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系统操作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组织机构
县政府决定成立OA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确保OA系统建设工作顺利进行。负责领导、协调和解决OA系统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现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明确如下:
二、基本建设内容
大方县党政机关OA系统主要包括档案管理、管理、系统管理、公文管理、会议管理、信息管理、领导办公管理、个人日常办公管理、督办管理、车辆管理、日常办公用品管理、内部邮件管理、电子公文平安传输及电子公章管理等系统。
向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办公室报送文件及其它资料。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含垂直系统)必需配备一台电脑(若单位原已有电脑则可不重新购买)用于接收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办公室下发的各类文件。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办公室公文的收、发将改由网上进行,全县OA系统建成后。各乡镇、各部门将通过党政机关OA专网收取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办公室下发的文件,同时各乡镇、各部门向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办公室上报的文件资料都将通过OA专网报送。
要安排专门领导和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的专网接入和计算机配备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必需高度重视OA系统建设工作。确保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顺利实施。已经建立了内部业务内网的单位和部门也必需依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同步建设党政机关OA系统。
三、建设方法
10月20日起正式全面运行。建设方法共分以下几个阶段:全县党政机关OA系统建设工作计划从2010年9月18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结束。
第一阶段(2010年9月18日至2010年9月20为准备阶段。本阶段主要是研究制定OA系统建设方案。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1日至2010年9月25日)为网络建设阶段。本阶段主要由县电信公司依照项目立项—设备推销—组织施工—完成系统调试工作的流程负责进行建设。
设定OA系统的功能,第三阶段(2010年9月26日至9月27日)为系统开发阶段。本阶段主要由县委办、政府办、县电信公司共同负责。主要是确定OA系统的操作权限。完成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各乡镇、各部门须指定专人配合系统装置。
全面完成OA系统建设工作并进行调试运行。同时,第四阶段(2010年9月28日至9月30日)为OA系统调试运行及系统操作培训阶段。本阶段由县电信公司和各乡镇、各部门共同完成。各乡镇、各部门要指定一名OA系统操作人员,由县委办、政府办、县电信公司组织指定的系统操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操作人员通过培训,要能够熟练操作OA系统。
并由县委办、政府办制定相应的OA系统使用管理方法。各乡镇、各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失密规定、管理员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第五阶段(2010年10月20日起)为正式运行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阶段。正式运行大方县党政机关OA系统。
四、工作安排及要求
(一)实施办公自动化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既是办公自动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者,也是具体运用和操作者,要充分认识加快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乡镇、各部门必需依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网络接入工作,确保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的及时准确下达和各种政令信息的上报。
(二)县委办、政府办和县电信公司负责全县党政机关OA系统建设的组织、协调、检查和验收工作。
(三)县电信公司必需对各乡镇、各部门的OA系统建设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布置。确保按时限、高质量完成各单位的接入及调试任务。
(四)各乡镇、各部门若没有电脑或电脑配置较低、需重新购置电脑的由各单位自筹资金进行购买。
(五)OA系统专网建成后。出现问题后必需及时处置,系统障碍要在4小时内修复,单位宽带障碍要在8小时内修复。
一、山区信息化项目
按照省信息产业厅指示精神,做好山区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加强特色资源开发和利用,西江金果网通过省专家组验收。
二、网络运维工作
由于上半年省信息中心对疫情网进行了一次系统调整,造成我县部分疫情网的网络使用单位不能正常使用,在经过省、市、县三级信息中心技术人员的努力后,终于令系统正常运作。
今年第二季度雷雨天气频繁,从而造成我县委县政府局域网部分交换机和电脑等设备受到了雷击,严重影响部分单位的正常工作,为此,我局技术人员加班加点,排障解难,并投入资金5万多元,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受损设备更新或维修,使网络得以畅顺运行。
为解决前段时间局域网内ARP等电脑病毒攻击的影响,我局制定方案,通过绑定网卡的办法,实现一机一IP,IP专用。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该项工作已经完成,如今,局域网内的电脑病毒得到了有效监控。
三、信息化培训开展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局在县信息化培训中心共开展了三期培训班:一是4月份举办了西江金果网信息操作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15个乡镇信息操作员和部分相关单位信息员;二是在5月中旬,举办了电子政务系统操作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全县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操作员;三是在5月下旬和县司法局合作举办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全县司法系统人员。上半年共培训了160多人次。
四、信息化宣传
由今年年初开通的*县西江金果网在6月份通过了省厅的验收,为更好宣传此网站及县的信息化建设,我局协同县科技局在全县多个乡镇举办了科技集市活动,通过派发宣传单张、现场讲解、咨询等方法向全县农民群众宣传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建设。
同时,为更好发挥网络效应,我局积极将7月底在我县举办的*年无核黄皮节相关信息在各相关网站上,宣传我县的特色水果,为提高我县特色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为我县农副产品提供无限商机。
五、做好抗震救灾及防洪防汛工作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局积极响应县委县府的号召,立即组织全局干部职工为灾区捐款,党员干部交纳特殊党费,并且在县政府公众、山区信息网上相关信息,号召全县人民为灾区捐款捐物,全力支援抗震救灾工作。
今年6月,我县出现西江洪水超警戒线的险情,我局严格按照县委县府的要求,安排人员上堤值班,并定时在县政府公众网、山区信息网上水情及相关新闻,为县防洪救灾做好网络宣传工作。
六、下半年工作计划
1、大力推进电子政务。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政府会议、文件精神,计划建设*县政务内网,*县行政审批系统,*县行政监察系统,网上服务大厅等网络平台。
2、加强电子公文系统使用、管理,加强县委县政府大院网络管理,确保网络畅通,确保网上公文畅通、政令、政务畅通。
一、会计人员的管理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财会工作的岗位一般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 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 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电算主管、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
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是在原有的会计人员岗位分化和再组合,所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岗位责任制,以便适应会计电算化的新情况,进一步更好地明确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发挥会计人员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单位可根据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的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参照上述原则进行设置 和调整。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可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各岗位人员应保持相 对稳定。由本单位人员进行会计软件开发的还可设立软件开发岗位。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本单位 实际情况结合上述分工适当合并设立岗位和职责。根据上述原则,下面介绍一个具体单位的会计电算 化系统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的分配:
1.会计电算化主管。
会计电算化主管又称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会计电算化主管负责协调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 行工作,应该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相应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的经验。电算化主管可由会 计主管兼任。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 会计电算化主管的主要责任是:
(1)领导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拟定会计电算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会计电算化日常管理制 度。
(2)根据所用软件的特点和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来建立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体系和核算方 式。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符合会计制度与本单位核算管理的要求,报表数据格式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和 其他有关部门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岗位人员对会计应用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会计电 算化运行现状,提出修订或开发会计核算软件的意向。
(3)总体负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的运行工作。提出有关硬 件、软件的更新、维护和安全保密的方案;挖掘硬件、软件的显在和潜在的作用,充分发挥会计电算 化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保证和监督系统的有效、安全和正常运转,发生故障应及时查明原 因,及时纠正,及时恢复正常运转。
(4)负责上机人员的使用权限,协调系统内各类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定期或不定期对会计电算 化岗位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指导各岗位人员完成会计电算化工作任务。做到各司其职、奖罚分明, 一以促进整体电算会计岗位责任制的运行效果。提出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目标、方案和实施步骤。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人员培养锻炼和考核,使本单位形成不同技术层次的(程序员、维护员、操作员 等)会计电算化人才格局。“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沿着全面、持续、稳定、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5)负责组织监督系统运行环境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系统建立时的各项初始化工作。并负责整个会 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的安全性、正确性和及时性的检查,做好上机记录的整理工作,按规定及时归档。 做好系统运行情况的总结,提出更新软件或修改软件的需求报告。
2.系统操作员。 系统操作员是指有权进入当前运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功能的 人员。系统操作员负责输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进 行会计数据备份。系统操作员应具备会计核算软件操作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 各单位应鼓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兼任系统操作员的工作。
操作员的主要责任是:
(1)具体负责本单位会计核算软件操作运行。负责系统日常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的汇集、输入、 处理、输出、打印和储存。备份的操作运行,保证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严格遵守会计电算化有关制度,包括开停机制度二上下岗操作记录制度;操作过程中发现故 障应及时报告会计电算化系统主管,并做好故障记录;坚持防病毒制度;会计数据、会计信息检查审 核制度的储存安全保密制度等;
(3)操作员岗位职责可根据企业规模大小、企业业务量多少、会计电算化发展状况(应用程度) 等具体事宜确定。具体地说,操作员可以一人一岗,也可以一岗多人。系统操作员岗位可以细分为:
a.数据录入员。
负责检查专职会计人员提供的记账凭证是否合法、合理与正确,对于违规记账凭证拒绝录入。在 数据录入过程中如发现有疑问或错误时,应及时询问有关人员,不得擅自修改或作废。严格按要求录 入数据,录入完毕后自查核对,校对无误后转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录入数据应做到日清月结。
b.帐务系统输出操作员。
负责打印机制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根据情况可以由原专业会计各会计岗位责任者担任,也可以 指定一人负责。输出操作员应认真按本汇总、打印、输出机制凭证和汇总表,并与对应的原始凭证粘 贴在一起,保证手工凭证和机制凭证在内容、编号和金额上完全一致。
c.专项模块操作员。
负责会计专门核算的操作工作,根据情况可以由原专门进行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利 润核算等会计岗位责任者担任专项模块操作员。
d、报表系统操作员。
负责会计报表的计算和打印工作。根据情况可以由原专门负责会计总 账报表会计岗位责任者担任报表系统操作员,也可以分别由成本核算、利润核算、总账报表等会计岗 位责任者担任报表系统操作员。上报会计主管部门的会计报表应根据会计主管部门统一设计和布置的 格式编制上报。内部管理会计报表应根据会计主管领导统一要求决定。报表的初始化和编制输出一经 确定,不得随意变动。打印输出的会计报表必须经有关领导审阅签字或盖章。每月报表必须以软盘 (双份)和书面两种形式保存,并填写“备份数据登记簿”。
e.数据分析员。
负责对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的 水平。采用大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需设立此岗位,由会计主管兼任。主要负 责会计预测、计划、分析以及其他会计业务的操作工作。
3.数据审核记账员。
数据审核记账员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进行审核,操作会计核 算软件登记机内账簿,对打印输出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此岗位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 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可由会计主管兼任。
数据审核员的主要责任是:
(1)具体负责各种会计数据的审核工作。可以由原负责审核的专业稽核员担任。按照所审核数 据的环节,审核可以分为:
a.事先审核,即会计数据在输入计算机前进行的检查审核;
b.事中审核,即在记账凭证录入系统后进行的检查审核;
c. 事后审核,一即在处理会计数据、会计信息完毕,依据会计核算软件检索功能检查审核。一 般情况下可由录入员进行事先检查审核,由专职审核员进行事中、事后审核。打印输出的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必须由审核员检查审核。
(2)审核员的工作范围既包括审核会计凭证,又包括审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既包括审核会 计内部数据,又包括审核会计外来数据及网络数据;即包括审核各类代码的合法性、正确性,又包括 审核摘要的规范性等。
(3)按照审核员的工作质量确定,必须严格检查审核各项会计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无 误。还要特别严格注意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蚀。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凭证和不正确的输出数据,审核人 员应拒绝签字并及时报告有关人员。
4.硬件维护员。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硬件设备是指专门用于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包括计算机主机、显 示器、打印机、电源等。会计电算化系统硬件维护人员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的正常运行。此岗位要求 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经过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采用大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 的单位,需设立此岗位,此岗在大中型企业应由专职人员担任。
硬件维护员的主要责任是:
(l)负责会计电算化系统硬件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严格执行硬件维护保养制度,保证硬件的正 常运行。硬件维护员的职责按维护任务性质,可以划分为:对硬件适宜经济性运行的维护保养,即保 证在一定条件下(例如,确定适宜的运行时间,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及温度、湿度等空气质量条)的 经济性运行;对硬件进行物理性维护保养,包括对硬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根据零部件使用生 命周期和磨损程度更新更换,保证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零部件运转正常。
(2)制订和维护规划方案和日常维护工作计划,履行硬件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硬件运行 情况,进行维护保养工作,按期编制零部件、工具、用具使用和采购计划,保证日常维护更换和使用 需要。具体如组织操作人员对计算机、键盘和打印机进行日常清洗;定期进行设备的全面检查;随时 整理工作台上的打印纸;调整监视机房的调温设备是否正常,温度是否合适等。
(3)严格执行机房管理制度,对硬件的安全摆放、移动和运行进行监护,保证硬件在静态和动 态环境下的安全性。进行的维护工作需登记“维护登记表”。较大的维护工作须向系统管理员和部门 领导作系统维护报告。
(5)软件维护员。
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维护人员负责保证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此岗位要求 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经过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采用大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 的单位,需设立此岗位,此岗在大中型企业应由专职人员担任。
软件维护员的主要责任是:
(1)负责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严格执行软件维护保养制度,保证软件的正常 运行。软件维护员的职责按维护任务性质可划分为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性维护、对会计核算软件适 应性维护。其中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性维护,即对会计核算软件在运行中发生的功能错误进行维 护,也就是排除会计核算软件在运行中发生的功能错误,恢复会计核算软件原来的功能。对会计核算 软件适应性维护,也就是由于企业机构的变更、经营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会计业务、会计流程的变 动,以及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会计业务处理方式、会计报表的内容及格式的变动、对会计核算软件进 行一系列修改及维护,使其适应变化的情况。
(2)根据上下岗操作记录和软件运行报告,编制日常维护计划,保证会计核算软件各项功能的 正常运行;熟悉会计核算软件运行的特点及薄弱点,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维护技能,做好临时性维 护和技能性维护任务,确保会计核算软件发挥原有功能。如发现软件的原设计功能未能正常运行时, 应作详细记录并与软件供应商联系解决。
(3)软件维护人员除实施数据维护外,不允许随意打开系统数据库进行操作,实施数据维护时 不准修改数据库结构,其他上机人员一律不准进行直接对数据库的操作。会计软件的升级应由系统主 管报告部门领导批准,由系统主管组织,软件维护人员具体实施,并编写升级报告,形成文档进入档 案。
许多情况下,系统软件维护岗位和硬件维护岗位可以合并。
6.档案员。
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的目标是为企业管理提供财务信息。档案员应按照有关规章制度保管这些信 息和系统本身的资料。
档案员的主要责任是:
(1)负责以磁盘、磁带或激光盘等介质存储的程序文件和数据文件的档案管理工作。会计报告期 终了(月份、季度、年度),有关会计电算化岗位操作员应向档案员办理归档交接手续;使用中的所 有软件,应由有关会计电算化岗位程序员。维护员应向档案员办理归档注册手续,要保证磁盘、磁带 或激光盘等介质存储的程序文件和数据文件的档案完整齐全并与会计电算化系统实际运行的程序文件 和数据文件相一致性。
(2)档案员对磁性介质会计档案的管理,要做到:
a.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和备份工作,防止磁盘损坏没有及时备份而丢失文件;
b.以磁盘、磁带或激光盘等介质存储的程序文件和数据文件保管的会计档案,要注意完善防 盗、防磁、防热、防辐射等措施;
c.磁盘化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应按照有关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办理。档案员不得随意违章销 毁。对会计核算的年度资料,应复制三份,分别存放在不同地点,以防意外。
(3)按档案管理要求移交档案,一填写档案移交单。
7.系统分析设计员。
系统分析设计员是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许多单位中,这往 往是一个被忽视的岗位。
系统分析设计员的主要责任是。
(1)具体负责本单位会计核算软件运行分析工作。根据本单位确定的会计电算化中长期发展规 划,制定具体的系统分析实施方案,并遵循科学系统的分析步骤、内容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会计 核算软件开展运行状况分析,做到扬长避短,促进会计电算化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2)分析的工作内容应重点掌握三方面工作:
a.分析原有功能发挥情况如何;
b.会计核算软件运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并分清主要和次要问题;
c.综观企业内外计算机发展水平和核算状况,开展本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需求分析。
(3)根据开展系统分析所调查的资料,提出系统分析报告。 在报告中,应遵循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充实与提高、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信 息系统、预期值与实际值等方面的关系,保证系统分析报告的可行性。
在中小企事业单位,系统分析员一般由会计电算化主管兼任或临时聘任专家担任。
8.程序员。
主要责任是;
(1)具体负责本单位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工作。根据本单位确定的会计电算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和分析员提出的分析资料,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保证本单位的会计核算软件具备一定的规模 与水平。
(2)调查研究国内外计算机发展状况与核算水平,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在一般情况下,分一 年、三年、五年为不同的开发阶段,对会计核算软件进行部分开发或总体开发,形成循序渐进。阶梯 式的发展模式。
(3)开发的会计核算软件必须符合财政部有关《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办法》的规定,必须经过相 应一级的主管部门评审通过,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具备一定的安全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
(4)评审通过的会计核算软件,经编译后,应拷贝一式四份,分别移交有关岗位(一份程序留 存;一份操作员使用;一份维护备用;一份档案员存档),必须按规定进行维护和管理。
9.电算审查员。
电算审查员负责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要求电算审查员具备 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的水平。 此岗位可由会计稽核人员兼任。 采用大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需设立此岗位。
10.网络员。
主要责任是:
(1)负责本单位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采集、传递,即负责对所属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会计信 息网络系统数据的采集、传递、储存,负责企业内部信息的采集、传递,将上述采集、传递的信息转 存移交于有关操作岗位。网络员采集、传递、储存信息的职责,应做到及时准确并保证通用性(如使 用的软件不兼容,应由维护员做技术处理,达到一致方能运行)。
(2)按照操作技术规范采集、传递信息,严格检查出入口信息,并采取相应防病毒手段措施, 严防计算机病毒侵蚀会计信息网络系统。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运行的管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运行必须要有个严密的操作行为规范。通常,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一 般配备二台或若干台计算机。上机人员包括会计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由于介入操作的人员数量 多,构成复杂,客观上也会产生不同人的行为方式。因此,制订统一的操作行为规范,使其达到预期 的目的,是会计电算化操作运行的客观需要。
另外,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以集中处理为主,任何一个岗位的差错,都会影响到整个 系统的安全。
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运行的管理包括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对操作过程的规范,以及审核、备份及 操作日志等方面的管理。这些方面构成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运行的管理。
(一)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分为操作人员资格的认定和赋权两个方面。
1.操作人员资格的认定。
操作人员资格认定办法一般应由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制订。会计人员(包括电子计算机专业人 员)因工作需要上机操作,必须经财政部门考核组考核合格,颁发“计算机操作证”或“会计电算化 操作证”,持证上机操作。考核不合格或无证者不准上机操作。进行操作人员资格认定是从根本上保 证上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措施,能有效防止上机操作人员因操作技术不合 格、不具有一定水平的技能而误操作造成差错、损失。
2.赋权。
根据《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软件应具有防止非指定人员擅自使用和对指定操作人 员实行使用权限控制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除在会计核算软件技术上加密外,还应在管理上进行分 工,分别要对系统管理员、数据录入员、审核记账员、会计报表编制人员、会计账簿打印输出操作 员、各专项功能模块操作员和其他会计业务操作员的操作权限给予界定,防止越权操作所引起的数据 丢失、紊乱和泄密现象出现。
(二)操作规范必须严格按照《会计电算化系统工作流程》完成各项工作。必须以自己的真实姓名进入会计电算 化系统,按要求填写日期。 操作员口令、操作内容、操作起止时间和运行情况,根据指定操作人权限的指令进行操作,不得进行 违反规范的操作。所有上机作人员必须登记所有上机操作情况。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向系统 管理员报告。问题的现象、处理过程、处理方法。处理结果等都应有明确记录。对于严重或重大运行 故障,除应按规定登记外,还应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工作完毕后应及时退出系统,以免他人利用系统 进行其他操作。不得将自己的口令泄露给他人,并定期修改自己的口令。启动系统时按要求顺序开 机,结束工作后按规定顺序关机。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部门人员一般不得使用,确 需使用时必须经财务部门有关负责人批准,并确认不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正常工作一经批准的其他部门 人员操作时必须进行操作登记,并在上机登记表上注明批准人姓名和批准时间。任何人不得玩计算机 游戏,不得用于对外服务。为了避免计算机染上病毒,所有软盘必须进行病毒检测,若有病毒杀毒后 才可进行其他操作。为了保证硬件安全,不得带电拔插任何接口线路,包括打印电缆线插头、显示器 电缆线、键盘插头等。不得进行未作登记记录的硬件或软件维护工作。
(三)审核
1.输入前审核。审核原始凭证的合理、合法性即是否有经办人、验收人、主管领导签字。采用 手工编制记账凭证的,要审核手工凭证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要求,借贷关系是否平衡,未经审核的记账 凭证不准输入;其他会计业务及数据应事先预审。
2.输入后审核。不论是采用直接在计算机上编制记账凭证,还是经审核输入的手工编制记账凭 证,在打印记账凭证之前,审核员对机内的记账凭证必须严格审核,确保与手工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 完全一致,审核无误后签章。在打印输出记账凭证后,审核员仍要对记账凭证的日期、业务内容及摘 要、借贷分录、金额、数量等严格把关,无论何时,发现不合法的或出现差错的凭证应及时退回经办 人员妥当处理。
3.每周对所有凭证、报表等进行一次复查,确保数据正确无误。
(四)备份在手工会计中,所有会计资料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均是以文字的形式存放在纸介 质中。由于纸介质中存放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另外把纸介质中的信息制作副本也非常 费时费力。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加强对纸介质中的信息的保护,很少采 用制作副本(备份)的方法。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由于会计信息存储的介质主要是磁盘等磁性介 质。而磁性介质中存放的信息相对不稳定,安全性较差;但另一方面,磁性介质中存放的信息可以非 常方便地制作副本,也就是备份。所以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对会计档案进行备份就成为常规的,也 是必要的管理手段了。
备份时间,也称备份时间间隔。备份的目的是防止会计档案的意外丢失。由此,备份分为永久性 备份和临时备份。永久性备份是指备份产生的副本需长期保存。临时性备份是指备份产生的副本只是 暂时保存。永久性备份主要在每个会计期间核算完成时进行,一般应制作两到三个副本,存放在不同 的地方,以防意外。临时备份通常在每天或每段工作完成时进行。临时备份可采用a、b备份法。所谓 a、b备份法是指按需备份数据量准备两组磁盘,分别标为a组和b组。第一次用a组磁盘备份;第二次 用b组磁盘备份;第三次再用a组磁盘备份;第四次用b组磁盘备份……依次类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在不增加备份工作量的情况下提高了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备份的软盘应存放在安全地点。一般应具备 防盗、防磁、防潮、防热、防污染等功能。
关键词:建设工程;实物检测;建筑;管理;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系统开发背景
当今,电脑的应用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自上世纪90年代后,将单台电脑组成更快捷、高效、安全的资源共享,数据和资料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的电脑网络系统更是大势所趋。目前使用电脑的检测单位虽不少,但大多是单机运行,还谈不上多台电脑网络化管理,虽有一小部分也实现了网络化资源共享,但使用效率还比较低。可以说建筑工程质检电脑网络化管理工作总体效率比较低下。本人在我站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建设工程实物检测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实施,进行了全面的电脑网络化管理。
2 软件开发流程,可以按以下步聚走
2.1 全面了解客户需求
定制软件是为指定客户的业务提供服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应该以客户的实际业务需求为中心,设计开发适合客户业务的专业软件。
(1)双方进行初步业务洽谈。一是初步了解客户的业务流程,确定所定制软件的类型,明确是否需要非常专业的业务知识,我们需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业务知识,以便决定是否可以承接开发任务。二是初步了解客户对软件的大致功能需求,由此来初步判断开发项目的繁简程度,在衡量开发时间的同时,也对开发费用进行估算。
(2)客户提出软件开发使用基本要求。一是客户要明确提出软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这是开发工作的重点,一定要让客户考虑全面,以免开发过程中再进行追加。二是尽可能全面详细的向客户了解业务的流程,在实际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规范的业务操作、投机、懒惰等,这里要区别对待,在明确了解客户不规范业务原因的基础上,对其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
(3)客户提供相关资料。比如业务流程中各环节的准确名称,各环节的单据、报表等。以此为基础来设计软件的数据采集和数据输入、输出等功能,最大程序的适应操作者长期的工作习惯,体现软件的对象性、适宜性。
2.2 制定开发方案
开发方案是对软件各功能模块的详细说明,对软件操作界面风格的定位,通过开发方案书,客户可以比较清晰的了解软件所具备的功能,以便能够判断是否能够满足他的业务需求。
制定软件开发方案。开发者首先要根据前期所掌握的所有信息勾勒出软件的基本框架,即在软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软件使用运行的其它辅助功能,来共同组成软件的功能需求的内容,其次对全部的功能需要进行模块划分。模块划分的标准有多种,可以按软件的功能划分,即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输入;也可以根据业务的功能或流程划分,比如检测管理系统可以分为:委托接样、样品流转、现场检测、报告管理等,这两种标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最终的目标就是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方便用户的操作,再次是对各个模块进行细分,并对最底层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的功能描述。确定数据采集、数据输入的界面风格。可以对其中的模块制作界面模版,以图片或实例的形式对操作方法和输入形式进行演示,给客户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2.3 软件设计开发
2.3.1 模块划分
数据库的规划,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数据库规划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后期工作中的开发便利性及逻辑性。规划好的数据库对后期开发有诸多便利,逻辑清晰。数据库规划不好,在后期的开发中会增加工时不说,给程序带来臃肿、增加开发难度、速度下降等不利因素,事倍功半。
系统由若干功能模块组成,共分为各类管理功能项,系统的运行组织结构图。
2.3.2 系统各功能模块介绍
菜单的规划,根据功能模块的划分,对系统菜单进行规划设计。这里注意一点,要考虑好各个功能菜单之间重叠的部分,可以单独的规划为公用模块,在不同的菜单中进行引用,以减少设计的工作量和项目文件的体积。
(1)主程序模块。主程序模块是系统的核心,适合国情,采用全中文下拉式菜单和窗口提示,用户通过它来调用其它各功能模块实现系统的各项管理功能。系统开始运行时,首先进入主程序模块---系统主菜单,将显示各功能模块的操作方式及其它提示,用户根据提示进行操作就可以调用各功能模块进行各项处理工作,当处理完毕,系统又返回到主程序模块。
(2)权限分配模块。系统管理人员对系统操作人员的初始工号、初始密码、姓名、工作性质及人员变化等情况,进行分配权限。它包括操作人员的增加、修改、查询及人员名册打印。任何进入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具有正确的工号、密码和相应的操作权限(即经本模块生成的本系统操作人员)才能进入系统进行相应操作,否则,系统将拒绝进入。
(3)密码模块。系统采用权限、密码及工号管理,任何进入系统的用户都必须具有正确的权限、密码和工号,否则,系统拒绝进入相应操作。而进入系统的操作人员,对系统数据的任何更改,系统都会根据其密码留有其姓名,以备查询。如:接样人员姓名、试验人员姓名、审核人员姓名、发放报告人员姓名等都是以操作人员密码签入的,因此各操作人员为了防止他人偷窃自己的密码,可用此模块经常变更自己的操作密码。
(4)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进行设计,最大程度的体现易用性;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比如数据的统计汇总等功能;数据输出模块的设计,比如报表;系统功能的设计,数据备份、系统注册等。
(5)统计查询模块。根据需要对全部检测报告进行分类查询和分类统计,其中统计结果既能以屏幕方式显示输出,亦可从打印机打印输出。
3 软件测试修改验收初始化
软件试运行,编写帮助文档。客户对软件进行全面测试,记录软件存在的问题。这里需要开发者对客户操作软件进行指导。然后,根据客户反映的问题,对软件进行全面修正。最终客户试用验收通过后,对软件数据进行初始化,正式运行。
4 软件管理培训及后期软件维护
为客户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形式的后期技术支持,这些内容一般是约定期限的,在约定的期限内提供免费服务,超过后实行收费服务。
5 结束语
本系统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开发、运行,系统功能已基本完善、运行可靠,已在单位局域网内正常运行。本系统功能完善,运行可靠;系统易于操作,可大大提高工效,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系统还于2012年5月正式申请到了国家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证书。
参考文献:
[1]朱泓,建筑工程材料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江苏,江苏建材,2000,03,24-26.
【关键词】 地区电网 调控一体化技术 实用化分析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是将新型管理策略及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为国家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有效的智能化决策及技术支持。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是将电网调度监控环节的工作与操作站的管理工作进行系统整合的技术。我国地区电网调度监控环节的工作职责不仅包括地方电网与省级机关的所有事务性工作,还包括监视控制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的日常供电状况[1]。可见,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实践意义较为深远。
1 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及其实用化过程分析
现阶段,从我国地方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来看,诸多省市地区的电网调控管理体系都运行良好,实现了电网调度监控的自动化管理,以及电站监控系统系统的分类工作。通过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及系统功能的有效实施,令我国地方供电单位的服务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1.1 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概述
我国地方的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架构的搭建实质上是一种集合各项管理功能为一体的电网运作模式,该模式的实际应用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电力供应的整体要求,并且实现我国电网系统的自动化运行管理,从而削弱人为干扰因素对电力系统服务质量的影响。从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到,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要能够与地方电网的传统软硬件设备相兼容,并且该技术能够实现调度电网的数据采集功能,以及数据信息实时监控功能。
1.2 我国某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实用化的实现过程
我国地区的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设计思路是围绕着传统的城域网汇聚层来实现的,它是一种为某个区域提供分布式存储与间接给用户提供点到点的服务。就以我国南方某地区的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实践应用来看,调度及监控界面的实用化令供电单位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环节更加明晰,各项调控工作的展开都是相对独立的[2]。正是由于系统平台的实用化,令电网调控系统的性能较以往更加稳定。另外,除了调度与监控界面的实用化以外,电网调控系统的综合监控与事故处理过程也趋于实用化。在以往,电网调控系统的监控环节是由电网总站发出,随即过度到信号站来实现的。这样一来,不仅导致监控信息传输的滞后性,还会给监控工作的有序执行带来诸多的不便。通过电网调控系统中综合监控过程的有序运行,将电网调控系统进行了分类规划,每个项目都列明在监控人员的显示屏上,且被监控的事项也能够通过电网调度平台进行远程处理,以此来保证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等环节的时效性。可见,我国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电网系统中各项功能的实用化,进而强化电网调控管理。总之,通过实践观察得知,我国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所依托的各项技术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与电网调控系统中的传统软硬件管理设施进行互融,共同来维系电网调控一体化格局的铺开,提高供电单位的管理效率[3]。另外,还需加强对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使其适应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的操作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更好的推行下去,实现该项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实用化。
2 我国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系统的实用化建设格局分析
近几年,我国中东部省份率先实现了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并持续开展了地区自动化供电系统的完善工作,为当地的电力使用者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电力服务。我国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实践应用,对电网系统的软件、硬件设备都有着较高要求,应用软件及数据库信息需要不断进行升级与维护,以便使得电网调控系统的数据集中监控功能维持正常状态。
2.1 调度监控系统操作界面的实用化
整个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过程是将电网调度及监控系统中的各项职能作用统一起来,使其在同一各系统操作平台上实现操作管理,进而提升系统的实用性。
2.2 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中各项功能的实用化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调度监控系统操作的界面内容的设计较为丰富,系统的各项职能都能够体现在界面平台中,并做出分类处理,以便操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就以我国南方某电网企业的一体化格局为例,每个工作站的操作人员需要负责自身所管辖的供电区域,如若该区域发生状况,则要通过综合监控管理系统的作用将事故位置快速定位,结合系统软件的分析与决策功能,来激发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中的故障处理功能。
3 结语
我国电网调控一体化是依赖电网调度过程中的基本数据采集及实时监控功能来实现的,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地方供电部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改善了以往电网调控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了供电部门的工作效率。通过对我国地方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的了解,从电网调控系统的调度监控系统操作界面实用化入手,直至电网系统中的综合监控与事故处理实现实用化,从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实用化的整个进程中,可以窥见我国供电企业近几年在事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即朝向智能化电网系统的构建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郑旺华.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实用化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01):150-151.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ERP系统自2006年上线以来,时至今日,无论从企业快速发展对ERP的迫切需求,还是从企业ERP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和ERP应用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来看,如今都已经到了深化应用的阶段。
1、何谓ERP深化应用
ERP深化应用是ERP系统上线后,企业在应用系统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出各种业务管理需求,并通过ERP系统功能实现这些要求的过程。它体现在ERP系统数据的综合很细应用、功能扩展、现有功能的充分应用、报表开发等方面。这些工作需要ERP关键用户去实现,但又不能理解为仅仅关键用户就能把深化应用搞好。深化应用一定是基于公司的发展战略、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水平、优化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说,ERP深化应用是个企业管理问题,而非技术问题。所以,做好企业的深化应用首先是各级领导、关键用户要思考的事,其次才是实现深化应用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ERP深化应用过程中战略理念要先行。
2、深化应用ERP战略的目标与内涵
深化应用ERP战略的总体目标是“以深化应用ERP全面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深化应用ERP战略的目标分三个层次,即宏观目标、微观目标和量化目标。具体内涵是:
(1)宏观目标:就是在学习、研究和应用ERP的基础上,通过管理创新,改变企业传统业务模式,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努力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核心是管理创新与跨越式发展。
(2)微观目标:就是通过深化应用ERP和管理创新,从而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重组业务模式、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强化财务分析控制、降低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加强基础管理、加快ERP应用集成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等。
(3)量化目标:包括预测准确率、订单准确率、计划准确率、期量准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面预算准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信息准确率、信息利用率、管理创新比率、专业培训比率、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回收期等。
3、影响ERP深化应用的因素
(1)深化应用的概念和评价标准比较模糊
ERP深化应用指标不够具体、不能量化,不能反映出管理水平,所以没有从理念上引导大家的深化应用思路。所以企业各业务部门的深化应用工作是被动的,并且没有真正理解ERP深化应用的内涵,而实际上深化应用的动因来源于业务部门的需求,这种本末倒置的状态影响了深化应用的进程。
(2)部分业务流程配置不合理
在进行ERP建设之初,由于对系统了解程度和公司管理现状,部分业务按照理想化模式进行流程配置致使ERP上线后固化落后,影响应用效果。因此经常有人抱怨ERP系统带来的麻烦,其实只是以前的矛盾集中提现到ERP系统中。
(3)业务部门深化应用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各业务部门忙于应付手头工作,无暇考虑ERP系统的深化应用。目前各部门对于规范操作较为重视,但是在深化应用上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不了解ERP系统原理,未把实际工作的不足与应用ERP功能提高管理水平相结合。二是知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只提问题不提建议,为发挥只能管理作用。
(4)ERP系统使用性差限制了应用的深度
ERP系统操作相对比较复杂,致使企业领导很少使用ERP系统。另外,随着ERP系统的不断深入应用,原有的思维方法、操作模式、业务流程、对人员的要求等均发生了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存在人员岗位变化、流程执行不力、部分问题相互推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各种情况。
除上述共性问题外,我公司在ERP深化应用中还存在较为个性化的问题,如:
a)物资主数据编码规则与海工个性化业务不匹配
b)ERP系统要求与海工当前生产项目管理状况不匹配
c)采购料单版本管理功能和物资退货处理困难
d)工程施工费用科目与财务会计核算科目不对应
e)剩余物资不能返回系统中进行物资管理,重新折价使用,形成系统帐外
料
f)项目成本不全,企业成本分摊过多,不能准确对工程项目进行核算
4、ERP深化应用的具体措施
(1)组织队伍梳理:主管部门负责人亲自挂帅,负责整体运营,牵头开展ERP深化应用、持续改进需求、解决方案调研,统一ERP认识,从ERP管理组织、关键用户队伍、ERP系统业务蓝图与实际经营匹配角度,提出相匹配的有效解决方案和措施。
(2)业务蓝图梳理:坚持“业务驱动、技术支持”的推动原则,业务部门组织现有ERP业务蓝图与实际业务差异分析,确保ERP业务蓝图设计调整变更后与实际经营业务匹配;编写业务差异分析报告,针对特定问题组织提出可行性业务调整解决方案。
(3)解决方案梳理:按照ERP运维支持管理办法,业务部门提出公司层面整体打包,成立公司级ERP深化应用管理提升项目组,业务职能主管部门领导挂帅推动、牵头组织。形成公司层面ERP整体业务解决调整方案,在ERP技术支持保障下组织实现。
(4)针对特定业务场景,组织开展模拟业务场景沙盘推演(真实业务数据推演),问题准确定位,确定是SAP ERP系统功能问题、配套业务规则管理问题、还是基础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完成ERP业务蓝图调整方案。
5、深化ERP应用的一些建议
(1)增强企业主体意识。
在企业管理创新、协同商务、深化应用ERP、BMR和企业信息化领域中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意识不转变,且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再好的战略、理论、方法、技术、软件和网络平台都将无济于事。
(2)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扩大ERP涵盖范围
企业的经营运作都是一些列连贯交错的业务流程来实现的,在ERP系统中则体现为各个模块(MM、HR、FICO、PM、PS)的有限衔接,如何将ERP系统应用于公司的业务上,达到实施ERP的目的,就需要根据ERP系统的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从而达到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断深入应用的目的。
例如,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存在财务部门、生产部门、物资供应部门衔接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此时就要对该流程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不断优化。
(3)建立管理及考核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是企业加强执行能力建设、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也是有效提升ERP应用效果的基本保障。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另外,为充分发挥各岗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ERP系统运行质量,企业也应针对ERP运行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激励员工,从而达到提升ERP运行质量的目的。
(4)把ERP关键用户打造成业务专家,不仅在提高技术水平上,在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上都要加强关键用户的培训,使之成为既懂业务又懂ERP的人员,这样才能促进ERP的应用。
(5)分级分层培训、强化培训效果
公司领导作为公司的管理者、组织者,应加深对ERP系统运作原理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该项工作不断前进。
关键用户是公司实施ERP系统的中坚力量,加强对关键用户的持续培训,定期组织关键用户进行交流、讨论、学习,以提高业务处理能力。
小C是某信用卡呼叫中心的培训师,近期他在研究通话时长的相关课题时发现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其所在中心高端信用卡服务组(以下简称高端组)的平均持线时长较普通信用卡服务组(以下简称普通组)高出近三分之一。
高端组座席都是从普通组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员工,从事电话服务至少在三年以上,而普通组员工平均从业时间不超过两年。可以说,无论业务水平、服务技巧还是经验积累,高端组员工都要优于普通组。可为什么高端组的持线时长比普通组长那么多?
为了进一步解开这个问题,小C进行了一个实验,将高端组的座席签入普通组接听,测试持线时长。这次,平均持线时长下降了4秒,但仍然较同样接听普通组的同事高出6秒。难道这些优秀员工成为高端组业务代表后业务能力反而下降了吗?
为解开这个疑问,小C围绕持线时长的问题在高端组员工中展开调研,主要了解员工在哪些情况下选择让客户持线等待。调研结果显示高端组持线时间偏长的主要原因有四类,分别是特色业务、客户差异、服务习惯和操作习惯。
1、高端服务特色业务
高端信用卡增值类服务较多,如机场贵宾室预约、机票酒店预订、道路救援、管家服务等业务均涉及大量资料查核和第三方平台对接,普遍所需持线时间较长。
2、高端客户差异性
由于高端客户的信用额度和持有卡片都较普通客户多,存在交易次数更为频繁、交易情况更加复杂等特点,导致座席人员处理业务的复杂度和难度加大,持线的可能性就越大,整体的平均持线时长也就较普通客户长。
以小C所在呼叫中心为例,某日高端组接听电话1.42万通,受理卡片 1.22万张,比例为0.86张/通,办理业务4.45万笔,折合3.12笔/通;当日普通组接听电话18.58万通,受理卡片10.95万张,比例为0.59张/通,办理业务44.42万笔,折合2.39笔/通。
3、谨慎的服务态度
在调研中,小C了解到长期接听高端专线的座席服务态度更为谨慎,在受理业务时即便能凭记忆解答,但考虑到知识库变化较为频繁,为了确保答案的正确性,高端组座席仍习惯于查询知识库核对确认,由此增加通话过程中的持线时间。
4、墨守陈规的操作习惯
近年来为了提升接听效率,该呼叫中心对座席的操作界面进行了大量优化,但由于部分系统功能还没有完全迁移,因此目前采取新旧两套系统并行的模式。高端组座席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工作方法,加之部分员工慢慢步入职业倦怠期,对于新功能接受较慢。调研结果显示,33%的高端组座席仍依赖于原有系统功能,以致候机时长长期呈现高位平稳状态。与此相比,普通组的新员工们上岗时接触的就是新系统新模式,随着业务技能的成熟,持线时长呈逐渐下降态势。
结合小C的实验,原因1“特色业务”、原因2“客户差异”即是同一批高端组座席接听高端组的候机时长比自己接听普通组要高出4秒的原因,而高端座席接听普通组的候机时长比普通组员工仍多出6秒则是由于原因3“服务态度”、原因4“操作习惯”造成的。
小C将这四个导致高端组持线时间长于普通组原因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原因,即不同服务组别业务上的固有差异,可以尽力优化,但无法完全消除,如原因1、2;二是主观原因,即员工自身问题,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员工改善能够取得明显效果,如原因3、4。
因此,在不进行大范围流程变化和系统调整的前提下,小C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快速上手压降持线时长的措施:
1、业务方面
(1)优化知识库资料的展现形式,将部分信息含量大的文档资料提炼为表格形式,列出关键要素,方便座席快速锁定重要信息。如图3图4中的“机场贵宾室”。
(2)从流程上减少候机环节,将部分需要客户在一通电话中持线等候反馈的业务改为后续回复告知,如第三方服务预订结果确认,超权限升级主管业务。这样虽然会增加业务步骤,但是能有效缩短持线时长,既释放更多的在线接听资源,又避免客户因长时间持线等候而带来服务体验的下降。
2、改善座席人员工作习惯
关键词;消防控制室 管理应用 研究深化 探究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26-0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我国的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消防安全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就需要确保消防管理系统的健全,这一环节的运行,离不开对消防控制室环节的应用,从而保障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
1 关于消防管理环节的分析
(1)消防管理这一词的含义是比较广泛的,它诞生的时间比较高,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该词具备的含义也越来越深刻。所谓的消防管理概念就是一种社会消防工作管理模式的应用,它服务于社会安全管理系统。我们称之为消防安全管理,这一模式从广义上来说,就是社会管理管理,狭义上来说,就是各个区域的单位,对日常火灾情况的控制管理,它是相关政府部门的内部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满足了社会秩序稳定发展的需要。
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其消防安全部门对国家相关消防安全制度规范的遵守,保证其工作人员的自身消防行为的规范。对于我们消防工作人员来说,履行国家赋予的工作职责,积极做好相关消防安全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的自身生命财产安全,是分内之事。为了实现社会经济运作秩序的稳定,需要实现对消防控制室管理系统的健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保障内部工作人员的自身行为的规范,是消防管理执法人员的职责,也是消防安全工作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消防控制室是建筑物消防安全的控制中心,它通过自动报警系检测着建筑空间内的火灾信息,控制着建筑物的消防安全设施,对突然出现的意外火灾事故,能及时给出火灾警报信号,让人们及时安全疏散,同时能启动相应的消防设施防止火灾蔓延,迅速扑灭火灾。消防控制室控制着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洒系统、消防事故广播系统、防排烟系统、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系统、消防水源、消防电源、气体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事故照明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操作,作用十分重要。我们要加强对消防控制室的检查管理,以保证建筑物的消防安全。
(2)消防工作的稳定开展,离不开对消防控制室的有效管理,为此进行消防控制室存在问题的分析是很必要的。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在消防控制室的运作过程中,经常会处于一些问题,这不利于日常消防工作的开展。比如消防控制室监视系统的缺乏,难以实现对日常消防电源的稳定。从而导致对火灾现象的忽视,不能第一时间进行反应,容易错过解决火灾的最佳时间,这需要引起我们消防工作人员的重视。以保障对火灾的有效预防、及时解决。我们需要实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健全,稳定其相关信息信号的传递,简化消防工作的工作程序。安全监视系统和消防控制室同处一室,严重影响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有的消防控制室还兼有更衣室或休息时的功能。消防控制室维修和值班人员无证上岗;不能保证同时两人在岗值班。消防控制室无直接通室外出口,消防控制室无直通消防队的外线报警电话。无值班记录或记录不全,消防控制室防火构件耐火时间不够。消防设施不能定期检修;消防设施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维修。设备设施超期服役现象普遍,消防设施擅自停止运行,须对消防控制室实行定期检查与维护管理。
2 关于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管理方案的优化
(1)在消防工作管理过程中,消防管理人员及其相关工作人员自身行为的规范对于消防系统的稳定运行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需要实现值班制度规划,保障该环节的稳定运行。这些程序的实现,需要实现对消防工作人员的控制,我们消防执法人员要做好分内工作,进行消防管理系统的健全。提高对系统操作管理人员的入门门槛,确保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及其职业素质,为此,需要定期开展消防操作维护培训,定期举行的相关考试。在此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值班系统的优化,促进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的完善,实现其日常工作的稳定运行。消防控制室必须备有自动消防设施系统竣工图、设备技术资料、使用说明书、调试开通报告、竣工报告、竣工验收情况等有关资料,建立系统的一套完整技术档案,以利于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应建立健全各自动消防设施系统操作规程,明确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职责,做好系统运行记录和维护保养工作。系统投入正常使用后,为确保运行正常和可靠性,必须严格按定期检查制度进行定期检查和试验。
值班制度的优化,对于消防工作来说是很必要的事情,通过对其内部环节的优化,保障其每日、每周、每月等检查计划的应用,消防人员也要定期举行季度试验,实现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功能检测,积极做好相关的年检报告。火灾报警系统的应用,也离不开对养护系统的应用,这是保证火灾报警系统稳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一般来说,随着火灾报警系统的应用年限的提升,其相关设备零件也要进行定期清洗、修理,积极做好相关消防性能的试验,以保障消防工作的稳定开展。消防控制应用程序,要将当时发现的紧急事故立刻报告给相关专业的值班室及相关人员。事故原因的迅速准确的判断是由主管经理、专业工程师、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的。主管经理或专业工程师应沉着、冷静、果断地做出事故处理方案并通知事故有关部门给予协作。在主管经理或专业工程师的指挥下进行事故处理。专业人员在统一指挥下应迅速、果敢、准确地处理事故,并尽量减小事故的扩大面。
(2)火灾事故的控制,需要我们消防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以降低事故的连锁破坏性,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事故的破坏性预测,促进其后续工作的控制。保证其事故及其连锁事故的解决,保障消防工作的稳定开展。实现消防人员内部应用结构的优化,积极解决消防难题。对事故进行全面、仔细地调查,分析原因,查清责任,并制定出杜绝事后再发生同类事故的方案。将事故发生的全过程以报告的形式整理出来,上交上级主管部门及本部门存档、备案。对事故全过程提出奖、惩及建议性方案,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 结语
消防控制室管理系统的健全,离不开我们消防人员的共同努力,这需要提高我们的消防管理意识,保障消防控制管理环节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房春梅,米秀颖.关于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8).
论文关键词:ERP;培训;培训体系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是将企业的各方面资源(人力、资金、信息、物料、设备、时间、方法等)进行科学地计划、管理和控制。ERP系统蕴含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施ERP是对企业组织体系、业务流程、管理程序、经营效率、资源分布和利用等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提升的过程,是对传统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的一场深刻变革,可以有效促进供电企业管理精益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
2010年以来,随着县供电企业上划工作的开展,加强和规范县供电企业管理成为电网集团化运作的一项重大课题。ERP项目是覆盖人力资源、财务、物资、设备和项目管理等核心业务流程的管理系统,蕴含着国际一流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理念的解决方案。通过实施ERP系统,转变传统的管理行为和习惯,优化流程、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增强企业的控制力和执行力,提高管理的效率、效能与效益,提高依法治企水平,促进县供电企业健康发展。建设ERP系统并以此为手段整合供电企业各层级的管理,建立省、市、县一体化运作的管理体系,从而达到规范县供电企业管理的目标。
一、项目培训的意义
ERP项目是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及外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彰显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ERP项目本质上是一场管理变革,而非单纯的技术项目。ERP项目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范围广、知识综合性强、实施时间长、参与人员多。
县供电企业数量众多,管理模式和水平差异很大,员工素质也参差不齐,上划后由原来的代管转变为全资子公司,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上必然要发生重大转变。因此,县供电企业ERP系统实施的过程不单纯是信息化建设项目,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组织体系、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优化,需要对企业资产、财务等数据进行细致、精准的清理和核对,涉及部门之多、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是一般管理项目难以比拟的。在此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ERP知识的培训,营造全员支持ERP系统实施的浓厚氛围,是有效转变员工理念、保质保量完成ERP系统实施工作的坚实基础。
二、培训管理
ERP项目技术含量高、涉及范围广、周期长、实施复杂,而对这样一个集成性系统,员工接受和掌握过程比较漫长。因此需要通过各层次的ERP培训拓宽企业员工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了解ERP系统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掌握ERP系统的各项术语和业务操作流程,清楚ERP实施将给企业带来的可能变化,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认同ERP,明确自己在ERP项目和未来工作中的位置,提高ERP项目的实施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培训作为ERP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县供电企业,如何在上级ERP培训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ERP内部培训流程和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需要的培训不仅仅是学习软件操作,而是要将知识传递渗透到ERP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并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培训工作应贯穿ERP项目建设过程的始终,通过全方位的培训使员工在思想上到实际工作中彻底接受并掌握ERP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大规模的培训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培训体系才能够保证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素质。要通过将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ERP的要求进行操作,将ERP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实现ERP与管理的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提升管理的目标。
1.建立内部培训组织机构
参与ERP项目培训的人员较多、组成复杂,在培训过程中如何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全力投入,是培训成功的关键,也是项目管理的难点。在公司内建立了完善的ERP培训组织体系,由公司领导担任工作小组组长,各模块牵头部室主任及各关键用户为培训组成员,组成了一支工作稳定、可靠、高效的队伍。培训工作组不仅配合上级ERP办公室组织好本单位的ERP培训工作,还要负责公司组织内部培训,特别是组建公司内部培训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小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精细化原则,提出了“周密筹备、科学组织、无缝隙服务、严格管理”的工作方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力做好ERP培训的组织和服务工作。
2.组建内部培训讲师
对于ERP项目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最终用户进行软件操作培训上,会有很多接受培训的操作者在实际应用中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培训解决的只是ERP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在培训中,外部培训教师(ERP软件技术支持人员)擅长介绍前沿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知识和特点不够了解,只熟悉ERP系统的流程和操作,所讲述的内容容易变成单纯的流程操作。ERP系统的建设实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保证整个过程可控,要致力于内部培训讲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培养自己的ERP人才队伍。
关键用户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参与数据收集、系统配置、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最终用户培训技术支持等各环节,对系统内部设计、功能实现都要有深入了解。关键用户也最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因此要培养关键用户作为内部培训讲师以及技术支持来完成本公司内部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要对内部培训师队伍实施企业培训特点和培训师角色定位、基本演讲技巧、课程开发技巧、课程实施技巧、培训项目管理、培训辅导追踪和评估等各项培训。要求培训讲师培训时必须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阶段,理论联系实际,确保培训的效果。
3.合理安排培训计划
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将有助于企业有条不紊地开展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充分考虑到ERP培训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工作进展中的问题,制订了高效合理的培训计划,对培训作出精心部署和周密安排,在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地点、培训讲师、培训材料、考核管理、培训管理规范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规划和说明,确保了ERP系统培训项目的顺利进行。
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培训应根据项目的进展程度设置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ERP项目实施前期,在ERP建设开发阶段主要是数据收集阶段,要在公司内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ERP建设的氛围。在培训中期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关键用户组成的内部培训讲师也要开始在公司内部开始进行培训,在从企业管理变革的高度大力宣传、广泛动员,使员工认识到实施ERP的必然趋势。在ERP项目上线完成试运行阶段,利用各种管理手段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真正掌握ERP系统的应用,理解新的管理理念。培训后期要根据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上级精神、最新的标准要求,适时对用户加强再培训,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
4.制订培训内容
ERP项目的实施是对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一次深入变革和持续改进。在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需要适时开展与项目相关的各类培训。在开始阶段,要在全公司进行ERP内容宣贯、基础知识培训。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要举办系统配置培训和一些专业技能培训。在系统上线前,要组织大规模的系统用户培训。
在培训中,还要根据各层次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管理层培训主要以转变管理思想为重点,讲解ERP系统理念和基本功能,以管理流程的内容为主,对工作流程进行简单介绍,使之了解未来业务流程和系统功能的控制点,掌握ERP系统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革,在宏观层面上指导ERP的实施工作。基层员工培训针对的是系统的使用者,培训要以工作流程的内容为主,在工作流程的操作中感受管理流程的变化,结合业务流程使其了解系统实施所带来的管理变革,并了解ERP相关模块功能,正确掌握业务系统操作规程,具备独立的系统操作能力,从而能够争取有效完成各项工作,确保从“成功上线”到“上线成功”。
5.明确培训方法
创新ERP知识培训的载体,确保培训的效果。ERP系统的价值在于应用,广大员工只有实现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乐于使用的转变,ERP提升管理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对于广大县供电企业员工来说,ERP是技术含量高的新生事物,容易产生抵触和畏惧情绪。所以,在ERP知识培训的过程中要多想新点子,多采用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艰深枯燥的ERP知识用浅显的语言、活泼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才能尽快实现知识的传递与转移。
针对不同的培训阶段采取不同培训模式。在系统建设初期,在网站开辟ERP专栏、ERP视频宣传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ERP知识屏保程序、ERP知识电子书视频会议、大屏幕播放、手机报等方式进行基础知识培训,推动先进理念传播,改变传统管理思想。广泛开展了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对不同培训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公司管理层的人员培训主要采取专题讲座、功能演示等方式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针对应用人员的培训采取模拟联系、操作指导、集中办公、开会讨论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感受ERP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变革。在全公司系统上下形成了人人争当ERP技术能手、个个想做ERP学习尖子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公司内部学习ERP系统知识和技能的热潮。
6.培训实施管理
培训作为实施ERP的重要前提,必须要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保证培训的效果。一是绩效考核。考核是评估培训效果的最好方法,培训中根据出勤率、学习程度、课题纪律、培训态度、举止等项目对学员进行考评,并采取以考促学的方式对培训人员最终培训成绩进行考评,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补考,从而引起员工的重视、激发员工潜力、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培训评估。通过评估可以衡量学员对培训课程、讲师水平和培训组织工作的满意程度,衡量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上对所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评估受训人员的行为在培训前后是否有差别、是否在工作中运用了从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等等方面,以提高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