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树的词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万木峥嵘;
3、古木参天;
4、林木青翠;
5、林海茫茫 ;
6、竹树环合;
7、俊秀挺拔 ;
8、垂柳依依 ;
9、茂林修竹;
请以“夕阳、风筝、乞丐、西装”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一个词语可多次使用,词语顺序可自由组合,但四个词语都要用。
这种命题要求学生具备在短时间内找到几个独立词语内在关联点的思维能力,合理组合语言的能力,以及熟练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
嵌入式小作文有较严格的限制性。学生要认真阅读命题给出的条件,要弄清楚限制的范围,明白自己“活动空间”,从而有效地利用这个“空间”去展现自己的写作能力。一些学生往往忽视作文的限制,不推敲命题中那些限制性的词句,任意发挥,跳出“三界外”,按自己历来的习惯去写作,结果跑了题或者是偏离了题干的限制。还有学生虽然研读了命题限制条件,但却被这些条件将思维限制在一个局促狭小的空间里,写不出满意的文字。
就上面这个命题来看还是比较宽泛的,它没有限制我们的表达方式,叙事、抒情、描写、议论都可以运用,这就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仔细推敲这四个词语,找出它们潜在的关联点,然后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合理的运用写作技巧就可完成写作任务。
这是一组名词,我们很容易理解其意思,运用合理的想象,找出这组词语能够隐含什么,关联什么。“夕阳”,它既是我们描写的景物,也可以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风筝”,是一个物,更是一个事件;“乞丐、西装”可以是两种不同身份的人物,也可以是人物的两种命运。弄清楚了词语之间的关联,我们就有了很大的写作空间了。我们列举两例构思:
其一:夕阳下,一个孩子在放风筝,风筝飞起来时却挂在了树枝上。孩子看到一个穿着西装的青年路过,就请求他帮忙把风筝拿下来。青年顾忌自己的西装被刮破,摇摇头走了。孩子哭了,一个乞丐跑来,爬到树上,帮孩子取下了风筝,褴褛的衣衫被树枝挂得更加褴褛。
其二:乞丐在草坪一角,看着孩子放风筝,孩子的身边是穿着西装的爸爸。乞丐的眼前浮现出几十年前的一幕:夕阳下,他带着儿子放风筝――那是他亲手糊制的。此刻,乞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可以设定西装的爸爸就是乞丐的儿子)
词语嵌入式的小作文看似空间狭小,其实非常的灵活。因为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对给出的词语有不同的理解,找到词语间的关联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嵌入式小作文给出的词语一般具有定向性特点,也就是说词语潜在着一定的指向性,即语段的表达方式、题材或文体,如上面这个命题给出的词语更适合记叙和描写。又如:
请以“秋天、森林、月亮、琴声”四个词语写一个情境性的片段。
很显然这是一个描写性的嵌入式小作文题。四个词语提供的了人物、事件和环境,应试者要从中找到描写的主体。秋天是时令,森林是环境,月亮即是环境要素又是时间提示,琴声既是事件提醒,也是人物提示。在众多因素中,隐含着一个描写主题,那就是弹琴的人。
描写要确定描写主题和描写顺序,将描写的对象有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还要注意描写主题的主次和详略。
选择合适的文体是词语嵌入式小作文写作的关键。记叙要把记叙要素完整地表达出来,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清楚,还要将开端、发展、结局展示完整。议论则要完整地呈现出议论的要素,即文段中必须要有论点、论据和完整的论证过程。如:
请用“规则”“公平”“服从”“权益”四个词写一段意思完整地话。
这是一组抽象的词语,明确词语的意思才能找出词语之间关联点。“规则”是指典式、法则、规律,也指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公平”是指公正而不偏袒,是法律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服从”是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权益”有多种理解,但我们更容易想到公民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弄清了词语的意思,我们不难看出,这四个词语看似独立,实则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就是说四个词语有明确的指向性,即服从规则,追求公平,维护权益――这就形成了一个论点,因而这个命题更适合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如此一来,答题的方向就明确了。
例文:规则是不分年龄与身份的。否则,社会公平又从何谈起呢?规则之下,年龄,身份,权利,地位,财富都是那样渺小。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因罪锒铛入狱,引发社会一片争论。法律可否会因为李天一的年龄而原谅他吗?道德准则会因为他父亲是李双江母亲是梦鸽而宽恕他吗?不会。倘若真有释放李天一的“法外开恩”,不知社会将会出现多少像他这样的人。面对规则,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因为只有规则,才能真正维护每个人的权益。
这段文字确定的段意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很好的统帅了“规则”“公平”“服从”和“权益”四个关键词,而且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一般来说,文体决定了表达方式。无论选择哪种文体,写作者都要准确把握相关的文体特征,熟练地运用相关的表达方式,精心地组织个性化的语言。虽然是以小篇幅的形式呈现,但展现的还是写作者的写作能力和功底。与大作文相比,词语嵌入式小作文更注重细节,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要“精打细算”,开头、结尾、布局谋篇都要精心谋划,在有限的篇幅里容不得“铺张浪费”。
有些命题给出的词语,看似毫无关联,风牛马不相及,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联想法,去寻找词语的隐喻意、象征意,从中找出词语的关联点。如:
bō lànɡ shēn tǐ yǐ jīnɡ xiū xī
( ) ( )( ) ( )
chéng shì mín zú hù xiānɡ huān qìnɡ ( ) ( ) ( ) ( ) biǎo shì qí zhì
( ) ( )
二、 我会组词(10分)
其( ) 壮( ) 弯( ) 访( )
奇( ) 状( ) 湾( ) 纺( ) 刚( )钢( )
三、我会补充词语(6分)
( )苗( )长 风( )( )美 七( )八( )
绿( )成( ) 徒( )无( ) 三( )二( )
四、我会归类并抄写(6分)
有名 复杂 欢乐 安全 办法 轻重 方法 危险 快乐 简单
反义词:( )—( ) ( )-( ) ( )-( )
近义词:( )—( ) ( )-( ) ( )-( )
五、我能加标点符号,写在( )里。(3分)
1,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
2,爷爷买的枣儿真甜啊( )
3,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
六、我会连词成句,并加上标点。(6分)
飘着 蓝天上 几朵 高高的 白云
凶残的 怎么会 狼 跟小羊 呢 讲道理
七、我会填空(14)
1,梨树挂起金黄的_____________,苹果露出红红的_____________。
稻海翻起金色的_____________,高粱举起燃烧的_____________。
2,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有56个民族,我是______族人。我还知道几个少数民族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雨绵绵﹑一叶知秋”是描写秋天的词语,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描写秋天的词语。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晚饭后,我和姐姐正在门口乘凉。忽然飞来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我悄悄地跑去,把它捉住。大蜻蜓真漂亮!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着。
我真喜欢它,就拿着玩起来。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就把它放了。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对的画上“_______”。(4分)
蜻(qin qing)蜓 扇着(shan shanɡ)
乘凉(niang liang) 捉住(zhuo zuo)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4分)
漂亮---- 喜欢----
3、作者在描写大蜻蜓的外形时,具体地写了蜻蜓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 画出描写蜻蜓外形的句子(4分)
4、抄写短文中的比喻句(打比方的句子)。(4分)
在这个句子中把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
5、我非常喜欢大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了?(4分)
要了解“模糊种差释义法”,首先得了解定义法。所谓定义法,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任何一个定义都是由被定义项(被定义的词语)、下定义项(下定义的词语)和定义联项组成。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商品”是被定义项,即被定义的词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下定义项,即下定义的词语;“是”是定义联项。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属+种差定义法”,即下定义项是由种差和邻近的属概念组成的。用公式表示则是:被定义项一种差+邻近的属概念。根据种差内容的不同,“属+种差定义法”可以分为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功用定义和关系定义等四类。
“性质定义”是以事物的性质为种差内容的定义。例如:“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发生定义”是以事物产生、形成情况为种差内容的定义。例如:“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构成的图形”。
“功用定义”是以事物的功用为种差内容的定义。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关系定义”是以事物之间的关系特点为种差内容的定义。例如:“负数是小于0的数”。
在辞书释义中,“属+种差定义法”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解释明晰词语是非常有效的,它能够准确地解释明晰词语(即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上面所举对于“平行四边形”、“角”、“商品”和“负数”等明晰词语的解释就是如此。其实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解释模糊词语。那么,“属+种差定义法”在解释明晰词语与模糊词语时有何不同呢?关键在于:解释明晰词语时,用来表示种差的词语一般是明晰语言,如:“两组对边平行”是“平行四边形”的种差,“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是“角”的种差,“交换”是“商品”的种差,“小于0”是“负数”的种差。这些表示种差的词语都是明晰语言;而对于模糊词语,则往往用模糊语言来表示种差。这种用模糊语言来表示种差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模糊种差法”。“模糊种差法”能够准确地揭示模糊概念在内涵上所具有的模糊性。例如:
树林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比森林小。
森林通常指大片生长的树木。其中的“树木”是“树林”和“森林”的属概念,并且是明晰语言;“成片生长的”和“许多”是树林的种差,“大片生长的”是森林的种差,并且都是模糊语言。正是通过运用模糊语言来表示种差,这就揭示出了“树林”和“森林”的模糊性。又例如:
蔬菜可以做菜吃的草本植物。
水果可以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的统称。其中的“草本植物”是“蔬菜”的属概念,“植物果实”是“水果”的属概念,并且都是明晰语言;“可以做菜吃的”是“蔬菜”的种差,“可以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是“水果”的种差,并且都是模糊语言。番茄和西瓜都是草本植物,番茄“可以做菜吃”,但又是“可以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那么番茄是蔬菜还是水果呢?也正是通过运用模糊语言来表示种差,这就揭示出了“蔬菜”和“水果”的模糊性。
有时明晰词语的释义也可以运用“模糊种差法”。它一般是将种差分成偏正两部分,即一部分是中心语,一部分是修饰限制语。某些修饰限制语可由模糊语言来充当。例如:
霜是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
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是“霜”的种差,其中“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是中心语,并且是明晰语言,而修饰语“接近”则是模糊语言。这种使用模糊语言充当种差修饰语的方式,可以使明晰词语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对于明晰语言的释义,在种差中能够不用模糊语言的则宜尽量不用。例如《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和2002年增补本对“云”的释义分别为:
云在空气中由大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物体。
云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
“空气中由大量冰滴或冰晶组成的”是“云”的种差,其中“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是中心语,并且是明晰语言,而修饰语“大量”则是模糊语言。增补本的释义去掉了原来释义中的模糊修饰语“大量”,释义显得更为精练。
二、定量释义法
定量释义法与模糊理论中的“隶属度”这一概念密切相关。所谓隶属是刻画元素与集合、事物与类别之间关系的概念。隶属度是刻画这种属于程度大小的概念,即表示论域中的某个元素隶属于某个集合的程度,或者说,隶属度表示论域中的某个元素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属于某个集合的资格。既然隶属度表示在同一集合中不同的元素隶属于该集合的不同程度,那么这些隶属度不同的元素实际上就是一个变量,用变量x来表示这些元素,隶属度必将随着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关于变量x的函数。人们称之为隶属函数。设A是论域U上的模糊集合,隶属函数一般记为μA(x)。而μA(x)的大小就反映了元素x属于该模糊集合A的程度。这样一来,模糊语义便可以用隶属度的方法来定量化。例如表示时间序列的模糊词语“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在解释这些模糊词语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定量释义法,即把某个模糊词语当作一个集合,把该集合中的一个个对象作为该集合中的元素来考察,通过测定这些元素对该模糊集合的隶属程度,我们就可以用定量的方法来解释这个模糊词语了。例如:
早晨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上午一般也指清晨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
下午一般也指从正午十二点到日落的一段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隶属度的具体制定并非“一定如此”,它往往是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考察的对象、所处语境等情况而制定的,是“可以如此”,只要这些隶属度的具体数值符合规律就行。
三、形象描写释义法
所谓形象描写释义法,是通过描写模糊词语所指代的那一事物所具有的形象特征(譬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的形象特征)来释义的方法。描写事物形象特征的主要词语都是模糊语言。例如:
黄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
哄拟声词,形容许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
甜像糖和蜜的味道。
霉气霉烂的气味。
火热像火一样热。
以上例句就是分别通过描写模糊词语所具有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的形象特征来释义的。
四、比喻描写释义法
所谓比喻描写释义法,是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来解释模糊词语的方法。例如: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蛇行形容像蛇爬行时蜿蜒曲折的样子。
任何比喻都具有模糊性,因此这种释义方法特别适宜用来解释模糊词语的意义,并且在释义的开头往往有“像”、“比喻”或“形容”之类的模糊词语作标记
五、对比释义法
所谓对比释义法,是通过将两个具有对立关系的模糊词语进行相互对比来释义的方法。例如:
甘甜;甜美(跟“苦”相对)。
苦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相对)。
这种释义法往往在释义的末尾有“跟某相对”之类的词语作标记。
六、否定释义法
所谓否定释义法,是通过“不+反义词”的方式来对模糊词语进行释义的方法。例如:
丑丑陋;不好看(跟“美”相对)。
柔软软和;不坚硬。
这种释义法也适用于具有对立关系的模糊词语,因此在释义的末尾也往往有“跟某相对”之类的词语作标记,只不过它一般用于有标志单位的词语。例如跟“丑”相对的无标志单位“美”和跟“柔软”相对的“坚硬”就不宜使用“不+反义词”法来释义,即不能把“美”解释为“不丑”,不能把“坚硬”解释为“不柔软”。
七、比较释义法
所谓比较释义法,是通过将一组相关的模糊词语进行关系比较来释义的方法。例如:
集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比城市小的居住区。
市镇较大的集镇。
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
都市大城市。
“都市”与“城市”之间也具有大于关系,因此把“市镇”解释为“较大的集镇”,把“都市”解释为“大城市”。可见,运用比较法来解释这样的模糊词语,就显得准确而精练。
八、模糊义素释义法
“模糊义素”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如果同一语义场内的几个义位之间的区别义素具有模糊性,那么这几个义位的语义无疑也具有模糊性。这种具有模糊性的区别义素,我们称之为“模糊义素”。所谓模糊义素释义法,是通过在同一语义场内的几个义位之间寻找出它们的具有模糊性的区别义素来对模糊词语进行释义的方法。例如:
香:[+气味]、[+好闻]
臭:[+气味]、[-好闻]
长:[+两点间]、[+距离]、[+大]
短:[+两点间]、[+距离]、[-大]
“香”与“臭”的共同义素是“气味”,区别义素是“好闻”,并且“好闻”具有模糊性,因此我们称之为“模糊义素”。“长”与“短”的区别义素“大”具有模糊性:距离大与不大之间很难截然划界。这就决定了“长”与“短”两个义位的模糊性。把寻找出的模糊义素引入释义之中,就是模糊义素释义法。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香”与“臭”、“长”与“短”的释义分别为:
香(气味)好闻(跟“臭”相对)。
臭(气味)难闻(跟“香”相对)。
长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
短两点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
上述释义方法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释义的系统性。所谓释义的系统性,是指在解释某个词语的时候,不能孤立地去释义,而是要把它与相关的一组词语聚合在一起,通过对这些相关词语的某一义位进行比较,然后再进行释义。
综上所述,用模糊语言来解释模糊概念,照样能收到释义准确之功效。如果用明晰语言去解释模糊概念,有时反而会显得不准确。例如:
秃(人)没有头发。
秃头头发的人。
这里用“没有”和“”等明晰语言来解释“秃”和“秃头”,表达并不准确,难道只有头发的人才叫“秃头”吗?如果脱得只剩十几根头发,这算不算秃头?如果只有“头发的人”才能算是“秃头”,那么就不会有罗素的那著名的“秃头”悖论了。又例如:
文盲不识字的成年人。
科盲不具备科学常识的成年人。(《现代汉语词典补编》)
我们曾经对这两条词语的释义作了这样的评析:“不识字”是明晰语言,如果“不识字”的成年人是“文盲”,那么认识十来二十个字的成年人还算不算“文盲”?他们是否属于“扫盲”的对象?根据有关规定,成年人要认识1500左右的字才能算是“脱盲”。可见“文盲”不仅包括“不识字”的成年人,也包括那些“识字不多”的成年人。“科盲”也是模糊概念,“不具备科学常识”的成年人固然是“科盲”,只懂得一点点科学常识的成年人算不算“科盲”?其实,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说的“科盲”,往往包括那些对科学常识知之不多的成年人。可见这两个条目都是用明晰语言来解释模糊概念,但表达得并不十分准确。相应地来看《现代汉语词典补编》对“法盲”的解释,就比对“文盲”和“科盲”的解释要准确得多:“法盲,缺乏法律知识的人。”这里用的解释语是模糊语言“缺乏”,而没有用明晰语言“不具备”。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科盲”的释义已改为:“指缺乏科学常识的成年人”。可见运用模糊语言来解释词义,有时比运用明晰语言更为准确;有时运用一些模糊释义的方法来解释模糊词语,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词语教学的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级:识记、理解、积累、运用。识记是词语教学的最基础目标,运用是词语教学的终级目标。要想达到运用这一终级目标,必须以词语的理解、积累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应围绕词语教学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分步求得词语教学的实效。下面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下)语文27课《卖木雕的少年》为例进行说明。
1.词语识记。
词语识记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词语,正确地书写词语。在解决读音、书写的问题时,最忌心中无底,眉毛胡子一把抓,应抓住难点进行。在《卖木雕的少年》一课词语教学时,分组出示词语。原因是词语很多,可根据词语读音的特点、词语描写的对象、词语的字数、词性等给词语分类,便于抓住规律,学得方便,提高效率。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出售 驮着 象墩 掏钱 诚恳 猜测 遗憾 宾馆 吹拂 标准 沉甸甸
第二组: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第三组:爱不释手 语无伦次 清晰可辨 五官端正
从字数上看,第一组是两个字组成的词语,第二、三组是四个字组成的词语。从描写对象上看,第二组上面一行描写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下面一行描写木雕。从读音上思考,要求学生读准第一组的前鼻音,如象墩 掏钱 诚恳 遗憾 宾馆 标准 沉甸甸。了解abb式词语的音变规律(abb式词语第二、三字读第一声),并根据abb式词语的音变规律读准“沉甸甸”。从书写上看,比较难写的是卖、掏、辨、驮。设计“比一比”,再组词的练习,通过辨别识记字形。
2.词语理解。
词语理解是词语运用的基础,是词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词语理解的方法多样,关键是根据学生理解词语的难易程度,词语与细读文章关系的紧密程度等因素,采取恰当的方法。在《卖木雕的少年》一课词语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1)抓词语中的重点字、难字理解。如“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的理解,先告诉学生“释”在词语中的意思是“放开、放下”,“伦”在词语中的意思是“条理,次序”。然后让学生试着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2)链接资料理解。如理解“游人如织”,先给学生看织布机图片,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游人如织”就是描写游人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理解“景色壮观”,出示链接资料: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高120余米,宽达1800米,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莫西奥图尼亚”在当地语中意为“雷霆翻滚的云雾”。既让学生了解了瀑布,又让学生理解了“壮观”。
(3)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种方法是理解词语比较重要,比较常用的方法。如理解“名不虚传”,结合朋友的话和自己看到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名不虚传”的意思就是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此外,还有找反义词、近义词理解词语,在运用中理解词语等方法。
3.词语积累。
课标还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卖木雕的少年》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和运用中积累词语。在学生抓关键词语体悟内容之后,利用指名读、教师引读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直至背诵,达到读中欣赏、读中积累的目的。
如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美读的:百闻不如一见。我亲眼目睹大瀑布的雄姿,多么惊喜!(学生朗读有关瀑布的句子)在瀑布的不远处,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艺品的摊点。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学生朗读整体描写木雕的句子)瞧!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几个坐凳上。(学生朗读描写坐凳的句子)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导语暗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瀑布的句子,读出对瀑布脱口而出地赞美。在朗读描写木雕的句子中,整体读出带着惊喜之情,但有细腻的变化;读整体描写的句子,语速较快,读出看得眼花缭乱的感觉;读描写象凳的句子,语速较慢,重音轻读,读出细细欣赏的感觉。
在朗读之后,安排“说一说”、“写一写”的环节,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并在内化过程中积累词语。
4.词语运用。
词语运用是词语教学的终级目标。在阅读课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设计练习,进行词语积累的训练。在《卖木雕的少年》一课词语教学中,设计了两题词语积累训练。
[说一说]我会用上第一题中的词语介绍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你也可以这样说: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____________木雕被称为“非洲式照片”,瞧,__________________要是你到非洲,一定要带几个木雕回来做纪念。
[写一写]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色壮观,木雕琳琅满目,非洲,向我展示神奇的魅力。这天晚上,我顾不上旅途的劳累,写下了日记。我来帮着写一写。
( )月( )日 星期( )
关键词:打牢基础 拓展补充 链接生活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39-01
写作一直以来是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并没有寻找到提升习作能力的路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随文的仿写就是一种好尝试。
一、打牢基础,在词语的仿写中积淀语言
(一)感知词语结构,在凸显词性中丰富积累
教材中不少词语具有强烈的穿透性,给予读者鲜活之感,有的词语色彩明艳,形象意蕴十足。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品味与辨析,才能在感受过程中把握词语表达的特性,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中“饥餐渴饮”这个并列式复合词语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紧扣词语的词性进行仿写。很多学生纷纷调动原始的词语积累,罗列出大量词语:呼朋引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襟飘带舞、并驾齐驱……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依据课文中词语特点引导学生在深度辨析思考的基础上,链接词语积累,从而勾连出与此相关的词语,在仿写练笔中更新语言体系,起到了较好的表达作用。
(二)把握词语形式,在凸显积累中强化运用
在接触课文时,常常会遇到作者创新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仅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展现了事物的特性,还以新颖别致的视角触发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表达创造力。各种形式的叠词使用就是鲜明的例证。它们不仅形式上独特新颖,而且彰显文化意蕴。教师理应紧扣其形式在仿写叠词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叠词的仿写运用。
这样的仿写没有停留在对叠词形式的模仿上,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要求,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模仿运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实践运用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补充拓展,在语句的仿写中激发灵性
(一)以修辞为原点,仿写中提升语句感染力
学生习作中语言干瘪、苍白无力,主要在于语言表达中不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再现事物的内在特点,而且也能提升词语表达的水平,紧扣这一特点进行仿写,可以让学生在时间中强化感知意识。在《大江保卫战》一文中运用了一组排比句式描写了人民子弟兵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情景。在这一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哪里有……哪里就有……”的句式,而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名同学乐于助人的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一句式进行仿写训练,从而感受这一句式独有的表达效果。
课文中修辞手法的仿写,已经不再是机械刻板的模仿,而是学生在展开联想之后的有意创造。在这样的想象创造中,学生才能产生新的思想,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形成。
(二)以妥帖为核心,仿写中提升语言精确性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看似平淡,在具体语境浸润下却是作者的神来之笔,有效地刻画了文本中人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生命桥》一文中这样写道“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其中的“猛蹬”一词看似一个简单的动词,但读来令人心酸不已。这一“猛蹬”不仅展现了年轻羚羊获得新生的路径,还加速了老羚羊死亡的速度,凸显了老羚羊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而阅读中,教师引领学生感受“猛”对心灵形成的冲击。而在模仿指导中,教师则引导学生描写爸爸爱读书的描写。学生在充分运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父亲读书时的状态进行了白描式的刻画,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三、链接生活,在语段仿写中提升能力
仿照文本中的语段由于关注内容的不同,难度比仿写词语等要高出很多。但不管怎样,都有规律可以遵循。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表达本位的理念和意识,引领学生不断思考:这一语段作者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学生在深入感知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语段是学生习作走向篇章的过渡阶段。仿照语段是夯实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平台。而在教材文本中从不缺乏精彩的语段描写。教师要引领学生从遣词造句的细节跳出来,以语段的整体视角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促进写作方法的更新。例如,郑振铎在《燕子》中描写外形美一段时,虽然言语不多但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创作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悟时,探寻出以下几个表达方法:首先,作者选用了能够凸显燕子外形特点的几个重要部位,凸显了燕子的特点;其次,作者采用了由部分到整体的表达顺序,凸显了作者的创作思路。这种写作着墨不多,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燕子的特点。教师现场出示了珍珠鸟的外形图片,要求学生在细致观察中找准事物的特点,利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趁热打铁模仿练笔。
总而言之,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首先源于对课文内容的有效模仿,只有在模仿阶段让学生享受到仿写的愉悦,才能树立学生习作的信心,从而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千( )百( ) ( )( )勃勃 德( )望( )
慢( )斯( ) 不( )不( ) ( )( )不吭
二、填上合适的词。9%
一( )墙 ( )的稻田 ( )地走
一( )马 ( )的乐曲 ( )地问
一( )秤 ( )的感情 ( )地看
三、选词填空。6%
感觉 发觉 察觉
1.我的心事到底还是被母亲( )了。
2.熟透的杨梅太甜了,吃起来都( )不到一点酸味了。
3.掩耳盗铃的人刚把手触到门铃,就被人( )了。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
1、一个人无论( ),都( ),要( )。
2、( )照在( ),没有( ),湖面( )。
五、将下列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4%
( )许多行人被吸引住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拉琴。
( )有一天,他在河边练琴,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
( )聂耳拉小提琴的时候常常会入迷,忘了周围发生的事情。
( )悠扬的琴声飘荡在林间小路上,人们久久不愿离去。
六、读一读,连一连。10%
独坐幽篁里 早有蜻蜓立上头 王维
蓬头稚子学垂纶 弹琴复长啸 胡令能
平明寻白羽 侧坐莓苔草映身 卢纶
月落乌啼霜满天 没在石棱中 张继
小荷才露尖尖角 江枫渔火对愁眠 杨万里
七、阅读。29%
小老鼠赏花(14%)
春天到了,山上开满了wǔ yán liù sè()的鲜花,小老鼠哼着歌儿去赏花。
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小老鼠踩着了路旁的一朵蒲公英。“对不起!”小老鼠连忙说。
蒲公英那长长的茎都被踩弯了,可它还是摇着头说:“没关系,我不会倒下,我要坚持到花开的那一天,让更多的人来xīn shǎnɡ( )。”
小老鼠感动了冲着太阳喊道太阳公公快让蒲公英开花吧太阳听了它的话,把温暖的阳光洒在蒲公英的身上,蒲公英开出了美丽的花儿来。
1、拼读音节,将词语写在文中的括号中。(2%)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
急忙( ) 感激( )
保持( ) 暖和( )
3、在里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2%)
4、“着”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在“小老鼠踩着了路旁的一朵蒲公英”这句话中应该读(zháo zhe),用“√”勾出。它还可以组成词语:( )(4%)
5、小老鼠为什么而感动呢?请用“ ”划出相关的句子。(2%)
乡间绿阴(15%)
乡间,是树的天地。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 悟)桐树。梧桐树枝连着枝,叶盖着叶,像绿色的长廊。小河两岸是成行的柳树。柳条儿细细的,柳叶儿绿绿的。山坡上松树和柏树高大挺(拨 拔),枝繁叶茂。农家小院的前后种(植 值)着果树,有桃树,有梨树,有杏树……春末夏初,各种果树舒枝展叶,郁郁葱葱,一(座座 坐坐)农家小院就掩映在浓浓的树阴之中。
1、把括号里错误的字划去。(4%)
2、文中描写植物长得茂盛的词语是( ) ( ),
你能再写两个描写植物的词语吗? ( ) ( )。(4%)
3、用” ”划出文中的比喻句。照样子写一写。(2+3%)
,像 。
4、短文中“农家小院的前后种植着果树,有桃树,有梨树,有杏树……”句中省略号(……) 表示( )。(2%)
A、省略了其他的果树 B、省略了其他的景色 C、省略了其他的人
1.认识课后生字。读读记记“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目不暇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教师准备非洲风情风光的碟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质疑文题1.导语:同学们,17世纪英国名作家汤玛斯布朗曾经写道:"人类总是向外追寻那原本就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奥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非洲的原始与神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
2.资料交流:通过课前的查阅资料,你对非洲有哪些了解?
师:今天我们先来聊聊非洲。板书:非洲(同学们交流以前对非洲的了解。)
生:我从以前学过的课文《梦想的力量》,知道非洲是一个缺饮用水的地方!
生:非洲黑种人居多,非洲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生:非洲是个贫穷落后,怪病丛生的地方
2.师:在人们的印象里,恐怕非洲是要和贫穷、落后、灾难、疾病联系在一起的。其实那是非洲政治、经济落后所导致,今天,老师却要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非洲(师板书:彩色)3.出示课题"彩色的非洲"。课题质疑。如: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
3.: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大家坐好,非洲之旅已经开始了。
二、检查预习情况,走进非洲
1、检查词语认读。
(1)预习课文时,通过你的各种努力,这些词语,都会读了吗?(课件出示下列词语)
炽热 天穹 硕大 聆听 粗狂 含情脉脉
扎伊尔维加龙 奥旺多省 扎伊尔戈马
色彩斑斓 湛蓝 殷红
(2)找找词语排列的规律。第一组为易读错的生词,第二组为难读的非洲地名,第三组为描写颜色的词。
(3)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认识两种颜色:湛蓝—蔚蓝 殷红—暗红
2.紧扣“色彩斑斓”,感知课文。
(1)浏览课文,划出表达作者对非洲整体感受的两个句子。
生: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生: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师随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课件)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都是感叹句,一个在课文的前面,一个在文章的最后,前后呼应,与课题照应
生:表达出了作者对非洲的赞叹之情!
师:作者在赞叹什么?
生:(齐)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3.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可以做一下摘记,读后同桌之间交流.
师课件出示填空题: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学生汇报
师结合此处课件,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出示课文中的原句,读一读。
关键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
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思考: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三、研读重点句段,感受彩色非洲。
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课文里的语言也是丰富多彩的。
1、 寻找描写颜色的词。
(1)像“色彩斑斓”这样描写颜色的词就用了好些,你能找出几个来吗?跳读课文,划词,交流。
单色词:蔚蓝、殷红、金灿灿、
双色词:白里透红、红绿相间、黄中透红、
多色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七彩、五光十色、花花绿绿、多姿多彩、
(2)在寻找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中你有什么感触?(非洲的色彩不仅多,而且大多鲜亮耀眼;
作者描写颜色的词语很丰富。)
2、 自主研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课文不仅用了丰富的颜色词汇描绘彩色的非洲,还用了许多独有的方式展现非洲的五彩斑斓。
(1)选择最吸引你的一段文字细读,感受非洲的魅力和课文语言表达的特色。
(2)汇报交流。(抓重点句段交流)
语段一:彩色的植物
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颗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
A、引导学生体会:a、句中连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展现了树开花的奇丽景色。b、这里如此细致地描写树开花的情形,是因为这是非洲的特色。相比,前面略写花开花则是因为太常见了。
B、指导有感情朗读。
语段二:七彩的动物
“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在不断变换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令你目不暇接,不住地发出赞叹。。。。。。”
A、通过朗读体会:颜色在变换更能表现非洲蝴蝶的色彩缤纷,与众不同。
B、想象:游客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语段三:多彩的日常生活
A、这段话里描绘了几幅非洲人民彩色的生活画卷?(花花绿绿的服装、五光十色的食物、绿树红花的住房)
B、猜测非洲人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热情、乐观、、、、、、)
语段四:缤纷的艺术
A、用排比句概括非洲的绘画、工艺品、音乐和舞蹈艺术都是彩色的。
B、播放非洲的音乐、舞蹈片断,感受非洲艺术的热情奔放和其中涌动的非洲人民的生命激情。
3、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过渡: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呢?
(1)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
(2)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和“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
(3)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作者联想丰富,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一棵似一团火,一排是一片霞。到了开花季节……就像置身于花海深处”,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四、拓展资料,课堂小练笔:
1、对于刚才播放的非洲舞蹈的片段,尝试运用富有色彩的词语,富有画面的事物,富有节奏的句式,选择一种或几种表达方法,来写一写非洲人的音乐、舞蹈带给我们的色彩斑斓之感。
建议:关注表情,衣着,妆容、动作等
有时……有时……
时而……时而……
2、学完课文,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现在自己对非洲的印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是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的载体。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读者的阅读首先接触的就是语言。可见,阅读教学应从语言入手,厚积基础,由此做纵深挖掘,已达到积累的实效。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语言贫乏,词汇储备不如人意,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内容枯燥,错别字频现,词语运用空乏元力。究其原因,在于近几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字词教学有所忽视,甚至到了高年级出现字词被架空的现象,有些课堂即使有字词处理的痕迹,也是极其轻描淡写的。是不是语文素养不包括字词的掌握,或者是学生的字词自学能力达到了让我们可以放于不管的地步呢?其实绝对不是这样,语文学习应从字词开始,语言积累首先来自扎实的词语积累和训练。
首先,我们要把课文中生宇新词的教学落到实处。
低中年级固然要把文本中生字、新词的教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高年级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对每一课的生字、新词的音、形、意进行梳理。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时识记生字、新词的音、形,查字典理解词意。这无可厚非,但课上我们必须认真检查,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个别多音字或字形复杂的字要特别指出来。而结合文本具体语境理解词语、识记词语,效果更理想,同时还可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其次,要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及生活用词的习惯。
可以让学生留心摘录课外阅读中的精影词语、生活用词等,教师定期检查督促,从而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再如,教苏教版三年级课文《石榴》第二自然段时,我以课文中描写石榴树的有关句子为“触发点”,让学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式,进行造句训练。教学中,先用课件让学生看石榴树,读课文中描写 石榴树的句子,然后提问:“看到这石榴树,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词来形容? ”接着让学生将“美不胜收”这个词用在这里,说说看到石榴树后的感受。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用“ 的 ,像 ”句式,来形容石榴花的花骨朵、刚开的石榴花和完全开放的石榴花。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情绪高涨,发言精影不断“火红的花骨朵像装满美酒的小葫芦,我要把它送给爸爸。”“刚开的石榴花像小铃铛,挂在小狗脖子上,让它更生气”这样的描写性造句训练,既让学生感受到了石榴花之美,也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
第三,要指导学生运用词语。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好词语,如形近字组词、联系上下文填成语、根据词语不同意思造句、用给出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等。只有常用,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字词形成积累。有些练习过去只被一些教师在复习时所用,这样做至多只能让学生一时强记着,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语文基本功是平时点点滴滴积累所成,字词教学应功在平时,必须长期坚持。其次,把握文本重点词句,提高语文训练效率。当前不少语文课堂训练缺失,一堂课下来,笑过了,闹够了,可课上学生读透了没有,语言训练了多少,却要大打问号。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课上接受知识的能力还不强,这就要求课堂上应该减少不必要的于段,减少环节,多关注文本细节,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对于理解文本有重要意义或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的重点词句,进行扎实的读写训练。我曾有幸听过于永正老师执教《杨氏之子》这一课,于老师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从读通到读懂,直至能背诵。接着引导学生发现文眼“聪惠”,并紧紧围绕“聪惠”展开教学活动:先让学生寻找“杨氏之子”的“聪惠”表现在哪里;再由“惠”字含“有教养”之意,又让学生谈“杨氏之子”怎样有教养;最后要求学生想象写话,充实文本内容。学生无论是写人物外貌,还是写人物语言,都能突出人物的“聪惠”。这节课于老师紧扣“聪惠”一词,带领学生品赏文本、品读人物,课堂结构简单,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却很深刻,读写训练更是扎实高效。
第四、填补文本空白,进行想象性语言训练
王尔德说过“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好的作品总会给读者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即“文本空白”。文本空白看似小而无痕,却是进行想象性语言训练的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