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西湖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像与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赏析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04年9月日星期
(重点.难点.关键)教材分析1、通过精读分析重点,明确景物特征,理解体味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
2、理解体会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知识、能力、情感)教学目标1、掌握“璞、栀、潋、滟、蜿、蜒、茸、袂、翩、舷”等字。
2、了解游记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进行记叙、描写的写作特点。
3、理解课文脉络、结构;分析第二段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了解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带、投影片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交待游湖的原因和时间,着重写了西湖六月的独特风光。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写西湖夏日的绿色之美。
第三部分(第5段):交待游览结束,盛赞西湖的神奇,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题
学习文体知识
学习字词
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段1.导入新课
以《饮湖上初晴后雨》、《钱塘湖春行》导入。
2.引出课题,简介作者。
3.点明本文体裁:游记。简要介绍游记的特点。
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游记按时间先后和游踪,记叙了哪几个景点?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特点?
4.正音释词。
出示投影胶片,认读13个生字,解释文中疑难词语。
5.把握文章内容要点。
提问:课文中具体写了哪几个景点?在哪几段中写这几个景点?其他几段写了什么内容?据此可分为几个部分?
讨论明确:三个景点——灵隐、苏堤、花港。
可分为三个部分,出示投影胶片。划分段落。
6.读析第一段。
提问:六月的西湖给人一种什么印象?作者怎
回忆一诗
记录
边听边记
学习字词
讨论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学习第二部分么会在“并不是好时候”的六月表现了西湖一种特有的美?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全班交流,明确:
六月的西湖在烟雨笼罩中有一种特有的空灵清丽之美。要了解西湖的美,“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启发读者如何去鉴赏美。
提问:综观全文,作者通过“仔细观赏领略”,发现了六月的西湖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抓住这个特点来写?
全班交流,明确:
这篇游记抓住了西湖的“绿”这个特点来写。其原因:一是六月春光已老,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尚早,“绿”正是此时西湖的主宰;二是前人关于西湖的诗文,早已是汗牛充栋,作者另辟蹊径,引导读者探求西湖内在的美。
7.读析第二部分。
指名朗读,出示思考题:作者写了灵隐哪些处
全班交流,回答
全班交流,回答
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布置作业所的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人小组讨论后,教师形成板书。
8.布置作业
背诵第二段。
今天我就讲讲这首古诗吧!这首诗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一次,苏轼乘着船在西湖中饮酒,恰逢天晴后又下雨,景色十分迷人,乘兴而作此诗。
第一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第二句描写雨天西湖的山色。这水光山色,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把西湖写活了,突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是因为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而西湖,不管是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十分形象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其实西湖不仅“晴方好”“雨亦奇”,她的一年四季也是风景各异,美丽动人。
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柳丝时而轻拂你的脸颊,时而轻轻掠过头上、肩上,再配上轻微的摇撸声和远处动听的琴声,多么让人陶醉啊!
夏季,西湖的湖面上,荷叶、荷花挨挨挤挤。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洁白如玉的荷花,娴静、素洁,真是“出淤泥而不染”。荷叶托着那些晶莹如玛瑙般的露珠,又守护着婷婷玉立的荷花和胖胖的花骨朵,简直是一幅大画家的画卷也无法比拟的自然风景画。
秋季的西湖,是一派成熟的景色。岸边十里飘香的桂花呀,真让人流连忘返;湖面上,荷叶像害羞的小姑娘,都低下了脑袋,躲藏了起来,她们在提醒和等待着人们去采摘那根下的莲藕呢,这时候,人们划着轻快的小船,哼着悠闲的小曲,轻轻地采下莲藕。那一只只莲藕呀,白白胖胖的,像一个个的小胖娃娃,让人爱不释手。你要是从筐子里随便拣上一只,洗洗干净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儿一直能甜到你心里。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它们以其独有的风姿脱颖而出,它们是美丽的化身,是永远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让诗词中蕴藏着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呢?如何使学生能感悟到诗词中的精髓,让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诗词意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的扎下根?对于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粗略的研究,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自己的一点教学见解付之于笔。
首先,对于诗词的美感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而这个感知要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读诗文并非如读课文一般逐字逐句朗读,这里的读指的是吟诵,即有格调、音律的读,甚至可以让学生仿学古人闭目想象,摇头晃脑的读。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我让学生在观看了西湖的美景图片后让学生自由畅谈观图后的感受,然后在图旁赋上这首诗,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如:自由读;跟着老师读;闭目摇头晃脑的读……在吟诵时音乐不失为一个好道具,因为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便会不知不觉的走进诗词的意境,此时在这样的情形下老师不用多言,诗词的整体基调已映入学生心中,后面对诗词的讲解也是水到渠成。另外,我偶尔还会把一些诗词谱上曲调教孩子们唱,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原来枯燥乏味的诗词也可以变得这么有趣。
其次,当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因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由这单独的一首诗而牵连出同类型的诗。如学习《饮湖上的初晴后雨》后再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同类诗词相互比较,评味异同。同样的景物、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心情诗中就有不同的味道;或者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节、相同的心情、不同的诗人描写的景色也不同,描写的手法也是多样。同样在教学某一诗人的诗词时也可以把这一诗人的其它作品,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对比,以诗词走进诗人了解诗人。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唐代田园诗的奠基人,虽描写田园风情的诗词众多,但不同时期诗的情感色彩也不同。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在诗中多有体现,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透过诗词看诗人,老师可以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方式有选择性、侧重点的进行教学,将散乱的诗词内容整合成有序的板块,让学生融会贯通,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言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还应该粗略的教给孩子们一些关于诗词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明白押韵的规律。尤其是在高年级阶段,当触击到诗词的教学时,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诗词的规律,例如提到为什么有的诗四句,有的诗八句,有的诗每行五字,有的诗每行七字,让学生粗略的分清楚律诗、绝句的分类,词与诗相比有什么不同。记得有一次在教到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这一板块时遇到几句诗句,在以前的单元里也常遇到对诗句的教学。我想每次教学都是孩子们读、理解、背,这次能否让孩子们学些新鲜的东西呢?于是我出了一副对联“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问:“孩子们,你看这副对联哪句是上联,哪句是下联,如果咱们在春节时把它贴在家门前应该怎么贴呢?”学生胡乱猜测一番,最后我让他们观察上、下联最后一个字,揭示其奥秘:最后一个字为“仄”的为上联,为“平”的是下联。然后再去读书中的诗句并细心观察,这样让孩子们在学习诗句时也明白了贴春联的一些常识。总之在教学中慢慢的渗透一些古诗词的相关知识,为学生以后进入初、高中古诗文的学习奠定一个好基础,这是很必要的。
古诗词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歌谣传唱、延续下去,让我们借用诗的甘霖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孩子都徜徉在浩瀚的诗海之中,让他们的心智沐浴在诗风里,使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把学生觉得枯燥的诗词变得生动,让学生把古诗词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同时也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充分让每个学生从多彩的古诗词中去谛听到落叶的叹息、感受溪水的欢畅,探寻春花的芳踪!让孩子们在古诗文的百花园中深情诵读唇齿留香,看尽那满园春色!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一下不同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首先,进行音乐渲染,体味诗歌的音韵美。古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音乐作品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中。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以选择古琴曲配乐,让学生听着苍凉的乐曲,诵读优美的诗句并开启想象。在音乐和诗歌的完美融合下,学生能感受到西北大漠的荒凉和友朋难忍别离的景象。因此,在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的同时适当配上合适音乐,帮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易走进诗词的意境。
其次,呈现画面,体味诗歌的画面美。诗与画是相通的。学生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感知诗词的内容和内涵,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所见事物和场景创作成诗的创作才能。如在教学《江雪》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图片引入情境。当学生看到冰天雪地中,只有一位老翁独自坐在江中的孤舟上默然垂钓,无须老师过多讲解,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意境及情感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悄然而生了。
最后,品词析句,体味诗歌文字美。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往往一两个词就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对诗词定的词句进行重点品析,使学生在品析过程中感受到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技巧,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中,诗人在后两句是对送别之景的描写,学生会感受到这是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朋友美好未来的神驰向往。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赏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挖掘出诗词的内涵,体会其中的情境。 二、在进行背景拓展中发现诗词艺术形象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收入的古代诗歌,或抒感,或状物议论,是作者对生活态度和审美情感的统一。因此,学生探寻和走进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读通古诗。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荡漾着欢快之情的诗,“相媚好”和“最喜”这两个词必须捕捉,让学生从这两词中理解一对融洽的老夫妇的普通的农村生活。这对其乐融融的夫妇和这样一个快乐无忧的孩子,生活在这样恬静美好的乡村中让人陶醉是毫不奇怪的。
因此,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简单地围绕诗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经历、个性与气质,采取小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形象,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三、在结合多媒体中提升诗词鉴赏的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3.感受六月西湖荷花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并能想象画面,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理解诗题
1.揭示课题。
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可以看出。
生: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外。
生:送别的人是杨万里的朋友林子方。
2.师: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杨万里的一位朋友。以往学过的送别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生: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3.师: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设计理念:温故知新,为体验这首诗独特的送别情感做好铺垫。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感知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配乐诗朗诵,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景象。
2.这么美的诗,想读吗?(自由读诗,读正确、流利。)
3.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诗。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对诗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词句。重点理解“四时”“无穷碧”“别样”等词句。
5.根据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读出诗句的节奏韵律。
设计理念:“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见自得”。读书要求层层递进,由读准音、读顺句到读出节奏,要求逐步提高。
三、述――感受画面,生动描述
1.同学们,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三、四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 碧叶 映日 荷花。
3.同学们,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师:满池的叶,满眼的绿,远远伸向远方,与蓝天相接。
4.引导学生说说荷花在六月阳光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5.师:看啊,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设计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着力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机会,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用大胆的想象去填补诗歌意象的空白,用语言去再现优美的画面。
四、品――体味语言,感悟诗情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细细揣摩,可能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与惊喜。
2.学生读诗,教师相机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3.生交流。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然,但读者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领略到了西湖美景。
生: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与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既写出莲叶的无边,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
生:映日又与荷花相衬,使整幅画面更加生动。
4.师:在诗人的笔下,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夏意浓浓的西湖像一位热情的姑娘对我们嫣然微笑。诗题写送别友人,可诗中没有叙写友谊,没有抒发离愁,而是描写了西湖的如画美景。现在同学们再吟诵这首诗,想象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感情。(生自由朗读,品味)
5.生交流。
生:高兴的心情。友人前程似锦,诗人送别自然高兴。
生:明朗的心境。朋友的离去,不等于友谊的失去,所以诗人眼中是美景,诗中是美景。
生:诗人以美景送别,想让美好的回忆成为永久的珍藏。
6.师小结:我们同学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荷花的别样红,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
7.古人以诗明志,以诗寄情。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那一份别样的情感吧。(学生背诵,诵读)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语言,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反复诵读,细细揣摩,大胆猜想,各抒己见。
五、拓――拓展欣赏,丰富积累
1.媒体出示杨万里另一首描写荷花的诗《小池》,让学生结合生字注音自读。
2.让学生结合投影插图和注释,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3.比较学习。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4.引导归纳。冰清玉洁的荷花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对于美的事物,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钟情于她。
设计理念:教师用活教材: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适度的拓展阅读,使教学内容丰满充实。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以荷花为吟咏对象的古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有关诗作读一读,品一品,并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抄下来,并附上阅读赏析,准备在班上交流。
我来到了“东川河”旁,她仿佛在说话,我侧耳靠近了些,听到了:“这可恶的人类,把用完的废品都扔到了我这干净、洁白的身上,你看看我,现在有多肮脏,使我整天伤心不已,痛苦不堪,比死了还难受。我的同伴比我更惨,连自身的水都被抽走了,粉身碎骨,大卸八块,底面只剩下一些泥巴,凹凸不平,我都不敢看了,一看心里就不舒服。还有建立我们水系家族的友谊桥——水坝也被摧毁了。哎,可恶的人类啊!小朋友,我相信你是个善良的孩子,你呢呢个号召人类帮助我们吗?”
我说了一声“恩”。
之后,“东川河”还个我说了许多话,好像对我们人类有着吐不完的怨恨,真令我感到惭愧,愤怒。
“呜,呜,呜……”咦,是谁在哭呢?我顺着声音走了过去。哎呀,竟然是莲花湖啊。我问了问他原因,她说:“可恶的建筑师,既然让我们生存,就应该建筑好湖水啊。现在的湖底有许多小鱼的死尸,大鱼也不见得有几条活着,如果永远这样的话,日积月累,死尸越积越多,我一定会变得臭不可闻的,湖面还有这么多死了的海藻,玷污了我纯洁的身体,真是不应该啊。呜,呜。”
哎,莲花湖竟然哭个没完没了,让我由衷感到悲惨。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1)
古诗,是古人留下的珍贵文化。如果把文化当作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那古诗就是这个大花园里珍贵而独特的一朵美丽的花朵。
在我开始记事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开始一字一句地教我读诗、背诗,比如:《春晓》、《梅花》等。
父母带我外出游玩时也用诗句给我讲解一些景物。记得有一次,我来到泰山,站在山顶望着那些矮小的群山,看着脚下泰山的秀丽,想到了杜甫的这首《望岳》中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就是描写这时候的泰山吗?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学了许许多多的古诗,也明白了它们所蕴含的奥秘。
古诗犹如一个摇篮,在它的呵护下,我逐渐成长。
记得有一次,那时,我刚刚开始学习滑旱冰,常因为不熟练而摔倒了无数次,就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听到了旁边一个小朋友正在背诵的古诗:“宝剑风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想要学好某一件物品,是需要不断的努力的呀!而克服了困难,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我又站了起来,迈起步子,又滑了起来……从那以后,我每天坚持练习,终于,我成功了!
古诗的花朵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心田 ,而我们中华儿女们歌颂着古诗。
古诗同我一起长大,它净化我的心田,培养我的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伙伴,是永驶不停的智慧帆船。
古诗鼓舞着人们,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品质。我们在古诗的长河中汲取知识,汲取营养,就像泥土对植物的滋养一样。
现在,古诗已成为人们必须要学习的知识,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呼喊:古诗伴我成长!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2)
翻开一本古朴馨香的历史书册,承现在眼前的是每一位历史名人的风采;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充实,因为他们有着无限的魅力,让我们如痴如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明月载着对朋友的思念,随着风到夜郎西。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他对朋友的思念是让人佩服,但他所创作的三千多首诗,更是让人无可言喻。“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自懂事起学的李白是第一首诗。当时,愚蠢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想起,真是把这首诗给玷污了。我愿与你同行,我敬佩的“诗仙”李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两千多年前,一位着名文学家,思想家诞生了,他所写的这句诗主要表示了像那种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人的后果。他以诚信为主,教了一共有二千多名弟子。在二千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使我们奋发向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经成为流古至今的名句,他受人崇慕。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我愿与你同行。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诗,真是让人仰慕,嫉妒。他把西湖描写的惟妙惟肖,让人迫不及待想到西湖去看一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有着广阔,坦然,乐观的心扉,虽然被贬,但他不像柳宗元那样伤感,惆怅。苏轼,我愿与你同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不光是表面意思,更加的表达了很深的含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对母亲的思念,母亲对儿子的思念。都凝聚在这件衣服上。陆游写的诗让人感动。我愿与你同行。
我愿与你们同行,共同学习。用智慧的双手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3)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的这首小诗就描绘了一幅西湖夏日的“阵雨图”。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饮酒,恰好捕捉到了转瞬即逝的四个画面――云翻、雨泻、风卷、天晴,有远有近,有动有静,使读者如临其境,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诗传情,以诗绘景。除了西湖夏日的阵雨,古诗中还描画了更多的雨,有着多变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四季多变的雨
春夜的雨,细细的,柔柔的,如牛毛,如花针,踏着春的步伐而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雨是细密的,它滋润着万物,唤醒沉睡的生灵。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黄梅时节是立夏后梅子由青转黄之时。黄梅时节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黄梅天总是细雨绵绵,而青草池塘处处的蛙声,似乎让人心里多了一丝夏日的烦躁。
宋代词人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的是秋天的雨。潇潇暮雨在辽阔的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显得分外清朗寒凉。开篇描写这样的雨景,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强烈的思归情绪。
古诗中描写冬天,往往以雪为主,很少写到雨。孟郊曾这样写:“楚水结冰薄,楚云为雨微。”寒冷的冬季,楚地的河流结冰很薄,云朵成云布雨,降下点点滴滴的冬雨。冬雨在孟郊的诗中,是寒冷肃杀的,这也是冬雨最大的特点。
蕴含情感的雨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雨来自于自然,更来自于诗人的内心。雨,是涂抹着诗人浓烈感彩的一种意象,或欢乐,或愁苦,或洒脱,或激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总能看到路上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形单影只,踽踽独行。清明的雨,弥漫着淡淡的哀愁;清明的雨迷迷蒙蒙,就像人们心里的惆怅。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场洒脱悠闲的雨。从容自适的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青山绿水间悠然垂钓,江上渔舟,雨中红桃,让人感受到高远、脱俗的意趣。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磅礴悲壮的雨,夜深了,诗人躺在床上听到风雨的声音,梦见自己披着盔甲,骑上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