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新的时代特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应利用自己渊博的学问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设计。在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着重在以下几个环节作深入改进:
一、在知识的新授环节上做文章
传授知识的过程既是使学生学到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好时机,教师应巧妙设计教案,精心设计提问,大胆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培养他们勤思的品质,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经说到自己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之付出所有。也就是说学生只有让自己喜欢学习,才能积极的投入,从而具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
在新课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只有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学生才会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下工夫
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还要注意改变呆板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模式,注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得生动、灵活,潜移默化地培养开朗、乐群的好品质。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注重“探究式学习”方法,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展开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内容和认识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和策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教学简单电路设计时,有一道设计题,由于所给电表不同及电键处于不同位置可以导致多种设计方法,所以就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人人献策,互为补充。想出各种方法来进行设计。看哪一组想的方法最多,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如此一来,就可以扩大参与面,使每个学生都有直接参与的体会,而不是“嚼别人咬过的馍”。
“合作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在教学手段运用上动脑筋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有情趣,乐意学。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变“苦恼”地学为“愉快”地学。
在新教材中,更多地加入了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这些实验直观、有趣,更重要的是贴近生活,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就能激发学生勤于思考,从而使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求走进物理世界。教师应适时的增加实验,就地取材,做到目的明确,简单有效。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设计实验外,还应增加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制作一些贴近于生活的课件,真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目的。
可见,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教学方法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代之而起的启发式教学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学中,增加演示实验,加强主观教学,采用妙趣横生的语言等方法,同时在课堂上,相互质疑,大胆设问、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教学气氛,同样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四、在作业处理上作设计
教师应看到:学生的作业练习不仅巩固了已学到的新知,形成了解题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能培养起认真、负责、细心的学风,锻炼毅力、意志,养成勤动脑,善动脑的好习惯。
新教材设计了“WWW”的作业形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内容也更趋向于“探究性”问题
例如,在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原理时,为了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目的,除了运用实验演示、讲解等教学手段外,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目:现要在宽为2m的浴室安装一面镜,要求在离镜0.5m—1.5m的范围内身高为1.7m.的人都能看见自己的全身像。请大家设计出最佳的方案。通过该问题的解决,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把知识的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得到了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使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便有一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初步品尝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成果。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要有教学价值。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要富含教学意义,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应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反映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合理安排。从实质上说,语文课堂提问要有教学价值,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将蕴涵在教材、参考资料等原生性材料中的教学因素挖掘出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处理和运用语文材料的能力,使提问实现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育人功能。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不同于我们日常交际和交流中的“问话”。日常交流中的问话通常是比较简单的,无须应答者经过复杂紧张的思维活动就能作出回答。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上。如见面时的“你吃了吗”“你到哪儿去了”等这样的问话,主要表达的是一种问候的意义,对理解讲话内容的思维水平要求不高。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一旦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就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在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中,教师、教材和学生是决定教学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课堂提问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教学因素的作用,以实现提问的教学价值。
要想充分实现课堂提问的教学价值,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提问技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重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积极的、有意义的见解和看法。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态度亲切,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对所提问题的答案作出强求一律的规定,那种硬要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答案、标准进行回答的态度和做法是不可取的。
一堂课的开端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要新颖,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精彩的开端使学生进入了特定的学习环境中,丝丝相扣的中间环节尤为重要,因为这一过程学生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有了精彩的开头和丝丝相扣的中间环节还不够,一堂课的结尾也不容忽视。好的结尾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升华主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开设德育课堂小讲座的原因
近年来出现的“逃课”和“淘课”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笔者尝试把网络公开课这种主题探讨式的讲座模式引入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课堂主题小讲座。如果教学完全按照书本知识逻辑授课,教学就变成知识点的认知与解释,兜转在概念里,少了趣味,少了心灵的触动和人生的感悟,脱离学情。于是,笔者跳出教材自身的知识逻辑,对教材进行课堂化开发,根据学情,重整教材,开设“德育课堂小讲座”。
所谓德育课堂小讲座,是指以反映某些具体的德育内容为中心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课型,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课”,而是兼有学科课程之形和活动课程之功能,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下面,笔者就德育课堂小讲座进行案例说明。
二、例谈德育课堂小讲座
比如:哲学《奉献与人生》这课知识结构简单,内容思想性、可探讨性强,很适合做主题小讲座,笔者给这个内容的主题讲座取了一个诗意又富哲理的名字《灵魂的香味》,奉献实际上是人们追求高尚的灵魂,它能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人生幸福,使人生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沁人心脾、感人肺腑的芬芳。
德育课堂小讲座时间为一课时,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把自己变成一个“讲故事的人”,娓娓道出案例故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思考、领悟。
德育课堂小讲座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节“小讲座”的对象只针对职高二年级下学期后半学期学前教育专业,清一色的女生,讲座的内容不仅直接关系着她们的专业学习,也影响着她们的生活态度。
主题讲座《灵魂的香味》的内容主要分两方面:
第一:努力做有用的人
故事1:她就是这样一位人――卡门?戴尔?奥利菲斯。
师:猜一猜这场走秀时她的年龄?
生:议论、猜测。
师:这是2013巴黎时装周的走秀,82岁的她压轴出场。鹤发奶奶表现怎样?逊色吗?
生:惊奇,触动,纷纷感叹。
师:工作中的她用自己女王般坚毅的眼神,整洁、谦逊、守时的专业态度缔造T台的不老神话,生活中的她笑容总是温暖明快。
师:通常这种年龄的人有句口头禅:“老了,不中用了”,你觉得这句话适用于她吗?你能说说她到底哪里触动了我们?
生:不适用。美丽、自信、优雅,不枉此生。
师:奥利菲斯惊艳了时光,也惊讶了我们。虽然年老,但没有不中用,她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为向我们展示了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活着,如果他对社会、他人、自己是有用的,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越有用,他存在的价值就越大。有价值,才有幸福,所以要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要过早的放弃自己,鹤发奶奶如此,我们年轻人更应如此。
选择卡门?戴尔?奥利菲斯的故事开讲,除了开场“抓眼球”、女性、励志等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课本的价值、人生价值的抽象概念解释进行了简单生动的处理,用通俗的“有用、无用”去解释,并帮助学生端正人生态度,认识到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价值的人生自然幸福。
故事2:廖智――5?12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
师:截肢后的廖智如果放弃自己,可能会是怎样?
生:颓废,人生毫无意义,生活的会不幸福。
师:廖智是怎样诠释人生的价值?
生:思考回答。
师:廖智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勇敢坚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又奉献社会,实现社会价值 ,廖智就是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廖智为年轻女性,又习舞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克服人生困境、实现人生价值方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年长的奥利菲斯,遇难残疾的廖智,她们都在努力地做好自己,同学们,你们年轻、健康,更应该要活的有用,要活出价值,切勿潦潦无为。
故事3:某青年,职高毕业后,尝试做过几份工作后,以不会做和太辛苦为由,拒绝上班,然后就呆家里啃老,天天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每个月还逼父母要千元零花钱,不给就对父母恶语相加、大打出手。
师: 他这样活着,你觉得他的人生有价值吗?为什么?
生:不付出,不奉献,只有索取,太没用了,人生没有价值。
师:由此可见,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看他索取了多少,关键是看他奉献了多少。
师:如果,这位是你的兄弟姐妹,你会如何劝告?
生:要懂得付出,要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否则,活着就等于死了,毫无意义,被人看不起,还连累家人。
这种类似的现象在学生中是有出现的,通过这个反面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不努力,不付出,只会索取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会被人唾弃,明白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奉献。
其实,我们去劳动,肯付出,做奉献,看似服务别人,其实是为了自己。
第二:助人其实是助己
故事4:有一绘本名叫《盲人的灯光》,讲的是有个人独自走夜路,遇到了一个提灯走来的人。但他却发现,提着灯的人居然是盲人。
师:盲人为什么提灯?
生:照亮别人。
生:是为了让别人看见他,好不要撞着他。
师:其实我们的人生也一样,照亮别人,更照亮了自己,助人实则助己。
用这个绘本素材,既可简单生动的点出奉献、付出对于实现人生价值重要意义,又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绘本小故事、大智慧,多看有利于今后进行幼儿教育。
三、对德育课堂小讲座的思考
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对教学内容分层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接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是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要求高”。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从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的要求。
三、指导学习方法
“班内分层教学”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情况随时调控。这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讲究不再是主要靠听,而是靠解题。一方面凭借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已获得的认知结构去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扩充原来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
班内分层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班内分层教学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的得到了提高,使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是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是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地变教师津津乐道地讲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 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班内分层教学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达到因材施教。这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题目与各层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说,在学生按层次解了相应题目之后,再由教师控制师生共同由低到高地解决各层问题。在解决低挡题时,虽然B、C两组学生没有做,但他们完全可以在A组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决策并迅速和出正确答案。这样就自然地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同时A组学生回答了简单问题,坚定了他的学习的信心,又为他们解中档题打下了基础。在解决中档题时,由于A组学生刚解了基础题,稍加努力就可以解决中档题,这样就容易激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C组学生此时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因为他们要快速解决中档题也不是十分轻松的了。每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解决中档题。这是要求大多数人都应掌握的层次,也是联系A、B、C三组学生思维的纽带和桥梁。在解决高档题时,教师根据内容和学生思维状况适当处理,尽量使A、B两组学生能够够得着、受启发,又使C组学生有所得,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20
一、背景和特点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通常是根据教学单位的规模和师生交往的程度来划分教学组织形式。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小班教学、大班教学、合班教学):按照师生交往的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等)和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广播电视教学、计算机教学等)。
从表现于外部的特点来看,教师和学生都参与或形成了特定的组合形式。师生的活动必须适应一定的时空条件,并形成一定的“搭配”“组合”关系。教师和学生以这种程序和“搭配”关系共同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或综合。
二、教师组织课堂活动中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原因
1. 教师控制提问,学生参与度低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非纸笔型评价手段,也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普遍的方式。教师通过不断循环的“提问――回答――反馈”环节,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掌握新知,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矫正补救,从而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和谐共鸣中有序推进。但在课堂教学“提问――回答――反馈”环节中,发现大多数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和控制着的,越是精彩的公开课,教师对提问的控制越严密。提问由教师来主导,反馈也是由教师来进行,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上阅读课时,教师一般会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然后开始提问,每个问题提问一名学生。如果该学生不能回答,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再提问第二名学生,直到得到自己期待的答案,如此提问完所有问题。无论是听说教学还是阅读教学,许多教师都习惯于采用这种“教师控制提问法”。而在有五六十人的班级中,这种组织方式的直接后果是:教师提问时,只有个别学生得到了回答的机会,其他学生则只是旁听,课堂教学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
2.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学生参与度低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效果,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在备课时,仍致力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考点,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心理、认识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缺乏考虑,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堂堂一个样,节节一个调,学生参与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教学实效性很差。
3. 小组构建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参与度低
在许多英语课上都会看到这样的合作学习情景:当教师说:It is time for pairwork/ groupwork或discussion时,学生便条件反射似地迅速回头,上下桌的同学就开始讨论了。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似乎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有中文有英文,却不知道学生具体在讨论什么,徒有一些热闹罢了。这就暴露出了两个问题:(1)对于小组合作采取何种方式,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学生往往含糊不清,最终只能人云亦云。(2)教师往往忽视编组策略,造成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表面上是全体参与,实质上是好学生说了算,程度差的学生只能袖手旁观。
三、解决方案
为了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小组活动,笔者尝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以下几种形式各有其优缺点:
1. 教室座位形式
(1)传统的秧田式
秧田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最为普遍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仍然被我们学校广泛运用。这种形式的优点是:①它能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有一定的规模效益。②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的学习系统完整。③它能保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相处,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有利于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和方法。⑤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和管理,从而可以赢得教学的速度。⑥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与情惑,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
秧田式有其局限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作主,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全体学生被迫接受同一个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而缺乏灵活性;单纯的言语讲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不适宜完成动作技能目标,对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也效果甚微。
秧田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空间,对于那些班级人数较多、教室面积较小的学校来说,秧田式是它们的唯一选择。它最大的缺点是,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2)马蹄式(双翼式或半圆式)
马蹄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将学生课桌椅排成马蹄形状,与半圆式、双翼式相似。它的优点是:留出的空间大,可以开展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左右两个大组,便于开展一些对抗性的教学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和分组比赛等。马蹄式既有助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也便于教师走近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这对于教师监控整个课堂也没有影响,可以说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安排形式。
(3)席地式
席地式,顾名思义就是教室里没有桌椅,学生可以席地而坐。席地式的优点是,由于没有桌椅,教学场地相对扩大,教学活动的空间可以随时变换。学生可以根据要求变换姿势,如站、坐、蹲,还可以根据要求改变活动方式,如全班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学习,没有拘束、没有负担,轻松自如,仿佛又回到了幼儿园。
2. 活动式,小组合作式
(1)同桌合作
由自然班级中异质搭配的同桌两人组成。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所占时间不长,易操作,特别适用于低级学习任务,如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检查作业等,也可用于难度不大的问题讨论。
(2)“邻居”合作
由邻座4-8人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这种编组形式要注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并且小组合作学习应在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指导下,与全班学习进程同步。通常在小组合作之后,可展开组际之间的学习竞争与合作,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职业学校
一、每天给学生一条谚语
呈现的时机可以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即巩固复习之前,也可以在所有的内容讲授完之后,如若还有几分钟就可以适时地呈现出来。每一条谚语的内容要经过一番选择后才能确定,最好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或是在语法上,或是在内容和思想上。如在学习一般将来时的内容时,一定会讲到助动词“will”,那么教师在讲授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后,在下课之前就可以给出下面这条谚语: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同时你可以先让学生猜猜谚语的意思,当然最好给学生一些提示:这句话中的‘will’是个名词“意愿或愿望”的意思,之后学生们就会你一言我一语地猜这句话的意思。最后教师总结:“有志者事竟成”。同时还要进行一下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要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因此,这条谚语的给出,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再有,教师如果在教学材料中发现有价值的句子,可以将它作为名言警旬或谚语等让学生来铭记。例如,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英语》(提高版)第一册(戴宗显,2001)Unit3.Reading A,Is Life Fair?中有这样一句话:“A man can fail many times,but he isn’t a fail-tire until he begins to blame some body else.”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会失败好多次,但他永远不是一个失败者,除非他开始责备别人。”通过这句话来教育学生不要惧怕困难、失败与挫折,要正确地分析,勇敢地面对人生,走好人生的每段路。这样将德育教育很自然地随时随地地渗透到了教学中。
二、采取游戏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他们大部分基础不好,在初中老师的眼里属于差等生,不出什么大事,老师就不管的那类学生。因此,学生有一种自卑的心理,有一种被忽视感、被抛弃感,对学习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摆脱这种阴影的束缚,积极努力地去面对生活、去学习。而英语教师则不但要完成上面的使命,更要通过教学,通过游戏,让他们都有参与意识,来唤醒他们英语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己积极努力地去学,实现“想学”一“愿意学”一“乐于学”的转变过程。我认为这个过程中游戏确实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尽力把教学任务体现在学生的乐学上。游戏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接龙游戏、找敌人、找朋友、听摸法、速记法、猜测法等。例如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英语》(提高版)第一册Unit6ReadingATheGreatWall(长城)这一课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学生自己选出谁是导游,谁是司机,谁是游客,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练习,然后去前面表演。让他们通过课文去了解自己这个角色应该对长城知道些什么,到前面表演时该说些什么。例如司机要知道去长城游玩的路线,主要经过哪些地方(这部分比较简单,就选择基础较差的学生去扮演这个角色),导游这个角色很重要,他必须熟知“长城”的历史,地理位置,作用等(这部分难度较强,就让基础较好,口语能力较强的来担任),这样分配,无论是差生,还是学习好的学生都有任务,都得到了锻炼。都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收获。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游戏既学习了课文,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又找回了学习较差学生的自信心,且有所收获。课堂教学中利用游戏学会了语言,认识了世界,开发了智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快乐。
三、多听多唱英语歌曲,促进思维活动,提高听的能力
人们在生活中处处同歌曲打交道,一首甜美的摇篮曲会伴着婴儿入睡,一首优美的歌曲会使疲劳的人精神为之一振。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唱英语歌曲。另外,英语歌词能与教学联系。唱英语歌还可帮助学生正音,增强节奏感,最主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听英语歌的同时,教师可随意摘几行歌词,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这样循序渐进,你会发现学生的听力会有相当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会的歌曲,教师可随时把它用于教学。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右半球是主管形象思维活动的神经中枢,它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活动。因此学和唱英语歌曲,既练习了听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教学活动能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从某种程度看,确实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这种辅助形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内容的选择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即所选的内容应健康向上,陶冶情操,使各项活动都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2)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的特点来确定内容。(3)形式的选择和内容的确定,应尽量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或进度同步。(4)形式的安排不宜过频,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国家“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将使学校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未来学校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必然被多样的教学形式所取代,而生成新的课堂教学“生态”。
一、基于信息技术资源的辅助教学形式
鉴于目前学校信息技术条件的现状,班级常态课总体上还没有实现信息技术的支持,黑板、课本、幻灯和粉笔还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用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以后,教师便可以网上备课,在课上可以通过网络讨论和解决问题,可以随时共享所需信息资源。教师教学可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将抽象复杂的问题演示清晰,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班班通学习终端,进行演示、展示、讨论等。基于信息技术资源辅助教学的课型将成为中小学未来课堂教学的主课型。
二、观看录像与教师组织辅导相结合形式
目前,我们可以在网上调用一些名师的课件和讲课视频,随教材也有一些光盘录像课。这样的课,主讲教师比较有名气,讲得也比较精彩,在一些专业师资不足或是专业师资水平较低的学校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上好“观看录像与教师组织辅导相结合”的课,教师必须备课,要将录像课讲授过程与辅导有机结合,要根据预设适时插入辅导。总之,观看录像与教师组织辅导课型,关键是处理好学生观看与有针对性辅导的关系,切忌把此类课上成观看录像课。
三、在线多终端同步互动视频教学形式
实现互联网“三通”以后,学校间的在线同步互动视频学习成为可能。这种课型可以使班级教学交流更加便捷,师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组织学生参加异校同课在线学习,学校间要在课前进行良好沟通,做好设施准备,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协调统一学习进度,安排师生做好预习;参与教师要备好课,为解决学生问题、参加课堂互动做好准备。同步互动视频课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集中反馈,及时解决遗留问题,确保教育效果。多终端同步互动视频课,是一种新型课,相当两校学生或多校学生在一起上合班课。由于各校的规范不尽相同,因此要上好课,课前相关学校要明确共同的要求,确保课堂秩序和质量。
四、课外网上自学、课上交流辅导形式
一、讨论式
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用最广泛,因为设计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场面热闹。地理教材内容如果是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建议采用讨论式。例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节,可以安排两个学生的讨论活动:
活动一: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 课文和图 6.31,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
(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
(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4)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 P41 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佣铅笔)。
活动二:阅读 P42 课文及图 6.35、6.36、6.37 分析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新疆的特色农产品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坎儿井”是一项什么工程?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在新疆及中国西北内陆的其他省区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随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口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开发水资源?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各抒己见,又可以集百家之长,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老师也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通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把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地理环境、农业发展和存在的环境问题等清晰的呈现给学生。
二、互助式
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还方便同桌之间讨论学习。例如: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一节就可以经常利用互助式了,在讲了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接着讲授温度带的划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知识都可以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间一个翻开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同桌的另一个同学翻开正讲到的《温度带的划分图》或《降水量的分布图》或《干湿地区图》,比较着来看,从而轻易直观地找出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是 800mm 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这种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广泛利用,效果相当不错。
三、竞赛式
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非常枯燥。在讲授《地形复杂多样》这节课时,课前老师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在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就是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以前后两张桌子四个同学组成的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完成之后,由老师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就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加深记忆,又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组织形式;优化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育改革进程的实施与深入,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探讨新的有效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已经迫在眉睫,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优化教学重视起来,希望能探讨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科学教学组织形式,以下即是我对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几点建议。
一、游戏竞赛教学,学习融入趣味性
小学数学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门较抽象的课程,要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和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小学生通常争强好胜、好奇心较强,这时如果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可以引起学生注意的有趣教学情景进行游戏竞赛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学习数学。
现在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综艺节目,不少小学生观看并很喜爱这些节目,其中很多综艺节目就是通过闯关、游戏、竞赛来进行比赛的,由此可见模拟游戏竞赛的教学组织是符合现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的。例如,在进行加减法的学习中,我组织了学生一次“摘星星”数学竞赛,谁最后获得的星星越多谁就赢得比赛。比赛分你写我算、比比谁更快等环节,在“你写我算”的环节中,我在黑板上写出了十位数以内的数字随意加减,题目20道,在5分钟内完成,谁正确的题目越多,可以拿到的星星越多;在“比比谁更快”的环节中,我通过口述加减题的题目,最先算出来的人可以抢答,抢答并答对的题越多,就可以拿到越多的星星。通过这个游戏竞赛学生在课堂上更活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数学进行认识理解。
二、启发式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小学教师只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人,真正的学习过程还需要小学生对课本知识和课堂讲解进行消化吸收和理解应用,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和应有的态度。小学数学教师能否掌握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组织模式的关键。
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启发时,我举例了数学国家研发科技、计算机运行和建设祖国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同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常见事物进行联系,并提出具有开阔思路的启发问题,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和对生活的观察,这样他们可以有意识的将教材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发挥知识的智慧力量。例如,在学习简单几何图形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七巧板的拼接来启发学生对图形之间联系的理解,在亲自动手将七个大小形状不一的图案拼接时,逐步发现几何图形之间蕴含的数学逻辑关系,为将来的立体几何等学习建立学习基础。
三、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
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改革中提倡的一种学习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组织合作学习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一方面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合作学习具备更深刻的情感教育色彩,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组织好有效的合作学习课堂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沟通。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也是小学生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必须有规定的问题、时间和汇报,而不是简单的把桌椅拼在一起做一个教学形式,这需要教师认真重视合作学习课堂的策划和组织,避免学生出现迷茫和毫无头绪的现象。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我会首先将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概念向学生讲解,然后问我们学习过的对称图形有哪些?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的事物有哪些?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分组讨论,这时大家就会集思广益,有的学生可以不断补充学习过的对称图形,有的学生比较善于观察生活,很快举出了门窗、蝴蝶和飞机等对称的事物,这时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于是很快大家都理解了什么是对称图形。合作学习就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的组织教学,教师应引导和鼓励每一位小学都参与到合作学习的环节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与人交流、学会表达自己和倾听他人,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总体综合素质。
四、结语
今后的教育发展趋势即是让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学会如何去学习,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教学形式和活动都应该是为了服务教学,而不是以片面的以组织教学去代替传授教学,这样为了形式而组织教学会使学生容易迷茫,如何切实实现优化组织教学需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和场景,同时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并探索优化组织教学的各个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