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篮球运动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视野;分析;培养;训练
1 视野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在篮球防守的技战术中,都离不开脚、手、眼、腰的基本功。教练员与队员普遍重视手和脚的技术,喜欢传、运、投、跑、停和转的训练,往往忽略对眼功的训练与提高。事实上眼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应给予关注,并且加强眼力的理论讨论与训练。因为篮球运动员在场上不停地穿插、跑位,距篮的角度与位置经常的变更,创造的机会瞬息即逝,如果没有良好的视野能力,是不能成为优秀运动员的。
视野越宽广,环视能力越强,在每一瞬间看到的空间范围越大、越灵活、队员在场上活动的效果也越好。
众所周知,合理的战术行动来自正确的思维,正确的思维取决于全面、正确的观察与判断。因此,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要随时观察场上不断变化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行动。毫无疑问,比赛中大量直接材料是运动员通过视觉的观察球的位置、状态、高度、旋转的速度、飞行的高度,双方队员所处的场区、位置及行动等等。
高中阶段的篮球运动员要具备精确的分辨能力,才能观察到场上的一切情况。依靠丰富的知识,良好的记忆,积累的经验,对场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一种直接、迅速、敏捷的观察与初步整体的判断,加以分类比较、识别和理解,再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去思维、判断去进行创造。
2 视野与视野能力在篮球赛中的作用
眼球在完全不动时,才能分辨物体的空间范围叫视野。所谓视野能力,是指正视、旁视、环视的能力。眼睛的构造决定着视野的界限,因生理构造而视野宽广的人,在篮球场上视野不一定表现得宽广。反之,视野狭窄的人,在篮球练习中视野能力可以培养得宽广。因为运动员在场上高速的奔跑中,常常借助转动眼球,转动头部,甚至转动身体来增加视野的范围,借以提高环视观察能力,所以说一个比较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只要顾及到五名队员的位置,也就是说要看到本方队员在长28m宽15m活动范围内的位置及时能把球传到。
3 篮球视野过程中的研究与分析
我们采用观察对比和咨询的方法,来探讨视野的机能与训练问题,通过参加省高中联赛,看到队员在传球突破的过程中,没有把球传给自己已经跑到空挡的同伴而失掉很多得分机会,就是视野狭窄所造成的,而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就可以做到眼睛看东而球传西的传法,视野拓宽,能做出声东击西的精彩表演。
在篮球比赛中,持球队员不仅是看看球篮,还必须顾及场上双方队员位置的变化,捕捉瞬息即逝的战机,有些运动员缺乏对全场情况综合分析的应变能力与反应速度,在万变无穷的对抗中,只有一孔之见,球传不到最佳位置,是技术发挥受到了局限,其原因是视觉能力差。因此可见,队员要随机应变,适应不断变化看到的情况,不能公式化的完成动作,而与场上具体情况相符合,必须具有良好的视觉反应能力。
篮球队员的战术意识、跑位能力,传球的准确性及其任何一项个人技术的应用,首先取决于运动员是否具有快速准确地处理所接受的视觉信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取决于运动视觉器官的发育程度和训练水平,取决其视觉与运动系统相互协调的训练程度。许多失误应把它归纳入“眼睛运动”失误的范畴。
4 视野的练习
观察能力的培养,应从小抓起。眼功训练应被当做篮球基本功的一部分,要坚持常年抓的一项任务。
视野的训练要点是:活、宽、虚、实。灵活宽广是篮球队员自身在技术、战术上的需要。虚实是为了迷惑对手,发挥自己的水平。我们在日常训练中,都要求视野要宽广,如队员始终要抬头运球等。下列我介绍几种在训练中常用的方法:①随时练视力:教练员忽然点队员的名单或某人看什么地方。②转动眼球的练习:使眼球转动更灵活,每天坚持训练结束后眼睛做顺逆时针方向转动。③传球练视野:三个队员成等腰三角形,做传一个球、传两个球和传三个球的练习,要求接球时看传球队员和来球,传球时看接球队员的三角形练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篮球运动损伤 篮球训练 调查分析 预防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一年级新生中,随机抽取男生225人。在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二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男生100人;在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男生40人。调研他们曾经在篮球运动中的损伤情况。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实际情况围绕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并对问卷进行严格的检验,采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2)设计问卷(3)发放问卷:发365份,回收357份,回收率97.8%,其中有效问卷339份,有效率达94.9%。
2.结果与分析
2.1 分析三个年级热爱篮球的学生运动损伤的情况和发生率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在被调查的365人中,在篮球运动中有179人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篮球运动损伤,损伤率达49%。其中;急性损伤88人(发生率49.1%);慢性损伤39人(发生率21.7%)。在调查中损伤的前三位的是:关节囊及韧带损伤(11%)、髌骨劳损(6%)、膝半月板损伤(4.33%)。而运动损伤的分布主要在:腰部、膝关节和踝关节。
3.高校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与预防
3.1 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
在篮球课中,由于课的内容就包含了准备活动,所以上课的过程中很少会因为准备活动不充分的原因而受伤。然而在课外篮球活动中,由于学生们基本上都是通过篮球比赛的形式开展,大多数学生在完全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投入到强度大对抗激烈的篮球比赛中去,所以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本次调查中,有119人的损伤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约占调查人数的32.6%。
3.2 篮球技术动作运用上的缺点和错误
篮球技术动作运用上的缺点和错误是造成篮球运动中的初学者或在学习新动作时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由于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时没有按照技术动作的原理和要求掌握动作或做动作时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规律,容易在篮球活动中受到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在本次调查中,有98人次的损伤原因是技术动作错误引起,约占调查人数的26.8%。
3.3 篮球场地因素的影响
室外篮球场地基本上是水泥地,地面坚硬,缓冲力差,长时间在这样的水泥地参加篮球运动会造成关节性疾病的累积;在对抗中摔倒也很容易产生挫伤。运动场地不平、过滑、过硬或场地表面的杂物或者裂缝以及偶然滚进场地的其它球影响运动员的运动等都是损伤诱因。器材方面,如有些室外的场地篮球架离场地太近,运动员在全力向前冲后不能及时停下来而碰撞在篮球架上,从而造成运动损伤。本次调查中,有33人次的损伤原因是由场地因素造成,约占调查人数的9%。
3.4 篮球犯规动作及故意犯规
篮球比赛中犯规、特别是故意犯规是造成篮球运动重度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产生对运动者的危害很大,普通高校学生缺乏篮球意识、对规则的掌握不足,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如专业篮球运动员。所以在篮球比赛中为了延缓对方的进攻不让其得分做出不可预知后果的犯规动作。本次调查中,有90人次的损伤是因为犯规动作而造成,约占调查人数的24.6%。
4.预防
通过对三个年级的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在篮球比赛中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损伤部位依次为手腕、腰部、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常见损伤类型为扭伤、檫伤、脱臼、骨折等。其原因为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错误和自我保护不足、场地因素、故意犯规等造成运动的损伤。
4.1 练习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能够提高机体的运动机能,使体温升高,增加机体带氧量,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也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使肌肉粘滞性下降,弹性增加。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养成做好准备活动的习惯。
4.2 在平时篮球练习中纠正错误动作。在篮球运动中错误的技术动作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篮球课教师要在传授正确的技术动作同时,还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这样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的动作概念,还要善于分析这些不规范的动作产生的后果、原因并予以及时纠正。
4.3 运动场地器械、设备的安全。场地在修建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国家对运动场地的建设标准建设,要有质量保证。建立合理的管理和维护制度。并加强对运动场地、器材经费的投入、定时检查,及时修理,减少因场地因素带来的篮球运动损伤的发生。
4.4 技术动作不规范、缺乏篮球规则素养。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强、身体接触多的运动,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了解和遵守篮球运动规则。并重视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4.5 其他方面因素的预防。造成篮球运动损伤除以上四种因素以外,还有其他方面原因,如运动量过大所产生的疲劳;组织方法不当以及天气原因等。教师对学生这些方面的教育也是不可忽略的。另外上课或比赛后应加入适当的放松或按摩,以消除身体疲劳,防止因疲劳积累而造成的损伤。
5.结论
科学的了解篮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其目的在于合理防治运动损伤,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及人身安全。在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理念。教师应科学的指导学生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是可以提前预防的。在练习或比赛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的运用规则,但是绝不可采用违反规则以及道德的粗野动作,尽量避免自己以及他人的伤害。使更多的人加入到篮球运动这个项目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有平;邓正源;尹昌岭;普通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预防[J].辽宁体育科报
[2]全国体育系科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解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俞巧湘;《浙江师范大学附中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关键词:篮球运动;球感;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74-03
篮球运动员的“球感”和游泳运动员的“水感”,射击运动员的“枪感”、体操运动员的“时间感”、“空间感”等一样,在训练和比赛中,无时不影响着运动员的发挥,无时不影响着运动员的技术提高,也无时不困扰着教练员的教学与训练。它在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特别在少儿“球感”训练时期,更是如此。如何正确地认识篮球运动员的“球感”,分析其生理机制,了解其生理、心理学特点,提高对篮球运动员的“球感”的理性认识,对提高篮球运动的教学训练水平,促进篮球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发挥个人特长,以及更加科学地搞好运动员选材等工作都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1篮球“球感”的概念及理论分析
“球感”是球类运动员对球的特性的感知能力。它是球类运动员具有的一种特殊的专门化知觉,这种知觉是比较精细的、分化了的综合性知觉。 所谓专门化知觉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专项训练所形成的一种精细的主体运动知觉。它能对器械、场地、运动媒介物质(空气、水等)及专项中的时间、空间特性等做高度敏锐和精确分化的判别和感知。 从篮球专业的角度看,人们一般认为:篮球运动员的“球感”是人体分析系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活动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复合的专门化知觉。它的特点是在于能对篮球的大小、形状、轻重、弹性、空间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均达到极为精细分化的程度。运动心理学认为:篮球运动员的“球感”是在训练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化知觉,它的特点是在于能对篮球的大小、形状、轻重、弹性、空间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均达到极为精细分化的程度、这种知觉能使运动员稳、准、快、巧地进行传接球、运球和投篮而不易发生失误。运动生理学认为:篮球运动员的“球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复合知觉。这种复合知觉是由于在反复进行训练篮球的过程中人体对进入视觉分析器、运动分析器和触觉分析器的各种刺激物进行了精细的分化,并在大脑皮层形成复杂的、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综合生理学、心理学的定义及篮球专业的特点,可以认为:篮球运动员的“球感”是在训练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专门化知觉,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它的特点是在于能对篮球的大小、形状、轻重、弹性、空间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人体手部肌肉用力的稳定性以及场上注意分配能力均达到极为精细分化的程度。
2篮球运动员的“球感”的生理机制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2.1篮球运动员的“球感”的生理机制运动心理学认为:感觉是在事物的直接影响下,脑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脑对于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二者合称为感知觉。国内外研究表明:运动技术是以运动操作为基础实现的,准确协调的运动操作,它是在本能和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复杂的条件反射,是以高度分化的运动知觉为基础实现的,这种运动知觉的发展,不仅对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对运动员个人“绝招”的培养,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掌握、提高、改进运动技术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环节的重要因素。运动生理学认为:本体感受器是机体内埋在肌腱和关节中的各种各样的感受器,它可以感受到身体各部分所处的位置和姿势以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所以,人在学习每一个运动动作时,都必须借助来自本体感受器的传入信息,通过皮质下中枢和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协调一致,相互密切联系来完成所做的动作。而人的一切活动只有在本体感觉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借助本体感受器才能感知每个动作中肌肉用力的幅度、用力情况、用力的稳定程度,以及球在空间运行速度和方向变化等方面的感觉。所有分析器当中,运动分析器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最基本环节,运动感知是形成运动技能的基础。这就是说,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感知信号来自身体的运动器官,以“肌肉感知”对自身的运动形成感知,并且转化为意识,即肌肉运动感知信号是形成条件反射的主要信号。因为在我们形成运动技能时,不管我们开始如何利用视觉、听觉,但最后还是要落脚到主要身体的运动器官上来。在这个过程中,肌肉运动的刺激引起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然后进行分析,指挥综合活动。这便是“球感”机能形成的基础――运动感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大脑中的反映。通过知觉才能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有一个完整的印像,从而感知篮球的整体特性。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只有对事物的属性感觉越丰富,才能对事物知觉得越完整、越正确。知觉的源泉就在于位于肌肉肌腔和各关节中的各种感受器。肌肉运动时,肌纤维长度不断发生变化而产生肌肉运动感觉。这些肌肉运动感知信号同样通过运动分析器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灶,它和运动分析器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兴奋灶产生了暂时神经联系,从而能够精细地感知投篮、运球、传球等方面的力量,并对其进行精细调控。因此,感知觉的敏感度是掌握篮球技术、发展运动技能的重要方面;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知觉和触觉能力对篮球技术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2.2影响篮球运动员“球感”形成的主要心理学因素
2.2.1握力准确度――肌肉用力感知觉因子握力准确度是测定人体手部肌肉精细用力大小的自我感觉准确程度的指标。它一方面通过皮肤的敏锐感觉,另一方面通过肌肉的精细用力感觉。两者结合起来,在传接球、投篮、运球等用力的瞬间,以非常精细的感受去体会球的形变与弹性、速度与冲力以及球的旋转等方面的变化,形成篮球运动员球感感觉的一个重要方面。肌肉用力大小的精细感觉敏感度是篮球运动员重要的心理、生理特征之一,它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用力的精细分化水平。篮球运动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各种合理动作,将球投入对方球篮,并以得分多少决定比赛胜负。投篮是得分的唯一手段,而投篮的准确程度对一场比赛胜负有较大的影响。传球的准确性、到位程度、运球时控球能力的高低、突破能力的强弱都与手部肌肉用力大小、用力方向、用力速度密切相关。因此,培养运动员肌肉用力的精细程度是篮球训练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上面所述的各种篮球技术动作的完成都必须依靠人体手部肌肉用力的精细调控。手部肌肉用力越精细,调控机制越敏锐、越清楚,就越有利于在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完成各种精细的技巧动作。在篮球运动中,相当准确的肌肉用力感觉对人体投篮、运球、传球等动作幅度、运动角度的准确程度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环节,是评价“球感”好坏的主要方面之一。
2.2.2深度知觉――视觉判断反应因子深度知觉是测定运动员视觉深度知觉(立体视觉)的准确性。也即判断客体之间距离的知觉。它是双眼的机能。实践证明,判断人或物体与自己距离的能力对提高篮球运动员技术水平来说是特别重要的。随着篮球运动向高速度、高技巧的方向发展,攻守双方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快速灵活的配合、准确及时的投篮、迅速突然的跑动、严密紧逼的防守、积极控制篮板球的激烈争夺,使顽强对抗的程度大大提高,篮球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如果一个运动员没有良好的深度知觉技能做保障,不能对球在空间的位置、距离、运动速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在周围情况的变化时就不可能及时作出正确的技术动作,就会削弱其技、战术的使用效果,就不能发挥最大的运动能力,取得最后的胜利。研究证明:运动员在运动中所存在的大量失误和错误都是由于视觉的判断错误所造成的。
2.2.3手部肌肉用力稳定性――力量调节的内控因子手部肌肉用力稳定性是检查运动员手部肌肉用力稳定程度指标,它反映运动员在篮球运动员中对自身动作状态的控制。从人体生理学的本质来看,运动技能是一种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过程。反馈对运动技能的获得起着重要的作用。手部肌肉稳定程度如何,只有对手臂(部)肌肉的运动用力进行不断的精细反馈,通过调整、控制,在大脑皮层的直接指挥下,达到对运动稳定性的精细调控目的。
2.2.4注意分配能力――观察转移的支配因子注意分配能力是指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所谓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随着篮球运动向多样化、高速度、强对抗趋势的方向发展,运动员对球场空间区域的争夺和控制日趋激烈。篮球场上,就防守来说,在防住自己对手的情况下,还要迅速觉察出其他对手的行动并做出反应,达到控制对手、球的目的;同时,进攻队员投篮时的投篮动作,它的注意对象除篮圈外,还要对防守的情况和自己同伴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巧妙的传球、突分、投篮。因此,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是达到控制对手、球的目的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不仅可以控制支配自己所控制的球,同时也可以注意到同伴的行动路线的变化及场上队员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技术、战术,达到控制对手、提高发挥本方的技术特长的目的。
3篮球运动员“球感”的专项分析
3.1篮球“球感”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作用篮球“球感”看不见,摸不着,给人以抽象感,但它却影响着篮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运用的准确程度和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良好的球感基础,是运动员能稳、准、快、巧的进行传接球、运球、投篮等而不致发生失误。随着篮球运动向激烈竞争、激烈对抗的方向发展,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篮球队,不仅要有惊人的身体素质,全队整体配合默契,而且要求每个队员必须具备高超的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球感”的好坏是控制球和支配球的基础,是现代篮球比赛中各项技术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是优秀篮球运动员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一个球队取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运动员能够通过训练形成高度发展的“球感”,就能增强自己在比赛中的信心和力量,使自己的动作灵活自如,随心所欲;运动员的注意力便可集中于临场所需的迫切解决任务的技术和战术动作上,做到既快又准的完成投篮、运球、突破等技术。因此,球感的好坏,是争取胜利的重要因素。
3.2篮球运动员“球感”对技、战术学习掌握运用的影响篮球“球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练习者技术的掌握和战术的运用。良好的球感,使运动员能在较短的练习时间内,通过感知系统,能够精细感知到球的特性,熟练掌握球的运动规律、反弹特点。从而增强对球的运动速度、方向、用力大小等方面的控制能力,促进对篮球“球感”的提高,以及技术动作的掌握、提高和巩固。因此,良好的球感基础,是有效提高基本技术的关键,是战术配合得以实现,各种妙传、准确投篮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
3.3球感与球性的关系“球感”是一个能够感觉到而又不太容易说得清的东西。“球感”与“球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有必然的联系。球感之所以获得是基于对球性的深透了解。所谓“球性”是指球所固有的特性,如球的大小、形状、轻重、弹性等。而“球感”是人对球所固有的特点、特性的认识,是一种高度的专门化知觉。它是在人体感知觉的感受作用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神经的分析、综合与判断,从而精细感知到的。因此,球感是人对球性的深入感知、认识,是对球性的进一步深化,对球性的掌握是获得球感的基础。
4结束语
对篮球“球感”进行测定与评价研究是对当今篮球运动提高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篮球运动员的“球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然而,对篮球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个人特长的突出、战术配合的实现,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篮球“球感”的测定与评价,能够使我们了解影响篮球运动员球感构成的主要因素,认识篮球球感的特点,从而为教学、训练,特别是在少儿阶段的训练中,提供可靠的训练理论依据。同时通过评价,能使我们及时了解、掌握运动员的“球感”水平高低,从而为运动员球感方面选材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钟添发.篮球运动中的心理学问题[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2]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5.5.
[3] 贾方业.从心理角度谈篮球运动员的球感[N].体育报, 1993,3.
[4] 张林.我国部分女篮运动员技术效能与运动感知、操作思维能力关系探讨[J].中国体育科学,1989.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服从行为;竞赛规则;裁判员;宣判
中图分类号:G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2-0135-03
On Basketball Players’ Obedience for Referees in Competition
LI Keke, MA Yong, ZHANG Jian, ZOU Ping, YE Zhi
(P.E. Department,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Hubei China)
Abstract: Using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and reasons for basketball players’ disobedience for referee durin g the match, and then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basketball players’ obedience referee. On the basis, it proposes the recommendation of improving bas ketball players’ obedience behavior for referee so as to make basketball compet ition progress smoothl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nduct of the players and pro vide a reference level.
Key words: basketball players; obedience behavior; rules of competition; referee; sentencing
篮球运动竞赛规则是保证篮球比赛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依据,运 动员必须在竞赛规则允许范围内进行比赛,即服从规则。在篮球比赛中,竞赛规则是由裁判 员具体执行的,裁判员根据自己对规则的理解,针对比赛中运动员的行为进行宣判。因此可 以说,服从规则就是服从裁判员的宣判。然而,在实际比赛中有些运动员和教练员不服从裁 判员的宣判。其后果是中断比赛并招至裁判员更加严厉的判罚(技术犯规或违反体育道德的 夺权犯规)。本研究意在探讨如何使篮球运动员理智认识竞赛规则与裁判员执行规则 的关系。在对比赛中裁判员宣判后运动员不服从行为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心理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影响篮球运动员服从裁判行为的各种因素,进而提出改善篮球运动员服从行为的措施与 方法,为篮球竞赛顺利进行和充分发挥运动员水平提供参考。
1 篮球运动员不服从裁判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1.1 篮球运动员不服从裁判行为的表现
篮球竞赛规则是确保篮球比赛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比赛场上的运动员必须在规则的要求下 展开技战术较量。篮球比赛中出现运动员的不服从裁判行为,根据其强度的不同,表现出以 下几种不同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运动员不服从裁判行为表现迹象轻微,属于消极抵制,当裁判员鸣哨宣判 后,运动员不与裁判员发生正面冲突,但会通过声音、表情或一些小动作来向裁判员表示或 暗示自己的不满,如宣判防守犯规后不主动举手;宣判进攻犯规后不立即向裁判员交球;耸 肩摊手、言语上的挪揄,小声的抱怨裁判;表示惊讶、叹气、摇头、无辜受委屈等表情。
第二种情形是运动员不服从裁判行为表现迹象明显,运动员出现与裁判员发生正面冲突 ,表现出过激行为,如持球进攻队员不向裁判员交球,反而有意将球用力砸或抛向场外;冲 向裁判员并与裁判员进行争辩,向着宣判裁判员拍手表示讽刺,或者向裁判员大喊大叫等等 ,干扰裁判员的正常工作。
第三种情形是运动员不服从裁判行为表现过度强烈甚至失控,如高声挑衅、谩骂、围攻 裁判员;与裁判员发生肢体冲突;向场内摔物及起哄、罢赛等,致使篮球比赛无法正常进行 。
上述运动员在裁判员宣判后表现出不服从裁判的几种强度不同的行为,其直接后果是裁 判员依据规则对不服从宣判的运动员进行严厉判罚:第二种情形应判运动员技术犯规;第三 种情形应判运动员违反体育道德的夺权犯规,即取消比赛资格(第一种情形裁判员会提出口 头警告)[1]。这样,不仅影响运动员本人的情绪状态和对比赛本身的注意力,而 且影响整个球队比赛的胜负。
1.2 篮球运动员不服从裁判行为的主观原因
1.2.1 思维定势心理
在篮球比赛中,竞赛规则是由裁判员具体执行的,裁判员根据 自己对规则的认知、理解和领悟,针对比赛中运动员的行为进行宣判。然而,裁判员的这种 评判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感觉之上的,实际上是一种人为判断,而且裁判员的这种评判往往是 在物体(双方运动员与篮球)高速运动之中的瞬时判断。这就难免完全与客观事实相符,可 能出现裁判员的宣判与竞赛规则标准产生误差。正是由于运动员懂得裁判员的宣判可能产生 误差这个道理,当出现裁判员的主观宣判与运动员的主观认识不一致,并且导致运动员不利时,运动员自然就会产生疑惑、不满、反抗等不服从裁判的心理和行为,这种现象特别在客 场比赛运动员中经常出现。因为客场比赛运动员往往具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裁判员的宣判 会有意无意地照顾主队。以往比赛中也确实有裁判员偏袒主队运动员的情况存在[2]。正是 在这样一种心理定势的作用下,运动员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裁判员的宣判,即使裁判员没有明 显偏向主场队员,自然也会感到裁判员总是在偏向主队了。
1.2.2 投机取巧心理
在篮球比赛中,裁判员的宣判既受主队观众的微妙影响,也受 运动员服从行为的微妙影响。有经验的运动员往往有过这样的运动体验,当裁判员的宣判不 利于本人或本队时,适当地向裁判员表现出惊讶、叹气、无辜受委屈等表情,或耸肩摊手、 摇头、小声抱怨等不服从行为,会某种程度上影响裁判员的心理状态。造成裁判员在补偿、 平衡等潜意识心理的影响下,下一次的宣判就会受到有意识的平衡和照顾。这种情形在篮球 实际比赛中经常出现,也就间接助长了运动员的这种投机取巧心理引起的不服从行为。
1.2.3 公平公正心理
所谓公平公正心理,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基本意识[3]。当在比赛中 运动员认为裁判员出现误 判、漏判甚至反判时,自然就会出现对抗心理和行为。但在篮球实际竞赛中为了保证比赛的 顺利流畅进行,要求运动员无条件服从裁判员的宣判。所谓无条件服从,即绝对服从,也就 是说裁判员宣判错了也要服从。在某种意义上说,服从规则的实质性含义就是服从裁判员的 宣判,这当然也包括裁判员的误判、漏判甚至反判。这种情形与运动员从小受到的公平公正 的传统教育理念相违背,心理上自然会产生矛盾冲突,也就会产生不服从心理和行为了。
2 影响篮球运动员服从裁判行为的因素
2.1 篮球比赛的激烈程度
在篮球比赛中,比赛双方的得分越接近,比赛处于僵持阶段,两队对胜利的欲望会越强 烈,运动员的一次有效得分可能取得整场比赛的胜利,一次无谓失误也可能输掉这场比赛。 此时场上运动员对比赛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也处于较高的兴奋状态,容易 产生过激行为。如果此时裁判员的某个宣判与运动员的主观意识不相符合,并且导致某方运 动员不利时,该运动员自然就会产生不满和反抗等心理,就可能导致运动员的不服从行为。
2.2 篮球运动员自身性格特征与修养
运动员的性格特征不同,面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反应和行为。外向型的篮球运动员情 绪波动性大,较易冲动,在比赛场上发生不服从裁判员判罚行为的外露表现较多较明显,而 内向型的运动员情绪较稳定,善于忍耐,不服从裁判员判罚的行为的外露表现较少较轻微。 另外,篮球运动员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知识素养的高低,直接从比赛场上的表现反映出来 ,职业道德修养高的运动员一般比较尊重裁判员,服从裁判员的判罚。
2.3 篮球裁判员执法的公平与准确性
所谓公平即篮球裁判员执法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所谓准确即篮球裁判员执法严格 按照规则条例、标准或真实情况。公平与准确是保证篮球比赛顺利进行的前提。篮球裁判员 作为篮球比赛中的执法者,其宣判直接影响比赛的胜负结果。篮球裁判员公平与准确的执法 有助于净化赛场风气,培养运动员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时也是得到运动员信任与支持的先决 条件。在篮球比赛中,常常发生主场球队或某个运动员受到裁判员哨声的“特殊照顾”,这 就违背了比赛的公平与准确性原则,导致另一方运动员对裁判员宣判结果的疑惑和质疑,逐 渐产生对裁判员的不信任,以至发生对裁判员宣判结果的抵制与抗拒等不服从行为。
2.4 篮球裁判员的权威性
篮球裁判员的权威是由篮球竞赛规 则赋予的权利、裁判等级地位、专业裁判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因素构成的。心理学研究证实, 在特定的情境下,人们会更容易相信威信较高的人关于适当和正确行为方式的暗示,更会可 能按照专家或者可靠的消息传达者告诉他们的方法做事情。这种心理就是权威效应。所以, 威信与级别较高的裁判员的宣判能够得到运动员的认同,对运动员的服从行为有着积极的影 响。
2.5 篮球规则对不服从行为的处罚度
篮球竞赛规则是运动员在竞赛中必须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篮球竞赛规则是随着篮球运动 的发展而逐渐趋向完善的。由于当今篮球运动发展迅速,国际篮球竞赛规则每年都要进行修 改,以适应当今篮球运动迅速发展的需要。篮球竞赛规则修改的原则之一是“文明”,因此 对运动员不服从行为的处罚越来越严厉。在现今最新篮球竞赛规则中,对运动员不服从裁判 行为的处罚分为警告、技术犯规、取消比赛资格等。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和范围内,惩罚 程度愈大,人的服从行为就会越强。篮球竞赛规则对比赛中运动员不服从行为的处罚越严格 ,运动员的服从裁判行为就会越自觉。以惩罚为基础的服从常常比惩罚本身力量更大[ 4]。 所以,篮球规则对运动员不服从裁判行为的认定和惩罚程度,直接影响运动员比赛场上的服 从行为。
3 改善篮球运动员不服从裁判行为的建议
3.1 提高篮球运动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篮球运动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从比赛场上的表现反映出来,职业道德修养高的 运动员主动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裁判员,服从裁判员的宣判。因此,提高篮球运动员的职业 道德修养是改善篮球运动员服从裁判行为,净化赛场风气,使篮球竞赛顺利进行的根本。篮 球运动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主要从学习与思想方面着手,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 价值观念,都会影响运动员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所以,通过恰当的引导 和教育,提高运动员对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培养健康的职业道德情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 德信念,促使运动员有意识地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并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职业道 德行为习惯,从而逐步减少运动员在比赛场上不服从裁判的不理智行为发生。
3.2 力促运动员知晓竞赛规则及其最新变化
篮球运动员不服从裁判的行为的另一个原因有可能是由于运动员不熟悉规则及其最新变 化而引起的。由于当今篮球运动发展迅速,促使篮球竞赛规则的修改越来越频繁,国际篮联 对篮球竞赛规则每年都要进行研究讨论,目前国际篮球竞赛规则几乎每年都有修改和变动, 以适应当代篮球运动迅猛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作为篮球运动员必须及时掌握篮球竞赛规则 的最新变化,否则就会由于不熟悉最新竞赛规则而限制其篮球技战术的充分发挥。从篮球竞 赛场上运动员不服从裁判行为的原因看,有许多情况是由于运动员不了解裁判员为什么会进 行如此判罚而引起的不理解或疑惑。运动员对竞赛规则的不熟悉或理解的程度不够,对发生 在比赛场上行为动作的理解就可能与规则的本质精神产生偏差。而在竞赛场上裁判员又不可 能当即去详细解释规则的变化精神,因而造成运动员竞赛的不理解,自然也就有不服从裁判 员判罚行为的发生。所以提高运动员对规则的熟知和认识,能有效地降低运动员的不服从行 为。
3.3 加强教练员对服从裁判的认识
篮球教练员作为篮球运动竞赛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他的思想意识和言行就会潜 移默化地影响并传递给本队运动员。篮球运动员在场上不服从裁判的行为虽然看起来是某个 运动员的个人行为,但其实是反映了整个球队乃至教练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特别是当这种 不服从裁判的行为频繁发生时更是如此。要使教练员们充分认识到,在篮球比赛中服从规则 的实质性含义就是服从裁判员的宣判,这当然也包括裁判员的误判、漏判甚至反判。在实际 情况中我们往往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一个队的教练员喜欢与裁判员发生争吵与冲突,那么他 的运动员也同样喜欢与裁判员发生争吵与冲突。这就是说,教练员的思想意识和言传身教对 运动员的影响是明显的。只有当教练员充分认识到了服从规则服从裁判的重要性和不服从规 则不服从裁判的危害性,才能使本队运动员服从裁判的行为增强。所以提高教练员对服从规 则服从裁判的认识,能有效地防止运动员不服从裁判的行为。
3.4 确保裁判员宣判的公平与准确性
篮球裁判员作为比赛的执法者,其宣判的公平与准确性是篮球比赛必须保证的重要原 则,也是篮球运动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篮球裁判员公平与准确的执法,不仅能最大限度的 发挥运动员的积极性,促使激烈的比赛在顺利有序的过程中进行;还能有助于净化赛场风气 ,在运动员心中潜移默化地树立其权威,有效减少不服从行为的发生。在篮球比赛中,由于 受到主客场、球星、观众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裁判员的宣判往往不自觉地出现偏向, 这就违背了比赛的公平与准确性原则,导致运动员对裁判员宣判结果的质疑、抵制与抗拒等 不服从裁判的行为。因此,应对篮球裁判员进行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长期培训,身正不怕 影斜,无私才能无畏,临场执法中始终做到不偏不倚,摒弃私心杂念,坚持实事求是,这是 篮球裁判员执法工作应具有的基本思想品质和态度。当然,解决篮球裁判员公平与准确执法 的最根本办法是实现篮球裁判员职业化。
3.5 及时对运动员的服从表现进行反馈
所谓反馈即篮球运动员在竞赛场上服从裁判的行为表现得到裁判员的正向或负向强化。 强化对于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运动员在场上服从裁判的行为表现由于受到 裁判员的反馈强化(肯定或否定)而增强或削弱。当篮球运动员在裁判员宣判后表现出服从 裁判的行为时,裁判员应该及时鼓励和肯定,如利用微笑、点头、眼神、拍肩或手势进行正 强化;当运动员在裁判员宣判后表现出不服从裁判的行为时,裁判员就应及时果断地给予负 强化。裁判员对运动员比赛中不服从行为的负强化越及时越果断,运动员的服从裁判行为就 会越自觉。惩罚的结果将对场上运动员的心理带来威胁力和约束力,惩罚可以促使运动员对 不愉快事件(运动员不服从裁判行为后果)产生深刻记忆[5]。一般情况下,就惩 罚和服从 关系而言,服从以惩罚为基础,没有惩罚,服从就会失去效力。所以,对篮球运动员不服从 裁判的行为及时进行反馈,可以有效加强运动员比赛场上的服从行为。
总之,只有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三方都对运动员服从行为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有深刻认识时,才有可能使篮球竞赛场上运动员不服从裁判的行为逐渐减少,篮球竞赛活动 才能顺利有序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篮球规则[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 社,1994:55-59.
[2] 刘卫民,柳建庆.体育比赛中主场优势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3):101-105.
[3] 石俊杰.应用心理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163.
一、篮球运动的基本体能要求
1、柔韧性。篮球的动作讲求全身的配合,所以良好的柔韧性是完成复杂篮球技术动作的基础。另外,良好的柔韧性也是避免受伤的最好方法。如果训练量加大,身体的柔韧性没有同时改善,此时身体的肌肉会因缺乏所需要的弹性而易于受伤。
2、心肺功能。篮球属有氧运动,需要氧气产生能量,强健的心脏及胸肺功能可使充足的氧气输送到各肢体供能量的产生。改善心肺功能需要通过训练身体的大肌肉群,跑步最接近篮球比赛模式,所以跑步是用来改善篮球运动员心肺功能的最佳运动。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跑步的时间要持续最少20分钟,每周最少三次(隔日做),每次的强度以运动员感到很苦为有效训练强度。
3、肌肉力量。由于篮球是一项全身运动,所以每一个动作都涉及多个肌肉群。例如一个跳跃动作便包括摆臂、腹肌收缩、大腿及小腿屈伸,而所有动作又涉及全身肌肉的协调和平衡才能准确完成。所以全身肌肉平衡发展,而非局部肌肉发展才是良好篮球技术的基础。篮球运动中身体素质和力量的对抗优先于技术的对抗,没有强壮的体格,基本是无法进行高水平比赛的。在训练肌肉的同时还必须要重视反应、移动速度和平衡能力的均衡发展。有许多少年球员经常进行局部重量训练而导致反应和移动速度减慢,甚至受伤这是极其得不偿失的。如果没有专业体能教练指导训练,少年力量训练建议采用以身体体重为负苛,增加重复的原则。
4、弹跳力。篮球运动中弹跳力绝对是优秀篮球员不可或缺的技能,由于弹跳能力训练需要人体与地面发生严重冲击,所以有许多年轻球员由于急于求成,训练不得法,尽管获得了很好的弹跳能力,但造成膝关节受伤或劳损,影响了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甚至运动寿命的终止。建议必须量力而为,先以身体重量为负苛,以摸篮框或篮板为目标,原地跳跃摸高5-10次,每次落地后必须以最快速度回弹,完成十次之时间越短越好,尽可能达致最大高度休息1分钟再做第2组十次,共做3组即可。膝盖或脚有不适感觉则必须立即停止训练。增长休息时间,严重者需送医治理。身体是不可能在一两个星期内便长出肌肉的,所以要改善弹跳力应以最少3个月训练为期,而训练时间表内必须有充足的休息作为间隔,训练强度越大。所需要的休息也越多,否则肌肉会不增反减,弹跳力也不会提高。
二、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一般原则,包括:1、安全原则;2、渐进原则;3、持续原则;4、超负荷原则;5、负荷渐增原则;6、均衡发展原则;7、时间和效率并重原则:8、心理、技术、体能同时训练原则。
三、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定原则
1、训练方法与运动项目相适应原则:篮球项目的体能不同于其它运动,这是基本常识。所以,你不能拿游泳的训练处方,或者跳高的训练方法来训练。篮球运动95%是属于有氧运动。5%是属于无氧与乳酸能量系统的运动。所以,少年篮球选手需要进行3000m跑或30分钟的有氧体操进行有氧训练。另外,篮球运动员因为经常要跑快攻,所以,也需要做短距离冲刺的无氧训练,需要做400m、200m等冲刺跑的乳酸能量训练。
2、训练时间应在六周以上为原则:很多研究显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断断续续训练,是不能将技术与体能调整到高水平的,因此,假如自主训练不能坚持到底、不能持之以恒,即使累积超过六个星期以上的训练,也是很难看到好的结果的。尤其以投篮或爆发力弹跳这两件事来说,投篮训练越久、越多,投篮命中率越高;弹跳训练持续越久、越能艰苦训练,比赛就算僵持到第四节,还是可以跳得很高。
关键词 青少年 篮球运动员 核心力量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71
1 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认识
(1)核心力量是人体躯干部位的力量,具体是肩关节以下到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它是由腰部、骨盆和髋关节组成的一个整体部分,一共包括29块大小肌肉。核心肌肉群在运动时,承担着身体上下肢的有力传导作用,是人体的枢纽部位,强壮有力的核心肌肉力量,对运动中的运动技能、身体姿势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的支撑作用。所以凡是姿势优美、身体控制力强和平衡好的运动员其核心力量一定较好,一定是接受过良好的核心力量练习。
(2)青少年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身体躯干部位进行的,运动员躯干部位在篮球运动中是连接上下肢起到枢纽作用的。国外许多优秀的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在篮球训练中都非常重视躯干部位的力量练习。尤其是在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躯干部位的训练内容会作为非常重要的训练来安排,也是构成篮球专项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躯干核心力量的不断增强能够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进行改善,而且还能给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创造有利的核心枢纽力量。
2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原则
2.1 由易到难训练原则
(1)青少年时期,篮球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组织和内脏都还正处于发育阶段,生理功能也很脆弱。如果在此期间,能够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生长发育特点适当安排一些核心力量训练,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生长发育,提高篮球技术水平,也利于增进其身心健康。但是由于以往青少年篮球基层教练员对身体躯干部位核心力量训练还认识不足,很多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躯干力量非常薄弱,以至成年后核心力量还是较弱,严重影响篮球运动成绩的提高。
(2)在进行青少年核心力量训练的开始阶段,训练强度不宜过大,要遵循由易到难,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大逐渐增加训练难度的训练原则。而且要保持核心力量训练的系统性,在训练中逐步提高要求,逐渐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
2.2 与篮球专项相结合原则
(1)核心力量训练内容一定要与篮球专项竞赛特点相结合,训练才有意义,否则就是一般的体能练习。篮球运动是在保持正确技术的前提下,长时间高强度的快速攻防运动项目,肌肉需要更多的是在动态中的对抗性肌肉力量,因此在进行核心力量练习时要注意和篮球专项结合的原则。篮球训练过程中力求训练内容与专项技术用力一致,身体整体机能协调发展,帮助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运动中提高空中对抗能力与投篮技术动作的稳定性,为篮球技术的运用提供强力的核心支撑。
(2)篮球专项核心力量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设计每一个核心力量练习时,教练员都要结合篮球专项化动作的特点来安排训练内容,要主动把训练动作与篮球专项特点结合起来。其次,在篮球核心力量动作的选择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采用与篮球技术动作发力形式和用力结构相近的手段来练习。最后,篮球核心力量训练应不断增加动作幅度,提高在运动员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手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
2.3 核心动态训练原则
(1)核心动态训练原则是运动员在篮球训练过程中进行的一种运动形式,在篮球比赛中,篮球运动员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是在动态不稳定状态下完成的,所以在篮球核心训练过程中应多进行一些动态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内容。
(2)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篮球核心力量训练,无形中就提高了篮球体能训练的难度,提高了肌肉力量的负荷强度。动态不稳定状态下的体能训练,能够动员更多的肌肉参与运动,那些平时体能训练还没有完全锻炼到的小肌肉与深层肌肉也可以得到锻炼,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篮球训练的水平。
3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3.1 徒手无器械状态下的核心力量训练
(1)徒手无器械状态下的核心力量训练是核心力量训练的初级阶段,是指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徒手无器械状态下进行的核心力量练习。如:单腿蹲练习,先单腿站立,然后缓慢向下蹲,下蹲时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尽量保证支撑脚全脚掌着地,依次做站起蹲下练习。站立提膝练习,首先站立,双手平举,与肩同宽,然后尽可能的提高左膝,抬腿在最高点保持约三秒钟,依靠核心力量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左右抬换练习。
(2)侧卧提臀练习,首先右侧卧,右肘支撑,左手叉腰,躯干与腿在一个平面,然后利用腰腹侧面肌肉力量向上做提起练习,连续多次练习会有很好的锻炼价值。十字交叉摆腿练习,首先平躺在地上,双脚并拢垂直于地面,然后缓慢向右侧地面接近,在距离地面十公分时回到起始位子,左右依次交替练习。
(3)陆地游泳练习,首先俯卧,双手朝前自然平伸,尽可能抬高右腿和左臂,然后同时抬高左腿和右臂,依次交替练力量。还有静力支撑状态抬腿与不抬腿的左右侧桥支撑、俯桥支撑、背桥支撑,俯卧和仰卧两头起腹肌和背肌练习等等,这些训练方法都是徒手不借助器械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3.2 利用器械的核心力量训练
(1)利用器械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是在借助一些专门的核心力量训练器械的状态下进行的训练内容。它是利用器械使人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练习,篮球运动员在练习时首先要克服器械的不稳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核心力量练习。如:单腿站在平衡垫上保持平衡练习,首先单腿站在平衡垫上尽量保持平衡,然后做半蹲起立练习,也可闭着眼睛练习增加训练难度,也可单腿站立于平衡垫上练习哑铃弯举练习。
(2)瑞士球俯卧撑练习,俯卧撑姿势把双脚放在瑞士球上,而后做俯卧撑练习,还可先收腹回原位在做俯卧撑的组合练习。悬吊训练绳收腹衔接俯卧撑练习,首先身体俯卧,把两脚放在悬吊训练绳里,然后做收腹衔接俯卧撑练习。悬吊绳侧面单手支撑练习,首先侧卧,两脚并拢悬挂在悬吊绳里做左右单手静力支撑练习。
(3)平衡垫俯卧撑练习,首先将平衡垫放在地上与肩同宽的位置,然后两手放在平衡垫中心,进行俯卧撑的动作,做的过程中身体从头到脚要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下落时呈肘关节90度角即可,起来的时候注意肘关节不要超伸。还可以利用平衡板、瑞士球、弹力带等器械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等等,这些训练的共同点是利用器械的不稳定性,人体需要在克服器械的不稳定动态性下,然后进行力量练习,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都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
4 结论
(1)核心力量训练是篮球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提高篮球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有效地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是有效提高青少年篮球技术水平的关键。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躯干核心力量的不断增强能够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进行改善,而且还能给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创造有利的核心枢纽力量。强大的核心力量能够帮助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有效的急停、急起、加速、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提高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爆发力和所动员肌肉的感自觉。
(2)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中,优秀出色的身体素质,特别是优秀的核心力量,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保障,也是预防伤病和增强空中对抗性能力的关键,而且也是提高防守质量,占据比赛主动权,扩大攻防范围,为进攻创造条件,也是赢得比赛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核心力量训练可大大减少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确保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为高强度的篮球比赛训练打下坚实的体能基础。
(3)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时,要根据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发育特点、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差异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在青少年时期,是篮球运动员最关键的训练成长时期,基层篮球教练员应充分了解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抓住这一核心训练的关键时期去发展他们的体能,提高他们的核心力量,对它们日后的篮球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运动生物力学》编目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激励因素;特点;训练;问题
一、前言
本人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工作十余年,对青少年篮球训练有着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文章主要立足于激发篮球训练的内部动力,从激励与评价的角度,就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激励因素的构成、特点及要求等进行探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利用全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的间隙对部分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教练员、裁判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激励因素的构成范围,以及对激励因素的认可程度等。共发放问卷表50份,实际回收48份,回收率达96%。另外,还对近20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12-16岁)(包括我校运动员)和10多名运动员家长进行了口头询访。
2.研究方法
用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并结合文献资料研究法,对调查和询访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激励因素的构成
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激励,是运用与训练有关的刺激因素,有效地激发运动员的学习动机和训练行为,使训练产生最大效益。
首先必须全面、合理地认识能激发运动员训练行为的激励因素。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取累计肯定率大于60%,并用分类的方法,获得三方面的激励因素。
(1)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包括教练员的严格要求、掌握技术、参加比赛、获取成绩、群体认可等子因素。目标激励是教练员通过各种目标导向,激发运动员的训练追求,达到激励的目的。其中,教练员的严格要求和群体认可目标,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目的激励过程中尤为重要。严格要求是建立训练外部监督和内部督促的重要条件;群体认可目标则是青少年运动员在群体中地位的追求。
(2)方法激励
方法激励包括语言与评价、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关心和爱护、在篮球训练中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有效性等子因素。方法激励是教练员在训练中运用各种方法,调动运动员的训练兴趣,激发运动员的内在潜力。其中,除了训练方法变化多样之外,要重视语言与评价的良性作用。训练中通过正强化的语言鼓励和及时的评价,能有效地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与主动性。
(3)条件激励
条件激励包括教练员的文明程度、训练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群体和谐程度等子因素。条件激励是指运动员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激发自我的内部动力。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条件激励,要着重考虑社会、家庭的影响以及群体和谐程度的激励效果。如我镇是篮球活动开展得比较普及的乡镇,其经常开展的比赛活动和影响对我校运动员的激励作用就比较大。也可通过其他激励手段(教练员的文明程度等),增大社会、家庭影响的强度。并且要处理好运动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运动员群体的凝聚力,激发运动员的训练行为,保证激励效果。
2.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实施激励时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激励过程
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来认识,在激励过程中,教练员是激励者,运动员是被激励者。运动员内部动力的激发程度在相当意义上受教练员采用的激励手段和强度所制约。由此可见,教练本身对激励目的、激励手段、激励效果的认识程度,在激励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证训练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热情和行为,教练员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加强学习,尤其是我们广大最基层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的体育工作者,更要以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武装、充实自己;其次,通过激励方法、手段的反复运用、实践,逐步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从而达到激励目标、手段、效果三者的统一。
(2)注意激励的计划性
增加激励的累计效应。篮球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对他们的激励也应是长期的。只有有计划、有准备、有目的地实施激励,才有助于提高激励的累计效应,达到激励的最终目的。虽然,随意性的激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好的效果,但毕竟是盲目的,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无计划的激励过程,既不能保证激励效果的持续性、稳定性,也不利于教练员在激励过程中积累自己的经验,形成有规律的激励。
(3)健全激励机制,保证激励效果
要使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内在潜力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往往取决于激励的总体效应,并健全激励机制,形成一系列有序的激励制度。一般来说,条件激励要达到正强化,强度要大。比如教练员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文明程度,保证家庭对运动员的正面影响;调节运动员群体的气氛,以群体的凝聚力吸引运动员等。目标激励要合适,可用逐级目标,逐步提高运动员的信心,保持激励的稳定性。方法激励要有变化,要有的放矢,要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兴趣,使之形成正确的训练动机。总之,要通过内外部激励机制的逐步完善,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训练的质量。
结语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激励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局限于篮球训练本身,有些看似与训练无关的因素(家庭的影响、群体的和谐程度等)却对运动员内部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篮球 小学 运动员选材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篮球运动员选材是在少年儿童中选择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篮球运动的人材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首先,运动员个人先天条件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其次,科学的选材方法就成为必然手段。但是,许多人在运动员选材工作上还停留在凭经验、感觉这一层面,缺乏科学的理论和测试手段等问题。因此,在小学篮球运动员的选择上,要注重综合性的评定和测量。因此,我们对北京市五所小学的篮球队进行了实地调查。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北京市宏庙小学、北京市灯市口小学、北京市翠微小学、北京市史家小学、和平里第四小学的40名篮球特长生,以及5位教练员。
1.2 实验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了解小学篮球运动队运动员选育结合机制的研究现状。(2)问卷调查法。本小组根据选材研究的问题,制定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北京市小学篮球队的选材问题。(3)访谈法。教练是队员进行专项训练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对教练进行访谈,了解运动员选材存在问题的原因。(4)数据统计。在数据统计分析中,利用Excel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在小学篮球运动队的选材中,使用身高预测方法的有87.5%,使用体征观测法的有78.2%,使用身体素质测试的有93.2%,使用科学仪器选材法的有37.3%,使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智力因素综合选材的有69%。
2.1 身体形态选材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小学的篮球运动员的选材,多以身体形态的选择为主。
首先,是对身高的预测,根据捷克哈佛利·来克理论,即父母身高预测子女未来身高的预测公式:h子 = h父 + h母 ?1.08/2;h子 = h父 ?0.923 + h母/2。其次,观察测量运动员身体各肢体情况,对身材高大、身体匀称、腿长(特别是小腿长)、躯干短、手臂长、指距大于身高、手大、五指长且能分得开,肩宽、胸廓大、腰细、臀部小且上翘、跟腿长而清晰、跺关节细、脚大、脚弓隆起且肌肉线条清楚,皮下脂肪少,体重和身高指数大的运动员选择录用。切忌扁足,X腿和五短身材。
2.2 身体素质的测试
在篮球运动中,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都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少年儿童的基本运动指标,对将来的运动发展有一定的预测性。在调查中,在运动员选择的时候,多以30m、100m、纵跳摸高、立定跳远、十字变相折返跑等作为选材的素质测试内容。
2.3 心理、智力的选择
心理素质的测试,多表现在比赛演练中,组织适当的比赛,观测运动员心理变化特点。智商和篮球专项智力水平多表现为球感、模仿能力、接受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战术意识等。而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智力状况,都能在平时的练习和比赛中表现出来。队员的心理表现也是个性的真实写照,不同个性的运动员,篮球场上的打球特点是不同的。
2.4 生理机能的测量
在小学的篮球运动员选材中,很少用到生理机能的测量,在我们的统计中,只有少数的运动队对此进行过测定。因此,在普通的小学篮球运动队员的选材中,更为客观和数字化的测试并没有形成。
3 结论与建议
在小学的篮球运动队的运动员选材上,选材标准的制定,在重视身体形态和基本素质的同时,忽略了篮球运动员位置的特点。尚未制定出针对性的篮球选材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标准,致使许多苗子未能及时地从事训练。
(1)建立一套科学的选材指标体系。选材的指标体系应能够揭示运动专项的本质特征,科学诊断运动员现实的竞技能力,进而预测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2)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对比。在运动员的选材上,不能只看重一时的运动水平,要更客观地去评价其运动能力。选材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短暂性考试性的测试,而应是一个能够设定期限的调查对比研究。这不仅是对运动员本身负责,更是对运动队的成绩发展负责。
摘 要 在阐述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和体能训练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基本内容有力量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运动耐力训练以及心理机能训练。
关键词 篮球运动员 体能 训练
目前世界篮球发展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的要求非常高。传统的身体训练主要偏重于对某一运动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忽略整体机能潜力的提高和顽强拼搏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体能与运动素质有密切的联系。
一、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必要性
优良的体能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基础。从生物学来看,训练时对篮球运动员的身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负荷刺激,是对运动员的有机体进行生物改造的过程。持续系统的负荷刺激使得运动员的身体产生适应的变化,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得到改善,从而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得到提高。“竞技运动的发展表明,科学的运动负荷和系统的体能训练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能不好的运动员往往在比赛的后程,失误频频,不敢主动进攻,导致比赛的失利。相反,体能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在激烈比赛中,尤其在比赛的后半程,当别人的体能下降时仍能防守时积极主动进攻时快速奔跑,主动抢位,创造战机,最后取得比赛的胜利。
二、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一)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的基础,篮球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快速跑动和长时间大强度奔跑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是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重要部分。快速力量训练中,“一般多采用本人最大负重的40%~80%的强度,这可兼顾力量和速度两方面的发展。练习中应要求运动员尽量体会系统兴奋性下降,影响下一组练习。不负重练习法主要是采用各种形式和要求的克服自身体重的跳跃练习,例如,各种方式的台阶跳、跨跳、纵跳、蛙跳和跳深等练习。这些练习,可用双脚步跳,也可用单脚跳。练习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防止肌肉拉伤和踝关节扭伤。”
(二)力量耐力的训练
“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保证工作肌耗氧和供氧的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能力、无氧代谢的机能能力和工作肌群协同有效地共济工作的能力,以及运动员克服自身疲劳的意志品质。”篮球运动项目力量耐力的提高,必须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改善相结合进行。在提高运动员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的同时,肌肉力量耐力训练中,应注意培养运动员对抗疲劳反应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三)速度素质的训练
篮球比赛中的各种抢断球、跑位、快攻等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速度能力。从训练学角度来说,速度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位移速度又是由起动速度、加速跑速度和绝对速度组成。篮球的跑不同于田径的跑,跑时既要看同伴,又要看对手;即有向前跑,又有向后跑;即有正着跑,又有侧着跑等。起动速度、加速跑速度和速度耐力是篮球运动员速度训练的重点。速度耐力练习主要有:800m~1500m中长跑、3000m~5000m长跑和不同距离的越野跑、运球跑、一对一抢截球练习或多人抢截球练习、半场抢截球练习、跳绳练习等。短、中距离的快速跑和反复跑练习要求70%~90%的强度,负荷量大、负荷强度高,要注意运动后的心率监测。主要是通过完整练习,发展跑的技能和能力,提高跑的运动协调性,达到提高跑速的目的。
(四)运动耐力的训练
体能训练中的运动耐力主要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强度与时间,速度与距离是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运动强度大,运动时间自然短;运动速度快,运动的距离必然短。然而,篮球运动项目要求既要运动强度大,又要运动时间长,即要跑得速度快,又要跑得距离长。“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①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即氧债和耐乳酸工作能力、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等;②在比赛中有效地利用机能潜力的能力;③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五)心理机能的训练
心理C能和意志品质的训练在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激烈竞争的球类运动竞赛中,常常要在逆境情况下进行艰苦的对抗,此时运动员的心理机能和意志品质往往成为取胜的关键因素。“体能训练中的心理机能主要是指在面临难以忍受的疲劳感时,保持稳定心理状态,使神经系统充分挖掘和动员机能潜力,完成比赛和训练任务。心理机能取决于运动员完成比赛任务的愿望、意志和自我调节对照能力。这其中,愿望是动力,自我调节是方法,意志是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总之,进行体能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教练员必须从难、从严、从运动员实际出发,根据客观现实状况,采取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有目的地做好运动员各个项目的体能训练,最大限度地发展运动员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大力开发新的体能训练方法与体系。相信,随着各个国家的体育领域的不断交流、合作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当今体育事业自身的不断壮大,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将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更加先进、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 王保成.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32-34.
[2] 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2:27.
[3] 许博.现代篮球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