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肿瘤科护士论文范文

肿瘤科护士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肿瘤科护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肿瘤科护士论文

第1篇:肿瘤科护士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介绍本院为加强护理工作,提高患者满意度,对各个科室实行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在肿瘤科病房,根据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督促了每位护理人员更好的为病员服务,进一步了解到病员的心声,更好的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护理工作系属医疗机构,它具有专业升性、服务性的特点,并以专业化知识和技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随着的发展,现代的进步,医院、医师、病员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当初最简单的因病施护,慢慢发展成因人施护、因需施护及拥有护理重点。这些演变都在无形的监督着护理工作。本院在出院手续办理窗口实行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护患沟通,端正护士积极的工作态度,本科室于2003年初自制了一套满意度调查表。现对其在本科病房的应用及调查结果简单介绍如下:

1医院满意度调查表(表1)

2肿瘤科满意度调查表(表2,表3)

3请给病区打分(表4)

4请给该病区.‘一日清单,.的准确性打分(表5)

5您会向您的朋友推荐我院吗?(表6)

6使用方法

在患者预出院的1d(即出院前1d),由办公护士或者是当班护士当患者床前交给患者或家属。

①为患者及家属讲解使用其表格的用途:为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监督护理工作,为护理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②患者或家属进行填写,对其不理解处进行讲解,并鼓励患者或家属客观、严格的打分、填写。

③出院当天收回时,感谢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及支持,并祝其早日。

④每月底,护士长将全部满意度调查表好,在科室月工作会上进行讲评,例如对排名前两名的护士有哪些地方得到了病患的表扬,后几名的护士哪些地方存在不足等等;最后对满意护理人员进行排名,并张贴。7护士满意度调查

①患者对本科室护士的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度为94%;

②对护士人院介绍的非常满意程度为100%;

③对护士及时更换液体的非常满意度为90% ,

④对护士打针输液非常满意度为97% ;

⑤对护士回答患者疑问的非常满意度为94%;

⑥对患者需要帮助护士及时感到的非常满意度为100%;

⑦对护士主动了解患者病情非常满意度为91%;

⑧对检查前护士对患者交代注意事项的非常满意度为88% j

⑨对护士患者服的非常满意度为100% s

⑩对护士进行饮食建议、指导的非常满意度为100%;

⑧对该病区“一日清单”的准确性非常满意度为%%。

0在“您会向您的朋友推荐我院吗?理由是什么?”一栏中,43位患者进行了填写,其中38位患者的理由是:护士服务态度好,其满意度为88.37%0

8讨论与分析

通过发现,本科室护士在工作中有着很高的满意度,这代表护士们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有着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有着热情服务的态度,还有着良好的自身素质与修养。

由此可见,对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是必要的。

8.1它是患者住院期间各种需求是否及时得到满足的反映

8.2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对检查前护士对患者交代注意事项的非常满意度为88%,这

与护理人员受功能制护理的影响,只注重执行治疗护理操作而忽视了各项检查的客观介绍,造成患者不知何时做检查,不知何地做检查,以及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针对此现象,我院专门设立了预约检查单,系统自动打出患者的检查单,由护士亲自发给患者,及时作好宣教工作。 8.3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也是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作中偶有懒散现象,未按时巡视病房,更换液体不及时,导致患者不停的按呼叫器,家属到护士站催促。因此,影响了满意度。

第2篇:肿瘤科护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PDCA循环;满意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对护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优质护理措施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充分考虑患者的综合状况,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1]。PDCA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的循环模式,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是英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缩写。。通过PDCA循环的应用。能使管理思维和工作步骤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评价、有反馈、有改进,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2]。为了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2014年我院护理部运用PDCA循环管理,制定护理工作管理方案,在内科系统提高病人满意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内科系统包括消化科、呼吸科、肾内科、肿瘤科、放疗科、心内科一病区、心内科二病区、神经内科一病区、神经内科二病区、儿科一病区、儿科二病区、新生儿科、感染科、ICU共14个科室。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3月每科15例患者住院患者210例为对照组,随机抽取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2014年7月至9月每科15例患者住院患者210例为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与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自行设计。分A.服务态度、B. 健康宣教、C. 技术操作质量、D.病情掌握四项。每项二级,满意(大于98分),不满意(小于98分)。每张问卷满意度总分为40%A+30%B+10%C+20%D=100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进行持续性质量改进,具体措施如下:

1.2.1计划阶段(plan)成立提高病人满意度质控组,包括大科护士长、各病区护士长。查找2014年1月至3月内科护理满意度低的原因。确定将提高内科系统病人满意度为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

1.2.2实施阶段(Do)

1.2.2.1 护理部采取讲课辅导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强化服务意识的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护理服务理念。

1.2.2.2护理部常下科室协助管理,进行人力资源调配,并于7月份汇同人力资源部招聘具有专科及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共89名,根据科室的工作量,调配到各临床科室工作。缓解了部分科室护士不足的压力。

1.2.2.3护士站前移,简化护理记录,优化排班模式,责任护士有更多时间和自己的病人沟通,评估病情和卫生宣教。

1.2.2.4各科室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知识培训,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健康宣教手册,利用工休座谈会为病人进行健康宣教,并将病人健康教育知晓率纳入护士长绩效考核。

1.2.2.5护理部要求护士长上午不许离开病房,每日查看病人,及时解决病人的需求。护士长及护士每周跟随科主任查房1至2次,了解病情及诊疗计划,护患沟通时做到医护信息一致。

1.2.2.6护理部不定期参加各科室的早会点评及床边交班,加强年轻护士能力培训及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水平及评估能力。要求护士长晚查房提问值班护理人员病人九知道,考核结果纳入护士长绩效考核。

1.2.2.7要求各科室加强业务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新知识及沟通技巧等,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沟通宣教能力。

1.2.3检查阶段(Chedk)护士长每天查看措施落实情况,大科科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1.2.4处理阶段(Action)对实施和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整改,对于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循环,好的方法予以总结改进。

1.3观察指标 病人满意度得分。

2 效果评估 实施PDCA循环前后满意度得分对比。

表1 实施PDCA前各科室病人满意度得分

表2 实施PDCA后各科室病人满意度得分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到,与实施PDCA循环前相比,内科系统总体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平均分均达标,部分科室如神经内科、心内科、放疗科、肿瘤科、肾内科等均为满分。其中总满意度情况:服务态度满意202人,占98%,不满意8人占2.0%;健康宣教满意204人,占98.5%,不满意6人,占1.5%;病情掌握满意207人,占99.3%;不满意3人,占0.7%;技术操作质量满意207人,占99.3%;不满意3人,占0.7%。表明措施落实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第一季度均有所提高,

3 讨论

护理工作是临床工作的第一线,护士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人员,对于患者的病情观察、病情变化、心理变化的问题的发现极为重要,因此临床上加强对护士的培训,不断发现护理中出现的问题,持续改进,对于患者、护士、医生及医院各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具有以下特点:①大环小环紧相连,小环推大环,促进大循环;②不断提高、不断前进;③呈现门路式上升趋势;PDCA循环并不在同一平面上,每完成一个循环,就可取得一部分的成功,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促进治理水平及品质水平更进一步[3]。将PDCA运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管理及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利芸,饶和平.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健康助理员岗位设置与管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4,13(2):172-175.

第3篇:肿瘤科护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静脉输液小组 护理风险管理 规范化 标准化 职称论文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寻求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医疗风险无处不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很大的比例。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多种输液工具如留置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置管,输液港等新技术在临床上已得到普遍应用。大部分护理人员却对多种输液工具的适应症掌握不全面,操作不规范,对各种药物的用药途径不了解,造成输液安全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原有的护理管理模式以远远不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成立静脉输液小组势在必行,其目的是加强输液安全管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的防范意识,提高输液质量,使输液治疗程序化、规范化,发现并解决临床输液中的疑难问题,做到预防为主,减少输液风险发生率。

1方法和步骤

1.1静脉输液小组的人员构成 小组成员共14名,组长由护理部副主任担任,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专职护士长担任副组长,科室护士长担任小组成员,均为主管护师以上职称。

1.2培训方法 由护理部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静脉输液小组成员进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了解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静脉治疗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的培训考核,内容包括相关静脉输液的基础知识;各种药物的PH值、渗透压、配伍禁忌;应用化疗药物的注意事项;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静脉留置针的规范使用;PICC置管、维护及并发症的处理;CVC的日常维护;各种敷贴的选择及应用。安排小组成员到上级医院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定期邀请专家到院授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小组成员的专业知识。

制定明确的静脉输液小组职责:负责全院静脉输液队伍的管理建设,制定并完善静脉治疗相关流程、操作标准及相关准入制度,建立静脉输液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组织医院疑难静脉输液病历讨论,对院内院外疑难静脉输液病历进行护理会诊,解决临床静脉输液中的疑难问题,定期进行质量监督检查,通过以上措施做到预防输液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事件,降低护理风险。

1.3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份在我院肿瘤科住院的4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化疗,而且为初次行第一疗程的化疗,多次化疗者排除,无静脉输液小组参与;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份患者534例作为试验组,所有患者均行化疗,而且为初次行第一疗程的化疗,多次化疗者排除,由静脉输液小组进行输液管理。观察接受化疗药物的病人输液途径的变化,静脉炎,输液外渗发生情况。

1.4另外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份在我院肿瘤科住院的10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PICC进行化疗,无静脉输液小组参与;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份患者78例作为试验组,所有患者均采用PICC进行化疗,由静脉输液小组进行输液管理。将两者进行比较,观察PICC留置情况。

2结果

2.1普通化疗患者输液途径比较,结果发现由静脉输液小组对输液进行管理,输液途径可采用技术性高,留置时间长的输液方式,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静脉输液小组成立前后化疗药物输液途径比较

输液途径 对照组 占总人数% 试验组 占总人数%

CVC 10 2.1 36 6.7

PICC 105 22.2 234 43.8

留置针 126 26.7 183 34.3

钢针 231 48.9 81 15.2

合计 472 99.9 534 100

2.2普通化疗患者静脉炎、输液外渗发生率比较,结果发现由静脉输液小组对输液进行管理,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静脉输液小组成立前后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比较

组别 静脉炎、药物外渗例数 占总人数百分比(%)

对照组 125 26.65

试验组 65 12.32

2.3 PICC情况比较:将采用PICC行化疗的患者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由静脉输液小组进行管理的试验组PICC的留置时间明显延长,非计划性拔管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组别 导管平均留置时间d 非计划性拔管例数 占总数百分比(%)

对照组 126±8 8 7.69

试验组 212±26 6 2.56

3讨论

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护理工作内容之一,目前各级医院普遍存在静脉输液多,工作量大,因静脉输液引起医疗纠纷增加的现象[1]。有报道显示,静脉输液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2]。本试验结果显示,输液小组成立前,输液质量差,输液并发症多,考虑原因为输液小组成立前护理人员输液知识相对缺乏,操作不规范,特殊药物的给药途径不了解,出现静脉炎、药物外渗,甚至局部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有研究指出,静脉输液小组可参与改善脑出血病人的预后情况[3]。本研究显示,静脉输液小组成立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既往研究相符,主要因为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输液工具的优缺点及高度危险药物的药理特征,正确评估患者的治疗、给药、输液工具的选择是否合理,专职护理人员进行PICC置管,对护理过程中的更换敷料、输液局部和整体情况的观察、导管维护进行全程质量监控,识别早期并发症,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规避不必要的护理风险。通过在输液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的上报,对治疗过程中疑难问题、护理难点及时与静脉输液小组成员进行沟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使我院静脉输液治疗的不良事件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静脉输液小组的建立,明确了小组的管理职责, 提高临床静脉输液的品质和内涵,给临床提供了专业性指导和支持,使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逐步提高,全院静脉输液操作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规范,输液途径选择的安全系数明显提高,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下降,是确保静脉输液安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蔡德芳,桂鸿斌,李江涛.静脉输液引发纠纷相关因素分析与对

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2): 31

第4篇:肿瘤科护士论文范文

我院一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医院工作实际,重点在精细化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就医环境改善实现突破来巩固创建成果。

一、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增强百姓就医“信赖感”

一是在急症救治上提升服务效率。着力推行“县乡急救一体化管理”,在县卫生计生局支持下,我院将乡镇4台救护车纳入120急救体系管理,将急救触角延伸到东河等4个乡镇,缩短院前急救时间30分钟。二是专家把关,提升诊疗权威度。儿科、感染科、放射科、骨伤骨病科分别聘请佳一附院、佳中医院权威专家常年坐诊,肿瘤科与佳市肿瘤医院合作每周一出诊,与省、市三甲医院合作开展腔镜胆切术、关节置换术、甲状腺癌、乳腺癌、膀胱癌、胆管癌、声带息肉、白内障复明等,2014年首诊小儿早期白血病1例,外聘专家手术289例,减轻患者负担86.7万元,让百姓不出县就可得到省、市权威专家诊疗,实现少花钱、看好病的愿望。三是改善诊疗设施,提升检查结果互认度。新增深圳安科0.3T核磁共振,西门子螺旋双排CT、西门子S-1000彩超、西斯美康800全自动生化仪、法国ABS五分类血球仪、迪瑞尿沉渣、尿分析一体机,广州中山时间分辨仪等先进设备,实现我院首诊检查结果与佳市各三甲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现百姓检查检验低价、准确的愿望。建立远程会诊中心,与北京301、协和30多家医院进行远程会诊,让患者不出县实现与权威专家面对面交流,明确病情、检查项目、诊疗方案,现已会诊26例,为百姓得到全国权威专家诊疗提供更加便捷、合理、规范的诊疗路径。2015年总门诊量5万人次;住院量8377人次;平均住院日为9.5天;病床使用率80%;手术1026例。

二、优化服务流程,增强百姓就医“舒心”感受

一是门诊设立一站式服务台。免费为行动不便者提供陪诊、陪检服务;免费提供纯净水;免费提供平车、轮椅等方便病人就诊;全院门诊、护士站免费测血压免费诊脉,增强陪护、患者家属自我管理健康体验。二是全院开展“假如我是病人”、“感动服务您来评”主题活动,把服务评价权交给群众,通过互动沟通,让百姓感受就医舒心、满意。三是简化流程,新建阳光服务大厅。在外科楼一楼开设新农合、医保、低保、优抚、毒麻药管理阳光服务大厅,将入院与出院管理分开,为医保、新农合、低保患者提供一站式报销服务,既减少非医疗时间,又让患者“足不出厅”便可出院即时结算。四是环境整洁、温暖如家。我院卫生清扫,采取服务外包社会化服务方式,针对清扫人员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增设洗地机、扫地机、吸尘器、清扫车,做到窗明几净,地无尘土、垃圾等,卫生间、病房、洗手盆卫生洁净无异味。针对患者反映门诊一楼、透析室病房冷的问题,新铺地热、安装热风幕,更换门窗封边条,实现病房温暖如春。

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患者从入院导诊陪同,住院医患沟通、护患交流、出院报销等各服务流程简便、快速、顺畅,百姓就医感受明显好转,满意度明显提升。

三、强化管理,在稳定中求发展

第5篇:肿瘤科护士论文范文

【中途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84―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的更新,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护理角色职能发生质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护士面对的是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职业病【1】。职业倦怠不但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关系到队伍的稳定以及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job burnout)简称倦怠,是有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工作中长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持续反应。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3个维度构成的“心身耗竭综合症”:即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分别代表了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人际情境和自我评价维度。情绪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自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就会对服务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人格化,其特征为视服务对象为“物”,而非当成“人”看待。成就感降低是指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常感觉无助及自尊心下降,失去工作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2 职业倦怠的特征

国际上通常认为职业倦怠包含以下行为特征:个人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刻意与工作相关的人和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是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并且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怀疑自己不能有效胜任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没有什么贡献。

3 护士职业倦怠现状

国外研究认为[2],护士职业倦怠感高、中、低的人各占33%。我国某大学心理系[3],对10多家医院1800余名护士做“护士职业倦怠报告”显示,62.8%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宋春花等【4】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职业倦怠现象在护士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骆宏等【5】研究报道,国内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发生率在55.1%―59.1%。王君俏等【6】研究显示,护士职业倦怠感较高,处于高水平情感耗竭,非人性化和严重的工作无成就感者分别占30.28%、15.49%和29.58%。护士职业倦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

4 护士职业倦怠产生的相关因素

4.1工作性质 护理工作的根本是增进和维护人类的健康,而工作性质又主要以执行为主,缺乏自主性,护士所从事的工作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患者病情发展又无规律性,需要护士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根据病情变化随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使生活无规律及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她们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妻子、母亲的角色,工作和家庭必须兼顾,在精神上给她们造成负担【7】,这些因素都会使护士对工作产生疲惫感。骆宏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感能够有效地预测护士的耗竭水平和去人格化水平。王晓春等【8】研究表明,职业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工作倦怠存在中等或高程度的相关。

4.2职业认同 护士职业认同是指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所持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身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在日常工作中,护士要经常体验脏、累、苦,有时即使遇到歪曲的事实,被误解及冤枉,甚至言行伤害的情况,护士必须保持平和和冷静,压抑自身的感受,作出精神妥协,护士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无形中给护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护士对自身职业认同持怀疑态度。刘莉【9】的调查结果表明,护士对自身职业满意度为中低下水平。刘玲等【10】研究结果表明,护士职业认知评价得分最低,职业认同各因子与职业倦怠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即职业认同水平越高的护士,工作倦怠越低,反之亦然。

4.3付出―获得的不平衡(effort . reward imbalance ,ERI)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参加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交换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护士辛苦工作客观上需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和心理回报。护士日常工作量大,骆宏[5]等调查425名护士中55.1%的护士感到工作量大,48.7%的护士感到工作紧张。工作时间相对不稳定,医院普遍存在重医轻护现象,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护士工作较其他行业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其情感上的付出也时常不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领导的肯定,使护士在精力和体力上常常处于疲惫状态。Hill[11]等提出,护士期望有经常性的工作反馈、表扬和奖励,能在工作环境中获取相互支持、信任和承诺,当这些意愿得到满足时,护士个人成就感提升,职业倦怠程度降低。护士发展机会和空间有限,自身的需要很少受到关注,工资福利待遇低,陈先梅等【12】认为,与同等教育技术水平的其他行业人士相比,护士薪酬处于较低水平。王晓蕾等【13】对浙江省杭州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处于付出、获得不平衡状态的比例达31.9%,超负荷比例达82.3%,研究表示ERI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各因素间具有高度相关性(p

4.4性格特征 护士自身的性格也与职业倦怠有明显的相关性。席波等【15】研究指出,性格倔强、内向型人群的职业倦怠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向型人群。

5 护士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进程,个体最先发生的是情绪上的衰竭,而最终发生的往往的是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感既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也影响护理质量和措施,以往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重点放在“改变个体”策略上,孙禧霞【16】研究结果认为采用组织干预措施,但还难以使职业倦怠得到全面有效的改善,还应从源头抓起,防范于未然,采取“主动出击,积极应对”的战略措施。

5.1主动出击―主动预防即设护士职业认同教学课程,使护生在学校里就对护士职业形成认同感。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护理学会和医院都相继开设了预防职业倦怠的课程培训。有文献表明【17】,国外护理课程设置中,有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职业认知,形成坚定职业认同感的课程研究报告和理论框架,此类文献还佐证,面对角色转变时,形成坚定职业认同的护士表现得更灵活。建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开展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研究,保护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研究表明【18】,81.9%的护士希望在感到紧张和压力时能及时得到心理援助,37.0%的护士会主动寻求心理援助,自我接受能力强的人会积极地化解因现实与理想之间差异而造成的内心冲突,并对外部世界持同等接受的态度,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用积极的情绪替代消极的情绪。

5.2积极应对―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励是激发与鼓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19】。众所周知,管理是一种控制行为,而激励则是一种促进措施,利用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0】。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对每个护士的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是护士的知己,在管理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多一些关怀和鼓励,少一些责问和训斥,定期评估护士的压力状况,及时获取信息,消除工作压力源,把护士的压力管理作为必备的职责之一【21】,帮助护理人员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护士长支持系统,对缓解护士压力和职业疲溃会有积极作用,可以减少护士职业压力反应,降低职业疲溃的发生率,增加其工作满意度【22】,并采用激励化管理措施,激励化管理包括物质激励、责任激励、精神激励和形象激励。物质激励包括奖品、资金、外出进修学习等,精神激励包括榜样激励、表扬激励等,责任激励既是对患者的承诺,又是一种动力,形象激励是树立患者和家属认可的个人形象如服务明星、微笑天使等。邵翠萍等【23】研究表明,激励化管理可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率。

6 小结

综上所述,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及预防策略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有必要对护士倦怠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展干预的实证研究,使护士远离工作倦怠,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壬晓辉,孙志华.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J].临床护理,2007,9(169):140-141.

[2] Maslach C,Sehauffli WB,Leite MP.Job burnout[J]. Annu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3] 骆宏,许百华.首份护士职业倦怠报告出炉.杭州健康频道,2006,6-20.

[4] 宋春花,李进峰,李永鑫等.郑州市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郑州大学医学报(医学版),2006,41(5)972―973.

[5] 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6] 王君俏,黄燕华.护士工作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22):15-17.

[7] 叶钰芬.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4,18(88):1430.

[8] 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9] 刘莉.护士对自身职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7):1557-1558.

[10] 刘玲,张雅丽,刘晓虹.护士职业认同水平与其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8(9):52―55.

[11] Hill RP.Managing aCFofls gener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important lessons from the ivory trenches[J]. J Manag lnq.2002,11:60-66.

[12] 陈先梅,吴庆芳.护士职业倦怠、离职意愿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73-73.

[13] 王晓蕾,周萍,任蔚虹,李罗.护士付出―获得不平衡对护士离职意愿影响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4):459.

[14] 李永鑫,时金献.护士工作应激与倦怠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4):983―985.

[15] 席波,李军,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0)外科版:3―5.

[16] 孙禧霞.社会文化因素对护士职业倦怠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杂志,2012,7(4):64―67.

[17] 李峰.护理本科生对护士角色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10

[18] 冯怡,赵国秋,张燕敏.护士心身耗竭程度及对员工援助计划的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4―566.

[19] 史璞,管理学哲理―系统、愿望、人本和权变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01―202.

[20] 姜丽萍.护理管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技术出版社,2007.136―138.

[21] 曾月莲.肿瘤科护士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4):62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