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高年级学生示范性作用

一、高校学生的现状

1.低年级学生现状。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大学里的现实生活与自己所期望的大学生活之间的落差,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对独立生活不适,不能正确自我评价和重新定位,不能及时树立积极远大的奋斗目标,不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等等,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难题,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很多一年级学生心理压力很大,情绪变得焦虑。

二年级学生面对众多专业基础课,成天为学习忙得焦头烂额,几乎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但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和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依然不理想。加之在各类学生社团中,二年级学生是各项任务实施的主体,不少学生因为社团工作而耽误了学习。特别是我校从2008年开始,执行新版学籍管理规定,课程考核更严格,竞争和淘汰机制更激烈,这就大大提升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

2.高年级学生现状。三、四年级学生处于专业课程学习阶段,这个阶段重点是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课程门类和门次不像一、二年级时那么庞杂,加之有一、二年级时养成的良好习惯,课程学习的压力相比之下就小了很多。尤其是四年级学生,主要任务是联系工作和复习考研,课程学习的压力相对就很小。而对于电力工程系的毕业生来讲,大多数找工作的同学在第一学期末就已经签约或达成就业意向,就业压力也就变得很小。所以,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具备帮带低年级同学的基本条件和精力。

二、发挥作用的优势

1.年龄优势。目前的在校生,基本上出生和成长在同一年代,年龄基本相近;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兴趣爱好基本相似;所受教育基本相同,有着类似的教育经历;兴趣爱好广泛,个性鲜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因此,他们在一起有共同语言,便于沟通交流。

2.身份优势。高、低年级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同窗关系,其中还有不少是来自同一地区的老乡,以前中学时期的老同学老校友,异或是童年的发小等等,沟通起来便畅通无阻,无拘无束。这是师生关系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3.榜样优势。高年级学长中的佼佼者,时常是低年级学生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和主角,如果这些榜样式的学长能够走进低年级学弟学妹的学习生活,手把手的教导他们如何去学习生活,影响力和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4.时间空间的优势。目前,电力工程系的所有学生都生活在同一片宿舍区域,大家每天学习生活在一起,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高年级学生自然也就掌握的比较全面和及时。

三、发挥作用的途径

1.建立联谊班级、联谊宿舍。在新生入学初期,即指定高年级班级、宿舍与一年级班级、宿舍结成帮带对子,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通过开展联谊班级、联谊宿舍活动,以及学习交流活动,帮助新生尽快了解、适应大学生活,尽快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2.从高年级中选拔高素质学生到低年级班级担任班主任助理。选拔思想道德高尚,责任心强,善于沟通,学习成绩优秀,政治上积极进步的高年级学生,到低年级班级担任班主任助理,协助低年级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他们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低年级学生群体,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思想等进行调查与教育,推动低年级班级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指导并参与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骨干的工作积极性,扮演好低年级学生学习、生活辅导员的角色,努力促进形成低年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

3.开发网络交流学习平台,消除时间空间限制。发挥网络的方便快捷的优势,开发“老师•学长•我”网上互动交流学习空间。从高年级选取各方面有突出代表的优秀学长,为低年级学生在线答疑解惑。低年级学生针对课程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学习方法等向学长进行提问,高年级学长亦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在网络上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4.开展对话和学习经验交流活动。根据我们日常管理的经验总结,学习方法不得当及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是造成高校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每学期邀请高年级优秀学长,为低年级学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参加低年级班会,与低年级学生一起面对面对话,交流讨论学习方法与学习心得,帮助他们掌握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5.与高年级党员、积极分子的培养相结合。目前,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缺少具体、明确的任务和具体途径,使得培养过程显得空洞,党员作用的发挥也在逐渐减弱。通过给高年级党员、积极分子“分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能动性,深入低年级学生,开展对低年级学生的帮带和辅导工作,这既明确了他们的职责与任务、培养的路径和要求,同时又起到对低年级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可谓是一举两得。超级秘书网

6.发挥社团干部的引导和教育职能。高校学生社团干部具有双重角色:作为在校学生,他们是受教育者;作为高校实施内部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是教育管理协作者。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利益的代言人,又是学校人才培养与教育管理的得力助手。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最鲜明的优点是能在同学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和威信,是同学们效仿的榜样,而学生社团中的主体多为低年级学生。所以,学生干部以自身具有的号召力影响、带动低年级同学共同进步,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形成整个集体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将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第2篇: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临床思维

临床思维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家庭与社会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1]。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对医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据统计,误诊病例中70%以上是由医生临床思维不当造成的[2]。科学的临床思维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保证,是医生长期从事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医疗模式转变的需要[3],是任何仪器都不可替代的。但是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仍然存在重视不够、片面思维、简化思维、表象思维、印象思维[4]等问题。我国对临床思维的研究一直集中在临床实践教育阶段[5~9],本研究将归纳基础教育阶段影响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因素,并结合国内外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提出有助于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兰州大学医学院340名本科生(低、高年级各170名,其中一、二年级为低年级,三年级及以上为高年级),四川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南大学和山东大学各60名(低、高年级各30名)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在参考医学生临床思维存在问题与培养对策相关研究[10~13]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价医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度:非常愿意=5分、愿意=4分、不一定=3分、不愿意=2分、非常不愿意=1分,计算相应教学方式认可度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说明对该教学方式越认可。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n代表样本中的观察单位个数。

2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份,有效率95.0%。

2.1不同学校、年级医学生对临床思维的知晓情况

高年级本科生临床思维知晓率高于低年级本科生,χ2=66.5,P<0.01,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影响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因素

调查显示,医学生了解临床思维的主要途径是老师讲授,占63.8%;25.7%的医学生能自主学习并主动寻求相关背景知识;高年级医学生认为在临床思维培养过程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是主要影响因素;在课程设置方面,53.9%的学生认为临床思维培养相关课程和内容欠缺;另外,学校硬件不足(31.2%)、重视不够(30.6%)、提供了解临床思维的途径过少(28.8%)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临床思维的提升(见表2)。

2.3医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度

调查表明,医学生对实施PBL教学方式、应用标准化病人、设置人文社科课程、进行课堂提问等教学方式较为认可(克莱姆相关系数为0.1009,见表3)。

3讨论

第3篇: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支撑课题,转变教师理念。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着生活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首先,要加强对生活资源的理论学习,澄清生活资源的概念,强化生活资源意识,提高教师对于生活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生活资源。围绕本课题,以集中统一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题成员先后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解读》、《走进新课程》、《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以及有关生活资源方面的各种文章等。课题组还积极为实验教师争取外出听课、学习、培训的机会。本次校际交流的教研开放,我校课题组的教师积极准备,尽量使用自己掌握前沿的知识和理论,并组织大家在学习中写读书笔记、心得,相互进行交流、讨论、总结。课题组成员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观念得以更新。从而拓宽了视野,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这对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二、挖掘生活化内容,让学生想学数学。

1、从教材中挖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例如:华山中学刘海容老师上的二年级《认识时间》一课。刘老师课前运用兔龟赛跑引出课题,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创设《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约会》这一情境。这一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内容与教材组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回归数学。

2、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如:华山中学刘海蓉老师,课中穿插律动,师生共同看着大屏幕一起运动1分钟。教师注意了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再次激趣,为的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在校际教研交流时,我们利用我校“12.9个人才艺展”的录像,做成数字故事展示在课堂。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浓厚,课堂效果好。

三、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让学生乐学数学。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1)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华山中学刘海容老师上的二年级《认识时间》一课。刘老师课前运用“兔龟赛跑”引出课题。我校教学“数学广角”时,利用熊大、熊二去光头强家做客引入搭配问题。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时,利用学生熟悉的魔幻小屋,展现给学生的是光头强的欺骗行为,进而引出爱心大营救。同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我校另一堂复习课,我们利用我校“12.9个人才艺展”的录像,剪裁做成数字故事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视频猜一猜我们要去哪里?学生在欣赏了自己优美的舞姿的同时获得了知识。

(3)创设体验性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例如:华山中学刘海蓉老师创设海绵宝宝为什么会很生气这一情境,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是因为派大星迟到了十分钟。我校教学“数学广角”时,通过学生充当小小摄影师,展示给学生的是:光头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心诚意地请熊大、熊二做自己的好朋友。在邀请二人拍张合影的同时,请小朋友充当小小摄影师,给熊大、熊二、光头强拍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题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老师利用头饰在讲台上展示变成动态,学生利用买衣服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就有了更深的影响。

四、设计生活化的练习,让课堂变得精彩

处理书上习题,使习题更加贴近生活。教师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书上的素材融于生活中。在教学“数学广角”一课时,小小摄影师拍照时,给熊大、熊二、光头强排排位置。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这节课在营救熊大、熊二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顺利地完成了练习。另一堂复习课,利用歌曲欣赏把学生带到后,就一定要到布达拉宫看一看,引出请导游的情境。这时,两位名导游闪亮登场,功夫熊猫和米老鼠。学生有喜欢功夫熊猫的,也有喜欢米老鼠的,喜欢谁就请谁,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算一算。算完后,让学生“比一比”,请谁合算?及时对学生进行合理理财的教育。课堂由一个故事贯穿,既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不仅体现了多媒体的优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并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感悟知识。

五、对照课题方案、落实过程管理。

自实验以来,我们以实验组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组活动。讨论集体备课,研究讨论怎样利用课内外的哪些资源来更好地教学。抓好组内实验课研究,我们实验组的老师,要上一节组内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组长作一次专题讲座。这些公开课、讲座都紧密结合“挖掘身边的生活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开展,在互学互促中深化了这一课题的研究。

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存在的问题:

1、每个教学班人数太多,生活知识的经历参差不齐,教学过程的控制难度较大,对于面向全体学生比较难实现。

2、课题组老师教学任务较重,各项事务多,静下心来研究的时间少,实验研究的时间紧张。另外,这一专题研究,教师更要有足够多生活经历,现在的孩子生活经历少,围绕这个专题开展教学比一般教学更耗时耗力。有时,会跟教学计划、教学成绩产生一定的矛盾。

3、实验组教师只注重实验过程,反思不够深刻,总结经验不及时,上升为理论能力不够。

4、实验资料的整理做得不够完整,有待加强。

今后努力方向:

1、我们将向开展这一专题研究的兄弟学校学习,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校为本,继续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挖掘生活资源和应用生活资源的能力,上活数学课,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地进行。

2、专题研究与学校开放周、教研课紧密结合,与教师培训工作相结合。通过“教、研、培”促进名师成长。通过研讨课、讨论会防止教研中的浮躁心态,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4篇: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蕴含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都强调了一个“读”字。小学低段儿童语言储备较少,我们要帮助儿童选择优秀的语言材料,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方法带领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言。小学低段课文中选用的古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是极佳的语言材料,如果忽略“读”,以讲解为主,学生学得无趣,还要借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读准字音,培养语感

朱熹《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对、读通是我们带领学生攀登的第一层阶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有层次的要求,如:前两遍自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能力进行自学,克服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再要求“第三遍读给学习伙伴听。”学生之间进行互查互纠,对自我学习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便于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有了这三遍的初读经验,达到了“读对”的要求,语感初步形成。

读出韵律,形成语感

一首诗就是一首优美的音乐,它的语言、节奏、音律都值得学生诵读品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语感。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往往在他的文章中不自觉地引用歌词,这也是语感。语感要真正内化于心,我们就要让学习主体的“心”感知语言的“美”。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有一种美是直接的,不需要分析的,那就是韵律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要让学生明白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在平仄的配合、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青松》一诗为五言绝句,它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笔者先后通过两次范读,先让学生听出朗读时的停顿,再感受加重、延长,并用相应的符号标出,两次不同感觉的朗读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古诗可以读得这么美。”学生根据符号,读出节奏,古诗的音律美便在心中滋养开来。古诗的读法很多,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拍手读、唱诗的方法,让古诗不仅可以读美,还可以读得“好玩”。在朗朗上口中,语感逐渐形成。笔者还建议学生在课后玩跳橡皮筋、拍手的游戏的时候也可以用诗作词,感受这种韵律。

读中感悟,增强语感

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形象和意蕴这两个高深的东西怎样才能有它可触摸、可言语的形象,还是通过“读”。“我们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读。”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表演读的诗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表演时是这样做的:一个学生做青松,伸直双臂,一个学生用书本做大雪,作“压”状,边加书本边读“大雪压青松”其中“压”字读得尤为有力,做青松的学生接“青松挺且直”,读得铿锵轩昂。这样一演一读,不说诗的意蕴全在了,但青松的坚强学生已经心中有数了,后面的记者采访环节中,学生的感悟说明了这一点。没有繁琐的讲解,没有冗长的分析,“读”便读出了青松坚强的形象,学生表达对青松的敬佩之情是发自内心,语感进一步增强。

读背古诗,加深语感

“对于古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有了前面的“读”,学生对古诗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对诗中意蕴的喜爱,此时他们迫切想要的还是“读”,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对青松的赞美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眼前的诗化成了一幅“青松傲雪”图,诗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了然于心。相信当他们某天再见到大雪下的青松时,必定还会吟诵起来。

第5篇: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教育 教学质量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多种语言的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长期相互交往,伴随着语言关系的发展必然产生“双语”现象。语言文字是群众之间交流思想,掌握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桥梁。

新疆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民族地区。全区现有40多个民族,其中我区居住的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13各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区总人口的60%左右。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社会环境里民族接触和语言的双向交流是形成“双语”现象的自然条件,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新疆人如果不掌握国语普通话,就很难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新疆教育发展史来看,新疆和全国其他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一样,经过了不同的历史阶段,而今各种类型的“双语”教学像春天盛开的鲜花一样开遍天山南北广大城乡、农村、牧区,散发出令人陶醉的芬芳,使民族团结之花永开不败,“双语”人才层出不穷,地方经济繁荣发展,“双语”教学结出丰硕成果。

而今,在上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本着“建设合格‘双语’教师队伍,优化‘双语’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伊宁新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措施、强化交流、完善管理、总结经验,在“双语”教学工作中大胆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我校“双语”教学现状

自2009—2010学年3月份,我校与伊宁市第十九小学合并,2010年9月根据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安排,我校与伊宁市第十五小学合并成民汉合校,现我校共有在校生1058名,教职工124名,其中38名双语教师,其中未入编的有7名,学校上学年有32个教学班,本学年与十五校合并后现有27个教学班,有21个双语班,其中有877名,目前我校1+5模式的有4个教学班,学生176名,1+5教学模式班级是一年级全课程用汉语授课,从二年级开始开设母语课程与汉语同步实行教学,3+3模式的有13个教学班,有557名学生,3+3模式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全课程用汉语授课,到四年级开设母语课程,其他7个班是普通班,全课程用母语授课。2010年通过全市民汉合校的要求,我校合并并开设了两个汉语班,共有学生60名。

二、我校“双语”教学中的有效做法

(一)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

为真正落实“双语”教学工作,学校必须具备一批教学经验、专业素质好、汉语水平扎实的教师队伍。虽然学校有不少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好的教师,但很多教师汉语功底较薄弱,不能很好地胜任“双语”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积极营造“双语”氛围,不断拓宽“双语”教师学习的渠道。

1.积极营造普通话学习氛围。每周星期二早晨,任书记利用前两节课的时间,帮助民语教师学习汉语,在汉语学习中,以听、说、读、写为抓手,尽量给教师多创造表达的机会,让普通话在校园中盛行。

2.以活动促进教师汉语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学校积极按照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开展各项活动,如“防御艾滋病”青年教师演讲活动、“祖国在我心中”及“民族团结之花永驻人间”师生演讲比赛、青年教师调讲赛及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在各类比赛中,教师普遍采用普通话表达,不仅仅为了争得一份荣誉,更是在检验普通话表达水平,每位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3.以民汉结对子的方式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民汉合校后,学校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民汉教师结对子,互相听课、学习、帮助,加强沟通。既增进了民汉教师之间的情感,促进了民族团结,又极大地推动了民汉合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4.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促进教师发展。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各项教学活动,如:示范课、公开课、同课异构等,积极组织教师到外校参观、学习、听课等,并带领“双语”骨干教师送课下乡至塔乡七小、潘津乡中心小学,让更多的教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启迪教学。

5.多种渠道,强化培训。为了促进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快速提高,我校通过脱产培训、集中培训、自学等形式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使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在思想上、专业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与教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教学活动

1.充分保证学生的早读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学校充分利用早读的时间,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练习流利的普通话表达。

2.为了提高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我校“双语”教师利用写字课时间指导学生书写,规范书写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3.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我校双语教师充分利用阅读课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各类图书,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

4.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双语的演讲比赛,在学校开展了多种“双语”演讲比赛,“双语”宝贝选拔赛,为学生学习汉语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例如:学校组织了“祖国在我心中”、“我爱我的家乡”、“学校是我家”、“我爱我的老师”为主题的“双语”学生演讲比赛。在一年级两个汉语班、四个双语班召开了“我参与,我快乐”口算能力大赛,在活动进行中,还举行了亲子趣味游戏及各班的课外阅读展示,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双语”学习氛围。

第6篇: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学;社会认知;学习

数学这一科目在《新课标》课程的大环境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程度不断加强,在各方面的学习都与融会贯通、息息相关,从生活出发,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这是《新课标》课程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加上儿童学龄期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内,学生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为今后的人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当代儿童以“独生子女”为绝对主体,其“社会化”进程有渐缓、渐弱的趋势。据我在小学任教低年级的这几年中观察观察到,由于我所任教的是农村学校,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认知也就是社会认知上也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可以把中国国髓――京剧的脸谱说成是一个面具;对足球、排球和篮球不能区分;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家长的过分保护,连怎样用钱都不会……。这些情况都与学生的社会性素质的发展程度有关,特别是社会认知的发展程度不高所导致的。这些都让我深深的感觉到:若要让学生更好地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让学生的社会认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以下是我在这几年来的一些经验总结:

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

在《新课标》课程的大前提下,任何一个科目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承的关系。数学就更不能例外了,特别是低年段的数学更是生活中的最基本知识,学生所学的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会用到。但由于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所接触的环境与氛围的不同,再加上有某部分的家长的过度保护,让学生有一些本应是理所当然要懂的知识他们反而是没有掌握到。这也不难看出,这都是城乡差异的一部分。因此,我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参照教育评价目标分类的方法,我着重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对学生的社会认知进行加强:

1、初步认识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4、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如二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是这一学期中的教学难点,特别是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更是难中之难,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非常多的对称图形让学生去辨别、分类,当无出示“脸谱”并问了一句“这是什么?”的时候,我所得到的答案却是“面具”。作为中国国髓――京剧的道具之一的“脸谱”是一样众所周知的东西,也是非常常见的,但由于农村学生的社会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对这些理所当然的事物却一无所知。有鉴于此,我适时更改的一下课程内容,加强了“脸谱”在这一节课中所占的分量,以“脸谱”来引导学生学习对称图形,一边为学生简单介绍脸谱是中国戏剧中最常用的道具之一,是直接用油彩画到脸上的,可以根据其颜色的比例分为白脸、黄脸、黑脸、红脸等几种,而且每个脸谱所代表的人物都不一样。并让学生观察脸谱上的花纹,找出对称的脸谱和不对称的脸谱。课后,我更联系《品德与社会》的老师商量,设计了一节关于“京剧”的品德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脸谱这一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产物。

这样,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知识融为一体,让枯燥的数理学习因有生活知识的加入而变得有趣;让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因数学的学习而得到丰富。使学生的学生在“双赢”的状态下稳步前进,而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样的过程却有着很大的随机性,使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大的局限。使学生的所学能更广、更多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二、以学生已有的社会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提问能力。

“提问”是从一年级就已经开始出现的一个“解决问题”学习的后延学习,也是把生活经验应用到“解决问题”上的一种体现。而这里的提问不单指解决问题中的“提出问题”,它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问题情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老师所创设问题情境中学习提问,到最后会提问,是有一个必须的过程的。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会提问的能力,而在各种时间、各种场合及教学中,设计一些场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提问。所谓提问就是愿意主动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能够叙述正确,表达完整,也愿意通过各种方法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如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以他们已有的社会认知作背景,学生们对提出问题的掌握会更容易、更深刻。

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时,我是遵循以下几点来进行:

1、直观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已有的社会认知并可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然后进行质疑。无论是文字说明还是图片说明,都能给小学生质疑指明方向,激发小学生提问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会提问的能力。

2、多样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多种多样,是学生生活中随时可遇的情境,并以文字说明、录像出示一个个情境片断、一张张图片、一段段生活片断(某种社会现象)等来出示。

3、实效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具有可操作性并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激励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获得成功。学生获得成功,给他们带来了喜悦,带来了自信,从而学生变老师创设情境引发他们的提问兴趣到学生自发的想进行提问,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也就形成了,因此创设问题的情景具有实效性。

在一年级的“元、角、分”的认识这一内容里,我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一间超级市场里拍了一段顾客买东西的录像(着重拍摄顾付钱,收钱员找钱的过程),再特地拍了几张收钱员把钱分类放好和放钱的抽屉的特写照片。在课堂上,我先放录像,再让学生观察照片后进行思考:为什么钱要这样放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元、角、分的区别,知道元、角、分之间是有一个进律的。使学生的更加深刻的认识元、角、分。

学生“会提问”,就证明了他们已经懂得自发地进行学习,各方面的能力的都发展比一个较高的层次。学生的提问必须经过观察、内化、思考、推理后再提出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对比实验,不是以学生已有的社会认知、知识经验为背景所创设情境的班级,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动都不若以学生已有的社会认知、知识经验为背景的问题情境的班级来得活跃、热烈。这就使我更坚持以学生已有的社会认知、知识经验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了。

三、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社会认知的欲望。

数学不是单一的学科,数学的学习也可以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对一定的知识的理解、分析才能进行对题目的理解与分析。这是“解决问题”这一教学内容所特有的一个特质。而“解决问题”的题目绝大部分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要想理解好“解决问题”的题目,就必须对题目所描述的情境有一定的认知,这也就运用到学生已有的社会认知。但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社会认知又如此的贫乏,那要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不难理解,这里所要求的就是要学生活动地进行探索。要让学生主动的积累生活经验除了可以从兴趣入手外,还可以抓准时机,通过机遇教学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二年级上册P23的提出问题的题目(如图)题中分别出示了这三种有着明显特征的球,这应该是学生的认知范围内的。但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在做这一题的时候竟然有一大部分的学生问我:“麦老师,哪个 是篮球”、“麦老师,哪个是排球”、“麦老师,哪个是足球”。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除了为学生们讲述了三种球的不同特征后,我还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们如果想认识真正足球、排球和篮球,可以到文具店或体育用品店去摸一摸、看一看,那里的球是最正规、最漂亮的,你们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我所知,在这节课后真正去看过、摸过这三种球的学生不在少数,而且这部分同学在认识这三种球的同时还在家长的陪同下,认识了这三种球的玩法及比赛规则;有部分同学更把其它的球类,如网球、高尔夫球……等球的特征也收入囊中。这难道不是学生对社会认知的主动探索吗?

我认为教材在一定意义上,更多的是学生的学材。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引子,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深化。生活源自于社会,数学这一学科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更启发我引导学生对社会的探索、研究,并在这基础上进行积累、内化,这充实生活经验的过程难道不是学生善于观察、善于交往、善于交流、善于合作的过程吗?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这也是我让社会认知走进数学课堂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刘京莉.《数学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 曾晓洁.《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第7篇: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心中还是有着一丝忐忑。虽然我是一个师范学校的学生,但是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台之下,对于教学而言,我还完全是个生手,丝毫没有经验。不过这个疑虑并没有影响我的信心,毕竟学生只是小朋友,对我这个十六年寒窗苦读的研究生而言,只要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不成问题。把他们教好,启发他们学习的乐趣,让他们真正的学到知识,不辜负家长的信任,这是我对这份工作的决心,也是对我自己的明确要求。

我在小葵花学习教室负责的工作是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外辅导,这是学习室老师的主要任务。一到五个年级中,我负责一二年级小朋友的课内作业检查、课外习题的布置与讲解以及上周末的趣味作文课。

在从事这个岗位时,我很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弱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对小学语文课本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很难再一两天的时间内迅速融入课本、组织串联这些知识。针对这个问题,在一个星期的考察期里,我一口气把小学的12册语文课本都读完了,从中挖掘到了可以传输给孩子的宝贵知识。在开始的几天里,我并没有急于给他们讲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先和早一些教过他们的老师沟通了一番,大概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因为学生很多,我便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作业写的快又聪明的学生,我就给他们布置课外练习提升,顺便将书本上的内容挑重点讲,希望他们更够更上一层楼;作业写的慢且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我就专攻他们每天的正确率,一步一步的纠正错误,然后再缩短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加学习效率,还是以熟悉书本为主。在教小朋友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很多文学常识都来自于小学课本,可我却一直没机会仔细研读,趁这次家教的机会,我也做了一次基本常识的充电,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存。

在教学过程中,经教师们集体经验总结,学生最讨厌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唠叨式,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容易引起小朋友的抵触,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第二是数落式,唠叨的同时就是数落。孩子在家里或者学校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业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数落比唠叨更恶性了一点,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有些孩子经常因为家长或老师的数落而产生惶恐心理以致无法集中精力。就是这些错误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积极性的火苗扑灭了进而变得消极被动。第三是训斥式,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这种队孩子不客观不全面的评价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甚至变得自卑。第四是打骂式,法律严格禁止教师体罚学生,这是严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易对孩子身心造成恶劣影响,一定得取缔。第五,达标式。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等,这叫达标式。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积极性的家教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教师和家长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和压力。第六,疲劳式。题海战术和延长学习时间是事倍功半的方,孩子的不充足的休息势必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第七,愁眉苦脸式。教师的面孔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很好的孩子面对的教育者是一张数落的脸,一张唠叨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一张催促的脸,孩子立刻就会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教师的这张脸有时候决定了一切。

因此,我的教学原则是: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有真心、有童心。有的老师不能体谅学生的难处,作业写错了就动辄大声呵斥,小孩子很容易有反抗情绪。就算学生屡次不改,我还是支持感化方式。比如说有的时候,讲解了好几遍的问题,学生也貌似是懂了,可是到了第二天,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觉得自己非常无力,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的,不像我们大人一样一说就通,需要多练几遍才能记住跟理解。讲解一次两次不能理解,我可以再讲,或者尝试其他的沟通方式,这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是应该鼓励他们有勇气有兴趣有耐性的去解决更难的问题。

第8篇: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及其利弊分析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哪种好?目前尚无定论。国内大致有三种模式:

模式一,重点综合性大学及不少的财经大学,该类大学以理论研究型为主,国际贸易实务类等应用性课程基本不沾边。它们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即出国留学、考研、政府官员”;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为例:

必修课程:38 学分

“政治经济学(上)”、“政治经济学(下)”、“高等数学(B)一”、“高等数学(B)二”、“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经济计量学”、“经济学原理(Ⅰ)”、“经济学原理(Ⅱ)”、“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

专业必修课程:19 学分。“国际经济学”、“西方财政学”、“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专题”、“专业英语”、“国际金融”。

选修课程:51学分。

(1)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

(2)分类选修课程:24学分

其中:基础知识技能类:至少4学分;“世界经济史”、“外国经济思想史”、“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组织行为学。

国别地区经济类:至少4学分;“美国经济”、“日本经济”、“欧盟经济”、“韩国经济”、“俄罗斯经济”。

国际经营管理类:至少4学分;“营销学”、“国际投资学”、“企业并购”、“国际银行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保险学原理”。

经济理论类:至少4学分;“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学”。

(3)任意选修课程:11学分(可以跨院系、跨学科选修相关课程)。

上述这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本科培养方案,全然是一个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构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的理论水平很高,考研率高,是高水平论文的主产区。但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弊端:

(1)该类学校在中国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众多,大多云集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很少去企业第一线。这样的结果导致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只能在高校、科研院所里高谈阔论,而不能在企业的第一线去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创造价值。这也就是当今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对外贸易业务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2)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知识,无法在高校的讲台上理论联系实际,深度、灵活地讲解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等。在政府机构的政策制定中往往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以致造成时有进出口企业受损的现象。

(3)按理说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引领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咨询机构。然而,据了解在当前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诉讼中,这些高校的国际贸易老师面对企业的咨询和求助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进出口贸易中的商品价格,在各个环节的构成成本和费用是十分繁杂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是不会计算的,这也就谈不上去反倾销、反补贴应诉了。

模式二,以高职及专升本院校为代表的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操作型”。据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这些学生的最大优点是能较快地上岗操作,但工作中对一些事情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因此,业界较欢迎模式三,这就是以过去外经贸部所属院校(北京对外贸易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等)及众多采用该模式的普通本科高校为代表,这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既重视理论,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既能上手操作又有较高的工作悟性。

但是目前所有该类高校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1)学生实习、实践难。目前这些高校的学生实习、实践,要么让学生自找实习放任自流;要么随意找个企业、公司参观“旅游”,至于是否对口已无暇顾及。

(2)专业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相脱节。纵观这些院校的实习、实践教学时间大都放在大四,即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就是毕业找工作的时间,由于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一段提前的实际工作实习经验,使得企业不愿录用这些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的学生,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3)缺乏既有学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该问题已是全国所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面临的大问题。这类教师是“应用型”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针对上述三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了很好的改革探索。

2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专业培养方案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

2.1.1 理论教学环节由“专业教育”、“学科教育”、“综合教育”组成

① 综合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

综合教育必修(45学分) 包括:A.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B. 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 。

综合教育选修(分)包括:通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体育专项、“名师导航”。

②学科教育课程结构。

A.必修课程:“高等数学C”、“会计学基础”、“程序设计语言B ”、“经济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线性代数B”、“管理学原理”。

B.选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学专题”、“高等数学T”、“英语口语(外教)”、“运筹学”。

③专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如图1所示)。

2.1.2 实践教学结构与学分要求

一年级:基础实践 :A.办公自动化操作训练;B.社会调查。

二年级:专业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

三年级:社会实践:进出口企业专业实习。

四年级:岗位就业、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用人单位实习。

2.2 专业教学改革

2.2.1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的好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该校国贸系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由于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国贸系建系的16年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过6次修订或改革。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紧跟国家外贸发展的需要来修订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春季,在学院的支持下,进行了最近的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本次改革围绕国贸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为中心,以一、二、三年级的短学期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阶梯性、连续性、职业化为抓手,即:一年级除安排一定的“名师导航”专业讲座外,还要进行外贸工作需要的办公软件、办公设备的学习;在二年级安排“国际贸易实务的模拟实训”,全程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外贸需要的业务技能;三年级安排到外贸企业实践,为四年级的就业打好基础。按照这一思路对国贸系的全部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

该系认为:这项改革对学生四年培养过程中的阶段目标非常明确,措施有力,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2.2.2 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改革

国际贸易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不仅要有良好四、六级通用英语,还要有熟练的商务英语口语和商品进出口的谈判、报价、签合同等能力,这些光从课堂教学是难以学到的。因此,该系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推出了“国际贸易技能竞赛”,以锻炼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产品展示、谈判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及商务英语的表达能力。

2.2.3 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有两大类课程,一是国际贸易理论,二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研究“生意经”的,也即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经验总结。因此有大量的贸易纠纷和司法审判案例,故案例教学是该课程的一大特色。在每一小节内容讲完之后都会拿出一个典型的业务案例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使用的理解。

2.2.4 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的改革

从2004年开始该国贸系的一些课程就对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进行了改革,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将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一是期末考试占50%;二是平时成绩占35%(考勤10%,每旷课一次扣2分;平时作业15%;课堂主动回答问题10%,每回答一个问题2分);三是实验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成绩10%。

自实施这种考核方式以来,学生旷课的现象少了,课堂认真听课回答问题的现象多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5 教材改革

为了提高国贸学生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应用类课程的质量,该国贸系认为有些课程的教材自己编写更加合适。2007年编写出版了《现代货物进出口贸易与单证实务》,教材的内容和质量得到了社会读者、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并获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

2.3 学生培养效果

该系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应用型人才;二是可以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深造以冲击更高目标的专门人才。

2.3.1 升学与就业状况

建系16年来共毕业了13届大约1500多人。其中有130余名学生先后前往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留学,一些学生被如美国的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而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跨国公司、外贸企业、国际物流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政府机构等,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部门领导,一些同学去了如“德国汉诺威国际展览集团公司”等著名国际大公司,并已成为部门领导。据2012届毕业生就业统计,该系学生的就业率为96.96% 。

2.3.2 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本专业多年来致力于打造“理论基础扎实、外贸实际业务能力熟练”的人才。据了解,在每年的外贸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外销员资格、报检员资格等)参加考试的同学中通过率99%,也有一些同学通过了“报关员资格”(全国的录取比率12%左右)的考试。2012年,在有70多所高校参加的“第五届全国国际贸易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本系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大赛“二等奖”和“校企合作奖”。

第9篇:二年级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摘 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