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基桩基检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南方水网发达的广阔地区内,无论是建筑工程建设还是市政路桥建设均需要在软弱地基上进行施工。这就要求必须对软弱地基桩基础施工质量检测工作重视起来。鉴于此,笔者探讨了一些相关的软弱地基桩基础质量检测与处理方法。
1、部分软弱地基桩基础施工质量检测与处理的典型方法分析
1.1.地基桩基础自身结构情况的检测与处理
在现代施工技术的支持下,在处理软弱地基桩基础施工问题时,工程上往往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现浇技术。也就是说,在地基上用钢筋扎成钢筋笼,以确定地基桩基础的基本形态,然后用混凝土浇筑成型。据此,在对桩基础作施工质量分析时,需要在三个方向上着手,其一是混凝土的自身的质量的检测,如混凝土配料比是否合适,黏度与淌度是否满足需要,混凝土凝固后的强度等是否符合施工标准规定等;其二是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的检测,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桩基的主要缺陷有:部分桩身局部离析、胶结不良,主要反映在桩顶1~2 m和桩底2 m范围,占总检测桩数的30%;?部分桩底基岩支承情况较差,如胶结不良,底部有3~4 cm的泥岩碎块沉碴,或桩底持力层较弱,占总检测数的20%;浇筑桩基础的内部压密程度不够,造成承力性能不足,容易发生弯折甚至断裂。对这类缺陷工程上主要使用超声波和小应变动测检测(主要针对前两种情况,检测原理是根据声波和力在装内的传播情况来判断其内部结构),以及抽芯检测法(主要针对第三种情况)。抽芯检测法主要是在桩身按照一定的分布打孔取样,对取得的样品进行自己的检测,如利用芯样的感官情况反映桩的质量好坏,骨粒分布是否均匀,水泥与骨粒之间搅拌是否均匀,胶结是否紧密,芯样表面光滑成都、质坚硬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见离析现象等,从而根据检测结果反映出整桩的施工质量。
1.2.对缺陷桩基础的后续检测与处理方法
若在桩基础自身的结构检测中发现了问题,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决不能把问题带到后续工序中,以免发生危险。在实际施工中,常发生的施工问题有钢筋笼下放时在淤泥层揪下的淤泥,或是桩底泥岩含有部分软化物,造成桩芯的施工质量满足不了进一步施工的要求。而在这种问题的检测处理时,工程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桩内含有淤泥和底岩含有软化物的的情况,利用1.5MPa的空压机将空气沿着钻芯孔中的3寸钢管试加压过程中,发现未经灌水的桩底有自然水冒出,孔底的水、淤质夹层物从另一孔喷射出,连续施压清洗近36 h,喷射出来的浆水由浊变清,但水量并未减少,并伴有一些呈黄褐色的风化砾岩,就可以检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下一步的处理做好准备。那么,对这类问题应当怎么处理呢?工程上普遍使用的是压浆法,利用压浆机将含0.2%铝粉的高强水泥浆高压灌入,待另一孔冒浆后用木塞塞紧,继续并持荷2 h后停机。经过计算,实际压浆量是理论压浆量的3倍,其中近2倍的水泥浆压入桩底裂隙,从而达到处理目的。
1.3. 桩基单桩承载力性能以及桩基沉降量的综合检测
我们知道,地基桩基础是承载建筑物主体的主要结构,因此需要非常强的承载能力和抗沉降性能。故而,在桩基础施工完毕后,必须对每个桩位的承载能力和沉降量性能进行综合性检测。在对桩基础承载能力的检测时,工程上主要应用两种方法,其一是大应变动测法(利用瞬态的高应力应变状推算桩土体系在接近极限阶段时桩基的极限承载力)进行测试,通俗来说,就是在桩基础建成后,使用发力装置突然在极短的时间内施加一个很大的力,这个力既可以是纵向力也可以是水平力,观察桩基础的变化情况,若在瞬间冲击下桩体不发生较大的形态变化,则一般就认为符合工程需要;另一种方法是做静载试验,也即在桩基础上施加工程计算后桩位应当承受的力,一般用一定质量的配重物体来产生这个力,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观察桩位的变化情况。
2、加强软弱地基桩基础施工质量检测的一些措施
2.1.在地桩打孔时严格进行质量检测与控制
桩基础打孔是地桩施工最基础的阶段,也是保证桩位稳定的关键阶段。因此,在打孔时须严格控制泥浆的比重、粘度、砂率等指标。特别像本桥淤质砂层较厚的地层,控制适当的钻时速度,不可急进;并采用适当增大泥浆泵的单位小时循环量等措施,以减轻钻机钻进时的负荷。而且,为了保证水泥浆的渗透能力,且为了增强孔位的密实程度以及抗压能力,可以在拌浆是适当提高水泥浆的比例,尽量设2~3级的沉淀池,使粉砂、碎岩等物充分沉淀,并经常清理泥浆池,以保证泥浆具有良好的悬浮功能。在灌浆之前,还要对土层进行取样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确定水泥浆的最佳配料比,从而受到最佳的灌浆效果。
2.2.严格检测清孔质量
打孔完成后,就进入了清孔阶段。清孔阶段主要是对孔内实施换浆作业,和清理孔内的杂物。这个阶段的施工质量直接会影响到桩基础的浇筑质量,因此必须严格检测施工质量。在具体施工时,以相对密度较低(1.1-1.2)的泥浆压人换浆时间宜长一点,保证换浆彻底。必要时采用空压机压缩高压空气喷射孔底,下钢筋笼和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各喷射一次或数次。确保孔口、孔中部、孔底提出的泥浆相对密度的平均值和桩底沉淀厚度均符合设计要求。在清空完毕后,接着需要进行杂物清除工作,也即将残留在孔内的较大体积的砂石、土块、泥块等杂物清除干净,并严格检测清除效果,尤其是淤泥,必须清理彻底,不容许有较大量的残留。同时在钢筋笼的扎制时,应控制好垂直度,避免钢筋碰撞孔壁坍落泥块,施工人员也要注意脚下,不要将杂物弄入孔中,从而损害清孔工作的工作效果。
2.3. 水下混凝土配合比配制的控制与检测
首先宜采用级配良好、含泥量少的粗细骨料,水灰比控制在0.5~0.6,含砂率宜在40%~50%,强度设计需足够的保证率,且在完成配比后,可以依照配方生产出少量的混凝土样品进行质量检验,以确定配合比是否满足浇筑要求;其次,须满足首批灌注的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不得早于灌注桩全部混凝土灌注完成时间的要求,使混凝土始终保持一定的塑性和流动性。若混凝土发生了塑性凝结,可根据凝结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加水或者返回拌浆机重新打浆;最后,施
工前可通过试验掺入一些缓凝剂(如FDN早强型缓凝剂),防止混凝土过早凝
结而沾附在桩壁、钢筋笼,或过早成块而被续灌混凝土顶破等现象。
2.4.混凝土浇筑时的质量检测与控制
在混凝土浇筑之前,需要最后在检测一下孔位的施工质量,以确保浇筑质量。在浇筑时首灌混凝土量须足够,浇筑过程应确保连续进行,且导管的升降不可
太频繁,否则,容易增加混凝土顶面的沉渣进入混凝土的机会,使桩顶形成一段含泥率、含水率均较大的混凝土层,造成离析、胶结不良甚至断桩的现象。浇筑完成后需进行整体浇筑质量检测,确保无冷缝、空隙遗留。
结语:除此之外,质量检测人员的素质也与监测工作的效果关系密切。因此应当尽量使用高素质的质量检测人员开展具体的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CFG桩,复合地基,检测,低应变测试,静载荷试验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不仅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地基总沉降及差异沉降,因此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地基处理中。CFG桩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地基变形小的特点,并具有较高的适应范围。对于处理黏土、粉土、砂土和正常固结的素填土、淤泥质土都有一定的适应性。本文以某办公楼为例,对CFG桩的检测进行分析。
1、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昌潍冲洪积平原,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北海路以西,桐荫街以北,交通便利,厂区地形平坦。总建筑面积37829.08平方米,层数34层,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正方形布桩。
2、工程地质条件
①素填土:暗褐色,稍湿,松散,由粉土、粉质粘土组成,含少量砖块。厂区普遍分布,厚度1.2~2.5m,平均1.6m。
②粉土:黄褐色,稍湿,密实,含少量小姜土,含铁锰质氧化物,干强度和韧性低。厂区普遍分布,厚度:2.1~4.8m,平均4.5m。
③粉土:黄褐色,稍湿,密实,偶见姜石,含铁锰质氧化物,干强度和韧性低。厂区普遍分布,厚度4.8~5.4m,平均5.0m。
④粉砂:黄褐色,稍湿~湿,水位以下饱和,密实,长石、石英质,偶见大姜石,含少量云母。场地普遍分布,厚度:2.7~3.2m,平均3.0m。
⑤粉土:黄褐色,稍湿~湿,密实,干强度及韧性低。厂区普遍分布,厚度:4.8~5.2m,平均5.0m。
⑥粉质粘土:黄褐色,硬塑状态,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厂区普遍分布,厚度:8.9~9.5m,平均9.1m。
⑦中砂:肉红色,饱和,密实。厂区普遍分布,厚度:2.5~3.1m,平均2.8m。
⑧粉质粘土,硬塑状态,干强度和韧性高。厂区普遍分布,厚度:9.9~10.5m,平均10.1m。
3、岩土工程设计检测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设计要求,拟建场地工程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必须进行地基处理。处理方案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桩端持力层为中砂层。设计总桩数为676根。依据设计技术要求及相关国家标准,对拟建场地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检测。载荷试验是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评定加固效果的重要依据。根据规范要求,对CFG桩复合地基进行承载力试验和桩身完整性试验。
4、检测方法分析
4.1低应变反射法测试
动测原理是以应力波和振动理论为基础,将桩视作一端自由一端弹性固结的一维弹性杆。当用力锤在桩顶施加瞬态激振力时,桩身质点产生振动,应力波向下传播至桩底.并产生反射。若桩身存在缺陷就会产生反射,根据安置于桩顶的传感器接收的信号,分析反射波的振幅、相位、频率等特征的变化,对桩身结构及混凝土质量作出判断。
对于实测结果根据其波幅、频率、波速的变化,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及地基处理施工的具体情况,将桩身质量划分为四类:
Ⅰ类:2L/c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此类桩波形规则,桩身无缺陷,砼强度等级达到设计要求,属于优质桩。
Ⅱ类:2L/c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此类桩波形基本规则,桩身有少量轻微缺,砼强度等级达到设计要求,属于合格桩。
Ⅲ类:有明显缺陷反射波,其他特征介于Ⅱ类和Ⅳ类之间。此类桩有明显的不规则反射,砼波速偏低,桩身存在较严重缺陷,砼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属于较差桩。
Ⅳ类:2L/c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射波或周期性反射波,无桩底反射波。波形畸变严重.波速明显偏低,桩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属于报废桩.必须进行工程处理。
测试仪器采用PIT-W工程动测仪测试分析系统主要由激振器、传感器、信号记录、波形分析、数据处理等组成。传感器使用高阻尼速度计和加速度计,用黄油耦合于于桩头之上,使之垂直紧密接触。通过对70根桩基进行现场测试.综合分析桩身结构情况施工工艺等,认为桩基桩身结构完整性满足设计要求。
4.2复合地基竖向静载试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79-2002,静载试验采用竖向抗压静荷载法。试验的压板采用边长为1.35m正方形板,由锚桩平台提供支座反力。
4.2.1试验稳定标准
加载等级分为8级,最大加载值为设计要求最大加载值的2倍,每加一级荷载荷载各读记承压板沉降一次,以后每半小时读记一次。一小时沉降量小于0.1mm时,即为稳定,可以加下一级荷载。
4.2.2试验终止标准
①沉降极具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②承压板的累积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③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
经计算,结合实际地质条件、施工情况,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qk= 1120kPa。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4.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CFG桩复合地基承裁力计算,根据行业标准JGJ 79-2002规范,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计算:
其中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面积置换率;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桩的截面积(m2);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95;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值为560kPa,经计算CFG桩复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546.64kPa,满足设汁要求。
5结语
关键词:低应变基桩检测; 低应变;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103
1 工程概况
宁夏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固海灌区2016年(第一批)渠道砌护改造工程位于同心县,受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管理局的委托,对(固海六干渠砌护改造工程)2根基桩进行了低应变法桩身完整性检测。
1.1 检测依据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1.2 检测环境
现场并没有对低应变法检测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震动源。
2 检测原理
低应变法检测基桩完整性在测试的过程中,通过桩顶竖向激振,在桩身缩径、扩径等部位,有反射波的出现。并且通过接收、放大以及相关处理进程当中,可以对反射信息进行更好的识别,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判断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3 现场检测
3.1 桩头破除
桩顶表面应平整密实且无积水,锤击点和传感器安装点应打磨平整,对桩顶的混凝土质量、尺寸以及具体条件进行检测,发现条件不存在差别。打磨点位置见图1。
3.2 传感器安装
传感器的安装应与桩顶面垂直,安装位置宜距桩中心2/3半径处。依照具体的桩径大小,进行传感器的布置,大概有两个到四个传感器并处于对应转台,在监测点进行超过三个有效信号的记录。激振点和检测点与桩中心连线成90°的夹角。
3.3 激振锤的选择
利用现场敲击的方式进行实验,并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激振力锤以及选择像一个你的锤垫,从而得到桩身反射信号方面的内容。
缺陷位置可以依照相P公式进行计算。
且在公式当中可以了解到:
其中的x所表达的是桩身缺陷与安装点之间所具有的距离大小(m)
Δtx则表示的是速度波第一峰与反射过程中所产生的时间差距(ms)
C表示的是被检测桩本身具有的波速值(m/s)
Δf′――幅频信号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之间具有的频差(Hz)
3.4 桩身完整性类型
与缺陷深度相结合,并结合桩型和信号特点,结合地基条件和具体的施工状况展开具体分析。
4 质量评定
依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中,根据实测时域信号特征或副频信号特征将桩身完整性分为Ⅳ类展开一定的综合判定以及综合分析:
Ⅰ类桩桩身完整。时域信号特征在桩底存在相应的反射波,但是在2L/c时刻之前却并没有反射波的存在;另外幅频信号特征则属于在桩底谐振峰排列过程中得以反应的,在这种情况下所得到的相邻频差为f≈c/2L。
Ⅱ类桩本身有缺陷存在,不影响结构承载力的发挥。时域信号特征是2L/c之前有轻微缺陷反射波的发生,桩底能够见到相应的反射波。而幅频信号特点则能够对桩底谐振峰在排列过程中的间距加以了解,并了解到相邻频差f≈c/2L,在轻微缺陷条件下谐振峰与桩底产生的信号具有的频差为f’> c/2L。
Ⅲ类桩桩身存在缺陷,因此影响结构承载能力。所以在幅频信号和具体特征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反射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某些特征则处于Ⅱ类与Ⅳ类之间。
Ⅳ类桩桩身有比较严重的问题发生。时域信号特征2L/c时刻之前的反射波可能会存在缺陷,或有周期性的存在,而并没有桩底反射波存在;或者因为桩身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导致波形低频大幅度振动情况发生,桩底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反射波。利用幅频信号特点,对谐振峰排列加以反应,了解到相应的间距特点,并得出相邻频差f’> c/2L,此时并没有桩底谐振峰;或者因为桩身有比较严重的问题存在,谐振峰只是单一存在,桩底并不会产生相应的谐振峰。
5 低应变法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
5.1 基桩完整性检测结果
5.2 低应变检测曲线图
5.3 检测结果统计表
5.4 检测结论
本次共检测宁夏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固海灌区2016年(第一批)渠道砌护改造工程(固海六干渠砌护改造工程)2根桩,其中Ⅰ类桩1根,占检测总桩数的50.0%,Ⅱ类桩1根,占检测总桩数的50.0%,无Ⅲ、Ⅳ类桩。
参考文献:
[1]JGJ106-201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
[2]反射波法桩基完整性检测分析仪(KON-PIT(N))[S].
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具有施工简单,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可靠较高,桩径较大,桩长较短,施工时噪音干扰较小等诸多优点,它在基础工程中应用也较为广泛。
由于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的桩径较大、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要求较高,工程中又常常采用一柱一桩的基础形式,这就对单桩的桩身完整性及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要求很高。特别是由于人工挖孔扩底端承桩,对桩端持力层的要求更高。
二、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的几种常见的缺陷
1、地下水渗流严重的土层,易使护壁崩塌,土体失稳塌方,形成桩身夹泥。
2、桩孔较深,浇灌混凝土没有采用导管,混凝土从高处自由下落或振捣不均,桩身易产生离析,蜂窝。
3、桩孔底部未清干净就浇灌混凝土,形成桩底沉渣过厚。
4、桩端扩大头尺寸未达到设计要求或桩端未进入设计持力层,桩长变短,偷桩长。
三、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桩基检测的问题探讨
1、桩长的校核
低应变实测桩长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当实测平均纵波波速超过4000m/s,一般桩长肯定有问题,这也是实测中经常遇到的,验证的方法为开挖或取芯。引起这类问题主要为人工挖孔桩桩成孔后孔内环境较差,监理工程师监理不到位引起。桩长不够,桩未进入设计持力层将使拟建筑物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桩端扩大头尺寸未达到设计要求
(1)有无桩端扩大头,低应变动测曲线上一般有较明显的差异,(没有扩大头,实测曲线上无扩颈负脉冲),但是应注意下列情况实测曲线也会出现扩颈负脉冲:A、桩身出现扩颈现象。B、以岩石作为持力层的人工挖孔灌注桩。
(2)桩端扩大头尺寸不足,就更难利用低应变动测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3、桩底沉渣过厚。
如二环路某工地,采用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桩尖持力层为风化岩,桩径为800mm,桩长8m左右,扩大头直径1.8m,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5200kN。施工过程为整个工程桩一次成孔,放置数天后,用商品混凝土一次性浇灌,浇灌之前没有清底,经过低应变动测检查,桩身没有出现明显的缺陷,我们很容易测出桩底,而且桩端扩大头负向脉冲也很明显。但是静载荷试验均不合格,且与设计要求相差甚远,同施工条件的工程桩都报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后来通过“钻芯法”检测桩身的完整性,才发现桩端均存在较厚的桩底沉渣。如果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自检工作,认真负责,并申报监理单位亲自校实,就不会造成这么大的经济损失。
四、人工挖孔扩大底灌注桩的质量检测建议
1、由于人工挖孔桩的单桩承载力较大,静载荷试验费用较高,试桩可减小扩大头设计尺寸,以降低试验费用,在海南三亚地区已有先例,但在设计工程桩时,一定要进行侧阻力尺寸效应和端阻力尺寸效应的修正。
关键词:基桩检测 低应变反射波法 静载试验 钻芯法
引言
目前,建筑工程基桩检测中,低应变反射波法因其检测速度快,费用低,检测覆盖面广而得到广泛应用,静载试验与钻芯法也因其自身特点,在检测中应用普遍,桩基是隐蔽的地下物体,支撑着地面上的构筑物,它是建筑物的基础,一旦基础失稳,势必造成整体建筑物破坏。因此,桩基的质量是建筑物安全与可靠的先决因素,桩基检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基桩检测方法主要有静载试验、高应变法、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和钻芯法等。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最终采用了低应变法和静载试验综合检测钻孔灌注桩的质量,并使用钻芯法对问题桩的质量加以验证。
1工程概述
某工程项目2#、3#楼为小区高层住宅楼。拟建建筑设计为地下1层,地上23层,箱筏基础,剪力墙结构,±0.00相当于黄海高程3.61m,基础埋深5.50m。由于基底以下地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为190~230kPa,如果采用天然地基,则建筑物沉降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因此,2#、3#楼均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
在拟建场区范围内有二层地下水,第一层水位埋深4.20~8.50m;第二层水位埋深19.80~26.40m)。2#楼设计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有效桩长24.5m,桩径800mm,桩间距不等,单桩承载力特征值5300kN,桩端持力层为微风化岩,总桩数为93根(其中包括2根增补的锚桩)。3#楼设计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有效桩长24.0m,桩径800mm,桩间距不等,单桩承载力特征值5300kN,桩端持力层为微风化岩,总桩数为208根。工程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5,试桩及锚桩桩身混凝土强度C40。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采用反循环钻机施工,场地土方开挖平整至距地面约2m后,进行基础桩施工,成孔过程中采用泥浆护壁工艺,成桩后采用桩底桩侧后压浆技术进行处理。
2低应变动力检测
2.1低应变反射波法基本理论
低应变反射波法基本原理: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弹性力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界面(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等部位)或桩身截面积发生变化(如缩径或扩径)时,向下传播的弹性波产生反射波。经仪器接收放大、滤波并经数据处理,可快速有效判断桩的完整性和质量。该法用力棒或力锤在桩顶激振,高灵敏度加速度传感器接收响应信号,根据该响应所反映出的桩身纵波的行波现象及波速,按公式VC=2L/T进行分析:VC为应力波沿桩身传播的速度(m/s);T为桩底反射波到达的时间(s),L为桩身全长(m)。
设备分两个系统:一为激振系统与激振力锤,作用是对桩施加冲击使桩产生振动。二为测量系统,作用是测量桩顶的振动响应,由传感器、电荷放大器、数据采集及处理部分组成。
2.2低应变动力检测结果分析
《规范》依据对桩身完整性的检测结果,按缺陷程度划分为I~Ⅳ类。工程实践也证明,作桩身完整性检测能够较可靠地发现一定深度范围内桩的质量问题。按桩身完整性情况对成桩分类,又便于发现问题,为设计考虑基础加固处理提供依据。
本工程低应变测试共抽检总桩数的30%,且每个承台下不少于一根。检测结果为:6根Ⅱ类桩(2~7#、2~13#、2~55#、2~65#、3~65#、3~103#),一根Ⅲ类桩(2~48#,桩底明显缺陷),其余检测桩的波形曲线均匀,频率高、衰减快,有桩底反射波,无断桩或缩颈等现象,均属于I类桩。按照规范,当采用低应变法或超声法抽检所发现的Ⅲ、Ⅳ类桩之和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应在未检桩中继续扩大抽检,而本工程所发现的Ⅲ、Ⅳ类桩之和小于抽检桩数的20%,经有关单位开会决定按Ⅲ、Ⅳ类桩数的2倍扩大抽检。在2号楼再抽取2~47#、2~49#两根桩做低应变,结果2~47#和2~49#两根桩均为I类桩。
该工程桩桩身应力波传递速度参考值为:3600~3990m/s,符合规范要求。低应变法检测,主要针对桩身的完整性。但是判断桩基是否合格,说到底是其承载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根据《规范》规定,每个单位工程桩检测数量为桩总数1%,且不少于三根,当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少于2根。针对2号楼,参照低应变检测结果,根据择劣原则,抽7#,48#,65#三根桩(包括低应变检测出的7#和65#轻微缺陷相对其他桩反射更强和48#桩):针对3号楼,抽检施工时遇暴雨的65#、103#桩,和设计方认为重要的209号桩。
3.1检测设备及方法
试验最大加载值为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倍,取10600kN,分级荷载为1060kN,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第一级为分级荷载的2倍),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到达到终止加载标准,然后分级卸载到零(卸载量为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锚桩、反力梁装置提供的反力总和不应小于试验最大加载值的1.2~1.5倍。基准梁安置时,与试桩、锚桩之间的中心距离不小于3.2m,确保检测结果不受影响。
3.2单桩竖向载荷试验结果及分析
加载等级及静载试验所得桩顶中心沉降量s与荷载Q所绘制的关系曲线,由Q-s曲线可看出:2~7#、2~65#、3~65#、3~103#、3~209#六根桩在加到最大荷载时,检测各试验桩Q-s曲线均无明显比例界限,为缓变形曲线,各试验点沉降均很小,各桩均没有达到极限破坏,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仅取所施加的最大荷载,则可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10600kN,所测各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从回弹曲线看,回弹均较大,这表明试桩主要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也可由此判断,最大加载量小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把最大加载量定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是偏于安全的;而2~48#桩在加载到第七级时,总沉降量超过最大沉降量允许值40mm,终止加载,直接判断该桩不满足设计要求。低应变检测到的相对不好的桩以及1根不满足设计要求桩均已做静载,在2~48#桩旁边也选取两根桩作为低应变不满足设计要求桩的扩大抽检,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2~48#桩低应变法结果为:桩长17m桩径800mm,桩底明显缺陷发生在16.5m处。针对不满足设计要求的2~48#桩,为了给处理工作提供依据,决定钻两个孔抽芯检测。抽芯结果为:抽芯桩长17.1m,桩底25cm厚沉渣,桩底持力层符合设计要求。
4对不满足设计要求桩的分析及处理
经验表明,桩底沉渣超标,主要是清孔不干净所致。清孔是灌注桩施工中保证成桩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清孔应尽可能的使桩孔中的沉渣全部清除,使混凝土与岩基结合完好,提高桩基的承载力。施工中发生桩底沉渣的主要原因及处理的措施总结如下:
(l)桩底的沉渣过多主要由于施工中违犯操作规定,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造成的;施工中应保证灌注桩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10~20cm,保持慢速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min,然后将锤式抓斗慢慢放入孔底,抓出孔底的沉渣。
(2)使用的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时,桩底沉渣浮起困难,将堆积在桩底,影响桩与地基结合。工程中需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比重和粘度,不能用清水置换。
(3)钢筋笼吊放过程中,如果钢筋笼的轴向位置未对准孔位,将会发生碰撞孔壁的事故,孔壁的泥土会坍落在桩底:因此,钢筋笼吊放时,务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应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下完钢筋笼后,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则应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用空气升液排渣法或空吸泵反循环法)用已有的空吸泵、空压机,在导管上备有承接管,它无需特殊设备,在任何施工方法中均可采用。
(4)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致使泥浆沉积。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40mm,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溅除孔底沉渣,达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的。
找出原因后制定处理方案,最终选择了灌浆补强法,通过桩身钻孔、洗孔、压浆、以提高桩身、桩底砼与基岩的胶结程度,达到补强目的。抽芯检测所钻的两个孔,一个作为灌浆进浆孔,另一个作为出浆孔。使用的压浆泵最大灌浆力为0.7MPa,灌浆前先配制3种水泥,其水灰比分别为0.7~0.8、0.5~0.6和0.38~0.43,第三种水泥浆的强度比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稠度控制在14~18s。先用高压泵向一个孔内注清水,压力为0.7MPa,将沉渣从另一个孔冲出来,直至排出清水为止。灌浆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压入水灰比为0.7~0.8的稀浆,待孔内的清水全部排出,再用水灰比0.5~0.6的水泥浆压入。使水泥浆充分扩散。当目测进出口水泥浆稠度相同时,再用水灰比为0.38~0.43的水泥浆进行第三次灌浆,以0.7MPa的压力稳压闷浆至少20min。为确保灌浆效果,在第三次灌浆后30min进行第四次灌浆,压力和水泥浆与第三次相同,但是将进出浆口调换。
在后续的抽芯检测验证抽出的芯样表明,该桩经处理后,桩底沉渣厚度为零。证明灌浆补强法的选择是正确的,补强施工过程也是成功的。
5结束语
关键词:低应变法;检测;缺陷桩;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桩基是由连接桩顶的承台和桩组成的,桩就是插入地下土层的柱形结构。桩基是建筑物的基础,此桩基一旦失去稳定性,就会造成整个建筑物的破坏。所以,建筑物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桩基质量的好坏,桩基的检测也就变得特别的重要。现阶段的桩基施工工程项目中,桩基检测工程中的低应变无损检测的手段比较多,其中有反射波手段、动力参数手段、声波透射手段等。其中低应变动测试的技术和测试手段经常运用到工程中,这种技术手段是桩基检测环节的核心技术手段。
一、桩基检测技术中的低应变法
1、目的和设备要求
部分基桩埋藏比较深,在地上不易测定其状况及质量,因此须采纳特别办法检查隐藏的基桩部分。低应变法主要是用于检查混凝土桩的完整性,判别桩体缺损状况和部位。检查的仪器设备通常是选用瞬态激振设备和稳态激振设备。其间瞬态激振设备包含可引起款脉冲和窄脉冲的锤和锤垫,能装有力传感器的力锤。稳态激振设备则装备可调激振力、扫频范围在10-2000hz之间的电磁式稳态激振器。且检查仪器的参数应契合国家有关规范,具有收发信号、存储以及剖析信号的根本功能。
2、操作方法
2.1受桩体要求
桩体的硬度应契合国家修建的有关规范;整个桩基的资料、承受力和横截面积都应坚持前后上下一致;保持桩面、平坦、紧密,并和地面保持垂直。
2.2检测参数设定
信号剖析的频率不低于2000hz;设定桩长为操作长度,将桩体面积作为操作区域;桩体的波速依据详细的桩型进行设定;收集信号的频率应依据桩身、桩长的详细情况而设定;传感器的参数要依据测验成果设置。
2.3操作要求
桩体与仪器成90度,装备仪器时运用的耦合剂需要足够的粘性。实心桩和空心桩的激振点方位要有所区别,激振点与传感器的方位要避开钢筋分布地带。瞬态激振器的仪器选定要根据实地检验后选择合适的零件;而稳态激振则要在既定的频率下收取信号,并根据桩体实际情况设定相应的激振力。此外,在低应变检测资料中应记录下桩体完整性查看的信号曲线。
3、基本原理
应力波反射法的测试原理是:在桩顶实施锤击后,激起桩顶质点的位移,该位移在桩身中传播而形成应力波。应力波在下行途中,如果遇到阻抗减小(夹泥、离析等),则产生上行的拉伸波。拉伸波到达桩顶面时,将导致桩顶面质点向下的速度增加;反之,如果遇到阻抗增大(扩径等),则产生上行的压缩波,该波运行至桩顶面将导致质点向下的速度减小;应力波运行至桩端,由于阻抗剧变,而产生更为强烈的上行压缩波,即桩端反射。
所有这些信息都被安装于桩顶的加速度传感器接收,正是根据初始激振与桩端反射之间的时间差T及桩长L来推求应力波在桩身介质中的传播速度C=2L/T。根据速度曲线的上下起伏,来判断桩身的阻抗变化情况,再根据反射波到达桩顶的时间及波速来推求阻抗变化的位置,并判断缺陷的程度,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二、如何准确分析桩身的缺陷
首先要对桩身的完整性进行分析,根据施工工艺、地质材料对桩身的整体情况作一个大致的判断。如预制桩、人工挖孔桩不可能存在缩颈,对检测信号进行分析时不需要考虑缩颈的因素。第二,要使用定量分析软件对桩基的缺陷进行判断,光凭肉眼对波形中的缺陷程度进行判断偏差很大,容易出现大的失误。定量分析软件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通过科学的参数设定和详细的计算标准能够真实地反应应力波在桩身的传播过程,只要桩周土的参数选择合理所得出的判断比肉眼准确很多。最后要综合分析同一工程的所有被测桩,寻找被测桩之间的共性与不同之处,不仅要掌握每一根桩的情况,也要对整体情况有所了解,将每一根桩的情况至于整体环境中进行分析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三、缺陷桩的处理措施与案例效果分析
在桥梁桩根底施工过程中,因为机械设备、人为因素以及地理环境等缘由,不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缺陷桩现象。缺陷桩基的不同缺陷程度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人们一直在追寻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修改设计方案、原位复桩、接桩、补桩、注浆等是缺陷桩常用的处理方法。实践证明,在桩基加固处置进行削减沉降量和归纳承载力方面,桩端注浆、浅部接桩,是一种技术先进且经济合理的方法。
1、浅部接桩
明挖接桩的方式适合用于缺陷位置位于水位线以上;桩身混凝土缺陷坐落桩顶下必定范围内(5m以内),同时水位容易降低或是水位较低时,可以将缺陷处至桩顶的混凝土凿除,再用同标号或是提高一个标号的混凝土接桩。浅部缺点的处理,通常进行浅部开挖,确定缺陷部位后再进行局部剔凿。剔凿量相对比较少时,只要把缺陷部分铲除干净,可以显露正常混凝土面,然后在上面刷一层高标号水泥砂浆,修补即可。剔凿量较大时,就需要进行接桩处置,把缺陷部位以上的桩身截除,从头焊接钢筋笼后浇筑混凝土。处理时要特别注意新旧混凝土结合面质量,不能形成新的缺陷。
2、重新成桩
关于桩身存在严重缺陷或是缺陷部位深度较大的,同时因为客观条件不能采纳其他办法处置的,为不留下隐患,可选用冲除废桩重新成桩的办法。对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检测出的断桩,选用完全清理后,在原位重新浇筑一根新桩,做到较为完全处置。对已经成桩的缺陷桩,使用重锤把缺陷桩震碎,原位重新打孔灌桩,此种办法效果好、周期长、难度大、费用高,可依据工程的地质条件、缺陷数量、重要性等要素选择选用。
3、注浆
依据无损检查所断定的缺陷方位进行钻孔取芯,再用高压水冲刷洁净桩身混凝土中的松散混凝土或夹泥,然后将孔中的水排出,即可压浆,直至浆液充满缺陷部分。例如某铁路工程桥梁桩基(桩长5m,桩径1.25m,强度等级C45)的低应变反射波曲线,设计为嵌岩桩。从波形上看,显现为桩底沉渣超厚,决定采取桩底注浆处置。经过对注浆前后的低应变检查成果比照来看,注浆前在桩底范围内,反射波速度信号与入射波速度信号大体一致,表明在桩底范围内,沉渣过厚或部分混凝土离析等质量缺陷。在注浆今后的低应变检查成果中,能够看出,经过注浆处置,桩底缺点得到显着的改进。
4、旁侧挖洞处理
地下水位较低、地质情况良好不易塌方的浅部采用适于采用旁侧挖洞处理。例如某铁路工程桥梁桩基(桩长27m,桩径1.0m,强度等级C30,缺点方位距桩顶约4m)的低应变反射波曲线。从波形上看,在距桩顶约4m处缺陷(断桩)。在接近缺陷桩基周围侧挖洞,全部断面凿除缺陷部位,并上下都显露混凝土新鲜界面,凿平坦并凿毛,完全清理干净,焊接好钢筋,然后浇筑高标号或同标号混凝土,振捣密实。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桩基施工后,为了确保桩基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需要对桩基的成桩质量采取有效的检测,而低应变检测技术可以准确的检测到桩身缺陷的具置,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桩基的质量缺陷,为工程的稳定性提供了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周万重.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建材,2013,05:336-337.
【关键词】内部审计;地勘单位;定义;地位;现状;对策
内部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内部自我调整和约束体系的一部分。地勘单位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为了健全自我制约制度,加强经济监督,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目前的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无论是从机构的设置和工作的重点上,还是从审计内容的深度及广度上,均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效果。如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当前地勘单位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内部审计的定义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其主要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检查职能,即内部审计在部门、单位内部实行经济监督,也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和活动进行检查。内部审计的经济检查包括检查单位各种业务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及单位内部各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鉴证职能是对对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及其经济活动加以签证和证明,据以做出审计结论。鉴证是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检查是进行鉴证的前提,鉴证是检查的结果。
评价职能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 内部审计在地勘单位中的地位
内部审计作为地勘单位监督体系的主体,对地勘单位的经营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有着检查和督促的作用。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内部审计已成为地勘单位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和可靠保证。内部审计作为地勘单位管理的一个手段,其地位不仅得到了国家法律的支持,而且由于内部审计的重要价值和特殊的工作性质,使其在地勘单位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2.1 开展内部审计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体现了内部审计重要的法律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对开展内部审计作了明确的规定,这说明内部审计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同时,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在组织内部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说明了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与内部其他职能部门有明确的不同,体现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高层次性、广泛性和综合性,内部审计这种在组织内部的特殊的职能定位和权威性,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 内部审计是地勘单位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其在内部管理职能殊的控制地位。首先它不是直接的管理控制,而是通过检查和评价各管理环节的控制程序所实施的再控制,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绩效,为实现地勘单位目标服务。其次这种控制不是局部的控制,而是对整个地勘单位经营管理过程的全方位监控,审计控制范围包括财务、经营管理、投资、基建、资源管理、制度、绩效和工作流程等。人们常把内部审计比作领导的眼睛,这种特殊的专业职能体现了内部审计特殊的价值。
3. 地勘单位内部审计现状
3.1 内部审计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指导。目前我国有关审计工作的法律只有两部:关于民间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和关于国家审计的《审计法》。近年来虽然陆续颁布了一些与内部审计有关的政策法规,但它们都缺乏针对性,这样就造成了地勘单位内部审计无法可依,当内审人员碰到具体问题时感到无章可循,甚至无所适从,其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也大打折扣。
3.2 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地勘单位的内审机构实际上就是单位的一个内部部门,独立性差。内部审计中由于被审部门是内审人员所在单位的组成部分,客观上造成为本单位利益服务的依附性,使得内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影响,工作质量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制约。其次,由于许多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一直把内部审计定义为查账,从而把内部审计设置在财会部门中间,形成了财审合二为一的错误架构,这样就降低了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再一方面,由于受到地位、权限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法对企业的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公正的审计。
3.3 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目前很多地勘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受长期传统经济的影响,有些单位领导未把制约机制引入到企业管理的思维中来,片面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在上级审计机关的推动或干预下被动设立的,对单位的发展没有重要作用。如此一来,内部审计部门就没有被单位真正接纳,不被重视,有的地勘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或合并到其他部门,或直接取消。内部审计部门由于未被足够的重视,便无法全面展开职责范围内的审计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很难做出成绩,这样就更加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可,其工作开展就更加艰难,如此就步入了恶性循环。
3.4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审计技术落后。现代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电子数据处理等各个方面,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地勘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会计人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尽管他们有会计的实践经验,但对企业自身很需要运用的管理
会计以及控制理论与实践、风险管理、经济预警等方面,还显得很不够,其知识结构与单位需要与发展相距较远。
3.5 内部审计方法单一、落后。目前,地勘单位内部审计普遍还使用事后审计、静态审计和现场审计等单一的落后方法。随着地勘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审计范围大大扩展,工作内容也极大增加。此时,审计手段若依旧仅仅依靠单位内部的内审人员手工操作,其科学性和权威性便无法得到有效证实。
4. 促进地勘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4.1 合理设置内审机构,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机构再精简,人员再压缩,审计机构不能缺,专职审计人员不可少,这不但是地勘单位加强稽核审查工作,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自发需要,也是单位加强监督管理,全面推行审计监控的要求。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自身也要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和积累工作经验,在单位要积极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4.2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内部审计理论和技术。在培训内容上,可以向岗位、相关专业培训方面拓展,以塑造全新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在培训方式上,可以向不同行业交叉培训、中长期培训方面突破,可选派优秀的审计人员与国内的一些优秀内审单位进行交流,使审计人员能够真正深入了解这些单位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并能将这些经验引入地勘单位。
4.3 地勘单位应高度重视内审工作,为开展审计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内部审计应结合单位实际,围绕本单位的工作重心,履行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职能,充分发挥保障经济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4.3.1 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每年要完成3~5项内审项目,并形成书面的审计报告。通过审计,反映情况、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督促整改,完善内控机制、促进规范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3.2 抓好经济责任审计,落实经济责任。特别关注单位重大投资决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以及遵纪守法情况,分析单位债务偿还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全面评价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推动审计结果的全面落实。
4.3.3 开展专项审计,规范经营管理。对大型投资项目、设备采购项目、财政专项等项目的资金流向、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从深层次提出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审计建议,防止挤占、挪用、截留和浪费专项资金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4.3.4 改进绩效审计工作,突出对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合规性的检查和评价。
关键词: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005-03
1 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现状
为促进宿州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探索建立现代粮食产业经营组织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征求专家意见等方式,对以宿州市桥区灰古镇高标准良田示范区为核心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进行专题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到,规划建设的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以灰古高标准良田示范区为核心,基地人口5.84万人,耕地约0.8万hm2。具体包括宿州市桥区灰古镇秦圩、付湖、曹庙和碾盘4个村,耕地约0.27万hm2;宿州市桥区顺河乡万桥村,耕地0.05万hm2;宿州市桥区永安镇南部王垅、永安、大许、股河4个村,耕地约0.27万hm2,宿州市桥区朱仙庄镇境内洪河路两侧新河、塔桥、朱庙3村约0.21万hm2。
1.1 土地流转情况 目前示范基地土地流转面积约为0.21万hm2,占土地总数的2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1)从流转意向看,80%以上的农民支持土地及时流转;约15%目前不愿意流转,但认为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3-5a后可考虑流转;仍有5%人口表示,无论给怎样的优惠条件,也坚决不流转。
(2)从流转形式看,租赁流转方式占总数的90%以上;托管不到10%;严格意义上的土地入股方式尚没有.朱仙庄镇塔桥村负责人表示,今年秋季或明年将在本村133.33hm2公摊土地实施股份制,成熟后,将逐步扩展到全村所有耕地。其原因在于,土地租赁最为简单现实,且土地流出方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土地租赁之后,农民就可以与土地脱离。土地托管只能满足了部分农民“惜地”的实际需求,所以在局部地区和特定阶段仍有着发展空间,但由于托管是建立在分散经营基础上的,且农民仍不能完全脱离土地,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并不完全符合。对于土地入股,农民普遍认为现阶段不可行,其原因在于农民认为入股后,与农业企业的种田大户相比,信息不对称,没有话语权。
(3)从流转价格看,桥区朱仙庄镇帝元公司租赁的土地价格最高,为7 500kg小麦/hm2/a(折合人民币1.5万元);其余基本保持在6 000~67 500kg小麦/hm2/a(折合人民币13 800~16 200元)。远高于桥区符离镇土地流转平均价格9 000元/hm2/a和合肥、六安等地流转价格37 500kg稻谷/hm2/a(折合人民币9 000元)。目前农户对于土地流转的心理价格应不低于67 500小麦/hm2/a。
从土地流转后的种植结构看,基本上以经济作物和良种繁育为主,种植大田作物的并不多。其原因在于,过高的流转价格让种植大田作物基本无利可图。
1.2 经营主体情况 基地内农业经营主体总体数量偏低,且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基地内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的数量分别为4家、30家、12家,其中农机合作社有15家,但拥有大型机械50台以上的上规模的仅有2家;4家涉农龙头企业分别为皖王面业、皖神面业、天益青种业、淮河种业。除了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外,还有8%~10%的农户通过口头协议形式流转亲朋好友土地种植,但规模较小,平均只有1.33~3.33万hm2,流转价格一般在4 500~7 500元/hm2。
1.3 土地治理情况 除桥区顺河乡的万桥村、王垄村2个村治理面积比例较高外,桥区永安镇的永安村、大许村、股河村、双兴村4个村治理程度较低,基础较差,比例只有20%左右。
1.4 外出展で榭 根据统计,外出务工人员占基地内总人口比例较高,总体接近30%。
1.5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 在全市首批123个美好乡村建设布点中,只有桥区永安镇永安村位列其中;2013年全市36个重点示范中心村无一布点在基地内。随后,2014年永安镇大许行政村大许中心村、灰古镇付湖行政村付湖中心村作为全省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
2 宿州市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群众对土地流转有广泛共识,群众基础较好,涌现出了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一大批经营主体等利好条件,但推进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还面临以下制约因素。
2.1 土地流转面临问题 从目前调研的掌握情况来看,示范基地近年来土地流转总体形势不错,80%以上的农户和经营主体都支持土地流转,呈现出健康发展态势,但也存有一些制约因素,需引起注意并加以及时解决。
(1)从被流转主体来看,尚有20%的4类农民不支持土地流转:一是50岁以上年龄偏大留守在家的农户,没有能力外出打工,也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只能在家守地自己种,养家糊口。二是自家本身已拥有部分农机具且又搞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认为自己耕种便利,种植效益更高,机器闲置反而造成浪费。三是承包地地块太小又过于分散,由于无法一次性全部流转致使其无法完全脱离土地劳作的农户。据统计,目前示范基地平均每户承包地都在5~8块左右。四是极个别对土地怀有强烈情结的“钉子户”,或是对土地流转有顾虑、担心将来经营权发生变化的农户,不支持土地流转。
(2)从承租主体来看,数量明显偏少,积极性不高。综合分析主要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认为目前平均67 500kg小麦/hm2/a的土地流转费用已经偏高,已达到成本控制临界点,盈利空间微乎其微,如再继续推高,2 250元/hm2的微利都将难以保证。二是投入成本大,融资渠道少,大部分承包主体难以承受。土地种植管护、农资成本、承包租金等1hm2每年的各种成本需2.55万元左右,流转33.33hm2就需要85万元的周转资金。而普通的承包户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物,如此大笔资金投入是重要制约因素。三是农业种植自然风险难以预测,且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偏弱。对于大部分承包户来说,抗风险能力较弱。国元农业保险1hm2地理赔的上限也只是4 000元,一旦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承包户根本无法承受。据统计,去年,示范基地近1/5面积的小麦因不抽穗预计1hm2将减产2 250kg左右,承包户都受很大程度的影响。
2.2 土地确权工作难度较大 从调研情况看,土地确权虽然是大势所趋,示范基地内70%以上的农户表示支持,这不仅可以让农民吃个“定心丸”,便于土地流转,而且可以为下一步探索用于银行质押解决融资问题提供很好的路径。但从目前调研所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涉及人口众多和既得利益格局的平衡可能被打破,基地内土地确权依然会有较大阻力,而且极有可能激发大量潜在的社会矛盾。农民实际种植土地面积平均大于承包面积的30%左右,农民要求按照实际种植面积予以确权。特别是另外30%的农户通过个人垦荒等形式,现在实有地亩比承包地亩面积大,将成为土地确权的最大阻力之一。村干部对此也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
2.3 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特别是基地内农机配套服务力量,辐射带动能力依然薄弱,管理有些松散。据调研中发现,规范管理、合作紧密的农机合作社较少,平均仅仅只有不到基地内拥有量的10%,剩下的大多数都是临时拼凑的松散型服务力量。示范基地内技术全面的农机手屈指可数,大部分局限于耕种收割环节,至于土地的弹压、深耕、植保等技术掌握的较少。此外,由于解决基地内晾晒场地的土地指标问题没有可能性,投资较大的烘干设备几乎没有,导致基地内粮食收获后仓储晾晒难问题十分明显,比如,帝元农业等曾出现玉米霉烂问题再次凸显农机设备供求不对等这一矛盾。
2.4 农田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统计表明,示范基地内0.8万hm2土地目前进行土地整理的只有0.13万hm2左右。示范区基地内桥、涵闸、路等各种水利配套设施不健全,土地整理率过低,土地碎片化严重,没有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难以以适应大型农业机械化和田间作业要求。不能发挥集约经营的应有效益,提高了农业种植的成本。据测算,在示范基地内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成本hm2需3万元,整个基地共需投入资金约2亿元。
2.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策导向不明显 一是示范基地内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家庭农场一次性投入较大,启动资金缺乏。二是对示范区基地内当前粮食生产亟需的大型机械、烘干设备补贴政策倾斜力度不够,补贴上限只有30%。三是农业保险保额偏低,赔付上限只有270元,风险防控能力太弱。
3 加强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策建议
3.1 抓好整体规划布局 一是抓好规划区域布局。在进一步摸清情况基础上,在桥区4个乡镇的12个村确定建设粮食示范基地。但是,对于初步选定的示范区基地内有一部分村的农民没有土地流转意愿、村两委班子较弱的,不应纳入示范基地范围。建议在保证0.67万hm2总面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天益青种业、淮河种业、皖王面粉、皖神面业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的生产基地,在桥区北部选择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土地流转基础较好的地方,按照0.2~0.33万hm2为单元,分片布局。二是抓好基地内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充分整合示范区基地内涉农方面资金,加大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的土地整理力度,应做到3个方面优先:整个村整个村民组能够推进土地流转的优先、现有家庭农场已经成规模流转的优先、示范基地内能够成引进龙头企业的优先。三是抓好示范基地内种植规划。在示范基地内,结合地区实际,以种植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大豆和良种繁育为主,在确保宿州市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向优质品牌要效益,向优势品种要效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四是统筹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未涉及的朱仙庄镇、顺河乡2个乡镇,每个乡镇都要至少选择1个领导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基础好的行政村,将其纳入省级或市级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建设,同时,结合示范基地内实际,与有实力的工业园区接对开展土地置换流转,整合示范基地内项目资金,筹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资金。
3.2 推进土地有序合理流转 根据调研掌握情况,土地流转规模以63.33~33.33hm2为规模效益,太小造成资源浪费,规模偏大又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由于现有基地范围内的土地租金比较高,租赁土地收益已经接近土地收益的最高点,以土地方式入股,不能增加收入,以土地入股的流转形式在示范基地内没有条件,所以在示范基地内土地流转的主体,要以示范基地内农民家庭为主,这样有利于抑制示范基地内土地流转价格上q。在示范基地内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以扶持政策引导为主,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不宜过多,否则会适得其反。在整村或者整组土地流转推进中,可以选择条件较好的桥区灰古镇秦圩、付湖村实施整村推进,其他乡镇各选择一个村民组作为试点开展整组推进。
3.3 土地确权工作应慎重稳妥推进 在土地确权上,可以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山东沂南县的做法,聘请相对专业的土地测量机构或者队伍,对示范基地内农民承包地原先登记的面积和与专业实际测量的面积进行“双重确权”。对于示范基地内农户通过平整废弃沟渠田垄等获得的30%的耕地,可作为村级集体用地。由目前正在耕作的种植户继续耕种,下一步由示范基地内的村集体集中调配使用。
3.4 加大对示范基地内的购买农机设备的补贴力度 由于现有的农机装备存在成本回收期比较长,且购置农机以及机库建设的资金需求是刚性的,不论是市级还是桥区政府的农机补贴资金应该优先确保示范基地内农机专业合作社使用,对示范基地内加合体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的大型农业机械,在享受现有国家层面农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宿州市和桥区财政还应分别给予10%的累加补贴资金,对新建设的机库棚超过300m2的要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资金,进一步增加示范基地内农机补贴力度。
教研组是教学实践的共同体和教学研究的合作群体。地理教研组是中学地理教师最基层、最日常、最具研讨性的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开展各种地理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地理校本研究,培养研究型地理教师的教学业务组织,是把先进教学理论转化为地理教师自觉行为的智慧型集体,是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重视并不断强化地理教研组工作,对优化地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地理名学科、地理名教师,构建地理学习校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尤其在地理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如何加强学校地理学科教研组的建设,重视对地理教研组活动的功能开发与实效性的研究,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深化的关键。笔者在对福建省部分中学地理教研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中学地理教研组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其建设等问题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同行。
一、地理教研组建设的成绩与特色
地理教研组强调常规工作的开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做好常规工作,提高教研与教学质量
一是集备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做到“四定”和“四统一”,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教研组都注重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各备课组能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开展备课活动,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重点、难点、知识点;学进度;统一作业格式;统一测试内容。教师们商讨教学方法,探讨处理教学内容,努力探索提高地理课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并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疑义同析,信息汇聚,观点碰撞,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二是教研组加强组内听课评课,贯彻落实组内公开课制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了真正促进组内教研,听课是最好最有效的措施。一般每个教研组都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的节数,并进行民主评课活动,以达到共同成长,充实了校本教研的内容,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同时公开课从教学前的设计研讨、数次打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到教学后的评议反思,做到“开课者一人,受益全组人”,教师们不仅从中有所借鉴和启发,也进一步推动了教师的超越、自励和创新。
三是为了更好的探讨新教材的教学模式,钻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各教研组教师都加强理论,并以学习者的姿态积极求学和以实践都的身姿积极探索教学,如进行“同课异构”的开课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探讨方式。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衡量一个学校的发展实力和潜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队伍的状况如何,因此地理教研组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以及业务水平的学习和提高。同时,不同的学校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采取有各具特色的培青工作,如:实施的“1-3-5-8”培养工程,促使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成才。“1-3-5-8”即一年适应(成为“入格”教师)、三年成型(成为合格教师)、五年成才(成为校骨干教师),八年成名(成为一方“名师”)。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新”师徒结对子方式,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促使新教师的成长。
另外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以最终实现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极大地促进新教师成长。比如:组织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板书、板图和说课练兵、优质课评选、组织命题设计等岗位大练兵竞赛活动。
3.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着眼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总体要求,实现学科内综合和相关课程体系综合。通过各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的努力,开设了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福州格致中学开设了《天文观测基础》、《民居与地理》、《风水与民居》、《福建旅游地理》等校本课程;厦门二中开设了《乡土地理考察》、《厦门人口地理》、《厦门商业地产》等学校课程教材;建瓯一中开设了《军事地理》、《和你一起旅游》、《水土保持》、《建瓯地理》等校本课程;晋江一中地理组结合社会需求,基于学校的现实,针对本校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选择,开设了《晋江旅游》、《宇宙探秘》和《晋江民俗》等校本课程。
教研组在充分利用校内资的源基础上,大力开展了有效研究性学习(地理实践)活动,并借助小论文撰写、科技活动、相关时事热点等,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研究、创作、自由作答、放飞思维的空间,把课堂向课下延伸。就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加以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4.重视教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
各学校的地理教研组重视了教育科研,每个教研组均承担了校级或市县级课题,甚至有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如:厦门六中地理教研组教师承担了一个国家级子课题、一个市级课题和多个校级课题;泉州晋江一中地理教研组承担了泉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一批)立项重点课题;德化八中承担了1个市级子课题及多个校级课题;厦门翔安一中做到每个备课组都至少有一个小课题,以小课题带动教学研究,小课题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小课题研究,不但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许多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真正研究型的教师。同时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出了一批研究性成果,相应地在不同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教学论文。
二、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的建设经过教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部分学校在地理教研组也设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研组地位日益下降,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目前中学主要采用以年级组为单位办公与管理,教研组作用不凸显,让位于年级组和集备组,教研组教研活动主要往往只停留于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强调常规工作、安排活动内容、传达会议精神、进行试题命制等等。因此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模式常表现为:开学初布置任务与要求——中间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中考试工作——考后情况分析——再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末考试工作——期末总结,形式单调。听课评课为主要的教研活动形式,少有研讨成分。而评课,在教研组活动中存在着“只讲好话,不讲缺点”的现象,在评课过程中,出现沉默的现象虽然没有,但评课不痛不痒、泛泛而谈,或只说优点、或只说普遍性(如,教态、板书、语言表达等)问题,对于上课中存在的实质问题(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则避而不谈,这样的教研活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虽然很多学校要求集备组做到四定四统一,也由于地理为小学科,各备课组成员少,交流对话人员少,使得集备活动流于形式。教研组的常规工作中出现了活动性多而主题性少,一些教研活动表面上似乎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有时却是“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主题不具体,从而出现了活动过后收效甚微的状况。因此,教研组活动很多工作都是表面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质性研讨活动,这种状况制约着教研组功能发挥的最大化,从而限制了学校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2.学科教育科研水平不高
虽然教研室和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为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提供了一些课题机会以供教师来申请,但是由于多数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课时多,课余时间少,真正能做坐下来进行教研的老师不多,投入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还有就是起步晚,起点低,理论水平不高,在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课题研究实效性差,只为了完成课题而完成;在论文写作上,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中学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时,需要在选题、操作、结题、实施等方面渴望得到名师、专家的详细和科学的指导培训。
3.教师自身的素养有待提高
很多地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把握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经验不足的特点,不太注意课堂气氛的把握,教学程序不够鲜明,显得不够老到,难以凸显教学的风采。有的教师教学中分层意识不强,只注重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未能更多地考虑优秀学生以及低水平学生的学习,缺乏分层教学的实践。教师特别应加强对不同层次目标要求的把握和具体程序、细节的实施。
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少教师的新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加强,课件的创新不足,许多老师的课件都是用下载来的,老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亟待提高;地理学科在中学作为小学科,很多学校领导不重视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地理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较少,也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对策
1.完善地理教研组的制度建设,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
完善的教研组管理制度是教研组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证,教研组工作才能尽可能完美。教研组制度包括集体备课制度、师徒帮学制度、优质课评比制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等[1 ]。备课组长要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定时定点集体备课。如:每次集体备课不少于2小时,研究配套练习的编制与应用,研究重难点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师徒帮学制度要求完善师徒研讨过程记录,每学期听课次数,每学年师徒结对子的中期小结和年终小结。
为了提高地理教研组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应进一步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吸引广大教师主动参与,一是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如:通过区域联动形式,加强校内及校际交流,汇集同片不同学校地理教师的智慧,促进、帮助具体的学校教研活动拓宽思路,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校地理教研的质量。二是可以各校地理教研组加强与市区县相关单位共建丰富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形式。如:各学校与本市环保局、市水土办等单位共建合作,开展丰富教研活动。
2.加强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及指导,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
加强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中学可以每年请专家到学校对教师在课题研究的选题、操作、结题、实施等方面进行1-2次指导,以科研带动教研,各个中学地理教研组的特点是有一定教龄的教师较多,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是如果此时能够有相关的专家进行引领,一定能更有效地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教学水平上、课题研究水平上更上一个台阶,而不会仅局限于本组的交流研讨。在教师教研论文写作上的指导,可以请已经在教研上取得成绩的一线教师来进行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从选题、写作、发表等方面进行介绍,更能引起教师的共鸣。
学科带头人是在本学科教学中自然成长起来的、获有教学声望的领路人,是学术积累、教学智慧与实施技能诸方面有特长者[2 ]。学科带头人应当是其所在学校教研组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者和示范者,还应发挥其的辐射作用,通过教研沙龙、课堂诊断、上示范课、课题研究等等活动形式,让其引领和带动本地区地理教研组工作的有效开展。
3.重视教师素养的提高,尤其是要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养
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这已成不争的事实。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文化素质,再次要有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最后还要有很强的科研创新素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教师自身素养进一步提高对中学地理教育及地理教研组的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努力从课程实施者拓展为课程开发者;从地理教育的实践者拓展为地理教育研究者。因此教研组应该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有明确的方向。学校应保证教师在职能有机会进修学习和参加培训。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与核心。他的工作思路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教研组的出路[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功能思考]。教研组长也是教师发展的促进者,他熟知每位教师的个性、弱点和发展空间,因此教研组长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状态教师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和促进措施,从而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因此要认真选拔并重视教研组长的培养。
总之,通过对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建设情况的分析,各校地理教研组强调常规工作的开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强调常规教学工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了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但仍然存在着教师课时多,工作任务繁重、课题研究与教育科研水平不高,教研组工作开展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地理教研组工作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采取完善地理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和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加强教育科研专家引领及指导作用,重视教师素养的提高等对策。
本文写作的资料为2010年参加高研班培训的老师们所提供,在此感谢培训班上的每一位老师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