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打电话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从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特点、结合信息化教学,以微课教学为载体,论述了微课设计的可行性、制作微课的实施方案及微课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课;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N0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10-02
一、研究现状
微课受教育部、到各省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教育部、各省市区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学会/协会、联盟均在积极开展面向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微课比赛和资源建设计划。比如,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先后启动了微课比赛,浙江、江西、江苏等许多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T也组织了各自的比赛和资源建设计划,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也组织了微课比赛。不久前,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联盟也在上海同济大学宣告成立。
微课拍摄与制作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美国的LiveScriveSmartPen与瑞典的Anoto智能笔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日本东芝公司独辟蹊径,设计开发了东芝玲珑微课制作系统。不仅如此,录播教室的迅猛发展,也为微课设计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和系统环境。同时,微课制作方法也得到了普及与发展,录屏软件录制、摄像工具录制、录播教室录制、专业演播室制作、智能笔录制、专用软件录制、iPad录制等一系列微课制作工具深受广大教师喜爱。
不仅如此,ShowMe、EduCreations、ZTE录课通、课程派()、K12录课通等一批基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浏览器的录课软件系统也涌现出来。微课拍摄与制作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二、实施方案
1.对项目组成员开展基于微课的网络研修研究及培训,提高教师对微课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掌握微课制作技巧、慕课开发技巧,与国内外优秀微课制作团队进行经验交流。
开展基于微课的网络研修,提升网络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与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微课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核心能力;通过微课建设提升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
2.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EDA软件的应用能力,课程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组织项目组成员共同确定微课课程的知识点,在征求意见后统一。
3.建设微课平台
微课平台是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 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4.以项目化教学为依据,以培养技能为主线,设计微课制作的主题和情境。
在设计过程中,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将EDA课程按照项目化教学的要求进行分解,每个项目都是来源于电子设备在设计和使用中的实际案例,从有效提高学生技能的角度出发,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微课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5.进行微课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采用 “项目开发式”。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选取《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为微课开发主题。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课件)、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6.开展微课建设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 “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
三、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不足的问题,使多媒体教学环境进入普及阶段。
四、应用价值。
1.新课导入 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
2.知识理解 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
3.练习巩固 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
4.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5.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一、 教材问题情境
“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多长时间就能通知到全体队员呢?”“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以上问题是教材原本所给的问题情境,问题的关键词都有“尽快”、“通知”、“每一队员”等,研究的问题即运筹学中所谓“最优化”的问题。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不难得到打电话的方式一般有教师逐个通知、分组通知和人人参与通知等三种形式。进而会获得“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的解决思路:凡获得信息的(包括教师、学生)均不闲着,在第一时间都参与到电话通知的工作中,有序地通知给未知演出的同学,即“人人参与”最省时,能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
二、 教学片段分析
在打电话第三种形式“人人参与”具体方案设计的教学环节上,授课教师的处理大致相同,均是引导学生按照类似于教材出示的示意图(图1)去设计方案,探究“多长时间就能通知到全体队员”,或学生自己画如图1的树状图,或在学生尝试画树状图的基础上,教师示范性地板演。如此处理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画树状示意图时,在操作上显得杂乱无序,对电话通知到的学生,不是多画,便是少画。
示意图是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探求解题途径的一种工具。学生在画如图1的树状示意图示时,绝大部分皆存在一定的难度,很难准确画出每分钟后的树状图。课堂反馈到的实情是:前三分钟还勉强行得通,在第四分钟及以后就不那么有条理、有头绪了,能准确画出类似于图2示意图的学生寥寥无几,出现了思维混乱、难于推断的现象。当然也就很难谈上设计出具体符合要求的方案和求得所具有的规律了,这样的示意图也就失去了运用的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是授课教师不能科学处理教材,“照本施教”,对于教材提供的方式、方法不敢突破框架,教学过程都是在有意地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上提供的范例进行的。
针对以上教学设计,我们可做适当的改进,将方案的设计变成简单、具体的操作过程,一步一步地往下实施,用最简单的示意图反映操作过程,会使问题化难为易、迎刃而解。事实上,我们可以将合唱队的15名学生编号,分别为(1)、(2)、(3)、…(15),从第一分钟做起,考虑第几号学生在第几分钟通知第几号学生,画出如下示意图。
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不需要更多的思考,顺着人们完成任务的一般程式便会顺利设计出打电话所要求的方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表现形式简单,较上面树状图的情形分层更直观,程序更条理,使学生思路更清晰。可以说,图3是真正意义上的具体“打电话”方案,谁通知谁一目了然,又能马上统计出在第几分钟通知到的学生数,不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遗漏现象,体现了示意图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忽略次要等特点,同时渗透了数学的“赋值法”、“分类思想”、“对应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如此画图的过程就是对题意进一步理解的过程,是将“模拟”的操作步骤与分析数量关系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观察图3会很快解决教材中提到的问题:“多长时间就能通知到全体队员呢?”结论显然是4分钟。进而可以接着引导学生,在分析如图3反映出的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经类比、猜想可得到第几分钟通知到的学生数的规律。观察各分钟通知到的学生数1、3、7、15、…都是奇数,好像规律不甚明显,若分别皆加上1后便会成为2、4、8、16、…规律就明显了。故可得到n分钟通知到的学生数便为2n-1的规律,对教材中后继问题“按上面的方式,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如果一个合唱团有50人,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的解决也就很顺利了。
三、 课后反思
1.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处理教材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科书给了教师更加宽广的自我发挥空间,提供的文本只是一个涉及教学内容的框架和教学线索,教学中需要教师的科学处理与重组。科学处理教材是重要的课程理念,教师应不迷信于权威,不局限于教材框架,应据实情对现有的教材实施科学处理。诚然,树状图是一种常用的示意图,“打电话”教学情境中的树状示意图,对思维水平较强的学生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思考问题方式,是一种很好的思路探索和问题分析的工具。但从普遍意义上讲,对于多数小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对示意图的适当变式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课前备课应立足于学生实际,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大胆创新,有效设计教学方法。
有经验的教师深知备课有所舍,才能有所获。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而要根据教学要求,割舍次要的,讲清主要的,把课上得朴实一些,精练一点,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想一想,多议一议。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思考钻研练习才能学到手。品德课堂的活动设计就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有计划有步骤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由于当前的品德教材存在着滞后性,课堂教学的设计就要求教师有整合教材的能力,这样的整合又考验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的程度,由于教材选择和活动设计得不得当,所以当前的品德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过度或低度的教学现状。
【案例】
活动一:了解古今的主要通信方式和发展历史
师:(出示iphone手机图片)大家认识它吗?
生:是iphone手机,是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
师:(播放iphone手机广告),它向我们介绍的是哪项功能?
生:是视频通话功能。
师: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样子,视频通话算比较先进的联系方式了。在生活中,你是怎样联系别人的呢?
学生交流汇总: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发电子邮件、聊QQ。
师: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就是通信。
师:从古到今,通信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来回顾一下吧。(播放通信历史发展短片)你看到了古代有哪些通讯方式?
学生交流汇总:飞鸽传书,烽火传军情,吹号角传递讯息,邮驿传递信息。
师:这都是古代常用的联系方式。和刚才的广告相比,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现在的通讯很方便。古人联系又费时又麻烦,还不一定能联系上,现在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了解到情况,速度很快。
师:我们来算一算。在古代,从范阳到陕西临潼相隔1500千米,驿站的快马一天要跑300千米,那么最快几天时间才能收到信息?
生:5天。
师:在今天,多少时间就可以得到消息?
生:打个电话马上就能得到消息了。
生:发邮件只需要几分钟。
师:了解了通信的发展,大家想说些什么?
生:我们生活在现代太幸福了。
生: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活动二:了解现代通信分类
师:出示调查表,小组共同勾出生活中最常用的三种联系方式。
师:这些大家最常用的QQ、发电子邮件、打电话等联系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生:方便快捷。
生:通过网络。
师:构成网络的就是一些电信信号,用电信信号传递声音、文字和图像信息就叫电信通信。
师:爸爸要给远在北京的奶奶送点特产,怎样才能收到?
生:到邮局去寄给奶奶。
生:寄快递。
师:这样,利用汽车等交通工具传递信件、包裹和报刊等,称作邮政通信。
师:邮政通信与电信通信是两个不同种类,正因为电信通信比较方便快捷,所以我们相对用得多一些,不过,邮政通信也有自己的优势。遇到不同的情况时,怎样选择恰当的方式和别人联系呢,咱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活动三:学会使用恰当的联系方式
出示情境:
1.一天晚上,妈妈突然晕倒了,爸爸在外地出差,我要和急救中心联系派救护车来……
2.今年九月,小敏要上一年级了,妈妈带他报名时缺了户口本,而户口本还在湖北老家……
3.小青的好朋友在山东,他们约好每年暑假联系,告诉对方各自一年的学习生活……
4.2014年,青奥会将在南京举行,我想邀请外国小朋友来看青奥会……
(学生汇报)
总结:在生活中,怎样和别人联系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有时注重快捷方便,有时注重沟通的充分性,有时还要考虑到经济实惠,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反思】
一、情境适度
融入情趣重要,落实理趣也很重要。手机中著名的品牌就是iphone了。它强大的功能也是很多人所钟爱的,它的视频通话是较为先进的联系方式。教学伊始植入手机广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情趣。教学融入了情趣,落实理趣也不可忽略。本课中“通信”和“通信分类”的概念是理解的难点,抓住传递方法和传递内容的不同,设计了全班学生调查和爸爸要寄特产给奶奶的情境,使学生清晰了概念,明确了分类,理清了范畴,既落实了课堂教学的理趣,也为后面联系方式的正确选择奠定了基础。
二、过程适当
充分经历重要,回顾品味也很重要。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明确什么是通讯,再了解通讯的发展,感受科技进步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最后引导不同情况选择联系方式的要领。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充分经历了自学自悟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才能更深入学生心田,转化为今后的技能。“比一比”“算一算”两个操作环节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现代通讯的快捷便利,与教学设计相呼应,目标达成度也较高。
三、实践适切
教学内容
《我是一个小帮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广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的艰辛,懂得作子女应该关心父母,学会基本的生活本领。
2、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当为家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做他们的小帮手。
3、具有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了大量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本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不给父母添麻烦。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认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学会客观地认识生活、认识社会。
课前准备
水果、糖果、茶杯、挂图。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已经长大了,会帮家里做很多的事情,那么你到底会做那些事情呢?让老师和同学都知道好吗?
(学生回答:我帮爸爸妈妈扫过地,拖过地,擦过桌子,倒过垃圾......)
是啊,同学们都懂事了,长大了,成了一个好帮手。
(板书:我是一个小帮手)
二、问题讨论:家务事我分担。(讨论形式)
1、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很高兴!看来大家都是爸爸妈妈的小帮手了!都能为爸爸妈妈做事了!那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事呢?
小组讨论:(我们要懂得关心、体贴父母)
板书:对待父母——关心、体贴
2、家务只是爸爸妈妈做的吗?哪些事情是我们自己的事呢?(自由发言)
小结:看来同学们都能分别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家里的家务了!爸爸妈妈的工作是那么辛苦,又还要管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压力非常大。所以作为一个懂事的孩子,要体贴父母。首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然后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帮家里干事,其实家庭的事有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事,学生的认知在讨论中逐步明了。】
三、《家里来客人》的情景表演及讨论。
要求:1、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你会怎样做?
2、当他们要回家的时候,你又怎么做呢?
3、吃完的果皮你怎样处理?
集体评议(他对待客人热情有礼)
板书:对待客人——热情、有礼。
四、《妈妈跌伤该怎么办》的情景讨论。(出示挂图和问题)
1、一天丹丹的爸爸到外地工作了,这时候妈妈跌伤在家,丹丹是怎么处理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板书:对待病人——细心照顾
2、出差的爸爸打来了电话,丹丹会怎么说呢?假如你是丹丹,你会怎样给爸爸回电话?
小结:是啊,遇到意外,自己能够灵活地处理,不让出差在外的爸爸担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小帮手!那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意外也能这么做吗?
五、《如何对待陌生人》情景讨论。
现实生活中的丹丹真的遇到了意外。(有一天爸爸妈妈不在家,有一个陌生人来敲门。丹丹不知开不开门?)
同学们,帮丹丹拿拿注意吧!丹丹该怎么办好?先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板书:对待陌生人——提高警惕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过渡:很好,看来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相信大家遇到意外都能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其实遇到意外还可以拨打很多其它的电话。
六、学会打紧急电话和自救小常识。
⑴看,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打什么电话呢?
1、遇到暴徒、小偷打什么电话?(110)
2、有危急病人!这时应该拨打什么电话?(120)
3、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打什么电话?(122)
4、遇到火灾了!要拨打什么?(119)
⑵那就我们学校遇到火灾,来练习拨打一下这些特殊的电话!现在遇到火灾了!怎样报警?(一生扮消防队员,一生扮报警人)
⑶这个电话打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好在那?
⑷在火灾现场,同学们除了打电话报警,还需要知道一些逃生的办法!
(出示儿歌:《火场逃生》)
火灾起,要谨记:
住高楼,走楼梯;
烟雾大,易昏迷;
湿毛巾,捂口鼻;
贴地面,快撤离。
火势大,要机灵:
抛出衣物敲铁器,争取救援莫犹豫。
【在交流中学生的自救知识逐渐丰富,儿歌的使用更提升了学生的认识。】
七、作业。
把自己一周来做小帮手的情况进行记录,并请父母写出评语。
八、总结。
今天的活动中,大家知道了要帮爸爸妈妈做事之外,还懂得了遇到意外要灵活地处理,特别是学会了拨打各种特殊的电话。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会是父母的眼里是个好帮手、好孩子,在学校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会是个好儿童。
板书设计
6我是一个小帮手
对待父母——关心、体贴
对待客人——热情、有礼
对待病人——细心照顾
对待陌生人——提高警惕
课后反思
我国传统教育著作《学记》里面曾经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观点,这与古罗马哲学家塞纳加都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国内外学者的表述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却都突出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而有关合作学习环境与生活化环境的一致性的论述则相对模糊。本文即对生活化给小学英语合作学习产生的影响加以简要说明。
一、分组参考因素
如果不考虑生活化这一因素,合作学习也应在恰当分组的基础上进行,使小组内部发挥出更加优良的学习效果,这与生活化环境塑造的目的性是一致的。学习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均应注意扬长避短,尽可能参考多种影响因素而采用混合编组形式。分组参考因素大致可以总结如下:第一是性别因素,在小组内混合男女组员能够让合作学习时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范围更全面、角度更新颖。第二是性格因素,性格的差异化对合作学习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让小组接受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任务。第三是学习成绩,此因素最重要,不同层次学生同在一个组内既能使学困生更快进步,也能锻炼优等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最后则不能忽略英语知识之外的其他能力,如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生活化学习内容选取
英语作为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要求较高。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整节课都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展现,则又会影响教学效率。大部分教师的做法是按照事先预定的教学设计开展适当的合作活动,在必要的时候再给以分组合作的机会。由于并非全部教学内容都能与合作学习相适应,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具象思维特点,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根据此特点,创设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词汇、句子、文本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实例如下:
教学内容:Making Telephone Calls。
教学目标:能够实际应用打电话的常用语。
教学过程:首先讲解打电话相关的常识、基本表达方法;接下来便可进行分组,两人一组模仿打电话,在此环节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指导;然后找出一组(两名)学生到前面演示。A生:Hello.May I speak to liuYang?B生:Yes,speaking. A生:This is liwei.
这种分组生活化训练之初,学生可能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教师要注意纠正。通过这种训练的再次进行,学生的错误会明显减少直到避免。
然后教师可以再采取分组形式,要求模拟A打电话找B,是C接的电话这种情境,如下表述:A:Hello.May I speak to liuYang?C:Sorry.liuYang is not in right now.Would you like to leave a message?此时若A想留信息,则可以说“Yes.Please tell him…”对话继续进行。当这种情境模拟熟练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人每组,继续训练A打电话给B找C,而C恰好在旁边的情境。还可以训练两人每组的打电话结束语情境:A:Is there anything else?B:No.That’s a11.Goodbye.A:Bye.这些简单的场景既能体现出教学内容,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能够在学中用、用中学,培养其实际交际能力。
三、明确分工与环境创设
基于生活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两点需要注意:
1.明确各组员责任。在分组完成以后,为使小组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分别制定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并告知“当事人”,这是促进合作学习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首先他可以让小组成员意识到责任所在,其次在有教师指导并参与下的合作学习,学生兴趣也会大大提升,保证合作过程不致走向散漫。基本的目标设定与基本秩序的维护,是体现小组成员个人价值的保障,如果各成员责任不够明确,则谈不上真正的合作。特点不同的学生在小组中有不同的角色,如组织者、总结者、各角色定位者等。此处需要强调组长设置的必要性,在小组内部,组长负有组织、协调的责任,是保证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师可能是出于平等观念的错误影响,忽视小组长的作用。建议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教师尝试多样化小组长设置方案。在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时,或者处于英语学习初阶的低年级,小组长由教师直接安排,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将设置小组长的权利下放到分好的组内。当然,最合理、最公平的方式是轮流制度,让所有学生都有锻炼组织协调能力的机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
2.语言环境应与生活化准则相符。首先教师与学生应更多地使用鼓励、道歉、应答、感谢等日常交际用语,使这些用语深入到发言、交流、评价等各环节。其次小学生在进行英语模拟时难免出现紧张情绪,出现错误很正常,教师应当在鼓励、诱导时更多地使用英语,使生活环境在课堂中渗入得更充分。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给予个体学习者更多的同伴交流机会,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必要的交流方法,告诉学生如何应用礼貌用语,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纠正合作者的错误。
关键词:把握契机 情境 交际性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现代传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口语交际再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一个人如果听别人说话而不能快速作出反应,就难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势必会在现代生活中处处碰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笔者就参加“口语交际”课题研究以来,在日常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契机,凸显交际性,做以下几点思考:
一、补充空白,模拟情境,凸显交际性
被选为教材的文学作品,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如果把握契机,能对这些“空白”给予补充,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话题,不仅有助于文章的中心、人物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清华大学附小的校长窦桂梅老师在她的一堂《朋友》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口语交际话题:如果你是皮司阿斯的朋友达蒙,当你的朋友在你临刑前还不回来,你是怎么想的?待会我采访你。学生众说纷纭,滔滔不绝。教师也根据学生的述说及时作出应对,师生在互动中凸显交际性。
二、巧用画面,置身情境,凸显交际性
都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图画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今的教材中配有形象生动的图画,图画实际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易于儿童接受,这样能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
如教《夏夜多美》这课时,我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蚂蚁和睡莲的表情、动作,想想他们可能在说什么?同学们看着生动的画面,纷纷举手。我就说现在你们就是小蚂蚁也可以是睡莲,来说说看。
有的说:小蚂蚁快滑进水里了,挥着手向睡莲求救!另一个同学补充说:睡莲伸出双手,笑着说,不用怕,我来帮你。你看,形象的画面让他们看得多真,还会说:“滑、挥、伸。”看得多仔细,说得多准确呀!而且小蚂蚁说什么?总有当睡莲的给予回应,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的,生生之间的主动交际不自觉形成。
三、无中生有,创设情境,凸显交际性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往往有一些能够瞧诱发学生兴趣的交际“点”,这一个个交际点犹如点点星火,一经学生交际欲望点燃,便能呈燎原之势。因此,教师应当匠心独具地在教学中铺设这样的交际点。无中生有,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打开了生生交际的途径。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口语交际《我们的画》时,学生经历了评画、改画、说画的过程后,教师指导学生举办画展。
师:现在,我就是“一年级图画展”的主办人(挂“主办人”牌)。谁想参加画展,就把画贴在黑板上师:参加画展的同学真多呀,我们从这些画中选出“最受欢迎的画”,好吗?
师:现在要成立评画组,谁想当评委?先在小组中自荐,然后大家推荐一位说得最好的小朋友担任评委(给评委挂“评委”牌)。小组里的其他成员就是“副评委”。
师:每小组在评委的带领下选出最受你们欢迎的画,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多幅,并说出你们喜欢这些画的理由,最后由每组的评委总结大家的意见上台发言。
获奖学生上台谈感受,台下学生随机提问。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创设生生互动的交际情境,教师以“举办画展”为载体对原有的话题进行了必要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创造了良好的交际契机。“举办画展”,看似与话题主旨关联不大,属“无中生有”的教学设计,但它却是教师基于话题又不拘泥于话题的大胆尝试。
四、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凸显交际性
丰富的日常生活是孩子们永恒的话题,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时空,再现多彩生活的一时、一事、一物……让孩子们触发灵感,激发兴趣。有位教师在上《打电话》一课时,有意设置了这样几个情节:
(1)放学时,要下大雨了,我回不了家……
(2)因为天气变化,学校临时通知明天的春游改期进行,可是我们的王老师开会去了……
(3)爷爷生病了。一大早我们全家都赶到了爷爷家,还没来得及请假……
(4)下午排练节目去了,我不知道今天的作业是什么……
遇到这些情况该怎么办呢?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打电话”。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稍作引导:如果对方不在家呢?给家长和老师打电话与给同学打电话有什么不同?这样,借助生活,引发话题,循序渐进,点拨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文明行为和习惯,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实际交际能力。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契机,拓宽交际渠道,凸现交际性,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口语交际教学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还应当十分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增加口语交际的机会,从而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学会与人合作、沟通,逐步形成“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是新一代能说会道、能言善辩,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需求的公民。
参考文献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微》
一、中学英语中常见的口头言语方面文化差异的分析
(一)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1. 称呼语(Addressing)。在汉语中我们一般用“姓 + 头衔/职务”的称呼方式,如“王院长”“马经理”;但在英语中,却是用“Rank/Post + name”的称呼方式,如“Principle Wang”“ Manager Ma”。在英国,对中小学教师通常的称呼方法是:Mr./Ms.+姓,所以我们可以称呼“古老师”为Mr./Ms. Gu.
2. 问候语(Greetings)。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到哪儿去了?”“你干什么去了?”这只是打个招呼而已。而英语这样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英美人见面时常用的是Hi!或Hello!来招呼对方,然后再谈论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或兴趣爱好方面的话题。
(二)生活习性文化方面的差异
1. 私事与关心(Privacy and concern)。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一样。对他人私事的干扰,就好比对一个国家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避免去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等等。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 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私事”问题, 而他们很重视 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
2. 称赞与谦虚(Praise and modest)。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称赞和夸奖时,总是客气地说“我不行”“我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鼓励和称赞,并用“Thank you.”来回答。在东方更强调集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
(三)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
1. 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打电话的对话,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
2. 社交礼节(Social contact formality)。以please(“请”)为例。在某些场所我们不宜用 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美国人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学生常用You go first,这也是不恰当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
二、培养中学生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融合意识,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真实实用原则。真实实用原则就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英汉文化融合意识的培养和英语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第二,比较融合原则。比较融合原则就是通过比较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用融合的方式把文化融合意识教育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全部系统地融入英语教学之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运用英语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英汉文化融合意识教育。
第三,参与体验原则。参与体验原则就是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际,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交流体验中感知英语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的跨文化交际态度。
三、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备课设计巧妙,做到“四维”融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依据,在备课阶段,教师就应该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文化教学目标。我们绝大多数英语老师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备课)的时候,往往只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方法这三个维度去进行设计,却往往忽略了文化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在备课时候,应该将与所学材料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并巧妙地融入我们备课的教案之中。要充分异,力争集悬念、新意于一体,做到“四维”融合,以在教学计划上真正体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时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创设文化氛围,做好对比分析
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学生英汉文化融合意识的培养。教师可结合各单元的语言功能项目,在课堂内通过放录像、显示具有文化标志的图片或实物,创设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当提到Canada, France, Australia等国家时,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有关这些国家风情的图片,并引出这些国家的一些重要城市的概况、主要建筑等基本知识,进一步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在介绍“圣诞节”的同时,我把Silent Night(平安夜)这首歌放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圣诞节的气氛。另外,我还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的其他一些节日,如Easter(复活节,纪念耶酥的复活)、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等。
进行英汉文化的对比分析是培养学生英汉文化融合意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汉英两种不同文化中交际规则及言语行为习惯的语用对比分析,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重视第二课堂,用好互联网络
中西方文化涵盖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内容包罗万象。培养英汉文化融合意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拓展课外第二课堂文化教学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英汉文化差异知识。因此,可以借助课外活动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物品,如地图、邮票、广告、信函、钱币以及其他物品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83-0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开展数学教学。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从数学的本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呢?还得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1.合理选取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自己学习的内容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我想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教学时、分、秒时,可以让学生把时、分、秒跟自己的日常起居联系起来;教学小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把小数与自己的身高及生活中的测量、物品价格等联系起来。
2.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享受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教师抓住学校创建常规管理达标校园的机遇——学校把教学楼重新用涂料粉刷,让学生帮助校长和财务人员设计粉刷方案,制订工程预算,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测量,并了解涂料的价格、人工费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获得成功后,通常处于积极的状态,容易对所从事的事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1.遵循认知规律,科学安排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并按从易到难、从因到果的顺序组织教学,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分步推进:初步感知——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验证公式——应用知识。在初步感知阶段,利用书中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到。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在一种成功的体验中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两个花坛哪个面积大一些?”学生就会带着探究问题的积极心态进入下一个环节——数方格。数方格又是学生比较容易做到的,很快得出了数据,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引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边的方格数×高的方格数。“如果这个猜想真能计算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该多好啊!”进而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剪、拼的验证过程中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验证了这一猜想,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学生的大脑是多么地兴奋!教师利用这一兴奋点自然进入应用练习。这样,整节课学生都在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学习,循序渐进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2.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有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设计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本课开始的生活中的问题:学校长方形花坛面积的计算。教师在屏幕上打出长方形花坛的几何图形,就让学生进行计算。当学生提笔要进行计算时,却发现没有计算的条件——长和宽。二是进行课堂上所用电脑屏幕大小的计算,其中有单位名称的变化。三是让学生计算自己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比如,课本、练习本、铅笔盒的一个或几个面积,还有课桌面、椅子面等。四是让学生在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方格纸片上设计一张邮票,看看有几种设计方法,哪种设计美观、大方、合适。这些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形成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动力。
三、让学生在乐中学
1.情境法。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及各种影音资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就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第38页的插图,创设“乌鸦喝水”的实验,让学生扮演乌鸦投石子,创设活生生的情境,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从而发现体积的内涵,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自然能学得开心。
2.故事法。
小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将有趣味性又符合知识要求的小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就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帮助学生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b≠0)“小乌龟慢慢跑,站上了领奖台。小白兔睡啊睡,只能坐在下面掉眼泪。”
3.表演活动法。
利用小学生好动、爱表演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想学、乐学。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时,就可以让学生表演打电话的过程,让他们在打电话的活动中找到最优的方案。
4.将数学课堂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体验。
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书中实验。(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
(2)至少选择一个圆锥形物体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圆锥的体积。(课外进行)
(3)课堂汇报: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在团队合作活动中,不仅学到了基本的知识,还获得了成功的数学体验。下面是学生的“发现”——
用水做书中的体积实验,在倒水时,水容易流出容器外,就另找来一个盆子盛流出的水,最后一起倒进去,这样实验的效果更佳。
在实践中还发现像沙堆、谷堆等底面与其他面相连时,可以先用软绳子和尺子量出底面的周长,再用公式r=C÷π÷2求出半径,最后求它的体积。
关键词:小学英语;故事应用;教学
一、故事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语言的学习是需要一种环境的,孩子处于幼童期时,其周围的语言氛围在潜移默化间已然对其产生了影响。进而我们得出一种结论,即对于语言的学习,应趋向于低龄化发展。教育的根本是为了使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其教育的方式应以实用性、文化性为根本,通过趣味性的方式来引导、教授于孩子。从该点出发,我们提出以故事的形式来进行小学英语的教学,对于该阶段的孩子而言较为恰当,同时也是对其天性的一种尊重。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仅以单词的记忆为例,故事的方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更易被孩子所接受、记忆下来,课堂上的氛围更加的活跃、轻松。但是,这种方式的应用应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因其是用一种游戏的形式来授课,于孩子的主观意识上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对于最终的接受掌握效果是一种不利的影响,此时老师于课堂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对于此处课堂教学所能达到效果的衡量标准与评价价值也待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以实例的方式对故事英语教学方式与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对比,获取想要的有关数据,直观地来对该种教育方式的可行性、效果做出评价,同时对其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将该教育方式予以完善化、系统化,普及到我们的日常小学英语教学中去。
三、传统英语教学方式与故事英语教学方式对比
(一)传统英语教学方式案例
1.教学设计
教学单元:How many; How old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听懂并学会说数字:1到10; How many; How old
②学会写单词并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用:1-10;How many;How old
(2)文化意识
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
(3)情感、态度
把语言知识融合到情境中,学生通过参与学会句子,记住单子,以完成学习的任务。
3.教学流程
(1)Sing a song Happy new year(放一首英文节日歌曲,作为铺垫)
(2)刚才是一首新年节日歌曲,那么又过了一年现在我们几岁了,回答一个数字,如,8岁了。然后引导学生,英文的数字应该怎样写呢?(利用歌曲来引出数字)
(3)将英文的1到10的数字写出,领着学生大声朗读,拿出10以内任意的相同物品,反复问学生,让其回答出数字,以达到帮助其记忆的目的。(巩固记忆)
(4)让学生互相问答,继续巩固单词的记忆与读取。(巩固记忆)
(5)总结,讲解中西文化上的不同点。(渗透文化知识)
4.教学反思
设计过程总结:
(1)教学的氛围良好,引导学生进入英语的课堂学习。
(2)及时巩固,利于掌握单词的记忆。
(3)总结性结束,渗透不同文化知识。
(4)知识未应用到生活中。
(二)故事英语教学方式案例
1.教学设计
(1)教学单元
Number; How much
(2)教学内容
以课本为基础,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数字于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用英语完整地表达数字,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
2.学习目标
语言与单词的应用,文化意识:
(1)在故事中掌握单词
(2)在故事情景中将单词自然应用
(3)通过故事学习礼貌知识,懂得生活常识
3.教学流程
(1)第一步 导入故事(以歌曲形式导入动画播放)
介绍情景,新年到了,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去商场购买礼物,可以在屏幕放投影。
(2)第二步 故事展开(师生互动)
T:问要给谁买礼物?
S:回答出人物。
T:要买几个呢?
S:将数字说出?
T:一共多少钱?
S:将计算数字说出。
模拟到家后给朋友打电话,将电话号码说出,再次对数字进行应用。(实现英语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将学生分组,角色互相扮演以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总结,将打电话的礼貌用语、风俗习惯进行讲解。(文化礼貌讲解)
4.教学反思
教学完成情况总结:
(1)故事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大家积极参与进来。
(2)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3)礼貌、风俗的总结性讲解。
(4)过程中学习情况掌控,达到学的目的。
(三)总结
在对后期数据分析后,可发现在单词的掌握记忆上,故事模式英语教学掌握的程度更好,并将课堂中所学知识活用到生活中,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该教育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补充与创新,它的应用将更有利地激发孩子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孩子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学习英语。这种崭新的教育方式以寓教于乐为一体,于精神上更放松,于过程中更敢于开口,进而学会并掌握英语,达到我们最终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