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转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管理 耦合关系
[分类号]F204 G350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对产业发展、区域经济乃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发达国家60%-80%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取得实效,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15%,其中固然有体制、机制等原因,但转化过程本身缺乏知识要素的投入与管理也是其重要原因,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亟待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流动过程。在科技成果通过应用研究一中间试验一小批试制一批生产的环节,向商业化、产业化的转化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是原理知识、工艺知识、管理知识、实践知识、市场知识等多元化知识的耦合。知识管理使知识流与科技成果转化有机结合,有效促进成果转化各阶段知识流的运动,实现知识的转移、转化、持续积累与增值。因此,本文对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为推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应用与推广,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效益提供理论指导及决策借鉴。
1、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的内涵与特征
1.1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界定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经过后续试验、开发、研制、应用、推广等一系列转化活动,形成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直至实现商业化、产业化而获得预期收益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一系列技术性、管理性及商务性的活动,从而实现科技成果从科研领域向生产领域最终到市场领域的转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系统性特征。
1.2 知识管理的功能界定
知识管理是以组织战略为导向,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与人力资源等职能管理耦合协同,通过内外部知识的学习、共享、整合与创新,使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变为组织可运用的知识资源,引导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产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配置组织知识资源,使知识按照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组合、优化和运营,通过核心层面的知识对接、学习、共享、整合、创新等知识管理功能,促进知识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化。
1.3 两者耦合的内涵
物理学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称之为耦合。本文将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的耦合界定为: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两个运行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多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由此形成新的系统功能并协同作用于系统目标的非线性相互关系。这种耦合不是静态的交叉重叠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演变的关系,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2、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的特征
2.1 耦合的战略性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包括战略层次和职能层次两个层面。两者相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战略层次的知识管理,即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战略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两者耦合的战略性,在理念上体现为明确知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资源,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战略要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引入知识管理,实质上是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战略性的强化,即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资源进行总体谋划的高度进行管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变革。
2.2 耦合的嵌入性
知识管理不是孤立的一项管理职能,它必须与其他管理职能相融合,在与各项管理职能的耦合中发挥作用。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嵌入性,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管理嵌入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及对接、试验、试制、商业化、产业化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的嵌入,是对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的变革,它使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即从把握知识运行规律性的高度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独辟蹊径。
2.3 耦合的多元性
一方面,体现为多元管理要素耦合,源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是以人才、技术、媒体为载体,要实现此过程的知识管理,必然与人力资本管理、技术开发管理、信息技术平台构建、媒体网络建设等多种管理要素相耦合;另一方面,体现为多元行为主体耦合,成果供给方、需求方、资本投入者以及实施其组合的组织者,是成果转化中最主要的知识资源运营主体,通过知识资源配置彼此磨合达到默契和协同。不同转化过程所要求的知识资源要素以及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是不同的,但最终都取决于技术知识、市场知识和资本运营知识的组合。
2.4 耦合的社会网络性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是一个开放系统,它跨越组织边界,向国内外开放,彰显知识消费的社会网络特性,通过网络的互通力、同步力、集聚力,放大知识消费效益。互通力彰显网络知识消费的弥漫性,同步力彰显网络知识消费的极小时差,集聚力彰显网络知识消费节点的无限性。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和信息互联网络,极大地扩大了知识的消费空间,它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知识需求的多样性、时效性、复杂性特征,使科技成果转化知识需求的现实空间与社会网络空间的知识资源有效耦合,这也是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的重要使命。
2.5 耦合的“软管理”特性
所谓“软管理”是相对“硬管理”而言的:在管理理念上,表现区别于“硬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而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者组织上,表现区别于“硬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科层制为主的组织结构,而确定以网络化为主的组织结构;在管理对象上,表现区别于“硬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物资资本运营为主的管理,而确定以智力资本运营为主的管理;在环境适应性上,集中表现为管理柔性,即不仅具备完成使命的功能,能够以较低的资源投入取得预期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而且要具有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功能强、低投入、敏捷性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软管理”的重要特征。3成果转化目标与核心知识创造的耦合
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指向是实现科技成果的首次商品化,进而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竞争优势是成果转化最终立足于产业和市场的根本,是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最终标志。而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其拥有的资源,特别是知识资源。但并非所有知识资源都能带来竞争优势,只有那些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代替的特质核心知识资源,才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3.1 基于目标贡献率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分类
从知识特质性和对转化目标的贡献角度分析,将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分为三类:一般知识、特有知识和特有核心知识,其知识特质性依次增强,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依次加大,对组织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性依次增强,如图1所示:
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知识,是在知识创新基础上凝结于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的市场竞争优势之中的核心资产。与一般知识相比,核心知识隐性程度更高,更难通过显性化手段加以分离、沉淀,能够创造出核心价值,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不仅要保持科技成果组织的特有核心知识,还应扩大其增量。因此,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知识资源,创建形成竞争优势所必须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导向。
3.2 核心知识创造与转化过程的耦合
核心知识创造,是通过科技劳动者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整合和创新,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与组织物质资本和结构资本相结合,进而产生创新行为,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并在转化实践中不断提炼、升华,通过知识积累、集聚与集中,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凝结,持续嵌入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过程而形成的。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视角考察,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核心知识积累、集聚、集中和创新,从而升华、凝聚成为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的过程,核心知识的形成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
4、基于成果转化要素的三维耦合模型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科技劳动者运用科技劳动工具,作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对象,使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产业的一系列过程的集合,亦即科技劳动者、科技劳动工具、科技成果转化对象三要素结合的作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既嵌入三要素的内部,构成三要素的核心资源,又是三要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知识。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要素与知识的关系分析,可以揭示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耦合于三要素之中,体现为人力资本知识维、成果转化对象知识维、成果转化劳动工具知识维。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要素的耦合,同时是三维知识的耦合,可用成果转化知识要素三维耦合结构模型表示,如图2所示:
4.1 人力资本知识维
即科技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集合构成的维度,或以隐性知识形态存在于科技劳动者的头脑之中;或以显性知识形态存在于科技劳动者所能够调用的文献资料和信息系统中;或以结构资本知识存在于组织之中而能够为人力资本所运用。
4.2 成果转化对象知识维
即科技成果转化对象的知识形态,或以显性知识形态存在于鉴定成果、专利及与成果直接相关的技术文献、论文、专著等资料中;或以隐性知识形态存在于技术秘密、技术诀窍等专有技术中,包括成果源知识、小试中试知识、工艺设备知识、市场运行与融资知识等。
4.3 成果转化劳动工具知识维
或以隐性知识形态存在于仪器、设备、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等工具之中;或以显性知识形态存在于技术装备设计、图纸、说明书等文献资料之中。科技成果转化劳动工具知识及信息要素知识的优化配置,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知识保障。
5、成果转化过程与知识管理功能的耦合
5.1 单项知识管理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耦合
从知识管理单项功能发挥作用的视角,表现为知识管理单项功能要素(知识对接、学习、共享、整合、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耦合。例如知识共享:成果对接阶段,表现为转让方与受让方对成果源知识的共享;小量试制阶段,表现为原理知识、功能结构知识与样品制造知识的共享;小批生产阶段,表现为样品功能结构知识与产品小批生产工艺知识的共享;批量生产阶段,表现为质量、成本、效益等产品综合素质知识与工艺和管理知识的共享;产业化阶段,表现为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知识的共享等。单项知识管理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耦合,通过连续耦合和断续耦合两种形式的结合实现,连续耦合是指单项知识管理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耦合,断续耦合是指单项知识管理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各阶段的耦合。
5.2 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与知识管理全功能的耦合
从知识管理全部功能总体发挥作用的视角,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与知识管理全功能要素的耦合。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包括转化方提供科技成果源、转化对接、小量试制、小批生产、批量生产直至实现产业化。知识管理的全功能包括知识对接、学习、共享、整合与创新。全过程、全功能耦合的形式下,知识管理功能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面知识支持,并从中凝练核心知识,为科技成果最终实现产业化形成核心竞争力而集聚核心知识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与知识管理全功能的耦合(见图3)。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科研成果;转化
说明:本课题是2011年秦皇岛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编号:qhd125kt2011242。
一、教科研课题在中职卫生学校转化的必要性
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大热点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据统计,至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也应相应提高,因此要利用各种教科研成果,在中职学校中实施成果转化,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而使中职教育既有数量,又有质量。
二、转化过程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教科研成果也是方方面面,类别较多。根据这种情况课题组确定以调查问卷形式找到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因素,并就具体影响因素找到相应科研成果,用科研成果干预制约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而达到提高教科研成果利用率、提升教学品质的目的。
(一)拟定调查问卷查找问题
1.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因素
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很多,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与研究,从学生个人因素分析了影响中职生学习质量提高的一些因素:①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淡漠,没有学习动机,不能回答“我为什么要来这所学校学习这个专业?”的问题。中职生年龄结构偏小,知识结构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缺乏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的正确认识,普遍存在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学习的现象。②不良媒体的诱导,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依靠网络媒体所获取的信息日益增多。网络的发展,对成长中的中职学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③家庭教育的失衡,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母爱、父爱的情况。家庭教育严重失衡,逆反心理严重。
2.问卷调查是找到问题的好方法
针对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质量的多种因素,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而找到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问卷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课题组成员拟定了一份问卷,进行调查。
3.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我校中专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进入中专前对他们影响最多的是家长,进入学校后遇到困难后首先找同学。这说明初中毕业后,学生的思想由家庭转入社会,逐渐转化成社会中的人,有问题找周围的人寻找答案,而不是父母。
4.筛选教科研成果
根据问卷分析结果,与我校现有科研成果共同分析,课题组成员决定选择校级课题成果《功能小组在中专班班级工作中作用的研究》解决问卷中总结出的问题。
5.转化对接
课题组经过研究,决定在二年级学生中开展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实践。同时确定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进行一个学期的研究。结果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学生个人获得的各项荣誉也较对照班多。
三、讨论
任何一个教科研成果都应具有普遍性,在任何适合的对象群体中都可以得到验证并收到一定的效果。有了科研成果,如何寻找到最适合的实践对象;学生中有了问题,如何寻找到对应的科研成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课题通过找问题-找答案-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科研成果的转化研究,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找问题-找答案-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个教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而课题组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制约教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现总结如下。
(一)教育科研观念存在误区
目前,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观念存在问题,认为教育科研课题只要在自己工作任务的范围内,具有理论上或实践上的突破和创新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结束获得成果证书就结束了整个研究过程。甚至有些教师是为了晋升职称加分而进行课题研究。这种教育科研观念的误区直接限制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过程,必然会导致成果的转化率低。
(二)各方面成果转化意识淡薄
一些科研管理部门本身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就很薄弱,管理过程只局限于课题立项到结项,忽视成果转化,缺乏成果转化机制。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的主体,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淡薄。教师是教育科研过程的参与者,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直接践行者,同时也应该是成果转化的实施者。教师缺乏对教育科研成果的理解、掌握,自然就会降低对成果的转化意识。
(三)没有完善的教科研成果转化制度
目前对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保障制度并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没有转化的激励机制。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大多数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奖都以获奖情况、学术论文、课题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而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根本不予以考虑,而科研的管理部门也缺少转化的机制建设。②没有配套保障措施。首先,没有经费的投入。各学校对科研课题研究都给予支持,但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问题。成果转化没有专项资金。缺少资金的支持自然会影响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积极性。③缺乏教育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平台。目前,很多学校与教科研管理部门忽视了成果转化应用场所的建设、应用环境的营造,使得教育科研成果无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许芳奎.构建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大批项目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总的形势是不容乐观的,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件左右的科技成果,绝大多数没有及时应用或转化成生产力,其转化率只有10%多一点,而达国家通常为60%左右。这说明大量科研经费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同时也表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潜力还很大。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
1.1 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选题立项脱离市场需求,缺乏实用性
选题是科研程序中的首要环节,也是科研成果能否顺利推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市场需求的成果才有推广成功的可能。由于大多数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往往只追求学术层次和学术效果,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结果是基础理论研究多,开发性科研研究少,真正能直接转化、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就更少了。在高校每年开发出的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员然有一部分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却不能填补生产中急需技术的严重短缺。
1.2 科研体制不健全,转化资金短缺,转化后续能力不足
高校科研成果产生后,一般都还处在理论和实验室阶段,都是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最多也只是具有某种不完全的“物化”载体的知识形态的成果,即样品、样机、初步设计等。这种科研成果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必须解决生产放大、工艺设备设计、成果商品化等一系列问题,才能最后实现转化这就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近年来,政府对高校下拨的科研经费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对于政府、高等学校和研究者来说,大部分成果中试与成果商品化需要的的巨大资金和风险难以承担。因此,都把希望寄托给企业而企业却又认为,从市场上买回的技术,应无需经过转化就能直接投人生产变成产品,不愿大量投人具有较高风险的转化经费。没有企业和风险投资机制的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后续能力就严重不足。
1.3 专业化的中介机构质乏,服务能力低下,转化渠道不畅
高校外的中介机构大多是各级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科研进步而出资设立的,具有浓厚的官办、半官办色彩,依靠政府部门为其出项目出课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中介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同时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有些科研中介服务机构出现为假冒伪劣铺路搭桥,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行为。由于我国高校、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还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虽然每年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各级各类的技术洽谈会、成果拍卖会上千次.但是真正对科研成果转化富有实效的却寥寥无几。
2 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2.1 充分认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与科研竞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研的核心问题已不仅是追求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而是追求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高校作为我国当前科研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变化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高校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都要提高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水平,彻底改变那种“从事科研是为了,是为了评职称”的错误观念以及研究内容仅仅取之于文献,而研究结果又仅仅用之于文献的做法。高校领导应把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放到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地位去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放在与教学基础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具体组织和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的规划和建设,为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2.2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重立项、重论文、重奖项的不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导致科研人员只注重学术价值,对成果的市场开发前景、推广的可能性和对科研成果产业化很少关心,其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大量的成果被闲置。因此,必须克服目前科研人员围着论文成果转,高校围着项目经费转,而将国家需要、市场需求抛在一边的不合理状况,尽快对科研人员不同的分工和行为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合理有效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可侧重于考察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2.3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组织社会资金参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风险投资是发达国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它能降低单个企业和高校的转化资金压力和转化风险,加速科研成果的孵化出壳。在目前国家资金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建立起国家投人引导,企业投人为主,外资、个人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在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过程中,政府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应积极组织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机构走进校内,并为此制定种种政策,引导企业参与,促进产学研结合。对已介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企业,要在新产品试制、试销过程中给予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倾斜。政府也应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直接对那些虽然经济效益不高,但社会公益性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项目进行风险投资,促进转化。
结束语
总之,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不是一践而就的,要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和个人的长期努力。这当中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是搞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转变观念,树立起知识即经济的意识,建立起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客观条件;投融资渠道的畅通、企业的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及高校科研和管理人员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是搞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梁多煦,黎晖.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广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6).
关键词: 地方院校 生物类专业教学 科研成果转化 生命科学
1.当前高校在我国事业单位分类中的定位及科研成果转化所面临的困境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算起,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19年历程。中央编办会同有关部门于2008年8月11日制定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根据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是指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可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即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等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公益二类即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2010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每年授权的数万项专利技术应用率不足2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比之重点院校,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成果转化率更不理想,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实力增长的作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科研人员学术意识强,市场意识淡薄;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应用高科技成果缺乏主动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不健全,包括人才流动不顺畅、信息流动不畅通、技术市场体制不健全,等等。高校的科研工作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下,存在多数专利技术的针对性差、自身转化力弱、对外转化难等实际问题,这是制约高校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转化的瓶颈。
高校作为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国家允许其部分市场配置资源,但其整体的“非营利性”定位也是确定的,不允许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上,因其管理上存在先天的缺陷,以及高校的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还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2.地方高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实践与探讨
地方院校因其历史问题及归属问题与中央部属院校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央部属院校有中央政府做后盾,具有极高的实力和人气,不论是投资赞助,还是项目研究,它们都拥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然而处于地方政府引导下的地方院校,自身占有的资源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质量上与中央部属院校都有很大差距。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正在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如何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设地方院校的生物专业,特别是专业特色的确立、课程体系的优化、科研成果的推广等内容。
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应紧紧围绕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的动力,促进育人上水平、科研出成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立足生物类专业资深优势和特点,积极为广大教师的科研成果寻找出路。在此目标与背景下,通过与社会科技中介机构联合依托生命科学自身师资科研力量,合作成立相关生物科学及应用研究机构。以科技资源集成为目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中介机构联合,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提高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公益性特点的公共服务平台,从而积极地服务地方经济。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最好的一条途径。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下达一些纵向科研课题时,就得考虑其推广应用前景及与当地企业合作加速成果转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人员接受了科研课题,也应从转化应用入手,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使当地企业的科技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服务社会有助于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在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可能整合产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创造良性的学科生长环境,也有利于传统学科高新化,优势学科强势化,新兴学科集聚化。
生物科学及应用研究机构是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种新的尝试,高校与政府、企业全方位合作,本着密切联系、高层会商、互惠合作等原则,开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技术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高校生命科学科研工作者结合当地生命科学经济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为当地经济建设献策献力,做好科技服务工作。
以“推动学科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服务基层社会,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目标,为使科研成果转化得到落实,切实达到服务学生、教师、社会的目标,就要准确了解企业和高校的新需求、新期盼和新困难,及时跟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推进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旖旎,杨斌黄.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9-110.
[2]朱恪孝.经费结构视角:地方高水平大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中国高教研究,2008,(7):36-39.
[3]郭丽君.地方高校发展的困境与战略选择――基于政策博弈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2009,(5):102-106.
[4]麦均洪,马强,张乐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73-77.
教学是院校经常性中心工作,科研是院校的基本职能,二者均服从和服务于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教学是科研的纲,科研是教学的源,院校科研只有建立在教学这个根基上,才能保证选题质量和研究方向的正确性,教学只有立足于科研的基础上,才能不断获得新的手段和内容,教学工作才能生机勃勃,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闭。当前军队院校在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已成为军队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首先要保证有足够成果可供转化,其次要保证切实转化为教学内容。当前,在部分院校科研和教学人员中仍对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一是在院校科研目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科研成果与教学结合不紧密,导致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在院校教学改革认识上存在偏差,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导致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教学内容。
(二)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组织松散
一是对由谁牵头管理意见不一,管理无序,造成科研和教学管理部门在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问题上职责不明,出现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现象,导致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二是对由谁具体实施转化意见不统一,落实乏力。主要反映在机关与教学科研人员职责不明。
(三)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无章可循
一是缺乏科学的保障机制。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缺乏有效的程序规范。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缺乏充足的资源保障。二是缺乏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缺少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具体评价指标。另一方面,缺乏成果转化的考核奖惩机制。成果是否真正对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产生多大的军事效益,缺乏科学的考核和奖惩机制。
二、优化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科学划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主要阶段
根据科研成果产生并向教学内容转化过程,主要可分为选题、归档和转化三个阶段。选题是指科研立项、论文和专著选题,必须确保立项时有足够的可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科研成果。这项工作当前主要由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会同训练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在立项审查时对选题进行审核,按照评价标准评选出一定比例预计可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选题,没有达到最低比例标准时必须对选题进行调整。归档是将可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科研成果进行收集、梳理、,以实现资源共享。此阶段工作由训练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归档工作由各院校信息管理中心(图书馆)负责落实,科研管理部门、系、教研室等单位协助提供相关原始科研成果信息。信息管理中心应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库,定期归档成果信息。转化是采取措施确保收集到的科研成果充分转化为教学内容。此阶段工作由训练部门组织实施,可根据教学任务需要,结合教材编写等专项工作进行。机关要对照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评价标准,定期组织对信息管理中心归档的成果信息进行转化指标的评定,对转化利用率高的成果要给予相关人员奖励。
(二)优化不同类型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方法
能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科研成果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装两类。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理论成果在科研成果中占很大比例,它们向教学内容转化一般都是间接的,主要是为编写教材、撰写教案和授课提供信息;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是讲义信息的主要来源,专题课的讲义有时甚至可以直接引用研究报告;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还可为学员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专著是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主要形式,各院校应把专著建设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尤其要鼓励科研成果以专著形式发表。关于实装的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问题涉及因素较多,本文暂不讨论。
>>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分析 推进我国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调查分析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现状的研究 科研管理对象――“科研成果”的组成与分类分析 关于高校学生科研成果去向的调查研究 呼唤教育科研成果表述创新 教育科研成果岂能束之高阁 浅谈科研成果市场化分析 我国图书漂流网站的调查分析 信达雅: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物化境界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教科所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策略的研究 名字命名小行星,我儿子的科研成果影响世界 “冬眠”的高校科研成果能否被“唤醒”?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 科研成果推广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科研成果发表的崭新载体 获奖科研成果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第十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2013-05-03].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3-05-03].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0/201104/xxgk_1173.
[6]孙海生. 国内图书情报研究机构科研产出及合作状况研究[J]. 情报杂志, 2012,(2):67-74.
[7]邱均平, 马瑞敏. 基于CSSCI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文献计量评价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1): 24-29.
[8]邱均平,温芳芳.近五年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51-60.
[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EB/OL].[2013-05-03].http://.cn/yangshuo/skygb/sk/index.php/Index/seach.
[10]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数据库[EB/OL].[2013-05-03].http://159.226.244.22/portal/proj_search.asp.
1.1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
科学完善的科技评价体系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目前,我国的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论文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工作考核、职称评定、上岗竞聘等各种评价指标都与论文、专著及奖励等挂钩。使得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论文和奖项上,一味地追求成果数量,而忽视了更具实用价值的应用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和推广。同时,由于高校各种检查评比项目繁多,常常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应对各种评审、汇报、总结等,也会严重影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进行。
1.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是作为政府投入形成的无形资产管理,尚未在政府层面建立健全一套推动和激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高校和科研人员无权自主进行处置和分配科研成果,转化要经过一系列审批和备案,教师和科研人员难以从成果转化中获益,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这就在政策制度上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的问题。受不合理科技评价体系的导向,高校更加重视对论文、奖励及科研立项的投入和推动,而对更具现实意义的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重视,没有在学校层面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同时由于学校也未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列入到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晋级等个人评定中,因此高校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也缺少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投入高、风险大的工程,只靠高校单方面的经费投入难以支撑,需要政府、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等多方共同投入。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资本融资机制,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短缺,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2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
2.1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评价
要有利于鼓励原始创新,以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否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是否有重大科学发现,以及是否在相应领域、学科内产生重大影响等实质性的价值标准作为重要指标,引导和激励各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合理化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突出科研质量和对经济社会的实际贡献。科技部门应与财政、人事等部门加强协调,消减论文、奖励、鉴定等在高校科研人员的聘任、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及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作用,引入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评价指标,加大对经济社会更具实际作用的成果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营造健康、活力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环境。
2.2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改革
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方式,赋予高校或科研团队对其研发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对高校科研活动所获科技成果,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单位可自主决定采用科技成果转让、许可、入股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对此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减少或取消审批。对科研成果转化、转让所得拥有尽可能高比例的收益,并可将收益中的个人部分直接用于创办企业或者投入受让企业所形成的股权收入,在形成现金收入后,按国家有关政策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可。对前期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可产业化项目成果,科研人员可以选择离岗创办企业以实施转化。高校对离岗创业的科研人员应在身份编制、人事关系、职称评定及工资晋升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使其与在岗人员享有同等待遇。
2.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1.1明确发展规划
交通科技发展规划是明确未来一个时期交通科技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举措的重要载体。为了保证交通科技创新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在不同时期都会相应出台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目标。科技管理工作必须紧跟发展规划的目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从管理角度出发,制订相关政策,实施科学管理。
1.2制订并落实相应的政策
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抓好配套的政策制订,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落实。制订各种管理政策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注重针对性。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科技研发工作,我院制订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补贴,并增加了奖励措施,对获奖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1.3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完善
以往科技成果管理缺少科学完善规范的管理规则,多数科技成果在成果报告、成果、论文专著发表以及实验数据和档案管理等环节缺少必要的规范和要求,使得许多我们必须掌握的情况却难于掌握。同时项目管理以人工结合计算机文档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方式简单孤立,没有很好地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产生的作用有限。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先进的Internet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开发建立科技研发管理系统,由一个集成化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管理现有的主要工作,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为科技研发管理的完整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可以起到提高科技研发管理、服务和决策水平,降低科技管理成本,提高科技研发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基于上述必要性,我院自主开发建立了符合我院实际的科技研发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基于Web的浏览器用户界面,将主要管理分成科技研发项目管理、技术标准项目管理、专利与著作权管理和科技论文与著作管理等,每块都提供查询、即时生成多种统计分析图和表格等功能,并辅以首页资料(主要是科研项目申报成果管理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和系统辅助管理。这个系统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多种支持和服务,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监控和管理过程中起到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效果。
2项目全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管理包括项目的申请、评审、立项、中期管理,以及出成果、出效益的全过程。各个工作环节环环相扣,都对最后的科技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化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推行全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尤为重要。
2.1申报立项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体制条件下,现在的科研经费均采取自由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在申请项目多、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项目申报的命中率,做好申报项目的质量控制极为重要。在外部条件上,我们要充分利用查新的作用。科技查新工作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查新可大大提高科研立题和知识产权申请等工作的准确性,避免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内部工作上,近年来我院对预申报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先由科技研发部对上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再邀请相应的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各个预申报项目的立题依据、研发内容、技术指标、技术力量、技术路线、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审查。这样不光可以把握每个项目的研究方向,确保先进性及方案的可行性,挑选一批优秀的项目进行申报,而且通过学术委员会提出建议,指出存在的缺陷、完善项目材料等,帮助申请者提高再申报质量。
2.2中期管理
项目立项后,我院注重组织实施工作,科技研发部对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对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安排,落实人员、资金与完成时间。同时督促项目负责人抓项目的管理、协调,确保其顺利进行。项目完成申请鉴定(评审)前,研发部严格把关,对项目的各项考核指标进行复查,确保达到或超过合同要求。
2.3成果管理
成果鉴定或评审之后,还要进行成果登记、成果统计、绩效评价以及奖项申报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繁琐却重要,它既是科研项目完成的一种表征方式,也是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打基础。加速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科研成果管理,主要是尽可能创造条件、适应市场,使研究成果能尽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转化为生产力。
3成果推广应用
交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交通科学技术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商业化”,是把有创意的交通科技成果转化为可获利的交通商品及其产业的需要。目前交通科研成果累累,但有效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的比例不高。
3.1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3.1.1科研体制的问题。我们的用人制度、奖励、激励体制不够健全,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支撑体系。
3.1.2科研的方向问题。重“理论”还是重“应用”,是科研战略的大问题。科技型企业的科研方向应该着重于应用,而不是着重于以为目的的理论研究。3.1.3科技成果本身的问题。不少可贵的科研成果,有些可以转化为产品,也有不少的技术成熟度比较差,再加上市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降低了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又比如随着市场的进一步
开放,一些本来有市场的科技成果,由于市场的变化较快而滞销。
3.1.4科技人员的思想认识。科研人员本身的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许多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还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所具有的意义,只满足于、提职称,因而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抱积极态度,即使研究出好的成果也不会主动往市场上推。有些人是过分看重自己的科研成果,一直“捂”着不放。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时效性和急迫性,只有及时转化了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否则,就失去了科研的真正意义。
3.1.5应用人员的水平问题。新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应用人员的素质水平不够,也是制约科技推广的因素之一。
3.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和建议
3.2.1要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政府应建立覆盖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政策支持系统和服务系统,包括人才培养、资金、信息平台、中介推广机构等一系列的服务。
3.2.2完善交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市场意识,积极主动地去转化科技成果。
3.2.3重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及时将一部分成熟的科研成果上升到行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在交通各行业规范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
3.2.4设计单位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核心,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设计中,是项目成果转化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关键词:建设;科技示范园;成果转化
引言
我国目前高度重视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不断加大政策力度,改
革组织形式,拓宽建设内容,拓展融资渠道,打通关键环节。在科技园建设中,积极降税,为企业减轻负担。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倡导绿色发展,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真正为广大企业用户谋福祉、创效益。目前,在科技园建设上已有成效,但就关键环节还应探索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1 我国目前科技园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科技园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涌现出一批集科研,转换,产销合一的典型。这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就目前科技园去的建设方面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建设高新区,以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为主,集科研开发,加工生产,技能培训,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建设科技示范园,促进成果的转化;二是建设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科技示范园区,这园区以科研项目为基础,围绕产品的产业化开发而建设的科技示范园,这种科技园区特点是科技含量高,专业化程度高,科研开发能力强;三是建设科技成果展示的科技园,是以新科研产品集中展示,并且示范,培训为主的科技园区。
目前我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发展进度不平衡,运行机制陈旧,科技园区功能不健全,为企业发展促进成果转化方面考虑不周到,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且规划不合理制约企业发展。需进一步加以研究,并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立足于科技园区的建设和成果的转化,立足于企业发展,服务于企业,真正为企业谋福祉,创效益,才能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从而投向市场,为更多的产品研发与投入使用创造更多科技成果。
2 做好科技示范园建设促进成果转化的措施
2.1 对科技示范园要进行科学规划
在建设之初,要对科技示范园功能有个定位,进而对科技示范园进行科学的规划。针对所要服务的对象,制定详细的科技成果展示,引导,开发及维护,对有关单位合理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珍惜科研成果,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并把成果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成果的实际作用。并反馈给科研人员,从而使科研人员研发出更加完善,更加贴近实际的科研成果。规划中要对科技园区各种功能包括在内,对科研和企业需要的功能都涵盖,满足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之间的要求,实现无缝对接,合作共赢,为实现科技示范园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设计一个好的思路,并且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使科技示范园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2.2 立足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成果转化
科技示范园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的优势,积极引进示范各种国内外科技前沿的成果。加强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园区内科技成果引进与应用能力。科技示范园引进的科研成果要注意结合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立足于调整产业结构,着实促进产业链条发展,为实现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积极引导企业大胆创新,积极进行技术革新,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为实现园区作为科技示范园而应该起到的引领国家或地区科技前沿风向标的作用,加快成果转化要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的应用与批量化生产,并且投入市场为企业用户创造更多的效益。
2.3 积极进行机制创新,解放思路
一个好的科技示范园离不开创新,尤其是机制的创新,体制的创新。行政上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园区内政府办事效率,减少行政干预,调动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思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市场应用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新产品使用与生产能力,并积极进行生产制作,投放市场,为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科技的魅力,享受科研成果,体验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4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营造园区良好发展氛围
首先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力度,建立多种多样的投资机制,并且加以合理利用。科技示范园区要通过政府带动社会投资,提高园区融资水平,采取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投资,从资金方面给科技示范园提供支持。建设方面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承包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管理水平,营造园区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出台针对人才的多层次政策,鼓励保证人才在园区内的良好晋升渠道和升值空间。通过政策引导、扶植,发现项目,引入进园,科技成果,人员进园,提高园区的科技水平和成果转化率并在园区中,为科研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引导与协调。
3 结束语
科技创造生产力,二十一世纪科技带动了发展,只有不断研发新的科研成果,并投入市场使用,才能服务社会,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是大势所趋,通过科技示范园的科技成果展示、使用,投入生产与后期维护,才能把好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民用,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让科技服务人民,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齐莹莹.新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效果评价与管理运行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
[2]开展科技示范 促进成果转化[J].林业与生态,2011(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