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体系建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系建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系建设论文

第1篇: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1.1销售渠道(1)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营销首先要注重资源产品建设和服务宣传推广工作。如果宣传推广渠道不顺畅,即使图书馆联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产品,用户也无从知晓,所提供的一切资源和服务也只是摆设。调查得知,我国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营销宣传范围较小,渠道有限、力度不够,导致很多用户不知道或者不了解图书馆联盟的服务,最终没能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4](2)图书馆是联结图书馆联盟与用户的销售渠道。成员馆主页应该有明显的链接点链接到图书馆联盟网页,可以让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图书馆联盟服务。在调查的结果中,这一点差强人意。(3)手机图书馆等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联盟的服务,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微博、微信、RSS订阅服务,可以让用户随时了解图书馆联盟服务动态,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服务。但调查数据显示只有FULINK联盟开通了手机图书馆服务,这很不利于图书馆联盟服务的推送。

1.2销售价格(1)获得资助是图书馆联盟得以组织、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范围内,图书馆联盟的经费支持主要有政府出资、会员费、社会捐赠等方式。在我国,以政府出资为主要方式,会员费为辅助,基本上没有社会捐赠。(2)成员馆参加共享活动应有一定的激励措施与补贴。CALIS是奖优,通过一定的程序启动评奖程序,共享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成员馆分获一、二、三等奖,给予不等的经费补助。[8]FULINK是凡共享活动均有奖励,按照事先约定的奖励规则计算积分,每年从上级拨款中划出一笔资金按积分进行分配,作为各成员馆业务经费的补充。(3)用户在使用图书馆联盟服务时会考虑时间与金钱成本。用户在使用文献传递这项服务时多有补贴,有的是联盟补贴,有的是成员馆出资,用户基本上不出或者出少许物流费用即可获得服务。馆际互借,是一项重要的图书馆联盟服务,用户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或者较高的物流费用才能得到服务。

1.3促销机制(1)精彩的促销活动,会吸引更多的用户体验图书馆联盟的服务,扩大图书馆联盟服务的营销力。调查显示图书馆联盟开展信息服务营销促销活动的力度不够,开展服务宣传周、印刷精美海报的图书馆联盟很少,赠送印有活动主题标识纪念品的更少,图书馆网页广告也没有充分利用。[9](2)对影响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营销效果的用户方面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关注较少,没能根据用户特征开展区别性的服务,导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缺乏差异性。繁华热闹、交通便利的活动地点,适宜的活动时间,活跃的现场气氛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来了解或使用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但图书馆联盟在开展信息服务营销工作时,对于这些因素考虑的较少,时间地点的选择较为随意,影响了信息服务营销工作的效果。

1.4营销组织(1)优秀的营销人员是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营销的保障。专职营销人员的主要任务是与用户沟通、策划营销、积极与外界(其它联盟、政府、大众传媒等)交流合作。调查显示图书馆联盟及其成员馆没有专门负责营销的部门和人员,不利于整个营销工作全局的规划和成员馆之间的协调,成为了图书馆联盟开展信息服务营销工作的障碍。[10](2)沟通渠道的匮乏,影响着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营销效果。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积极主动和用户沟通,感受用户对图书馆联盟服务的期望,有利于了解用户的内心情感,拉近图书馆联盟和用户的距离;有利于了解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的优点与不足,更好地改善服务。从调查得知,目前国内图书馆联盟与用户沟通的渠道较少,图书馆联盟一般只设有留言板,开通图书馆联盟微博和微信的很少,开展参考咨询的少之又少。(3)良好的公共关系是图书馆联盟开展各种信息服务的坚强后盾。调查显示图书馆联盟公共关系拓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其合作对象基本都是图书馆、政府等,其他社会团体、个人合作的很少。与政府和大众传媒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不仅是图书馆联盟解决活动资金的重要途径,同时是树立图书馆联盟服务口碑和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渠道。

1.5营销管理职能部门(1)图书馆联盟均未设立营销管理部门。图书馆联盟中,营销管理部门应该是常设机构,负责为成员馆提供营销服务与管理,统筹策划统一的营销活动,并对活动进行指导与评估。图书馆联盟制定营销政策要充分考虑到联盟、成员馆、馆员、用户、政府的需求,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进而使图书馆联盟得到发展。(2)大多数图书馆联盟都有开展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但对信息服务营销效果进行评估的很少,并且评估的指标也不明确,只是简单地对营销结果做一个总结或者汇报。比如CASHL、FULINK、NSTL有编制营销规划,它们更像工作思路而不是营销规划,内容简单,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2构建图书馆联盟新型营销体系的对策建议

2.1营销主体维护整个营销链条中各主体的利益。首先是用户,其次是馆员,最后是联盟。(1)建立用户基本信息数据库,开展市场调研,分析用户信息行为,挖掘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开展用户培训。图书馆联盟可以收集用户基本信息,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定期进行更新。在适当的行销时机,以此数据库统计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营销,将图书馆联盟的服务推送给用户。图书馆联盟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如兴趣爱好、服务期望等。将用户的需求分为相似需求、差异性需求等若干需求层次。进而将用户分为若干类,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实现用户的需求。选择信息用户最为迫切的信息需求作为服务营销培训内容,通过培训营销将服务信息传达给目标用户,让他们注意到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的品牌,感知到图书馆联盟做的努力。(2)开展馆员营销培训课程。选拔优秀馆员参加图书馆联盟的营销组织活动,成员馆内组织信息服务营销交流小组,设置每月营销服务之星,以此来提升图书馆员的信息服务营销意识、知识、经验和技能。(3)设计联盟沟通元,树立联盟的品牌形象。图书馆联盟应注重内部营销文化氛围的培养,组织并实施信息服务品牌,建立统一的营销服务标识。通过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图书馆联盟识别战略,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如采用统一的着装,统一的服务与活动推广LOGO,最终在用户心目中树立起自身独有的服务品牌标识。

2.2营销产品(1)优化信息环境,重组资源与产品,努力创新信息服务。图书馆联盟应根据自身资源和技术的优势以及用户的需求,对信息产品和服务进行开发和重组,共享各成员馆的人力资源,为用户提供在性能、品质上优于市场水平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信息产品和服务。(2)产品功能差异化。对图书馆联盟来说,能否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让用户一见倾心,是图书馆联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让用户愿意花费更多成本来使用和体验图书馆联盟服务,提高他们对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的忠诚度。(3)产品附加值价值化。附加值由产品附加的技术、服务营销、企业内部文化与品牌所构成。图书馆联盟应从这三个角度入手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吸引更多用户来体验图书馆联盟的资源产品与服务。

2.3销售渠道(1)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短小的图书馆联盟营销渠道,提高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的营销。图书馆联盟往往通过各成员馆来合作开展营销活动,其实也可以尝试直接面对信息用户,针对性地提供若干信息解决方案。图书馆联盟还可以尝试口碑营销,抓住核心关键人物和有影响力的用户,让其成为忠诚用户,然后借助其影响力宣传推广资源和服务。(2)统筹中介化服务和去中介化服务。许多复杂的信息服务如学科服务、参考咨询等需要高水平的馆员介入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一些简单的信息服务如FAQ、文献传递倾向于去中介化,让用户享受自助服务的乐趣与便捷。(3)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应设法融入用户的信息空间。数字参考咨询可成为图书馆联盟与用户交流的主要渠道。另外,应善于利用现有便捷的网络应用(人人网、新浪微博、微信、Facebook等)来宣传推广图书馆联盟服务,融入到用户的信息空间。

2.4销售价格(1)对信息用户而言,所有信息服务的成本应在“按需服务、合理使用”的原则下,尽可能降低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2)对成员馆而言,根据提供服务的数量和服务推广成效给予奖励。主要的奖励活动可以包含联盟内输出读者和接纳读者数量、文献传递申请与提供数量、馆际互借图书数量等等,从而提高成员馆参与共享活动的积极性。(3)图书馆联盟应积极扩大资金来源,多途径筹集经费开展共享活动。

2.5促销机制(1)拓展促销渠道。图书馆联盟根据自身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以最便捷的途径将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用户。如在公共场所张贴海报、开展主题展览,利用全媒体报道图书馆联盟的服务,让用户快速获取并利用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和服务,提高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利用率。(2)丰富促销方式。图书馆联盟应根据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属性,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性,灵活组合多种促销方法,开展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如通过发放书签、杯子、活动小册子、会员卡、邀请名人参与图书馆活动等,激起广大用户对图书馆联盟的关注。

2.6营销组织(1)图书馆联盟需要设置专职岗位负责管理和控制营销的整个过程,方能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营销水平的高低由馆员的营销素质来决定。图书馆联盟要建立馆员教育培训体系,提升馆员对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营销的认识和总体规划能力。(2)加强多方沟通与合作,改善服务,扩大服务影响力。关系营销策略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图书馆联盟与用户、竞争对手、企业、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与用户、政府、友商建立友好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关系是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营销的目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媒体、学生团体等具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是宣传图书馆联盟信息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渠道。图书馆联盟应随时与他们保持联络,主动获得公众感兴趣的新服务、新活动,扩大图书馆联盟的影响力,提升图书馆联盟资源与服务的口碑。(3)加强用户沟通策略。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营销失败可能只是由于沟通不平衡或单项沟通造成的,因此图书馆联盟需完善交流渠道,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听取用户体验图书馆联盟产品和服务的感受及建议。定期开展用户需求调查和服务跟踪,获取用户体验图书馆联盟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信息,分析预测用户的信息需求,不断提升用户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2.7营销管理职能部门(1)认真评估营销效果,合理进行策略调整。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在营销工作结束之后,需要对成本进行核算,并与预算对比,统计营销带来的服务次数,分析本次营销的成功和失误之处,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提高图书馆联盟信息营销评估的说服力,并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营销策略。(2)完善营销管理机制。图书馆营销管理部门应从环境扫描、使命陈述、目标用户选择、营销目标设定、营销活动方案、评估等方面制定规章制度,引导联盟以及成员馆制订营销计划。营销的整个过程必须仔细进行全盘规划和控制,有步骤地完成,并持之以恒,成为常态性的任务。设置专职岗位来负责编制营销计划、控制管理营销过程、评估营销绩效。合理分配人力财力资源,处理好营销推广与人员和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以及用户期望的增加和图书馆联盟不能满足这些期望的等可能性等。

3结论

第2篇: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必要的资金支持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政府的农业推广事业费不够,推广项目费不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济实体创收收入也不高,作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经费的主要三个来源,情况都不够乐观,就注定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1.2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要想更好地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必要做好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这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者依然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尚且没有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科研攻关取得的一些成果没有办法及时进入农业生产的一线;生产者们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新技术,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也很难实现生产效益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3来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原因

人是诸多因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积极性以及思想认识等都会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当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最为显著的表现就在于:第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自身对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别提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这样就会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也很难去就某一项技术的实施效果、是否值得大范围推广等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第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服务意识较为薄弱,服务态度也比较差。

1.4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单一化

农业技术推广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科技部门往往就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去就某一项技术进行推广,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从地区和农户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推广从;此外,技术推广后的评估滞后严重。在某一项技术推广之后,没有就推广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导致这些技术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资金的投入

资金是重要的保证,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无法更好地展开科研;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就办法将已有的科技成果推广开来。因此,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尤为重要。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有效保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和领导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2.2注重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事实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让他们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如定期开展培训与交流等,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专家,能够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解决,进而充分发挥出他们应有的积极作用。

2.3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第3篇: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央银行;国库监管;体系建设

1国库监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1)国库资金风险监测与控制的充分性:我国中央银行国库资金风险监测与控制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我国金融、财政体制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要与世界经济、金融、财税发展的趋势接轨;满足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稳定的需求,体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态金融环境、生态财税环境需求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民族生活质量的要求;保证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保证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提升央行国库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2)国库资金风险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国库资金风险控制要达到控制的目标就必须得到有效实施。国库的风险控制体系必须要保证有效地履行经理国库职责,维护国库资金安全、完善结算手段、保证服务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3)国库资金风险控制体系的可操作性:国库风险控制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满足各国库的内部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和风险治理工作需求,只有可控的才是可行的,才能确保证国库资金安全。

(4)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的目标性:国库资金风险控制体系是为实现国库工作目标体系服务的,国库的资金风险控制必须保证更好地履行职责,实现央行国库工作目标。

(5)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的科学性:国库资金风险控制实际上是方法和程序的结合,只有保证风险监测与控制的科学、合理,才能保证方法的可行、程序的适用,否则南辕北辙,达不到预期效果。

(6)国库资金风险控制体系的效率性:国库资金风险监测与控制要有讲求效率,只有高效的监测与控制机制,完善的组织结构,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2国库监管要素

2.1控制环境

影响国库资金安全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对建立和实施控制这些因素的内外态度和采取行动总称就是控制环境。

(1)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无论是国库组织最高管理层(库主任、库副主任)、中层(部门负责人)、还是一般业务人员都应当严格一致地保持诚信行为和道德标准。通过加强央行的内部审计、纪律监察机构的监督职能和国库的实地,使其客观监督国库管理者和员工,并提供道德方面的指导,通过制定国库行为准则和业务标准,使所有员工在一般和特定环境下能够保持正确的操作行为,规避不诚实、非法和不道德行为。

(2)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央行国库内部无论高层、中层、还是一般管理者都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高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支持、配合、参与机构内部资金风险监测与控制,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

(3)组织结构控制:国库组织结构是指为国库活动提供计划、执行、控制和监督职能的整体框架。具体应考虑:组织结构的合适性,及其提供管理国库所需信息的沟通能力;各主管人员所负责任的适当性;按照主管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判断其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及丰富的经验;当环境改变时,配合改变其组织结构的程度;员工、尤其是负责管理及监督职能的员工人数的充足程度。组织机构要科学、可行,具有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

(4)权力的分配和责任的划分:国库部门敏感职位较多,因此权力分工要准确明晰,只有明确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才可以大大增强国库部门的风险控制意识,以规避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

(5)人力资源政策和惯例:建立有效的员工调配、培训、待遇、绩效考核、提升政策和执行机制,才能保证央行国库员工的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

(6)人员的能力: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员工,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业务操作技能,只有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

(7)完善的内部检查制度:建立完善的国库内部检查制度是促进国库履行职责的需要。检查方案要完善、科学,检查内容全面、完整,检点准确,检查方法和程序要符合效率、效益的原则。

此外,金融生态环境、财政、税务政策和地方利益分配也将对各级国库的内部资金风险监测和控制产生重大的影响,各级国库组织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妥善处理与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关系。

2.2国库会计业务核算和资金清算系统

(1)国库会计核算系统。规定各项国库会计业务的鉴定、分析、归类、登记和编报的方法,明确预算收入收纳、划解、入库和支付的管理责任。健全的国库会计系统应实现下列目标:鉴定和登记一切合法的核算业务;对各项业务按时进行适当分类,作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依据;确定国库业务发生的日期,以便按照会计期间进行记录;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地表述核算业务以及对有关内容进行揭示。

(2)国库资金清算系统。国库资金清算系统包括:资金支付系统、内部行来系统和同城清算系统。

2.3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指各级国库部门所制订的用以保证达到资金安全目的的方针和程序。它包括下列不同的控制程序:

(1)业务授权:国库各项业务和活动通过依法授权,合理界定各级国库的业务权力,确保各级国库依法治库。

(2)责任划分:明确各个人员的职责分工和岗位互控,防止有关人员对正常业务图谋不轨的舞弊行为。

(3)凭证与记录的控制:指派不同人员分别承担记录业务和保管重要凭证的职责;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

3国库监管的内容

从中央银行国库职能和业务性质看,央行国库资金风险监测与控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1)职务岗位分离控制:中央银行国库的各项业务岗位要达到互相制约,相互牵制要求。责任的分配与授权,强调对于国库内部的全部活动要合理有效地分配职责和权限,并为执行任务和承担职责的工员、特别是关键岗位的人员,提供和配备所需的资源并确保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与职责权限相匹配,要使所有员工知道:他们的工作行为,以及职责担负形式和认可方式,与达成央行国库资金安全目标的联系。

(2)金融政策、法规的执行监督控制:建立健全央行国库依法行政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保证国家各项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国库所有的员工都能够掌握国库业务所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成为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监督者。

(3)授权批准控制:授权必须符合实际,过度授权可能造成下级机构权力过大,风险难以控制,一旦出现权力乱用、滥用现象,就会造成较大的损失;若权力收缩过大,易影响下级机构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工作效能低下。只有通过合适的授权程序、方式进行适度的授权,才能保证权力的可控、风险的可控。

(4)业务程序控制:包括预算收入收纳、划解、入库、退库、拨付和国债兑付等业务的会计核算控制、国库资金清算控制等。员工必须充分掌握所从事工作的业务操作规程,知道不按规定业务程序操作的危害,能够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业务操作,就可以有效地防范国库操作风险。

(5)网络系统控制:国库网络系统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加强网络登录的管理与权限控制,加强计算机病毒实时监控,提高网络核算的可控性。4国库监管手段的类型

中央银行国库风险业务是以序时操作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其内部监测与控制也应是以序时控制为主。具体可分为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三类

(1)事前控制:就是为了保证央行经理国库职责在履行中不发生偏差,进行的事前控制。如:各项预算收入退库审批业务、预算收入的更正审核业务、大额预算支付的审核业务、国债兑付的审批业务等等;

(2)过程控制:就是对央行国库业务活动中针对正在发生的行为进行的控制。如:会计核算记录、重要事项的登记、重要空白凭证的登记等等;

(3)结果控制:对国库会计业务活动最终结果采取的各项控制措施。如:对会计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国库风险业务的定期排查、国库的内、外部对帐等等。我国中央银行国库的业务活动应逐步建立事前、事中控制机制。国库核算事前控制有利于国库资金的风险预防;过程控制往往能在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结果控制更可靠、更完善,更符合国库资金风险大的特点。

5对国库监管体系的评价

对国库资金控制所作的研究和评价可以分为三个步骤:①调查了解资金风险监测控制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记录;②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证实有关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效果;③评价资金监测与控制的风险,确定资金监测与控制的薄弱环节和领域,实施扩展监督领域,降低风险。

5.1了解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的方法

现场观察法: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关键控制活动、潜在的关键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情况。

流程图法:就是用符号和图形来表示中央银行国库部门业务和凭证在组织机构内部有序流动情况。

调查表法:就是将与保证业务记录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与保证业务完整性有关的事项列作调查对象,并列表由有关人员填写。

5.2进行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为了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程序。主要包括:实质测试、凭证测试和模拟测试;

实质性测试:对央行国库的控制程序检查、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数据信息可信程度检查。

凭证测试:就是要查阅国库内部有关文件、资料;查阅国库业务、会计帐目;核对有关帐证、账账、账表;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科学的判断与评价。

模拟测试:就是按实际业务处理过程进行模拟作业,核查资金风险监测与控执行情况。

5.3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的评价

国库资金风险控制体系风险评价步骤:(1)确认国库政策执行、业务管理、操作中可能发生哪些潜在风险;(2)确认哪些控制可以防止或者发现这些风险;(3)执行符合性测试,获取这些控制是否适当设计和有效执行的证据;(4)评价所获得的证据;(5)评价该项认定的控制风险。

国库资金风险监测与控制体系的风险评价:国库资金风险监测与控制体系风险可评为高水平,也可以评为低水平。

评价为高风险内部控制:(1)控制政策和程序与认定不相关;(2)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3)取得证据来讨价控制政策和程序显得不经济。

评价为低风险内部控制:(1)控制政策和程序与认定相关;(2)控制政策和程序有效。

5.4控制风险评价的记录

控制风险评价高水平时,只需记录评价结论;控制风险评价低水平时,还必须记录评价的依据。

第4篇: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牵引供电;劳动安全;风险管理

1铁路供电劳动安全特点

1.1铁路供电行业特点

一是全天候、全时段作业,天窗作业时段跨度大。二是具有流动性,作业车长距离送达,跨地区作业。三是地理跨度长,沿线作业环境复杂。四是高空、高压、高速、大电流,呈现高危特性。铁路线上高速运行的机车车辆、高压供电接触网,高空操作等,为铁路供电作业人员带来了安全威胁。

1.2专业及现场作业特点

铁路供电主要分为接触网、变电、配电、电力、作业车等专业,其中劳动安全作业风险点因专业不同而存在差别。而铁路供电现场作业情况按环境划分,主要为三大类:一是线上及高空作业人员,如:接触网工、电力工、作业车司乘人员等;二是地面和室内检修人员,如:变配电值班员、检修车间人员等;三是机关工作人员。现场作业人员劳动安全事故与其所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同时与其作业地点、作业环境也密切相关,从铁路供电伤亡事故分析中发现,线上及高空作业人员是劳动安全事故多发群体,其次是地面和室内检修人员。其中触电伤害和高空坠落是最主要的人身伤害种类。

2铁路供电劳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缺乏对岗位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预控的精细控制

一是规章制度不够严谨、规范,措施内容笼统、宽泛,对劳动安全风险规律把握不够。二是劳动安全风险识别缺乏规律性,对劳动安全管理权责不清,现场作业流程标准落实不彻底,危害辩识、风险防范和事故预防的能力不强。三是风险卡控的执行力度不够,管理中对作业标准、现场卡控和违章违纪的重点检查不到位。

2.2缺乏对岗位安全技能、检修技能、应急技能的针对性培训

一是职工自身业务素质不高。现场职工对铁路供电危险源和危险性缺乏系统认识,凭经验、想当然,基本理论和实作技能匮乏。二是职工培训走过场、完任务。技能培训只是为完成职教任务而完任务,职工全凭个人喜好进行学习。三是考试形式主义导致成绩“失真”。在安规、红线、作业标准等职工应知应会知识的考试上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主义,考试纪律松散,考试成了走过场。

2.3缺乏对岗位责任落实、标准到位、爱岗敬业的文化认同

一是干部职工对违章违纪问题缺乏本质认识。劳动安全检查停留在完成任务层面,职工对由安全问题形成的考核缺乏正确对待,抵触情绪突出。二是职工对同类事故教训学习不深入、不主动,对深层次原因和教训一知半解,对如何结合自身工作制定防范措施,缺乏深度认识和思考。三是爱岗敬业文化认知上还有偏差。爱岗敬业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对岗位履职尽责,遵章守纪的主动性不够,对岗位安全标准的自觉执行上还有差距。

3铁路供电劳动安全风险的分析和预判

铁路供电劳动安全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必须通过对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将事故诱因和致因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归纳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和因果关系,以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以我局供电系统“7.31”典型劳动安全事故为例,运用目前比较客观的因果论、能量转移论、轨迹交叉论、系统论等几种事故致因理论进行实际分析。运用事故致因理论的分析思路如下:(1)因果论:由于作业时将接地线错挂,没有封住所有可能来电方向;同时,短封线安装不可靠。供电检修作业中,要全面研判、消除事故发生的因素,切断事故链。在规范制度和作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切断“人、机、料、法、环”的隐患链,形成针对性控制措施。(2)能量转移论:感应电的高压电能通过人体,导致职工伤亡。防止人身伤害就是防止能量逆流,或降低能量的绝对值大小。“7.31”事故中主要是防止感应电电能和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的势能(防止高处坠落)。(3)轨迹交叉论:人的不安全行为错挂接地线和短封线安装不牢靠,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感应电,发生了轨迹交叉,导致事故发生。在管理中,应考虑将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予以隔离或屏蔽,防止双方发生轨迹交叉。(4)系统论:“7.31”事故原因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外,还有安全措施检查、管理上的缺陷,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事故发生。作业时,不但要考虑人、物、环境、管理等各个环节,而且要考虑各个环节、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综合管理。综上,目前铁路供电劳动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方面;对人的组织和设备使用方面;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方面;现场工作任务的上传下达方面;管理人员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方面;应急处置等方面管理不到位或存在严重失误。

4铁路供电劳动安全风险的控制

4.1主要思路

针对现状,铁路供电系统必须建立以“三控制、两明确、一评价、一促进”为主线的安全过程卡控机制。“三控制”,按照“对人员的控制、对设备的控制、对作业过程的控制”三方面确定控制标准和控制措施,对现场作业、设备质量、日常管理等内容进行全过程控制。“两明确”,一是确定现场检查细节。明确现场安全检查什么时间去、什么人去、到什么地点去、去干什么、需要盯住哪些关键时间、关键环节和关键地点以及关键作业、关键设备。二是确定问题处置程序。依据问题信息的重要程度,分成不同等级,按责任对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销号,形成闭环。“一评价”,以工效挂钩、经济责任制考核为主体,完善安全考核分配评价机制,实现劳动安全管理与利益分配、人员任用、奖优评先挂钩。“一促进”,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方式进行劳动安全检查,对好的经验和典型问题,重点分析,积极推广或者帮促整治,促进劳动安全管理。

4.2具体做法

(1)规范劳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以安全风险岗位责任机制、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安全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和教育培训及改进机制为主体的劳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管控制度,细化工作标准,从规范安全卡控措施、专业技术指导、综合协调服务、责任落实追究等方面健全劳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2)拓展劳动安全文化辐射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季度劳动安全宣讲、案例培训、“家”文化、亲情文化等载体从思想根源遏制违章违纪苗头,紧紧抓住现场管理的牛鼻子,在职工中树牢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同时,对各项考核制度从考核时机、考核频率、考核程度和考核方向进行精准设计,注重用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机制激励职工,凝聚队伍,增强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和职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责任感、荣誉感,并以培育企业职工的共同价值理念、安全风险理念为重点,不断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认真对待日常工作,自觉执行规章制度。(3)提升供电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在安全培训内容上,在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上,加强安全培训的全面性、综合性,不断充实培训内涵,优化更新接触网、牵引变电、电力、变配电、作业车各专业标准示范内容,结合高铁运营、新线开通、新技术、新设备大量涌入,突出抓现场职工最基本的检修流程和安装工艺、图纸确认、设备巡视、“四会”落实、工作票签发、材料准备、常见故障处理等,持续推进岗位推标示范演练,提高职工实际操作和处理故障技能,确保职工素质及时跟上生产的需要。(4)防控关键环节劳动安全风险。强化现场作业标准,结合典型安全风险分析,对同杆架设、交叉跨越、双电源杆等关键环节,针对性细化安全风险自控、互控、联控防范措施,严防作业细节纰漏;突出加强对夜间、高空、群体、倒闸、车辆联控等关键作业监控,实施专业工程师关键作业盯控量化写实制度,进一步保证现场作业劳动安全有效控制。(5)全面应用科技手段保安全。运用“互联网+”思路大力改造传统铁路供电作业模式,积极配置使用供电6C监测检测系统、SCADA复示终端、调度管理系统,攻关研发接触网设备“检、修、验”一体化实施系统等,大力应用信息科学技术,改变作业方式,减少传统现场作业管理中职工步行巡视、检测、检修的劳动安全风险。

5结语

铁路供电系统“三高一大”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劳动安全始终是安全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铁路供电企业必须坚持安全依法治理,以人为本发展思路,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力,对原有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进行合理配置和整合,集中优势组织和实施科学劳动安全风险管理,才能实现劳动安全有序可控。

作者:王鹏年 单位:兰州铁路局供电处

参考文献:

第5篇: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在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断开放,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更面临挑战。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武力而是金融实力,如何在国际竞争中维护一国经济金融安全至关重要。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面临各领域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合作交流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业日益凸显。配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建设,精通英语的金融人才显得弥足珍贵。为了加强沪上金融人才的培养,我校金融系积极开展系列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通过实行全英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培养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高端金融人才。

二、开展全英教学的目的

(一)掌握专业术语、及时获取学科前沿知识。全英语教学一般采用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这些经典教材不仅体系完善,而且案例丰富,便于学生理解。通过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可以第一时间把世界学术前沿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使学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通过使用英文教材,让学生掌握学科的专业术语,并学会利用国外优秀期刊和网站获取新知识,这是快速接近世界学术前沿、了解学科最新成果和进展的捷径。

(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全方位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实行全英语教学是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重要手段。在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英语是广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困难,而通过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实行全英文教学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全英文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听力及语感,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逐步培养成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高端金融人才。

(三)营造全英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教学方法先进的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对于进一步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全英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拔尖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营造全英教学环境,让学生使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一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和表达思想,接受和输出信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三、高校全英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全英语教学不能追求一蹴而就,高校在实行全英语教学前,应认真系统地研究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结合高校的师资水平、学生接受能力,应在课程体系中首先设置双语教学,然后慢慢过渡到全英语教学。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英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听取学生对全英语教学的学习体会和改进意见,定期修改课程设置。

(二)考核体系。全英语教学是手段,教学内容的实施要围绕开展全英教学的目的进行考核,而非绝对意义上的,课堂不能出现中文等形式主义。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激励机制,在全学分制体系下,学生选全英授课方式和中文授课方式的学分一样,而全英课程学习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成绩更低,而学校的奖学金制度、出国申请等都和绩点挂钩,降低了学生选全英课程的积极性。

(三)教师方面。授课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授课教师以板书、PPT等全堂讲解为主,但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全英语课程而言,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使教师有扎实的英语功底,深厚的专业知识水平,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有效参与仍然难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他们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能用准确、流利的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缺乏同时精通专业和英语的教师,年轻教师英语水平较高,相对缺乏教学经验;而资深老教师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但英语水平却相对不高。

(四)学生方面。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英语教学的授课效果,英语水平欠缺阻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难度较高的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与互动,学生的求学态度很关键。而目前针对整个班级的全英语教学,肯定无法满足班上所有学生的要求,这是全英课程体系建设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四、高校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建议

(一)学校方面

1.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基础,在双语教学的推进工作中英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英文授课的比重。针对目前全英教学课程效果差的现状采取解决方案。由于学生英语水平有差异,对于全部学生采用全英教学的大班制,效果往往较差,但在同样学分要求下,没有学分和成绩上的激励,学生往往不愿意选择难度大,考试成绩偏低的全英语专业课程,建议修满3门以上全英语专业课程的同学可抵补专业英语课程的学分。

2.师资队伍建设。在推行双语教学的进程中,首先要加强师资的培养,要求英语口语水平较高,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知识、熟悉金融市场运作并且具备一定授课经验的专任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这是双语教学工作推进的关键。针对任课教师英语口语水平是决定全英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全英课程体系的建设,建议学校应适当增加任课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通过到英语母语国家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专业素养。目前,我校已经走在了前列,除了国家基金委提过的国外访问学者交流项目外,我校还受到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有不少专业教师已经得到资助并获得国外交流机会,除此之外,我校每年还提供很多到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地专业课程学习的机会,大大的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英语教学的能力。

3.提供答疑交流平台。在全英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无论任课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通常,任课教师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备课,较中文授课的备课时间也会增加3~5倍,而且教师也希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可能的内容和难度,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和困扰,提供交流平台在师生沟通、互动过程中非常必要。目前,我校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已经开展定期坐班答疑制度,且教学团队建设平台已经建好,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平台,随时可以与任课教师保持沟通,互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真正体现了教师的“解惑”职能。

(二)授课教师方面

1.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任课教师要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多读相关的外文专著、学术论文,保持知识结构的新鲜性;同时还要与金融实际结合,做一个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全方位发展的教师。

2.改善原有的教学模式:建议采用小班教学或小组为单位的教学,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让学员获得阐述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二是小组讨论增进了学员间的了解;三是小组讨论会促进小组成员的观点相互补充,从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果。可尝试下面两种教学方式:①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生动的案例和组织课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引导学生多发言,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②问题导向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均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尽可能低位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造就一种主动探索、不怕失败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生方面

1.科学安排选课内容。随着全学分课程在各大院校逐步实施,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任课教师、上课时间等,在选全英语专业课程时,学生应该清楚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建议大二和大三上学期选择双语类教学课程,大三下学期开始选择全英语专业课程,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第6篇: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灌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中的问题及其根源

尽管灌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处于拿来使用的过程,缺乏深入理解与改革创新,不能适应本地的实际需要,存在一系列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而现有追溯体系主要是由政府主导,以政府利益为中心,无法惠及其它各方,基它主体要么不清楚如何使用,要么没有动机参与,追溯体系动作效率低下,体现在在个方面:(1)信息过载。(2)信息无法成为公共品。(3)信息交换障碍。无论是由政府主导开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还是由企业或组织源于外部市场和政府监管压力自发建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都面对农产品生产分散、农户质量安全意识较弱等问题,在追溯系统运作过程中,信息获取、沟通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都较高。且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主体规模普遍较小,都无法发挥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规模经济性,也导致建设和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由于其生鲜易腐性,为保证质量安全,供应链上的流通环节必须行使再生产职能,事实也证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仅只来自生产环节,许多也发生在流通环节,流通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由于灌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起步晚,建设不全面,很多内容仅局限于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涉及的主要内容及适应性分析

第7篇: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可证券化资产支撑体系

中小企业的可证券化资产

可证券化的资产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条件,规模较小则需组合类似资产,构成证券化资产池。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可将自己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闲置的、能取得长期稳定收入流的优质资产进行组合,形成证券化资产池。中小企业适合于证券化的资产主要有以下一些:

知识产权证券化。一些中小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缺乏足够的资金使其产业化。通过资产证券化,可将知识产权真实出售给专司资产证券化的特殊中介机构(SPV),由其将知识产权集结成资产池,用使用费收入支持发行证券,实现融资。一方面知识产权经过结构性重组和信用增级后,总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投资者通过投资知识产权支持证券,能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收益,从而促进知识产权资产流通,加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应收账款证券化。中小企业存在相当数量的应收账款,可以通过真实出售,将这些应收账款转让给SPV,SPV进一步将所购买的应收账款进行结构性重组,构造成资产池,以资产池预期现金流为支持发行证券,达到最终面向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目的。

商业银行贷款证券化。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中小企业成为证券化操作中的原始债务人,商业银行则是原始权益人也是资产证券化发起人。资产证券化后,中小企业贷款的证券化将有效降低银行的商业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

具体项目证券化。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其前期项目已投入营运,能够产生稳定的预期现金流。但由于企业尚处于初创和发展阶段,自身积累有限,外部融资能力不强,缺乏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运用资产证券化,企业转让正常营运项目收益权,以预期现金流为支持,面向资本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获得资金,解决企业扩大再生产面临的资金短缺。

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的障碍

参照国际上已有的证券化品种,资产证券化对资产池特征还有以下要求:高同质性。用于证券化的某一集合资产应基本上是同质的,以便规范操作,满足投资人的偏好与预算;高稳定性。只有资产的收入流量可预期,该资产支持证券的价值才能确定;高套利性。资产证券化由于有较完整的流程安排与风险隔离机制,因此其成本并不低廉;低风险性。只有那些低违约记录和低损失记录的资产类型才符合要求。

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应收账款均难以满足这些要求。知识产权不同质、规模小、高风险;应收账款规模有限,不利于形成资产池,期限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异,不具备同质性。一部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来源于大型企业,但很多大型企业拖延甚至拒付中小企业应付款,导致其应收款具有较大风险。同时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贷款来源不足,资信条件也不够,给资产证券化带来了困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小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才能迈出第一步。

建立健全资产证券化的支撑体系

首先,要保证资产支持证券享有较高的信用级别,具有投资价值。加入WTO后,国内企业逐步标准化,中小企业在银行的信用条件在改善,但提高资产支持证券信用等级还得从外部对所发行证券进行信用担保,实现信用增级。建议以政府为主导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力度,以量化的指标加强银企双方的互通,有效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总规模,为启动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贷款证券化,促使其良性发展创造条件。

第8篇: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一)修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培养大学生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必须符合国家、社会、企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加大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创新创业课程的力度,让学生将来就业做放心食品、良心食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012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行“3+1双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原则。坚持优化整合,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增大实践学时的比重,设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块,保证了人才培养要求。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学校将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前沿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更新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淘汰落后技术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教学比例,增设部分独立实验课程,单独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教学,摆脱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依赖关系,使其更有独立性、创造性。同时将多门相关、相近、重复的实践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成接近生产的综合性实践项目,让学生组成小组参与方案的制订、仪器的操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一系列工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和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其次,利用教师到企业、现场录制的视频影音文件进行讲解,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像真正进入到企业的生产一线一样,改变教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这种“灌输式”教育方法。再次,教学仪器设备全部向学生开放,可随时预约各种高精尖仪器的使用。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回到课堂,教师再用理论去讲解,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改变了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在下面机械性地操作,死记硬背,缺乏思考的动力,严重影响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现在的教学模式多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讲解和案例讨论分析,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研究证明,学校应开展创新创业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如学校每年举行的“大学生知识竞赛”、“食品科技周”、“食品文化节”等系列活动,让专业教师真正参与其中,使教学从课堂活动引向课外,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有机地连结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真正体验到创新创业过程,激发了创新精神,获得了创业经验。

(五)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过去的实践实验考核往往是通过教师批阅实验报告给予学生一定的分数,动手性较差,创新性不强。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将模拟企业生产产品的工艺操作作为重点,学生自己设计工艺、采购原辅料、生产操作、销售产品,教师对学生生产的产品及操作规范要点考核赋分,并记入期末总成绩。

(六)建立多方位、多层次导师制学校邀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经理人、行业协会领导担任兼职导师,对创业实行一对一的指导,使外界、企业的前沿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科研成果真正能够转化,学生能够了解技术转化的过程,减少弯路,了解创业道路的艰辛。同时学生从大一进入校门开始就实行班导师制,跟随教师的科研项目学习、实践,每名教师可以带5~8名学生,组成小组,不但能够尽早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接触创新领域,对创新有更深的了解。

(七)加强产学研结合学校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始终坚持“开放式”办学,不断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积极与国内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深入交流。一方面将学生派到相关单位实习,轮流顶岗,熟悉每个岗位的生产规范,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原辅料采购的标准、生产工艺的参数、影响产品生产因素、配方配料等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讨,使学生掌握生产工艺流程、操作技术要点及管理经验,提高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为自己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八)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学校现有12个实验室、3套生产线,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加大力度对相关实验进行整合,按照专业目录组建成了食品基础实验平台、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平台、食品工程设计实验平台、食品营养与安全实验平台,同时借助辽宁省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和辽宁省肉类质量安全控制与研究中心以及学校和企业共建的实验室,将学生放到实验平台之中真枪真刀地实践,提升了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结语

第9篇: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一)市场流通主体百花齐放,但是流通秩序很乱

一是他们大多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组合的,机构较松散,而且,大很多农产品市场季节性都十分明显,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什么时候进入农产品市场交易,导致农产品市场作为市场主要功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由于市场的主体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民生产者组成,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在实际运行中,成交规模小,交易方式落后;三是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很难形成合力,自然就缺乏竞争力。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缺失

农产品流通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技术装备水平高,所采用的组织方式较为先进,是面向全球的农产品交易的平台,可以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涉及市场和信息、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农产品加工、包装和经营,以及市场检测和检疫等系列问题。但是,目前广西在这方面的建设,是比较落后的,主要存在有以下问题。

1.农产品物流信息闭塞,对市场指导作用有限。广西农产品物流的信息相对发达地区是非常落后的,体现在没有一个功能强大,连接广泛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造成农民市场信息贫乏,当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时,农民抗衡市场的能力有限,只有盲目跟风交易,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没有话语权,常常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基础设施不足。广西的农产品市场大多处于非常简陋的状态,基础设施落十分薄弱,许多地方达不到现代批发市场功能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二是政府部门扶持市场的方式、方法单调,手法单一,基本上是行政管理为主,很少有咨询服务和市场指导的作用,对市场调节的功能有限。

3.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完整的物流方式。广西大部分地区农产品销售仍以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为主,主要承担农产品集散功能的各种专业批发市场也没有摆脱传统的交易方式。交易手段相对落后,不能承担起广西农产品在全区更谈不上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对区域外的流通组织吸引力不大。

(三)市场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布局

市场建设是与城市(小城镇)建设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在建设市场之初,把绿色环保的城市资源考虑进来但是,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布局不是很合理。其表现:一是集中在传统的闹市区,使原来拥挤的交通更加严重,所产生的噪声、垃圾、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二是农产品物流市场占地经营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混乱的现象更为严重,市场监管和规划能力薄弱。

二、建设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广西的农产品物流必须着眼于全球国际竞争的高起点,定位要高,要从宏观角度综合思考问题,把提高广西农民的经营收入放在首要位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壮大流通主体,提高农村市场组织化程度

国内外的市场建设实践证明,简单依赖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与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进行竞争和对话,我国农民的合理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农民单打独斗进入市场,在时间上、人力资本上和财力上都是很不经济的,尤其农民在休息和运输等方面更是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样农民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反对销售体系,建立起自己的流通组织,以公司的面貌进行市场交易,达到摆脱各种中间商的剥削的痼疾,获得较高的农产品销售价格,当农民流通组织实力壮大后,可以进入农产品批发和期货买卖交易,提高农村流通组织博击市场的能力,使农民获得产业链条上最高的利益。

(二)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主要措施有:通过优惠的条件吸引城市的超市和连锁组织在农村建立一批协议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由基地向城市提供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等。选择一批有实力的农村流通组织,逐渐向直营销售配送转型,也可以把他们培育成农村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一他们头联系生产基地,一头联系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与管理

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加强管理,具体做法是,把每年的建设任务细分落实到人,有专人负责,来推进项目建设。在政策上要重视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和升级,要制定出有关的优惠政策,在资金上要大力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

(四)全力以赴搞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框架

到2015年,新建和改造一批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和功能,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市场主体,打造“内外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到2015年,建设、培育10个国家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30个自治区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

(五)重点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展示功能

让物流配送、冷链系统、电子信息、质量检测、环境卫生等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形成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辐射范围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把广西农产品的食品质量和广西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及养生、绿色、长寿的主题和形象联系在一起,进行国际宣传和营销。

(六)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冷链配送设施

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农产品配送中心;二是支持有条件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和冷藏储存环节建设,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条件,大力发展冷藏运输,逐步提高农产品冷藏运输能力;三是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