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正在经历全新的模式改革,大多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模式和探究,以满足新课标要求的“自主、探求、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这个思想的前提,具体要求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提炼知识的能力。我认为,学习过程确实不是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老师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积极吸收并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可见兴趣是这一系列过程的引导者。化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若培养化学学习的兴趣,就能逐渐达到新课标“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要求。因此,兴趣的培养,无论是根据经验还是理论对化学学习过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如何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呢?接下来我谈谈体会和认识。
一、保持一颗好奇心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接下来可能带给我们求知的欲望,这是人类的本能。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旺盛的年纪,对陌生的事物存在探究的渴望和兴趣,这种原始的冲动需要我们捕捉并保持,因为它是兴趣的源泉。化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它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和变化,有些可能看上去令人匪夷所思,就像魔术一样,这些纷繁的要素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令他们产生质疑和好奇,驱使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之中,其获取知识的欲望就愈加强烈,记忆知识的程度就更高,需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获得知识的解答。这时,若有位负责的老师配合这一过程,就会使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工作事半功倍。认证负责的老师能够认真解答每一位好奇的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并引导和启蒙学生从中学会从有趣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化学课程的知识原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将其引向了正确的学习方向。
二、把握好化学中的实验机会
化学是一名实验课程。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将其“兴趣”进一步进行“化学反应”,变为牢固的知识并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试验通常是先有老师在课堂进行操作示范,为学生展示实验工具、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学生除了会对老师操作产生兴趣之外,也是学习化学实验知识的最佳时机。随后,老师在完成试验展示之后会将化学原理、化学式、详细的现象描述教授给学生。如果学生带着兴趣在观察和思考,接受的速度就会十分迅速。最后是学生亲自参与化学试验操作。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已经通过之前的过程了解了基本的原理和试验操作方法,那么不仅对化学实验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还积攒了好奇心,并以此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和自己动手实践的兴趣。最后学生参与化学实践,将会给这次的化学课程完美的结尾。因为拥有一定的兴趣并亲自参与验证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并解答疑惑,学生在解决完自身兴趣带来的问题后就会对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和方法产生深刻记忆,并且化学试验往往能够造成“一个问题的解决却导致更多问题产生”这种状况,会延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可以加深知识理论的理解、学习试验操作、解决和验证自己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将化学带进生活
虽然化学既枯燥又难学,但是它胜在趣味十足。虽然它有许多概念公式需要记忆,化学试验必须大动干戈,但是它又胜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学、可用。日常生活处处发生化学变化,很多化学知识都是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归纳总结,因此化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从生活乐趣中入手。教师需要对初入化学学习门槛的学生进行引导,在授课过程中列举一些化学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应用,比如防锈、消毒等这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通过将化学课堂和生活日常加以联系,学生很快就能列举并利用刚学或者已经学到的知识分析现象、解析化学原理并抽象出化学方程,更进一步者可以以化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此看,只有学生发现课堂的生活趣味,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化学兴趣,才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化学学习如果用不一样的心态对待,学习过程和学习的效果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带着好奇心且主动参与化学课程的学生,兴趣就会带给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化学课堂;带着兴趣进行化学实验,或许实验会完美地验证和解答你的兴趣问题,但是会带给你更多的兴趣;无论身处课堂还是课下,校内还是校外,化学无处不在,兴趣更是无处不在。只要兴趣存在,生活处处就是化学的课堂。兴趣不仅是化学学习最好的老师,而且是化学学习中最大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振峰.中学化学实验课程创新方案[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8).
关键词: 高三总复习 氧化还原反应 配平
1.引言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没有给出详细的配平步骤,使得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在高三总复习中,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进行配平是大多数学生都很迷惑的问题,而此项内容又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如何为学生归纳出一套通用、可行的配平方法成为教师研究的话题。以下是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前人的理论经验总结出的普遍高中学生易于接受的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方法。
2.配平原则
①电子守恒: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即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②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即原子个数守恒。
③离子电荷守恒:离子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电荷总数相等。
3.配平步骤
(1)标价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标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
(2)列变化:标出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3)求总数:依据得失电子守恒,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
(4)配系数: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例题1:按配平步骤配平
5.缺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配平方法:
①先利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含变价元素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6.结语
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区别,在于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的关键点是在考虑电子转移的前提下,确定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从本质上看,这类配平同样是依据质量守恒,确定反应前后原子数和分子数的一个推断过程。在这一推断过程中,使用化合价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肯定会比直接考虑得失电子数更简单。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通常以元素化合价变化作为配平根据。化合价是一个与元素及原子团有关的抽象化学概念,如何把化合价变化数与具体的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的分子数联系起来,恰恰是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及把握其配平方法的关键。同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化合价未发生变化元素的原子。所谓观察的方法,多数学生把其理解为逐个元素去看,而不知主次。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系数确定后,其余元素化学计量数的确定其实有规律可循。
参考文献:
[1]陈凌.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巧[J].广东化工,2009,36(7):287-288.
[2]孙秋香.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系数配平问题的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2):96.
【关键词】高中化学;循环大课堂;导学案;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一、课题提出
鉴于目前化学课时较少,而教学内容较多,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多,故提出该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目标:改革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2)内容: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基础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对此我们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自主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自主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重点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其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实践依据
全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许多知名学校都有现成的成功经验。
四、研究方法
a)文献研究法:用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支撑性理论。
b)调查研究法:即对我校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
c)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根据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d)经验总结法:要求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积累资料,撰写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10—2010.12)
(1)全体成员学习理论,收集资料,统一认识,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组,明确成员任务
2.实施阶段(2011.3—2011.7)
按研究目标、任务、各自进行实验,收集资料,写出中期成果,实验教案。
3.总结阶段(2011.9—2011.10)
全体成员进行总结、回顾、材料整理,写出研究论文,优秀教案,鉴定结题。
六、研究过程
(一)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我们课题组成立后,全组成员学习了大量理论书籍与相关论文、论著。课题组成员有了理论的武装,提高了认识,认识到必须转变观念,建立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通过调查,了解学情,明确方向
(三)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循环大课堂”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包括:“学案导学、先学后教” “二次备课、以学定教” “课堂互动、探究提升” “反馈训练、体验成功” “循环课堂、再学再教”。
1、学案导学、先学后教
①提前下发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②抽批部分学生的导学案,了解学情
2、二次备课、以学定教
针对导学案中学生集中暴露出的问题,展开第二次备课,分析出错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注意思维的拓展和提升以及矫正练习,真正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3、课堂互动、探究提升
①明确本堂课学习目标、任务②分组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普遍暴露出的问题,老师把它们整合后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搞清到底是什么?究竟为什么?还有什么?③小组间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允许学生上台讲解或板演④归纳整合 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⑤拓展提升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易混点,形成解题规律和技巧。
4、反馈训练、体验成功 通过典例剖析和针对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与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5、循环课堂、再学再教 布置下节学习任务,循环以上四个环节。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四)教师科研能力正逐步提高
(五)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八、教学反思
(一)教师负担过重问题 教师需要提前编制好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还要抽批部分学生的导学案,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劳动强度大。
(二)学生基础差影响自主学习问题 该模式应用于复习课更好一些。
(三)合作组的合理划分问题 每个学习小组,需要按学生的性别以及学习成绩A、B、C三个档次合理搭配,便于合作与竞争。
(四)学校对教师的考评问题 评价体系要跟上,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备课组学校要给予适当奖励。
附: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时我们备课组编制的一个导学案供参考,涉及内容: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整合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有关内容。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
【考试说明】
①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②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掌握同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③以IA族和VII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④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⑤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周期表
1、结构特点:
2.画出元素周期表,标出周期序数、族序数、各分区和金属非金属的分界线,并填入前36号元素和IA、VIIA族元素符号。
3.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1)周期序数 ________; (2)主族序数 ________。
二.元素周期律
1、概念梳理
元素周期律:
实质:
第一电离能:
电负性:
对角线规则: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项目 同周期
(从左往右) 同主族
(从上往下)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
主要化合价
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第一电离能
电负性
金属性非金属性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性
与氢气化合能力、置换氢的能力
【考点突破】
考点1 元素周期表
例1(江苏省海州测试)图中a、b、c、d、e为周期表前4周期的一部分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元素除零价外,只有一种化合价
B.五种元素中,c元素的性质最稳定
C.b、d气态氢化物溶于水,溶液的酸性:b > d
D.e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不同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能生成三种盐
【变式训练1】(江苏省淮安考试)A、B、C三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已知A、C可分别与B形成化合物X和Y,A与B的质子数之和为C的质子数,现有以下说法,其中判断正确的组合是( )
①B与C均存在同素异形体
②X的种类比Y的多
③沸点:A的氢化物小于C的氢化物
④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与A的氢化物形成三种盐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考点2 元素周期律
例2 (09海南化学卷第10题)门捷列夫在描述元素周期表时,许多元素尚未发现,但他为第四周期的三种元素留下了空位,并对它们的一些性质做了预测,X是其中的一种“类硅”元素,后来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并证实门捷列夫当时的预测相当准确。根据元素周期律,下列有关X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X单质不易与水反应 B.XO2可被碳或氢还原为X
C.XCl4的沸点比SiCl4的高 D.XH4的稳定性比SiH4的高
【变式训练2】(山东理综第11题 4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考点3 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例3(09四川理综第10题)X、Y、Z、M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X、Y、Z相邻。X的核电荷数是Y是核外电子数的一半,Y与M可形成化合物M2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还原性:X的氢化物>Y的氢化物>Z的氢化物
B. 简单离子的半径:M的离子>Z的离子>Y的离子>X的离子
C. YX2、M2Y都是含有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D. 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ZO4
【变式训练3】(北京理综化学第7题)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7:17;X与W同主族;Y的原子序数是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含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性:Y Z B 氢化物的沸点:X>W
C.离子的还原性:X>W D 原子及离子半径:Z>Y>X
【反馈训练】
1.(2011江苏高考5)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X与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价之和的数值等于8
B.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rX>rY>rZ>rW>rQ
C.离子Y2-和Z 3+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都不相同
D.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强
2.(2011福建高考7)依据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H3BO3的酸性比H2CO3的强
B.Mg(OH)2的碱性比Be(OH)2的强
C.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
D.若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R>M
3.(2011山东高考13)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C.P、S、Cl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
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4.(2011福建高考30,13分)
氮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
回答以下问题:
(1)基态氮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C、N、O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15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的紧密性。2014 年广西进入新课标改革后,化学高考命题趋势也越来越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化学,衣食住行处处都有化学的身影,实用性很强。新的高考考纲更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考查新课标“三维”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能综合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电化学原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难点。
本文笔者将 2012―2016 年广西新课改前后,有关电化学原理在高考中出现的题型、分值和相关知识进行研究分析,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给出一些建设性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一、2012―2016年高考广西卷有关电化学试题的基本信息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广西每年高考中有关电化学的考查基本上都是选择题,偶尔在填空题会有所涉及,分值呈上升趋势。
二、2012―2016年高考广西卷有关电化学具体考查的知识点分析
根据以上的基本信息,将 2012―2016 年高考广西有关电化学具体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如下:
2012 年大纲卷第 11 选择题通过原电池的应用来考查如何利用正负极比较金属的活动性(两种金属组成原电池时,金属性较强的金属易失去电子做负极),属于原电池的重点考查内容。一轮复习时,也常常遇到类似的题目,因此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并不难。
2013 年大纲卷第 9 选择题考查了“电解法处理酸性含铬废水”,和绿色化学相结合,综合性较强,考查了电极反应式、溶液 pH 的变化、总反应式和计算,内容看似新颖,难度较大,其实记住阴阳极物质的放电顺序即可解决问题:Fe 作阳极,是活性电极,易失去 e- 生成 Fe+;阴极吸引 H+ 得 e- 生成 H2;在结合题目给出的后续反应方程便可得出正确选项。第 29 工业流程题第(4)问考查了“电解制铝”,属于课本的重点基础内容,难度不大。
2014 年大纲卷选择题第 9 题考查了“金属氢化物镍电池(MH-Ni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电解液、电容量等。虽然此题有图像,但信息量不繁杂,可借此分析原电池的总反应:MH+NiOOH=M+Ni(OH)2,MH 合金中 M、H 均为 0 价,MH 作负极材料,而 NiOOH 作正极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电化学的应用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加大,已不再局限于课本,因此在课堂上要有所拓展,内容上要加深。第 11 题 D 选项考查了“铅蓄电池”正极反应式的书写,属于课本基础知识。
2015 年新课标 Ⅱ 卷?化学原理的考查虽然并没有在选择题中有所体现,但是非选择题中进行了重点考查。第 26 题以“锌锰电池”为主体不仅考查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而且考查了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沉淀溶解平衡,甚至还结合物理的电量公式“Q=I×t=F×ne-”进行学科整合的计算,难度加深,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第 28 题(2)问考查了电解池的化学原理,而且此空的解答必须从流程图中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才能完成。
2016 年新课标Ⅲ卷第 7 题 B 项通过原电池的应用比较Fe和Cu的金属性强弱,比较基础。第 11 选择题考查了二次电池“锌-空气燃料电池”,综合性较强,考查了电极反应式、溶液中离子的变化和计算,但题目直接给出了总反应式,因此难度有所下降,运用电化学的基础知识可以解决。
高考有关电化学的题目主要涉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或判断、电解质中离子的移向或大小变化、外电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的计算或电子与反应物、生成物的数量关系、不同极区或整个电解质溶液pH值的变化、电极名称的判断等基本知识类型的考查。即使是考查难度较大的计算题,也会给出相关信息,降低难度。但是考查的原电池和电解池越来越新颖,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对新题型的恐惧。
三、有关电化学解题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广西近五年化学高考命题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广西化学高考中有关电化学的考查比较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新课标考试大纲中电化学是必考的热点内容,在针对电化学的教学上我们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定要把极区的电极反应式、电解质变化和电子变化讲授到位,教会学生书写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和通过反应式判断电解质和电子的变化。在课堂上要适当拓展,加深难度,同时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让学生多加练习,接触更多新题型、新型电池。
高效合理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笔者经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结合近五年高考考查电化学的内容变化,与大家分享一些课堂上有关原电池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思路。
(一)注重基础,紧扣课本,从生活走向化学
不同于初中的模拟机械记忆,高中更侧重于理论上的理解推测,对逻辑演绎能力要求更高,科学严谨的学习要求使大部分定义、公式进行量化处理。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恰当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在化学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联系旧识,通过实验、思维导图等,运用推理、演绎、归纳等科学思维方法,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更容易让学生从内心上接受,精神上感到充实。
因此在讲授《化学能与电能》时,创设情境:分析火力发电站工作原理;发现问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提出任务:研究“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思考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拆开的有关问题,并用实验探究,陈述自己的观点,自行形成概念,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二)加强对课本的理解和记忆,从化学走向生活
不少学生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习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指望老师讲课时面面俱到,解题时有模板模仿。许多学生理解记忆水平低,擅长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因此通过对生活中不同电池的分析,掌握规律和方法。在原电池的实际应用中,将原电池转化为技术产品―― 化学电源,引导学生分析干电池、铅蓄电池、镍镉电池、锂?池、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应结合电子和电量(Q=I×t=F×ne-)的计算、两极质量的变化、溶液 pH 的变化、两极区 pH 的变化等进行分析,全面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例如,铅蓄电池中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因此正极区 pH 值上升,正极质量增加 64g,转移的电子为 2mol,产生的电量为 Q=96500×2=1.93×105C。
(三)联系高考,练习巩固,加深记忆,拓展延伸
很多学生上课听得懂,看答案能理解,但是一做题就错,尤其是遇到变形题,不能灵活变通,错误率更高。主要是因为对化学题目中的信息条件没有分析到位,没有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因此教师要重视习题课,对学生的化学思维进行系统训练,提高习题课的效率。
例如,甲烷燃料电池:(1)电解质由酸溶液改为碱溶液,电极方程式怎么写?(2)电解质为熔融碳酸盐,电极方程式怎么写?(3)电解质为熔融氧化物,电极方程式又怎么写?以此引导学生感受问题的多样式,学会多角度分析信息。
笔者还通过把难以在课堂上解析的题目做成微课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主动观看和讨论,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消化课堂知识,这样不仅节约课堂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反复观看、整理笔记。
(四)优选例题,构建合理的审题、解题思路
学生学习电化学知识困难原因之一是学生受主观思维定势的影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近五年高考中有关电化学的考查,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电荷――质量”三个守恒步骤书写电极方程式,培养学生电化学问题的有效解题思维模式。
例如,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
Fe+Ni2O3+3H2O=Fe(OH)2+2Ni(OH)2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正极为 Ni2O3,负极为 Fe
B.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Fe+2OH--2e-=Fe(OH)2
C.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 pH 降低
D.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2Ni(OH)2+2OH--2e-=Ni2O3+3H2O
解题策略:
(1)据题判断正负极并确定电极材料:根据总反应式中物质化合价的变化确定 Fe 元素升价作负极,Ni2O3 中 Ni 元素降价作正极。
(2)确定电极反应物、生成物:Fe 失 e- 生成 Fe(OH)2,Ni2O3 得 e- 生成 Ni(OH)2。
(3)结合电解质溶液或图中微粒的流向,按照三个守恒步骤书写电极方程式:根据生成物为碱性氢氧化物,可推出电解质为碱性溶液,因此负极 Fe+2OH--2e-=Fe(OH)2 。则充电时负极作阴极:Fe(OH)2+2e-= Fe+2OH-,生成 OH-,pH 值上升。
(4)根据加减原则书写正极电极方程:Ni2O3+2e-+3H2O =2OH-+2Ni(OH)2,充电时的正极方程即为放电时的逆反应:2Ni(OH)2+2OH--2e-=Ni2O3+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