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卫生院临床医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卫生院临床医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卫生院临床医生

第1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关键词: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 对策措施

手卫生是一种最基本、最简便、最易行的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手段,是降低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加强手部卫生,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保证病人安全,已为全球所关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越来越困难,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而手是接触传播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最重要媒介,医护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

1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

1.1 洗手率低 医护人员在繁重的医疗护理工作中,手的微生物污染严重,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约20%~30%,并分离到黄金色葡萄球菌等,接触患者污物后未洗手时的手带菌率高达100%。由于病房工作量大,工作时间紧,危重患者多而忽略洗手,医生在检查每个患者后洗手,仅有极少数医生能做到,大部分医生做不到,尤其是在查房时,日常工作中,护士常常在完成整个病房的护理操作后才洗手,在通常情况下,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约50%人员在未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护理活动。文献资料显示,护士洗手的合格率普遍高于医生,医生手污染的细菌数高于护士30余倍。英国感染控制中心对护士洗手情况调查结果表明,89%的护士忽略手的部分表现,其中56%忽略拇指,28%忽略手指背面,16%忽略指间,16%忽略手掌。

1.2 手的再污染 我国卫生部对医院的抽样检查发现,医护人员洗手后大部分使用公用的大毛巾或者是一个人使用的小毛巾干手,用白大衣两掖下或内边擦手的人数也不少,以致手再次污染。

1.3 手卫生误区 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尽管戴手套可以减少70%~80%的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免受感染,但是戴手套并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菌污染,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另外由于手套可能破损或表面被污染亦可导致医务人员手污染,研究表明,如不及时更换手套,仍可增加致病菌传播机会。

2 不规范洗手原因分析

2.1 手卫生知识缺乏 医护人员对手清洁和消毒的指征、中和剂的使用等问题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从患者处获得感染的风险不高,在测量血压、脉搏等接触患者皮肤造成手部污染意识不强。

2.2 手卫生的认知偏差 23%的临床护士认为护理同一病种患者不会造成交叉感染,没有必要洗手。造成医护人员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主要是临床缺乏强有力的数据证明手部卫生清洁有减少病菌感染的重要依据。据[5]报道,手污染可检查出6-171种菌株。

2.3手卫生技术掌握差 只有70.38%的医务人员掌握六步洗手法,95%的内科医生和90%的护士认为自己的洗手方法正确,然而通过客观观察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实际洗手技术并不符合要求,操作后洗手率为44.64%,其中有效洗手率仅为23.21%。

2.4管理不到位 管理者重视不够,没能提供完善、方便正确的洗手设施,造成洗手后用白大衣擦手等不规范情况,管理人员对正确洗手的操作方法和时间要求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监控也会导致医务人员洗手达标率不高。

2.5未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临床中了解到有医护人员因担心肥皂或洗手液、手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作用,频繁使用会使手部皮肤老化、粗糙,因而不愿意洗手或尽量减少洗手次数。另外有些人因为患者多,工作忙,认为频繁洗手浪费时间而忽视洗手工作。

3 手卫生现状对策

3.1首先,应有计划地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与知识水平。医院应将手卫生纳入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其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即将实施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是医疗机构开展手卫生管理的重要依据。它将使医院的手卫生工作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使其更好地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服务。所以,医院应高度重视规范的落实,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手卫生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监测与指导,使手卫生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3.2医疗机构应在手卫生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改善手卫生设施,包括增加洗手池,提供清洁剂,完善干手设施等,使医务人员做到洗手高效、方便易行。

3.3医院应积极开展手卫生成本效益与成本效果研究分析。国外有许多研究表明,手卫生有很高的成本效益与成本效果,但我国缺乏相关数据,而这对于医院管理者进行决策,对医务人员进行宣传培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4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具有作用快速、杀菌效果好、使用方便,可以节约医务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手卫生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可以不受水源、水池、场所等限制,尤其是当医务人员的手没有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就可代替洗手。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是直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好方法,尤其是在缺水地区、洗手池数量少的医疗机构,接诊病人数量多、医务人员特别忙的部门,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具有洗手无可比拟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2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关键词】 医院获得性肺炎; 临床特点; 致病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16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aly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of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Method: 15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of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were analyzed. Result: 15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there were 63.40% could check and clear pathogens, including gram-positive bacteria 25.00%, Gram-negative bacteria 72.00% and fungi 2.00%. Single-acquired pneumonia prognostic 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ld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fungal infections were risk factors for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patients with poor prognosis. Conclusion: Somatostatin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patients with Escherichia coli,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is the most common. In clinical work,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above features shall be given, taking targeted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Key words】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echi City,Hechi 547000,China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其定义为患者入院时不存在肺部炎症感染,在入院后48 h内发生由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导致的肺实质性感染性炎症[2]。急诊、心脑血管科、ICU、呼吸科、外科等科室都是高发部门,往往因感染导致原本疾病(如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恢复甚至进一步恶化,所以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较差[3]。为此,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3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与致病微生物特点,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3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其中,男76例,女77例;年龄18~64岁,平均(58.56±6.93)岁;病程5~17 d,平均(9.67±4.56)d。

1.2 方法

将一次性无菌痰液收集器放入疑似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咽喉部刺激咳嗽后负压抽吸分泌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反复擦拭气管导管开口处,再以无菌吸痰管经气管导管直接吸取患者气管深部分泌物作病原菌培养),送检行涂片检查,如果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白细胞>10~25个/低倍视野,鳞状上皮细胞

1.3 预后评价标准

(1)预后好(包括痊愈和好转):患者经过卧床休息、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后,体温恢复至正常,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和痰鸣音等体征较治疗前有所减轻,复查痰培养结果转为阴性,胸部影像学显示患者胸部浸润影较治疗前吸收。(2)预后差(包括死亡和未愈):患者经过卧床休息、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后,体温持续升高,患者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和痰鸣音等体征较治疗前加重,胸部影像学显示胸部浸润影较前增大,出现新的肺叶的浸润,甚至出现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患者病原菌种类和检出情况

153份送检标本中,有97份检出病原菌,总检出率为63.40%,检出10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5株,占25.00%;革兰阴性菌72株,占72.00%;真菌3株,占3.00%,详见表1。

表1 患者病原菌种类和检出情况

病原体 菌株数(株) 构成比(%)

革兰阳性菌 25 25.00

金黄色葡萄球菌 11 11.00

表皮葡萄球菌 7 7.00

粪肠球菌 5 5.00

肺炎双球菌 2 2.00

革兰阴性菌 72 72.00

大肠埃希氏菌 15 15.00

铜绿假单胞菌 13 13.00

肺炎克雷伯菌 10 10.00

洋葱假单胞菌 9 9.00

普通变形杆菌 7 7.00

鲍曼不动杆菌 5 5.00

聚团肠杆菌 4 4.00

阴沟肠杆菌 3 3.00

产酸克雷伯菌 3 3.00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2 2.00

奇异变形杆菌 1 1.00

真菌 3 3.00

2.2 获得性肺炎预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患者预后好坏(预后差=0,预后好=1)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痰细菌涂片阳性、痰真菌涂片阳性、痰培养阳性、肺炎范围、机械通气、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病原菌类别、高血压、糖尿病等为自变量,进行赋值后,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机械通气和真菌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详见表2。

3 讨论

在本研究入组的153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有63.40%能够查及明确的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5株,占25.00%;革兰阴性菌72株,占72.00%;真菌3株,占3.00%。最常见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这提示:细菌为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这一结果与田甜等[4]报道的结果一致。

老年、机械通气和真菌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的结果类似[5]。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老年人体质弱而免疫力下降;对疾病的敏感度不高,不能及时发现病情而及时就医;长年日常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不佳;常合并心脑血管、肺部疾病等基础性疾病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在各种原因住院的老年患者对于医院这种高感染危险因素存在的环境适应力不足,及对感染控制常识不足等,最终造成了在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2)机械通气患者由于呼吸道的生理结构、口腔微环境和患者气道纤毛功能遭破坏有关,导致患者的自身免疫屏障受到破坏,减轻患者抗病原菌的能力,明显增加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3)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吞咽反射障碍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患者误吸概率大大增加,患者肺部致病菌接触机会明显增加,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也大大增加,影响患者的预后;(4)真菌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由于目前尚缺乏针对性的抗真菌药物,导致患者感染真菌后治疗效果不肯定,疗效欠差,患者的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朱建国,谢诚,缪丽燕.2009~2010年我院呼吸内科感染致病菌分布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6(4):225-226.

[2]焦明远,聂庆东,伊洁.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550-3552.

[3]阮海燕,周兴辉,曹奇峰.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8):3957-3959.

[4]田甜,刘长庭,方向群,等.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469-4470.

第3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不仅加快了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成材过程、满足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完善医学生的教育体系、推动医学生事业的发展。然而,并轨培养将原有的4-6年的培养时间浓缩为3年,但对学生科研能力及临床技能的要求并未降低。这就要求,学生在3年的时间内既要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又要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浓缩”的培养模式是否会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能否两者兼顾并都掌握良好,都是时下关注和研究探讨的热点。作为首次承担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校,如何在培养的过程中解决上述问题、做好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合格完成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及目标,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及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我校及周边医学院校、医院(实践基地)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到当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不清楚、不具体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思路,就是将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出既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又有良好学术资质和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医学适用型人才。但许多学生入校后,学校并未认真详细的向学生介绍、通读培养目标,解读“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使很多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环节及结果,知之甚少,在培养的过程中,主动性、参与性不高。

 

2.培养内容不细化、可操作性不强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其培养创新特色主要在于将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缩短培养时间,提高培养效率。但在这种“高浓缩”型的培养模式下,许多学校并未真正将两者有效的衔接,而是单方面的侧重于课程理论教学或临床实践的培养,培养时间未合理分配使用,造成重理论、轻实践;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同时,培养大纲未具体化、培养手册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3.培养对象不区分,专业优势体现不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主要以在职人员为主,分为单位委托培养、社会人员和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兼具学生和规培生的双重身份。部分规范化培训基地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未分类进行培训,而是等同于其它人员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双重身份混淆不清,身份存在感、归宿感不强,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也得不到很大提高。因此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体的规培基地应积极完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流程及相关考核制度,以加强研究生的身份认同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4.培养效果不明显,岗位胜任力不强

 

根据许多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反馈,经过三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医学理论知识基础薄、临床实践能力不扎实、科研能力较差的现象,特别是缺乏诸如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职业素养。毕业生在医疗救治、医患沟通、医疗纠纷中未能很好的体现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应有的水平及素质。

 

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策研究

 

随着医学教育、体制的发展与改革,临床医生的岗位胜任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及关注。岗位胜任力不仅是衡量医生是否适应临床工作岗位的发展和要求,更是在未来进行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改革的最重要依据。

 

一、岗位胜任力特征及内容的界定

 

在借鉴国内外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赣南及周边三甲医院、我校研究生的培养特色,确定城市综合三甲医院临床医生普遍具有的岗位胜任力主要包括 “职业素养”、“合作与管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科研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专业思维方式”等6个主要一级指标因素(6个主要一级指标因素中又包含很多细分的二级、三级指标因素,且指标因素的具体内容后续再根据研究、培养实施的情况,细分调整)。并以此作为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及导向,完成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任务。

 

二、创新课程体系及内容

 

课程设置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区别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打牢专业基础的重要环节。目前的课程设置一般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类。针对职业素养培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岗位胜任力的课程鲜有开设或重视不够。因此,在课程设置培养的过程中,应创新专业课内容及教学方法、拓展医学生职业素养、加强沟通管理能力等,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岗位胜任能力。

 

三、加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

 

熟练掌握和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运用专业思维的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医院(实践基地)在住培的过程中,要注意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社会住培生的的分类培养,针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制订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相关内容及要求的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在培养中注重独立能力的培养,在临床轮转的过程中,通过与病人的接触、管理等方面来学习和掌握基础技术,提高信息收集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提高临床科研能力

 

调查研究表明,在岗位胜任能力表现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日常医疗工作,在工作的同时注意自己所在领域学科的发展,愿意通过学习新的技术手段,积极接触前沿的研究资料,持续追求改进工作方法,与临床工作的经验积累相结合,通过科研结果,反哺临床工作。因此,学校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及临床实践培养研究生对于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掌握科学研究思考的方式,能在常规医疗工作中发现科学问题,并进行一定科学研究和观察,为最终解决临床问题提供数据或思路;同时正确认识临床科研与基础科研的区别及共同点,注意临床与基础的有机结合,合理安排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的时间;组建导师团队。通过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水平,促进相关学科的沟通与融合。

 

以“岗位胜任力”为培养导向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策,使高校、医院(实践基地)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及实效性,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更快的完成职业身份的转换。培养的研究生既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又有良好学术资质和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医学适用型人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健全了我国、我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第4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治疗手段的使用,肿瘤化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有效治疗感染的同时,也诱发或导致治疗更加困难的多重耐药和医院的二重感染。医院感染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5%~10%,每年造成的额外的医疗消费约为175~350亿美元[1]。除了经济上的损失以外,更严重的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危害。医院感染的发生有3个重要的环节,即传染源的存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外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以外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内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携带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要对不同类型的感染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因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灭菌效果评价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作一概述。

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

医院感染涉及到临床各科室,由于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放疗和化疗手段的开展,抗菌药物、激素的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灭菌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使得医院感染不断出现,要及时地采取预防、治疗、隔离等措施,就必须有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目前细菌培养鉴定技术不断丰富,仪器设备日趋先进和完善,给病原学鉴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另方面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病原学鉴定中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在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时对病原菌除做到种的鉴定外,必须做到型的鉴定,即分型技术。目前细菌分型方法很多,如血清学分型、生物化学分型、细菌菌素分型、噬菌体分型、抗菌药物及重金属分型、质粒图分析、PCR技术、染色体酶切物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等,目前则以细菌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PFGE最为可靠[2]。

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人类通过不断研制、生产新的抗菌药物来对付微生物日益复杂的耐药性。近些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的甚至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和复杂。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近年来日渐增多,在某些国家甚至高达70%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ORSA)发展极为迅速,在美国1975年MRSA仅为2.4%,而到了1991年即增长到29%,在我国MRSA更为严重,约在50%[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亦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威胁,在美国一般病房及ICU,1989年VRE不足1%,到了1993年普通病房增加到2%以上,在ICU则增加到13%[4]。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担忧但又不得不接受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的出现这一严酷的现实,首例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1996年5月出现在日本(菌株名为Mu5O),之后在美国新泽西州及密西根相继出现。1998年在我国香港出现VRSA,患者为一患癌症中年妇女,由于MRSA引起菌血症,经万古霉素治疗两周,无效、死亡。VRSA其耐药机制不同于VRE,分析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有关,目前正在研究中。耐多种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MDR-TB)已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近期又出现由偶发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是由于注射器未能彻底灭菌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60例。非典型分枝杆菌多数表现为生长速度快(一般3~5天)营养要求不高,因此,一定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不断增加。 因此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临床微生物工作者的面前,而且要不断地坚持做下去。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严重地存在着抗菌药物使不合理甚至滥用的现象,据调查在我国住院病人中约有80%患者给予抗菌药物,而根据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仅占14%(4%~34%),换言之约有86%的患者是根据医生经验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因此要改进实验室工作条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及时采取标本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以减少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3.定期向临床科室报告病原学鉴定结果及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因而临床医师对该院引起感染的常见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为全面的了解,这些数据则成为临床医师在得到病原学确切诊断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之前参考用药的依据。众所周知,在病原学诊断方面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缩短出报告时间,距临床要求仍有时间差。因此,定期提供当地医院病原学检查结果往往可以作为临床医师初步用药的依据,之后再根据该病例分离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核实或更改治疗方案。卫生部有关文件中关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中明确提出,每半年要报告1次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

4.对医院以及重点科室的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病原学监测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可存在于病人、医护人员,亦可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因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非常必要,如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病房进行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微生物学调查,对一些特殊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婴儿室、ICU等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此外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当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除对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外,亦应对传播途径、医院环境以及隔离措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监测。

5.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生物指标监测

医院中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很多,如物理灭菌法、化学消毒法。对于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使用的方法也很多,如化学指示剂、压力表监测法、留点温度计法等,但最为可靠的方法为生物指标,即用某些特异的菌种作为指示菌,视其是否被杀死作为消毒灭菌的指标,如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作为压力蒸汽灭菌的生物指示剂,应用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作为紫外线杀菌的指示菌,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作为化学消毒剂杀菌的指示菌。

总之,通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明确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及体外药敏试验,指导临床正确合理的选择敏感高效低毒的药物,才能较好的治疗医院感染,降低病死率。也只有通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才能揭示医院感染的发病规律,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探索和应用新的防范措施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 Richard P,Wezel.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omial infections.3th ed.Baltimore:Williams&wilkins,1997.21-26.

[2]贺学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药性观察.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268-271.

第5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问题,我厅决定在20**年对**三市农村卫生人才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培训范围,重点对全省各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负责人,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及江门市恩平市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分期分批实施培训。为了做好此次培训工作,调查农村卫生人才的数量及学历构成,及时掌握有关情况,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方式和内容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开设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和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全脱产学习,培训时间7天。通过培训,提高市、县(区)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1.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主要学习有关卫生政策法规、现代管理理论、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危机管理和卫生文化建设等知识。

2.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

主要学习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农村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医疗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基本知识、全科医学概论和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知识。

(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班

开设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外科、妇产科、预防医学和护理骨干培训班,实行全脱产学习,理论培训2个月,临床实践1个月。通过培训,提高业务骨干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1.乡(镇)卫生院内儿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2.乡(镇)卫生院外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3.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妇产科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4.乡(镇)卫生院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计划免疫的知识、技能及计划外免疫的相关内容;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5.乡(镇)卫生院护理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常用药物疗效、反应的观察与初步处理;掌握规范的基础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能运用医学和护理知识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整体护理和保健服务,并能进行健康教育。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

脱产学习10天(每周2天,共5周),统一使用“好医生网站”视频教育系统。主要学习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急诊急救的基本知识,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疾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培训对象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1.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全省各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和卫生监督所所长。

2.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乡(镇)卫生院院长。

(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乡(镇)卫生院或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业务技术骨干。

1.乡(镇)卫生院内儿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内儿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2.乡(镇)卫生院外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外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3.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妇产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4.乡(镇)卫生院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预防医学技术骨干1名。

5.乡(镇)卫生院护理骨干培训班

乡(镇)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护理技术骨干1名。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在岗乡村医生。

三、培训地点、时间安排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二)乡(镇)卫生院外科和护理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嘉应学院医学院,韶关、惠州、肇庆3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韶关学院医学院,阳江、湛江市、茂名、恩平4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广东医学院。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的培训地点由县(区)级卫生局统一组织安排。

各培训班将分期分批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四、培训经费

培训费、教材资料费及培训期间的食宿费用由省卫生厅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专款统一支付。

五、有关事项

第6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第十九期 2019年10月15日 

厦门市医生赴八松乡卫生院举行学术讲座

2019年10月15日上午,厦门市第三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吕冲、厦门医院附属第二医院产科主治医师林凌一行2人赴八松乡卫生院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并为我院职工及村医开展了一堂精彩的讲座。

首先厦门医院附属第二医院产科主治医师林凌结合我院的工作实际,就产褥感染做了详细讲解。对产褥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几个方面做了细致的讲述。医院职工和村医纷纷表示,林医生精彩的讲解对我院基本公共卫生中孕产妇的入户随访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厦门市第三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吕冲医生就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方面做了讲解。吕主任主要从肺结核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结核病理、影像学特征、诊断原则、临床分期等方面做了生动的讲解。结核病也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吕主任的讲解对我院结核病的筛查和早期发现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能有效减少我乡结核病的发生率。

第7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关键词】外科 急诊 救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R60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19-02

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包括院前急救,一般急症的处理和危重症的初步抢救,各类卫生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外科急诊多见于损伤,感染,肠梗阻,胆道疾患等。男性多于女性,成人发病率较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50例外科急诊病人中,男1268例,女582例,年龄8月-73岁,18-40岁青中年815例。急性胰腺炎9例,胆道疾病152例,小儿肠套叠5例,肠梗阻14例,嵌顿疝12例。在外伤急诊中,交通事故637例,工伤680例,其他伤341例,其中,头部损伤612例,颈部损伤4例,胸部损伤240例,腹部损伤85例,四肢损伤532例,复合伤185例。

1.2 急诊救治

接诊后迅速进行病情评估,对急危重外伤病人按A气道,B呼吸,C循环,D神经功能障碍,E暴露受伤部位五项程序快速进行体检,紧急情况下,体检和止血,抗休克,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骨折病人行外固定等抢救措施同时进行,并积极与上级医院联系,作好转诊准备。一般外伤病人和非外伤病人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检,结合X线,腹部B超,血,尿检测等检查,尽快确诊,根据卫生院医疗设备,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2 结果

留院治疗1478例,均临床治愈。转诊346例,临床治愈340例。死亡32例,院前死亡26例(重型颅脑损伤19例,胸腹脏器损伤7例),转诊后死亡6例(颅脑损伤)。

3 讨论

3.1 增强外科急救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乡镇卫生院是急救网络的枢纽,是急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急诊工作,可以缩小急救半径,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医务人员工作水平和工作精神直接反映了卫生院的整体形象。

加强行风建设和医德医风教育,使每位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急诊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以高度责任感,真诚,友善的对待每位急诊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医护关系。作为首诊医生应消除“转走了事”的思想,不能强调客观推诿病人,延误抢救时间,要充分发挥卫生院急救功能,努力提高抢救成功率。

3.2 健全组织,稳定队伍

成立外科抢救小组,由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任组长,2-3名具有丰富外科临床经验的医生,2-3名护师为成员。同时要加强大五官,麻醉科,心电图B超科,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的相互配合,使外科急诊病人在最短时间得到有效的救治,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

乡镇卫生院外科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匮乏,普遍存在抢救小组医生同时兼顾外科日常工作的现象,急救工作容易出现“闲时散,忙时乱”的局面,卫生院应采取相应措施合理排班,每天至少安排二名外科医生,二名护师24小时值班,抢救小组其他成员必须保持通信畅通,呼之即到,保证外科急救工作迅速有序地进行。

3.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卫生院外科应急能力

我院2000-2010年外科急诊病人涉及临床外科各科,对医护人员要求基本是一专多能。为了提高卫生院医护人员救治水平,使外科急诊病人能得到迅速,有效的早期救治,应采取“送出去,请进来,自学互助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定期请上级医院外科急诊专家来院授课,强化“三基”训练,丰富了医护人员外科急救经验。对急救药品要进行日常性清理,急救器材随时维修和定期保养,确保急救设备充分发挥功效。

3.4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急救水平难以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在救治过程中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应结合卫生院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如,《首诊负责制》,《急诊会诊制度》,《急诊留观制度》,《急诊转诊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每一位急诊病人都能得到及时,快速,准确的救治。

加强医务人员法制教育,规范医疗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各种急诊记录要及时,真实,全面,准确,完整。尊重并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防止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祥成主编.临床外科急诊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第8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齐齐哈尔市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的技术职称中,医师高级职称仅占0.07%,中级职称占23.42%,初级职称占76.51%,所有工作人员的高级、中级、初级的职称构成比为1:33.5:109.3。综上可以得出,乡镇卫生院的人才主要还停留在初级层面上。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偏低,将直接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1.1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的学历结构齐齐哈尔市乡镇卫生院接受中专教育程度的各类人员占绝大多数,在被调查的725人中,本科生58人(占8.00%),大专生76人(占10.48%),中专生568人(占78.34%),无学历人员24人(占3.18%)。由此可见,我市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学历偏低。

1.2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专业结构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齐齐哈尔市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接受医学教育的,临床医学专业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86%,而且大多数所学的为内科和外科;妇产和儿科占小部分比例,约占10%;影像、检验等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小,约占4%。目前,现有的乡村医生大多接受教育的年限比较早,接受的又都是早期的医学教育,导致其知识面较窄,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服务方式,不利于维护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

2齐齐哈尔市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状况存在的问题

调查资料显示,我市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如下:

2.1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相对于城市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高度集中、设施设备先进而言,乡镇卫生院承担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社会卫生管理等多项功能,业务多样、工作繁杂、任务量大,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相关资料显示,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口不到30%,接受了70%以上的资源配置,而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在70%以上,资源配置不足30%。城乡之间工作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别,致使本地的人才留不住,上面的人才引进难,绝大多数卫生优秀人才不愿到基层,而集中到城市医疗卫生机构。

2.2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学历偏低

研究表明,在卫生技术队伍中,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中,低学历和无学历从事卫生技术岗位工作的,要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0%以上,有的地区达20%以上;无专业学历从事卫生技术人员要占到总卫生技术人员数的10%以上。此外,乡镇卫生院医生进修机会不多,再加上业务不饱和、设施陈旧,实践机会也有限,不仅难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而且原有的技能和知识、方法也得不到巩固提高,知识较陈旧。工作人员的素质,已成为制约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我市的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从学历结构来看,无学历、中专、大专、本科的比例分别是:3.18%、78.34%、10.48%、8%;从职称结构来看,初级、中级、高级的比例分别是:76.51%、23.42%、0.07%。高学历、高职称的工作人员短缺,初级人才偏过剩,这些因素导致老百姓对乡镇卫生院不信任。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过低,而低职称、低学历的比例过大,无法更好地满足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的需要。学历层次偏低,制约着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今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2.3乡镇卫生院存在缺编现象

一些乡镇卫生院的少数工作人员没有正式编制,属于合同制或临时聘用人员,工资待遇低,没有其他福利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同时,也加大了人才的流动性。2.4性别比例失调,年龄分布不合理调查显示,我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性别比例不合理,女性占26.41%,男性占73.59%;年龄结构上,一般来说,人员年龄结构适宜呈橄榄型,从中心向两边逐渐减少;从我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总体上来看,存在年龄老化现象,中年人居多、年轻人缺乏。所以,基层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都有待调整。

3对策与建议

目前,齐齐哈尔市针对乡镇卫生院的培训工作已初具规模,但提高其全科诊疗能力的培训,即全科医学培训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能更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市乡村医生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市乡村医生培训的质量,本课题组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3.1乡村医生培训的基本要求

3.1.1乡村医生培训应体现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乡村医生本质上属于全科医生的范畴,应用适宜技术在农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因此,乡村医生培训应符合这一特点,立足于缺什么补什么,更新知识,提高使用操作技能,遴选培训课程。通过培训,培养具有综合执业能力,适应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通过培训使乡村医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掌握乡村医生所需的基本医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心实意为农村居民健康服务;熟悉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所需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具有在农村基层从事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等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具有开展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

3.1.2乡村医生培训应逐步实现制度化为了适应医学科技的发展,在岗乡村医生必须终生接受培训。《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乡村医生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培训,这一规定为建立乡村医生培训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这一规定,一方面乡村医生接受培训不仅是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而且还是作为乡村医生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为保证乡村培训的制度化,《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还明确规定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要承担制定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并组织考核的职责。要坚持乡村医生培训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培训的激励机制,鼓励乡村医生积极参与培训,把乡村医生的培训情况列入对他们的年度综合考核,并将乡村医生参加培训作为乡村医生定职晋升的必要条件,实行职称与聘用、报酬相挂钩。对业务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参加培训后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乡村医生,要予以强制淘汰。

3.1.3乡村医生培训的形式应做到多样化由于乡村医生队伍人员素质层次不齐,需要提高的侧重点各异。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在岗乡村医生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仅占2%,50岁以上且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少之又少,各个学历层次和年龄的人员自学能力和培训提高的重点有很大差异。因此,适应乡村医生的培训需求,应当尽可能多设计几种培训渠道和培训方式,可综合采取集中培训、外出进修、面授、远程教育、脱产学习、学历教育、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3.2开展符合乡村医生需要的培训,以提高乡村医生自觉参加在岗培训的积极性乡村医生在岗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训形式应以集中学习为主,根据培训对象、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采用培训班、讲座、进修、远程医学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自学可作为培训的补充形式之一。培训内容主要进行全科培训,重在提高临床“急救”能力和普及中医适宜技术,如农药中毒抢救技术、酒精中毒抢救技术、外科创伤处置技术、休克抢救技术、外科无菌技术等以及中医验方、偏方、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把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的抢救方法、用药转诊、护送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编成小册子,并对他们进行现场模拟指导和强化训练。要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卫生例会,结合季节防治疾病需要,重点辅导,突出主体,有的放矢。

第9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

1.1以包代管引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新医改实施以来,各地进行了医疗保障支付方式的改革,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即“合管办”)对乡镇卫生院普遍采取参合农民医保费用“总额包干”办法。由于医保费用“总额包干”过程中细化分解控制指标不科学、多方利益难平衡、合管办监管乏力,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课题组在19个县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普遍将医保包干费用指标分解到医生,直接控制农民住院次均费用、单次住院时间和报账费用上限。张家界市永定区沅古坪中心卫生院、桑植县澧源镇卫生院、桃江县石牛江镇卫生院等的住院患者反映,医保费用“总额包干”后,乡镇卫生院分解服务、限制服务、推诿重症病人或者诱导病人自费等一系列违规现象增多,少数医生对与己关系好的患者多开药、开好药,而对其他患者则尽量使用低价药,不论患者病情是否得到控制,住院限期一到立即催促出院。在郴州市北湖区合管办调查发现,该区2012年上半年就将全年新农合医保筹资额用完,乡镇卫生院医生坦言下半年只好少收或不收治医保病人,参合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2乡镇卫生院及其医生的积极性受挫新医改实施之后,乡镇卫生院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用药一律实行零利率销售,医务人员收入普遍降低。虽然一些县(市、区)把乡镇医务人员工资纳入财政保障,但由于实行定员定编、控制工资总额,致使许多乡镇卫生院不得不裁剪超编和临时聘用的医务人员,甚至关闭部分科室,致使医院总收入较之新医改前明显下降。调查中几乎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都反映个人收入比新医改前有所降低。张家界市永定区沅古坪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生反映年收入下降20%,桃江县石牛江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反映年收入下降30%以上,邵阳县塘渡口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反映年收入减少约25%。龙山县里耶镇医院院长告诉我们,由于绩效工资低,激励手段乏力,加之基药及收治病人的限制,使得医务人员在业务上提高难度大,发展空间小,造成医务人员流失情况严重。凤凰县水打田镇卫生院是个小卫生院,自实行新医改起,2个月内走了3名医生和1个护士,目前该院仅剩6名医生。

1.3基本药物难以满足农村用药需求基本药物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相对物美价廉的常用药。挑选基本药物的主要根据包括:与公共卫生的相关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相对优越的成本—效益性。根据这一原则新医改规定了307种基本药物,各地可适当增补扩大用药范围。湖南省增补扩大了198种基本药物,但与过去乡镇卫生院常用的600~800种药物相差甚远,难以满足临床医疗需求。调查发现,90%以上的医生反映基本药物目录中能用得上的药不足60%,有约20%的药是常规病人用不着的,一些过去习惯使用的常用药没有列入基本药物目录。邵阳县岩口铺卫生院的蛇伤专科、塘渡口镇卫生院的新生儿专科,是当地乡镇卫生院在多年临床经验积累基础上创设的便民、利民特色专科,其所用药物大部分不在基本药物目录之内。桃江县一位镇卫生院院长反映,基本药物制度并未抑制住医药企业过度谋利行为,目录内的许多常用药由于利润低经常缺货或供应不足,或改换药名、改变剂量后的所谓新药,价格贵了好几倍甚至更多,疗效却不见得更好。基本药物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控制住“以药养医”行为,住院患者普遍反映,基本药物一般只占新农合实际住院用药的50%左右,许多病人还得根据医生的建议,手持医生开的处方到医院外自费购药治疗。因此,虽然乡镇医院报销比例普遍高于80%,但仍有部分参合农民选择去报销比例更低的县级医院看病,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1.4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衰弱新医改后虽然各地都恢复了村卫生室,但大多数村卫生室仍然难以承担“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的功能。龙山县里耶镇医院领导告诉我们,他们将参合农民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的2.5元拨给村卫生室,但村卫生室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农民健康档案这种最基本的任务都无法完成,就更谈不上引导居民有序就医。调查发现,只有极少数村卫生室收取一般诊疗费,但收费普遍在3至5元间,根本达不到新医改方案设定的10元左右的标准,难以发挥新农合对村卫生室的补偿作用。桃江县化字炉村卫生室是调查对象中较好的村卫生室,有一名年龄超过60岁的老“赤脚医生”负责,收取5元的一般诊疗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挂牌售药,但每月就诊者不足100人,卫生室经营极为困难,老医师的个人养老问题也未解决。桑植县燕窝村卫生室在村活动室一间大约15平方米的小房间堆放着一些打包的药品,但三年来就没有营业过。该村卫生员是一位初中未毕业的30岁左右的妇女,她反映近两年的财政工资补贴都没有到位,零差价卖基本药物无利可获,卫生室实际上根本无法运行。

2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2.1加强管理能力,提高经办服务水平医疗保险费采取“总额包干”方式支付,是控制医疗费用总额过度增加,确保新农合保险基金运行安全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绝不能因此放松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管,必须严格按新医改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对合管办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经办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特别是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谈判能力;建立完备高效的信息网络,为医疗保险费用基线调查、测算提供基础数据,根据门诊就诊率,住院率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各乡镇定点医院的总额预付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实施“按病种付费”,做到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充分借鉴和推广新农合制度的实践经验,创新理论,完善政策,大力提高新农合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考核指标,加大医疗服务监管力度,对投诉事项进行督办,要求医院反馈,患者回访,实现促进医疗行为和就医行为的合理有效、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制度绩效。

2.2完善考核分配制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依照赫希曼的“退出-呼吁”理论,如果一方利益主体觉得继续参加不会改善自己的福利,他可能选择退出制度,或者要求(呼吁)改进制度绩效,消除由于利益分配不公等引起制度绩效衰退的问题(代志明,2010)。推进新农合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公平配置利益的机制,政府切实履行责任实现执政为民的理念、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获得服务收益、参合农民享受医疗费用报销。因此要理顺管理体制,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事和收入分配改革,建立对基层医务人员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确保基层医务人员的一定收入水平,实现新医改下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的收支结余中可按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逐步健全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制度,根据工作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和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挂钩,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收入分配适当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方案,满足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提升需求。

2.3完善基本药物目录制度,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效率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合理控制公共医疗卫生资源浪费、切实降低农民医疗卫生费用的根本保障。坚持基本药物制度,必须以满足新农合用药需求、保障农民健康为目标,调整扩大基本药物目录,严格市场监管。要在充分考虑国家财力的前提下,科学遴选药物,逐步扩大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品种数量;在加强用药监管、规范医生处方行为的基础上,适度放宽基层医院根据当地长期用药特点,增补若干药品,做为自主品种,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层次较高的地区,应当尝试拓宽目录药品范围,增补一些大病、富贵病、与环境污染有关疾病的用药,增补品种可能会出现疗效好、副作用小,但是价格相对较高的药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增加一些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的药物;强化基本药物法律地位,加大宣传力度,并通过开展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知识培训,引导医患双方健康用药,开展处方点评加强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促进合理用药和保障医疗安全,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切实完善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制度,保障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安全,严惩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