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监督员监督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控制;质量监督
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监督的定义是指为了确保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对检测活动的状态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并对记录进行分析。质量监督是反映和衡量检验检测机构体系要素是否完善、运行是否正常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确保检测结果报告准确可靠,提升机构管理水平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举措[1],是对检验检测机构最直接的质控手段。
1质量监督的重要性
建立和运行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检测检验机构实现良好质量管理的基础,而质量控制可以通过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程序来实现。内部质量控制有质量监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数据分析、统计总结等;外部质量控制包括能力验证、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测量审核等。这些都是保证检验检测机构持续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关键。其中,质量监督是通过质量监督员对日常检测活动的现场、操作过程、操作人员进行监督,及时纠正或制止检测过程中发生的偏离,确保检测结果的最终准确性,是管理者对日常检测工作实施监管的一个重要渠道,能有效完善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第4.2.4条规定“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者应建立和保持相应程序,以确定其检验检测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的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和实施人员培训。培训计划应与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并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检验检测机构人员应拥有与其承担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经历,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按照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应由熟悉检验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验检测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监督”[2];第4.2.6条规定“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具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履行实施、保持、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应规定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相关授权、能力、教育、资格、培训、技能、经验和监督的记录,并包含授权、能力确认的日期”。[2]虽然新版《评审准则》关于质量监督的要求不像旧版的描述详细,但随着资质认定评审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对质量监督工作要求也应该是愈加严格、全面,质量监督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也将更为重要。
2质量监督员的设立
质量监督员是实施质量监督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由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任命。其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监督工作的成效,对专业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有双重要求,应由检测工作中专业技术水平高、业务精通、经验丰富并且具备一定管理水平的人员担任。一般情况下,监督员占检验检测机构检测人员数量的10%,左右为宜[3],也可根据检验检测机构的专业范围、检测项目以及检测人员数量灵活掌握。2.1质量监督员应具备的能力。监督员应该是本检测领域内相对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能够识别出其他检测人员检测工作不符合规范之处,具备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和水平。[4]除了技术上的要求以外,监督员还应熟悉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等,能够全面掌握全过程及各阶段的质量要求。2.2质量监督员的工作职责。负责制定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关规定,识别质量体系运行及检测工作中的不符合问题,并督促不符合项的整改、纠正和预防,做好相关的监督记录。①负责对检测技术标准的有效性、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进行监督检查;②具有制止违反操作规程,影响检测结果真实性、有效性、正确性的操作活动的职责。
3质量监督的实施
在质量监督工作的实施中应遵循“工作必须有程序,有程序必须执行,执行必须有记录”的体系运行要点。[5]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监督就是为了满足质量管理的要求,对机构的各种检测活动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并对记录进行分析。它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没有限定和固定时间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是随意的、没有计划性的。“连续的”即是指它是持续的并具有一定频次的。它需要有工作程序(程序文件)、监督计划、实施细则以及监督记录作为执行依据和指导。3.1质量监督工作的步骤。①工作程序。作为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质量监督应遵循质量控制程序,该程序应该收编在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②质量计划。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负责人制定年度质量计划并下达至质量监督员,确定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和监督要求等。此外,在做出年度计划的同时,还可根据检验检测机构检测工作安排,针对某些具体的检测工作,下达专项质量监督要求。③质量监督员根据所监督的领域工作特点及重点、要点,将年度工作计划进行细化,确定重点监督内容,保障监督工作的可操作性。④在实施质量监督过程中,质量监督员应详实记录活动的内容,监督记录应该真实反映监督活动。对发现的不符合和潜在不符合项以及整改过程,按照程序文件要求,采取纠正措施后的验证评论都应做好详细记录,以统一规范的表格形式,记录备案。⑤质量监督员应对监督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总结、评价,并形成质量监督报告,作为相关文件输入到管理评审中。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向最高管理者、质量负责人反馈的途径和由整改、纠正措施以及预防措施组成的完整措施体系,在管理评审质量监督汇报中应加以说明。3.2质量监督工作的环节。具体内容应围绕“人、机、料、法、环”等重要环节,如图1所示。3.2.1人——监督对象。主要是检验检测人员,重点监督新上岗人员、培训人员。监督他们是否具备相应资格,持证上岗;是否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是否及时、准确、清晰、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3.2.2机——仪器设备。监督检测活动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是否在有效检定、校准周期内,是否按规范如期保养以及是否进行期间核查,仪器的运行、维修、检定、期间核查、保养记录是否完整。3.2.3料——检测样品和实验所用材料包括标准物质、试剂和消耗性材料等。抽样、委托检验样品标识清晰,具有唯一可识别性。样品制备、样品流转是否符合质量体系要求,样品记录与管理是否规范,是否留有备样,备样封存是否符合要求。监督所使用的标准物质、试剂和消耗性材料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保管、领用、登记是否规范。3.2.4法——检测标准方法。监督检测标准方法是否适合样品检测要求,是否现行有效,是否进行受控管理。对于已经变更后的检测标准,是否进行标准变更申请,是否还具备检测能力、验证实验、作业指导书等。采用非标方法时,是否经客户同意,是否进行过技术判断及确认等。3.2.5环——检测环境。监督检测环境温湿度控制等条件是否符合试验要求,是否按规定进行环境监控记录。3.2.6其他环节。除上述检验检测现场操作监督以外,还有必要进行原始记录、数据处理及检测报告等资料信息方面的监督。原始记录书写格式是否统一,填写是否规范,数据处理是否准确,是否使用国际单位;检测报告的检验信息内容是否准确、用语是否规范、结论是否正确等。
4质量监督记录内容
检验检测机构应编制统一格式的质量监督记录。质量监督记录可分为质量监督记录、不符合项记录以及纠正措施实施及验证记录。以表格形式记录从质量监督实施至不符合项纠正实施及验证的全过程,内容真实。
4.1记录内容
质量监督记录应包含监督对象、地点、内容、方式,监督评价及处理意见。可对监督内容进行详细描述,正确予以评价。如未发现问题和异常,可以不做处理意见;如有问题,应填写不符合项登记整改记录和纠正措施实施及验证记录。
4.2不符情况的处理
不符合项登记整改记录内容应包括发生不符合项的时间、地点及监督对象,对于这个过程应详实记录,通过分析过程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及属性,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纠正措施,并为杜绝此类问题重复发生制定预防措施。
4.3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实施及验证记录主要是分析不符合项存在的原因,结合做出的纠正措施及预防措施进行验证,通过实际验证结果给出验证结论,以确保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得以实施,并行之有效。
5结语
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监督的总目标是纠正和预防不符合工作。检测机构的质量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应分解和细化目标、要求,形成阶段目标和要求(例如:季度目标和要求)。切实做好效果评价与改进,是实施质量监督的关键,它能够促进检验检测机构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形成科学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充分有效地实施质量监督,还可以确保检验检测机构、检测检测工作人员的能力满足要求并不断提高,提供的检测、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同时也将提高检测机构的工作效率,降低风险和运作成本。所以检验检测机构应重视质量监督,并督促质量监督员认真做好各项监督工作,提高机构整体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作者:周怡 杨威 刘翠微 单位:石油工业油井水泥及外加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参考文献
[1]周红,葛陈勇.浅谈如何有效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监督工作[J].中国纤检,2015,32(17):67.
[2]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M].北京:国家计量认证石油评审组,2015.
[3]李阳.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监督工作的实施[J].科技博览,2015(4):184.
一、开展质量兴市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明确分工,建立责任机制
为加强对质量市兴工作领导力度,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的“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质量兴市工作的组织领导;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制订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人员工作守则》;明确了质监站、检测中心、建管科对质量工作的分工和责任,并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根据建设工作阶段、工作重点等情况,及时制定了质量兴市活动工作计划和震后恢复重建的工作计划,做到质量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教育,强化培训,树立质量第一思想
为了使全市建筑企业、施工单位、建设者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从教育入手,大力开展新规范、新标准、新法规的培训和学习。
首先是加强对质监站、检测中心、安监站人员的学习和培训,特别是震后新招聘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为打造一支过得硬的质量安全、质量监督队伍,采用了多种形式对监督人员进行培训。一是送出去学。派监督员参加省质监站,市质监站举办的新标准、新规范培训班多次;二是内部组织学习。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组织监督人员自学,落实人员组织讨论,然后由老的监督人员重新认真学习规范并向新招聘质量协管人员进行讲课,并定期举办全站的业务考核;三是请省、市、其它站的专家来我局传经送宝。
其次是加强对企业、施工人员教育。全年多次组织各在崇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参加的培训,重点学习新规范、新规定、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以及震后震害调查和重建等方面的知识。
(三)严格认真,狠抓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严格按照建设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四川省工程重量监督工作细则》和xx市有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相关规定,充分发挥质量监督作用,对全市在建工程进行全方位质量监督管理,保证了建设工程质量。截止2010年6月报建工程项目132个,总面积145.3万平方米,报建受监率达100%,市政设施工程合格率达100%,下发整改通知7份,停工通知4份,无一例质量安全事故。
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工程的五个单位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并经xx市相关部门现场的实体验收和资料评审。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落实质量监督责任,强化质量意识。对每一个建设工程,在管理上落实质量监督管理责任,在工程质量上明确工程质量目标,在责任主体上,明确责任主体,并积极引导施工单位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二是把好原材料“质量关”。在监督施工单位进场原材料质量的同时,对施工单位进场的所有原材料均做到详细记录,各种材料检测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施工规范及验收规范,对原材料的使用进行跟踪管理,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或堆放在施工现场,为工程建设出“精品”从源头上把好关。三是全方位实行质量监督。从土建工程的基础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采取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工程质量趋势分析,及时掌握和控制工程的质量状况,并及时反馈到施工单位和施工现场。在工程建设质量监督过程中,实行“一手抓工程质量,一手抓工程技术资料”的工作方针,加强工作前期环节、中间过程、产品结果的质量监督。四是抓好质量趋势分析。按照“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方针。加强对隐蔽工程和中间结构的验收、验评工作;注重工程检测中的实测实量工作;在抓好工程质量的同时抓好工程技术资料,对建设工程的原材料、砼试块、等测试材料在试拉、试压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数据和设备试验报告、产品合格证等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反馈。五是高效率开展对受震房屋震害情况检查。建设局根据xx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关于建筑工程地震震害检查的指导意见》,对所有在建工程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对钢筋砼结构、砖砌体结构、钢结构、幕墙工程的外墙保温工程等,逐一进行检查。检查中通知相关责任主体单位到现场参加,并填写建设工程地震震害检查表。六是加强对质量监督原始材料的整理、报送和存档工作。我局对质量监督情况根据职能职责,对质量监督报表、工程质量监管信息报表等及时进行整理、上报。
二、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抓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包括对房地产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is necessary for human survival, is the first premise of human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basic work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strong support, so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quality manage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discuss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measure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There is a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监测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以及环境决策的科学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保证监测数据满足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要求的重要方法,是科学管理实验室的有效措施。只有取得符合质量要求的监测结果,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治理环境的行动,才能使环境监测行之有效。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涵义及内容
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涵义
质量管理就是为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的管理职能活动。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是指与监测结果有关的各项工作对监测结果质量的保证程度。衡量监测工作质量的指标一般有:质控数据的合格率、监测结果的产出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以及监测事故的出现率、应急监测能力等等。影响监测工作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人员分工明确,在监督工作中每个人都有章可依,管理人员严格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等等,这些都是保证监测工作质量的显性的必要因素。同时,影响监测工作质量的还有一些隐性因素,如监测集体的凝聚力,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爱岗敬业精神等。这就要求监测工作的领导者应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要搞好显性影响因素的管理工作,更要注重搞好隐性因素的管理工作,使所有参与环境监测的人员能共同努力,积极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1.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内容
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布点、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几个环节,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管理工作贯穿从布点到报告报出的整个过程。质量管理要求监测工作要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方法的要求,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科学的组织与技术上的规范化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确定环境监测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职责;二是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职责。具体实施过程又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监督和质量改进等工作内容。
2.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各级环境监测站在监测仪器设备、实验室工作环境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得到了迅速改善,监测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比较硬件基础设施进步程度,在质量管理等软实力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存在一些问题。
2.1环境监测质控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地方监测站比较注重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而室外的质量控制往往被忽视。一般环境监测站都采取人员考核持证上岗,化验分析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分析化验时采用平行双样、加标回收试验、绘制质控图等办法来解决室内的质量控制,但却忽视了监测信息的代表性,监测目标的设定,技术路线制定、布点、采样,样品保存与运输,样品交接等各环节的室外质量保证。实际上如果是不具有代表性的监测信息,室内分析的数据再准确也没有价值。
2.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有待加强
环境监测实验室部分的质量控制方法较为完善,主要采取密码样、加标样、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方式,但由于环境监测牵涉面广、影响因素多,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和及时,管理工作仍然存在漏洞,阻碍着数据准确性提高。与环境管理的要求和监测技术的发展相比,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控技术的发展都表现出滞后和不完备,制约了质量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3环境监测数据不真实
监测站的职责是对各类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并如实提供数据,至于监测数据的高低、环境质量的好坏对监测站来说并无利害关系,所以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应该是绝对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在当前实行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节能减排考核等形势的推动下,各地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环保政绩,常常出现为了地区考核名次等而随意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的情况,应会不同的考核、检查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监测数据。
2.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法落后
环境监测工作至今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头,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工作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中。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不管是在工作经验上还是在工作方法上,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比如说,由于投入不足,监测手段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技术储备不足,大部分环境监测仍停留在室外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初层次工作方法等,从而导致在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深入的变化原因分析少,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规律性的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经验的积累、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导致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3.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建议
3.1思想上提高重视关注度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要引起人们的关注重视,在当前环境下仍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需要环境监测工作者自己不断努力,拿出实际成绩,向社会展示环境方面精确有效的数据,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从外部,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形式,促使相关各界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关注度,从思想上和从行动上,对环境监测工作加大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使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得到根本保证。
3.2充分发挥质管监督作用
对质量监督员进行考核和竞争上岗,成绩合格者给予任命,优先给予质量监督员更多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监督员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督促质量监督员关注和监督各项监测工作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派遣质量监督员对采样前准备、采样、保存和运输、样品交接、样品前处理、分析化验等监测全过程进行现场质控,跟踪监督,严格把关,达到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的效果,确保环境监测每一环节的质量。
3.3优化质量保证体系结构
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目标和工作计划。环境监测目标不仅要考虑监测的各个环节的优化内容,还要考虑监测各要素投入与组合的具体方式和比例。环境监测工作计划的制订要紧紧围绕环境监测总目标的要求开展,最终形成分阶段、分组室、分项目的计划体系。在目标和计划的优化过程中广泛征求全体监测成员的意见,既要考虑人的因素,又要考虑物的因素,同时又要考虑监测技术的因素,从而实现计划和可能的统一,保证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3.4提高现有人员综合素质
对现有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培训,提高全员综合业务素质,全面搞好质量管理。加强培训管理,让现有监测工作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掌握监测工作相关的其它学科诸如管理学、心理学、计量学、物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积累监测工作经验,改变落后的监测工作方法,是目前全面提高监测工作质量最具体有效的举措。
3.5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产品”,其过程包括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是典型的个人活动,即工作者是在指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独立活动。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质量管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开展质量巡查、同步监测、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检查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都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质量管理工作的外部监督,既可以促进自我监督,又能够统筹考虑整个监测系统的质量管理政策、规划,强化分级管理和条块管理体制,全面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4.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事业的生命线。因此,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境监测站最首要、最根本的工作,是保证监测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代表性、准确性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日益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关注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有效,从而促进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亓学红,朱颜苹.现阶段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之我见.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5
关键词:环境现场监测;水质分析;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场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第一环节,在整个环境监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水质现场分析作为现场监测的重要步骤区别于常规的实验室分析,环境监测现场的条件相对比较复杂,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这对监测项目现场分析、现场监测仪器的使用、监测技术规范的执行等带来较多困难。对现场监测尤其是现场分析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质量监督是提高现场监测工作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1、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们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多集中在实验室内的分析过程,忽略了现场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如果样品本身就不具代表性,环境监测的一系列控制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依据。因此,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五性”,更好的为环境管理服务,必须加强现场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工作。
全面加强现场监测的质量监督,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解决现场监测全过程出现的各类问题,使现场监测数据具有可溯源性,对提高现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强化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全面提升现场监测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现场监测中水质现场分析的质量管理现状
在常规现场监测过程中开展水质现场分析,分析项目包括pH 值、溶解氧和电导率等。水质现场分析与实验室水质分析在质量控制方面具有很大的区别,实验室的分析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现场采样监测分析工作则是一个动态过程。水质现场分析由于受场地、外界环境以及仪器设备性能的限制等在质量控制方面有所忽视且难以进行质量管理与监督。
3、现场监测中水质现场分析的质量管理及质量监督
全面做好现场监测中水质现场分析,应从现场监测人员、现场监测样品准备、现场分析仪器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现场监测分析工作以及数据报告等5个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和监督
3.1、人员
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现场监测、分析工作的质量。质量监督员应从人员培训、人员持证上岗以及现场监测人员理论技术能力等几方面进行质量监督。
现场水质分析减少了样品的保存与运输的步骤,但水质现场分析由于受到场地,环境的限制对现场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须定期对现场监测人员就监测技术规范、现场技术问题等进行业务知识进行培训并实施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等;做好“传、帮、带”工作,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使新上岗的同志尽快熟悉操作规程,掌握现场监测的技能;现场监测人员必须取得环境监测上岗证(包括有监测上岗证以及分析上岗证等);编制现场监测项目作业指导书,并对现场监测人员监测及现场分析过程进行监督。
3.2、现场样品准备
样品的采集是水质分析过程的第一步,同时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此样品的采集过程是水质现场分析质量保证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需对现场监测工作情况加强监督。
(1)定期抽查现场监测仪器的正确使用情况。并对仪器校正记录,使用记录等进行查阅。
(2)根据采样前制定的详细的工作计划进行样品的采集,严格按照《水和废水监测技术规范》、《水质采样技术规范》等要求进行。核查采集样品的准确性以及是否具有代表性(如监测点位的准确程度,采样时间间隔是否准确等)。
3.3、水质现场分析仪器日常管理与维护
(1)定期在现场监测环节进行仪器性能及配件完整性抽查。主要内容包括:仪器性能以及配件完整性检查;仪器的正常开关机运行;仪器配件(电极、缓冲液、测试杯、滤纸等)齐全;仪器信息卡及操作指南等。
(2)核查现场分析仪器的检定、校正情况。仪器需要严格按照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要求对仪器进行周期性检定、校正,并对检定过的分析仪器按红、黄、绿三色标签进行标识化管理。对现场分析仪器在使用时需监督其是否贴有绿色的“合格”标签或者黄色“准用”标签,并查看是否在检定和校正周期内使用。
(3)对已检定合格的现场分析仪器进行检定周期内的运行情况检查(期间核查),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分析仪器在检定周期内可能存在性能不稳定、技术指标达不到要求等情况,最大程度地避免由于分析仪器原因带来的分析结果误差。
(4)现场分析仪器(pH、DO、电导率现场测试仪)需定期进行校正。校正频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于经常使用的建议一周进行一次校正,对于长时间未使用的或者更换新电极的需要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校正。校正完成后按照校正结果对仪器进行使用情况评价,并填写《水质现场监测仪器校正及维护记录表》。质量监督员需定期抽查《记录表》并抽查仪器使用人员校正及维护情况。
3.4、现场分析的质量控制
现场分析主要从仪器和方法选择的准确性、现场分析操作的规范性以及样品分析准确性等3个方面进行质量管理与监督。
(1)仪器和方法选择的准确性。对现场项目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准确性进行核查,核查内容包括:根据监测项目的要求和目的不同选择相对应的监测方法,优先选择国家标准方法或行业推荐方法;由于现场分析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现场分析仪器的必须选择配置有自动温度补偿装置以及气压、盐度调节等功能的仪器以满足现场分析的要求。
(2)现场分析操作的规范性。由于现场分析受到分析场地限制、环境条件不稳定等外部多方面的影响,质量监督员根据仪器作业指导书对现场分析仪器的规范性操作以及对现场项目的分析全过程进行监督,并每年组织仪器操作比武,提高现场监测人员业务素质。以保证现场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3)样品分析准确性。pH 值、电导率和溶解氧等项目无法进行平行双样分析,质量监督员通过定期对现场分析人员进行现场密码质控样品的分析考核的方式进行监督。
3.5、原始记录的质量控制
(1)监测人员对样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及时分析后,现场将监测结果按数理统计要求整理好后提交监测结果并填报原始记录表格。质量监督员根据质控要求查看原始记录,并对其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进行检查,若发现有不符合质控要求或者密码质控样品不合格,应将同一批监测的全部数据视为不合格处理,要求重新监测,直至合格为止。
(2)对现场分析原始记录进行监督,加大了质控力度。
4、质量控制对比
现场监测水质、现场分析质量控制与常规实验室分析在质量管理和监督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别,具体见表1。
表1常规实验室水质分析与现场监测水质现场分析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
结语
影响现场监测中水质现场分析质量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主观上的因素原也有客观上的因素,但是,通过积极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把影响监测结果的各种因素减到最低,使监测的结果控制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公正可信。
参考文献
[1]庄宇欣,王小辉. 水质分析质量控制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2013,15:394.
关键词: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执行机构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层级监督的现状
1.1层级监督的基础
1.工作计划报告。如在美国,每一年度(或者季度)州的分支机构要向联邦总部提供下一年度(季度)的工作计划报告,不同的层级向各自的上级管理部门递交计划书,由下至上层层审批通过之后,再由上至下推行。
2.岗位说明书。英美国家在每年提交的工作计划报告中,都要提交详细叙述目前机构内每一位安全监督员职责和所具有的权力的岗位说明书。这就使得安全监督在工作时,不仅能够充分有针对性地发挥监督作用,而且能够有相应足够的权力作为其执行工作的支撑。
1.2层级监督的指标特点
考核指标的全面化。英国、美国政府都是尽可能地把导致建筑伤害事故的原因不断地细分,因为只有抓住根本原因,才能够做到有效地控制伤害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安全与健康问题的详细分解,制定出了对应的衡量指标,从而加强了对建筑业整体工作健康与安全的控制。如在美国,将建筑伤害事故类别划分到6级科目,这样就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原因不明、归责不清的伤害事故的发生。
1.3尚未建立起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
大多省市都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制度规定上或者仅几项主要静态的业务指标上,不能反映整个动态情况,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也不是很强。由于没有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标准,所以目前各个地方是各自为政,因而制定出的所谓的考核指标也是五花八门,不具有可比性。
1.4建筑安全层级目前自身存在的问题
主要反映在建筑安全监督机构设置尚未覆盖所有的监督层级,尤其是末级监督缺口较大。这非常不利于安全监督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在建筑安全层级监督链上形成了断档,使得层级监督失去了连续性;已有的监督机构普遍存在监督人员配备不足。
2新建筑安全层级监督制度的探索
新建筑安全层级监督制度,是指在行政机关系统内,负有行政监督职能的上级人民政府、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下级人民政府、下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否依法履行建筑安全管理职责的一种监督制度。同时也包括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委托的监督机构的监督。新的建筑安全层级监督制度应明确主体、内容、形式、考核指标体系。
2.1内容――层级监督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贯彻和实施情况;
2.行政执法责任制以及有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
3.机构设置情况、人员素质状况以及必要的执法和监督措施保障情况;
4.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5.管理职能的履行情况;
6.其他任务的完成情况。
2.2形式――层级监督可采用下列几种形式:
1.组织定期监督检查(如年度监督检查等);
2.审阅或者听取下级部门的情况汇报,并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进行核实;
3.备案下级部门的有关文件、资料;
4.组织专项检查、专题调查或者进行个案监督;
5.召开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座谈会或者向社会各界进行问卷调查;
6.其他监督方式。
2.3考核指标体系
1.考核指标制定的原则
①系统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具有足够的涵盖量,能够实现反映政府建筑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
②操作性原则。要求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数据资料可量化,指标尽可能少而精。
③有效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考核的本质或主要特征。
④可比性原则。要求明确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时间、地点和适用范围,应尽量采用相对指标,少采用绝对指标。
⑤动态性原则。在制定考核指标时,既要有反映结果的指标,又要有反映过程的指标。
⑥独立性原则。要求确立的指标体系各项指标都具有独立的信息,互相不能替代,要选择反映信息多,能最恰当地反映目标工作特点和完成程度的指标。
2.考核指标体系构成
考核指标体系一般是由多种指标构成:通用指标(无选择性)、专用指标(可选择性);横向指标(各地区、各部门之间比较)、纵向指标(本部门与前阶段指标的比较);定量指标(数据指标)、定性指标(逆向指标)等。
3.考核指标权重的选择
在考核指标体系中,要确定每个考核指标合理的权重。在一般情况下,权重赋值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①专家咨询法。把建筑安全管理专家聚集在一起,采用匿名的办法让他们给每项指标进行赋值,然后把各项指标的赋值相加后求平均值,以平均值作为该项指标的权重。
②层次分析法。把所有需要考核的业绩指标进行两两对比,采用9级分制赋值法,按照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列出对比矩阵。所有对比值列成一个判断矩阵,采用求解特征的方法计算出每项指标的具体权重。
③多指标配对比较分析法。把拟作为考核指标及其他一些相对重要的指标全部列出,进行两两对比,按1或0在两个指标中做出选择。
3新建筑安全层级监督考核体系的探索
建筑安全层级监督的主体可划分为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委托监督机构三个层级的管理机构。因此,建筑安全层级监督考核体系也可在三个管理层次建立。第一层次(各级政府):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市、自治州、区政府县政府;第二层次(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市、自治州、区建委县建委;第三层次(各级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建设部安全质量监督司省、自治区、直辖市安站市、自治州、区安监站县安监站。第一层次的考核体系,主要是考核各级政府的职责履行情况;第二层次的考核体系,主要是考核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第三层次的考核体系,则主要考核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监督机构的职责履行情况。以上三个层次考核体系中相关管理机构,均负有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定职责和管理目标。建立三层次的考核体系,旨在明确不同的管理层次上管理职责的侧重点。随着管理层次的降低,其管理目标逐步具体化,管理职能逐步细化。
4结语
安全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是建立当代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快速发展时建筑工程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建筑安全为重中之重。国家和政府是我们生活的依靠,建筑安全我们寄希望于国家监督机构。国家有关监督机构有了一个明确、系统、科学的建筑安全层级监督制度和考核体系,有利于监督责任划分,为依法行政奠定基础。为我们建立一个安全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立.关于重大隐患监控GIS模式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5.
[2]刘静,程建中.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实施[J].建筑.2005.12.
[3]黄宁强.现代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6.
经过一年的努力,使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各项指标达到省食品安全示范县验收标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状况较为满意。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以食品放心工程为基础,“三网”建设为重点,专项整治为手段,增强综合监管能力为保障,着眼于提升我市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为构建“平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食品安全保障。
三、创建标准、责任分解和工作措施
(一)管理体系与工作机制
1.食品安全工作有组织领导,有计划部署,有检查考核,有经费保障。
牵头单位:食安委。
责任单位:食安委办公室、财政局、教育局、各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
工作措施:市食安委及其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计划部署,严格检查考核;市财政局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教育局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均成立食品安全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计划、平时按计划积极开展巡查,并有记录,年终根据责任制开展考核,奖优罚劣,能确保必要的工作经费支出。
2.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经贸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工作措施: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对部门和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市政府与各乡镇(街道)、教育局、经济开发区及相关监管部门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各乡镇(街道)与各行政村(社区)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相关监管部门、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与食品相关生产经营者签订诚信承诺书,经济开发区与辖区内企业签订诚信承诺书;教育局与各市属学校、学区、镇(乡)校签订责任书,各学区、镇(乡)校与下属学校签订责任书;各乡镇、街道、教育局、经济开发区、相关监管部门均建立健全内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
3.“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在实现全覆盖的同时开展扩面、提质工作。乡镇连锁超市向较大行政村和学校延伸,“放心店”向厂矿、社区和较大自然村扩展;农村“放心店”多种形式的食品统一配送面达到75%以上;着力探索解决“无店村”的安全食品保障问题。
连锁超市提质扩面及“无店村”安全食品保障责任单位:经贸局。
工作措施:完善“千万工程”政策,加大扩面、提质的扶持力度;与连锁龙头企业签订扩面提质责任书,加强连锁门店的食品安全检查;探索“流动配送车”的运行机制,基本解决“无店村”的安全食品保障问题。
“放心店”提质扩面及统一配送责任单位:工商局。
工作措施:积极推进“放心店”连锁化改造进程。已改造为连锁龙头企业门店(包括直营店、加盟店)的“放心店”,由龙头企业采取巡访制度实现配送;其他农村“放心店”通过与放心批发企业签订配送协议实行配送。
4.加强社会监督和群防群治。健全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的职能。
牵头单位:食安委办公室。
参与单位:各乡镇、街道、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经贸局、教育局、经济开发区。
工作措施:进一步整合农村公共安全监督员队伍,对乡、村两级监督员实行分级管理,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监督员由市食安委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负责指导培训,村(社区、学校、企业)一级监督员由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负责指导培训;加强各基层工商所、卫生监督分所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的沟通联系,齐抓共管做好辖区内食品安全工作;由市食安委办公室负责牵头健全落实食品安全统一举报和奖励办法。
(二)种植养殖环节
1.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管理工作。鲜活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责任单位:农业局。
参与单位:工商局、质监局、经贸局、供销联社,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
工作措施:加大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力度,杜绝损农事件或因使用违禁药物引起食用农产品中毒事件。
(1)全面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农业局会同经贸、工商、质监、供销等部门联合制定《*市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工作原则、建设内容及保障措施等。二是全面开展农资诚信经营承诺。年内完成与全市228家农资经营企业、43家兽药经营企业,以及27家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企业的业主签订“农资诚信经营承诺书”;继续做好规模猪场、生猪定点屠宰场、生猪贩销户和饲料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瘦肉精告知承诺书》补签工作,确保应签率达到100%。三是积极引导农资龙头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年内争取完成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核算、统一服务”的“六统一”为标准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点140家,使农资连锁经营网点覆盖全市50%以上的乡镇和5%以上的行政村。四是加强农资监管网络建设。聘请21个乡镇、街道的农技人员作为乡镇(街道)农资协管员,在重点乡镇(街道)的主要行政村聘请村级农资质量监督员20名,逐步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农资监督监管网络。五是建立健全农资信用信息网络。在*农业信息网、浙江农民信箱和浙江农业执法网等专业网站,录入农资经营企业相关信息,建立覆盖全市的农资信用信息平台,使农资监管信息上下互通,横向相连,实现农资信用体系网络化、信息化。六是建立健全农资经营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产品保管等诚信经营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实现由责令规范向自我规范转变,逐步实现农资连锁经营的“六统一”要求,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农资信用等级评价和诚信度评比工作。七是积极争创全省百家诚信农资示范企业1-2家。
(2)积极组建农业产业化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年内完成组建*市种子产业化协会、白菇产业化协会、生猪产业化协会、蜜蜂产业化协会、绿牡丹名茶产业化协会等行业协会,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和行业自律,进一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3)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的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种子、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的质量抽检力度,提高检测密度,确保假劣农资不上市、伪劣农资不下田,保障农产品生产源头安全。
2.广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推进活动。辖区内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制定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目标任务,并抽检合格;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本辖区放心工程规划要求。
责任单位:农业局。
工作措施:一是年内完成制定无公害*白菇、竹荪、外三元生猪、无公害稻米、无公害茶叶、无公害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并组织实施。二是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条件,组织申报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以及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年内完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个以上,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以上,并通过上级抽检合格。通过建设,至20*年末,使全市主要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要求,农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9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20个5668万(亩、袋、箱、头、羽)以上,至少有7个以上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
3.深入开展“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工程,对水产养殖生产者开展源头管理培训。组织渔药和饲料监控及初级水产品的残留监控,完善整改措施,落实追溯制度。鲜活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水产品基地面积达到本辖区放心工程规划要求。
责任单位:水利局。
工作措施:一是积极发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公益性职能,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规范的推广力度,在20*年10月前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进行养殖枝术、投入品管理和质量安全等知识培训800人次。提高涉渔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切实抓好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二是每年完成1~2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到20*年10月前,全市达到有机水产品认证一个,面积1.*万亩;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4个和无公害水产品认证5个,面积1.85万亩;无公害水产加工产品1个。三是每年向浙江省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抽样送检初级水产品检测样本3~5个,到20*年10月累计完成15个以上。按照省政府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要求积极开展“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工程,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建立水产养殖单位、企业的生产档案,规范“三项记录”,在20*年底前争取有40个以上的水产养殖个人和单位被省海洋与渔业局授予“浙江省初级水产品质量信得过”证书。
4.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依法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产档案,严格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责任单位:农业局。
工作措施:一是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调查,初步划定有工业污染和三废污染的区域为农产品禁、限种(养殖)区域。二是进一步加大现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以及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环境的安全监测,加强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监管,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条件,逐步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全面监测。通过产地环境安全监测,依法做好全市农产品禁、限种(养殖)区的划定,探索适宜稻米、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地区域的划定。四是制订统一、规范的农产品生产档案(样本),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规范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同时,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可追溯管理。
5.积极推进“农产品标识计划”,明确示范核心区与示范龙头企业,建立以产地准出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产地标识准出制度。
责任单位:农业局。
工作措施:一是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市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制度》,正确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建立本企业农产品标识、准出等制度。二是在市天行健公司(蔬菜)、林山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奋发粮油贸易公司(稻米)、荣盛食用菌公司(白菇)、恒亮蜂产品公司(蜂产品)、天蓬畜业公司(生猪)等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示范,以此带动全市的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工作。
(三)生产加工环节
开展打击违法违规生产加工食品专项行动。加大对无证生产加工行为的查处力度,基本消除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食品行为。严厉打击黑窝点和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加强巡查普测和专项抽查,年抽查、普测批次数不少于监管企业数的1.5倍。开展小企业、小作坊综合治理。对28大类无生产许可证食品企业无证查处率100%,城乡结合部以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建档及目录监管率100%,城乡结合部以内已进入无证查处期的28大类食品企业关停取缔率100%,积极探索城乡结合部以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临时准产制度。食品抽检合格率85%以上。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全面实施食品添加剂使用申报制度,使用申报率达100%。没有发生因区域性食品质量问题被省级有关部门“红色警告”和“黄色警示”通报。
责任单位:质监局。
工作措施:一是坚决查处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白酒、乳制品、饮料、饮用水、肉制品、味精、食用油、食品塑料容器等高风险食品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违法生产加工企业。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基本条件改造,帮扶具有一定生产条件的小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禁止使用定量包装,限定区域销售,全面推行产品治理安全承诺书制度,对小作坊基本实现规范管理并有计划地逐年减少数量。二是加强对获证企业的专项检查和抽查工作,加大对获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和不能确保必备生产条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督促获证企业持续保持和改进生产条件。三是对食品生产比较集中及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区域,开展区域整治,进一步完善区域监管责任制。四是严格食品市场准入,组织开展强制检验和专项抽查,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备案制度。加大监督抽查的力度和覆盖面,使抽查基本涵盖所有食品种类和应抽查产品;对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等高风险食品,加大抽查的频次,通过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对容易出问题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加强跟踪抽查,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隐患,对重点关注产品进行跟踪监督抽查,及时公布抽查结果。大力加强产品质量预警、预测、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到今年年底,所有应取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都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在产品上加贴QS标志;小作坊全部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基本消除使用各种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基本遏止滥用防腐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基本消除婴幼儿配方乳粉等16类食品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行为。
(四)流通环节
1.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经销病死禽畜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活动,查处打击印制和使用食品的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违法行为;积极推行食品流通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购销台帐制度、销售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市场主办者责任制、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等六项制度;有计划开展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测和市场快速定性检测,200个商位以上的农贸市场建立检测室,开展市场流动快速定性检测工作,规范市场快速定性检测的记录、结果汇总(包括设施、设备)及信息公布。没有发生因区域性食品质量问题被省级有关部门“红色警告”和“黄色警示”通报。
责任单位:工商局。
工作措施:一是积极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开展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清理,把好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加强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测,确保农村食品质量安全,制订年度定性检测计划,发挥检测车流动性好、覆盖面大的优势,深入农村市场,集中开展季节性、节日食品市场专项检测行动;要切实加强监测不合格食品的后续处理工作,加大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市场食品准入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会同农业、卫生等部门做好农贸市场畜禽、肉类、卤制品、豆制品等重点食品的准入工作,督促市场举办者和经营户建立健全进货台帐、供货凭证、特约经销关系备案等准入制度。二是集中开展各类食品专项检查整治活动。要以粮油、肉禽蛋、水产品、副食品等四大类食品为重点,突出对农村集镇、城乡结合部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副食品批发市场的检查,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等六项制度,规范食品市场经营秩序。三是切实维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深入农村大力宣传食品质量安全法律知识,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充分发挥农村监督员的作用,及时调解农村食品消费纠纷,努力做到纠纷调处不出村、不出镇;对农民举报和投诉的案件,要优先立案,依法从快处理,切实维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监管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设立或委托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承担日常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检验工作。
责任单位:工商局、农业局。
工作措施:一是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责任管理,督促*农贸城切实履行市场举办者食品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责任管理。二是突出监管重点,依法查处问题产品,切实加强*农贸城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三是健全检测机构,加强日常质量抽检。要求*农贸城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明确分管领导和日常质量检验员,规范开展上市农产品日常质量抽检工作,并于每月25日前上报市农业局。四是加强对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签证管理,确保上市或外销农产品检疫合格,做到件件有证、证物相符。
(五)消费环节
严格食品卫生许可管理。加强餐饮单位开办前审查工作,旅游景点、农家乐、大排档等集中经营场所的餐饮企业(单位)卫生许可持证率达100%。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大、中型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开展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100%,积极推行小型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在大型餐饮业、快餐供应企业和学校食堂开展“五常法”管理等试点,餐饮卫生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学校食堂建立食品索证制度,重点食品和主要原料的可溯源率达100%。全面实施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开展农村厨师登记、卫生知识培训工作,300人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现场指导率为100%。充分发挥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职能,与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做好沟通衔接,共同做好辖区内食品卫生工作。
责任单位:卫生局。
参与单位:教育局、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
工作措施:组织开展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一是开展卫生许可整治,严格卫生许可审查,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加大对农村、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许可整治力度。凡达不到许可条件的,督促其限期整改,整改后按《浙江省食品卫生许可条件》进行评分,评分在60分以下的,予以取缔;对无证经营的单位,要会同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坚决予以取缔。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强化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杜绝无健康证人员上岗。二是继续大力实施“放心小餐饮”工程和“放心学校食堂”工程。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验收制度,规范餐饮业原料索证管理,开展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原料进货索证的专项检查,结合现场检查情况,对食用油、酱油、熟肉制品、蔬菜等食品原料卫生指标进行抽检,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等违法行为,防范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学校食堂和大中型餐饮业必须建立食品原料进货台帐,重点食品和主要原料(乳及乳制品、酒类、饮料、酱油等调味品、肉及肉制品、粮、油等)全面实现可溯源管理。加强餐饮单位的餐饮具消毒效果监督监测,积极推广餐饮具统一消毒服务,提升餐饮业的餐饮具消毒卫生水平,确保餐饮卫生抽检合格率达标。三是全面推行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在大中型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全面实行量化分级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小型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按照《浙江省小型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对小型餐饮业实行拉网式检查,评定其等级,在食品卫生A级单位、大中型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开展“五常法”管理试点工作。四是实施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和农家乐食品卫生提升工程。制定《*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聚餐申报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流动厨师的卫生管理,开展农村厨师的登记和卫生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工作。根据申报情况对聚餐场地、加工场所卫生条件、菜肴、厨师健康证的有效性和参加卫生知识培训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督促聚餐承办者和厨师严把食品采购、加工关,并同时做好清洁、消毒等工作,对300人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要确保现场监督指导全面到位;制定《*市农家乐卫生监督指导意见》和卫生许可条件,严格督查,强化指导,扶持和引导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合法规范经营,促进农家乐健康发展。五是加强卫生监督分所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分所的监管职能,将监督工作重心下移,大胆探索城乡一体化卫生监督的监管模式,注重与工商所、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等沟通衔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辖区内食品卫生监管工作。
(六)生猪定点屠宰及肉食品消费安全
严格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加强定点屠宰场畜禽检验检疫和上市肉品检验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全面遏制注水肉和病害肉上市。县城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5%。上市猪肉“瘦肉精”等β类兴奋剂检测平均检出率控制在0.5%以内。积极推进牛、羊定点屠宰和禽类集中屠宰工作。
责任单位:经贸局。
参与单位:农业局、工商局。
工作措施:一是建立考核制度,落实乡镇定点屠宰扩面工作责任。二是设置临时屠宰点,方便农村生猪屠宰。三是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私屠滥宰行为。四是严格实行进场生猪宰前检疫和上市畜禽产品的检疫工作,进一步规范检疫管理,提高检疫密度和检疫率。五是认真做好进场生猪宰前“瘦肉精”的检测工作(按进场数量2-3%的比例抽样快速检测)。六是严格执行市场肉食品准入制度,坚决查处经销注水肉、病害肉等“问题”肉食品的违法行为。七是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宣传《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提高市民的法制意识和肉品质量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生猪定点屠宰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七)食品安全信息信用体系建设
实现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市食品安全信息网站信息共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制度。编制年度食品安全状况报告。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强化企业诚信意识,扎实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牵头单位:食安委办公室。
参与单位:食安委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等。
工作措施:进一步健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并监督实施;及时更新*食品安全信息网内容,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开发调研;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蜂产品行业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扩面工作,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企业“两档一制”建设。
(八)应急体系建设
完善《*市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保障机制,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及时有效地应对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率和处理率达100%。不发生Ⅲ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延伸到重点乡镇(街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牵头单位:食安委办公室。
参与单位:食安委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有关企业。
工作措施:从实用出发,适时对《*市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进行修订完善;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及培训;督促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建立健全应急体系;要求食安委办公室成员单位及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督促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健全应急体系。
(九)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整合和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资源,逐步做到统一检测计划、统一信息。
责任单位:食安委办公室、质监局。
参与单位:农业局、卫生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工作措施:整合食品安全监测资源,建立*市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由市食安委办公室统一制定检测计划,实现统一检测检验,统一配置食品检测设备,统一检测标准,统一汇总检测结果,统一信息报告和。
(十)宣传教育工作
成立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协调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五进”活动。重视校园食品安全教育,列入中小学校公共安全和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千家社区、入万户家庭”宣传活动,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覆盖面达100%、利用当地政府门户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农村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建立宣传栏目或宣传版块,使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70%以上。
牵头单位:食安委办公室。
参与单位:食安委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组、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
工作措施: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印发宣传资料,协助举办各类食品安全讲座,组织开展或几个单位联合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报道食品安全信息,适时开展问卷调查。
四、工作步骤
创建工作包括动员部署、组织实施、自查迎检等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20*年8月—9月)。召开创建示范县动员大会进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上报省、衢州市食安委办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年9月—20*年8月)。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对照该方案和省《评价标准》,全面疏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创建任务,并建立健全台帐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市食安委办对进展情况定期开展督促检查。
(三)自查迎检阶段(20*年8月—20*年10月)。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时完成示范县创建工作资料整理、归档,认真总结创建工作特点和主要成效,按照要求开展自评,并于20*年8月下旬将总结材料和自评情况上报市食安委办公室。市食安委办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确保顺利通过上级组织的检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是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的有效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按照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扎实推进。
(二)加强指导协调。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等各个环节。在试点工作期间,市食安委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工作,同时要加强创建示范乡镇的工作,要注意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上下沟通协调,确保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