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资综合素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学校是以育人为核心的办学实体,而这些“人”又是以班级作为最基本单位。“初中班级渗透企业化管理”模式就是指在班级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中吸收企业内有实用的、有特色的企业运行模式,使学生在学校不但能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感受企业氛围,感知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总而言之,班级就是一个“企业”,“企业”要贯穿于班级。
一、指导思想
1、企业经营哲学借鉴
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就是智慧的竞争,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的决策人是为了打造公司品牌。同样,任何一个优秀的班级都有独树一帜的班级优势,并形成了特有的班级个性,班级的管理者是为了提升班级的形象。在班级管理中引进借鉴成功企业的经营哲学不仅能够缩短掌握班级管理经验的时间,而且能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提升班级形象,对学生成材的培养也具有深远意义。
2、企业职业化借鉴
企业职业化以生存和发展为目标,以讲求效率和追求效益为主线。同样,学生上学就应该像上班一样,上学即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讲求实效。
3、企业竞争机制借鉴
当今的社会就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一个好的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企业自身有着良好的管理,有着良好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一个班级在学校的诸多班级中有着良好的形象,能够“产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在班级内部也必然要有一个良好、公平的管理竞争激励机制。
二、管理目标
1、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以讲求效率、追求和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线。力求人人得到锻炼,相信人人是人才,人人为班级,班级为人人,力争在各项工作中做到最好。
2、让学生成人成才,让家长放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三、管理机构及名称
1、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下,为使学生在班级中感悟企业氛围,将班级管理机构按企业管理机构来命名,全体员工一起设计企业名称、企业印章、企业口号,设置公司经理,公司各部部长,并举行挂牌授权仪式。
2、全体成员按座位或学校小组建设要求分成若干个评比小组,并做好组名、组训等小组建设工作,并给每个成员进行编号以便于绩效考核工资的记录工作。
3、成立公司,班主任相当于总经理,班长相当于经理,公司下设出勤部、纪律部、卫生部、学习部、生活部、财务部、宣传部、文体部、宿管部、考评部。学习部由八个评比小组分别根据语、数、英、理、生、史、地、综合科的特点各负责一科并选一名科代表组成学习部,劳动部由各评比组长组成。
四、管理人员选拔及任用
1、发动宣传阶段(2-3天):通过主题班会、培训、采访企业等方式营造企业氛围,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通过张贴口号,观看《赢在中国》等主题片。(班主任负责)
2、筛选报名阶段(2-3天):对有意向竞聘经理、部门部长、项目组长的学生进行培训,通过讲解公司的实施思路、运作过程、责任分工,让他们表明自己的工作态度,认识到这是严肃、可行、意义重大的一项活动。(班主任负责)
3、 公开竞聘阶段(1-2天):对员工手册讲解后,有意向的经理候选人公开自己的“施政”态度或思路,由所有的职工(全部学生)投票选举产生。
4、双向选择阶段(1-2天):产生经理后,马上定编、定岗,发动部门部长和经理双向选择,然后公布各岗位名单并签订责任书,对落聘员工做好善后工作。总经理带领全班宣誓后,进入教室调整位置,实施开始。(班主任负责)
5、观察引领阶段(一周):引领学生熟悉企业的运作过程,发放统一的宣誓词、反思书、工资表等,通过经理、部门部长座谈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案。第二周及时召开职工大会通报有关问题,引以为戒。(班主任负责)
6、成熟提高阶段(一月):经过一个月的运作,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反馈、师生交流对实施过程进行初步评价,召开学生会肯定成绩、打气鼓劲。对工资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找个别学生座谈,有针对地培养学生能力。(班主任负责)
7、归纳总结阶段:一个月后,总结得失。写出成功或失败地原因,并形成论文。
五、管理部门工作职责
1、公司领导成员:总经理(即班主任)、经理(即班长)、副经理(即副班长)、各部部长。
2、公司领导成员职责:
(1)要求有很强的责任心,带头遵守有关管理制度,把公司的事当自己的事,努力、认真、公正、无私、负责地把公司的事及自己所负责的事做好。要注意团结合作,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关爱每一位同学。
(2)对公司的不良现象,要及时地劝告、制止、处罚,对于自己无法处理的事要及时上报董事长。
(3)本职工作完成比较好的干部每学期按董事会成员的30%评优秀干部公司进行表彰,上报学校评优秀学生干部。
(4)总经理、经理及各部长组织部门成员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
(5)各部长每周例会课时必须汇报上周所负责项目的执行情况
(6)如果公司领导成员带头违反有关规定,按普通学生的2倍处理。
六、管理工作流程
1、工作日日清,虚拟工资加减及时记录并公布。
2、每周汇总一次。
3、每月总结一次。
4、每学期综合汇总考核。
七、绩效考核制度
1、绩效工资来源:个人捐款、企业赞助、学校有关政策性资金。
2、虚拟工资
工资总额=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奖金+创收工资-罚款
(1)基本工资:1000
(2)职务工资:
经理:100
副经理:90
部门部长:80
项目组长:70
(3)奖金:各项目完成任务或奖励收入
(4)创收工资:学校和公司安排《公司管理条例》未规定的任务,按任务难易程度集体或个人完成一次可奖励20、15、10元,
(5)罚款;各项目未完成任务或违反规定扣款,有扣必减。
3、每周虚拟工资最多的三个小组分别发给流动红旗。
4、每月表彰一次,发给“工资证书”,并由宣传部制作“工资发放清单”张贴显眼处,个人虚拟工资由多到少排名,按公司人数的10%、20%、30%分别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兑换或奖品。
总之, 初中班级渗透企业化管理模式是对班级管理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初中班级管理有效的方法,便于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管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这种模式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如何使这种模式更真实、更有效,各项记录的数字由于没有数字化网络,如果分工不合理,学生手工操作麻烦。由于初中不允许收费和罚款,虚拟工资由于不是直接工资,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还要多方探索。初中班级管理企业化模式,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丰富和总结,在管理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使初中班级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平台”。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
[2]《企业员工奖惩及薪水发放办法》;
[3]《企业董事会制度》;
一、我所辅警现状
我所现有辅警40人,参与套改辅警的有31人,未参与辅警套改的有9人,其中男20人,女11人。93%左右的人从事一线警务工作。
二、我所辅警队伍管理现状
面对新时代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要求,本单位对辅警队伍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定期学习培训、体能训练等。为进一步提高辅警工作效率,完善辅警绩效考核,规范辅警日常行为,我所对辅警实行考核,严格遵循省政府出台的《管理办法》“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管理责任,每月由主管所领导和中队长根据辅警工作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三、辅警队伍管理改革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
(一)辅警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岗前培训时间短,后续教育专业性培训较少,辅警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队伍稳定性不够。一方面,有些辅警缺乏对职业的热爱,工作没有热情,仅仅将辅警工作作为“跳板”,一些素质较好、业务精通、工作认真的辅警,都通过各种渠道,另谋出路,这使得辅警频繁进出,人员不断流失,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辅警待遇偏低是流失率增大的主要原因。
(三)待遇低,晋升空间小,表彰奖励方面未与民警同步。目前辅警待遇偏低,辅警工资定级后,按照工作年限涨薪的幅度较小,基本上没有晋升空间,使辅警岗位逐渐失去吸引力。
(四)招录周期长,辅警进出机制不灵活。在上一批辅警招录过程中,周期过长,致使部分比较优秀的辅警思想产生动摇,并且如果有辅警离职现象,不能做到及时补充。
四、关于辅警队伍管理的建议
(一)严格把关辅警招聘,缩短招录周期。一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辅警招录办法,通过多种形式面向社会招聘公告,统一招录标准,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切实选拔高素质辅警人才。二是缩短招录周期,做到能够及时补充。
(二)提高辅警工资待遇,表彰奖励方面应与民警保持同步。目前辅警工资待遇偏低,工资待遇随工作年限增加,增资幅度应加大。
同时,应让辅警享有一定的待遇,如定期体检、伤病慰问、带薪休假等善待辅警举措,努力地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更好地关心辅警,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
(三)做好辅警的后勤保障。关心辅警思想、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并尽力解决。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青年教师 综合素质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129-02
一、青年教师现状
(一)角色未完全转换
工科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从国内外各地的高校或者研究所毕业之后,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在本质意识上还未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博士期间,青年教师在课题组主要负责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对于教学这一块相对较为陌生,还不能完全融入教师的角色。他们在日常工作、教学以及科研上都需要角色的转化,因为教师这个角色肩负着较为重要的职责,与之前读书期间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
部分教师在入职之后,不能深刻体会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都是因为角色的转换不彻底所造成的。
(二) 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青年教师刚入职,教学能力需要培养和提升。教学是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它不仅关系着青年教师本身的考核,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和培养。目前有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不强,然而其本身并未意识到这方面。总认为站上讲台将所学内容讲出来就可以了,殊不知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传授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可以及时吸收消化,这都是需要年轻教师关注的。另外由于目前职称评定中论文、项目较为重要,部门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论文、项目中,教学质量自然而然有所下降。
(三) 科研平台不适应
高校竞争愈来愈激烈,大多数高校在教学任务之余,也会有相应繁重的科研任务,又因科研直接关系到职称的评定,所以很多青年教师入职后都有强烈的继续从事科研的愿望。但是由于学校提供的科研平台与原单位的科研平台具有一定的差异,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自己的科研价值,甚至有些青年教师由于专业原因,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目前现有的条件。再者,有些教研室还未有相关的科研课题组,青年教师单枪匹马、闭门造车,也难以达到很好的科研效果。在经费、基础设施、科研平台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非优势学科的青年教师来讲,科研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四) 工科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应用型大学与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有所不同,应用型大学更加注重学习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学生就业率。应用型大学注重实践能力,而很多青年教师都是从研究型大学毕业,科研能力尚可,但是实践能力却有待提升。特别对于工科类青年教师来讲,课程设计、工厂实践能力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
(五) 家庭压力较大
青年教师大多数博士毕业,年纪接近30岁,多数面临着住房、结婚、生子等方面的问题,而高校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因此很多青年教师入职以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下,经常会有埋怨、烦躁心理,难以用心认真地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综合素质提高途径
(一) 尽快转变角色,从学生转变为老师
首先,对于工科教师来讲应尽快转变角色,培养自己对学生的责任心,树立师德标准。认真地对待教师这个角色,尽职尽责地完成应完成的任务。另外要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关心学生,建立与学生的友好关系,从而有助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 提升教学能力,向指导老师学习
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向优秀的教师学习请教。要坚持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听课,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中学习授课的要点和方式方法。
(三)根据已有条件,尽快建立自己的科研平台
根据已有条件,依托院系或者教研室的条件,尽快建立自己的科研平台,能够尽早展开自己的科研。如果条件不足,可通过与外校合作、学者访问学习等方式来进行科研。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科,寻找自己研究点与优势学科的结合点,往优势学科倾斜,这将会为今后的科研打下较好的基础。
(四)注重师德培养
加强师德培养,提高敬业精神,端正学术风气。
三、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指标体系
首先确定目标总共有3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目标层A即为综合素质。
准则层B分为3个,分别为教学、科研和师德。
指标层C分为12个,其中教学分为表达能力、课件制作、传授知识的熟练度、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的吸收能力和学生评价6个方面。科研主要分为论文的发表、纵向课题的申请、横向课题的申请、各种奖项。师德主要包括敬业精神和学术风气。
指标体系结构图见图1。
(三)权重确定
根据层次分析法,进行赋值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总评分以百分制表示,85分以上为优秀,75-85为良好,60-75为及格,60以下为不合格。
式中,R为总评价总得分,Wi为各指标的权重,Ci为分指标的得分,其评分标准是百分制。
四、总结
在整体指标中,可以看出来,在教学方面,课堂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是最重要的;在科研和师德方面,各指标权重是相等的,这主要是由于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相近。
本文为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提供了指标体系,青年教师可通过该指标,选取权重较大,或自身相对较弱的指标进行提升,可明确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方向。
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也可作为青年教师综合素质考核的参考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春燕,赵碧华,聂会平,等.我校青年教师现状分析及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之对策[J].科技信息,2010,(30).
[2] 郑锋.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J].江苏高教,2010,(1).
[3] 邹敏.高校青年教师培育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关键词] 新护士; 急救理论知识; 急救技能; 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59-01
急诊是一门新兴的医学综合专科,专业技术独特,实践性、应急性强,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灾害事故、中毒以及突发性疾病,工作繁忙,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新护士接诊病人的时候,要么茫然不知所措,要么应变能力不如高年资护士,这给抢救工作带来不便,影响抢救效果,因此加强新护士急诊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急诊核心技能、应急能力、综合素质和工作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我院急诊科多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新护士急救技能和知识的培训计划与措施,并不断改进与完善,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培训内容
1.1 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危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急危重症患者的安全转运,突法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名称、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科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 培训方法
2.1 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具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主管护师担任,专门负责本科毕业1-3年新护护士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 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抢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新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理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反复训练至熟练为止。
2.2.2 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士长定期(每月1-2次)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护理小组长针对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在病人的转运及护送中曾出现的问题(氧气管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出未发现、改变后致病情变化等)集中练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新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 增强抢救意识:新护士应在短时间内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并有抢救意识,因多数急诊病人病情危重,护士一般不易获得病人提供的病史,因此急诊科护士应认真观察病人、监测生命体征,通过简捷的询问病史和体检,及时了解和判断病情轻重,使自己心中有数,做到早诊断,早抢救,争取抢救的时间,减少医疗隐患及纠纷。急诊科新护士还要在短时间内熟悉各种急救药品的、药品的放置地点,掌握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洗胃机、气管插管、除颤机、套管针、电动吸引器等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定期检查保持各种抢救器械、物品、药品处于备用状态,每年举行2次的新老护士急救技能比赛,平时采取模拟训练法,强化这些抢救仪器的操作程序,这样在实际抢救中就能从容应对。新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 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增强抢救意识。
2.3 急救知识的培训:加强临床急症知识的学习,提高快速正确的分诊能力,以免病人在各科之间踢皮球,为抢救急症病人赢得宝贵时间。而要达到快速正确的分诊能力,除了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外,还须不断的学习临床急症知识,了解临床各科急症的病情特点,如内、外、妇科急腹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应熟练掌握各种急症的抢救程序。现举2例,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内科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程序应为给氧药物止痛、镇静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补液应用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胸痛症状。又如外科四肢大血管损伤病人的急救程序应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活动性出血(伤口包扎)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配合医师做好皮试、配血、留置尿管等术前准备。
3 讨论
3.1 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本科从2006年至至今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
就在我工作的同时,我写出了我的工作总结:
200*年,在联社党委及理事会、主任室、监事会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为基层、为经营服务的主线,切实履行部门工作职能,合理整合和配置人力资源,着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力量和管理效能,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较好地完成了部门工作任务。
一、坚持把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提高全辖干部员工综合素质是适应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形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措施。今年,我们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战略性举措抓在手中。
1、举办本科函授班,分别与xx农业大学、xx理工大学建立办学关系,组织集中“专升本”复习,重点提高辖内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的文化素质,提升中坚力量的文化层次,参考人数达**人,目前已被录取**人。
2、继续抓好xx审计学院大专后续教育工作,鼓励取得大专学历证书的同志,参加后续课程的学习,目前已有**人通过了全部课程的考试,预计至200*年元月,所有参加学习的**名同志可全部取得大专文凭。
3、紧密联系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工作的实际,注重提高一线人员基础性业务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拟订较为完善的年度培训计划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先后两次邀请xx审计学院专业教授来联社讲授,重点培训了联社领导班子成员、全辖中层管理人员及全体信贷人员,取得了较好收效。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起**期,参训人数达***次。
4、积极鼓励干部员工在岗自学,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考试,全辖年轻员工参加各类自学尉然成风,全年新取得各等级学历人员**人,新取得各级技术职称**人。
二、坚持以创建文明行业为平台,切实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质量和社会形象。200*年我社被评为**市标兵文明单位,同时并授予省级文明行业。今年我们注重把已取得的荣誉作为抓好“三个文明”建设的起点和动力,着力提升农村信用社综合服务水平。
1、以提高全辖服务质量为中心,制订了目标更高,更为完善的服务标准和要求,进一步规范从业人员的服务行为。
2、切实加强文明服务的教育工作,不断增强“服务是信合人孜孜追求的永恒主题”的意识和理念。
3、扎实开展 “双十佳”、“青年文明号”、“群众满意农村基层站所”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做到年初有计划,创建有目标,过程有考核,将之融入各项业务工作之中。
4、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优质文明成效。为了督促检查日常服务情况,我们采用明查暗访,电话查询,走访客户以及征询函等形式,全面考查客户满意度,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5、抓细小环节,促整体质量的提高。今年下半年以来,在联社主要领导的直接安排和参与下,集中力量整治城乡网点的环境卫生工作,对城区网点进行了两次全面检查,并用摄像机进行现场拍摄,“曝光”脏、乱、差的网点和角落,同时对部分乡镇网点也进行摄像检查,有效地促进了服务环境的改观。
除了探索实习改革、实习模式、教学设计等内容外,研究者开始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效果表示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探索实习效果,从侧面反证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找出实习改革的方向。如陈聪(2011)结合企业实践和教学进行本科实习生满意度调研,探究从企业和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实习的实效性进行综合评估。专业实习效果的评估,大体可以从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的维度进行。其中,从学生角度进行专业实习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两方而言,相对较多,并且大都集中在满意度的研究上,如徐昌贵、王丽丽(2012),蔡洁(2012)等。包富华(2012)则侧重于研究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消极心理,并提出退避抵触、抑郁气馁、焦虑不安、失衡困惑、行业偏见等五种常见心理,探究实习消极心理对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影响关联度。此外,王忠军(2010)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沈宏洁、严艳(2012)等尝试性地从企业的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市场的满意度进行调研。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学生
1.专业兴趣缺失,专业认知存在偏差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普遍存在误解,人们认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行业大都提供的是“服务类”的岗位,尤其是对酒店、旅行社等基层工作存在较大的歧视心理,而学生往往就是在这些基层工作岗位上完成他们的实习教学安排。通过实习访谈得知,学生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对传统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经受本科教育后不应当只从事“端盘子”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对传统旅游行业所提供的实习工作表现兴趣缺失,在实习过程中带有退避和抵触的心理。另外,学生普遍缺少兴趣意识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秉承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往往缺少对自身的反思和总结。职业意识不强结合个性认知的不足,加上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缺失,学生缺少对相关行业或职位职业发展过程和阶段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实习前后会陷入迷茫期。
2.对实习的认知缺乏深度,重视度不足一部分学生推崇“60分万岁”的侥幸心理,以“通过”来衡量大学中学习的课程。而一部分学生则把实习等同于平时课堂的授课,认为实习也是一门课程,寄希望和以往的课程一样,“应付通过”即可。因此在短短的实习期中,有部分学生找各种借口拖延和逃避实习,从而导致实习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学生并未能认识到实习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不管是从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上都是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差、实习单位规章制度严格、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一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工作形式枯燥、内容单一,并未能完全展现自身的综合素质,高强度的劳动投入与低报酬产出的工作性质使得学生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并且对工作的抵触心理使得学生,特别是在实习的后期,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缺乏对实习工作的反思。
3.学生认为实习单位类型和岗位单一,在工作中难以获得成就感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单位和岗位都着眼于传统行业,涉及酒店、旅行社和景区,而新兴的旅游行业(如旅游电子商务等)则在其中占的比例不大。从以往的实习来看,几乎有98%以上的学生选择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三大行业中实习,其中酒店和旅行社为重中之重。而其他实习的行业则分布在旅游局、旅游电子商务部门等,但比例极小。另外,从岗位选择来看,在酒店实习的学生普遍在前台、客房和餐饮三个酒店基层部门,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则普遍分布在导游和计调两个岗位上,这些岗位通常是旅游企业劳动强度大且企业内经常性空缺的岗位。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所限,很多企业无法给学生提供轮岗的实习工作机会,学生通常会定岗实习坚持到结束。而这些单一重复的工作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极为薄弱的,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
1.实习时段和长度安排不科学据了解发现,高校旅游专业实习时间普遍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样安排的结果使得处在自我能力再提升阶段的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实习结束后学生马上面临着就业的竞争压力,此时留给学生总结提升自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不利于其调整职业规划和进行职业能力提升。且与此同时若其发现实习的企业类型不适合自身发展,让其积累经验的时间已经失去,对就业极为不利。同时实习时间不够充分,使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只是蜻蜓点水,基本上只是针对一个岗位或部门有一定的了解,没能及时进行岗位轮换。
2.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尚不成熟一是实习基地不稳定。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未能与企业建立实质性、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少实习基地只挂牌,不实习,造成专业实习“打游击”局面,“打一枪换个地方”。部分学生靠的是老师或者亲朋好友的人脉关系进入企业实习,分散的学生令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造成学生实习效果的下降。二是实习基地选择不准确。有的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一味地考虑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四星级、五星级等高星级酒店甚至国外高端品牌酒店,尽管相对而言这些高级酒店的制度比较健全,培训机制比较完善,但企业未能考虑专业实习的实效性。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非常集中,流动人口多、人力资源充足,对外省的高校实习生需求并不大,因此,这些地区的旅游企业常常处于优势地位,对高校及实习学生提出苛刻的实习要求和不合理的实习待遇。
(三)企业
1.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一些企业把高校实习学生当成“高质低价”的劳动力,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培养实习生而是放在如何用好实习生上。这明显地表现在部分酒店借口实习期太短,不足以进行实习轮岗,而把实习学生安排在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低的基层工作岗位上,只是让他们进行简单重复的工作,很难学到新知识。还有一些企业压低实习工资,降低实习待遇,变相榨取实习学生的劳动果实。比如,在南宁,大部分酒店的实习工资都在800-1000元,远远低于广西最低工资标准1200元。
2.企业管理实习生的制度存在缺陷由于人性化管理和培养晋升制度的严重缺失,实习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企业往往将其定义为临时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企业只关心其创造效益的职能,缺少实践教学培训环节,学生在整个实习期一般都被企业安排在固定部门从事工作时间较长与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服务工作,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基层管理人员又很少对其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与指导,学生感觉既学不到管理知识,又未能受到职业关怀。
三、高校改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时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转变心态在学生实习前,高校应当首先引导和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实习,培养专业意识,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转变心态。实习对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个极好的适应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的窗口,通过实习寻找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学生在实习中应当思索并收获的宝贵财富。高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做好实习笔记,把在实习过程中针对性强特征明显的案例以及对实习单位的实习思考记录下来,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总结以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发散性思维,把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应当加强实习指导,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参加实习一方面是希望借机磨砺自身,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对实习的行业和岗位有更直观的认知,以便将来进行职业选择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应当鼓励学生把对职业和行业的认识由“书本”转向“现实”,结合专业实习本身,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更清晰而准确地对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职位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社会偏见等带来的学生的职业认知误区,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我,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兴趣、性格等方面,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思索,制定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高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规律,选择合适的实习时间实习时间的安排需谨慎,既能有助于学生检验和发现理论的不足,又能给学生缓冲的余地,达到实习的目的。笔者认为从教学培养的体系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及大三上学期为宜,长度一般为4至6个月,实习时间太短,学生在岗位上所观、所感、所思略显不足,时间太长,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
(四)高校应当鼓励创新实习行业和岗位,以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深度的挖掘,旅游管理专业从传统的旅行社、酒店、景区已经扩展了众多新兴行业,如会展、游轮、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职业,比如旅游体验师等。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习教学安排时,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鼓励学生选择旅游管理行业中除了传统行业以外的新兴行业进行实习,一来既能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社会观念对专业本身的轻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旅游管理行业有更深刻和直观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为学生在更宽行业内就业提供更多的认知机会,使得实习教学安排能够与时俱进。
(五)高校应当和实习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实习企业的选择是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至关重要的一步。从实习反馈来看,那些具有合作热情和愿望,对实习学生有自身的一套培训机制的旅游企业往往受到学生的青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完善的培训、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以及更多的机会,而学生对在这些企业实习工作的经历满意度是最高的,实习实效性也是最强的。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筛选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实习反馈,选择适宜的实习企业建立长期、稳固、有效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实习教学安排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四、结语
关键词:择业观;演变趋势;思考建议
一、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及分析
(一)期望值过高。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不能正确的定位自己,很难把个人的能力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相适应。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是高级人才就应该去做“高级”的工作,而瞧不起那些属于基层的、可能需要付出较多体力劳动的工作。从问卷中分析发现,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多以大中城市为主,其中北京,各省会城市,直辖市这些发展较好较快的一二线城市已经超过了60%;而在地级城市和县区的城市就业的人数达到30%;而选择在农村进行发展的仅不到5%。这一结果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被调查对象在大城市上学的影响。而且,毕业生所期望的就业单位仍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外企为主,而一些民营企业却不为大家看好。根据这些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期望值较高,是导致就业率低下一大因素。
(二)目标不长远。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以短期的利益为自己选择职业的标准,高工资工作成为毕业生的重点考虑范畴,而工资低的工作却无人问津。这就导致一些职业无人去选,无人去争,而有些职业却被求职者热捧。当今社会大学生把物质需求放在择业的首要因素,去追求一份高薪的工作,虽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绝不能成为根本标准,而应以发展的眼光立足自身从基础做起。
(三)过分注重专业对口。四年的专业学习让学生付出了很多,因而很多学生希望自己能在专业领域发挥特长。当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与自己的专业出现不一致时,学生就会出现犹豫甚至放弃的想法。在今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专业的界限越来越小,一个追求长远发展的单位,已经不仅仅是需要专才,而更多地是通才。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更加看重的是职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要对自己有进行准确的定位,重视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及发展前景,如是否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大学就业引导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择业观的指导。择业观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体现。每个学生的择业观不同,就业意向就不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导致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要求高。企业对人才选拔更注重综合素质,所以择业观的正确引导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督促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全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其次,了解自身与社会需求,在众多职业中实现就业的平衡,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实现自身的价值。
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在择业价值观上有较大的误区:当代毕业生的功利主义倾向较严重,多数学生择业时过多的注重物质待遇和工作声誉,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展现。就业靠父母托关系找后门等不正确的价值观也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的择业价值观。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引导教育,引导学生要自立自强,艰苦创业,靠自己的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与青睐。
(二)加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做好就业的根本途径。各高校应探究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科学设置专业培训目标,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能力是复合型人才的首要素质。其次,高校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不只是专业单一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一专多能的培养能使学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再者,高校要给大学生更多的提供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实习和见习使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从大学到社会的转变,从而在择业时更有针对性和竞争力。
(三)学校及政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拓宽大学生择业途径。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大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择业途径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有效路径,包括就业政策、 招聘信息、就业岗位等方方面面, 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首先,高校应加强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意识,除了努力培养企业需求的专业知识人才外,还要为大学生广开就业渠道,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信息网,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以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就业应聘;其次,政府应不断完善就业体制,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等方面向大学生倾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等提供条件。另外由政府牵头整合,各高校广泛联系用人单位,政府高校共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应聘人才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招聘单位情况,实现资源共享,有效促进就业。再有,用人单位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让大学生切身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更准确的进行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09(07).
[2] 蔡鹏飞.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探究及引导策略[J].科协论坛,2011(09).
[3] 魏逸.浅议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大学生择业观[J].法制与社会,2007(07).
论文摘要:目的为了了解就业市场对毕业大学生就业的需求状况和相关需求标准,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校就业工作。方孩对2005年4月参加西安市综合人才招聘会的单位进行了就业需求状况问卷调查。拮果发现单位主要通过人才招聘会的方式招聘毕业生,对学生的精神品质、综合能力、在校情况等都有较高要求,而且单位建议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为社会实践能力培训、面试技巧训练、教育学生自我定位。枯格学生、学校、单位乃至国家一定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把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把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
高校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什么样的就业单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已成为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在内关注的焦点。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分配体制进行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分配模式不复存在,国家不再安排学生就业,而是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不包分配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在这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模式下,大学生一方面获得了职业选择的主动权与选择权,另一方面失去了就业保障,面临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加之大学人学率的提升,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方市场了。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尤为突出。究竟什么样的大学生受用人单位青睐?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大学生自己还存在那些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探讨。我们于2005年4月对西安市人才招聘市场的73家单位进行了人才需求标准调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象:2005年4月参加西安市综合人才招聘会的71个单位,分别为国家机关6个,学校9个,科研单位5个,国营企业7个,乡镇企业5个,私营企业16个,外资企业6个,合资企业6个,其他性质的单位11个。其中46个单位来自于大中型城市。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人才主要需求调查表进行无记名方式填写,包括内容:①招聘单位的一般状况、招聘途经及工资待遇等;②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包括一般情况、专业技能、政治面貌、身体素质、在校表现、道德品质、综合能力等多方面;③招聘单位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数据处理:问卷回收后以Excel数据库方式输人计算机,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1单位招聘途径和工资待遇
67.61%的单位通过人才招聘会的方式招聘毕业生,其中35.21%的单位倾向于学校举办的供需见面会的形式,个人推销方式也占到4.22%的比例。50.70%的单位给予毕业生月薪1,000-1,500元,38,03%的单位工资待遇为800一1,000元明,1,500元明以上的工资待遇仅占11.2706。
2.2单位对大学生的主要需求标准
精神品质:单位最看重的单项品质排在前三位的为实干精神(占28.16%)、敬业精神(占26.7606)、诚实守信(占23,94%),然后依次为团队精神(占5,6306)、社会和工作责任心(占4.2306)、竞争意识(占2.8206)。
综合能力:单位最看重的单项能力前三位为专业知识技能(占31.00%)、实际操作能力(占31.0006)、创新能力(占28.71%)。但是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也体现出了不同,企业最看重的前三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占36.6206)、专业知识技能(占28.1606)、语言表达能力(占26.76%),事业单位前三名依次专业知识技能(占33.800})、创新能力(占26.760.6)、实际操作能力(占23.9406)。
在校情况:单位最看重的在校表现前三位的是学习成绩(占28.1706),获奖情况(占26.7606),身体素质(占25.350),70.42%的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是否是学生干部、党员等政治情况并没有提出特殊要求。
2.3单位对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单位建议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为社会实践能力培训(占33.80、面试技巧训练(占3106)、教育学生自我定位(占28.17%),其中84.21%的企事业单位着重倾向于社会实践能力培训、面试技巧训练,而66.67%的外资、合资、私营等企业更希望学生能够做好自我定位。
3讨论
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单位承诺的月工资待遇为800-1,500元,而在我们前期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系列调查,大部分学生选择月工资待遇高于1,500元,企业给大学生的工资待遇与大学生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目前来看,用人单位加薪的期望值很小,而且即使有这种可能,其幅度也不可能达到大学生的预期值。因此,主要还得靠大学生自己调整心理预期,就业时选择现实的应对之策。另外目前单位选择以人才招聘会的方式招聘毕业生就业途径还是比较单一,招聘单位应当拓宽招聘途经,将其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资源,对于毕业生而言,应注重面试技巧积累和就业准备工作,以提高就业成功率。
“专业技能是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很看重的用人标准,对专业人才的选拔可以说是精挑细选。”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及精神品质的要求却大大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实干精神、诚信、团队精神,还对毕业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竞争意识、社会责任心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不难看出所有用人单位都希望所招聘的毕业生比较务实,能用自身所学切实为单位做出成绩。所以毕业生应在日常学习及实践过程中侧重培养务实精神,加强社会生存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职业素质、情商、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同时单位对于毕业生在校表现的要求已经居于次位,学生干部、党员等政治情况已经不作为优先参考条件,究其原因,当前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及自身素质较前有所下降,较一般同学并没有过高的优势;其次,在大学生求职制作简历时,作假声称曾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现象仍然存在,故单位对学生干部及党员等条件的信任程度明显不如从前。无论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都对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分析目前局势,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要努力谋求各种国际经济合作、技术合作、信息合作,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密切经济联系,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特别是英语),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尽管有的学生英语已经过了四级或六级,但还是缺乏必要的口语交流能力。大学生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
4思考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专业技能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踏实肯干,能吃苦,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在校的学习机会,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重视专业学习,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结合专业加强社会实践,增长专业实践经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并善于培养自身的特长。大学毕业生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塑性强,有潜力,因此大学生必须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积极主动地到西部、到基层去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的大天地里就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用人单位应吸引人才加人,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调查发现,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跳槽”成为影响单位发展的绊脚石。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某些行业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经验越来越失去了它的决定性,用人单位片面强调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是一种短视行为,一定要加大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树立全局观点和战略眼光,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毕业生是宝贵财富,接收大学毕业生是事业的延伸和发展,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用人单位应尽早树立起人才培养的意识,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单位招人、事业引才、机制育能”的好氛围,把优秀的人才培养出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应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构建全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首先要在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创造条件,开办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其次是要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最后是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包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需求信息的收集,建立与人才市场的网上交流平台,提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洽谈签约的条件等等。
面对就业工作的压力和挑战,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构建全面就业指导体系就要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就业指导是指学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给他们介绍职业知识,解答询问,提供职业选择意见,辅助他们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也是提供职业信息和进行职业素质培训的过程。高校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瞄准社会需求,紧盯市场变化,利用就业信息反馈,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专业和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能力与单位需求的结合。其次,将就业指导切实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大一时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新生人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和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大二和大三时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培养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大四时分层次、分类型进行指导,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共同引导毕业生合理做出职业选择,而作为特殊的医学类学生,在大五时还要注重处理好就业和临床实习中的矛盾。构建全面就业服务体系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就业指导。首先组建一支稳定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努力实现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化发展,提高学校就业指导专业化的水平;此外高校要发动所有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发挥机制优势,发挥教师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推荐作用;另外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广泛联系校友、相关单位和学生家长,充分发挥其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 技能竞赛 体系构建
技能竞赛是展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平台。笔者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技能大赛工作,通过大赛的开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各类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技能素养。同时,还不断加强教改研究,突出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
一、学校技能竞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笔者学校以学生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以技能竞赛为载体,不断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工作。学校组织工作措施到位,效果明显。如在南通市技能大赛中,笔者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技能培训工作,部门领导亲自落实,明确大专部专门负责各项技能竞赛组织训练工作。学校以学生技能实践培训成绩为基础,挑选有潜力的好苗子,组建技能集训队;制定详细的技能训练方案;在技能大赛管理上,巧妙安排学生实训项目,明确训练时间节点,确保每堂实训课都有实效;加强总结,每天都对训练成果进行总结评析,确保训练效果。近两年,笔者学校共获得市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200多项。通过大赛的比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知名度也得到提升。但在组织技能竞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校组织缺少统一的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规范
学校虽然很重视技能竞赛,但组织协调有待进一步优化,往往只是相关部门或专业系部负责,没有形成多学科、多专业协调部署,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的单位甚至在收到大赛通知后,临时将少数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学生集中进行集训后参加相关竞赛活动,效果不明显。实践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升。同时,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主要挑选的是精英人选,普及性不够。
2.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规范
在教学组织上,传统课程的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体,轻协作”情况。而技能竞赛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更加注重与实际生产的结合。单一的课程教学已经不适合技能竞赛的要求。学校中有竞赛组织管理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还需整合。同时,学校的实验设备还不能满足大赛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努力、强化技能竞赛的局面还未形成。
笔者认为,学校必须明确定位,构建科学的竞赛管理体系,完善大学生实践教学,健全技能竞赛选拔机制,完善竞赛激励机制,确保技能大赛成效。
二、学生技能竞赛培训体系研究
1.顶层设计,科学构建规范化的竞赛管理体系
学校要科学规划专业发展方向,整合学校师资、教学设备等一切办学资源,把技能竞赛提高到创品牌的高度,丰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学校事业核心竞争力。校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完善的考核规范,明确任务,层层推进工作开展。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要敢于创新。虽然笔者学校双师型教师有286名,但有技能竞赛经验的教师不多,学校应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政策,对获奖者要在教学评优、年终考核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参与的优秀学生可在先进评选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学校应建立科学的选手选拔培训机制,以普及性专业竞赛为基础,做好精英化的人才储备和长期跟踪服务。
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
学校应通过技能竞赛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建设;通过大赛检验教学成果,逐步置换、淘汰目前学校里的一些传统课程内容;强调课改内容要坚持突出实践性和技能性,构建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课程的重点应放在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上。同时,通过竞赛也能使教师认清自我不足,提高业务能力提升的紧迫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研部门应针对竞赛的规则及教学实际,科学修订不同专业工种相配套的技能教学大纲,结合技术革新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补充、完善,形成具有学校技能教学特色的教学实践内容和方法,同时加大不同专业课程群的融合交流。学校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学分制工作,将技能竞赛的成绩按不同的级别给予一定的学分互认,从而实现技能竞赛与学分制的紧密结合,加强评选表彰,营造一个尊重技术人才的良好氛围。
3.构建科学的校内竞赛文化
多年来,学校坚持“职教富民、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实用型人才。在校园文化竞赛中,应形成有学校特色的竞赛文化。首先要加强调研,专业系、部要统筹协调,确保每个专业课程结束有技能考核,定期有竞赛项目。系、部应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开展符合教学实际的学生竞赛活动,制定翔实的指导和培训方案,完善“一系一品”的特色竞赛文化。学校要利用宣传媒体对技能竞赛中涌现的优秀学生进行宣传,安排获奖选手以“技能竞赛经验交流会”的形式交流收获与体会,激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4.构建和谐的校企合作机制
我们要形成“技能竞赛,企业搭台”的良好运行机制,依靠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技能竞赛。现在各级组织的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和要求与企业的发展需求衔接得很紧密。参加技能大赛获奖的优秀选手到企业工作都能做到无缝对接,直接上岗就业,为企业招贤纳士提供了便利。企业负责人也愿意到大赛现场选将,节约招工成本。有些企业也明确提出优先招聘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为防“挖人才”,甚至开出高工资等。企业有需求,也乐于为学校开展技能竞赛提供便利,这就给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机会,所以学校在技能大赛的组织中应该和企业全方位合作,并逐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特别是借用企业先进设备,学习企业的评判标准,最终实现双赢。
总之,职业技能竞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也给学校提供了展现教育教学水平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组织过程中,学校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谨防急功近利。各专业教师要在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下,思考定位技能大赛,探索科学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孔楠.职业技能竞赛及其教学实践的影响[J].科技风,2011(16).
[2]李胜明.借力技能竞赛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J].技能开发,2012(5).
[3]谭世海等.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
[4]刘文青.开展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5]徐彦.开展技能竞赛引发的若干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