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审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能源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基本概况、建筑用能系统状况、建筑能源管理状况、文件检查、现场测试等多个方面。建筑基本信息和建筑用能系统的审计主要包括建筑围护结构、采暖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配电系统、室内设备系统、给排水系统、燃气系统、综合服务系统及特殊能耗等;建筑能源管理状况包括建筑能源管理机构及管理现状的审计;文件审查包括调阅能源账目文件、相关的用能设备原始文件,审阅能源管理文件,审阅设计图纸和运行记录等;现场测试主要包括大楼巡视和室内环境测试,其中大楼巡视是结合文件审查结果及建筑基本信息表,确定建筑能耗和管理的总体情况,并对大楼内的制冷机房、锅炉房等设备机房进行巡视,以便确定各用能系统是否存在管理不善、运行不当、能源浪费、无法调节等问题,而现场测试是从建筑内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中随机抽检10%的面积的房间,检测室内基本环境状况(温度、湿度、CO2浓度、照度)。
2建筑能源审计案例分析
2.1建筑概况
该建筑位于大庆市,总建筑面积70800m2,属于商场类大型公共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建筑总高度22.2m,标准层高为5.1m。围护结构底部采用砖砌筑,外贴红磨光花岗岩,上部墙体采用高级外墙面砖,其他部分采用玻璃幕墙。
2.2建筑用能系统概况
(1)配电系统。该建筑设有容量为1000kVA的变压器4台,容量为1250kVA的变压器2台,容量为1600kVA的变压器1台。
(2)空调通风系统。该建筑采用集中式空调系统,共有三台离心式冷水机组,冷量均为500kW,两用一备,室内送风采用风机盘管,共有20台新风机组,制冷量在10~12kW,功率4.4kW。空调水系统采用两管制变流量冷水系统,冷却塔、冷冻水循环泵和冷却水循环泵均为三台,与冷水机组一一对应,根据商场室内温度控制启停。共有轴流风机43台,其中回风机21台,排风机22台,功率均为7.5kW。
(3)采暖系统。商场自配一台2MW燃气蒸汽锅炉,并设有换热站,高温蒸汽经换热站换热交换为采暖热水,采暖系统为散热器采暖及热风幕(只在商场进门口设置)。
(4)照明系统。建筑内设有筒灯、射灯、T5节能灯、卤素灯、日光灯等多种灯具,全楼照明总功率为1114476W。灯具主要靠员工自身手控,一个开关控制3~4个灯具。
(5)室内设备系统。建筑内共有300台电脑,50台传真机,200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43台熨烫机,92台饮水机,27台液晶电视(不含家电区样品),另有四楼餐饮、娱乐、美容美体、摄影设备若干,四楼设有影院,影院总功率为158056W。除影院外全楼设备总功率约497213W。
(6)综合服务系统。建筑内每层设有三对扶梯,一共4层,共有18部扶梯,单台功率11kW,直升梯3部单台功率18kW,货梯(液压电梯)2部,单台功率30kW,共计23部电梯,总功率312kW。其中直升梯从一层直达四层,在中间不停。
(7)特殊区域。该建筑一层设有消控中心,主要设备功率约为2000W。四楼餐饮区采用天然气及电进行烹饪,四楼餐饮区厨房用电设备总功率515317W。一楼超市区食品加工设备总功率约为653232W。
(8)给排水系统。给水系统主要分为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最高日用水量为473m3/d,最大时用水量58m3/h,生活用水系统最大秒流量为5L/s;室内消防用水量为70L/s,其中消火栓用水量为40L/s;自动喷洒灭火系统用水量为30L/s,室外消防用水量为30L/s,火灾初起时十分钟消防贮水量为18m3。消防水源来自室外消防水池,有效容积为540m3。
(9)燃气系统。建筑采用天然气锅炉作为冬季采暖热源,同时四楼餐饮区烹饪采用天然气。
2.3建筑常规年能耗概况
由于该建筑是商场类大型公共建筑,其照明用电在其电量总消耗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常年电耗相对比较平均,起伏不大,但是6、7、8月份是空调使用最频繁的季节,导致用电高峰出现在这三个月。年耗水量最低点出现在4月,分析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四月是采暖季与非采暖季交界,室内温度偏低,人员耗水量需求减少,二是四月是商场消费淡季,顾客量相对较少,所以综合以上两点原因,耗水量最低值出现在4月;而7、8两月是炎热的夏季,且是暑期消费旺季,所以耗水量最高;另外1、2月份是春节消费旺季,人流量相对较大,耗水量也有显著增加。耗气量在采暖季较高,在非采暖季很低,其中1月为年最冷月,耗气量出现最高值;随着室外气温的升高,耗气量由1月向两端逐级递减;4月、10月为采暖过渡季,耗气量明显减少;非采暖季燃气消耗来自四楼餐饮区烹饪用气,7月天气炎热,餐饮区以凉菜为主,烹饪用气量最少,出现耗气量最低值。
2.4建筑能耗结构
通过分拆计算得到建筑用电分项(即空调通风、供暖、照明、室内设备和综合服务系统等)能耗及占总能耗百分比。由于地处严寒地区,采暖能耗仍是所有能耗分项中比重最大的一项,占总能耗的35.08%,同时由于夏季短暂,空调使用时间短,所以空调能耗在所有能耗中所占比率并不突出,为8.58%;由于该建筑为商场类大型公共建筑,所以室内照明能耗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达到20.49%;另外,由于该商场集餐饮娱乐于一体,超市及四楼餐饮区有大量冷柜、烤箱及其他食品储存、加工设备,同时使用天然气进行烹饪,所以在特殊区域能耗一项比例较高,达到23.00%;商场内23部电梯能耗占总能耗比例的4.92%;而根据商场类建筑服务的特殊性,熨烫机、电脑、电视、打印机、传真机等室内设备所占比例为4.54%;消控室能耗仅占0.01%;其余未审计能耗占3.40%。
2.5节能潜力分析及改进建议
结合该建筑能耗结构特点,主要针对围护结构、空调系统、采暖系统、配电系统,提出节能改进建议。
(1)由于设计年代相对较早,并未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议进行建筑围护结构改造,依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热桥部位做外保温处理。
(2)目前商场内冬季室内采暖温度设定为22℃。远远高于采暖设计规范对于冬季室内设计温度的规定(《供暖通风设计手册》中规定商场为15℃),建议将冬季采暖室内设计温度降低;建议过渡季节尽量使用室外新风,同时根据建筑内用途不同,调节不同区域的风机盘管,根据气温的变化和用冷场合的变化,适时增开或关、停冷水机组,在满足空调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少开机组和减少机组的运行时间,建议在大楼内布置一定数量的温度传感器,定时定点采集温度,根据温度实时控制启停冷水机组;建议将冷冻水及冷却水循环水泵改为变频。
(3)严格限制效果灯的功率,更换光源时尽量采用高效率光源;效果灯的开关时间一定要严格控制,非营业时间严禁开启;办公区的照明要杜绝长明灯,做到人走灯灭;目前商场内有电子镇流器和电感镇流器两种,当荧光灯作为商场的主光源时,采用电子镇流器或复合式镇流器来取代电感镇流器;可以通过采用分相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装置来改善供电系统功率因数,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4)非办公时间关闭所有设备,切断电源,建议安装多功能电子定时器,严格控制用电时间;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饮水机、复印机、碎纸机等办公设备减少待机能耗,长时间不使用时关闭电源;使用空调时关好窗户,白天可拉下遮阳设备,并注意下班后关闭办公室空调风机;纸张正反面打印,开展无纸化办公,更换办公设备时,采购节能产品和设备,建议采用节能饮水机。
(5)扶梯可改为变频调速,安装红外传感器及变频器,有客流时高速运行,无客流时缓慢运行或停转;货梯严格限制非运货人员乘坐;条件允许时,或节能改造时,在直梯上安装电梯回馈装置。
3结语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素质 职业技能 校园文化
1.问题的提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而现有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常常缺乏清晰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苦于找不到中意的单位和岗位;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频繁奔走于各类招聘市场,苦于找不到中意的所需人才。人才供需双方不对接的现状已经成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之一。
能力是就业的基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导向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考核指标,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
职业能力大体上可以分为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两个层面。通用能力是指一个人的职业态度、行为习惯、自我管理能力(自行安排吃穿住行)以及正确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它是一个大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具备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个职业、某个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如会计必须能够做账、用账,记者应该知道如何采写新闻,秘书应该能够从事办公室事务管理,具有办文、办会、办事能力等等。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和进行的技能训练,大都针对的是特殊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通用能力也许更为重要。当前大学生频繁跳槽或失去工作,往往并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技能,而是缺乏通用能力:或者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或者经常迟到,工作散漫,得过且过,等等。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路径上的最大不同。因此,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把对学生非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2.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内涵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然是一种就业导向教育,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企业管理者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职场行为评价如何,怎样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是需要作为人才培养方的高职院校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杂志2008年第4期公布了一个针对大学毕业入职新员工职业素质、职场行为评价分析的调查报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新员工——企业管理者对大学毕业入职新员工职业素质、职场行为评价分析的调查研究》。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管理者认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按照“非常重要”选择比例排序(%)为:思想道德素质、价值倾向(77.4)、勤恳踏实、敬业奉献精神(70.8)、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61.9)、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61.7)、心理素质(60.1)、创新意识和能力(55.3)、团队合作能力(52.0)、积极追求进步的热情(47.6)、动手操作能力(46.0)、文明礼貌,亲和力强(39.9)、人际交往能力(37.3)、身体素质(36.7)、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35.3)、组织管理能力(27.1)。[1]
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因素而外化的适应和满足社会的质量。企业管理者看重的员工素质包括:文明礼貌、尊敬师长、谦虚自省、勤恳踏实,能够经受挫折和压力,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积极追求进步的热情。企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落脚点;要求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反对随意毁约、违背诚信,反对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反对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一个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不能一味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要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能力是一个人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企业管理者所看重的员工能力,依次是:获取知识的持续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麦可思公司的《高等职业院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分析报告》中有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分析表明:在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积极聆听和有效的口头沟通这两项能力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有帮助;而毕业生认为教学中最应该改进的地方为“实习或实践环节不够”(41%),其次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15%)和“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14%)。[2]
肖云等人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7.9%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而大学生对自身的实践能力评价不高,学生认为最欠缺的是组织管理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另外,61.5%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40.7%的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能力很欠缺。他们建议学校应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充实践内容,增强实效性。[3]
上述调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合格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内涵。
3.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活动的主体(师生员工)在校园内所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教育导向功能,它对于大学生价值取向、思想品德、情感信仰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
为深入了解当代高职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参与度与满意度,我们于2008年11月至12月对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开展了一次有关“对校园文化活动满意度”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75.35%的学生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很有必要”,61.51%的同学表示对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很感兴趣”。在“最感兴趣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排位是: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显示出当代高职学生对实践性、创新性、主动体验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所偏好。对于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收获,67.42%的同学认为最大收获是“提高了综合素质”、“锻炼了能力”,24.03%的同学认为是“认识了新朋友”,“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开阔了眼界”。
校园文化是高校实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功能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是维系全体师生员工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精神力量,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加强人际沟通、完善人格塑造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学生自愿参加的学习实践活动。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的展示与锻炼。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区分,是社会分工条件下学科专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的专业教育始终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但第二课堂在内容的丰富性、时空的自由性、参与的主动性、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第一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学生非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科技创新、文艺体育、技能竞赛、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实践等等,都是第一课堂无法完全涵盖的。这些活动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很多与课堂中的专业学习没有必然或直接的联系,但是有助于学生促进个性发展、丰富个人阅历、增强组织能力、加强人际沟通、改善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塑造,这些综合素质是学生就业和日后发展所必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既需要第一课堂的教育,也需要第二课堂的锻炼。因此,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牢固树立第二课堂也是课堂的思想观念,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
3.1把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其三大功能。长期以来,以教学为中心,始终是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工作被认为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始终处于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课堂或实验室被当作人才培养的唯一教学场所,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被当作人才培养的唯一途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被当作学生能力考核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教师只把教学和科研作为自己的本分,而把参加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看作是份外之事。作为第二课堂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仅仅被当作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缺乏科学规划,缺乏专业指导。学生是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参加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全凭自己的兴趣,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收效甚微。
当前,各高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传统教学计划的翻版。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分解、主干课程介绍、教学实践安排、教学计划进度,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必选内容。而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得到丝毫反映。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的必然产物。
我们认为,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必须把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轨道上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就是要彰显“第二课堂”教育功能,把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并行的教学资源,把对学生非专业技能的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必须将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至少参加哪些校园文化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这些活动在何时进行、怎样进行、由谁组织,如何评价,以保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合理衔接。
3.2建立激发教师参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热情的激励机制
在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很少或者从不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已经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在中国古代书院,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业导师,也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和行为导师,这个优良传统随着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日益复杂化和精细化而早已被抛弃,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与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被严格地区分开来,教师对参与学生文化活动完全失去兴趣与热情。加之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又存在难以确认和量化问题,使得教师很难把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
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职业技术院校更应该把第二课堂看作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因为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而应该在实践活动包括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而这一切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从制度层面激发教师参与学生文化活动的热情,使教师把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教学科研的工作内容之一。为此,必须保证教师对专业性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能够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必须保证教师对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等同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计算。
3.3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体系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第二课堂,在人格塑造和技能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我们所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令人担忧。11.41%的学生在业余时间“无所事事,经常在寝室睡觉或上网,觉得生活很无聊”,21.59%的学生的业余时间是在“谈恋爱、娱乐、逛街”中度过的。对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36.25%的同学表示“兴趣一般”,2.23%的同学“没有兴趣”。在“你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必要性”问题上,22.20%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可有可无”,甚至还有2.4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即使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有少数人是为了交朋友或纯粹跟风。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各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导致第二课堂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因此,改革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体系,使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所取得的成绩能够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必由之路。
为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并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以及奖学金的评定提供依据,有必要建立一套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把德育、智育和综合素质发展作为考核项,对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以及道德修养、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活动等方面获得的成绩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
3.4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2002年3月25日,、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文(中青联发[2002]14号文件),提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认证工作,以用于记载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课堂教学成绩之外的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产生积极作用的重要经历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主要反映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及加强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表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主要反映学生组织和参加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主要反映学生课外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在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业等比赛中取得的成绩;“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主要反映学生参与的文体艺术活动和取得的成绩;“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主要反映学生组织或参与的社团活动,所担任的学生干部职务及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技能培训及其它”主要反映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及取得的成绩。
素质拓展计划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心,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让大学生在参加活动中营造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梳理,明确每一项活动的目标与类别,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不同需求,确定每届学生在不同学期的工作重点,科学规划并合理安排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期有所侧重地参与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提升综合素质,稳固职业能力。
3.5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开发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高级形式,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拓展与深化。其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青年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开拓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技能,使其最终走上创业之路。
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应该由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构成:开设“创业论坛”以激发创业意识,培育创业精神;开展“创业培训”以培养创业技能,分享创业经验;参加“创业竞赛”以鼓励创业实践,展示创业成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完善学生创业孵化园,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
4.结语
基于我们对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延伸培育过程中的意义、途径和方法的认识与分析,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第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把应用型高技术人才作为培育目标,因此,相较于普通高等学校,更应强调人才的“实用价值”,更应重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不可能完全依靠第一课堂来解决,它既需要第一课堂的教育,也需要第二课堂的培养。
第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第二课堂。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牢固树立第二课堂也是课堂的思想观念,把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并行的教学资源,把对学生非专业技能的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第三,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延伸培育的基本路径,一是把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二是建立激发教师参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热情的激励机制,三是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体系,四是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五是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性。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衔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更好就业、更快成才的必由之路。
附注:
[1]http:///article/200804/200804290226.shtml。
[2]《麦可思研究》2010年9月下旬刊(第55期)
[3]《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高教探索》,2007年第6期
【关键词】 环境审计; 审计; 综述;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3-0112-04
一、引言
近两年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大气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用行动表明了我国政府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也为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大地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由此确有必要回顾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近年发展现状以判断未来发展方向。
二、近五年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统计方法
本文采取如下方式选取样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关键词“环境审计”,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数据(更新截至2016年8月20日),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与环境审计主题无关文献,最终选取样本文献共计687篇。本文按年度、来源期刊类型、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分类统计,望能清晰描述我国近五年环境审计研究状况,并以此为据提出展望。
(二)年度与来源期刊类型
本文对该687篇环境审计样本文献按其发表年度与来源期刊类型进行统计。从论文数量年度分布看,大体呈上升趋势,环境审计依旧是学术界热门研究方向。从来源分布看,来源为核心期刊的文献共计205篇,约占30%,与张长江[ 1 ]2011年统计数据相比,比重有所下降但数量仍大幅增长,从侧面反映了非核心期刊对环境审计关注度显著提高。在核心期刊中,会计、审计类期刊仍占主导,但经济、环境、农林等其他类期刊比重接近21%,涨势明显,表明环境审计研究在非会计审计以外的学术界受到更多重视和参与。
(三)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潘煜双[ 2 ]的研究,将论文研究内容分为基本理论与综合、环境审计实务、环境审计方法专论、国外环境审计介绍、环境审计规范专论五个方面(表1)。本次统计中,归为基本理论与综合类的样本文献所占比重为63.61%,与潘煜双[ 2 ]统计数据79.83%相比下降明显;关于环境审计实务的研究占13.25%,环境审计方法专论占14.26%,二者较均衡;国外环境审计介绍相关文献相对涨幅不大,占6.55%;但关于环境审计规范专论的文献五年内仅有16篇,比例甚至有所下降,仅占总体2.33%。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看,仍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研究,但多样与新兴的研究方法也开始运用到研究中来。在环境审计实务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运用常规研究方法(如表2所示),此外,有3篇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法,有7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有3篇采用模型法进行分析研究。在环境审计方法专论文献中,方法的多样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费用效益分析法、生命周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被运用于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还有学者引入未确知测度等数学工具以构建相关模型对环境审计风险进行计量评价。
三、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特点评述
(一)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丰富
1.环境审计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独立监督论、鉴证评价论及环境管理责任论三种。张丽华[ 3 ]等学者认为环境审计是一项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监督活动;王淡浓[ 4 ]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管理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或鉴证工作;张莹[ 5 ]等学者则认为其产生于环境受托责任背景下,并以解除受托环境责任为目的;黄道国[ 6 ]提出由多个审计主体、不同审计客体、不同角度、多种审计方式组成的多元环境审计构想。
2.环境审计的主体
我国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审计机关和审计组织是主要的实施主体。张爱民[ 7 ]等众多学者认为环境审计主体由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三部分构成;左睿[ 8 ]等则认为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审计应积极倡导并逐步推行环境审计,以企业内部审计为主,加强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二次审计;刘静[ 9 ]指出我国碳减排审计主体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协同作用。
3.环境审计内容与目标
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围绕资金、政策、管理、项目四个方面展开。黄道国[ 6 ]指出多元环境审计内容覆盖以上四点,具体涉及财政审计、行政事业审计、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企业审计、农业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境外审计九类;唐洋[ 10 ]认为环境审计的内容涵盖合规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保资金审计、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处理审计、清洁生产审计、环境友好型产品审计及环评报告审计七个方面。关于环境审计目标,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一元目标论、二元目标论和三元目标论。李曼静[ 11 ]对比上述三种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符合国情的环境审计总体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李雪[ 12 ]等学者重新构建环境审计二元目标体系;沙珍珍[ 13 ]等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环境审计二元目标研究;时军[ 14 ]则分析指出环境审计目标设置应具有预见性、可操作性、特定性以及清晰性,并在终极目标指导下针对不同审计主体设立相应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二)环境审计研究地域特征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大不相同,相应的,各地环境审计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点。例如,江苏省位于东部长江三角洲,河川交错,湖泊密布,自然条件极好,经济发达,环境审计开展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该省环境审计从水审计、资源审计、农业资源审计、农村环境绩效审计到清洁能源审计、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绩效审计等均有涉及,相关文献内容丰富。中部地区中,江西省及周地区的环境审计研究多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重要国家战略规划展开;湖南省及周边地区环境审计注重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聚集且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湘江流域治理的研究;汉江流域资源要素密集,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及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湖北省近年来关于该流域的环境审计研究迅速发展。西部云贵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物种多元且不乏珍稀濒危物种,环境审计研究也多围绕保护资源、物种多样性等展开。
(三)注重环境审计的跨专业多学科交叉
近年来,众多学者在环境审计研究过程中引入多学科的不同方法、理论与模式进行创新,取得丰富成果,环境审计学科正从单一性学科发展为多种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例如,秦荣生[ 15 ]利用物理“无影灯效应原理”探讨政府环境审计,吴洁伟[ 16 ]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地区环境审计作出客观评价。除了与物理和数学等基础类学科相融合,我国环境审计也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相交叉,例如:李兆东[ 17 ]等将能质流分析法运用于新型企业环境审计模式构建,杨柳[ 18 ]等将生命周期评价法与环境审计相结合,宗元勇[ 19 ]从道教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审计的原则体系,陈波[ 20 ]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融合。
(四)对国际经验的分析研究热情不减
我国环境审计在国际上起步较晚,为更好地顺应国际环境审计发展潮流,我国学者一直注重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侯婷婷[ 21 ]等对比我国与加、德、印环境审计各组成要素,李明辉[ 22 ]等评述大量国外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游春晖[ 23 ]等对美国环境审计制度变迁进行了回顾,张珂[ 24 ]选取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时间相仿但后来居上的日本为对象进行研究。除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模式外,我国学者对在环保方面有成熟经验的不发达国家环境审计模式也有所关注。例如,杨丽萍[ 25 ]对南非政府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进行分析,为我国政府主导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五)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热点新命题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制度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迅速得到学术界关注,成为环境审计研究领域的热点新命题。林忠华[ 26 ]、蔡春[ 27 ]等学者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研究,丰富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就本省自然资源资产专项审计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和理论探讨研究;张宏亮[ 28 ]等设计了主副指标相结合的资源环境管理指标体系,构建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独特模式、方法及应用体系并通过案例证明其可行性,为相关实务的开展提供了指导。
四、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未来环境审计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展望:第一,探索构建创新型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这一特殊经济背景对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不断创新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实施机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加强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是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南,目前对评价体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可操作性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实际工作中也常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存在理论必要和现实必然性。未来应加大对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力度,更多运用实证检验研究成果,并不断结合实际加以改进和完善。第三,深入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是环境审计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环境审计法律制度基本确立但仍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充足、实践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学者应更注重分析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为我国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尽快实现环境审计法制化、规范化。第四,加大对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关注力度。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环境审计的重要主体,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我国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有效路径,丰富相关领域研究。第五,进一步促进环境审计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有助于开阔研究思路,通过多元化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我国特色环境审计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长江,陈良华,黄寿昌.中国环境审计研究10年回顾:轨迹、问题与前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35-40.
[2] 潘煜双,李云.中国环境审计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97―2008年研究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0(33):65-68.
[3] 张丽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121-124.
[4] 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5):18-23.
[5] 张莹,宋传联.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谈中国环境审计关系人中存在的问题[J].生态经济,2013(7):85-87,92.
关键词:节能服务公司;能源效率;节能融资;保理业务;信用增级。
一、我国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概况。
1.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特征。
节能服务公司是一种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作的,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它的运作机制是通过与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其节能项目提供投资或融资,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监测、培训、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 通过节能服务公司开展项目,与传统的用能企业通过自己直接投资来实施的方式相比,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①在节能服务行业里,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主要采用的商业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节能服务企业是从客户实施节能项目节约下来的能源成本中来分享收益, 在整个节能项目正常运营之前,节能服务企业是没有收入的,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投入,后阶段继续大量投入之后才能有产出。 收益时间过程的滞后,使其融资特征表现为资金投入的风险性高这是节能服务公司融资与传统融资方式最大的区别。使其融资要求与金融机构追求的资金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相矛盾,金融机构对该领域惜贷,甚至不贷款。
②节能服务公司在本质上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以技术起家,内部资产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为主,缺乏可以用于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与金融机构现有的抵押担保要求不符合,这也增大了其融资难度。
③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最终是通过无形的节能量来体现的,能否准确衡量节能量成为它们是否能获得应有收益的关键。这与传统融资方式对资金的收益有准确的市场预期存在区别。
2.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的现有渠道。
①银行节能贷款。 这是节能服务公司最重要的融资渠道,它既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也包括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区商业银行的节能贷款。 在节能事业发展初期,由于风险过大,股份商业银行很少参与,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节能服务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截止 2008 年,它们发放的贷款占总节能贷款额的一半以上, 为超过 2/3 的节能项目客户服务。 “十一五”期间,银行向节能领域共提供了 4884.25 亿元的贷款,但其中只有 8%左右投向节能服务企业, 中小节能服务公司申请节能贷款的拒绝率是大型用能企业的 2~3 倍,当前节能服务企业从该渠道获得的能效资金有限,对其利用还不充分。
②政府财政投入。节能事业发展的初期,由于风险较大、行业技术不成熟等原因,节能项目的资金主要侧重于政府公共资本的投入。目前,中央政府和大多数地方政府设立了专门的财政资金,采用贴息贷款、财政拨款、财政补贴、财政奖励等多种方式资助节能项目的实施。
③国际资助。 它主要指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通过提供赠款、贷款、担保等多种方式来支持我国节能项目的开展,它是节能服务公司又一重要的融资渠道。
④探索中的渠道。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节能融资形式也开始出现,如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节能环保基金、融资租赁、CDM 融资等。
根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与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来源仍以自有资金为主,占全部融资的 65.2%,其次是银行信贷,占全部融资的 28.1%。 融资渠道的缺乏、对当前融资渠道利用不充分,已制约了节能服务企业的壮大。
二、节能服务公司融资障碍的成因。
1.节能服务公司自身原因。
①合同能源管理运行机制的内在缺陷。“合同能源管理”需要由节能服务公司对节能改造项目预先投资,并通过分享项目完成后所产生的节能效益来收回投资并获取利润。于是节能服务公司要想获得发展,首先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其在所实施的项目获得收益前维持生存。 但是,节能服务公司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可能实施一两个规模不大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后就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②节能服务公司缺乏可供担保的资产,融资信用不足。 传统的融资方式一般都要求相应的固定资产进行担保,以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担保采用保证、抵押、质押的方式,但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没有充足的抵押品,资信强度低,也很少有其他机构为其提供担保。
③节能服务企业分布散,融资规模小、成本高。 节能服务企业单笔融资规模相对大型企业较小,这使得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而且这些企业存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分布比较散,导致金融机构对贷款的管理难度大。
④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的收益难以衡量。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来自实现的节能量的市场价格,它等于节约的能源量乘以单位能源价格。 我国企业的能源审计体系还不完善,节能量很难被准确衡量,导致金融机构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前景持怀疑态度。 它们常常以节能项目没有明显的增产、节能收益不明显为由,拒绝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申请。
⑤节能服务公司技术不成熟,融资风险大。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节能服务行业技术尚不完善、规模过小,尚未形成强大的行业联盟。 而金融机构发放资金时一般会选择一些技术成熟、复制潜力大的项目,以控制融资风险,它们很少涉足节能服务公司开展的节能项目。
2.政府政策支持不够。
我国节能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政府已制定一些与节能融资相关的政策,但是政策的扶持对象主要针对大型用能企业的节能技改项目,财政奖励资金及补贴都有节能规模限制,一般要求项目的年节能量在 5000 吨标煤以上, 这样使政策主要向规模较大的企业倾斜,政府并没有制定专门支持规模较小节能服务公司的政策、法规。
3.金融环境因素。
①金融机构和节能服务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节能服务公司普遍存在资金管理缺乏规范性,同时财务制度也不健全,财务报表缺乏可靠性等问题, 银行对节能服务公司运营情况缺乏了解,使得节能服务公司和金融机构关于企业真实价值或投资机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②多层次化资本市场缺乏,节能服务公司难以在现有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③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困难,节能服务公司有效的融资渠道受阻;④融资产品缺乏创新,没有适合节能融资的金融工具。
三、节能服务公司融资障碍的解决对策。
1.政府为节能服务公司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
①改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信用环境。应建立各级政府主导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对那些经过第三方机构确认取得节能效益的项目,如果用户拒绝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节能效益,则应将其列入信用不良记录名单,从而形成必要的制约机制,使其承担违约的信用风险;②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产的流通、变现渠道。如:通过能源环境交易所这类机构,设计适合“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产的交易产品,让这些资产有一个公平公正的交易机制和变现渠道;③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节能服务公司的经营规模注定了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将成为其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融资渠道。政府的任务:其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中小金融机构能同大型金融机构在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其二,政府应减少对中小金融机构的行政千预,使它们能够依法自主经营;其三,在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对它们的引导,使它们明确发展的方向。
2.节能服务公司自身必须探索适合的信用增级方式。
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缺乏可作抵押的固定资产,主要采取信用融资的方式,节能服务公司获得有效融资的关键在于提高信用等级,其主要方式有:①建立规范的信用体系;节能服务公司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信用意识,因此,建立完善、规范、有序、有效的信用体系是这些企业增信的根本途径; ②运用金融工具增信。 节能服务公司可以利用保函、票据贴现等金融工具来增加自身信用级别。在与关联企业发生交易时应尽量采用票据结算的形式,以便利用信用较好客户的商业票据作担保进行融资,比如很多金融机构已开始实行了应收账款抵押业务; ③利用第三方担保。
节能服务公司最重要和有效的信用增级方式就是第三方担保。 我国目前还只有一家专门针对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的担保机构-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还不能满足发展中的节能服务产业对担保的需求。
3.金融机构应发展适合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特征的产品。
①针对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的特点,探索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的方式,积极将“保理”工具引入到节能服务公司融资中来;②各类金融机构应以项目融资为核心,设计针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特点和要求的金融产品。各级政府则需要为这类金融产品建立必要的风险分担机制,以提高金融机构进入节能领域的积极性;③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利用国内外各种提高节能融资能力建设的技术援助,从内部培养开展节能融资业务的能力,并且成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该业务,对相关人员实行“尽职免责”,以消除由于该领域风险过大,工作人员在贷款时存在的顾虑。 参考文献:
[1]Nan Zhou, Mark D. Levine, Overview of current en-ergy-efficiency policies in china [J].Energy policy,2010,38(2):6349-6452.
[2]刘长毅。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模式研究及其在派威公司的应用[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30-41.
[3]郭星溪。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8):73-78.
[4]万诗英。节能产业融资问题研究[J].企业研究 ,2011,(03):
54-56.
[5]周伏秋 , 刘志平 . 促进节能融资的政策建议 [J]. 中国能源 ,2008,(08):05-07.
[6]刘武朝,彭光敏。节能产业融资机制的创新研究[J].环境保护,2008,(03):52-54.
关键词:东营;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东营是中国黄河的入海口,它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上千平方公里的盐碱滩使得在东营可以享受到如阳光、沙滩、蓝色海水的滨海生活。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东营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样有很多问题需待解决,如污染监测,城镇建设规划,产业园建设等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生态问题,所以对东营市生态建设的研究有这很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
文明是当地居民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间接反映,生态文明内容涵盖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与哲学的范畴,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内容,着重强调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健康与和谐,要想建设好生态文明,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产业机构,调整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污染排放,使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工程,它贯穿于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经济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的辩证与互动引领整个小康社会的建设布局,它也是价值的抽象性与具体统一性的一个过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乡、城镇的建设步伐越加迅速,民众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文化成为他们更加关心的话题,这个过程也加速了政府价值观的嬗变,引导民众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和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成为政府价值观的一个缩影。在城市中定期举办环境保护科普知识培训或知识竞赛等活动,让百姓参与其中,使其感受到自己的言行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形成城市精神建设的向心力;让百姓在植树节时亲自栽种树苗,培养百姓的绿化意识和责任感,在百姓的精神世界里,种植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之树。
二、生态城市建设
东营生态城市建设,应特别注意城镇环境建设,合理布局,使城镇环境优美,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相关部门要合理制定防污制度,健全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有效阻止城市污染向小城镇转移的势头,确保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以及确保居民饮用水水质等。对于噪声污染控制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控制环境噪声,限制机动车在市区的鸣笛,合理疏导交通,使城市的噪声环境得到有效控制。除此之外,对于垃圾的处理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倡导居民使用绿色环保餐盒及塑料袋制品,对于废旧电池要回收集中处理等。对于环境管理、监测、信息统计等的专业人才要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给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基础,同时要给予在职人员更多的关于环保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景观的生态建设也属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要以地形、植被等环境因素为建设导向,加大绿化建设,美化环境,对城市道路及河道两边的绿化建设进行规划,强化公园的建设,使公园内部环境充满人文关怀的色彩。
三、生态农业建设
东营处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也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这样的优越地理位置使东营成为著名的湿地之城和生态之城。要想把生态建设规划做出特色,做出层次,必须要有方向性和目标性,根据东营的地理特点应重视四个方面:
(一)针对东营市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因势利导,将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二)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清洁能源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努力提高建设水平、质量和效益[3]。
(三)要采取统筹兼顾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为主,开发的过程注意保护生态农业环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要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合理布局与科学规划并行,增强生态保护整体功能,以重点部位、重点区域的生态优化带动全市农业生态建设的改善和提升。
四、生态工业园建设
东营市的发展一直都保持着建设与保护并行的城建理念,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理念,近些年,多次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等荣誉称号。在工业生产企业里,几乎所有燃煤电厂全部都配备了脱硫除尘设备,大型的石化企业建设了硫回收设施,有效地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河水的水质逐年都得到了改善,目前约有3处河流水质自动检测站,15个环境自动监控点,环境监控能力提升非常迅速。尽管东营在生态工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要注意企业的发展势头要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海洋化工产业
采用先进技术逐步提升盐化产业,不断更新设备,使海洋化学资源在深加工方面有突破性的成就。另外,要培养建立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的道路走精走细。
(二)石油产业
加强部分企业的整合重组,使其产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发展石油提炼技术,出台政策鼓励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形成良好的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三)橡胶产业
重整或重组橡胶轮胎企业,实行向国际进军的发展战略,建立有特色的产业集中区,提升东营橡胶轮胎的品牌价值。
(四)服装纺织产业
服装及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向应向高档面料、高档服装品牌、高档家纺,竟可能创造条件使服装纺织企业朝着良性互补的重组方向房展,创制品牌集中的服装纺织产业园。
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吸取国内外其它地区产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瞄准重大产业项目,聚集相关产业,形成局部产业链,综合利用资源、建立园区的合理门槛,以清洁、环保为经营理念并有实力的环保企业为优先入园企业,宁缺毋滥,加强园区循环经济建设,健全生态企业网络,提升企业环保指标,监控企业的污水及废弃物的处理过程,定期组织对园区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以及能源审计,使东营的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
结束语:随着东营生态建设理念的普及,企业的经营状态不仅受到政府监测部门的监控,还将受到全社会的监督,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必将带动东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会给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 刘利,城市规划设计中地域特色和谐生态建设[J].建材与装饰,2012(03)
[2] 王秉忱,快速城市化与保护水生态[J].中州建设,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