理论上说,社会代价的后果应由全社会来分担,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承担。同样,社会进步的成果应由全社会来共享,但是实际上主要由强势群体来享受或首先来享受。因此,处在弱势群体中的个人,与处在强势群体中的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志愿者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减轻这种不公正、增加社会公平度的精神。
第二,双赢互利的深层理念
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也可以说是双赢互利的发展观。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则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同样它也是社会发展问题上“零和游戏”,是片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旧式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可以断言,贯彻落实双赢互利理念的社会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果。志愿者精神更是直接促进社会双赢互利的,特别是强势和弱势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志愿者在关心、支持、自助和增权等四个方面对社会弱者和弱势群体的支持,都是在促进强弱双赢。志愿者精神也向社会的强者、强势群体发出这样的信息:当穷人阶层、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他们的敌视和仇视指向也会扩散蔓延。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和谐与发展的一个巨大社会隐患。建立分担社会代价、共享社会进步成果、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的社会机制,非常重要。
第三,“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深层理念
迄今人们看到的每一个社会进步,都是伴随着社会代价的。纯粹的进步、理想状态的进步,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找不到没有社会代价的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取得社会进步,同时又不断付出社会代价的历史。据此,社会学得出了自己学科的深层理念: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增促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减缩社会代价,就是指社会代价尽管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新年开始,各项工作有得进一步更好的开展,曹庄镇卫生院在精神卫生工作方面按照县卫健委、县精神病院的要求,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加强对精防工作的组织建设,强化目标管理
为更好地推进乡镇精神卫生工作,提高精神病人工作水平,检查总结精神病工作的经验,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将精神病人工作做的更好,明确责任制,专人负责,努力完成工作目标保障精神病基本生活,改善精神病人生活状况,优化精神病人参与社会生活环境。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扶困助困活动
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到情况清,对无劳动能力精神病人的生活保养做好服务与管理工作。依照国家政策,继续做好精神病人困难和无劳动能力精神病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做好精神病人贫困户春节慰问工作,利用街道劳动保障所、救助站、乡镇网络、乡镇志愿者等开展广泛的社会化帮扶精神病人活动,切实为精神病人办实事,解决生活困难。
三、依托乡镇开展各具特色的乡镇精神病人工作
充分利用乡镇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乡镇精神病人工作,把精神病人康复、职业培训、法律援助、生活保障纳入乡镇建设开展精神病人各种康复活动,完成康复指标任务,争创精神病人工作示范乡镇。
四、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精神病人工作
精神病人的程度各有不同,应该更好做调查、摸底、掌握实情, 精神病人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病人工作,有关方针政策,把精神病人工作做的更好。
--------------------xxxx您好,感谢您的住院期间对于医护人员的配合,以下是为您制定的出院指导意见
1.脑出血可多次发作,应经常随诊,每天测血压,定期做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检查。在医生指导下正确应用降压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服用多种降压药或该药,以免血压骤降或过低导致脑供血不足。高血压是终 身疾病要终身服药,血压反复反弹极易导致血管破裂发生脑溢血
1.饮食指导饮食要注意低脂、低盐、低糖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品
1.制钠盐摄入(少于3g/日)因为钠潴留会加重脑水肿。
2.对于尚能进食者喂饭喂水时不宜过急,遇呕吐或反呛时应暂停防止食物呛入气管引起室息或吸入性肺炎。
3.昏迷不能进食者鼻饲流质, 4~5次/日,200-300mi/次, 如牛奶、豆浆、藕粉、蒸蛋或混合匀浆等,流质应煮沸消毒冷却后再喂。
4.恢复期病人予以清淡、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维素食物,多食蔬菜及水果,避免辛辣食物,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2.用药指导:药物对促进病情必不可少,因此,应坚持定时服药。
药物名称
用法剂量
备注
降压药
每日晨起一次
监测血压不低于90/60mmHg
瑞舒伐他丁10mg ~20mg
每晚口服一次
监测肝功、心肌酶谱、肾功,重度肾功能损害者禁用
降血糖药
按医嘱
每天监测血糖并记录,防止低血糖
3.生活指导
1)预防便秘
大便燥结,排便用力,不但腹压升高血压和颅内压也同时上升,极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溢血,要预防便秘多吃一些富 含纤维的食物如青菜芹菜韭菜及水果等
2)防止劳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要过于 劳累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3)注意天气变化,血管收缩血压容易上开,要注意保暧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还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一些适宜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做广播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4.心里指导:稳定病人情绪避免切优愁悲伤烦,树继续生活的勇气,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心理疏导,多数病人都会对现实,看到希望,争取好的结局,大大加速病情恢复。应主意保持安静,整吉,采光照明充足,布置合理,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这有稳定情绪,促进心理康复。
【关键词】精神障碍患者;预先指示权;自愿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2012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颁布。该法确立了自愿治疗原则,彰显了国家对精神障碍患者意愿和权利的尊重。作为自愿治疗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先指示权值得探讨。
1 预先指示权的概念
预先指示权就是指做出预先指示的权利,即有能力做决定的患者对将来自己丧失能力期间的医疗安排做出指示的权利。该指示的内容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指示是患者预先同意实施特定治疗措施或者积极要求实施该项措施,消极的指示则是患者预先对将来某项治疗措施的拒绝。通过这种方式让患者行使自决权,并可提前告知医师和医护人员,当他一旦无能力做决定时所选择的医疗救治方式,从而使医师、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意愿并尊重其医疗选择。
在精神科中承认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先指示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精神障碍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常常已经丧失了做决定的能力,无法表达自己对治疗措施的看法,而预先指示权能够为患者提供一条表达自己意愿的途径,也为医师提供了一定的指引。精神障碍通常具有慢性、间歇发作的特点,患者(特别是间歇性病情发作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心智状况常常起伏不定,他们在病情稳定、意识清楚的时候是有能力为将来做出医疗决定的。其次,精神障碍患者通常需要接受长期治疗,较多的治疗经历使患者对特定治疗措施已有了足够的认识,形成自己对治疗措施的好恶。最后,相对于躯体疾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的自决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强制治疗在精神卫生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更是直接排除了患者的自决和参与,而预先指示恰恰是尊重患者自决权的重要体现。总之,承认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先指示权能够最大程度地尊重患者自己的意愿,维护患者的自决权。
2 预先指示权的现实意义
2.1 医疗意义
精神障碍患者预先指示权的行使客观上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第一,通过行使预先指示权,精神障碍患者将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他将意识到自己不是治疗的客体而是参与治疗的主体,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提升。第二,完善的预先指示通常需要医师与患者共同制定,这就便于医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使医患之间能够协力战胜精神障碍。第三,当精神疾病发作时,特别是当患者意识不清楚时,医师将难以获得患者的信息,而预先指示可能为医师提供关于患者的重要信息。第四,预先指示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31条的规定,当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则只有经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医疗机构才能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如果监护人不同意对患者住院治疗,则监护人应当对在家居住的患者做好看护管理。据此,当医疗机构由于某种原因无法找到患者的监护人,患者又由于疾病发作而心智受到损害,此时医疗机构就无法获得患者或其监护人对住院治疗的同意,同时又找不到监护人对患者进行看护管理,这样就使患者得不到任何的治疗和帮助。而如果患者在事前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作出同意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的预先指示,医师就可以直接根据该指示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这样就避免了因延误治疗而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2.2 法律意义
精神障碍患者行使预先指示权能够避免强制治疗的法律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为强制治疗规定了严格的法律程序,鉴于这些程序的复杂性以及强制治疗本身对患者的消极影响,尽可能地避免强制治疗而采取自愿治疗是比较合理的方法,而预先指示恰恰为此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行使预先指示权,患者能够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做出事先的同意,表明将来再次发病时自愿接受治疗,这样,当患者再次发病时医师就可以直接根据该预先指示来采取治疗,而无须考虑强制治疗的法律程序了。
2.3 经济意义
精神障碍患者预先指示权的行使能够降低成本。如上文所述,采用预先指示将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康复和避免复杂的强制治疗法律程序,这就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耗费在强制治疗程序上的时间,也相应减少了经济成本。
3 我国具有确立预先指示权的法律环境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30条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自愿治疗原则是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但它对于身体疾病患者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意义却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身体疾病一般不会损害患者的心智,即使在疾病发作过程中患者也有能力对医疗救治方式做出选择;相反,精神障碍一般会损害患者的心智,当疾病发作时患者很有可能会丧失独立做决定的能力。也就是说,对于身体疾病患者,自愿治疗原则可以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中;而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在疾病发作或进展从而损害患者心智时,自愿治疗原则就无法适用了,因为患者自愿的前提是该患者具有自主做决定、表达想要如何被救治的意愿的能力。试想,如果患者不能在意识清楚时做出表达其将来意愿的预先指示,之后精神障碍发作时患者又无法正常地表达意愿,那么患者自始至终就没有行使过自愿治疗权,则自愿治疗原则对精神障碍患者来说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既然精神卫生法确立了自愿治疗原则,那就意味着它实际上赋予了精神障碍患者预先指示的权利,否则这项原则将无法适用。可以说,预先指示权是确立自愿治疗原则的必然结果。
方法:选择在2012.09-2013.09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接收治疗的64例脑卒中患者,并给予其有效的临床防治措施。
结果:本组64例脑卒中患者,经有效的防治措施干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的康复率有所提高。
结论:神经内科中脑卒中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重点易感人群,临床防治关键在于护理工作到位、抗生素使用合理以及加强消毒隔离管理。
关键词:神经内科 脑卒中 医院感染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30-02
脑卒中就是脑中风,指脑血管疾病患者因为各种因素影响产生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从而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出现障碍[1]。医院感染为临床脑卒中患者比较多见的并发症,特别是许多医院使用抗生素不规范或有滥用现象,致使医院感染的致病菌逐渐产生新的变化,同时患者的耐药性也随之升高,对临床治疗脑卒中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防治脑卒中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现将2012.09-2013.09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接收治疗的6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在2012.09-2013.09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接收治疗的64例脑卒中患者,其中有23例为女性患者,有41例为男性患者。年龄均在43-72岁之间,平均年龄(53.42±6.15)岁。其中,脑梗死者42例,脑出血者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6例,其他脑血管病者4例。
1.2 方法。脑卒中患者属于医院神经内科感染的高危人群,尽管患者自身存在诸多原因,比如年龄、严重性基础疾病等没有办法干预,但是特殊的防治措施是临床治疗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及诊疗操作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而且抗生素的规范使用也是能够改善及避免的。
1.2.1 加强病房管理。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人员在病房的进出,并且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以防发生交叉感染。病房内的卫生应该以湿式的方法进行打扫,勤于开窗通风,保持病房中的空气流通和新鲜。应用循环风紫外线的空气消毒器,以动态连续的方式对高危病房的空气加以净化与消毒,确保病房内的空气洁净。
1.2.2 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增强院内医务人员消毒及隔离、无菌消毒操作的意识与技能,强化训练。不断培养医护人员控制感染的责任感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让医护人员能够自觉性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增强医护人员对洗手的依从性。严格遵照手卫生制度,手卫生为防治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也是一种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通过积极推广应用快速手消毒剂,可以提高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依从性。严格把握各种侵袭性操作的临床适应症,增强对各项侵袭性操作的环节管理,避免或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机率[2]。
1.2.3 合理应用抗生素。增强临床中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必须按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严格了解疗程及防治用药的指征,禁止滥用药物和频繁换药。在应用抗生素药物之前,尽可能获得病原学证据,按照药敏情况选择药物,加强耐药菌的监测。
1.2.4 增强基础护理。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注意加强口腔护理。对于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为了避免发生坠积性肺炎,应该勤于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按时吸痰。对于进食出现呛咳的患者,应注意避免误吸必须给予鼻饲,同时延长胃管插入的长度在8-10厘米。在鼻饲时,要适当的将床头抬高30-80厘米,能够显著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增强会的护理,在重症患者每次饮食以后,加强口腔护理,并每天加以会阴护理。一般患者每次饮食以后需漱口。护理人员还应调整患者营养情况,注意静脉高营养,无法进食的患者应给予早期鼻饲,以防肠道细菌移位导致内源性感染的发生。在早期应下床适当活动,这样对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比较有利。对于长期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可把床头抬高至15-30度,增强患者肢体、翻身、拍背等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64例脑卒中患者,经有效的防治措施干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的康复率有所提高。
3 讨论
神经内科中临床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机率相对较高。在发病人群中,多发于高龄的老年人群。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及免疫能力不断降低,各种脏器对药物的药敏性不同。并且老年患者很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因此更容易被细菌的侵染,出现医院感染的机率显著增大[3]。本组64例脑卒中患者均属于出血性脑卒中,实际上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率远远大于缺血性脑卒中,这可能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常病情比较严重,并多伴有吞咽困难、意识障碍以及咳嗽反射较弱有关,还可能和患者需要采取动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以及手术等侵入性操作相关,说明对脑卒中患者更应该加强防治医院感染。如果脑卒中病情越来越严重必须要留置各种导管和各项侵入性操作,而且患者一般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各项生理功能降低、营养不良以及免疫功能衰弱,均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
综上总结,免疫功能减弱、侵入性操作以及抗生素的应用不合理均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局部环境不良也会引起呼吸道感染及口腔霉菌感染的发生。在患者入院以后的2周时间内为脑卒中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高危时间。医护人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增强责任心,并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的规范制度,合理应用抗生素,增强病房的管理及基础护理,进而减少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机率。
参考文献
[1] 毛金兰,黄龙珠,曹秋红.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10,4(1):58-59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162例,男114例,女48例;年龄16~54岁,平均27.9岁。对其上次出院后中断药物治疗的原因进行调查。
结 果
出院后即停药12例,维持服药1~3个月66例,3~6个月38例,6~24个月44例。停药原因:社会因素、家庭照顾不良120例(74.1%),缺乏社会支持24例(14.8%),经济困难21例(13.0%),非专业人员指导不当13例(8.3%),来院复诊不方便12例(7.4%),相信迷信6例(3.7%),部分患者多种原因同时存在。
心理因素: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服药过多会导致智商下降42例(25.9%),担心影响社会活动30例(18.5%),认为病已痊愈无需继续服药27例(16.7%),担心被人讥笑或影响家庭各24例(各14.8%),担心影响生育22例(13.9%),担心影响恋爱18例(11.1%)。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非酒精性脂肪肝 危险因素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46-03
【Abstract】Objectve: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in schizophrenic inpatients and its related risk factors.Methods:150 schizophrenia inpatients treated in 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 received body mass index (BMI),blood pressure and ultrasonography of liver.Serum level of several biochemical materials were measured,which including fasting blood glucose,blood fat,liver function and uric acid.Results:The 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in schizophrenic inpatients was 34%,the BMI,waist circumference,hip circumference and blood pressu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fatty liver(P
【Key words】Schizophrenia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risk factors clinical analysis
近年来随着代谢综合征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在迅速上升,据有关报道发病率在11%-35%,上海地区为15.35%。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病率发病率更高,本文对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研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对2013年2月~2013年8月期间收入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符合入组对象的150例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其中,男性91例(60.7O% ),女性59例(39.30 %),年龄20~78岁,平均(52.20±13.17)岁,男性平均年龄(49.82±13.40)岁,女性平均年龄(55.86±12.01)岁;平均病程 (22.25±13.03)年,男性平均病程(20.77±12.93)年,女性平均病程(24.52±12.97)年。
1.2 方法
1.2.1 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所有入组对象进行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治疗用药、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质指数(BMI)、血糖(FBG)、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 (ApoA1)、载脂蛋白B(Apo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KP)、尿酸(UA)、肝胆B超等检测;
1.2.2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根据2010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提出的标准[1],结合肝脏超声,至少具备以下两项者:(1)肝脏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减弱;(2)肝脏实质回声致密,强于肾脏实质;(3)肝内血管和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1.2.3 诱发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2)糖尿病;(3)血脂异;(4)肝功能损害;(5)高尿酸血症;(6)肥胖;(7)吸烟。
1.2.4 排除标准:(1)有饮酒史; (2)病毒性肝炎;⑶药物性肝病;⑷全胃肠外营养;⑸肝豆状核变性;⑹自身免疫性肝病等;⑺孕产妇;⑻服用下列药物者:避孕药、激素、利尿剂、降脂药。
1.2.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及2检检,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2 B超结果:肝脏异常者67例,占44.7%(其中,脂肪肝51例、肝囊肿8例、肝血管瘤4例、血吸虫肝病2例,肝硬化1例,多囊肝1例);胆囊异常者29例,占19.3% (其中,胆结石22例、胆囊炎2例、胆囊炎术后综合征3例、胆囊息肉样变2例);肝胆同时异常者15例,占10%。
2.3 有无脂肪肝者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有无脂肪肝者在年龄、总病程、住院时间、性别、学历、婚姻状况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和病程之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肝者在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肝胆异常方面与无脂肪肝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本研究对15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肝胆B超检查,结果异常的阳性率为48%,而脂肪肝的患病率为34%,占整个阳性率70.83%,明显高于上海市成人的流调结果[2],与焦玉梅[3]等之前的研究结果32.5%接近。
本研究显示BMI值的大小与是否伴发脂肪肝紧密相关,BMI值较大者更易伴发脂肪肝。体重增加、肥胖是脂肪肝的高危因素,本研究中伴脂肪肝者的腰臀比要大于无脂肪肝患者,进一步提示了体内脂肪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对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关 。脂肪肝患者TC、TG、LDL、ApoB、ALT、GGT平均值均大于不伴脂肪肝者,而HDL较之要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都提示伴脂肪肝者血脂紊乱明显。本研究中,脂肪肝患者伴发糖尿病以及空腹血糖值均高于无脂肪肝的患者,无糖尿病的脂肪肝患者空腹血糖值同样高于无脂肪肝的患者,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脂肪肝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4]。同时脂肪肝患者的血压、UA值高于无脂肪肝的患者,提示脂肪肝患者体内代谢紊乱,进一步表明代谢综合征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结果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且与年龄相关[5]。但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女人群伴发脂肪肝患病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伴脂肪肝者与无脂肪肝患者之间在年龄、病程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样本取样、研究方法等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吸烟者较不吸烟者更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因为吸烟易引起脂肪组织的再分布,腹腔内脂肪增多,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还有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烟草有害成分使游离脂肪酸增多,刺激肝细胞大量合成甘油三脂、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抑制肝脏微粒体合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关[6]。
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有可能会造成肝损害,引起脂肪肝[7]。AST、ALT能够反应肝功能的变化,虽然其特异性较差,但有较高的灵敏度,在脂肪肝患者中也有所升高[8]。在本研究中,脂肪肝患者AST、ALT、GGT平均值虽然尚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其数值明显大于不伴脂肪肝者,且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伴脂肪肝者多伴有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伤或有此倾向。
抗精神病药物中氯氮平和奥氮平引起肥胖、体重增加、糖脂代谢紊乱,乃至发生代谢综合征的报道并不少见[9]。但本研究不管是将药物分成经典组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组和其他药物组、单一用药组和合并用药组比较还是回归分析都未能发现服药情况与脂肪肝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造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为:①本研究为一项小型研究,总的调查人数较少,而其中部分药物(例如喹硫平、氯丙嗪、奋乃静等)的样本量更小,无法统计结果;②由于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故无法完全澄清患者用药以前的代谢指标(如:血糖、血压、体重等);③病人均为住院病人,有相当部分病人系长期住院,故无法去除住院本身因素(如:活动量减少等)对病人代谢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阳性率高于普通人群,对于长期服药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尽可能选择副作用较小的抗精神病药,在精神科病房应该大力倡导戒烟,并教育指导患者规律生活、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定期监测体质量、血糖、血脂水平,复查肝脏B超,将有助于及早发现及早防治,同时精神科应在病房中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工作,使患者进行治疗康复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肝病与代谢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代谢紊乱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7):531-534
[2] 范建高,朱军,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2):83-87
[3] 焦玉梅,王金和,陈剑华,等.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情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2)807-810
[4] 马丽娜,冯明,周英智,等.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2):l73-17
[5] 陈剑华,周敏,陆燕华,等.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6):446-449
[6] 于文娟,朱浩,谭立文,等.精神分裂症与代谢综合征[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16-19
[7] Haberfellner EM.Honsig T.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a possible side effect of atypical antipsychotics[J].J ClinPsychiatry,2003,64(7):851
【摘 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开展活动的同时还存在很多不容乐观的现象,根源在于志愿者文化的培养不足。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认识志愿者文化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将志愿者文化内化为志愿行动的动力,使志愿服务保持持续性的开展。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文化;持续开展
一、引言
统计,全国45家机构在雅安市3县1区共建立了50个儿童服务站,从2013年6月1号截止到2014年3月底,共有5993人受益,受益人次达到277841,参与志愿者达到1536人。但是回想在志愿者奉献爱心的同时也会出现尴尬局面:“志愿者被骂走。原因何在?没有物资,没有准备,没有经验,没有组织,个别志愿者有的是热情,他们穿着皮鞋和裙子来到灾区,本想伸出援助之手,不想被村民骂走。这种事与愿违作为的场景出现,让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再次慎重地思考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问题。如何立足校园,引领并培育在校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如何把这种服务更有效地持续发展下去?这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概况及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概况
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全国性的青年服务组织正式建成。2000年,中国志愿精神凝练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
(二)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在国内各阶层兴起,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实践,仍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如:
1.他人(包括学校)对志愿者文化认识不足,支持度不够。
2. 志愿者本人满强热情,但是缺乏一系列相关的准备(包括思想上和物质上)。
3.有组织的志愿者队伍自身建设也存在问题,活动缺乏创造性,形式单一。
三、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及其对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意义
1.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对活动开展的意义
志愿者文化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最为精华和核心的内容。志愿者文化的培养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持续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行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给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因为志愿服务活动展示的文化内驱力能很好的将志愿者精神渗入大学生的思想,唤醒其主体意识,有效地增强社会责任感,能确保大学生志愿者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志愿者文化对志愿者参与活动的意义深远,如何让志愿者文化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得到渗透和强化,如何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我们的研究和思考。
四、 志愿者文化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渗透的几点思考
香港是志愿者活动开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在香港不论小朋友,还是百岁老人,他们每年为香港社会提供超过1500万小时的无偿服务,做出的经济贡献高达40多亿港元。更重要的是,他们传播的人间温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我们要借鉴并汲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完善我们的志愿者文化,以促进志愿者精神之花开满华夏大地。
(一)拓宽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物质文化价值
志愿者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志愿者参与创造的物质产品的总和。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时是以实际活动来改造世界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物质产品的生产。
1.丰富志愿者活动形式,创造更直观的物质文化价值。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在社区建设、公益服务、帮贫扶困、支教等方面开展活动。新时期要向新的领域拓展,如妇幼保护、义举推行、维持秩序、维护正义、维护民权、社区开发、节约资源、节能环保、绿色生活、科普宣传等。学校相应组织一方面强调学生志愿者立足校园、立足专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做好桥梁工作,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活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创造多样的价值,满足公众更多的需求。
2.支持微公益,将“小爱”汇聚成河。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微公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如“一堂课”支教、“微量爱”、“助学微民星”等。我们奉献自己的爱心、进行公益活动时,最重要的并不是捐出多少钱,也许就是微博中的140个字,也许就是一个评论转发,爱心就将在你我心中流淌,公益就将在互联网上传播,这种流动与传播将永不直歇,一直流传下去。微公益的最大特点正是以小善汇大爱,只要大家都献出一点爱,定能发挥出1+1大于2的力量。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志愿者活动精神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志愿者精神文化是志愿者物质文化的反映。志愿精神最集中的概括就是“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
1.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倡导。加强宣传策划,提升宣传艺术,提高宣传效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其它社会资源进行多方位宣传,如“慈善晚会”、“感动中国”等,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变志愿服务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自发行为。
2. 要把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当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来认识,建立职责明确的组织领导机构,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学习发达国家,把志愿者活动列为学校正式课程之中:开设志愿者活动相关的科目,将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落实;将志愿者活动作为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与技巧;并将志愿者活动与学生的学分和毕业相联系,这些学分或将成为学生顺利毕业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正式课程之外的志愿活动,学校应侧重于通过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开设志愿服务技巧提升讲座等方式开展,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及岗前培训,分类举办各种讲座拓宽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与志愿岗位,使志愿者更容易投身其中,为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知识、信息和技术支撑。
3.向雷夫老师学习,把帮助别人当成道德理想去追求。雷夫老师,相信很多人知道,他是全美著名的第56号教室的班主任,他把教室变成了温暖的家,凡是从这间教室出去的学生都会说这句话——“那就24号见了”。这句话是所有孩子一年努力的目标,他们用一年的时间准备圣诞节前夕为穷困的游民提供服务,实现他们“喂饱世界计划”。虽然他们一年可能只执行一次这样的计划,但是学生们和雷夫老师每天都在努力使计划得以落实。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向雷夫老师学习,让我们把志愿者活动当成一种使命去践行,而不是当成作业或任务去应付;让我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最高道德去追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某种荣誉去宣扬。
4.提升意识,明确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先进理念。日美等发达国家在开展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既重视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也强调志愿者在活动中的自我提升。而在我国的志愿服务理念中,过度强化的是奉献和服务,对志愿者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没有很好地重视和传播,这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中,要明确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基本理念,注意宣传志愿者活动的教育作用和锻炼作用,确保他们通过志愿活动既能够奉献为社会,又能够升华为自己。
(三)提升专业素质,强化大学生志愿者行为文化的创造性价值
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服务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服务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满足他人的需求。这种行为是利他的,能够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
1.加强“专业服务”的志愿者团队建设,在志愿者服务中感受学有所用。专业服务是相对简单服务而言的,“简单服务”主要指不需要太多专业化训练的志愿服务,而“专业服务”是指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投资理财咨询、健康保健咨询、医疗服务、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等需要较多专业化训练的志愿服务。为了更好的完成志愿服务,学校可以招募不同特长的志愿者,分别建立档案,分类管理,培养一批稳定的有专业特长、业务熟练、勤奋踏实的大学生志愿者骨干队伍。在志愿者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以致用,既能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又能调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志愿者活动要具有创造性,公益其实很简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生活中随时都会出现亟待解决或需要帮助的难题。志愿者也要面对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应志愿服务。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要求志愿者要创造性地进行志愿服务,不一定非得经过学校号召的,只要能发挥专长,帮助他人急需的就是公益。比如:春运高峰期,一票难求,100名春运志愿者,利用网络微公益,帮助民工购买返乡票;比如老乡家里的电子产品出现故障,无力解决,专业志愿者可助一臂之力等等;比如餐桌浪费现象严重,志愿者利用网络发起“我光盘,我光荣”活动;比如,“北京咳”被热议,专业人士立刻来普及环保知识等等。
志愿者创造性的服务形式能很好地服务社会发展,还能更好地引导社会道德和文明发展,激励更多的志愿者加人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
(四)完善保障机制,让志愿者在活动中感受制度文化的保护
我国目前志愿服务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主要有:缺乏经费保障及有效的物质保障;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不能完全调动或激发学生再次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缺乏权益保障。
1.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基金十分必要。可以学习香港经费来源:政府拨款;社会和个人捐款;自办实体创收等。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基金,还要更新高校志愿服务观念,尝试“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以服务养服务,从而形成自我运作、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运行机制。
2.探索有效的志愿服务激励措施。对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来说,及时、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从日本和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现状看,精神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回报几乎是同等重要的,也就是说,在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激励时,必要的物质回报是可以考虑的。志愿服务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志愿服务工作者一定的物质回报,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违反志愿服务基本精神。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校园生活管理上并制度化,如可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生学期末的评优选先相结合,如结合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学金的评定、升学就业推荐等方面相挂钩。总之,要特别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后续保障,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又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3.提供社会保障。汶川地震中,很多志愿者有劲没处使,有想法无法实现。为了参与救灾,不少人不得不为自己写下遗书:“如果途中发生什么意外,不追究国家或有关单位的任何责任……”大学生从事志愿者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一旦志愿者在服务中出现意外伤亡,高校和志愿者双方都无法可依。而要将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有必要使志愿服务法制化,用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开展活动。通过法律来规定志愿服务的种类、时限、地点、津贴等;明确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及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同时借助协议等法律手段来达到理顺志愿者招募、派出等关系的目的。志愿服务立法还应该从鼓励志愿服务、解除志愿者后顾之忧以及社会各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着手,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只有在保障制度上做到完善,才能让志愿者不仅愿意参与志愿活动,而且也愿意长期乃至终身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如果能在制度上完善,也就不会出现龙胜县志愿者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况。
总之,要想志愿者服务能持续性发展,必须注意和加强志愿者文化的培养,只有我们在充分认识志愿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的志愿者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五、结语
志愿服务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乐人”,也“乐己”。它传递正能量,积极推动社会风尚。我们要把志愿者服务作为精神层面的追求去培养,向雷夫老师那样引导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们真正参与帮助他人的各项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把志愿服务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志愿者活动才能持续发展,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参考文献
[1]文化——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3]赵惠.日美两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及其启示.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庄光杰.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西北医学教育,2010(6).
[5]张楚香.可持续志愿主义:香港志愿者的分析.青年探索,2012年第2期.
[6]陈丽萍.基于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的几点思考.消费导刊,2008,11.
[7]杨扬.高校如何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宁夏大学学生志愿者工作思考.高等教育,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下.
[8]熊芳.中国当前志愿者文化研究——以广州为例.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4月.
[9]sc.ce.cn/gdxw/201404/16/t20140416_1462075.shtml.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