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范文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第1篇: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范文

一、“情境串”串串相连,让学生乐起来

实施情景串教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教材在排版上明显文字叙述少了,随之而来的是一幅幅生动有趣、五彩缤纷的主题图。正是这些将一幅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主题图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新鲜的生命,才使我们的情景串教学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主题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相对独立的故事或活动演绎“主题图”情境,把丰富的情境画面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丰富的情境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这样来构建层递式“情境串”。

1.教学导入情境

在课的开始部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一】 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课件出示:森林背景下的“白雪公主”和七个拿着气球的“小矮人”。①数一数小矮人。课件在小矮人下方出示相应编号;②(课件在前三个气球中分别出示7、14、21)说一说三个气球中的数是怎么排列的;③帮后面的小矮人找对应的数;④引出课题。

2.教学展开情境

在新知的探究阶段为解决本课的知识点而创设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情境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大家能帮小矮人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①小组交流,组长记录;②小组汇报,板书口诀;③齐读口诀。

【情境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①读了这些口诀你能发现什么规律?②你觉得哪句口诀比较难记;③转盘巧计口诀。

3.教学延伸情境

在知识的应用阶段,为了拓展新课所学、延伸学习内容而创设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境四】多维应用,深化口诀。

①唐诗《望庐山瀑布》的字数,四七二十八;②七色花的花瓣数,六七四十二;③3只七星瓢虫背上的点数,三七二十一;④七与女性成长的关系;⑤儿歌续编(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配音呈现“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的儿歌文字)。

在这个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为主线的美丽、完整、连续且有着戏剧性发展的故事情境中,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中来,情境中每一个小小的成功不断激励着他们寻求新的目标、新的高度,学生的兴趣与追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种连续性的、极速积累并质变的心灵震撼与智慧引领是一个个孤立的小情境所无法比拟的。

二、“情境串”串串相接,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课堂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因而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独立探究的空间,让数学课堂更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可以这样来构建层递式“情境串”。

1.教学导入情境

【情境一】激发兴趣,感知规律。

在新课引入时,首先以“六一”儿童节为话题,创设了举行“六一联欢会”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通过学生用眼观察,独立思考,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

2.教学展开情境

【情境二】自主合作,探究规律。

让学生帮忙布置会场,从中找到彩旗、小花、灯笼的摆放规律及小朋友的排列规律。把主题图分解,让学生认真观察,互相讨论、汇报结果,从而发现排列规律。这里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并在发现、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教学延伸情境

【情境三】体验感悟,运用规律。

①涂入场券,将课本89页“做一做”改编的入场券按规律涂色。②参加联欢会,表演节目。第一个节目──“演一演”, 一起表演《幸福拍手歌》。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和老师一起做有规律的动作,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打开思维,发现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连。第二个节目──“摆一摆”,先跟着老师摆,接着四人一小组用学具盒里的学具摆规律。第三个节目——“变一变”。 以小组摆的规律为例,让学生用其他形式把这条规律表示出来(用音律、用动作、用数字、用语言等)。

在这一环节设计了“涂一涂”、“演一演”、“摆一摆”、“变一变”等活动,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空间,另外还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样让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的颜色变化规律、形状变化规律、动作变化规律,再到稍复杂图形的颜色、形状、数量、节奏、数字的变化规律。这样提高难度、深挖教材,在主动的、互动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能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知识,发展自身的数学逻辑能力。

【情境四】自主设计,活用规律。

运用今天学习的规律设计一张“六一”贺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在以“庆六一联欢会”为主线的承接式情境串中,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够出现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的碰撞,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情境串”串串相融,让学生飞起来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学问,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可以利用语文课文《美丽的小路》来构建层递式“情境串”。

1.教学导入情境

【情景一】由语文课文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开课伊始,教师出示课文图片:“同学们还记得《美丽的小路》这一课吗?鸭先生门前有一条美丽的小路,小动物从这条小路上走过,总是轻轻地走、慢慢地走,生怕弄脏了小路,弄坏了小路。可不知什么时候,美丽的小路不见了,这里到处是垃圾,变得臭气熏天。森林里的小动物着急了,于是开展了一场“环境保卫战”(板书),小鸭、小鹿、小兔都在卖力地、认真地清扫。”这种与语文学科接轨,利用一年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导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学生很快便产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教学展开情境

【情境二】添设思维阶梯,体验探究乐趣。

教师适时出示了已知条件。小兔说:“我捡了26个瓶子。”小鹿说:“我比小兔多捡了3个瓶子。”在学生认真读题后,教师问:“你们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提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在学生摆小棒、用计数器、尝试列算式讲解解题思路后,教师继续运用这一情境,引出“比少”的问题:“小鹿可真能干呀!站在一旁的小鸭子着急了,他说,‘天哪!我竟然比小兔还少一个,我要加油了!’”让学生在富有感彩的语言中去自主体会内在的数量关系,然后仍旧让学生说说从小动物的对话中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问题提完后让学生再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给学生添设思维阶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情境三】展现思维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动物王国的成员也全员参与到了环境保卫战中。 小熊猫说:“我比小兔少捡了10个瓶子。”大象说:“我最能干,我比小鹿多捡了6个。”教师:“你们能从中选出两个条件,提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吗?”解决完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课题——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小组讨论分析,然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到的就不只是知识,而是科学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

3.教学延伸情景

【情境四】培养思维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在知识的应用阶段,为了拓展新课所学,延伸学习内容,创设又一情境与前面情境形成一个系统的情境串:“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输的不服气,决定开展第二场比身高的竞赛,我们快去现场看看吧!”……这个以“环境保卫战”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选择数据的能力和把生活实际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从而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享受学习的快乐。

第2篇: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范文

题:

我爱家乡山和水

教学对象:

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我爱家乡山和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第13课,课本第50—53页。课题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简单介绍自己家乡所在位置以及一些简单特征;

2、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寻找,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家乡是最美的地方,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比如: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

3、通过说一说、画一画家乡的美景、讲家乡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在7岁左右,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倾听和说话的能力,也比较热爱画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这一课题设计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欣赏图画、热情并敢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利用课文中插图制作到课件中,让学生在观察图片中既保持了持久的兴致,又能运用思维去想怎样表达图中内容。教学难点问题时,发动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2、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

3、讲一讲自己家乡的故事。

难点:

1、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2、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微课视频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师:我们出生和生长的地方便是我们的家乡,家乡是我们一生难忘的地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板书课题)

学生注意倾听

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新课引入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学习新知

1、我的家乡在哪里

大屏幕展示课件图片

师:同学们请看这副图片,谁来说一说蒙古小女孩的家乡?(图1)

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中三位小朋友的家乡?(图2)

师:那谁来介绍一下这幅图中小朋友的家乡呢?(图3)

师:请看这幅图,谁愿意说说图中小朋友的家乡?(图4)

师:刚才我们看图一起说了家在草原、高原、山区、城市的几位小朋友的家乡,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自己的家乡吧!

生:小女孩的家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这里蓝天、绿草真漂亮啊!

生:他们的家在青山脚下,村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流过,小朋友们常常在这里玩耍。

生:这位小朋友家住黄土高坡,他们住的是窑洞,冬暖夏凉,很舒适。

生:这位小朋友家住城市里,那里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路两旁绿树成荫。周末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去锻炼,生活很愉快。

生: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

(学生活动)

图1

图2

图3

图4

2、发现家乡的美

师:在我们的心中,自己的家乡才是最美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寻找家乡的美?

师:请看这幅图,她是怎样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的呢?(图5)

师:那这幅图呢?他们发现了家乡的美在什么地方呢?(图6)

师:同学们请看,在海边的沙滩上,孩子们在嬉戏,你是否想起了《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图7)

生:这位小女孩用照相机拍摄了家乡的标志性建筑,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桥,很壮观。她用这张照片来展现家乡的美。

生:听男孩的爸爸说,他们村后的山上的阁楼已经有500岁了!这是他们家乡的自豪,也是家乡美。

播放音乐,学生跟着唱:“松软软的海滩哟,金黄黄的沙……”

图5

图6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不错,接下来的这幅图(图8),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大声地朗读一下这首诗:我家门前的小池塘,白天抱着金太阳,小鸟和彩云,都爱来照相;晚上摇着银月亮,小鱼和星星,悄悄捉迷藏。……

师:同学们,上面我们用照片、、歌曲、读诗的方法来表现了自己的家乡美,接下来我们就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家乡的美景吧。

3、家乡的故事

师:刚才大家用图画描绘了自己美丽的家乡,家乡是生养我们的地方,家乡的田野里有着很多开心的故事,同学们请看这幅图:(图9)

(同时播放配乐录音)

师:我爱家乡的山,我爱家乡的水,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很美。葱绿的田野里有妈妈的身影,田间的小路印下我的脚印,我画下她可爱的样子,讲一讲她动人的故事。

欣赏好这首描写家乡的诗,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一讲这幅图中的故事吗?

师:这位同学的故事讲得真好,那你们家乡这么美丽,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生:我家门前的小池塘,白天抱着金太阳,小鸟和彩云,都爱来照相;晚上摇着银月亮,小鱼和星星,悄悄捉迷藏。……(有感情而大声地朗读)

学生在下面来画自己美丽的家乡,教师巡视指导。(只要学生能画出家乡的景物即可,随意涂鸦也可,只要学生在画家乡的过程中能产生出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感觉即可。)

图9

生: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跟着爸爸妈妈来到水田里插秧。爸爸妈妈在田里干活,我便在地头摘蒲公英的花,光着脚丫坐在地头,我快乐地吹着蒲公英的种子,它们四散飞去。还有我家的两只大白鹅像两位保镖一样在旁边叫着,我心里很是高兴。

生:爱!(齐)

图7

图8

设计意图:

1、通过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在教学中运用ppt课件,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生活阅历特点,采用直观图形展示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观察,叙述。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看图说话的能力。让学生说一说家乡的位置和一些具体特征,运用拍摄照片、讲家乡的故事、唱家乡的歌曲、朗读描绘家乡的小诗、画家乡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家乡之美,从而生发一种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都很认真,能够仔细观察,踊跃发言,下面请欣赏两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傣家竹楼的传说》和》《马头琴的传说》播放微课视频

师:欣赏了这两个美丽动人的描写家乡的传说,你一定也想知道自己家乡的故事,比如:这条路为什么叫赵登禹路?她有什么故事呢?(出示图10)又比如:这棵古树有什么来历吗?(出示图11)同学们,你也想知道一些自己家乡的美丽的故事吧?老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好吗?回到家里让爷爷、奶奶给自己讲讲有关家乡的故事。

(三)作业布置

1、讲一个家乡的故事;

2、唱一首家乡的歌曲;

3、画一幅家乡的图画。

图11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一边观看,一边学讲故事。

生:想知道。(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附:《傣家竹楼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叫帕雅的青年想为傣家人建造一座房子。他见雨水顺着狗毛向下流淌,受到启发,便建出了坡形窝棚。有一天,他看见一只凤凰在他面前单脚独立并扇动着翅膀。帕雅从凤凰单脚独立的姿势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美丽的主楼。《马头琴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位蒙古族青年苏和救了一匹受伤的小白马。从此,他和小白马相依为命。一天,小白马踢伤了王爷。王爷一怒之下射死了白马。苏和很伤心,便照着白马的样子做了一把琴。马头琴的琴声让苏和觉得小白马仍在他身边。)

2、在教学中运用ppt课件,微课视频进行教学。

适时展示图片,并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图中表现的大概内容。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在看、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讲故事的方法。为学生课下去收集家乡的故事埋下伏笔。

图10

作业设计意图: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通过课外和家人交流获取家乡的故事,同时也拉近了亲人之间的感情。学唱家乡的歌曲,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画家乡培养学生的绘画的兴趣。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慢慢体会家乡美,从而自然生发出爱家乡、爱生活、爱祖国的情感。

八、板书设计

13.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1、介绍自己的家乡位置以及简单情况

2、发现家乡的美

3、说说家乡的故事

第3篇: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数学思想方法 对应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化繁为简思想 建模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必要的应用技能。”由此看来,数学知识本身固然非常重要,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贯穿着两条主线: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呈现在教材上。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隐藏在知识背后。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和理解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渗透,使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例如,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为了落实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点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植树问题”属于经典的数学教学内容,以往教学基本是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的区分。教学中,通过探究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和生活中的一些类似题目,使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题模型,学会化繁为简的思考方法,突显化归思想。但我认为化归思想并不是“植树问题”唯一的选择,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除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外,应该把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作为探究植树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同时渗透化繁为简思想和建模思想,而“植树问题”教学的灵魂应该是“对应思想”。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明确“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一一对应”思想,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探究“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基于以上考虑,教学中我认为可设计三个层次凸显对应思想。

1.激活。课伊始先展示两组图片,比一比: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图片哪个多(一组凌乱排列,另一组对应排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通过运用学生熟知的动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一一对应思想有强烈的反应,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

2.感知。接着,依次出示三组比较题:

(1)…

(2)…

(3)…

逐个提问:三角形有100个,圆有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和圆一一对应后发现圆和三角形相等、或多1、或少1。这样,既进一步突出了第一层次的作用,使学生对一一对应有了新的认识,又使学生主动运用这种思想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为下个环节的学习做好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3.体验。《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因此,在进行“两端都种”这一模型的探究时:我先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模拟种树(强调为研究方便,截取其中的20米),让学生直观体会到:两端都种时,最后(最先)种的这棵树没有间隔和它对应,发现了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这活动中,学生经历用一一对应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了在体验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接着,进一步提问:“两端都栽时,棵树比间隔数多1”,20米的小路上是这样,如果是50米、100米甚至更长的路呢?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感受到从直观图示中不能直接看到“间隔”与“树”的关系,必须按“一一对应”的方法算得,不知不觉中,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一一对应”思想的妙处。而对于另两类植树问题,则进一步抽象出对应图,让学生不能用直观的方式数出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逼着”每个学生只能通过一一对应判断两个量的多少,更是凸显了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最后围绕“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变式练习,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一对应”思想一直统领全课。学生依据表象,灵活运用这一思想方法,在不断运用和体验中,“一一对应”这一思想方法逐步深入人心,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难。”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设计,能化抽象为形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无论是从最开始的导入、比较题,还是三种植树模型的探究,我都极力渗透给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特别是在研究“两端都种”这一模型时,通过让学生画线段图自主探究,利用数形结合,使学生能清晰直观地分析棵数与间隔数的数量关系,使得“棵数比间隔数多1”这一规律自然呼之即出,加深了画图这种找到规律的方法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将数形结合这一思想展露得一览无遗。

三、渗透化繁为简思想

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化解,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题出示后,让学生大胆猜一猜: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到底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验证。学生通过画图强烈感受到“植树问题”原题的数据比较大,迫切产生了“化繁为简”的需要;这时再问:数字太大,不便于研究怎么办?提出可从其中一部分入手研究(强调为研究方便,截取其中的20米),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转化”策略有了深刻的体验,领悟到了“遇到复杂问题先从简单数据入手”的方法,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体验化归思想。

四、渗透建模思想

第4篇: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范文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流行于台湾的叙事性民歌。歌曲采用五声宫调式,/24拍,曲调结构为带尾声的两段体。歌词以一个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在一旁讥笑它的有趣情景。歌曲歌颂了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音乐形象天真纯朴富有生活气息。词曲结合紧密,大多一字一音,与口语相近,质朴自然。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台湾音乐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用明亮、轻巧的声音,不同的音色和语气表现歌中骄傲自大的黄鹂鸟和锲而不舍的蜗牛形象。

2. 引导学生根据葡萄成熟前的《蜗牛与黄鹂鸟》的音调,创编葡萄成熟后的《蜗牛与黄鹂鸟》。

3. 指导学生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剧的创编与表演的实践活动。

三、设计理念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来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唱、奏、演等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音乐创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演唱与表演,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相互间的合作,并将音乐与舞蹈、戏剧等姊妹艺术学科及艺术之外的地理、历史等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台湾的多元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学生聆听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自由律动进入音乐教室。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刚才欣赏的歌曲歌名是什么?它是哪里的民歌?

2. 学生谈自己所知道的台湾方面的知识。

3. 用多媒体映示台湾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教师简介台湾。

4. 师生欣赏台湾民间歌舞《杵舞》。(多媒体映示)

(师生总结台湾民间歌舞具有热情奔放、活泼风趣等风格特点。)

5.体会台湾校园歌曲亲切、朴实、明朗等特点。

(抽一位刚才表现积极的学生点放一首自己喜欢的台湾校园歌曲与大家一起欣赏。)

多媒体映示:点歌台

童年

乡间的小路

外婆的澎湖湾

兰花草

……

[说明:通过让学生欣赏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多媒体映示台湾的地理位置与风土人情、观赏台湾的民间歌舞、点放台湾的校园歌曲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台湾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台湾的相关文化,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自主感受与体验

1. 学生初步欣赏台湾民歌《蜗牛与黄鹂鸟》。

教师:台湾的校园歌曲亲切、朴实,台湾的民歌更是活泼风趣、天真纯朴,大家想听吗?

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讲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它是用怎样的情绪演唱的?

2.学生复听歌曲,用拍手、跺脚、捻指、摆动身体等体态感受歌曲活泼风趣的情绪。

3. 引导学生随范唱轻声学唱歌曲,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风趣的情感。

4.用自然纯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歌曲活泼风趣的风格。

5.欣赏VCD中用稍快速度演唱的歌曲范唱,体会速度这一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6. 用稍快的速度、活泼风趣的情绪随VCD伴奏演唱歌曲。

7. 学生随琴视唱歌曲旋律。

8. 用口琴吹奏歌曲。

9. 学生用明亮、轻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说明: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边听边用体态表现歌曲情感、边听边轻声学唱等对歌曲反复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对歌曲的表现形式及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并在听、唱、奏等情感体验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三)合作创编与表现

1. 同桌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歌曲中有几个角色?每个角色在演唱时音色和语气上有什么区别?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唱歌曲。

3. 分组讨论,创编歌词。

教师:葡萄成熟以前,黄鹂鸟嘲笑蜗牛。葡萄成熟以后,大家想像一下,黄鹂鸟又会怎样呢?请同学分组讨论创编歌词。

有一小组编为:(啊)门(啊)前一棵葡萄树,(啊)结(啊)结满了紫葡萄,蜗牛脱下那重重的壳呀,开开心心地吃葡萄。(啊)树(啊)上两只黄鹂鸟,(啊)翘(啊)起拇指在夸它:“葡萄成熟你正巧爬上,你呀做事有恒心!”“(啊)黄(啊)黄鹂儿不要夸,快来和我一起吃葡萄!”

4. 交流并演唱学生自己创编的歌曲。

5. 合作创编音乐剧。

教师:《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寓言式的叙事歌曲。刚才我们用唱、吹的形式表现了歌曲,下面我们用音乐剧的形式表现歌曲,好吗?

多媒体映示:音乐剧: 蜗牛与黄鹂鸟

第一幕 葡萄成熟前

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蜗牛与黄鹂鸟

锄禾

第二幕 葡萄成熟后

背景音乐:秋虫音乐会

蜗牛与黄鹂鸟(学生创编)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幕,分配角色,设计简单台词,合作排练。

7. 学生分两幕表演音乐剧。

8.引导学生谈谈受到的启发:像蜗牛一样具有坚持不懈,努力前进的进取精神。……

[说明:这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音乐剧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幕合作进行创编与表演,旨在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享受表现音乐和创编音乐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四)师生评价与反思

1. 师生参与,评价表演中的成功与不足,并评出最佳个人表演奖、集体配合奖、文明观众奖,进行颁奖。

2. 师生在台湾歌曲《龙的传人》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

第一幕: 葡萄成熟前

旁白:冬爷爷走了,春姑娘来了,小动物们唱呀、跳呀,寻找着美丽的春天。你们看!(放《春天在哪里》背景音乐,扮演春天里的各种小动物的同学戴上相关的头饰出场表演。小草、小花、柳树、太阳、刚发芽的葡萄树等背景先造好型。)

一小动物:找到啦!春天找到啦!小伙伴们,大家快来看,门前的葡萄树发芽啦!

旁白:这时,来了一只蜗牛和两只黄鹂鸟。它们之间会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听(分叙述者、黄鹂鸟、蜗牛三个角色演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表演完了后面的背景换夏天的荷花、荷叶等。)

旁白:蜗牛毫不介意两只黄鹂鸟的嘲笑,仍然背着那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呀爬。忽然,它听见头顶上有谁在喊着:

一知了:热死啦!热死啦!

蜗牛:呀,时间过得真快,已经是夏天了。我才爬了一半,我得赶快往上爬呢。

黄鹂鸟:蜗牛大哥,葡萄成熟还早得很那,天气又这么热,你停下来歇歇吧!

蜗牛:谢谢你,黄鹂鸟,我爬得慢,就不休息了。

旁白:炎热的夏天,真让人热得受不了,你们看,许多小动物都出来乘凉了。可是,蜗牛还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呀爬,因为它明白:甜美的果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获得。(放《锄禾》背景音乐,夏天的小动物上场表演。表演完了,后面的葡萄树换成秋天挂满紫葡萄的葡萄树。)

第二幕: 葡萄成熟后

旁白:夏去秋来,蜗牛终于爬到了葡萄树上。这时,秋虫们都来祝贺蜗牛,为它开起了快乐的秋虫音乐会。(放《秋虫音乐会》背景音乐,各种秋虫上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