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

语文考试卷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考试卷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考试卷总结

第1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

袁腾飞老师曾经说道:“高考没有错,错在了考什么。”前半部分我十分赞成,因为在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选拔来看,高考还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而这后半部分,我不敢苟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改持续推进,高考试卷不断革新,就我的理解来看,一张高考试卷所考查的能力,足以为你这一生的学习奠基。

语文学科为例:出现的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参与度太低。大多数同学都觉得语文是一个难以提高的科目,觉得语文课对他们的用途影响太小。

我的认知:根据考纲的要求,我们需要掌握的能力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

1、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2、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提高了的能力等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我认为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的基础部分,而学生们再此出现的问题就是将两种能力割裂开来学习和训练。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文言文和古诗词部分,很多同学课文背不下来,背下来忘得快,背下来不会答题等情况多半都是这个原因。例: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2016年全国1卷12题)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所以本题答案应该是“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如果同学们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把识记和理解的能力综合运用起来,将词文当作有生命的故事来看,便能够在高考试卷上直接准确的填写出来。

3、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和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高考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最需要这一能力,而同学们在这一部分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理解过于死板,死扣字眼,不能够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整合文章要点,概括作者的态度,而在有些句段中又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倾向,使整篇文章极度扭曲,丧失了论述类文本说特有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应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将文章分层,分别进行凝练的概括,然后将部分容易出现歧义的句子,进行指点,最后向同学发问: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4、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这一能力的考查十分广泛。这主要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一个纠错环节,纠正同学对文本的错误理解和错误倾向,也是要求同学体会和思考文本的特色和社会价值与影响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同学的积极发言,大胆的说出对文章的真实感受,老师要在同学的表述中发现学生对文本的错误理解点,合理的引导学生向正确的观点去靠拢,不要直接的告诉同学答案是什么,要逐步培养学生思考文章的思路和步骤,从学生的思维能上进行纠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5、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见解,有创见。这一环节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独创性观点和个人思考水平的考核。这环节将涉及对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影响学生一生的思想能力的重要考查。学生正处于建造个人思想的时期,通过对语文文章的学习就是在对学生个人思想的完善,体会和感受人性变化和时代的发展,指出人和社会在发展中的弊病并且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老师在这环节的作用将尤为重要。首先,需要老师让学生先畅所欲言,大胆表达,并且告知同学们想法重复也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想法重复而不去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然后,展示已经成型的想法或者是老师自己的想法,让同学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开拓学生的思考范围和思考模式,打破学生的思想桎梏。最后,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错误的想法和异想天开,漫无边际的想法,将有具有创意的解读进行展示和表扬,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独到见解的水平。

6、表达应用:将表达能力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因为它是我们在有了语文思维后,具体实践的环节,使我们语文素养体现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你的语言是否生动,你的逻辑是否有条理,你的表达是否简明扼要,甚至你的人性都将在这个环节暴露出来。所以这种能力的培养对我们老师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一方面,要求老师在自身的表达中就要渗透不同类别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积极地表达,指出学生在表达中的各种问题,让学生之间相互修改,学习各自的优点。另一方面,老师要给同学多推荐名著和名篇,让学生向优秀的大家学习表达,而老师在这过程中应该起到审核的作用,避免学生出现模仿和学习的偏颇现象,避免学生出现邯郸学步的可笑行为。

第2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文复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23-01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总复习应突出三大特色, 一是新理念,即减少头绪,加强综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新内容,即依据教科书,并适当向课外拓展,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经,以基础积累与综合运用、古代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表达与交流为纬,组织复习内容;三是新教法,即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复习,多读书、多积累,精做题,做好题,举一反三,掌握规律。为达到这些目的,在语文复习技术上,可采用图表策略、程序策略等策略。三新特色加上有效策略,必将使初中语文复习课焕发新的活力。

一、图表策略

1、编制复习流程图

做任何一样工作,首先是要有计划,语文复习也不例外。初中语文复习可计划三轮完成:第一轮复习,用一个月时间,对照《语文考试指导》用竖式法学习教材,把好“基础关”。第二轮复习,用半个月时间,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用横式法进行专题复习。 这一轮依据《语文考试指导》中的考试目标,分项突破,把好“提高关”。第三轮复习,用半个月时间用集约式测试训练,做综合试卷,检测复习效果,以便查漏补缺,把好“质量关”。在实践中,教师用图表的方式将每一轮复习的目标、重点和时间列出来,发给每个学生。师生在图表上标注不同颜色的记号。这三张图既要独立成形,又要衔接有序;既要互相依存,又要循序渐进。按照复习流程图进行教学,既能整体掌握复习进程,又能方便师生在复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2、制定复习目标表

有了总体的复习流程,还要有具体的复习目标。就初中语文而言,既有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还有市局的《初中毕业学生考试指导》。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大于考试标准,考试指导则是试卷命题的依据。其次必须认真学习、理解和应用考试指导。最后要以考试指导为凭借,结合考试标准和教学目标,用图表的形式,精心设计出复习教学的目标。这个图表分三格,一格是内容,一格是要求,一格是程度。从内容上看,初中语文毕业复习目标一般可分为四大块:一是基础知识及其运用,它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句子、标点、修辞、常识等知识点。二是现代文阅读,要求以三种文体为材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从五个角度(重要词、句的语境含义;段、篇的结构和层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不同文体的主要写作方法;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检测五种阅读能力(筛选能力、解释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三是文言文阅读,其目标为理解词义(实词和虚词)、理解句意(翻译重点语句)、理解文意(把握段、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是写作,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格式正确。在图表中要对考试目标作具体的分解、调整,使其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程序策略

根据初中语文复习教学的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心理情绪,我们必须优化复习程序,把复习流程工艺化,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1、复习课的程

一般情况下,语文复习课可以按照“讲、练、评、测”四步设计复习程序。 如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改:①讲,呈现已经归类的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改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重温互改的方法―――抓住标点、否定词与疑问词进行;②练,运用方法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③评,让学生说说运用哪种方法来互改的,并说说理由,最后谈谈有什么收获;④测,进行综合训练和测试,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2、训练的程序

中考复习阶段的训练程序可安排为以下五步:①摸底测试,即利用《考试指导》中的样卷或前一年的中考试卷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检测。摸底测试的目的在于:一是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的现状,为确定复习目标和复习重点提供有效信息;二是使学生了解中考试卷的基本结构、题型和难度。 ②系统训练,即根据考试的范围、要求和复习目标,按知识板块指导学生逐项对应训练。教师编制的训练题,要注意到知识的涵盖面,以提高训练的效率。③重点训练,即在系统训练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某些富有能力训练价值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重点训练时要注意到知识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点。④综合训练,即将初中语文知识集约,编制训练题指导学生训练。⑤模拟测试,根据中考试卷的结构、题型、难度,编制试卷进行模拟考试。模拟考试的目的在于:一是检验复习效果;二是为后续的复习提供校正信息,以便查漏补缺。上述的五步训练注意到系统复习,又突出重点复习;既有单项性训练,又有综合性训练;既有承前联系,巩固已学知识,又有蒙后操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

3、现代文阅读训练的程序

第3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

一、分析试卷,明确题型

新课标卷大致分阅读与表达两个板块,这与我们高中必修课本中设置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板块相契合。试卷中,阅读题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两个必考题以及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个选考题,共计70分。表达题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作文两个部分,共计80分。其中,作文与大纲卷的分值保持一致,为60分;语言文字应用部分为20分。

具体来说,语言文字应用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部分设置了三个题目,且题型固定,每题三分,分别为第十三题成语、第十四题病句、第十五题连贯,这均属于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且与大纲卷保持一致。主观题的第十六题无论是新课标卷的前身——宁夏卷、海南卷,还是现如今的新课标卷,近五年来考题的形式并不固定;第十七题与前面的客观题一样保持稳定,五年来均是对仿写这一题目的考查。

二、稳抓基础,讲练结合

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客观题——成语、病句、连贯,均属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在复习时教师应把它们安排在前,逐一击破,做到讲练结合,以求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轻松得到高考试卷中的这几分。

首先,在复习成语部分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有一定量的积累,然后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讲解高考成语设错的类型,即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重复赘余、不分轻重、不当搭配、自相矛盾。此外,教师还要配以相关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学生不会出现明知词义却选错选项的问题。

其次,在复习病句部分时,教师应先为学生讲解病句的六大语病,并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但仅仅这些,还不足以提高此题的正答率。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总结规律,抓准标志词来辨析病句。具体来说,标志词分别为:并列词、数量词、介词、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赘余词、判断词“是(成为)”。总结出来后,学生在做题时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再次,在复习连贯部分时,教师应为学生归纳做题的原则和方法。具体来说,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致性原则。即指主语一致,前后语句相连,句式一致,分类一致,观点与材料统一,音节一致,意境一致。2.顺序。即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其他要素。这主要包括语境、重要词语(指代词、关联词、重复词)和标点符号。

三、剪掉枝叶,突出要点

针对新课标卷中的第十六题,我们教师在备考中要做大量的工作,这是因为近五年来这一题一直处于变化中。例如2008年考查的是虚词填写,2009年考查的是简明,2010年考查的是语意连贯,2011年考查的是长句变短句,2012年考查的是语意连贯。所以,我们的复习重点就落在了常见,但还未考查过的题目之中。

通过师生的共同筛选,我们最终确立了以下几个知识点:压缩语段(重点放在热点新闻的训练上)、句式变换(重点放在句子的重组上)、图文转换(重点放在漫画类试题上,兼顾图表类试题)。这部分内容在复习方法上要与前面的内容保持一致,即以方法讲解和专项训练相结合,试图用最短的时间来帮助学生突破本题。

四、拓展延伸,锦上添花

对于仿写题,在我看来,是整张试卷中最容易得分的地方。这就会有人问,最容易还用单提出来系统复习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但要细致入微地探究仿写题,还要让学生背诵仿写中的优美语句。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让那些词汇量少,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拿到一个可观的分数;二是为了让这成组出现的仿写构成排比性段落,在保持主旨一致的情况下应用到我们的作文中。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如何来做呢?我们应先为学生讲明仿写的要求,即要做到貌似神似,也就是所说的形神兼备。具体来讲,就是结构上要与原句保持一致性,原句是动宾结构的地方,仿句也应是动宾结构;内容上要相关或相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原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在仿句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锻炼并提高学生的仿写能力。最后,我们再让学生通过对优秀题目的积累、背诵,提升仿写的分数。

第4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

一.综合性学习题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自2001年综合性学习首次列入新“课标”以来,综合性学习试题作为重要的组成模块逐步而广泛地进入到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之中。如2009年福建省中考《考纲》就首次将综合性学习列为其考试内容并对其要求进行了说明,今年基本延续了去年在综合性学习试题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根据设置的情景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根据占有的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重视语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但鉴于测题命制时间短而经验不足,命制者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地位认识不明等问题(是否是对语言应用与积累知识的重复考查),部分试题的命制在这两方面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

根据中考要求,综合性学习试题命制的出发点往往有二:一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试题需要架设成系统的语言情境,为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形成独立观点提供全面的内容。然而现实是,部分试卷在设置考题时,将《考纲》中完整的要求割裂开来,变成了对单独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综合性学习题变成了单纯的语言积累和运用题,变成了语文常识题,造成考题的命制无法承载起对考生在综合性学习能力方面要求考查职能的结果;二为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部分试卷的材料测试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存在一定距离,特别是一些设置了按情境写话的试题,其答案并非口语交际语,而是加工过的“书面口头语”,将这种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会让人对说话者的语言能力产生质疑,进而对解决实际问题产生阻碍作用,所以对于这类命制的试题是值得商榷的。

要改良这些问题,应该明确地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命题的根本,而并非考查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点。而且应当把重点放在考查对学生分析综合与表达应用方面的能力,而并非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的能力。通过对更高层级能力的考查,关照到较低层级能力,以期达到《考纲》中对各项能力的综合要求;另一方面,当知识上升为学生的能力之后,方能活学活用,因地制宜地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合适的解决。部分地区的试卷就很好地关注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如今年的湖北襄樊卷: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虽然这些风流人物的生命早已消逝,但他们感人的故事,不朽的业绩,博大的情怀,高尚的品质,却留在我们心中。假如你班要开展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8分)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主题语。(2分)

(2)在参与此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设计了两项活动,请你再补充两项。(2分)

①排风流人物座次。

②讲风流人物故事。

③ 。

④ 。

(3)在“排风流人物座次”时,假如你把诸葛亮排在第一,请说说你对诸葛亮重要精神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解。(2分)

(4)在襄樊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众多的风流人物,请你简要写一个他们在襄樊留下的传颂千古的故事的名称(必须包括人物和事件)。(2分)

该卷第一、二题通过对班会活动总结和活动计划进行出题,注重考查学生获取与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现有信息形成自身观点(拟写主题语)和作出假设(补充活动)的能力。第三、四题则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文化常识和地域文化经验(诸葛亮故居),由课内扩展到课外,考查学生整合多种知识资源作答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第三题对诸葛亮精神品质的理解,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测量,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重在对考生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

二.口语交际题在曲折中蛇行

个人语言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变化,由过去相对稳定的语言系统开始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鉴于口语交际在信息互动中的重要地位,现代化进程对其的影响首当其冲,因而学生具备相当程度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个人未来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新“课标”对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作出如下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以考试形式而言,纸笔测试能否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高效测量,如下几点值得我们深思:首先,纸笔考试难以涵盖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传达出的全部信息。有部分学者认为信息互动过程中信息的表达由有声语言(占20%)和无声语言(占80%)来传达。其中无声语言包含受众对施话者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分析理解,然而中考在命制语文试题时,不管从何种角度(测试内容、测试材料、测试形式)都很难对这些无声信息进行充分观照。其次,中考口语交际题的题干和题肢的语言选择往往流于书面化。部分口语交际题并没有考虑语言交际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倾向于书面化的题干与题肢语言,在考生临场答题时容易造成一定的误导:使考生更倾向于使用书面化的口语而非现实中的口头交际语。最后,考场环境可能阻碍学生营造答题所需的语言情境。考场暗含一种严肃、紧张的环境氛围,而多数口语交际题更倾向于让学生架构出一种轻松、和谐的语言情境,这种矛盾的氛围对考生的答题无疑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障碍。

如何减轻客观因素对口语交际题造成的负面影响?近几年中考试卷的一些命题趋势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可参照的经验。

从总趋势来看,在测试形式上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过渡,这一趋势由2009年的中考口语交际题数量为分水岭。2008年的口语交际题还以客观题居多,而2009年主观题居上,在数量上超过了客观题,2010年这种趋势依旧明显。究其原因,主观题因其所具有的开放性,不像客观题对答案有明确指向,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这样一方面尊重了考生自身语言的习惯,另一方面体现口语作为一种交流介质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中所扮演的丰富角色。

从试卷个例来看,福建莆田卷等部分试卷运用录音设备为测试工具,综合考查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为纸笔考试惯常的以语言文字或图表来进行测试的形式,进行了很好的补充。以福建莆田卷为例,其听力材料由标语、新闻稿、人物对话三篇听力材料构成。材料内容围绕家乡的城市发展,对“90”后的评价等问题进行,因为这些多为考生耳熟能详的事件,不仅不易对考生的理解产生陌生感而影响做题,而且可能会激发考生的阅读兴趣,对作答产生积极效应。值得肯定的是,福建作为典型的南方(闽)方言区,是我国汉语方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用播放录音的方式对口语交际题进行考查无疑对当地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口语交际题的考查需要具备良好的经济物质条件,如需要给每一个考场配备多媒体播放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非全国每个学校都承担得起,因而这种方式的推广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三.题干语言应体现人文关怀

语文试卷在命制和评价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存在主观性。在测试形式上,中考语文试卷主观题在题量上一般多于客观题;在测试材料和测题命制上,阅读文段的选择与题干的设置存在着命题者的主观性;在测试主体上,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主观的逻辑推理过程。如何尽量减轻主观因素对于考生临场考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相对测试形式和测试主体的不确定性,对题干语言的修改更具操作性:一般情况下,表述语言严肃的题干会加深学生的紧张情绪,表述语言亲和的题干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综观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客观选择题多采用较为冰冷和命令式的题干词语,而具有亲和力的词语主要出现在主观题内,如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和阅读等部分。这种区别一定程度上是由主观题答案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正是由于主观题答案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考生充分调动其提取信息和推导出假设和结论的能力,而亲和性的语言往往对考生在临场发挥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作文题为例,比较传统的作文题在题干末尾一般会有如下要求:“文中不得(不能或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不得抄袭”等字样,以命令性祈使句置于试卷末尾,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学生与阅卷者串通作弊,以保证中考对于所有考生的公平性。出发点是好的,但类似的句子会加重考场的紧张气氛,使得部分考生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临场发挥。

2010年部分中考试卷注意到并开始有意规避此类问题。如福建厦门卷使用了“正文中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或虚拟名称替代”的语句,湖南益阳卷使用了“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等”的语句,同为祈使句的题干语言,厦门卷和益阳卷对学生答题提出要求的同时在细节上体现出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第5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

鸿雁外语学校四年级 王雨鑫

对我来说,这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今天要发期末考试卷子了。我很担心自己的成绩,不知道考得怎么样。

到了班里,同学们都议论纷纷,有的胸有成竹的样子,有的毫不在意,还有的和我一样充满了焦虑。很快老师来了,大家立刻安静下来,都期待地看着老师。

老师首先总结了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上一般。我心里想,我会不会没考好呢?对这次考试,妈妈也和我一样充满了期待。我正想的时候,卷子已经发到了我的桌子上,我一看,三科成绩总分是226.5分,不会吧,这么少!数学75分,英语71分,语文也不多,只有80.5分。我心里很失望,这次没考好,妈妈一定会更失望的,很有可能大发脾气呀!

第6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三语文总复习 备考策略 研究性学习 教学管理和监控

高三语文该怎样进行备考,如何才能高效率地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我以为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度重视试卷讲评

高三语文总复习,一般说来要做大量的试卷。如何高效地发挥试卷(如省、市质检)的榜样甚至是导向的作用?我以为要特别重视试卷的讲评。试卷讲评对于教师而言,要提高讲评质量及针对性,对于学生而言要重视讲评,做到一练有一得,在教师指导下提高自评自学能力。首先,讲清试题的测试点,即本题主旨和目标,以《考试说明》为鉴,讲清它是“说明”中的哪一项,这一项的要求是什么。其次,讲清试题的角度,即是怎样(通过什么)来考的,如以变换了的种种说法,考查对句意或文意的理解;如文言文中,以句间关系的理解,考查翻译能力,即翻译时加上什么样的关联词。再次,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第四,纠正错误务必落实。对于教师而言,要了解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哪些学生错,有针对性地改进复习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改正错误的规律。第五,要讲究拓展。某题考查某内容、某种角度,同样的考查内容,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考。同样的要补充,有些变化的更应补充。这样,即可以以一定的量的重复,加上一定的变化,来增强对此一类题的理解,做到练一些题,通晓某一类题。对于学生而言,还可以自选课外题,以拓展对某一类题的范围、考查方式的认识。最后,特别注意在讲评中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成绩较好的学生看到差距,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总结教训,鼓起勇气,树立信心。

二、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

2005年以后,福建语文高考试卷剔除掉语基部分的单项选择题,提高了阅读和写作的赋分比例,把作文提到70分。因此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我们首先必须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训练,把这两块作为备考复习的重点。在阅读方面,必须加大训练力度,掌握一些解题方法或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这里特别指出,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或规律。其次,从试题设计的侧重点,把握材料的核心。命题设计者总是根据阅读材料的具体内容而确定测试重点,而这些测试重点常常是材料的核心问题,也是学生理解这篇材料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懂得试题设计的这一性质,我们就可以从材料的本意内容出发,抓住全文的核心,然后一个一个地突破试题的重难点。

三、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习惯于将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第二阶段,分专题选讲,强化基础知识;第三阶段,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实践中我发现,将二、三阶段截然分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尤其是将教师讲和学生记分开进行,不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和反馈,特别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整齐划一的复习模式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复习效果。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后期复习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复习中侧重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高考的要求,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三学生经历近三年的高中学习,再加上前一阶段的复习,面对高考的挑战,他们已经具备展开初级研究的能力和独自探究的愿望,适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面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譬如帮助学生在确定专题、展开研究、检测调控的各个环节中,了解自己的迫切需要,完善知识体系,充分认识自己,为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建构过程服务。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在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带着书本走向老师”,但老师并不是被动地等待,更不能当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老师的指导、点拨、督促和检查是整个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7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

既然名著已经成为高考的一部分,把握高考名著阅读题的备考策略也就至关重要。

一、明确考题题型

为了避免简单的考查识记,名著阅读题的考查题型采取了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主观题两道,共十分,以简答的形式呈现。客观题一道,共五分,以双项选择的形式出现,纵观2008~2012年的高考中,题干皆表述为“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即要求考生辨识错误的选项。本类试题从2008年开始出现于江苏高考试卷,五年高考中,题型没有发生改变。

二、明确命题范围

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相关的命题要求,研究历年高考真题,明确出题的指向,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江苏省历年高考“文学名著阅读”题的考试范围,主要是《考试说明》中推荐的10部文学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呐喊》、巴金《家》、沈从文的《边城》、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郭沫若的《女神》、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根据2013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雷雨》改换成老舍的《茶馆》。其中中国作品7部,外国作品3部。体裁丰富,小说7部,戏剧2部和现代诗1部。每份试卷涉及的试题共为7部名著,简答题两道,各涉及一部名著,客观选择题涉及5部;每个选项涉及1本书,选出2个答案,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2个得5分。2008年名著阅读选择题的五道选项分别涉及《女神》《家》《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哈姆莱特》,第一道简答题关注于《呐喊》,第二道简答题则是关注于《红楼梦》,另外三部作品则没有涉及。

三、明确设题角度

《考试说明》对加试中设有名著阅读题进行如此的说明:“要求了解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因此名著的设题角度可以说是多方面,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风格、手法多个角度都可以命题。

(1)明确双项选择题的设题角度。主要要把握错误选项的设题角度,避免混淆。以2008~2012年的高考真题来剖析,名著选择主要会从以下两个角度设题:①曲解错解。对文章的内容作出错误的解释,使选项的表述和原著的内容不相符。2009年选择题E选项中关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终于保住了马林鱼”的表述就是对原著内容的错解。2010年D选项错认为《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复仇举动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2011年B项将《家》中觉民给觉新写信的情节错判为觉新给觉民写信;E项将《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放弃抢夺梳妆匣的原因错判为女儿拿刀以自杀威胁。②张冠李戴,把本不属于某个人物的情节、特征或者不属于某部作品的内容强加到这个人物或这部作品中。2008年试卷中A选项中将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两篇作品内容混淆、对应错误;C项将《三国演义》曹操败走华容道后哭郭嘉的情节误判为哭荀彧。2009年A选项将小说集《呐喊》《风波》中固守旧制度的九斤老太错误地归结为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2010年A项将《阿Q正传》中,砸静修庵的龙牌,拿走宣德炉等本是关于假洋鬼子的情节搬到阿Q身上。2012年B项将《雷雨》中当年周朴园所迎娶的有钱有门第的小姐错判为蘩漪;D项将《边城》中被称作“岳云”的傩送误判为天保。

(2)明确简答题的设题角度。归纳近五年的名著阅读高考真题,可发现以下几个设题角度:①人事场景的判断。侧重考查考生在熟读名著的基础上能否进行有效地回忆与辨识。2008年简答第一题要求考生能将“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五个人物分别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做出正确的对应。2011年简答第一题是针对《红楼梦》判词的辨析和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对“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一判词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深入的理解,能够回忆辨识其中的“优伶”和“公子”所指何人。2012年简答第一题要求考生从题干所给的一首诗来对《红楼梦》的“黛玉葬花”和“宝玉娶亲”的情节做出准确的辨识和判断。②人物形象的总结。此类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否对人物典型形象做出全面完整地认识和理解,能否辨识、再现或者概括、阐述体现个性特征的典型情节。2009年简答第一题是关于《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的人物形象,考查学生对吝啬鬼这一形象的认知把握程度。2010年简答第二题更具有针对性地要求考生从《三国演义》中“许攸投奔曹操”的情节去归纳概括曹操这一人物形象。③故事情节的概括。侧重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对某部作品、某个章节或篇目、某个事件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2009年简答第二题要求考生能够回忆并且概括《红楼梦》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一情节。2011年简答第二题需要学生在对《雷雨》全篇情节的整体把握上,提炼、归纳鲁侍萍所经历的人生悲苦。④典型概念的理解。此类考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并解释每部作品中出现的经典型的概念,立足于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主旨的理解。2008年简答第二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解释《红楼梦》中“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含义。⑤作品主旨的探究。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意蕴的了解,把握作家在不同的人物、情节上所投射的思想意蕴,因此此类题型往往和情节、人物相联系。2010年简答第一题需要考生能够结合人物形象理解并阐述《老人与海》中的主旨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的含义。2012年简答题第二题要求考生能从鲁迅的《药》中的不同人物的语言中来探究其对革命者夏瑜的态度。

四、明确答题策略

在名著加试题中尤其是简答题,要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1)审清题干要求。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针对人物形象出题,还是针对故事情节,或者是思想主旨等;是要求“分析”还是要求“概括”;“分析”则需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概括”则点明特点,无需阐释。

(2)答案组织要点。不同的题目,其答案组织要点各不相同。概括故事情节时,需要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局这六个要素去组织答案。归纳人物形象,需要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经历及重要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对比。人事场景的判断,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识记和辨别。典型概念和作品主题则需要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归纳评判。

(3)语言简洁通畅。一方面要将人物、事件、主题交代清楚,另一方面精炼简洁、明白晓畅,避免颠三倒四、杂糅冗长、大而无当、表意笼统。

第8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问题

一、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学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还能为数学、物理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如果学不好语文,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会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成绩,对于学生总体成绩的提高具有一定辅助效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会走进以下误区。

1.把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放在应付中考上

由于语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加,所以,语文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关注的问题,但是教师往往抱着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忽视教学主体,不管学生是否全面理解了原文精髓与思想感情,就把学生从文本中脱离出来,在教学中以老师讲授为主,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也不管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特别是对于中考试卷上出现频率较高的文章,对此类文章的分析甚至达到了没完没了的程度,还有的教师为了应付中考还总结出了一套答题技巧,为了训练学生的答题技能,完全不理会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意与情,而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编制的答题模式解答阅读问题,忽略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学生的情感体验。

2.肢解教材

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及时地吸收新的教学技能,教学模式固定,将语文教学直接分为若干流程:第一步为正因释词;第二步为层次划分;第三步为概括中心思想;第四步为写法分析。经常使用这种模式会使学生逐渐生出厌烦之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扼杀了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才可以使学生自觉地进行阅读,并且在阅读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符合学生阅读特点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海蒂》等,让学生被书中人物感染之余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报纸、杂事上刊登的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与好评的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指出他们的优点,让学生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激发学生与作品间的共鸣,让学生在爱上阅读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当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之后,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优秀作家的写作技巧,并对其写作技巧进行有益的借鉴,教师要对此进行指导,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作品以后写一写读书笔记或者读书心得,也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改、续、扩等写作,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语文知识得到活学活用。

学生阅读能力总体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积极有效的办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个性得到张扬。

第9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

中考思想品德备考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77-02

1研读考试说明――做到有的放矢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内容等。河北省使用着多个版本教材,每个版本的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方式和程度各有不同,其内容的呈现形式各具特色,对同一知识点的叙述有时还存在较大的出入,但全省使用一张中考试卷。命题不会给每个版本的教材各命制一套试题,也不会直接依据或偏向某一个版本的教材,因此,考试说明的要求和规定对试题有着更为实质性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读,准确理解,整体把握,明确中考说明知识板块所涵盖的知识要点及考核要求,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可以对照考试说明,回归教材,标注页码,完善知识体系,以便复习中的记忆和临考前的温习。尤其要注意老师强调的今年中考的变化点与变化方向。其中新增或修改的内容可能会在中考题中会有所体现。尤其注意中考说明中的删减和新增内容,删减的肯定不考,新增的很可能考。

2研究中考试题――把握命题规律

2.1考点归纳,明确复习重点。

把近几年的河北中考题拿来,自己逐题去寻找考点,并一一列举,形成考点分布图。根据自己的复习安排去分类,使自己在复习中重点明确,解决的划去,还有问题的留下,反复训练,一定能实现高效复习。

2.2考法归纳,做到针对训练。

核心与主干内容反复考查、着重考查是我省中考的一大特点。我们围绕核心知识,归类列表,找出常考点及考法。把历年中考试题做为典型试题,集中练习、做到核心知识重点循环训练,做到核心知识不失分、砸死常考知识点确保平均分。

2.3题型归纳,找准考查特点。

根据中考试题、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找到每张试卷、每个题型的特点,同时针对题型进行专题训练,总结做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通过归纳近几年河北省的中考知识点,使自己的复习重点明确、有的放矢,进而达到高效。通过分析中考题型,知晓了各类知识的常见考法,以便做到训练的针对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老师或同学说得只是起参考或引领作用,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得自己动手下一番功夫。

3突出核心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无论考试形式如何变化,学习好基础知识是回答好一切问题的前提。基础知识永远是考试内容的本源,尤其是核心知识。我们要依据中考说明中的知识确立核心知识。加强对核心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抓住关键,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要认真地、反复地看书。要看目录,了解全书的知识体系,列出每一课的提纲及观点;要抓重点,记要点,对理解、活动类的知识要重点掌握;要将重点、要点知识扩展开来,再现相关的全部知识,做到纲举目张,并力求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地运用书本知识;分类识记和理解,特别要对教材中的相似知识分类别的知识原理做比较、分析和记忆。

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复习的主体。重点内容要注意反复练习,有联系的内容要注意交叉和整合不同的知识板块,切勿按教材顺序照本宣科,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注意知识网络交汇点。

总之,要熟记基础知识,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要理解基础知识,弄清知识点的含义、层次及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联系,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根据确定的主干知识,把三年所学分散的知识按照学科知识板块进行系统地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目的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提高自己宏观驾驭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答题的过程中,能够很快联系起来,以保证完整性。

4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多元能力

河北省中考试卷注重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能力、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考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中考复习内容繁多,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就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负担沉重。因此,掌握基本的学科思想和常用的学科方法尤为重要。我们要强化思维训练,把握学科学习规律: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书本到实践、由课内到课外等;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听课和思考,预习和复习,学会观察,学会实验,学会质疑和释疑,学会总结归纳,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会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重点培养阅读能力。中考对能力的要求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学科思维能力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因为其他活动诸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是在阅读中完成的。随着阅读能力的上升,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我们要以课本为蓝本训练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如阅读总目录形成对教材的整体印象;梳理课题和子目录构建知识体系;分辨课文中的结论、观点,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看辅助材料拓展视野等。 另外记忆、表达、书写、运算等能力也要加强,养成缜密、灵活的思维品质和专注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