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让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一种分率、一种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从而区别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揭示百分数的意义后,出示一幅关于“一堆煤”的线段示意图,并标上两个分母是100的分数,一个表示煤的总吨数,一个表示已经用去了百分之几。然后教师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区别?哪个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个不可以?”学生在回答后一个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虽然教师考虑到了知识点(一般是重要的知识点)的教学,但由于缺乏智慧地去拓展和提炼原有的教材资源,所以只好人为地设计“切中要害”的新素材,以达到“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在整节课(以下称“原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找到一二,这也是当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课后在与大家一起反思交流中,我细细品味,并思考着: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如何让学生掌握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感悟教学素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机智地拓展主题资源,丰富百分数的内涵,使学生积极主动、自然平实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应该努力让数学活动散发自身的魅力,遵循学生渐进渐悟的数学认知活动规律,而不是为了获得结论突兀地设计学生的学习轨道。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对这样的课堂状况做出实际性的回应,于是我有了重上这一课的冲动。
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主题图的基础上,任意选择一个百分数说说它在自己心中表示的意义。然后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引出百分数意义的范例,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再自由说说各百分数表示的意义。这样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来个性化地解读百分数的意义,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印象深刻。而且,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不同百分数的意义,有助于在同样的时间内,丰富学生了解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里,有一个细节教师要予以关注:在小组讨论交流前,经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有了表述百分数意义的范例,说起来就能把握知识的要义,防止学生小组交流时因失去正确的方向而以无果告终。而在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发给学生的练习纸上先提供了一个范例,然后让学生照样子填空,写出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因为教师人为地替学生设计好了统一的学习轨道,致使原本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单调乏味、齐整划一。
二、联系现实生活,感悟百分数的意义
在理解主题图中各百分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生活中哪儿见到过百分数,这会是很多教师不约而同的设计。原课堂教学中也有学生举例的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百分数,从而揭示课题,但它削弱了学生对百分数表示实际意义的理解。对学生自我收集的教材资源这样处理,显然使用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于是,我做了以下调整:“昨天老师让大家收集自己生活中出现的百分数,现在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时说说这个百分数在你心中表示的含义。”然后请3~4位学生发言,我随机和学生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感悟,因为有了自己收集的素材的加入,他(她)们对百分数意义的感悟更生活化、多元化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学调整,数学交流从原来单调的举例变得内涵丰富,课堂教学于无形中充满了无限的张力和活力。
三、丰富概念内涵,拓展百分数的意义
前面提到,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自由选择百分数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后,进入集体反馈交流阶段。这时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教师不能局限于“就数论数”的解读上,不能停留在说得“对”与“错”、“好”与“不好”的评价上,不能束缚在原先百分数意义范例的方框中,而是要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层层推进,拓展百分数意义的内涵,利于学生对百分数意义全面、深刻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基于对原教材的拓展解读,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变得更丰富、更灵动了。请看改进后的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生1:图中的合格率为98%,表示合格的产品占这批产品的98%。
师:请你简单评价一下这批产品的质量情况。
生2:质量从整体上说还是不错的,当然还可以更好,因为还有不合格的产品。
师:那么,合格率100%又表示什么呢?
生3:表示合格的产品占这批产品的100%。
生4:也就是说,各个产品都合格。
师:如果合格率是105%呢?
生5:合格的产品占这批产品的105%。(有个别学生笑出声来,师当作不知)
师(指着其中一位笑的学生):你为什么笑?
生6:合格率最多是100%,不可能超过100%。
师:为什么?
……
四、重视提炼深化,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整合”这个词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成为了我们自觉的行为。但是我们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感慨:“我参考了那么多优秀教案,甚至完全模仿专家、名师的教学设计,为什么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节课具体谈谈怎样根据学情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学习材料的有效性。
二、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百分数的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知道了分数表示的意义,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课件,课件图略)像这样的一些数,你们见过吗?
(1)调查在哪里见过,(可以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百分数的资料)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吗?谁会读这些数?(口头读一读课件上出示的几个百分数)
(2)教师介绍: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8%、15%、64.2%……叫做百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百分数。(板书课题:认识百分数)
分析:关于百分数的引入,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都是从命中率这个学习材料引出百分数。而我不主张使用这一材料的理由是:①百分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仅仅停留在只是见过的感性认识层面,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并不了解,不容易想到把分母统一成100进行比较。②多数学生连进球率、发芽率都不理解,更谈不上怎样计算,正因为如此,教材才把计算百分率安排在认识了百分数之后。③虽然有学生能够想到把分母通分成100进行比较,也只是因为我们人为地把数据做了处理,提供给学生的是分母是20、25、50这样特殊的很容易想到通分成100,可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数据往往是任意的、无规律的,根本不能通分,只能化成小数,而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是安排在百分数意义教学之后的。
三、提供典型学习材料,挖掘材料的丰富内涵(联系实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师:从刚才大家举了很多生活百分数的例子,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挺广,下面我们就通过几组具体的例子去认识百分数,了解百分数。(课件图略)
师:这些百分数你知道表示什么意义吗?
分析: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我的做法是在学习材料上下功夫,这四组材料是精心选择,非常典型,每一组材料又是以对比的形式呈现,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百分数意义,更能体现百分数容易反映情况,又便于比较的特点。而且每一组百分数又有各自侧重的方面。
(1)羊毛85%,羊毛50%(侧重:是从整体上感知百分数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强调比较量。)
(2)电脑下载78%,100%(侧重:百分数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情况,便于比较。)
(3)陆地29%,海洋71%(侧重: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强化单位“1”是标准量,为学习扇形统计图做铺垫,渗透统计思想)
(4)咱们学校有60%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我们班差不多达到了65%。(侧重:百分数不表示具体的量,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百分数越大,表示的具体数量就越多。)
因为这些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所熟知的,所以学生在理解这些百分数的意义时,能从本质上抓住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还能从同类百分数的比较中深刻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四、重视学习材料的二度开发与利用,发挥材料的最大效力(在与分数的意义的对比中,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1.复习分数表示的两种意义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几个分数,在心里默默地读一读,然后请你给这些分数分一分类?
①这根绳子长1/2米。②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7/12。
③一堆煤重75/100吨。④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3/4。
分析: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让学生找出每一类分数的共同特点,概括出分数的两种意义。这样做的目的既复习了分数的两种意义,也为后面揭示百分数意义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做铺垫。
2.在与分数意义对比中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知道了这些百分数具体表示什么意思意义。(课件出示四组百分数意义。)
60%表示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是全校学生人数的60/100
50%表示羊毛成分是这件衣服所有成分的50/100
78%表示已经下载的内容是整个文件内容的78/100
29%表示陆地面积是地球总面积的29/100
师:那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系吗?他们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吗?(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
分析:当学生在对百分数有了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过头来拿具体的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系,百分数也是分数的一种,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是百分数不表示具体的量。而且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因为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个几分之几可以是任意的一个分数,而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进而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五、在使用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练习巩固)
例:出示一组调查调查数据,了解统计表中的信息。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经常体会到 104 46.02%
偶尔体会到 110 48.67%
几乎没有这种体会 12 5.31%
师:这是《知心姐姐》杂志上的一个调查,从这张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知道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吗?你们想知道我们班有百分之几的同学经常能体会到自己很棒吗?那怎样把我们收集的数据变成我们想知道的百分比呢?这是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关键词】数学课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只有参与了学习,他们才能从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评价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发挥如何的重要依据,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思维是从疑问的惊奇中开始的,问题情境具有情感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主动参与和探究新知。
1、设“疑”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有活动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从而使学生产生知识的内需,诱发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质数和合数》时,上课前先出示动画,数学王国里2和3,在为是不是一个家族的问题争论不下,找博士评理,2说它和3是一个家族的,而3说它和2不是一个家族的,那么认为谁说的对呢?学生急于知道,这样,教师就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到问题“疑”境中,继而学生大胆的探索,认知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了2和3如果按约数的个数来分,是属于质数家族的,这样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我要学”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释疑后,必能领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之情!
2、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设计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展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可以先出一道题, 4÷7的商中,小数点后面第107位上的数是几?你们谁知道?学生演算起来,仍然不知是几?老师这时马上说出答案,学生在惊讶中产生兴趣和好奇,这时,我告诉大家,学习了循环小数,你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就这样,整堂课学生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的参与学习,主动探求新知。
3、问题情境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事情入手,设计贴近生活的问题,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的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上让同学们交流,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如含棉90%,酒精度42%,你从中得到什么?由于这些百分数接近生活,学生畅所欲言参与其中,产生探索“百分数的意义”这一问题的欲望。在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体现意义,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 、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参与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行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数学行动的组织着,引导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健。比如,在讲解“百分数的认识”中,利用学生好胜心强心理,教师设计了“争当小市长”的活动,市政府准备绿化道路,有三家绿化公司来竟标,会选择谁呢?学生好奇心调动起来,通过比较,发现甲公司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98%,从而引出百分数,然后又进行“生活中的百分数”会,进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最后,让学生在黑板上任意写百分数并说出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教师成了学习中的“一个”,参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自作权威,高高在上,成为机械传递的工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体验数学,教师才能走进学生内心,和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
三 、布设“动”境,自主探究, 参与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布设“动”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自我探究,从而获取新知。例如,在进行质数与合数数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数学兴趣小组有18人,为了便于活动,将18人分成若干组,有几种分法呢?若换成13人呢?让学生自己用手中的小圆片自己分一分,通过活动发现13人的小组只能分成两组,紧接着让学生找2――12的约数,看从中发现什么?这样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探究,经过不断的尝试交流和归纳,产生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采用先示范讲解的方法来牵引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精心设计练习,激励再次参与
苏霍林姆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巨大的情绪力量”,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不妨在学习中设计一些练习,为学生创设成功的喜悦,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学习数的整除后,设计了这样练习,让学生猜我家的电话号码,A表示最小的质数,B表示最小的奇数,C表示既是5最大的约数,又是最小的倍数,依次设计号码,点燃学生的热情,学生参与其中,一一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又比如,在进行完“百分数的认识”后,设计了用数学知识解释成语:百发百中、十拿九稳、大海捞针等。这样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不但复习了知识,活跃了气氛,使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从而不断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民主、轻松、和谐、合作的氛围中体验数学的快乐!在学习数学中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学生在交流现实情境中的不同百分数的意义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体会百分数、分数与比的联系和区别。
3.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标有百分数的实物(服装合格证、食品包装袋、纸手帕、酒瓶标签、报纸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百分数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为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组织一场投篮比赛,规定每班派一名选手参赛,不过六(1)班有三名同学报名,他们投篮的水平都不错,这是他们平时练习的情况: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六(1)班的体育委员,你会推荐谁参赛?为什么?
生1:我会推荐吴军参赛,因为他投中的个数最多。
生2:这样考虑不全面,吴军投中的个数是最多,但也许他投的总个数也是最多的。
生3:我也觉得光比较投中个数不够公平,还需要看他们共投了多少个。
师:为什么“还需要看他们共投了多少个”?
生4:因为只有比较他们(各自)投篮个数与投篮总数,才能看出谁投得准。
师:好的,我们写出“投篮总数”。
师:你是说谁投得准,就推荐谁?
生4:是的!
师:是吗?
生众:是的!
师:那么,这个“准”是什么意思呢?
生4:准,就是(投篮)水平高的意思。
师:怎么比较他们谁投篮最准呢?
每人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再和同桌交流。
评析:教师顺应学生的想法,提出“为什么还需要看他们投了多少个”的问题,掏出了学生心底的想法“因为只有比较他们(各自)投篮个数与投篮总数,才能看出谁投得准”。好一个“准”字!教师抓住问题的活结,开始做起文章。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生1:看谁投篮准,可以先算出每人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比较。
23÷25=2325
17÷20=1720
43÷50=4350
师:我们已经得出2325、1720、4350,现在可以说出谁投篮最准了,我们就推荐他去参加篮球比赛。
生(大喊):不行!
师:怎么不行?不是你们说比较他们每人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看出谁投得准了吗?
生:不行,还要通分。
23÷25=2325=92100
17÷20=42.550=85100
43÷50=4350=86100
师:通分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便于比较了。
评析:从“准”入手,可以想到“每人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得到2325、92100、4350,但要转化成1720、85100、86100要有一个过程。教师在这里寥寥几句,却设了“关卡”,“逼”得学生不得不经历这个过程,进一步向“百分数的意义”迈进。当然,如果教师能在这里停留一下,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想法,又为什么要通分为分母是100的分数,让经历的过程更加充分、坚实一些,对学生思维的磨砺也会更加到位。无疑,学生会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慢慢“悟”出百分数。
师:现在谁能说说这三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生1:92100表示李明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92100。
生2:85100表示张华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85100。
生3:86100表示吴军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86100。
(二)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说得很准确,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分数,它们还比较特别(拉长话音)。
生(紧接着老师的话):分母都是100。
师:对!除了分母都是100外,这三个分数还都表示某一个同学投中个数与投篮总数的一种关系,这些特殊的数在数学上通常不把它们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写成92%。(板书:92%)读作:百分之九十二,也就是在原来分子的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一起再看一遍。(板书:85%)
师: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好,用手一起跟我写。(板书:86%)
师:同学们,像这一类数就是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谁能说说这三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生1:92%表示李明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92%。
生2:85%表示张华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85%。
生3:86%表示吴军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86%。
师:现在你能确定谁投得准,也就是投篮水平高些了吗?
生(齐):李明。
师:借助这三个百分数,很好地解决了选择哪个学生参加投篮比赛的问题,看来百分数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评析:结合百分数书写指导,自然将92100、85100、86100写成92%、85%、86%,可谓一箭双雕,并及时安排学生“说说这三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完成对百分数意义的初步感知。
二、自主交流,全面认识百分数
(一)示例
师: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百分数吗?
生(齐):见过!
师:在什么地方见到的?
生1:我在我们喝的牛奶盒上见过。
生2:我在衣服标签上见过。
生3:电视上、报纸上也经常看到百分数。
生4:饮料瓶上也有。
生5:酒瓶上也有。
师:同学们,像这样说下去,你们觉得能说完吗?
生:不能!
师:确实,稍微留心一下,在我们生活周围到处可见百分数,这是一件衣服的合格证(视频展示台出示),在上面你能找到百分数吗?
生:能!
师:读出来。
生:成分:棉80%、涤纶20%。(板书:80%、20%)
师:这儿的80%、2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在这件衣服的成分中,棉占80%。
师:对!棉占这件衣服布料总成分的80%。那20%呢?
生:涤纶占这件衣服布料总成分的20%。
评析:示例,将百分数还原生活,在师生对话百分数的过程中,了解到百分数无处不有,扩大了对百分数信息的占有量,将例题中个别的百分数推广到生活中的一般的百分数,更具有了数学认识和应用的意义。同时,示例也示范了对百分数解释的一般语言范式,对下个环节的“举例”实施的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二)举例
师:说得很清楚!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收集标有百分数的实物,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好,那先请大家想一想每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互相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这些百分数又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展开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佩服大家,居然能把每个百分数的意思说得那么清楚,下面请几位同学带着你的收集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看一下。
生1:这是从我妈妈给我买的衣服上剪下来的,这儿的87.3%表示棉占这件衣服布料总重量的87.3%。
生2:这是别人送给我老爸的白酒上的,这里的酒精度56%表示酒精的含量是56%。
师:酒精度比较特别,老师也曾留意过,这儿的56%表示酒精的体积占整瓶酒体积的56%,是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3:这是一袋牛粒酪香,在它的营养成分表上有百分数,这里的20%表示蛋白质是这袋牛粒酪香营养总成分的20%。
师:关于营养成分表中的百分数相信大家都看到过,老师特意查阅了一下,不过你刚才解释得稍微有些偏差。这里的20%表示这袋牛粒酪香中蛋白质含量约占人体一天所需蛋白质总量的20%,而不是指蛋白质占这袋牛粒酪香营养总成分的20%。明白了这一点,今后我们在选择食品时可以留心一下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让我们的饮食更合理、更健康。
评析:食品中的成分比是个容易忽视的问题,也有很多人是不清楚的。教师结合对百分数的解释,直接告诉学生“这里的20%表示这袋牛粒酪香中蛋白质含量约占人体一天所需蛋白质总量的20%”,自然地把数学教学与科普常识、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生4:这是纸手帕上的百分数,这里的100%表示原生木浆占纸手帕成分的100%。
师:其实,这个百分数就告诉我们,纸手帕原料全是――
生(齐):原生木浆。
师:是啊,木浆来源于木材,明白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平时应节约不必要的用纸,为保护森林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
生5:我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云南民族大学去年有200多名小语种毕业生,多数主修泰语、缅甸语与越南语,96%的毕业生受雇于中国大陆媒体、国有企业、公司等。这里的96%是表示云南民族大学去年的小语种毕业生中受雇于中国大陆媒体、国有企业、公司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6%。
师:这里的96%告诉我们云南民族大学去年大部分小语种毕业生都在中国大陆找到了工作。
评析:举例,是示例的继续,让学生通过举例对百分数做出数学意义上的解释和概括,把众多个别的百分数事例还原到数学认识上来,这使得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有了充分的事实和积极的意义。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学生举例的百分数来源于课前的调查收集,更具有可信度。使用这类数据,是对学生占有资源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三)补充
师:刚才咱们一起交流了我们收集的百分数,我在网上还看到一个特殊的百分数。(出示:××空气净化器2013年销售额预计是2012年的250%。)
师:自己轻声地读一遍,这儿的250%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250%)
生:这里的250%表示2013年××空气净化器销售额预计是2012年的250%。
师:可见2013年空气净化器的销售额比2012年多了还是少了?
生:多了。
师:是的,从这个百分数中我们读出了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要求在提高,也读出了现在的空气质量不够理想,前几天的雾霾天气就是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
评析:补充,是示例、举例的继续。通过对“250%”的解释,拓展了百分数的外延;反过来又通过对这类大于“1”的百分数的了解,进一步完善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百分数
(一)归纳意义
师:刚才咱们一起研究了这么多百分数,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在交流这些百分数的意义时是怎样说的呀?
生(齐):谁占谁的百分之几。
师:是啊!其实百分数就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板书)
(二)探究特点
师:同学们,说句实话,到目前为止,关于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咱们也了解很多了,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百分数还有许多特别之处,是不是?
生:是!
师:下面我们仍然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再四人一组研究研究,看看百分数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生1:百分号前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生2: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小于100,可以等于100,也可以大于100。
生3: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后面不带单位名称。
生4:百分号前面的数是几就是几,不能和100约分。
生5:……
(三)跟进练习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发现了百分数这么多特别之处,从大家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出百分数和分数还是有所区别的,现在请你来看一看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
出示:
一堆煤93100吨,运走了它的35100。
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生:我认为35100和50100可以用百分数表示。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这两个分数都表示一种关系,而其余几个分数都是一个具体的数量。
生2:百分数只好表示两者之间的一种关系。
师:说得挺有道理!那谁能将这两句话读一读,让别人能听出其中的区别?
生:能。
师:好,别的同学请闭上眼睛听。
生:一堆煤一百分之九十三吨,运走了它的百分之三十五。
一百分之二十三米相当于一百分之四十六米的百分之五十。
师:大家听出不同了吗?
生(齐):听出了。
评析:这个过程中,有了前面对百分数充分感知、全面了解的基础,归纳百分数的意义变得水到渠成。教师又通过“探究特点”“跟进练习”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百分数还有许多特别之处”,比较“百分数和分数还是有所区别的”,使得百分数的表现形式更加特征化,百分数的内在意义更加个性化,这不能不说是教师教学设计上的匠心之作。
四、互动练习,灵活运用百分数
(一)完成“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这一段的交流,我们对百分数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填一填。
出示:
学校合唱队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
学校合唱队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00,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00。
生:学校合唱队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100,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100。
师:这样我们就不难沟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了,难怪有人把“百分数”又称为“百分比”。(板书:百分比)从某种程度上说,“百分比”这一名字更能凸显“百分数”的本质。
接着出示:
六(2)班学生的近视率是20%。
六(2)班学生中,()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
生:六年级二班学生中,近视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
师:对,生活中像近视率、优秀率、出勤率等我们也都用百分数表示,因此,“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板书:百分率)
评析:在完成“试一试”习题中,清风拂袖般地带出“百分比”“百分率”,将对百分数内涵的新的认识化解于不经意之间,自然、适时,不留丝毫缝接。
(二)完成“练一练”1
师:从刚才两个例子,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可以看出更多的百分数。一起来看,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1”,从中你能看出百分数吗?
逐一出示:“练一练”1
生:我能看出7%和93%。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大正方形被平均分成100份,涂色部分是7份,所以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7%,空白部分占大正方形的93%。
师:回答问题很完整,接着看第二幅图。
生: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30%,空白部分占大正方形的70%。
师:第三幅图呢?
生:95%和5%。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我先看空白部分是5格,想到空白部分占大正方形形的5%,因此涂色部分就占95%。
师:确实,如果还是先看涂色部分,比较难数,换一个视角,简单多了。
(三)选择适当的百分数填空。
出示:15%100%300%0.03%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百分数,也许你一下子不能感受到什么。如果将它们放在一定的背景中,你会得到许多信息。你能读一读,选一选吗?先小声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接着出示:
10月3日九寨沟等旅游胜地客房出租率达()。
地沟油利润率超过()。
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
我国的耕地面积正在以每年()的速度被沙漠侵吞。
生1:10月3日九寨沟等旅游胜地客房出租率达到100%。因为10月3日是国庆假期,九寨沟等旅游胜地肯定人多,所以我选100%。
生2:我觉得地沟油利润率超过300%,因为我听说地沟油的利润率非常高,所以我选300%。
师:是的,生活中人们经常用这样一个词形容――
生(齐):暴利!
生3:我觉得第3题应选15%。
师: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多方便,但沉溺于网络却不是件好事,对我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学习之余,我们应适度上网。
生4:我国的土地面积正在以每年0.03%的速度被沙漠侵吞。
师:虽然从0.03%这个数据上看很小,但当我们联想到我们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时,这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所以,环境保护一直是各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正所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评析:“选择适当的百分数”这个题目的素材很好,知识综合性强,很有质量。但要考虑到学生具备的生活经验,是否能满足答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是认识百分数的第一节课,且课进行到这个时候,就这个题材而言,重要的不是灵活地使用信息,而是读出并解释百分数一般的和内隐的信息,并适时地进行相关的教育及渗透。
五、学生质疑,完善认识百分数
师:同学们,学到现在,你还有哪些和百分数相关的疑问吗?
生1:我想问百分号是怎样演变成现在这样的?
师:你的想法很有意思,我想当初数学家们发明百分号时一定也尝试了很多写法,最终选择了现在这种写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查资料,了解了解百分号的来历。
生2:我曾经看过这个符号――“‰”,这个符号和“百分号”有什么关系?
生3:这好像是“千分号”。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确实,这就是“千分号”,相信大家可以想到,生活中除了百分数还有――
生(齐):千分数!
生4:商店里打折销售和百分数有没有关系?
师:你挺留心生活的。商店里打折销售确实和今天认识的百分数有关,比如,“打八折”销售就是按原来价格的80%出售。
生5:百分数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吗?
师:是呀,整数、小数、分数都有四则运算,百分数也可以进行四则运算,计算的方法后面我们将具体学习。
师:好!同学们,短短一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想在一节课时间里真正弄清百分数的所有知识那是不现实的。今天只是一个开始,希望大家以此为起点,不断去研究更多有关百分数的知识,好吗?
生:好!
评析:通过“学生质疑”创设数学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有可能提出新的问题,不仅仅是指向这节课可能遗留和未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新的空间,为后续学习做好能量的积蓄和问题的准备。
总评:这是一节课堂观察实验课,无疑也是一节好课。本课采用“微观察”的手段,仅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即“学生主动性学习”进行了教学及观察。纵观本节课,“学生主动性学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让学生自己发现。课的开始,围绕“派一名选手参赛”,学生提出“看谁投得多”“看谁投得准”“投中个数是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要通分才能比较”等一系列问题;在归纳百分数意义环节,学生又自己发现百分数的形式特征以及和分数的不同;在最后“学生质疑”环节,学生又提出后续学习的很多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的,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2.让学生主动理解。全课,教师安排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地去理解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学习过程。首先,初步感知百分数,从例题中认识92100、85100、86100这些具体的百分数。接着,认识百分数,通过示例、举例和补充,认识到很多百分数。再次,理解百分数,通过归纳百分数的意义,认识一类的百分数。最后,再通过练习和质疑,完善和建构起对百分数的认识。这是一个数学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理解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在理解百分数的整个过程中,数学的解释无疑是个亮点。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教学实践 学习兴趣 生活经验
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伴随着人类诞生,数学就出现在人们的各项活动中,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结绳计数”亦表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与数学是息息相关的,从生活中可以提炼出数学关系,从数学关系中又可以回到新的生活中。因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让社会生活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那么,如何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结合起来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熟悉的人,身边的事,以及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等特别感兴趣,且能从中产生内驱力,使自己不断地奋力前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尽量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积极创设情境,模拟生活情景,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点数物品或图片的技巧后,教师可设计互相配合的使用情境,学生会觉得更有趣。例如,设计一个“招待客人”的主题,学生可以学着点数人数,再点数一样数目的杯盘或点心,准备一样数目的拖鞋,学习做称职的主人,然后宾主尽欢地享用点心。
二、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生活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义的桥梁及思维杠杆的作用。教学时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和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时,可以提到我国的篮球明星姚明,然后出示姚明投篮的数据统计,如罚球命中率,然后问学生是否认识里面的百分数,从而引出该节课所要认识的新朋友――百分数。然后再定标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想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从而导出“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怎样读、写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比的区别和联系”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设计切合学生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倍感亲切,为构建有效的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又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合理存款》一课前,可以建议家长亲自带领学生到银行实地进行真实储存零花钱和取钱的活动,并提醒学生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银行墙上的当天利率数据表,甚至可以带学生多跑几家银行,让学生不知不觉在看、听、记的时候了解存款的意义,再通过看利率表和与服务员的交流,知道存款和利率的种类。同时让家长在初步接触中让孩子初步了解税前利息、税后利息及本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几家储蓄机构利率的观察和比较,知道利率是由中央人民银行根据需要统一调节的。学生有了经验,上课时就会感觉比较轻松并记忆深刻。此时,教师再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储蓄和取钱活动,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三、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可以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沉思: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又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方法。在切拼的时候,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得成图形才接近于标准的长方体。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多种等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微分、积分等。
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中要“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也要“让舞台成讲台,让社会成为教室”,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学习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外实践活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行吗?放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测量校内旗杆的高度。一周后,学生做了详细汇报:①用目测的方法测高度;②先测升旗绳子长度,再加旗杆顶端的高度,估算高度;③在阳光充足的早上,先测个别同学身高,对应影长,算出影长与身高的比值,再立即测出旗杆影长,用比例知识算高度。显然,同学们的测量办法切实可行。在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溯流而上,向生活更‘活’处漫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小养成事事处处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小学数学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真正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优化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是关键。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新课时,巧妙的新课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做游戏,学生自然高兴极了:“老,做什么游戏?”“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做除法计算,马上就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兴致勃勃地说了很多数,教师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一个一个加以判断。这时学生们对教师真是佩服极了,但是也有不相信的,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结果还是与老师说的一样。这时他们急坏了,急切地说:“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妙法呀,快点教给我们吧!”于是抓住这有利的教学时机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情绪高昂地学习了新知识。快下课时,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看他们会怎样说。结果第二天,好多学生都讲了他们的爸爸妈妈表扬他的话。
2捕捉思维亮点,激活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是迸发着思维活动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比如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再如,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可利用图片演示圆的图像,如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教师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在教学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0?2=36%。这时候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0?2=56%。
通过问题情境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4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名师;概念教学;引入策略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某一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观摩大量的小学数学名师概念教学课,无不惊喜地发现在这类课型中,名师非常注重引入环节的设计. 该环节的设计凸显了保持记忆、发展智能、实施美育、承上启下、激发兴趣、调剂情绪等重要作用.因数学概念类型众多,名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亦有所差异,引入环节的设计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 笔者加以分类、区别,呈现了以下五种引入策略.
一、促矛盾,在认知冲突中寻求新知
案例 张齐华“平均数”
创设小力、小林1分钟投篮比赛情境: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力,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力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师:还真巧,小力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力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5.
师: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
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 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而后引出平均数.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 张齐华老师在“平均数”的引入部分创设了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 三次投篮,用哪一个数表示1分钟投篮的水平呢?三次投篮成绩都是五个,学生很容易就说出用“5”来表示. 那三次成绩分别是3个、5个、4个呢?认知冲突产生,进入“愤悱”状态,旧知已无法解决问题,一种对新知的渴望油然而生. 名师善于创设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即一种激发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的问题情境,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再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学生的主动性、注意力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能达到较好的水平.
二、设陷阱,在错误认识中顿悟新知
案例 潘小明“质数和合数”
师:(电脑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只能拼出一个长方形.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4个、12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象,得出答案,分别是2个、3个.
质疑: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此时,教师一声不吭,保持着沉默. 课堂一下子沉静了下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学们认真地思考着……又过了一会,学生间开始有点“骚动”,渐渐地,一些学生高举着手.
生:不一定的!.
学生思考着,之后,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继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 “错误”是学生学习探究的一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更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在潘小明“质数与合数”教学的引入部分,学生对于“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就越多. ”这一错误认识不是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探究活动的“生长点”——学生掉进陷阱的那一刻,由于急于摆脱困境,思维活动自觉展开: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不一定越多. 那么能举出什么反例吗?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对于新知的求索便展开了. 名师在概念引入教学中,抓住契机,以“错”为媒,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布迷阵,在脑力激荡中破解新知
案例 华应龙“圆的认识”
出示题目:“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3米. ”宝物可能在哪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吗,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生思考.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 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 [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 哇,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生:认识,圆
水击产生涟漪,石击产生火花. 利用集体的智慧,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和激励而产生新思想的方法,这就是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法.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会激发新的思想,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会引发新的智慧. 头脑风暴法对于问题具有强大的威力,是我们进行创新思考的强有力的工具. 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的引入教师设下一个谜局:宝物距离左脚3米. 宝物可能在哪呢? 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一个小型的头脑风暴. 开始学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各自认定了一个点,随着交流的展开,答案逐步完善,新知呈现,概念的重要特征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所感知. 几何知识是把各种对象由具体物体变成抽象的几何形状,而学生在理解几何知识时,又需要把几何形体和具体物体联系起来,这就需要通过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来实现. 正如本个案例——圆的认识及圆的重要特征:“圆,一中同长也. ”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学生群体的脑力激荡被学生所领悟.
四、架梯子,在认知提升中获得新知
案例 钱守旺“百分数的认识”
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谈到了我们学校考试和学生作业的改革. 我们今天这节课实际上也是一项大胆的改革. 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和你们以往上课有什么不同?
生1:以前上课老师不让我们预习,您这次让我们预习了. 生2:以前上课我们不知道课上老师要讲什么,今天我知道我们要学习“百分数的认识”.
师:那你们认为预习后这节课我们该怎么上呢?
生1:老师,您可以先让我们汇报一下预习后的收获,再来解答我们没有看懂的问题.
生2:老师,最后您应该出一些练习题目,检验一下我们学习的效果.
学习百分数的读写.
感受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及优越性 .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拿出来,我们一同分享.
师: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使用百分数呢?使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来看一看.
教师出示《2006年中小学生安全形势分析报告》一文中的一段. 各种安全事故的比例用百分数表示.
师:如果我们将里面的百分数换成分数(教师边说边操作),给你的感觉会怎么样?
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的预习得到提升.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教学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常只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亦或是布置了预习,而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置之不理或简单处理. 而本节课,钱守旺老师从课前谈话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需求,课上所选的《中国教育报》上《2006年中小学生安全形势分析报告》一文中的数据用百分数与分数呈现使人产生的不同感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百分数的优越性. 现代教育把儿童看作自身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即自我教育的活动者.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应为培养“愿望”、“需要”.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动态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 钱守旺老师一句“如果我们将里面的百分数换成分数,给你的感觉会怎么样?”的提问,犹如架起一座梯子,把学生的预习所得引向一个新的层次.
五、求质朴,在平实氛围中感知新知
案例 徐斌“乘法的初步认识”
距离上课还有5分钟,徐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如下的交流:
师:同学们好!我一看见你们就高兴,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最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了. 我开心,你们呢?
师: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好吗?我先说——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生接着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有的学生叙述流畅,有的则感觉吃力)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生七嘴八舌,居然说得头头是道,都挺在理呢. )
师: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规律再来说一遍.
生说的过程中,师手势帮助,并竖起大拇指以示表扬.
之所以把“创质朴平实氛围引入新知”这一策略最后呈现,是因为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名师的很多概念的教学设计求“奇”,求“新”,但一定数量的设计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求平实,求质朴. 以上呈现的“认识乘法”的开场白,一首普通但蕴含丰富的儿歌,轻松自然地拉开了乘法认识的序幕. 平实,所谓的“平”,首先是“平和”,也包含有“心平气和”的意思. 所谓“实”,首先是“真实”,更是指“实效”:即课堂教学必然让学生和教师在不断的理解和反思中都获得有价值的自我生长. “读儿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规律再来说一遍. ”看似简单的语言和问题,但是其创设了平实的氛围,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知识,新知与旧知自然联通,他们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下对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 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概念引入,它的任务并非是单一的,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唯一的,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各种方法的协调运用.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研习名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引入方法,引领学生顺利地走向新知认识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国显.坚持心中的梦:刘显国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1-53.
[2]钱守旺.走近钱守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40.
初中七年级数学老师首先要担任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任务,面对的是小学生,不但要了解小学教师的教法特点,还要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盘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点击率比较高的关键词有这四个:生活、兴趣、直观、创新。
关键词一:生活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到数学问题,并且会分析和挖掘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应用于生活。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要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
例如百分数练习中,先读一读,说说下面百分数的意义,你还联想到了什么?
吸烟引发的肺癌是不吸烟者的500%。这样一个数据,学生马上联想到叫家里人不要吸烟,吸烟危害太大了!
通过数学的再次回归生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要学数学。
关键词二: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有一次我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条形统计图》,书上的例题统计的是住家分布图。上完课下来才知道学生没什么兴趣,回去以后我就好好地进行了反思,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关键词三:直观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加强直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抽象直观、语言直观和现代化手段。
实物直观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具体实物来感知,包括教师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的实物演示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教师是操作者,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观察者,相对是被动的;而学生实践操作,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随之展开,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很经典的三句话:对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就记住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例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让学生通过撕下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准备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空心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沙实验,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得出公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往往理解得透、记得牢。
语言直观是指教师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举例。很多几何概念都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如射线、线段、直线、角、平行线等。再比如1吨重量观念的建立,不可能像体验千克重量那样去掂一掂、称一称,这时必须借助语言直观,描述每袋500克的盐,2000袋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了1吨的重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幻灯、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声色俱全,动静搭配,能大能小,灵活方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显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四: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改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想到的问题往往不敢大胆地提出来,有的担心自己想法不够成熟,担心自己的见解不被老师和同学接受,这样无疑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勇气,努力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实践能力 培养
我自任教十多年来,对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曾探索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立足能力培养,给学生多创设机会,让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地全面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因此,只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和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活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实践兴趣。
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情境,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兴趣。如教学“怎样滚得远”一课时,我播放伐木工人运用斜坡运送木料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木料滚出的远近,并猜木料滚出的距离与斜坡坡度大小的关系。在学生猜测出各种不同答案的情况下,我激励学生可以自己试着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结论,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2.积极引导参与,提高实践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人人参与实践、个个动手操作,能调动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提出问题:“我将36根小棒分给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六分之二,同学们想想看,这样的分法合理吗?谁分多了?谁分少了?”学生马上进行探究,人人参与到实践的活动中去,最后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实践的兴趣。
3.鼓励合作交流,升华实践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个人学习,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因为有些实践活动是需要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我除了设计一些学生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外,还设计了一些需要互相合作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去完成,从而使他们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合作、实践的兴趣。
二、提供平台,演绎实践能力的发展
1.提供“议一议”的平台。
“议”是实践活动中一种很好的参与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便于交流的情境,尽量让想说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鼓励学生倾听与接受他人的观点,重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议”也是一种实践能力。
2.提供“触一触”的平台。
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如教学“体积的认识”一课时,概念中的“空间”、“物体占空间”、“物体占空间的大小”等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课桌的空抽屉,理解“空间”的含义。然后在抽屉里放一些书本,再摸一摸,使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3.提供“做一做”的平台。
实践活动的创设,既可以在课堂内,又可以在课外;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如教学“千克、克、吨”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重量单位,并让学生走进超市观察各种产品,在包装袋上找到“克”与“千克”,并在收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记录和归类。学生在整理信息时想到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做单位,较重的物品一般用“千克”做单位。在这个过程,学生初步感知了质量单位,并真切体会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设计策略,助推实践能力的发展
1.实践的内容设计要有弹性。
实践活动的内容富有弹性和可塑性,形式多样化,答案不惟一,可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如: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题仅凭想象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只有通过实践、操作、再实践才能找到答案,并且实践的弹性较大。通过这样一道实践题,学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验了从实际生活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以及综合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的过程设计要有层次性。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途径,实施适应性的实践要求。如教学“统计”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两项实践性作业:一是将自己六岁至今的体重或身高情况制成统计图,并预测自己今后的体重或身高情况;二是选择一个年龄段,统计班内同学的身高或体重情况,并且进行分析。又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行”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用三角板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角和边,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用学具(钉子板)围长方形、正方形,最后,我运用学具做游戏,让学生按要求拼一拼,看谁拼得又对又快。学生通过分层操作,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3.实践活动的问题要有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