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南极洲面积范文

南极洲面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南极洲面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南极洲面积范文

Q:受损的发质应该选择怎样的产品?

A:知道头发为什么会受损吗?“我天生发质不好”“我经常染烫”……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表面受损原因,其实发质受损的真正原因是流失了维持发丝内部强健的关键物质――天然胶合质。所以一定要选择还原秀发流失的天然胶合质的洗护产品。

Q:发膜应该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

A:使用完洗发霜后,先用毛巾擦拭头发上过多的水分。再将两个1元钱币大小的用量,涂抹于发丝中段至发梢部位。只需在头发上停留3~5分钟即可冲洗。另外,秀发受损都是在发丝中段与发梢,所以涂抹时要尽量避免碰到头皮及发根部位,以免头皮过油。

冬季的发型打造总是层出不穷,但是在气温下降的同时。你的秀发也将面临各种灾难!头发的静电困扰、干枯毛糙、易断分叉在这个季节是最为突出的!我们的头发中含有大约15%的水分,但如果低于10%,头发就会干燥,呈现出种种静电的现象。头发最主要的组成是蛋白质、纤维。纤维与纤维束之间,有一些间隙,间隙内布满了会吸收水分的天然保湿因子。头发内的保湿因子越多,头发水分越充足,头发便越柔软,越有光泽。

头发之所以会产生静电,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由环境的干燥、寒冷不洁的空气、衣服与头发的摩擦造成的。而内部原因就是头发缺水所导致的,当然头发缺水一方面是发质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外界环境所致。下面美发专家就针对冬季头发脆弱干燥的问题,告诉广大的姐妹们如何在短短4周内来有效预防解决这些恼人的问题。

第1周 美发沙龙是必去的!

开始自己护理头发之前,最基本的步骤就是先去一次美发沙龙,摆脱那些受损的发梢。为什么要把经常修剪分叉发梢放在首位呢?因为任何其他的方法都无法隐藏分叉问题。同样的,如果你不去理会那些分叉的发梢,时间拖得越久分叉就越会向发根处移动,损坏其余的头发。

第二步,在沙龙预订一个集中护理来修复损伤的发丝,恢复原本的光泽柔亮。集中的护理可以帮助加速发丝纤维的自我修复,让头发远离毛糙和脆弱。

期望目标:头发更加顺滑柔软。

第2周 给自己的头发一个假期!

过多的烫染造型会让头发不堪重负,毛糙和发芯的伤害也会让头发起静电,所以给你的头发一个假期,远离热烫和电吹风。烫发过勤会使发丝的角质细胞受损,而且得不到修复,使发丝干枯缺乏弹性,甚至分叉和折断。烫发以半年一次为宜,选择直径略大的卷器,烫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另外,头发所含的水分若降低至10%以下,发丝就会变得粗糙、分叉,所以最好让头发自然晾干;如果一定要用电吹风的话,记得要调到冷风的那档再使用,吹的时候不要贴着头皮,时间也不宜过长。

每周使用两到三次的发丝修复护理产品,深层渗透发丝、重新补足损失的营养,使头发恢复弹力。

期望目标:发丝更强壮,不会轻易折断。

弟3周 持续给予头发充足营养

经过两周的修复,你的头发肯定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健康的状态了。但是不要掉以轻心,仍然要持续给予头发所需要的营养。除了每周使用一次发膜,还可以尝试一些乳清类护理产品。夜晚睡觉的时间当然不能浪费啦,具有彻夜修复功能的修复精华产品可以使头发重新焕发活力。

期望目标:经过3步的护理,发丝看起来亮泽光滑。

第4周 冬天也要防晒!

第2篇:南极洲面积范文

1、南极洲是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四周环绕着南冰洋,外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土地面积约有1400万平方公里,位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之后,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冰盖厚度平均达到1、6千米,冰盖覆盖下的是高原和山地,海拔达到2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纬度和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洲;

2、南极洲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查人员和捕鲸队,南极洲最具特色的是没有土著居民,也没有发现任何古人类活动的痕迹,直到现在,南极洲没有工厂、农田,靠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类无法在南极生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南极洲面积范文

2、非洲:面积约3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

3、北美洲:面积约2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4、南美洲:面积约18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

5、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总面积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

6、欧洲:面积约1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

7、大洋州:面积约9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

8、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

9、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南北长大约1.5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为2800千米。

10、印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第4篇:南极洲面积范文

1、七大洲有亚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在世界七大洲中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它的名字也最为古老。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南极洲,因该大陆处在地球的最南端南极点的周围,因此而得名。北美洲和南美洲合并美洲,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洲”,意译则为“西方日落之地”。大洋洲,意即“大洋中的陆地”。一般指太平洋的多数岛屿。

2、四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520年,麦哲伦在环球航行途中,进入一个海峡,惊涛骇浪,走出峡谷时风平浪静,于是称这个水域为太平洋,而后被全世界承认。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统一定名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水域为大西洋。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向东寻找印度大陆,将所经过的洋面称为印度洋。北冰洋位于北极,洋面终年冰封,故得名北冰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南极洲面积范文

冰川的形成和消失,主要受地球大气层的温度控制。而大气层的温度,又主要由阳光强度和大气层保温强度共同制约。若阳光强度基本不变的话,大气温度主要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越高,气温越高:反之,则气温越低。

但是,北极和南极,受共同的大气温室气体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北极冰川的消失,南极冰川的扩大呢?或者说,在同样的温室气体和同样的大气层及同样的阳光强度作用下,为什么会形成南极和北极的冰川的交替出现呢?

这可能主要与冰川形成时冰川距极心的距离有关,也与冰川形成时位于陆地还是海洋有关――正因为南极是南极大陆,而北极是北冰洋。为什么北极的冰川绝大部分位于并不在北极中心的格陵兰岛上呢?也是因为格陵兰岛是大块的陆地,而其他部分都是海洋。我们再看南极冰川,目前大家一致公认,东南极的冰川不但没有减少,甚至可能还在增加;但西南极,特别是南极半岛,冰川正迅速消融。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东南极大部分为陆地,而西南极则大部分为海洋。那为什么纬度低的东南极冰川不易消融,而纬度较高的西南极冰架反而迅速消融呢?这是因为东南极是陆地,就算纬度稍低,冰川也不易消融,而西南极的冰架位于海洋之上,易于消融。这说明,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时(或其他的原因造成冰川形成时),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位于高纬度区域;第二,冰川必须位于陆地之上。也就是说,除非有像新元古宙及石炭二叠纪时那样的极冷环境,一般情况下,极地冰川只能形成在大块陆地或大陆上,海洋上无法形成大冰川。

因为海洋上无法形成大冰川,所以,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下降等因素造成地球温度下降时,若两极均是大陆,就可能形成双极冰川;当一极是陆地一极是海洋时,就形成单极冰川;当两极都是海洋时,就不形成冰川。两极都是海洋时,并不是永远不形成冰川。当温室气候继续减少,温度继续下降,两极结冰面积也随之逐渐扩大,最终抵达陆地时,阻断了海洋的水平对流或海水的水平对流时,就有可能形成巨大冰川,如新元古宙和石炭二叠纪时的巨大冰川。所以,两极都是海洋时,除非地球温度极低,一般不形成冰川。但是,若冰川一旦形成,那肯定是巨大冰川。

大陆在漂移,这是魏格纳已经证明了的结论,也已得到地学界的公认。大陆漂移,有东西向漂移,也有南北向漂移。当大陆南北漂移时,就可能改变大陆的纬度。有的大陆可能从高纬度区域移出,有的大陆可能从低纬度进入高纬度区域。

当地球温度下降时,若极区某一大陆块上已经形成冰川(假设地球温度不变或变化不大),当已形成冰川的大陆始终保持在极区,或形成后向极心漂移,则这样的冰川就不容易消融,保存的时间就比较长;或甚至会有所扩大。若极区某一大陆块上已经形成冰川,假设地球温度不变或变化不大,当其逐渐漂离极区时,它上面的冰川就可能逐渐消融。若当地球温度下降时,某一大陆块原本没有冰川或冰川很少,当其逐渐漂移入极地区域,它上面就会逐渐形成冰川。如中始新世末期,由于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地球开始降温,始新世末期,随着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之间的洋中脊扩张,塔斯马尼亚海道的开启将南极洲推向极区。可能就是这个原因,造成了始新世末期第一次南极大规模冰盖的形成。

始新世末期地球降温南极冰川开始形成时,及中新世中期南极地区形成大冰川时,可能北极位于海洋之中(北太平洋),所以,虽然同样的温度条件,仅能在南极形成巨大的冰川。后来,由于大陆漂移,北极点进入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区,当再一次温度下降至足够低时(晚中新世),在北极地区形成冰川。第四纪大冰期时,冰川扩展现象几乎都发生在北半球,南半球所占比重不足3%。所以,北极冰川规模远大于南极地区(因南极大陆远小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

冰川的形成和消融除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或其他影响冰川形成的因素影响之外,本身还有一个正反馈作用在加速冰川的形成和消融。因为冰川只能形成于大陆上,所以,当某一冰川下是海洋时(即为冰架),这种冰川因海水的水平对流作用,就容易消融。当冰川形成时,大量的海水转移至极地大冰川上,海平面下降。由于海平面下降,原来的冰架因海平面下降,而变成了稳定的冰川,这就减少了冰川的消融,增加了冰川的稳定性,甚至有可能使冰川增加。这样,冰川越大则越稳定,冰川增加得就越快。反之亦然,当冰川消融时,大量海水从冰川转移至海洋,海平面上升。由于海平面上升,原来本是稳定的冰川,因下部被海水浸泡,变成不太稳定的冰架。不太稳定的冰架的形成,又加速了冰川的消融。

第6篇:南极洲面积范文

Q = 《旅伴》

A = 郝晓光

Q:能否先讲一下全国通用的传统世界地图是怎么来的?

A: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教,他带了一张当时西方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利玛窦把地图给了肇庆知府王泮,因为在地图上中国只是在东方一个角落,两个人就一起把太平洋调到了画面的中间,这样看上去就是以中国为中心了。后来,他们把地图翻译成中文,叫《山海舆地全图》。到现在,中国用了这张地图400年,几乎没改过。

Q:这张地图有什么错误吗?为什么要重绘新地图?

A:球体不能完全展开变成平面,世界地图要打开,展示局部,必然会产生变形,这是不可避免的。算是错误,也算有些误差,有时候会造成人们的错觉。比如,南极洲的实际面积比澳大利亚大1.8倍,但在传统世界地图上,看上去南极洲的面积却比澳大利亚大3.8倍,这个变化是要命的,是错误,但这么多年,也没人提意见;在传统地图上,也看不到南极洲全貌,只能看到被拉伸的白色图片,真实的南极洲躺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怀抱里,像一只正在开屏的孔雀。

Q:这张地图被重视是在一次科学会议上,能具体讲讲那次经历吗?

A:2006年,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公布了“北斗二代”卫星的覆盖范围。“北斗二代”可以观测、防御外国发射出来的远程导弹,但它还不能覆盖全球。当时,国家决定卫星除了要覆盖本土以外,还要向东延伸到太平洋地区。因为考虑到“中美军事较量”,而大家依据东西半球版的地图,普遍认为中国和美国隔着一个太平洋,所以覆盖范围延伸到太平洋,但人们忽略了北冰洋的作用。在地球仪上看,从北京到纽约还可以穿越北冰洋,而且这样的距离比穿越太平洋短8000公里。覆盖范围也应该向北延伸,而不只是向东,这一点没人注意到,但通过竖版地图就能展示清楚。因为竖版地图是沿着纬线横向切割开绘制出来的,相当于把南极或者北极放在中心,这个距离的差距非常明显。

Q:你怎么想到以横向切割的方式来表现世界地图?

A:切苹果的时候突然有了想法。大家切苹果都是竖着切,谁也不横着切,竖着切你会发现苹果核是一个蝴蝶状,如果横切,五角星就马上蹦出来,这个就很有意思。为什么大家都竖切苹果不横切呢?没有人拦着你横切啊,你父亲看你爷爷这么切,他也就算了,那么你看你父亲这么切,那将来你儿子又看你这么切,也没有人说,它就是一种传承。当然,也没有人说竖切有什么坏处,它也没什么坏处,只是你没想到这件事。同样,我们之前看到的地图都是沿着经线纵向切割而成的,为什么不可以沿着纬线横向切割地球呢?

Q:但是地球横向有无数条纬线,怎么选该切割哪一条呢?

A:对啊。你不能切完了,非洲成两半了,虽然能制图,但想研究非洲整体地形的人不会买的,那么最好就是不切割大陆,这是第一个原则。另外,地图是体现时区的,15°一个时区,时区也要表达完整,你不能左边半拉儿、右边半拉儿,那也挺难受,也就是说切割线还得是15°的倍数。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经线,全世界只有两根,东经180°在太平洋上,西经30°在大西洋上,传统地图就是根据这两条经线切割的。我就一点点地找,一个个试,万一找不到也没办法,最后还是让我找到了,有且只有两条纬线同时符合这两个的条件。根据这两条纬线,我绘制了两张世界地图“南半球版”和“北半球版”,现在国家南极科考就是用我们的地图。

Q:你觉得最值得自豪的是绘制出这张地图?

A:不仅于此。之前的两张传统世界地图,我叫它们“东半球版”和“西半球版”,我把绘成的南北半球版当做是对以上两张图的补充,东、西、南、北四张图加起来,叫《系列世界地图》,这才能表现一个多方位全面世界。

我们的创意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在世界观上,我们给出了另一半。你过去只有东、西,现在给了你南、北,加在一起成了“东西南北”。举个例子,一个人过去是个瘸子,只有左腿,我现在给他安一条右腿,表面上说我补充了一半,其实那不只是补充了一半,他从一条腿的人变成两条腿了。很多事情,一条腿的人是不能做的,两条腿的人就能做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贡献是,一方面我们补充了一半,另一方面使之成为了一个整体,它发挥了一个整体作用,一加一大于二了。

Q:地图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它有什么实际作用?

A:它可以纠正我们的错误。2009年,央视跟踪报道了第26次南极科考,有一个画面演示了考察船的航行路线,我看到了,吃了一惊。它的航线标注出来是一个8字。截屏之后,我就研究这个航线。我们实际上是环南极洲航行,航线要围绕着南极洲,就是要把它包住,但央视的航线图把南极洲搁外头了,而且航线应该是环形,但它显示的是一个8字,真正的航行没有出现8字,没有交叉,因为交叉就是要通过同一个点,环形就相当于封闭的,每个点都是只通过一次。这样的差错是由于传统的世界地图不能表现出南极洲的全貌,做简单的地点连线,的确是个8字。但其实不是。我就在《系列世界地图》南半球版中,画出了正确的航线。

当然我并不是说央视如何错,我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我们传统世界地图的影响是多么大。你看,它在潜移默化中,还在影响着媒体朋友。我们新编的世界地图就可以让人很清晰地看明白这个航线。

Q:为什么你说“有什么样的地图,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A:地图学中的经向和纬向,就像数学中的Y轴和X轴,都是“正交”的。我们重绘的世界地图,采用了两种相互垂直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世界。在绘制的具体过程中,哲学的作用是“经”与“纬”的对立统一。说它对立,是因为“经向”和“纬向”相互“垂直”,是两个“对立”的视角;说它统一,是因为只有“经向”或只有“纬向”都是不全面的。当“双经双纬”在一起,世界地图才是完整的,看地图的人才能有完整的“世界观”。

而这四版世界地图对于读者观察世界也各有作用。比如,西半球版(美洲版)适用于时区研究、东半球版(亚太版)适用于航海、南半球版适用于南极科考、北半球版适用于航空。

Q:从开始绘制到通过核审,再到正式出版,过了15年,觉得漫长吗?

第7篇:南极洲面积范文

1.南极荒漠

面积:1380万平方千米

虽然南极洲被冰雪所覆盖,但是单从降水量来看,南极大陆却是最干燥的大陆。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50毫米,内陆地区更是只有沿海的1/10,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差不多。南极大陆还是最荒凉的大陆,动植物种类极其稀少。所以南极洲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荒漠。

2.撒哈拉沙漠

面积:910万平方千米

覆盖了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荒漠以及最大的沙漠。其地貌类型多样,遍布沙丘、沙海和沙滩。除面积最为广阔的沙漠外,还有石漠、砾漠等。这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3.北极荒漠

面积:260万平方千米

在北极圈内环绕北冰洋的陆地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存在永久冻土层。植物的根无法向下伸展,所以树木无法生长,主要植被为苔藓,北极苔原因此而得名。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

4.阿拉伯半岛沙漠

面积:233万平方千米

覆盖了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区域的多片沙漠被统称为阿拉伯半岛沙漠,为世界第二大沙漠。位于东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西北部的内夫得沙漠和东面的代赫纳沙漠几乎形成了一个包围圈。这里气候十分干燥且日夜温差极大。

5.戈壁荒漠

面积:130万平方千米

戈壁为蒙古语的音译,指地表布满砾石、石块的荒漠。戈壁是亚洲最大的荒漠,跨越了蒙古和中国的广袤大地。

6.卡拉哈里沙漠

面积:90万平方千米

该沙漠位于非洲南部内陆的一个盆地中,几乎占据了博茨瓦纳全部、纳米比亚东部及南非的北部部分地区。这里有着世界面积最大的沙丘区,年降水量为76~190毫米。

7.巴塔哥尼亚沙漠

面积:67万平方千米

巴塔哥尼亚覆盖了阿根廷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和智利的小部分地区,是美洲最大的一片荒漠。该地区由广阔的草原和沙漠组成,气候寒冷干燥,而且愈往南部愈甚,大多数地区形成荒漠。

8.大盆地沙漠

面积:52万平方千米

大盆地是位于美国西部高原的内陆盆地,其间的沙漠是北美洲最大的沙漠。这里气候干燥,植物稀少,多盐水湖,盆地的最低处就是著名的“死谷”。

9.大维多利亚沙漠

第8篇:南极洲面积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自主学习;课堂

一、教学背景

在新课改要求下,现阶段的地理学科与地理教材开放性较强,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及探究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发展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它在内容上与前几章有所不同,所具有的自然环境也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本章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相衔接。由于课程内容相对简单,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于是我将本堂课设计成一节自学活动课,以下是我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实录。

二、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给学生播放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部分影像资料。

师:同学们,影像资料中考察队员所到之处是地球的南极,这里给你的第一印象如何?(生:冰天雪地)地球上和它相对的另一个地方是哪儿?(生:北极)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的两极,他们和以前我们学过的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环境比较特殊,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冰雪覆盖的两极地区。

师: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科考队员一起深入两极地区进行考察,我们应该提前做好什么准备工作?了解哪些内容?(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言:位置、气候、去的时间、考察的目的……)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全,这节课我们先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位置、自然环境。现在,分成两个小组,各讨论一个问题,尽可能多地列出本组提出的问题,然后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及相关图片,能解决的给出答案,暂时不能解决的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来,提出的问题要与地理学科有关。

老师来回走动并参与其中。

师:下面请两组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第一小组研究的是两极的位置,他们首先列出了两极的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位置\&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相对位置\&南极洲\&北冰洋\&纬度位置\&南纬66.5°以南,

66.5°S―90°S属于

南寒带\&北纬66.5°以北,

66.5°N―90°N属于

北寒带\&海陆位置\&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周围有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第一小组的其他几个问题是:

(1)处在南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朝哪?(处在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是南;处在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是北)

(2)在南北极点上空看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北极上空是逆时针)

(3)南极洲和北冰洋是跨纬度最高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

(4)第一组代表汇报完毕后,师问:有没有不清楚的或是觉得他们的汇报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共同进步。

这时,一个同学举手:“表格里的相对位置和我们以前总结的相对位置不太一样。”

师:那以前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

生:相对位置一般说的是这个地方在一个大洲或大洋的什么方位。表格里只写了南极洲和北冰洋,没写在什么方位。

师:那利用纬度和海陆状况能描述出南北极的位置吗?

生:能。

师:那我们就用这两种方式来确定南北极地区的位置。

于是,我改动了表格中的相对位置:中间是南极洲,周围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包围;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有亚欧北美三大洲。

师: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敢于发言、灵活变通。

三、教学感悟

1.自主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1)准确了解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自主性学习是结合学习目标的要求和老师的指导,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课内容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加上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通过努力可以完成,适合进行自主性学习。

(2)要求学生全面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充分信任学生,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习惯,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思路、角度与方法,老师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更正与提示。

2.团结合作,增强交流与互动

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团结合作。本课将学生分为两组,各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成果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给学生一个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针对问题自己去讨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带给老师不一样的惊喜。

参考文献:

第9篇:南极洲面积范文

科技时代,一名工程师只需坐在家里浏览网页,就能变身考古学家。

2009年2月,英国工程师伯尼・班福德使用“谷歌地球”软件中的“谷歌海洋”功能时,意外在距非洲西岸960公里的大西洋海底发现一个矩形图案。这个神秘矩形面积与英国威尔士地区相当,外部是整齐边界,内部有纵横交错的刻线。

班福德发现,图案就像一座城市的航拍地图。有人认为“失落的国度”亚特兰蒂斯很有可能沉没在这里。

现代人类从未见过亚特兰蒂斯的真实面貌,这消息令人激动得眩晕。早在公元前350年,柏拉图就在著名的《对话录》中描绘了这个传说中的国家:大约9600年前,海神波塞冬建立了亚特兰蒂斯,城市中矗立着华美的宫殿和神庙,市民拥有难以计算的财富。可人们享尽奢华后变得道德沦丧、野心膨胀、四处征战,宙斯被激怒了,一夜之间让地震和洪水降临其上,整片繁华的大陆沉没在海洋中。

一个声称前世生活在亚特兰蒂斯的女人说,当时一颗巨型水晶就足以供应整座城市的能源需求。在城市里,百姓毋须劳动,一切都是自动化。亚特兰蒂斯人开发了大脑90%的功能,那里少年的智慧就远超今天的学者,人们可以制造机器人,甚至还通过基因改造生产“美人鱼”和“独角兽”。

这听起来更像神话故事,但一直有人梦想着发现亚特兰蒂斯遗址。如今,“谷歌地球”为此增添了巨大的可能性。2008年,一支澳大利亚考古队在阿富汗地区发现450处距今逾千年的考古遗址。“谷歌地球”还帮助人们发现莫桑比克境内的原始森林。

“然而,这一次并没重大发现。”谷歌一位女发言人对班福德的发现作出回应。她表示,照片上神秘的十字交叉纹路与失落的国度完全无关,“用户看到的不过是声纳数据搜集过程的一个赝象。测量船通常利用声纳来搜集海洋数据以实现对海底的精确测量。这些纹路反映了测量船在搜集数据过程中的航线,而纹路之间存在大块的空白区域,这表明人类对海洋世界知之甚少。”

这意味着寻找失落国度路上的又一次失败。上世纪初,人们在君士坦丁堡的图书馆发现一张古代地图,上面绘制着整个美洲和南极洲的轮廓,并标注“参照古代地图原本,绘制于14世纪”。在这张地图上,直到1492年才被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已被精确地绘制出来,但南极洲轮廓与如今的南极大陆有较大差别。这个谜团直到卫星遥感技术出现后才解开,人们拍摄到了冰层以下的南极大陆,发现古地图上的南极与冰层下的南极十分相似。

这或许可证明,这张地图被绘制时,南极还是一片温暖的陆地。有学者提出南极洲也许就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它在气温巨变时被封存冰山下,古人无法理解这一变化,就认为它堕入了大西洋。当然,人们十分怀疑这种推断:为什么会发生气温巨变?亚特兰蒂斯文明的痕迹又如何被冰雪完全毁灭?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