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方法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院每学期以学院所承担课程为主,选取其中几门公认难度较大的医学基础课程,利用2周的时间,以“教师讲”、“老生谈”“、新生问”三结合的形式开展讲座。首先,由学院选派1名教学效果好、教研能力强的任课教师,针对1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约1小时);随后,由学院选派1名该门课程学习效果好、表达能力强的老生,针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进行交流(约30分钟);最后,到场师生互动答疑(约30分钟)。
二、学习方法指导讲座方案实施
在三年的时间里,基础医学院共举办学习方法指导讲座6次,课程包括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局部解剖学等12门课程。
1.优秀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讲授学习方法
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聘请优秀教师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讲座,尝试用以下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能力:一是讲授该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展现该门课程的独特性,重要性,同时介绍该门课程与前沿医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往研究表明,临床专业学生对医学前沿的内容兴趣更大。二是以课程大纲为主,帮助学生理清本门课程的脉络结构,掌握课程的重难点,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课程的知识结构,全面深入地自主学习学习该门课程。三是通过一些学习案例,教授学生一些学习的小方法和小技巧,比如通过口诀的方式,记忆系统解剖学课程中人体骨骼结构位置等。
2.高年级优秀老生传授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讲座中,每门课程选取了一名成绩比较优秀的高年级老生给新生传授自己在学习该门课程时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优秀老生以学生的学习视角入手,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方法方式及小技巧一一展现给新生,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该更加重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帮助学生加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做习题,注重课堂学习时的听读、笔记和联想等。
3.讲座现场师生互动答疑
该环节强调教师和学生针对课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由到场学生针对课程难点进行提问,教师由浅入深、层层剖析进行解答。课堂讲解时教师主要以知识点讲解为主,而讲座上的答疑解惑则更突出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去寻找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使得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以此类推,做到真正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效果
为了解基础医学院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我们在第三期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同时对其研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主要从参加讲座目的、讲座开设时间、讲座形式、感兴趣环节、讲座感受等方面设计10个结构性问题和2个开放性问题。(你对自主学习方面的内容有何建议和意见?关于学习方法指导讲座,你有什么宝贵建议和意见?)针对参加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1份,收回问卷338份,回收率96.3%。
(一)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讲座效果明显
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自己的学习帮助很大,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问卷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方法讲座的开设非常有必要,希望多举办比较难课程的讲座,并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设置专题,使同学们学习本课程更加有利。
2.在自主学习方面
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意义重大。调查表明,学生希望教师可以加强对自主学习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在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一是讲解一下难以理解的重点知识,多提供一些有关自主学习的资料。二是老师应有一定的引导,列出知识主干、重点难点,并适当开展兴趣小组。三是在记忆方面给予技巧、方法指导。
3.学生对学习方法指导讲座满意度较高。学生建议多开设难学课程的讲座,增加场次,多讲解重点内容;讲座中应多增加交流机会,增加师生互动和现场答辩;讲座中注重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多举实例以引出学习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及讨论学习方法指导
讲座的圆满举办及问卷调查表明,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要从课堂上加强对课程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从课外角度,积极创设支持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医学生由于平时课程繁多,对专业基础课程难免产生疲倦和应付心态。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将课程的丰富性、独特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应由传统的知识授予型方式向问题引导型方式转变,通过案例展现等手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方法的养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进一步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学科的知识架构。
(1)课前预习。每次上课前应提前预习本次课程章节的主要内容,做好相关学习准备。
(2)学习专注。在上课期间应跟着任课教师的思路走,注重理解和融会贯通任课教师本次授课的重难点内容。
(3)技巧记忆。医学课程内容繁多,学生应根据学科和课程特点把握多种记忆方法。
(4)知识强化。课下应积极复习,反思、总结和评价自己本阶段的学习进程及效果。
(5)沟通交流。遇到知识难点,应积极向任课教师请教,请求答疑解惑。同学间可根据某一知识点进一步沟通交流,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3.创设自主性学习的环境与氛围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一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二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x)=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和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明和计算,证明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明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明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明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4]。又由于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三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5]。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
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四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
严格说来,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1.鼓励主动学习,给学生尝试,摸索学法
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传授知识的任务将事半功倍。如在教《大家一起来分类》时,有意识的设计让学生参与的方法。导入新课后,老师向大家请教:体育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两组进行体操训练,可以怎样分呢?学生顿时来了精神,有的说“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有的说“穿裙子的一组,穿裤子的一组”……。这样一来,连上课跑神的同学也饶有兴趣起来。结果教师按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一分,效果就很好。
2.提示方法
运用良好的教法,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学习过程,会对学生掌握学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时,可以将学法理出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练习有方向,学习有方法。
首先,注重抓提示的“火候”,即激发掌握学法的兴趣。其次,注意从学习成功的学生经验中筛选,让他们“说方法”,提供榜样,让学生互学方法,使学生随时随地、多种途径地明确学法。再次,抓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重点指导。如学生在应用题审题上,对题意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直接理解或机械理解上,常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如“一件上衣36元,是一双袜子的9倍,一双袜子多少钱?”这道题有哪些条件,学生总说“①上衣36元,②是一双袜子的9倍”。这里学生对第二个条件的回答不能进一步地反映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说明学生没能完全领会题意。如果在这里匆匆而过,久而久之,则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会滋长学生思维的惰性。如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维的讨论,明确第二个条件应该是: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双袜子价钱的9倍,会使学生的理解很快加深。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如何选择得当思维的角度,还是以后学习中重要的思维方法。
3.比较、迁移的方法
对于类似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比较、迁移的方法。如讲解竖式计算整数乘、除法(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两位数乘除一位数重点讲解、分析,学习三位数乘除一位数时边学习学回忆计算方法。前者采取的指导尽可能详细,以便学生摸到计算要领,掌握方法,而在后者的教学中适当放手,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这样,学法指导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就达到了。学生在比较、迁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自学、积累知识的过程,学法指导就在其中。
4.总结评价,实现学法的内化
引导学生互相比较、评价,才能辨别方法的优劣,以利扬长避短,完善学法;引导归纳总结,才利于学法示范化。在教学过程中常启发学生发现了好的方法,及时提倡;遇到不当的学法,及时纠正。每节课结束后对知识进行总结的时,对学习方法也回顾归纳。把零散的,点滴的学法总结起来,组建示范性的学法系列,让学生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乃至学习品质。
此外,在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阅读课本、动脑多思、完成作业、准确表达、课外学习等习惯,以提高学习效率。
(1)课本阅读的培养
数学也要阅读。按阶段分别要求,低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①先讲解后阅读。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阅读能力有限,宜先采取直观演示结合讲解,然后叫学生看书,理解书上的图解及叙述意义;②边看边读边指导;③渗透下节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预习,同时每教完一个新知识,就让学生练习一下。
中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①边讲解边读书;②边读书边思考。
高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①预习教材;②课堂指导,解答疑惑。
(2)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在计算中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如抄错数字、看错符号、丢小数点、顺序颠倒等,尤其到高年级,计算过程复杂,稍不细心,就前功尽弃。
第一,抓好计算教学课。明算理,知算法,爱计算,是教学过程追求的目标。对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及倾向进行合作探讨,追根寻源,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开展活动竞赛,提高计算能力。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组织口算比赛,可将比赛分为基础计算和提高计算两部分,形成点面相互促进的格局。在选拔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了较大的释放,能力得到了较有效的发展。这种方式很合学生胃口,对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计算兴趣,都是一个不错的形式。
(3)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在课堂上,可以推广了“一读、二找、三说、四算”的方法。
一读:就是不论什么形式的题目,首先组织认真读题,且读题的方式多样。通过读题尽量将计算的实际意义揭示出来。并要求学生做到关键词语重读。
二找:找数量关系,并用图表、线段图表示;对难以用图表示的题目,则要求在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画线。
三说:说说自己解题思路或解答步骤。在进行中由易到难,结合学生实际,鼓励学生说出疑问。
四算:即着手解答,同时对错误原因展开讨论。
(4)查错习惯的培养
很多学生做题后都不愿验证,对此应着力对学生的进行查错习惯的指导。
如计算题:强调验算;解决问题(应用题):在解题后,重新审题;还可以让学生备一本错题本,吸取教训。摘录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题,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比如“抄错数字,15写成了18”;“运算顺序不对”等,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查错习惯。
论文关键词:整体与部分 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 学习方法指导
论文摘要: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特别是认识方法中,能不能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常常直接影响到人们能不能获得关于客体的正确认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特别是学习方法中,能不能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常常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高低。运用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并逐步养成运用整体观去认识、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
整体与部分从来都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不能脱离某部分而存在;另一方面,部分作为整体内部所包含的因素或过程,总是处在与其它部分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之中。因此,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来说,只有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也只有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这应是理所当然的认识论原则。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会运用整体学习法和部分学习法进行学习,无疑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有着重大意义。
一、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内涵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也必须遵循这种辩证关系及其规律:首先,在认识事物的特性时,应该坚持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而不应从部分出发去认识事物,否则就会陷于谬误;其次,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又应努力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通过部分去改造事物整体。
基于上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笔者认为:整体学习法就是把学习的内容当作一个整体来学,先求得一个概括、全面的了解,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到部分,以大带小的学习方法;部分学习法就是把学习内容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通过学习部分去认识整体,通过学习部分来改造、完善认知结构的学习方法。
二、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学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和部分学习法的学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坚持从整体出发去学习文化知识,并努力通过部分去学习文化知识。
1.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认识,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指导,从整体到部分地对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具体做法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进行:
(1)分析整套教材,建构学科知识结构。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他认为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选择学科的基本结构来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有助于学生记忆。
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设计反映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是教材中所有知识要素和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总和,也是教材中最深广最复杂的设计。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设计既要考虑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材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知识体系,完善其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特别注重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整套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编排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了解整套教材结构的同时了解学科知识结构,以便站在较高层次上对所要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建立起整体认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知识体系,完善其认知结构。
(2)分析教材,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奥苏贝尔认为,“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学科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它们能显示出最宽广的概括和综合特性”。所谓“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是指某门具体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概括和包摄水平的基本概念、原则、原理等,它们是“强有力的观念”,决定了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课程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居于中层,起着“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作用。要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充分认识、利用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承上启下的“纵横贯通”作用,就应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模块与学科知识结构的关系: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具体化。对模块的学习需要理清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意义,突出了模块对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第二,模块与模块的关系: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包括必修模块之间、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以及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必修模块之间和选修模块之间往往以横向联系为主;必修模块往往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理清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好地突出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第三,模块与主题的关系:模块进一步“逐渐分化”则是主题,模块与主题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教材与教材章节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模块与学科知识体系关系的同时,还要理清模块之间的“纵横”联系,充分发挥模块的“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作用。
(3)分析教材章节,建构模块知识体系。主题是模块“逐渐分化”的产物,教材的章节有机构成教材体系,而且对基础知识起到“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作用。分析章节的知识结构设计,也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主题与模块的关系、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和主题与基础知识的关系。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章节结构,帮助学生理清主题与模块关系的同时,通过理清主题与主题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并建构起“纵横”联系的模块知识体系,通过理清主题与基础知识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并建构起“纵横”联系的主题知识体系。
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指导,就是分别以学科知识体系、模块知识体系和主题知识体系为整体,从整体到部分地对课程进行认识,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的“立体网状结构”,为进一步学习筑牢“固着点”和“生长点”,以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2.从部分到整体意义建构,完善认知结构。指导学生通过整体学习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的“立体网状结构”后,在运用部分学习法学习章节知识时,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把部分学习与整体学习结合起来。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结构化”到其上位知识中去,也就是说,在用部分学习法学习时,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内容这个部分“结构化”到其上位的整体中去。具体做法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转贴于
(1)基础知识“结构化”到章节,完善主题知识体系。学生用部分学习法学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将所学基础知识“结构化”到其上位章节知识体系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理论知识,要指导学生将其“结构化”到模块甚至学科知识结构中去,在学科背景或学科历史背景中进行理解和掌握,然后再以这些重点知识作为“固着点”来学习其它相关知识。
(2)章节知识“结构化”到模块,完善模块知识体系。在学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理清所学章节与其它章节以及教材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使所学章节与其它章节及教材“发生联系”,进而将所学章节“结构化”到教材中去,完善模块知识体系的认知结构。
(3)教材知识“结构化”到学科,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同样,在学完一本教材的内容后,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及时理清所学教材与其它教材以及整套教材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使它们“发生联系”,将所学教材“结构化”到整套教材中去,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认知结构。
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结构化”到其上位知识体系中去,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所学知识这个“部分”和学科知识体系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使所学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都有稳固的“固着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小结
总之,只有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也只有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是充分利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为指导的学习方法。进行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采取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这样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即先整体学,对全部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重要的部分再深入探究,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做好“纵横联接”,建构起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小礼.从部分与整体谈科学方法[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15(4):10—18.
[2]常绍舜.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系统论与还原论的适用范围[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1):87—89.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
一、指导学生阅读生物学教材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法,不同学科所面对的阅读习惯不同,而生物学科,生物学教材是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训练,生物学技能的重要依据。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抓住重点内容,有指导性的引导学生阅读。
(一)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各章节的名词概念,确切涵义
特别是七年级生物教材的改编,新增加了想一想,议一议内容,突出了概念性的知识等。所以教师应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一个必须不可少的环节。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既是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用脑的过程,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二)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图表和插图理解文字内容
生物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有大量的图表和插图,这些插图、图表能帮助学生迅速正确看清生物体的形态和构造。
(三)指导学生对阅读要点应进行提示
如“开花和结果”提示阅读要点,我是以练习题的形式进行提示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能使他们精力高度集中进行阅读,效果非常明显。
(四)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把分散于各章节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
如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区别,学生已知道胚所含子叶树目、根系的构造、叶脉形状、茎的构造,都包含了双子叶植物利单子叶植物构造上不同的有关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前面已学过的有关内容,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五)指导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比较
学会用比较方法进行学习是一种节省时间,便于记忆的好方法。生物学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各种类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比较,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比较等。在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分散于不同章节的知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中的规律,这样才能使丰富的资料用尽可能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指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掌握生物学基本原理
生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又是纷繁复杂的,可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变化的。学生在学习具体的生物学原理时,往往感到记不准、难理解,其原因是没有掌握生物学基本原理。如果我们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应用于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并教会他们的思维能力,教会他们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理解这些生物学基本原理,增强理解能力,提高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矛盾是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是物质运动形式的基础。生物世界同样充满了矛盾,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可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矛盾统一关系,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适应的相对性,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矛盾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矛盾统一。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也可以理解生物学具体原理。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各种方法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一)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是前人长期实践经验和总结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迅速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理解前人的认识成果,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必须联系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状况,联系实践活动的实际,用丰富生动的实例,论证书本知识,使所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
(二)生物教学内容很多是我们日常经常接触的,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
如家里的花卉叶片发黄或枯焦现象,这与植物营养有什么关系?根据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抑制它们的繁殖,防止食物腐败变质,移植植物时为什么带土坨容易成活等,还有很多有关人的解剖构造、生理、卫生常识,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时,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并通过应用来巩固所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学得活,记得牢。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很多
(1)观察学校周围环境的植物和动物,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时,我指导学生到校园内外实地观察几种生物并认真记录他们的形态、种类、数量、生活习性,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联系自然界实际进行观察。(3)联系实物、标本、模型进行观察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领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还可以指导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作为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应结合教学对学生课外活动进行指导,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第一,要让学生懂得课外活动是对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不能够离开课堂而去专门地搞研究。
第二,课内外的学习时间应合理安排,既做到劳逸结合,又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在课外活动中尽量做到动手动脑,学练结合,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第四,要团结协作,合作探究,因“地”制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通过这项活动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训,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如何关心他人;如何记录学习情况;如何反馈信息,排除交流障碍等。这样能保证学生正确进行合作学习。
关键词 针对性 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指导
一、引导学生预习,细心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看不出问题和疑点。目前初中新生学习数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数学书,往往是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时,对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背的呱呱烂熟,等应用时却见到同位角就相等,就因为没好好读懂,这使初一新生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因此,重视读法指导对提高初中新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阅读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新学一个章节内容,先粗粗读一遍,即浏览本章节所学内容的枝干,然后一边读一边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细细的读,即根据每章节后的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内重视听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重视听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独立思考,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教师应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这样,让学生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三、指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进行思法指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几点:①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会思考。②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思考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③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善思;④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培养学生去分析,使学生学会反思。还有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四、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
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
五、指导学生记忆
教学生如何克服遗忘。初中新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中学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指导,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等特征,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课改后的新教材从体系和内容看,反映了地理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本质,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指导学生读图,增强记忆方法与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如果用边讲边绘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变化的图示中,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效果就非常的明显。高中地理内容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规律性明显,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各种案例的分析方法,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世界区域内的综合地理环境模式图。
人文地理中非常注重对区位因素的分析,往往是从图示法开始的,对区位因素进行分类总结,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随时展现在大脑中形成的知识结构图中。形成图形定势,有利于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体验能力、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大气环流”时,就通过大气想到大气环境这一章的完整知识体系的结构图,再联想到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等内容。在子项目图中,能想到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形式、高空大气水平运动特点等内容。所以,让学生学会读地图,开展地理思维,大大的增强了记忆方法与记忆效果。
二、联系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中的知识与我们人类的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如太阳高度角变化与楼间距的大小,飞机场选址,人口膨胀,城市化问题,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能力培养的第二次飞跃。课本在人文地理这部分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之环境因素”时,不妨让学生来帮助布局我们所在的城市中存在的工业污染问题,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了本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和西北风,认为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城市西南郊或东北郊,并提出了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区位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解决的具体措施。然后学生们又列举了世界其他城市,如孟买、伦敦等如何进行工业布局的事例。这种联系自己家乡实际情况与课本内容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好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三、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地理教学中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分析“水稻种植业为什么商品率低”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商品率低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只要我们认真的分析,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包含地理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学习地理,就会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只要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培养兴趣,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就一定会学好地理这门课。兴趣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直接推动我们学习高中地理的心理动因,决定了我们学习高中地理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明白学习高中地理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我们对高中地理的兴趣;要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拓展教学领域,突破最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当把个体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突破口”,帮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中认识新知识。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和学习,不断地打破“最近发展区”,以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
深入的思考、独特的见解等都是学生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向更高层发展的表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有个别学生能提前通过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学“太阳日”和“恒星日”时,课本这对这本分教学要求很低,告诉我们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太阳日是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就可以了。但对于个别优秀学生而言,他们还可能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有的学生就试着改变地球公转或自转的方向后再讨论两者的区别,就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把自己的结论归纳总结。在教学“人类对宇宙新探索”时,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备课,推选代表讲授了每个组了解的宇宙探索知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拓展了知识面,涉及的领域远远超越了课本知识的范围。
总之,我们要以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重视对学生现代观念的教育;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解决人地关系中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实践活动,把我们的地理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晶.谈谈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11(4).
关键词:思想;学习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17-01
一、思想品德课学习方法指导的意义
(一)是全面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的需要。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觉悟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初中学生虽然有学好的思想品德课的强烈愿望,但苦于没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急需教师的指导。
(二)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学生学法得当,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是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的需要。新课改的主体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和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丰富知识、更新知识,提升素质,达到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四)是实现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需要。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发动机和促进剂,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使二者协调发展。而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二、思想品德课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思想品德课课堂学习指导
课堂学习指导分为课前准备指导和听课指导两部分。
(1)课前准备指导。课前准备,主要是要求学生预习教材,这是保证授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使预习取得实效,教师要给学生提出如下的具体要求:一是指出预习范围和重点,提出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二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三是要求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特别是在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在新知识的关键地方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四是要求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划出重难点,以便课堂上把握重点,解决难点;五是要求学生边读边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难点记下来,准备上课时解决。
(2)听课指导。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听课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质量。为此,应要求和帮助学生做到:一是集中精力,专心听课。这是保证提高学生听课质量的主要条件。所以教师上课时,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和要求学生专心听课,防止学生思想开小差和做其他事情;二是引导学生眼、耳、脑、手并用,看、听、思、记结合,正确处理好四者的关系;三是注意听、思、记的方法。听,就是要仔细听教师授课的引言、讲解分析、问题的答案、名词概念的含义、作为具体要求;思,就是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记,是记下大小标题、重要的观点、事例及关键性总结性的内容、疑难问题、发现的新问题、作业的题目、要求、课外阅读书目和参考资料等。
(二)思想品德课课外学习指导
(1)引导 学生正确处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课外学习是学生学习的补充和辅助形式。为使学生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把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堂上来,不布置过多的课外作业,不指定过多的课外阅读书目和参考资料。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课外学习,而只注重学生的学课堂学习,要两者兼顾,既要突出课堂学习中心,又要引导好课外学习。
(2)指导学生的课外复习 和课外阅读。⑴学生课外复习指导。课外复习指导有三个方面:一是课外新课标复习指导。主要是在新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教材和听课笔记,回忆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通过复习对照、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将不懂的问题弄懂;二是课外的单元复习。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课堂的单元复习外,应拟定复习提纲,出一些复习思考题,指导学生进行复习,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完整、系统;三是课外的总复习。教师对学生课外的总复习,主要是要求学生按照新课标、教材和复习提纲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引导学生注意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⑵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思想品德教育书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有意识 有计划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阅读一些课外的思想品德教育书籍。
在语言领域的研究指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你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对语言和文化的好奇心,日常的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英语的学习方法指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首先要明确几个观点:1、学英语的目的是使用英语,只能在用中体会它的规律,掌握它的方法,通过练习学会使用。
因此我们要抓住每一个机会用英语。如课程表的书写用英语,学习学科的英文书写等。课上40个人,能有机会一定要抓住机会,而且要给自己创造机会练习口语,课下要寻找机会去练习使用英语。练习听、说、读等能力,做适量的练习巩固课内知识。
2、关于语法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必要的,它是基础,中国人学习外语要学点语法,但是过分地研究语法是不利于能力的培养的,这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误区。
有人说,那么高考怎么办?高考正是考查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语法的考试也是在实际语境中考查,因此语篇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
3、语言的学习应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开始阶段应以听说为主。
高一新学期1—2月内主要以训练自己的听与说的能力为主要目标,逐步加大阅读。
4、语言的学习与任何知识的学习一样,以自学为主。
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外语学习不是老师讲会的,是自己练会的。在使用中、练习中掌握规律。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仅仅靠老师是不够的。因此外语学习的过程是练功夫的过程,是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过程。在这个暑假尚未开学之前,希望大家要有一个英语学习目标,真正地行动起来做好新高一的准备工作。
二、听的练习的具体指导(一)听力能力是重点
在高考中听力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一般为10段材料。其中1—5段为简单对话,读1遍。6—9段为较长对话,每段设计2—3题,读2遍。第10段为独白,设计2—3题,读2遍。一般来讲,后两段读速较快,要求较高。从现在社会环境要求方面看,听、说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英语水平高低的表现形式,与人交往离不开听、说的能力,因此重视听的能力是首要任务,听得懂才能说得出。每天应坚持听的练习20—30分钟,一定听的输入必然会有听的收获。
(二)听力能力的训练方法
1、模仿磁带,注意发音,学习准确的语音、语调,力求发音标准、漂亮。
课本录音带及其它相关有声材料都是很好的训练材料。
2、坚持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精听是指使用有材料的听力训练。可采取先听后看的方法,即在阅读听力材料之前先听2—3遍,再翻开材料边听边读,对已知和未知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然后再合上书,边听边理解,直到全部材料都能听懂并跟上它的速度。泛听是指抽空随意地听,可以是无材料可循的内容。如收听英语广播,调频91.5兆赫,VOA(美国之音)《空中英语教室》节目,收看CCTV9,《新概念》第二册等,甚至在平时收看外国影片时也能学习英语,训练听的能力。
3、听的训练是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循序渐进的,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只想不干。
听力时间的保证也是提高听力能力所必需的。
三、说与读的训练指导(一)说的训练
说的训练是高一阶段的训练重点之一,也是培养一个人与人交往能力的重要形式。
1、要敢于张口,大胆地练说。
虽不如《疯狂英语》那样疯狂,也要把说英语像说汉语一样自如作为自己的追求。
2、多与同学交流,抓住课上机会练习说英语。
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机会,创造机会说英语。组成小组,参加英语角等。重复句、造句子、背诵、复述课文都是训练说的能力的好方法,只有简单的做到了,再难的任务也就不难了。
3、把练习一口气说出5句话没有错误作为训练说的能力的前期标准。
话题可由感而发,也可以是看到周围的动态、静态的事物,张口而出。
4、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如街头广告、标语也是学习英语的好材料,看到后说出来,也是训练的方法之一。
(二)读的指导
1、阅读能力是一切能力之本,也是高考要求的重中之重。
在有了一定的听、说能力之后,培养阅读能力也是高一阶段的重要步骤。
2、从兴趣入手,以读自己感兴趣的英文小短文、小散文、小说入手,渐渐地语感增强了,词汇扩大了,能力提高了。
3、推荐读物
(1)由China Daily主编21st century·SchoolEdition.每周发刊一期。话题覆盖面广,角度多,语言新活,是学习英语的好材料。
(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书虫系列,选择多,语言简单,生词量小,兴趣的发展得以保证。
4、阅读数量标准。
每天应坚持30分钟,300—500字的阅读。可集中时间读,也可利用零散时间读。
5、精读、泛读相结合。
精读是指认真处理生词、难句,对句子成份认真分析等,既学语言又学语法。泛读则是指重视了解文章大意,可采取略读、跳读等方法。不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切忌边读边查字典,这样会打断阅读的整体思路不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四、几种不良倾向1、有人认为高考成绩高就行了,不练说也没关系。
其实我们现在学习英语已不仅仅是为高考了,而是要为高考后的生存与发展做准备,也为个人与社会大环境接轨打基础。更为个人向国外发展作必要的准备。
2、有人认为多做题就能解决问题。
人们常说:量的积累可达到质的飞跃。但是盲目地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是不可取也是无效的。死扣语法不重视在一定的语境中体会、运用知识也是不正确的。
3、有人常立志而不是立长志。
英语学习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了干一阵,进步了就停下。走走停停只能导致成绩的起伏不定,最终导致兴趣降低,自信心丧失,造成恶性循环。
4、有人只会做或者是只做老师要求干的事。
进入高中阶段,走向成熟的表现在学会自己学习,要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要学会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
五、学好英语,上好英语课的几个环节
1、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课前认真做好预习工作。
因为课时紧,内容多,强度大。不认真预习,课上会很被动。预习要做到认真听录音,模仿,掌握准确的语音、语调,了解单词意思,课文内容,找出疑难问题。
3、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给自己更多的机会锻炼听、说能力,认真适当地记笔记。
高效率听课,才能有高水平的收获。
4、课后要及时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是首要的。
复习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同时也应适当地做一些练习。遇到没有理解的内容应及时问老师,使问题尽快解决。
5、要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同时应有承受压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