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学习计划范文

护理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学习计划

第1篇:护理学习计划范文

一、学习目的1.规范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程,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需求,简化工作流程,方便人民群众,消除医疗服务中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培训,教育医务人员做到仪容美、着装美、语言美、行为美,服务热情周到,工作团结协作,为创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三基四严培训的内容与安排培训方法:

1.全院医生护士自学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流程。

2.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定期举办各类规范培训课程,对全院人员分层次实施理论和技能培训。

3.科室每月组织1次业务培训,包括小讲课、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等。

4、实施三基考核两级负责制,医院由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负责,科室主要由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

学习内容:

(1)根据各科专业不同,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技术学习活动,以学习三基为基础,同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新进展,并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2)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药品管理发、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并熟练实践操作,定期考核。

(3)从健康卫生入手,结合疾病预防,传染病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用药知识等内容进行学习。

考核方法:

2.护理部每年对全院护士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考核2次。

3.医务科每年对全院医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考核1次。

4.科室每月组织专科理论和技能操作各考核1次。

5.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第2篇:护理学习计划范文

静脉滴注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品种多,刺激性强,疗程长,使用不当易造成静脉炎、静脉周围炎或局部组织坏死,且存在人为造成的机械损伤。笔者分析了我院2004年2月~2007年4月40例化疗患者血管损伤的相关原因,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血管损伤程度。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10例,女30例,年龄40~60岁。24例在化疗输液过程中出现沿静脉走向索状红线,局部灼热;5例血管瘪陷、硬化、管腔狭窄伴压痛;5例沿血管走行色素沉着;3例局部皮下瘀血;2例局部出现结节性瘢痕;1例局部出现皮肤红肿、组织坏死。

2 静脉损伤的主要表现

(1)血管壁弹性下降。 (2)静脉萎缩变细、血管变薄、脆性增加。(3)皮肤沿静脉走向出现树叉形黑色斑。(4)长时间输液后肢体水肿,影响静脉循环。

3 原因分析

3.1 血管因素:首选粗大的血管造成其分支末梢血管血流不畅;血管弹性差、有结节瘢痕与周围组织粘连易导致药物渗出。

3.2 操作失误:操作者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长期在同一部位滴注化疗药物致该处血管通透性增强;刺激性药物在注射前后未用生理盐水静脉推注;拔针后局部按压少于3~5分钟,导致局部瘀血。

3.3 固定不当:针头滚动,针尖接触血管壁致其痉挛水肿或针头刺破血管,药物外溢深层组织。

3.4 药物毒性因素:药物因稀释浓度、给药剂量、疗程时间不同导致血管损伤程度不同。

4 护理措施

4.1 血管选择:根据药物选择血管,对容易引起局部灼伤坏死的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应避开肌腱、神经、关节部位。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药。长期化疗病人应根据化疗方案,计算静脉使用次数,制定计划、交替使用,使化疗造成的损伤有一定修复时间。原则上要求爱护病人每一条血管,注意保护大静脉血管。

4.2 选择针头:根据化疗药物的浓度滴速,结合病人静脉情况选择合适针头。过粗穿刺难度大,易损伤静脉血管,过细针管易阻塞,达不到治疗效果。

4.3 有效穿刺:穿刺动作轻柔准确,对结节瘢痕而弹性尚好的血管要避免针尖在血管周围反复滑动;对腔狭窄弹性差血管先应绷紧皮肤,从血管正中或紧靠血管旁侧快速进针;对外周静脉充盈不佳应采用先放松止血带片刻,再扎止血带的方法,使血管在短时间内自然充盈,增加一针见血率。静脉留置针穿刺时从血管上方以15~30度缓缓进针,见回血后以5~15度再进0.2 cm以减轻对血管内膜机械性刺激。

4.4 妥善固定:对成人上肢静脉输液应采取一侧固定手法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三条胶布平行排列与针头垂直,间距0.8~1.2 cm;对留置静脉针应避免导管脱出或推进血管。

4.5 加强巡视:化疗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病房,随时观察回血情况,局部有无疼痛,及时排除故障。当病人感觉注射部位疼痛并加剧时或局部肿胀,即使回血良好亦禁止继续输注。

第3篇:护理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厂水处理设备运行维护化学清洗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 A

第一节运行注意事项

在日常运行中提出了以下要求,防患于未然:

1)机械过滤器定期反洗。反洗时进行压缩空气气体摩擦,反洗合格后静置10min左右再正洗,正洗出水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勿将空气带入反渗透.在不影响SDI值的情况下,尽可能延长机械过滤器的运行时间,这样既减少了切换过滤器对出水水质的冲击,又节约了大量反洗用水。

2)定期检查、及时更换精密过滤器滤芯,防止滤芯因安装或质量问题发生泄露所引起的反渗透膜的颗粒污染.当精密过滤器进口压差大于0.15MPa时,应更换滤芯.一般应每月检查一次,2~3个月更换一次滤芯.运运行时还应经常检查精密过滤器内是否有气体,不能让空气带入反渗透膜.对备用或长期停运的精密过滤器,要采取加甲醛保护的方法防止细菌大量繁殖。

3)高压泵入口压力应至少大于0.05MPa,防止空气或精密过滤器前截留物被高压泵抽入反渗透膜。

4)停用的反渗透膜应定期低压冲洗,尤其夏天,应做到每班冲洗一次.如停运时间大于7天,应采用0.5~1的亚硫酸氢钠或0.5~1的甲醛溶液对反渗透膜进行保护.并应及时检测保护液的pH值和浓度。

5)定期对给水水质进行化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絮凝剂、杀菌剂、还原剂及阻垢剂的加药量。防止絮凝剂穿透过滤器与阻垢剂反应影响阻垢效果,或污染反渗透膜;防止杀菌剂用量不足而使反渗透膜受细菌污染,或因杀菌剂过量而使膜被氧化;防止阻垢剂含量不足使浓水结垢而导致膜化学污染。

6)当与初始投用状态相比,标准化的反渗透装置产水量下降10,或在特定条件下产水含盐量明显上升,或压差增加了15时,应对反渗透膜进行及时清洗。

7)应该及时调整浓水量,保持回收率75左右,应既不能使浓水中微溶盐浓度超过溶度积而结垢,又不应浪费水,即应达到经济运行状态。

第二节反渗透系统的维护

2.1低压冲洗

定期对RO装置进行大流量、低压力、低pH值的冲洗有利于剥除附着在RO膜表面上的污垢,维持膜性能,或当进水SDI突然升高超过5.5以上时,应进行低压冲洗,待SDI值调至合格后再开机。

2.2 停运保护

短期保存适用于停运15d以下的RO系统,可采用每1~3d低压冲洗的方法来保护RO装置。实践发现,水温20℃以上时,RO装置中的水存放3d就会发臭变质,有大量细菌繁殖。因此,建议水温高于20℃时,每2d或1d低压冲洗一次,水温低于20℃时,可以每3d低压冲洗一次,每次冲洗完后需关闭反渗透装置上所有进出口阀门。

长期停用保护适用于停运15d以上的系统,这时必须用保护液(杀菌剂)充入反渗透装置进行保护。常用杀菌剂配方(复合膜)为甲醛10(质量分数)、异噻唑啉酮20mg/L、亚硫酸氢钠。

2.3化学清洗

一般3~12个月清洗一次,如果每个月不得不清洗一次,这说明应该改善RO的预处理系统,调整RO的运行参数。如果1~3个月需要清洗一次,则需要提高设备的运运行水平,是否需要改进预处理系统较难判。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耐温性,所以用户可以对反渗透系统进行非常有效的清洗。多年的工程实践表明,若不及时对已产生一定程度污染的反渗透系统进行清洗处理,想较为彻底地去除已长时间附着膜表面的污染物是非常困难的。

一般在考虑膜系统清洗方案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 应把清洗排放废液对环境的影响(EDTA,杀菌剂等)降低到最低限度。

■ 应尽可能使本次清洗过程去除污染物最大化。

■ 应在清洗时对膜的损伤最小化(应首先考虑选择对膜性能 影响小的药剂)。

■ 在实际清洗操作时,在保证清洗效果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使清洗费用最低化

第三节反渗透膜发生污染的原因

■不恰当的预处理

•系统配备预处理装置相对于原水水质及流量不合适,或在系统内未配备必要的工艺装置和工艺环节。

•预处理装置运行不正常,即系统原有的预处理设备对原水SDI成分、浊度、胶状物等的去除能力较低,预处理效果不理想。

■ 系统选择了不恰当的设备或设备材质选择不正确(泵、配管及其它)。

■ 系统化学药品注入装置发生故障(酸、絮凝/助凝剂、阻垢/分散剂,还原剂及其它)。

■ 设备间断运行或系统停止使用后未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 运行管理人员不合理的设备操作与运用(回收率、产水量、浓缩水量、压差、清洗及其它)。

■ 膜系统内长时间的难溶沉淀物堆积。

■ 原水组份变化较大或水源特性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 反渗透膜系统已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微生物污染。

3、膜污染物质分析

■ 首先应认真分析在此之前所记录的、能反映设备运行状况的近期设备运行记录资料。

■ 分析原水水质。

■ 确认之前已做的清洗结果。

■ 分析系统运行时在测定SDI值测试时留在滤膜上的异物质。

■ 分析反渗透系统配置的保安过滤器滤芯上的堆积物。

■ 检查原水流入系统的配管内部和反渗透膜的进水端的异物质。

第四节各种污染物质结垢时的表现,原因及清洗液。

(1)碳酸盐垢

结垢后表现:标准渗透水流量下降,或是脱盐率下降。

原因:膜表面浓差极化增加,

清洗液:柠檬酸,盐酸等。

(2)铁/锰

污染后表现:标准压差升高(主要发生在装置前端的膜元件),也可能引起透水量下降。通常锰和铁会同时存在。

原因:膜表面浓差极化增加,

清洗液:柠檬酸,盐酸等。

(3)硫酸盐垢

若发生沉积,首先影响盐浓度最高的系统最后面的膜元件,表现为二段压差明显升高。需要用专用清洗剂。

原因:膜表面浓差极化增加,

清洗液:柠檬酸,盐酸等。

(4)硅

颗粒硅:污堵膜元件水流通道,导致系统压差升高。采用0.4%二氯胺对于溶解严重污染的硅垢是有效的。

胶硅:与颗粒硅相似。

溶解硅:形成硅酸盐析出,应采用二氯胺清洗。

(5)悬浮物/有机物

污堵表现:透水量下降,一段压差明显升高。若给水SDI大于4或浊度大于1,有机物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清洗液:EDTA碱液

(6)微生物

污堵表现:标准压差升高或标准透水量下降。可采用非氧化性杀菌剂加碱进行清洗。

清洗液:此氯酸钠溶液。

(7)铁细菌

污堵表现:标准压差升高。可采用EDTA钠盐加碱进行清洗。

第五节反渗透系统清洗时机的判断与选择

当有下述情况发生之―时应对反渗透膜系统予以清洗

■ 标准化后的设备产水量减少了10~15%;

■ 标准化后的膜系统运行压力增加了15% ;

■ 标准化后的膜系统盐透过率较初始正常值增加了10~15%;

■ 运行压差较初始作业时增加了15%

第4篇:护理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 课程体系; 岗位胜任力

高等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尽快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临床护理岗位所需要的合格人才[1]。由于受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影响,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2]。

为了探索提高高职护生的岗位胜任力的方法,本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课程体系,摒弃传统的先基础医学课程-后临床护理课程-最后临床实践三段式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成运动、神经、呼吸、循环、消化、血液、内分泌、感觉器官、生殖10大系统课程,在各系统中开展工学交替,将传统的最后一年的临床实践部分前移到前期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中来。在2010级改革班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提高了护生的岗位胜任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组为10级高职护理改革班学生110名,对照组为10级高职护理1班、2班普通班学生共97名。试验组基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进行三年培养,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基础-临床-实践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三年培养,即先前期完成人体解剖、组织、生理、病理、药理等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再进行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下临床实习,也未在前期两年理论学习过程中开展工学交替。

1.2 方法

1.2.1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 将人体解剖、组织、生理、病理、药理等传统的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与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传统的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有机重组,开发了12门一体化融合课程。包括2门框架课程-基础医学总论、基本病理变化与护理,10门基础医学与护理融合的系统课程-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生殖系统。12门一体化融合课程是培养改革班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的核心课程。

1.2.2 按系统开展工学交替 在系统课程中实施工学交替。即在每个系统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进入各大医院的科室进行临床实践1~2周。如《泌尿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一结束,改革班学生便被安排至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等6家三级医院的肾内科、泌尿外科,每家医院学生数约15~20名,每个科室学生数约8~10名。本系统见习共2周时间,1周后在同个医院内交换科室,即在肾内科1周、泌尿外科1周。工学交替阶段实行医生-护士-学校教师联合带教。学生早上跟医生查房,查完房后跟指定的护理带教老师,学校教师主要负责沟通协调工作。

1.2.3 建立工学交替阶段的教学反馈机制 工学交替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和工作态度、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日记、实习成长册等)和总结性评价(出科考核)组成。在学评教方面,一个系统的工学交替结束后,向学生发放《护理专业改革班学生系统见习评价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工学交替基地的教学人文环境。并召开组长会议及学生会议,访谈了解工学交替情况。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医院,督促临床不断提高带教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3 讨论

3.1 避免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 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的内容按照系统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在掌握某系统的基础医学内容后,马上利用这些新鲜的基础医学内容去辅助学习内外妇儿等专业知识,有助于避免基础知识的遗忘,并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3.2 项目化教学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项目化教学通过构建一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培养并强化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较好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工作环境、以学生和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3-5]。一体化融合课程的开发是参照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护理理念,将每个系统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数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选择典型的教学病案为载体,按照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具体程序如下:先给一个完整的教学病案,然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的健康指导),最后进行相应的护理评价。在病案的穿插引导下,完成与护理工作过程一致的护理程序五个步骤,达到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缩短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3.3 早期下临床,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护生从护校生活到医院实习,会面临环境陌生、工作负荷大、理想与现实落差大、患者投诉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护生角色适应有一定困难。此阶段能否顺利适应角色并完成实习任务,对今后工作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6]。调研显示,改革班学生能在实习阶段更快地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适应环境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P

总之,改革班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便开始工学交替,使得首次下临床进行专科实践的时间前移1年,学生带着新学的理论知识和专科操作技能进入临床相应科室,马上将所学知识用于真实患者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中去,在知识、技能、素质等各方面接受了良好的培训和熏陶,日积月累,岗位胜任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深受临床科室的欢迎,临床科室普遍反映改革班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实习岗位、较早地融入工作团队。沟通能力较强,不止是护患沟通,也包括了与护士长、护士、医生、家属等的沟通。由于改革班和普通班的学生都要在第一学年暑期下临床进行基础护理教学实践3周,调研显示在熟悉基础护理操作方面两者并无显著差异。目前,改革班工学交替阶段,没有将护理查房列入教学任务中,调研显示在整体护理查房的能力方面改革班与普通班的学生并无显著差异。但是研究表明护理查房不仅能促进服务观念的转变,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有效提高护理质量[9]。护理教学查房是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10]。虽然整体护理查房对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较高,但这必须列入今后的教学计划,是需要医护工作者努力提升的方向。

3.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不管是医学生还是护生,几乎都认为神经系统的学习难度较高,在搭建系统课程体系时,考虑到其他系统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支配,将神经系统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是继运动系统后的第二门系统课程,但是学生普遍反映接受困难,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考虑将神经系统后移至第二学年,希望在经过部分系统课程学习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再来学习神经系统,提高神经系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学欣.紧密联系临床 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9.

[2]吴瑛.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概念及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0):435-439.

[3]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92-93.

[4]郑惠虹.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17(23):132-134.

[5]李君,张俊玲,李春.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5):73.

[6]叶小琴.影响护生角色行为适应的因素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5):125-126.

[7]巧,杨翔.护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0):124-125.

[8]朱明瑶.培养护生软技能,提升岗位适应力[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0(12):158-159.

[9]朱小芳.落实护理查房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6):195.

第5篇:护理学习计划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2例眼化学烧伤患者(5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分别占了眼化学烧伤患者总体人数的56.2%、43.8%,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7±2.5)岁。眼部受伤的时间为1~6d,平均(2.5±0.5)d。其中12例碱化学烧伤中;石灰烧伤7例;氨水烧伤5例;3例酸性化学烧伤中;硝酸烧伤2例;盐酸烧伤2例;硫酸烧伤1例。3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流泪、视力下降、畏光及伤眼疼痛等,有个别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眼睑痉挛。32例患者中有4只眼出现白色浑浊症状,6只眼出现了角膜增生,8只眼存在眼睑外翻情况。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32例眼化学烧伤患者入院后用0.9% NaCl溶液0彻底清洗上下睑结膜及眼球的表面,在冲洗的过程中让患者配合转动翻转眼睑。对于不同的烧伤类型患者,所采取的方法也不相同。如果属于碱性烧伤,则使用3%的硼酸溶液清洗眼睛10min;如果属于酸性烧伤,则要使用3%的碳酸氢钠溶液来清洗患者眼部;如果患者出现眼见痉挛现象,则应先使用1%地卡因对患者进行表面麻醉,然后再使用开睑钩来拉开患者眼睑以暴露出穹窿部为止,这样才能清洗掉患者眼球上所附带的化学物质[1]。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患者为重度酸性烧伤或者碱性烧伤,通过结膜下注射的方式为患者注射维生素C药物,严格控制感染概率,以免出现炎性粘连的状况。如果患者的烧伤程度比较严重的话,应对患者进行手术,切开其结膜,彻底清除眼球里面附带的化学物质及眼角膜边缘的液化组织。32例患者要用中性溶液或者生理盐水来进行每天2次的眼部冲洗。

1.2.2 护理方法

1.2.2.1 预防感染护理

医生及护理人员在每次与患者接触后都应该对双手进行清洁与消毒,对所使用的物品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时刻保持病房及床单被褥的整洁,还要注意病房的温湿度,避免外界的光亮刺激到患者的眼睛[2]。患者在手术之后眼部的周围要保持干燥,如果有分泌物的话要用消毒面前来看擦拭,不能用湿毛巾或者纸巾来擦拭,以免眼部受感染。

1.2.2.2 心理护理

眼化学烧伤会直接影响到眼部的外形及视力,所以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言眼部在烧伤之后会出现剧烈疼痛的现象,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悲观情绪。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稳定患者的情绪,尽量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鼓励他们积极接受治疗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1.2.2.3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告诉病人家属患者的饮食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免患者的进食出现问题,影响治疗效果。嘱咐患者多食用维生素含量高、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劝诫患者要戒烟戒酒。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患者经过临床治疗以及精心的护理后,症状的缓解及控制情况。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且视力也没有恢复,还需要继续治疗的话视为无效;若患者的的症状有所减轻且视力已基本恢复,但矫正视力未达到1.0的则视为有效;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且视力得到恢复,矫正的视力在1.0以上则为痊愈[3]。治愈率与有效率的百分比之和等同于总有效率。

32例眼化学烧伤患者(56只眼)经过有效的临床急救及精心护理后,有4只眼出现白色浑浊症状,6只眼出现了角膜增生,8只眼的眼脸外翻情况仍然存在。32例眼化学烧伤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6篇:护理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血液净化;透析;护理管理;安全隐患;防范

【中图分类号】R3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88-02

血液净化技术在我国发展尚不平衡,人员培训、质量管理、技术标准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包括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和护理人员安全隐患。因此,制订规范、科学、系统的安全措施是确保血液净化治疗安全的根本保证。

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D2015年4月我院100例各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及药物中毒患者共进行了307次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在透析时均采用一次性动静脉穿刺针,采用动静脉造瘘进行血管通路操作,也可采用动静脉直穿和双腔管置管。

2 血液透析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2.1 血透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

2.1.1患者并发展的发生:尿毒症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及消化系统出血等并发症,在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压、高血压、肌肉痉挛、失衡综合征、恶心呕吐及发热等并发症。

2.1.2患者心理因素:大部分患者由于长期依赖透析以维持生命,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来自于自身、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均能造成患者极大的心理负担,患者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状态,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患者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不遵医嘱按时服药,透析中隐瞒病情不及时向医生反映自身出现的状况,甚至会出现拔针的念头。 2.2 工作人员存在的安全隐患

2.2.1工作人员疾病感染:在进行透析时,如工作人员在对某些患有肝炎病原学、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操作时稍有差池则会造成工作人员的疾病感染;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不小心被消毒液等化学物质损伤到皮肤或眼睛等;透析室较差的通风效果造成工作人员与患者产生呼吸道传染病的交叉感染等,均能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威胁着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2.2.2护理人员的失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透析治疗时,自身知识储备不多,操作技术不够熟练,操作不够规范,临床对于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够认真仔细,应急能力不高等均能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存在着极大的护理失误风险。

2.3 设备故障

在进行透析治疗过程中突然停电,或出现透析机短路、电线老化等现象,均能直接导致整个血液管路和透析器发生凝血,造成患者血液极大的浪费,促使医患之间发生难以调节的矛盾;在进行透析时发生驱水泵故障、输水管道发生断裂、水源缺失及水处理机等出现障碍也会造成透析的失败;反渗机发生故障,预处理机系统未按时进行反冲消毒及维护,会造成患者出现血压下降、痴呆、心律不齐、贫血、骨软化、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2.4 其他故障

2.4.1不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护理人员之间不按照规定的交接班制度、规范的消毒隔离制度、手消毒制度等核心制度进行护理操作,造成了在血液透析中出现较难弥补的护理缺陷,这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为较常见上的、损害较大且后果较为严重的一种风险。

2.4.2护患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患者由于其病程较长,治疗时间较长且治疗费用相对较昂贵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不太和善,给护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好透析相关知识介绍,取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透析配合度,提高护理效率。

3.血液透析风险防范

3.1对环境、设施的改进与管理

3.1.1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做好设备和水、电的防护工作,配置安装稳压器,确保水路安装严密无泄漏;血液透析机、水处理设备及精密仪器设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修与保养。确保化学试剂的使用安全:根据安全、经济的原则规定最适宜的存储量,在配置化学试剂时有防护用具,且有明显的标识,勿混放,防止错取错用。

3.1.2加强对透析机、水处理系统的管理。制定透析机、水处理系统的定期维修、保养、消毒、监测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修和保养,每月对透析机出入透析液口进行细菌培养;每季对反渗水进行内毒素的监测、对水处理系统进行消毒,每周监测水质2次,包括电导度、硬度、氯等,以确保透析用水的安全。

3.1.3患者管理严格执行透析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减少交叉感染:透析患者常规检查肝功能及艾滋病病毒。设立HBV和HCV阳性患者专用血液透析机及隔离治疗室,避免交叉感染。透析患者每半年复查肝功能及艾滋病病毒。设立小组长负责制,各组人员相对固定,负责本组患者的透析护理,干体重的设定,血压情况、透析充分性、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追踪,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3.2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制定合理严谨的各班职责、各级人员职责,明确分工,责任明确,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制度的意识,保证护理工作全程中的环节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重视人员的素质及培养,以提高服务水平。血透中心的护理人员应选择素质高、责任心强且有5年以上内外科病房工作经验的人员,经培训后,并由经验丰富的具有高尚医疗道德的护士带教,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工作。合理的排班也是预防差错的方法之一,排班要老中青搭配,保证每班有一个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资深护士。经常举办讲座、进行考核、外出培训与进修等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及技术操作水平。

3.4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纠纷

提高护理质量是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前提。根据血液净化工作的特点,培训护理人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预见能力,推进全方位整体护理服务理念。在护理服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本观和人文精神,以患者的信任度为基准,重视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爱护和尊重患者;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舒适的环境、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尽可能减少纠纷的发生。

4.讨论

血液透析是一门专业技术,只有不断完善各种制度,提高自身理论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意识,做好各方面服务,才能不断降低透析风险,在提高患者透析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让患者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第7篇:护理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高职;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16-02

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严重缺乏,依赖教师的讲授,被动或消极地接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护理技术操作中,对实习教师的模仿过多,没有自主的学习管理能力。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其课程改革有非常大的关系。针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高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

本次研究选取就读于高职护理专业的78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人,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前和改革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的效果进行调查对比,具体的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的78名学生,分为观察组39人与对照组39人,两组学生在入学时采用自然分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等一般情况没有差异,P>0.05,教师、教材以及评价的内容基本相同。

(二)研究方法

1.观察组的课程改革方法。第一,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在学生入学后,《护理学基础》的任课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组织开展以“护士的角色与素质、护理发展”为主题的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护理专业,增加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了解自主学习对护理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自我学习的技能。第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制定《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计划。将《护理学基础》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考核的标准以文字的形式告知学生,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对教学计划及课程考核标准进行适当的修改,这样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帮助学生获得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判断。第三,运用分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合作学习。将观察组的学生分成3~4人不等的小组,然后将《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的护理操作分为多个项目。领取具体的操作项目后,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试验的前期准备,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完成对项目操作的预习,画出操作流程图。在教师授课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予评价和指导,课后,做好实验操作用具的回收和管理。项目操作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课程的考核。

2.对照组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做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大纲及教师主导的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在入学后不对学生进行《护理学基础》的引导,不开展相关的“护理专业及护理课程”的主体讨论活动。具体的护理操作由教师进行,学生不做任何参与。课后,教师不布置任何相关的护理技术操作任务。在具体的课堂中以理论性的知识讲解为主,很少设计相关的实验操作项目供学生操作学习。

(三)评价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管理、学习自控能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的预习、查阅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课上的认真听讲、具体护理技术的自作、与小组成员的合作、自我评价及检测。

(四)统计学方法

相关的数据全部录入Excel软件,采用SPSS19.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进行检验,P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前后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对比

(二)两组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比较

对观察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采用有区别的教学方法,然后对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自主学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并且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职业护理教育是培养大量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育中,培养具有较强护理技能及护理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现在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专业的护士需要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掌握较为扎实的护理技术,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护理学习专业中的细节问题,针对《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护理操作中熟练掌握技能,并能尝试性地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在现阶段护理专业教育中,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力求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扼杀了学生的自我创造性和自我认知,使学生缺乏对护理专业法深入了解,对自身学习护理专业的意义没有清楚的认识。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在学习能力及适应性方面弱于本科学生,加上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弊端,护理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并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基于这样的情况,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选取就读于高职护理专业的78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观察组采用《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增加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了解自主学习对护理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自我学习的技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制定《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帮助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有自己的判断;运用分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合作学习,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对照组采用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做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大纲及教师主导的授课计划进行教学。观察组学生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的学习,其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管理、学习自控能力以及查阅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方面都有提高,具有明显的差异,P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结合护理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护理学基础》的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立足《护理基本技术》,对《护理学基础》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护理素质,推动高职护理专业的发展,值得在具体的护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实施。

参考文献:

[1]裘兴梅,马小琴,谷娟娟,等.《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效果[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107-108.

第8篇:护理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孵化功能 创新型城市 系统动力学

系统分析

(一)分析方法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 教授于1956年创立的一门研究系统动态复杂性的科学。它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主要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以Vensim软件为分析工具,利用图示化编程建立模型;运用结构分析工具研究模型系统结构,数据分析工具研究变量行为模式。

(二)系统边界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孵化器是经济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涵也随着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企业孵化器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和咨询等相关管理的服务体系,目的在于使中小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创新,这一组织体制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吸引人才和造就人才的价值增值,是一种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型社会组织。

自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城市创新理论问题的研究逐渐兴起,关于创新型城市内涵的研究也有较多探讨。创新型城市是现代城市竞争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需要依靠一定的科技、产业、经济、体制、人力、文化等核心要素的推动,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价值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性调整,实现城市健康快速发展。

(三)变量选取

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在理论上存在密切的互动发展关系。一方面,企业孵化器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推动力。它可以增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使较高的创新投入资金获得较高的创新产出,实现城市科技、人才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企业孵化器的拉力器。企业孵化器的良性运营离不开它所依赖的宏观环境,健全的服务管理体系、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企业孵化器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该系统的变量因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变量因素。包括: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市场机制、相关扶持政策、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创新人才比重、创新产业比例、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中介机构数。二是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变量因素。包括:外部市场需求、员工的素质与能力、企业孵化环境的整合能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融资比率、技术创新成本、企业孵化成功率、产学研一体化程度。

(四)模型结构

通过对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关系的简要分析,两者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构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元素包含“流”与“元素”。“流”分为实体流和信息流;“元素”包括状态变量、速率和辅助变量。本文主要运用Vensim软件的结构分析工具,来举例分析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模型的结构。

在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中,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是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在系统流图中,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比重的循环有38个之多,也体现了这一点。其中一个链条较多的包含了10个变量: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外部市场需求、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企业孵化环境的整合能力、融资比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企业孵化成功率、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

负反馈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为技术创新成本,其中循环链条最多的为9个,包括技术创新成本、融资比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企业孵化成功率、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相关扶持政策、中介机构数、技术创新成本,在循环中变量的作用不断放大,催生负反馈的自组织行为。

运行机理

机理原是物理学概念,本意指机械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功能原理,后被其他学科借用。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创新型城市与大学科技园的互动机理,必须深入以下关键点:原始动力性,即两者互动的动力源,决定着互动发展的状态及其活力;组织互动性,即城市与园区的组织结构,决定着二者相互作用与有机联系的深度与广度;功能导向性,即互动功能的性质与状态,有利于认识两者互动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根据图1建立的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模型系统结构变量之间的因果追踪,本文试图从以下主体角度来简要概括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运行机理。

第一,以政府为主体的政策扶持为主导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企业―市场,三者之间的互动运行是一种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二是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突出充实本地区人力资本的重大意义。三是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市场,强调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关键。

第二,市场―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机制、金融活动、法律体系与以孵化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运行,突出市场机制、金融活动和法律体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图1所示的系统因果关系图中,有两种动力源,即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两种动力源的不同作用路径也形成了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的两种实现模式,即市场驱动型、政府推动型。

互动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互动生态系统是基础

一是立足角色,找准生态位。借鉴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在大学科技园区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的成功典型经验,大学科技园区要充实孵化器的角色,孕育创业创新型发展模式。

二是构建系统的内部转化机制。在大学科技园区与创新型城市双向互动中,在关切相关利益的基础上,创新内部转化机制。如斯坦福成立了第一家大学的技术授权办公室,专门负责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后来为其他高校纷纷效仿。

三是注重经验积累。成功的互动关系来自于不断的经验积累,如Gordon Moore(2000)将硅谷经验概括如下:一是科学家成为管理者;二是把科学商业化、产业化;三是善于识别、创造和捉住机会;四是强调专业化。我国大学科技园起步有10余年历史(1999年启动, 2001年首批认定),创新型城市建设时间更短(2006年启动,2008年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相对于发达国家60余年的历史,还有待经验的逐步积累。

四是创造良好的互动生态环境。以研发及转化为核心内容,组织各种关键资源,营造宏观与微观环境,引导相关利益方的积极参与,包括大学之间的互动、政府的介入,特别是对研究的大力扶持,以及各种专门事务机构的完善。相对于市场驱动模式,我国情境下的互动发展还需要破解区域历史的影响、制度体制的羁绊,如逐步改变资源配置的纯行政方式,变条块管理模式为社区管理模式,解决好属地高校、驻地高校与地方的关系。

(二)优化系统行为是关键

一是优化系统参数。在复杂系统中同时有多个参数需要同时优化,如在图1中,优化相关扶持政策、提高融资比率、创新融资方式、变资金流的校内循环为校地双向甚至多向循环,达到相互影响与相互塑造的更深层面。

二是优化系统结构。复杂系统中包括多个状态变量,如何从中选择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源以及如何根据所选定的信息源来决策是系统动力学模型中重要的寻优问题。如图1中的企业孵化成功率、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创新人才比重等变量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中成为决策依据的重要信息源。

三是优化系统边界。系统边界及边界条件变化引起系统资源的竞争和再分配。而且引起边界发生变化的条件是历史客观的,涉及的边界优化也有多个视角。在大学科技园与创新型城市互动中,大学学科群与城市产业群的匹配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互动程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提供的各类人才的产业适用性由于时滞的存在需要提前预研,这在行业型高校与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更加突出;再者,还要突破地域与体制的固囿,在突围中实现突破。

(三)建设学习型组织是重要的实施策略

大学科技园与创新型城市的互动关键在于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城市主体的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认为系统思考的修炼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修炼,同时系统思考也需要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四项修炼来发挥其潜力。

第一,以系统思考统领与强化互动发展。以系统思考为统领,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中坚持系统观点与理念,探究互动的发生条件、影响因素,发掘互动的深度、广度与可持续性,以推进整体融合获取大于甚至倍于各部分加总的效力。

第二,在开放中实现自我超越。通过大学科技园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学功能协同,并在实现机制上实现超越。创新型城市建设在于升华城市精神,实现资源整合,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实现二者互动,要在对客观现实正确判断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契合点、成长点,并持续推进。

第三,转变组织心智模式。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中,树立双赢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破解固有的行为方式。跳出体制藩篱,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服务型政府改革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在官产学研对接中,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提高大学的社会认可度,拓展发展空间。

第四,建立共同愿景。转变大学科技园与创新型城市在体制上游离、运作上并行的现状,建立基于超越与创新的共同愿景,并提升实现共同愿景的能力。一是挖掘持久动力,把握现代大学价值与城市时代精神的契合点;二是持续接力,不因管理层的变动而大幅度起伏;三是根植于民众,为社会各阶层高度认同。

第五,团队协作与学习。运用系统动力学工具对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进行系统分析,本身就是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推演。在现实中,促进团队协作与学习,要营造集群氛围,通过中介机构与组织创新,提高面对面交流的频度。以广视野、宽角度、多领域的团队推进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创建的互动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张波等.系统动力学简介及其相关软件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2)

2.欧庭高.企业孵化器运行系统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蒋年云等.创新型城市:广州的实践与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王柏轩,刘小元.企业孵化器的运营与发展[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5.王步芳.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

6.阎光才.斯坦福的硅谷与硅谷中的斯坦福[J].教育发展研究,2003(9)

第9篇:护理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人性化护理 并发症

现阶段老年人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概率越来越大,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果不采取正确、及时的治疗会导致病残、死亡等严重后果。目前常规的护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了,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恢复能力采取个体化护理的方式很有必要,它加大了对患者治疗的干预力度,能够随时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及时的监督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对降低患者血压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一定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2月~2012年1月于我院进行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5例。经过诊断均确认为高血压,并不存在任何患者是恶性高血压或是继发性高血压的情况。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维持在62~83岁,平均年龄71.3岁;体重维持在47~80kg之间,平均体重67.4kg;病程维持在1.2~11年,平均病程8.7年。实验组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维持在63~82岁,平均年龄70.5岁;体重维持在48~81kg之间,平均体重68.7kg;病程维持在1.3~11.5年,平均病程8.9年。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性别、体重等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基本的饮食、用药都按照内科护理模式进行。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应该引导其清淡饮食,尽量避免食用脂肪过多的食物,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一日三餐以蔬菜和纤维食品为主,对患者身体的恢复是有利的。要给患者提供一个舒服的睡眠场所,本身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就不太好,要尽量避免嘈杂的声音干扰患者睡眠,保证患者的高质量睡眠,针对睡眠质量不好的患者可以适当使用镇静剂。用药护理对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要督促患者养成按时吃药的好习惯,对于私自减药和停药的行为产生的危害要讲解清楚,让患者了解用药对康复的重要性。患者康复出院后10个月以内都可以作为随访时间。

1.2.2 实验组:实验组患者要在保证常规护理的前提下进行个体化护理。护患关系是开展个体化护理的关键,只有维持亲切、和谐的护患关系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要了解一些关于患者心理学的知识,并且迅速运用到个体化护理过程中,深入了解患者的性情特点和家庭情况,让患者感觉到家的温暖,通过一系列良好的交流、沟通完成紧密护患关系的建立。针对无子女照顾和年龄大的患者要加强关怀力度,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对于不正常的现象要及时告知医生,对于患者的情况也要详细讲解给患者听,告诉他们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相关保健方式。心理疏导是个体化护理的重要环节,要在护理过程中不断增强患者对身体康复的信心。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患者的不良情绪要积极采取一定的安慰和关心,告诉患者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对治疗有很大的正面作用。护理工作要一直延续到出院,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培养,讲解测量患者血压的正确方式,同时详列关于高血压疾病在饮食、生活上面的注意事项,保证患者出院后的保健工作,患者康复出院后10个月以内都可以作为随访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我们使用了SPSS公司推出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检验的方式适用于计数资料,X2检验的方式适用于计量资料,当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远远高于实验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3 讨论

个体化护理方式因为其诸多优点被慢慢推广到内科护理中,其中在老年高血压疾病的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护理方式要求护理人员对疾病特点和患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帮助患者减少发生焦虑、抑郁心理的概率。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可以得出收缩压的变化范围,同时采取有效的心功能治疗方式,防止了心律失常的现象出现。个体化护理注重人性化关怀,在建立和谐、紧密的护患关系基础上开展治疗和护理工作,帮助患者维持血压的稳定,减少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及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2):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