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问题;对策
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笔者结合对重庆市凤鸣山中学的调研,探讨了课改前后生物课堂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课改前存在的问题
课改前生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忙着教,很少关注如何教;忙着讲课,很少提问;忙着“指手画脚”,很少“等待聆听”。教师以考试大纲上的考点为中心,学生以听讲为主。教师在课堂鼓励学生“寻求正确答案”“寻找题眼”,而非“提出问题”,妨碍了学生思维开化。这样的课堂模式造成了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参与课堂,看书、听讲、记笔记成为了课堂上学生常见的动作习惯。学生的积极性、思考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教学低效、无效,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环境下对多面型人才的要求。
二、课改后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后的生物课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作为设计者、引路人,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师课堂准备简单化
教师课堂准备的简单化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教师认知出现偏差。部分教师认为生物课程内容简单、机械,重结构、轻分析,重记忆、轻理解,依然依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教学情境设计、动画制作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第二种,部分教师已经按照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进行学案和教学设计,但放手程度低,偏重部分板块,教学设计不紧凑,问题设计不连贯,探究力度低。生物教师任教班级多,日常的教学已让教师感到十分疲惫,无法留出充分的时间备课、分析教学目标,造成了了解学生学情不到位,收集、整理、诊断学生知识和能力不及时的情况。第三种,部分教师在教法上逐渐尝试使用“生成性教学”的方法,但准备力度不足。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教师偏重设计课程的框架,细节方面设计不具体,难以做到环环相扣。
(二)教师心态焦虑化
课改后,教师思想有所转变,尝试使课堂更有生命力。但学生历经三年高中后,终要面临高考的检验,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高考约束,教师时时刻刻都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线人数、双有效人数,仍为此感到焦虑。
(三)学生心理顽固化
学生本应快乐的高中生活,却被其头脑中的“知识主义”“前途主义”绑架,价值导向被框定在“知识世界”“考试测验”之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所言非虚。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得知,“知其然”比“知其所以然”在分数上更有优势,使得学生思维固化,具有死记硬背的能力,却只有薄弱的想象力。学生思维、心态未能及时调整,依然被标准答案、正确答案束缚。
(四)家长期待着急化
如今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为了能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教育方面,全然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喜好,横加干涉、霸道安排,给学生报培训班,不舍得给学生独立冷静、自由梳理的空间。家长诸如此揠苗助长的行为,使得孩子负荷重,不能勇敢也不懂勇敢。
(五)评价机制复杂化
高中是大学的预备机构,社会以某个数字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判,如升学率、重本上线率、双有效人数等,这些数字对学校声誉、生源、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先度都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后,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对高中办学理念的准确表述。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学校日常管理,也关注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引领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高中教育质量评判标准总是在升学率和素质教育之间徘徊,在社会和家长的期盼中徘徊。这导致了评价体制复杂化,难以在升学率和素质教育之间获得平衡。
三、问题解决途径及策略
教师在思想上应充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组织开展关于“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的学生活动,和班主任联手为宣传气候开展积极对话、成功对话工作。
(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打造“活”课堂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在一节课中呈现的知识,既不能超出又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经验。教师应借助生活实例、新闻热点、微信等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增加与学生互动频率,在互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通过眼神交流、肢体动作、语言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打造“活”课堂。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打造“妙”课堂
于漪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堂应有好的导入和过渡。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现状、分析教材、分析学情、设定三维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参考课程标准,再结合一定的教育观念,形成教学方案,打造“妙”课堂。
(三)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打造“和”课堂
教育实质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给养,需要每个人用生命去投入,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养料,汲取学习方法,培养学科能力。这就需要师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共生共荣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与教师争论,同时进行角色扮演、汇报演讲、游戏教学、设计模型等实践。即便学生犯错,教师也应表扬学生敢于犯错的精神,找出错误的根源,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占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学生物教学,2007(11):4-8.
一、幼儿园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幼儿的教学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与指导的学习活动和幼儿比较自由的自发学习活动,使幼儿获得生活的、社会的、自然的、数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简单的概念,促进幼儿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满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特殊培养人的活动。
幼儿园教学在某些方面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教学有相似之处,但幼儿园课程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基本的学习领域。幼儿园教学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教学形式以游戏为主,满足幼儿对教学的独特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二、幼儿园教学现状
(1)学前教育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学前教育的数量和规模方面,也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方面。[1]
(2)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现象严重。大多数农村幼儿园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教师说得多、幼儿操作少,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呆板,不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活动热情。
(3)幼儿园教学活动限制了幼儿积极主动的发展。很多幼儿园由于师幼比的限制和课程设置的问题,集体活动比小组活动、个别活动所占的比例大,师生互动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够。因此,无法做到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深入的沟通和互动,无法对幼儿之间的互动给予有效支持。
(4)幼儿园教学忽视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只关注幼儿的动手参与能力;教师忽视了提问的作用,忽视了幼儿关键期的培养。
(5)幼儿园教学设计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在大部分幼儿园教育中难以体现,老师们将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标准的套子,并要求每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孩子去到里面,成为彼此相似的“套中人”。
(6)幼儿园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规范教师行为的标准,也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对策和建议
1.建立区域联盟机制,均衡学前教育发展
在共同发展与均衡发展的框架下,寻求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国际之间学前教育的区域联盟。通过联盟实现学前教育优势资源的互通与共享,师资队伍的交流与优化,教育投资的互帮与扶持,教育品牌的凝炼与打造,保教质量的提升与共赢。[2]
2.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幼师与家长应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3.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幼儿园除内部的教育资源,还包括广泛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等各种园外教育资源。可通过大自然开拓幼儿的眼界,也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请他们进班级当“老师”,展示其各自的特长和风采,使幼儿获得更直接的生活经验。
4.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开展,应该以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为依托。从时间的角度看,幼儿从晨间游戏开始,上下午有专门的游戏时间开展区域游戏、体育游戏、户外游戏等;从方法和手段的角度来看,游戏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一日活动之中,应以各种方法手段丰富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来看,应该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活动目的,借助游戏对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在参加游戏活动中积极性提高,教育效果最佳。
5.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首先,政府支持的推进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其次,多元化的培训与继续教育给幼儿教师提供了成长基础;最后,幼儿教师从自身方面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崔方方,洪秀敏.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现状、原因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0(24).
【关键词】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三维目标;融合
How in chemistry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 realization 3D target of fusion unify
Wang Jun
【Abstract】Foundation education new a chemistry course of reform establishment“knowledge and technical ability”, “process and method”,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 1 ] .The target of three dimension each other permeate, mutually fusion, unify at the student's growth development in.From the change idea, comprehension content, reason pure relation;The establishment fitting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ability target;Experience process, enhance an experience, promote a 3D target of fusion;Change evaluation way, promote 3D target of realization various spect discuss in the chemistry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implement realization 3D target unify of measure.
【Key words】Chemistry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3D target;Fusion
基础教育新一轮化学课程的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衔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确定的三个维度的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传统教学“双基目标”即最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STS(科学、技术、社会)内容,要求学生通过了解化学与社会、科技、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分析有关社会和技术的简单化学问题。同时这些目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由近及远”,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开始学习化学,以便减少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也便于他们“学用结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个崭新的维度,既包括化学学科方面的认知过程和方法,又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活动,并且适当拓展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到认知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方法,它们的实现依赖于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和展开,而这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无法实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既有对待自然、物质和科学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有对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态度是带有情感成分的行为倾向,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反映着情感的发展水平,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但有利于学生达到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三维目标,不但突出了基础性、发展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而且注意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全面性与针对性的统一以及时代性和继承性的统一。应注意到,“三维目标 ”是一个整体,不是割裂的、独立的3个方面,而是相互依存的。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程,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切实体验、感受、思考而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现代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应注意化学知识、概念、技能形成 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注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差异性;注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不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那么,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呢?
1. 转变观念 理清内涵 理清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化学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主的现状,而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教育先进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3者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价值取向,而不单纯是一种教学评价要求。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对各方面教学目标进行融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教与学的发展。
例如“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使用燃料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以酸雨危害的实验探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通过实验收集有关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使用燃料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新燃料的选择,探索今后燃料的发展方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及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2. 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发展探究能力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3]。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时,应根据基础教育自身特点和时展的特色及学科特点,确定那些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依据课程标准重新界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要把握好课程所处位置及其与前后内容的关系,重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切忌“揠苗助长”、目标过高,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施,都应当把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手和合作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例如“空气”的教学设计思路: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熟悉的空气的物理性质,然后 要求学生用生活实例或简单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接下来通过人类的生存引入氧气含量的问题,并在简单介绍拉瓦锡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设计,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归纳出几种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并分别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 经历过程 强化体验 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是伴随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之中,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技能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化学课程中的体验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社会实践,也可以是观看教师演示实验或观看录像资料,也可以是过去储存的经历的唤醒和激活。总之,教师要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即时体验和课外体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即引导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方法,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到位。例如,结合“水的净化”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学生进行环境污染保护的教育;结合“二氧化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教育等,显然,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伴随着情感的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4. 改变评价方式 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要构建有特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档案袋评定”、“成长记录评定”、纸笔测验,教师点评、学生的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4]。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例如,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现在我们实验为完成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需在收集2集气瓶二氧化碳(瓶体积100mL,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cm3 )。根据题意,请完成下列问题:(1)理论上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2)使用纯度为90%的石灰石是多少,(3)在实验中若用计算出的石灰石质量,是否能收集到2瓶二氧化碳气体?原因是什么?(4)你能否对这道题进行改编?
要求:10min完成此题,5min交流,交流后按下列标准评分。
评价:完成第(1)问为基本合格,完成第(2)问为合格,完成第(3)问为良好,完成第(4)问为优秀。
任务布置后,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给自己找到了目标。并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达到了自己选定的目标。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自信,促进了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总之,要使“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应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以及化学课程的实施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逐步实现三维目标的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
[2] 王祖浩主编.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9
关键词:合作学习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05-02
1.引言
美国教育评论家埃里斯曾经指出:"合作学习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学改革之一。"他的话向教育者阐述了一个教学思想,即:开展合作学习,对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不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也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在上述教学模式下,学生接收知识的过程变成毫无生趣,他们自然体会不到合作、探究的真谛,长此以往,学习语文的动力也索然全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展开合作学习,至关重要。
2.设计课内合作探究场景,培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参与知识获取的情感,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策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懂得构建一种课内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结合语文课程内容的特征,利用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案例1】《揠苗助长》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教师: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后,大家能够获得什么体会?
学生(异口同声):做任何事要遵守一定的规律,否则可能会带来损失!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的学习都达到了效果,今天我们就来组织一个互动课堂,我要求大家以小演员的身份,演绎课文内容,如何?
(演绎合作教学的形式较为新颖,全班同学的兴趣立即被激发)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施中,我将班上的同学分为8个演绎小组,要求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以组内探究、合作商量的形式,编订个性化剧本,也可以自主选择演出的形式。当他们准备完毕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演绎教学正式展开,在合作、互动的氛围中,各个小组成员异常兴奋,纷纷卖力演出,展示自我。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演出形式、演出内容上都进行了创新,例如,有的小组以话剧形式演出,有的小组则以哑剧形式演出,整堂课在合作演绎的气氛中顺利落下帷幕。
【教学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演绎合作的形式,构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情境,将语文教学的内容从书本拓展到了生活,实现了教学改革的创新。而富有新意的合作研究教学模式,带给了学生无比的快乐,通过演绎、合作、探究,他们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激发,教学效果自然彰显无遗。
3.设计课外合作探究场景,构建浓郁的语文校园学习氛围
新基础教育理念中,强调教育教学活动应做到"重心下移",即: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都应实现重心下移,学校在教学中应强调教研活动校本化、教学活动互动化,在一个开发、互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课堂知识的延伸和转移。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对此的解释是:"通过重心下移,举办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以重心下移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在校园内部展开了丰富多元的"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受益匪浅。
【案例2】"批注式阅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设计
例如,在教授本校中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课程时,我特意挑选了一些有助于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课文,例如,《看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秋天的雨》等,展开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以班级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些喜好批注式阅读的学生,组成"批注小组",各小组展开定期的语文合作探究活动会,展开"你批注,我阅读","好文批注阅读月"等形式多样的互动,在活动组织中,我上述典型课外为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由学生负责一些具体的活动筹备、组织、宣传工作,以此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组织科学、有效的语文合作研究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能够全身心第投入到每一次教研活动中,参与的同学们普遍表示:这种将教学活动延伸至校园中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大大宣传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乐趣,还能够让他们的所学、所想用到了实际中,使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大大提升,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上述活动的组织,也实现了教研活动校本化、教学活动互动化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4.结束语
合作学习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将其引入课堂,打造全新、多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本文提出了两种具体的小学语文合作教学实施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唤起广大小学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对合作学习法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魏瑾.合作性竞争学习与学习自主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2
[2] 黄秀英.关于"竞争式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123.
[3] 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5)
目前我国高校由于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激增,但整体水平不能得到保证,音乐艺术生水平参差不齐。学校里的声乐老师人手又不足,很难达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且教学器材与设备单薄,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方面亟须改进显得尤为必要。
二、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改进的相关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对于教育的要求也随之上升,文化教育紧抓的同时仍不忘对于学生艺术气质的培养。所以说,学校需要将教育理念及时更新,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更加需要将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地融入到自我的教育行为之中。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助于推动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不断提升和改进,而且国外有许多在声乐教育方面先进的国家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那么在此基础之上再开展富有实效性的声乐教学活动,就能更好的让学生真正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注重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在教学前也同样需要不断地去揣摩、理解每首声乐作品的独特内涵,正确定位某一首歌曲的情感基调。由于曲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个人遭遇不同,想要领略曲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容易,教师不仅需要花费时间去研究,还需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清晰地了解作曲家作曲时的情感态度以及作品的风格特征,以至于能够准确地对声乐作品的形式进行把握,最后深刻地展现作品的内涵。所以,目前许多声乐教学只单纯地追求“形似”,即唱的像,而不是“神似”,即体现作品的真实性与鲜活性,如果教育开始关注到了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进,那么教学水平以及教育质量将会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现作品情感方面也会更加挥洒自如,所带来的表演也会极具感染性与震撼力。
(三)兴趣带领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点燃学生激情的开始,且不说一个人的兴趣能维持多久,现阶段教育多半是“填鸭式”、“满灌式”,兴趣教育就是对这一模式的打破,在兴趣教育中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新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欣然接受知识并掌握技能,这就是适当的应用兴趣让教学效果更加高效。其实,兴趣教学并不陌生,但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基本乐理显得枯燥难懂,而高雅音乐的鉴赏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远,所以现实决定了兴趣培养的困难性,如何让声乐课程更加适合教学,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更愿意接受知识就成了教师所要关注的重点。
三、改进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中的关键,符合学生需求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学得更有劲,更加乐此不疲,从而达到亦教亦学的目的。
1.教学理念中的“以生为本”
师生之间加强互动十分有助于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否则课堂只有教师在讲台上单方面的传输知识,学生体会不到课堂是属于自己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教学效果。“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求教师将学生造就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让教师从传输者转变为学生成功之路上的引路人与协助者。
2.教学中增添人文教育
在课程中增加人文性对于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所以声乐教育方面要更加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即“接地气”,才能以最好的方式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声乐教学充满“人情味”。
(二)声乐教学内容的改进
1.增添声乐实践课程
实践课的加入不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还让学生对表演充满渴望。每一位学生的表演虽各有不同,但正因为每个人都极具特色,教师才能发现其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方面多注意知识的实践运用,教学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方式,这对于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2.对实践活动能力进行有计划的培养
高校自身需要加强对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可以采用学分制和奖励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去帮助学生重视声乐的学习,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信满满地站在舞台中央享受鲜花与掌声,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喜悦,同样灵活多样的舞台表演形式和精彩绝伦的演出活动,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积累舞台表演的经验,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也十分有价值。
四、结语
一旦孩子进入幼儿期,父母们则忙于寻找另一项资讯:才艺的学习。
面对多样化的招生广告,该要选择哪一项:音乐?舞蹈?美术?该选择哪一个学习机构:有名的?广告做得大的?这些问题都困扰着父母。
任何才艺的学习,都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开始,才能发挥它的功效,太早学习只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学乐器。
理智的衡量
“提早”,该在多早才不至于揠苗助长呢?我想提醒父母应多衡量自己与家庭的条件:如经济条件是否许可,时间是否充裕,孩子与父母自身的体力、精神的负荷是否能承担,孩子各方面发育是否适合等等。
把4岁以下的孩子送到音乐训练课的教室,在短短1小时里,是否能立即表现合作的态度?授课老师相当难找,具有招架小宝宝能力的老师更是难培养,因此大多数的人不敢太早轻易尝试。如果真的有意让孩子上音乐班,四五岁再开始,应该是目前社会环境下较理想的年龄。而在音乐团体班里上过至少2年课,大约6足岁才开始学乐器,也还不算晚。
最重要的,别忘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学习场所” 。如果家长可以自己给予孩子音乐熏陶,任何年龄开始都不嫌早,也不必求助他人!
试试团体音乐课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早点学习乐器,不妨试试从团体音乐课开始。这可以是学习乐器前的暖身运动。而当孩子四五岁时,是开始参加团体音乐课程的最好时机。
因为音乐、美术都属于美育教育,这类感性教育的开始时间大约在孩子四至五岁时最恰当(此处指的是团体教学,而非一对一的方式)。
什么是团体音乐课?团体音乐课程,不同于乐器教育,可以称为音乐班,作为孩子音乐启蒙学习的开始。在这样的课堂里,音乐老师会带着孩子们走进音乐的世界,了解基本的音乐知识,比如节奏、音高,欣赏各种经典的音乐作品,了解不同的曲风,不同的乐器等,在这样的团体课程里孩子们会比较轻松,通过直观地感性地体验亲近音乐,慢慢喜欢上它。
一家教学设计良好的音乐教学机构的团体音乐课程,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美感熏陶
长期听音乐或学习音乐的孩子,他们的容貌形象确实会有所改变,日本魅力学派所提倡的音乐浴——长久浸身于音乐当中,能改变气质,使人变美。以我自己许多学音乐的学生为例,经过长期学习,和学校其他同龄的同学相比,总是显得更加美丽大方。是学音乐的孩子大多来自条件优裕的家庭吗?或是音乐改变了他们的容貌?这或许无法断言,但却是一项非常有趣的观察结果。五官虽然无法改变,气质却可以塑造。
创造力的培养
良好的音乐课程,还能培养孩子的许多能力:创造力、领导力、表现力和团队配合能力(通过合奏训练)等。这些能力,无论孩子将来做哪一行,都是需要的。举例来说:教授、医生、律师等,如果有不同于别人的创造力、表现力,就更容易为自己开创新的局面,而不会在经过漫长的学习之后,仍无法发挥所学。所谓“井底之蛙”,除了指一个人世面见得少,更表示这个人所受的教育是僵硬的,是灌输式的而非启发式的。中国的教育方式常被认为过分僵化,因此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具有创造的思考方式,非常重要。经过调查,在我的音乐班上过课的孩子,在学校担任班长或班干部以及考上资优班的比例相当高。我并不鼓吹孩子上资优班,但能考上说明他们有这个能力,不知是巧合,还是上音乐班的功劳?
听力的培养
我的大女儿振宁在读小学一年级时,已经在我的音乐班里“混”了四个年头,音乐班里共有10个小朋友,分散于各校的一年级,某次上课时有位小朋友说:“我昨天代表班级参加注音听音比赛。”另一个说:“我也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说。统计一下,居然有7个孩子被选为代表参加注音符号(“注音符号”是在台湾所使用的中文拼音法,除了读之外,还牵涉到“听”)比赛,比例不小。这班孩子在我的音乐班上了近3年课,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在听注音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流行学英语,其实如同学习注音符号一样,英语学了说、读、写之外,“听”占了很大的比例。“听”得好,就能“说”得好、“读”得好。把孩子放在周围都是说英语的环境,不出3个月,他也能说得一样好,并不需要刻意去教他。这就是“听”的重要性。没有为孩子做好“暖身运动”——给他们一副好耳朵,就贸然去学习外语,只会损害孩子的兴趣,事倍功半。而好耳朵该如何训练?除了自己在家常给孩子听英语录音带(假如你自己不会说),参加音乐课程学习也是训练孩子听力的好方法。在听音乐、接受音乐训练的同时,练就一副好耳朵,听语言就会有额外的收获。
一、高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倡导全人教育,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内容上,新课程淡化了“双基”,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了以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根据课标要求,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使他们建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具备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及东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但在英语实际教学中,我们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现象,教师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极大压抑与摧残了学生的身心,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高中英语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通过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态度、初步的语感和文化意识,以及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虽然课堂教学不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条件,但是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加快学生的语言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教师所教的内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情景互动中自行建构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否则,只会是揠苗助长。语言学习的基本条件是语言接触、语言使用和学习动机,本人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上。
在分析我国外语教学的不足之处时,我们过多地关注一些非本质的问题,总是强调应该如何把语言知识教给学生,而没有认真地思考学生或者说我们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广东省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我们学校在荆志强老师的带领下,高举生本大旗,实践这一教育活动,取得巨大成绩,引起了全国的关注。生本教育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上,在理论和实践上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为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生本理念为根基,探索和打造适合我校具体情况的课堂改革时机已经成熟。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汲取“生本教育”和“高效课堂”研究的成果,设计了“基于生本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这一项目,并且在新一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打造生本课堂,推进有效教学”的发展目标。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反思我们的教学,认真研究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高中英语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当我们提到教材,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学校发给学生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材确实就是那几本教科书。然而,现在的教材已经今非昔比。从现在的角度看教材,科学地说,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挂图、卡片、教学实物、计算机软件等等。(摘自《英语课程标准》)。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高中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当然,教科书也不是单纯的几本书,就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手册及课外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六条是“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要求我们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高中英语新教材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渗透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科学使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课程标准是老师进行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教材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途径或媒介。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新课标从宏观上规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并对教学提出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教什么,怎么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选用的教材。
教师在考虑整个单元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前必须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析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哪些是教学的难点。这样有利于合理、科学地安排各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课时与课时之间的相互衔接。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教学需要把握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要合理地使用教材,不要生硬地按部就班地教教材。教师要充分认识教材对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调整对教材的认识,反思教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果,积极参与教材的评价和选用工作,并在实际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使教材在实施高中英语新课程的过程中更加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教师不要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对教材某一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删减,对教材的使用目的和教学要求作宏观的调整或者对教材进行整体补充。再细一些,教师可以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对局部内容进行删减、补充、替换、扩展、调整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教材不再“神圣不可侵犯”,而是留给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
我校作为江苏省四星级学校,我们外语组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都有我校极具特色的做法。在“集体备课,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思想的指引下,“集体备课”既是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备课组活动的主旋律。要提高整个年级学生的成绩,团队精神比独斗单打更为重要,特别是现行的这套教材,内容多、容量大、知识面广,如果只凭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是忙不过来的,所以我们就利用备课组集体的力量,分头准备,如收集有关资料等,并探讨教学方法,做到资源共享、资料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语言能力培养、重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极其理想的教学成果。
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再好的教材也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处理能力, 从而使得教材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的训练,要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要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等。总之,不管用什么教材,教师都要明确自己是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找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程晓棠.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关键词:能力视域;外国文学;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3-02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张冰洁(1980―),女,西安翻译学院讲师,西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
对于教育来说,其关键在于教育质量的发生,而教育质量发生情况的好坏则在于考核的结果,因而教育考核的办法事实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人文社科教育来说,无论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外国文学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阵地,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来说,外国文学则注入了另一股血液,那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在新世纪的今天,中国也进入了全球化的范畴之中,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因而必须对西方的文化也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而外国文学则成为了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自然外国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无论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而目前开设的外国文学课程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那就是考核方式的陈旧与落后,导致了教育质量得不到最终的提高,有鉴于此,笔者立足外国文学教学,从中文专业的角度,来谈谈外国文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以能力培育为目标的改革理论基础
考核方式的改革,从实际上来说,并不是对一次考核的改革,而是对外国文学教育的改革,因为从考核方式的改革来说,这是不合时宜的,教育质量的发生,是一个连续而持久的过程,如果单就考核方式这个内容来改革,那无异于缘木求鱼,故要从考核的基础来先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也就是对外国文学教育的过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探讨考核方式的改革。
1.文本细读与文本阐释综合
对于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来说,其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走进外国文学的文艺作品,而不仅仅是一个走马观花地对课本的传输,但目前存在着极为广泛的现象即没有文学作品的细读环节。不可否认,现在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成为一门边缘的艺术,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其文学作品的阅读数量与教师这代人来说,有着较大的差距,众多的大学生其外国文学作品的读量都是极为缺乏的,而这种阅读量的缺乏导致如果仅仅是从课本的解读和文学理论的直面宣讲来说,对他们无异于天方夜谭,因而这对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审美特质的把握,就更是一种揠苗助长了,故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新的环节,那就是文本细读。
从文学教育来说,文本细读本来就是对文艺理论的要求,它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新批评理论的一种文学主张,其主旨在于对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进行挖掘,要求批评家对于文本中的每一个词进行批评注释,然后从词句的搭配等多个方面,找出隐含于文学作品之内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每一个细节信息量,从而真正地达到对其作品的解读,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自然这对文学批评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从而笔者认为这对外国文学教学来说,在当下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事实上笔者所认为的文本细读对外国文学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它可以带领学生走向文学作品,亲身研读文本,当然这也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切合实际的,但是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在一定的基础上增强其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二是可以引导学生对外国文学有全新的理解,尽管这样的文本细读或许也只能增加其一小部分的阅读量,但是却能使他们对外国文学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还可能带动一部分人的兴趣,从而培养其阅读和学习的兴趣;三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部分,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能够更好地深入作品,挖掘异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不至于使得学生产生过于盲目的感觉。
但是对文本的细读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相对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对文本的阐释,因为文本的阐释有助于其理论的深化,从而达到对课程的深度和意义的多层次的解读,使得多种可能性和多种解释出现,这才是外国文学的教学目的,对于外国文学的教学来说,不仅是一种文学的教学,而且也是对文艺理论的一种深入与阐释,如果失去了这个高度,自然也就失去了外国文学教学的意义,从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不能实现质的提升。
2.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其文化理解的能力
外国文学的教学,实际上是文学史的教学,而对于外国文学的本质来说,也就是文本来说,却在一个极为次要的位置,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且身处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学艺术边缘化的加剧,使得这个现象更为严重,因而笔者才在上文中重视起文本的细读,但是这个细读的过程以及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依旧不能解决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故必须更加深入地对文化进行理解,从而找出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脉络,真正地完成对现代西方文学走向的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文学作品入手,理解和深化对外国文学的理解,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对于学生能力的形成来说,外国文学教学不仅仅在于其对外国文学的文本理解的能力,故要真正地了解外国文化,仅仅从文学文本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了解其相关的阐释,这也就是文艺理论家对相关文本的阐释,从而使得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理论知识是学生能力实践的基础,又是其转化成为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这便是外国文学课程开设的根本意义,因而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实践过程,而这个过程综合外国文学的特性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外国文学的文本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在每个学期内,阅读十到十五部外国文学作品,然后在这其中选择学生自认为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即可以表现为读书笔记,也可以表现为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如戏剧、评书等表现形式,从而使得学生对自己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化,然后组织相关的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中,将学生们的成果展现出来,或者是鼓励理论掌握比较深入的同学进行论文的写作,从而对其向理论性研究转变的学术培养。
另一方面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专业的设置转型,对于大多数中文教育教学来说,其最为普遍的职业选择也在于教师的培养,因而在外国文学的教育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关的解读和讲课,也就是在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组织对相关的文学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然后再进行教育教学的比赛。
二、以能力为核心视域的外国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以能力为核心视域的外国文学课程考核,不能再与传统方式一样,而应是一个信息过程的传递和一个能力过程的传递,因而应注意考核思路的制订与考核的过程性理念的加入。
1.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对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来说,则应该注重几个方面的多样化,首先是目标的多元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目标。知识的目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传统考核方式的主要部分,不论怎样都是不应该缺乏的。这对于外国文学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然而对于传统的来说,却成为了全部,故显得不够科学。
(2)能力的目标。能力的目标对于外国文学来说,则是最为主要的,即是一个鉴赏力的培B,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外国文学文本独立分析的能力,而这主要包含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准确地把握文本处理的能力。
2.过程化的考核思路与理念的制订
对于教学质量的生成来说,诚如上文所言,这是一个过程化的东西,因而这也是一个多元化思路的过程。对于外国文学的考核方式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革:(1)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不再是考核的主体,而只是一个内容的提供者,而具体的考核内容与方式的制订,则可以是多样化的、全面化的,例如对于内容来说,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制订,也可以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说。(2)鉴赏力与能力的考核,在很大的程度上,既是一个知识信息的考核,又是上文所说的知识的考核。而鉴赏力的考核,则是一个能力的考核,对这种内容的考核来说,可以通过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教育教学设计以讲课或者是说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思考,是一个过程化的改革,因为从主体来说,对考核方式的思考,如果没有在学习中进行思考,是呈现不了东西的,而鉴赏力的考核则更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尤其是对外国文学,这更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双重结合,如果这两者之间缺少了一种文化的理解,就不能有水平地表现出来,因而对于外国文学教育来说,就必须进行一个过程化的考核与过程化考核理念的加入。
参考文献:
赵世举.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时间.中国大学教育,2011,(11).
袁文平.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李蓝玉.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
关键词:课堂;学习资源;信息;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05-06
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实施教学,学生与周围信息、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发生认知活动和技能形成,身心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发展。这个过程中,学习资源起着重要作用。
一、对学习资源的认识
什么是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可供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是学习者使用的能帮助和促进进行学习的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资源可以多种方式和形态存在。例如,学生使用的教科书、计算机、实验器材;又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及其对应的精神现象也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学习者不但从学习资源那里获取了学习的信息,也利用学习资源进行了劳动与技能方面的锻炼,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在学习者学习的环境中,是否存在优良的学习资源,对他们脑力、体力、心理的发展具有很关键的意义。失去学习资源,学习者的认知学习就是“无米之炊”;没有学习资源,关于体能与技能的锻炼可能就是“无的放矢”;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的学习不匹配,他们的学习就可能不成功,他们的发展就有可能达不到社会要求。
二、课堂学习资源的形成与特点
小学学生的各类学习一般是基于学校进行的,我们所说的课堂学习资源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可以被学习者直接运用产生学习结果的因素及条件总和。这里的学习结果是指通过学习活动,学习者的脑力、体力、心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包括了他们的知识、技能、能力、品质等等。
课堂学习资源有两类:
一类是“有形的”、已经存在的。这一类学习资源通常是凝聚了人类的智慧、经验和总结,是人们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对事物及其发展进行科学的描述与模拟。例如,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手中的教科书(内容)、实验设备、体育器械;或者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样例,例如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赞扬的英雄事迹、向同学展示的鸟类标本等。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它们进行了思考与选择,将它们确认。教学实施时,它们就成了学习者课堂的学习资源。
还有一类是“无形”的、再生的。这一类学习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发生的事情及对应的精神现象形成,往往对学习者的心理(品德、意志等)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首先,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例如,教师的举止、教师对学生的欣赏、教师对问题的解决、教师的才华等等,会在小学学生中产生印象,在他们以后的学习中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作用。
其次,课堂是一个集体活动的特殊场所,学习者在这个特殊场所中发生了学习。伴随着教师、同学和课堂教学情景,个别学习时不能发生的一些心理现象和行为在课堂的集体学习中发生了:如集体荣誉感的形成、竞争参与的渴望、归属感的发生等等。这里面肯定有促进学习的东西存在,是学习资源之一。
再次,课堂是一个信息交流互动的平台,它具有发散性的一些特征。例如,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会有多方面、多种类、多性质的反应,这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的,而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又会启发教师的新思考。在这过程中,会产生新的解题方法,出现新的思考角度,这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又如,课堂中发散性的思维、思想的交流、问题的争论往往又引出了新的观念和认识;这种新的东西,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成果,也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课堂的开放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此类的学习资源将会越来越多。
综上所述,课堂学习资源有这样一些特点:
1.课堂的一些学习资源仅存在于课堂教学的特定环境中,离开课堂,有些资源无法形成。如,课堂集体活动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这一项学习资源就仅存于课堂教学中。又如,课堂上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特别的心理场,产生一种驱动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一项学习资源也仅存于课堂教学环境中。
2.课堂学习资源的来源很大程度受教学的制约,在教学设计时受到教师选择的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既受到信息互动强弱的制约,也受到教师对其关注度的制约。教师越关注的问题,师生研究越深入的问题,它所产生的学习资源就越多。
3.部分课堂学习资源是师与生在课堂教学中将资源信息经思维加工后形成的新信息的产物。如学生的一些有价值的创新就明显突出了这一特点,也体现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4.学习者之所以有集体荣誉感、竞争感这些求进步的意识,是因为特殊的学习资源起了作用。这些学习资源的形成基于群体,即只有在集体活动中,这些学习资源才会产生,并在自觉不自觉中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
5.课堂学习资源本身具有一种能动性,再生学习资源是学习者通过自身的信息加工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对于该类学习资源,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利用得好,就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高的价值。
可以看出,对课堂学习资源的把握与教师的认识水平、工作态度、教学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课堂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完善
学习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最大化实现各类学习资源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值得研究的。以下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堂学习资源的开发
1.创设有利的自然环境和教学环境,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就要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在教室布置时,首先要保证教室的干净、整洁、有序。这一方面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自然而然会意识到干净整洁的环境的重要性,更容易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布告栏和墙面的布置。可以张贴一些激励学生的语句,也可以制定一些班级条例,起到提醒作用。或者让学生写下自己本周或本学期的目标贴上去。当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或懈怠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随时的教育。这些有形的学习资源,能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存在的条件,对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很大的影响。教学环境是指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的心理环境。它是由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集体舆论组成的。它像“力场”、“电场”、“磁场”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个激励场。教师要积极营造这种有利的教学环境,通过课堂上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现来促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有效的教学环境的建立。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
其次,教师要充分运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学生感受到的教师的信任和关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驱动力。
最后,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的那种老师一人讲、学生众人听的单调信息传递方式,营造“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教学环境。在师生平等的交流探究中,完成对知识的输入。在这种“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和过程转化为学习资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选择确认,精心准备合适的教学方案,使之成为与学生相匹配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更大的提高。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时,教师可适当调整:如,人教版数学二(上)统计课,有一题练习题是“下表是一个地区11月份天气情况统计表,要求完成以下几个小问题,并且绘出统计图”。学生面对这些数据,感觉很陌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记录本地区一个月来的天气情况,可以让学生每天记录,也可以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去气象局以采访的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自己记录下的数据时,很感兴趣,分析这些数据时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又如,当教材安排的课时进度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视情况适时调节。比如,在课堂上可减少简单的计算题,多安排时间做一些较难的数量关系的题,举一反三的练习,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其次,要积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情景作为一种无形的学习资源,能创造出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感染下,全身心投入课堂。
教师要有意识的开发符合特定课程和特定学生客体的教学情景设计,运用实物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教学情景。使抽象平面的课程内容变得形象鲜明、美感丰富。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教师更容易通过情感的抒发、渲染来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主动投入于课堂,并更有效的内化知识、升华情感。
如李吉林教师在教授《草原》第一段时,引导孩子们抓住概括全段内容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用优美的语言,启发他们想象整个草原上是一望无际绿色的海洋。孩子们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仿佛来到了草原,亲身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教师以自己的描述,在孩子们眼前勾勒出一幅幅的画面,使他们产生清明的意象。
教学效果表明,合适的教学情景本身有着较强的情感感染性,它能诱发学生产生联想,激智,使学生学的兴致盎然,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让教师有策略的评价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热情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在目前的小学课堂上,许多评价语没有发挥其本应有的积极作用。教师的评价语单一、浮泛。“你真棒”、“你说的真好”等公式化评价语出现频繁。这类评价语听起来更像是教师的一句有口无心的敷衍,学生自然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积极信息。教师要充分重视评价语,对课堂评价语进行有效开发,使之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源。
首先,教师要树立“有效评价能极大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充分意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坚决杜绝随意评价和浮泛评价。教师要利用灵活多样的评价语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同是出自于内心,是喜爱自己的一种外在表现。学生受到这种心理暗示,会提升学习的信心,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
其次,教师的评价要深入。不仅仅有知识性评价,还要注重品德性评价。如,一节数学课上,教师让学生测量一个漏水的纸杯在10秒钟内流掉的水的体积,并以此为依据,预测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将浪费多少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正确:如果水龙头以相同的速度滴水。那么一小时就浪费2.1升水,一天就浪费50.4升,一星期就浪费352.8升,一个月就浪费1512升。
而一位同学的想法是:“我居住的地方水价是1.6元/吨,那么一个月就浪费了2.42元。一个家庭如此,那两个家庭、三个家庭……专家估计,中国10年后将缺水,30年将严重缺水。保护水资源应该从拧紧水龙头开始。”执教的教师听后,立即对这位学生进行了热情的表扬,表扬了他的责任心,并让全班同学以他为榜样,树立节水意识。
正是这样恰如其分且及时到位的评价,让学生的思维从单纯的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体会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一些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
可以看出,教师有策略的评价这种学习资源,对学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堂学习资源的利用
1.利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近年来,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给课堂带来了活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合作学习中隐含的学习资源是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它。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一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为多。不同的孩子,面对同一个问题,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鼓励每个孩子在小组中积极发言,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的话语权都要维护和尊重。学生除了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外,还有机会倾听他人的见解,意识到各种各样观点的存在,弱化他们自我中心的思想。在小组中,学生们不同观点的交流,促使学生对此问题形成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各种思想的碰撞,也能激发出更多观点和灵感。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倾听、理解、合作。教师要适时地点出这几点,并及时进行表扬和总结,让学生明确这样一些好习惯好品质的重要性。
当一个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发言时,教师要提醒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代表一种尊重,对他人尊重,就是对自己尊重。教师要以认真倾听的人为榜样,将他作为学习资源,对其他同学进行教育,使所有学生都有尊重别人的意识并付诸于行动。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养成善于倾听、善于理解、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在稳定的四人小组中,学生也更容易形成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2.利用教师影响力和群体感染力,促进学生的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的课堂行为,不听课,在纸上乱涂乱画,游离于课堂之外,甚至喧闹,干扰其他同学,顶撞教师等,这对他们本身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都是相当不利的。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般处理是不理不睬或是当堂批评教育。这样的做法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却是治标不治本的。这样的方法只是对学生进行了行为矫正,并没有从心理上给以辅导,情感上给予感染。经多次例证发现,课堂上的某些学习资源能有效促进学生,尤其是有不良课堂行为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并使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这里的学习资源,一方面是教师影响力,即教师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在一堂课中,教师要设置适合各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回答,给予学生肯定。学生获得的成功体验就是一种学习的驱动力。当学生自觉自愿投入于课堂中时,也成为了其他学生的榜样。其他学生受到了他的良好影响,他自己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会将自己的“榜样”形象更加牢固的树立。依靠这种策略,对学生进行鼓励,不只规范了他们的课堂行为,对他们的后续发展也极其重要。
另一方面是群体感染力。利用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感染,从心理上使其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课堂是一个集体活动的场所,群体感染力是其特有的一个重要学习资源。学生处于这个课堂群体中,必然会受其影响。教师要利用并扩大这种积极影响,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群体中获得提高。
一般地情况下,我们会以一个大组作为一个群体单位,将每一个学生纳入这一群体单位中,并强调其他成员的积极表现对此群体的积极影响。此荣誉属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以此激发学生的归属感。一旦学生认定他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与这个群体荣辱与共,就能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有不良课堂行为的学生来说,他会克制这种影响群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并努力向这个群体的平均水平靠拢。而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他的积极努力为这个群体带来了荣誉,他自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并更愿意为群体继续做出贡献,以此促进他不断地学习提高。
另外,由于群体成员都是同学、同伴,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是巨大的,每个学生在群体中都有竞争意识和对成功的渴望。当同伴尤其是基础相差无几的同伴表现优于他时,他会有一种向上的动力。同伴之间形成的良性竞争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同伴之间的鼓励和竞争,也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教师影响力和群体感染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对学生的归属感、竞争意识、群体意识等社会化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这里,特别注意到它们能对学生在情感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既然学习有发展有进步,那么,这个过程中肯定有特定学习资源的存在!
3.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转化为“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犯错在所难免,这是认知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教师应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错误,运用教师的智慧,将这些错误转化为有利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教师要重视课堂上学生产生的错误,通过科学的利用转化,使之生成为一种“学习资源”。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教师预设让学生自主发现某一组的规律,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2倍、3倍,而分数的大小不变”的结论。教师启发学生从乘法的角度思考时,班里一个数学佼佼者发现了一个与教学预设大相径庭的答案。如果教师为了教学进度立即给以否定,直接引出正确答案,学生就不能真正的理解其意义。
教师最正确的做法是,从这些原始生成的“错误资源” 出发,将错就错,寻找教学推进的生长源,并因势利导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教师先让学生对这个回答进行讨论,然后出示另一组数据,找找共同的规律。经过小组探究,学生终于自己悟出“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分数大小不变”的奇妙规律。
教师合理利用 “错误”,体现了一种“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教学观。正是有了这样的观念,教师针对学生的意外回答,能顺着“错误”延伸下去,让他们自己得出矛盾的结论后心悦诚服地放弃原先的观点,使学生深刻建构知识的本质内涵。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推进价值的错误,科学地利用并转化成珍贵的学习资源。
(三)课堂学习资源的完善
在课堂的教学进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学生可能会表现出手足无措,导致学习资源的很大一部分浪费。教师要对这些类型多样、作用极大的学习资源进行提取、整理并完善,使之真正能被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如何对课堂学习资源进行完善呢?
1.整合多种学习资源的组织类型。学习资源的组织类型多种多样,有形的学习资源组织类型主要分为多媒体(包括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课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优秀教学案例、文献、网络课程等,能对学生的认知产生积极影响。无形的学习资源的组织类型主要是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情感交流等,主要对学生的情感升华产生积极影响。
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学习资源的组织类型, 相互之间联系与促进,使学习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如语文二下《揠苗助长》的教学。这则寓言生动有趣、寓意深刻。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单从文本入手是难以体会寓意的。教师首先应创设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利用多媒体动画将文本清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有形的学习资源组织类型(小动画)中,学生们看到了庄稼人在烈日下拔苗的场景,通过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人物表情来体会他的筋疲力尽。也看到了第二天禾苗全部枯死的情景,虽是意料之外但也情理之中。学生们直观感受了拔苗前后的强烈对比,自然而然地对文章的理解就深了一层,隐含的寓意也呼之欲出了。
无形的学习资源组织类型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尊重。课堂气氛积极活跃,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让他们体验了愉快学习,奠定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喜爱。
整合多种学习资源组织类型,能极大地增强学习资源的利用。
2.让学生对学习资源保持高度的觉醒和敏锐感。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依然有很多学习资源被忽略,致使学生丧失许多提高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学习资源的积极作用,教师的有效引导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本身对学习资源的敏锐感,使其主动发现并加以利用。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以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他对知识的需要就越强,就越会关注课堂上的信息。因为需要,所以关注。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寻找课堂中的一切有利因素,即学习资源。
其次,要让学生有获得学习资源的成功体验。学生首次发现并利用某种学习资源的时候,可能是无意的,偶然的。教师可强调此次发现学习资源的意义和作用,并对此学生进行表扬。学生有了这一次的成功体验之后,会有意去关注类似的情况以期再次发现并利用学习资源,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敏锐感就会提高。
最后,教师可以尝试和学生一起开发利用学习资源,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熟悉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对学习资源越熟悉,其敏感度也越高。在不断的发现和利用中,强化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认识,包括类型、出现的情景、表现形式、效果等等。学生熟悉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现学习资源并进行利用,也会自动生成一些学习资源。
四、结语
学习资源在课堂中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因素中,也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的作用是巨大的,能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教育和潜在的影响,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进步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有效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资源,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学习资源,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对学习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资源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体能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2]徐世贵.素质教育与优化课堂设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顾明远.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黄爱华.怎样上出好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6]顾 春.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万 玮.班主任兵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朱丹丹.读懂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J].小学教学参考,2010,(2).
[9]黄金海.在数学教学中践行新课程的评价观[J].小学教学参考,2010,(2).
[10]陆 利.谨防课堂评价跌入误区[J].基础教育参考,2010,(6).
[1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12]赵 勇.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Gary D.Borich & Martin L.Tombari Educational Assessment for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