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案例教学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案例驱动教学在高等教育各学科中广泛使用.但由于很多教师对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及组织过程的认识不透彻,导致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存在许多误区.
(1)案例设计不当.
案例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案例”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因此,案例驱动教学法的案例设计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案例过于简单、欠缺针对性、设计不清晰等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一个具体的案例设计,必须考虑周全,保证案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案例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并学以致用.
(2)组织实施过程并非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是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像讲故事一样叙述一遍,没有引导,没有总结,缺乏交流与互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案例,但教学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体.以上种种教学方式看上去是引用了案例,但并非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更谈不上通过案例驱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上述种种对案例驱动教学法的不恰当使用,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入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本文结合“案例驱动在网页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的教改课题,对案例驱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2案例驱动的教学实践
《网页设计》是一门知识点丰富、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此类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对网页设计知识点的讲解,结合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系统地学会如何设计网页和开发网站.
2.1案例选取的原则
根据网页设计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在课程开始就引出成品案例,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该案例为线索,将其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将零散的知识点结合在一个完整地案例实现中,并通过分组操作完成案例的方式,进行相互评比学习,进一步扩展知识面.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小知识点选择对应的小案例.案例的选取在案例驱动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大的成品案例应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较好的模拟真实的应用环境,小知识点案例则需注意选取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遵循以下的案例选取原则:
(1)代表性.
在课程开始之初,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观摩的成品案例应选择不同风格类网站的代表或往届学生优秀作品的代表,且此类网站需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如班级网站、购物网站、技术网站等,以此调动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2)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零散知识点对应引入小案例,此类案例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将课堂教学目标融入到案例教学中.如通过网站公告栏引出对marquee标签的讲解,通过网页的刷新功能引出对meta标签的讲解等.
(3)趣味性.
尽可能选取趣味性强的案例,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唤起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和欲望.如通过漂浮的广告、滚动的图片等案例引出对脚本内容的讲解.
(4)综合性.
成品案例的选取应注重综合性.一个成品案例网站应涵盖HTML,CSS,JAVASCRIPT等多个知识点.通过成品案例的设计与实现,考察学生综合应用多知识点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
(5)理论联系实际.
更多地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的应用选择案例,最好从学生熟悉的操作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感受到设计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设计的魅力.如在讲解时间对象时,可以选择人性化问候或重大事件的倒计时牌设置作为案例引出.
2.2案例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案例驱动教学应用到《网页设计》类课程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创设了“模仿—扩展—发挥”的教学过程.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五个阶段展开.
(1)成品案例演示,学生观摩.
此阶段为教学展开的第一阶段,通过各类代表性综合网站的观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程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可粗略提及网站内容组织,设计理念和主要相关技术,建立对课程学习的大体认识.
(2)知识点讲解,模仿练习.
此阶段是教学深入开展阶段,教师开始各类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引出小案例配合教学,教师需要示范案例的制作过程,讲明案例的制作步骤和方法,讲解制作中运用的知识要点和技能,学生模仿练习,达到掌握各类知识点的目的.
(3)成品案例扩展,实现.
成品案例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在每次模仿练习完成后,可运用已学知识与技能逐步展开对成品案例的制作,不断扩充,直至课程结束,案例制作完成.
(4)评价教学.
教学实践完成后,教师抽取学生个案展示,并对学习成果进行多元评价,归纳总结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同时对优秀的案例进行总结分析,和学生分享学习其设计的风格、思路和技巧,查漏补缺.
(5)自选主题设计作品.
此阶段为自由发挥阶段,不限题材,不限风格,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构建风格各异的网站,通过自主完成搜集素材到分析设计,再到制作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并亲历实际开发中网页设计的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提高.针对目前《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所存在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并以课堂教学环节、实验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相配合,建立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网页设计的应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以下的策略来优化教学过程,进行案例驱动教学工作的实施.首先,以案例驱动为导向,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同时,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直接引进企业实际应用需求的案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组直接参与综合大型实践案例开发.通过这种大型实训教学,完成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让学生了解了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多方面素质,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职场岗位间的“短距离对接”.其次,开展技能比赛式教学.组织网页设计与制作方面的竞赛,如网页设计、图像处理等,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计算机应用与技能训练活动,提高学生对技能应用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对《网页设计》课程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显著提高,通过案例展开的教学让学生更轻松,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机实践已由验证实验逐步转变为自主设计实验,学生能在课程结束时学以致用,或个人独立或分组协作达到完成一个综合性网站制作的目标.在学生获得相应技能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能力、协同工作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结语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贯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关精神,加大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教育教学内涵发展,有效地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此项活动。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的评选内容须紧紧围绕>:请记住我站域名/
(1)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事例必须具备真实性、亲历性典型性和问题性,反思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片断及反思、教学实录及反思、教育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评价及反思和学校、班级管理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等。
(2)学案的设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学科特点,学案应包括: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策略、教具、学习流程及教学反思等。
(3)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包括学生的研究报告和教师的指导、总结。报告应是参评教师本人指导,基于学生亲历的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应呈现此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课题的确定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与体会等内容;报告应主体明确、观点鲜明、有针对性、数据准确、文本规范、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教师的指导与反思应呈现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研究结果的评析,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报送成果时需注明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学生)姓名及课题实施年级。
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秀论文、学案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以文字稿(一式三份)和电子稿(word2003)的形式上报学校教研室邮箱()。文字稿要求:统一用A4纸,必须有封皮(写有:学段、论文、教案/案例/学案题目,科类、姓名、单位),正文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标题小三号宋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设置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经过一年的“理论实践理论”教学经验探索,撰写了探究式教学理论、五环节教学设计理论、多元教学效果测评在实践中应用案例,形成了具有较好实效的应用理论。在历时一月的应用推广中我课题组的理论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提升了业务素质和研究技能,学生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解题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五环节教学设计多元教学效果测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从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中脱离出来,既要重视传授知识的结果,也要重视传授知识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方法。众所周知,教学设计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教学的设计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对于三维目标的研究是数学教学者的迫切需要和高中的数学教学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积极建构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体系,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支持,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使新课程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从而推动教学效益和质量得以提升,这是一项相当浩大的工程。本课题组承担这项浩大工程中关于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2第2章教学设计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重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受到更多的重视,有了很多成果。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对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理论研究都在不断推进,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研究的却相对较少,基本上都是将教育学中教学设计理论加上数学的例子组合而成,忽视了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特别是针对性地开展某一知识模块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还很少。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地发现数学问题,确定并分析数学问题、合作意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过程的效率和重视方法的选择,还亟待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第一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奠定理论基础、提升理论素养)。
(2)行动研究法(第二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预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施问 题解决设想方案、检测问题解决效果、分析存在原因、提出改进设想)。
(3)抽样调查法(第二阶段教学效果检测过程采用抽样调查法,确保对象具有代表性、结果具有有效性)。
(4)经验总结法 (第三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研究经验形成研究结论)。
2、研究的意义
(1)将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章节中,实现数学教学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2) 通过教学设计研究,寻求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形成可操作性较高的教学设计理论。
(3)通过对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第2章第2节3个小节6个课时教学内容做教学设计研究给广大数学教师以教学设计上的参考。
(4)为研究其他教学内容的课题组提供借鉴素材,推动整个新课改教材的教学设计研究。
(5)通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思考、研究,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研究过程
1、明确课题组成员,制定分工方案,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方案认真研读理论书籍、相关论文材料,做好读书笔记,奠定课题研究理论基础(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
我校承接课题后,积极组织我校数学教学一线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并于当月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制定了课题组成员分工方案。明确了以下分工:
安尊朝:主持课题组全面工作,督促和协调各成员间的工作安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负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
黎祥权、罗实强:重点研究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设计、实施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负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实施上的优点和不足》论文的撰写。
谭益强、叶正悠、赵丽娟:重点对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实施上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外交流,掌握目标达成度,并负责理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安飞、徐亚明、陈庆芬:负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的撰写及整理;负责课堂教学中典型案例(成功与失败案例)的收集与整理及课题成果汇编。
刘来兵:负责各次会议的记录、摄像、图片收集、资料收集,协助完成结提报告和论文。
介于对课题研究需要理论支撑,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读下列书籍、理论材料:
《课堂教学论》、《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高中数学新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等。
2、课题组成员共同拟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对课题组成员课堂教学进行调研,收集旧教案,认真编写新教案并对编写的新教案共同研究、修改,进行课堂实施并对课堂实施效果及时进行学生抽样调查,分析信息反馈(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
3、课题组成员对实施的课题进行经验总结(找出成功之处、不足之处的案例)并认真分析、研究形成结论(文本)(2013年6月至2013年8月)。
4、课题组成员撰写结题报告,对研究的课题申请结题(上交记录、图片、教案、论文等),课题完成(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六、研究结论
1.本项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1)探究性教学是增加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空间,通过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2)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对于优化教师教学设计结构、促进知识结构生成、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本质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从课题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五个课堂教学环节:① 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学习目标;② 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③ 组织变式训练;④ 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⑤ 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
(3)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结果做回归分析对于提高数据分析质量,深度发掘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准、找全问题成因有者重要作用。课题组在实施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努力探索、亲身实践、积极反思,确定了回归分析在检测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性。
2.本项研究所取得的应用成果
(1)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诊断传统教学法存在的不足,提出运用探究式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觉的、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的改进设想、运用开展实地授课方式验证设想优劣、提出改进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操作完善设想。通过在实践中反思理论上提出改进设想回到实践中检验,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对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探究中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2) 课题组在实施设计过程中严格落实五环节教学设计方法,有侧重地开展重要环节的教学活动,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实施教学计划,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上分析看出,学生在课题组精心设计的五环节教学设计引导下,较大幅度提高了学习兴趣、较大幅度增强了对新知识的认知和构建能力、较大程度提升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集体备课效率大大提高,对落实数学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能够较好地通过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切实地将教师的课堂角色转换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上来。
(5)我课题组经过实践、反思设计的《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之探究性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采用多指标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较为客观、真实地检测了课堂教学效果。
八、致谢
感谢贵州省、铜仁市相关领导对我课题组的信任、指导和支持!
感谢思南县教育局教研室相关领导、工作人员同志对我课题组研究工作的亲切指导!
1.1 “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模式的涵义和弊端
“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模式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片面重视各科知识内部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培养。“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模式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轻视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设置缺乏弹性,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等等。
1.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进入的工作领域必须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构建出的具有针对性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可以打破学科理论体系框架下传统的课程设计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以对工作行为的分析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为核心,实现了由传统按学科培养人才转化为按工作领域培养人才。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内容
2.1 教学形式
课程结构以教学模块为基本。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都将按照讲课、研讨会、练习、辅导和实习等形式完成。
教师在讲课中,将介绍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研讨会中,教师将分发给学生与课程有关的阅读材料或文献资料。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方向,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以书面形式上交。练习和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重要知识点。实习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实践有直接的认识和体会。
除上述直接教学方式外,学生还应进行自学,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进行项目学习和案例分析、准备考试或做个人研究。
2.2 课程结构
专业课程按照模块化设计。前三学期学习专业模块,第四学期完成毕业论文。
课程包括9个必修教学模块、3至4个选修模块以及学士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学生可根据自己所需的专业方向选择选修模块,并取得16个学分。不同学期的教学模块安排可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而定,但要符合“总教学数量”的要求。选修内容和教学顺序均可依照学习委员会的建议,进行灵活更改。原则上,各院系应于每学期初,公布选修课程的内容。学期初公布的教学顺序的改变也同样有效。
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包括教学形式、前提条件、实用性、教学频率、教学范围及每个教学模块的持续时间。
2.3 教学内容
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完全以实际需求出发。
第一学年进行基础教学。教学内容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针对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六大模块,即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可以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教学模块的内容。第一学年将重点向学生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这将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一学年结束后,学生将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部门进行实习。
第二学年的教学任务将完全以实践为出发点。在学习教育学理论时,教师将以讲述真实案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讲授教学法理论时,教师将带领学生找到这些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学生将首先对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学年将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某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其毕业后可能进入的工作领域,如教学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专业咨询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等,选择能够提高相应能力和扩展相应知识的模块进行学习。第三学年结束时,学生应为毕业论文找好资料,并确定论文的研宄方向。学生应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某一综合性问题进行研究。
第四学年的任务包括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学生将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论文,并做好论文答辩的准备。论文答辩在第四学年的期末举行。
2.4 评判标准(学分)
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分体系的评判标准,衡量学生的平均学时数以及每名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比如,可以规定,30学时对应1个学分。每学年共有60 个学分,即每学期30个学分,因此,本专业一共有120个学分。这120个学分将分配给课堂教学、学生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及答辩,具体的分配方法制定“模块描述”。
2.5 学习咨询
学生可以向学校的学生辅导中心咨询一般的学习问题,如课程要求学生以注册的形式进行一般性学习事务。专业问题的咨询,可由学生向自己所在的学院提出。专业的咨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任务。在第三学年初,有不及格科目的学生将被要求参加专业咨询。
2.6 考试结构
学生考试分为两部分:模块化考试和毕业论文(包括论文答辩)。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思路,本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每一教学模块包含不同课程,因此,考试是对整体模块进行考查。考试在学年期间内,随学习进度进行。
2.7 教学模块描述的修改
一、课题总结的重要意义
1.通过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将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并获得专门的鉴定、评价。这对于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课题研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认可和鼓励。
2.在总结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选择研究资料、撰写总结报告、汇总研究成果,来提升科研能力。
3.经过总结,被鉴定认可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推广,并且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可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价值。
二、汇总课题研究成果
进行课题总结时,要全面汇总研究成果。要通过汇总研究成果,突出课题研究的实效,并激励教师,使其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
中小学课题成果表述形式主要有两类: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是描述课题研究的过程、结果和发展的文献,是报告课题研究情况、建议、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章。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是结题时必不可少的成果形式。研究论文是以理论分析为主要写作方法的,它以阐述某些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教育理论问题为主要内容,研究论文也是课题的主要成果形式。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或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或经验总结报告)、中期报告、工作报告、成果公报。
2.论文: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
3.专著:各种专著、教材、编著。
4.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活动设计和活动方案等。
5.课件和软件等:教学课件、计算机软件、专题网站等。
6.图片和实物等:图片和影像资料、教具、学具和实物模型等,手册、读物、期刊等。
四、结题报告的内容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依据。
3.核心概念界定。
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5.研究的理论假设。
6.研究的目标。
7.研究的主要内容。
8.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9.研究方法。
10.研究步骤及研究过程。
11.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的突出特点。
12.研究的效果及影响、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13.研究结果或研究结论及其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网络课程设计的实践为例,阐述了网络课程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并从网络课程的结构、教学内容、协作学习情境、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指出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
一、研究背景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审定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用教材。相应的,为了对各地中小学教师实施远程培训,笔者参与开发设计了与本教材配套的网络课程,并参与对全国多省市中小学教师实施了远程培训。总体上来说,培训效果良好,学员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每次培训结束后,教学设计团队都会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员对网络课程的评价情况。根据对回收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网络课程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1)自主学习资源不足;
(2)网络课程的交互性不强;
(3)存在“课本搬家”现象,课本搬家使得网络课程与手头教材出人不大,学员没有必要进行网络学习,那么网络课程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二、遵循原则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笔者的教学团队认为有必要对现存的网络课程教学进行再设计。因为好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的灵魂,是网络课程成功的关键。
1.以案例教学为中心
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显得很吃力,因为课程提倡的很多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策略等是很抽象的,而且一些术语太过于专业化,处在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为了使中小学教师能够理解掌握,我们的做法是提供大量的案例。案例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学员通过观看案例能够达到深刻的理解,利于他们知识的建构。在每个章节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到优秀学校采集优秀教师的的教学案例,笔者团队会尽量设计以视频、flash等形式表现这些案例,供学员观看学习。案例阅读后增加“案例点评”栏目.专家对此案例进行讲解.评价此案例的优点,它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或策略等。
2.以丰富学习资源为手段
避免网络课程搬家的一个手段是: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是教材上所没有的。首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每个章节的情况适当提供拓展学习、专家讲座等学习活动,拓展学习是对教材的补充扩展,目的是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大学员的知识面。专家讲座提供一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讲座,其中视频形式的讲座图文音像并茂,符合当今学习的需要。其次,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专业术语或者非学员知识体系中的术语,我们采用了气泡链接进行显示的形式帮助其理解,以解决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另外,对于每个章节中的重点难点,提供“常见问题”栏目,目的是对各章节中存在的难点进行教师答疑,方便学员理解,以及提供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3.增加反馈力度原则
反馈对整个交互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控制和调节。通过各种反馈信息,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方法和速度,而且可以使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并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甚至对网络课程作必要的修改。学习成绩的反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维持学习兴趣。在每个章节中或者章节最后,都会根据章节的内容设计适量的自测题以及后测。这些测试题能够自动评分,并根据学员的成绩反馈一些鼓励的话语,使学员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及时了解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学习做出适当的调整。当学员做完题目提交以后,系统会自动给出参考答案并进行详细的解析,以便学员进行知识的强化和理解。
4.多媒体化设计原则
由于internet的高速发展.加上网络传输与流媒体技术的进步,使网络课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高效率传输成为可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动画等并茂的教学内容。曾加视频、音频,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原则是尽量减少大篇幅的文本阅读,根据各章节课程内容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传输。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涉及很多教授软件工具使用的内容,如果采用文本的教程,势必会引起学员学习期间的厌烦,为此我们制作视频或flash格式的操作演示来展示这些教学内容。例如,使用macromedia captivate录制成flash格式的教程,它占用空间小、播放流畅、带宽要求低、方便学员有兴趣的进行学习。
5.开放性设计原则
提高网络课程内容结构的开放性,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应的网址链接,对于同一知识内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员在对多样看法进行的交叉思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闪光的思想火花。为此,在部分教学案例后面提供了“学友观点”栏目,“学友观点”是从历次培训中整理出来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意见,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带着审视和交流甚至批判的态度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启迪智慧,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一些比较开放性的章节中,我们会搜集一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又很有趣的资料来增加学员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分析学习者特征的章节中,我们提供了“学习风格测试”小活动,使学员饶有趣味地参与其中,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方便知识的记忆。在学习到心理学知识的时候,我们会增加“心理年龄测试”小活动等。
6.以自主学习为主,协作学习为辅
网络学习多是以学员的自主学习为主,但是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时,学员极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有必要给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机会。为此,我们设计主题论坛、bbs等,为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交流的平台,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克服了孤独感,通过交流思想,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是教学设计思想在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在这里笔者主要讨论系统结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协作学习情境的设计及评价与反馈设计等诸多方面。
1.网络课程系统结构设计
采用的是目录树型网络课程系统结构。目录树型网络课程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导航清晰,使学习者准确地确定当前的位置,同时能快速、方便地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重视内容的“讲解”和“演示”环节,教学内容展示区是整个结构的重点,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讲系统。
2.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单元来讲,内容的组织要注意基础性、扩展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一个单元为一个模块,模块的划分基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安排如下:
课程内容根据具体知识的要求采用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或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
导学部分中,模块概述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告知学员本模块学习目标是什么,应该掌握的核心概念有哪些,本模块有哪些模块活动;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给出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地图,帮助学员对本模块形成清晰地印象。编者的话采用视频讲解的形式对本模块做简短的解释,告知学员的学习技巧和思路等。常见问题收集了以前培训中学员的疑问,采用学员问教师解答的视频讲解形式。
研习部分是课程的重点,综合运用了文本、声音、图像、视频以及动画等形式。包括:基础知识、案例学习、拓展学习、学习资源、专家讲座、知识测试等,保证内容的充实、丰富。
巩固部分是为了促进思维的巩固和形成,设置了整个模块的测试和作业,便于教师统计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协作学习情景的设计
协作学习是网络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消除在线学习的孤独感,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之问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互助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是为协作学习服务的,情境创设时不仅考虑学员的认知力、知识基础、学习方式,而且所创设的情境要对学员有吸引力,要体现出现代学习过程中学员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导学作用。设计协作学习的情境时要设计能引起争论的问题,并将问题逐渐展开,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为此,我们在每个模块后设置了公共讨论区,助学教师在公共讨论区设置3个左右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思辨性的主题讨论,目的是让学员围绕相应的主题,交流思想,开阔视野,达成知识共享。为了学员随时可以展开讨论,我们采用了bbs进行非实时的交互: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通过发新帖、跟帖、发送私人消息等功能进行异步对话,并以此来实现协商与讨论。此外,我们还根据学员的学科属性和学习风格划分不同的学习互动交流小组,要求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和引导下,就某一问题展开深人探讨和互动。进行讨论时,我们要求学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在多种观点的辨析中主动探究,促进意义建构。为了保证学员讨论的质量,助学导师根据发帖的内容,设置为超精华帖、精华帖、一般帖、灌水帖,并分别设置为3,2,1,-1分,以便对学员进行评价。
4.评价与反馈的设计
在网络课程中没计良好的评价与反馈将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自我成就感,以便更好地开展自主化的学习。在评价过程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每个知识点后设置“知识测试”,每个模块后设置“后测”,整个课程学习完毕后,学员还要进行总测试。“知识测试”的目的是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调整。“后测”评定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把握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给出教学与学习的最终评价结论。
但是在网络教学中,仍以过程性评价作为学员的重点评价方式。其中评价指标以简单、可操作、反映实际情况为原则,依照学员的学习活动方式确立,以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参与度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项,给予量化考核,最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
反馈的设讨一力求及时,我们在设计系统上下功夫,使系统对部分测试自动评分。减少了学员的等待时间和教师的批改时间,使学员兴趣保持下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
【关键词】校本研培 现代教育技术 学校教学管理
的主体是本校教师,立足学校,又眼观四方,而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与校本培训中的合理运用对推动校本教研、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特网、电子邮件、电视会议、虚拟场景等新的教育媒体的普遍应用,特别是QQ的出现、博客技术的普及促使当代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转变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
现代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校本研究培训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校本研培的质量和效率,是学校教学管理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在校本研培活动中运用的意义
1.1 新形势下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如果不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可能充分利用宏大的教育信息资源,也不可能极大的开发学生智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学会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既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又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1.2 提高教师教研培效率的需要。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能够增大学习密度,提高学习效率,开拓知识面,扩大信息量,使教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1.3 促进教师改变教学、学习、研究思维与模式等专长化成长道路的需要。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其心理上存在的“我说了算”的潜意识,对新技术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可能不感兴趣甚至存在着一种排斥心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师日常的教研、学习、培训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们打破思维定势,潜移默化地促进其观念、思维的转化。
2.现代教育技术在校本研培中的运用途径
2.1 利用电子邮箱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每位教师均设立了电子邮箱,并印到通讯录中,作为教师间、教师与外界适时传递文件、交流的一种手段。对于个别对这方面不熟悉的教师,由学校统一为其申请邮箱,再教会其使用。
2.2 利用博客群,凝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引导教师写博客,并建立学校博客群。学校博客群还可以作为学校的信息系统,如:布置活动、检查评比、下达通知等,成为了课程信息的管理工具。
2.3 利用QQ群促进交流与资源共享。根据教师工作的特点,时间上存在着错位现象,包括一个组内大家在上班时间聚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同时,专家可能也存在时间上的“身不由己”的现象。而QQ技术的利用,解决这方面的难题。
学校建立QQ群,使QQ群成为教师们的一个拓展时空的及时交流与研讨载体,并通过QQ群组织网上研究、交流活动,同时,请名师和专家参与活动,他们切身体会到了网络教研的实效与无限自由。
2.4 利用学校网站搭建学习平台。校园网上,除常规的校园动态、有关通知信息等外,有“校园新闻”让大家及时了解学校发展的动态,有“校园论坛”供老师们思绪飞扬,有“热点研讨”让大家交流,“友情链接”让老师们飞往广阔的世界、博采众长,还有学校介绍、教师风采、网上图书馆、各科组网页、班级网页、多媒体教学、家长留言、学生留言、讨论组、校园信箱等板块,成为学校一个动态生成、滚动发展的资源库,每位教师既是资源库的使用者又是资源库的建设者。
2.5 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建立学校校园多媒体教学室、校园网络教室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直观形象、大容量的优点:①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的培训;②录制教师课堂教学实录,制成光盘发放给各教师,并在集体活动时回放、研讨,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③在教学研究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互动研讨。
3.现代教育技术在校本教研培中的运用内容
3.1 组织网络集体备课。教师在独立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收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并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立体备课,板块教案”。
集体备课既分工又合作,一般采取分单元备课的方法,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的备课,形成初稿后发送到自己的博客或者是通过QQ、电子邮件发送给同一备课组内的其他教师,其他老师拿到对方的一次电子教案、课件以及其它搜集到的相关教学资料时,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备课,这时,只需在电子备课稿上直接进行修改或备注,组成一个自认为最适用的教案。之后,更重要的是的是大家约定时间同时上QQ,在QQ上进行交流,分管领导也可以随时进行监控。
对电子备课本模板采用大纲式管理,每一课都基本包含课题、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查找比较便捷。
3.2 促进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活动,由学校统一制订了教师教学反思记录模块,教师根据学校统一制成的模块完成相应内容,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发送到博客上,或者传送到学校网站。该栏目还包括教研员撰写的反映区域教学状况的教研综述,既能给教师带来启发,也增进了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3.3 多媒体课件制作、修订、加工与存储、使用。①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②对网络上的、资源库中的相关课件进行修订完善,为我所用;③与同行交流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同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操作中,重点是建立多媒体教学软件库、搭建课件积件平台、建立多媒体素材库等方面。
3.4 交流论文与经验交流。①建立教师个人的论文电子档案库;②利用多电子文档的特点,阶段性、间歇性完成论文的写作;③利用网络手段交流、研讨论文,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促进自己反思与改进;④利于将自己的论文与他人的论文进行比较与分析,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与进步趋势。
3.5 开展热点问题研讨。问题交流。大家就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后,通过网络出来,大家就问题进行交流,对没有发现问题的老师提个醒,注意尽可能地防患未然。
策略交流。充分利用各教师之所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还有就是大家可以进行交流探讨。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触动。
3.6 引导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学习。①通过互联网查找自己所需的相关资料,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键入关键词搜索,一般都能找到所需的内容;②交流学习资料,将自己的一些优秀的教学叙事及案例,提供给大家,引起争论,促进学习。对教师们的教研、写作提供了极有效的帮助;③对自己获取的优秀资源进行共享。
3.7 开展常规教研活动。“教学设计”。①同题备课,大家就同一课题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②根据各教师之所长,将整体任务分解,一人承担一部分的主备,再通过集体备课进行交流;③根据上一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在上一年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
3.8 通过录像促进反思。对每位教师的常态课堂教学进行录像,再录制成光盘返还给教师。在教师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的基础上,认真反思,写出初步的课例剖析,再组织全组教师进行深入的研讨,再进一步完成课例分析。
3.9 开发校本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可以更好地开发校本资源。包括教师智力资源、成果资源。举办优秀教师值守沙龙,通过网络技术,大家在家中与学校的优秀教师适时交流讨论,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可以及时地被大家共享,优秀教师的智慧与经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更多的教师可以通过与优秀教师的研讨得到启迪,而优秀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更大范围的研讨、跨学科的研讨促进自己的反思与改进。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各类成果资源如教学设计、课件、论文等得以更及时、更大范围地被借鉴和推广应用,也可以促进成果资源的修订完善和更新。
3.10 促进科研课题研究。①通过网络及时查找与自己研究的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课题相关内容别人的研究情况,减少走弯路与重复路的可能性;②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吸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③与相关课题的主研人员进行交流与切磋,互通有无;④获得有关专家的指点;⑤及时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
3.11 教学故事与案例共享与分析。学校教师定期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所思所惑写成教学叙事、教学故事或案例分析,将一个具体的事件完整地或片段地记录下来,形成教学故事,与其他教师相互探讨、交流。
3.12 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电子档案库。在原来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档案的基础上,对一些能够形成电子档案的材料,尽可能形成电子档案,对每位教师建立一个电子档案包。再按照教研组、备课组的分类进行管理。
同时,注意与纸质、音像资料配合。
教师直接把校本教研和其他学习内容记录成大纲式的电子稿,便于资料的整理与收集。特别是“学习笔记”板块,老师们搜集到好的资料后拷贝到自己的学习手册,然后采用红字体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或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反思。电子档案的内容还包括经典教学设计、教学故事、案例分析等内容。
3.13 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新模式。多媒体网络,就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传播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如何利用多媒体局域网、课件点播系统、多媒体教学室以及Internet技术,改进教学模式,是老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4.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校本教研培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网络教研的普及程度还需要提高。
(2)博客、论坛的功能发挥得不够。
(3)交流与合作需要加强。
(4)硬件设备还存在不足。
(5)监控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促进更多的教师更快地转变观念,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研究、学习培训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变“要我用”为“我要用”。
(2)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的骨干队伍建设,使信息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 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02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2002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也被选送。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