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茶文化论文范文

传统茶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茶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茶文化论文

第1篇:传统茶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儒家中庸思想;道家虚实思想;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89-2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北宋梅尧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说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至于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最重要的是,紫砂茶具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

而紫砂文化的形成,其内涵也不是单一的,它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北宋年间,紫砂茶具出现后,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关注。由于文人墨客自身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他们的所思所想就自然而然反映到紫砂创作上去。以下,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紫砂茶具的影响:

一、儒家中庸思想对紫砂茶具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所以,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中庸”又是重中之重的思想。“中庸”的主要精神是指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中庸”的意思就是把事物的二个方面统一起来,采取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及。“中正”也罢,“中和”也罢,关键词都是“中”。这个“中”,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运用到紫砂茶具创作中,就可以演绎为平衡、工整、对称。在很多的紫砂造型中,我们可以看见造型设计受儒家的“中庸”文化影响很深:如传统造型的石瓢壶、掇只壶、茄段壶,它们都强调造型的工整、平和、典雅、对称和协调。型态雅致,舒展挺拔,端庄稳重,爱壶的人百看不厌,做壶的人百做不腻。以经典造型“石瓢壶”(见图一)

为例:茶壶身整体为三角形,壶腹圆胀饱满,底三乳足支起壶身,壶嘴直中有曲,柔中带刚,壶身、主体线条的缓慢徐行,与壶盖、钮的线条统一协调,使观者产生美感,作为经典造型,流传至今。如果它的造型舍弃了“中庸”之道,茶壶成型后往往就会出现一边大,一边小,也就是不对称:口盖不平整;底足不稳定;整体上重下轻,肯定不会受到人们的喜欢,因为它违背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

二、道家“虚”“实”思想对紫砂茶具的影响

道家所谓虚实,即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之理。“虚”“实”的概念适用、应用范围非常广阔,在政治、艺术方面都可以运用。在艺术创作中,常常出现于书法、绘画、雕塑、陶瓷造型等方面。在紫砂创作中,“虚”“实”往往被视为“形”和“神”。“形”为紫砂茶具造型,是实在的东西;“神”为壶形以外的东西,是可以虚化想象的东西。反映的是一种精神气质,即紫砂壶的神韵。

一件最终成型后的紫砂茶具,决定着这件作品是否有神韵:造型的稳重端庄、对称协调、线条的明快简洁、壶身、壶嘴、壶把、壶钮各部分位置的安排是否合理,都对这件作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道家的“虚”“实”思想来说,“实”的优美与否决定着神韵之“虚”的存在。

紫砂的“实形”之外,还有“虚形”,如壶把与壶体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提梁与壶盖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三弯的壶嘴与壶身之间形成的空间――这些空间叫“布白”,好比绘画中的“设白当黑”,壶艺创作上称它为“以虚当实”。这个“空间”自有形,对壶的美观和雅俗影响很大。例如顾景舟的高腰线提梁壶(见图二):

以圆弧线条构成,力求浑圆饱满,唯圆柱提梁框出一片正方,虚实相应,更添此壶神韵。壶肩饰以三道圆环,有效地平衡视觉重心。丰厚的流弧底变化极大,显得兴味盎然。所以,在紫砂圈里,流行一句话“凡壶皆有形,然未必有神韵”。神就是紫砂壶的精神;韵就是紫砂壶的风姿仪态。二者有机结合,作品才会出彩。有神韵的壶,皆有鲜明的个性,富有生命力。而无神韵的壶,毫无美感可言,不过是用泥土捏塑出来的用具而已,称不上是艺术品。从外观上看,有时并无太大的差别,其大小、高矮、曲直,有时并无多大区别。但是,细品之下,在壶过渡的韵律、节奏的组合、细节的处理上,壶的高雅、粗俗显而易见。做壶者的文化、修养、思想、灵气、悟性也显示出来了。于是,紫砂圈又有这样的俗语――仿其形易,得神韵难。

三、茶文化对紫砂茶具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茶风始起,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器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茶器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器,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了华夏文化的光辉。

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高雅、大度、平和的主基调,而宜兴紫砂茶具,正是吻合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是紫砂传统造型中的仿古壶、洋桶壶等,都以线条简练、造型端庄、气质高雅、使用方便取胜,还有文人墨客在壶上铭文刻字陶冶身心: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紫砂茶具的蕴香特征,至今没有任何物品能够替代。它的外形艺术创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

第2篇:传统茶文化论文范文

1.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

2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

3.1课堂笔记与出勤

课堂笔记与出勤占总分的30%,其中课堂笔记随机检查2次,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占总分1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缺课3次以上者视为自动放弃该公共选修课。笔者每次开课的第一节课重点强调了课堂笔记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出勤,并及时总结、记录课堂上的知识点。笔者在统计《中国茶文化》课程出勤时,每缺一次课扣3分,平时成绩少于12分。

3.2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占总分40%。笔者围绕当前茶文化的动态,准备了“茶文化发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茶文化与生活”和“茶与健康”等10余项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任选一项议题课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汇报,最后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每组汇报计时5分钟,教师及学生评委根据课件制作和汇报情况综合打分。以上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课程论文写作

课程论文写作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主查阅科研文献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等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考核学生掌握茶文化系统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规定课程论文的框架,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笔者以“爱茶者说”、“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字数3000左右。以上课程论文写作部分占总分30%。

4结语

第3篇:传统茶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茶文化;营销;普洱茶;4Ps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铺垫,在2003年达到了营销的爆发时期,经历了大幅的市场升温后,于2007年达到了市场的巅峰。之后,普洱茶的营销从过热走向理性,从价格、销量的疯狂上涨,走入了合理化调整的阶段。下文将利用营销学最基本的4Ps理论,对普洱茶文化营销的每个细节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其营销过程中的得失。

1普洱茶营销战略分析

1.1产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分销策略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1.3促销策略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1.4价格策略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2对其他产品营销的启示

2.1充分利用文化进行营销

拥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并不仅限于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都可以体现。在产品设计时,融人一些相关的文化元素,在产品改良时,充分考虑到保护其原有的文化底蕴,进行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将文化的价值融人到产品价格之中,产生依据文化特点进行细分的目标人群。在分销过程中,将产品本身与其历史上或文化中相匹配的分销渠道相结合,发挥独有的营销优势。在促销中,将文化作为产品的卖点之一,进行宣传,不但宣传了产品,也弘扬了文化,达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4篇:传统茶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经济效益;品牌树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的上升,茶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生态项目备受人们欢迎。

1茶文化背景

茶文化不是单一的的词语,这是由物质中的茶与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在开发的过程中不仅是需要注意对茶这一物质进行研究更要求与其历史时代中的文化形结合。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4000多年前,古有“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的这一新饮品。中国也是茶文化的原产地,主要种植于南方丘陵地区,种植面积广。同时,在古代先人不仅重视于茶叶的培植过程,也注重茶叶技术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与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时茶作为一种外交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茶不仅仅是进行传统的冲泡饮用,现代技术对茶叶的综合功能也进行了开发利用,例如,对于传统文化中的茶道文化、茶叶的药用价值等,进行多样化的开发利用。

2茶文化旅游品牌内容

从哲学上来说“茶文化”包含两个层面,其一,物质文化层面,其二,精神文化层面。在物质文化中“茶文化”包括茶树的具体种类,茶树的培育,以及茶园的建立。在精神文化中,“茶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茶艺、茶道精神,也包含现在的茶叶品牌的打造。在以下内容中,笔者将从茶文化旅游品牌内容作笔,分析茶文化旅游品牌内容。

2.1茶树园的建立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同时,我国茶叶品种繁多,大约有三百多种,其中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丘陵地区。传统模式的经营种茶主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其种茶以家庭为主要单位,未形成专业化的主体经营。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树园建立,茶叶的种植规模逐渐扩大,种植方式更为专业化。茶树园中采用专业化的培育手段,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种植技术相结合,进行无公害化生产,同时注重茶树园园区环境建设,形成新的发展模式,茶树园区进行开放,游客可以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同时,感受新的茶树种植技艺。

2.2茶叶加工生产

茶叶加工生产为茶叶文化中的又一精神文化,茶叶的加工过程复杂,不同的茶叶种类其加工的技艺不同,在加工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开放设计,在开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游客近距离地了解茶叶加工技艺,同时也能在某一方面了解中国茶道内涵。

2.3茶艺、茶道推广

茶艺即为传统中的制茶技艺与冲茶技艺的结合。在休息区域可以进行适当的茶艺表演,将茶的冲泡的过程进行有条理的展示,同时,也可在区域放置古诗典籍,游客可以在阅书品茗的过程中欣赏传统茶道技艺,于游客而言可在茶艺文化表演中放松自我,于茶树园区而言可以进行品牌的打造与推广。

3茶文化资源挖掘与经济效益实践结合

茶文化的发展本是属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的新模式,通过茶文化的推广,既可以进行传统文化底蕴的挖掘,同时又可以达到经济发展推动的目的,将茶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为双收之事,现笔者将从茶文化带动经济附加值与茶文化的品质效益两个本部分进行初步解释。

3.1茶文化带动经济附加值

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旅游业相结合,必然会增加经济的发展。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突破传统的模式,以新的开放式发展为主要手段,其中新的发放时发展主要变现为以下几种模式:首先,对种植园区的开放,在茶叶采摘季,进行旅游宣传,吸引游客进行踏青与观光,同时,游客也可以进行亲自采摘,在采摘的过程中享受大自然风光的乐趣。不仅是进行茶叶采摘,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娱乐设施、住宿酒店等,多角度地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争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其次,进行茶叶纪念品的制作。在当地可以进行大量的茶叶纪念品,可以为卡片的形式,可以使茶叶香包的形式,游客在离开的是后可以赠送相关的纪念品,这一做法不仅会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可以在无形之中进行品牌的宣传,既可增加游客量,又可以节约广告费用。再者,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茶叶种植主要在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在传统的经济中以发展矿业与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收益较低,进行大规模的茶叶种植并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不断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传统的农业种植与采矿人员减少,第一、二产业人员比重降低,第三产业由此发展,促进原有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总的来说,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收益。通过对茶文化的关注与资源的挖掘,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茶文化知识,增加茶叶的消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消费增多,经济效益明显上升的同时,有利于当地的社会和谐,百姓的安居乐业。

3.2文化旅游带动茶品质提高

在消费理念之中对于文化的消费量越来越多。游客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当地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进行茶叶纪念品的制作过程中对于纪念品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同时,在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中对于饮茶文化也越来越重视,游客更加注重茶叶的口感,这便要求茶农在制茶的过程中更注重其制茶的技巧,保证茶叶的原有口感品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游客大众的监督下,管理者对于种植园的要求也愈发严格,其品质也自然提高。

4茶文化具体发展措施

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属于新兴产业,大众对此认识具有较多的不足,同时,管理者在进行项目管理时也有许多的问题产生,为此笔者将从国家资金扶持、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强品牌宣传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4.1国家资金的投入

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时间不长,发展也有其脆弱性。于国家而言,国家需要进行适当的资金的扶持,在资金注入的前提下,国家政府作为其坚实的依托,新兴产业才能发展更快更有效。

4.2加强品牌宣传

茶文化产业以主要吸引游客消费增加经济利益为主,然而在产业的发展前期其知名度不够,无法吸引大量的游客,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打造其知名品牌,进行品牌效益的宣传。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产业园区形象宣传,同时,也可以通过纪念品的赠送方式来进行无形的宣传,以这样的宣传手段达到吸引游客促进消费的目的。

4.3将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传统的茶叶的经营方式劳动力投入大,收益低,见效慢,因此在现代的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将之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管理。同时国家科技部门也应对此进行大力的支持,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进一步的发掘茶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结语

茶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相互促进,茶文化通过旅游得以宣传发扬,同时,在旅游区域中的娱乐设施、民俗村落等也需要以茶文化作为依托,不断提升当地的文化底蕴。在进行茶文化旅游区域的开发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把控,多层次、全方位的结合,将经济发展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其次,逐步的将茶文化旅游经济范围扩大,辐射的面积不断增大,吸引的资金也更多。

参考文献

[1]陈杭芳.浅谈茶与休闲农业[J].中国茶叶,2005,4:47-48.

[2]金凡.茶.经济史学的中国情结[J].中国茶叶,2005,5:24-26.

[3]王京传,赵修华.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05,6:22-23.

[4]赵浪平.发展杭州茶文化旅游[J].中国茶叶,2005,4:19-21.

[5]李沈阳,黄任辉.略谈观光茶园创新模式[J].中国茶叶,2005,6:5.

[6]庄佩芬.福鼎地区发展茶叶旅游初探[J].中国茶叶,2005,5:46-47.

[7]赵浪平.发展杭州茶文化旅游(续)[J].中国茶叶,2005,5:20-22.

第5篇:传统茶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探索

通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目前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选修课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是必修课无法替代的。同时,通识选修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为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国内外的各个高校都自主开设了涵盖文理综合等各个领域的通识选修课,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与知识。重庆师范大学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也开设了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其中,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和外语五大类。但是,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通识选修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和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定位不清;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等。通过3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就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并已初见成效。

1教学内容体现通识选修课的特性

与专业选修课需要讲授精深的专业知识不同,开设通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笔者在选择和讲授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内容时把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尝试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来讲解各部分内容,把培养学生掌握茶的基本知识和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课程的组织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努力寻找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点。把课程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而不是满堂灌授专业知识。

2综合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课题理论教学,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提高教学效果[3]。例如,在讲授“六大茶类”时,可以通过现场冲泡茶叶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各类茶的干茶、叶底和茶汤的外形、香气、汤色等品质特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感官鉴别和选购各类名茶;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讲授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加工的工艺流程及方法;通过故事讲授的方式,讲解各类名茶的名字来源与历史传说,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讲解各类名茶的茶区分布,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通过制作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演示茶叶性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另外,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当前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新闻、法律和国标变化等内容。例如,引入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公布对茶饮料的影响等内容,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课堂讨论,将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

3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通识选修课是各个专业的学生自由选课,学生来源复杂,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顾及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另外,很多学生对通识选修课不够重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摒弃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茶与茶文化”教学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设计丰富多彩的非课堂教学形式服务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开放实验等环节,各环节相互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内容消化吸收了若干相关教材和图书资料,分为“茶史漫话”“茶叶的分类及加工”“茶与健康”“茶叶的鉴赏与评定”“茶艺与茶道”和“各民族茶文化”六大主题讲座,基本涵盖了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的各个方面。每个专题讲座都围绕茶与茶文化,但相对独立,前后的关联性弱化,学生即便因故耽误某次课也不会影响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另外,引入PBL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参与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PBL教学中,教师先给出题目,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通过查找文献,在充分研究某一与茶及茶文化相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做大约10~15min有针对性的讲座。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总结提高[4]。这种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视频、新闻和讨论相互穿插,教师、学生充分互动,不断有新鲜的东西冲击学生的视听神经,课堂的互动环节也不断调动他们的大脑去思考、总结和表达。

4实施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通识选修课一般的考试方式多分为论文形式和开卷考试。论文形式的考试方式通常是由任课教师给出1个或几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在课堂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课后查阅一定量的资料之后写出论文作为课程结课试卷。主要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查阅文献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卷考试重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题目类型主要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这2种考试方式虽然都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但是,这2种考核方式都是主观题,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自身对论点的理解给出分数,没有统一的标准,难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在“茶与茶文化”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改变过去比较重期末轻平时的状况,采取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首先,丰富期末考试内容,强调综合与应用。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期末考试实行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填空题占10%,选择题占10%,名词解释题占10%,判断题占10%,简述客观性题占10%,综合分析与案例等主观性试题占50%。其次,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强调创新与实践。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由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和考勤3部分组成,提高学生对平时考核的重视。

5结语

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课程是一门讲授传统中华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研究的课程,教学对象多为大一以上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课程制定了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授课计划并详细编写了该通识选修课的教案,授课20学时,计1分。经过教学改革后,从学生网上选课的情况来看,从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到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每学期的选课学生都在90人(只开设了1个班,每个班最多只能报90人),课程好评率在95%以上,说明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希望本课程的改革能辐射影响其他通识选修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06(3):31-33.

[2]张旋,姜洪雷,孙立芹.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4):75-77.

[3]张磊,柳红东.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5(2):78-79.

第6篇:传统茶文化论文范文

在日本事茶的36年里,他辗转于多个地方,把他对茶叶的改革思路和对茶文化的认知传播到各处。即使个人的力量微薄,还是给日本茶叶发展带来了影响。他是日本的茶叶使者,他喜欢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他坦言,日本的茶文化还很薄弱。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向中国求教。20年时间里他来往中国80多次,保持着谦逊的学习态度,我们从他身上也学到了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在中国,他仍是一位茶叶使者,搭建起了中日茶人的友谊桥梁。促进了中日茶文化的交融。

最初是茶叶选择了他

小泊重洋的父亲是医生。他的出生地大分县,是一个与茶最没关系的县。上大学时。他在岐阜大学农学部修的是水稻病虫害防治专业。虽也是农业,可与茶叶依然没有关联。毕业后,小泊重洋被分配到静冈县农业实验所调查研究茶叶的病虫害防治,做的是与他大学专业大相径庭的事情,直到这个时候,他还没见过茶树、没碰触过茶叶。可是往后的工作却包含了茶树栽培、茶叶制作等与茶有关的各方面事情,等于是摒弃了大学几年所学得的知识,要从头开始学习与摸索茶叶知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了与茶结缘的36年时光。说到这里,小泊重洋先生百感交集。虽然最初是茶选择了他,但在遇到波折与困难时,他反过来选择了茶。

白天时候,我们和他一起参观了浙江余姚的茶园。他说,那片茶园的生态条件很好,他很喜欢。只要是走到茶园田间,他心里那种发自内心的工作兴趣就萌发了。回忆起1962年,他刚刚接触茶叶时候,日本普遍种植的是当地最传统的茶树——“在来种”,这种茶在日本明治时期就种在那了,市面上95%的茶叫做“薮北”,是蒸青绿茶。当时市场不景气,果农比较富裕,茶农比较贫穷,他所在的实验所就是个清水衙门,不过这样倒给他和他的同事们提供了安静、闲逸的科研环境。在实验所的这段时间并不长,却让小泊重洋对茶的认识与情感从无到有。虽然当时的茶叶与他们的研究并不受关注,但他守住了那段清苦的时光,因为有茶做伴。

一波三折,却不离不弃

日本静冈县的牧之原有一大片茶园,1869年旧德川幕臣开始着手开垦那里的茶园,两年后,失业的川越人、附近的农家开始种植茶叶,牧之原渐渐发展成为东洋最大的茶园,每在新茶季节时,如鲜丽的绿色地毯一面铺开,成为静冈县的一大景观。

后来。政府机构在牧之原成立了茶之乡博物馆,小泊重洋成了这间博物馆的馆长,这时候起他开始觉得茶越来越有意思了。当时全世界关于茶叶专门建设的博物馆只有两个。一个在中国杭州,另一个就在日本牧之原。在6年的馆长生涯中,小泊重洋想把茶之乡博物馆做成世界第一的茶叶博物馆,因此他对年轻的馆员要求非常严格,每个人都要学会一门外语。以便在国际朋友来此参观时能流利地向对方讲解。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他如此严谨的工作态度,他的做法没有得到认可和支持。于是。带着万般遗憾,小泊重洋离开了茶之乡博物馆。

辞去了馆长之职后。小泊重洋选择回到学校。他在静冈艺术文化大学的博物馆进修硕士课程。毕业时发表硕士论文《茶文化与城市关系》,主要内容是谈如何用茶文化振兴城市。这个观点很新颖,他把多年来在茶叶方面积累的经验与心得都写进了文章里,得到了静冈县挂川市市长的认同与好评。当地政府采纳了小泊重洋的观点和建议,政策对当时的茶叶生产方式进行改革,生蒸茶与蒸青茶并举,打出茶叶品牌。但为此而成立的茶业部门委员会里却没有小泊重洋的名字。他对此的看法很乐观,至少日本的茶业有进展了,他投入的精力也是值得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日本袋井市的市长就看到了小泊重洋的光芒,邀请他到袋井市协助发展当地茶业。小泊重洋到中国宁波参加茶事活动,从“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上得到灵感。回到日本。便成立了“袋井茶文化促进会”。聊到此,他有些羞涩地笑了笑,“茶文化促进会”这个名字很好,便“抄袭”来用了。

茶文化是认可与包容

小泊重洋说,茶叶本身的研究比较狭长,茶文化的研究比铰广泛,有深度,所以他觉得在茶叶博物馆工作比实验所时候要有趣得多。他喜欢中国的茶文化。

十九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唐代的茶器和茶叶。受到邀请,他和日本的专家来到中国开茶文化研讨会,在这里,他的视野开阔了。觉得茶文化比自己想象中要丰富得多。1983年,日本静冈县与中国浙江省建立茶叶合作关系,小泊重洋更加频繁地来到中国交流茶文化。有80多次之多。

在与中国茶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小泊重洋受益匪浅。他很羡慕中国对“茶文化”这三个字的提法,不仅能涵盖茶方面的很多内容,也很确切易懂。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界比较闭塞,仓泽行洋先生发起成立日本茶汤文化协会,让日本人感觉只是一个关于茶道表演的协会。范围狭窄。很多人不感兴趣,后来仓泽洋行先生也反思,要改成茶文化协会。再比如说,来中国参加有茶文化色彩的活动,从日本本土来的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少,茶艺师和制茶师的比重更大,把自己的茶文化推向世界的意识比较薄弱。他认为日本茶文化落后于中国,是因为组织制度太严密,限制了发展,过于流于表面的表演形式。

当问及“茶文化是什么”时,小泊重洋毫不犹豫地说“认可与包容”。他解释道。原始人的生活也许只有草叶与皮毛,但是并不能否认那个时候所产生的文化。喜欢红茶的人不要排斥绿茶,不仅是茶文化,在所有文化面前,不排他是很重要的。

日本人的茶道、花道、剑道等,都强调“道”的修养,要战胜对方,光只是想赢是不行的,茶道也是一天要练习几百次,点茶的程序才会完美。点茶时不能有杂念,产生“无我”境界,超越点茶程序才会发挥点茶的意义。现在太强调点茶的茶具如何昂贵,动作如何优美,违背了茶道精神修养的作用。

让茶的世界变得单纯

第7篇:传统茶文化论文范文

文章以主席2014年11月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的谈话为契机,以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为论文背景,分析和讨论了海上茶路对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环境下,如何紧跟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思路,通过推动和利用海上茶路,促进中西贸易的持续发展以及文化的多方面交流。

[关键词]

茶文化;海上茶路;中国;英国

1前言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近年来,受西方文化影响,国内的茶文化有逐渐衰落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咖啡、奶茶、袋泡茶的选择远大于对龙井、毛峰、白茶等本土茶的选择。在英国,饮茶的风俗最早只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在贵族中流传,在随后却发展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并将其传播至海外,乃至茶源地中国。通过海上茶路传到英国的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改造而得到了英国人的认可?而我国源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作为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茶路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主席着眼于中国茶文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又该怎样用好这个平台重塑我国的茶文化?文章主要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2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西汉,茶叶已步入商品化。王褒《憧约》“武阳买茶,杨氏担荷”中已出现类似茶卖场的“武阳”。唐朝国富民强,思想相对开放,从而带动茶叶的销售。茶商利用大运河沟通南北贸易,促成唐朝政府与吐蕃、回纥的“茶马交易”,为现代茶形成自然科学独立体系提供条件。唐朝的陆羽著成首部茶书《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一部著作,有“茶叶百科全书”之称。内容涉及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当时的饮茶风尚、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宋朝时茶文化再度盛行。茶叶种植区域扩大,茶叶产量增加,城中饮茶蔚然成风,同时,出现了很多茶文化相关著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的繁荣景象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似乎仅仅止步于现有文化,并没有深入地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据世界银行2014年的统计,中国年人均茶消费不足500克,远低于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似乎处于被动、阻滞状态,寻找不到继承与变革相融的结合点。茶文化在中国逐渐衰退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质量问题。中国的茶叶农药残留、造假、重金属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安全隐患无法解决,那么中国的茶叶无法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受质检的限制,更无法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其次,中国的饮品消费存在一定的西化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受到美国和欧洲的影响,国人对咖啡、可乐等西方饮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普及。

3海上茶路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3.1海上茶路的起源与发展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逐步形成并完善。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又分为北线与南线。北线有“西北丝绸之路”,即张骞出使西域的官方通道;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北至蒙古高原,再西行可由天山北部进入中亚。南线有从西安到成都再通印度,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过南海,进入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远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深厚。经过隋唐之前朝代的铺垫和积累,隋唐期间的陆上丝绸之路空前发展,为中西方文明带来了极大发展。中国的茶业、丝绸、陶瓷不断出口,西方香料、科技也不断涌入,在唐都城长安,胡商往来不断。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由于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南宋时期借助临安沿海优势,南宋政府注重发展海运事业,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到明朝初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鼎盛,广州、泉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发展成为重要港口。到了明代中叶,明朝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由此打破了两百多年的海禁政策,私人得以出海贸易。在此期间,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这条航线把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中国生丝和丝织品经太平洋转运至美洲大陆,然后又经大西洋再运到欧洲各地。此举使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联系东西方的全球贸易航线。而今的丝绸之路加入了科技元素。高速公路、油气管道、电网等连通全球,以三条线路为主:北线以欧亚大陆桥为主(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中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南线以跨国公路为主(北京—南疆—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

3.2海上茶路在英国的发展

西方有关茶叶的记载最早始于1559年威尼斯商人拉莫斯。在其《旅行记》中提到:“一位名叫哈只•的彼斯商人,向他介绍了中国出产的一种叫‘Chai’的植物及其用途。虽然茶风靡于英国,但将茶作为商品第一次登陆欧洲却始于荷兰。1606年荷兰船第一次从万丹将来自中国的茶叶运到欧洲。9年以后,英国人也开始贩卖茶叶到欧洲。1615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驻日本出岛商馆的商务员维克汉写给其驻澳门商馆的同事,请他代其在澳门购买茶叶,要求他不惜高价买一罐最好的茶叶。1637年,以威廉•科腾为首的一批英国商人,组成“科腾商团”,来到“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广州虎门,初探中国贸易。此后,为了能更顺利开展茶叶贸易,英国商人在1644年设立贸易中转站。东印度公司在福建厦门设立代办处,专门收购福建武夷茶,运至爪哇的万丹(位于今印度尼西亚)销售。1676年,英国又在厦门设立专门采购茶叶的商馆。19世纪初流入广州的银元,平均每年约在100万两。以致当时英国商船到广州来,所带货物不多,大部分是银元。为了获得大量茶叶,也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东印度公司先是改变印度(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原先零散的个体经营模式,并建立起体系完整的产业:在印度制造鸦片,再装船从印度运至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从而形成一条从中获取巨大利润的商业链条。1839年6月后,英国人对中国发动。英国最终赢得了这场的胜利。在战后签订的《》里英方要求中方废除商行、增加五口通商,从而打破了中国的茶叶外销壁垒。不仅如此,英国还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置洋行,负责中国的茶叶出口。除此之外,英国通过投资开设茶厂更进一步地深入中国市场。英方与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合作。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由此可分析,英国对于加入“一带一路”也是早有准备。因为“亚投行”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成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英国作为西方首个宣布加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国家,展示了英国政府对于中国促进亚洲基础设施发展的高度支持。

4茶文化在英国普及的原因

4.1健康功效

茶叶刚传入英国时,是在医生和商人以突出其医用价值为主线进行宣传的。茶叶借助广告这个平台,为英国人所知。1660年,一份有关茶叶广告宣传单———《茶叶生长、品质和功效的确切描述》中描绘了茶叶的好处:强筋壮骨、治头痛头晕、可明目、健胃、助消化等。英国人通过这种以广告为载体、医用价值为主线的传单逐步了解茶,从而推动茶的销售量也开始稳步上升甚至是激增。

4.2名人宣传

茶叶能成为英国头号国饮离不开英国王室“名人效应”的推动。1662年,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并携带红茶作为嫁妆带到了英国。新王后崇茶观念极深,称饮茶有助于身材保持苗条。并在宫廷开设奢华的茶室,由此引领了英国社会名流的饮茶潮流。此后,英国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更是为茶的推广推波助澜。为了让午饭和晚饭之间不至于太过饥饿,公爵夫人让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和茶来缓解暂时饥饿。这种生活习惯在贵族圈中蔚然成风,逐渐发展成为女性的社交活动。男性也挖掘到了其中的价值:几壶红茶配上小奶酥、小蛋糕就可以邀请朋友聚会,抑或进行议事、商业活动等。这也就形成了英国著名的下午茶。维多利亚女王认为,下午茶更利于英国国民精神放松,因而倡导英国国民喝下午茶。随着英国下午茶内容的不断丰富,英国茶文化成为一种精致的饮食方式甚至是高雅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文人的示范效应也颇具影响力。英国文学巨匠约翰逊以茶启思,并用以茶会友的方式开展文学俱乐部;文学作品上更是将饮茶是精神享受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英国诗人拜伦写了一首《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的诗,让大众对茶向往不已;英国著名女作家奥斯汀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中设置了很多品茗红茶、享受生活的场景;此外,英语中还有很多与茶有关的单词和词组,比如:tealeaf(茶叶)、pinktea(午后茶会,正式的社交活动)等都体现了英国人对茶的迷恋、尊敬。文学巨头们的带动让茶成为英国人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乐于追随名人的品味和倡导。20世纪初,英国人的饮茶受到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巨变。便捷化、多样化的饮食结构让年轻人开始渐渐远离从前的饮茶方式。但是时任英国自由党的商务大臣丘吉尔将“准许人们在工作期间享有饮茶的权利”这一社会改革提上日程: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5分钟的茶休时间。英国喝茶的传统借助这一改革延续至今。虽然现在快餐饮食店、速溶咖啡和其他罐装饮料占据英国消费市场,然而,英国人对茶的喜爱却没有大的变化。这项改革功不可没。

4.3销售灵活

茶文化在英国的普及也归功于其销售形式灵活应变,满足需求。在物质还不尽发达的18世纪末,价格的高低是普通百姓甚为关心的。而此时相继出现贫民开始饮茶的记载。1799年,伊顿爵士写道:“随处可见米德尔赛克斯或萨里郡(在今伦敦西南部)的贫民茅舍里,穷人们从早到晚喝茶,晚餐也豪饮不辍。”那时仅英国伦敦就有约2000个茶馆。茶叶之所以普及18世纪的英国与茶叶价格的大幅下降关联甚多。17世纪末到1712年,茶叶还处在奢侈品阶段,平均每磅16先令左右;18世纪后期,特别是1785年之后,有些茶叶价格甚至低于2先令6便士。英国茶的大力发展离不开贸易。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猛进口,还有内部船员的私人贸易,私商、散商的贸易、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茶叶走私、1785年的英国减税法的实行都使得茶价逐步下跌,中产阶级以及部分下层阶级的英国民众也成为茶的消费者。英国茶的市场适应力极强,适用于各个层次,满足多种需求。当英国社会经济发达时,人们购买力普遍上升,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除了中上层的消费,茶又借助工业革命的发展,结合饮食进入普通家庭:工人工作强度大,而茶叶、牛奶和糖的搭配,帮助工人更有效地工作。随着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增加,英国的茶叶也随之发展。首先,袋泡茶的发明。袋泡茶的发明顺应时代主题,使人们饮茶更为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吸纳了更多不同茶源。其次,英国加大对茶广告方面的投资宣传;开辟专门场所;重视品牌也很关键。Lyons,Co-Op,Ty-Foo等品牌曾一度主导英国茶叶市场,尽管它们曾受市场冲击、公司所有权变更等磨难,但是它们的核心———品牌,却让英国茶闻名世界。

4.4海上茶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促进

饮茶文化在早期对于英国文化而言的舶来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成了英国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对中国的社会和城市产生了长足的影响。各大酒店、西式餐馆推出的下午茶套餐受到极大的欢迎。而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饮茶文化却只能辉煌于曾经的历史,而止步于现代商业的蓬勃发展。而今的中国可以借鉴英国善于吸收外族文化并将其内化成为本土文化的智慧,将“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优势。首先是海洋文明的转型。中国长久以来以内陆、农业文明为主,而“一带一路”是中国从陆上和海上走出去的绝佳通道,发挥传统陆上文明优势的同时推动海洋文明发展,从而成为陆海文明兼备的国家。其次是科技文明的转型。在沿路的铁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和通信网络等组成的综合而又立体的联通枢纽上逐步建立相关的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形成建筑业、冶金、通信、物流、旅游等经济链。至关重要的一点,中国梦的实现。“一带一路”就像实现梦想的向导和通道。第一,规则的制定。中国依据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首创两条“丝绸之路”,这意味着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制定规则的水平,这也是我们开放战略达到一定水平的体现;第二,我国包容、开放传统理念的深化。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如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此后,又吸纳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5国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土耳其、斯里兰卡和白俄罗斯三国成为对话伙伴国等。这些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大多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合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作者:付星洁 戴文仪 仇慧敏 沈卉卉 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5-9.

[2]马晓俐.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0-81.

第8篇:传统茶文化论文范文

7月18日,“荼香千年一陈钢收藏唐宋茶器展”在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开幕,并延续展出一个月。本次展览共展出164件(套)茶器,以唐宋时期为主。珍贵的唐宋茶鳆、茶臼,首次亮相的茶筹等展品,得到众多文物和茶博专家的高度评价。

本次展览文物均来自宁波收藏家陈钢先生,品种丰富的器具,加上陈钢先生专业而详实的解读,让兴于唐盛于宋的古老茶文化在我们面前鲜活生动起来,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画卷也在此徐徐展现。

陈钢先生好收藏10多年,由瓷器开始,后专注于茶具,渐成痴迷,并逐渐以搜罗完整系列的唐宋茶器为目标。其茶具材质多样,除各个窑口的陶瓷茶具外,金银、铜铁、石质、漆器,凡在历史上曾经充当过茶具的,他均悉心收集,并对之认真研究及解读,还在《收藏家》等专业杂志发表了研究茶具的论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唐宋两代风格各异

此次展出,浓缩了陈钢先生多年收藏和研究的精华。走进展厅,成套系的唐宋茶器让观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习俗和当时的时代气息。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向,表现在茶器上,则是色调热烈、大气雍容;宋文化相对封闭、内敛、表现在茶器上,则是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

有观者议论说:“宋代的茶具跟日本茶道用的茶具差不多,难道是从日本学的?”对此,陈钢先生解释:“的确很相似,不过相反,是日本传承了很多我们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习俗。”从16~17世纪的日式直碗和陈钢先生收集的13~14世纪宋元直碗身上,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血脉关系了。

古时茶馆代币券初亮相

除了展出,此次陈钢先生还特别向茶博物馆无偿捐赠其中的39件(套)唐宋茶器精品。器型丰富,涵盖了唐宋煮茶、点茶时所用的典型茶具,如茶、茶臼、执壶、茶盏、茶匙等,特别是茶、茶臼等文物填补了茶博馆藏缺项与空白。专家对其中的103枚茶筹评价很高,茶筹是茶馆或茶庄用来计算薪资的凭证,留存至今不多,显得特别珍贵。

有些专家认为,这曾是茶馆向客人收取茶钱的凭证,上面写有茶馆商号和茶名,作用相当于现在的代币券,或一些会所的储值会员卡,中国茶筹的历史也由此向前推至清代至民国初年。

“筹,本是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有了茶筹,茶馆的掌柜不用算盘就可以结算出茶钱了。”陈钢介绍说,每枚茶筹长约十厘米,成圆柱形。根据茶价的不同,茶筹被涂上不同的颜色,用以区分。“这些茶筹,从数量上看,有可能是成套的。”茶筹存世稀少,以成套出现的更是十分难得。

“茶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会组织专家对它的年代、作用等展开研究,希望借此还原出清、民国时代的茶楼风貌,再现市井文化。”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朱珠珍表示。

再现宋代最流行的点茶

在开幕式上,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茶艺师还通过茶艺表演,再现了宋代最流行的沏茶法――“点茶”。有了详尽的“点茶法”的展示,理解这些名目繁多的茶器的用途就更直观了。

第9篇:传统茶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中国旅游文化,教学改革,实践途径

引言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指导精神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下,应不断探索适用于市场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培养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本着终身教育的原则,让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教育,而且在职场上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笔者在学习教育部16号文件,领会其精神,并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所做的尝试进行探讨。

高职旅游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造就所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国旅游文化》是旅游专业重点专业课程之一。因此,《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质量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影响旅游人才的质量。

一、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目前的中国旅游文化课主要是介绍各地山水、各历史时期的一些文化遗迹、风俗、民俗、民间艺术等内容,仅停留在介绍层面上,很少从深层次产生的原因、原理上上去探究,没有深挖其内涵,这样易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以及影响学生发挥其潜质与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教学理念不明确。《中国旅游文化》课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了历史、建筑、文学、宗教、艺术等,即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财富,以及创造文化的自然环境和时代背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定位,明确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先明确这一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才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过去《中国旅游文化》一直被认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其科学依据。但是针对不同专业又要有区别得对待,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中导游与旅行社方向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实践能力中,中国旅游文化对其专业理论指导的作用非常明显和必要。因此,笔者在针对导游与旅行社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将课程定位为专业技能课。

二、教学改革实践的总体思路与实践途径

(一)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训学时数

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明确课程定位,将《中国旅游文化》作为专业技能课,从整体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学习学时数,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转换能力。以前《中国旅游文化》总学时数为54,其中实训学时数为18,现调整实训实时数为27。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实训项目(如图所示),实训项目明确,针对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位准确,针对各章主要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

实训项目

实训基本内容

本实训涉及以下具体的知识点

实训要求

实训项目一:黄鹤楼(建筑文化专题1)

1、整理黄鹤棂有关背景资料(课外查找备用),包括导游词

2、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分析探讨黄鹤楼为何种旅游资源,其资源评价,尤其是历史文化价值如何?

3、分析了解黄鹤楼建筑特征、文化内涵

1、黄鹤楼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

2、黄鹤楼的主要历史渊源、历史文化价值;

3、黄鹤楼建筑特征;

4、黄鹤楼为何种旅游资源;

5、黄鹤楼建筑特征、文化内涵。

学习小组制作课件,完成小讲座,撰写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二:北京四合院/窑洞民居(建筑文化专题2)

1、整理课前查找备用的有关资料;

2、结合所学中国建筑文化知识,分析北京四合院/窑洞民居建筑特征、文化内涵

3、分析总结中国民居建筑的文化思想。

1、中国民居的主要建筑类型;

2、北京四合院/窑洞民居建筑特征、文化内涵;

3、中国民居建筑的文化思想

学习小组制作课件,完成小讲座,撰写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三:苏州古典园林例证分析---拙政园(园林文化专题)

1、介绍中国园林的分类法;

2、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巧;

3、分析了解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的艺术特征。

1、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分类;

2、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3、私家园林、江南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探析。

学习小组制作课件,完成小讲座,撰写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四:茶文化专题

(茶艺实证)  

1、对课前查找备用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能运用所学茶文化基本知识;

2、熟悉茶的主要分类,中国主要名茶的特点;

3、介绍一种名茶的茶艺;

4、分析总结茶文化之茶艺与茶道的内涵与核心。

1、茶的主要分类;

2、中国名茶的特点(茶品)举例;

3、一种茶艺具体演示程序;

4、茶艺与茶道的内涵与核心

1、学习、了解一种茶艺

2、完成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五:中国酒文化专题

1、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概况;

2、中国酒的主要分类;

3、中国酒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4、中国名酒品鉴举例。

1、中国酒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2、中国酒的主要分类;

3、中国酒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酒趣、酒器、酒德、酒礼、酒楼、酒旗、酒联、酒令、酒诗);

4、中国名酒鉴赏知识

1、分析总结中国酒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个人独立完成实训报告。(针对本专题实训,鼓励小组或个人制作课件、讲解演示)。

实训项目六:民俗文化专题

1、端午节习俗由来简要介绍;

2、举例分析民间端午习俗的文化内涵;

3、寻找主要端午活动,举例分析主要活动内容;

4、演示并介绍:整理有关背景资料(课外查找备用),包括图片、音乐所制作的小组或个人课件。

1、民俗文化的概念及主要分类;

2、端午习俗由来与主要民俗表现;

3、分析了解主要端午活动内容重点:旅游地端午民俗文化特点)。

完成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七:旅游文学艺术专题

利用课件介绍你熟悉的(例如你家乡的)旅游文学艺术:

1、历代描写你家乡(或其某一景观)的诗词、游记文、旅游散文、传说轶闻、名胜楹联等;

2、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如书画、雕塑、戏曲等

针对本专题实训,鼓励小组或个人制作课件、讲解演示

实训项目八:中国宗教建筑赏析——武当山(宗教文化专题)

1、整理武当山有关背景资料(课外查找备用),包括导游词

2、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分析探讨武当山为何种旅游资源,其资源评价,尤其是历史文化价值如何?

3、分析了解武当山建筑特征、宗教文化内涵

1、武当山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

2、武当山的主要历史渊源、历史文化价值;

3、武当山建筑特征;

4、武当山为何种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