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展示设计研究范文

展示设计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展示设计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展示设计研究

第1篇:展示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商业展示;视知觉;设计语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57-01

一、信息时代下商业展示活动的背景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商业展示设计所产生的变化特点:

1、店面设计理念的变化。不同于传统店面的简单布置,当前的店面设计已囊获了周边景观设施、店外空间、橱窗、招牌、主入口立面,甚至商场建筑物整体形象等多种设计元素,通过基于统一性或风格化的形式特点来营造出独特且个性化的视觉空间,其标示性更为突出,品牌概念更为统一。

2、空间环境设计理念的变化。展店内的主要空间已由个体向群体改变,即由“买方”与“卖方”共同构成展示环境。

3、营销方式设计理念的变化。商品的售卖方式和交易过程由普通的购买行为上升为商品体验或品牌忠诚度的形式升华。

4、重视品牌形象与文化理念的策划。展示的重心从独立商品的功能价格逐渐向整体品牌和文化延伸倾斜。

5、重视商品陈列的视觉传达效果与艺术审美特点。外部环境的设计不再只是为了承载或突出商品本身,而是用于反映整体的品牌形象或概念形态。

二、商业展示设计中设计语言所构成的形象信息

设计语言主要是指通过视觉形象的建立来补充或替代语言描述的作用,不论是立体影像或平面图形,观者与设计者都可借助视觉化的形象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一种视觉语言。其注重瞬间的画面感与下意识感官的思维沟通,是在经验与理智的过滤下,对事物的本质内容直观的把握。这种语言的沟通是建立在观者与设计者互相认可的前提下,用两者都可接受的视觉语言进行陈述,这样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人们的眼球,并促使其对视觉形象进行联想。

三、分析与探讨商业展示设计中设计语言的发展方向

1、由单一的设计方式转换成多感官的感知设计。在商业展示设计中,随着人们审美阀值的不断攀升,仅仅在视知觉层面上进行的设计努力已显得力不从心,人们在思想意识上甚至于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辨,使越来越多的人已不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审美,他们更加注重综合感官所带来的愉悦与兴奋,将审美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商业展示中把信息展示与人的感官需求紧密联系,是否能有效地取悦或说服感官,成为决定商业展示活动成败的关键。

2、“数字化”的设计观念。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古至今,每一种新设计工具的出现都会使设计、生产方式产生相应的变化甚至巨大的变革,虽然传统的图纸化设计方式还有所保留,但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三维空间化设计已是当前展示设计的一种趋势,其在直观性、易用性和多维度交叉工作模式方面有着传统设计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3、“偶发性”和“互动性”的设计观念。得益于空间设计软件的逻辑命令操作方式,展示设计过程中,各个层级是可逆和易于调整的。设计者可在设计初始就明确设计意向,规划好整个设计构建流程;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的任意节点插入新的调整变动,空间设计软件会自动对最终结果进行实时回馈,虚拟空间中的很多有机曲面或不规则结构和效果往往就是这样偶然产生的,这极大地丰富了设计手段和创意元素,甚至还成为很多设计者刻意追求的设计结果。

创造性的思维都来源于视觉思维或其形成的意识流。在虚拟空间中的展示设计模拟,可方便灵活地调整视图观察角度,避免视觉盲区,编辑工作始终是全角度进行的,这为设计者建立连续的视觉思维创造了条件。无论是进行移动、旋转等简单操作,还是对设计对象加入命令变动或材质灯光设置,系统都能即时更新显示,由此提供了非常全面的视觉信息传递。设计过程不存在时间差,从而保证了流畅度,形成设计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

结语:信息传播是商业展示活动中最基本的要务,寻求某一商业信息被目标消费群体认知进而产生积极地反馈,从而达到商业促销或品牌宣传的目标是商业展示活动的主要目的。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数信息通过视知觉方式进入我们的大脑,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无疑增加了我们的视觉负担。当前商业展示设计语言伴随着新的设计理念的更新和设计技术手段的变革而不断发展,不论在特展展示中体现个性的视觉元素的构建,还是标准展件构成的功能空间的衍生,亦或是传统商业空间中的界面构建和照明材质的更新,都体现出设计的时代性和数字化、虚拟化趋势。

第2篇:展示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渤海国 遗址博物馆 展示设计

遗址博物馆是建立在遗址之上或遗址区范围内的,以保护遗址、研究遗址和展示遗址为其主要任务的博物馆。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在空间上属于遗址保护区建馆的模式,内容上以展示上京城遗址为主,同时将渤海国的历史、经济、文化贯穿于展馆之中。作为唐代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在唐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展示设计需要在满足博物馆信息传达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挖掘地域形式语言,展现渤海国灿烂的海东文明。

一、项目背景

渤海国是唐朝册封的中国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结合靺鞨诸部及其他各民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建于公元698年,亡于公元926年,历经229年,更迭15世王。公元755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迁至上京为国都达160余年,创造了“海东盛国”的灿烂文明。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境内,为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渤海国古遗址,遗存包括内、外城墙和宫城三部分,王城整体形制模仿唐长安城。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1943平方米,主要展示渤海国的历史、经济、文化和上京城遗址,承担着对渤海国出土文物保护、研究、传播教育和展览的功能。

二、总体构思

(一)设计理念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在科学内容研究基础上有特色的艺术创作活动,它既要符合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又要符合博物馆展示的特殊规律。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首先以史实为依据,以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陈列内容及形式以遵从科学性为前提,无论是内部空间的装饰纹样,还是场景复原等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都不能违背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所提供的科学信息。其次,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遵循合理的空间尺度,突出展示与观众的互动性。再次,挖掘地域语言,体现上京城地方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达到展陈内容与展示形式的统一。

(二)空间布局与流线组织

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主要包含展示空间和其他附属空间。展示空间以序厅为中心,将展示渤海国历史、上京城遗址、渤海国文化和经济的展陈空间分列序厅两侧。布局方式采用“走道式”,总展线长341米。由于序厅位于两个展厅中间,为避免展示过程中断和参观流线的交叉,在大厅中多功能厅墙体前设影壁墙,与多功能厅墙体形成通道,使观众从第一展厅出来后通过序厅中的通道直接到达第二展厅。这样就将陈列布局和展厅的流线组织进行了统一设计,既回避了建筑空间的不足,又保证了线性参观流线的通畅和连贯。

为避免直白的叙事性展示方式,合理布置展示节奏,在整个参观路线中均匀布置能够调动观众情绪的亮点,如第一展区中设置“朝唐纳贡,渤海中兴”的场景复原。第二展区中有结合数字设备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的上京城遗址复原模型以及渤海国王子归国的主题半景画等,增加了参观过程中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有效合理的组织路线使展厅形成连续统一的展陈空间。

三、设计深化

在方案整体思路确定后,为进一步阐释设计主旨,研究上京城遗址博物馆的特殊属性,分别在不同层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化处理,以便更深层次诠释展示主题,完善设计方案。

(一)展示空间意象的塑造

展示空间意象通过实物、道具、材料、影像、肌理等一系列传播要素,对展示空间主题进行有意识的构建、强化与渲染。空间意象的真实来源于对遗址本来的面貌、历史环境的深入认识,立足于对确凿的历史事实、文化个性的真实汲取。其目的在于恰如其分地烘托展示气氛,在人与展示空间中搭建内在联系的关系场。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在空间意象上着重体现历史感的营造,针对该馆非遗址实物的展示,需要有意创造与渤海国有情感联系的意象性空间,有助于拉近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

序厅是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需要调动各意象元素来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将观众迅速拉进渤海国的历史氛围中。渤海国与唐朝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水路,东渡日本也依赖航行,水陆交通在渤海国的对外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序厅正中复原波涛中行驶的渤海船只,表现海东盛国渤海远航朝唐的历史画面。船后设置大型影壁墙,墙面采用遗址中散落的砖瓦堆砌而成,形成特殊的历史肌理,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砖瓦而获得直接的历史信息。影壁墙上镶嵌唐都长安城浅浮雕,既说明渤海国是唐在东北的属国,也暗含了上京城仿唐都长安建设的意义。影壁墙画面以唐文宗在致大彝震敕文书中,盛赞渤海“遵礼仪而封部和乐,持法度而渤海晏宁”等句为画面题记。这样,通过“象”的创造与“意”的建构,向观者更好地传递博物馆空间主题的内容与信息。

(二)历史真实信息的传递

遗址博物馆的特殊性在于需要展示历史原貌,但古代渤海国的视觉图像保存并不完整,已经没有办法得到特别准确的资料,给展示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展示设计的表达上,主观上不臆造历史片段,力求传递正确的历史信息,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和文脉的延续性,反映历史真正的文化内涵。如在渤海国十五王的展示过程中并未采用原老馆中后人刻画的形象,而是在玄武岩制成的石碑上刻录以唐楷写就的渤海诸王世系表(渤海国没有本民族自创的文字,而是通用汉字)。同样,在渤海国族属的部分中,渤海国姓氏墙中主要姓氏都以出土的文字瓦中的文字展示,保证展示信息的真实性。

(三)地域特征的体现

采用地域性设计手法,将地域性元素与展示设计结合,丰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形式,加强展示形式与遗址的内在联系。渤海国考古发掘显示上京城的城市建设、建筑形制及建筑构件装饰风格等都受唐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材料选择上,展陈空间使用了上京城遗址中使用较多的玄武岩、土坯、木材等天然材料。展馆中将当地盛产的玄武岩石材大量应用在主要墙面、地面及雕刻构件上,与遗址产生直观的联系。序厅夹道两侧的墙体采用堆砌成的土坯墙面,增强墙面肌理和视觉震撼力的同时与遗址中城门夹道的土坯墙面形成历史的对话关系。艺术造型的处理上,把遗址的地域性符号表现在展陈环境中,保持渤海国遗风。如将序厅地面用渤海花纹方砖做铺装收边,两个承重柱做唐柱式处理,柱础采用玄武岩并与遗址中处理的方式相同,不做刻意雕刻修饰,循石而凿,柱础风格雄浑、粗犷。

(四)数字技术的应用

遗址博物馆中的展品普遍观赏性较差,需要改变传统博物馆中实物加图版的单向型展示方式,在展示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来弥补缺陷,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多维性和体验感,力求将专业性、学术性与观赏性、趣味性紧密结合。在展线各环节设计一至二个亮点,营造气氛,以多元化的展陈手法全方位展示渤海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状况。

渤海国上京城“三朝”制的展示即采用三维投影互动沙盘模型,将互动投影的三维数字技术与传统的物理沙盘模型进行无缝结合。依据渤海上京遗址宫城与皇城平面图制作传统模型,观众可通过看台上的电脑设备与沙盘互动,利用虚拟三维图像技术可以在沙盘上切换渤海宫城南门与丁字街广场、1号殿、2号殿。同时大屏幕投影会分别将举行外朝、中朝、内朝的盛况在对面的屏幕展现出来。参观者可以最快速地获取生动逼真的动态信息。在展示渤海国墓葬的内容上,由于考古发掘的墓葬较多、较分散,如果采用传统展板的形式占用面积较大,且展示内容枯燥,展示方式平淡。因此采用3D影像技术,将投影打到地面突起的台基上,地面上设置感应装置对应渤海国早、中、晚期墓葬形式,投影会随着观众的脚步切换内容,增强了观众的临场感。

结语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渤海国存在与发展最直接、最客观的真实写照,它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在尊重历史价值与实现现代展示手段等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博物馆作为渤海国尤其是上京城的传播媒介,在展示东北地区渤海文化与唐文化的历史渊源,挖掘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课题编号C058)

参考文献:

[1]张男.遗址博物馆建筑研究——“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初探[D].天津大学,2004:9—30.

[2]梁乔,梁华.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空间意象创造[J].四川建筑,2001(5).

[3]谭红毅,董智.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建筑遗址保护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10).

[4]鞠叶辛,梅洪元,马维娜.寓历史于当下,融深思于淡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方案设计[J].建筑实践,2010(3).

第3篇:展示设计研究范文

展示与互动的相关理论

展示活动的设计是一门综合了现代设计艺术和设计科学成果的综合性设计学科。在有限的空间和场地内,依附于各种展示手段和信息载体,如展品、道具、文字、图表、文字、多媒体等进行高效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通过不同的手段调动人的心理感受、生理感受而创造人性化环境的行为。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将“以人为本”和传统的“以物为本”同等重视起来,将蕴含着丰富文化背景的实物,从参观者的需求出发,以代表着时代的展示手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展示给参观者,以人为本将体现在博物馆展示自始至终的方方面面。

博物馆互动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博物馆的功能往往忽略了参观者的感受,基于博物馆的服从于“我”,我摆什么你看什么,一整套围绕着文物的收藏、陈列、教育的行为模式,造成了原有的博物馆观念和行为模式越来越显示出迟滞、僵化、毫无生机,我们不禁要对“被动”的模式提出质疑。以一种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突破原有模式应运而生,强调人“主动”的规划和策略,以参观者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自身与市场需求的契合中生产文化产品,实现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人性化实际是指人类生存意义上一种最高设计追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是运用与人机工程学与物的设计,展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产品、人与自然和谐的结合设计。一般研究体系为:(1)人的“舒适感”物理层面。(2)人的“亲和感”的心理层面研究。(3)弱势人群的需求。(4)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层面研究。(5)针对文化层面的人性化。

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的策略与应用

很多展品不适合直接陈列,需要经过一定的设计之后,才能有效地与参观者进行互动,有效地表现出展品的内容与美感,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设计展品并充分考虑互动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1.“静态”博物馆互动设计

“静态”形式对于珍贵艺术品和历史文物等静物更适于观察、鉴赏和研究,暗示的导览形式则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展示,是相对较高级的导览方式。例如场景还原的设计方法,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微缩的故事,场景是剧情发展的构成单位,将展品在合适的环境中展开,这样会使展品超出本身所传达的作用,场景作为“角色”,叙说着展示的内容。对于参观型的展示场景,不通过简单的罗列,而是把参观者的情绪和视觉融入到环境之中,采用场景还原的方法使展示空间叙事更加直观、生动。

2.“动态”博物馆互动设计

动态”形式的主动性的引导导向明确,能够明确、清晰地指示人们的行为。例如电子多媒体的互动展示中的幻影成像技术,它是基于“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将所拍摄的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角色扮演和模拟实践的展示形式,满足了教育学习经验理论中“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理论。

3.“数字化”博物馆互动设计

第4篇:展示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娱乐经济;导向性;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60-02

展示设计在当今娱乐业中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娱乐文化产业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跃,这主要归功于政府的不断扶持、娱乐行业的国际化以及娱乐时代的到来。娱乐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发展最早的文化市场产业门类之一,统计资料显示,“‘九五’期间,我国娱乐业共创造增加值500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份额的48.9%,‘十五’期间,娱乐业共创造增加值735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9.6%”。①在娱乐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能否将展示设计合理的应用到娱乐领域已成为带动娱乐业发展的关键。

美国娱乐界权威人士沃尔夫在《娱乐经济》一书中指出,人类即将进入娱乐经济时代,“娱乐因素”将成为产品与服务竞争的关键,消费者不管购买什么,都在寻求其中“娱乐”的成分。在这种“娱乐导向消费”的趋势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服务提供娱乐功能和娱乐因素。②能让人感受到轻松有趣,跟休闲娱乐有关的人和事物都是娱乐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展示作为娱乐传播的媒介更是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展示设计无疑能够将娱乐程度最大化,人们在感受娱乐带来的愉悦感的同时也提高了消费欲望,这就必然会带动娱乐经济的发展,因此不仅“娱乐导向消费”,好的设计、陈列展出也必将刺激消费。

当今娱乐活动日趋成熟,其中所展示的技艺性、交际性、趣味性也越来越明显,在体现这些特性的基础上展示的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在娱乐业正形成一股标新立异的独特潮流,它不断地更新自我,不断地与世界文化交融,娱乐中的“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又在不断变化,国际娱乐浪潮变得难以预测,展示作为娱乐首要的传播途径成为了联系娱乐现实与未来的关键。

以娱乐为导向的展示设计,即包含展示设计的范畴,又与娱乐息息相关。可直观归纳为在娱乐环境下以娱悦大众为目的,带有娱乐主题的展示设计。娱乐导向性展示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将大众愉悦程度最大化并尽可能的展示主办方所要传达的信息。然而,娱乐展示设计不等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一般商业性展示设计,部分娱乐展示设计带有公益性,如节日游行、灯节、庙会等由政府举办的群众集会型娱乐展示设计。

本文将对娱乐展示的来源与发展以及具体类型展开研究,从设计的角度去分析形形娱乐展示活动以及其中的利弊,以其探索一条符合娱乐展示规律的设计思路。

一、娱乐展示的发展

展示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阶段性发展逐渐形成的。展示的主体、对象、手段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完美的沟通效果。以娱乐为原始目的的展示设计在封建社会主要成为了满足统治者欲望的工具。而被统治阶级的娱乐则多局限于街头杂耍等至今流传的传统娱乐活动。

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各国举办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工业产品博览会,以此来推广本国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新产品,从而提高自身知名度增加国际影响力。1851年伦敦举办了首届博览会――水晶宫博览会,在此后的时间里国际会展业迅速发展,经历了产业化、市场化、主题多元化的阶段。进入当代,会展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成逐年上升趋势,现在全球每年国际性会展总开销达2800亿美元之多③。在这种情况下,会展业逐渐呈现出其全球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趋势,与娱乐业相关的展示设计的也日渐增多,大型的娱乐活动都需要专门的展示策划,而单纯的策划往往在设计上缺乏对美的感知力,专门的设计人才又对娱乐业的形势与运行知之甚少,因此专门的娱乐展示策划及设计实际上长期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

我国的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正发展迅速。1951年我国参加了“莱比锡春季博览会”,我国会展业由此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会展业在我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具体表现在“会展业的举办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会展的规模不断变大,种类也日趋繁多,其中娱乐类展示占展示总规模的40%左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娱乐业在文化产业中比重的增加,这一数字也在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据最新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已有大中型展览场馆150余座,室内展览面积超过了300万平方米,每年举办的展览会有3000多个”④,其中有半数以上来自娱乐业,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正进入娱乐展览大国的行列。

二、娱乐展示设计的类型

从奴隶社会晚期至今,表演艺术作为一门传统的文化产业具有较长的历史。所谓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同样也是在剧院、舞台等演出场所以多媒体或其他现代技术为传播媒介的展示类型。在娱乐展示中,演出是最主要的展示形式,其目的是让观众获得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或以别出心裁的方式与观众互动,刺激观众的激情从而促进娱乐消费。根据演出场所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娱乐展示中的媒介类型的设计分为开放式娱乐展示设计与封闭式娱乐展示设计,此外还有一种娱乐展示活动是由政府或相关组织主办,旨在满足群众节日、宗教生活的需求以及提高民族意识,本文根据其规模和特点将其称之为运动集会型娱乐展示。

(一)开放式娱乐展示设计

开放型娱乐展示设计,顾名思义,是指在娱乐展示设计中的场地选择为开放式空间,而选择开放式空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娱乐现场规模较大,二是其面向的受众数量巨大。常见的开放式娱乐展示有演唱会、动漫展、电影展及电影节,在场地的选择上,多为中大型的露天场所,如城市中央广场、露天体育馆等。

(二)封闭式娱乐展示设计

封闭式娱乐展示设计与开放式娱乐展示设计的形式不同,它的规模较小,受众较少,因此采用封闭的空间设计形式。封闭式娱乐展示设计灵活性较强,前期经济投入也较小,运作次数也较多,在场馆的选择和设计上要比开放式娱乐展示设计简单灵活。此外封闭式娱乐展示设计多为演艺类娱乐,更加注重影音娱乐的效果,如何在小空间内将娱乐效果最大化是封闭式娱乐展示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常见的封闭式娱乐展示有室内演唱会、演艺厅、戏院等。

(三)运动集会型娱乐展示设计

运动集会型娱乐展示设计是指一定时间内人们根据不同的节日或传统进行的周期性的集会、游行等娱乐活动,其特点是群众聚集量较大、机动性较强,常见的运动集会型娱乐展示有庙会、节日灯会、节日游行等。

三、娱乐展示设计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娱乐展示所涉及的领域变得越来越广泛,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突破了原有的限制,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设计上娱乐展示也无可厚非的体现出其多元化的风格,尽管面对的受众各有不同,但展示传达出的娱乐信息是无国界也无文化隔阂的,无论你身处何地,感受到的都是一种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这也正是如今娱乐展示高度国际化发展的原因之一。然而由于当代设计上的复古主义潮流及传统元素流行化的发展趋势,娱乐展示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保留了其地域性特色和传统风格,传统的设计元素开始受到越来越的关注。

(一)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运用

在娱乐展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现代化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各国都有体现其自身传统价值的设计元素,如美国的印第安元素、巴西的桑巴元素、非洲的土著元素等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也比如我国传统神话故事在动漫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等。

“西方的图形艺术一般认为是源于古希腊文化,时间约在公元前750年至前338年间,亦即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也有认为西方的图形艺术,应追溯至法国的拉斯科洞穴中所发现的动物壁画,则距今已超过15000年。” ⑤

如今大量的设计师习惯将传统元素放置于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不仅有着现代化的外表,还赋以其传统内涵的诠释,可谓一举两得。以有着“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美誉的巴西狂欢节为例,节日中行走在大街小巷的彩车表演、桑巴舞表演等都尽显独特的“巴西风情”,而其有的图形图案为狂欢节也大放异彩。

在我国传统图形多种多样,从原始图腾到宗教礼仪,传统元素影响着中国5000年的文化历史,直到现在传统的影子还比比皆是,也影响着老百姓道德及审美的标准。我国传统装饰图案从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仰韶文化中的三鱼纹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多人舞蹈纹样彩陶盆等等,都是我国传统图形的雏形,这些图形不仅可以古为今用,还能够为娱乐展示中创作由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图形提供大量灵感和素材。传统元素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现象的娱乐展示是不能脱离民族文化这个大环境的,只有更好地从传统民族文化中吸取、传承、创意和发展,才能做出老百姓喜欢的设计。所以中国传统元素在娱乐展示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更好地利用传统元素才能够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内蕴。

我国传统元素形式多样且涉及范围较广。《岁寒三友》中记载了我国传统的图形纹饰的十大类型:“龙纹图案、凤纹图案、吉祥图案、汉字图案、仕女图案、花边图案、花卉图案、十二生肖图案、瑞兽图案、建筑装饰。” ⑥在娱乐展示中,较为常用的传统元素有蝠、鹿、鱼、鹊、梅及“岁寒三友”等图案,多用来表现“祈福”与“歌功颂德”等场景。此外,龙、凤、鸳鸯、仙鹤、熊猫也常被用在动漫领域,用来表现中国特色的卡通造型。

此外,各种传统节日中的娱乐展示也成为传统元素现代化运用的大舞台。如元宵节上的“正月十五闹花灯”,运用现代技术制作的花灯上印有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此外还有古今结合的彩车、玩偶等,人们在感受现代化设备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没有失去对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未来多元文化的应用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⑦

四、结语

正如上文对“多元文化”的诠释所说,在未来复杂的社会结构下,新的多元文化已必不可少的融入到设计的各个角落。拿一场现代演唱会来讲,主办方可以聘用国际知名设计师来做本国特色的设计,也可以从世界其他地区搜集演出人员,丰富演出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展示传达给世界上任意地区的观众,娱乐展示中的地域化文化差异正一步步缩小,它正以一种悄然的步伐进入了世界文化融合的新时代。

本文为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娱乐导向性展示设计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姚旭鹏 ,项目编号:Z2014017;为山东英才学院校级课题研究成果题, 课题名称:娱乐导向性展示设计的研究,课题负责人:姚旭鹏 ,项目编号:14YCYBRW06 。

注释:

①李建伟.中国文化化市场发展报告[R].北京:文化市场司娱乐演出处,2008.

②丁建辉.创意产业与广告创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③④严三九,王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⑤⑥杭间,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⑦毛信德,蒋承勇.多元文化与外国文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王方华.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R].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2]李建伟.中国文化化市场发展报告[R].北京:文化市场司娱乐演出处,2008.

[3]李伟.论现代展示设计中信息的有效传播[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3.

[4]赵恒元.漫画国外节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5]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6]Marian Dene Sauthoff.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interpretive strategies in graphic design[J].UNIVERSITY OF PRETORIA,2000.

第5篇:展示设计研究范文

合作课题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合作时间计划:在双方教学单位认可的教学课时范围和计划内进行,时间将主要根据课题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制定。其中主要分成草案、方案、制作、展示四个主要过程。(2)合作经费计划:由于国际教学合作课程可能包括师生互访活动,共同课—workshop和产生的教学过程中的其他费用,可以采用互相承担自己费用的方式或者互相分担总费用的方式,以达到合作课题经济上的基本公平原则。

二、国际合作教学课程的执行

1.合作教学的师生教学交流方式师生的面对面交流的信息远远会大于课程本题的意义和效果,会在非专业的文化碰撞当中给双方师生带来最切身的感受。国际合作课程的师生互访是整个合作教学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国际合作教学组织工作的核心部分。比如,有效的组织师生间的workshop,这不单单可以在专业上推进相互的了解,也尽量多的加强互相文化上的沟通和了解。

2.合作课题的制作和辅导方式设计专业成果的制作过程强调运用设计师的语言,它也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的重要部分。比如以空间为主的设计成果的制作过程,主要以图纸和模型为主,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职业前培训的重要部分。而图纸和模型也是设计职业的最广泛语言。

3.合作课题课程控制与管理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是最重要的一环。其中牵扯到学生出国或来华手续,日常课程安排以及日常活动计划及经费的支持和服务。

(1)帮助我国师生办理出国或者外国师生来华手续和费用核算,并与学校管理阶层就此沟通与确认。

(2)提供教学可能性,其中包括课程安排,日常财支持,协调场地,核算学时学分等管理服务工作,并为任课老师和参与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控制课程时间。

(3)安排国际交流师生的日常安排其实也是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交流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双方合作的气氛和愉快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以及成果。

三、国际合作教学的成果共享与展示

1.合作课题的成果共享“互通有无”是国际合作教学过程的意义,“相互促进”是合作课程的目的。教学经验与学生设计成果的共享是整个合作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跨国师生教学活动的最关键一步。

2.合作课题的成果展示合作课题的展示形式以及组织形式可以共同或单独完成。它是对师生跨国教学合作的宣传活动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根据设计的课题和专业内容采取利用实物展示和媒体展示两大手段。

四、国际化教学合作实践—基于上海世博会

某展区内容的中德合作课程教学活动2008年10月我方曾邀请德国杜塞尔多夫工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访问我院,并针对“中德设计合作课程”进行协商,在2009年4月我院又邀请杜塞尔多夫工业大学展示设计系教授访华,就进一步发展中德双方高校关于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合作教学计划达到了更深度的共识。并共同选定了课题,即2010年上海世博会某展区的设计。此次共同课题的选择注重了在真实课题的条件下,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合理的展示空间,理解“没有限定,没有设计”的理念。

在本阶段设计成果中,中方学生的思维和方案设计能力较强,体现了本土文化的优势,并在与德国教授的共同辅导下,能够很好的抽象思维,使空间塑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下一步深化设计重在利用模型或其它三维手段进行细部的推敲。德方学生表现出了对三维控制能力的扎实基础,并能更好地利用模型对方案进行深化。同时,本次世博会展区设计充分融入了建筑化思维和环保化思维。本次中德合作课程的双方学生成果还通过中方学生的再设计,于2009年10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行了汇报展,整个展示活动的策划、组织、搭建、经费均由我方学生独立完成,并得到了一些主要设计网站的跟踪报导。

五、总结

展示设计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跨职业的一种复合型设计。而国际型人才也是国际化时代经济全球发展的产物,也是根据复杂的国际背景,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职前的重要教学基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任务义不容辞。设计创新型人才是国际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开展国际合作教学活动,策划和执行合作教学任务,开拓设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型道路是刻不容缓的。

第6篇:展示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展示设计;情感化因素;体验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97-02

展示设计是一种公众参与的活动。展示是信息交流与传递的主体,公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反馈信息,这一过程心理情感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绪、情感是认知不可分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单纯运作良好的物品未必会受到受众的喜欢。而且,很多时候感性认识比理性分析对于人们作出决定更为关键,这说明了情感化因素的重要性。因此,一个成功的设计者,必须在重视设计作品易用性的同时,还要强调其对受众的情感影响。人们不仅满足于功能的需求,更渴望情感上的愉悦。

在展示设计中,形、色、材、质感等是展示环境的构成要素,但这只是实现的一般手段,还应通过感观层面、效能层面、理解层面进行更深的情感化考虑。最后,阐述情感化因素在展示设计中运用的法则,将情感化因素融入展示设计并予以体现,才是真正满足受众需要的设计。现将三个层面予以展开,全面剖析情感化因素在展示环境的体验。

一、感官层面的情感化因素体验

感官层面的情感是人与物交互时本能的、通过感觉体验所激发的情感。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在这个层次上,人接受外界的刺激,直接通过反射产生回应,例如所谓的望梅止渴等,是人根据生物的本能而做的回应。虽然在这个层面上所激发的情感多属于较为低级的情感,但却是最为直接并且最难以抗拒的。因此,注重这个层次上的情感激发的展示设计往往是一些迷人而单纯的设计,直接采用鲜艳的色彩、圆润的造型、时尚的风格,形成激烈的感官刺激。它们看上去有趣而简单,缺乏所谓的内涵和意味,只是简单直白地刺激人的感官,如食品包装广告、儿童用品以及游乐场里的刺激感官的电动玩具等。也许那些以“设计应提供艺术化的生活”为理念的设计师对此不以为然,但是多数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层面上的艺术设计的情感激发恰恰属于这个层面,我们看看那些大众真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商业广告和物品,就不难理解作为实用艺术的展示设计,设计师仍应足够重视最基本的情感激发层——感官激发。

许多设计师抱怨大众品位,认为他们无法欣赏具有复杂意味的设计,而去喜爱那些看上去有趣但非常简单的设计,如强调表面装饰的设计、强调感官刺激的设计。但不容否认,这些设计的情感激发往往最为直观,效果也最为明显,更易于被一般大众所理解接受。

不仅大众化的展示设计需要采用较为简单的、刺激感官的形式进行设计创意,即便是那些大师设计的较为艺术化的作品中也不能忽视这个层面上的情感设计,只是与那些明确直白的大众设计相比隐蔽许多,并且使人在受到感官的刺激之余还能上升到更高的情感层次上,具有更多内涵。感官刺激是指通过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进行体验的设计手段,虽然手段大众化,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实现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展示的效果也越来越刺激和具有震撼力。

二、效能层面的情感化因素体验

第二个层次上的人与物交互中的情感来自人们在对物的使用中所感知和体验到的“用”的效能,即物品的可用性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可用性,是指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这里需补充一点是,虽然物品是人发明出来的,但能控制和有效使用物品并不容易,有时使用本身就能给人带来乐趣。现代展示设计概念具有广阔的外延,相对于传统意义的展览,更强调受众与展示幻境及展示物之间的交互关系,强调体验。鼓励受众在实际的体验中真正全方位的了解展品信息并同时获得操作的喜悦和乐趣,满足情感的需求。

效能所带来的情感,首先体现于高效率带给人们的愉悦感,人造物的原因原本就是为了满足某个方面的需要,其中最初的需要还是节省劳力或帮助人们实现单纯凭借人力所难以完成的任务。因此,“工具理性”的核心就在于物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实际需要,使其获得利益最大化。这种效能层面的互动情感也并非稀罕物,而是古已有之,例如,《庄子》中的锻钩之匠、游刃有余的庖丁,他们都在熟练从事技能中获得了自由的乐趣。并且,这种情感同时与其作业时使用的工具产生了同化作用,好用、称手的工具本身也是这种效能情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古代的士兵会将刀剑看做自己的第二生命,从他们看来,这些工具不仅是具有高度可用性的器物,同时也是体现他们效率和能力的必要中介,物与他们自身的技能合而为一,使他们充分体验到“效能”带来的满足感。到了现代,高科技的机器使人不再直接凭借自身技能去获得效能的情感,而对于机器自身效率的感知与情感体验成为使用中“效能”层面情感的主要方面。自工业革命以来,在设计艺术领域中率先发现此类情感体验的是柯布西埃、米斯等现代主义的先驱,他们感受到了机器工作效率迅速提高而带给人们的“效率感,和“合目的性”的情感体验,并逐渐发展成为所谓的“技术美学”——这一美学标准成为现代评价产品造型的最重要的美学标准之一。

此外,效能的感觉也并非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具有极大的灵活度,这种灵活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使用者自身的状态以及它与展品之间交互性的实现程度。也许某些产品看上去非常好用,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并且人的需要有时非常模糊、含糊,他们所能提出的需要远少于他们事实上可能的需要,他们所能意识到的需要也可能并非他们真正最为迫切的需要。因此,可用性也并非那么绝对,有时某个功能上可用性不佳的产品也许由于其他方面的优势能成为广受青睐的产品。

三、理解层面的情感化因素体验

在这个层面上,展示设计的物、环境、符号带给人的情感体验来自人们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人通过对设计物上所富含的信息、内容和意味的理解与体会(特别是新的获得)而产生的情感。由于我们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它带来情感体验应属于“理解”的层面。另外,理解层面的情感更来自对该物及其使用方式、蕴涵意味的领悟和反思。

我们发现,在这个层面上,有时展示设计的价值还在于能带给人们操作的乐趣——这既是物提供给人多种可能性的乐趣,同时也是人通过对外部世界(包括物品以及物的使用)新的认知、新的体验而产生的乐趣。物品本来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设计出来的,能最直接、简便地展示这一目的本是评价展示设计作品的重要指标,即前面论述过的可用性的指标。但是人的情感却不总是如此,有时他们希望能在使用、操作这个层面上感受到乐趣——这既是物提供给人多种可能性的乐趣,同时也是人通过对外部世界(包括物品以及物的使用)新的认知、新的体验而产生的乐趣有时他们希望能在使用物品的过程中体会探索和自我实现的乐趣。即追求需要层次理论的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很多展品的功能并不复杂,仅展现其功能远不能很好地达成展示设计的目的,而提供给受众多样性的可能和趣味才是这些展示环境更重要的设计内容。

这个层面的情感体验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设计物能在与人的互动中传递文化,被当做了正式或非正式仪式中的这些活动中,器道中的茶具,人们在使用它烹茶或者饮茶时,远不是为了止渴,而更多地在于通过这些器物以及仪式般的使用过程,使人体会坚忍、纤细、精致、略带感伤的禅意,感受文化的意境。与之类似,人们生日时吹灭的蜡烛、婚礼中碰撞的酒杯也同样寄托着深远的文化或传统的意味。

研究的是情感化因素在展示设计中进一步的体验,需通过感观层面、效能层面、理解层面这三个角度进一步地对展示环境中一系列的情感体验予以分析和表述,将具体的形、色、质等表现方法结合在一起,强调整体环境的情感表现,突出感情的深化,加深情感化这一因素在展示设计中体现的层次和理解。这一研究对于展示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可使受众在展示环境中有更好的体验感,也可使展示环境更好地为展品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第7篇:展示设计研究范文

从空间形态分析、展示方式、公共小品的设计、以及保护西安本土文化人类遗产的高度来看待各个景观区中的优点。最终尝试着提出现阶段在以后的同类的景观项目中,如何延伸各景观区本土文化的展示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环艺设计 模型制作展示研究营造方式 方法 思考

中图分类号:G35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随着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可持续性发展概念的提出和倡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许多在城市高速发展下的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比如说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全球化发展,形成了城市和文化发展的全新的环境,这种环境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惯例。这些变化导致了当前中国传统聚落形态和城市景观文化发展面临着现代性的断裂。在以上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本土文化的迫切性。许许多多的城市新建景观工程开始了对本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展示的实验。如何视使传统的文化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成了现在景观设计的一个发展难题。

从当代建成一些成功案例中能看到,有些优秀的设计师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在整个园区的设计中贯彻了保护,展示,可持续生态发展的理念。在整个园区内运用了:遗趾保护

、装置艺术,和模型艺术展示的方式营造重现了大明宫曾经的辉煌。在核心区域,地势高坐落在龙首塬的高处在这一区域用了多样的保护和展示方式。对遗址原有的地基遗址保护用夯土台进行重现保护。在整个遗址的东南部还将古建用现代模型露天展示的方式进行重现。一方面让游人登高临远参与其中更好的感受了含元殿的宏大,另一方面模型展示将古建原有形态重现更好的起到了教育展示的作用。从外轮廓,和古迹保护两个方面呈现了原有魅力。入图:

含元殿东南侧模型展示

(后面就是含元殿遗址地基)

大明宫博物馆里的含元殿模型一角

在整个园区每个古迹建筑遗址都运用了模型展示重现,和古迹遗址保护的综合手法进行呈现。入图:

大明宫遗址公园中遗址周围的模型展示(后侧为原有古迹地基)

东侧贡院模型展示

在园区的东区用微缩模型的方式展示了大明宫原有的历史辉煌。入图:

园区东部整体微缩宫院

以上这些手法的好处一方面能更的保护遗址的原有风貌。另一方面能够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更好的教育游客普及历史建筑景观知识。

除此之外,为了丰富园区的展示方式使其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运用了大量的装置艺术和环境景观小品来营造艺术气息。如图:

装置艺术的表现原有古建

园区内景观小品1 园区内景观小品2

园区内小品坐椅的使用情况

模型作为设计师思考和表达的基本语言。在建筑、规划专业由来已久,可是在环境艺术专业还是刚刚起步,刚刚开始都是借鉴建筑、规划专业的一些手法。模型根据使用用途的不一有所分类,大体上来说分为展示模型、工作模型和数字虚拟模型。

第8篇:展示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人体工学;展示;设计

近年来,人体工程学的研究范围深入发展到各行各业,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人体工程学以人-机-环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人-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优化环境,实现系统总体性能的最优化,让人们更健康愉快地生活和工作。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运用人体工程学,可以对展示空间尺度进行控制和设计,让展示空间更好地适应人的身体尺度、活动范围和视觉规律,进而设计出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并存的展示空间。

1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又称“人因工程学”等, 最早应用于军事上,用来解决武器命中率的问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体工程学迅速波及其他领域,如空间技术、工业生产等,并成为展示空间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人体工程学是以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以人为主体,综合各类相关知识,研究如何实现人-机-环境最优化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人服务,令人们在工作和生活感受到关怀和尊重,进而提高使用效能,创造良好的使用感受。

2 人体工程学与展示设计

展示设计指的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范围,不仅含有解释展品宣传主题的意图,并使观众能参与其中,达到完美沟通。展示设计的目的是有效地展示商品,为了便于参观与交流,展示空间的设计要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符合人的需要,适应人的行为习惯,从而能方便流畅地向观众展示商品,为展示双方营造一个舒适的展示环境,给参观者带来愉悦惬意的心理感受。

人体工程学应用于展示空间的环境设计时,以人为本,运用人体测量、生理测量、心理测量等手段和方法,使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功能、力学等与展示空间内部环境设计之间达到协调统一,充分满足参观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参观者与展示空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人体工学可为展架、展示家具、陈列以及其他展示设施的尺度和大小形状的确定提供主要参考依据,并为参观者在展示空间内自由活动所需的活动范围和空间尺寸提供主要依据和最佳参数,设计出更合理、实用、舒适、安全以及美观的展示空间及相关设施。

3 人体工程学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3.1 展示设计中的尺度要素

3.1.1 人体尺度要素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重要基本数据,也是决定展示空间内部细节的重要参数之一。人体尺度要素分为人体的静态与动态尺寸。静态尺寸又称为结构尺寸,是人体处在相对静态下所测量的尺寸,如头、身躯和四肢手足的标准位置等。静态尺寸计测可在立姿、坐姿、卧姿和跪姿四种形态上进行,这些姿势包括人体结构的基本尺度特征。动态尺寸又称为机能尺寸,是受测者处于执行各种动作时身体各个部位的尺寸值,以及动作幅度所占空间的尺寸值。现实生活中,人体的运动很少有单一的,多数是把水平或垂直的动作结合起来运动,形成动态的“立体作业范围”。展示空间设计中,人体尺度的确定,需要考虑人们在不同的空间与围护状态下的活动和动作安全性,应尽量选择适宜于大多数人的尺度要素。展架、展示家具以及其他展示设施的形体和尺度设计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重视物与人体的关系研究,按照人体工学的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3.1.2 展示空间的尺度要素

展示设计中,对空间尺度、道具尺度、展品大小尺寸进行设计、组织和陈列时,要以人体为尺度基本标准。展示空间的基本尺度要素由展示空间平面尺度和垂直面陈列高度组成。平面尺度是指空间分割与组织、展品陈列与人行通道等要素与展厅总面积空间之间的百分比数,又称为陈列密度。一般来说,陈列密度以0-60%为适宜。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展示商品与展示道具的占地面积占展场地面与墙面的40%效果最佳,一般不要超过60%,否则会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如果展品、展具或者相关设施形状庞大时,陈列密度要小,这样可避免给观众的心理造成紧张感和压迫感。

展品的陈列高度受到观众视角的限制,可形成不同功能的垂直面区域范围。展厅净高最低应大于或等于4m,过低会使观众压抑、憋闷。展厅较高有8m、10m等,一些大型国际博览会的展厅会更高。展板和隔断墙的高度一般是2.2-2.4m。展示道具的尺度由展示商品、观众、展示环境、道具陈列、工艺结构以及材料成本等因素限定,最终的设计尺度标准要综合考虑。通常来说,展厅内的挂镜线高度为350至400cm,国际惯例为380cm,立式展柜的高度约为180至220cm,桌式展柜的高度约为140cm,矮式展台的高度约为10cm至25cm等,高的展台通常在40至90cm之间。常规条件下,家电产品陈列用的展台高度多为80至120cm,一些大件的工艺美术品、古玩、雕刻品等展台高度可以相对高一些,既要方便观众欣赏,还要注意保护展品的安全性。

3.2 展示设计中的视觉要素

人类获取信息时,视觉是非常重要的获取途径。展示活动是一种优美的视觉艺术欣赏活动,展示活动所具有的表达展品主旨、吸引观众眼球和与观众沟通的功能与人的视觉因素密切相关。观众通过视觉可以观察展示空间的展示内容、大小、结构、色彩、明暗以及运动肌理等多方面因素。展示中的视觉关系包括展品陈设的高低和远近,采取垂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进行观看,以及展品陈设的密度以及光线设置的位置方向和明暗程度等。

从人体工学的角度进行视觉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种视觉运动规律,如以人体尺度来确定展示陈列区域,一般是从地面80cm起,上至高约320cm,因人视觉的限制,展品陈列高度不宜超过350cm,常见的展示高度在80至250cm之间的区域。标准视线高以上20cm,以下40cm之间的水平区域是展墙和展板上的最佳陈列区域。

展示陈列中还应根据人的视觉限定,处理好视觉与视距的问题。常规来讲,能使观者看到展品全貌的正常横向视角为45度。位于展板和展墙上的平面类展品安置的位置要求主视线与墙面、板面或画面垂直,从而获得最佳视觉效果。人在观看展览时的视距是由横向和竖向的视角决定的,水平与垂直的视角是互相依存的因果关系。一般来说,视距是展品放置高度的1.5到2倍。展品的大小与视距的大小成正比,展品越小,视距就越小。此外,视距与展示厅内的照明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展厅的光线充足、照明度较高时,视距可以大一些,反之,视距就小一些,方便观众看清展品。通常,人们的视线总是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从左向右,从前向后,自上而下,从中心向四周等。人眼的视线水平方向运动比垂直方向快,和左右运动相比,上下运动更容易感觉疲乏,两眼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是协调同步的,相比曲线轮廓的物体,人眼对直线轮廓的物体更容易接受。在实际的展示空间设计中,展品的展示位置和次序应尽可能遵循人的视觉运动规律,设计师可根据视觉最舒适的流程和视域范围确定展品的摆放位置,赋予观众最方便的视觉角度和最佳的视觉感受。

4 结束语

将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应用于展示设计中,已成为展示空间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极大地优化和改善了展示环境,营造和谐舒适的展示氛围,为参观者提供美观、科学、方便的体验和感受,使参观者全身心融入展示空间中,积极地参与展示活动,从而实现完美沟通的展示目的。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峻霞.人机工程学与设计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第9篇:展示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展示设计;交互设计;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空间体验

1 交互理念的意义

从早期依靠展品配合图文展板的单一展示手段,再到后来电视、电脑等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展示设计中进行信息传递的手法不断推陈出新。伴随着新时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互动多媒体逐渐出现在展示领域,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充分运用。它为展示领域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新体验,更体现出了参观者对审美和创新的深层次要求,这也必将引导整个展示设计方向,探寻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带来技术与观念的全面革新――交互在展示活动中的理念,并不只是一种人与设备的交互,它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理念。

2 交互实现的手段

展示活动中的交互设计,本质在于信息的相互交流。参观者不再像过去一样,通过观看印刷在展板上的图文信息,或是显示器里播放的宣传片,被动地接收来自展览组织者的信息,现在的参观者希望在参观活动中更加自主,使自己能够参与到信息传递过程中去,用更具活力的方式实现信息交流。而事实也证明,运用多种交互手段的展示行为,对观众更具吸引力,观众在轻松有活力的状态下,接收信息也更加有效。所以,对于展示设计者来说,当下展示活动最重要的变化,在于从“展示信息本位”变成了“参观者本位”,而具体到实现策略上,则是从“单方面的信息陈列”变成“观众参与的信息互换”。

2.1 人机交互

狭义来讲,交互设计在于新型交互设备在展示空间的运用,即将交互设备运用到参观的各个环节,包括触摸屏、当下流行的VR虚拟现实技术、互动游戏以及信息问答。参观者往往对新奇的交互设备充满好奇,很容易被这种展示方式所吸引,但这并不完全符合交互设计在展示活动中的存在意义。从本质上来看,展示活动中的交互意义在于借助交互媒体形式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信息才是本源,设备只是媒介,没有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参与交互活动,即使设备再先进,展示效果依然显得单薄无力,只有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信息交流,达到展示的目的。

(1)触摸交互。在新近落成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很多触摸屏被加入到展示陈列中,大部分触摸屏,都是与附近的展项相互关联。例如,站在恐龙模型前的触摸屏前,通过手指滑动屏幕,就可以清楚地知道眼前恐龙的名称和栖息地,乃至生活习性和骨骼透视,都经过内容编排整合,排列得一清二楚,参观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要浏览的各个环节。同样是在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展示环节中,关于玻璃制作工艺部分的展示,在这方面就明显有些不足。玻璃博物馆内的二楼展厅设置了几台电视机,滚动播放玻璃在工厂的生产加工视频,内容固然丰富完整,但忽略了重要一点――不同知识构成的观众接受能力不同。一个知识储备相对较少的观众,在观看这些视频时,往往不能顺畅理解,还要边看边分析,揣测玻璃生产过程中的步骤,一旦出现未能理解的部分,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观看,以至于后面的内容也看得一头雾水,要想搞清楚前一幕的困惑就要再等视频循环,而不能自主选择要观看的步骤,这无疑浪费了观众宝贵的参观时间。

(2)虚拟现实。虚拟现实艺术(Virtual Reality ART,简称“VR”)并不单单是一门新技术,它带来的还有沉浸式展示体验,当这一技术出现在模拟和娱乐领域时,便掀起了轩然大波。试想在今后的展览中,参观者带上VR设备,走进博物馆,看到身边来自中国历朝历代、形形的人环绕周围,接引观众并向他们介绍各个时代的历史趣闻,沉浸于中国五千年v史的真实感,而参观者又可以作为现代中国的一员,与古人“穿越”一堂,畅谈世事沧桑。这种沉浸式展示手段将极大地调动观众的参观积极性,并使参观者留下深刻的记忆。

相对于传统展示手段,新技术时代的交互展示手段,更加注重信息传达的认知度和解读过程。只有让参观者深刻理解展示内容,真正参与和利用了交互环节,才是真正达成了展示的基本目的,否则交互设备就会沦为展示空间的摆设,利用十分有限。

2.2 人与空间的交互

从广义来讲,展示空间的交互其实不可避免地要谈及空间自身,因为从参观者步入展示空间的那一刻开始,人与空间便产生了一种天然的交互联系,空间内所蕴含的各种信息都会通过感官传达给参观者,实现信息交互传递。当人们身处灯光明亮、色彩鲜活的空间时,自然会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反之,当参观者处于灯光暗淡、以黑色为主色调的空间时,也自然会变得严肃庄重。空间根据功能不同,往往被赋予了不同的形式外观,形色各异的空间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观感,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传递。空间与人的交互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尺度。展示空间的尺度变化能给参观者产生很直观的印象,宽敞和拥挤的空间尺度分别给人以豁达感和紧迫感,这些都是很容易被人所感知的。而展示场所中,不停变换的空间尺度也往往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节奏感――中国自古代就知道如何描写这种节奏变化:“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伴随着空间平立面尺度的变化,参观者心理活动也会产生各种变化,适当配合展示主题,对空间尺度进行合理划分,如大厅、通道、主展区、辅助展区等,根据不同功能作出合理划分,使其更好地呼应展示内容,使空间和参观者的情绪产生互动。

(2)情境氛围。除了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空间氛围也会与参观者产生情感信息的交换。展示空间的情景氛围主要通过色彩、灯光、材质等方面来体现。展示空间内的色彩冷暖可以很轻易地被参观者所感知,正如暖色更加适合表达激昂向上的内容、冷色更适合表达严肃庄重的话题,不同的色彩在展示空间内也代表了不同的内涵,给参观者的感官体验也必然不同。而展品的灯光布置也传达了丰富的信息,照明的亮度能很清楚地让参观者辨别出主次照明的分布,由此判断出展示内容的主次分布。

由此可见,空间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更多地在于信息传达的多元化,空间根据自身特点,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以实现与参观者的“交流与对话”,最终达成展示目的。

3 结语

无论是人机交互还是人与空间的交互,展示设计中的“交互”,都代表了主客观的平等统一,一方面不再是以展品为核心,另一方面也不会脱离客观空间只谈参观感受。只有把观众作为考虑的基点,融入整个展示空间,才能调动客观的功能性和主观的积极性,使展示效果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 段少策.博览建筑“服务空间”的开放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47-51.

[2] 袁仁佶,王冬.从“功能空间”到“体验空间”――当代博物馆空间衍变的解析及思考[J].华中建筑,201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