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合同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书面合同是指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合同形式。多以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有形地表现。
电子合同,又称电子商务合同,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以及世界各国颁布的电子交易法,同时结合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电子合同可以界定为:电子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以电子的形式达成的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电子合同是书面合同的表现形式,所以也属于书面合同。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综合自动化;升压站;电气监控系统
0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变电站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逐步成熟,集监视、控制、测量、录波、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通讯、远动、“五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110 kV以下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220 kV以上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水平也大幅提高,值班人员逐步减少。但是发电厂升压站的综合自动化有其特殊性:其监控系统是个“大管家”,要面对个厂电气设备的监控,要考虑DCS的接入、响应和原有的如ECS的接入问题等,所以多数发电厂在电气综合自动化的改造力一面还持观望态度。笔者认为,目前发电厂升压站监控系统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是一种趋势,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综自改造会为发电厂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1传统监控系统的缺陷
由于各个电厂基建的时间不同,各个电厂升压站的监控系统也各不相同。老电厂的升压站存在电气一次、二次设备不断改进的情况,例如开关增容、继电保护装置微机化、远方计费系统、RTU系统、变电站“五防”系统的改造等,但是监控系统的更新难以跟上,所以不能对设备的相关信息全面系统地进行监视,也不能对设备进行统一控制操作。就目前笔者所调研过的发电厂来看,传统监控系统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与生产监控要求不相符合的情况。
1.1 监视系统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多数电厂升压站对电气设备信息的监视仍然采用传统的中央信号光字牌,由于电气一次,几次设备的改造更新,需要监视的信息增多,原有的光字牌己经远远不能满足监视设备运行和故障信息的需要,而增加新的光字牌需要在原监控盘开孔,或增加新的监控盘,这样的改造会因为现场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传统光字牌寿命短,备件价格相对昂贵,且耗能较大。
(2)传统的监控系统无法实现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及电气自动装置的故障报告及录波图等信息的监视,监控人员无法直接查看相关报告信息,因此对这些装置的运行状况无法准确掌握。目前,监控人员如要了解相关信息,需要到装置就地对运行的装置进行操作查看。且目前这些报告的整理和保存均需人工整理、保存和传送。
(3)对升压站的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状态及运行信息只能从简单的信号灯上判断,而线路运行时的电流、电压、无功、有功等信息均需通过传统的模拟表计监视,且需要人工抄表、人工统计和分析。
(4)发电厂运行值长一般值守在网络控制室,而值长对整个电厂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及机组出力情况的了解需要到各单元(单元式布置)查看,或通过内部MIS网传输的简单的非同步信息,或通过传统的电话方式了解情况。即使在实现了单元发变组DCS改造的发电厂,因为各个单元DCS系统无法与值长监视系统直接通讯,值长无法掌握丰富的设备运行的实时信息。
(5)对于大量没有纳入DCS系统的厂用公用负荷运行状况的监视,需要运行值班员每天就地巡视,或就地设监控室,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1.2 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多数电厂升压站隔离开关和断路器的操作仍然使用传统的硬搬把(按钮)操作。传统的硬搬把(按钮)在运行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接点容易出现不到位,导致操作失败或误操作等问题目前市场上搬把(按钮)质量无法保证,备品备件更换后寿命非常短,且对运行设备进行搬把或按钮的更换风险较大。
(2)发电厂用公用系统操作存在不方便的问题。因为在多数发电厂,厂用公用系统是不由机组单元值班人员操作的,所以无法纳入机组DCS系统。由于厂用公用系统的分布位置比较分散,运行人员对各个厂用开关的操作需要到就地执行操作,且所有开关的操作仍然使用传统的硬操作。
(3)由于多数电厂升压站的隔离开关、断路器均采用硬操作,在“五防”系统改造后,“五防”系统仍然要和硬搬把操作系统配合,这样就增加了操作人员的操作步骤和难度,延长了操作时间。
综上所述,传统的监控系统存在很多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行新的监控系统改造。
2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和配置
结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成功经验和发电厂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实现方式。
(1)间隔层。间隔层设备一般包括测控装置、继电保护装置及其它的智能电子装置,其中测控装置是综合自动化系统必须的组成部分。在改造的厂站,一般间隔层只涉及到测控装置部分的安装。本层其它装置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纳入综合自动化系统,如原有的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录波器等可以通过现有通讯接口,直接或经过规约转换接入综合自动化系统。
间隔层的布置可以采用集中式,即把测控部分集中布置在测控室;也可以采用分散布置,即把测控装置布置在被监控设备的就地;也可以混合布置。然后通过网络把间隔层纳入到系统。对于升压站部分的测控装置宜采用集中布置;对于厂用公用电系统,由于厂用公用负荷在厂区分布比较散,如果测控装置采用集中布置会浪费大量的电缆,所以宜采用分散布置,通过网线或光纤与系统连接。
在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时,应该对测控装置的接入模拟量和开关量进行统计和分析。不同电气元件的测控装置尽量独立配置,但是,对于不重要的一些量,不同电气元件可以使用一个测控装置,这样可以节约成本,节约盘柜位置。
(2)通讯层。通讯层把间隔层采集的信息数据送到网上,所有变电站层设备可以共享信息,变电站层发出的命令也可以通过网络传给间隔层。
目前,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讯网络主要是采用以太网,支持10 M/100 M电以太网和光纤以太网络,通讯协议一般采用国际标准协议,通讯设备均采用通用的工业器材。为了提高网络的可靠性,一般监控网络采用双网冗余配置。
(3)站控层。站控层通常包括监控主站、远动主站、继电保护工程师站、“五防”工作站等。
监控主站是综合自动化系统内主要的人机交互界面,它收集、整理、显示和记录间隔层设备采集的信息,并根据操作人员的命令向间隔层设备下发控制命令,从而完成对变电站所有设备的监视和控制。目前主站硬件平台一般为高档PC机,为了可靠,可以采用双机冗余运行,其操作系统一般有基于WINDOWS2000和UNIX操作系统几种情况,相对来讲UNIX系统较稳定,但界面较单调。
远动主站完成变电站与调度中心的通讯,实现调度中心对变电站的远程监控。远动主站可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RTU系统,并实现其全部功能。
工程师站的主要功能为监视、查询、记录保护设备的运行信息;监视、查询、记录保护设备的告警、事故信息及历史记录;查询、设定和修改保护设备的定值;查询、记录和分析设备的分散录波数据。
“五防”工作站的主要功能是对遥控命令进行防误闭锁检查,自动开出工作票,确保操作命令的正确性。很多发电厂升压站已经对“五防”系统进行了微机化改造,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原有“五防”系统纳入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过“五防”系统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讯,实现“五防”闭锁功能。
(4)与其它系统的连接。发电厂现有的DCS系统、厂用电ECS系统都可以实现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讯连接。通常因为DCS系统是针对机组的机、电、炉的监控,综合自动化系统只对DCS数据进行监视,而不控制;而厂用电系统的ECS可以完全融入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远方监控。因为各个厂家的通讯规约不同,发电厂DCS系统与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之间的通讯,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目前,国内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生产厂家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有一些设计部门和生产厂家并不建议把DCS系统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关联,考虑到2个系统的不同作用,建议2个系统独立运行。具体配置,要考虑各个电厂的实际情况。
3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改造建议
(1)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改造要做到提前规划,提前准备。对于老的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改造是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牵涉到各种设备。而电气监控系统综合自动化改造是个趋势,对其改造要有提前规划和预先准备。在改造前,其它设备的改造或更新,要综合考虑将来接入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问题,如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录波器、断路器和刀闸的辅助接点、五防系统等的改造。在选型时要考虑到将来纳入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因素。在设备选型、通讯规约、盘位布置、预留接口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样,在外部环境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电气综合自动化的改造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关键词】电磁场 电磁波 电子通信技术
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化的时代,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和人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电磁场和电磁波在电子通信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实现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电磁场、电磁波看似无形,但却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在人们的需求中,电磁场和电磁波理论一步步的发展,雷达、通信、广播、导航等各种电子产品在通信过程中都离不开电磁波和电磁场的作用。
1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概述
1.1 电磁场的概况
16世纪下半叶,英国物理学家吉伯特最先对电磁现象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原始,仍无法解释电磁场这一现象和其产生原因。18世纪,著名物理学家库伦和卡文迪对电磁征象展开了钻研,发现出了电磁场的定量测量仪,使对电磁场的钻研产生了质的奔腾。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得出了磁和电之间的干系,为电磁钻研奠基了根本。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研究发现电和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通过大量实验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对电磁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对电磁场的涵义进行了说明,他还分析总结了电磁现象的规律,提出了位移电流等有关概念。
1.2 电磁波的概况
1865年,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测出电磁波,1887年-1888年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尝试中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是互相垂直且相同的电场与磁场作用所产生的,是以波动的方式传播的电磁场。在空间中,电磁波以波的方式移动,能够传递能量信号。如果按照频率来进行分类,电磁辐射可分为低频辐射和高频辐射,其中包含无线电波、微波、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等。
2 电磁场和电磁波在电子通信中的运用
2.1 电磁场和电磁波在移动通信技术中的运用
1920年,科学家开始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研究。1920年-1940年,移动通信技术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1987年,我国第一代移动电话,首部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开始投入使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以传输技术为核心,主要使用数字时分多址技术和码分多址技术,它的出现有效提高了系统存储量,提供了低速数据业务。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快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出现,相比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移动技术与互联网移动技术相结合,使得传输速度有了巨大的提高,而且成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功能和多媒体服务功能,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2MB/s。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已不能满足各行各业的信息交流。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应势而生。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通过宽带网络与其他网络结合,具有较强的无线信号传输能力。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较快的信息传输速度,最高可达100MB/s,可以实现不同频率间的自动转换。
2.2 电磁场和电磁波在微波通讯技术中的运用
电磁场和电磁波对微波通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波通信主要是通过电磁波作为传送载体,携带各种信息。微波是指在300MHz-300GHz频率内的电磁波。电磁波搭载各种信号,以光速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当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信号接收设备时,信号接收设备中所携带的滤波器会对传送的电磁波产生一种滤波作用,滤波器会根据信息的波长来对电磁波中所携带的各种信息进行选择。
微波波长较短,在有物体阻碍的情况下传播的距离有限。因此,微波通信需要在中继接力的手段下才能进行传播。微波中继站的设置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即每50千米设置一个微波增强装置,可以弥补传输中所损耗的信号能量。在长距离传输的条件下,需要设置较多的微波增强装置,这不仅降低了信号的传输效率,还浪费大量的资金。微波通信的实用性并不高。
2.3 电磁场和电磁波在卫星通信中的运用
电磁波在电子通信技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类电子设备中运用广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成为了电磁场运用中最活跃的部分。1958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用于通信技术的实验卫星。1946年,首次实现美洲、欧洲、非洲三大洲的通信。1964年,成功研究出了卫星导航系统。1969年,定点同步卫星已送上大洋上空,卫星地球站已遍布世界各大国家。卫星通信技术也逐步趋于成熟。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相继开始研发通信卫星,电磁场技术和电磁波技术对提高卫星通信的信号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卫星的通信方式基本是采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信息的中转站,对电磁信息进行传播、反射、转换,使其能够在世界各地的通信卫星间进行传播。
地球上建立的通信卫星站可分为以下三种,分别是海洋通信站、地面通信站、大气通信站。卫星通信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微波信息,通信卫星中转站也可以看作是微波信息中转站。卫星通信与微波通信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需要通过中转站来进行信号的传输、转换和反射,这与微波通信中的微波信号增强器对增强微波的效果相类似。因而,卫星通信可以认为是一种微波通信。我国居民目前所使用的是与地球自转同步的同步卫星,其中运用了大量电磁波技术和电磁场技术。
3 结语
电子通信技术贯穿着众多领域,人们的生活和电子通信技术紧密连接,电磁场技术和电磁波技术在电子通信技g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磁场和电磁波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成功在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中运用。人类应该通过自己的智慧不断改革研制出新的电磁波技术,让电子通信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健全.电磁场与无线电技术的运用实践技术[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1(06).
[2]顾.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9).
[3]姜宇.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建立创新理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
作者单位
【关键词】数字电液调节系统 系统构成 控制原理
浩良河化肥分公司的N12MW纯凝式汽轮机组,改造前采用机械液压式调节系统,油动机波动范围在±8mm,负荷变化范围±3MW,严重影响机组的安全。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其进行改造,采用独立油源自容式油动机的液压系统, ECS-100硬件和AdvanTrol Pro软件平台的控制系统。
1 DEH系统控制原理
控制系统生成的油动机阀位指令,经过伺服板卡、DDV电液伺服阀,形成调节油压,从而动作油动机。油动机行程经过位移传感器(LVDT)测出,反馈至伺服板卡,使之与油动机阀位指令保持相等,实现DEH闭环控制。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2 DEH系统构成
2.1 液压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
独立油源自容式油动机液压系统,是由油源和高压油动机两部分组成。分别安装在前轴承箱左侧和上部,由进、回油管路相连接。液压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1)独立油源是将电能转化成液压能,为电液执行器提供液压能源。齿轮泵电机组是三相交流异步电机驱动齿轮泵工作。采用一用一备形式,可进行切换或联动。
(2)油泵启动后,油源集成块组件上的充油电磁阀(1YV)得电,开始向系统和蓄能器充油。当系统压力升高到压力开关(PS1)的设定值后,PS1动作,1YV失电,停止充油。当系统压力下降到压力开关(PS2)的设定值后,PS2动作,1YV得电,启动充油。
(3)蓄能器组件由皮囊式蓄能器、截止阀和压力表等组成。一方面补充系统瞬间增加的耗油及减小系统油压脉动,另一方面与油泵共同维持系统压力恒定在设定范围内。
(4)控制集成块组件由电液伺服阀、OPC电磁阀等组成。它接受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控制电液执行器动作。在需要时,也接受快关信号,控制电液执行器快速关闭。
(5)油缸是电液执行器的执行机构,完成驱动阀门及遮断等任务。位移传感器组件用于测量高压油动机活塞杆移动的位置。
2.2 控制系统构成和功能
2.2.1 控制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
硬件采用ECS-100平台,配置测速和超速保护模块FW345和伺服模块FW346专属模块;软件采用AdvanTrol Pro平台,实现机组的监控。
2.2.2 控制系统功能
控制系统功能有升速控制、同期并网、功率控制、压力控制、调频控制、限制保护、超速保护、严密性试验、超速试验、仿真功能等。
(1)冲转方式:在“冲转方式选择”操作面板中,点击“主汽门冲转”按钮,此时调门逐渐开启至全开位,由操作人员手摇主汽旁路门冲转,目标转速跟踪实际转速,冲到2600转/分以上,切换到转速回路,自动升速直至定速3000转/分。点击“调门冲转”按钮,系统自动投入转速回路,目标转速直接设定3000转/分,系统自动升速直至定速3000转/分。
(2)升速控制:在机组并网前,转速回路是闭环调节回路。给定转速和实际转速之差,经EPID(偏差PID)运算后,通过伺服板卡输出指令,使实际转速跟随给定转速变化。
(3)超速保护:当汽轮机转速达到额定转速的110%时,系统应发出跳闸指令至ETS装置,关闭主汽门、高压调节门。
(4)仿真功能:依次点击“仿真锁”、“仿真投入”、“仿真挂闸”、“运行”按钮,选择冲转方式和升速曲线,系统自动执行升速控制,直至定速3000转/分,点击“仿真并网”按钮,系统自动执行阀控回路,并带初始仿真负荷。
2.2.3 控制系统发出指令,控制电液伺服阀和OPC电磁阀,完成高压油动机开度及快关控制
(1)高压油动机开度控制:系统发出的阀位指令信号,通过伺服板卡控制电液伺服阀,调节进回油量来调节阀门的开度。位移传感器信号反馈至伺服板卡,与阀位指令构成闭环控制,完成电信号-液压力-机械位移的转换,不断调整高压油动机的开度。伺服板卡接收双冗余位移反馈信号,避免反馈信号故障对阀门控制回路的影响;伺服板卡内置数字式PID运算环节,构成闭环控制,连同主控制器内部的功能回路构成串级控制,大大提高控制精度。
(2)高压油动机快关控制:系统发出快关指令直接动作OPC电磁阀,快速泄掉调速油,迅速关闭高压调门。
3 结论
改造后的机组控制性能良好,转速控制精度在±1转/分,负荷控制精度在±0.2MW,主汽压力控制精度在±0.1Mpa。机组自动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不仅确保机组能够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而且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自乔.基于发电厂DEH控制系统改造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2).
[2]刘升.浅析DEH系统的控制功能及特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
作者简介
陈一龙(1981-),男,现为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从事控制系统应用方面的工作。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本合同甲方委托乙方就太阳能发电系统技术进行技术咨询,并支付咨询报酬。
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乙方进行技术咨询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1.1 咨询内容:
1.2 咨询形式:乙方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和提供总结性报告。
1.3 咨询要求:对技术问题作出解答,总结性报告能客观反映项目情况。
第二条:合同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2.1 本合同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在上海(地点)履行。
2.2 本合同的履行方式:《技术咨询报告》
第三条:甲方的协作事项
3.1 在合同履行期内,甲方应向乙方根据项目相关资料,具体见附件确认表。
3.2 甲方提供协作事项的时间和形式:自合同订立之日起提供相关协作事项,甲方派出相关人员并直接提供相关资料。
第四条:乙方工作事项:
4.1 对技术项目进行调查,参与甲方工程立项工作,讨论项目方案、可行性分析,给出技术上的意见;
4.2 发现甲方提供的技术资料、数据有明显错误和缺陷的,应当及时通知甲方补充、修改;
4.3 设计阶段,对于图纸的合理性给出指导性意见;
4.4 协助甲方招投标工作;
4.5 工程实施前,参与施工组织设计,给予技术培训和支持;
4.6 对工程主材进行监督,审核主材的质和量;
4.7 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4.8 协助做好竣工报告;
4.9 协助编写太阳能发电站用户手册,做好对用户的操作培训;
4.10 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保证太阳能电站安全运行;
4.11 形成总结报告。
第五条:双方确定因履行本合同应遵守的保密义务
5.1 保密内容(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技术咨询报告》,以及双方技术人员提供的相关资料和技术信息。
5.2涉密人员范围:双方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以及相关人员。
5.3 保密期限:5年
5.4 泄密责任:根据《合同法》赔偿因泄密造成的各种损失。
第六条:双方确定,按以下方式对乙方提交的技术咨询工作成果进行验收:
6.1 咨询报告达到了本合同第一项所列要求,甲方验收,由甲方技术人员出具技术咨询验收证明。
6.1.1 乙方提交技术咨询工作成果的形式:《技术咨询报告》
6.1.2 技术咨询工作成果的验收方法:甲方技术人员出具技术咨询验收证明
第七条: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7.1 技术咨询报酬总额:肆拾万元整(400,000元)。
7.2 技术咨询报酬由甲方分两期支付乙方。
7.3 具体支付方式和时间如下:
7.3.1 于 年 月支付咨询经费的75%:叁拾万元整(300,000元)。
7.3.2 上述咨询内容经甲方出具验收证明后,支付咨询经费的25%:壹拾万元整(100,000元)
第八条:违约金或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8.1 违反合同约定,违约方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百五十九条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8.2 甲方未按照约定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不接受或者逾期接受工作成果的,支付的报酬不得追回,未支付的报酬应当支付。
8.3 乙方未按期提出咨询报告或者提出的咨询报告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减收或者免收报酬等违约责任。
8.4 甲方按照乙方符合约定要求的咨询报告和意见作出决策所造成的损失,由甲方承担,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九条:技术咨询报告的归属
9.1 所有提交给甲方的技术咨询报告及相关的资料的最后文本,包括为履行技术咨询服务范围所编制的图纸、计划和证明资料等,都属于甲方的财产。
9.2 乙方可保存上述资料的复印件,包括本合同第三条所指的甲方提供的资料,但未经甲方的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将上述资料用于与本咨询项目之外的任何项目。
第十条:不可抗力
10.1 任何一方由于战争及严重的火灾、台风、地震、水灾和其它不能预见、不可避免和不能克服的事件而影响其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的,受事故影响的一方将发生的不可抗力事故的情况以传真通知另一方,并在事故发生后十四天内以航空挂号信件将有权证明的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提交另一方证实。
10.2 受影响的一方对因不可抗力而不能履行或延迟履行合同义务不承担责任。
然而,受影响的一方应在不可抗力事故消除后尽快以传真通知另一方。
10.3 双方在不可抗力事故停止后或影响消除后立即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合同有效期和有关履行合同的预定的期限相应延长。
第十一条: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
11.1 凡因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仲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11.2 除非另有规定,仲裁不得影响合同双方继续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
第十二条:合同的生效及其它
12.1 本合同在双方法人代表签字后,本合同生效。
12.2 本合同有效期自合同生效之日起为1年。
12.3 本合同期满时,合同项下的任何未了的债权债务不受合同期满的影响。
12.4 本合同的附件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合同正文与附件有矛盾之处,合同正文内容优先。
12.5 所有对本合同的修订、补充、删减、或变更等均以书面完成并经双方法人代表签字后生效。生效的修订、补充、删减、或变更构成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2.6 双方之间的联系应以书面形式进行,涉及重要事项的传真应随后立即以挂号信件或特快专递确认。
12.7 本合同正本一式二份,双方各一份。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地址:
电话:
传真:
签定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地址:
电话:
摘要随着“十二五”核电的飞速发展,以及“十三五”核电走出去的规划落地,核电仪控系统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对国内核电厂仪控系统的发展进行回顾,结合国内核电厂的实际应用情况,对核电厂仪控系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国内供货商研制核电数字化仪控产品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核电厂 数字化仪控系统 比较分析
基于核电行业的特点,核电厂仪控系统需要具备成熟性、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原则。本文对早期基于模拟组合单元仪表和继电器等硬件逻辑电路技术的核电厂仪控系统的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国内新建核电厂数字化的仪控系统的结构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国内供货商研制数字化仪控系统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早期的核电厂仪控系统
世界上绝大多数核电厂于20世纪70-80年代建成,由于数字化仪控系统技术尚未成熟,因此早期的核电厂采用的是在当时看来成熟的基于模拟组合单元仪表系统和继电器等硬件逻辑电路技术。我国的大亚湾、岭澳一期、秦山一期和秦山二期均采用这种模拟技术。其中,大亚湾和岭澳采用法国的Bailey9020单元组合仪表进行模拟量控制,采用继电器进行开关量控制。秦山一期和秦山二期采用Foxboro公司spec-200系列单元组合仪表进行模拟量控制,采用继电器进行开关量控制。
二、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发展
随着数字化仪控系统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在传统行业(火电、石化)中的大量使用,其成熟性不断提高,其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如:计算精度高,运算能力强,网络通讯减少电缆数量,冗余、容错、自诊断易于故障检测和维护,数据存储、事故追忆、改善人因工程和人机接口提高安全性。数字化仪控系统不断地被核电厂所接受并采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开始出现了采用DCS技术的核电厂。英国Sizewell-B核电厂采用了数字化的数据采集、数据通信、逻辑处理控制算法和自动控制指令,然而人机接口依然采用常规仪表的“半数字化”仪控系统。法国的N4核电厂,采用了基于微处理器和局域网通讯的DCS技术的全数字化仪控系统。随着早期核电厂仪控系统产品的逐步退役,国外对在役核电厂的仪控系统进行了数字化改进,匈牙利波克什(PAKS)核电厂1-4号机组于2002年完成了仪控系统数字化改造;保加利亚科兹洛杜伊核电厂(Kozloduy)5&6号机组于1996年进行了全数字化改造;瑞士 Beznau 核电厂于2001年完成保护系统的数字化改造。
国内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发展基本上是三家集团之间的较量,中核、广核、总得来说这些公司的国产化工作还在进行当中,数字化仪控系统特别是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国内还没有非常成熟产品。因此,国内新建的核电厂基本上都是引进国外数字化仪控系统产品(安全级+非安全级),其中阿海珐和西门子的产品TXS + TXP应用于我国田湾一期/二期、岭澳二期和福清三期核电厂,西屋公司的产品Common Q + Ovation应用于我国海阳一期和三门一期核电厂,施耐德公司的产品Triconex + I/A应用于我国方家山、福清一期/二期和昌江一期核电厂,三菱和和利时公司的产品Meltac + HOLLiAS_N产品应用于我国红沿河一期、宁德一期、阳江一期/二期、台山一期和防城港一期核电厂。
三、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对比分析
以TXS + TXP是欧洲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结构的代表,系统采用多样化的功能方案。人机接口采用全功能工作站,通讯方式实现双向传输,控制室有较大规模的后备盘和应急控制盘和大屏幕。Common Q + Ovation是美国AP1000堆型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的结构代表,人机接口分为安全级工作站和非安全级工作站,布置上采用“前三后一”的形式,分别设置了ROA,ROB,ROC和SRO四个操纵站。
Triconex + I/A从2008年开始应用于国内M310和CP650堆型, Triconex在石化领域ESD系统有大量的应用,其三重冗余的设计提高了机组的可靠性,非安全级DCS产品为I/A在火电厂应用广泛,其仪控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Meltac + HOLLiAS_N产品应用CPR1000机组,日本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引进美国技术,其产品的技术路线与美国是一致的,非安全级产品由和利时供货。系统结构图如下:
数字化仪控系统给核电厂带来诸多优越性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问题:比如1)仪控系统结构设计技术的论证不够充分,例如采用集中式还是分布式的数据库等。2)新的故障模式――共模故障,影响着失效模式、安全评价的研究;3)控制系统软件质量保证。
随着国家对“十三五”核电走出去的号召,核电仪控系统数字化、国产化是历史必然。国内三大集团都在加紧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的研制,本文针对国外成熟产品的使用情况和系统结构的对比分析并提出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国内供货商研制出成熟、安全、可靠的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产品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远隆.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结构比较分析[J].中国核电,2011,04(3):212-219.
[2]朱雯,王强.CPR1000核电站全厂数字化仪控系统不同 DCS 平台的比较分析[J].电子测试,2013,(8):68-70.
[3]孙伟,张龙强,江辉等.数字化仪控系统EUR-URD需求分析对比探讨[J].自动化仪表,2015,36(11):11-14.
DTMB机顶盒自动测试系统由测试信号发生器、调制器、被测机顶盒、机顶盒测试设备(VM700)和控制计算机组成。测试信号发生器采用北京牡丹视源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的MDW1890,该设备是能效测试专用码流信号发生器,提供用于电视机能效测试的静态及活动序列信号输出,支持SPI(同步并行接口)和ASI(异步串行接口)同时输出标准TS流信号。输出活动序列为符合国标GB24850-2010以及IEC62087-2008所定义的测试活动序列,并可附加1KHz正弦波音频输出。用计算机通过串口控制MDW1890输出测试码流用于测试机顶盒。调制器采用北京牡丹视源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的T4000,该设备是DTMB调制器,能将TS码流调制为射频信号,通过75欧射频电缆连接到被测机顶盒。被测机顶盒输出的音视频信号连接到泰克公司的视频测量仪VM700,VM700通过串口与计算机相连,将测试数据传输给计算机,由计算进行控制和数据分析。自动测试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实际系统照片如图2所示。
2DTMB机顶盒自动测试系统功能
DTMB机顶盒自动测试系统的主要能实现音频和视频的自动测试。主要的功能及特点如下:1)将手工的音视频测试过程写成脚本以文件的方式保存,计算机读取脚本文件的内容控制VM700实现自动测试;2)测试过程中,如果测试项需要切换信号,计算机能够根据脚本自动切换播放该测试项需要的测试信号;3)收到VM700的测试返回数据之后,计算机能根据脚本的内容自动得出测试结果,并判断该测试项目是否合格,将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直接显示或打印;4)测试时可能用到的不同的信号源,这时只需要修改脚本文件即可。针对不同的信号源(或机顶盒)使用不同的测试脚本,还可以通过修改脚本的方式设定需要的测试项,每次测试时只要根据需要打开特定的脚本文件;5)能够将测试结果保存为Excel文件格式。
3实际测试结果
用DTMB机顶盒自动测试系统对华曦达机顶盒进行分别进行两次自动测试、一次手动测试,记录的视频信号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音频信号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4结论
1目前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情况
1.1自动化电网调度系统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电网调度自动化。我国的电网自动化一共分为五个等级,从大往小的顺序是:国家、大区、省级、地区、县城电网调度。每一级电网的自动化调度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它是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重要部分。除此以外还有大屏蔽显示器、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工作站以及打印设备等设备。
1.2变电站自动化
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间的主要环节。变电站自动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变电站运行的安全程度,并且扩大监控功能,取代传统的人工监控、操作。变电站通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自动化,继而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再将常规的电磁式设备换成全危机的装备;系统集成化和数字化要靠计算机光纤来实现。对设备进行二次重组和优化,然后建立测量、协调和监视的综合性系统。
1.3配电网系统的自动化
在配电网系统中,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来改造电网。近些年电网技术的发展也促使着配电系统网络化得到快速发展,配电站的主站和子站以及光纤终端组成了三层结构,这样可以使得配电网系统的通信更快速,性能更好。
2智能电网的特点以及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2.1智能电网的特点
智能电网包含有许多现代先进的科技技术,比如: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等等一些高度集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就是对输电、变电、配电、发电以及调度等各方面进行全局控制,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的提高效率,并且让系统的稳定性变得稳定,变电站和调度系统也能实现自动化管理。智能电网会根据电能质量、市场条件、电能安全以及周围环境等众多因素来制定合理的重点和目标,发挥其优质、集成、高效、协调、自愈、兼容等众多优点。智能电网的兼容意识是其能适应微电网和分布式发电站的计入,包括风能、太阳能等环保资源接入,完善管理功能和多样化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协调,说的是智能电网能够让零售市场和电力批发进行无缝的衔接,以此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自愈,指的是智能电网有自动处理问题的功能。如果电网内部或外部遭到损坏时,不需要人为的修理维护,其自己会保证电网信息和运行的安全。另外还因为智能电网有先进的信息监控技术,能够提升使用效率,优化网络运行和扩容,电网的成本也能有效的节省下来。统一平台的运用,让电网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成为可能,并且还能加强电网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力度。
2.2职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有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只能调度、通信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拓扑、测量技术以及新型传感器等等。当然,凡是智能系统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智能电网也一样,通信技术尤其重要,必须要是具备双向性、时效性和可靠性的网络通信技术。除了通讯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也非常的广泛。
2.2.1网络拓扑
未来智能电网基础是以灵活和坚强为结构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能源部分和生产力的布局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开展了点对点工程、特高压联网工程、直流联网等工程来解决这种情况。现在电网的规模较之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所以以后电网结构的突发问题也会增多,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结合才能灵活应对。
2.2.2通讯系统
智能电网需要有集成、实时、高速、双向的通信系统来支撑,这些都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必然要素,缺少一个智能电网就无法实现。智能电网有了技术的保障才能获得、保护以及控制数据。所以说,建设智能电网的第一步就是要建设通信系统。通信系统要和电网一样深入到用户中,建立起通讯网络,从而实现智能电网通信网络。在高科技通信系统的支持下,成为大型、动态的电力交换模式。通讯系统一旦建立,会促进智能电网供电的稳定性,以及提升资产利用率,有效防御各种攻击。客户可以靠智能电网的客户服务系统进行交流,满足客户的建议和要求,提升服务能力。智能电网的安全问题是需要格外注意的,最好用实时监控设备对其经行监控,最好带有系统分析能力。对可能造成故障做好预测,对于已经发生的故障和问题,要做出引人注目的响应。监控系统是电网安全运行的技术支撑。
2.2.3信息管理系统
智能信息管理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的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集成,以及保证其安全。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包含有智能电子设备、精确的数据、资源的共享、数据实时采集系统以及分布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等等;这些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是分析电网业务的重要工具,信息的集成主要作用是让智能电网以及各级电网的内部信息形成集成。信息显示系统,顾名思义,主要显示智能电网的各种个性化界面;信息安全系统是整个电力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这是一切运行和效益的保障。这一切系统的实现,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参与。
3结语
关键词:电子图书;传统图书;阅读方式
电子图书是网络时代催生的图书新形式,与传统图书相比,电子图书在现实形态和阅读方式、出版及宣传销售方面都占有优势,然而,传统图书仍然占有图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很多研究者将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作为对立的角色进行研究,却忽视了二者的共同之处。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如何平分天下,协同发展,是图书研究的新趋势。
1 图书形态与阅读方式
图书形态指的是图书的实体表现方式,图书的阅读方式是读者获取书籍、阅读书籍的细节内容的概括。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在具体形态和能够提供的阅读方式上都有巨大的区别。
1.1 传统图书形态和阅读方式
传统图书,指的是纸质图书,不管图书是小说、诗歌还是随笔、漫画,是印刷版还是剪拼或者手写稿,图书的基本组成物质都是纸张。通过油墨在纸张上显示图书内容,是传统图书的基本形态。基于这个基本形态,传统图书的阅读方式是用眼睛去进行阅读,人们通过接收视觉刺激,了解图书的内容,然后经过大脑加工,形成对图书内容的判断。
1.2 电子图书形态和阅读方式
电子图书是信息科技催生的新的图书形态,这些图书的物质实体实际上是一些程序编码,在手机、图书阅读器、MP3、MP4、电脑等电子设备上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呈现出来。电子图书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语音形式的,被称为“有声小说”。基于电子图书的形态,人们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一部分电子图书的阅读方式仍以视觉刺激为主,但人们在阅读工具上有了多种选择;另一部分电子图书的阅读方式则以听觉刺激为主,为文字阅读障碍的人群提供了便利。
1.3 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的比较
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在图书形态和阅读方式上均有所不同,为阅读者选择图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举个明显的例子,电子图书未出现前,盲人阅读只有通过学习盲文然后进行盲文阅读的方式进行,很多没有条件进行学习的盲人很容易因为不能阅读而成为“缺乏知识的人”,而电子图书的出现,为盲人接触文化提供了另一种更方便的途径。
2 电子图书对传统图书的挑战
尽管传统图书仍在图书市场和图书馆里占据主要席位,但电子图书的出现仍给传统图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2.1 电子图书在阅读方面具有优势
前文所述,电子图书的形态是电子文档,实际上就是“数据”,在信息时代,一张小小的记忆卡可以有至少几G的存储量,而这几G的存储量,至少可以存储一个藏书量超过500本的私人书房那么多的书籍。一本200页左右的平装图书的重量有500g左右,500本书籍重达250KG,而一张记忆卡片和一个电子书阅读器,最重也不会超过1KG。一些资深的阅读者喜欢随身携带书籍,纸质书籍要占用很大的空间,而且由于重量的原因并不容易携带,而电子书籍在携带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想要阅读纸质书籍,最好的环境是坐下,在光线较为合适的地方阅读,而阅读电子书籍对光线没有要求,即使在人流拥挤的交通工具上,阅读者只要将耳机插入阅读器,播放有声书籍,就可以实现阅读目的。
2.2 电子图书在销售方面具有优势
传统的纸质图书根据图书出版社、图书包装、图书出版年代的不同,在图书售价上有很大区别。那些比较早出版的限量版优质图书十分具有收藏价值,市场售价相当昂贵,而那些近期出版、包装简单的畅销书,普通一本的售价只有几十块钱。虽然传统图书的售价并不高,但是与电子图书相比还是“贵”。即使在旧书摊和二手书交易市场上购买纸质书籍,也需要花掉至少几元钱,而在电子图书市场里,花几元钱可以买一本最新出版的畅销书了。电子图书因为不需要印刷和纸张的成本,因此在售价方面更具有优势;另外,电子图书的购买是即时性的,阅读者如果想实现传统图书的即时性购买,只有亲自去书店,虽然网络时代催生了电子商务,使阅读者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图书,但纸质图书到达阅读者手中需要一定的运输时间。电子图书则不然,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在网络商店上购买,阅读者都能够在付款之后马上获得所需要的书籍,无需进行等待,这种购买方式使阅读者的阅读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
2.3 电子图书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优势
图书出版和销售不仅是盈利性的社会经济行为,实际上也是文化传播的一部分。作家通过写作表达某种思想、叙述时代的某些值得纪念的事情、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而阅读者通过阅读又形成某些看法,这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社会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实际上就是在鼓励人们多进行思想交流,以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因此,以图书的社会职能为评定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的标准,我们能够明显看出电子图书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一方面,电子图书本身是信息数据,本身具有数据传播的特征,在传播方式上更加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捷。例如,阅读者在购买电子图书之后,可以将图书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更多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这种传播可以是跨时空的、不定时的,一对多的传播。传统图书只有“借阅”这一种传播方式,相比之下,电子图书在传播广度和传播效率上更为突出;另一方面,电子图书本身的“数据信息”形态就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写照,是在时代背景下,应人们的阅读需求而发展出来的图书形态,它本身的发展就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和结果。这是纸质图书所不具备的社会职能,是电子图书独特的文化属性。
3 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的融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子图书相较于传统图书的各种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以后的图书市场会由电子图书独霸,纸质图书也不会退出人们的视线。寻求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之间的融合,是图书发展的主要趋势。
3.1 阅读方式的融合
电子图书虽然在阅读方式上具有优势,但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阅读者常年的阅读习惯是不容易改善的。资深的阅读者对纸质图书有着“收藏”的情节,即使阅读过电子书,只要觉得书籍值得收藏,他们还是会想方设法将图书收在自家的书架上,因此,建议那些只以单一形态出版的书籍,要考虑到阅读者的“收藏需要”,将两种图书形式兼顾出版;另外,使用电子设备阅读书籍,虽然十分便捷,但是对人的视力有所伤害,电子设备本身的辐射量很大,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所损伤,电子书阅读设备生产商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还是在力图将设备的大小和视觉舒适度调整到阅读纸质书籍的程度。可能未来的电子书阅读设备给人的视觉感受和阅读纸质书籍一样,只是书籍被“压缩”到一个轻薄的设备上而已;电子书的“周边服务”方面应该借鉴纸质图书,很多资深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记笔记或者对文章的某一段内容给予评论。当阅读纸质书籍的时候,笔记和评论可以在书籍的空白处,使用一支笔完成,电子书籍在这方面显得十分不足,阅读者和书籍之间缺乏“交流”,如何体现“书籍笔记”,是电子书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
3.2 宣传和推销的融合
相同内同的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应该实现统一的宣传和推销,这是目前图书出版商和图书零售业应该注意的。既然越来越多的阅读者接受了电子图书的形态,而对纸质图书还存在着阅读情节,那么,从消费者的阅读需要角度分析,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的市场需求量实际上是一致的。单纯注意到电子图书的巨大利润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忽视了传统图书的宣传和推销,对图书市场的发展来说并不科学,也不客观。很多图书馆因为传统图书存有量巨大而忽视电子图书的阅读群体的广泛性,而不进行馆藏图书内容改革,也不进行读者借阅服务方面的改革,对文化传播也极为不利。因此,在图书流通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注意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的结合,要做到即发挥电子图书的时代特征,又保证传统图书的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即提供纸质图书的借阅服务,又满足读者对电子图书的阅读需求。
3.3 文化价值的融合
电子图书相较于传统图书在文化价值方面颇具优势,但并不是说传统图书在文化价值方面不如电子图书,从传播途径上看,传统图书仍是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藏书的主要形式;以阅读图书人群的总量来看,传统图书的流通量仍大大高于电子图书。正如电子图书是网络时代文化的代言,纸质图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并非电子图书在一朝一夕可以取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仍值得中华民族为祖先的智慧而骄傲,但信息科技起源于美国。因此,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传统图书,在文化价值上并没有高低之分,在文化发展和传承方面,二者的价值是相同的。
4 总结
综上所述,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在图书形态和阅读方式上均有很大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图书,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文化的传播,图书的来源和作用于社会的结果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即使电子图书在存放、销售和传播方面比传统图书更具有优势,但是只要将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的阅读方式、宣传和推销的方式进行融合,同时重视二者的文化价值的融合,就能为图书出版界带来双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秉文,佟 岩,陈 光.电子图书对传统图书的冲击和挑战[J].医学信息,2003(06).
[2]周艳红.电子图书对传统出版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
[3]方 文,傅 平.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之比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0).
[4]胡 平.电子图书不能取代传统图书[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