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品学概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 学科地位 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淑蓉.对于我国高校恢复商业经济专业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论,2004(2)
2.吕庆华.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
3.姜德波.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
4.黄国雄.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2(2)
关键词 编辑出版学 学科体系 分支学科 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China
LiJianwe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AbstractThe standard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ubject construction is urgen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all is to value and study the four main points of this construction, which are, namel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ubject stablishment,sub-disciplines and related subjects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Key wordsediting and publishingprofessional educationsub-disciplinessubjectestablishment
编辑出版学是由许多个知识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84年,胡乔木同志致信教育部,倡议在高等学校设立编辑学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已初具规模,据调查,截至2007年7月,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有68个以上,硕士研究生办学点38个,博士点5个,教育水平和办学层次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问题成为编辑出版学教育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虽然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硕士和博士办学点多挂靠在别的学科之下,编辑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建设还需更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迫在眉睫,本文将从编辑出版学的相关学科、分支学科、学科设置、专业教育四个方面对如何建设科学的编辑出版学科体系加以思考。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编辑出版学与其相关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编辑出版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按其联系性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编辑出版学的基础学科,即为编辑出版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的学科。在众多的此类学科中,与编辑出版学在研究内容上联系紧密的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文化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二是编辑出版学的交叉学科,即与编辑出版学在研究内容上有某些交叉或具有某些相通性的学科。与编辑出版学有此类型联系的学科主要有新闻学、版本学、目录学、图书馆学、市场营销学等。
二、对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的理性认识
所谓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是指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某一层次上探讨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的发展变化规律,其成果能构成对出版学研究对象的整体认识的学科。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是构成其学科体系的基本成分。
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的构成,应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形成由众多的知识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某类单一的零散的知识的简单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分支学科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内容;知识体系是相对独立的,即与其他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排斥性和不兼容性,这就意味着这些知识不能被包容在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范畴之内,也意味着这些知识独立存在很有必要。其次,其研究对象应与编辑出版学研究对象紧紧相关,不应该脱离编辑出版学这个大的主干学科而单打独斗。编辑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编辑出版的理论、应用和历史的相关内容,这样,从理论上讲,凡与编辑出版的理论、应用和历史相关的各项内容,都可能成为编辑出版学某一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再次,作为编辑出版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成果应该能构成对编辑出版学研究对象的整体认识,即对编辑出版学这个主干学科有贡献性共识性的认识。
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形成的具体标志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出现。在我国编辑出版界有着一定影响的、关于某一专门主题的学术专著或一系列研究论文的出现,是衡量某门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已初步形成的具体标志。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出版学基础、出版史学、出版文化学、出版资源学、读者学、出版人才学、出版法学、书刊校对学、期刊出版学、电子与网络出版学、出版计算机应用学、出版物营销学、物流组织学、出版物发行学、出版经济学、出版信息学、版权贸易学、出版对外贸易学、出版物印制与管理、出版业宏观管理学、企业经营学等分支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对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设置的具体构想
王振铎在1999年第4期的《编辑之友》上谈到,“新修订的本科高校各专业学科目录中, 增设了一个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下设五个二级学科: 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图书发行学。这里我们可以将编辑出版学理解为编辑学与出版学, 编辑学研究各种出版物或各种传播媒介中的编辑活动, 出版学则主要研究出版社与报刊社的出版经营活动。如果这样理解不错的话, 就不如干脆把二者分别列为编辑学与出版学。”
笔者认为,编辑出版学是编辑学与出版学紧密结合的学科,既不能脱离编辑学谈出版学,也不能撇开出版学单论编辑学,它们不是相互对抗或者是包含的关系,而应该是对等的平衡发展的关系。基于此,若想设置编辑出版学的分支学科,根据对全国编辑出版学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的调查来看,编辑出版学的分支学科的划分应按照以下构想:
1.按照编辑出版产品的类型来划分分支学科。就是先按编辑出版产品类型划分为若干类分支学科,然后再在每类分支下按基础理论、编辑、生产制作、流通组织、读者、技术等来设置各个分支学科,由此可以组构如此的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图1):
2.按编辑出版活动的不同性质层面划分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据此,我们可以将编辑出版学的分支学科划分为(图2):
3.从编辑出版活动的形成条件角度来划分分支学科。
首先是探讨编辑出版学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的学科,如编辑学概论、编辑史学、编辑美学、编辑文化学和出版学概论、出版史学、出版美学、出版经济学、出版文化学等(图3)。
其次是研究编辑出版活动构成要素的学科,如图书商品学、出版企业管理学、出版信息学、出版资源学、读者学等(图4)。
再次是研究编辑出版活动过程的学科,如校对学、出版发行学、出版策划学、物流组织学、印刷学等(图5)。
第四是研究编辑出版活动环境的学科,如编辑法学、编辑管理学、编辑社会学和出版法学、出版宏观管理学、出版社会学等(图6)。
第五是研究编辑出版活动的组织技术与方法的学科,如编辑应用写作学、现代编辑技术学和出版会计学、出版统计学、计算机应用学、现代出版技术学等(图7)。
4.按照研究内容的性质来划分支学科
首先是编辑出版学理论,着重研究编辑出版学原理,从整体上把握各种编辑出版活动性质特征与规律的学科。其中编辑学包括编辑学概论、编辑社会学、编辑文化学等,出版学包括出版学概论、出版经济学、出版资源学等。
其次是编辑出版学应用,即研究局部的具体的出版活动规律的分支学科。其中编辑学包括编辑学概论、编辑社会学、编辑文化学等,出版学包括出版学概论、出版经济学、出版资源学等。
再次是编辑出版学历史,即研究与编辑出版活动有关的历史的分支学科,有利于借鉴历史经验。其中编辑学包括编辑学概论、编辑社会学、编辑文化学等,出版学包括出版学概论、出版经济学、出版资源学等。(图8)。
编辑学与出版学也是不可分离的,以上四种构建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的分支学科设置模式,是环环相扣的。同时,编辑出版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看待编辑学或者是出版学问题,而应该将其放在社会发展这个大系统中综合考虑。这就离不开对编辑出版学业务与教育的研究考察。
1998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审定,将编辑学、图书发行学整合为编辑出版学专业以来,编辑出版学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根据笔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我国编辑出版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的初步调查,我国编辑出版学初步形成了一个多专业、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专业教育体系,但在以下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结果显示:
1.教师――队伍建设高标准、严要求
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着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将一些有影响的编辑出版单位作为教师的实习单位,派专业教师去实习锻炼,了解编辑出版环节和操作的情况,解决教师在业内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其次要聘请业内人士做兼职教授;还要引进业界一些高层次的人才,在引进师资方面,要优先考虑有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
2.课程――设置科学化、规范化
由于编辑出版学最初是挂靠在其他学科和专业之下,因此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多依托原挂靠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缺乏科学和规范,编辑出版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文理结合,要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规范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比例, 标准必修课与选修课包含的内容等。编辑出版学教育迫切要求进一步充实教育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媒介传播产业对新型编辑出版人才的需要。
将一些有影响的编辑出版单位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并使其制度化。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实习实践量化标准,明确教育单位和编辑出版单位在学生和教师在学生实习和实践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从制度层面解决实践难的问题,平衡全国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实践资源。
3.产学研相结合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与教学不可分离,而教学与研究也优势互补,我们不应该将其孤立开来。对在岗的编辑出版从业人员,要对其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实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引入编辑出版队伍竞争上岗冗员分流的办法,从而提高效率。对于编辑出版学的教育单位来说,应该从校内外编辑出版部门借聘有一定编辑实践经验的编辑作为专业教师, 鼓励教师联系编辑出版业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教育要面向产业,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把握出版业的现状,提出发展对策,为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编辑出版学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根据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不同特点,编辑出版学教育有必要控制本科发展规模,将本科教育重点放在网络编辑、电子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方向上;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提高理论深度和专业研究水准。
希望编辑出版教育界和业界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加强沟通,产业、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促进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科学化、规范化,使编辑出版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振铎,刘娟.我国编辑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J].编辑之友.1999(4).
[2]罗紫初.论出版学的学科体系[J].出版发行研究.2004(7).
[3]共商课程设置,同谋学科发展――出版学学科体系与教材建设研讨会纪要[J].出版发行研究.2006(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人才;交叉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303-02
营销员是以营销商品、服务为主题的人员。在商业化社会,营销员对公司的利润实现与规模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观察近年营销类毕业生的分配和就业状况,形势并不乐观: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比例逐年上升,已上岗就业的学生下岗和转岗的为数也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类学院培养的传统型人才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不再受市场的青睐。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趋个性化的市场细分和日趋完善成熟的市场需求,使中国营销人员面临着严峻挑战,对他们的整体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就业岗位市场的需求就像闪亮的灯塔,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目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营销人员不再是单一模式的推销员,而是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级营销师,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变迁能力的社会有用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建立立体交叉模式培养环境与机制,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娴熟技能、开阔思路和诚信踏实的复合型营销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
一、“营销学科课程”与“交叉学科课程”联合培养
营销学科课程主要指营销专业理论课,包括场营销学、商品学、电子商务概论、企业管理、会计学、经济法、商务谈判、广告学、销售管理、市场调研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启发式研讨、实验演示、案例分析与录像观摩、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实践。
为丰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例如,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去图书馆、网络、企业等查找、收集营销实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等;鼓励学生进行营销角色扮演,让学生熟练、灵活和深刻理解并掌握营销学的基本理论。
营销专业毕业生完成学业后,将参与社会各行各业的营销工作。这时,作为营销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营销基础知识,还要熟练运用行业产品/服务的知识,才能在复杂细分的市场环境下沉着冷静、审时度势、寻求突破最后取得订单。一个优秀的营销员就是前线指挥官。在此现状下,过分强调营销专业之“专”是对大部分学生的不负责,是真正“胡同式教育”,大部分学生将有被堵在死胡同的危险。
因此,在营销专业基础课程之外,打破学科专业的条块分割,构建学科交叉的培养环境,在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良好环境中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考虑实际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当前学院教学资源和任课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综合安排一些选修课程以覆盖多个学科的内容,安排不同专业的若干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不同学科的教师,尽管研究领域和方向差异较大,但在培养学生拥有更丰富的专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造就创新,极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这些交叉学科选修课包括公司战略、工业竞争分析、战略管理与控制、资本市场、心理学、消费品市场营销、零售学、决策及伦理价值等等。另外,营销方向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具体到为某个特定产业服务,例如设置体育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服装营销、保险营销等等,加强学生在产业方面的科技知识深度,提高学生个人的职业竞争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交叉培养
营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问,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结合职业资格考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使毕业生有一技之长还有多技之长,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营销业者的高要求。
“工学结合教学”是“理论与实践交叉培养”的核心。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将传统教室转向教授与实训实习一体化的课堂,将传统校内教室转向校内校外教学相结合的课堂。一方面在校内建起实训室,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出校外,深入到企业基层,亲身体验硝烟弥漫的营销市场的运作。
“实训”是 “两元制”教学,不仅教给学生营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掌握营销技能。在培训方式上,以项目实战带动教学,以案例贯穿教学,带领学生一起做真实市场要做的项目,如果学生遇到什么问题,老师和学生可以当场讨论并解决。相对于学历教育的校园式模式,实训则是市场式的、合作式的、学徒式的,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参加营销市场的实际项目,全面学习规范的销售运作流程和丰富的营销知识,让他们在学院就拥有实际的工作经验,走出校门后轻松上岗。这种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内容的操作训练,也基本结合了多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要求。教师在实训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专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应试技巧,鼓励学生结合兴趣和就业需要努力取得多个学科(交叉学科)的资格从业证书,使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能比较容易地获取一些与职业相关的诸如营销员、外销员、证券从业人员等证书,以提升就业应聘的竞争优势。
参与到企业实践的专业实习是学生必修的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实习,在真正的战场上不仅开阔视野、丰富社会知识,而且熟悉了营销市场实际运作,锻炼了自身的沟通和营销管理能力,增强了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与“行业” 交叉培养
中国有句古语:名师出高徒。要培养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深的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专业与行业相结合,以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向精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具体的就业岗位出发,制定相应的课程及课程内容。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实用技术,采用项目式教学,把具体的营销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把行业的新技艺、新观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专业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搭建学术平台,将知名专家、学者请进来,使学生们随时了解营销领域新观点和新动态。这种“专业与行业”的交叉培养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教师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不断拓宽。专任教师与行业名师两支师资队伍协力推进,获取了相得益彰的成效。
行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行业订单培养模式是专业与行业交叉培养的又一重要突破:高职院校主动为一个行业的一家或多家企业的相同岗位针对性地培养营销人才,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共同进行课程教育和技能训练。将营销行业人才培养工作融入行业建设中,为企业的销售系统准备一批熟悉专业技术、熟悉产品应用、具有一定销售技巧的实用技能型营销人员。
四、“技艺”与“诚信”交叉培养
做事先做人。试想想,如果客户不接受营销员的为人,还会进一步接受他营销的产品吗?现代信息传播非常发达,许多客户因不断接受信息而变得非常精明,可以轻易察觉营销员是否诚信。客户和其他所有人一样,都希望与诚信的人打交道。
在当代中国背景下,诚信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效地吸引和保留更多的客户。
诚信培养要及早进行,学生不仅在学院要掌握专业技艺,而且要接受诚信教育,学会诚信做事做人。因此,必须把“以诚信为本”的思想放在首位,让诚信构成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中自觉恪守诚信、实事求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其次,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最后,高职院校要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学院的一切时间和空间,精心规划、合理搭建诚信教育学习园地,在校园、教室、寝室、食堂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标语、格言标牌;利用校报、宣传专窗、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诚信教育宣传;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诚信教育活动,诸如名家讲座、名人访谈、诚信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活动;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状况。让学生在学院的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充分享受诚信教育,逐渐形成 “诚信立身、诚信做事”的良好习惯,为未来的营销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品德基础。另外,中国已经加入WTO成为一个世界经济贸易成员,许多营销工作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外语,所以高职营销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可以拓展市场就业和职场提升机会。但是目前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达不到实际工作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机遇、新发展、新挑战都对营销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择业竞争愈加激烈。择业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的竞争,是学校教育实力的竞争。在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建立多方交叉模式培养环境与机制,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知识扎实、技能过硬、务实创新、诚实守信的有用之才,才能使学生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更加适应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纯海.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石[C].辽宁省教育厅论文评选.
[2]订单+实训,华育国际[EB/OL].省略/order.htm.
[3]郭萌,杜鹏.美国MBA市场营销课程设置对中国的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4).
[4]王晓义,杨忠直.从美国经验看中国MBA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4,(7).
[5]谢导.MBA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几点主张[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我国在将近700所普通高校当中,有几百所设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的学校,分布在综合类院校、经济类院校和其他各专业类院校当中。其中,很多医药院校也设置了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或医药经济国贸方向),有些甚至设置了医药贸易学院。由于师资、办学理念等差异,医药院校的国贸专业在不同学校所教课程、课程模块化方向有很大不同,有些以医药类课程为主,有些以经济类课程为主,有些在不同的课程模块当中平均用力;有些院校选修课很多,有些院校基本是必修课。本文以全国29所医药类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或方向)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它们所设立的课程及课程模块,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1对医药院校国贸专业主干课程的分析
29所高校总共开设了144门不同的主干课程,平均每个学校开设21门的主干课程,有些课程的重叠度比较高。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军事课、体育这4门课程是必开的。有10所以上(包括10所)院校均开设的课程表略。综合这29所医药院校,开设最多的主干课程全部以经济管理类课程为主,主要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等;其次是专业方向课,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然后是一些社会学研究方法,如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调查、统计学等。对于课程设置的第二梯队,主要是5所~9所院校选择的课程,。表2开始体现医药院校的特点,譬如开设药事管理学、中药药剂学、药理学、中医学概论、临床医学;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经济、金融、管理类课程,譬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对于医药和经济、管理结合的课程,这29所院校主要开设有卫生经济学、医药商品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统计学、医药企业管理学、药品商务策划、医疗保险学、卫生服务营销学、医药进出口业务、卫生管理统计、医药营销学等。这些课程反映了不同医药院校在不同方向的医药与经济结合的方向,所以开设院校都比较少,从医药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模块化来看,首要的主干课程是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其次才是医药类课程,而经济管理和医药类相结合的课程,在大部分医药院校开设都比较少,这首先和师资力量有关,大部分教师没有从纯经济或者纯医药专业转变过来;其次和研究水平有关,国内把医药和经济管理相结合的研究,还停留的实证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就无法独立成一门学科;再次和教材编写有关,国内的医药院校还没有实力相对比较强的高校能够真正编写医药和经济高度结合的课程教材。
2医药类院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的分析
对于大部分医药院校国贸专业(方向),在课程模块化过程中,基本划分为通识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实践课程模块5类。通识基础模块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校学生必修的通识课程,譬如政治、哲学、计算机、英语、创业教育等;学科基础模块是和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必修课程,譬如高等数学、化学等;专业基础模块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如国际贸易理论、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选修模块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学校师资力量,主要是以选修课程为主。大部分医药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开设情况都不是很理想,有些有一定的实验室,有些通过实习基地完成,有些通过第二课堂等形式完成。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院校很多,可以把这些院校划分为综合类院校、经济类院校、医药类院校,把医药类高校开设的课程与乔传福等(2009)的研究作对比,(表略)。在总体课程设置方面,医药类高校门数最多,平均共计61门;而经济类高校平均共计58门,综合类高校平均共计51门,与前两者相差很大。提示综合类高校开设的课程并不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较长。医药类高校课程门数多的原因主要是选修课特别多,其它学科建设还不是很规范,目标不明确,来自于经济、管理、医药、法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比较多。而经济类高校就克服了这个弱点,其选修课主要是以经济类课程为主,但是其经济类课程的实力要比综合类高校强一些,学生的选择面宽些。从内部结构来看,选修课模块变化最大,医药类高校选修课最多,其次是经济类高校,最后才是综合类高校。从实践课程来看,经济类高校最多,其次是医药类高校,而综合类高校最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经济类高校的主导专业,实验室齐全,实验设备充足,教师齐备,所以开设实验课程有先天优势。从通识基础模块来看,经济类高校最多,而医药类高校最少。这说明经济类高校对于通识类课程,师资力量较强,开设较容易,而医药类高校,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实际上,即使在医药类高校当中,其课程设置也极为不同,反映了医药类高校的国贸专业的差异性。这种状况在美国多个高校的人力资源专业上表现也很明显[2]。
3我国医药类高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存在的问题
3.1课程模块化目的不明确课程模块化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但我国医药类高校在国贸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普遍存在大杂烩现象,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课程联系不紧密。课程模式陈旧,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在这个课程体系下,学生不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无法清楚自己的课程模块在整个培养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3.2反映经济与医药结合的新课程少真正把医药和经济相结合的课程少,而这些课程真正开设的学校也很少。学生进入医药大学学习国贸专业的目的,肯定与进入经济类大学或者综合类大学不同,着重差异在经济类课程与医药相结合。这就要求医药类高校在这些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编写教材,在具备良好的医药和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以医药为背景学习到很多的经济学知识。
3.3实践课时不够,教师实践不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外向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在加强实践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该具备同等地位,这就需要大力减少一些公共基础课程。要开设一些国际性的课程,尤其是国际商务、贸易函电、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是理论基础扎实,而是首先工作要能上手。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进入高校,缺乏在企业相关工作的经历,即使是那些具备国际贸易各种资格证的老师,也是属于考证型,真正在企业实际工作、实际应用的教师占比比较小,所教内容很容易与实践相脱节。
3.4课程安排不合理且缺乏实践教材从选择的教师教材来看,大部分都是理论型教材,缺乏实践性教材。现有的教材是学科、学术型,而非企业任务完成型、项目完成型。教材内容的设计偏重理论,而且对实践细节无法把握,即使是案例分析,仿真程度也不是很高。高校普遍要求一定的理论课程和一定的实践课程相对应,但是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来讲,很多实践课程要涉及多个理论课程,比较合理的实践课程方式是实践课程脱离原来的理论课程对照体系,设立几个综合的实践课程。
4高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为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对学分制选修课模块进行了分类,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包括3个方向,分别是医药产业与金融方向、国际市场营销方向、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方向,还有一个共同限选课方向。将选修课程按照毕业方向进行“套餐”化,这样既能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联系性,又能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当然并非所有选修课均实行方向组模块化,还有14门课程是共同限选课,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当然这种改革会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师利益的分配方式、对原有的实验实习实训模式的形成挑战。毕竟方向组不同,实验实习的要求也就完全不同。除了选修课程“套餐化”之外,医药院校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4.1多设置学生实训的课程医药类高校经济类实验室建设水平普遍较低,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较严,学生无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付诸实践,如果能够在高校里开展一些实训机会让学生参与,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譬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风华国贸,让国贸学生在广州大学城自己筹建商品交易柜,从整个流程上用自己的资金开展真实的商品交易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实践理论,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获得收入。
4.2做到课程模块多样化课程模块的弹性化,既要考虑学生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多开设选修课,同时要让学生学习有一定的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可以在不同方向设置几个课程组合,学生按方向选修课程,更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解决了课程模块动态化的要求,因为按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同一方向的不同课程可以根据市场、师资、研究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但是方向组是比较稳定的。教学计划制定者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状况,对需要修改的少数模块进行修订,不仅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专业的发展,而且能大大缩短教学计划的制定周期。同时在方向组里,可以开设一些专题研讨、学者专家讲座,以增加很多科技前沿,以及与社会、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内容。
4.3将新的课程体系纳入到专业模块当中要求基础层次是通识教育模块,而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都应该根据医药方面的经济、管理要求,把原来的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进行改造,实在不能改造,也可以提供在医药方面的案例,加以教学研究,真正提高学生的医药经济知识和能力。要把医药院校国际贸易的课程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起来,强调医药的特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反映新兴和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把医学和药学教育背景放在突出位置。要提高医药院校国贸专业的地位,就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教学质量,跟上现代科学知识更新的步伐,压缩传统课程,建立反映时代特点的新课程体系。医药院校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是学科专业化和业务专业化的统一,要把学科专业化、纵深化和业务专业化、实践化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