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控人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3-0158-02
1 当前数控技能教学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数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从而给传统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传统的机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但目前职业教育中数控技能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培养出的数控人才无法让企业直接所用。主要表现在:
1.1 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与企业接轨不够
职业院校本应该培养的人才是实践大于理论的,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但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偷工减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还在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不能与企业用人接轨,让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很差,从而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
1.2 职业院校数控专业“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
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但效果并不显著,其原因一是现在刚毕业的“双师型”教师都偏向理论研究和本本主义教学,而从工厂引进的“双师型”教师是传统的实践教学,过于“工厂化”,课堂把持不够,新的理论知识点较缺乏;二是很多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机制和待遇并非真正地按“双师型”对待;使得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做实践方面的“苦差事”。随着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数控行业也随之被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人才短缺,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1.3 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近年来,受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影响,有相当部分职业院校已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但一般院校实训以观摩为主,学生实践操作受到局限,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盲目教学,培养学生成了最大经济利润化,不切合实际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总体上很少有职业院校以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培养学生,只注重理论性的培养,使学生培养很难与企业接轨,学生毕业后甚至对企业有陌生感。
2 数控技术教学与技能人才培养
2.1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并以实践操作为重
理论学习应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以实践操作为主线,进行理、实一体化和项目教学相结合,同时与企业接轨的教学模式,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学生自我动手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的能力。
2.2 重视普通设备的实习
数控设备加工虽然高精度、高效率,也能加工外形更复杂的零件,同时可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但传统的普通设备加工工艺与数控设备的加工工艺密不可分。目前,在数控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误区,为了缩短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成本,在数控技术的教学中可以降低传统的车、铣、钳的实习教学要求,甚至脱离普通设备的学习,直接进行数控教学,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数控专业的实习教学出现了“跨跃式”或“式”的教学模式,没有普通设备操作的实训,数控技术学习也就缺乏坚实工艺基础,如此一来,无论多么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数控技术的应用成了“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2.3 加强校企合作,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企业的需求是职业学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为此,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根据人才类型的需求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就如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兰培英院长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与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交流合作会》提出的“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这样校企合作的道路,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2.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包括待遇、有效用才,培养等方面。吸纳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可以推动行业的发展。其次,“双师型”教师自身要与行内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与企业互助和交流,勤于学习,时时关注行内企业的当前发展动态。最后,将企业的文化切合实际地融入课堂,教学计划和教案的编写是通过与企业相关人员沟通而形成的,而不是盲目编材施教,使教学与企业接轨,明确我们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
2.5 加强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
2.5.1 传统设备实训不可少。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钳的加工技术。所以,在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时,不可忽视传统设备实训基地的
建设。
2.5.2 加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应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型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加工设备,数控模拟软件、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综合实验台。还要不断完善教学与培训内容,改善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加强数控技能考证,同时需要组织开发适合各层次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教育与培训的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增强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将企业引进学校,在校实习完的学生安排在校企中,以岗前培训的形式进行一定时期的实践学习,这样的人才必然是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2.5.3 构建数控模拟教学室,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实训基地构建数控模拟教学室,实现工厂走进课堂,课堂融入企业。数控模拟教学室开设数控仿真软件和机械设计CAD和自动编程CAM软件等课程,开设数控仿真软件课程,其优点一,在初级数控教学中采用数控仿真软件教学,缓解了学生直接上真机操作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优点二,学生在仿真软件上可以选择所需的数控机床进行仿真学习,实现了单人单机初级学习,有一定基础后进入真实设备的实践操作,实现了理、实一体化学习;优点三,与直接上真机操作相比既减少了实际设备的事故率,还缓解了学生多设备少的局面,也大大降低了数控实训教学成本。
总之,这一切都是服务于企业有用人才的培养,在数控技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改革上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好专业实训基地,加大“双师型”师资建设力度,数控技能教学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效,使我们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为企业所用的“可用之才”,而不是“纸上谈兵”无实用之徒。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
[2] 教育资源网.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R],2009.
【关键词】数控 职教 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35-01
一、社会需求为数控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我国正处在从“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转化发展时期,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数控技术日趋成为支撑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社会急需一批既懂数控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数控操作技能的人才。中职学校应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结合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定位,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根据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将重点发展钢铁、石化等重点项目。抓住宝钢湛江有限公司、中科炼化等大企业落户湛江,对数控技术人才巨大需求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做大做强我校数控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的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湛江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用于我校公共实训中心设备购置和运作经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学校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1.调整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应主动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当地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制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形成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对数控人才能力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开发产教结合的校本特色教材。根据校内实训设备编写实习实验指导书,学生训练以某一岗位的基本能力为目标,通过轮岗实训、阶段实习、项目制作等方式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掌握岗位技能。
2.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打破“先学理论,再实践学习”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做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鼓励老师大胆创新,要求教师深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研究探讨适合本学校的模块教学、岗位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坚持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将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实践教学,按数控加工工作过程设计教学任务,将数控专业知识、技能、职业态度整合于实习实训过程,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师生互动。
3.积极推行双证培训考核,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特色。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将“计数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数控车、铣床操作工、计算机辅助制造程序员”等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生产技能训练,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法。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1.实训基地建设是搞好教学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中职学校应积极争取省、市教育部门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备,扩大实训实习场地建设,购置一批先进数控实习实训设备。近年,我校建成8000m2的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投入资金1200多万用于设备购置,建有数控车、数控铣、机加工、钳工、模具等实训室,还配有档次较高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一批数控设备。增加实习实训工位数,充分满足我校学生实训实习要求。还专门组织实习教师对数控设备维修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训实习设备利用率。
2.扩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模式。中职学校应选择当地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用工需求大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签订校企长期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与企业开展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于一体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熟识企业岗位技能,了解企业文化,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数控专业教学的关键
中职学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批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我校积极探索教师队伍的结构改革,按照专业带头人、骨干老师、专业教师3个层次和专兼职2个类型进行建设,建成专兼职老师团队。改革教师培养、考核制度,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培养,实施“青蓝工程”师徒活动,结对帮教,以老带新,定期开展实训老师数控技能竞赛,根据每个老师的专业能力,有目的地引导、培养,使每个老师具有一专多能,全面提升老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送部分老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老师培训学习。有计划有目的选派骨干老师参加校外数控类工厂现场实习训练。了解数控专业最新技术,提高专业老师实际操作能力,部分老师已成为专业建设主力。积极组织专业老师参加校级以上公开课说课比赛,鼓励专业老师提升学历,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现在我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同时从企业中招聘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为学校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建立专兼职教师互动交流平台,提高其教学能力。鼓励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教研,为学校数控专业发展出谋献策。
五、专业兴趣是中职学生学好数控技术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动力源泉,是中职学生学好专业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控专业兴趣,让学生从内心发出我要学好数控技术的决心。学校通过各种会议、讲座等媒体,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充分了解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了解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需要大量数控人才。让学生知道学好数控技术与将来就业,工资待遇息息相关。并且在校园中营造学习数控技能良好的氛围。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市数控技能竞赛,选拔优秀,树立榜样。定期召开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让学生充分了解中职学生只要凭借过硬专业技能,一样在企业里有大作为,精通数控编程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其工资待遇比大学生还要高,十分抢手。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数控专业,学得好、学得欢。
参考文献:
一、数控人才的需求及中职培养的选择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尤其是随着企业制造能力的升级,数控机床逐渐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更是促进了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渴求。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升级换代完成后,数控技术人才的短缺更为突出,甚至经常出现找不到数控操作人才的尴尬局面。这既说明了数控技术人才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也说明了职业教育培养的方向应该围着企业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学校应该明确办学定位,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贴近企业办学,满足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从数控技术专业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加大数控人才培养的力度,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中职学校来说,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主要培养“灰领”和“蓝领”人才。具体来说,“灰领层”是指在企业生产岗位上能够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蓝领层”则是指在企业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这类人才约占企业工人的70%,所以也是需求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
从中职学校的办学能力以及学校招收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说,培养“灰领”和“蓝领”的数控技术人才应该是符合实际的选择,也是中职培养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到:人才培养虽然有层次之分,但人才的价值并没有高低区别,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就业时的工作岗位也并不是终身不变的,现在大多数企业都采用“基层选拔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企业对基层管理人员的任用多从一线操作人员中选拔。所以,从中职学校实际出发办学,确立切实的目标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二、面向企业需求的数控人才培养模式
(一)面向企业需求优化数控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的数控技术专业多数是伴随着机电类专业的发展而开设的,有的就当做机电类专业的一个分支在操作。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控专业的发展。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很多教材内容还是沿用了机电类专业的知识,并没有形成新的专业体系。另外,由于校企合作不多,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如很多学校数控加工工艺的教学水平仍然比较弱。鉴于此,中职学校应该在数控专业课程的改革上下工夫,建立起独立于机电专业之外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教材内容。教学改革中一切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操作,而不是按照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来下工夫。只有找对了培养方向,面向企业需求来办学,才能够为企业量身定做合适的技能型人才。
(二)面向企业需求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职业学校办学实践中,普遍重视劳动技能证的获取,有的学校甚至走到了极端,把劳动技能证书作为唯一培养目标,把培训教材直接拿过来代替日常教学。而实践证明,这种围绕劳动技能证书获取展开的培养模式并不科学。具体表现在对学生技能培训项目采用强化、重复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同时和企业契合度比较小,学生技能掌握不够全面,并不符合企业用人实际。这种重证书获取、轻实际能力培养的状况需要纠正,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学校要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操作中的加工工艺、模具设计、自动编程、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能力上,既要突出重点能力训练,又要对技能全面性进行培训。当前也有的学校实训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致使教师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企业急需的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维护的技能得不得培养,这种客观状况也是限制办学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创造条件争取主管部门或者上级单位给予扶持,或者争取国家教育项目的赞助,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取得企业的帮助,尽快扭转不佳的实训状况。
(三)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广泛务实的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需要办学,贴近生产实际需要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因此,紧密的校企合作才能够避免办学的盲目性。搞好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要依靠社会力量,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成立数控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应当包括学校骨干专业教师、相关行业的社会专家、企业代表以及劳动技能部门人员等。专业指导委员会可以从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知识等角度对学校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具体指导数控专业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材选择、实训指导、顶岗实习等事宜,还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把相关企业安全生产、质量要求以及员工素质培养等纳入到学校教学中。这样,培养的毕业生就会更好融进企业,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岗位群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40-03
我国机械制造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数控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企业急需的高质量数控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近三年来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与经验。
“1233”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校办学层次和区域经济发展,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确定的数控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江苏机械制造业,尤其是徐州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从事机械工艺设计、数控编程、数控维修及操作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工艺编程、数控维修及操作岗位。
根据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及学校情况,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我院数控专业逐步形成了“1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即一条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2”即双元合作,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3”即三阶段,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阶段能力提升培养;“3”即三融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融合、课程与证书融合。
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前两学年除第一学期企业岗位认知实习外,均为校内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教学,第一学年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培养学生专项能力,实施“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第五学期为实践教学学期,上半学期校内综合实训,下半学期和第六学期为就业实习,第三学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双证融通和人才培养目标。
“能力主线,三段提升”课程体系的构建
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需要。根据数控专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对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确定了数控岗位群主要职业能力,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如表1所示。职业能力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再加上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构成数控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拓展能力课程开设了《多轴加工技术》、《模具技术》、《工程机械构造》、《特种加工》、《生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进行选修。
在“1233”人才培养模式下,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专家的成长规律,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并根据实践进行课程体系整体性优化和完善,目前课程体系已成熟稳定。第一学年开设基本素质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数学》、《实用英语》、《创业就业指导》、《体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基本能力课程包括《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Ⅰ》、《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零件车削加工》、《零件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三学期开设《机械设计Ⅱ》、《机械制造技术Ⅰ》、《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液压与气动技术》、《机床电气控制》、《零件车削加工》、《机械测绘》等课程,第四学期开设《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编程》、《数控加工实训及拓展》等课程,培养学生各项专项能力和职业素质。第五学期上半学期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CAD/CAM综合实训》课程并安排毕业设计,下半学期至第六学期结束进行就业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项目课程的建设
在“能力主线,三段提升”的课程体系下,根据职业任职要求,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5门核心能力课程,并进行校级立项重点建设,并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2010年11月已完成课程标准、教学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付诸实施,效果良好。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例,建设成果如图2所示。每个项目以零件为载体,教学过程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操作机床加工零件、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在数控车间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学生学习课程结束后,经后续数控加工实训,数控技能可达到高级工水平。为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特点进行其他课程改革,机电学院制定了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工作量奖励方法,有效地推动了项目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技能训练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主战场。目前全部实施项目教学,确定以《机械测绘》(绘图员)、《零件车削加工》(车工中级)、《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CAD/CAM综合实训》(CAD/CAM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学生学习结束时技能水平可达到职业资格要求,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可使合作育人成为现实。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硬件作支撑方能实现。为此,我院根据新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和专业群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了实训室,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机电工业中心,为零件车削加工实训、零件铣削加工实训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新建了机械加工实训室,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和数控机床与数控系统课程新建了数控维修实训室,共计新建了6个实训室,再加上原有的数控加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和机械基础实训室3个实训室,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满足了前四个学期校内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第五学期校内综合训练的硬件要求。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为此应大力加强机电工业中心的内涵建设。具体举措如下:(1)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环境和文化。(2)引入企业产品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双赢。(3)每年举行一次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4)依托机电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教科研工作。近两年来,院级以上立项教育科研课题8项,《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立项作为我院的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子项目进行研究,并多次为企业培训员工、承办企业技能大赛,获得了企业的好评。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面对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就业,合作育人”的途径加以解决,使顶岗实习变为就业实习。通过调研,企业乐于接受这种模式,但前提是要有企业接纳学生就业实习。为此,机电学院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经过不懈的努力,开拓了就业实习基地10家,我院与徐工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在新生中组建“徐工班”,优先接收本校数控等专业学生就业实习,满足了数控专业人才就业实习的需要。
我院进行的“1233”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以来,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获得数控机床操作工证书的占99.4%,其中获得中级证书的占53.9%,获得高级资格证书的占45.5%,获得CAD中级证书的达到100%,在华东区首届高校大学生CAD技能大赛上获得三等奖以上的有10人。近两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4%以上,50%以上毕业生到徐工集团就业,就业质量明显改善。该模式的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就业实习方式颇受企业欢迎,解决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卢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3]隋秀梅,刘宏伟,等.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9):118-119.
作者简介:
【关键词】实用型操作人才 数控专业 教学体系 实训时间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9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在对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数控专业前几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刚进入企业实践时,不会看图纸,不懂得量具工具的使用,不懂得尺寸控制,不懂得零件加工工艺,更不懂得数控程序编写;导致在加工工件时出现较多的次品、废品,造成材料的极大浪费,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也给个人的薪酬造成影响。这些学生不是被企业解聘,就是觉得自己在企业留不下去而主动离职。据此,笔者对毕业生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提高数控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下面从培养实用型操作人才的教学理念出发,对如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一些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中职生基础较差
目前,就读中职学校可以免考进入,这就导致了中职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这些学生当中有的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生”,有的是家庭管教不了的“托管生”或“自由生”等,他们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进入中职学校后,要在三年的时间内教会他们懂得做事做人,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且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并非易事,难度很大。
(二)教师教学观念未转变
从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和课堂教学方面的检查来看,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未能转变,仍延用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基础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导致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际脱节。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一味追究进度,结果进度上去了,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差,没有能适应教师的教学,学到的知识甚少,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目前我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全国统编的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如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出版的教材,书中的知识和内容基本上是面对全国的中职学校和职业群。而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同,职业群不同,作业方式不同,使用的机器设备也不同,如数控车床种类就有数十种,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学内容,不考虑当地的企业实际和职业群,不考虑当地主要使用的设备种类,教出来的学生将不能很快适应当地常用的机器设备,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很快被企业所淘汰。
(四)教学与实训时间分配不足
在实训教学方面,每周安排2节课的车间实训,在这2节课的时间里,除去必须要强调的纪律安全、操作工艺、注意事项等,实训的实际时间相对不足,许多工件还没有加工到一半,便已到下课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实训质量,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技能提高不快,就业后操作能力差。
(五)大班教学的影响
数控专业采用大班教学,由于学生人数众多,除了理论教学难以组织外,实训安排也难以做到一人一机。由于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设备不能满足大班教学的需要,出现4~5个学生(甚至更多学生)挤在同一台车床实训,每个学生单独动手操作时间较短,这是学生技能提高不快,操作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对策与改革措施
(一)加强励志成才的专业方向教育
根据学生的实际,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长效的爱心教育、励志成才教育和专业方向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求知欲,热忱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入学伊始,就要向每一位学生讲清楚数控专业的学习任务、学习课程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明确今后的就业范围、方向、职业、职业群,让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超有榜样,并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迎接挑战,实现量和质的转变。
(二)强化基础知识的补习
针对刚踏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文化知识差的特点,根据专业需要,对他们进行专项的基础知识的强化补习(时间不短于2个月),如在专业学习中必须用到的几何知识、三角函数、长度单位及换算等数学基础知识,补习的知识要与本专业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链接,形成一条有效的知识链,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通过补习,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克服厌学情绪。同时,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如教会学生如何找关键词、做笔记、总结等,做到耳听、眼看、口读、心记,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意总结和积累等。
(三)合理分配教学与实训时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教学与实训时间应按1:1比例设置,即每个学期,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学理论,一半的时间进行实训,且每次的实训时间不少于一个星期,并根据需要动态调整。随着实践、实训的时间增多,理论教学的时间则相应减少,为了弥补理论教学时间的不足,可以实施白天实训、晚上理论(即白天上实训课,晚上上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训齐头并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四)合理设置课程
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契合当地工厂、企业的需求条件,与企业的生产内容、生产设备、生产条件相吻合。由企业、学校共同设置课程、教材。设置课程前,派遣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中去,深入进行调研,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准确性、适用性,可自主开发教材、编写教材,共建教学资源库。目前我校结合本地的实际,自行编写了一些校本教材,如《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CAD)》《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数控机床操作实训》等。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自编的校本教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也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零对接,学生在看图纸、尺寸控制、零件加工工艺、数控车床等设备的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均有所提升。
(五)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工厂、企业的真正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种介质的立体教学,突显互动性,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推行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自主式等学习方式和方法,强化工作过程导向,充分运用仿真、模拟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并尽可能地采取直观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动手操作教学等,让学生亲临场境,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达到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得到、用得上、稳得住、出得去、干得了”,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六)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研究型的师资队伍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需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分期、分批、分层次派遣教师到工厂、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学习培训,每个学期不少于2个月。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的生产知识、管理经验、参与企业的产品加工和承包生产线,积累经验,为校内的教学提供依据和素材。力求要做到使每个教师都熟悉并精通数控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每个教师都能掌握数控专业所有设备的操作,并且都能指导学生所有设备的实训。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教师操作技能大赛,在大赛中赛风格、赛水平、赛技能、出成绩。加强对任课教师的考核、考查、跟踪、检查工作,指出他们的优点与不足,不断地提高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七)改善办学环境,增加数控设备数量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使学生能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毕业后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就应当把教学设备设施做强做大,不但要大量增加机床设备的数量,还要确保机床设备的质量,增加开机率,让更多的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都能掌握数控设备的操作知识、操作技能,学到一门真正的技术,都有一技之长,为学生日后赴企业工作提供保障。
(八)小班教学,分散实训
对于数控车床不多,实训场地不宽的中职学校,以小班教学(每班20~30人)为宜,采用小班教学,既有利于理论教学的有效组织,也有利于实训课的带教指导和分散实训,如可以安排一部分学生操作数控车床,另一部分学生操作数控铣床或操作加工中心,实现实训轮动。同时小班教学能有效地克服过去培训时的一窝蜂现象,大大减少了不安全因素,提高了课时利用率。实行学生小班教学后,学生人手一机的操作时间大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多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强,带来了就业质量的提高。
(九)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制度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新形势下,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重新定位,企业不仅对用人有较高的操作技能要求,而且对用人越来越看重素养和品位。为了适应企业对用人的要求,我们平时就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不但要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操作加工层面与产品设计和技术管理层面的沟通、协调能力,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学生评价制度,对学生实行全面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带动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如在实训阶段的评价可采用如下的百分制评分(见表1)。
(十)企业轮训实习
学生在中职学习的第三年,一般会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也是进入即将就业的准备阶段,此时企业将会对学生、对学校以及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评价,我们教出来的学生质量如何,能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此时已得到充分展示,也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最实在的手段。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如果学生之前没有过实践经验,在一个星期内要求其进行独立操作,很难做到,结果不是被企业淘汰,就是自行离职。所以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前必须先进行一次为期不少于3个月的企业轮训阶段,通过企业师傅与教师共同的传帮带,让学生进行真刀实枪的操作,要求学生明白加工出来的产品不只是作为一个考核的器件,而是面向市场、面向用户、面向千家万户的产品,加工产品的质量是非常严格的,来不得半点的丝亳偏差。通过企业轮训,缩短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的适应期。
我们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合理分配教学与实训时间、进行企业轮训等教学改革,虽然试行的时间不长,但从这两年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中发现,改革很有成效。大多数的毕业生在顶岗实习开始后的一周内,基本上都能进行独立操作,能懂得看图纸,能懂得量具工具的使用,能懂得尺寸控制,能懂得零件加工工艺,甚至部分学生能懂得数控程序编写,加工出来的产品次品和废品大大减少,给企业留下较好的印象。
总之,要在三年的时间内,把中职生培养成适应企业生产、操作熟练的数控操作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研究、改革和创新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中职生成长的路子,培养出数控专业实用型的操作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供需关系的理性思考[J].职业教育,2010(6)
[2]雷正光.职业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根本问题――培养目标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09(10)
关键词: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融合;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姬瑞海,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李存霞,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控制工程分院、高级工程师;;潘荣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六部委主办的国家级一类技能竞赛,从2004年开始,每2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四届,是国内的品牌竞赛之一,受到国内各级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的大力关注。
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设置职工组、教师组、高职组和中职组,每个组别均设置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3个项目。通过浙江省内选拔,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届都有选手参加,4届累计获得高职组12个冠军中的6个和2个第二名,2个教师组冠军。邵树峰老师2008年获得加工中心项目冠军,2009年又获得央视“互动空间———数空超人”桂冠;2011年,中国首次派队参加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盛国栋同学经过层层选拔,代表中国参加数控车项目竞赛并获得优胜奖。
多年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大批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其中一部分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高端技能人才,占据着重要的工作岗位。有的在企业管理岗位担任领导职务,有的在机械加工车间从事产品、工艺设计工作,有的能独立操作价值上百万的数控机床,有的在职业院校担任专业教师。岗位不同,却在相同的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工作成绩。朱佳龙同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2006年毕业后到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工作,5年多来,由一名数控机床的学徒工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的数控高端技能人才,现在是价值3000多万元进口大型数控机床的主操作手,“杭州市技术能手”、“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一枚枚奖章是其工作业绩的真实写照。每年临近毕业时,数控专业尤其是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成为省内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争抢的香饽饽,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9%以上。招聘企业反馈信息表明,学校培养的数控专业学生技术全面,不仅懂工艺、能编程、操作熟练,而且职业素养高,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短时间磨练培养就能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端骨干技能人才。
通过分析和总结,上述成绩的取得无不得益于“教、学、做、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数控高端技能人才
1.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定义。
关于高技能人才的概念,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各有见解,至今尚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但是,诸观点都强调了高技能人才的共同特征,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备;精熟的操作技能和超强的创新能力;层次多样性和贡献多元化等[1]。由此,笔者认为,数控高端技能人才是在机械加工生产一线,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具备精湛操作技能[2],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多种问题,具有较强工作适应性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创新技能型人才[3]。
2.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
根据数控加工相关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梳理出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加工操作和机床维护三个方面。由于在实际中,三个方面的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交错,不能分得清楚,所以这里只是把重要的知识列举出来(见表1)。
3.数控高端技能人才最重要的工作能力。
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应有的工作能力有很多,通过分析比较,最重要的8项工作能力如表2所示。
二、“教、学、做、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内涵。
以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项目型课题为驱动,以做中教、做中学一体化教学为基本教学方法,以校内技能文化节和各级竞赛为平台,“教、学、做、赛融合”培养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如图1所示。
2.教。
“教”是指教学,是以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所实施的教学活动。
(1)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校为发起单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地方72家大型骨干企业和培训机构,构建以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为牵头单位的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4],实施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深度产学研合作机制。利用职业培训联盟平台,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与企业共同制订“双重角色、任务引领、阶梯渐进”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此方案的特点就是将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都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注重技能、知识够用,并由浅入深、由基本技能到专项技能、再到综合技能,阶梯渐进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员工双重角色,强化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注重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2)构建与企业岗位接轨的课程标准。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探索并实施“1+1”课程建设模式,即由学校一方和企业一方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优化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协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专业教材和教学资源;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注重过程考核,重视职业素养,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多举措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建立、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坚持实施“高层次人才梯队”工程、“双师素质”工程、兼职教师资源库工程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工程;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吸纳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破格招聘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获得者留校任教,打造冠军实训指导教师团队;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4)创新进行教学设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技能培养,知识够用为度,实践与理论课时按1∶1比例设置。传统的教学设计已严重不相适应,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人才培养,创新实施“课程周”、“三班制”、“6S管理”,确保学生在实训期间做到“一人一机一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实际和社会发展情况,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积极尝试并推行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和“CMM情景”教学法。“一体化”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专业课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要求教师同时取得数控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具有“双师型”素质;第二是教室与实训室一体,要求实训室既能进行实践教学,又能进行理论教学;第三是教材与实训指导书一体,要求理论够用为度,实训指导简单、清晰、明了。“CMM情景”是客户会见机械师(CustomerMeetsMachinist)并签订加工技术合同的情境,“CMM情景”教学法就是在数控加工实训过程中,以教师扮演客户,以学生扮演机械师;教师向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产品图纸和技术要求,并签订加工技术合同;学生加工完成后,教师以加工技术合同为依据,视产品质量情况和学生实训过程的整体表现,进行实训成绩评定。“CMM情景”教学法突出加强学生质量意识、职业素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学。
“学”就是指学习,包括在校期间全部有组织的活动,但与传统的学习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网络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开展网络教学与答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
(2)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可以自主选择参赛项目和学习内容。校内实训基地实施开放性运行机制和“超市式”管理;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出由系列“技能模块”、“知识模块”等组成的“学习包”;也可以根据学生要求,量身定制培训内容[4]。学校经常性开展不同内容的“第二课堂”,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建不同形式的兴趣小组,专业教师适时培训和指导,全方位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做。
“做”的含义是做事情,这里泛指在校期间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主要指校内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1)政校共建实训基地,开放、共享,各取所需。2006年,地方政府和学校合作共建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现已成为国家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4]。先进的设备仪器、开放式的运行机制、“超市式”的管理和包容多工种的“学习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2)实践形式丰富,注重提高质量。校内实训、技能竞赛、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使学生实践变得丰富多彩;“一人一机一岗”、“CMM情景”教学法、“课程周”则使学生实践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做中教,使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味并保证教学质量。
(3)课内课外相结合,以人为本促发展。教学计划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个人兴趣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学校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5.赛。
“赛”的含义是竞赛,这里泛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国家级的竞赛例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等;世界级的竞赛例如世界技能大赛、机器人竞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成才在国内职业教育界已形成共识,并得以蓬勃开展。据统计,近两年全校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项达471人次,获得的国家级竞赛奖项133人次;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桂冠、勇夺CCTV互动空间数空超人、赢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一连串骄人成绩的取得在全国无以比肩,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教、学、做、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
(1)搭建竞技平台,实施“五个对接”。从2008年开始,学校搭建竞技平台,每年都举办以技能竞赛为主要活动的技能文化节;竞赛项目和内容涵盖所有专业,竞赛形式多样,70%以上的学生参与其中,已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学生活动项目。竞赛项目的设置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注重与企业工作岗位(群)、职业资格标准、专业课程、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五个对接,校企合办、企业赞助、企业冠名等已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2)营造“竞技、精技、乐技”文化氛围,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结合学校技能文化节和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学校还经常性开展技能竞赛冠军宣讲会、技能大讲坛、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活动,技能促进就业、技能改变人生已植于学生心中。
(3)完善竞赛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实施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学分顶替,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性
多年来,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总结提炼出“教、学、做、赛融合”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深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我们认为这是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的细化和扩展,具有融合性、循环性、自检性、适应性等多项特性。
1.融合性。
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初期、或对于初级工的培训,教、学、做、赛循序渐进,具有顺序性;随着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提高,顺序性逐渐淡化,融合性逐渐加强。融合性是与顺序性相反的一种特性,强调教、学、做、赛各个环节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或缺,有目标、有反馈,相互作用。
2.循环性。
教、学、做、赛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一个车轮,每循环一次,就前进一段距离,操作技能就提高一个档次。循环性从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选手上可以明显看出,从校内选拔、到省内选拔、最后参加国赛,每晋级一次,技能水平都会有质的提升。
3.自检性。
如果说教、学、做三个环节是反映人才培养的过程,那么通过赛的环节,一般就能检测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技能竞赛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实际生产过程,综合考核的结果,直接明了地说明选手技能水平的高低,具有明显的反馈特征。自检性便于我们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并最终解决问题。
4.适应性。
“教、学、做、赛融合”不仅适应于数控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而且适应于其他类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适应于工程类,也适应于服务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四、结语
(1)数控高端技能人才是在机械加工生产一线,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具备精湛操作技能,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多种问题,具有较强工作适应性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创新技能型人才,在当前国内企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项目课题;数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89-1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之”、“乐之”才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学为乐,学有所成。在教育体制、成材观念的双重因素作用下,技工院校的生源一般都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强输硬灌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无奈、被动地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任务,所以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改变现状,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颖的项目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要想引入兴趣因素,培养实用的数控技能人才应了解如下几点:
一、兴趣作用
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自主探究,去获得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并创造性地完成项目任务。它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没有兴趣,在接收知识时便会产生心理障碍、干扰和抵制。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潮中,我们教师应把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放在首位,改变传统教师主体教学模式,设计新颖项目课题,让学生对数控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以项目为载体,兴趣为主线,通过分析引导、任务分解、知识探求、汇报总结四个环节的实施,使学生自觉集中注意力,主动地思考、分析、探索、理解问题,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兴趣取向
我们的学生由于中考的自然分类,兴趣取向有共同的特点,对学习以外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如看口袋小说、玩网络游戏、参加体育活动等,连上课、自习的时间都不放过,很感兴趣,简直着了魔、入了谜,弄得神魂颠倒,影响了学业,这是不良兴趣。我们老师一般都会收缴,斥责了事。在这种兴趣取向下,如果教师仍然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无奈的参与,即便老师有渊博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设计、先进的电教技术,如不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于首要位置,学习自主性得不到激发,效果仍然无法改观。我们应该变通处理方式和学生贴心交流,讨论兴趣取向的意义,让他们知道着迷小说,游戏人生对自己职业的未来没有任何帮助,如果正确引导,合理激发,迎合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兴趣点,设计新颖的项目课题,通过课题的实施来实现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双提高。
三、兴趣起源
1.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学生专业兴趣的起源。我们应该不断地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业务素质,教学认真负责、管理一丝不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如果不求上进,工作马虎,势必造成学生反感。
2.其次,热爱、关心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兴趣起源的重要基础。紧张的师生关系,会让排斥的心理扼杀好奇的天性。
3.“收获成功”是激发兴趣的源泉。课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可完成性强。学生非常需要这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快乐,一种从学习中收获的幸福,能为他建立学习的信心,鼓励他继续解决难题,不断成长。如果总是碰上无法完成的难题,在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下,相信很难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四、兴趣浓度
兴趣的浓度决定了学业的好坏,项目课题难易程度的设计必须考虑学习主体的个性认知特点。太抽象的知识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太直白的内容轻易得出结论会使兴趣逐步消失。因此,如何增强和保持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成为我们教师不懈追求、探索的课题。
我们数控加工专业通过设计难易适中、造型迥异、功能齐备的项目课题,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跃跃欲试,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在这种积极活跃的气氛下,项目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下得到逐步实施,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数控产业的支撑,我们技工教育应迎合契机,为区域经济的腾飞配套数控高技能人才,发展自己的技工教育事业。
教师在培养中切记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兴趣点。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请每一位同行都记住,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控专业 校企对接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文件《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指出: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笔者有以下想法。
一、强化三个模式
1.以行业龙头为依托,构建多维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数控专业认真贯彻16号文,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按照学院“给我三年时间,还你一个有教养、有本领的孩子”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我院“校企合作办学,主动服务社会”的优势,以行业龙头“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为依托,深度融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道路。数控专业作为广州市示范性专业,学院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及广东省数控行业发展动态,积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以行业龙头为依托,深度融合,构建多维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3年的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既能编程,又能熟练操作的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使其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充分发挥示范性作用,带动我院其他专业共同发展。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企业专家担任数控专业的客座教授,参与数控技术主要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专家结合企业和行业的实际情况给数控专业提出了科学的建议,使人才培养标准更符合市场的要求。该公司的企业专家定期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用人的一些要求,学生提前接触了企业文化。数控专业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实现深度合作的同时也与其他知名企业合作,如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广州井和机械加工有限公司等企业。数控专业继续与这些知名企业合作,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进一步加大合作深度,实现全方位合作。
2.强化校内工学结合模式。
以生产带动实训,按照“工厂化”模式,模拟企业运作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校内实习模拟企业运作方式,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按企业体制设置相关部门,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企业运转方式,就能感受企业的生产、管理,并参照企业的考核标准或由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岗位意识、安全意识、团队精神、操作技能、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并将考评结果记入学生的学习档案,使“校内工学结合”出实效,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企业运转方式,就能感受企业的生产、管理。聘请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及其他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数控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并指导教学。他们与数控专业教师组成“专项工作组”,挑选企业的典型项目和典型产品,将其引入教学环节,以企业实际项目和实际产品制造为内容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数控专业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要求,即“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要点,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赠送了数控专业的广州数控系统和机床的主要配件,由双方共建实训室,与企业共同安排实训任务,利用企业技术的前沿性和专业技能的适用性,让学生实际感受企业工作生产的氛围,强化学生的企业经历培养。
3.把企业一线的实际生产过程搬到课堂,以转变培养模式。
数控专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与企业一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把企业的一些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发出来,同时学校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应用于企业,让专业建立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了全体数控专业教师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再学习,消除了时空限制,同时使教学资源应用于校企双方,破解校企合作的时空障碍。
二、构建三个体系
1.校企双方共同构建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标准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建立与职业岗位标准相符合,与职业技能取证相衔接,与生产性实践相对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对职业岗位指向明确的核心课程包和集教材、教学课件、实训项目、课程指导等内容的立体化课程教学包和教学资源库。通过聘请名家、培养骨干、增加兼职等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其适应课程体系的要求。同时,按照技能培养的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地点要求纳入课程标准。
2.把企业一线生产情况融入校内教学资源体系
目前数控专业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来源于网络,第二来源于数控专业老师自己开发的教学资源,但这两种来源实质上仍然是高校老师基于课堂教学开发出来的,没有企业人员参与的痕迹,因此这是脱离企业生产实际的。数控专业当务之急是让企业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并且把企业一线生产情况融入教学资源,数控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数控技术专业典型零件的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创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教学。
数控专业同时与企业合作将实际工作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聘请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一线技术人员来校上课,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数控专业积极推行过程性评价,对教学考核方法进行改革,部分技能课程实现对学生的最终成果,如作品、产品等进行考核。
3.推行校企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推行校企对接育人模式必须打破学校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建立突出能力、全程评价、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将企业一线生产管理机制纳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将人才评价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更加有效的结合。要将能力训练、知识学习、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校企参与,体现人才评价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开放性的学生评价体系应成为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Z].教职成,2011(11).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41-03
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启动了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于2011年被确定为试点专业,对口中职学校为江门新会机电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同年4月,我院启动了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先后多次走访对口中职学校,并着手制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转段考核方案和课程标准。在与中职学校交流研讨中,我们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笔者作为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具体谈谈我们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认识和开展这项工作遇到的问题。
一、 与中职学校达成共识
(一)中高职衔接是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现实需要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中职学校和学生家长是比较看重三二分段这种培养模式的。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目前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初中生不能升入高中而只能选择中职教育,而且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也有很多人渴望能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刚好为这些学生提供了获得正规高职教育的平台和机会。中职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三二分段这种培养方式吸引初中学生就读,另一方面也增加与高职学校交流合作的机会,改进提升教学。
(二)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职业教育在历经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在教育体制上日渐成熟,自成体系,并发展为两个不同定位的教育层次,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但是,目前这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既然同属职业教育领域,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就应该在招生、教学、考核等方面打通,力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职业技能等方面实现有机衔接,这样才能促进中高职教育明晰定位、共享资源,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有利于构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过去的十几年,各中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数控技术方面技能型人才,但是操作层面的偏多。广东省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高技能人才紧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急需大量先进制造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开展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培养更多能够胜任数控编程、多轴加工和数控设备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二、 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各对口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中高职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双方都可以达成共识,即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针对文化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习对象,培养其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针对有一定专业认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对象,培养其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但是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各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专业教学计划差异较大。由于各中职学校教学缺少统一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存在较大差异,致使高职院校很难在高职阶段实现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培养出统一规格的高职毕业生。
(二)中高职学校教学计划存在重复、断层和脱节现象
由于中高职学校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的平台,互不干涉,互不联系。因此,中高职学校同类专业之间教学计划势必存在重复、断层和脱节现象。
比较我院与对口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一方面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大量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中职阶段没开设或者讲授不够的现象。按理说,中高职学校相同相近专业,专业基础课程重复开设是正常的,这样中职学生入读高职就可以直接学习专业课程,减少学制。专业课程有重复也是允许的,但是学习要求、讲授内容与深度应有所不同。但实际情况中高职学校课程设置时并没有考虑两个阶段的衔接、递进关系,高职阶段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包含了中职讲授的内容。如果中职学生入读高职,直接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对中职毕业生来说是新开设课程,但往往中职学校又没有开设先修课程,直接上课学生会听不懂,中职和高职的教学内容出现断层和脱节。
(三)三二分段中职阶段人才培养遇到较多问题
由于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存在政策不配套、操作不明确、中职学校不支持不配合等问题,致使目前的三二分段人才培养面临很多的困惑和难题。
问题一:三二分段中职阶段如何组织教学。对口中职学校招生时就提出疑问:我们是否需要在招生时就要求学生,明确报考志愿为三二分段试点班,以便一开始就按照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我们研究了上级相关文件,并没有明确的说法。经对文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该在招生时就明确学生的三二分段培养属性,并在入学时独立成班,在中职阶段始终按照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有的中职学校采纳了我们的建议;但也有的提出这样的观点,即三年中学生的思想会有很大的变化,开始想升学的可能后来会放弃,开始不想升学的后来会想参加转段考核,因此不应该过早分班,而是在转段考核时面向所有学生,让所有学习优秀的学生都有机会入读高职院校。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也有道理,允许他们采取先普遍培养再重点选拔的方法。
问题二:对口中职学校不配合怎么办。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是分阶段由中高职两类学校合作共同完成的,两类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是并列关系,还是主辅关系,是需要明确的,这样才有利于开展工作。按照省厅文件精神,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应该是以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协作,充分沟通相互合作方式开展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少上级的协调指导,相关文件对各自的权利职责也缺少清晰说明界定,给中高职衔接实施带来难度。中职学校如果因为办学条件受限或者影响自身利益等原因而不按照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或者不严格执行,高职院校只能协商解决。在这一阶段,中高职学校需要沟通协调的事情很多,关于入学阶段的分班教学问题、关于教学组织管理问题、关于转段考核问题、关于转段考核之后教学管理问题等等,都需要高职学校会同中职学校反复沟通解决。
问题三:转段考核之后对被录取学生如何实施教学和管理。省厅文件要求,转段考核统一在第四学期进行,转段考核之后,被录取的学生还要继续留在中职学校完成后两个学期的学习任务。一方面,这些被录取的学生由于没有了就业的压力,很可能在后面的学习中变得懈怠;另一方面,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后两个学期都进入顶岗实习,在整整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一些被录取的学生很可能由于失去学校学习氛围而选择就业。
(四)三二分段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以高中毕业生为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针对高中起点的学习对象,这样的培养方案特点是:公共基础课起点高,专业基础课起点低,专业课理论性强。如果中职毕业生入读高职院校直接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然是不适合的。中职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但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较强,理论学习能力较弱。面向中职学校招生,还要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因材施教,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调整培养计划。既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
三、 建议与对策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问题和困难在所难免,我们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建议,供开展这项工作的中高职学校参考和借鉴。
(一)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中高职协调发展和系统培养的教育理念
通过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解决各中职学校教学差异的问题。高职院校联合中职学校制定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各中职学校对三二分段教学班按照一体化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这样可以保证入读高职的学生规格和起点大致相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体现中高职两个阶段课程设置、技能培养方面的衔接关系、互补关系及提升关系,这样才可以保证高职阶段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还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对中高职阶段不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规定和对相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进行区分,从而体现中高职两个阶段教学内容上的衔接、递进和提升关系,避免了以前两类学校之间同类专业教学内容的重复、断层和脱节现象,体现中高职协调发展和系统培养的教育理念。
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要尽可能考虑中职学校目前的办学特点和办学条件,尤其在中高职衔接初级阶段更应该遵循循序渐进、逐渐规范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对口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历史沿革,使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先进性、引领性,切不可不顾及中职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一味追求高标准高要求,致使中职学校无法操作很难实现而产生抗拒,从而失去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原本的意义和作用。
(二)适当扩大试点范围,保证三二分段生源和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正常开展
数控技术专业良好的就业形势,促使很多中职毕业生选择了就业而不是升学,致使三二分段高职阶段面临学生流失严重,办学不景气的风险;而很多非对口中职学校有升学意向的学生却没有机会入读高职院校。因此,建议适当扩大中高职衔接试点范围,将办学条件较好的其它中职学校也纳入三二分段自主招生范畴,从而保证三二分段生源和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正常开展。
(三)建议采取提早分班,动态管理的教学组织方式
对于三二分段中职阶段的教学组织,有的采取提早分班,动态管理的教学组织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符合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初衷,又是可行有效的。这种做法就是,中职阶段新生入学由中高职学校共同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宣传教育,使学生了解这种培养的目的和方式,结合报名志愿与中考成绩按一定比例选拔,独立成班。该班即为三二分段实验班,该班按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该实验班可以实施动态化管理,即每学期考试之后实行末位淘汰,并吸收其他班级优秀的学生加入。这样对实验班学生及以外的学生都会形成压力和激励。
(四)创新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
学校对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如发挥中职生具备专业基础动手能力强的优势,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开展个性化培养、订单式培养,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和教材,专业主干课程尽可能采用课程设计、项目训练的方式,引进项目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项目训练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抽象思维的能力。鼓励中职生多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数控技能大赛,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
(五)教育主管部门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好协调与指导工作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必然存在相关政策不配套不明晰甚至是不合理的现象,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完善改进相关政策文件,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同时,由于中高职衔接工作牵扯到中高职各个学校,很多工作需要高职学校与对口中职学校共同协商、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当两者之间出现问题和矛盾时,势必需要一个有权威的第三者即上级主管部门来出面协调和指导。比如,高职院校牵头制定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不打算按方案实施教学;或者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于超前,中职学校按照目前的办学条件很难实施等等,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曾仙乐.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