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社会主义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本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理论上,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命题的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正确处理基本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构建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体系。
2.实践上,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选择问题,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3.学科建设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属于理论二级学科范畴,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有助于丰富理论二级学科建设的内容,从而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二、国内外关于本问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研究既需要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要梳理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
国外学者不仅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而且也十分关注意识形态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于德育课程理论和德育课程实践的研究上。对如何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作了一些研究,并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如杜威的《教育的道德原理》、查赞・巴里的《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等,基本观点认为,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灌输,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而党的十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随之繁荣起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如韩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周中之和石中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等等。论文方面数以万计,如陈力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国外学术维度》、周中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韩振峰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途径》,等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质和内容、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等。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论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如周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方法、对策以及路径方面的研究。
(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关系研究
做这方面基本问题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其中钊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研究》一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讨,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辩证统一的。[1]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薛明珠、陈树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一文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难点进行了深入地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了融入的难度;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层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评价困难。并提出了具体恶实施途径: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拓展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行多元化评价方法。[2]
陈延斌、周 斌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这篇文章中,分析了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信仰存在一定程度、范围的弱化;实用主义增强与理想信念弱化交织;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显现出两重性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与环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实现有效融入具有极大的意义。
(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路径研究
胡绿叶、何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索》一文中提出三条路径选择:以提升教师素质槠鸬悖展开理论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为主线,精选教学内;以大学生认知律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以校内外教学资液为载体,拓展教学途径。邵 银 、余 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分别从四门思政课特点出发,提出了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问题:“基础”课重在帮助大学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结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资源;“原理”课教学重在帮助大学生理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纲要”课教学侧重于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概论”课教学重在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鉴别和选择能力。陈宗章在《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一文中设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规范化路径,即合理规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计划大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依据,使之成为总体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要有制度化的考核评估机制;生活化路径,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体现生活内容,在生活叙事中展开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新常态;社会化路径,即搭建社会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展开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加强大学生面向社会的志愿者活动等。王占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几条途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体系,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感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从手段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认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体系,从环境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接受。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基本范畴、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支持。但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1、鲜有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及局限进行研究。
2、主要集中于“融入的路径和策略等方法论上”的研究,体现出一种急于求成的倾向,而对一些基本的理论维度和文化维度问题缺乏细致的思考和探索。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条件研究不足,对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缺乏足够的重视。
4、技术性路径研究呈现出简单重复的研究状态,缺乏可操作性的创新。
5、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存在误区的思考。
参考文献:
二、报名时间:我校2015年博士报名时间为2014年12月20日至2014年12月30日。
三、 考试:经审查符合条件的考生发给准考证。2015年3月12日-13日报到,3月14日-3月15日考试,3月16日同等学力加试。加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人文社科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工类:自然辩证法)及两门本专业硕士主干课程(具体考试科目与所在学院联系)。
四、报名者应于2014年12月3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供以下材料:
1、填写好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登记表中的"单位意见"一栏必须由考生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明确意见,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应届硕士毕业生由所在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填写意见;
2、两位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3、硕士学位课程学习成绩单;
4、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或证明书。参加考试报到时需出示证书原件;
5、政审表;
6、往届生需提供教育部出具的最后学历认证报告,应届硕士生应提供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五、考生于2014年12月20日至12月30日登陆河北省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网站输入个人基本信息(hebeea.edu.cn)。不输入信息者报名无效。
六、准考证于2014年3月12—13日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领取。
关键词:哲学;批判性;当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36-01
随着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文化发展这种软实力的提升空前的重视,无论是是从执政党的领导权还是从社会基本制度的精神支柱来说,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地位都是不可置疑的。哲学所特有的对自身的反思和对外部世界的批判,是哲学批判性的两大特质,它们既是哲学发展创新的动力,也是应对当前哲学所面临挑战的有效方法,更是符合当代社会对意识形态的需求。
一、哲学的批判性精神
批判,即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的物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哲学就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人类现实世界的关系作出评价。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旧的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中确立作为高于现实世界形态的理想,再通过不断的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即不断创造出更高层次的现实世界,辩证法意义上的批判并不是一般消极的否定,而是通过实践来体现其意义。批判性哲学的魅力所在。马克思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所关注的不仅是哲学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观念领域的批判,不仅是观念领域的批判,而且是现实领域的批判",是"对社会各个实践领域全面总体性批判"。批判是改变旧事物和发展新事物的动力,彻底的批判精神则是哲学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具体表现,也是马克思哲学久存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批判性的本质体现
1、批判性使马克思哲学具有自我超越性
的批判性,主要体现在对不合理的理论及其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尤其是对那些歪曲现实的资产阶级理论及意识形态,是区别其与其他哲学派别的鲜明依据。因此,只有通过自我批判,克服自身的缺陷,不断变革自身,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始终贯穿了自我批判精神,也正是通过自我批判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从而与时俱进,永葆自身的理论青春与历史魅力。
2、在现实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旨趣
在哲学中,实践唯物主义的精髓就在于实践的批判,它的哲学旨趣就在于把现实的批判诉诸实践,它是在批判一个旧世界中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对人类社会所采取的辩证否定观点,决定了它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性。
三、哲学批判性的现实意义
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哲学,具有强大、恒久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它超越狭隘阶级利益与思想意识而获得的彻底批判性。尤其是在我国当今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哲学来指导,同时其批判性的内在要求需要我们要积极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开展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切实地将理论用于实践。理论的批判就是通过人的实践而实现的祛除意识形态之蔽的过程,就是在我国现代化实践进程中,要理论、科学地批判传统的关于人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的以及哲学的使命的错误观念和认识,实现哲学理论自身的超越与发展。
是一个“封闭系统”,像基督教思想一样,会自发地排斥与之相异的观点。首先,如果我们提出不利于理论的某个论据,者总能在其内部寻求某种方式,来消除这种不利影响。其次,如果我们提出不利于理论的批判,者往往根据理论本身来分析批判者的动机,以此回应批判。因此,者可以声称,那些不承认真理的人,可能正是那些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获利的人,他们被他们持有的“虚假意识”所蒙蔽。
既然这样,理性地、客观地对进行批判性讨论,就像本文尝试做的事情,是否还有可能?既然是一个“封闭系统”,那么批判者如何攻击相信者,相信者如何说服批判者?在这种无奈下,怀疑主义、犬儒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态度就十分吸引人:根据这些思想,没有一种理论或者意识形态能够比其他对立的理论或意识形态,获得更合乎理性的论证。比如德国“怀疑主义大师”尼采,他总是时刻准备着攻击你所提出的理论,指明你所谓的“真理”背后隐藏的、未被你本人注意到的意识形态、信仰或是心理诉求。如果是这样,似乎我们所做的所有关于的辩论,似乎都是无谓的、“立于此而不见彼”的偏见。那么,本文的意图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好的结果。
这种绝望也许太早了。首先,并不是一种确立无疑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人们不太可能以一种封闭的思想方式去捍卫它。再者,即便被许多人当作一种封闭的体系加以坚持,某种程度上的理性评价仍然是可能的。当我们面对某个的言论的时候,我们总能把其情绪成分和理智成分区分开我们不应当过多地关注说话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以搞清说话者的动机,而真正应当关注的是说话者所讲述事情的真伪。我在这里,可能以十分高尚的动机说了一大堆错误的言论;同样地,某人可能怀揣着十分狭隘的动机,却说出了大部分正确的真理。可见,鉴别并且评价对立的观点,必须运用理性去分析。批判不可能因为对批判者的厌恶而被驳倒;有趣的是,最恼人的批判者恰恰是那些正确的人。
结束语:事实上,批判功能和辩护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关键在为谁批判为谁辩护。当我们弘扬革命传统、努力认同还在实践中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时,无疑是对现在一些流行时尚的勇敢批判。的革命批判精神,是一种科学的超越资产阶级狭隘眼界的实践精神,既非否定一切的"虚无",亦非束缚于一己私利中的"务实"。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从自己的想象中超越现存不难,听任自发性的摆布认同现实更不难,难的是真正地超越现存和现实。唯物主义和理想主义、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实践观的精髓,也是马克思所开辟的、唯一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伟大的开创性事业的每一步都需要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应当为此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
从1985年我国提出教育体制改革,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各级教育单位的教育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更是在近几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这给我们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打了一剂兴奋剂,让我们在憧憬未来的同时,也认真地回头思考这些年来工作中的不足与经验。笔者从自身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线教育教学岗位七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从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对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做出思考。
一、在教学理念上德育课程应指向塑造学生崇高的精神世界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教育部对2004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行了修订,做出了许多符合时代要求的修改。但同时笔者认为,德育课开设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的教育,其终极目的更应当指向塑造学生崇高的精神世界,并且为其将来能过有意义的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强调学生个人人格力量的培养,应当指向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积极地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发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自我认知、自我肯定,帮助学生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地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未来。
二、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
近年来,德育教材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中,尤其是2014修订版的新教材增加了许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的新案例,但是仍有部分教材内容不是很合适,要么落后现实很远,要么超越现实太多,不利于课堂教学。同时,对于2014新修大纲中提出的关于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体现很少,而且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应该得到更深刻、更艺术性的表达与传播。此外,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处于获取信息的同一个平台,这就要求教学资料研究者和教学实施者有更广阔、更新颖、更前沿的视野与知识储备。
三、在教学形式上要灵活多样,不要太注重纯理论或纯知识的灌输
德育是思想教育,是精神教育,是修养教育,是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学习德育的目的不是学知识,而是学品质、学思想、学修养等。因此,德育教材的具体内容不能太注重纯理论或纯知识的灌输,应当更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探索指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起来。比如网络多媒体运用得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增加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教学进程,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课堂,教学效果不一定比课堂差。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
四、在教学评价方面德育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不能与专业课等同
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教学效果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矫正、判断等功能,好的教学评价这四种功能都会发挥作用。德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及时评价和激励,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此外,其评价标准更不能与专业课等同,其手段也不能是卷面考试、课堂测试等传统方法,而且评价结果也不应该是一种量化的分值。评价改革应更多地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对象的层次化和评价结果的人性化。
德育课程其实是一种精神修养和灵魂塑造的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用正确的观念帮助学生去实现人生的目标,追求快乐并且有意义的生活,它指导学生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和指向愉快的职业生涯。通过德育课堂教学,应该使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应该彰显人与社会的正能量。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成长才是我们德育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真正目的和归宿。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已进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就成为难以避免的客观现实。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的革命。也带来了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各种思想的跨国界交流,也有力地促进了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当代大学再也不是“象牙塔”,大学校园由封闭转向社会开放。成为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生活在这样多种价值观密集交织、激烈碰撞的环境下,必然受其影响。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已明显显现出来。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生活观念,如赞同“提倡雷锋精神”的学生占60.8%,也有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价值观,同意“金钱至上”的学生占3.98%。有坚持“报效祖国”的学生占19.09%,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学生占51.81%。
2、价值追求的实用化。
伴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我国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认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他们不但强调社会价值,也注重自我价值;不但注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而且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开始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建构现代价值观。但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法则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蔓延。如许多大学文学社团冷冷清清,做文学梦的青年越来越少;大学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拉赞助、寻求投资已成为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有些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不大,如十大歌王比赛只是模仿文化炒作。只为少数人的“成名”。校园文化的世俗性体现了大学生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
3、价值选择的矛盾化。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定型。传统的与现代的、理想的与世俗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当代大学生的观念意识与实际行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性的现象比较明显。他们大多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具备的新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又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大量调查报告都能证明,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期待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有成就事业的愿望,而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多数大学生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但是真正要他们为集体和他人做事情时,很多大学生却斤斤计较,不愿主动参加或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差异,这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然而,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功利化、矛盾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化解大学生出现的困惑、迷茫、盲从。必须通过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来调适、规范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不再无所适从,而认同、归依于符合民族和国家整体利益的价值评判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以作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为我们提供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大学生只有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就是坚持的指导地位。高校要坚持用发展着的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2、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核心内容。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经过近现代的曲折徘徊与浴血奋战,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能有效发挥本国优势且取得了辉煌成就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历史成就确实能使当代大学生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他们又是没有苦难记忆的一代人,其生活在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开放社会,所以主旋律的高扬显得更为必要。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有助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和积累的矛盾。并树立解决矛盾的信心。大学生既应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又应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3、坚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主旋律。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拼搏奋进、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激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弥足珍贵的强大精神支柱,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一种理想信念,如果不能体现为某种精神,如果不能表现为某种状态,就不能发挥推动力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全民族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4、坚持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关键。“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在当代的体现和发展。是为应对商品时代社会成员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迷失而提出的道德和价值理念导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及其教育方法、渠道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使其从对社会主义道德与核心价值观念标语口号层面上的抽象诠释变为大学生内心衡量是非黑白的具体尺度。自觉应用到具体问题的实际分析与价值判断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道德支撑与价值引导作用,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动力、把握人生航向的行动指南和抵御各种不良思潮侵袭的强大盾牌。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根据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向突出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由于价值取向一元论具有普遍的范导功能,具有形而上追求的意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教育大学生自觉地认同、维护社会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就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社会转型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使得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现多元化,很容易产生价值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各自利益而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其次,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道德判断能力和形成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期通过这些措施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在面对多元文化尤其是多元价值时不迷失自己并作出自主选择。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社会统一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其社会成员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也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普遍价值认同的结果。由于一元化的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个体的共同意愿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一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守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2、根据大学生价值追求功利化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人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必然具有其物质性、生物性的一面,因此,人必然要追求物质的需要和生理的满足。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人作为宇宙中的高等动物,又不能仅仅满足于生理的享受和物质的追求。人之为人,人之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想,有使用和驾御物质、金钱的能力。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我们被周围的金钱诱惑、功利追求、物质崇拜、商品拜物教的包围下,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一方面,要承认和肯定人的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因为这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人们的精神,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远大的理想,具有使用、把握、操纵物质的能力,成为金钱、物质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其次,要注意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有没有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决定着人能否超越现实的存在。价值观教育一定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方面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绝对不可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一方面,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接触到大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是自己的内在王国,是真正的自我,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时。一个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高级精神需要,进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享受精神文明的幸福生活”的新人。
3、根据大学生价值选择矛盾化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育中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相配合,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㈨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逆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西方社会的“义工”制度,其目的是多重的。其中之一便是倡导公民、青年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来体验奉献的乐趣,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要倡导和推动学生更多地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三下乡”活动、帮贫扶贫活动等,把价值观的构建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由理论转向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培养评估的重要参考。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借鉴了近现代社会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蕴含着几千年人类文明曲折发展历史的精华积淀和深刻的当代科学哲理,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是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担负起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书”的全过程,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上下下功夫,在深入和普及上下功夫,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润入学生的心田,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内容策略
[论文摘要]随着社套的深刻变革,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矛盾化等特点。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根据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现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能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美旭.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3):117.
[2]王海柳.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7):25.
[3]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7.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管理在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就管理在德育方面的诸多功能及德育体系的构成进行了理论探讨,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和理论框架。
一、管理是德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同智力教育相区别的是,德育注重的不全是知识体系的灌输与引导、它以向受教育者灌输和建立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为最终目的、对人直接进行从意识、观念、信仰到举止行为的双重作用和约束。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德育体系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观念层面,主要包括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基本理论;二是制度层面.包括有关的德育政策、德育法规等:三是操作层面.包括德育的方式方法.实现途径和德育管理、这里的管理,包括管理目标、手段、主体,客体等;四是物质层面,主要包括德育工作者、设施设备、经费等。在四个层面中,现念层面是根本。决定德育的方向和性质,同时为其他层面提供理论支撑;制度层面是规范;操作层面是基础;物质层面是保证。四个层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功能各异,共同构成德育体系、可以看出,管理这一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规范,不但不被排斥于德育之外。而且构成了德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管理对于促进德育、提高德育效果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用一种新的、更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管理。这里说的管理.指的是德育工作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主要指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方式的德育过程,一般说来、管理和教育是德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教育以管埋为手段、管埋则以强制性的形式来实现教育目的,既不能把管理作用绝对化、也不能视管理为可有可无:从管理活动与教育活动的深层次剖面上做进一步的发掘.二者都包含计划、组织、控制等功能、都以规范对象的行为为最终目的,这是二者功能相同的一面比较起来,管理除包涵一定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和管理双方主现意志等.还包涵同社会生产力、管理环境、人的相互协作关系等相关的方面、这是由其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在职能和涵盖面上,管理具有比教育更宽泛的内容。随着系统学、管理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人,对管理的多方面的作用正愈来愈为人们所了解,管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重理论灌输而轻能力培养和重共性塑造而轻个性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日益受到挑战。管理的介人将成为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一大特征。管理通过组织过程中各要素间合理充分的配置来规范管理对象的言行和思维定势,实现管理目的、以此起到德育的效果,客观上使管理具有了德育效应公那种把管理同教育相舒裂,进而否定管理重要作用的观念和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会贻误德育的:
二、构建以策质教育为相导的粗育管理棋式
管理有机融人德育体系,实践中需要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制约和教育方式。
1.在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从管理的运作机制看、首先要在管理实现方式上,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向间接管理转变。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传统封建思想中 .‘修身、养性’等教条的负面影响.重共性而不重个性培养卜教育呈现出封闭、集中的特点。这种教育形式反映到德育工作上、过多地强调说教,不重视管理.没有认真研究管理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管理的方式方法显得集中、呆板,基本上采取以行政指令为主的直接管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大的摧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社会结合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不再通过政府指令性计创直接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益杠杆来实现,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同样要在“竞争”‘“择优”的法则下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或惟长官意志: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体系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在管埋上,管理的内容、手段、实现方式等要素需要结合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新的调整。管理目标的提出和实现、不能依靠简单的行政指令,而必须着眼于管埋主体和客体的内在联系,科学设计管理指标和体系,将管理纳人教育的全过程统筹考虑。要打破层级制的界限.把管理目标分解为相互连接的行为约束机制,通过诸如风险、利益驭动来促使被管理者自觉接受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目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起作用的主要方式:
确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德育管理模式、实践中需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忽视受教育者在情感、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搞“一刀切”的片面和绝对做法,没有把管理对象的差异在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中反映出来,管理的层次和多祥性无从体现;二是违背管理的自身规律,对管理目标可能产生的约束作用缺乏准确的估价。制定不切实际的管理约束机制.总目标与子目标间没有必然联系,使管理名存实亡,造成管理失控。
2.在管理意识上.由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将变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管理活动,由于受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管理的一切活动均以应试为中心,以高分为最终目的,使得管理成为简单的强制约束,丧失了其引导、教育、塑造的丰富内涵。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德育管理.没有把管理当做一种有效和必须的德育手段,管理成了游离于教育之外的可有可无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应付、应急式的被动型管理。 这种状况的出现,同传统教育缺乏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和不重视德育管理有直接关系。管理就其本质来讲,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管理就是教育。教育捅盖管理则成为题中应有之义。确立主动型的德育管理模式,就是在充分汲取应试教育中被动、机械管理的教训基础之上。将管理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引入德育体系,使管理成为德育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这是素质教育条件下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传统德育体系过于倚重说教式教育,并否认和排斥管理,特别在极“左.”路线的时代更是如此。这种情况。说到底是对管理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清。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没有管理的主动参与是不可想像的,这是建立主动型管理模式的认识基础。其次.管理要主动参与德育体系。素质教育条件下德育较之于传统德育,其目标,标准、汤盖面均包括了崭新的内容。完成这样的教育过程,要求管理在指导思想利方式方法上做出全新的调整。管理的着眼点着力点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人和物的机械管理,而必须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意识,真正发挥管理在提高育人质量方面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教育的摒弃: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可以预见。管理在德育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显著,教育和管理作为两种基本方式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德育迈向新水平。
另外,管理在德育体系中的主动介入和有机渗透,为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新的途径。管理在德育中发挥作用,要通过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德育在目标、指标的制定和评价方面有了清晰可鉴的标准。使量化评价成为可能,为德育体系走向完善和规范化开辟了新的思路。
3.在管理形式上,由分嵌型、无序型管理向整体型、系统型管理转变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效果
近两年高校的理论课改革把原先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改为基本原理概论,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54学时),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课时减少了,且三门课属于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着特定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好、教师教好都不容易。可以说这对学生、教师都是严峻的挑战。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是每个两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应该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重视课堂讨论在原理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检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交流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沟通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比较而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即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师生沟通、交流,不利于检验教学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配合讲述式教学的课堂讨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WWW.133229.COM
在教学中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教师小结、课堂练习或课堂讨论、布置参考书或思考题。其中,讲新课前的复习和讲课后的课堂讨论都具有呈前启后的作用,但比较而言,课堂讨论的意义更重要。首先,课前复习旧知识具有检查、验证教学效果的性质,而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具有转化、深化和强化的性质。转化是指通过课堂讨论把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深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其次,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课堂讨论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把教师单纯的讲述课和讨论课做一比较。如下图:
两种授课方式比较(见表1):
很明显,在讲述方式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方式中没有让学生的反映作出反馈,所以不能考察反映的强化作用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单向性,缺乏学生的反馈。而在课堂讨论方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沦,最后作出总结,它“能熟练地按照学生的反映,随时引出一系列适当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高效率地达到学习目标。”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相比较而言,在讨论方式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迫使教师思考并回答学生,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讨论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文流,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也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另外,课堂讨论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论题为中心的论争,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准备、组织与实施
课堂讨论的准备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必须做到三个熟悉,即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科书和熟悉教学参考书。因为教学大纲规定了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综合资料,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的工具(桥梁)。只有切实做到三个熟悉,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纲为纲(教学大纲)、以本为本(教科书)。其次,课堂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应难易搭配,有概念理解题、原理阐述题、辨别分析题和联系实际分析题。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讨论熟悉所学内容,也能训练学生适应不同的题型。再次,教师做好应对焦点、难点问题的准备。第四,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熟悉学生的想法,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也使课堂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所准备,做到胸中有数。
课堂讨论的准备(见表2):
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关键。根据讨论内容的多少,可分为两种。一是结合一个单元内容进行的讨论,目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由于内容少,在时间上可安排10到15分钟。比如讲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内容后,我们出题:“怎样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把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劳动的两重性以及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都要熟悉。这是考察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总体把握,有一定难度。二是结合几个单元内容的讨论。由于内容较多,在时间上可安排l5—20分钟。比如,在讲完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后,要求学生“把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特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就几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讨论,难度要大些,因为这需要对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为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便于统计平时成绩,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把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做简要记录,讨论结束时,发言好的给予表扬,发言不足的给予鼓励。同时,对讨论做出总结。
课堂讨论的实施(见表3):
课堂讨论的准备既包含当堂课的准备,也包含长期的准备。长期的准备既是教学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没有材料准备,不可能进行研究;仅有材料的准备,没有研究,对问题的把握不可能深入。
三、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
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是对讨论过程和效果作出科学判断的活动,也是改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应从师生两个方面。从学生方面看,可以观察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踊跃程度;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普遍发言积极、踊跃、对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较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把握的较好则为优。从教师方面看,可观察所布置讨论题的内容、形式;教师对课堂讨论进程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对课堂讨论内容的总结。讨论题内容设计全面、形式多样;教师对课堂讨论进程把握的较好;最后的总结准确、无误则为优。实际上,在课堂讨论的进行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方面还是教师方面,都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从教师的总结方面看,一节课下来,你会发现课堂总结不到位,或是内容有遗漏,或是内容总结不完整、不准确,应及时记录下来,并将其补充、完善。这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现如今,随着各个学科的交叉性与渗透性的不断加强,社会对于复合型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就其本身培养的目标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走向了教育的岗位,而运动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等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将来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生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主要谋生手段[1]。我国体育院校在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应及时把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学习以及科学研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过程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的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培养对比,都相应的减少了专项学生术科的实践课程,将理论学习与研究作为了培养的侧重点,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必将会下降,其本身具备的专项技能水平也会逐渐退化。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在其研究生的培养时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阶段,其所具备的专项技术水平更应该是一个巩固加强的阶段,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理论强化、提高学术能力的过程[2]。因此,我国各体育院校应该重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关术科课程的建设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4所体育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站等进行文献的检索与收集。同时,阅读了大量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著、教育学原理以及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并对收集资料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找出各个文章的相关性,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归纳与整理,为文章的撰写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料。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以及电话咨询的方式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的研究学者以及各高校体育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访谈,听取各个专家学者对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术科课程培养的相关指导意见,并结合各个高校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
2.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适当的逻辑分析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和专家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在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有关术科课程开展的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有关专家对研究生教育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建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充实的资料。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相关理论基础
3.1.1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的衔接部分,是高学历复合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之下,围绕培养目标而建立起的优化各个教育资源的过程,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一个有机的整体[3]。想要探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研究,就必须要分析好有关研究生整体“培养体系”的系统。从研究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相关基础理论层面是培养体系的一个起始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4]。经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之后,经过系统的培养过程,最终要培养的是高质量、高层次的体育人才,这里的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指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其理论研究水平、专项技术能力都是一个高层次的阶段[5]。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学人才提供了必备的保障。
3.1.2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构成要素
研究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状况,就要充分的把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培养体系的内涵,明确培养的方向[6]。认识到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一个按一定方向运行的复杂系统[7]。鉴于此点,可以借助系统理论来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大多院校在对于体育教学训练学学生的培养方面重视的还是术科理论建设,其实践课程中术科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增加和提高。
3.1.3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
“术科”即技术学科,指在学生在接受教育使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学习[8]。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大都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要形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9]。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术科”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时、学分、学期、类型、评价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都专家学者倾向于将“术科”课程按照其传统的的类型,主要以下划分为5种类型。
3.2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概况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有130多个[10]。在这其中主要涉及到技术学科学习的是:田径教学、篮球教学、排球教学、足球教学、乒乓球教学、体操、艺术体操与健美操教学、游泳、网球教学、速度滑冰教学、滑雪教学等等,在这其中大都是固定的研究方向,已经具有成熟化的发展模式。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的制订按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理论和按竞技项目两种模式。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学训练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按照竞技项目共分为15种,按照同年的同样的竞技项目分类,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共分为13种;哈尔滨体育学院共分为15种;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则是按照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进行分类招生。
3.3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课程开设现状
3.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整体课程现状
研究生教育本就是一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所培养的人才就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能力。在今后的道路上不仅仅是体育事业的参与者,还要使其成为体育界的领军人物[11]。下表是所调查的4所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现状。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4所学校中体育教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体育院校公共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均为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外国语,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各个学校则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了不同的课程,而究其本质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性,都是根据的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应用而设定的相关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12]。在选修课程方面各个学校主要针对的大都是工具学科,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3.3.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现状
在对相关导师以及学生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对本科学习过程的加强与提高阶段,然而,相对于本科学生的术科课程,研究生教育层面则显得十分单薄,理论课程已经占据主导地位[13]。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开始大都具有较高的专项技能水平,大多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最低水平为国家二级运动员[14]。同时,研究生复试设置的科目时,有些学校在复试时,对术科成绩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这就为高水平的研究生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育,教学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在教学改革,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主流[15]。在真正的硕士研究正在读阶段,学校并没有相对的设置相关课程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大多数学校将研究生阶段的技能学习放在了加深理论层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都是在研究生1年级的第二学期至2年级时按照导师的安排进行相应的术科助教工作,然而这一环节的开展,虽然一定上会巩固学生的术科专项技能,但是毕竟学生和教师是教育两个不同的视角,学生相应的锻炼机会一定将较于教师更多一些[16]。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研究生不仅身体素质开始下降,专项技术水平也在初步的退化,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大都具备良好的运动技能讲述能力,但是由于运动专项技能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与巩固,在实际锻炼中,身体的各项技能,运动技术水平一定大不如前。长此以往,就会与我们真正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系统培养的不断改进。必定将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走向社会,成为体育领域的中坚力量。随着实践的不断检验,在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中也必定也会存在一些相应的缺陷,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体育院校已经不再把术科教育纳入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过度自信”的现象,即在研究生的入学阶段,各体育院校已经设立门槛,用来保证就读的硕士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然而体育是一个要经过不断巩固加强的过程,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保持训练,才能够保证好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仅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保持好其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
4.2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
电力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断改革与调整中,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电力企业中得以建立之后,电力企业在发展上出现了新的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竞争环境发展了较大的变动,而电力企业的发展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电力垄断局的打破及其电力体制经历了种种变化,让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诸多挑战性问题。怎样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思想因素,也就是需要企业内的员工能够在思想上团结一致,是企业拥有一个凝聚力强、向心力强大的员工队伍,为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1.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加强宣传教育
企业中有些员工在困难面前高估困难的难度,不肯进行主动解决,没有信心来战胜困难,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展开深层次的教育,运用形势教育,结合辩证法,来让员工能够站在大局上看待问题,能够认清现下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形势上可以知道事情正想着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能够在困难面前树立足够的信心。并且在对员工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时,要根据员工个人的情况而定,杜绝那种“一刀切”的解决方式。
2.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具有超前性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符合上级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还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在对党委精神有个基础的了解后,在工作上进行调整,做出一些适度的超前工作,比如在思想工作上,不能落后,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将问题的发生控制在源头。其次要在教育上超前,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作用利用好。在经济建设上,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因此企业要想实现好的发展,就需要为企业在发展上形成良好的思想。当一个企业内部的干部员工在思想上同意稳定了,在对事情的发展观点上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了,企业才能够实现顺利的发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效率。简单的说,一个企业只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这项工作提前为员工做好,才能够调动员工在生产发展中的积极主动性,将事情的发展引向一个良好的态势上。
3.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木”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我们在教育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以员工的基本利益为标准。要对员工的思想展开定时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员工思想中的疑问进行解答,关注员工所重视的热点话题,避免矛盾的产生,重要的是在对员工思想尽心了解后,要对员工的思想进行事先的引导,在事中要进行及时的开导,在事情后端要进行良好的疏导,将员工的个人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根本上为员工的基本利益考虑。只有一切为员工做好准备,员工的思想意识才能够得以端正,才会树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企业要以法服人,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以法律为基础,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离不开法律为保障,构建一个健康的企业,同样也需要法律为保证。因此在为员工做思想工作的时候,应该坚持按照法律行事,一起工作均不能违背法律。同时对员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员工能够在真理面前心悦诚服,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从而跟上社会的发展。
4.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大科学含量
思想政治工作的改善,需要科学技术为指导,需要加大科学含量,所谓科学含量,主要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党的发展离不开这门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这项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重点工作,指引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门处于不断发展的学科,面对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它必须在短时间内聚集人才队伍,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和解决,因此,这项工作是在继承上求发展,在发展中被继承。我们应该对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思想进行运用,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信念,借助于科学社会主义来对人们的信心问题进行解决,在对员工信仰问题上,不仅借助于党建理论来进行解决,必要的时候,要运用伦理学,教育学、人才学以及政治学等这些学科进行辅助,帮助员工树立科学的信仰。要想做好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需要进行解决的便是群众的政治问题,其中包括政治原则、防线以及“四信”,所谓的“四信”,指的是信念,信心,信任以及信仰。其次需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主要是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最后指的是认识问题。这三项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严谨对待。
5.不断创新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优质服务以及经济效益都离不开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得以渗透,才能偶发挥应有的作用。鉴于此,各个部门应该在工作方法上坚持与时俱进的方法,根据企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好每一个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进去。
5.1将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视为载体,做好最基础的渗透。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其最基本的工作便是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内部职工日常工作便是生产以及管理,职工是否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是否有着较好的工作态度,关系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因此,有必要借助于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将其思想政治活动进行有效的渗透。
5.2将企业管理视为载体,将节点渗透工作做好。
前勤和后勤是电力企业中管理的主要内容,所谓前勤,指的是生产一线,后勤指的是生活服务。其中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与企业的管理工作有着严格的联系,鉴于此,企业只有将政治思想工作贯穿到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将党的关怀传递到企业的管理员工中去,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积极性的提高。
5.3将企业文化视为载体,将特色渗透工作做好。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职工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构建,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独特载体,企业可以借助于这个载体,定期举办活动,让企业的员工参与到活动中,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同时企业可以在内部创办图书室,给员工权利,并且鼓励员工向图书室借阅相关书籍进行阅读,来为员工提供一个学习的良好环境。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利用好文化娱乐这个阵地,举办文化联谊会,或者为员工提供健身房,定时开展文体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来对员工进行定时的组织,并且宣传先进文化思想。最后,企业要借助于宣传阵地,购进现下各种与民生发展相关的书籍,报刊,免费发给员工阅读,或者定时组织员工观看相关影视节目等,来提高员工的思想意识。总之,企业应该将这些企业内部阵地利用好,积极开办一些让员工喜闻乐见的、与大家利益相关的,以及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借助于这些载体,实现积极政治思想的传播,让员工群体在愉快的气氛里欣然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
结束语:作为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应该具有积极的主人翁精神,要追求突破,追求创新, 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份属于自己的分内工作,要积极承担责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创新,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经济中必须具备的思想观念。作为一个合格的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立足于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进行充分的发挥,调动大家生产的积极性,让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力企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得到有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伟为.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J].中国核工业,2007(6)
[2]杨江宁.浅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J].统带经济,2008(6)
[3]王兴盛,王永红.实现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J].政工学刊,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