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生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伊犁;地域;美术;美术新课程;开发
一、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开发地域美术资源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新疆成为全国第三批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在2008年9月正式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主要按照课程标准中的5个系列9个模块在全疆范围内实施。伊犁位于新疆的西部,就目前而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不如内地城市,加之人才的匮乏,导致这里的美术教学相对落后,还处于缓慢提升的阶段,而地域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对于当地美术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对现有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而言,灵活的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地域资源结合,现阶段难的是需要找到适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编写合适校本,并能适应学生们的需要。充分开发地域美术资源,并且将其运用于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对解决当下美术教育的特殊问题,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伊犁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伊犁地区出土的大量工艺美术作品让世界人民惊叹,石人、彩陶、金属器皿、织物等数量多种类丰富。还有精细的民族手工艺,毡子、地毯、木雕工艺、铁艺、刺绣、花贴、都市等。美术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比如沙粒画、羊绒画等。这些个丰富的美术资源足以构成一套系统的美术教材,运用在伊犁地区的美术课堂上。
二、地域美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现状
伊犁的地域美术资源有如一个“矿”,但是目前这些资源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导致很多学生在上完高中三年之后,对家乡的很多美术文化、历史和现状一无所知,比如新疆出土的青铜器,出土的红宝石金面具等。哈萨克族的刺绣、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等民间工艺也很少有人知晓,大量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民居特色被排挤到了城市的边缘,这些珍贵的文化逐渐遗漏。血淋漓的经验告诉我们,需要在高中就给学生埋下整理、传承的种子,弘扬对地区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目前伊犁地区的中学美术教学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课本开设课程,对于抵御资源的教学研究几乎为零,也有一些学校做了一定的尝试,但是较为分散、不成体系。目前正对这一问题,在美术课程逐渐得到重视的今天,课程改革中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业课程与美术教学研究。开发具有地域资源的基础美术教育鉴定较为突出,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选取具有开发意义的,利于增强美术课程的,较为贴近实际生活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热情的方面加以研究。面对种类繁多的美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谨慎考虑,由于美术发展的特殊性,在美术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门类中,选取有利于课堂的点来进行实施。考虑到高中美术课程的实际情况,对每个课时的内容含量和深度都要安排适当,在教学中选取合适高中知识水品的作品和可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并且必须做到图文并茂,作品图片清晰正确,以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并且设置发散思维的“思考题”或“独特视角解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自我拓展和衍生。再者说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固定的教材是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发展要求的,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美术门类时都需要填充和完善教材,并且需要使用课件来展示大量的资料。让课堂成为一个视觉化的,强化视觉感受,通过课堂的“艺术考察与实践”与“课外寻找”题目培养学生在课外了解文化研究学习艺术的能力。
三、美术新课程中加强多种艺术形式的开发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撰写考察报告,教师给予相关的阅读书目和查阅的资料,以方便学生通过手机资料,完成考察。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在考察报告中所体现的知识点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理解,需要老师在后续讲课中解答疑难问题。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效果会与以前不大一样,以新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直观的参考背景,学生的审美兴趣也可以在教学时查缺补漏。目前学生在美术课上的热情并不高,对于书本上的美术作品欣赏一直较为反感,这一点在伊犁地域的某些学生上尤为明显。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对于具有地域特征的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和积极的上课态度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并且以贴近生活的作品让学生们主动参与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新疆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模糊,通过在课堂上等于地域美术资源的讲解,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了解新疆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更强的知道作用,通过美术课程更加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和文化,充分实现美术的德育功能。
四、思考地域资源美术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美术鉴赏、绘画、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系列。修完得到相应学分,在高中阶段我建议学校给予美术课程充足的课时量,按照课程的安排,把教材中的单元统一整体灌入鉴赏。把地域资源模块放在学习中,突出地方文化资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解决美术课堂的特殊性问题。新疆目前的很多获奖油画、国画作品、以及设计作品内容可以放在绘画欣赏系列中学习,少数名族工艺、纹样和建筑等放在工艺美术系列中学习,与美术教材认识体系接轨。
五、结语
开发地域资源美术,并且推广到教学实践中。伊犁地区的自愈资源丰富,有如诗如画的风景,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和丰富的出土文物等,目前需要对当地的美术资源进行筛选,更具本地实际情况做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知识难度的把握,以适应当代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审美水平,做出多样性,富有弹性的地方教材,因材施教改善教学效果。使地域美术资源在新课改中实现可研发性和持续性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令欧洲不少餐馆生意冷清,为招徕顾客,西班牙北部希洪一家名叫达里奥斯的餐馆别出心裁,推出“抗金融危机套餐”。
该套餐的奥妙就在于便宜:花费一欧元就能在餐馆里吃到一个套餐。
这套套餐由一个海鲜汤、一份排骨米饭和一份鸡肉或者凤尾鱼沙拉组成,同时还有面包、饮料和甜点。
在过去两个星期中,该餐馆每星期里提供一天套餐,以做试验。上个星期四,近四百位顾客来到这家拥有四十九个座位的餐馆品尝套餐,据说效果不错。从今以后的每个星期四,这家餐馆决定都会提供“抗金融危机套餐”。
“乒乓女皇”邓亚萍成剑桥博士
2008年11月29日下午,中国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从英国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近八百年的历史中,这是第一次有像邓亚萍这样重量级的世界顶尖运动员拿到博士学位。
美研究发现穿红色衣服对异性比较有吸引力
美国日前的一项研究发现,穿红色衣服对异性比较有吸引力。研究显示,这可能是因为红色引发原始本能,联想到性。而且发现女性穿绯红色或深红色衣服时,男性较想和她们约会,并因此较愿意花更多钱在她们身上。
研究先给受试男性看一名所谓相貌平平的年轻女子的照片,照片中她身穿各色服饰,包括红色、白色、灰色、绿色等。100多名男性,其中大部分是罗彻斯特大学部男生,在看过这些照片后,再请他们对这位女性有多漂亮,多想亲吻她们,多想和她们发生性关系等评分。结果即使是同一人,男性认为穿红衣的那张较有吸引力。
另一批照片显示一位女性,穿不同颜色的衬衫,红色再次受注目。男人愿意花在红衣女性上的钱,也是穿蓝衣女性的两倍。即使结果如此,男人仍坚称衣着颜色不会影响他们的选择,这表示男人根本没有感觉到红色的魅力。
研究发现男性穿红衣对女性也较有吸引力。艾略特表示,这可能是非常深层的生物倾向影响,对红色的喜好,是一种进化遗留下的产物。
情商纳入干部考察值得期待
山西省公选办表示,在考察干部时,除考察人选的工作能力外,还将注重“情商”考察,个性特点、言语表达、团队合作精神等内容将进入考察报告。
情商不仅是一个人心理能力的重要反映,也是其诸多实际能力赖以存在的必要基础。如果说智商讲的是如何干事,那么情商指的就是怎样做人,具体表现在勤劳、正直、自律、诚实、善良、勇敢、俭朴、守信、尽职尽责、公道正派等方面。很显然,能不能干成事主要靠智商,但乐意不乐意、诚心不诚心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靠的则是情商。因此,考察干部既要看“智商”,更要重“情商”! 将“情商”纳入干部考察无疑会让考察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值得期待。
英国摄影师用蔬菜食品拍出艺术杰作
乡村风景有椰菜制成的树木、土豆制成的岩石、罗勒和香草制成的小草、坚果制成的乡间小道,手推车则是由面包框加装蘑菇轮子制成的。气球则由苹果、芒果、草莓、香蕉、大蒜、柠檬和酸橙雕刻而成。
【关键词】实景教学 艺术设计 应用研究
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类教育而言,建筑、景观、城市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体系都是应用性强、专业性强的学科领域,因此,在教学中也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然而,在未来实际设计工作中,有很多市场化内容与项目环节,在传统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不能得到很好或真实的体现。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构成中要创新教学思维、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采用更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手段、面向就业、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景教学模式
实景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学生角色的转换,使之由一个学生变成当事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核心思想是“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置身于现实场景中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感受工作场景的现实氛围与细节,并成为学习与工作场景中的参与者或主体。
实景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第一,实景教学所要求的教学环境较为复杂,教学难度随之增大。“走出教室,步入实景”,相对简单可控的传统教学环境而言,实景教学的环境(社会环境或者自然环境)有着诸多不可控因素。第二,实景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相对而言,其信息量更大。课堂上书本上所教授的学习内容来源于从实际场景的提炼和总结,内容精炼、纯度很高,实际场景中的信息来源相对比较原始、粗放,但也更加具体细致。第三,当学生置身于教学实景中变得更加活跃、求知欲更强,因为他们身临其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在接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身体感官更为机敏,会在体会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疑问,导致主观上的求知欲望更强。
实景教学模式现阶段在很多专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英语专业的情景角色扮演、经济学专业的模拟沙盘都是实景教学模式应用的典型案例。
二、实景教学在建筑专业课中的分类与应用
城市设计、建筑、景观等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中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于实景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具有较为广泛的空间。以建筑专业课为例,从教学形式上,实景教学模式可分为活动组织类、实物认知类和现场设计类。
明确实景教学模式的分类,有利于提高其使用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其在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在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个别班级的实验,记录了实景教学的全过程,总结了3种实景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形式以供分析。
1.活动组织类
活动组织实景教学是对一个实践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具有现场感的模拟。例如在建筑设计这门课程中开展“建筑设计招投标会议”的实景模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招标文件与设计任务书开始,到承接任务,进行方案设计,投标文件的制作与汇报展示,最后到评标环节,这种全过程、全方位地模拟建筑设计公司的设计前期与后期工作,让学生完整地掌握建筑设计的工作程序。这类教学属于活动组织类实景教学。
范例:建筑设计课的“方案汇报与投标会”
建筑设计作为应用性很高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各类设计单位从事项目相关工作。这一范例是在一个30人班级的建筑设计教学中,采用实景教学模式进行一次对建筑设计投标过程完整真实的模拟。
在设计工作的初始阶段,首先,向学生介绍设计工作的流程与工作环节:一般流程为,设计招标与任务书发放――信息收集与分析――单元小组方案设计――设计整合交流――设计成果展示――汇报与投标会议,同时以分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其次,以最后阶段的方案汇报与投标作为实景教学的试点过程,由专业负责教师组织现场投标会。最后,现场投标会进行全程记录,现场由其他专业课教师进行评标,最终总结。学生通过项目投标的实践操作,了解学习并完成设计的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此次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整场活动的组织与编排。
通过这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工作环境氛围中,对设计工作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加强与深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
2.实物认知类
实物认知类的实景教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实地考察,对该事物有一个全面、真实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中国建筑史的课程讲授中,加入对中国古建筑的实例考察与图形解析的实景教学内容。在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到植物园中实地考察,通过对实物的近距离观察加深对该植物的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的了解。
范例:中国建筑史课的“乐平戏场考察与评估报告”
笔者在中国建筑史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我国传统古建筑的空间的适用性、社会功能及营造方式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本次实景教学实践利用对江西乐平县仿古木构建筑评估的机会,带领大二学生开展了一次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通过实物向学生讲授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加深理解,并形成评估考察报告。考察的工作流程为:任务发放――考察行动安排――考察方式讲解――目标建筑认知――现场测绘考察――评估考察报告。
此次教学过程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幸运的是,建筑还在修复阶段,所以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的结构形式,包括建筑的插梁式结构体系、外檐斗拱式的挑檐以及主入口门屋采用三重檐歇山顶的情况。在现场,用实例向学生讲授梁枋与柱之间的榫卯连接方式、减柱法的构造形式,更加形象和具体,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对需要了解的实物有一个比较生动、具体的了解,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实景教学可以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3.现场设计类
现场设计类实景教学,主要对需要设计的目标地块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汇总后,现场进行方案设计。例如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课的户外广告现场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城市中选取广场等重要节点的户外广告进行改造设计,运用拍摄、测绘以及三维地理信息与成像等现代设计辅助手段,对于现状的各项系统指标进行记录、分析、总结,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再邀请广告的受众者参与讨论,最后进行深化设计。这种通过对地块实地的感知,让学生的设计不仅限于图纸上,而是基于现实状况更具可行性。这类教学属于现场设计类实景教学。
范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课的户外广告现场设计
该课程的现场设计部分主要分为:前期现场调研与考察、现场构思与方案探讨两个部分。在课程总体安排中,现场部分在前期考察与方案探讨中较多,后期则主要为课堂设计部分。现场设计在于让学生在现场充分了解该地块具体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设计该区域建筑广告牌。
本次教学方式是由专业教师在城市中选取3个有待改造的城市空间节点,分别交予3组同学进行前期考察、踏勘与现场设计工作。现场设计的工作流程为:设计场地选择――现场调研考察――现场构思设计――设计现场公示――受众参与讨论――方案深化设计。在初期考察结束后,汇总为“户外广告考察与设计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报告内容是对目标地段的广告位数量统计、类型分布、设置现状等方面分析现有问题,现场提出合理的改造意见及勾画初步方案草图,再将设计草图在现场公示,邀请市民参与方案讨论,听取受众者意见,最后各组在现场勾画的草图与市民反馈的基础上再回到课堂进行深化设计。
这次现场设计使学生更真实、细致地对目标地块进行了一次完整、全面的分析,使他们更为深刻、具体地了解到设计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使设计更符合当地环境,符合受众需求。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目标场景中对自己所设计的场地有一个比较真实的、具体的、综合性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设计过程更接近真实情况,提高设计能力。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中实景教学模式应用的注意事项
为了推进实景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高该教学法的应用成效,减少专业课教师在应用时遇到的困惑与障碍,结合上述建筑专业应用实景的成果与问题,对艺术设计专业课应用实景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做下列思考:
1.深化多元合作,优化实景教学环境
实景教学环境建设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不够。一是学校的财力、人力及物力有限,可能达不到预期建设效果;二是建设的教学环境与设备企业岗位需求可能不吻合,仿真性差,脱离实际职业情境,实景教学效果不佳;三是自行建设的实景教学环境可能在使用安全性上考虑不够。因此,需要加强多元合作建设,避免学校在模拟教学环境建设上的偏差与盲目,努力构建一个与社会、企业接近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与工作环境。
2.灵活应用实景教学,促进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
实景教学法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但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实景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其过程也需要灵活地加以应用,不能只讲形式,并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3.注重教学应用规范性,保证实景教学成效
规范地运用实景教学模式是教学出成效的必备条件。实景教学模式是以模拟或构建真实工作场景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它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的局限,不仅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专业理论、道德品行、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专业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4.促进与信息技术结合,推动实景教学现代化
实景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上。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新型教学媒体,它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可以让学习者在仿真虚拟环境里模拟训练,通过逼真的声像展现,使学生得到真实情况下难以获得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沈金辉.“校企联动,实景驱导”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界,2012(6).
[2]戴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3]赵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法探索[J].美术大观,2010(2).
[4]逯海勇,胡海燕.基于“问题与参与式”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大观,2013(12).
[5]史瑶.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的建筑教学研究[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7(6).
[6]赵崇晖.模拟教学法在中职学校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5).
[7]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目前艺术学院倡导的学院派艺术在文化价值观念上是单一的、欧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民间艺术学科在中央美院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很快。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把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文化体系及教学体系率先引入中央美院教学中。美术教育应该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轨、与西方文化接轨、与民族民间艺术接轨。民间艺术学科在学院教育中的发展,涉及到艺术院校文化与艺术教育体系的扩展与整合。美术学院不仅要教西方的视觉价值体系,也要关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研究,实践、寻找一种符合这种艺术价值文化体系的教学方式。
我们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明确高校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园地,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悄悄的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的,其实也是要靠青年群体参与的。所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作为我国美术传统的主流,作为今天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创作的东西。作为大学教育——一个智能、知识、信息集合的现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学习西方文化,那么大学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实现上将受到怀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月亮圆。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成熟起来。
二、研究视角、途径
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复制品、批量产品泛滥的今天保持着神圣性、权威性、不可复制性,从而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生产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气质。地产的资源,提供了在那个地区产生特定作品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特殊的爱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保护与调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象一个大海,每个人来到乡间田野,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激动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间艺术也随之悄然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并不乐观,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原生态民俗旅游市场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止境、廉价的滥开发,由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对原生态文化艺术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在积极准备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同步进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调研、采风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考察报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民艺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表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
2)“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引入高校审美教育——在国家大范围推行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院有幸承担了“重庆市中学美术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以及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索,根据重庆市大农村的现状,在“新课标”的精神下,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资源,建设特色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将民族民间艺术正式、系统引入高等教育。标志着建国以来,真正开始了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把本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预示着更多与文化遗产相关新学科的延伸。目前中国民间美术史上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几乎是片空白,地方志上有零星记载。随着电脑广泛应用,许多画家用电脑喷绘取代画笔,我们的学生一上装饰图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只会想到用电脑做。提到外出写生只想到广西、陕西、云南丽江,而不想到乌江流域最具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龚滩、龙潭等地。说明我们以往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宣传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教育,本文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如苗族服饰审美功能研究、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审美意识、乌江流域民俗文物审美情趣、乌江流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情感”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现代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蜡染艺术装饰图案美学特征等应用性研究,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引入高等教育,非美术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今后他们走到哪里,就可以将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带到哪里。唤起更多的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
一、认识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周末作业布置的意义:
周末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开放的、有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周末作业,让学生“乐中求知”,“动中求知”,是学生喜欢又适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多种智能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显得非常封闭。教师把作业的功能仍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设计的作业或简单的重复抄写,或机械的死记硬背,或枯燥的题海苦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教育部中也指出:“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中学生的家庭作业。”因此,运用实践性课外作业体系进行教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符合大纲的要求,它着眼于素质教育的高度,将学生从繁重的机械作业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实践性课外作业充分利用学生课外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语文教学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周末双休假日,是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接触社会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绝好机会。作为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导引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语文周未作业的布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的周末作业,可以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周末作业布置的策略
1、作业目标的多维性与形式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业的布置,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学生在复习、巩固、深化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实践运用语言,形成技能,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创造等能力。多维的作业目标必须由多样性的作业形式来实现。既要有书面的,也要有口头的;既要有用脑思考的,又要有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既要有语文活动,又要将语文学习与美术、体育、音乐等其它学科融合在一起。要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愿学、乐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布置自主性有层次的作业,因人而宜,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积极性、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承认学生差异,力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而作业设计有层次性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学生既可以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从而变被动作业为主动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
3、布置实践性与创新性发展作业,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实践是学习的目的,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求更多地注重培养儿童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运用中强化创新意识。语文作业的创新性与实践性,主要应体现在灵活运用课文的语言材料来表现学生的自由思想和个人见解,注重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灵活性和应变性,使学生在用语言反映思维的活动过程中,优化思维的创造性品质。
4、布置融合性作业,整合学生学习资源,扩宽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
传统语文作业的内容只局限于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渗透,它虽然能提高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效率,却容易使学生形成狭隘封闭的知识观。新课程语文作业设计要淡化学科间的界限,把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在知识上相关或思考方法相似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布置作业,以打破传统语文作业中形成的单纯的语文知识学习观,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包括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应该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从而纠正学生片面性单科思维的习惯,促进其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周末作业布置的抓手
1、优化作业内容和形式
(1)、适用七、八、九年级的级演说交际型,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从而积淀语感经验,锻炼语感能力,提高口语水平,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编课剧、故事会、报告会等。
(2)、适合七、八、九年级名篇名句摘记,写读书心得,写生活化作文的读写积累型,充实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加固文化底蕴,在实践活动中练笔育人。例如扩写、改写、续写等
(2)、适合八、九年级的考察探究型,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走近大自然进行考查探究,并仿照课文,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和合理想象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丰富生活体验,培育探索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2、优化作业要求
(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其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自己布置作业。其二,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快餐”型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
(2)、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
艺术设计 研究生 文化史课程
一、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设计基础理论和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点是开阔艺术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深化设计思想。学生只有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设计和学术研究潜力才能厚积薄发,成为有可持续发展力的设计工作者和研究者。
针对上述人才培养要求,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中西文化史”课程列为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主干学位课程,自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开设7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主体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本课程以历史发展为基础,以中外传统文化艺术为载体,以时间和空间为脉络线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世界文明发源地的国家、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着重分析社会、文化、思想、宗教的因素在艺术作品上的反映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外文明发展历史、中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和设计创作水平,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成为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面向世界的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侧重点
中西文化史课程是高等院校文史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文史专业学生一般有中外历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等选修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还具有一定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文献等方面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这些专业中,中西文化史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章节分列细致,课时量大,教材有相当深度。而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则要结合专业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层面、接受程度等因素,在教学内容讲授、教学侧重、教材选用与编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科一般系统学习过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课程,有些学生还具备一些中外建筑史、园林史、装饰艺术史等艺术史论知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设的中西文化史课程要与学生此前的知识结构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不能重复已熟知的内容,要在原有基础上加深理论分析与阐述,并进行内容上的拓展,补充学生在本科阶段所欠缺的知识。由于课时较之文史专业要少很多(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开设此课只有32课时),在内容设置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笔者结合上述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将教学大纲确定为中国文化史部分以历史年代为线,介绍从史前至明清历代文化。以讲授思想史为核心,重点分析历代思想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西方文化史部分其一是讲授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腊文化的特点与成就及对后世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二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重点比较中西艺术精神与艺术风格的不同。内容设置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避免了泛泛的知识罗列,从思想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历史,最终回到分析艺术风格成因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落脚点上。
三、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形式与考查形式的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存在部分学生轻视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学习,大多欠缺文、史、哲知识的问题。授课、考查方式的单一化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直观感受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考查评价方法上以课程论文或考试试卷作为考查形式,易使学生为轻松取得学分而敷衍,写作课程论文过程中抄袭现象严重,或死记硬背教科书和笔记上的考试题目重点进行答题,无法体现学生独立分析和深入研究与理解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中西文化史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查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一是课内指导教学与课外自主研究教学相结合。在第一节课上提供给学生课外研习的文献目录,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研读文献与参考书,教师在课上进行纲要式的讲解与重点问题的分析。考查方式中增加写书评和文献综述的环节。这样解决了课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其二是联系历史分析现实,将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思想或文化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由学生思考并确定要陈述的话题并准备好相关资料和演示课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演示和提问,大家就此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并展开热议。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在这样的讨论课上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为今后写作专业研究论文积累了具有新意并言之有物的选题,同时锻炼了分析、表达、辩论能力。学生的演示课件作为考查成绩的一部分。其三是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有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动画、整体界面设计,引入大量艺术作品、考古文物图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陌生和抽象的知识。其四是走出课堂进行直观体验式教学,通过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报告、感想、资料收集作为一份课程作业来完成。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和开展,是为了改变目前高等艺术教育中重视现实功利,轻视学术理论学习研究的不良趋势,通过改革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每个学生的思想、独立个性和思考研究能力全面地发挥和展现。通过教学探索,树立严谨的学术风气,使学术热情不断高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注:本研究受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子项目资助)
我对青藏高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民族一直有种近乎“原乡”的情感。我也不清楚这种情感是从何时产生的。是在云南中甸至德钦采风的路上,司机康巴汉子扎西说要到冰瀑下给我们摘报春花的时候?还是在甘肃甘南草原调研时,戴上道吉草小姑娘做的格桑花环的时候?是在青海支教时,我的学生,15岁的藏族女孩专门给我唱起一首清亮的《在那东山顶上》的时候?或者是我在云雾中寻找卡瓦格博的峰顶,策马奔驰在纳帕海草原,在雨中的拉卜楞寺听喇嘛们虔诚诵经的时候?
对“他文化”的无限好奇,让我一次又一次来到有着独特民族宗教文化的青藏高原,对“他文化”的观察和书写是对“我文化”进行反思的绝佳途径。为此,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我就选择了用一部关于藏区的民族志新闻作品代替毕业论文,并两度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进行实地调研采访,记录了我国西部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文化变迁等问题。毕业至工作前的那个短暂夏天,我又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建筑学院的同学一起到山南地区做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化旅游规划。
在与藏民的历次交往中,他们的勤劳质朴和与人为善早已铭刻我心,我常常想着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从专业的角度看,问题在整个国际传播中的地位已无须赘述。无论是西方人以“东方主义”的视角对的“香格里拉式”建构,还是国内其他省区蜂拥而至的游客对所持的符号化想象,这似乎都并不能代表一个真实的。
由于之前的支教、调研和采访,我已走过和四省藏区,但由于时间所限都是浅尝辄止。对于曾经学习国际传播专业,如今又从事同样工作的我来说,急需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进入新华社工作以后,新入社的采编人员按规定要赴地方分社锻炼一年,我如愿来到了新华社分社。
临行前,我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导师李彬老师赠我《艽野尘梦》,这本追忆明末清初藏地之事的传记,也是关于百年军政、风俗民情及青藏高原人文地理的考察报告。自入学至毕业工作,“读书与行路”一直是他对我的要求。我亦希望在这一年走遍的每一寸土地。如今,从“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那曲,从后藏政教文化中心日喀则到“的江南”林芝,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闻人来说,在高原一年的工作生活是难得的经历:趟过冰河、爬过峭壁、穿越过有熊出没的原始森林;习惯了走8小时以上的“搓板”山路,习惯了在饥肠辘辘时啃风干牦牛肉拌糌粑。藏区的大山大河有着开阔胸怀的神奇魔力,即便夜晚蜷缩在漏雨的帐篷里,身下是凹凸不平的石头,但一抬眼望见银河纵贯夜空,就会感叹这是多么诗意的生活。与老一辈的高原新闻人相比,如今在高原采访的条件已是优越,有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卡帮助及时发稿,有越野车、帐篷睡袋、冲锋衣裤保证在野外的安全便捷。
《一年》的制片人书云曾说:“当文明人在无尽地追求贪欲和野心时,藏族人在与世隔绝的荒野上安享和平与喜乐,除了人类的本能以外,别无所求。”我在的一年,则见证了在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浩荡之势下一些东西在悄然蜕变,或好或坏。
在采写的新闻常常以“第一”开头,第一座人行天桥、第一个主题公园、第一座CBD商务中心……藏族百姓在医疗、教育、就业、基本生活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全城供暖网络让高原的冬日不再苦寒,医保全覆盖让普通藏民和僧尼不再为医疗费而苦恼,立体交通网络的建立让这片曾经与世隔绝的高原与内陆省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然而,他们也同样面临现代化带来的挑战。
在偏远的农牧区,占总人口约80%以上的农牧民群体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那曲牧区的一个小县城,满街的丰田越野车取代了曾经驮物的牛马,它们的主人是因采挖虫草而暴富的牧民。而该县的县委书记,却在为如何让他们合理利用虫草收入而犯愁。牧民普遍缺乏储蓄和理财观念,丰厚的虫草收入为他们酗酒、赌博和一次性消费提供了资本。在林芝鲁朗镇的一个山村,工布藏族村长叹息着山林中的绿绒蒿和红景天因为肆意采挖而数量剧减,一方面因为过去传统保护式的挖掘方式的淡去,一方面缘于药材收购商的大规模采购。
在一些旅游景区,一些藏族孩子见到你会大声说着“Hello”,而不是藏语或汉语。唐卡、佛教法器等传统文化也随着日渐膨胀的游客群体和消费需求而被包装成为文化消费符号销往世界各地。在拉萨八廓街,唐卡店铺遍地开花:逐利的商人们为了提升“产量”,把绘制唐卡的时间由几个月缩短至几周甚至几天,用普通颜料取代矿物颜料,却依旧标以高价。
值得庆幸的是,仍有很多人能在商业冲击之下恪守底线,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因为媒体行业提供的便利,我得以在这近一年时间接触各行各业的人:文人、科学家、艺术家、政府官员、喇嘛、牧民、商人……就像翻开一本关于社会的百科全书。他们当中不乏理想主义者,在高原坚守数十年,竭力使这里变得更好。
大学艺术系教授丹巴绕旦通过举办唐卡艺术沙龙,号召唐卡艺人坚持传统,规范八廓街混乱的唐卡销售;鹰萨·罗布次仁撰写《的孩子》,为求学内地的学子发声,随后投身家乡的文化产业;藏戏团团长米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古老的藏戏重焕生机;拉萨民间影像展汇聚了一批独立藏族电影人,用影像记录家乡的变迁;大学生村官王睿智,用微博助力家乡的村务建设和农产品销售……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档案袋评价 应用 发展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形成性评价越来越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青睐,以求能给学生以全面、公正的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的定义
形成性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全面素质的发展,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多研究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发展。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
英语形成性评价也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结果的评价。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同时为教师指明教的方向,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手段和措施多种多样,档案袋评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档案袋评价的内涵
档案袋评价是指在某过程中为达到某个目的而有组织地呈现所收集的相关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展示事情的进展过程或者个人的成长经历,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出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档案袋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术领域,画家使用档案袋收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将它用在教育情境中,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展示学生学习的进步状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档案袋评价随之引起了教育学家的高度关注。档案袋作为评价的工具,由学生和教师有组织、有系统地收集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进行分类归档,以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成长过程。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安排,放入档案袋中的材料可以包括很多类型,材料的收集应有选择,所选材料既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可以反映出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所经历的过程和所作出的努力。如: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资料,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经验、作品、反思、其他相关证据、数据与材料等。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档案袋作了如下解释:“学习档案是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通常它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和反思报告。”
三、档案袋评价的特点和意义
档案袋评价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一个展示整个过程中的进步的系统性尝试,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培养其学习责任感,推动其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和提高自我评价及自我尊重,同时又客观、动态、从发展的角度反映学生综合的学习情况。
档案袋的建立以学生为主,学生可随时更换或增加自己档案内的内容。学生档案应能真实地、有意义地展示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实际获得的能力。因而它必须具有开放性、形成性、真实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档案袋评价要公正、公平和公开,而且其收集的材料和数据应该比较全面、系统而且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发展情况。它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包括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经过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成果或作品,能呈现和展示学生学习进步、探索、努力、反思和达成目标与成就的历程。
学习档案的意义不在于成绩的简单记录,而在于让学生不断地看到自己学习过程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自我监控和反思,及时调整学习计划,确立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成为学习评价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使学习成为学习者能力自我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为学校、社会、家庭展示多元的评价素材,帮助教师与家长多角度、全方位地动态地考查每一个学生,使我们的评价更全面和具体。
四、档案袋评价的应用
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评价方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应用是有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实施档案袋评价是为了达到最后的评价和诊断的目的并能反映学生在实现某个学习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步。通常,设计档案袋的步骤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气氛,确定建立档案袋的目的。
让学生对档案袋感兴趣。通过对比某一学生的几次作业,从其不断的进步说明将其放入档案袋中的意义,从而引发学生实施的欲望。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确定使用档案袋评价之前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定出自己的学期大目标和每个月的小目标,制定档案袋评价计划,以便使评价围绕此目标进行。
3.介绍档案袋及评价的作用。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档案袋及其意义,说明档案袋应包括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及评分方式。教师对档案袋的制作方法一定要讲解清楚、明了,以便学生认真创建自己的成长档案袋。
4.确定收入档案袋的具体内容。
学生档案袋的建立既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也要体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档案袋的内容可以灵活多样,只要学生认为能体现其学习过程和进步状况的作品都可以收入档案袋。袋内存放的材料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还可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后选定,但让学生有更大的主动权,学生应是主要决策者。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但也会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和记录,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对作品的评价。
为了使档案袋更好地发挥评价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学期初向学生说明本学期收集的内容、评分标准,同时指导学生对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明确要求。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内学习情况记录
可以包括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性,课堂表演的能力,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期望;每一课的归纳复习、单词归类小结、自编对话、学习体会;每次的小测验、考试后的小结;自己满意的试卷、作业、朗读或口语录音带以及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反思;小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学生本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评语等。
2)课外学习情况记录
可以包括小作文、小对话、报纸剪辑、自编练习、自编英文小报、在家学习情况记录、课外阅读材料及读书笔记、课外资料收集、考察报告、调查报告、最喜欢的故事、英语手工制品、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如英语短剧、英语竞赛、圣诞英语晚会、英语角等)的凭证等。
5.与家长取得联系。
建立家校联系本,保持与家长的联系。教师有必要向家长说明自己正在进行的档案袋评价计划,以获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6.制定评分细则,对档案袋作出分析和评价。
由于档案袋中主要是学生习作,所以要制定评分细则。改变传统的师评为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对档案袋评价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想,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享受自己成长与发展的快乐、自豪和奋发向上的决心,同时也可从交流中吸取他人之长,不断改进自己的档案袋。教师要对学生的档案袋进行个别指导,并写出评语,以便学生更加清楚地领会档案袋的制作方式和评价方法。
五、档案袋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作用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过程性评价,是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它既重视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关注其结果,既肯定学生的长处也反映其不足,能够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表现和学习策略等,反映学生的完整面貌;档案袋评价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它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评估过程之中,增强了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负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后进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成功与成长,明确努力的方向,自我奋发向上,增强学习自信心,不断加强学习动机,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它有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信息,了解学生成长的过程,把握学生发展的轨迹,并适时调整教育方向,提出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注意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反思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不良行为;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和理解,改善师生关系;同时还可以提供学校和家长之间交流的工具,改变家长对待子女成才的态度,通过家校联系,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感受自己孩子成长的点滴,主动与学校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结语
档案袋评价是师生“实践――反思――发展”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认知水平、分析和探究问题以及表达交流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应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合作评价,从评价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促进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当然,档案袋评价操作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如何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小玲,陈梅香.“档案袋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作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24卷第3期.P26-30.
[2]彭剑娥.“档案袋评价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学”.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0卷第6期P45-47.
目前,在我们国家的高校舞蹈教育中,不仅仅要从艺术审美中体现出舞蹈的价值和艺术形式,还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现在我国的舞蹈教育的各个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舞蹈教育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现在我们国家的舞蹈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针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是面向接受素质教育的全体学生。只有我们不断的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整体的审美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我们国家高校的舞蹈教育不仅仅要针对舞蹈专业的学生,更应该作为一种广泛的教育模式,对教育的客体与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和转换。例如可以通过更多的教育方式进行转化,比如开展整个舞蹈活动,组织更多热爱舞蹈与想学习舞蹈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深刻感受舞蹈所给我们带来的正能量。
(2)舞蹈教育的非专业性。这主要是指在我们国家的高校舞蹈教育中,我们应该在找准教学对象后,要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性格特点。例如,高校学生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教育群体,其中每个学生的特点都比较大,兴趣和爱好都比较广泛,个体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不仅仅包括性格特点,更是包括学习专业的背景,所以对舞蹈教育的审视观点也大不相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们在高校开展舞蹈教育形成了阻碍,所以我们应该把握掌握好舞蹈教育的出发点,通过对舞蹈的引导运用较为简单和易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只有学生们在不断地了解、学习和积累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舞蹈教育创新,才能够让我们的舞蹈教育发展的更好。
(3)舞蹈教育过程中的具有特殊的性质。现在,我们国家的舞蹈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难任务,所有的舞蹈表演者虽然在台上表演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是在舞蹈训练的背后却包克服了很多比较困难的问题,包括身体技能的提高,还有感情的不断升华等各方面。高校学生通过练习舞蹈,不但能够使自身的情感得到放松,还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从而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优化和完善。
(4)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这主要是指在现阶段的舞蹈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因为社会的高速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竞争和压力让高校学生受到了冲击和阻碍,我们必须全面发展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舞蹈教育的定义:“舞蹈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水平、高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的舞蹈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舞蹈艺术理论的教学,这一方面的教学主要是对舞蹈艺术的史论和作品的介绍及分析。二是舞蹈艺术实践活动。”所以,我们高校应该重视在引导学生学习舞蹈理论的同时,还要加强舞蹈实践的推广,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
二、舞蹈教育的现状与教育理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常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及型舞蹈教育的形式;一类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制度。美国的舞蹈教育是具有一体化的,就是指学生从小开始学习舞蹈一直到大学教育阶段的结束。在普及型的舞蹈教育观念前提下,我们首先把舞蹈视为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和快乐成长的推动力,舞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举止行为的形成都有比较好的作用,这就是美国教育的理论根源。1994年美国公布的《2000年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首次以政府的名义规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统括为艺术科,成为同语言、数学等诸学科并立的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从小学到初中,音乐、舞蹈是必修课。艺术课程每周所占学时,各校稍有不同。在我们所看到的学校里,少的有三学时,多的达五学时。”但是在美国的大高校中多数学校都设有舞蹈学科。在美国的普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普及型舞蹈教育机制中,使受教育者的对象范围不断开扩大,整体素质不变得到提升。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舞蹈理论学家欧建平在《舞蹈艺术的天地——美国舞蹈高等教育考察报告》中提出:“美国舞蹈育不是单纯的身体技能训练,而是对于全面素质发展的实施的教育。
它必须面对所有学生,而不是所谓天赋才能的学生。它选择了现代舞开放鲜活的科学与民主观念、系统完整的创造性方法与技术,进而实现了多元主义的理想、“全民教育”的教学理念、“综合考量”的选材标准、“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身心同步”的教学目的、“博采众长”的教学方式、“教学相长”民主作风,使美国舞蹈教育涌现出了大批目的明确、特色鲜明的教学单位。”但是在以苏联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却致力于对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这是两种相反的情境。作为我们国家的舞蹈教育,现在的很多舞蹈院校秉承苏联舞蹈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世界人才。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诸多高校中,有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总是奔波于教室与图书馆之间,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舞蹈学习,许多大学生本来对舞蹈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周围环境与专业的影响,失去了学习舞蹈的机会。我国高校的很多教育者和工作者都认为,学习舞蹈是舞蹈专业学生的事情,根本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无关,他们也不应该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自己不特长的事情上。
周星与华进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改革设想》一文中指出:“在目前国内大学教育中,舞蹈教育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是要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这通常集中在专业院校。舞蹈专业院校将舞蹈教学分为若干教学系科,如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等。这种教学侧重于技巧教育,专业方向比较单一,注重培养“高、精、尖”的专业舞蹈人才。二是非专业性舞蹈教育即普及性舞蹈教育,是指不以培养舞蹈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师、舞蹈试论研究人才为目标的舞蹈教育。它运用舞蹈这一形式,对人进行美的教育,美化行为、开启智力、提高修养等为目的的舞蹈美育。”所以,现阶段我们国家已经开始重视非专业化舞蹈教学的重视,在高校中推进素质教育在舞蹈教育中的地位,带动高校学生开始逐步了解舞蹈、认识舞蹈、学习舞蹈,促进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爱好。
三、素质教育在舞蹈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在舞蹈教育中的地位包括三个方面:
(1)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全方面的提高,所以素质教育在舞蹈教育中可以帮助高校学生获得学习舞蹈的动力。因为现在很多高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学生总是被自己的专业课所压迫着,想要学习其他的特长却不能实现。然而,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号召打破了这一僵化的局面,素质教育不仅仅重视学生的升学率,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在舞蹈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渗透非常关键,有利于帮助高校学生获得学习舞蹈的动力,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热情。
(2)素质教育注重改善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所以素质教育在舞蹈教育中渗透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完善舞蹈学习的知识体系。与由之前应试教育思想的阻碍,大多数老师只是把学要考试的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所以高校学生没有得到很好地知识结构。但是,在舞蹈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渗透可以完善学生学习舞蹈的知识体系,从而减少舞蹈教学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状态,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舞蹈。
(3)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素质教育在舞蹈教育中渗透,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原来由于应试教育偏向于考核学生的舞蹈技能,大多数学习舞蹈的学生只是进行单纯的模仿,从而获得考试分数。但是素质教育在舞蹈教育中渗透完全打破了之前比较僵化的状态,帮助学生在舞蹈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从而获得舞蹈学习的进步。
(4)素质教育重视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身素质,所以素质教育在舞蹈教育中渗透,有利于高校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素质和内涵及其行为举止规范等,促进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