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中高职教育衔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高职教育衔接

第1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

作为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终端的、直接参与社会运行过程的一线人才,是各行各业劳动大军的核心骨干,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处理好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一、中高职衔接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但并没有带动中职的同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清导致了中高职衔接中的系列问题。

(一)高职院校定位偏移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校与骨干校建设的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与基于工作过程理念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使得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但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无形之中同化着高职教育的个性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定位模糊、特色难显,尚有学科本位痕迹。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高等”与“职业”双重属性,“高等”既具有高等教育属性,又应代表职业技术等级的高层次;“职业”即面向操作层面的技术与技能应用。高职院校虽属专科教育,但更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与特色,更应体现职业技术等级的高层次。但尚有不少院校把过多精力放在“专升本”的追求上,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摆脱学历教育的束缚,更不能妥善处理好与中职教育的关系,以体现“高层次”的定位。

(二)中高职生源结构衔接脱节

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及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两方面的素质,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职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知识,专业素养较好,专业思想比较稳定,能够较快地适应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应以中职毕业生为主要生源,以体现其“职业性”特点。然而,原国家教委1997年规定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应届毕业生的规模只占高校招生计划数的3%,2006年教育部明文规定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应届毕业生和五年制招生的比例限定在5%以内,掐紧了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的命脉,使得中职几乎成为终结性的“断头”教育,成为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生源基本上横向偏移到职教体系外的普通高中生源,大多是普通高考分数较低的非第一志愿报考高职的人群,多数对高职教育具有抵触情绪,且不具备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

(三)人才培养层次衔接不畅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实践能力的性质与范围方面,高职均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使得其实践操作层面较难超过中职,甚至在某些课程领域重复办学,造成职业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割所造成的中高职教育相互脱节,使得中职教育陷于终结性教育的境地,其基础作用很难发挥;高职教育也更难体现自身的品牌与特色,其引领作用更难体现,双方的质量与效益均受到极大影响。

二、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诉求

(一)对职业定位与职业导向的诉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的转型升级,无论是改造提升制造业,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均迫切需求具有专业技能、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已成必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直接为经济社会建设一线需要服务,职业教师应依据职业教育客观规律与一线人才的成长规律,遵循明确的职业导向、职业定位与职业路径,着力发掘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为此,建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并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相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将高职院校专业理论素质、职业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优势与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各自具备的优质资源进行共享,以充分赋予一线人才提升职业岗位层次的权利。

(二)对技能提升与知识迁移的诉求

1999年的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为改善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转换能力提供更广泛的准备,而不仅仅是获得某一特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吸收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客观要求,必然引起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高移化和层次的多样化。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从基本技能的获得到高级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过程,随着操作技术范围的扩大,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专业理论基础的完善,职业岗位级别也在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必将逐渐提高。可见,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的发展须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中高职衔接要把落脚点放在一线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上,使其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连续性、适应性和前瞻性,还要关注其职业迁移能力,使其获得应变、生存与发展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技术等级提升与职业岗位变动。

(三)对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合作教育”,倡导并实施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可以实现人们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获得职业与适应职业,职业教育只有扩展为涵盖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终身教育,才能为一线人才的全面发展服务。根据社会的生存发展需求与个人的价值发展需求,为一线人才提供合适的学习与发展空间,以提升文化素养、满足个性兴趣,激发技能天赋,完善健全人格,并最终养成高水平的职业综合素质,达到社会应有的地位。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能够满足一线人才职业养成、职业生涯设计与重构,实现长远发展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奠定其人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和提供其终身学习与深造的机会,最终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路径之选择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一线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是要把人的发展同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让人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即满足人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我实现。 转贴于

(一)构建一线人才成长立交桥,畅通人才升级渠道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拓宽多样化衔接渠道。深化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对口自主招生,完善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实施“知识+技能”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中职优秀毕业生和在实践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人才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办法,以及试行注册入学等政策,以增加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还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与当地职业高中开展双学分运动,在职业高中开设专业技术课程,鼓励高中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使其提前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内容,对职业教育产生兴趣,从而使高职院校录取到更多的优质生源,以解决生源错位问题。

(二)适应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国中高职生源的差异造成了两者培养目标的不同。为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同时关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普适性技能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延续与衔接,着力于渗透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渗透性。

(三)推动建立中高职教育的弹性学制,实现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

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积极探索弹性学习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建立以学分制为主兼顾学年制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跨专业选课,打破不同层次的界限,实现学分互通。职业院校可通过模块课程选修、学分累积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权。学分制的实行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前由于中职学制的不规范而导致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现象;另一方面,针对非中职生源,则可以让其到相关中职学校选修一定学分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以达到高职的起点要求,解决了高职由于两种生源的差异给教学计划安排和课程设置所带来的困扰,避免了与中职学校教学内容雷同与课程重复的出现,也为充分发挥一线人才的潜能和兴趣特长提供了条件。

(四)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当今世界,公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面临着多次转换,从学校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就业到失业、继续培训到再就业,职业生涯指导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变得尤为重要。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国民提供完善的服务,例如欧盟提出要建立终身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体系,每个欧洲公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享有接受指导服务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管理自身的学习、工作路径及其过渡环节,另外可发挥生涯指导服务的预防作用,鼓励处在危险中的个人和群体完成学业,使早期离校生重新融入适当的教育与培训中。因此,中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中高职衔接模式为一线人才提供更有效的贯穿其职业生涯的服务指导体系,提供更加准确的具有职业目标导向的升学与就业信息,引导其根据兴趣与个性特长不断丰富自己,以使一线技能人才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五)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

加强教育管理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协作,共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设计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并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体制创新,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与互认。将“双证制度”视为人才评价标准,改革企业、行业用人、用工制度,逐步实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由政府投资引领行业、企业开发用于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培训包,规定从事某一职业不同级别的能力标准,并提出资格评价指南和学习策略。各地可以根据本地产业经济结构的特点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并利用这一校企合作重要载体的资源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系列培训包的开发与建设,分别为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教学提供教学标准及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具有鲜明职业特性不同级别的培训包可使中职与高职课程与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凸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六)改革评聘制度,优化教师培养体系的衔接

第2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教育,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职业教育承担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21世纪的到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而来的变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致使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同时,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中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教育性又有区别,把握中高职教育的异同点,是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根本。下面,我们根据中高职教育的自身的特点,做了一个比较,如下: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是进行高中职业教育阶段的前提。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综合实际需要为主,结合生源情况、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招生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招生计划、收费等相关问题。通过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中高职教育既有共性,也有差别,中职教育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

一、目前教育体制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单纯依靠中级技术人才难以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移。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因此,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共同发展,同时,可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中高职教育两者同属于职业教育,两者的衔接具有可行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具有前后的关系,因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如两者都强调职业性等。

(三)现代社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目标

1、新形势下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即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培养强大的人才支撑,因此,必须加快中高职教育衔接。

2.新形势下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3.目前,完善的职教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目标。职业教育仍处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必须完善中高职教育的教育体系,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现行教育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不是简单的两种教育模式的链接,而是两种教育模式在多种情况下要具备兼容性。经过近些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总结出多种有效地衔接模式,目前,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口升学模式;2、五年一贯制模式;3、高职自主招生模式。其中,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

三、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中高职教育由于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在衔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不连贯

1.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很多课程设置重复性强,课程的难易程度衔接不够合理。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学生基础差。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弱,在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实践能力定位较低。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有些实践训练项目高职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定制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目前,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系统、完善,导致高职阶段无法很好的衔接。

四、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建议:

当前,必须重视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针对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采取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

(二)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三)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层次化。

(四)中高职教育生源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第3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8-02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1.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许多企业不得不裁剪员工,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使本来就困难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探索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可以让中等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时间得以推迟,更有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因而,做好中、高职的衔接也就成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2.人才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人才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2]其中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由普通教育负责,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负责。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和调整急需一大批技术类人才。目前我国现有的职教体系很难培养出这种技术实践和技术理论兼备的人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重点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弥补对这类人才培养的欠缺。

3.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等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别,但是两者又都具有共同的特质,即技术性和职业性。而我国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完善程度较之其他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体系,不仅有利于纠正以往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不再认为中职教育是终结性教育,而且也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同时中职教育也会得到有利的拉动和发展,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得到了缓解。[3]

二、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1.对口招生模式。对口招生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单独组织的高职招生考试,对口招收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三校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学至三年。目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X考试方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文化基础课,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X”指专业综合考试,由各自负责招生的高职院校确定,不同院校X的考试科目不同。[4]

2.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只要学生的成绩达到录取成绩,便可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学习时间为一般为五年。[5]进行五年一贯制教学的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侧重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学习内容以公共课为主;第二阶段主要侧重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学习的主要内容以专业课为主。

3.3+3模式。该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挂钩,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首先,通过招生考试,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三年,然后由高职院校对考生进行测试,选拔一定比例的学生进入高职学习三年,颁发高职专科毕业文凭。[5]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1.中、高职院校冷热不均。高职院校更倾向在普通高校后面网罗生源,导致中职生无法进入高一级别的学校学习。而普高毕业生被高职录取后往往放弃入学,选择复读。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陷入尴尬境地。与高职恰恰相反,中职学校十分热衷于为学生寻找升学机会,他们希望通过提高升学率,为学校吸引更多的生源。中高职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质量。

2.专业课内容重复。由于各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确定,目前还没有中高职贯通的材,一些专业课程的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时有发生。课程名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也基本相同。学生在中职阶段就曾经学习过这些内容,而到了高职阶段,又重复开设这些课程,不仅对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造成了浪费,更严重的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专业技能课程倒挂。由于中职教育历史要长于高职教育,在开设专业技能课程方面,在设备、师资、管理方面,中职学校往往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实力强于高职院校。相反,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开设专业技能课程时,往往在设备数量、管理经验、“双师型”教师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专业技能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很难保证,因而经常出现实践技能课程“倒挂”的现象。

四、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建议

1.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相关制度。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为了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正常的职业教育经费,可以探索制定政府、企业、学生三方投入制度。其中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出资和学生缴费为辅。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形成良性的政策导向,通过相关制度的建立,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通过监督、评估等行政手段来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内部的改革。政府的行政和政策的干预得到了积极的发挥,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必将实现健康发展。

2.改革考试制度,大力发展对口招生。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要达到一定的比例,一般来说,这个比例应保持在60%以上,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及学制等方面有机衔接,更有意义的是这将使中职学生的深造路径得到拓宽。考试内容和方法也要随之改革。建议把中职对口考试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可以把中职阶段的文化课水平统测的成绩作为高职升学的入学成绩,高职三年级时进行专业课考核。这样做的目的是把中高职的教学考试与考证相结合,使中、高职之间职业技能得到充分的衔接。

3.加强中、高职学校间的联系与沟通。由于长期以来两种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中、高职教育教学一直处于对接错位的状态。在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过程中,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给予鼓励和支持,特别是积极组织开展中、高职学校间的多形式联合办学,保证教育资源实现共享。除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中、高职学校自身也要探索各种形式促进二者较好的衔接,定期开展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之类的活动。高职院校要改变原来不积极的态度,主动加强对中职的了解,尤其是到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对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全面掌握,并且对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密切关注,使自己的教学计划与中职教育教学计划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http://china,/polcy/txt/2do-03/01/com-19492625-3

[2]肖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0.

[3]董绿英.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

[4]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1).

第4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贯通衔接 机制构建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递接,促进当地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很多地区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从机制、学制和标准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对中职和高职教育进行贯通和衔接。[1]

一、完善中高职教育贯通和衔接的机制

管理机制的递接主要是在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统一协调指导下,将中职与高职教育运用行政手段和相关政策统筹起来,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和递接机制,加强来自递接机制和行政管理的导向性。要理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各层级管理体制,按照职业教育特色来制定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培训奋斗目标,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层次和适合院校高效运行的机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要加强统筹管理,将中职和高职的管理部门归口于国家和省级相关的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管理的行政部门,促使中职和高职教育能够统一贯彻从国家到地方的相关法规政策。此外要指导各职业院校按层次有规划有步骤地协调发展,相关行政管理机构不仅要有权威性和统一性,而且要从机制建设出发,构建以利于中职与高职递接协调和联系的职业教育体制。

更为重要的是,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新生或毕业生应该与普通教育学生在招生收费、劳动就业、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保持大致相同,要妥善解决针对职业教育的待遇和就业歧视,逐步改革完善劳动用人机制,引导市场改变目前只重学历而不重视实际技能操作能力的情况。积极提高招生生源质量和扩大生源范围,进一步降低招生的各项收费,减轻学生负担,使愿意就读职业教育的同学有条件有能力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各行业中要积极建立职业从业资格证和劳动者持证上岗制度,强化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上岗优势,拓宽高职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待遇水平。

二、确定递接学制和模式的有效性

根据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现状各高职院校均采用了五年制高职模式,即“3+2”模式,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就读,后两年在高职学院就读。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够广泛地适应各地区的需求,较好的实施了中职与高职教育的递接,应该将此模式作为中职与高职的主流递接模式和主要学制。通过这种模式吸引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通过职业教育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技能实践性环节的能力培养,也有利于统筹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在目前各类递接模式以及高职教育系统中是最好的。这种学制也被许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地采用,可以作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中职与高职的主要递接模式。

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可以将其余一些形式作为相应的补充,如四年制和六年制高职。四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也是中职与高职的递接模式,作为其主流的递接模式和学制之外的补充形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川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综合实际的教育情况和专业需求情况,可以适当用适合本地的递接模式进行补充。针对部分专业或部分领域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需要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可用四年一贯制高职的递接模式。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部分地区,如果需要较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可以用六年一贯制递接模式适当延长技能人才培养时间,更加全面的提高其综合素质。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需求和专业需要,针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不同,适当延长或缩短学制作为递接模式的补充,但应该控制好相应比例,不宜过大过多采用。

三、统一递接过程中的标准模式

目前国外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递接针对课程递接制定了统一的相应标准,我国各地区的职业教育的中职层次面临专业多、学生批量小的特点,所以中职与高职院校递接环节为每个单一课程制定同一标准有较大难度,但相关标准的制定可依据专业类别的大体方向和特点,制定统一中职和高职课程的总体标准_。根据大类各专业课程的区别,建立统一的课程对口递接的标准体系并确定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依据该统一标准制定出相关大类专业的递接入学标准,高职院校则根据这个入学标准进行对口招生。

课程标准包含普通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个部分,各制定相关的统一标准。其中普通基础文化课程按照类别大致可分为文科、理科、工科三个门类,针对这三个不同门类需要分别制定三套相应标准,由于其具有普遍性和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该标准可采用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专业技能课程相应标准可以分别按专业领域划分为多个门类,如管理类、财经类、机械类等专业类别,由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强区域范畴和地方差异,一般由省级或地市州制定其标准。制定统一的教学课程标准方法主要分为三种,比如可以按中等教育层次的毕业要求为基础,制定统一的各科类课程标准,将中职相应专业按行业划分为若干个种类课程种类,课程递接过程严格按照具体的标准执行,如法国对中职和高职行业划分为16个种类课程种类,职各专业的递接分别对口其中某一类,每一类均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以该类别课程设置为基础设计有针对性的高职课程,从而实现中职与课程的课程紧密递接。[2]

总之,随着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动,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新的职业大量涌现,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递接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把重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摆在了发展普通高中和大学教育一样的高度,促进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递接模式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第5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 教育衔接 “立交桥”模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12-02

中高职教育衔接理论是以人才、学制结构以及职业教育理论为基本依据,结合市场情况与产业需要的基础上建立的综合理论体系。其中,学制结构是为人才结构服务的,两者也是相互对应的。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结构类型――学术型、技术型、技能型、工程型,也可以将学制结构调整为多种不同的适宜模式,如“三二分段”的专业直接或大类宽口径对接模式。人才结构是一套适应于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层级结构,传统的人才结构有金字塔型、独木桥型。然而随着人才的细分与多元化发展,在中高职教育中又逐步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结构的“立交桥”模式――系列化、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现代化的组合框架。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结构都停留在以二级学院为载体的单一的学科中心模式上,这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受阻,重点无法突出。随着教育与课程的改革,传统的中高职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也日益突出。中高职教育在课程衔接上过于遵守传统,缺乏层次感,没有有效的手段和实用的方法,使得很多衔接教育理论无法付诸实施;在落后的教育管理条件下,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仍然难以找到出口。目前在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型中多是人才与学制结构构成双向模型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结构模型,这类结构模型已难以满足现代复杂的教育结构和学生的需要。“立交桥”模型是在以上两种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多目标、多层次、多系列的复杂对接模型。本文试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立交桥”模型,以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

一、“立交桥”模型目标

依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我们明确“立交桥”模型目标是中职发挥基础作用,着重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发挥引领作用,着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新型培养途径,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该模型的基本指标是以社会需要为标准培养“四类人才”。

二、“立交桥”模型内容

“立交桥”模型内容是以基本目标为依据的,主要有中高职教育的基本理论、中高职专业体系、中高职课程体系、中高职教育学制、人才素质培养的结构框架。其中,理论部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经济学、课程论、学制结构理论、人才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以经典教学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应用到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由于本文最终的落脚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所以本文以人才结构为中介进行双向分层建构。

三、“立交桥”模型衔接模式与技术设计

根据“立交桥”模型的目标和内容,我们发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主要是实现六大指标的衔接,即为教育理论及相关理论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素质结构的衔接,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在进行各类要素衔接的过程中,要把握其内容特点和操作依据。首先是教育理论的衔接,要依据国际教育标准,把握各类理论的正确的切入点,设置统一的标准和过渡层次,是指时间的衔接有理有据,遥相呼应。其次是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衔接,通过对专业体系、课程体系的归类与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实现横向对应,还要考虑近期的生源目标和学校的办学机制,通过项目实施引导更多的中职学校开办特色化专业,优化中高职专业布局,将中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教育延伸为中职教育的拓展提高部分。最后是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结构进行细分,依据中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先分不同级别,在依据学制以及相关要求进行层次细分,并对其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进行具体考核;在各类人才的交叉、复合的趋势下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关于“立交桥”模型的技术设计,即通过立交桥模式将中高职教育交叉、相似、关联或复合部分通过引桥、直通、接口、转换的方式实现对接。部分私立教育机构通过专业的辅导培训为独立学院提供生源,成为了中高职教育的转换中心,通过文化、理论、考核技能,实现人才的对接,起到了“引桥”的作用。中职学生还可以通过统考、保送、推荐的方式直通入高职学校,当然还包括高职的对口或单独招中职生,实现同一系列或同一专业直接或大类宽口径衔接。

四、“立交桥”模型结构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再以国际教育标准为基本依据,进行结构细分,常见的对接模式: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或是一体化教育模式,我们以国际教育标准(ISCED)为基本分级依据。

在中高职衔接体系中,“立交桥”模型属于一体化模型,其基本特点是课程设置专业化,专业技术核心化、分类设置广泛化、公共课程集中化。其学制与课程设置重视分层,强调综合性、模块化,主要进行学分制递级式教学,并建构统一、规范的考核机制考核教学效果,这类教学模型已完全脱离传统的学科集中模型。其基本建构框架见图1。

五、“立交桥”模型评价

根据相关文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模型历时已久,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或职业标准等级对日衔接模式和以课程或大纲为标准的中高职直通车模式两种成熟的教育衔接模型。而相对来说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模型设计更为科学,强调职业技术和能力的培养,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层次性和衔接性。它以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实现两者的对应,在此基础上实现中高职教育各方面的对接,很大程度地促进了现代中高职教育的标准对接,也加强了现代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是符合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满足教育的基本需要的教育模型。

当然,国外很多先进的衔接模型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德国职业教育实行学制体系螺旋式上升和职业课程阶梯式衔接的“双元制”模型;美国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与课程体系衔接模式:英国实行中高职分层次统一的单元教学法,避免了课程重复;法国实行入学资格普遍无条件享有,中职专补,课程分类,实现中高职衔接等等。

第6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功建立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同时也是协调中高等职业教育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教育体系,课程永远都属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尤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其实最终还是归结于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关于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设计的思考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需求为导向,对课程衔接改革理念多元整合

关于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设计的思考与研究,绝对不能与当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现实脱离。无论什么样的课程改革观念都必须有时代与理论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群对课程价值的取向与看法不同,自然会形成不同的课程改革观念。“十五”以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强化社会中心价值取向的缩影,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客观角度来看,工业化初期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类价值取向必然对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基于实践角度来看,需要对之前的行为取向进行反思与总结,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大格局之下,对修正职业院校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探索有着理论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富裕,特别是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不管是企业自身的升级换代的需要、技术创新的需要,还是毕业生对职业技能追求,高职应用型教育的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基本满足、适度超前”的教育理念,绝对不能有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需求的职业教育存在。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课程取向,必然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相互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统一。以需求为导向,对课程衔接改革理念进行多元整合,直观来讲,中高职课程衔接必须要满足社会、满足企业、满足学生甚至还得满足广大家长的实际需求。另外,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衔接理念符合人类终生学习的国际教育潮流,同时也是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例如:可以在课程内容上重视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软能力”培养,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培养学生跨专业的实践能力。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开发路径

仅仅围绕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面向第一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并对不同的能力标准进行制定,要全面考虑行业通用能力与跨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将这些培养理念与内容贯穿到整个中职与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可持续发展、有丰富精神世界的社会人士与职业人士。

基于学校的角度来看,课程标准必然涉及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门类的设置、单门课程标准或者科目的标准,这是组成整体课程的重要文件,也是学校层面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编制的规范性教学指导文件。

第一,课程设置中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时要坚持从职业分析出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首先,将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确定出来;其次,中职以岗位或者岗位群的相关中级职业资格标准、高职以岗位或者岗位群的相关高级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对不同的课程级别进行设计与开设,还需要制定相关课程标准;再次,要充分体现出由低到高、由单个特定岗位技能课程到面向岗位群课程的排序,也就是要将特定岗位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跨行业能力的培养细节体现出来。

第二,若要开发适合不同级别课程内容的依据,就必须要有科目课程标准的编制。而内容标准与考核标准又是科目课程标准的核心。所谓内容标准就是对本门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组织与执行提出具体标准的要求,其中包括了教学的基本任务要求、教学内容体系以及职业行动领域的能力等级、主要教学参考资料以及使用的教材等等;关于科目课程考核的标准,主要是针对行业通用能力、综合素质以及跨行业能力等等方面提出的制定标准,主要体现在“质”与“量”方面上,其中涉及到考核方法、考核标准、应该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等。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由于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与不同级别的要求,将分层化职业能力课程,根据不同的级别,由企业、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并形成对应的模块,也成称之为模块化。课程可以由不同层级的能力进行转化而设置,并基于职业特定能力逐渐想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方向扩展,而且将培养核心能力的理念融入到中高职教育各个环节。

为了更好的让课程可以实施,可以以学分制的方式构建管理平台,并注重其灵活性。学分制管理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终生学习服务,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直观来说,需要根据当前职业资格标准开设初、中、高、准技术不同级别的课程,并将对应的最低学分制定出来,学生无论在中职教育阶段,还是在高职教育阶段,只要继续学习就能自主选择不同能力的课程模块。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实施方式

倒金字塔形——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实施方式。课程实施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一是,要重新认识普通文化课的地位与作用。职业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基础作用。普通文化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在这点上职业课程其实是无法比拟的。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分析,学生要有文化基础知识之后,才更加有利于专业学习,由于核心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迁移性比较强。中高职衔接课程中,普遍文化课占据整个教学计划的40%,并且其中有部分内容的教学互动可以通过专业课与活动课相互结合开展。

二是,关于专业课程的实施,可以根据模块化课程,根据特点技能课程开设建立初步的职业概念,并进一步扩展到行业通用能力课程与跨行业能力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内容需要纵向加深、横向拓展,类似倒金字塔形。

总之,中高职课程衔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高职专业的设置问题,高职专业设置应该是以中职专业为基础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针对中职专业的设置,高职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其宽泛性,有利于中高职专业上的有效衔接,只有成功理顺专业衔接,才能进一步考虑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发展性、适用性。

参考文献:

第7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中高职教育 衔接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中高职的衔接教育模式已成定局,如何有效开展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各届有识之士在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综观这些成果,基本都是从制度等宏观层面研讨,缺乏对具体专业衔接的微观研究。本文作者试图从工作过程导向的角度探索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以期能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概念界定

“衔接”本义是指事物相互连接或承接之意,“中高职衔接”意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连接或承接,为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中高职形成递进、系统的教育关系。衔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1]。

教职成〔2011〕9 号文件指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2]

二、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广西为例)

(一)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架起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不仅解决了高职的部分生源问题,同时,也为中职学生的继续深造提供了条件,为提高全民素质创造了条件,指明了道路。但是,也仅仅是做到这一点,实质上体现了学历教育的衔接,而没有就教育质量的衔接作进一步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而是把包袱丢给了中高职院校,即便个别中高职合作院校就教育质量的衔接商谈并执行相应的教学计划,这也只是个别现象,并不能达到全区或全国中高职院校的全面衔接,真正意义上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二)形式走样,衔而不接。

据调查了解,我区中高职的衔接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既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衔接要求,合作的中高职学校也没有完整的商谈衔接情况。只有少部分合作学校就教学计划进行过简单的沟通,但都不具体要求,也没有完全执行,各自为政。据了解,对口升学的学生在中高职学习的专业课大部分都是重复的多,学生在高职相对学习轻松。据中职学校反映,他们有他们的难处,中职学生并不是全部都升入高职学校学习,他们还必须考虑中职部分学生的就业,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对学生负责。由于没有商谈具体的衔接要求,而高职院校则不明确中职的教学要求、开设课程情况,也只好按照专业建设要求开设课程,因此,也就出现了中高职开设相同课程的情况,甚至连教材都一样。

(三)各自为政,衔接困难。

由于中高职院校各自独立,自成一体,互不管辖,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特点,管理者考虑的角度不一致,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特别是在教学改革上,各个学校会出现明显的不一样。因此,根据目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原来以专业课程体系为结构的教学方案上的教学改革会出现较大变化。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最主要的是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形成的课程体系。基于这一点,由于各院校自身基础的不同,并不能全部开展这一课程体系的改革,因此,也就造成了部分中高职教育教学上衔接的困难。

三、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一)走上层路线,组织开展中高职院校衔接的研究

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主持开展本地(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研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等职教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地(区)中高教育衔接的方式、方法、政策、制度等,更深层次的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等等,制定出一套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方案,明确中高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中高教育衔接的领导与管理,最好是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如成立职教处。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组织开展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研究。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由中高职专业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在研究团队中,若能有企业技术骨干参加更佳。针对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实践需要、企业的需求,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

2、开展课题研究。由课题主持人负责。首先,布置参与学校及教师开展课题调研,一是专业学校的调研,弄清楚各专业学校的基本情况、专业现状、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等;二是专业实践、企业需求的调研,弄清楚专业实践的工作流程及要求,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等。第二步,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作为指导思想,邀请企业领导、专家、技术人员、一线骨干工人、专业学校的领导、专业骨干教师等开展专题研讨,拟定出按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第三步,根据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各专业学校的条件、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分解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等,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对接。在分解中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考虑中职不升学的学生的技能培养,让他们在中职也能真正学到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明确中高职教育各自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之后,由中高职院校各自安排教学人员,组建一支或多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教学团队,每支团队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小组,分别落实教学团队负责人,根据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或问题,教学团队经常不定期的组织研讨,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要求,使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不断趋于合理,从而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极大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团队的组建可以考虑以班级为单位,将班级作为一个小型企业,班主任就是总经理(老板),各科任教师根据所教课程分别担任各部门经理,负责职责内的教学与生产、管理等。

结语:教改之路万万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职教之士群策群力,共兴职教改革发展大计,我们坚信我国的职教之路会越走越宽,实现我们职教人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第8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模块化 课程建设 中高职教育衔接

[作者简介]彭鸿(1960- ),女,吉林延吉人,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及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吉林 辽源 1362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术标准对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TZ2012-0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17-03

强化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是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是促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指导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第十七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中高职教育衔接工程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通过开发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以促进宏观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由于课程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因此,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衔接顺利实施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暴露出模块化课程设计理念落伍、模块化课程开发偏离市场需求和学生的求学诉求、模块化课程教学方法及内容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模块化课程评估标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模块化课程建设是创建特色型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关键,有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实施路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开发的问题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开发活动主要有如下问题:

1.中高职院校缺乏契合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实体,培育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层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其模块化课程在开发阶段缺乏对该专业对口就业市场的必要调研和对未来就业趋势的充分认知,这使得课程开发的方案设计偏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定位,使得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不具备从事指定职业或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

2.职业院校没有将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和系统考量。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问题上各行其是,课程内容大面积交叉重叠;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协调,任课教师未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协调好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没有体现中高职教学层次的差异性。

3.中高职院校没有与企事业单位通过深度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开发模块化课程。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已经引起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职业教育的广泛重视,但目前在深度和广度上还远远不够。部分中高职院校不重视与本地企业的合作,未能有效吸引企业的资深人士参与职业教学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使得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市场的真实需求相脱离,从而不能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与中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在认知水平和认知角度上存在明显差异。部分中高职院校在制订模块化课程开发方案时,没有对该课程所属专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考虑职业岗位的真实需要,从而不能将课程开发方案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或岗位所要求的技能相结合,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教学的问题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教学过程易暴露如下问题:

1.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教学易出现系统性与科学性欠缺的问题。当前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尚未形成统一、连贯的教育体系,同类专业之间缺乏衔接和递进。中高职教学体系是以课程为教学单元的传统教学体系,部分引入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中高职院校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模块教学教材,没有成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这使得任课教师难以迅速熟练地掌握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考核标准,从而暴露出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把握不到位、教学进度控制不精确等诸多问题。

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教学易出现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的教学过程不同步的问题,导致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实训项目的教学目标要求对学生的综合技能素质进行训练。在模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通常运用理论课程分模块教学的方法,容易导致实训教学组织与理论课教学组织脱节。

3.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技巧缺乏有效把握。多数教师和学生只能使用适合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教材及辅助学习资料展开学习,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都缺乏支撑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辅材料的支持,没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帮助,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和弃学情绪。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考评的问题

模块化课程建设要求中高职院校建立基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标准化教学绩效考评制度。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的模块化课程考评存在如下问题:

1.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存在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当前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重视对学生掌握固化知识的教学效能评估,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水平的有效评估;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考评,忽视对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的考评;重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素养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的必要尊重。这导致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方向偏离职业教育目标设立的初衷,降低了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比,使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效果浮于表面而未能深入。

2.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在程序和方法上存在问题。中高职院校的模块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的评估流程不够规范,评估方法缺乏系统性,对评估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缺乏科学合理性,从而使得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难以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外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活动,并为此投入大量资源来追求优异的评估结果,以期提升中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但此举在执行过程中易导致应对上级监督和评估的举措流于形式,偏离外部的评估目标。中高职院校对本级教学主管部门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建设普遍不够重视,具体的评估过程缺乏规范性,评估方法也缺乏科学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内部监控与评估过程的严格要求导致学校内部问题的外部化,从而影响校方声誉,不利于学校展开招生和就业工作。此外,校内各部门职工与教工之间过度熟稔的人际关系,使得校内管理部门难以严格按章办事,从而影响了教学主管部门的监督与评估质量。

二、基于模块化课程设计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对策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模块化课程建设的原则

1.中高职院校应当以职业或岗位需求为导向来制定模块化课程建设标准。中高职的课程结构应当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通过深入市场调研的方式掌握当前社会对指定职业或岗位的需求特征,并以此制定各门课程及各教学模块的建设标准。部分实用性较强的中高职专业,可以依据人社部已颁发的职业分类制度和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来制定统一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准则。在人才培养准则中,应明确中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定位,以高效的教育分工协作方式来提升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效能。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将中高职的同类课程教学内容衔接起来,从而在有效满足人才培养计划要求的前提下,提升中高职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在同等的学习时间内能获得岗位所需的更强的从业技能。

2.中高职院校应当以从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来规范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中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轴心,正确处理好中高职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的科学匹配问题,实现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中高职教育的理论与技能教学的衔接。模块化课程建设既要重视中职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存在的职业技能实践基础的差异,也要重视他们之间存在的学力基础的差异。中职阶段教学工作应当在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展开以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为重点、以强调“学中做”为指导理念的教学,强化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在高职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掌握能力教学为重点,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做中学”为教学指导理念,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这要求中高职教育明确划分通识性课程模块和专业性课程模块,并将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辅资料、教学评估标准及其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等要素有机组合为一体,形成有助于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的从业核心能力。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模块化课程开发策略

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模块化课程开发策略可以从时间序列和内容重构等两个维度有序展开。

1.模块化课程教学时间序列安排应符合中高职衔接式教育模式的基本规律。中高职衔接式教育模式是由若干前后连贯的教学活动构成的。中高职衔接式教育模式的课程设计依照由易到难、由通识课程到专业课程的顺序展开,并在学生对具体课程内容的认知顺序、智力与素质培养顺序依次递进的基础上来安排具体知识模块的教学时间顺序,以确保学生系统地获取专业知识。教学单位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将课程划分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独立教学模块,便于学生有选择地修习该课程。中高职衔接下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活动,其组成成分繁多,因此,任课教师应将各模块所蕴含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要求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匹配,由此形成在教学时间轴线上的知识教学时间序列、能力教学时间序列及素质培养时间序列。教育工作者应将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序列及教学效果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使得中高职教育活动形成有序连贯的一体化教育系统。

2.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序列安排应符合中高职衔接式教育模式的基本规律。模块化课程教学活动应当按其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来优化其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依据教学方式的不同,中高职衔接式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可以划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技能教学模块及综合创新教学模块等。一是中高职教育衔接式理论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应着力于对中职教育阶段与高职教育阶段的理论教学内容分工。中职阶段的理论课程模块教学工作,应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基本定义、基础定理和基础性研究方法的了解和认知,并适度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前沿的重点关注,为下阶段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高职阶段的理论课程模块教学工作,应重点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来开发创新思维的能力。二是中高职教育衔接式实践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应细化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块和综合实践教学模块设计等内容,并着力于划分中职教育阶段与高职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分工。中职阶段的实践教学应偏重于专业课程型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亦应与中职阶段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相匹配,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亦应与中职阶段理论教学内容相融合;高职实践教学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结合其所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并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系统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模块化课程教学策略

模块化课程教学法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所采取的教学行为的总称,是保障教学活动秩序有效进行的手段。中高职院校在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策略。

1.中高职院校应当基于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以作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立论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中高职学生所接受教育的内容及质量水平,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职场定位,因此需要中高职院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方案。中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当着眼于人才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确保在较为漫长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为地方社会与经济输送的人才能满足社会需要。中高职教育衔接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既有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水平,切实保证将教学内容安排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相契合。中高职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诉求和人才市场的实时需求动向,便于学校及时掌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并修正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中高职院校应当基于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立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群或岗位群。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群设计,是中高职院校预先设计的各专业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及岗位的集合。职业群设计方案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清晰地阐述职业活动的若干基本功能单元,并将其与模块化课程的各教学模块单元相对应。中高职院校可以将各职业功能模块划分为基本模块和可选模块两类,制订差异化课程模块教学方案,并实施针对各模块的单独考核和独立授予证书策略。同时,中高职院校还应当制定各模块单元的核心技能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和水平,并开发支持学生核心技能培训的教材,考虑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3.中高职院校应当基于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职业群设计方案来确定教学内容模块。在设计具体的模块内容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应坚持系统性原则来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教学法应当秉持系统设计与分步实施的策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在模块化课程教学的诸多方面。中高职院校应当将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及教法等教学基本要素进行优化重组,形成适合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升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二是应坚持实践性原则来设计模块内容。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中高职教育衔接工程中的教学制度创新,具有新颖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育主管者应当紧扣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诉求来制订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具体变革方案,并在实践中根据前期模块化课程教学变革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

(四)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策略

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是检验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可以按照以下策略来展开。

1.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针对模块化课程的目标要素与方案(Object Factor Program,OFP)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针对模块化课程的目标要素与方案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充分考虑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背景,并汲取了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实现了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背景评价与模块化教学的教育目标的统一评估。通过向针对模块化课程的目标要素与方案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输入影响教学目标各影响因子的测量值的方式,来提出相对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估值。针对模块化课程的目标要素与方案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包括三个要件,即教学目标、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要素及教学方案,三要件构成相对统一与封闭的评估流程循环。对于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效能评估而言,教学质量评估者首先应在分析专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理解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精髓,掌握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所针对的社会需求类型;其次,评估者应将影响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的各要素分解,并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实施措施;最后,评估者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将各评估要素值进行汇总,总结出评估的最后结果,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教学质量整改方案。

2.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针对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全程监控体系。为便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具体落实,教务部门和教学部门可通过协商的方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分解,以形成若干利于教学实务操作的课程教学模块。由于中高职的人才培养计划具有系统性的特点,支撑其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课程之间以及课程内部各模块之间具有有机性的特点,这要求中高职院校建立针对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全流程监控体系,以有效促进各门课程之间及各模块之间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针对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全流程监控,应当起始于课程设置,包括对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的监控、对模块化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监控、对模块化课程教学效能评估过程的全方位监控等具体内容。中高职院校应当在对企事业单位和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情况,做出面向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全流程监控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廖毅芳.建构中高职衔接物流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毛越华.MES视角下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策略论[J].教育与职业,2013(6).

第9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中高职衔接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衔接存在问题

对中高职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是核心问题,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基础和根本的就是课程讲授。不论中职学院还是高职学院都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模式,所以课程衔接就成为课程体系中的重中之重。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比较杂乱,从中高职课程本身而言,首先其课程比较分散且各有特色,思路不同,所以在教学中很难发现课程之间存在的共通点。中职学院与高职学院在课程内容上经常会出现重复现象,也就无法实施正常的课程衔接工作。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中职学院与高职学院采用了相同的教学模式,在大致相同的课程知识点基础上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仍然将专业知识点的讲授保持基本一致。中高职学院在客户评价方面没有能够层次分明的比较区分,习惯性将二者混为一谈,这些都是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阻碍因素。

2.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完善

培养新型人才是中高职院校的共同目标,为学生的培养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教育部门对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目标规划与设定,对高职院校而言,教师应当注重将学生往创新型及全面性人才培养方向引导,中职学院应当努力培养具备专业化技术人才的方向引导教育。近年来的教学机制仍然无法实现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的良好转换,明显缺乏层次性也不具备合理性。

3.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

中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性,师资力量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高职院校聘请的教师通常都是本专业的领先人物并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对中职院校而言是有限制性的。中职院校中的许多教师都是技术型教师,这类教师虽然在本专业内拥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可是却无法得到外界的一致认可。中职学院的教师岗位培训远不如高职学院教师,导致中职学院学生不管是在知识面上还是在道德素养与人交流等方面与高职学院学生都有很大的衔接差距。

二、中高职衔接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1.规范职业教育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推荐标准

中高职学院应当做好课程衔接,将课程体系仔细分析,努力做到标准化与独立化。作为中高职教师需要分清课程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尽量杜绝课程中出现重复的内容。对于需要衔接的知识教师应当找到衔接点,确定好课程衔接的数量以及对称点,对于特别重要的衔接课程教师应当努力做好衔接的课程准备,让课程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同时在课程规范安排的过程中让中高职学生都能具备应有的基本素质,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减少麻烦,让课程衔接工作顺利进行。

2.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中高职学院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从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着手,但是内在的差异性不能忽略。作为中高职教师应当从实际情况入手,根据不同的层次找出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我国的技术型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学院在教学培养学生过程中,需将培养目标确定,并且在中职学生教学水平以及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同时,教师应当努力提高学生的管理才能,使其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