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传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问题与思考:艺术设计学院教育对传统手工艺的忽视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概括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是不能缺一的,它们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的”①。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精神文化的内容决定了物质文化的生产和构成,民族手工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工具,手工艺的特点形成了物质文化形态的民族特征。云南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而完整的民族文化系统,在物质文化方面,从村镇大环境、建筑形态到器物、服装、生活用品,几乎所有内容都是由手工艺造就的。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入侵,已经使得许多民族民间手工艺失传、变质,使手工艺成为传统文化当中最为脆弱的部分——这就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的原因。
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起快速发展,20多年来培养了一个庞大的艺术设计生产队伍。大部分设计院系都以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为主力方向,其核心是引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论和体系,这对于我国的设计学科跟上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无疑是必然的,但也伴随着对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忽视,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计院系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学习的较为少见,了解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带来了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文化的分离甚至是对立。
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走向是影响社会物质文化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生产活动对物质文化有着极大的建构能力和革新作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则表现为一种破坏力。比如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引入,传统的民居大量变为现代国际风格的建筑,传统手工生产的服装、工具、日用品被工业产品取代,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改善少数民族村镇的生活形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随之而来的文化的变革也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对这种文化危机的重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但在遗产保护、抢救的呼声中,许多经验也证明,仅仅保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价值和现代化之间的问题,我们认为,艺术设计教育有着无可回避的责任和使命,设计的创新特征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有其复杂性,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命题。
二、研究与实验: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与设计创新的结合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是云南最早的设计院系,在教学中,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对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和创新,从课程、网络工具、实验室、产学研创新平台等方面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并与手工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艺大师进行教学合作,还连续9年举行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校地合作”大型创新设计活动,逐渐成为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和系统。具体的教学资源设计和产学研实验内容如下。
(一)课程作为主领——民族民间工艺精品课程
以民间工艺研究为主体的课程是民族文化融入设计的教学模式的主领和核心,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与旅游商品设计作为云南省教育厅精品课程,“探索如何利用云南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开发设计云南特色旅游商品的思路,利用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培养社会需要的特色人才,增强地方艺术教育特色”②。该课程注重对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进行详细的田野调研,对丰富的特色工艺进行文化挖掘和价值确认,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数字方式生动再现云南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在学生学习和领会民间工艺技术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设计的创新。
(二)民间工艺的学院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设计课堂
民族民间手工艺的民间传承有家族性、自发性、随意性的特点,这对于民间手工艺保持原有的民间特征是有利的。随着社会的变化,民间愿意拜师学习手工艺的新一代已经越来越少,后继乏人已经成为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一大原因。基于此,我们认为高等学校的设计教育应该是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的一个重要补充,在高校中引入民间手工艺课程,不仅能使手工艺遗产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一批批未来的设计人才具有民间手工艺文化的知识和意识,也有可能在高校学生当中产生许多有志于学习、传承手工艺的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设计课堂”工作坊活动就基于此目的,分批聘请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以开放课堂的形式进行,手工艺人全天以实作示范的形式进行教学,主要有三个特征:
第一,注重展示性和开放性。以集中的方式展示完整工艺流程和非遗全貌,学习和研究结合,让更多的参观者感受手工艺文化的魅力。
第二,注重互动性。传承人现场示范并讲解,直接指导学生实作,学生具有创意的想法和方案也被传承人借鉴和采用。
第三,注重长期性和灵活性。通过分批分类原则,分批邀请不同类别手工艺的传承人进入校园展示、观摩,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长期保留下来。
这一活动以工作坊的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成与社会、政府相关部门的互动交流,并且活跃了校园的文化、学术氛围,也使手工艺传承人更加有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资源数字化——课程研究专题网站及软件
手工艺非物质文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形态的,如手工艺作品、文物、工具、图样等,通过文字、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可以进行描述与展示;二是非物质形态的,如技法、工艺流程、创作思想、设计构思、手工艺品的使用过程等,这些不仅需要有效的手段进行展示和示范,还需要有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的参与;第三,即手工艺所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文化环境,如器物使用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商品传播与评价的市场环境、手工艺人的民族文化背景等,这些因素与当地民族的宗教、制度、习俗等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节日、仪式、民间传说与故事、民族历史等就直接影响着手工艺品的题材、形式,以及其所服务的方式。这些内容需要更综合的方式和媒体来进行展示和诠释。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是现代教学手段的一大革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数字化的教学手段能整合更多的媒体,比如文字、图像、视频等,同时能够形成教与学的互动,这在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的教学上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我们对此做了一系列的资源整合和开发,主要有以下几项:
1.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与旅游商品设计精品课程资源网站。以精品课程为主体,开发了课程资源网站,既是教学模式、成果的展示,同时也具备网络化学习的功能。
2.花腰彝服饰文化网站。我们为此设立了专项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多年的田野调研和工艺资料的整理,开发建立了专题网站,包含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还运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剖析花腰彝服饰的制作和穿戴过程。③
3.个旧锡工艺多媒体交互展示软件。个旧锡工艺是云南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其工艺制作过程除了描述和展示以外,还应该具有体验的内容,另外锡工艺品中有一些在设计上具有功能构思的奇巧与趣味,也需要用交互的手段进行展示。参观者可以通过体态和手势来与工艺的各个步骤进行互动,从而体验到手工艺制作的。④同时,通过锡工艺品的交互式展览,可以三维立体地欣赏艺术品,把功能运作过程、器物的文化背景和相关文化知识同步介绍,对于不可触碰的文物级工艺品的欣赏是很好的手段。
4.“锡工艺品DIY设计及定制网络平台”概念设计。锡工艺品的制作需要专门的工厂或作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工艺的复杂也使得个性定制具有较大难度,这也造成锡工艺品与时尚生活产生较大距离,市场推广也就有很大局限。“锡工艺品DIY设计及定制网络平台”的概念在于,系统化地开发一批模具和图样,形成数据库,消费者可以在pc电脑、触摸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上通过软件自己设计造型,或者选择模具、图样,构成完整的作品,通过网络提交工厂生产,最终被购买。这一方式可以让大众在虚拟的空间中感受自己设计制作锡工艺品的乐趣,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时尚化和大众化的网络营销模式⑤。
(四)实践实训基地——民间手工艺实验室
民间工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也需要专门的设备、工具以及空间,与普通的课堂教学有一定区别,空间上也与一般教室不同。针对不同工艺类型,学院专门成立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与民间工艺相关的有10个实验室,由外聘的手工艺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专业教师向学生传授手工技艺,带动起了多个师生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
(五)产学研平台建设——民族文化创意工程研究中心
艺术设计院校的职能是服务于社会的文化建设,除了培养人才并输送到社会岗位以外,还应该注重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直接服务于社会文化与经济。工程研究中心的目标是立足于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与云南本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以产业化开发来保护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发挥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市场潜力,一手抓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一手抓文化创意产业的振兴,具体研究方向为动漫与数字媒体艺术创意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云南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
民族文化创意工程研究中心是把艺术设计创意、民间工艺文化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学研平台,让作为社会科学的艺术创造、文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让学术成果和知识也不仅仅局限于“象牙塔”内,而是能够实际地推广到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和产品当中。
(六)教学与实战的综合实践——“创意云南”校地合作活动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专业人才进入生产的实战岗位,而在学校内实现结合实际需求并具有高水平的设计实战训练是高校难以突破的环节。一般的方式是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项目,或者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但这里有一对矛盾:一方面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学要具有学术性和普遍意义,另一方面是企业项目要求的职业化。这种学生的创意自信和创作个性的培养与商业项目的职业化要求的矛盾,给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带来了一个有价值的课题,尤其是对于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与设计创意的结合,既需要理想化和学术化的大胆想象,又需要与社会和市场紧密结合的实际解决途径。对此,我们确立了与地方政府合作、从地方民族文化出发的“创意云南”计划,每年选择一个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县或市作为学生毕业创作的对象,整合所有专业方向的师生力量,对该地进行全方位的调研、采风、交流,完成各专业方向的设计创意。从2004年到2011年,已经完成了9个县市的创意活动。包括2005“包装喜洲”、2006“创意富民”、2007“彩绘峨山·还原香格里拉”、2008“创意富民”、2009“创意鹤庆”、2010“创意瑞丽”、2011“创意个旧”、2012“创意寻甸”。
“创意云南”可以说是我们以教育服务于本土的一大宏愿,这一教学模式并没有停留在“象牙塔”内,而是真正符合云南省的经济建设实际,不仅有设计生产的实效,同时也有高层次、有战斗力的人才的大量输出,是可持续和可增长的,正因为如此才可能每一年都在不断地向成熟和深度迈进。而且这一模式已经影响到省内众多院校,每年都有许多院校前来取经交流,还辐射到了省外有影响的高校(比如2009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与NOKIA合作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等)。这些方式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学生的培养作用是巨大的,各专业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都“真刀真枪”地进行了一次专业性极强的实践,并且是在整个学院教师团队的指导配合下完成,这种从调研到创意到设计再到最终的完成展出的创作全过程具有非常强的训练作用,这些人才在云南的文化产业建设中将是一支发挥重要作用的生力军。
设计创新如何介入到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课题”,比如日本的“一村一品”计划;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倡导的设计中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和可持续的设计理念⑥;2008年的《2008京都设计宣言》也把对地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提高到全球共识的层面⑦。以上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所做的工作是对民间手工艺文化的立体化教学开发,也是对艺术设计创新价值的传统文化注入。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有非常大的结合空间,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和文化应该成为艺术设计价值的文化来源,也应该成为艺术设计取材的重要宝库,而现代艺术设计应该成为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甚至可以说艺术设计能够成为传统手工艺的一种现代形态。
(注:本文为2011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以云南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艺术设计创新平台建设研究》成果,批准号:QN201137。)
注释:
①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②摘自《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与旅游商品设计》精品课程网站,网址:.
③花腰彝服饰文化网站,省略/ .
④何璞主持制作“个旧锡工艺多媒体交互展示软件”,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2011年 “创意个旧”展览中公开展示。
⑤森文与研究生制作“锡工艺品DIY设计及定制网络平台”,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2011年“创意个旧”展览中公开展示。
⑥Cumulus is the only global association to serve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t is a forum for partnership and transfer of knowledge and best practices. Cumulus consists currently of 176 members from 44 countries. 省略/.
⑦2008年3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联盟(CUMULUS)会议上,CUMULUS执委会成员及部分CUMULUS会员的代表共同签署了由CUMULUS前主席、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Yrjö Sotamaa教授撰写的《2008京都设计宣言》。表达了全球141个CUMULUS会员院校对于建设可持续、以人为本和创新性的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省略/cumulus/initiatives-a-partners/kyoto-design-declaration.
[关键词] 文化传承 个性发展 后家庭时代 人的亲情义
影片《千里走单骑》真正的主角是“面具”,人与人交往之间,由于种种原因,高兴的时候故作平静,悲伤的时候强颜欢笑,将真面目都隐藏在面具后。在高田千里迢迢到了中国,看到《千里走单骑》这部戏的主演李加民戴上道具,因为身陷牢狱,不能看到自己的儿子而痛哭,无法将这出戏唱下去之后,高田似乎领悟到与儿子之间现在这种状态的缘由。高田决定将李加民的儿子,杨杨找来,而在李加民父子身上弥补自己内心与建一之间的缺憾。在杨杨居住的石头村,村长就像石头一样,遵守着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观念,在处理后辈的一些事情上也是完全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其实从这些就可以看出高田与儿子之间的态度就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他才认真寻求杨杨的意见。在监狱里面,高田真正要做的是将杨杨的照片给李加民看,让李加民这个处境与自己相仿的父亲,能够体会到快乐。
人世间偏离了常理和过分的固执己见,只能是怨恨和对抗,狭隘心理的极端膨胀,得到的除了怨恨还是怨恨,它的结果是偏激的行为。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是履见不鲜的,有的大学生不顾父母辛劳的供给和养育之恩与父母对某一个问题看法的歧异,反目为仇,长期不来往,更甚者父母不认女儿,子女不认父母。还有的出走他乡,发生千奇百怪的人间悲剧的例子为数不少。上述事情的发生,从小的范围说创伤了父母的心,给亲属更多的惦挂,增加了学校、社会的麻烦和无味的工作量;从大的方面说扭曲了人性的辈伦。初始的人类进入了创造了的另一个人造社会,人总不能反祖到弱肉强食的人类低级时代吧,虽然从大的多辈份的家庭模式到少人口的“坤家庭”时代,人类繁衍的血缘关系不能割断和背叛。大同的欧洲已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大同的亚洲在不远的明天也会展现给人们,这个时代,“世界一体化”海纳百川的心胸,怎么就感动不了渺小的个体呢?真的到了那么爱憎分明的“战场”了吗?新型的文明的时代要磨炼和造就主动适应环境,被环境适应的品质。人随着社会进步和发达,保持着人的全面发展和达到一定的境界,这是遵循了人类发展的普通规律。未来世界趋同的大前提下,个性充分解放和发展的同时更加沟通、理解、支持、协调,尊重人类个体差异的存在。通过个性的协调发展,达到人类发展方向的同步。这种大背景下,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沟通少一些对抗,多一些让与少一些贪婪。善于理解人,会理解人。孔子曰:“不患人之又已知,患不知人”。多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甘肃省文物商店成立于1978年,是甘肃省惟一一家专门从事社会流散文物征集及销售的单位,通过商业手段收集流散在社会上的民间传世品,并有计划地为国有博物馆、科研单位提供藏品和资料,为广大文物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30年来,甘肃省文物商店从最初的6名职工、万元启动资金,发展到今天拥有30多名职工,约500平方米的办公、经营场所,经营管理面貌焕然一新。商店始终遵守“精、严、诚” (收购精品、严格甄别、诚信服务)的三字建店方针,征集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的文物,先后向博物馆和国有收藏单位提供藏品4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120多件。该店还多次派职工参加字画、瓷器鉴定等各种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文物鉴定人才。
截至目前,甘肃省文物商店库存文物达4万余件,分彩陶、玉器、铜器、瓷器等几大类,涵盖年代久远。其中明代青花芭蕉凤凰纹梅瓶、齐家文化陶制鸟形器、白玉龙纹带板、祭兰釉梅瓶、千手千面镏金铜造像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而马家窑彩陶瓶器型之大、纹饰之美,堪称马家窑彩陶中的标准器。
近年来,甘肃省文物商店先后举办了“清代百名进士墨迹展”、“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迎春书画展”、“挥毫献爱心书画义卖”等大型画展,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为甘肃省文化传承和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8年9月28日,甘肃省文物商店将隆重举行“甘肃省文物商店成立30周年庆典暨店藏精品书画展”。画展集中展示全国及甘肃地方名家68幅121件书画精品。这些作品有中堂、条幅、对联、斗方、扇面等,书法真草隶篆诸体皆备,绘画注重笔墨情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其中有开金石考据风气之先、位居清早期四大家之首的翁方钢的横披,有甘肃省清代著名书画家唐琏的墨迹及唐琏业师王晓霞的山水横幅,有曾任甘、宁两省知州和知府的谢威风的四屏条,有被时人誉为“神笔”的甘肃省靖远籍陈国钧的金文楹联……所有这些作品都是几十年来商店文物工作者从民间征集来的。
“甘肃省文物商店店藏精品书画展”是商店对30年来工作成果的汇报,也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推出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相关链接
甘肃文物商店经营品种:历代陶瓷、古铜金银、金银漆器、古代钱币、翠玉料器、竹木牙雕、硬木家具、古今书画、缂丝刺绣、团扇、折扇、碑贴印章、笔墨纸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津西路3号
甘肃省博物馆院内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小学阶段安排了少量文言文的阅读篇目。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透彻理解课标,把握好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要求:一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二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铺垫;三是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做好文言文教学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适时渗透,培养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来自古代的故事。于是我早在学生正式学习文言文之前,做好准备,如《纪昌学射》《扁鹊治病》,这是第八册《寓言两册》中的两个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我就进行拓展阅读,在大屏幕打出《纪昌学射》的文言文:“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飞卫……”学生看着屏幕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等到学生读通以后,我就提问:你知道它写了什么?学生借用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很容易就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当然,此时的教学,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本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感受古代语言的奇妙来进行。在学习中,由于我秉承着这一理念,学生学得十分轻松、快乐,不知不觉进入了我设置的温柔“陷阱”——等到学完第二则寓言《扁鹊治病》时,学生主动提出:古人是怎么写《扁鹊治病》的?我乘兴追击,拿出《扁鹊治病》的文言文,让他们阅读。当然,适当的点拨、扶持是必不可少的。课后,学生还跑到我面前,叽叽喳喳地要求:“老师,《亡羊补牢》是怎样的?”“《滥竽充数》我们想读读!”……这下,我内心的窃喜无以言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轻松、愉快”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怎么排斥文言文呢?他们心中的学习之火已被悄悄点燃,这就为我以后的文言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首先,“读”应以教师引领为先,然后学生进行诵读。文言文多与学生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空隔阂,学生拿到文本之后阅读,难免会连句子也读不通顺。这对初学者来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当作为一名引领者出现,以自己的范读、领读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诵读的恐惧。如我在教学《杨氏之子》时,一开始就采用摇头晃脑的范读,通过肢体语言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篇文言文的诵读节奏,为他们的自读作铺垫。再如教学《伯牙绝弦》时,由于前一册有了铺垫,再加上平时适当地补充,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有了一定的基础,我通过检查学生诵读发现他们读错时进行及时纠错,正确地领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在教师的正确领读下,学生渐渐地能读通、读顺文章了,这样对他们正确感知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认为只有在正确的朗读之下,学生的初步感知才会更准确、有效。又如《杨氏之子》教学中,在第一次听教师范读后,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初步说出文章的大意,再让学生模仿着自读,读顺畅之后,班中就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知道了这篇文章的内容。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的引读是十分重要的。
三、拓展积累,传承文化
课堂中的读,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渠道。但我们的学习目的并不是单纯停留在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文上,而是借助文本,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读懂更多的文言文,感受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璀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教学时,要充分重视巩固性的训练:练习背诵、练习默写、练习复述故事,同时还应重视对其的拓展训练。《伯牙绝弦》一文教后,除了让学生背诵、默写、复述故事之外,还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珍重友情,珍惜知音的佳句,同时选取冯梦龙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进行迁移阅读,显然这篇收在《警世通言》中的故事篇幅很长,但学生读起来兴致勃勃,趣味盎然,不但把里面的佳句—“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准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尽瑶琴为君死”吟诵得朗朗上口,也对文本中的内涵理解得更为透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江南小学足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里,1988年就有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近30年来,江南小学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足球人才,罗森文(入选国奥队)、邓涵文(入选国青队)、张晨(入选女足国青队)均为其中翘楚。
踢好脚下每一球,走好人生每一步――打造校园足球劲旅
1988年,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江南小学就已经在开展校园足球运动。1999年,江南小学成立了重庆市第一个少儿足球俱乐部――四公里小学少儿足球俱乐部。其后,江南小学的足球水平取得长足进步,逐渐成为重庆市校园足球的一支劲旅,多次参加重庆市、全国各级校园足球比赛,斩获荣誉无数。近几年,在参加重庆市少儿足球比赛中,2010年获得U-9组第一名;2010-11学年、2011-12学年获得U-11组第一名。2012年代表重庆参加奥体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赛获得二等奖第一名。2013年参加重庆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获得第三名。2014年代表重庆市参加“与世界相约”斯凯孚杯足球邀请赛获得第五名。江南小学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体育俱乐部,2012年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体育(足球)特色学校。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江南小学也培养、输送了多名优秀足球人才,除了罗森文、邓涵文、张晨,2012级学生李沛楠、谢杰、李东东曾荣获全国“希望之星”“金靴奖”“最佳射手”称号,2014级学生蒋雨航入选U-16国家队24人大名单,备战2017年亚洲男足少年锦标赛。
记者走进江南小学时,时逢江南小学参加2015年重庆市南岸区校园足球联赛,对阵黄桷垭小学。据江南小学校长助理张翅介绍,近几年,该校男足水平进步较缓,相对来说,女足进步很快。
据张翅透露,江南小学现目前参加足球训练的小队员有100余人,设有U-9、U-11、U-13三支男子足球队,另外还有一支女子足球队。与之匹配的还有4名足球教练员。
1988年至今,经过近30年的发展,江南小学已经形成了“踢好脚下每一球,走好人生每一步”的足球文化氛围。
玩转小足球,撬动大未来――培养学生足球兴趣
当前,校园足球工作已从原来由体育系统分管交由教育系统主管,在谈到在新的大环境下江南校园校园足球发展方向有什么变化时,张翅表示:“在教育部门主抓校园足球后,我们学校在立足抓足球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主抓校园足球的普及,以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为主。”
5月28日,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江南小学开展了“玩转小足球,撬动大未来”的“六一”庆祝活动。
在活动中,除了全校师生参与,还有近400名学生家长来到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同场竞技、参与体验。此次足球活动的开展,为孩子们奉上了一份特殊的“六一”礼物。
如何继续发扬学校的校园足球文化,江南小学校长田琪认为除了传承还需要创新,“不能只让孩子停留在踢足球的兴趣上,还需要将足球文化落实到课程中,让孩子在课堂上了解足球的更多元素,实现学生身体、智力的和谐发展,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实实在在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英教练进校园――提高教练员水平
5月29日下午,在江南小学会议室,亚足联讲师、职业级教练员邓世俊和亚足联精英教练、前四川全兴主教练余东风列席,接受江南小学张翅、潘琪、潘娜等校园足球工作者关于校园足球的咨询。
对于田径运动是否能和校园足球结合,在邓世俊看来,两者的共同点都需要用脑子,当学生能用脑子去支配他在田径项目上的一些动作时,那离足球也就不远了。
潘琪为体育专业出身,从事校园足球工作已经有十余年,他介绍了在他带队下江南小学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对如何打强队,如何在训练中有针对性的去做一些准备尚存困惑。余东风表示:“这就需要你们多打比赛,只强调基本功是没用的,我在成都挑选小球员时,很多娃儿基本功都很不错,但一打比赛就不行。足球是什么?足球就是比赛,就是对抗。”
江南小学的老师们困惑了,在学校以学习为主的环境下,能有多少比赛打呢?邓世俊解决了他们的疑问:“足球是啥子?就是对抗,就是打比赛,那么我们反过来分析,为什么要有对抗?有对抗就有决定,基本功要不要做决定?对抗,是在有对手的情况下出现的,而对手的出现,是在比赛中。在学校里,你们需要的是阶段性的比赛练习,而不是说每天去训练比赛,你们还没有这个功力。你们要记住,你们每天练习的内容,必须是从比赛中分解出来的,比赛中没有的,练习有什么用呢?”
邓世俊的弟子中,不乏蒿俊闵、童晓星、姚翰林等男足名将,他的弟子中,同样有优秀的女足苗子。十年前,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三小学,邓世俊就带着弟子蒿俊松(蒿俊闵堂兄)培养出了一批女足运动员。而在江南小学,也有一名神似蒿俊松的足球教练,当他问到女足队员的训练和男足有什么区别时,邓世俊道:“女足男足化,是当今国际足坛的潮流,女足的训练和男足没有区别,比赛场地、规则和要求,跟男足是完全一样的。”
关键词:武术教育;文化传承;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99—04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e paper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the inheritage of Wushu culture。 Based on the elaboration of Wushu’s connotation and values, the paper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reconstructed the cultural levels of Wushu and deconstructed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Wushu culture inheritage。 It is concluded that culture is the premise of Wushu'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at Wushu culture inheritage helps to amend the alienation of Wushu 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Wushu in cultural transmission。
Key words:Wushu; education; culture; inheritage; connotation; value
在当前武术教育过程中,人们过多偏重于技能传习与理论传授,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还远远不够。实质上武术技能、理论只能作为武术文化传承的载体,虽然可使习武者直接受益,同样容易导致武术教育异化,异化现象必将阻碍武术运动的长足发展,乃至直接影响武术文化传承的质量。我们在传承武术文化过程中,应注重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及其对人自身修养的影响。“人们应该警醒,武术之内在文化涵养及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西方体育所不及的,保持这种艺术修养和和谐的“天人合一”价值观是武术真正的不朽文明”[1]。在这种背景下,以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内涵和价值为起点来探讨武术传承显得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对武术教育文化传承内涵作一辨析,重新定位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对目前武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并可为未来武术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内涵
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教育本身具有双重的文化属性,既传递与深化文化,同时又构成文化的本体。“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2]。由此可见,教育在传承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与文化并重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武术价值实现的先决条件。
1。1武术教育释义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武术教育并没有给予一个准确的概念,只是站在某一角度阐述了一定的观点。“武术教育由来已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生存条件是严酷的,为了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生存,人们必需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当人们把在集体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格斗和捕杀技能和经验积累下来,并传授给年轻的一代时,武术教育就已经开始萌芽。[3]”这是对武术教育起源的说明。“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4]”这是国内学者对武术教育下的第一个定义,说明了武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保存、传递、改进、创新的重要手段[5]。”这个定义阐释了武术教育与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 “武术教育不仅传播给下一代武术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人们对武术文化的选择和评价能力。[6]”更是明确阐明了武术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其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武术教育的概念、内容、思想、内涵、形式正处于探索阶段,但武术教育的存在却属事实,并在几千年武术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主要表现在继承和延续方面。武术教育是对人进行一种有形的技能、体能训练与无形的人格修炼的综合教育过程。武术教育的理念是通过运动去培育出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人。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武术教育思想是提高武术文化传承质量的关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将会产生巨大推动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不断推进武术教育发展。有了理念才能使传播者和学习者建立共同的信仰,并不断付出实践,才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武术这一运动形成高品质的追求。在传承武术文化过程中应使受教育者全面掌握武术的知识、技能(即科学),精神文化与道德哲学(即人文精神、伦理思想),做到“授技”更重“育人”。因此,武术教育思想、理念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武术文化传承质量与未来发展。
“我在餐饮、高尔夫、水疗、温泉行业都呆过,温泉行业氛围最好。温泉人从不藏私,爱与人交流、分享经验。”刚坐下来,这位新科温泉大使就毫不掩饰地向我们展示了对温泉行业的喜爱之情,直爽的话语中透露出干练的作风。
李钢认为:“比起其他服务行业,温泉更有历史文化内涵。中国温泉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不同地域对温泉的理解也各自不同,温泉文化往往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
李钢十分看好中国温泉市场的前景,他说:“中国的温泉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日本温泉文化发达,仅有1亿多人,每年泡温泉的人次却和中国差不多;而我们中国人口有13亿多,但每年泡温泉人次却比不上日本。如果我们的温泉文化达到日本的水平,那么我们的市场将会扩大十倍。”
“最近几年,包括央企在内的许多大企业都开始投资温泉项目,而且规模都很大,动辄就是十几个、几十个亿的资金。”谈起中国温泉行业的现状,李钢显得有些兴奋,“我们这批温泉人,赶上了好时候。现在,中国温泉行业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人才需求大,机遇特别多。三、四年的时间,一个实习生就能成长为部门经理。”
对于拉拉姑姑和母亲这一代的个体,披肩文化的传承体现出强烈的空白与裂变性。拉拉的姑姑Light-Skin出生于墨西哥,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从母亲口中听说了一些关于披肩的故事。但由于前一代对披肩文化的缺失,Light-Skin从母亲手中接手过的披肩文化显得空白和轻薄。随着Light-Skin在墨西哥生活经历的增加以及与来自美国墨裔的接触逐渐生出一种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使得Light-Skin对传统披肩文化的传承出现一种模糊的分裂趋势,脱离原来的传统模式。拉拉的母亲左拉出生于美国,但拥有纯正的墨西哥原居民血统,肤色暗淡,无论在美国抑或墨西哥都被排除贬低。左拉长期生活在美国,这使得她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现代女性学研究思想,且较之Light-Skin更加强烈与超越,因此在对待披肩的态度上更多趋向抵触与冷淡。在左拉心中,披肩是墨西哥的代表符号,会让她想起自己卑微的血统与身份。长期与母国的疏远隔离使得左拉对于披肩所知甚少,而对于披肩的文化系统则更缺乏基础了解,出现断层。左拉时常在自身卑微的墨西哥血统基因与萌芽的现代女性新思想中纠结矛盾,因此对于墨西哥披肩文化的传承出现了较之比拉拉祖祖母及祖母那一代个体更大的空白性。而左拉强烈的现代女性思想则让她对传统披肩文化的传承出现明晰而又界定的分裂性。无论是Light-Skin还是左拉,她们对于墨西哥传统披肩文化的传承都呈现了一种迷茫的过渡形态。
对于拉拉的这一当代个体,披肩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重新挖掘与责任,显示出回归与创造相融合的特质。拉拉是完全崭新一代的代表,透露出不同于之前两代个体的自主思考与自觉性。拉拉是典型的移民第二代,出生于美国,成长于美国,但成长的过程不断来往于南北边界,每年有固定的时间在墨西哥奶奶家,这给了拉拉良好的机会接触披肩文化。这种旅行式的成长历程让拉拉得以在母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两种不同质素文化体系中穿梭,学会以不同的思考模式审视自我的身份与文化归属问题。在奶奶的带领与导引下,拉拉从小就接触披肩,并对披肩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使得拉拉在以后的成长中不断继续关注和思考披肩,并逐渐形成一种自觉性。在美国,拉拉不断被边缘化,饱受排挤与欺侮,自我身份不断被否定,面对各种困境,拉拉开始向母国传统文化靠近,寻求精神力量和家园认可,而从小接触的披肩则成为首要的选择。新时代独立的女性思想则赋予了拉拉的披肩传统文化传承以创造性,因此拉拉的披肩文化传承是一种回归与创造的融合。由于祖母的原因,拉拉对于披肩传统文化更肩负一种自觉的责任,更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
二、墨西哥女性内部的纽带
桑德拉曾在访谈中说“齐卡娜文学,就像女性文学”,“墨西哥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儿子崇拜母亲的文化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宣称墨西哥文化是母系文化。因为那永恒、忠诚、神圣的爱中之爱,你生命的爱,不是你的妻子或你的爱人,而是你的母亲”。披肩文化作为墨西哥典型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典型的母性文化,它是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故事与语言,这种母性文化将墨西哥女性群体联系起来,而披肩传统文化更是内部的一条纽带,将过往、现在与将来串接起来。披肩文化将墨西哥女性历史联结起来。《披肩》中,拉拉祖母的母亲从其母亲继承披肩的编织以及语言,又将自己未织完的长条褐色大披肩遗留给拉拉祖母,最后拉拉祖母又将披肩传给拉拉,这是一个女性关系的接力,女性故事的延续,尽管过程中有遗失与失忆,但整个墨西哥女性的历史还是可以围绕披肩文化攀藤可寻。披肩上丰富的图案是墨西哥女性对生活热爱的见证,“一个个精美的玫瑰花结、弧形、星形、菱形、名字、日期、乃至献词”,而无穷的设计样式也体现出墨西哥女性善于将日常与想象融合的写实精神与浪漫精神。在墨西哥,女性是噤声的,“这个社会是不是很奇怪呢?人们要求你不要变成……可是她们却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于是披肩将一代一代女性想说想表达的记录下来,用实物传达着她们的故事她们的历史、过往的、现在的、抑或将来尚未形成的。女性历史的联结保证了女性群体内部的基本完整性。
披肩传统文化以一种母亲的情怀贯穿主体,形成一种典型的母性文化,以一种稳定的母女相传形式将墨西哥女性群体内部的情感凝聚起来。总体来讲,披肩传统文化是母与女或祖母与孙女之间的传与受的关系,传达的语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母性语言。小说中,拉拉的祖母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经常看着褐色的长条大披肩,回想儿时模糊的母亲形象,回忆母亲的怀抱,母亲独有的温暖,或者想象母亲就在自己身边,怀抱着自己,通过这种象征性的通灵行为,拉拉的祖母逐渐懂得何为墨西哥女性,何为母亲,同样,拉拉通过披肩开始与祖母对话,并成功成为褐色披肩的继承者。一定程度上,披肩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墨西哥女性文化的属性,无论是从披肩的社会历史、图案还是用途都可以看出在墨西哥,瓜达卢佩圣母被奉为整个墨西哥宗教之母,她代表的隐忍、奉献、牺牲、美好、温暖、贞洁等等被认为是整个墨西哥女性学习的典范,而《披肩》中披肩文化正包含了这种母性情怀,正是这种母性情怀让整个女性群体内部更加牢固,更加凝聚在一起。总而言之,披肩传统文化就如一条纽带,将墨西哥整个女性群体以一种融合的形态将其凝结在一起,联系成网。
三、墨裔与母国的共同书写
“文化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社会地创造意义的过程”,在小说中,现代的披肩文化更具抽象性、象征性与连接性以及流动性。一方面,它串结着作为母国的墨西哥,另一方面它系着在美国的墨裔,将两者紧密地勾连起来,因此小说中披肩文化的传承,从民族的角度来说是一项由墨裔和墨西哥共同书写的工程。披肩文化的传承以共同历史与记忆的基因篆刻在身处美国的墨裔上。小说中,雷耶斯家族一支在美国,一支在墨西哥本土,分居边界南北,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得雷耶斯家族处于分裂状态。事实上,在墨西哥的一支雷耶斯也散落在各处,互相缺乏交流,但雷耶斯家族的披肩将散落的分支联系了在一起,形成一棵有主干的家族树,犹如那条褐色的长条大披肩,最下面虽分布着无数的穗条,但却由上面的主体紧紧牵引着,相互交织,而那主体即是共同的家族历史与记忆。而对于整个墨裔,披肩记载的则是其与母国共同祖源的印第安血统,共同文化素质的印第安文化,共同的殖民历史,共同的混血身份,这些都体现在披肩复杂却相辅相成的色彩搭配,各式各样兼具传承与创造的编织技巧,变化万千的图案设计以及富于变化的使用方法。面对在美国面临的身份危机,文化政治被边缘化以及铺天盖地的全球化侵袭,墨裔逐渐开始重新思考被忽视的与母国的共同历史和记忆,重新思考母国传统文化,开始挖掘内部的存在力量,建设当代的族裔空间,而对披肩文化的传承则成为重要的转向所求。对于小说中墨裔本身,面对日趋严峻的全球化,挖掘民族特色,寻找逆向性思维建构逐渐成为当务之急,而披肩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则成为其首要任务。结合墨裔在美国的实际情况,扩展披肩的文化含义,跨越边界的隔离,调整披肩文化的地缘政治试用性等逐步在墨裔的流动性活动中进行,这也在小说中拉拉祖母索来达在丈夫纳西索去世后将房子卖掉带着褐色披肩跟随儿子来到美国有所体现。雷耶斯家族褐色大披肩从墨西哥流到美国,在美国最终被拉拉继承,这就是一种披肩文化扩展的象征。披肩由原来的边缘之物逐渐成为战略之物本身就是墨裔一种思维逆向的实践,打破既定的二元思维,将边缘的、被忽视的赋予新的意义,既传承又有发展。从此,墨西哥披肩传统文化的传承已开始跨国旅程,由墨裔进行新的书写。
披肩传统文化的传承更离不开墨西哥。一个族裔无论如何发展,与母国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墨裔与墨西哥尤盛。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缘政治因素,无论承认与否,墨裔与墨西哥始终保持密切的母与子的关系,其流动性之强是美国所有族裔之最。事实上,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每年都会有数万墨西哥人口从南流进美国,同样,也有不少墨西哥人从美国返回墨西哥,这种双向流动就如披肩上不同颜色丝线的相互交融,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墨裔与母国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无论从实体物理角度还是象征文化意义上,披肩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个双向工程。墨西哥是披肩文化的本垒、基地,披肩文化的根牢牢深扎在墨西哥本土,无论是过去还是全球化的今天,披肩传统文化在本土的传承状况极大影响着其在美国墨裔中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墨裔本身的发展。就如《披肩》中所讲,“它在提醒我,我曾和许许多多的人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披肩本身就是一张承载着这种无法割舍的关系地图,而披肩传统文化传承则更是与墨西哥休戚相关。
关键词:诵读;文化;国学;小学语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凝聚着文化魅力的民族,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诗词文赋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芒,古老的文明中积淀了丰厚的审美意蕴值得我们去探索,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个性,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我们传统的国学经典篇章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而且也不乏古代文人精神的映照,诵读经典,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小学语文课承载的新的内容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而当前的经典诵读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将经典篇章的讲解等同于古文讲解,笔者认为这远远不够,偏离了教学目标对于韵律美的追求方向,故而笔者在经典诵读教学模式上作出了相关探索,确定了趣、赏、析、用四步教学模式。
一、激发兴趣,引起学生诵读欲望
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往往存在着很多的困惑,那么,很多小学生对于学习古诗望而生畏,所以,培养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才是让其领略到古诗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首要前提,兴趣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离开趣味性的任何活动都是没有动力和发展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教师稍加思考便会引领学生走入一片充满着芳香的古代文化中。
例如在《墨梅》一诗的诵读教学前,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好多幅梅花的照片,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的走进诗歌的学习中,然后让学生仔细的观察梅花的情态,并用词语进行概括,然后在引导学生将其与王冕的墨梅进行描述性对比,让学生体会墨梅素洁、淡雅、不俗气的特点,理解诗人借梅自喻的写法,体会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进而提高其自身的内在的修养。在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后再去进行诵读就会为学生的诵读带来一种情感上的支撑。
二、创设情境,为诵读奠定情感基础
情景教学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教育的各个环节,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诗词教学中,情境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一片缤纷的花园,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古人的情思,古代诗人同样讲究情境的设定,诗人也往往将自己的志向、情感通过情境进行传达,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只通过表面的词语很难一下来深入的了解作者寄予在其中的深刻哲理,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其在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氛围,为自己的带有情感性的诵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山行》的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深秋季节霜林尽染的美好景色来进激发起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融入,只有在情境的渲染下学生才会很快找到与诗人情感上的契合点,体会到诗人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创设情境来感悟古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从而使学生受到语文素养上的提升,正所谓目视其文、耳悦其声方可心醉其情,由此,那种诵读中的情感便会油然而生,无需牵强的附会。
三、反复诵读,感悟交流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中华经典古诗词的学习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在激发起学生的诵读兴趣后,要让学生反复的去诵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精读,课堂实践中可以采取自读质疑―联想画面―体味感情―以情导读―小组评议几个环节来进行。
例如在《枫桥夜泊》这首诗歌的诵读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充分的给予学生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内心的疑问提出来,比如这首诗歌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又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在学生的质疑中,就会产生思考的动力,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样的意境上的升华对于学生诵读诗歌是一个极大的辅因素,在质疑和想象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释疑,这首诗主要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寂寞愁情,故而教师可以作出相关的朗读指导,在朗读基调上要以低沉为主,不能表现的过于亢奋,在作者情感的指引下再去诵读,这样的诵读才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上的交汇,才能将自身获得的情感享受与作者的主观情感契合为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体味自己的情感是否到位,最后,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交流谈论的环节来进行诵读评价,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间互相评价,评价角度主要有字音的准确性、句子的流利性以及情感的贯通性,这些基本的诵读技巧到位后才是真正的对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承。
四、拓展升华,运用创新
语文教学的实质在于语文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教材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在经典文化的传承中,语文教师更要在利用教材的同时让学生具备自我提升的空间和能力,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积累良词锦句,都要放手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找出一条适合学生自己的诵读之路。
例如在《登鹳雀楼》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让学生自主性诵读,结合自己对诗歌的体验来体会王之涣的登高远眺的高远情怀,给学生一片自我发挥的空间,无论是从断句还是音准的练习中都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型朗读,不要拘泥于一种范式,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写出诵读体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诵读运用能力。
五、结语
在趣赏析用四步诵读模式的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前带着疑问、阅读中勤于思考和提问、反复的诵读、品析美好的词句、带有感情的诵读读后写感想等好的阅读学习习惯,使经典文化能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在经典文化中受益,在阅读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梁悦秋、刘苗苗.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