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狼爸的教育方式范文

狼爸的教育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狼爸的教育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狼爸的教育方式

第1篇:狼爸的教育方式范文

不同的叶子开出不同的花,不同的钥匙打开不同的锁,不同的孩子也适合不同的教育方式。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的人也是各不相同,一种教育方式也就不可能适合所有人。那些在社会舆论中频频出现的教育方式,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所谓教育方式,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狼爸”萧百佑对子女军事化的管理,使得他的孩子们从小听话懂事、成绩优异,其中三个孩子被北大录取,但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许多提倡赏识教育的人对此更是坚决反对。同样华裔“虎妈”对女儿要求严格,她这种中国式的严厉教育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在美国展开了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羊爸”,羊爸们对孩子们态度温和,互相尊重,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他们的孩子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都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学子,从而也说明了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不能说是最好的,只能说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那是一种成功,是分别适合他们孩子。

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利有弊,对于不同的孩子,利与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也许在某些孩子身上,“狼爸”式的教育会使他们的个性被压抑,而有些孩子则会有更多的自我约束力;“羊爸”式的教育可能会让一些孩子的性格过于软弱,但也可能让一些孩子受到赏识,从而更加自信。两千多年前,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狼爸”“羊爸”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作为一种模板去效仿,各位家长应理性思考,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慎重走好子女教育的第一步,这样才最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第2篇:狼爸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教育模式;家长观念;个性化

一、虎妈狼爸式教育大致事件

2011年1月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的官网率先刊登了一段书摘,题目很噱头:中国妈妈为何胜人一筹?事件当事人“虎妈”,原名蔡美儿,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并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传统式教育方法来管教两个女儿,最终将其女儿送入哈佛大学。虎妈事迹被美国主流媒体轮番报道并漂洋过海,也吸引了中国读者的关注。

无独有偶,继“虎妈战歌”之后,“中国狼爸”萧百佑逐渐步入人们视线,不久前他也因为自己的新书《所以,北大兄妹》“火了一把”。“中国狼爸”萧百佑以棍棒式教育、“军事化”管理和不许子女与同学在校外接触等种种严苛措施最终将子女3人送进北大而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狼爸”也像“虎妈”一样崇尚彪悍教育方式,但“虎妈”式暴力也只限于胁迫,不见于皮肉,而“狼爸”却“真枪实弹”上阵。两位家长的教育方式一时之间激起千层浪,关于教育方式的热议又再一次提到了众多家长面前。“教育孩子”是个痛并无奈的永恒主题。

二、对这种教育模式分析

“虎妈狼爸”式教育方式成为了教育界备受争议的焦点问题,毫无疑问既有媒体炒作的因素,又有社会上跟风盲从风气的推波助澜。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是广大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迷茫。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日益增高,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加之现在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所以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在当前素质教育模式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不少父母逐渐将视野转到传统的教育模式,于是“虎妈狼爸”式教育就受到了追捧。

其次以考高分、进名校作为成功教育的判定标准由来已久。在当前通行的应试教育大旗下,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是一句口号,检验教学成果的主要指标或唯一指标还是分数。大多数家长坚信只有好的分数才能进好的大学,继而才能找打好的工作。所以在这狭隘的成才理念下导致了很多家长只关心分数。往常我们谈到这种“三天一顿打”的棍棒教育,公众舆论必然会立场坚定地认为这是一种落后、摧残孩子身心的教育方式。可是,一旦有了“孩子进北大”的诱惑,有的家长便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忘记了先前所坚持的教育理念。在很多家长看来,只要孩子能进北大,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

家庭教育是个极具个性的教育,教育模式也因人而异,“虎妈狼爸”教育方式并不具有标准或者说是模式的意义,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可复制的极端个案,不能忽略两人成功所在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虎妈”本身是大学教授,家庭拥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她在严厉要求女儿的同时,还能给孩子很多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再看看“狼爸”萧百佑,高考时他以广东省文科第8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暨南大学。1987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盛极一时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该公司关闭后,他开始下海创业,三十年来,在金融、地产领域成绩斐然。两位家长的家庭条件、教育优势绝非大多数家长所具备。

再次,极端的打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奴性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蔡美儿从小被父母严格要求,萧百佑更是考不好被父母暴打,他们的经历和后来的成功造就了自己的独特教育方式和信念。在“虎妈”眼中,孩子始终是被动的,是个被教育者、被塑造者,不管你是否愿意,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服从。而“狼爸”更为夸张,在他看来,在0至12岁孩子的性格中,动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下进行的,所以要用鸡毛掸子给他立规矩。两个家长都用或打或骂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这种教育实质上就是“奴性教育”,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在这种高压教育下只能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和对家长暴力的恐惧感,你打他的时候他或许迫于皮肉之痛会暂时向你妥协认错,其实在他心里是不服气的甚至心中怀有仇恨,一旦家长不在他身旁或他足够强大的时候这种仇恨会变本加厉。

最后,不是所有的“虎妈”“狼爸”都能成为蔡美儿、萧百佑。2011年8月15日,广东男子徐文辉因为四岁女儿小茹玩耍摆放在阳台橱柜里的多种调料一事暴怒,棍棒教育将亲生女儿殴打致死。当事人徐文辉自认为他一直崇尚的棍棒教育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他从小也是被母亲打大的,并坚称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她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但是在悲剧事件的背后我们显然看到了并不是“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三、反思

透过现象看本质,“虎妈”“狼爸”事件的“喧闹”确实发人深省,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目前教育体制和方式的抉择问题,还有孩子个性品质的探索等问题无一不受到各界的关注与思考。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毋庸置疑,家长对孩子成才举足轻重,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终身教育,其重大的意义不言而喻。“虎妈”“狼爸”用惩罚、权威控制、干涉限制类的教育方式对于特定的孩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让孩子在自己设计好的框架中生活,沿着已铺设的轨道发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这样的举措经不起时间考验,“爱之深,责之切”也要讲究一定的分量,严而有格、严而有理、严而有恒才是为人父母遵循的准则。同时“虎妈”“狼爸”教养观念也出现了错位,成才等于高分,等于进名牌大学,这样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从而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这样的片面理解大大缩小了人才的范围,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及个性的发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也容易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还是要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识上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就好比给每把锁配一把合适的钥匙。总之,只有找到能打开孩子心锁的那把钥匙,你才会成为成功的父母。所以,家长们应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尊重孩子自利之上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教育模式和教育氛围对孩子影响也不容忽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看得至高无上,学校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运转,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竞争机制、政策导向都是为了高分和高升学率,就连社会上的评价体系都围绕着分数的高低来确立标准,学生优劣、教师职称、学校教学质量都靠着分数来衡量。目前国家教育体制、方式还有待完善,“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还有待增强,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应当长期坚持下去。

个性化成才教育着眼于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这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这种教育模式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终究能够实现人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黄希庭.郑涌.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探索.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第3篇:狼爸的教育方式范文

对于个体的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乃至传播学等个学科,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国著名社会学者教授主持编写的《社会学概论》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I. 罗伯逊也给社会化下过这样的定义:“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我们一般认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改造社会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掌握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促进个性的形成、培养社会角色。而家庭作为个体出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个体社会化中最重要的机构,对于上述的包括生活知识、劳动技能、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自我观念、人生目标、自我个性的形成都起着最初和最重要的作用。所以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于个体的社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以下我们通过分析“狼爸”、“虎妈”的案例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一、“狼爸”、“虎妈”案例解读

什么是“狼爸”、“虎妈”?“狼爸”名为萧百佑,香港商人,自称“中国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狼爸”的教育理念是“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虎妈”是属虎的美籍华裔母亲蔡美儿。为了杜绝“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在自家应验,将父辈的森严家规一脉传承,和两个女儿约法N章:不许在外过夜;不许参加玩伴聚会;不可以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在这位虎妈的严格调教下,大女儿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小女儿路易莎在12岁那年,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首先来看“狼爸”“虎妈”的家庭教养理念:

1.严格限制孩子自由。限制在“狼爸”的教育方法里有很多,比如萧家儿女被严格限制跟同学的交往,去同学家串门必须提交申请书,还得班主任签字,每天晚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挨个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背不好的就打,打完以后还得背,一直到会背了才能上床睡觉。

2.过于他控、忽视自控。家里可以上网,网线在妈妈手上。孩子平时做功课要是用电脑的,要上网查资料也没问题,妈妈要在旁边看着。这方面是零空间,他们读书的环境就像大学的图书馆,一张大铁桌,几盏台灯在上面。桌子大概六七米长、两米宽,是专门定做的。有时不只兄妹几个一起读书,亲朋好友的孩子来了以后也能一起围桌读书。

3.忽视孩子的自我意识。他忽视了孩子的意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关于快乐之于孩子,“狼爸”认为:孩子回答不了何为快乐,或者说他们的回答不全面、也不准确,等于盲人摸象,摸到什么就是什么。我认为孩子真正的快乐,是他们在孩童阶段能够为他们青年时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他认为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在孩子学校成长的阶段,在这个分工里,只有三类人:家人、老师、同学,而没有‘朋友’这个概念。”

二、“狼爸”、“虎妈”的家庭教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BAUM砒ND)将家庭父母态度分为三类:第一类,专断型:这些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要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第二类,随意型:这些父母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管理自己。第三类,权威型: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发儿童,有必要时嚷决控制。由案例可知,“狼爸”、“虎妈”的教养方式属于专断型,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对社会化概念的误读。一般认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而适应社会生活,改造社会的过程。“狼爸”、“虎妈”的教养方式是一种强制性、专制式的教养方式,在这种严格的强制性规定之下,个体的个性受到严重的抑制和发展,从而很难形成独特的个性个人格。“狼爸”、“虎妈”将名校作为孩子的第一和唯一的奋斗目标,而将其他的社会生活规制在这一单一目标之外,很明显这种做法严重的误读了社会化的含义。

2.社会化机构的局限性。个体社会化的条件包括个体条件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化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等。如果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缺少某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将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正常完成。家庭是社会化机构中最重要的机构。“狼爸”、“虎妈”的家庭教养方式在促使家庭这一机构在个体社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忽视了其他对个体社会化同样有重要作用的社会化机构。

3.社会化目标的单一。社会化最重要的结果是个体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改造社会。而知识、技能、规范的学习,独特个性和人格的形成都是社会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化目标实现的基础。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和规范是社会化的必要内容,但是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目的。“狼爸”、“虎妈”的教养方式将接受教育,将名校作为孩子的唯一的,最重要的目标,其他的活动要以这个目标位中心。他们强调了名校,即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淡化了其他例如社交、个体自我意识等重要的素质的培养。

4.社会化内容的缺失。社会化的内容是极为广泛和丰富的,最基本的社会化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2)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3)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4)促进个性的形成;(5)培养社会角色。“狼爸”、“虎妈”的家庭教养方式单一地强调了社会化内容中的学习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强调以名校为第一目标,使得其他的社会化内容得不到有效的实现,使个体的是社会化不完善。“狼爸”“虎妈”完全忽视孩子的自我意识,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安排生活学习,完全不考虑考虑孩子的想法,有时甚至认为孩子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或者孩子本来就没有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严重的阻碍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对于个体社会化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正确科学的家庭教养观念,避免极端的家庭教养观念。传统的家庭教养观念认为孩子是父母生的,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对孩子的教养属于私事,在这种教养观念下容易对孩子实行专制教养方式。科学的家庭教养观念,要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平等的关系,倾听孩子的内心的想法,把孩子看作独立的社会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负责引导作用而不是指挥作用。

第4篇:狼爸的教育方式范文

首先,这些人犯的第一个错误在于把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这两个概念简单化、绝对化。认为中式教育就是严厉、就是棍棒教育;西式教育就是赏识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教育这么浩大的工程,任何简单化、概念化的说法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其次,把虎妈、狼爸当成中式教育的代表。这更是荒唐至极,不经意间中式教育就被简单粗暴化了。如果真要推选内涵丰富的中式教育家长代表的话,我觉得远期的像孟母,中期的像岳母,近期的像傅雷,无论哪一个都远比虎妈、狼爸更有资格当这个代表。纵观这些教育得法的家长,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无一不是严格要求孩子的背后,隐含了一张慈祥的脸,其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大写的“爱”字。严格和慈祥是这个“爱”字的左右两手、哼哈二将。就这一点来说,其实中、西方的教育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如果要说区别,不过是指严格和慈祥这“哼哈二将”谁的行动更多一些罢了。

为什么虎妈、狼爸能大行其道呢?我觉得其背后隐含的是最近几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了一部分国人沉寂多年的大国思想或盲目自大的民族自尊心。觉得经济成了大国,教育就必然成为大国。这是国人暴发户或渴望成为暴发户的心态在教育问题上的集中体现,跟有人一提及中国的成就言必及我们有“四大发明”是相同的道理。中国教育跟随中国经济苦苦自卑了很多年,终于等到中国经济“膘肥体壮”的一天,于是自我感觉又空前良好起来。

中国教育曾经的确辅佐了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使华夏文化领先了世界十六个多世纪,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从来都不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最擅长的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我们不要期望今天的中国教育能带领整个国家再现辉煌。因此,我们不能无谓地拔高教育的地位,因为任何人为的拔高最终都是会摔跟斗的。

中国教育曾经培养出了孔孟儒学、老庄之道,也曾经培育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这些都很伟大,都很辉煌。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的教育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也许这些问题以前一直就有,而现在更被无限放大了。要想理清教育的问题是很难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教育问题和经济、政治问题混淆在一起,这就需要更理性的眼光。

准确地说,现在的自大跟以前的自卑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国人在教育问题上不自信的表现。从十六个世纪之前的过度自负到现在的极度不自信,这样的心理落差让整个国家都在教育问题上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想想前两年还喧嚣尘上的对中国教育的全面声讨以及对西方教育的盲目崇拜,自从有了虎妈、狼爸的横空出世之后,这种论调仿佛一夜之间就销声匿迹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虎妈、狼爸倒也是起了些“以正视听”效果的。只不过,往“左”走替代了原先的往“右”走,无论怎么走,它都只会带着中国教育往岔路上走,走得再远,也不是正道。那么中国教育的正道在哪儿呢?也许“五四”时期两位先哲的主张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

第一位是先生。他在文中曾明确指出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舍得在教育上投入。这是中国教育一直可以倚仗的资本。我要说,如果真的有了全民办教育的决心,那么,任何教育问题都将不成问题。套用一句流行语,这叫态度决定一切。

第二位是鲁迅先生。先生的“拿来主义”用于今天的教育问题也是恰当的,让我们先仔细审视教育本身:是优点,就继承、发扬它,而不是妄自菲薄;是不足,就把目光投向那些西方的“和尚”,看看他们念的经里是否也有适合我们的内容。

第5篇:狼爸的教育方式范文

据《新闻晨报》3月9日报道,新学期伊始,一些家长又在为孩子每天的作业烦恼了。孩子做作业累,家长陪着也累,但人送外号“狮妈”的孙女士却不会任由这些烦恼滋生。如果儿子每天做作业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她就会要求儿子停止。不仅如此,她还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老师说“不”。在她的努力下,上学期她竟为孩子减负成功――部分复习作业改成了可选性作业。

从教育学的专业角度来看,“狮妈”与“虎妈”和“狼爸”本质上很不同。“狮妈”意在与学校教育中的老师争夺对其孩子的教育权,尤其是在强烈反对现行学校教育做法之下这么争夺。而“虎妈”和“狼爸”则意在用严格、严厉甚至专制的方式方法给孩子施加家庭教育,尽管他们也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与学校教育争夺对其孩子的家长教育权,但他们总体上却并不反对现行的学校教育。其实不难发现,“狮妈”往往都不是一般的家长。她们要么是看得西方的自由教育多,要么是经济实力好。当然,也有兼而有之的。比如,上述新闻中的“狮妈”孙女士,“曾在外企担任管理工作多年,如今辞了职,做起了全职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她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她坦言自己在“外企20年,加上多年的海外出差和旅行经历,价值观还是受了一些影响吧。”

而要深入理解“狮妈”,我们就还需要从教育史的角度来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权的演变。在1619年德国出现义务教育以前,孩子的教育权要么是家长的,要么是巫师、老人、部落部族首领或宗教教士等人的。但义务教育出现之后,家长的教育权很大程度上就丧失了,因为政府替代了家长,对孩子实施系统的教育。虽然家长仍然在学校教育之外能够继续给孩子施加教育,但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家长的教育,尤其是许多低年级的孩子非常敬畏学校老师。

客观而言,“狮妈”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一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家长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失权。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一套设计、规划和方式方法,比如不想让孩子有太多的作业,也不想让孩子被分数的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些家长理直气壮地与学校老师争辩,让学校老师感到竟然无言以对。

总而言之,透过现象看本质,“狮妈”的背后其实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权之争。需要注意的是,“狮妈”现在往往是个体,但今后她们迟早会集结起来,甚至会以家长委员会的形式联合起来,集体与学校教师争夺对孩子的教育权。这虽然肯定会造成学校教师开展工作的新难题,但却会同时很有力地促使我国学校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

第6篇:狼爸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情商;智商;家教;核心;教育策略

一、引言

1979年以来,中国开始普遍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六大行星围绕小太阳转”的模式。大多数家长对独生子女的“爱”超过了孩子自身的需要,他们每时每刻关注着孩子的摸爬滚打、冷暖起居……在物质上应有尽有,在情感上百般呵护,使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不良的心理暗示,容易产生“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是全家唯一的主人,其他人都要听从他(她)的摆布。这也难怪有人打趣说:“现在的家庭真是4+2

二、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

当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成为中国家长的情结:一些老人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孙辈身上,对孩子过于溺爱,为孩子“全方位服务”,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给予满足;有些年轻的父母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不放,整天为孩子的学习忙得气喘吁吁。不是吗,有例为证:

(1)2013年7月15日东南早报《国内新闻・社会》刊载:武汉的徐女士从儿子Jerry半岁至五岁半4年间累计花费近12万元,先后为他报了17个培优班,包括英语、数学、识字、声乐、画画、手工等课程。

(2)2016年3月18日的海峡都市报《天下M国内》报道:“近几日,记者以家长的名义申请了几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试听课,发现有一些穿着尿不湿、尚未入园的小朋友,由家长带着出现在培训机构。因为年龄太小,这些小朋友对家长有着极高的依赖,当被要求进入教室时,不愿和大人分手,当场哭鼻子。

(3)2016年4月7日的广州日报报道了一个有关“神童”和他母亲的故事: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学梅包办了他的一切饮食起居和生活细节,加上从小的悉心教育,从2岁起,魏永康就被人称为“神童”,他的学习天分和智商确实让人叹为观止: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然而,在“智商”教育一路凯歌之时,曾学梅对魏永康的“情商”教育似乎并不怎么看重,甚至完全忽视了。像古时“伤仲永”一样,神童魏永康并没有在长大后依旧延续神奇。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后,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003年7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从此,“神童”魏永康和母亲曾学梅就陷入了命运的漩涡之中!

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二)成因

不管是普通孩子还是“神童”,在学习上被拔苗助长、在生活上被照顾过细包办一切,其实是一种走极端的失败教育,然而这恰恰是许多中国家长的常见情形。形成重智商轻情商教育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至今,中考和高考招生录取主要以分数高低为准绳而“一锤定音”,以致举国上下的“素质教育”往往成为“雷声大雨点小”的举措。

(2)近年来,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引导,因而不惜牺牲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活,盲目地追求“提前学习”、“超前教育”,使孩子们“伤”在了起跑线上。

(3)导致有的家长对情商教育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功利思想在作祟。一般说来,智力表现具有显性与直观的特点,人们很容易通过分数等外在形态考察孩子的智商,并乐于为这种容易见效的智力投资效劳;而对于需要长期努力并且效果不大明显的情商培养,则不愿费心劳神。

(4)有些家长受“树大自然直”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孩子大了自然懂得如何为人处世,不必特意花力气去管教孩子。

(5)有的家长因种种缘故未能上大学,就把自己早年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给孩子学知识、学技能不应是家教的最终目的;强化对孩子的情商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做人做事、树立人生目标,才是家教的核心。

三、强化情商培养的教育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正人必先正己

目前,“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正在引发中国社会的热议。按照美国最大的课程专业组织――视导与课程发展协会(ASCD)报告的说法,孩子有了各种情商上的能力,就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学习动力,控制情绪并懂得自我调节。研究和实践证明,情商是人最重要的社会能力,一个人成功与否,80%取决于情商。因此,家长们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重智轻德、重身体轻心理、重技(技巧技能)轻能(创造能力)的错误观念,务必把引导孩子学习做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放在首位,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再说,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其言行无一不受父母行为方式的影响。所以,成功的家教,应该首先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即“正人者必先正己”,以使孩子耳濡目染。比如,教孩子读书,家长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教孩子节俭,家长自己也必须不尚奢华才行……

第7篇:狼爸的教育方式范文

游戏规则:每一位小编以某个社会文化事件问另外一位小编至少两个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保证每一位小编都有得问,每一位小编都有得答;问题要言之有物,回答要态度分明。

好了,游戏开始了,先好好地欣赏吧,说不定哪次就会问到你了!

【小背景】

在“美国虎妈”蔡美儿之后,萧百佑自称“中国狼爸”。他将中国传统国学教育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以极其“彪悍”的教育手法,将四个儿女培养成品学兼优且知书达理的好孩子,兄妹三人相继被最北京大学录取。以“打”为法宝的“中国狼爸”,再次引发起人们对中国国产教育模式的讨论。

【夏梦问】可以说说最让你难忘的―次挨打吗?如果你是一名家长,你认为萧氏教育值得推广吗?

【子衿答】如果按“狼爸”的标准来看,我爸简直是青青草原上的村长“慢羊羊爸”。因为我爸从来不打我,多数情况下,我躲之不及的,反而是妈妈的“利掌”。而所谓“利掌”也就仅限于拍我两下之类的,所以,从小到大,我并没有什么最难忘的挨打。这不得不说是我童年的遗憾啊。

不过,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打孩子”这件事情也并非完全不可以,自古“棍棒出孝子”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上,我认为敲打。下孩子,给他点肉体上的疼痛,会帮助他更好地记住教训。不过,凡事过犹不及,我不赞成“狼爸”那种教育方式,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打在儿身,疼在娘心啊。

(木有“狼爸”,木有“虎妈”,你的童年像首歌……)

【小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人人平等的观念是社会公理&--,不可践踏。尽管在成人世界里,因为一些社会规则不得不把人分类乃至分级,然而这种“三六九等”的分级红渗入到了小学校园里,就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了。给学习差的孩子戴绿领巾,以区别“好学生”的红领巾;给学习好的孩子穿红校服,以区别“一般学生”的普通校服一一这些举措引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讨论,同样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0。

【子衿问】作为俩孩子的爸爸,对于这种“绿领巾红校服”的现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如果让你穿越回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你被老师戴上了绿领巾,你是会反抗到底,还是被迫屈从?这么“丢人”的事情想必会对年幼的你有很大影响吧?

【临杰答】这老师想出来的招式也太狠、太损了吧?我觉得应该也给老师划分一个好老师、差老师,好老师戴红围巾,差老师戴绿围巾!如果我穿越到小学时代,遇到这种损招,我还真没办法化解。不过依照我这种喜欢被老师误导、任人宰割的性格,表面上肯定不会反抗,但我背地里是否会有什么过激行为还真不好说。有了如此“丢人’之事,我可能会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会更加差劲,以至于小学毕不了业,升不了中学,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工作,也就是肯定不能来新作文杂志社上班。幸好那时候我的老师们不像现在的老师压力这么大,以至于想出这么多损招,所以《新作文》才能够得到我这么一个大人才。

(临杰不但相当幸运,而且相当自信。)

【小背景】

2011年10月30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的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相关负责人称主要针对4岁至6岁孩子的特点,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

【临杰问】你支持这个工程吗?你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怎样的?

【肖尧答】这是一次中华美德的回归,也许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的确,孝顺父母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在现今面临着沦落的可能。前有留学生机场弑母,后有公务员打骂父母,听来让人心中惶惶。因而,这样的行动,无疑给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孝子工程正当其时。

作为我自己来说,平时对父母的关心还远远不够。家在外地,自己因为工作等各方面的原因,回家的次数极为有限。平时只能是打打电话,听到的却总是他们对我的叮嘱。但是父母明显苍老的声音和我能想象到的神情,总是让我一次次感觉到愧疚和无奈。也许他们没有对我要求什么,但是我自己却总是奠名感喟。孝心在心,更要在行。多回家看看父母,多关心他们的酸甜苦辣,多给予他们爱的回报,才是我真正应该身体力行的。

(像肖尧姐姐这样的孝子根本不用培养!)

【小背景】

近日,新浪微博继续着各网络论坛的热度,发起了“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二逼青年,你属于哪一种”的调查。众多具有娱乐和恶搞精神的网友们,争相演绎,纷纷贴图,把自己或生活中的各种扮相,区分出三种形态,意无限,笑料百出。

【肖尧问】针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作为一个极具文艺青年气质的人,你又是怎么定位自己的?

【零羽答】显然这是网络上一直存在的集体跟风、发泄无聊的一种方式,跟之前的“很×很××”之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同一模式下对内容进行不同的置换,可以看做是网友“智慧”的延伸。这种跟风效应一旦形成,便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据说现在都已经蔓延到动物界了,连动物园的长颈鹿都已经有了“普通”“文艺”和“二逼”之分。至于你第二个问题,你的前提就是错的,因为我并不觉得我是一个具有文艺青年气质的人,这也算是对你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而且,既然你已经觉得我是一个“极具文艺青年气质的人”,干吗还要问我是怎么定位自己的呢?你不是已经帮我定位了吗?

(一旁的肖尧已经被绕晕了……)

【小背景】

2011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遭两车碾压的女童小悦悦身故之后,各种质疑的声音始终存在,社会各界捐赠的善款用途成为关注焦点之一。面对风言风语,小悦悦的父亲王持昌取出善款中的6万元,捐给了一名素不相识的25岁的白血病小伙。

【零羽问】如果你是那天遇到小悦悦的路人,你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吗?如果你是身在天堂的小悦悦,你想对这个世界说点什么?如果你是捐助小悦悦的人,你会非常关注小悦悦的父母如何处理善款吗?

【明灯答】如果我确实看到了小悦悦(目前我们看到的视频都是增加过亮度的,这在客观上将“路人”陷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境地),我不确定能否马上伸出援助之手,但肯定会第一时间报警和打120叫救护车。小悦悦在天堂,对路人,她会说:那些确实没有看到我却被背上“冷血”骂名的路人,希望你们以后的人生不要一直纠结于此;而那些看到我却见死不救的路人,希望你们以后能多做善事来弥补良心上的愧疚。对自己的父母,她会说:既然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你们就应对我负起责任来,但无论如何,都希望你们不要再悲伤。如果我是一名捐款者,对小悦悦的父母怎么用这笔善款,其实并不是十分关心。作为捐款者,捐出的是自己的心意,而捐出去的钱怎么使用,我们没有权利去强制要求70

(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愿小悦悦在男外一个世界过得快乐……)

【小背景】

广电总局于2011年10月了一个意见书,提出从2012年起,规定各卫视频道在黄金时间娱乐节目每周不能超过两档;全国卫视选秀节目一年加起来不超过10档:每个卫视频道必须设一档道德类栏目等意见――即所谓的“限娱令”。

【明灯问】你平时最喜欢看什么娱乐节目?作为普通观众,我们在娱乐节目和“限娱令”之间该如何抉择?

【英若答】我喜欢看脱口秀和访谈类节目,如《天天向上》《鲁豫有约》等。尼尔-波兹曼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写了一本书叫《娱乐至死》,他在书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一切活动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我觉得30年后,我们的时代正在“实现”曾经的那个预言――娱乐至死。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广电总局是否“限娱”,那是客观因素,我们应当从主观上“限娱”。因为据有关调查显示,人们长期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特别是学生人群,会使大脑懈怠于思考,语言交流能力下降。还是那句话,任何事情控制在一个“度”之内最好。娱乐,只当消遣最好。

(还是英若看得明白,秒杀广电总局!)

【小背景】

赖巢族,指有业不就、在家傍老、出门靠友的一类人群,他们主动或者被动放弃了谋生意欲,长期寄居在亲朋的屋檐下,“年轻不就业”是这些“赖巢族”及社会面临的共同尴尬。

【英若问】相较于“蚁族”而言,似乎“赖巢族”过得更为舒适和安逸,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想象你自己就是一个赖巢族,你身边的人反应如何?

【夏梦答1“赖巢族”似乎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我看来,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是必然的。在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多应该就业的青年选择了在家躲避这一切。成年了,却不想长大,不想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很多家长,也默许了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愿意让孩子去经受社会的磨炼与考验。“赖巢族”便继续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份照顾,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更加不愿跨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中。

首先声明,我坚决不做“赖巢族”。如果我是一名“赖巢族”,每天在家吃喝玩乐,无所事事,那我很容易想象得出周围人看我的眼光,他们对我只会是失望之极,认为我无可救药。

第8篇:狼爸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虎妈猫爸》 幼儿教育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27-01

一、隔代教育易教出不懂爱的孩子

《虎妈猫爸》一开始就扔出了隔代教育的问题,奶奶钟情于公主教育,倩倩平时就是公主的打扮与作派,对长辈没有丝毫尊重,说什么就是什么,把爷爷奶奶当下人使唤。电视剧演的可能略有夸张,但是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一般来说溺爱是大部分爷爷奶奶们的通病,不管孩子要求是否合适,总会给予毫无节制的满足,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依赖性强,不懂爱。在工作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孩子不会和小伙伴友好相处,矛盾不断,没有规则的概念,我行我素,对人对物缺乏关爱。

通常来说,不自私的孩子才能看到周围的美好,才能更快乐的享受来自于家人、小朋友的爱。虽然幼儿园教育只是一部分,但是只要用心,这样的情形还是可能有所缓解的。

比如出去玩时,我告诉孩子们要爱护小树苗、小草,因为他们是有生命的,千万不能去踩踏;在吃饭时候,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小椅子轻轻的放下,因为放的重了,椅子也会很疼;在玩玩具的时候,让他们记得一定要在玩完的时候放回原处,并且要告诉他们,如果不能把玩具好好的归类,那么玩具宝宝就会找不到妈妈,就会很伤心的等等……经常把一些爱的教育融进故事里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当然,更多的还是要和家长多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让家长和老师来一起纠正养成好习惯,家长就可以放手了,用不着一会儿担心孩子不能快乐成长,一会又担心孩子不能适应社会竞争。纠正不良习惯,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幼儿教育切莫“小学化”

虎妈去陪同事面试幼儿园,听到同事的孩子“才会五百个字,拼音倒是学全了,可是数学不行,就会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乘法口决也刚学会。”据我所知,这种情况在各地都偶有存在的,不过不管怎么说,幼儿教育过早的“小学化”对孩子未来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把小学学习内容前移,让孩子提早学会算术、识字、背诗词等最易形成的后果是,孩子对未来的小学课程因为“早懂了”而失去了兴趣,同时,在幼儿园阶段应该发展的个性、良好的情绪和生活学习习惯,却被忽略了。毕竟他们的学习任务是分阶段性的、循序渐进的。孩子在幼儿园基本活动就是游戏,而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在玩儿中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识字是在每天的手口对应一一点读的早读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认识了;算数是在玩扑克牌中学会了辨别大小,在玩超市游戏的购物过程中,学习运用了加减法。润物细无声,在孩子没有感觉到学习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三、“教”不如“不教”

在各路教育大集结,一起向倩倩招呼过后,倩倩抑郁了。虎妈终于放弃了用某种特定的方法去教她,而是顺其自然的把孩子带在身边,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感染孩子,走上了言传身教这条路。

对幼儿来说,言传身教是个明智的选择。

第9篇:狼爸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春风化雨 精益求精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伊索寓言中有个小故事《风和太阳》。讲的主要内容是,北风与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而相互争论不休。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了。北风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见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风刮疲倦了,便让位给太阳。太阳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了衣服,跳到了旁边的河里去洗澡。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今天要论述的主题,

在本人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留意到这样的一个特别的例子,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待学生态度会比较严厉,动辄批评,要不就是对于学生的问题忽视不理,私下和他们交流,他们也有自己的一种教育理念来指导他们,就是当今社会最为流行的“狼爸”教育和棍棒式教育。现今有很多的媒体都在报道这样的有关教育方法的事情。最近关于教育的新闻莫过于新疆的55岁朱永胜,以他自己的说法是为了把自己的孩子“锻炼的更加坚强”将自己10岁的女儿朱琳从两岁起开始驯犬,最后竟然把女儿和狼放在一起训练;还有用棍棒“打”出了四个北大得孩子的萧百佑。悄悄地变成了当今父母甚至是教师的教育模范,渐渐地原来的慈父慈母变成了洪水猛兽,称呼也变成了诸如虎妈、狼爸、鹰爸。对此,中国青年报就曾提出,“华人世界的家庭教育,有时让人觉得像是进了动物园”。他们的教育思想都不约而同地步入了一个教育误区:把家长的个人的理想甚至于自己未能实现的心愿全部都强加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过分溺爱,要么过于严厉。这样的风气下教师也在效仿。但是好的出发点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教育目的,正如我文章开头说讲得伊索寓言的故事,严苛的教育方法如同凛冽的北风,越是吹越是让人把衣服裹得更加紧。对还没有掌握知识要点和应用法门的学生,放任不管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在自己学习和努力中实现所谓的“自我超越和成长”。只会让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失去求学的乐趣和信心,越是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对他们冷漠,对他们态度强硬,就使得学生坦言自己不敢接近教师,更加不敢提问不会的内容。这也就偏离了我们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了。与之相反的我们提倡的是和风细雨式的教育理念,具体可以由如下几个方面来共同构成:

一、教师,是你释放内心的亲近的时候了

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师道尊严的沉重枷锁往往把一个个刚出校门的活泼可爱的学生变成了冷血严肃的,有的甚至演变成不同情理的怪物,这样的教师形象是不能被人接受的。其实抛开师道尊严的那个架子,每个教师的内心都是柔软的,是可以和学生亲近的,当我们不能够平等地释放内心的亲近时,学生更多地是惧怕和默默接受,当我们能够把内心的真诚和善意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反而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我们的用心和苦衷。就算有一些触犯了现在九零后的自我,他们也可以从内心里面体贴老师,而不是我就要和老师所主张的背道而驰。这样的教育和教学也是我们所渴望的。

二、在心理上蹲下身来

有太多的书籍和文章都提到了这样的平等的教育理念了,我想说的是身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从内心里面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基石。同时也要准确地把握住一些关键的教育节点,把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思想灌输给学生。

首先第一点是当身为教师的你无意中发现学生的个人秘密的时候你会如何处理?我想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方法去处理,笔者只想举一个小事例来说明我理解的春风化雨。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一个小男生,第一学期的时候就和科任教师在课堂上起了冲突,作为班主任肯定要下课找他谈话,原因不过是老师让他坐到另一组的位置上去,他不愿意去。我当时静静地听他说着不满和抗议,到最后我说XXX你看我们如同朋友一般,我也不赞同这个老师的做法,但是你能不能告诉我真实的原因,你到底是为什么不愿意坐到另外一组去。他当时对我流露出一种很惊讶的表情,其实在这之前很久我就听说了他和我们班的一个女孩子有些好感的消息,只是这样的高职的阶段我采用了密切关注但是不加妨碍的处理方法。他纠结了良久,说出了他就是想坐在那个女孩后面,不愿意换到别的组去的真实想法。这样的一个消息对于他和她来说无疑是他们的秘密,如果你在得知这个小秘密后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肯定不能收到好的结果。这个时候我问了他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是不是真的非常喜欢这个女孩子,是什么原因?第二个问题:你作为男孩子有没有规划好你们的未来?通过这两个小问题的引入我渐渐把他们的交往向正常和认真的方面引导,同时我对他说对于九零后的孩子来说在适当的阶段找一个人来学习照顾别人是一件好的事情。这样的处理方式不用我们发怒生气,明令禁止。但是最后的结果反而如同阳光一样使得学生身心暖暖的。后面的好几年里面他们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这也使得我非常想把这样的理念分享给大家。

三、把握好教育的根据地

教育教学,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基本就是要做到教学工作,能够在教学上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够作为学生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风范。“身正”,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应该有良好的人格,道德等。“学高”,一个老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在横向要拓展自己的思维,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在纵向要延伸自己的专业知识。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应该有良好的人格,道德等。这些言语就要求我们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不但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好教师。

四、请给予学生足够的成长耐心

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耐心地等待。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承认这种差异,还要敢于面对这样的差异。一切都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拔苗助长,只有遵循自然成长的客观规律,满心欢喜的期待,用发现进步的眼光来看每天都在变化成长的孩子们,最终才能使自己的教育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