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测评范文

心理测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测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测评

第1篇:心理测评范文

关键词:心理测评 人才招聘 运用

人的心理特质具有内隐性的特征,需要借助于专业的心理测评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到应聘者的内在特质。心理测评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首次提出,卡特尔通过设立了16种人格心理测量量表来对人的性格特征来进行划分。此后众多学者纷纷开始介入心理测评领域,并在卡特尔量表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多种测评工具,心理测评在人才招聘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心理测评的功能

1.鉴别功能。心理测评作为一种工具能够鉴别出应聘者的心理特质。面对众多的应聘者,企业很难通过其学历、证书等物质形式的东西来认识到其特质。不同的岗位对于员工的心理特质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二者之间不一致,就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果。这就需要借助心理测评来对应聘者的心理特质进行鉴别,从众多的应聘者当中选择到那些心理特质与岗位需求相符的人员。

2.预测功能。预测功能也是心理测评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测评的基本假设就是通过心理测评选心理特质良好的人才能够在工作岗位做出一番成绩。将每一个应聘者都放到招聘岗位上进行锻炼显然是不现实的,通过对招聘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提炼出与工作效果密切相关的心理特征,然后借助心理测评来预测哪一个应聘者与招聘岗位之间的契合度更高,即可以确定选择哪一个应聘者。

3.导向功能。通过心理测评可以将应聘者心理特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反馈给应聘者,这对于应聘者而言是一个提升与进步的机会,而对于招聘单位来说,也可以借助心理测评的结果来对以后的招聘提供指导。导向功能对于招聘单位和应聘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企业应利用好心理测评的导向作用,实现招聘效果的提升。

二、心理测评运用中存在的误区

1.盲目信赖测评软件。在心理测评中,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认为心理测评是一个很神秘的事情,需要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才能够准确地鉴别出应聘者的心理特质,因此对于心理测评软件盲目相信,觉得测评软件的结果就是一个人的心理特质。事实上,这就无限地拔高了测评软件的功能与作用。且不说很多企业是从网上下载的或者购买的软件是否符合企业招聘岗位的实际,单单是应聘者就可能故意的隐藏自己的特质,让心理测评失去效果。因此,仅仅依靠测评软件,并不能确保测评的信度以及效度。

2.测评被当成了考试。很多时候用人单位将心理测评当成了一项考试来进行,对于那些应聘者,不是考虑应聘者是否与岗位相匹配,而是将心理测评的分数作为是否决定应聘者合格的一项重要指标。事实上,心理测评的目的是看看应聘者具有哪一种特征,这种特质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人才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与岗位要求适合不适合之分。很多招聘者抱怨,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理想的人才,但是其心理测评分数太低,真是纠结。其实招聘者对此没有必要纠结,毕竟人无完人,关键要看心理特质与岗位性质之间的匹配性。

3.过于依赖情景设计。除了测评软件以外,情景面试也是企业进行心理测评的主要工具。很多企业对于情景设计非常依赖,事实上目前情景面试的信度究竟如何,业界看法不一。有的专家认为情景面试比较隐蔽,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应聘者的特质;而有的专家则认为情境面试可信度不高。招聘者应辩证地看待,切不可过于依赖情景面试。

三、心理测评在人才招聘中的运用策略

首先,选择合适的心理测评工具。目前广泛应用的心理测评工具很多,除了文中提到了心理软件测评、情景面试,还有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这些心理测评工具本身各有优缺点,企业应根据招聘岗位的特性灵活选择心理测评方法。当然,如果招聘岗位重要的话,也可以综合使用上述方法,从而实现心理测评效度的提升。

其次,应注意选择心理测评方面的专业人才来负责心理测评的实施。心理测评是一项技术性以及经验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如果选择没有专业技能以及经验欠缺的人员来进行,很容易出现偏差,使得心理测评达不到效果。

最后,心理测评应建立在充分的工作分析基础之上。对于招聘岗位应进行工作分析,通过工作分析确定究竟什么样的心理特质才能与岗位实现较好的匹配,根据工作分析的结果来指导整个心理测评工作的开展。

总之,作为人才招聘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企业招聘者应高度重视心理测评的作用,通过充分地利用心理测评,提升人才招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佳颖.现代心理测评技术在企业人才招聘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09,31

[2]邓渝.在员工招聘心理测评中运用层次分析法[J].新西部,2007,6

[3]余嘉元.心理测评应用于招聘工作的尝试及问题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2,1

第2篇:心理测评范文

50.0%听说过职业心理测评

职业心理测评在中国的历史近一个世纪。通过对京沪穗三地市民的抽查调查得知,一半(50.0%)被访者表示听说过职业心理测评。

65.2%该测评可帮助个人认识自己

围绕职业心理测评的作用,被访者众说纷纭!调查显示,提及率最高的是可以帮助个人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比例为65.2%;其次是15.9%的人认为可以帮助企业挑选最合适的人选;认为这只是招聘流程之一和本土化程度低,测评结果值得怀疑的比例分别为8.3%和7.0%。

52.8%认为测评的科学性一般

在老百姓心中职业心理测评的科学性究竟有多高?调查显示,52.8%的被访者并不看好其科学性,认为测评的科学含量一般;有39.4%的被访者认为测评的科学性比较高;认为测评科学性很低或是完全没有科学性的共占到了4.6%;还有3.3%的人相信测评有很高的科学性。

58.8%认为测评的可信度一般

过半数(58.8%)的被访者对职业心理测评的可信度持相对保守的观点,认为测评的可信度一般。

36.0%认为即将参加工作者会主动测评

在您的眼中,什么样的人会主动进行职业心理测评?调查结果显示,提及率最高的是即将参加工作的人,比例为36.0%;其次是工作不顺利或是在工作中想获得更大发展的人,比例分别为22.4%和21.5%;另有13.5%的被访者认为那些想重新选择工作的人也会主动进行测评。

87.7%认为800元的测评费太贵

我国的职业心理测评相对西方起步较晚,目前在国内进行一次测评大约需要800元左右。调查中,京沪穗三地87.7%的老百姓认为该费用过于昂贵,三地比例分别为85.3%、90.1%和87.8%。

B您愿意进行测评吗?55.4%不愿主动进行测评

14.6%自己或身边人参加过该测评

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京沪穗三地仅有14.6%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或是身边的人参加过职业心理测评,这一类人群在三地分别占到了17.4%、11.9%和14.3%。

75.9%并非主动进行职业心理测评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被访者并不是主动进行心理测评的。大多数接受测评的被访者表示是因为找工作需要而被迫进行测评,京沪穗三地的比例分别是67.6%、74.0%和90.4%。

55.4%不愿主动进行职业心理测评

在没有进行过职业心理测评的被访者当中,55.4%的被访者表示处于各种因素考虑,并不愿主动接受测评。从京沪穗三地来看,广州(72.2%)高于北京和上海,其比例分别是42.6%、53.0%。

58.8%如招聘单位要求会接受该测评

92.2%参加职业心理测评会如实回答问题

参加心理测评就是要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职场定位,从而更正确地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您如果参加职业心理测评会如实回答问题吗?92.2%的被访者表示肯定意见。

28.8%招聘时会用职业心理测评挑选人才

企业过去招人的依据主要是文凭、技能和经验。而如今,职业心理测评为招聘单位又提供了一种依据。在选聘人才方面,有28.8%的被访者愿用职业心理测评选才,60.5%的被访者表示不好说,10.7%的被访者表示不愿用该测评来选人。

C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86.1%有必要进行该普查

6月24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宣布今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入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

94.5%赞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调查显示,94.5%的被访者赞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持否定意见的被访者仅为5.5%。

86.1%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89.7%愿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如果您是大学生您是否愿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呢?89.7%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表示否定的被访者比例为10.3%。

92.8%愿意让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作为家长是如何看待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的?92.8%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让子女进行普查,极少数(7.2%)的家长表示不愿意让子女进行普查。

71.5%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该普查利大于弊

心理健康普查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的看法如何?71.5%的被访者认为该决定利大于弊,感觉利弊相等的被访者比例为9.6%,另有17.9%的被访者表示不好说,极少数(1.0%)被访者认为弊大于利。

D心理咨询师86.3%看好这一职业

56.2%愿意从事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充满风险和挑战。当问及您是否愿成为心理咨询师时,超过半数(56.2%)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但同时也有43.8%的被访者不愿意。京沪穗三地比例分别是63.3%、45.4%和59.0%。

74.1%认为心理咨询师会有市场

86.3%看好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目前我国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还很不完善,合格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也为数寥寥。此行业的专业人才紧缺,就业前景比较看好。京沪穗三地随机调查结果显示,86.3%的被访者表示看好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调查背景

背景一大学生将首次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近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宣布今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入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中国专家制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四大检测量表已通过试测,将运用于即将进行的大学新生心理普查,这在中国心理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二我国推出全国人才测评系统

我国的职业心理测评起步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北大的心理学者就已将其运用到社会职业辅导中。80年代中期,组织部门曾考虑并尝试研究和应用科学方法选拔人才,9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被确定,后来逐步推广到企业和个人的职业咨询中。2004年3月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成立人才测评办公室,正式推出全国人才测评系统,测评分为笔试和面试。

背景三职业心理测评也叫职场体检

职业心理测评,也叫职场体检。所谓职场体检,是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的基础上,用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检测手段,对人的能力、个性、职业兴趣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化验,以帮助职业人客观地了解自己所属的心理类型。职业体检分两种:一是以个人为对象,一是以企业为对象。

核心提示

50.0%听说过职业心理测评

14.6%自己或身边的人参加过职业心理测评

94.5%赞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56.2%愿意从事心理咨询师

三地比较

不愿主动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北京42.6%上海53.0%广州72.2%

认为心理咨询师会有市场北京67.9%上海75.3%广州79.4%

样本我很看好职业心理测评

脸谱:林先生34岁律师硕士

我很看好职业心理测评,也许它没有百分之百的科学性,但它仍然是一种科学、先进的测评。对用人单位和个人来讲,运用职业心理测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国内的职业心理测评还处于起步阶段,我想它的发展会成为一种必然。我质疑测评的可信度

脸谱:苏小姐29岁行政管理人员大学本科

现在很多外企招聘时会进行职业心理测评,我对该测评的可信度表示质疑。另外,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心理的健康近几年才得到我们的重视。我认为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大学生一入校就进行心理健康检查,有问题也可及早发现,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

快速调查

中小学生致信高层妥不妥?

上期调查结果

52%赞同身份信息有偿查询

调查背景:近日,深圳莲花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市长写信,建议“治理深圳环境污染,必须重视垃圾分类”,这也是继南山实验学校、前海小学学生之后第三拨给市长写信的学生。中小学生的这一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

调查问卷

1.您赞同中小学生致信高层的做法吗?

A.赞同B.不赞同

2.您如何看待中小学生致信高层?

A.说明中小学生有社会责任感

B.中小学生对社会认识不完全,不适合做这种事情

C.中小学生致信高层应有人引导

参与方式:参与者将所选答案编辑成短信,移用户发送到6299777,联用户发送到9299777。直接输入答案ABCD即可,题目之间用逗号分隔,若一题有复选答案请不要用符号分开。资费:中国移、中国联用户0.6元/条(包含0.1元/条的通道费),中国移神州行用户0.65元/条(包含0.15元/条的通道费)。

本次调查技术报告

调查设计:杨文建卢荡毛羽聂翔

调查执行:友邦顾问

第3篇:心理测评范文

【关键词】 性;问卷调查;精神卫生;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706-03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Psychosexual Health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YANG Run-tao,WEN Bin,ZHANG Dong-mei,et al.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3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nd evaluate the psychosexual health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test instrument for them. Methods Based on open-ended questionnaire,interviews and some concerned review,the preliminary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and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was formed with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otally 1 700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Results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was finally refined as a list with 31-item, 2 dimensions including sexual cognition and sexual attitude. The questionnaire had good content validity. Its construc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designed. The test-retest coefficients for the 2 dimensions and the total score was 0.76,0.64 and 0.78 respectively;Cronbach α was 0.65, 0.72 and 0.70 respectively;The split-half reliability was 0.71, 0.67 and 0.74 respectively. The total score of questionnaire was 2.14±0.34, the scores of 2 dimensions were 2.45±0.35 and 1.93±0.56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otal and the 2 dimension scores among the sex, the grade and the attitude of parents. Conclusion The psychosexual health questionnaire has high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nd it can be used as a measure of psychosexual health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ex;Questionnaires;Mental health;Statistics;Students

目前国内外均有不少关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研究,但较多是使用根据各自研究内容自行编制的问卷[1-2];另外由于使用的调查工具不一致,调查结果差异性较大,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的教育对策和建议也纷呈各异[3-4]。该研究试图编制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用以评估当前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状况,为构建大学生性价值体系,促进大学生性心理的成熟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施测所得资料用于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第2阶段施测所得的资料用于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第1阶段在广东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随机抽取被试264名,男、女生各占50%;一年级至四年级分别占20.15%,28.72%,25.16%及25.97%。第2阶段在广东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随机共抽取被试1850名,有效样本1700人,其中男性占45.70%,女性占54.30%;一年级至四年级分别占22.50%,23.50%,33.80%及20.20%。

1.2 方法

1.2.1 理论构思 根据对以往研究的回顾,以及在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假设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结构包括以下2个方面:(1)性认知,即对有关性问题的各种知识的认识;(2)性态度,即对有关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持有的态度评价。

1.2.2 条目选择与初筛 组成由医学心理学、统计学人员等参与的研究组,参考前期研究以及有关文献[5-7],并邀请部分大学生参与,编写出条目池(60项),每项均按“完全同意”(5分)、“比较同意”(4分)、“不能确定”(3分) 、“比较不同意”(2分)、“完全不同意”(1分)排列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另外还邀请30位大学生对有关条目进行预试性回答,评定各条目的重要性。研究组根据上述结果进行讨论,删除重要性较低的条目,删除或修改不恰当及难以操作的条目,并结合专业实际对某些条目进行了合并,结果余下49个条目,形成初测问卷。

1.2.3 初测及条目评定和再筛选 研究人员使用初测问卷对第1阶段抽样的300名被试进行团体施测,回收有效问卷264份,采用相关系数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各条目进行评定和再筛选:(1)相关系数法,计算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删除相关系数低于0.6的条目;(2)因子分析法,对初测问卷的各条目进行因子分析,删除在各因子上负荷系数

1.2.4 效度和信度的测评 研究人员使用正式问卷对第2阶段抽取的1850名被试进行团体施测,回收有效问卷1700份。对其中132名被试在填写问卷后第4周进行了重测,完成正式问卷效度和信度的测评。

1.2.5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5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

2.1.1 条目筛选 采用相关系数法计算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删除相关系数低于0.6的条目后,保留36个条目;另外对初测问卷的各条目进行因子分析后,删除在各因子上负荷系数

2.1.2 信度测评 问卷进行了同质性信度分析,采用α系数作为指标,总信度为0.70,性认知信度为0.65,性态度信度为0.72,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5以上,说明问卷同质性信度较高;性认知、性态度2个维度和总分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6,0.64和0.78,说明问卷的重测信度较好;性认知、性态度2个维度和总分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71,0.67和0.74,说明问卷的分半信度亦较好。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说明所编制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和构建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是稳定可靠的。

2.1.3 效度测评 该问卷的维度构想和条目编写是基于理论文献综述和个别讨论、访谈综合考虑的结果,在问卷初测前后多次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审查和修订,确保了问卷的维度和条目能够涵盖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各方面的特征,并具有代表性,问卷可认为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该问卷还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选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4.00%。经方差变异最大正交旋转后可知,第1主成分代表性认知,共21个条目;第2主成分代表性态度,共10个条目。可见,问卷的结构基本符合设计时的理论框架,说明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2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定量研究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总均分为(2.14±0.34),性认知和性态度2个维度的平均分为(2.45±0.35)和(1.93±0.56)。其中性认知高于性态度得分。

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总分和性态度因子上男生得分低于女生,总分和性认知因子上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得分低于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父母不同态度的3个组别在总分和各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理解支持组得分最低(表2)。

3 讨论

3.1 关于测评工具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较多使用各学者根据研究内容自行编制的调查表,因此,编制精炼成熟、能被广泛应用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很有必要。

本研究在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结构,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题项,同时也参考了国内外一些相关文献[8-9],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该问卷的编制按标准规范进行,共有31个条目,含性认知和性态度2个维度的内容,基本囊括了大学生性认知方面和性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所有条目按1~5级计分,其中25项正向计分,6项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量表的编制参考前期研究及国内外有关量表编制方法。从上述检验可见,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可以作为评估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工具。

3.2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特点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性认知和性态度2个方面。性认知即对有关性问题的认识,是否具备了这些知识、所具备的这些知识是否准确和丰富,都是性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性态度即对有关性问题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持有的态度评价,而这些对性问题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倾向会支配他们对有关性问题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因此端正性态度也是性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本研究提示,在性心理健康的总分和性态度因子上男性得分低于女性,可见男性性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性态度的健康倾向都要高于女性。在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女性仍然比男性在性问题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10-11],如在对性知识的探求和掌握上,女性一般不愿意主动去了解性知识,一般都觉得羞耻和不道德,而男性则会比较主动去了解性知识。这些保守的性观念对女性的影响更多些,因此在性问题的态度倾向上会出现性别差异[12]。

在性心理健康的总分和性认知因子上,高年级学生得分低于低年级学生,说明高年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更为准确和丰富,性心理更为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接触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从而慢慢形成了一些对性问题的看法。因为心理成熟度的不断提高,这些对性问题的看法也会不断地发展和调整为更和谐的状况。这与实际情况很吻合,也和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13-14]一致。

父母的态度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较明显,3个组别在总分和2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理解支持组的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了解性知识更为准确,性态度更为端正。热衷异往是成长中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禁止孩子与异往或者向孩子发难,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容易造成性心理偏差。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管得越严,他们与异性的行为发生率反而越高[15],因此对孩子与异往保持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必要的引导,势必能更有利于其性心理健康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董莉萍,李晓波,李兴有,等.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现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113-3115.

[2] 徐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国性科学,2007,16(9):36-39.

[3] 胥兴春,刘电芝.大学生1 638名和性观念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9):745-746.

[4] 于立东,李艳玲,刘爱楼.大学生的性态度及其教育策略.生殖与避孕,2005,28(2):183-187.

[5]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14-345.

[6] 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1-252.

[7] 黄希庭,郑勇.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4-196.

[8] 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9] OSWALT SB,CAMERON KA,KOOB JJ.Sexual regret in college students.Arch Sex Behav,2005,34(6):663-669.

[10]乐学裙,肖万福.浙江省751名大学生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05-206.

[11]罗恋梅,陈静,周乐,等.成都市大学生性观念现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06-308.

[12]隋萍.大学生性心理和性别差异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24.

[13]杨小丽,袁美学.大学生性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87-388.

[14]李阳,李宏翰.广西大学生性观念现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23-324.

第4篇:心理测评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应对风格,量表,信度,效度。

分类号:B846

1 引言

应对(coping,又称应付、因应)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与人的心理适应和健康密切相关。按照Lazarus和Folkman(1984)的定义:应对是个体在认知和行为上管理心理应激的不断变动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在心理应激和健康的联系中,有一个重要的中介(或调解)变量,这就是应对。作为应激事件与身心健康状况的中介机制。应对影响着人们对应激事件的反应类型和反应强度,也调节着人们对情境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Edwards,1988)。正是因为应对与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对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所探讨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梁宝勇,2002)。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应对研究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Somefield&McCrae,2000)。但正如本研究领域最具影响的学者Lazarus(1999)所说。应激与应对研究的质量与数量是不匹配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应对研究取向各异、测量方法不统一。向晓蜜、张进辅等(2007)总结了5种主要的应对研究取向.包括应对过程研究取向、应对特质研究取向、应对认知思维研究取向、应对能力研究取向以及特定情境应对研究取向等。应对是一种包含各式各样的策略的复杂现象和多个维度的过程.应对方式的评定是一项困难的工作(Folkman,1991;梁宝勇等,1999a)。人们对应对策略或应对方式的数量和分类尚无一致意见:文献报道从2-28种不等(Folkman,1991)。虽然研究取向不尽相同.但问卷法仍然是应对方式的测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构想编制了相应的应对方式(或风格)问卷。其中最著名的是Lazarus和Folkman(1984)编制的WOC(The Ways of Caping)问卷、Stone与Neale(1984)编制的DCI(The Daily Coping Inventory)以及Carver等(1989)编制的COPE问卷。我国的研究者也编制了大量的应对方式或风格问卷,如:特质应对问卷(姜乾金等,1993)、应付方式问卷(肖计划等,1996)、应对量表中文修订版(韦有华等.1996)、应付方式评定量表(梁宝勇等,1999b)、应付方式量表(施承孙等,2002)、应对风格问卷(石林等,2004)等。

人格特质和情境因素是个体在应激情境下采用何种应对方式的两大决定因素(梁宝勇等.2006)。因此在应对方式评定工具的研制中.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取两种方法学思路,一种是特质取向思路(trait-oriented approach),另一种是过程或情境取向思路(process or situation-oriented approach)。采用特质取向思路编制的应对问卷所测量的.应当称“应对风格(coping style)”,即能够体现个体人格特点的、具有跨情境相对一致性的、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的组合:而采用过程或情境取向思路编制的应对量表所要测量的,应当称“应对方法或方式(ways of coping)”,即面对具体问题情境和情绪困扰时个体实际采用的具体的应对方法。应对风格主要取决于人格特质(“应对特质”)。所以是相对稳定的,可以采用一次性测量的方法加以评定:而具体情境下的应对方式除了受人格特质的影响外。更多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依据具体问题、具体情境的特点来编制问卷或采用其他评估技术.并需要依据应激情境的变化采用多次测量或评估来评定应对方式的变化.并相应地评价应对方式的适应意义(Tennen等,2000;梁宝勇,1999a,2002,2006)。不问量表编制所依据的理论.不知道量表所测量的是什么(相对稳定的应对风格还是具体情境的应对方式),混淆两个基本概念和滥用应对测评工具和评估方法.是国内外近几十年间本研究领域许多错误推论的重要根源.也是造成应对研究和临床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Somefield.&McCrae,2000;梁宝勇,2002,2006)。

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梁宝勇,2004,2012)。应对风格可被视作一种“亚特质(sub-trait)”.是人格特质影响应激反应的重要中介变量之一.因此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本研究的目的是依据应对特质理论.编制一个用来评定个体应对风格的量表——“中国成年人应对风格量表”。

2 中国成年人应对风格量表的编制过程与方法

2.1 量表的维度和操作定义的确立

根据“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的总体规划.中国成年人应对风格量表的编制采纳应对特质研究取向(梁宝勇,2012),将应对风格界定为个体在各种应激情境中都可能会表现出来的、带有个人特点的应对方式的组合形式。也就是说,本研究所编量表要评定的不是个体在面对具体应激情境时的具体的应对方式,而是评定那些能够体现其人格特点的、具有跨情境的相对一致性的应对方式的组合形式。

关于应对方式的结构,至今,Lazarus和Folkman(1984,1993)提出的二分法仍是最有影响力的划分方法,即:注重于问题(情境)的应对策略和注重于情绪的应对策略。这两种应对策略都包含许多具体的应对方式。这种划分方法尽管简单.但却是编制应对量表的基本出发点。

本研究基于此观点,重新回到应对风格和应对方式最基本的划分方法上来。将应对风格量表确定为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注重情绪的应对策略两个基本理论维度。在此基础上,每个维度又可分为行为和认知两种手段(或水平)的应对策略(Thoist,1991)。据此,量表项目的编写采用两个目标2(“问题”和“情绪”)×2两种手段(“行为”和“认知”)设计。即:注重问题的行为应对策略、注重问题的认知应对策略、注重情绪的行为应对策略、注重情绪的认知应对策略。

本研究依据Lazarus和Folkman(1984,1993)的主张为所编制的应对风格量表的两个维度确定操作定义:注重于问题(或情境)的应对策略指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到应激源及其所引起的问题上。或者设法解决问题(消除或减弱应激源),或者回避、逃避应激源。注重情绪的应对策略指将注意力集中到由压力所造成的情绪苦恼上,或者隐藏、压抑,或者设法抒绪痛苦的各种应对手段。依据Thoist(1991)的观点,认知(手段的)应对策略指采用认知调整来改变应激的情境要求和心理生理应激反应的各种手段;行为(手段的)应对策略指通过实际行动来处理应激的情境要求和心理生理应激反应的各种手段。认知手段和行为手段的应对策略在本量表中不作为基本的维度划分来考量量表信效度,仅在考查应对风格与压力困扰的关系时进行讨论。

2.2 量表项目的编写

Thoist(1991)在Lazarus和Folkman提出的应对方式的二分法基础上细分出了8个小维度.见表1。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分为行为和认知两个维度。而注重情绪的应对则可以从生理、表达、情绪标签三个角度.又可以区分出行为和认知两个手段上的应对。本量表项目依据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注重情绪的应对策略的操作定义.量表项目根据这八个小维度,结合中国成年人一般的应对策略.取消注重情绪的如生物反馈、静默术、渐进脱敏、催眠等专业性应对策略后.按每个小维度逐一编写项目,最终再归为两类。第一次预测量表共编写项目40个。量表采用1-4计分,1=“几乎从来不”,4=“几乎总是”。对注重问题的逃避和回避的应对方式、注重情绪的隐藏和压抑等非表达性的应对方式进行反向计分。

2.3 量表的形成

2.3.1 受试者

(1)样本一:抽取天津大学本科生420名,用于初次预测。回收有效问卷410份,有效率97.6%。样本一平均年龄20.25岁,27人年龄不详;男生254名,女生130名,26人性别不详。

(2)样本二:抽取天津市高校大学生400名,用于第二次预测。回收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94.8%。样本二平均年龄20.06岁,5人年龄不详;男生204名,女生165名,10人性别不详。

2.3.2 项目筛选

(1)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根据项目决断值(CR值)的显著性,删除鉴别度低的项目,保留CR值达到显著水平的项目。

(2)常规的问卷编制统计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探索

国内外编制的应对量表大多采用对量表项目的因素分析的方法。而Thoits(1991)认为,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对应对方式加以分类是不适当的。他提出三个理由。第一,各种应对方式是相互关联的,有些可以联合使用,有些相互排斥,有些在时序上有规律地衔接。这样以来,即使采用复杂的统计技术,也难以清楚地加以分类。第二,从理论上看应当属于同一类型(例如寻求社会支持)的诸种应对方式(例如。向专家请教和申请困难补助)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被联合使用。从而使得其间并无较高的相关.以致不能被归人同一类型(维度或因子)。第三,同一种应对方式(例如。离开应激情境)可以同时适用于几种不同的目的。例如,离开应激情境,既可以用来精心地思考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属于“着重于问题的应对”),又可以用来舒缓情绪压力、求得一时的安宁(属于“着重于情绪的应对”)。可以说,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用。

根据Thoits的观点,应对风格量表的编制过程是不适合使用常规的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的,为了验证此观点.在第一次预测分析时,按照常规问卷编制的步骤,通过因素分析来筛选项目,结果发现,探索性因素分析中,无法抽取两个主要成分,两层面分别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亦不可行,尤其是注重情绪的应对策略彼此间的相关性不高,共同因素较少。因此,在后继问卷分析中,弃用因素分析等常规方法.而以建构理论意义为基础。考察问卷的信效度等各项指标。

(3)根据理论建构分析二次预测数据

首先.根据第一次预测的结果.依据理论建构及预、则中的项目区分度,暂不删除项目.而是继续修改部分项目的表述.并适当扩充不同表述的项目,使预测量表的项目数增为43个。二次施测后,首先仍然进行项目分析,方法同前述,删除鉴别力不佳的9个项目。

之后聘请6名多年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的专家来评估每个项目的内容效度,评估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概念符合性(是否属于压力条件下的应对方式);②维度归类(如果属于应对方式,该应对方式可以归入注重于情境或问题的应对还是注重于情绪的应对);③在人群中使用频率(评定该应对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经常地被人们采用)。据此删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并进一步修改每个项目的表述。结果显示,从概念角度,均一致评价为符合概念。从分类角度,专家对于大多数项目在应对策略的归类上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有10个项目.重新对照概念,对项目的表述进一步分析.保留分类清晰的项目5个,修改项目3个.删除项目2个。不一致比较明显的项目:“眼不见.心不烦,与其面对.不如回避”.这一项目在维度划分上比较混淆,因此删除。“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所面临的烦心事”,这一题有5人认为是针对情绪的应对策略,与设想维度刚好相反,为避免概念不清.删除此题。从各应对策略被采用的频率角度.评定该应对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度在“很少”(1)到“经常”(5)之间,平均使用频度2.33-4.67。据此。可以保留所有的题目。

经过上述程序,最后确定33个项目作为正式量表的项目,其中注重问题的应对维度19项.注重情绪的应对维度14项;认知应对策略21项,行为应对策略12项。全量表中正向计分22项.反向计分11项。

2.4 正式量表的心理测量学考察

2.4.1 受试者

(1)样本一,在天津市抽取成年受测者500人,回收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93.4%,其中男性225人,女性242人;平均年龄40.8±13.43岁:教育水平:初中114人,高中119人.大专以上234人;从事职业:单位负责人18人。专业技术人员92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60人.商业服务人员97人,农林牧副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122人,其他14人。样本一用于项目区分度、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的考察。

(2)样本二,在天津地区的高校大学生中抽取56人,用于重测信度考察。52人参加了两周后的重测。

(3)样本三,在天津地区的高校抽取大学生167人.同时施测中国成年人应对风格量表和肖计划等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进行会聚效度的考察,样本三平均年龄19.98岁.2人不详;男生80名,女生83名,4人不详;家庭所在地城市94名,农村70名,2人不详。

(4)样本四,在天津市、哈尔滨市的高校大学生中抽取大学生440人.同时施测中国成年人应对风格量表和压力困扰量表.进行效标关联效度的考察。样本四平均年龄20.85岁;男生291名,女生143名,6人不详,家庭所在地城市212名,农村222名,6人不详。

2.4.2 测量工具

(1)中国成年人应对风格量表

本研究自编.该量表由33个项目组成.分成注重问题(情境)的应对策略和注重情绪的应对策略两个维度;采用4级计分方法,1=“几乎从来不”,2=“有时”,3=“经常”,4=“几乎总是”。其中“注重问题的应对”维度中所有回避和逃避问题的应对项目都反向记分。“注重情绪的应对”维度中所有隐藏和压抑等非表达性的应对方式也均反向计分。这样一来,注重问题的应对维度得分越高.意味着越倾向于直面和解决问题的应对风格;注重情绪的应对维度得分越高.意味着个体越倾向于直面、表达和设法解除情绪困扰的应对风格。

(2)应付方式问卷

由肖计划等(1996)依据国外多个有关应付方式的问卷改编而成,问卷共62个项目,由六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信度资料采用一周后重测信度:大学生样本的分别为0.72,0.62,0.69,0.72,0.67,0.72;神经症患者分别为:0.63,0.68,0.65,0.73,0.68。

(3)压力困扰量表

由梁宝勇和蔡颖在2010年编制,是一个专门用来测量心理应激反应类型和强度的测量工具。该量表包含59个项目,共有4个维度:抑郁、敌对、躯体化和焦虑。量表的α系数在0.86-0.97之间.重测信度在0.83-0.97之间。

2.5 统计工具

采用SPSS和LISREL 8.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项目区分度

对正式测量的476份样本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检验项目决断值(CR值)的显著性。结果发现.每个项目的CR值均达到0.05水平的显著性.可见应对风格量表各项目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结果见表2)。

3.2 信度

以467名成人样本的数据对33个项目的应对风格量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总量表为0.849,针对问题的应对策略为0.807。针对情绪的应对策略为0.720。采用样本二两周后的重测信度分别为:总量表0.766:针对问题的应对策略为0.854:针对情绪的应对策略为0.704。

3.3 效度

3.3.1 内容效度

采取专家评定的方法验证应对风格量表的内容效度。具体做法在项目筛选部分已详述。结果显示:专家对33个项目均一致评价为符合概念.分类一致,即维度清晰。每种应对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采用的频率按照1-5记分(1代表被采用的频率“很少”,2代表被采用的频率“较少”.3代表被采用的频率“一般”。4代表被采用的频率“较多”.5代表被采用的频率“很多”),结果显示,所有项目平均使用频率在2.83-4.67之间(见表3)。

3.3.2 结构效度

分析量表维度间及与总分之问的相关.结果如表4所示,两维度之间呈中度显著正相关(p

3.3.3 会聚效度

肖计划等(1996)编“应付方式问卷”是日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研究“应对”这一课题的测量工具,但与应对风格的理论概念尚有区别.问卷结构也大不相同。因此,根据应对风格的理论建构.重新以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注重情绪的应对策略对该问卷的项目进行了分类.将不能归入的项目剔除,再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考察应对风格问卷的会聚效度。共保留应付方式问卷的40个项目: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共24题,退避的项目反向计分):1、2、3、5、-13、-18、-19、-20、-21、29、-30、31、-34、-37、40、-41、-42、43、-47、-49、51、53、55、-61:注重情绪的应对策略(共16题,隐藏等非表达的应对方式反向计分):4、14、16、-17、2l、-22、-24、26、-27、28、-36、-39、42、46、-50、54,结果如表5所示,两个维度上均呈中等程度以上的显著正相关(p

3.3.4 效标效度

以测量应激反应的“压力困扰量表”作为效标.结果表明,两种应对风格与压力困扰总分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

4 讨论

应对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休戚相关.是缓解心理压力及其后果(疾病还是适应)的重要机制,因此在临床心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正是大量国内外学者如此关注应对研究的重要原因。但是人类应付外界挑战和困难的方式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尝试对应对这一课题作出各种解读,因而也带来了各种研究取向和纷繁的评定工具。最具有代表性的过程论和特质论分别强调了过程(情境)和人格因素对应对行为的影响。梁宝勇等(2006)认为过程论和特质论应当是相互补充而不应当相互排斥的:在应激条件下。一个人的应对方式既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应激情境(包括应激源和环境条件)和人格都是一个人应对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虽然人们会根据应激情境判断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但这种判断是有着人格因素的烙印的。因此。每个人会有偏爱的、带有个人特色的一系列应对方式.这些方式的组合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应对风格。应对风格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素质.了解这种素质对每个人都有着重要意义。从统计学上分析个体的应对风格难度很大.无论以哪种应对方式为主.它们都极少单独使用.而是相互结合使用的(Tennen等,2000),并且每个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组合方式。参考了诸多分类方法之后发现.各种分类最终都可以归于Lazarus和Folkman(1984,1993)所提出的经典二分法,即:注重(或针对)问题(情境)的应对策略和注重(针对)情绪的应对策略。因此我们回到研究的原点.将应对风格划分为这两个基本维度。

在实际的测量学研究中。应对量表的信效度判定相当困难.这同各种应对方式的价值估价困难有关(梁宝勇等。1999b).我们在研究中亦深有此感。正如Thoits(1991)所提出的观点,应对量表的编制是不适合采用常规统计方法的.诸如运动、听音乐、休闲,亦或是睡觉,它们虽然都是针对情绪的一类应对策略.但对每个人而言,面对不同应激源时采用的都是自己惯常使用的某一种或两三种应对方法.别的策略并不同时使用,因而在因素分析中就会发现.这些项目的共同因素较少,难以形成一个维度;项目分析中也能发现,每个项目与维度的相关性不是很高.但它们就因为统计指标不优秀就不是一个维度吗?这一点仅仅是从常识上都是无法认可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放弃因素分析.而是从理论人手,分析项目的概念符合度、分类的清晰度及人群中的使用频度,适当结合项目分析的结果来删选项目,从而形成了33题的应对风格量表,信度考察结果满意。效度考察的资料来自四个方面:一、内容效度:主要采用专家评定法:二、结构效度:分析量表维度间及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三、会聚效度:分析应对风格量表和维度调整后的应付方式问卷的相关性;四、校标效度:分析应对与压力困扰量表所反映的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从对各种效度考察的结果来看,应对风格量表总体上具有良好的效度,验证了两维的理论构想。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不仅注重问题的应对风格同压力困扰量表所测量的应激反应呈显著负相关.而且注重情绪的应对风格也同应激反应呈显著负相关。这个发现同许多研究者的类似研究结果不一致.后者大多显示注重情绪的应对方式同应激反应(通常采用各种症状量表测量.例如抑郁或焦虑量表,SCL-90等)呈显著正相关,并因此将注重情绪的应对方式称作“消极的应对方式”。梁宝勇(2002)曾经指出这种推论的不适当性甚至错误,认为应激条件下个体依据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和主客观条件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手段.只要能够改善自己的情况,这些手段(不管是注重问题的还是注重情绪的应对方式)都是有意义的、适应的。我们的这一研究结果是基于对440名大学生的调查获得的。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研究的验证。

在项目筛选中,由于主要采用大学生受试者.一些常见于成年人的应对压力的方式被淘汰掉.这是本量表编制中的一个重要缺憾。例如。饮酒,吸烟,使用抗焦虑(镇静和睡眠)或抗抑郁药物等舒缓压力、减轻情绪痛苦的应对方法,最后均被删除。

第5篇:心理测评范文

关键词: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德育管理

学生思想品德测评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收集被测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品德特征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被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做出判断,或者概括出其思想与行为的独特性。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是对入学新生思想品德素质做出的第一次“摸底”检查,测评结果有利于优化德育管理,增强德育工作价值。

一“95后”大学新生思想品德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对角色转换的思想认识

大学与高中相比有很大不同。包括学习内容变多,学习范围变广,学习时间变得自由,不再是高中时的“老师要我学”。生活上也存在显著变化,远离家长,不能再依赖父母安排,凡事要靠自己处理。因此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自主独立的解决衣食住行、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目前新生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这一角色的认识,缺乏对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意识。

(二)知行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各个阶段学校学习生活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式高考”的特殊导向性导致学生在高中把学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作为重中之重。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只能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相信每个学生都知道尊老爱幼、劳动光荣以及诚信做人的社会公德,但是很少能看到有人真正会在公交车上让座、自觉值日做家务。另外除了认知与实践的脱节,在观念和行为以及意愿和能力上也存在着差距。

(三)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弱、心理素质较差、存在逆反心理

“95后”正处于少年阶段转入青年阶段的心理断乳期,在此期间,在校生中能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渴望独立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大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但缺乏换位思考的精神,更缺乏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加之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不强,久而久之会挫伤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

(四)缺乏调控社会道德与社会现象矛盾的能力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出现,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而事实却是学生们在多元化的冲击下认知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尤其在义利的取舍方面,当代大学生认为以前社会道德所提倡的先义后利的义利观,放在新时期不切实际。比如课堂学习和社会兼职相矛盾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先利后义”,以至于部分学生把学业荒废无法顺利毕业。

二针对大学新生开展思想品德测评的原则

(一)测评标准坚持正确导向

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是大学生入学后对其品德素质的第一次评估。此时的测评对象正处在由高中情境转换进入大学情境的过渡适应期,思想敏感,容易受到影响。针对新生开展思想品德测评最首要的功能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建立自觉检查自己思想品德素质的意识。所以测评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且贴合所属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以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向上发展为理念,结合“95后”学生成长过程与思想发展的特征,在对新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行把脉诊断的同时,及时归纳和挖掘学生的特点与德育需求,为提高后期德育管理实效奠定基础。

(二)测评内容多元全面

科学有效的思想品德测评不能仅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学校纪律要求与道德规范,更要考验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状况,力求角度多元化。对传统道德具有良好认知是进行人际交往、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可促使学生自觉评价思想品德素养,不断追求更高级的道德要求。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决定了大学新生融入大学后能否抵御各类诱惑和不良思想侵蚀。为了使新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能针对不同年份入学的大学新生的特征差异来开展工作,对新生思想品德进行多元全面的测评是十分必要的。

(三)测评过程以学生为主多方参与

思想品德测评不仅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情况的摸底调查,还是对其发展状态的监测。整个测评过程需要新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多元化的测评主体有助于清晰全面的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但是教师和家长作为“他评”的主体,也是学生意识中的“说教者”和“施压者”。过多的他评和高度一致的评语会使学生刻意迎合测评教师或者过度压抑自己。因此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是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的主要环节。

(四)测评结果服务学生发展

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的真实可靠依赖测评主体多维度,测评内容多元全面。但是测评结果的价值体现在能否服务学生未来发展。目前大部分的学生道德评价、思想评价、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应用于选拔评优。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建立的初衷是优化德育管理,使德育工作者采用最适合学生特点的育人方式引导学生整体大学阶段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以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为基础进行德育管理

对大学新生思想品德进行测评的结果,可以帮助德育工作者有效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与协调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实际发展的德育活动,确保育人效果。笔者作为一线辅导员对两届专业相同的学生进行对比。13级初等教育专业四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在新生入学后开展思想品德测评工作,随后开展的各类德育活动依据的是学校与学院的部署计划。而14级初等教育四个班级的学生在9月份入学军训后进行了以自评问卷、互评问卷、宿舍座谈、个人谈话、电话家访、学生档案袋评价为主要形式的思想品德测评,其中以寒假为节点,寒假前的近四个月时间侧重于过程测评,寒假后的大一下学期侧重于依据测评结果设计规划德育活动。虽然为同一专业相邻两年入学的学生,14级学生的思想状态与道德水平明显高于13级没有经历过测评的学生。目前14级学生已经完成了大一、大二两学年的学业,无人有作弊等违纪经历,在学生会与各类社团工作的学生数也高于13级,各科专业老师也反应14级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好。而13级学生仅在大一阶段就有6名学生因作弊得到处分。很明显,根据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结果开展的德育工作效果更好,价值持久。以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结果为基础,依据学校与学院的德育目标、任务对德育工作做出整体设计,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施加有效影响的目的,实现德育管理优化的具体思路如下:

(一)激励学生自主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进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方法。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是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的主要形式之一。如果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的测评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将会极大程度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所以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可以纳入到学生自我管理的激励机制中。教师需要提供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我管理实践中充分体验,在自评中认真反思。主题班会承办制与班委轮换制是公平增加学生参与自我管理实践的方法。通常辅导员指派工作任务和评优评先评奖的首选对象是班委,普通学生难以得到充分重视。但是笔者在对新生进行持续的思想品德测评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良好,有能力承担班级管理任务。相应的活动经历记录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二)尊重学生差异

来自不同生源地,具有不同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的学生彼此间是有差异的。德育工作者采用同一种方式教育培养全体学生就等于抛弃了一部分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讲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单亲、生活曾遭遇重大变故、个性偏激、学习困难等特殊学生,如果不进行针对、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孤僻的性格与偏激的行为。因此在对新生进行思想品德测评时就应避免班级同学对特殊学生的偏见所导致的测评偏差,适当增加教师测评、学生自我评价的权重,使测评结果更具真实性。并且对特殊学生群体更为关注,谋划针对此群体的德育活动。

(三)联合家校力量

中国学生普遍对家长的依赖程度都比较高,进入大学之后基本都需要家长提供学费与生活费。而学生家长也很难做到对进入大学的孩子完全放手不管。在2015年暑期,笔者利用大家访调查问卷了解到基本上全部家长都渴望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而仅约61.90%的学生家长表示基本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27.38%的家长表示了解一些学生的在校表现,4.76%的家长表示了解极少,仅有5.95%的家长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在育人工作中,家长是学校老师的盟友。学校可以联合家长做德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德育工作者在新生思想品德测评中要纳入家长对孩子的认知与评价,在后期的德育活动中也要积极将家长纳入到活动规划中,比如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寒暑期自我培养等。面对“95”后大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对科学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现实意义。测评过程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成长,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在多方参与测评时团结一切帮助教育学生的力量。作为优化德育管理的依据,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能够避免将学生粗暴的划分等级,而是描绘出学生的成长轨迹,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逐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作者:井影 赵志远 单位:石家庄学院 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玉萍.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6(4).

第6篇:心理测评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测评; 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01-02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测评工作十分重要。在上一轮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曾纳入了评估范围,但探索建立一个独立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对于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便显得非常必要。

一、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带头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测评的长效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明了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任务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而其中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是深化改革新的切入点和政策措施的亮点之一。在贯彻《纲要》时,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有无的思想理论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区别的重要标志;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其全面发展,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都显得意义非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率先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体系研究”的课题,教育部曾多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进行过招标,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高校也进行过探索,如: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开展多方面的满意度测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质性研究等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今后,各地各高校仍需发展多样化质量测评,同心协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在吸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一个既能深入教学内容,又能经常有效操作;既全面测评又突出重点;既能主要在网上操作,又易于在全国推开的质量监测工具,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的紧迫任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要跟踪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的前沿

首先,对我国2003-2008年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时高校扩招后普遍存在资源投入跟不上、条件差距较大等问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派专家组进校,在全面测评中重过程、条件、资源改善等的评估,达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但由于要评优,客观上重等级奖罚,因此,许多高校突击应付,有的甚至作假,评估指标也不一定能完全说明高校教育质量。这种投入过大,周期较长的评估办法,沿用的可能性已受到质疑。在提高质量成为今后十年重点工作的历史阶段,要使“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目的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中去,势必要另辟蹊径。

同时,纵观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现状,以学生学习效果为高校育人质量的基点和监测的起点,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测评发展的新趋势。国外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测量为标志的第一代测量阶段(1900-1930)、以描述为标志的第二代泰勒模式阶段(1930-1940)、以判断为标志的第三代价值判断阶段(1940-1970)和由枯巴、林肯确立的以发展性与建构性评价为标志的第四代评价理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克服了过去存在的评价内容片面性、评价方法单一性、评价主体的偏离等不足,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模式。许多专家经过深入研究,指出“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薄弱,对于高校资源条件的要求还不足以保证其教育质量,而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应该重视与教育质量有更直接关系的学生学习效果”[1]。很多国家的教育评价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于2001年公布的适用于全国的学位标准,在阐述各级学位的质量和水准时,几乎用了一半篇幅列举各级学位持有人应有的学习产出。[2]美国以法律条款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加以规定,要求评估者从两方面把握高校的绩效责任:一是高校所确立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期望水准,二是该水准已经实现的证据。[3]欧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制定的《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准则与标准》第三项“对学生的评价”也指出,“要突出对学生学习产出的测量”,“要为高校提供教学成效和学生支持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4]。可见,越来越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价均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国内基础教育评价也正在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的先进经验,把学生看作是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因而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从2007年成立以来,已对数学、语文、外语等科目的教育质量开展了评价监测。国内外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都启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逻辑起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新理念和质量监测新方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从理念上坚持“发展性评价”并实现“三个转向”。即从重过程评价向重结果评价转向;从重教师、条件测评向重学生学习效果测评转向;从面面俱到向重点突破转向。因为一定的资源条件占有,并不一定与学习效果和质量成正比。

其次,从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入手。每门课三套测试卷(需具有同等效度、信度),每套测试卷包含四个模块的测试内容:一是基本情况(便于分类统计处理);二是对该课程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况(运用考试学理论和方法);三是对该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步情况(运用心理测量理论和方法);四是对二、三的进步情况作归因分析的题目(运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再次,监测工具研制中做到“三个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不同,未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测评中如何明确测试目标和观察点?唯有吃透教材,突出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重要观点和要求。四门课程除测试知识掌握的试题各不相同外,在测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题目中形式雷同怎么办?要把握区分度,突出各门课程教学的特殊要求。在归因分析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显著不同,学生的进步同时也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媒、网络的影响,如何判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度?在分析题设计中唯有努力突出该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因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优越性。按上述思路取得突破,将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主要在网上操作,测试题多用选择题,测能力的题也努力作到主观试题客观化,因此运行成本低而效率高;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可方便灵活地经常使用;三是跟踪测评、动态发展,还有利于作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四是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领导教师由被动转为主动,一般不会出现逆反心理而采取应付态度。

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研制,是以普通高校为使用者来设计的。其他高校使用时则需结合实际变通使用并对测试题作相应调整。

测试卷中的题目内容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作出相应调整。因此,如全面推广和经常使用,势必要求建立题库,设立专门机构。是建立中介机构、协会,还是委托某个高校、机构来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这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来确定。同时,如果在面上主要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也不排斥各地各高校采用多种多样的直接测评、间接测评手段和办法。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信息、证据的办法都可以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测评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才能更好地通过测评促进师生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红,钟秉林.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16-19.

第7篇:心理测评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评价体系建构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8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高层次,其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在班级管理建设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中专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对班级评价还是使用或参照普通高等教育的班级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存在评价内容不同、也还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标准难以量化,评价过程难以操作和控制等问题。评价对象针对性不强,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就很难判断班级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很难判断班级管理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因此,建构一套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可量化、操作性强、可信度高的班级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班级管理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主要是根据层次分析法和目标管理法的基本原理进行整体设计。

(一)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 AHP)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于本世纪 7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其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二)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 by Objects 简称 MBO),是通过目标的设置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案,避免工作上盲从和步调上的不一;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励人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集体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该方法是1954年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F・Druker)提出的。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和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为基础,逐渐形成的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它实质上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它特别适合于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因此,目标管理亦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二、班级管理评价指标的设置和评价体系的建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评价指标,是班级建设的“指挥棒”,可以使班级管理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可以及时地反映、适时监测班级管理过程的发展状况,及时地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本着“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高职院校的工作实践,构建了《班级管理测评指标体系》,并与我校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对评价指标设置和评价体系的建构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首先对国内外班级管理评价、学生评价研究指标体系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调研,分析现有班级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构成特点、指标数量;其次,在深入分析高职班级管理建设的内涵、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采用专家会议法和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初步遴选出50个测评指标;其三,采用SPSS对50个评价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淘汰隶属度低的指标。其四,采用相关分析、辨别力和因素分析对筛选后的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最后构建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如下所示:

(一)个班级与寝室管理(30%)

1.信息通畅(15分):信息传递及时通畅,突况汇报及时(5分);定期与班主任、年级辅导员沟通班级情况(5分);班级日志上交按时,反馈及时(5分)

2.安全稳定(25分):经常性开展各类安全稳定教育,无重大事件(打架斗殴等)、责任性事故(人身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等)发生(20分);事件(故)一旦发生,如能处置及时可适当计分(5分);对心理问题学生跟踪辅导到位,心理问题处置得当,无重大心理问题发生(5分)

3.主题班会(15分):结合重大事件、重大节日等活动按照相关规定开展班级主题教育活动15分

4.寝室管理(20分):宿管中心每月报表情况:≥90分,15分;≥85分,10分;≥80分,5分;学校爱卫会文明宿舍评比情况获奖(2分);免检宿舍(1个1分;3个及以上:5分);寝室检查不及格扣2分

5.评奖评优(15分):综合测评、各类评奖评优及时;奖、贷、勤、补、免等资助工作公正公平公开,准确无差错(15分);发现违规事件每起扣3分,不符合要求多次返工扣2分

6.班级文化(15分):班级、寝室各项管理制度健全(5分);班级团结和谐,民主作风强; 班级事务透明度高(5分);先进事迹、先进班级等荣誉(5分)

(二)学习与学风建设(40%)

1.早锻炼、晨跑(10分):未达标学生每人扣2分(参照学生手册)

2.课堂到课率及课堂纪律(20分)检查中每发现一人违纪扣0.5分

3.晚自习出勤及纪律(10分) 平均月出勤率≥98%,学习氛围好10分;平均月出勤率≥95%,学习氛围较好8分;平均月出勤率≥90%,学习氛围一般5分

4.英语、计算机和职业证书通过率(15分)得分=(实际通过率/任期目标)?鄢15%(参照班级建设目标)

5.(考试)违纪(20分)通报批评:每人次扣3分;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每人次扣5分;记过及以上处分:每人次扣10分

6.课程通过率(15分)班级补考人数≤15%

7.竞赛获奖(10分) 校级奖励:3-5分;省级奖励:6-8分;国家级奖励:10分

(三)团支部建设与实践活动(30%)

1.主题活动(15分):根据分团委考核排名,1-5名计20分;6-10名计15分;11-15名计10分;16名以后计5分

2.团支部工作(25分):常规工作规范有序,有计划,有总结,资料完整(5分);分党校培训、团员教育、团内推优组织到位(5分);学生党员(包括预备党员)发展情况(5分);分团委例会准时出勤(5分);班级成员在院、系团委任职记录情况(5分)

3.社会实践活动(15分):省级及以上获奖计20分;市级获奖计15分;校级获奖计10分;其余计5分

4.校园文化活动(25分):院、系常规活动的班级组织情况(5分);院、系常规活动的班级参与情况(5分);院、系指定活动的参与情况(5分);院、系常规活动的获奖情况(10分)

5.主动积极性(20分):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和校园活动(5分);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各项管理(10分);学习目的明确、主动性高,自觉性强(5分)

三、班级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特点

(一)突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班级管理评价体系围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活力”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评价使学生客观了解所在班级建设状况,激发集体荣誉感,从而主动加强班级建设和自我管理。

(二)突出班级建设的工作重点。本研究在众多的班级管理信息中精心遴选出部分信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管理班级的任务和责任。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安排。而且这些指标能通过分数权重使班级建设评价过程重点突出,可以较好的引导班级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班级建设,从而可以较好的实现学校既定的教育和管理目标。

(三)突出在实践建设中的可操作性。在遴选评价指标和构建班级管理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淘汰了过多的定性指标,注重指标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注重观测数据统计分析的简便、可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把班级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指标通过科学的方法予以量化,使班级建设规范化、具体化,使班级管理评价更具系统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四、实践与成效

本研究在构建班级管理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地听取了学院老师学生意见和建议,并且经过多次的修改与完善。本研究从2012年至今已在本校进行了大一年级的试点,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试点班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初步形成班级建设的有效机制。通过构建班级管理评价体系建立了班级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机制,提高了试点班级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班级建设的有效机制,通过定期检查、评估,对比班级管理建设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氛围。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班级管理建设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班级之间可以通过良性竞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与成就感。

(三)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实践表明,班级有了共同的建设目标,就会促进每个学生的参与班级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良好局面。

本研究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定量来评价班级管理与建设,比以往模糊的定性评价学风有了很大改进,实践表明,此评价体系在我院同类专业之间实施,效果较为明显。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主要是现有的评价指标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展开进一步调研,使部分定性指标更可具操作性,二级指标逐步加以充实,评价指标的权重也需要适当调整,以求更全面、更科学、更有效地反应班级建设状况。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Ellen Webet. 有效的学生评价[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李录平.高职院校班级评价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J] 高教论坛, 2013.3(上).

[4]Ediger,M.(2000): The Principal and Evaluation of Student Achievement,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P155-161.

[5]Gardner,H.,Frames of Mind(1993):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2ndEdition),New York,Basic Books,P60.

[6]/xg/江南大学商学院学生工作网.

[7]衡靖,张红峻.浅论高校班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l).

第8篇:心理测评范文

【关键词】 生殖器疾病;女(雌)性; 心理评估 ;护理

1 临床资料

2008年1~12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其中异位妊娠113例,先兆流产88例,肿瘤23例,盆腔炎症89例,稽留流产42例,大月份药流60例。

2 住院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2.1 求知(希望更准确地了解病情)患者入院时都爱寻根问底,盼望医护人员能对其病情做详细的讲解,主动与医护人员攀谈,了解同类患者在我科的治愈情况。

2.2 焦虑 主要表现在急躁和忧虑两个方面。

2.2.1 患者带着焦虑和不安下走到医院,第一次接触的医生和护士及医院的环境都会引起患者不同的情感变化。

2.2.2 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往往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医生早些安排手术,解除病痛,又担心手术效果不佳,害怕手术意外及手术疼痛,因而心理负担很重,表现出惊恐及忧虑。

2.3 抑郁的心理 疾病本身所产生各种症状,如疼痛等不适感都会产生抑郁情绪。

疾病所产生的不良信心,受死亡威胁,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患者由于感情受压抑,社交局限,产生孤独感,如大月份药流,人流等。

2.4 敏感、疑虑心理 患者角色的转变,丧失自感,变得依赖、多疑,有时会对医护人员产生反感、不满。患者以自我为中心,身体微小变化都产生敏感及疑虑,十分重视医护人员及家属对自己的态度。

3 患者的心理护理3.1

全面准确评估患者的情况 入院时,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情况,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通过亲切和蔼的语言交谈,给患者安慰鼓励,帮助正确认识了解自已的疾病,说出心中的忧虑,使其产生安全、信赖感,及时调整患者的情绪,以温暖、理解和同情,耐心开导患者,向他们宣传有关成功治愈的例子,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减轻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3.2 增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与患者沟通时,不应予简单的说教,而是本着理解的原则,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从工作、家庭、生活入手,逐渐谈及病情,适时向患者讲述有关疾病的治疗、预防及预后知识,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解除其恐惧的心理,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的每一次治疗护理措施,都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通过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减轻患者病痛,改善身体状况,使患者从中看到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于治疗和康复。

3.3

正确理解患者的要求 医护人员对患者提出的要求,予以理解和支持,对患者语言要亲切,态度要热情,说话守信用,给患者以安全感和信赖感。

3.4 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 医护人员要加强巡视,及时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活需要,主动和患者沟通,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使患者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大家庭的温暖,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调整未来的目标。

4 护理措施,患者入院时,针对不同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

主动服务,对患者服务态度好,急患者所急。 责任护士主动关心患者,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与设施,如食堂、厕所及有关制度,如查房、探视制度,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缩短患者与医护人员间的距离,增加对医院的信任感,加强宣传,介绍各项新的诊疗技术及各种检查的优越性,使患者了解些基本的医疗知识并针对一些损伤性检查,向患者做耐心解释,解除顾虑,让患者心理上尽快适应住院生活。

文明服务,护士态度和蔼,语言文明,举止端庄,耐心解释,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减轻以至取消思想顾虑和心灵痛苦,振奋精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倡舒适护理,人们对生存质量越来越重视,对人际关系要求和舒适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患者象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以热情诚挚的态度,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医疗氛围,使患者乐于接受检查治疗。

5 讨论

人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整体,个体差导较大,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生理、心理需求。南丁格尔说:护理的本质应包括观察技能,了解人以及提供信心的心理支持。护理工作除了病情观察,正确执行医嘱外,还应当注意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健康要求,主动为患者提供身心方面的照顾和帮助。心理护理对消除住院患者恐惧、焦虑情绪,主动配合治疗起到重要作用。在住院期间,我们热情和真诚地帮助患者,使他们在住院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系统的心理护理。经过适当的心理护理、解释与安慰,患者都能接受治疗及护理,病情恢复好。

参 考 文 献

[1] 刘晓虹,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28-284.

第9篇:心理测评范文

在今年新设立的智能硬件创新奖方面,共征集到68件作品,最终有43件作品入围专家评审环节。

在本次专家评审会的情况来看,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较受专家评委的关注,其中不乏华为手环B2、中兴AXON Watch、Moto 360等明星产品,而广东省惠州市本土企业侨兴集团选送的星镖4型北斗手持终端也因其北斗导航概念,深受专家好评。

本届大赛智能硬件创新类奖项的评选标准共有创新性、人本性、专业性、前瞻性和商用性五大评选标准,而在五大评选标准的框架内,专家们对作品的创新功能、科技含量、是否量产、市场反应等方面的指标比较在意。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陈雪涛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手环、手表、项链等智能硬件设备;第二个阶段是这些设备能够通过云计算,把收集到的数据拿出来和手机互动;第三个阶段,是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理念,把人的双手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